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說課稿

關於說課稿模板9篇

欄目: 說課稿 / 釋出於: / 人氣:1.45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說課稿模板9篇

說課稿 篇1

尊敬的領導、老師們,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酸鹼中和反應》。

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模式、教學設計、板書設計、課堂評價、課程資源開發、設計願景八個方面簡要談談我對本課題的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中和反應是酸和鹼的重要性質,是貫穿酸、鹼、鹽知識體系的一個重要紐帶,既建立了酸和鹼之間的聯絡,又為鹽與複分解反應奠定了基礎。同時還為高中學習中和滴定做準備,尤其重要的是中和反應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有著廣泛應用。因此,在課程標準中,中和反應體現在兩個一級主題裡,既是《生活中常見的化合物》酸和鹼的主要性質,又是《物質的化學變化》中複分解反應的典型反應。

中和反應在實際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所以,教材沒有簡單的將它作為酸或鹼的性質來介紹,而是綜合起來專門編成一個課題來說明。

本節課安排在常見的酸和鹼之後,學生們在有了酸、鹼性質的基礎之上再來學習本節課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同時為下一章鹽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這種安排有助於學生對新舊知識的重新構建。

二、說學情【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課題一“常見的酸和鹼”的學習,知道了酸和鹼能夠使酸鹼指示劑變色,認識了酸鹼的一些化學性質;學生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和問題探究能力,對於小組合作學習也有了一些經驗,為本節課的探究奠定了基礎。

在此之前學生接觸的化學變化一般都伴隨有明顯的現象,他們習慣於根據現象判斷反應的發生,許多酸鹼溶液混合後沒有明顯的現象發生,因此學生對中和反應能否發生會抱有疑惑,這是本節課需要解決的難點,也正是探究活動的切入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結合《國中化學新課程標準》,同時依據本班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初步領會中和反應、鹽的概念。

2、瞭解中和反應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學生自主的實驗探究,初步學會利用指示劑判斷中和反應是否發生的方法。

2、通過合作探究、討論交流,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動手實踐的能力和團結協作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進一步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

2、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3、通過中和反應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化學與社會的密切關係,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三)教學的重、難點

1、教學重點:中和反應的定義、實質及其應用。

2、教學難點:中和反應的探究過程和原理的理解。

難點的依據:中和反應的探究過程和原理的理解較抽象;學生需要藉助示意圖顯示微觀過程。

 三、說模式

(一)設計理念:堅持“學生髮展為本”的核心理念,重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以“雙主共學”課堂文化導引學生學習、教師教學,構建師生課堂學習共同體。體現“六環節互動式”教學與化學教學的融合。本節課注重從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出發,給每個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讓學生以輕鬆愉快的心情認識中和反應,讓學生主動體驗探究中和反應,讓學生了解中和反應在生活中的應用,為每個學生的發展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評價方式。

(二)教學模式:“六環節互動式”教學模式

自主學習,預習新知 皮蛋蘸食醋去除澀味,引入酸鹼中和反應。

預習檢測,問題生成 演示無現象反應,生成是否發生中和反應問題

合作學習,交流展示 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指示劑“多中選優”,進行自我評價和互評

精講點撥,梳理歸納 概念鞏固重在加深對中和反應的理解,引導學生認識中和反應實質。

達標測評,反饋矯正 實際應用題重在訓練對中和反應的應用

反思總結,拓展延伸 學生總結本節收穫,教師佈置有層次性的學生課後的學習任務。

(三)教學原則:以實驗為基礎、理論為線索,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關注生活化學,促進學生髮展

(四)教學策略:本節課採用情景教學、學生自學,實驗探究,教師展臺演示,分組討論、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通過生活中皮蛋蘸食醋去除澀味來創設情境,激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主動學習。

2、實驗探究法。即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設計實驗→實驗求證,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的遷移和探究法設計實驗證明酸鹼發生中和反應。

3、演示法。採用傳統演示與多媒體演示進行有效結合, 採用歸納探究和微觀離子反應模型展示指導學生總結出其反應實質。

(五)學習方法

本節學生主要以動手實驗,觀察演示實驗、進行討論,交流分析等完成探究式學習。

主要採用的學習方法有:

1、自主學習方法。中和反應的實際應用主要採取學生自學。

2、實驗探究學習法。既讓學生設計實驗又讓學生動手檢驗自己的設計方案,有助於提高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動手實踐的能力。

3、合作學習法。我認為合作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同時有利於學生在集體中有效完成學習任務,達成學習目標。

 四、說設計

為了使學生能夠達到本課題設定的教學目標,掌握教材的重、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流程:

下面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預習新知。(課前完成學案)

情境匯入:請學生品嚐有澀味的皮蛋,談談生活中有什麼方法去除澀味,學生通過已有經驗感受到酸和鹼會發生反應,引入酸鹼中和反應。

知識回顧:複習相關知識,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預習檢測,問題生成(2分鐘)

學生實驗: 取一支試管,加入適量氫氧化鈉溶液。向試管中滴加稀鹽酸。

啟發學生思考:實驗中無現象說明什麼問題呢?酸與鹼是否發生了反應?如果發生反應會有什麼特點?下面我們一起探討酸與鹼之間會發生什麼反應。生成本節課最核心的問題,激起學生對本課題的探究興趣。

〈三〉合作學習,交流展示。感悟新知識過程:合作探究中和反應(17分鐘)

1、學生感受沒有現象的反應,探究借用指示劑。(2分鐘)

分析問題:實驗中沒有明顯的變化,是否就能下結論說:酸和鹼之間不發生反應呢?當然不能,我們前面學過的一些反應也沒有明顯的實驗現象,比如二氧化碳和水的反應以及剛學過的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顯然這個實驗方案不能判斷酸和鹼能否發生反應,還需要從剛剛學過的酸和鹼的性質中找到可以借用的指示劑。引導學生判斷化學變化是否發生,不能只根據沒有明顯的現象就輕易下結論說反應不進行,同時也教育學生看問題不能只停留於表面。

