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史部 > 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後周紀四 起柔兆執徐三月,盡強圉大荒落,凡一年有奇

欄目: 資治通鑑 / 釋出於: / 人氣:2.16W
《資治通鑑》後周紀四 起柔兆執徐三月,盡強圉大荒落,凡一年有奇
◎後周紀四(起柔兆執徐三月,盡強圉大荒落,凡一年有奇)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中

  顯德三年丙辰,公元九五六年

  三月,甲午朔,上行視水寨,至淝橋,自取一石,馬上持之至寨以供炮,從官過橋者人齎一石。

  太祖皇帝乘皮船入壽春壕中,城上發連弩射之,矢大如屋椽。牙將館陶張瓊遽以身蔽之,矢中瓊髀,死而復甦。鏃著骨不可出,瓊飲酒一大卮,令人破骨出之。流血數升,神色自若。

  唐主復以右僕射孫晟為司空,遣與禮部尚書王崇質奉表入見,稱:"自天祐以來,海內分崩,或跨據一方,或遷革異代,臣紹襲先業,奄有江表,顧以瞻烏未定,附鳳何從!今天命有歸,聲教遠被,願比兩浙、湖南,仰奉正朔,謹守土疆,乞收薄伐之威,赦其後服之罪,首於下國,俾作外臣,則柔遠之德,雲誰不服!"又獻金千兩,銀十萬兩,羅綺二千匹。晟謂馮延己曰:"此行當在左相,晟若辭之,則負先帝。"既行,知不免,中夜,嘆息謂崇質曰:"君家百口,宜自為謀。吾思之熟矣,終不負永陵一培土,餘無所知。"

  南漢甘泉宮使林延遇,陰險多計數,南漢主倚信之;誅滅諸弟,皆延遇之謀也。乙未卒,國人相賀。延遇病甚,薦內給事龔澄樞自代,南漢主即日擢澄樞知承宣院及內侍省。澄樞,番禺人也。

  光、舒、黃招安巡檢使、行光州刺史何超以安、隨、申、蔡四州兵數萬攻光州。丙申,超奏唐光州刺史張紹棄城走,都監張承翰以城降。

  丁酉,行舒州刺史郭令圖拔舒州。唐蘄州將李福殺其知州王承巂,舉州來降。遣六宅使齊藏珍攻黃州。彰武留後李彥頵,性貪虐,部民與羌胡作亂,攻之。上召彥頵還朝。

  秦、鳳之平也,上赦所俘蜀兵以隸軍籍,從徵淮南,復亡降於唐。癸卯,唐主表獻百五十人;上悉命斬之。

  舒州人逐郭令圖,鐵騎都指揮使洛陽王審琦選輕騎夜襲舒州,復取之,令圖乃得歸。

  馬希崇及王延政之子繼沂皆在揚州,詔撫存之。

  丙午,孫晟等至上所。庚戌,上遣中使以孫晟詣壽春城下,示劉仁贍,且招諭之。仁贍見晟,戎服拜於城上。晟謂仁贍曰:"君受國厚恩,不可開門納寇。"上聞之,甚怒,晟曰:"臣為唐宰相,豈可教節度使外叛邪!"上乃釋之。

  唐主使李德明、孫晟言於上,請去帝號,割壽、濠、泗、楚、光、海六州之地。仍歲輸金帛百萬以求罷兵。上以淮南之地已半為周有,諸將捷奏日至,欲盡得江北之地,不許。德明見周兵日進,奏稱:"唐主不知陛下兵力如此之盛,願寬臣五日之誅,得歸白唐主,盡獻江北之地。"上乃許之。晟因奏遣王崇質與德明俱歸。上遣供奉官安弘道送德明等歸金陵,賜唐主詔,其略曰:"但存帝號,何爽歲寒!倘堅事大之心,終不迫人於險。"又曰:"俟諸郡之悉來,即大軍之立罷。言盡於此,更不煩雲,苟曰未然,請從茲絕。"又賜其將相書,使熟議而來。唐主覆上表謝。

  李德明盛稱上威德及甲兵之強,勸唐主豁江北之地,唐主不悅。宋齊丘以割地為無益,德明輕佻,言多過實,國人亦不之信。樞密使陳覺、副使李徵古素惡德明與孫晟,使王崇質異其言,因譖德明於唐主曰:"德明賣國求利。"唐主大怒,斬德明於市。

