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平行四邊形面積》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05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説課稿《平行四邊形面積》,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平行四邊形面積》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平行四邊形面積》1

一、説教材

説課內容: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多邊形的面積》P79-82

國小數學關於幾何知識的安排,是按由易到難的順序進行的。本冊教材承擔着讓學生學會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的任務。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並能靈活運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理解平行四邊形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讓學生初步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為長方形,並分析長方形面積與平行四邊形面積的關係,再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然後通過實例驗證,使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公式。同時也有利於學生知道推導方法,為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做準備。由此可見,本節課是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紮實其幾何知識學習的重要環節。

(一)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特點,充分考慮到五年級學生的思維水平,我確立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動手實踐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過程與方法目標:讓學生經歷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體驗數學的價值。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探究並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並能正確運用

教學難點: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

(三)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平行四邊形紙片、剪刀、直尺.為實現以上教學目標,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充分發揮現代技術的作用,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直觀的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説教法、學法

教法:1、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以及國小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我打算主要採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交流的學習方式,通過課件演示和實踐操作,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實驗得出結論,體現了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2、反饋教學法

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創新性,在教學中,採用反饋教學法進行教學,給學生提供一個參與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形成和運用的機會,使學生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培養學生初步感知和運用轉化的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操作、概括等行為來解決新問題,通過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

三、説教學過程

下面我就分別從四個方面説一説:

(一)、複習舊知,滲透轉化、創設情景,引出課題

新課開始,我先通過算學校花壇平面圖形的面積,以喚取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鞏固,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接着,我提出疑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如何計算呢?從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板書)

(二)動手實踐,探究發現

1、數方格,引發猜想

通過數格子的方法,並填寫表格,從表格中學生很容易觀察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長方形的面積相等。當一個平行四邊形很大很大的時候,我們也採用數格子的方法來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這就引發學生思考,是否有其他的方法來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

2,學生獨立思考猜想,動手操作,嘗試用剪拼法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驗證猜想。

讓學生動手操作,想辦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操作之後進行彙報,交流自己的驗證過程。後我又引導學生觀察這兩個圖形並比較,進而討論:拼出的長方形與原來平行四邊形什麼變了,什麼沒變?拼成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麼聯繫?通過上面問題的思考,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公式的推導有了更深的認識,這時我順勢引導學生得出推導過程:將一個平行四邊形通過剪、拼後轉化為一個長方形,拼成的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拼成的長方形的寬相當於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等於長方形的面積,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公式用字母表示S=ah。

(三)、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例1:平行四邊形花壇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積是多少?引導學生寫完整整個解題過程。

(四)分層訓練,理解內化

對於新知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與內化。我本着“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四個層次的練習題:

一練習:基本練習

二、綜合練習:

1、你會求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

通過不同的高引起學生的混淆,在計算中讓學生明確在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時底要找出與它相對應的高,這樣才能準確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並且根據已求的面積和另一條高,求出與這條高相對應的底。

三、擴展練習:

1、82頁第2題,不同的量法,不同的算法,用兩種方法進行計算,進一步強調底和高相對應。同時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計算能力。

整個習題設計部分,雖然題量不大,但卻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題目呈現方式的多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面對挑戰充滿信心,激發了學生興趣、引發了思考、發展了思維。同時練習題排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也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課堂小結,鞏固新知

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學會了什麼?

有利於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有個系統的認識,充分提高歸納和總結能力。

四、説預設效果

這節課的設計,給學生充足的眼看、手做、耳聽、嘴説、腦想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新知,並儘可能地從多角度來驗證結論,這使學生求異思維和創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訓練。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掌握學法,為學習提供一把釋疑解難的鑰匙。

教學是一門永遠有遺憾的藝術,雖然我也很努力地想上好這節課,但在教學中存在着很多問題,需要以後在教學中不斷改進。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平行四邊形面積》2

一、説教材: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並能靈活運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理解平行四邊形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讓學生初步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為長方形,再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使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公式。

二、説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動手實踐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讓學生經歷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説教學重點、難點:

利用剪、拼的實際操作來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既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本節課的難點;這一環節關鍵是學生對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轉化問題的理解,通過“剪、拼”找出平行四邊形底和高與長方形長和寬的關係,及面積始終不變的特點,歸納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四、説教法、學法

我打算主要採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通過實踐操作,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實驗得出結論。在教學過程中,我培養學生初步感知和運用轉化的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操作、概括等行為來解決新問題,

五、説教學程序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憶已經學過的平面圖形,以喚取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創設情景,引出問題。

出示一個長方形和一個平行四邊形,這對好朋友發生了爭論了,它們都説是自己的面積要大,你們認為誰的面積要大呢?你是怎麼知道誰的面積大呢?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促使學生積極動腦猜想,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再通過合作交流,能想出各種方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

(三)動手實踐,探究發現

1、數方格,引出猜想。

設計意圖:通過數格子的方法,並填寫表格,從表格中學生很容易觀察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長方形的面積相等。

這時啟發學生猜想,是不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是底乘高呢?剛才我們用數格子的方法來計算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但這種方法有一定的侷限性,當一個平行四邊形很大很大的時候,我們也採用數格子的方法來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這就引發學生思考,是否有其他的方法來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

2,剪拼法,驗證猜想。

設計意圖:讓學生動手操作,想辦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

學生觀察這兩個圖形並比較,進而討論:拼出的長方形與原來平行四邊形什麼變了,什麼沒變?拼成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麼聯繫?通過上面問題的思考,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公式的推導有了更深的認識,這時引導學生得出推導過程:將一個平行四邊形通過剪、拼後轉化為一個長方形,拼成的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拼成的長方形的寬相當於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等於長方形的面積,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公式用字母表示S=ah。接着我讓學生同桌互相説一説整個操作過程,使學生真正理解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

3、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例1:平行四邊形花壇的底是8m,高是5m,它的面積是多少?學生寫完整整個解題過程。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瞭解學生對於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應用與掌握程度

(四)分層訓練。

第一層:基本練習

第二層:拓展練習

設計意圖:對於新知需要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和內化。我本着“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讓學生自己動手作高,並量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再計算面積,這個過程也體現了“重實踐”教學理念。

(五)課堂小結,鞏固新知

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學會了什麼?