2、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指示劑“多中選優”。(10分鐘)

讓學生根據實驗臺上所提供的試劑,自主設計選用合適的指示劑來證明NaOH與鹽酸發生了化學反應,並用手感覺反應前後溫度變化。學生的設計方案可能有:

我這樣設計的`目的:通過自主探究,學生髮現:方案二中溶液變紅色時,NaOH已經過量,溶液呈鹼性。方案三和方案四中用石蕊溶液作指示劑,很難觀察到最終的紫色。因此上述四種方案中第一種方案是最佳方案。

設計意圖:“滴定順序”設計“反向對比”,指示劑“多中選優”,學生從較不完善的實驗設計到完善的實驗設計,通過推敲,讓學生體會到探究是一個趨近完美的過程。

3、深入探究中和反應生成物,掌握中和反應和鹽的概念(5分鐘)

探究反應生成物:學生進行方案1的操作後,教師取適量反應後的溶液滴在玻璃片上,放在石棉網上微熱,使液體蒸發,觀察玻璃片上的現象。現象:玻璃片上出現白色粉末。

學生觀察討論,回答:是NaCl。(若蒸發前溶液的顏色為紅色時,則在玻璃片是上的是NaOH,現蒸發前溶液的顏色為無色,則NaCl。)

教師分析並【板書 】 HCl﹢NaOH = NaCl ﹢H2O

具體分析:NaCl的組成,推測NaCl在溶液中的粒子,得出鹽的概念:

像NaCl這樣由由金屬粒子和酸根離子構成的化合物稱為鹽。

引出中和反應的概念:酸與鹼反應生成鹽和水的反應叫中和反應。

【及時練習】以下的反應均生成鹽和水,它們是不是中和反應呢?

設計意圖:知識由淺入深,有助於學生的理解,使學生能從構成、組成的角度給鹽下定義。培養學生靈活應用能力、觀察與歸納分析的能力。

〈四〉精講點撥,梳理歸納

播放酸鹼中和反應的微觀過程示意圖,使學生直觀地感受中和反應的實質。(8分鐘)

鹽酸、NaOH溶液中的微粒:HCl=H++Cl-,NaOH=Na++OH-

鹽酸與NaOH溶液混合:鹽酸中的H+與NaOH溶液中的OH-結合生成了H2O分子。鹽酸中的Cl-與NaOH溶液中的Na+在反應前後不變。得出中和反應實質:H++OH-= H2O。使學生對中和反應為什麼很容易發生有了深刻的理解。

〈五〉達標測評,反饋矯正

學生品嚐已去除澀味的皮蛋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帶著問題閱讀相關內容自學,討論交流,瞭解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6分鐘)要求學生看書,通過問題自己找出知識點。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情景的創設把課堂引向中和反應在實際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化學來源於生活而又服務於生活。

當堂訓練:兩個典型例題重在加深對中和反應的理解,既與會考試題連結,又訓練了學生的能力。

〈六〉反思總結,拓展延伸(3分鐘)

本節課的總結,由學生自我評價本節課的收穫,包括知識和方法情感上的收穫。根據學生回答再點撥。

這樣鼓勵了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對中和反應實質及中和反應的廣泛應用的認識,進行自評與互評。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技能和方法。

不管是當堂練習還是課後延伸,都設計了不同層次的題目,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同時讓學生意識到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感到化學不僅是有趣的還是有用的。

五、說板書

我認為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所以我把大部分黑板都留給了學生,我只是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加以歸納總結,從而體現本節課的知識目標。

板書設計立求清楚整潔,體現知識性,使學生一目瞭然。

 六、說評價:對於學生素質的評價,探究實驗時注重對實驗設計的步驟及現象的把握,討論時注重參與的積極性與討論的內容,回答問題時注重邏輯思維能力的表現,採用活動表現評價、紙筆測驗評價,多方面的評價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獲取資訊、加工和表達資訊的能力。

七、說課程資源開發

本節課我合理使用試劑和儀器,改用試管代替燒杯,節約了藥品、減少實驗時間,學生實驗探究指示劑“多中選優”合理使用了藥品和指示劑,教學充分利用多媒體播放酸鹼中和反應的微觀示意圖,使學生對中和反應實質有了深刻的理解。利用網路資源展示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圖片,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化學來源於生活而又服務於生活。總之,本節課的課程資源充分利用課本,重視探究實驗,時常藉助網路,關注化學與生活,力求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八、說教學設計願景

設計思路中對實驗探究進行反思,提出新問題進行深入探究然後得出結論,使得“雙主共學”理念和“六環節互動式”教學模式得以充分體現,容易實現優質高效課堂。

(一)、對教材內容有增有減,圍繞“中和反應”精心設計多個探究實驗,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

(1)“實驗現象”設計“從無到有”讓學生通過實驗充分認識到,沒有現象,不等於沒有反應。

(2)“滴定試劑”設計“多中選優”讓學生體會到探究有一個趨近完美的過程。使學生體會到探究需

(3)“滴定順序”設計“反向對比”使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學會評價實驗的設計是否合理。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實現優質高效課堂,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體現。

中和反應實質通過視訊顯示微觀過程示意圖,學生對比反應前後溶液中離子的變化,迅速得出中和反應實質,掌握最簡單的離子方程式的書寫,為理解高中酸鹼鹽之間的離子反應架起橋樑。

教學感悟:作為一名教師,精心設計每一堂課,真誠對待每一位學生,快樂地度過每個40分鐘,是我們的責任,更是我們的幸福。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

說課稿 篇2

說教材

我選用的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我所上的《找規律》是這一冊書的第四單元第一部份——《用除法解決問題(1)》