  吳程攻常州,破其外郭,執唐常州團練使趙仁澤,送於錢唐,仁澤見吳越王弘俶不拜,責以負約。弘俶怒,抉其口至耳。元德昭憐其忠,為傅良藥,得不死。

  唐主以吳越兵在常州,恐其侵逼潤州,以宣、潤大都督燕王弘冀年少,恐其不習兵,徵還金陵。部將趙鐸言於弘冀曰:"大王元帥,眾心所恃,逆自退歸,所部必亂。"弘冀然之,辭不就徵,部分諸將,為戰守之備。龍武都虞候柴克巨集,再用之子也,沉默好施,不事家產,雖典宿衛,日與賓客博奕飲酒,未嘗言兵,時人以為非將帥才。至是,有言克巨集久不遷官者,唐主以為撫州刺史。克巨集請效死行陳,其母亦表稱克巨集有父風,可為將,苟不勝任,分甘孥戮。唐主乃以克巨集為右武衛將軍,使將兵會袁州刺史陸孟俊救常州。

  時唐精兵悉在江北,克巨集所將數千人皆羸老,樞密使李徵古復以鎧仗之朽蠹者給之。克巨集訴於徵古,徵古慢罵之,眾皆憤恚,克巨集怡然。至潤州,徵古遣使召還,以神衛統軍朱匡業代之。燕王弘冀謂克巨集:"君但前戰,吾當論奏。"乃表克巨集才略可以成功,常州危在旦莫,不宜中易主將。克巨集引兵徑趣常州,徵古復遣使召之,克巨集曰:"吾計日破賊,汝來召吾,必奸人也!"命斬之。使者曰:"受李樞密命而來。"克巨集曰:"李樞密來,吾亦斬之!"

  初,鮑修讓、羅晟在福州,與吳程有隙,至是,程抑挫之,二人皆怨。先是,唐主遣中書舍人喬匡舜使於吳越,壬子,柴克巨集至常州,蒙其船以幕,匿甲士於其中,聲言迎匡舜。吳越邏者以告,程曰:"兵交,使在其間,不可妄以為疑。"唐兵登岸,徑薄吳越營,羅晟不力戰,縱之使趣程帳,程僅以身免。克巨集大破吳越兵,斬首萬級。朱匡業至行營,克巨集事之甚謹。吳程至錢唐,吳越王弘俶悉奪其官。

  甲寅,蜀主以捧聖控鶴都指揮使李廷珪為左右衛聖諸軍馬步都指揮使,仍分衛聖、匡聖步騎為左右十軍,以武定節度使呂彥琦等為使,廷珪總之,如趙廷隱之任。

  初,柴克巨集為宣州巡檢使,始至,城塹不修,器械皆闕,吏雲:"自田頵、王茂章、李遇相繼叛,後人無敢治之者。"克巨集曰:"時移事異,安有此理!"悉繕完之。由是路彥銖攻之不克,聞吳程敗,乙卯,引歸。唐主以克巨集為奉化節度使,克巨集復請將兵救壽州,未至而卒。

  河陽節度使白重贊以天子南征,慮北漢乘虛入寇,繕完守備,且請兵於西京。西京留守王晏初不之與,又慮事出非常,乃自將兵赴之。重贊以晏不奉詔而來,拒不納,遣人謂之曰:"令公昔在陝服,已立大功,河陽小城,不煩枉駕!"晏慚怍而還。孟、洛之民,數日驚擾。

  唐主命諸道兵馬元帥齊王景達將兵拒周,以陳覺為監軍使,前武安節度使邊鎬為應援都軍使。中書舍人韓熙載上書曰:"信莫信於親王,重莫重於元帥,安用監軍使為!"唐主不從。遣鴻臚卿潘承祐詣泉、建召募驍勇,承祐薦前永安節度使許文稹、靜江指揮使陳德誠、建州人鄭彥華、林仁肇。唐主以文稹為西面行營應援使,彥華、仁肇皆為將。仁肇,仁翰之弟也。

  夏,四月,甲子,以侍衛新軍都指揮使、歸德節度使李重進為廬、壽等州招討使,以武寧節度使武行德為濠州城下都部署。

  唐右衛將軍陸孟俊自常州將兵萬餘人趣泰州,周兵遁去,孟俊復取之,遣陳德誠戍泰州。孟俊進攻揚州,屯於蜀岡,韓令坤棄揚州走。帝遣張永德將兵救之,令坤復入揚州。帝又遣太祖皇帝將兵屯六合。太祖皇帝令曰:"揚州兵有過六合者,折其足!"令坤始有固守之志。帝自至壽春以來,命諸軍晝夜攻城,久不克。會大雨,營中水深數尺,攻具及士卒失亡頗多,糧運不繼,李德明失期不至,乃議旋師。或勸帝東幸濠州,聲言壽州已破,從之。己巳,帝自壽春循淮而東,乙亥,至濠州。

  韓令坤敗唐兵於城東,擒陸孟俊。初,孟俊之廢馬希萼立希崇也,滅故舒州刺史楊昭惲之族而取其財。楊氏有女美,獻於希崇。令坤入揚州,希崇以楊氏遺令坤,令坤嬖之。既獲孟俊,將械送帝所。楊氏在簾下,忽撫膺慟哭。令坤驚問之,對曰:"孟俊昔在潭州,殺妾家二百口。今見之,請復其冤。"令坤乃殺之。