設計意圖: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有個系統的認識,充分提高歸納和總結能力。

五:板書設計。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長方形的面積= 長?寬

↓ ↓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底?高

S = a×h= ah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平行四邊形面積》3

各位老師,下午好。今天我要説課的題目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下面我將從七個方面闡述我對本節課的理解與設計,他們分別是説教材、説學情分析、説教學目標、説教學重難點、説教法、學法、説教學過程、説板書設計。

一、説教材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公式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並能靈活運用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讓學生初步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在理解的基礎上運用掌握公式。

二、説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具備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受年齡的限制,他們的空間想象力還不夠豐富,需要在不斷的探索活動中,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進行操作與觀察,才能進一步理解平面圖形之間的變換關係,發展空間觀念。因此,我把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確定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我確定本節課的目標是: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理解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方法和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抽象、概括、推導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讓學生經歷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滲透轉化的思想,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團結合作、主動探索的精神。

教學準備:

(1)教具:多媒體課件。

(2)學具:任意大小的平行四邊形紙片、三角板、剪刀。

四、説重點、難點

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難點: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五、説教法、學法

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因此,我結合學生的特點及本節課的內容,主要採用了“探究教學法、合作教學法”的教學方式。利用知識遷移及剪、移、拼的實際操作來分解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等面積轉化。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我設定了以下的學習方法“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在動手實踐中,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讓學生感知了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內容,有利於學生理解如何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從而突破重點和難點。

六、説教學過程

為了能高效完成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特點,我設定了如下的教學過程:

(一)巧設情境,質疑自探數學課堂中創設恰當的情境,能喚醒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因此,在課的開始我設計了一個小情境,校門口的三位同學想要比較兩個花壇的大小,其實就是比較它們的什麼?讓學生幫助想辦法,學生想到了比面積,長方形面積是學生學過的,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學生還不會,這時就激發他們主動探索問題的慾望:怎樣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二)合作探索,遷移創造這一環節我分四步份完成,它們分別是:

1、質疑自探首先學生猜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計算?(可能有用平行四邊形的兩鄰邊相乘,也有可能用平行四邊形的底乘高)。老師提出,猜測並不代表結論。這個時候老師提示:三年級時我們是用什麼方法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的,從而引出數方格的`方法。課件出示方格圖並説明要求,學生獨立數方格填空。這樣設計,讓學生掌握用數來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進一步證實自己的猜想。

2、圖形轉換如果在實際生活中要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用數方格這種方法方便嗎?這就需要尋找一種更簡單的方法。在這一環節,首先提出一個假設:是否可以把平行四邊形變成我們以前學過的圖形來計算?小組合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什麼圖形?學生動手操作。通過讓學生親身經歷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一個長方形的全過程,為下一個環節建立聯繫,推導公式起到了一個鋪墊的作用。

3、小組討論三個問題:

a.你是怎樣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

b.轉化後的長方形與原來的平行四邊形有什麼關係?

c.怎麼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要求學生到台前合作投影展示剪、移、拼的過程並敍述出自己的做法。在這個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將等積轉化的思想滲透開來,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同時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不僅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然後,通過多媒體的直觀演示,顯示平移的過程。

4、推導公式根據剛才得出的結論引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整個新知識的教學,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發現、比較、歸納,利用多媒體課件,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循序漸進,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突破了難點,培養髮展了學生的能力。

(三)層層遞進,拓展深化對於新知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內化效果。我本着“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如下幾道練習題:整個習題設計部分,雖然題量不大,但卻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題目呈現方式的多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面對挑戰充滿信心,激發了學生興趣、引發了思考、發展了思維。

(四)總結全課,提高認識最後,問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呢?有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嗎?師生共同概括小結,這樣會給學生一個系統、完整的印象,進一步深化了新知。

七、説板書。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平行四邊形面積》4

內容分析: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教材關於幾何初步知識的安排特點是:從一年級第一冊教材起逐步安排學生能夠接受的幾何初步知識,其中第六冊教材中安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第八冊教材中安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認識,清楚了其特徵及底和高的概念。而本冊(第九冊)教材中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掌握上述內容的基礎上安排的。

所以若想使學生理解掌握好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必須以長方形的面積和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為基礎,運用遷移和同化理論,使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一新知識,納入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之中。另外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這一內容學習得如何,直接與學習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有着直接的關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方法),會運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2、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難點:

使學生切實理解由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後,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的關係。

教具學具:

1、用投影片對照教材上的方格紙上畫着的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插圖製成複合片演示教具。

2、剪成兩個底為40釐米,高為30釐米的平行四邊形硬紙片為教師演示教具;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平行四邊形紙片和一把剪刀。

針對上述內容的需要,可設計如下課堂教學環節:

一、複習遷移。

由已知到未知,即由舊知識引入新知識,引導學生進行類推,掌握新概念。這是教學抽象的數學知識的一種重要途徑。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這一內容,與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有着密切的聯繫,適合用這一途徑進行教學。

具體做法如下:

1、板演:一長方形的長是40釐米,寬是30釐米,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

2、出示準備好平行四邊形紙片,提問:這是什麼圖形?(平行四邊形)什麼叫平行四邊形?誰能指出它的底和高?(底40釐米,高30釐米)

3、比較板題中長方形與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誰大誰小?通過第1、2兩道題的複習,使學生清楚長方形的面積公式並清楚了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及底和高的含義,為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打下了紮實的基矗通過第3題的練習,產生懸念,引起學生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動機與慾望,教師由此引出新課。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僅*肉眼觀察是不夠的,必須科學地計算出它們的面積才能正確比較。長方形的面積我們會求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計算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略),進入第二個環節。

二、引導發現

1、通過數方格引導學生髮現:當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相等時,它們的面積也相等。具體做法如下:

(1)出示複合幻燈片(方格網圖),從中取出一個小正方形,使學生明確,每一個小方格的邊長都是1釐米,面積是1平方釐米。

(2)在方格網圖中出示長方形,讓學生數一數,長、寬及面積各是多少?

(3)在方格網圖中出示平行四邊形,讓學生數一數,它的底、高及面積各是多少?(出現不滿一格的都按半格計算)

(4)觀察數出的數據,你發現了什麼?(略)

(5)其它的`長方形也能與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嗎?為什麼?