“用除法解決問題(一),是理解兩個數量之間的關係,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總問題是用除法解決問題中的一個重要內容,通過問題的解決,一方面使學生學會應用所學和概念(倍有概念、除法的含義)分析、推理,培養學生的抽象推理能力,另一方面,體會身邊的事物之間的關係,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

目標

在這節課中,我初步認為教學目標是:

1、通過學生的動手擺一擺,進一步理解“一個數是另一數的幾倍”的含義,體會數量之間的'關係。

2、引導學生根據“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義,分析、探究“求一個數是另一數的幾倍”實際問題的一般解決方法,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使學生會用自己語言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

4、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結合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根據“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義,分析、探究“求一個數是另一數的幾倍”實際問題的一般解決方法,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設計理念

1、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倍“的概念和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先前經驗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數的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

2、以解決問題為載體,培養學生的數感。

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採用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我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在課堂,大量採用同桌互說、小組討論等學習方式,既鼓勵學生的獨立思考,又重視學生間的交流,還給學生提供了自評、互評的空間。這不僅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和創新意識。

說過程

回顧舊知,引入新知

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實際上是求一個數裡面有幾個另一個數,兩者僅僅是換了個說法。因此,在教學時應緊密聯絡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義,引導學生會用轉化的方法將“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轉化為“一個數裡面含有幾個另一個數”。從而使學生會用除法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問題。

我在教學時,讓學生充分的操作活動和簡單的語言表述中,領會“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並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出發,以文立國小學生的生活為題材,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探求新知的活動中去。

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操作,探索方法,讓學生通過擺小棒的活動,在腦海裡建立“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形成清晰的認識。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支發現各組人數之間的倍數關係,在親身體驗中明白道理,發展學生的思維的創造性,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教學思想。

在課堂,大量採用同桌互說、小組討論等學習方式,既鼓勵學生的獨立思考,又重視學生間的交流,還給學生提供了自評、互評的空間。這不僅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和創新意識。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十分注重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給學生創造一個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他們處方、自由的探索空間裡、在各自原的的知識體系的基礎上去構建知識體系,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本節課是蘇教國標教材六年國小數學(下冊)第二單元25頁的例4教學。內容包括圓柱體的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和運用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本節課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圓柱和圓錐》這一單元是國小階段學習幾何形體知識的最後部分,是幾何知識的綜合運用。學好這部分知識,為今後學習複雜的形體知識打下紮實的基礎,是後繼學習的前提。

3.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由於圓柱體積計算是圓錐體積計算的基礎,因此圓柱體積和應用是本節課教學重點。其中,圓柱體積計算公社的推導過程比較複雜,需要用轉化的方法來考慮,推導過程要有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因此,等積轉化數學思想的培養以及觀察比較新舊圖形的聯絡,做出合請推理,從而推導圓柱體積公式的過程是本節課的難點。

4.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操作、驗證、交流和歸納等數學活動過程,探索並掌握圓柱的體積公式,初步學會應用公式計算圓柱的體積,並解決相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2)使學生進一步體會“轉化”方法的價值,培養應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通過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運用的過程,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獲得成功的喜悅。

二、說教法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出發,經過觀察、比較、猜想、思考、、驗證等方法,自主探究,合情推理。

三、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分為六個教學環節,主要包括:

1、複習引導,揭示課題。

明確已有的圓柱的特徵、體積概念的認識、平面圖形公式的研究方法等知識水平,建立新的學習和探究慾望。

2、觀察比較,建立猜想。

在觀察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等底等高時,猜想他們的體積是否都想等?猜想後強調“可能“相等,因為是猜想的。圓柱的體積是不是等於底面積乘高,我們還沒有研究出公式來,所以這裡只能是一種沒有經過驗證的猜想,只能用“可能”相等,沒有經過驗證的觀點,不可以用“一定“兩個字,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嚴謹性。

3、激勵思考,提出驗證的方法。

有沒有一個可以借鑑的好的研究方法,來證實等底等高的圓柱體與長方體、正方的體積有可能相等呢?或者說圓柱的體積也有可能等於底面積乘高呢?學生可以通過回憶平面圖形面積計算公式時的推導方法,獲取一些思考。

4、自主探究,合情推理。

在學生回憶的基礎上,可以提出使用“切割—轉化—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等方法,四人一組,來討論下面的問題:

小組討論綱要:

(1)用 方法,把圓柱體轉化成了 體。

(2)在這個轉化的過程中, 變了, 沒有變。

(3)通過觀察比較,你發現了什麼?

(4) 怎麼進行合情推理?

(5)怎樣用簡捷的形式表示你推匯出來的公式呢?

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的角色是組織和引導。

5、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

應用所推匯出來的圓柱體積計算公式,解決一些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理解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和廣泛領域。

6、全課小結,提升認識水平。

在研究圓柱體積公式的時候,我們運用了哪些方法?這裡的`切割是指切割舊圖形,還是切割要研究的新圖形?轉化是指轉化成已學過的舊圖形,還是轉化成沒有學過的新圖形?觀察比較什麼?怎樣分析推理?這裡蘊藏著什麼樣的數學思想?最後問大家這樣一個問題,發明電燈重要,還是使用電燈重要,哪個更能造福人類,造福子孫萬代?科學家、發明家就是這樣誕生的,他們善於猜想、善於發現,敢於探究。如果我們將來想成為科學家,我們必須具備這樣的品質。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敢不敢大膽去嘗試、去探究圓錐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或是更廣泛的研究上下底面都是相等的三角形、上下底面都是相等的正多邊形等一些直稜柱的體積計算方法呢?在研究中,你會發現,數學很美,它是思維的體操,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把你研究的成果告訴老師一起分享。