  唐齊王景達將兵二萬自瓜步濟江,距六合二十餘裡,設柵不進。諸將欲擊之,太祖皇帝曰:"彼設柵自固,懼我也。今吾眾不滿二千,若往擊之,則彼見吾眾寡矣;不如俟其來而擊之,破之必矣!"居數日,唐出兵趣六合,太祖皇帝奮擊,大破之,殺獲近五千人,餘眾尚萬餘,走渡江,爭舟溺死者甚眾,於是唐之精卒盡矣。

  是戰也,士卒有不致力者。太祖皇帝陽為督戰,以劍斫其皮笠。明日,遍閱其皮笠,有劍跡者數十人,皆斬之,由是部兵莫敢不盡死,先是,唐主聞揚州失守,命四旁發兵取之。己卯,韓令坤奏敗楚州兵萬餘人於灣頭堰,獲漣州刺史秦進崇。張永德奏敗泗州兵萬餘人於曲溪堰。

  丙戌,以宣徽南院使向訓為淮南節度使兼沿江招討使。渦口奏新作浮樑成。丁亥,帝自濠州如渦口。帝銳於進取,欲自至揚州,範質等以兵疲食少,泣諫而止。帝嘗怒翰林學士竇儀,欲殺之,範質入救之。帝望見,知其意,即起避之。質趨前伏地,叩頭諫曰:"儀罪不至死,臣為宰相,致陛下枉殺近臣,罪皆在臣。"繼之以泣。帝意解,乃釋之。

  北漢葬神武帝於交城北山,廟號世祖。

  五月,壬辰朔,以渦口為鎮淮軍。

  丙申,唐永安節度使陳誨敗福州兵於南臺江,俘斬千餘級。唐主更命永安曰忠義軍。誨,德誠之父也。

  戊戌,帝留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李重進等圍壽州,自渦口北歸,乙卯,至大梁。

  六月,壬申,赦淮南諸州繫囚,除李氏非理賦役,事有不便於民者,委長吏以聞。

  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彰信節度使李繼勳營於壽州城南,唐劉仁贍伺繼勳無備,出兵擊之,殺士卒數百人,焚其攻具。

  唐駕部員外郎朱元因奏事論用兵方略,唐主以為能,命將兵復江北諸州。

  秋,七月,辛卯朔,以周行逢為武平節度使,制置武安、靜江等軍事。行逢既兼總湖、湘,乃矯前人之弊,留心民事,悉除馬氏橫賦,貪吏猾民為民害者皆去之,擇廉平吏為刺史、縣令。朗州民、夷雜居,劉言,王逵舊將卒多驕橫,行逢壹以法治之,無所寬假,眾怨懟且懼。有大將與其黨十餘人謀作亂,行逢知之,大會諸將,於座中擒之。數曰:"吾惡衣糲食,充實府庫,正為汝曹,何負而反!今日之會,與汝訣也!"立撾殺之,座上股慄。行逢曰:"諸君無罪,皆宜自安。"樂飲而罷。行逢多計數,善發隱伏,將卒有謀亂及叛亡者,行逢必先覺,擒殺之,所部凜然。然性猜忍,常散遣人密詗諸州事,其之邵州者,無事可覆命,但言刺史劉光委多宴飲。行逢曰:"光委數聚飲,欲謀我邪!"即召還,殺之。親衛指揮使、衡州刺史張文表恐獲罪,求歸治所,行逢許之。文表歲時饋獻甚厚,及謹事左右,由是得免。行逢妻鄖國夫人鄧氏,陋而剛決,善治生,嘗諫行逢用法太嚴,人無親附者。行逢怒曰:"汝婦人何知!"鄧氏不悅,因請之村墅視田園,遂不復歸府舍。行逢屢遣人迎之,不至。一旦,自帥僮僕來輸稅,行逢就見之,曰:"吾為節度使,夫人何自苦如此!"鄧氏曰:"稅,官物也。公為節度使,不先輸稅,何以率下!且獨不記為里正代人輸稅以免楚撻時邪?"行逢欲與之歸,不可,曰:"公誅殺太過,常恐一旦有變,村墅易為逃匿耳。"行逢慚怒,其僚屬曰:"夫人言直,公宜納之。"

  行逢婿唐德求補吏,行逢曰:"汝才不堪為吏,吾今私汝則可矣。汝居官無狀,吾不敢以法貸汝,則親戚之恩絕矣。"與之耕牛、農具而遣之。

  行逢少時嘗坐事黥,隸辰州銅坑,或說行逢:"公面有文,恐為朝廷使者所嗤,請以藥滅之。"行逢曰:"吾聞漢有黥布,不害為英雄,吾何恥焉!"