2、藉助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引導學生髮現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做法如下:

(1)引言:用數方格的方法求面積很不方便,因此我們有必要探索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一般方法,你們有信心完成嗎?

(2)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紙片,從平行四邊形的頂點向對邊做一條高,然後沿這條高線用剪刀剪開,將剪開後的兩部分拼成一個長方形。

(3)分組觀察思考:把剪拼後的長方形與原平行四邊形比較。

①面積是什麼關係?為什麼?

②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是什麼關係?為什麼?

③其它的平行四邊形也是這樣嗎?

(4)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5)公式用字母表示。這一步驟需要使學生清楚每個字母的含義,並且知道s=ah也可以寫s=ah、

(6)引導學生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首先讓學生看着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回答:若想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該知道哪些條件?然後讓學生比較新課開始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長方形面積的大小,解除懸念。再讓學生獨立思考書中的例題,在教師的扶持下,讓學生在黑板前和黑板下齊做,教師巡視指導,共同訂正。

三、鞏固深化

此環節可安排下列練習對所學內容進行鞏固與深化。

1、先説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再計算面積(教材中73頁做一做第1題)

2、計算每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材中74頁第2題)

3、教材中73頁做一做第2題。

4、教材中74頁第3題。也可結合實際情況增刪練習內容,以達到鞏固深化所學內容的目的。

四、課堂總結:

總結內容主要讓學生清楚:要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必須知道它的底和高或量出底和高。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平行四邊形面積》5

我説課的內容是新世紀版數學五年級上冊中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從以下幾方面來説明:

一、教材分析、學生分析

教材分析

幾何知識的初步認識貫穿在整個國小數學教學中,是按由易到難的順序呈現的。平行四邊行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並能靈活運用長方行面積計算公式,理解平行四邊行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而且,這部分知識的學習運用會為學生學習後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奠定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本節課是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發展,紮實其幾何知識學習的重要環節。

學生分析

新課程沐浴下成長的五年級學生,在市級實驗校的靈活開放的課堂中,學生們善於獨立思考,樂於合作交流,課上表現極為活躍,語言表達能力較強,十分願意發表獨立見解,有較好的學習數學的能力。本單元前幾節內容中,學生已經對數格子法、平移重合法、剪割拼補法有了一定的瞭解,但是,讓學生切實理解由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後,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關係是一個難點,需要學生在探索活動中,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進行操作與觀察,從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平面圖形之間的變換關係,發展空間觀念。

教材處理

依據新課程對圖形與空間的教學要突出探究性活動的要求,體現《數學課程》的“過程性”目標,同時根據學生憶有的知識水平,我確立了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

重點: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難點:使學生切實理解由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後,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關係。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特點,以“學生的全域發展”作為標準,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個維度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

能力目標:通過對圖形的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和平移的思想,並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探索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三、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及評價方式

教學方式: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靠模仿與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採用了情境教學法和引導探究法,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在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為他們創建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

學習方式:數學學習活動充滿着觀察、操作、推理、比較、交流、實驗、模擬等探索性與挑戰性的活動,本課多次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實踐,組織學生認真觀察、分析和討論,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通過動手實踐、合作梳理來完成探究任務。

評價方式

1、恰當評價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2、注重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學習狀況、學習態度的評價。

3、重視對學生探究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

4、評價主體多元化,採用自評、互評、師評相結合的方式。

四、教學手段

為了再現生活情境和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使抽象的數學知識更直觀形象地展現在學生眼前,採用多媒體課件來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形成過程與內在聯繫。

五、教學流程

為了能更好地凸顯“自主探究”的教學理念,高效完成教學目標,結合本班學生特點,設計如下環節。

(一)結合生活設疑 激發情趣導入

為了跳出陳舊的數學課單純講知傳道的框架,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生活的快樂。在新課伊始,我結合生活實際設疑導入,讓學生在一個生動的教學中開始探究活動。

上課前,我問孩子們,你們知道現在網絡上最受歡迎的是什麼遊戲嗎?因為多數孩子的家裏有電腦並已上網,所以多數孩子説:“我知道,我爸爸媽媽天天吃完晚飯後都搶着鬥地主,所以一定是鬥地主。”聽了孩子們的回答,我説:“是啊,人們都喜歡和地主鬥一鬥智商,有的地主很狡詐,有的地主呢,也很笨,(課件)以前,有這樣一個笨地主,他給兩個成年兒子分地。長方形的這塊分給了大兒子,平行四邊形的這塊分給了二兒子。但是,兩個兒子都認為分給自己的那塊地小,都説老財主偏心。這可把老財主氣壞了,可他又説不明白。所以,老財主就想找一個聰明人幫助他解決這個問題。同學們,你們能幫幫他嗎?學生會躍躍欲試,議論紛紛。

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自然引出本課所要研究的重點內容,並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對主題的思考。在這樣一個濃厚的探究氛圍中,就為學生動腦加大了馬力,在學習新知豐富了情趣。巧妙的為後面的教學埋下伏筆。

(二)組織動手實踐 多維嘗試探究

依據學生對上述故事中的生活實際問題,感興趣這一可貴資源,我將以故事的問題為主線,進一步引導組織學生動手實踐,幫助老財主想辦法。

我首先引導學生想辦法證明這兩塊地是一樣大的。“假設這兩塊地就是大家手中的學具卡片,你們將怎麼辦?”問題提出後,有的學生有了困難,這時我及時引導學生有問題可以到組內交流,討論。小組學習中,學生不受任何束縛,開動腦筋,各自想盡一切辦法來證明這兩塊地是一樣大的,這樣不但達到大家參與,共同提高的學習效果,而且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彙報交流時,找準切入點,突破難點。利用從小組彙報中得來的信息,引導學生確定辦法的可行性。學生想出了很多辦法,如:數格子(學生有計算長方形面積的能力)、重疊卡片對比法,剪割拼補法等等。不論哪一種方法都是寶貴的,因為,這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而是學生自己研究討論的結果,是課堂中生成的收穫。