四、說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在實踐中體驗,在實踐中提升,從而獲得知識。講課時,我再利用教具學具和課件雙重演示,讓學生通過眼看、腦想、討論等一系列活動後,用自己的語言說出圓柱體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我的第一層次是複習。通過複習來匯入新課。第二層次,推導圓柱體的計算公式。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親自動手切拼,把圓柱體轉化成近似的長方體,找出近似長方體與原圓柱體各部分相對應部分,從而推出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用知識遷移法,把舊知識發展重新構建轉化為新知識,使學生認識到形變質沒變的辯證關係,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動手能力,觀察分析的和歸納能力。第三層次,針對本節所學知識內容,安排適度練習,由易到難,由淺入深,使學生當堂掌握所學的新知識,並通過練習達到一定技能。

這節課,在設計上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動手、動腦、參與教學全過程,較好地處理教與學,練與學的關係。寓教於樂中學會新知識,使學生愛學、會學,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

當然,由於經驗不足,在教學過程中還有很多環節沒有處理好。懇請大家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天淨沙 秋思》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五課《古代詩歌四首》中的一篇課文,本單元以反映自然世界的內容為主題組元,通過對美的景物,美的語言,美的情感的品味欣賞,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

《天淨沙 秋思》是元曲中的小令,旨在表達天涯遊子的孤寂愁苦之情,旨趣深遠的意境美是本文的主要特點。結合單元要求和七年級學生初次接觸元曲的認知感悟能力等,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收集整理作者的相關資料及元曲一些文學常識。

2、提高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背誦並默寫課文。

3、通過品味語言,聯想想象,感悟小令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

4、積累並賞析描寫“鄉愁”的詩文,感受詩人的思鄉情。

教學重點是:誦讀;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語言美、情感美。

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進入意境,運用再造想象感悟詩歌的內容和作者的情感。

二、說教法。

馬致遠的《天淨沙 秋思》是古典詩詞苑的一朵奇葩,可採用下列賞讀古典詩詞的途徑來感悟堪稱一絕的意境美:

(一)情景設定激興趣。

(二)朗讀吟誦引感知。

(三)品詞析句求深入。

(四)以詩作畫入意境。

(五)聯想想象促感悟。

(六)知人論世探根源。

(七)聯類比照尋互證。

具體教法是:

1、目標導學法。

2、情景設定法。

3、知人論世法。

4、化詩入文法。

5、點撥法。

以上教法運用了多媒體等教學工具來營造氛圍,用老師富有詩情畫意的引導語言增強學生的古詩文修養,可高質量的達成教學目標。

三、說學法。

“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相容並舉中最大限度發揮學生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創造性。具體學法如下:

1、積累法

2、情感體驗法。

3、朗讀感悟法。

4、自主探究法。

5、聯想想象法。

6、討論交流法。

以上學法,能達到激發興趣、陶冶情操、啟迪心智、感悟積澱的四重境界。

四、說教學過程。

(一) 朗讀吟誦—感受語言美。

1、掌握小令的.朗讀技巧。 (課件:課文內容)

2、老師範讀,學生仿讀。

3、師生挑戰賽。

4、背誦小令,默寫小令,同桌訂正。

5、自主質疑,合作釋疑,描述內容。

(二) 美讀想象——感悟意境美。

1、美讀課文。

2、找出小令中流露詩人情感的關鍵語句。

3、找出幫助表現作者情感的景物。

4、以詩作畫,把獨立的景物、人物組成一幅畫。(課件:背景音樂)

5、賞析詩畫合一的意境美。

(三) 品味延伸—賞析情感美

1、聯類比照,感受寄情於物,情思相融之美。(課件:《壽陽曲》、《四塊玉》)

2、積累賞析描寫“鄉愁”的詩文,感受思鄉情。

(五)欣賞歌曲—感受永恆美。

1、欣賞歌曲《遊子吟》。

2、師生深情誦讀小令。

3、課堂結語。

五、說板書。

用黑板上的簡筆畫加上點睛之筆“深秋晚景圖,天涯遊子悲”作詩情畫意的板書。

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評委專家:

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明末清初的文學家李漁的《我的叔叔于勒》(板書:課題、作者),下面我就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五個方面來談談我的課堂教學設想。

一、說教材

第一點、教材地位及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它是蘇教版九年級上學期第2單元感悟品味欣賞中的第2篇課文。這一單元收錄的五篇文章都是小說。高爾基說過“文學即人學”。學生通過對小說的閱讀,在享受審美愉悅中,認識自己,提升自己,同時引發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思考。小說通過菲利普夫婦對其親兄弟于勒態度的前後變化,尖銳地指出金錢左右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使是親兄弟也概莫能外。作者用平常的人物、情節,表現一個普通的主題,通過這樣能表達深刻,能給讀者啟發,耐人尋味

第二點、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設計

小說通過人物描寫來傳遞作者的思想以及寫作意圖。教學過程中,應以人物中心,在情節發展的動態中分析人物。由點及面,先分析人物性格,再通過解題來揭示小說主題。結合本單元的要求,以及本文的特點,確定這一堂課的目標及教學重難點如下:

能力目標:煅煉學生口述能力

情感目標: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分析人物描寫,揣摩人物性格。這是本節課的重點。

把握文章的主題,啟發與鼓勵學生髮現獨特的見解。這也是本文的教學難點。

二、說學情及學法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我所授課的班級學生素質參差不齊,一部分學生底子薄,基礎差,本文文字淺顯,通俗易懂,情節引人入勝,課堂上通過激趣引導是可以保持住這一部分學生的注意力。 據此,我讓學生用的學法是

1、撰寫人物小傳。通過撰寫人物小傳,學生可以進行人物形象的再造,同時梳理故事情,感知全文。

2、朗讀想象法。本堂課可以指導學生朗讀“船上巧遇于勒”部分,邊讀邊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情感體驗,在頭腦中再現菲利普夫婦的形象,使他們活起來。

三、說教法:

1、 圍繞解題來把握主題,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小說題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可是小說中並非對於勒作正面描寫,那麼描寫重點是誰?學生讀課文後再討論。

