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精華】三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錦集9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6.23K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你有了解過説課稿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説課稿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三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錦集9篇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西師版三年級下冊的《小數的初步認識》。

一、説教材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本節課是學生在初步認識了分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學好這部分內容,使學生初步認識小數,為以後繼續學習小數的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説設計理念

1、聯繫兒童的生活認識小數。本節課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選取了兒童生活實際的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又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小數的現實作用。

2、以“元、角、分”等常用計量單位的知識作為學習小數的形象支撐。這適應了兒童的年齡特徵,使學生易於接受,便於學生聯繫實際,來初步認識小數的含義。

3、調動學生的生活經歷和已有知識,促進知識經驗的遷移,使學生在學會的同時,形成會學的能力。

4、在課堂設計中注意提問的深度,提高問題的思考價值。在提問時,關注學生的思維認知水平,重視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

5、把握好教學要求。本單元不要求離開背景和具體的量抽象地討論小數,小數的認、讀、寫,也僅限於小數部分不超過兩位的小數。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1、認知目標:聯繫小數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和歸納,初步瞭解小數的含義,會讀、會寫簡單的小數,知道小數各部分的名稱。

2、能力目標:在理解小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各種具體的生活情境的創設,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數的發展,感受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激發他們熱愛數學的情感。

四、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

教學難點:會把以元為單位的小數寫成幾元幾角幾分的數。

五、説教法學法

教學方法: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選擇了以直觀演示法為主,輔以講授法、談話法、講練結合等方法的優化組合。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發現規律,溝通分數與小數的聯繫,形成正確的認識。在教學中要做到有扶有放,扶放有度。使學生愉悦民主的教學氛圍中,學生知識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講練結合,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體會,有助學生技能的形成。

學習方法:

學生在課前進行社會調查,上課時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在主動探究中獲取新知識。把數學探究活動與知識的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概括出以元為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

六、説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七、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安排了四個教學板塊: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2)聯繫生活,探究新知;(3)實際運用,鞏固認識;(4)課堂小結,體驗成功。

第一版塊: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在新課前,我佈置孩子們調查一下身邊超市的任意五種商品的價格。

一上課,我就讓他們把自己調查的結果和同學們進行交流。在學生彙報的同時,我在黑板上板書,板書時注意將這些當數分成兩類,即整數和小數。然後請學生仔細觀察黑板上的數,跟我們以前學的整數

一樣嗎?那這些數有什

麼共同特點呢?通過小組同學交流發現這些數中間都有一個小圓點,從而引出今天探究的內容。(板書課題:小數的初步認識)

設計意圖: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第二板塊:聯繫生活,探究新知

第一步驟是聯繫生活實際,認、讀、寫小數。

出示情境圖:幾位同學去商場買水果的情景。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表示水果的質量數有什麼特點?學生先分組討論,然後再彙報。後教師小結這樣的數叫小數,中間都有一個小圓點,叫做小數點。小數點前面是整數部分;小數點後面是小數部分。

並在後面接着板書:三點二五千克、二點七千克、零點八千克。

引導學生髮現整數部分的數和小數部分的數在讀法上不同,整數部分跟我們平時讀的一樣,是幾就讀幾是幾十就是幾十。小數部分與整數部分讀法不同,只要按從左往右的順序是幾就讀幾。(如:3.25讀作三點二五)

我們已經會讀這些小數了,那這些小數是怎麼寫的呢?讓我們動手來試一試。教師説幾個不同類型的小數,學生寫一寫。

學習寫小數,師示範寫,學生學着寫。讓學生注意小數點的位置和寫法。

設計意圖:小數的讀法和寫法是相對比較簡單,部分學生已經能結合生活中的經驗讀出簡單的小數,所以我讓學生自己嘗試去解決。個別學生存在困難,相互幫助就可解決,這樣既調動學生的生活經歷和已有知識,進行知識經驗的遷移,又能使學生在學會的同時,節約更多的時間去突破教學難點。

第二步驟是理解用“元”做單位的小數表示的意義

1、出示情境圖,教師引導學生看商店的價目表。

2、讓同學們仔細想想,這些東西賣多少錢,由學生回答,讀小數。

師舉例説明:整數部分表示的是幾元,小數部分小數點第一位表示的是幾角,第2位表示的是幾分。(12.68元讀作十二點六八元就是12元6角8分)學生自己填一填,再全班反饋。

第三板塊:實際運用,鞏固認識

《課程標準》指出:練習,要使學生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發展創新思維。為了使課內的練習起到促進掌握知識,鍛鍊能力的雙重效果,我在組織練習的時候注意了以下兩點:一是練習的形式多樣,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練習的難度逐步加深,不斷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1、小數存在我們的生活中,現在又以幫同學測量身高的方式讓學生用小數來讀出身高,1點幾釐米。

2、用小數表示同學的身高。

由生獨立做,再在反饋中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怎樣用小數表示身高。

第四板塊:引導學生總結

讓學生談一談本節課有什麼收穫?是通過什麼方法得到的?使學生在總結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小數的含義,體會小數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自我反思的習慣,提高了他們自我梳理知識的能力。