引導學生分析、驗證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重要的方法。所以,在學生彙報出多種答案時,我組織學生分組實踐各種辦法,並要求説明實踐過程,要88情合理E3學生在認真、細緻的操作中認知到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繫,即:(課件)長方形的長和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長方形的寬和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等,並得出兩塊地面積相同的答案。

這一組實踐操作,看上去是幫助老財主證明分地公平,實際上是組織學生從感性到理性認識長方形的長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寬與高相同的內在聯繫。學生在充足的時間裏進行合作探究,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的個性得到彰顯。彙報交流時,他們爭先恐後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民主、寬鬆、和諧、愉悦的氛圍自然形成,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同時,也為下一步推導平行四邊面積計算公式做好充分的準備。

(三)抓住重點環節,深入推導梳理

學生認知是由淺入深的,通過動手實踐,他們已經知道:兩個卡片面積相等,長方形的和平行四邊形底相等,寬和高也相等。但這三個結論之間並沒有在學生思維中產生聯繫,而這個聯繫正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於是,我組織學生深入推導:利用實踐割補法小組的彙報,引導學生思考:(課件)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那麼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又怎樣求呢?順勢學生就梳理出了(課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的文字公式及(課件)字母公式s=ah。公式的順利推導,都源於上一環節學生的實踐操作。這樣水到渠成,突破教學重難點,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到此,我並沒停住,仍然藉助老財主分地的情境,(課件)給出兩個圖形的個體數據,讓學生利用公式計算,從而得出面積相等的確切答案,為老財主徹底解決問題,老財主開心的笑了。在鞏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同時,學生也獲得了成功的喜悦

(四)分層運用新知,逐步理解內化

對於新知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內化效果。我本着“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如下幾道練習題:(課件)

1 、基礎練習:算出下面每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出示的幾個圖形底和高的數值都很簡單,但圖形位置各不相同,這樣可使學生加深對圖形的認識,正確分清平行四邊形底和高。

2 、提升練習:量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的長度,並分別算出它們的面積。

在第一題的基礎上,增加了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的要求。使這兩道題也體現了“重實踐”這一理念。

3 、發散練習:下圖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嗎?為什麼?在這條平行線之間,還可以畫出幾種形狀不一樣而面積相等的平行四邊形。

此題需要學生綜合運用知識,進行邏輯推理,使學生明白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只與底和高有關,與相鄰的兩邊組成的角度大小無關。

整個習題設計部分,雖然題量不大,但卻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題目呈現方式的多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面對挑戰充滿信心,激發了學生興趣、引發了思考、發展了思維。同時練習題排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也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教學預測

本節課中,給學生充足的眼看,手做,耳聽,嘴説,腦想的時間與空間,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從而牢固地掌握知識的要點。與此同時,他們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在整個活動中,大部分學生都有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

七、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實踐中,完成了既定的教學目標,在努力創設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環境中,讓學生帶着濃厚的興趣學到了知識。反思本節課,我有這樣幾點感悟:

1、 興趣比學會更重要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一語道出了興趣的重要性,這足以説明興趣是學生求知慾的強大動力。本節課伊始,我以“誰來幫地主分地”的故事導入,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學生們在興趣的引導下,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大家在學習過程中猜想,發現,驗證,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得到了快樂。有的孩子在課即將結束時説:數學真有趣!我願意學數學!看,這不正是興趣的魅力所在嗎?

2、 過程比結果更精彩

整個活動過程,我本着“授人以魚 ,不如授人以漁”的思想,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數學活動機會,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老師引導,學生動手操作,遷移轉化,自己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僅掌握了知識,發展了能力,同時又體驗了數學活動充滿着探索與創造,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當孩子們一聲聲興奮地呼喊着:“老師,我發現了”的時候,他們的臉上溢滿了驚喜,我知道這正是課標中所倡導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3、 恰當鼓勵比超值嘉獎更有效

本節課教學中,我能注重發揮評價的作用,注重對學生學習狀態及過程的評價。教學中,我與學生同處一個平台,真誠與學生交流,認真地傾聽,相互地接納和分享,及時地鼓勵學生,對於學生的某些正確回答,我並沒有誇他:“棒極了!”,“真聰明!”而是對他説:“你能答對,説明你是個善於思考的孩子,但老師相信你能想出更好的辦法。”孩子們聽到這樣的評價學習熱情更高漲了,思維題更活躍了,他們有些想法是我的預設中不曾有的,所以我想在學生思維停滯不前的時候,恰當的鼓勵比一味地:“你真棒”的超值嘉獎更有效。

教育是一門永遠有遺憾的藝術。本節課大部分內容是以自主探索,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進行了學習的。但在整個上課過程中,我發現總有那麼幾個孩子,在自主探究時,總是不是很投入,他們似乎也在想,也在做,但每次在合作交流前,他們都沒有自己的想法,而是在小組中去聽別人説,然後去附和別人的意見。課下我問他們為什麼會這樣,他們説:“不用自己想,反正一會兒就合作了,聽聽別人是怎麼想的就行了。”聽了他們的話,我一直在想,小組合作是有利於解決問題,集體的智慧更有利於學生的多向思維。然而,這種學習方式也有它自身的缺陷:削弱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使之產生一定的依賴性。如果一個人解決不了問題,那可以依靠集體。如果將來的社會需要你獨當一面的時候,你又如何去解決問題呢?因而,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在組織學生自主探究這方面再多下些功夫,“巧”下些功夫,讓孩子們在樂於獨立探究、會獨立探究的基礎上再去合作交流,這才是孩子們所需要的能力。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平行四邊形面積》6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五年級上冊中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下面我從説教材,説教法學法,説教學過程三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本冊書第五單元“多邊形的面積的計算”第一小節的內容。前面學過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特徵及底和高的概念,幾何圖形的認識貫穿在整個國小數學教學中,並且是按照從易到難的順序呈現的。所以,要使學生理解掌握好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必須以長方形的面積和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為基礎,而且這部分知識的學習運用會為學生學習後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奠定良好的基礎。

2、學生分析:學生已經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和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這些都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但是國小生的空間想象力不夠豐富,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本節課的學習就要讓學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識,調動他們多種感官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

3、教學目標: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特點,以“學生的全域發展”作為標準,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