2、對話教學: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認為,教育即對話,對話是一種創造活動。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過程。”這種對話並非師生間一問一答,而是師生間各自向對方和精神敞開和彼此接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精神平等與溝通。這篇小說行文波瀾起伏,人物性格鮮明突出,它表現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處於商品經濟社會的今天的學生所熟悉的,貼近學生的生活體驗,可以從多方面設計學生樂於討論的話題。

四、 說教學過程設計

首先讓學生各自口述撰寫的于勒這個人物的小傳。文章題為《我的叔叔于勒》,可於勒卻是暗線。于勒身世浮沉,際遇坎坷,少年浪蕩,中年得意,老年淪落,小說對它的著墨不多。讓學生撰寫他的小傳,結合自己的認知經驗,可以發揮學生的想像能力,彌補這一空白。這一步可看成是複習舊課匯入。

第二步:勾畫圈點人物描寫,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1、 分角色朗讀“船上巧遇于勒”

2、 勾畫人物描寫的句段

3、 分組討論揣摩人物內心活動,分析人物的性格。並由學生用“ 從 這一句看出了 ”或“ 這一句表現 這樣的句式發言。例如,從“父親是被這種高貴的吃法打動了”看出父親的虛榮心,他想打腫臉充胖子。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接受美學的理論中,讀者是“接受的主體”,文字經不同人的解讀之後,成為了“第二文字”,“第三文字”。同樣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閱讀個性,不可越俎代皰,讓學生成為被動的接受者。課堂中如果讓學生獨自地思考,一部分學生可能會罔然而無所得,因此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促進學生對話,讓思想在碰撞中產生,知識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有一個萍果,我有一個萍果,我們交換之後,各自還是隻有一個萍果,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交換之後,我們則有兩個思想。這是我設計這樣的一個環節的理論基礎。

第三步:走進人物內心,增強情感體驗。小說中的“我”是故事情節的'敘述者,其它人物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進出“我”的我的眼中。這一步驟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就母親要射開于勒時,你會對母親說什麼?借這一問,指導學生在閱中應讀出自己,融入作品,與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在情感的體驗中潛移默化地進行德育滲透。

第四步:探討小說主題,提倡不同聲音。

問題設計一:小說題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可是小說中並非對於勒作正面描寫,那麼描寫重點是誰?(質疑法,能過提問,為學生的思維程序鋪路搭橋。

學生討論明確了小說的主要人物,作者的寫作目的就不難理解。

問題設計二:過去的教參對本文的主題思想是這樣概括的,“小說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是赤裸的金錢關係。”菲利普夫婦對金錢的貪婪與對親兄弟的冷酷無情,顯然與社會體制毫無關係,它是人性中無法迴避的一個弱點。要突破這難點,其實也不難,教師可以這樣提示:我們的生活中會存在這樣的人嗎?一言中的,便可收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這一環節意在利用閱讀批判環節,發展思維能力,教會學生會思考,勇於發表不同的觀點。只有會思考,才會有創新。

第五步:課外材料鍵接,聯絡實際生活。

第六步:教學效果鞏固,也就是課外作業佈置。假如菲利普一家在旅行中遇到的是有錢的于勒,會有什麼的故事發生,請編寫小劇本。

五、說板書:

本著直觀簡潔原則,板書設計如下:

我的叔叔于勒(第二課時)

虛偽的外衣

自私冷酷的內心 人性弱點

渾身銅臭味

認識自己

提升自己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學情、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這六方面對本課課堂教學設想進行了說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處敬請批評指正,我滿意接受。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專家給我這個機會。

說課稿 篇6

各位老師:

下午好!

教材簡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語文第四冊第15課《晚上的“太陽”》。這篇課文講述了世界著名科學家愛迪生小時侯在媽媽生病時,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光明,讓醫生順利地做完了手術,救了媽媽的故事。旨在引導學生學習愛迪生遇事敏於觀察,善於思考的品質。課文語言生動,是一篇培養學生語言感悟能力、觀察、想象能力的好材料。

(因此,根據課標的基本理念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1、運用已有的識字經驗和方法,學會“醫、性”等10個生字,認識“匠字框”。理解新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默讀課文,會複述這個故事。

過程方法目標:以學定教,通過創設情境,討論、表演、朗讀等方式來培養和提高學生語言感悟能力、朗讀能力。

情感態度目標:引導學生學習愛迪生從小遇事敏於觀察,善於思考的品質。

教學重點: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感情朗讀、識字寫字。

教學難點:鏡子的反射作用。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引導學生藉助拼音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通過圖文對照,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在語境中認識生字“請、急”等,指導學生把字寫端正、勻稱。

第二課時:創設情境,感情朗讀,引導學生反覆與文字對話。幫助學生讀懂課文內容,學習愛迪生的品質。指導學生學習生字“醫、性”, 指導學生把字寫端正、勻稱。

(下面,我就著重講第二課時的教學。本堂課我打算分四個環節組織教學)

複習匯入,整體感知;精讀感悟,悟中升情

個性作業,拓展延伸;識寫生字,探究入微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整體感知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15課。〖學生齊讀課題〗

2、老師這裡有一些片語,請小朋友先讀在心裡,用你們的表情告訴我。〖學生默讀——開火車讀——齊讀。〗

猶豫 痛苦 無可奈何 焦急 高興

[這些詞語是按照課文中人物的情感線索有序排列的,學生在準確認讀的基礎上,初步感知文章的情感脈絡]

二、情境體驗,朗讀感悟

學習第一段

第一段的教學,我分三個環節進行: 問題匯入,閱讀文字;

補充資料,加深印象;

抓關鍵詞,體會危急。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晚上的“太陽”指的是:電燈(板書)。是什麼事讓小愛迪生萌生了發明電燈的想法?讀一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學生自讀,交流。]

2、你瞭解“急性闌尾炎”嗎?[學生交流,教師補充:嚴重時可能導致生命危險,情況十分危險。]