八、設計説明

根據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編寫意圖,在本節課設計時,我遵循以下原則:情境引入激發興趣,學習過程體現自主,知識建構循序漸進,思想方法有機滲透。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設計説明,不足之處,請各位指正,謝謝!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一、教學內容

1、教材:本節課教學內容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一課時,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

綜觀全部教材,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百以內的一位數乘、除兩位數的口算和二位數乘法,這為本課教學提供了知識鋪墊的思路孕伏,而本課教學又為今後繼續學習除數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奠定基礎,因而本節教學內容在整個教材中處於非常重要的位置。

教材創設了猴子兩次分桃子的情境,第一次2只猴子平均分48個桃子,這題中十位上的數能被2整除,這個內容在第一單元口算除法中學習過,在這裏主要介紹除法豎式的寫法以及豎式中每一步運算的意義。第二次是3只猴了平均分48個桃子,十位上的數不能被3整除,口算就不太容易了,需要列豎式計算,教學時要組織學生用學具動手操作,並做到操作與思維的有機結合,真正理解豎式每步的含義。

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理解和掌握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豎式計算方法與算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良好學習習慣,因為這是能正確解題的關鍵。而學生在這方面的生活經驗又較少,在教學中,應充分開發利用課程資源,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體悟豎式的計算方法。

2、學生:國小三年級學生充滿好奇心和對數學學習的激情,但他們由於受到認知水平的限制以及生活經驗的缺乏,很難只通過課本和教師的直接講授來學習,他們天生好動,思維活躍,喜歡動手,多通過直接體驗、親身實踐來積累經驗,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會全身心投入,他們是由興趣而進入學習過程的。

3、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中心任務,所有教學環節都是為此服務的,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得到進步和發展。根據這一要求和本節教學內容,並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確定如下教學目標:①探索並掌握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三)位數的計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確進行計算,並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②結合具體情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③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設計理念

《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知識、數學思維和方法應由學生在現實的實踐活動中理解和發展,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做數學”,本節課教學中力求體現:

1、建立新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以學生髮展為本,實現教師角色轉變;

2、致力於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由“學會”變為“會學”,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緊密聯繫學生現有的知識背景與生活實際,使數學生活化、活動化,重視學生學習經歷與體驗,強調在過程中理解與發現。

三、教學方法

根據本節教學內容特點,以及學生年齡特徵和現有知識水平,為了更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上述三條教學目標,本節課採用談活法、討論法、練習法、發現法等多種方法交叉進行,並靈活恰當地運用電教優化課堂教學,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讓他們多動手、動口、動眼、動腦多種感知覺都參與學習活動。教師只是在學生探究知識的本質處適當給予點撥啟發。同時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啟發引導,層層深入,採用設疑問難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把數學課上得生動有趣,使學生積極而有效地投入學習活動。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從以下幾個環節進行教學:

1、故事導入,激情引趣

愛因斯坦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及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讓他們把學習當作一種樂趣、一種愛好、一種追求。國小生對故事都很感興趣,本環節把教材主題圖編成小猴分桃的童話故事,創設這一能引起學生認知衝突的問題情境引入,用小動物作為主人公,使學生身處擬人化的境界,啟發學生自己發現並提出問題,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活動。

2、自主探究、理解算法

出示課題後,老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看到這樣一個課題,本節課你想學到些什麼?打算有怎樣的收穫?學習目標讓學生自主確定,學生會根據自己的情況,提出適合自己的目標,這個目標不是老師硬性規定的,而是學生根據自己原有基礎提出來的',自然會為達成目標而努力,從而在各自原有水平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探究算法時,先讓學生用自己想用用的方法進行嘗試計算,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蘭登塔爾曾説:“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讓學生自己把要學習的東西“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東西告訴學生。

剛進入這樣除法豎式的學習,並且第二次分桃時,十位上的4又不能被3整除,對於學生來説,這一問題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探索性,符合最近發展區理論,這時要給學生留有一定的學習時間和空間,組織學生在個別思考之後進行小組合作,並注意加強小組合作的有效性。

交流反饋,自然體現算法多樣化,鼓勵學生解題策略的多樣性。這裏尊重學生的差異,鼓勵創新,學生在交流反饋時,教師適時進行鼓勵性評價,學生會體驗到成功的喜悦,在他們的心中喚起自豪感。實踐證明,注重激勵和發展的評價對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保持學習熱情具有極具重要的作用,是培養學生自信人格的重要途徑。

交流反饋後,面對多種算法,這時讓學生説一説你最喜歡用哪種算法,給同學們介紹一下這種算法的優點,進行算法優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然會有與眾不同的想法與做法,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問題,這往往正是創新思維的萌芽。

3、 鞏固提高,合理遷移

練習既是信息反饋的手段,又是學生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措施。為此本環節安排了練習教材中的兩道習題,第一題從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合理遷移到三位數除以一位數,首先讓學生進行估算,培養估算意識。第二題更貼進學生生活。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一)説教學內容:

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九單元數學廣角第一課時簡單的排列。這節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接觸了一點排列與組合知識的基礎上繼續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標準》中指出“重要的數學概念與數學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這節內容重在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並逐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的思考問題的意識。

(二)説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兩種不同的事物進行簡單的.搭配的過程,學習有順序有條理,由具體到抽象地進行思考,探索出共有多少種搭配方法的數量關係。

2、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思維能力,培養符號感。

3、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許多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可以用數學方法去解決,從而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三)説教學重難點

重點:用規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難點:做到既不重複,也不遺漏。

(四)説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學生練習題

二、説教法和學法

動手實踐

小組合作

自主探究

三、説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二)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1、動手實踐,獨立探索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

(三)課堂練習,鞏固新知

(四)歸納小結,拓展新知

四、説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

簡單排列

3種點心2種飲料

3×2=6(種)

飲料的種數×點心的種數=搭配的種數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一、説課標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是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教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同時《新課標》還指出:“在學習過程中要初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通過觀察,對比等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因此在教學本節課時,我通過購物的情境創設,讓學生更加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

二、説教材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是人教版國小數學第六冊第七單元第三課時的內容。這部分的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整數加減法以及對小數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知識在今後的生活及進一步學習中都廣泛的應用,所以掌握這部分內容為學生以後學習及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根據本節課的地位及要求我確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並結合生活情境讓學生提出問題,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經歷一位小數的加減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體驗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和算法。

3通過讓學生試算小數加減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嘗試精神。

4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情境,使學生感受到學生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和團結合作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點:使學生學會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並根據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如何列豎式計算小數加減法?尤其要注意小數點對齊。

三、説教法、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他們的知識現狀我採用了多種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性和主動性。學生通過對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從而促了他們的反思能力與自我監控能力。在引導學生感受算理與算法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新知識的生髮與形成過程,並適時調動學生大膽説出自己的方法,然後讓學生自己去比較方法的正確與否,簡單與否,這樣學生對算理與算法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理解,既明於心又説於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討論--歸納”這樣的思路,運用知識遷移讓學生髮現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討論中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學會自學探究,並提供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讓學生在體驗,感知、討論、合作、比較中靈活掌握本節教學重點,突破難點。

四、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你們都買過東西,那你們在買東西的時候都遇到過哪些數學問題呢?

過渡:看來大家買東西的經驗很豐富,那今天老師就帶同學們到商店逛逛,看看小朋友們遇到什麼問題。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課件出示主題圖。

師:請同學們看屏幕,從這幅圖中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

師:商店裏真熱鬧,小朋友們正在買東西呢,你們看小麗遇到了什麼問題?

課件出示例3

一個卷筆刀和一枝鉛筆,一共多少錢?

讀題。

師:你們能幫她解決嗎?算式怎麼列呢?誰來説説。

板書:0.8 0.6=

師:你為什麼用加法計算?

師(揭示課題):大家看這個算式中兩個加數都是什麼數?(小數)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簡單的小數加減法。(板書課題)

師:0.8 0.6,你們會算嗎?那大家在本子上算一算吧。

學生試算,教師巡視。

展示彙報。

師:這位同學是列豎式計算的,我們來聽聽她的想法。

師:你來説説你是怎樣列豎式計算的?

生彙報

師板書:

元 角

0 . 8

0 . 6

1 . 4

答:一共1.4元。

師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在小數加法中,要使相同數位對齊,關鍵什麼要對齊?

師引導學生説説計算過程。

師:誰能完整地把計算過程説一説。(指名説,同桌説)

2、練習。

師:小麗想買的是一個卷筆刀和一枝鉛筆,那你想買哪兩樣東西呢?

師:一共要多少錢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來嗎?那請大家用算式表示出來,並請大家用豎式來計算。

展示,彙報。

3、教學例4

師:你們幫小麗解決了問題,真棒!小明也來了,他又有什麼問題呢?我們看看。

課件出示問題:我想買1枝鉛筆,哪種便宜些呢?

師:大家幫他看看,買哪種便宜些呢?

師:1枝有橡皮的鉛筆比1枝沒有橡皮的鉛筆貴多少錢呢?(出示例4)

讀題。

師:你們能幫他算嗎?

算式怎樣列呢?

板書:1.2-0.6=

師:你為什麼用減法計算?

師:大家能不能也用豎式計算出來呢?

學生嘗試:(一人板演,其他同學在本子上做),教師巡視指導。

師:大家來看看她做的對嗎?那大家來聽聽她是怎麼想的,和你的想法是不是一樣。

生彙報

師:得數前面的0和小數點能不能省略?為什麼?

師小結:計算小數減法和小數加法一樣,也是要注意把小數點對齊,也就是相同數位對齊,從最低位算起,哪位不夠減就從前一位退一。

師:誰能完整地把計算過程説一説。

4、練習。

(1)師:同學們真聰明,又幫小明解決了問題,那你們能提一個用減法計算的問題嗎?並能解答出來嗎?

學生提問題,解答。

展示,彙報。

(2)師:同學們提的問題這麼好,老師也來提一個:(課件出示)小東有2元錢,能買什麼東西?