能力目標:通過對圖形的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和平移的思想,並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探索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4、教學重點: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並能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5、教學難點: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6、教具準備:平行四邊形紙片,剪刀,直尺等。

二、説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能動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本節課中,我採取多種手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本節課教法上最大的特點是讓學生動手操作,把靜態知識轉化為動態,把抽象數學知識變為具體可操作的規律性知識,指導學生理論聯繫實際,開展多次討論,使他們自主、快樂地解決問題。另外,我還力圖體現學生學法的轉變:從被動接受學習變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學習,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自己想辦法解決,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促使學生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

三、説教學過程

為了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住關鍵,我把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1、問題導入,設疑激趣

為了跳出陳舊的數學課單純講知傳道的框架,讓學生體會數學學習的快樂。在新課開始,除了複習以前學過的一些圖形的面積外,我還出示了一個不規則圖形,以怎麼知道它的面積來設疑導入,激發學生積極探求知識奧祕的慾望,啟發學生設法把所研究的圖形轉化為已經會計算面積的圖形,滲透轉化的方法。

2、數方格法,初步感知

用“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比較大小”這個問題,首先引導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嘗試。學生認真觀察後,完成表格,最後討論總結出:長方形的長和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長方形的寬和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等,並得出兩個圖形的面積相同。這一組簡單操作,實際上是組織學生從感性到理性認識長方形的長、寬與平行四邊形的底、高相同的內在聯繫。學生在充足的時間裏進行合作探究,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的個性得到彰顯。彙報交流時,他們爭先恐後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堂氣憤異常活躍,民主、寬鬆、和諧、愉悦的氛圍自然形成,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3、抓住重點,深入推導

學生認知是由淺入深的,通過數方格,他們已經知道:兩個圖形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和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寬和高也相等。但這三個結論之間並沒有在學生思維中產生聯繫,而這個聯繫正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於是我啟發學生:“如果要求在實際生活中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經常用數方格這種方法方便嗎?這就需要尋找一種更簡單的方法。那麼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該怎樣計算呢?”,引導學生討論,學生不受任何束縛,開動腦筋,最後共同得出可以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方法,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和創新意識,培養了他們自主探究的精神。

4、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學生動手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選取代表進行彙報交流,找準切入點,突破難點。利用從學生彙報中得來的信息,引導學生説出“沿着平行四邊形的高剪開,通過平移的方法,拼成一個長方形”的轉化過程,和“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就是平行四邊形的底,拼成的長方形的寬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高”這個關係。這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而是學生自己研究討論的結果,是課堂中生成的收穫。這一環節的安排,既鍛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概念,更為下一步推導面積公式積累了感性經驗。

5、電腦演示,總結新知

感性經驗的積累和實踐的結果,再加上電腦課件的演示,學生通過討論很容易達成共識,藉此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並進行板書。整個新知識的教學,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發現、比較、歸納,利用多媒體課件,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循序漸進,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突破了難點,解決了關鍵,培養髮展了學生能力。另外,在總結公式後,我還安排了一個“你知道嗎?”,介紹我國古代數學家對平面圖形面積的推導和計算方法,豐富學生對我國數學史的認識。

6、分層運用,理解新知

對於新知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內化效果。我本着“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如下幾道練習題:

基礎練習:出示例1,先讓學生口述計算過程,然後教師進行規範的板書。

提升練習:藉助3道選擇題,鞏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過程。

發散練習:比較平行線間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設計一個為24平方米的平行四邊形的廣告牌,讓學生綜合運用知識,進行邏輯推理,使學生明白等底等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以及面積相等形狀不同等。

整個習題設計部分,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題目呈現方式的多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面對挑戰充滿信心,激發了學生興趣,引發了思考,發展了思維。同時練習題排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也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7、全課小結,整理知識

讓學生回顧本節課,説一説自己的收穫,培養學生的知識概括能力,並藉此板書課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達到點題的效果。

這節課的設計,給學生充足的眼看、手做、耳聽、嘴説、腦想的時間和空間,學生都能積極的參與教學活動,在實踐中理解新知,並儘可能地多角度來驗證結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得到提高,求異思維和創新能力得到訓練。學生掌握了學法,也為學習提供了一把釋疑解難的鑰匙。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平行四邊形面積》7

內容分析: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教材關於幾何初步知識的安排特點是:從一年級第一冊教材起逐步安排學生能夠接受的幾何初步知識,其中第六冊教材中安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第八冊教材中安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認識,清楚了其特徵及底和高的概念。而本冊(第九冊)教材中"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在學生掌握上述內容的基礎上安排的。所以若想使學生理解掌握好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必須以長方形的面積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為基礎,運用遷移和同化理論,使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一新知識,納入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之中。另外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這一內容學習得如何,直接與學習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有着直接的關係。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會運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 發展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能夠運用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正確計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

教學難點:

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具學具:

1.用Flash對照教材上的插圖製成複合課件為教師的演示教具;

2.剪成一個長為40釐米,寬為30釐米的長方形和底為40釐米,高為30釐米的平行四邊形硬紙片為教師演示教具;

3、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平行四邊形紙片和一把剪刀。

教學環節:

根據新課程理念,為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我用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可以積極的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從而妥善的將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完成好,我安排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 複習遷移

由已知到未知,即由舊知識引入新知識,引導學生進行類推,掌握新概念。這是教學抽象的數學知識的一種重要途徑。"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內容,與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有着密切的聯繫,適合用這一途徑進行教學。

具體做法如下:

1.出示長方形教具:一長方形的長是40釐米,寬是30釐米,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

2.出示平行四邊形紙片,提問:這是什麼圖形?什麼叫平行四邊形?誰能指出它的底和高?(底40釐米,高30釐米)

3.比較黑板上長方形與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誰大誰小?

在這裏通過第1、2兩道題的複習,使學生清楚長方形的面積公式並清楚了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及底和高的含義,為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打下了紮實的.基礎。通過第3題的練習,產生懸念,引起學生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動機與慾望,教師由此引出新課。

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僅靠肉眼觀察是不夠的,必須科學地計算出它們的面積才能正確比較。長方形的面積我們會求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計算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進入第二個環節。

二、 引導發現

在這裏,我化抽象為具體,將書中的插圖整合到一起製成課件,便於學生觀察比較。

首先通過數方格引導學生髮現:當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相等時,它們的面積也相等。

具體做法如下:

1、出示複合Flash課件,從中取出一個小正方形,使學生明確,每一個小方格的邊長都是1釐米,面積是1平方釐米。

2、讓學生觀察圖中出示長方形,讓學生數一數,長、寬及面積各是多少?