3、你從那些詞語可以看出情況十分危險?(學生自讀,交流)

[讓學生通過抓關鍵詞語,“突然”、“馬上”,體會自覺進入課文描繪的危急情境中]

(學生交流,板書:十分火急)

4、感情朗讀第一自然段。(教師可以從朗讀的語速、表情等引導學生學會朗讀評價)

第二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的教學分兩個版塊進行。第一個版塊是1—3句話,寫的是媽媽不能及時做手術,家人的焦慮。通過想象補白,體驗情感。

第二個版塊是4—9句,寫的是愛迪生想出的好辦法。通過朗讀演示,提升語言。

第一版塊:

1、教師引讀:屋外風雪交加,屋內媽媽的病情十分嚴重,手術必須馬上進。可是……醫生……媽媽……爸爸……愛迪生……[學生按老師的提示讀]

2、你能連起來讀一讀嗎?請你也試一試。[學生指名讀]

3、醫生在猶豫什麼?讀這段話,然後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這一問題,要求學生回答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媽媽的病情嚴重,需要馬上做手術,否則有生命危險;第二層意思:因為當時是晚上,沒有電燈,油燈的光線很暗,醫生做手術沒有十分的把握。醫生不知道是做呢,還是不做。)

醫生拿不定注意了,這就叫“猶豫”。

[讓學生在交流中結合具體的語境理解“猶豫”的含義,併為後面揪心的場面奠定情感基礎。]

4、醫生的“猶豫”意味著手術不能馬上進行了,可媽媽在痛苦地呻吟著,忍受著病痛的'折磨,作為親人的爸爸和小愛迪生是多麼地焦急呀!想一想:爸爸和愛迪生會急成什麼樣?

(學生會說:爸爸無可奈何地搓著手;爸爸會急得來回地走;愛迪生急得直掉眼淚;急得恨不得這個病生在自己身上;急得要想辦法解決光線問題,讓媽媽儘快脫離痛苦。)

4、教師小結:是呀,手術不能進行就意味著媽媽的生命有危險,我們的心都好象被揪住了,我們每個人都在為媽媽的安危擔心。誰來讀一讀這揪心的場面。(指名學生朗讀,再齊讀。)

[在充分感情朗讀的基礎上,想象當時的情景。在情境說話中把自己幻化成當事人,與課文中的人物產生情感共鳴]

第二版塊:

1、時間就是生命,可是它一分一秒地過去了,愛迪生的手心攥出了汗水。就在這萬分緊急的時候,愛迪生的眼睛忽然一亮:“醫生,我有辦法了。”愛迪生想出了什麼辦法?

這個辦法好嗎?帶著問題讀4—9句。

(學生自讀——指名讀——交流)

端油燈——搬鏡子——油燈放在燈箱上——鏡子放在油燈後

師生合作演示。

[讓學生按照一定的

說出愛迪生的做法,然後從細微的動作中體會愛迪生的辦法“好”在哪裡,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同時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解決了教學難點。]

第三、四、五自然段

1、頓時,手術檯前一片光明。這邊意味著……愛迪生急中生智(板書),想出了辦法,使醫生順利地做完了手術。醫生讚揚愛迪生——如果你在場,你會怎樣讚揚他?(全班交流)

2、媽媽醒來了,蒼白的臉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為什麼?你能讀出媽媽的自豪來嗎?指導朗讀。

3、引讀第四段的第二句話:愛迪生沒有滿足這簡單的晚上的“太陽”,而是拉著媽媽的手,一本正經地說:“媽媽,要是晚上也有太陽該多好哇,我要造一個晚上的‘太陽’。”

4、細心的小朋友,愛迪生的這句話中有兩個“太陽”呢!它們的意思一樣嗎?

(第一個太陽沒有雙引號,第二個太陽有。第一個太陽指的是真的太陽,第二個太陽指的是像太陽一樣會發光的東西。)

5、小結:是呀,你們讀書真仔細,而且善於思考,請小朋友再讀讀這句話,你一定能讀出新的感受來。(從“一本正經”這個詞,體會愛迪生下定了決心,而不是說著玩的。)[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體會這件事觸發了愛迪生髮明電燈的志向。]

教師小結:是呀,愛迪生從小就愛思考,勤實踐,有堅定的信念,所以他一生中有兩千多項發明呢,被稱為“發明大王”(板書)

三、學生質疑,拓展延伸

1、學到這兒,你還想知道什麼?(學生質疑。)

2、在“同步拓展閱讀”書上有“愛迪生髮明電燈”“孵蛋的科學家”等許多故事,揭開你心中的謎團。

[讓學生自己質疑,自己解決問題。]

佈置作業: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為此,我還佈置了自選課外作業:

1、默讀課文,講講這個故事。

2、找一找愛迪生髮明電燈的故事,,再讀一讀。

3、上網或查資料瞭解愛迪生有哪些發明和對社會的貢獻。

以上說課僅僅是我對本課的一種教學預設,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我將隨時注意課堂的生成,

說課稿 篇7

各位領導、老師們:

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2課《三亞落日》這一課。下面我就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模式、教學設計、板書設計、課堂評價、資源開發七個部分進行說課。

教材分析:

《三亞落日》是現行蘇教版國小語文第十二冊第一單元中的一篇寫景短文。作者運用清新活潑的語言,正確生動地描繪了三亞落日的漂亮景象,抒發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漂亮風光的讚美的思想感情。本文層次清楚,詞彙豐富,語言清新,字裡行間充溢著作者對三亞落日的深深喜愛和讚美,是對學生進行朗讀練習、情感薰陶、背誦積累的好教材。

本單元的“壯麗山川”與前面各冊中寫臺灣的蝴蝶谷、南沙群島、廬山雲霧、沙漠綠洲、高原、草原等文,勾勒出一幅氣勢恢弘、景象萬千的河山長卷圖,長城、運河、秦兵馬俑等歷史文化遺產更是輝映其間。