師:請同學們幫小東選商品,能買什麼?你有幾種買法?

彙報

(三)、小結:

1、師:同學們,剛才我們在幫小朋友解決問題時,計算了不少小數的加減法,那你們想一想,在計算小數加減法時我們應注意些什麼呢?

2、師: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的簡單的小數加減法與我們以前所學習的整數加減法它們有沒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呢?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呢?

師: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與我們以前所學的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其實是一樣的,都是相同數位上的數相加減,從最低位算起,在計算小數加法時,滿十進一,在計算小數減法時哪位不夠減從前一位退一。只是小數加減法注意了要把小數點對齊。

(四)、鞏固練習。

師:同學們,你們已經會計算小數的加減法了,下面我們就一塊來看看這一組題(出示練習二十二第1題),同學們,你們看,你們能自己計算出這些小數的加減法式題嗎?

學生在課本上完成,指名説得數。

師:我們再來看下一道題(出示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回答。

(五)、全課總結。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

很高興有機會和大家坐在一起共同交流學習,今天,我説課的主題是《搭配中的學問》。這一課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廣角》中的一個內容。本節課通過多種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按一定的順序搭配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能力和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對學生今後學習數學,以及解決生活中類似搭配的實際問題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年級的學生在生活中會遇到有關搭配的問題,並能夠進行較簡單的搭配,但是缺乏有序的思考,無法進行有序的搭配。所以,我根據教學內容、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合作交流等活動,掌握搭配的'方法。

2、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訓練學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問題的習慣。

3、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養學生學數學的興趣和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情境,能夠進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學難點:

使學生有序的思考問題,做到既不重複也不遺漏。

教學方法: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為問題情境,以貝貝一天的生活貫穿整節課的始終,將選擇衣服—吃早餐—幫貝貝組數—文字遊戲等素材巧妙的串聯起來,讓學生在活動中通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探索搭配的方法,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從而更深地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提高應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獲得良好的數學學習體驗。

教學手段:

多媒體的合理使用可以為我們的課堂注入活力,大大提高課堂效率。所以,在本節課中我精心製作了多媒體課件,直觀形象的展現了搭配的全過程,有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更積極地投入學習,更直觀地理解新知,更深切地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

教學流程:

第一部分:談話交流、拉近距離

新課一開始,我先向大家介紹了一個新朋友—貝貝,通過談話的形式,拉近了小主人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

第二部分:藉助活動,體驗搭配

這一環節,圍繞服裝搭配這一主題,我設計了相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以同桌二人為一小組,通過討論的方式主動獲取知識,教師只是在關鍵處啟發、點撥,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從始至終參與學習知識的全過程,領悟到知識的真諦。

在彙報時,學生可能會出現找不全或是重複的情況,這時,我並沒有直接告訴學生那種答案對,而是讓學生自己分析、判斷,找出搭配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找到正確答案。為了讓學生能歸納出搭配的方法,我利用課件演示,先用T恤分別與三件下裝搭配,再用夾克分別與三件下裝搭配,讓學生看出來搭配時有先有後,適時引導,讓學生歸納出搭配的方法:也就是要做到有序搭配,做到不重複、不遺漏。

第三部分:運用知識,拓展搭配

在學生初步掌握了有序地進行搭配後,我又出示了早餐搭配的圖片,學生掌握了搭配的方法就不難説出早餐搭配的方法,但是我並沒有停留在模仿的知識層面,而是進行了拓展、提升,通過不斷增加飲料的數量,讓學生找出規律,即:多一種飲料就會多三種搭配方法,飲料的數量乘以點心的數量就是搭配方法的數量。

第四部分:通過活動,激發興趣

通過貝貝的抽獎活動,讓學生幫助她解決數字搭配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在記錄這些數字的過程中可能有遺漏或重複的時候,或者是數字寫全了但沒有規律。這時,可以用大屏幕展示幾種不同的結果,讓學生比較找出記錄的最清楚明瞭答案,最後得出數字搭配的方法:也是按一定的順序記錄,才能既清楚明瞭又不重複遺漏。最後一個環節是文字搭配,我選擇了“讀、好、書”三個文字,讓學生進行有趣的搭配,因為在前面一個教學環節中學生學會了數字搭配的方法,所以,為了考驗學生的反應速度,在進行這個遊戲時我要求學生口頭説出這三個字能組成的六個不同的詞語,然後通過有趣的填詞活動,將數學知識與語文知識聯繫起來,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應用的廣泛性,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早上好!