3、在圖中出示平行四邊形,讓學生數一數,它的底、高及面積各是多少?(出現不滿一格的都按半格計算)

4、觀察數出的數據,你發現了什麼?

然後藉助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引導學生髮現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具體做法如下:

1、引言:用數方格的方法求面積很不方便,因此我們有必要探索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一般方法,你們有信心完成嗎?

2、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紙片,從平行四邊形的頂點向對邊做一條高,然後沿這條高線用剪刀剪開,將剪開後的兩部分拼成一個長方形。

3、出示課件“平行四邊形到長方形的轉化過程,加強學生印象,輔助學生理解,讓學生分組觀察思考:把剪拼後的長方形與原平行四邊形比較。提問:①面積是什麼關係?為什麼?②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是什麼關係?為什麼?

4、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times;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times;高。(板書)

5、公式用字母表示。這一步驟需要使學生清楚每個字母的含義,並且知道S=amiddot;h也可以寫成S=ah。(板書)

6、引導學生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首先讓學生看着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回答:若想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該知道哪些條件?然後讓學生比較新課開始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長方形面積的大小,解除懸念。再讓學生獨立思考書中的例題,在教師的扶持下,讓學生在黑板前和黑板下齊做,教師巡視指導,共同訂正。

三、鞏固深化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為學生設計了梯度練習,以對所學內容進行鞏固和深化,習題可以根據情況進行增刪。

1、 求下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單位:cm)(給出幾個平行四邊形圖形。)

2、在兩條平行線間畫出兩個平行四邊形試判斷甲和乙誰的面積大?談談你有什麼發現?

3、鋪一塊底20米,高15米的平行四邊形草坪,每平方米草坪售價15元,鋪這塊草坪總共用多少元?

四、課堂總結

我總結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清楚:要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必須知道它的底和高或量出底和高。

五、板書設計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圖略

平行四邊形面積=底times;高

S=amiddot;h或S=ah

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求者,教師的作用是形成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所以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創設更好的學習情境,實現發現學習。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平行四邊形面積》8

一、説教材

(一)教學內容:人教版六年制國小數學課本第九冊“多邊形面積的計算”中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內容和地位:

教材的主要內容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本節課的學習,要求學生在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以及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好這節課同時又是進一步學習三角形面積、梯形面積、圓的面積和立體圖形表面積計算的基礎。很顯然,這節課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2)材編寫的特徵:

教材在編寫時注意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教材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為重點,先用數方格方法計算圖形的面積,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面積和麪積單位的含義,為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提供感性材料。再是通過割補實驗,把一個平行四邊形轉化為一個與它面積相等的長方形,把新舊知識聯繫起來,使學生明確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繫,便於從已經學過的圖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新的圖形面積計算公式,使學生明確面積計算公式的意義和來源。

(三)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

2、能力目標:通過對圖形的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和平移的思想,並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探索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五)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公式,並能正確地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使學生理解平等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及過程。

利用知識遷移及剪、移、拼的實際操作來分解教學難點。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關鍵是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面積相等轉化問題的理解,主要找出平行四邊形底和高與長方形長和寬的關係,及面積始終不變的'特點,歸納出長方形等積轉化成平行四邊形。

(六)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平行四邊形課件,學生準備任意大小的平行四邊形紙片、三角板、剪刀。

二、説教法、學法

(一)説教法

本節課教法上最大的特點是讓學生動手操作,把靜態知識轉化成動態,把抽象數學知識變為具體可操作的規律性知識。指導學生理論聯繫實際,開展多次討論,使他們自主、快樂地解決問題。在本節課中,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合作完成;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教法的體現:(1)在導入部分我採用了創設生活情境,設疑引入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為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奠定了基礎。(2)在探究過程中,我很重視學生動手操作,大膽放手,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熟悉的具體情境中,通過探究和體驗,感受新知;聯繫生活經驗,構建新知;小組合作交流,擴展新知;創新活動設計,超越新知。

(二)説學法

堅持“發展為本”,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並在時間和空間諸方面為學生提供發展的充分條件,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為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怎樣有序觀察、怎樣操作、怎樣概括結論,通過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也是學習數學的終結所在。讓學生感到數學的有趣和可學,我們還應注重將數學知識提升應用到生活中,提高學生處理問題的實際能力。

三、説教學過程:

為了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住關鍵,教學教程分為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設疑引入

1 複習 我們前面學習了很多的平面圖形,老師這裏有一些圖形大家認識一下。多媒體出示一組圖形,讓學生説一説各是什麼圖形。並回答那些圖形的面積會計算。

2以校園風景圖為引入,綠色文明指示牌為的圖形為疑問,説説他們的面積,猜想,設疑。引發興趣。這樣設計,由生活中的問題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知的學習環節,使學生完成了學習新知的心理準備DD成為一名探索者,為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奠定了基礎。

(二)操作探索,推導公式

1、數方格法求面積(課件出示) 數完後,問問學生結果如何?你發現了什麼?

這樣設計,讓學生掌握用數來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進一步證實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初步感知到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它的底和高有關係,並得知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長方形的長,平行四邊形的高和長方形的寬分別相等,它們的面積就相等。

2、轉換法

教師啟發談話,如果要求在實際生活中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經常用數方格這種方法方便嗎?這就需要尋找一種更簡單的方法。我們已學過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能不能根據已掌握的知識來解決新知,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

然後讓學生實踐操作,讓學生拿出剪好的平行四邊形,每四人一組,想一想,動一動,拼一拼,看能不能把一個平行四邊形拼成一個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呢?

學生動手若干分種,教師要注意巡視,可選擇做得對的小組派一名學生給全班演示,説説你們的想法。然後教師再重點的演示和完善的敍述平移(可能學生説得不準確)。

3、歸納:

提問:這個平行四邊形轉換成了什麼圖形?它們的面積有變化沒有?拼成的這個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麼關係?