學情分析:

本文安排在國小階段的最後一冊,通過之前的學習,學生已經把握了識字記詞的方法,在老師的指導下,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通過本文的學習,學生可進一步豐富語言的積累,進一步把握寫景文章的學習方法,提升體驗文字的能力。

在學習本單元課文之前,在前幾冊中也有相應主題的單元,如:

有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熱愛祖國”、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愛祖國愛家鄉”、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壯麗的祖國山河”、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不忘國恥振興中華”、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祖國在我心中”。以前各個單元的學習為本單元的學習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考慮到絕大部分學生沒去過三亞,也沒親眼看到三亞的落日。基於以上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我從知識、能力、情感三個維度初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欣賞並摘抄描寫落日的語句。

3、情感目標:朗讀品味語言文字,感受三亞落日的美麗景色,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其中目標2是教學重點,目標3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

教學模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為了達成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得到不同水平的發展,本節課教學,我根據課文的特點,在教法上主要採用“朗讀指導法”、“情感感悟法”。

古人語,“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向學生傳授“學法”,讓學生學會讀書,這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之一。葉聖陶先生也認為,語文教學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讀,引導學生認真地讀,使之見於書,出於口,明於心,真正達到口誦心惟。所以,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我主要在“讀”“寫”“悟”進行學法指導,加上學生間的討論交流,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本節課教學,我力求體現讓學生充分與文字對話,感悟文章的美言美景,在理解和體驗文字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喚起自己對大自然的讚美和熱愛。

教學設計

我設計本節課的基本教學流程為:

一、談話匯入(用時3分鐘)

我以詩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引入,初步讓學生感知日出給人帶來美好、向上的感覺。那日落的景象如何?隨即揭示課題,指導學生讀好課題,明確寫的是“三亞”這個地方的“日落”。

二、整體感知(用時5分鐘)

我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掃清字、詞障礙。在分自然段朗讀的同時相機正音,讀準多音字“悄”qiǎo。然後指導學生歸納自然段主要意思。在學生初步瞭解文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圍繞“課文哪幾個自然段描繪了落日景象?”來理清課文條理。

三、精讀感悟(用時20分鐘)

通過引讀“在三亞看落日”,作者覺得“真有詩意”激發學生的神往之情。

同時,引領學生進入第二環節的學習“精讀感悟”。課文第2自然段介紹三亞濃郁的熱帶風光,我先讓學生觀賞三亞風光錄影,使學生有感性的認識。然後,引導學生抓住藍天、碧海、白鷗、椰樹、沙灘等景物來領略三亞的熱帶風情。由“三亞的熱帶風光美,三亞的.落日更美”這句話自然過渡到(第3-5自然段)的學習。這一部分是課文的重點,生動地描繪了三亞落日的美景。如何引領學生從語言文字的描述中領悟體會落日的美景,我設計了以下步驟:

1、默讀課文,感受日落畫面。默讀課文,看看日落的過程由哪幾幅畫面組成?估計學生能夠找出日落的三個過程:像一個快樂的孩童,像一隻光焰柔和的大紅燈籠,像一個動作優雅的跳水員。

【設計意圖】引導欣賞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使學生對三亞落日有一個初步的感受,然後通過朗讀,瞭解課文內容。

2、組織交流,指導朗讀。通過“你最喜歡其中的哪一描寫?” 組織學生交流。指導學生讀出喜愛之情。

【設計意圖】朗讀課文,引導學生讀正確,讀通順,然後找到中心句,使學生對課文的描寫基調有所瞭解,為品讀重點段落奠定基礎。

3、品味語句,想象體悟。

主要抓住太陽的變化、海水的變化來幫助學生理解日落的三個過程:像一個快樂的孩童,像一隻光焰柔和的大紅燈籠,像一個動作優雅的跳水員。

三亞落日的全過程,我緊扣文中三句描寫落日的比喻句,引導學生體會三亞落日的靜態美和動態美。通過引導點撥、朗讀品味、想象日落時變幻奇異、瑰麗無比的大自然景象,從而深深體會到三亞風光美,在這樣飽含詩意的地方看那麼美的日落,使學生對作者情不自禁的讚歎“在三亞看落日真有詩意”轉化為發自肺腑的感受。

先理解第一句比喻句,把什麼比作什麼?學生不難回答“像孩童”。再進行研讀:哪些地方寫出了太陽像個“快樂的孩童”,估計學生很快就會抓住“紅撲撲、抖落、濺出”這些詞語體會到太陽像個“快樂的孩童”。為了讓學生體會蘊含在語言文字中作者對夕陽的喜愛,我採用教師範讀,學生想象並結合動作去感受夕陽“孩童”般的快樂形象。再指導朗讀,抓住重要詞語,讀出對此種景象的無限喜愛,由此體會三亞落日那富有詩意的情景。

學習其它兩句比喻句時,我也將採用上述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如,我讓學生畫出描寫夕陽滑落過程的語句,輕讀想象,體會大紅燈籠在“碩大無朋”的床面上頑皮蹦跳的可愛情趣,感受似跳水員“輕快靈敏彈跳入水”的日落情景。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感受三亞濃濃的熱帶風情後,抓住“三亞落日美在何處”貫穿教學,抓住落日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態也隨之變化。抓住“紅撲撲”“抖落”“濺出”等詞語來進行指導,體會三亞的自然風光之情。

4、圖文對照,指導背誦。課的最後,我將留5分鐘左右,讓學生先理後背,逐段擊破,再連段成篇進行背誦練習,以競賽加星插紅旗來激勵學生,提高背誦能力。讓優雅活潑的日落畫面定格在學生腦中,讓詩意的文字內化為學生的語言積累,達到感悟理解——品味深化——積累運用之目的,為學生今後的閱讀寫作類似文章打下堅實的基礎。