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觀察物體》的第一課時《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本節課的教學我打算分如下幾個步驟來完成:

第一步.課前談話。

今天,有這麼多的老師來聽課,哪位小朋友願意來作一下自我介紹?(由學生自願上台介紹)

這時師肯定:面對大家,落落大方,真不錯!我們跟人打招呼就應該這樣正面對着別人。還有哪位小朋友願意上來作一下自我介紹?(再請一位學生上台自我介紹)

師再次肯定:非常自信的正面對着大家,真是一個好孩子。這時老師站在一側説:你能轉過身來讓老師認識一下嗎?並問其他學生:現在你們看到的是他的哪面。 (側面)。

這一課前談話的設計,不僅能消除學生緊張的學習情緒,而且能讓學生對這節課的學習重點和難點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有一個初步的感知,為新課的學習埋下伏筆。

第二步.導入新課。

首先談話:以前上課都是一個老師在講,今天這節課我們改變一下方式,老師準備請張老師跟我一起來和同學們上課,大家歡迎嗎?(歡迎)那麼請看錄象,從而引出張老師上課的導入片段:美術上畫同一物體楊桃,卻得到了不同的畫面,你能解釋這種現象嗎?引導學生複習舊知: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同一物體時會得到不同的答案,這是我們以前學習的觀察物體,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觀察物體,從而導入新課。

第三步.探究新知。

1、認識書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首先播放錄象,由張老師帶領學生觀察教室的書櫃。提問:你能指出書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嗎?接着我組織學生觀察教室裏的書櫃並討論哪裏是正面,哪裏是側面,哪裏是上面。最後,再由張老師總結:一般情況下,有門的是正面,左右的面叫側面,櫃頂上的一面叫上面。

(從學生熟悉的教室場景入手,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練習

播放錄象:生活中有許多類似圖書櫃的物體,我們一眼就能看出哪裏是他的正面,哪裏是他的側面,哪裏是他的上面。下面我們就來看想想做做一,你能指出洗衣機和冰箱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嗎?接着由我組織學生討論完成並談談是如何思考的。最後再由張老師總結,拼出圖形。

(這樣的演示既清晰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體現了從直觀逐步抽象過度的過程,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和理解,適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

3、認識長方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首先播放錄象:由張老師拋出疑問洗衣機,冰箱的上正面、側面和上面是相對固定的,不受位置的改變而改變,那麼長方體模型我們該如何確定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呢?接着組織學生同桌討論交流,由於觀察的方法不同,學生會得到不同的'答案,需要對其進行觀察的指導。我就適時請出張老師對學生進行觀察的示範、指導,並完成想想做做3你能説出下面正方體、長方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嗎?再次組織學生觀察、討論、交流。接着由張老師作出總結並提問:桌上這個長方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又各是什麼顏色的嗎?改變它的位置你還能説出來嗎?最後再由張老師來總結:觀察者的位置不變,改變物體的位置,觀察到的圖象也會發生改變。

4、練習

首先播放錄象:出示圖書櫃圖,問:這兩幅圖分別時誰看到的?各看到了幾個面?

學生判斷,並在小組裏説説理由後組織學生下位觀察驗證自己的想法。

最後由張老師總結:觀察者站的高矮不同,觀察到物體的面也會不同。老師的個子高,她站的位置可以看到圖書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而學生個子矮,她只能看到圖書櫃的正面和側面,看不到圖書櫃的上面。

(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猜想、驗證,得出結論,不但解決了本課的一大難點,同時也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5、活動。

(1)觀察文具盒。

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文具盒,先坐着觀察,再站着觀察,然後下位從不同方位觀察並思考:在什麼位置只能看到一個面?在什麼位置只能看到兩個面?在什麼位置能同時看到三個面?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先組織學生觀察討論,再讓學生動手操作,驗證自己的想法。最後總結:因為正方體、長方體每兩個是相對的,看到了上面就看不到下面,看到了正面就看不到後面,看到了左面就看不到右面,所以最多隻能看到3個面。

(2)觀察正方體。

觀察正方體,從它的正面看,看到的是什麼圖形?從它的側面看呢?上面呢?為了能準確的研究,先請張老師進行觀察前的指導然後再組織學生按老師示範的方法觀察、活動。最後還是由張老師對本次活動進行總結:從正方體的每一個面觀察得到的圖形都是正方形。

(3)觀察兩個正方體。

同桌兩人合作,用兩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橫着擺成一個長方體,再從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看一看。説説分別看到的是什麼樣的圖形。同桌兩人討論,説説你是怎麼思考的?然後由張老師總結。

(4)遊戲拍照片。

首先播放錄象:由張老師提出拍照片的要求:(1)只拍到粉筆盒的正面;(2)只拍到粉筆盒的正面和右側面;(3)粉筆盒的正面和左側面和上面都要拍到。緊接着組織學生討論:你覺得該站在粉筆盒的哪面拍呢?説説你的想法。然後再組織學生活動驗證。

第四步.全課總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觀察了物體,你有些什麼收穫?請大家課後找一些物體,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觀察,看看各能看到幾個面,説給別人聽一聽。説到這裏老師想到了一首詩《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峯,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古詩是什麼意思呢?聯繫我們今天學習的知識想一想,也可以請教你 的爸爸媽媽。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一些思考,敬請各位評委批評指導。謝謝!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7