得出結論: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用字母怎樣表示?S=ab

在這個環節中主要採用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通過動手操作、探索,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培養學生探索精神,使學生獲得戰勝困難,探索成功的體驗,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這樣做完全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體現了活動化的數學學習過程,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三)實際應用:

1.計算停車場的面積。

2.變式練習。

3.拓展練習。

四)全課總結,質疑問難。

問學生: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學會了什麼?

主要目的是瞭解學生對這節課的知識有一個全盤的認識,培養學生整理知識的能力。

四、板書設計:

長方形面積 = 長 × 寬

平行四邊形面積 = 底 × 高

S=ah

課後反思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對學生的學習,必須賦予“真實性”的學習任務。這種“真實性”的學習任務可以驅動學生迅速產生學習的需要。基於這一認識,本課創設的問題情境是以校園風景圖為引入,綠色文明指示牌為的圖形為疑問,説説他們的面積,猜想,設疑。引發興趣。這樣設計,由生活中的問題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知的學習環節,使學生完成了學習新知的心理準備DD成為一名探索者,為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奠定了基礎。

在學生探索活動開始之前,教師沒有任何幫助,但正是這種沒有鋪墊的教學,學生真實的思維活動得到了體現,問題解決的策略不再像前述教學整齊劃一,課堂更加豐富多彩,教學過程充滿了生命活力。實踐證明,學生完全具備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的成長並不需要教師“迫不及待”的幫助,他們需要經歷從混沌到清晰的過程、正確與錯誤的考驗,他們需要的是探索的時空、交流的機會和心理安全的、富有激勵性的學習氛圍,這些才是學生需要的幫助。

在操作探索,推導公式中。先啟發談話,猜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然後讓學生實踐操作,讓學生拿出剪好的平行四邊形,每四人一組,想一想,動一動,拼一拼,看能不能把一個平行四邊形拼成一個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呢?

學生動手若干分種,教師要注意巡視,選擇做得對的小組派一名學生給全班演示,説説你們的想法。然後教師再重點的演示和完善的敍述平移(可能學生説得不準確)。這樣讓學生憑藉“獨立思考、小組交流互評”的漸進過程進行充分的自主探究,在“親歷”和“體驗”中初步感悟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這樣設計,讓學生經歷從特殊問題到一般問題的過程,使得學生的數學學習做到重點突破,為後面進一步學習面積公式作好鋪墊。當然,在這個環節中不管是操作還是彙報,感覺還不夠到位。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平行四邊形面積》9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平行四邊行面積的計算是蘇教版第九冊第二單元第一節。這節課的內容是在初步掌握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及平行四邊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平行四邊的面積是以長方形的面積計算為基礎的,把平行四邊轉化為長方形來計算面積。通過操作、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並在此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的面積的計算公式,並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的面積。這樣可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事物間相互聯繫、相互轉化的辨證觀念,培養學生的演繹推理,邏輯思維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為以後學習三角形、梯形、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的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地計算平行四邊行的面積。

(2)能力目標: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使學生初步認識轉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平行四邊時的應用,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和運用轉化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滲透事物間是相互聯繫的和實踐第一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培養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加強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4)情感和態度:經歷猜測,實驗驗證,作出結論的過程,增強肯於動腦又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3、教學重點與難點

因為計算物體的面積在曰常生活和生產中有着十分廣泛的應用,所以本節的重點是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以及學生能正確熟練地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的難點是如何運用遷移的思想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

二、説教法:

根據教材以及四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在教學中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注意力,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

(2)情境教學法:讓每個學生都親自動手製作、演示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3)實踐探究法:引導學生運用轉化的方法,啟發學生主動探索規律。

(4)滲透遷移的思想,把新知轉化成舊知解決。

三、説學法:

“教,是為了不教”,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加強學生動手操作,手腦並用;引導學生運用轉化的方法,啟發學生探索規律;注重對公式產生的全過程進行探求;讓學生在提出猜想、驗證猜想、應用猜想等一環扣一環的情境中,學會觀察,學會表述,學會思維。

教學過程:

(一)形象導入,喚起感知

課件顯示(方格紙上的平行四邊形) 方格紙上畫的是什麼圖形?其有哪些特徵?誰能利用三角板作出平行四邊形的高?讓學生在自己準備的平行四邊形上作高,並強調直角三角板的一條邊與底邊重合,另一條通過頂點向底邊作垂線。為新課的教學作好準備。

(二)實驗操作,引導探究

1:觀察數格,提出猜想

課件顯示(P42的圖形)誰能利用以前學過的方法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強調平行四邊形在方格紙上不滿格的,該怎麼數?通過剪拼,滲透轉化的思想,為後面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或正方形作鋪墊。那麼誰來數一數長方形的面積,並比較長方形的長與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與平行四邊形的高,啟發學生説出底和長,高和寬分別相等,兩者的面積也相等。如果不用數格,如果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很大你能有更好的方法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提出猜想)

2:實驗操作,驗證猜想

在實際的生活中並不是所有的平行四邊形都能用數格得到的,因此我們利用轉化的思想,通過學生的操作、探索,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已學過的長方形,從而把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轉化為計算長方形的面積。

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進行剪拼:

(1)先沿着平行四邊形的高剪下左邊的直角三角形。

(2)左手按住剩下的梯形的右部,右手拿着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邊慢慢向右移動。

(3)移動一段後,左手改按梯形的左部。右手再拿着直角三角形繼續沿着底邊慢慢向右移動,到兩個斜邊重合為止。

(4)讓學生把自已沿着高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按以上步驟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

3:觀察比較,推導公式

課件顯示(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並在讓學生在剪拼成的長方形邊上放一個原來的平行四邊形,引導學生結合自已轉化的圖形仔細觀察、比較。

(1)這個由平行四邊形轉化成的長方形面積與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比較,有沒有變化?為什麼?

(2)這個長方形的長與平行四邊形的底有什麼樣的關係?高有什麼樣的關係?

(3)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怎樣求?轉化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求?

