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水珠從哪裏來》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3.01W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水珠從哪裏來》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水珠從哪裏來》教學反思

《水珠從哪裏來》教學反思篇1

本節內容是三年級新教材第三單元第五節的內容,是前面幾節內容的延續,“水珠從哪裏來”這個問題正是學生在做前面幾節課的實驗時提出來的,同時也是學生在生活中很容易發現的問題,所以這課的導入可激發學生學會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培養他們積極思考和提問的習慣,提高科學素養。老師可以先提出幾個現象,比如:一杯冰水的外壁的水珠從哪裏來呢?吃冰棍時包裝袋外面的水珠從哪裏來的?等。也可以讓學生一起回憶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遇到過相似的現象,並提出過疑問,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這堂課的探究中,使這堂課起到良好的效果,因為學生的探究慾望被激發了。

讓學生對“杯外的水珠從哪裏來”進行假設,可以培養學生勇於探究,喜歡思考的習慣。這個活動可以讓學生從原有的知識水平出發,展開充分的思考,不管對與錯,只要學生的回答符合一定的思維邏輯,老師都不應該否定,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提出假設之後再開展全班的討論,對假設進行分析和驗證,根據已有的經驗,排除不合理的解釋,使思考進一步深入,使學生認識到杯外的水珠不是冰融化得來的。

那麼這時學生會隨之而產生這樣的問題:“那杯外的'水珠究竟和冰有關係嗎?”在這一環節,我嘗試讓學生從科學探究的一般步驟出發,即1提出問題水珠和杯中的冰有關係嗎2提出假設水珠和杯中的冰有關係3設計實驗學生嘗試設計對比實驗4實驗驗證學生動手操作5得出結論水珠和杯中的冰有關係。經歷這樣的過程,可以讓學生更具體的理解這幾個步驟,同時可以很好的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儘可能的參與科學探究的過程,尤其對學生小組設計實驗這一個環節,讓學生在動手之前先動腦,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對於如何設計實驗是一個難點,可以給學生一些提示,讓學生了解什麼是對比實驗,對比實驗要注意些什麼,往往可以得出怎樣的結論。通過對比實驗,學生可以清楚的瞭解到水珠的形成與冰有關。

學生繼續會產生問題:“水珠和冰之間到底存在着一種怎樣的關係呢?”學生的思維在層層深入,這時學生又會有新的假設,老師也可通過一些連續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如:空氣中有水蒸氣嗎?水蒸氣哪裏來的?水蒸氣會變成水嗎?水蒸氣在什麼條件下會變成水?這一系列問題可以很好的引導學生,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瞭解到水珠的形成是由於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這個概念較抽象,老師應詳細講解,也可用圖畫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

最後可讓學生嘗試着解釋一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比如:冬天玻璃窗上的水珠是從哪裏來的?打開冰箱,看到的那些白霧從哪裏來的?等一些問題,可以加深學生對上述結論的理解和運用。

在整堂課中還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課堂紀律不太好,學生喜歡亂插嘴,做實驗時有亂擺弄器械等情況,課堂效果不是太好。所以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不斷努力,學習教育教學的理論知識,瞭解學生心理,同時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如何更好的把握課堂紀律,使學生的學習效果明顯增強。備課還應更充分一些,對學生在課上的表現做出及時的調整,使整堂課有條不紊。新課程理念的知識還應多學習,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動手能力,增強科學素養,做一名新時代的好老師。

《水珠從哪裏來》教學反思篇2

本節課教學重、難點是設計小水珠從哪裏來的實驗方案。為了順利完成本課制定的活動目標,我在導入中設計幾種常見的生活情景,如從冰箱中拿出的飲料瓶子上的小水珠和植物葉子上的小水珠引入本課教學。我設計了:提出問題——設計實驗方案———實驗證明———得出結論———應用。教學中多讓學生去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實踐活動。尊重學生,體現了教學的公平、民主性。多處為學生們提供大膽猜想的機會,尤其是對於學生小組內設計實驗方案這一細節的設計上,讓學生動手前先動腦。學生藉助於教師的提示與自己的設想,能夠在設計過程中充分依據實驗材料大膽設計,體驗科學學習探究的無限樂趣。

做得不夠的地方:

1、實驗前,沒説清楚注意事項。例如給玻璃片加熱要均勻,時間控制在25—30秒。

2、學生對小水珠形成的原因難以達成共識;

3、拓展問題沒處理好。

《水珠從哪裏來》教學反思篇3

《水珠從哪裏來》是《冰融化了》的後一課,學生在觀察冰融化的過程中會發現裝冰的杯外壁有許多小水珠,本課就是從這個現象展開的。本課是思維含量比較大的一課,在學習本課前學生有不少錯誤的前概念影響他們,所以要分析出“水珠從哪裏來”對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

學生對“水珠從哪裏來”有以下的前概念:

1、温度差別造成水珠的出現。

2、空氣能搬運水珠,使水珠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

3、水珠從空氣中來。

4、水珠直接由冰產生。

5、冰融化時放出冷氣,冷氣和周圍的空氣混合形成水珠。

6、首先形成霧,霧散開再形成水珠。

學生對“水珠從哪裏來”的猜測中最多提到的是“霧”,霧與水蒸氣的關係?霧與水珠的關係?霧與冰的關係?空氣與水蒸氣的關係?這些糾纏在一起,使分析變得吃力。課後我在反思,在讓學生猜測“水珠從哪裏來”之前應該先讓學生明白“霧”其實就是小水珠聚集在一起,猜測原因時不要把“霧”牽涉進來,另外還要讓學生明白空氣中存在着肉眼看不見的水蒸氣,把這些弄清楚後思路會清晰些,分析起來也簡單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