肖寒的這節課我們一共聽了3次試講,到今天聽第四次了。可以説是一次比一次有進步,從這次校級教研活動中我也看到了年輕教師身上認真學習的態度和對工作、對學生的負責任。

本次數學教研的主題是例題的解決策略。本節課主要有兩個例題,一個是認識周長,第二個是學習長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第一個例題教學時教師主要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聯繫實際,採用了以直觀演示為主的主要教學方式方法,設計了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觀察思考、等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獲得周長的感性認識。再通過質疑、引起思考的手段使學生理解封閉圖形,從而深入理解周長的概念。第二個例題採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小組研究長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再通過比較、優化的方法,使學生感受{長+寬}*2這種方法的簡便。縱觀整節課,教師能較好地完成了本堂課的教學目標,也為大家呈現了一節紮實、真實、有效的課堂。具體的説來,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遵循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進行教學預設,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展示了概念課教學的基本模式。

本課是一節概念教學課,周長這一概念相對抽象。國小生還處於具體形象思維階段,抽象思維能力不強。所以老師在本課教學中並不是將周長這一概念強加給學生,她首先借助給圖片鑲金邊這一情境,讓學生感知圖形“一週邊線”的特點,從而認識“周長”;然後讓學生嘗試用語言描述什麼是周長,再通過理解和辨析什麼是封閉圖形,進一步理解周長的概念。第二個環節是在認識周長之後,讓學生親自動手研究如何知道一個圖形的周長,通過小組操作、説一説,發現直邊圖形可以用尺子量每條邊的長度,再相加知道周長。曲邊圖形可以藉助繩子繞圖形一週,再化曲為直,測測繩子的長度也就是圖形的周長。最後自然過渡到老師想知道黑板上這個長方形周長,你有什麼好辦法。學生通過實際測量得到計算周長所需要的數據,計算周長。彙報方法後再比較優化方法。新課授完老師又圍繞這節課的重難點設計了不同梯度的練習,很好地鞏固了周長的概念和長方形的計算方法,運用周長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設計,從“生活—數學—生活”,把形象與抽象結合,幫助學生逐步將“周長”這一概念從生活與實物中逐漸剝離、步步明晰。

二、重視開展數學實踐活動,在有效探究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課程標準中指出:要組織引導學生經歷有效的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活動是兒童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切實有效地數學活動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為了確實達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老師組織學生經歷了一個理解圖形周長的含義;探索一般圖形周長測量方法的過程。本節課老師實現了兩次飛躍:一次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在學生對周長有了感性的認識之後,讓學生理性的思考,到底什麼是周長呢?在學生充分認識和感知的的基礎上用數學語言加以概括,實現了感性到理性的飛躍。一次從理性到實踐的飛躍:學生在充分理解了周長的含義的基礎上,讓學生測量並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不同計算方法,學生們體驗瞭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為後面學習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探究活動中,老師都引導學生自主選擇材料,討論測量計算方法,再進行展示交流。活動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適當點撥引導,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進一步深化了對周長的認識,同時積累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以培養學生的思維為核心,重視學生知識的探索過程和方法的指導,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數學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探究知識,發展思維的主戰場。在長方形周長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教師首先出示學習單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自主探究學習,嘗試計算長方形的周長。有的小組選用了“長+寬+長+寬”的方法;有的'小組選用了“寬+長+寬+長”和“長+寬+長+寬”這兩種方法;有的小組選用了先把長與長相加、寬與寬相加,再把所得的和相加的方法。探索的過程本身就是學生思維的培養過程,學生根據長方形有四條邊;它們的對邊相等,又出現了後兩種方法。最後,教師通過課件的演示來幫助學生理解公式。我想學生經歷了這樣的探索過程,對於周長的計算公式的理解會更加的透徹,記憶也會更加的深刻。

美中不足,教師沒有能讓更多的學生説説他們自己對公式的理解,讓學生學會溝通新舊知識,提高表達能力。

總之,老師在本課教學中,能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合理預設、適時的因勢利導,讓學生探索發現認識理解周長,探索長方形周長計算方法,課堂效果顯著。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課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82、83頁,是在學生已經建立了面積的概念、知道了面積單位和掌握了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探究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進行單位換算的必備條件,也是為今後探索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打基礎。

2、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第一學段《空間與圖形》的具體目標要求,我制定本課的三個目標:

(1)進一步熟悉面積單位的大小,掌握常用面積單位間單位的進率,會進行面積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2)通過觀察、測量活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推理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活動體驗,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學以致用的意識和小組合作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3、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常用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4、教學難點:面積單位間進率及其與長度單位間進率的區別。

二、説教法

這是一節數學概念課,對三年級學生而言,是比較抽象的。基於新課程“教師的教不再是‘給學生一份知識的行囊’,而是為學生搭建探索知識的平台”的理念,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主要採用互動、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裏,根據自己的學習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新知識。讓學生在學習面積單位間進率的數學知識的同時,也學到對終身發展長久起作用的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三、説學法

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上力求體現:複習已學單位間的進率,引導學生建構“面積單位間進率”數學知識,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為積極主動探索知識,與同學合作交流,親自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瞭解知識的來龍去脈。通過師生、生生互動、探究合作等活動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聯繫生活實際解決身邊的問題,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四、説教學過程

邊長為1分米的正方形卡紙、直尺。

五、教具準備

(一)複習引新。

1、同學們還記得數位順序表嗎?