(4)讓學生明確:任意一個平行四邊形都可以轉化為一個長方形,它的面積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它的長、寬分別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底、高相等。

溝通關係 因為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所以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以上的過程,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按“提出猜想(設疑激趣)——驗證猜想(轉化探索)——推導公式(分析應用)的過程,遵循了直觀——抽象——應用的教學原則,充分展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主動參與,探索嘗試,激發了其學習的積極性。)

(5)教學用字母表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教師板書:s=a×h,告知s和h讀音,並説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裏,字母和字母中間乘號可以記作“· ”,寫成a·h,也可以省略不寫,所以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可以寫成s=a·h或s=ah

(三)、運用公式,解決問題

練習題的 設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1、教學課本第44頁例題。

指導讀題後,引導學生思考:根據什麼立式?得數應注意什麼?然後讓學生獨立列式計算,教師巡迴指導,集體訂正時指名説出是根據什麼列式的。

2、完成第44頁做一做的題目

學生獨立練習,教師巡視指導,共同訂正。

完成本節課教學內容後,讓學生看書,質疑問難,及時解決問題,鞏固所學知識。

3、多層練習,內化新知。

為了適應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的需要,這節課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1)基礎練習。完成練習九的第1、2、3題。(第1題,鞏固新學的面積計算公式,三題底與高數值不同,圖形中高的位置各不相同,讓學生明確底與高必須一一對應。第3題,要求學生會根據底來找高,或根據高來找底,並能正確作高,與引入複習相互應,使整堂課前後呼應,連貫一致)

(2)聯繫實際,補充練習。

(3)動手操作,發展練習:練習十七的第10題。

(這樣的練習,可以讓學生髮散思維,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同時滲透變與不變、聯繫與發展的辯證思想。這樣,針對性強,形式多樣,難度適中的階梯練習,使學生的學習由“理解”上升為“掌握”,難度適中的階梯練習)

(四)歸納整理,全課總結。

教師啟發學生歸納總結本課學習的內容,目的是強化重點,形成認知結構。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平行四邊形面積》10

內容分析: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教材關於幾何初步知識的安排特點是:從一年級第一冊教材起逐步安排學生能夠接受的幾何初步知識,其中第六冊教材中安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第八冊教材中安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認識,清楚了其特徵及底和高的概念。而本冊(第九冊)教材中"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在學生掌握上述內容的基礎上安排的。所以若想使學生理解掌握好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必須以長方形的面積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為基礎,運用遷移和同化理論,使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一新知識,納入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之中。另外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這一內容學習得如何,直接與學習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有着直接的關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會運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發展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能夠運用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正確計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

教學難點:

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具學具:

1。用Flash對照教材上的插圖製成複合課件為教師的演示教具;

2。剪成一個長為40釐米,寬為30釐米的長方形和底為40釐米,高為30釐米的平行四邊形硬紙片為教師演示教具;

3、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平行四邊形紙片和一把剪刀。

教學環節

根據新課程理念,為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我用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可以積極的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從而妥善的將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完成好,我安排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複習遷移

由已知到未知,即由舊知識引入新知識,引導學生進行類推,掌握新概念。這是教學抽象的數學知識的一種重要途徑。"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內容,與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有着密切的聯繫,適合用這一途徑進行教學。

具體做法如下:

1。出示長方形教具:一長方形的長是40釐米,寬是30釐米,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

2。出示平行四邊形紙片,提問:這是什麼圖形?什麼叫平行四邊形?誰能指出它的底和高?(底40釐米,高30釐米)

3。比較黑板上長方形與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誰大誰小?

在這裏通過第1、2兩道題的複習,使學生清楚長方形的面積公式並清楚了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及底和高的含義,為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打下了紮實的基礎。通過第3題的練習,產生懸念,引起學生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動機與慾望,教師由此引出新課。

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僅靠肉眼觀察是不夠的`,必須科學地計算出它們的面積才能正確比較。長方形的面積我們會求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計算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進入第二個環節。

二、引導發現

在這裏,我化抽象為具體,將書中的插圖整合到一起製成課件,便於學生觀察比較。

首先通過數方格引導學生髮現:當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相等時,它們的面積也相等。

具體做法如下:

1、出示複合Flash課件,從中取出一個小正方形,使學生明確,每一個小方格的邊長都是1釐米,面積是1平方釐米。

2、讓學生觀察圖中出示長方形,讓學生數一數,長、寬及面積各是多少?

3、在圖中出示平行四邊形,讓學生數一數,它的底、高及面積各是多少?(出現不滿一格的都按半格計算)

4、觀察數出的數據,你發現了什麼?

然後藉助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引導學生髮現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具體做法如下:

1、引言:用數方格的方法求面積很不方便,因此我們有必要探索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一般方法,你們有信心完成嗎?

2、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紙片,從平行四邊形的頂點向對邊做一條高,然後沿這條高線用剪刀剪開,將剪開後的兩部分拼成一個長方形。

3、出示課件“平行四邊形到長方形的轉化過程,加強學生印象,輔助學生理解,讓學生分組觀察思考:把剪拼後的長方形與原平行四邊形比較。提問:①面積是什麼關係?為什麼?②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是什麼關係?為什麼?

4、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板書)

5、公式用字母表示。這一步驟需要使學生清楚每個字母的含義,並且知道S=a·h也可以寫成S=ah。(板書)

6、引導學生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首先讓學生看着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回答:若想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該知道哪些條件?然後讓學生比較新課開始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長方形面積的大小,解除懸念。再讓學生獨立思考書中的例題,在教師的扶持下,讓學生在黑板前和黑板下齊做,教師巡視指導,共同訂正。

三、鞏固深化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為學生設計了梯度練習,以對所學內容進行鞏固和深化,習題可以根據情況進行增刪。

1、求下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單位:cm)(給出幾個平行四邊形圖形。)

2、在兩條平行線間畫出兩個平行四邊形試判斷甲和乙誰的面積大?談談你有什麼發現?

3、鋪一塊底20米,高15米的平行四邊形草坪,每平方米草坪售價15元,鋪這塊草坪總共用多少元?

四、課堂總結

我總結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清楚:要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必須知道它的底和高或量出底和高。

五、板書設計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圖略

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

S=a·h或S=ah

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求者,教師的作用是形成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所以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創設更好的學習情境,實現發現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