【設計意圖】讓學生欣賞和感受美好的事物,也是對學生情感的一種薰陶。在感悟的基礎上再次通過朗讀,把這種感悟、體會予以內化,自然情感也就水到渠成。因此對課文一遍又一遍的梳理中,有層次地指導學生朗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文字美,想象畫面美,讀出意境美,最後達到熟讀成誦的效果。

四、拓展延伸(7)

學完課文,進行 “拓展延伸”。

設想讓學生觀察我們這個地方的日落景象,進行一次小練筆,學習作者用豐富的詞彙,正確生動的比喻、擬人等寫法,進行寫作練習,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五、寫字指導,養成習慣(5分鐘)

寫字教學是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因此教學工作中我們不容忽視。給本課的10個生字根據結構分類。重點分析“溢”“斂”的結構特點,指導學生書寫。然後讓學生練習,教師巡視指導,強調正確的坐姿和寫字姿勢。

通過指導訓練,讓學生觀察字形結構、掌握書寫規律,做到筆筆認真、字字端正、行行整潔,從而有效地提寫字質量高,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六、課外延伸(課下完成)

推薦學生對比閱讀巴金的《海上日出》以及主題叢書《壯麗山河》中相關篇目。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夢想的力量》是國小課標人教版第九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通過記敘6歲的加拿大孩子瑞恩·希裡傑克為了實現“給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讓他們有乾淨的水喝”這一夢想,而不懈努力,終於使夢想成真的經過。體現了瑞恩的一顆善良的、堅定執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課文按照時間順序和事情發展順序,敘述了事情的經過。瑞恩夢想的實現大體經歷了三個步驟:一是籌集70塊錢;二是籌集20xx元錢;三是籌集買鑽井機的錢。這三個步驟對瑞恩來說如爬山,一步比一步艱難。瑞恩的夢想,瑞恩的善良和同情心都面臨著一次比一次愈加嚴峻的考驗,作者是如何將這三次籌款寫清楚,寫具體的,這正是學生要向作者學習的表達方式。

二、說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讀記“放棄、下旬、募捐、水泵、顛簸、節奏、簇擁、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聲不吭”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繼續練習快速閱讀,並能簡要地複述故事。

3.讀懂課文內容,體會題目的'含義。

三、說教學重、難點

1.體會“夢想的力量”所蘊含的深意。

2.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四、說教法

因為本課是略讀課文要一課時教完,而課文篇幅較長,教學本課時我嘗試著採用洋思中學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理解課文,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做:

1、讓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學生預習中利用工具書和結合上下文掌握本課的生字詞及課文的主要內容。

2、從整體入手,弄清課文講了什麼?初讀課文時讓學生藉助“閱讀提示”獨立閱讀課文,圍繞“課文寫了一個什麼樣的夢想”,“夢想是怎麼實現的?”“夢想究竟有什麼力量?”這幾個主要問題,剖析理解,領悟文章的中心,實現教學目標突破中難點,讓學生在具體環境和事例中自悟自得。

3、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採用以讀代講法。

五、說學法。

1、邊讀邊畫邊想,培養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增強其創造思維能力。

2、抓住重點詞句品味,體會思想感情,受到思想教育。

3、採取多種多樣的“讀”,培養朗讀能力和學生的綜合素質。

六、說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新課

出示課題:夢想的力量

過渡語:“夢想”可能是我們心中最深切的、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間的很多奇蹟都源於夢想,夢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讓你創造出無法想象的奇蹟使夢想成真。今天我們就來閱讀一個真實的故事,去感受夢想的力量。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夢想”是什麼

說課稿 篇9

各位評委,老師下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國中英語教材第二冊下第26單元的102課。這一課是閱讀課文,閱讀課教學是英語教學重要一環,如何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和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這正是素質教育中對英語教學的要求。即要求學生儘可能的獲取大量資訊,開闊視野,提高興趣,擴大詞彙量,在豐富知識的同時提高應用語言的能力。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說課內容。

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

在即將要講授楓葉第四單元Titanic一課,恰好在統編教材下找到與此匹配的內容。通過對教材分析,眾閱覽兩篇課文難易度,綜合知識與語言點,我認為這一課比較適合學生的水平,同時又符合了新課標要求的語言材料要源於教材又要超出教材,為此我選擇這篇課文。此課屬於記敘性閱讀,這一題材部分學生感興趣,但缺乏閱讀方面的技巧,因此需擴充套件相應知識,教授閱讀方面技巧,從而提高閱讀能力。

教學目標:

依據國中英語新課標對閱讀課的要求,並根據素質教育中面向全體培養學生素質的要求,我為這一課確立三專案標:即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

1. 知識目標:幫助學生掌握三會、四會單詞,如:set, pleasant, iceberg, sin, in and lse; 同時讓學生掌握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發生的起因、高潮與結果。

2. 能力目標:訓練學生掌握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法,即跳讀、略讀、速讀和現時閱讀等,同時注意開發學生記憶能力、觀察能力、想象、比較和分析等多種能力。

3. 德育目標:滲透在日常生活中樂於助人、捨己為人的思想品質。

教學重點:

因為是一篇閱讀課,所以本課的`重點在於培養和發展學生閱讀能力,在有效時間內提高閱讀效率,同時讓學生在最短時間找到故事發生的背景和事件經過、高潮與結局,抓住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

讓學生學會用動詞過去式準確地表述在過去發生的事情,同時這也是教學大綱規定的八年級上半學期教學重點。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有助於把學生引入到身臨其境當中,增強故事真實感,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從而優化英語教學過程。

學法指導:

教會學生“三先三後”的學習方法,即先預習後學習,先看書後做題,先思考後提問。本課重點在於最後一個方法---先思考後提問。

教學設計過程:

課堂的整體設計我遵循整體教學的思路,運用情景教學法和交際法,分五個主要步驟進行,即:匯入, 展示, 鞏固操練, 5分鐘檢測和佈置作業。

Tags:說課稿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