……萬千百十個

(1)誰和誰是相鄰的數位?

(2)相鄰的兩個數位的進率是多少?

2、在我們學過的'單位裏,有沒有鄰居?它們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

時分秒

米分米釐米毫米

噸千克克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板書課題

(在複習已學單位進率的基礎上引出課題,提出本課的學習內容,引入銜接自然,這樣也有助於學生在學習新課後正確區分長度單位和麪積單位間的進率)

“看看課題,你想在這節課裏學到什麼知識?”

(二)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1、探索平方分米和平方釐米之間的進率。

(1)出示一個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

這是一個……?要想知道這個正方形的面積,該怎麼辦?

指名答

(2)請同學拿出課前準備的正方形卡紙和直尺,大家一起尋找答案。同桌二人合作,測一測、算一算,這張卡紙的面積是多少?然後回報結果。

有的學生測得卡紙的邊長是1分米,算出其面積是1平方分米;有的學生用釐米做單位測得卡紙的邊長是1釐米,算出其面積是100平方釐米。根據大家的測量計算結果,你們有什麼發現?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彙報交流,得出

結論: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在學生彙報的同時板書:

1分米×1分米=1平方分米

10釐米×10釐米=100平方釐米

即平方分米和平方釐米之間的進率是100。鼓勵學生的各種想法。

(“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以上環節重在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運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採取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2、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間的進率

同學們已經掌握了平方分米和平方釐米間的進率是100,請猜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間的進率是多少?

有學生會猜到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因為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所以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間的進率也是100。

只是猜想不一定正確,有什麼依據來説明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鼓勵學生結合已經寫出的板書內容,獨立思考。如有困難可與同桌商量請求幫助。

(因為有了平方分米和平方釐米的進率的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經歷,學生很快就能想到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間的進率就是100。與同學商量的目的是使自己的説理達到條理性和完整性。)

學生彙報,教師邊板書:1米×1米=1平方米

10分米×10分米=100平方分米

100釐米×100釐米=10000平方釐米

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間的進率是100。

教師抓住時機鼓勵學生:小小年紀的你們就能用尋找證據的方法來證實某一種想法是否正確,這種數學思想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用得很多,但願你們將來成為一名對祖國、對人民有傑出貢獻的科學家。

3、歸納總結:

認真觀察板書內容,你想説什麼?

讓學生暢所欲言:1米=10分米,那麼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分米=10釐米,那麼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相鄰的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10,對應的相鄰的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就是100;還發現1米=100釐米,那麼1平方米=10000平方釐米…

(讓學生觀察有條理的板書內容,調整知識結構,疏通知識網絡,很好地突出了本課的重點;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蒐集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對知識的理解得到進一步昇華,也就是新知識的“再創造”的具體體現。)

(三)鞏固運用

1、5平方米=()平方分米

5米=()分米

30平方米=()平方釐米

600平方分米=()平方米

800平方釐米=()平方分米

800釐米=()分米

2、我是小法官

1平方米比1米大。()

50平方分米=5平方米()

每相鄰兩個常用的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

邊長是2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8平方分米。()

3、一個長方形花池長30分米,寬比長少10分米,這個花池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如果每平方米可種6棵荷花,這個花池一共可以種多少棵荷花?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9

教材分析:

“年月日”一課教學內容的地位與作用:“年月日”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六冊第三單元的第1課時。學習和掌握好這部分內容,是進一步探索學習時間單位及時間單位換算的基礎,也有助於學生對生活實際問題的感受,便於學生更深刻地感悟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繫,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目標:

新大綱要求: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己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我從以下三方面考慮的:

(1)聯繫學生已有知識,通過組織學生觀察、討論,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建立較長的時間觀念;知道平年、閏年的基本含義以及相互關係,知道一年中各月的天數:掌握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能正確判斷某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並能解決一些有關的生活實際問題。

(2)在探索年、月、日之間相互關係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數學猜想能力,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探究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計算全年的天數,培養學生髮散思維和創新思維。

(3)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發現問題的情趣,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感悟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並結合教學情境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3、教學重點:認識年、月、日及其相互關係,建立年、月、日的時間概念。

教學難點:正確靈活地判斷平年、閏年。

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時、分、秒等時間知識,並在實際生活中積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經驗,有關年月日的知識,也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之中,學生有了形成較長時間觀念的基礎。而三年級學生的思維正處於由形象思維過渡的時期,能進行一定的抽象思維,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向創造性的想象過渡;自覺性、主動性、持久性都有所加強,具有一的定的探究能力。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規律,結合“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新理念,我確定瞭如下教學方法:

教法分析:

依據《數學課程標準》中“變注重知識獲得的結果為知識獲得的過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學生髮展為立足點,以自主探索為主線,以求異創新為宗旨,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運用設疑激趣、直觀演示,實際操作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讓學生全面、全程地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師的教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因此,我特為學生設立了如下學習方法:

學法分析:

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學中採用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了猜想驗證、分析實踐,合作交流、總結歸納的學習平台,讓學生經歷一個觀察比較、實踐驗證、合作交流、總結概括的數學學習過程。

教學流程:

綜上所述,我把本節課的教學流程預設為創設情境,引入新課→探究交流,構建新知→實踐應用,反饋提高→總結回顧,拓展延伸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多媒體展示開國大典和申奧成功的畫面,提問:“你們知道這激動人心的一幕發生在什麼時候嗎?”

2、根據學生的回答繼續提問:“你們有自己喜歡的時間嗎?”學生髮言,説出節日或生日等時間。

3、教師歸納:像剛才這樣,我們在説明一件事情時候,往往要告訴人們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年、月、日和時、分、秒一樣,也是時間單位。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新的時間單位——年月日並板書課題。

(教師從學生關心與感興趣的開國大典和申奧成功這一資源入手,動態地

呈現出具有重大意義的兩個時間,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成功地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

第二環節探究交流,構建新知

1、認識年曆

A、課件展演示年月日的來歷。

B、利用手中的年曆,小組合作學習:觀察年曆,你知道了哪些知識?

C、彙報交流,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一年有12個月

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

30天:四、六、九、十一月

二月28天

二月29天

D、計算一年的天數。

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計算,展示交流,教師板書:平年一年有365天,閏年一年有366天。

E、練習,圈出xxxx年中,你認為有意義的時間。

(採用多媒體演示年月日的來歷,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讓學生觀察年曆,自主探索、討論交流、發現創造,使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了學生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

2、認識大月、小月。

A、根據學生回答,揭示大月、小月的定義。

B、指出一年中的大月和小月。

C、記憶大月和小月。(左拳記憶法和兒歌記憶法)。

D、遊戲。我們一起做遊戲吧!老師隨便報一個月份,要是大月男同學拍手,要是小月女生拍手。教師最後報到二月,根據學生的反映得出二月是一個特殊的月份,引入平年與閏年的教學中。

(通過用左拳記憶法和記大月的兒歌,輕鬆地幫助學生記住每個月的天數,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生動活潑,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平年、閏年。

A、利用1981年——xxxx年二月的月曆,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並完成記錄表。

B、觀察記錄表,小組討論:你們發現了什麼規律?

在彙報過程中,學生會説出有的年二月有28天,有的年二月有29天,教師適時指出:二月有29天的那一年叫閏年,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揭示出平年和閏年的定義後,繼續提問:“為什麼會有平、閏年之分呢?”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再出示小知識,學生既知道平閏年的來歷,又知道每4年中就有一個閏年。教師再追問:“閏年的年份與數字4有什麼關係呢?”引導學生再次探究判斷平年、閏年的方法。

首先出示年份除以4的結果,小組合作學習,根據學生彙報,師生共同總結得出:公曆年份是4的倍數的一般是閏年。然後讓學生進行平閏年判斷的練習。當學生判斷1900除以4沒有餘數,而它卻是平年時,教師提問:“這是怎麼回事呢?”為學生設下懸念,再及時出示小知識,既解決了學生的困惑,學生也掌握了整百年是不是閏年的判斷方法,即整百年份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

C、練習,再次判斷平年和閏年。

(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是不斷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本部分教學中,教師層層設疑、環環相扣,學生始終處於不斷的發現問題、解決問

題的過程中,特別是整百年是否為閏年的判斷更是學生數學智慧的一次提升,同時插入平年閏年的課外知識,既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慾,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使學生的數學知識更加完善。)

剛才,同學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學到了年月日的知識,並得到了好的學習方法,下面我們就帶着這些知識方法到智慧島去闖闖吧!

第三環節實踐應用,反饋提高

1、填空我最棒!

(1)、一年有()個大月,()個小月。

(2)、9月1日開學的前一天是( )月( )日。

(3)、今年的一、二、三月共()天。

(4)、平年一年有( )天,閏年一年有( )天。

(5)、四月份有()個星期零( )天。

2、判斷我更行!

(1)每年都是365天。()

(2)24個月就是兩年。()

(3)小明的書包是xxxx年2月29買的。()

3、口答:小強滿12歲的時候,只過了3個生日,猜一猜他是哪月哪日出生的?

4、拓展練習。

小明在奶奶家連住了兩個月,正好62天,這兩個月可能是哪兩個月?

(慧智島闖關的練習遵循了學生愛動、愛玩、愛挑戰的特點,營造了和諧、輕鬆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不僅發展了他們的思維,也培養了他們大膽探索的精神。)

第四環節總結回顧,拓展延伸。

1、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2、談談自己在本課學習中的成功之處。

3、“你還想研究哪些關於時間的知識?

(讓學生談收穫、談感想,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點及要點知識進行梳理,利於建立起完整的知識網絡。通過學生自我評價能夠起到取長補短的作用。“你還想研究哪些關於時間的知識?”通過學生上網查找,把知識向課外拓展延伸,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學習是永無止境的。)

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的“眼睛”,是教學的“靈魂”,為課堂教學起到導航的作用。因此,我設計瞭如下板書:從板書中,可以清晰看到本節課的知識點,重點及難點知識也一目瞭然,有利於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