  自劉言、王逵以來,屢舉兵,將吏積功及所羈縻蠻夷,檢校官至三公者以千數。前天策府學士徐仲雅,自馬希廣之廢,杜門不仕,行逢慕之,署節度判官。仲雅曰:"行逢昔趨事我,奈何為之幕吏!"辭疾不至。行逢迫脅固召之,面授文牒,終辭不取,行逢怒,放之邵州,既而召還。會行逢生日,諸道各遣使致賀,行逢有矜色,謂仲雅曰:"自吾兼鎮三府,四鄰亦畏我乎?"仲雅曰:"侍中境內,彌天太保,遍地司空,四鄰那得不畏!"行逢復放之邵州,竟不能屈。有僧仁及,為行逢所信任,軍府事皆預之,亦加檢校司空,娶數妻,出入導從如王公。

  辛亥,宣懿皇后符氏殂。

  唐將朱元取舒州,刺史郭令圖棄城走。李平取蘄州。唐主以元為舒州團練使,平為蘄州刺史。元又取和州。

  初,唐人以茶鹽強民而徵其粟帛,謂之博徵,又興營田於淮南,民甚苦之。及周師至,爭奉牛酒迎勞。而將帥不之恤,專事俘掠,視民如土芥。民皆失望,相聚山澤,立堡壁自固,操農器為兵,積紙為甲,時人謂之"白甲軍"。周兵討之,屢為所敗,先所得唐諸州,多復為唐有。唐之援兵營於紫金山,與壽春城中烽火相應。淮南節度使向訓奏請以廣陵之兵併力攻壽春,俟克城,更圖進取,詔許之。訓封府庫以授揚州主者,命揚州牙將分部按行城中,秋毫不犯,揚州民感悅,軍還,或負糗糒以送之。滁州守將亦棄城去,皆引兵趣壽春。

  唐諸將請據險以邀周師,宋齊丘曰:"如此,則怨益深,不如縱之,以德於敵,則兵易解也。"乃命諸將各自守,毋得擅出擊周兵。由是壽春之圍益急。齊王景達軍於濠州,遙為壽州聲援,軍政皆出於陳覺,景達署紙尾而已。擁兵五萬,無決戰意,將吏畏覺,無敢言者。

  八月,戊辰,端明殿學士王樸、司天少監王處訥撰《顯德欽天曆》,上之。詔自來歲行之。

  殿前都指揮使、義成節度使張永德屯下蔡,唐將林仁肇以水陸軍援壽春。永德與之戰,仁肇以船實薪芻,因風縱火,欲焚下蔡浮樑,俄而風回,唐兵敗退。永德為鐵綆千餘尺,距浮樑十餘步,橫絕淮流,系以巨木,由是唐兵不能近。

  九月,丙午,以端明殿學士、左散騎常侍、權知開封府事王樸為戶部侍郎,充樞密副使。

  冬,十月,癸酉,李重進奏唐人寇盛唐,鐵騎都指揮使王彥升等擊破之,斬首三千餘級。彥升,蜀人也。

  丙子,上謂侍臣:"近朝征斂谷帛,多不俟收穫、紡績之畢。"乃詔三司,自今夏稅以六月,秋稅以十月起徵,民間便之。

  山南東道節度使、守太尉兼中書令安審琦鎮襄州十餘年,至是入朝,除守太師,遣還鎮。既行,上問宰相:"卿曹送之乎?"對曰:"送至城南,審琦深感聖恩。"上曰:"近朝多不以誠信待諸侯,諸侯雖有欲效忠節者,其道無由。王者但能毋失其信,何患諸侯不歸心哉!"

  壬午,張永德奏敗唐兵於下蔡。是時唐復以水軍攻永德,永德夜令善遊者沒其船下,縻以鐵鎖,縱兵擊之,船不得進退,溺死者甚眾。永德解金帶以賞善遊者。

  甲申,以太祖皇帝為定國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太祖皇帝表渭州軍事判官趙普為節度推官。

  張永德與李重進不相悅,永德密表重進有二心,帝不之信。時二將各擁重兵,眾心憂恐。重進一日單騎詣永德營,從容宴飲,謂永德曰:"吾與公幸以肺腑俱為將帥,奚相疑若此之深邪?"永德意乃解,眾心亦安。唐主聞之,以蠟書遺重進,誘以厚利。其書皆謗毀及反間之語,重進奏之。

  初,唐使者孫晟、鍾謨從帝至大梁,帝待之甚厚,每朝會,班於中書省官之後。時召見,飲以醇酒,問以唐事。晟但言"唐主畏陛下神武,事陛下無二心。"及得唐蠟書,帝大怒,召晟,責以所對不實。晟正色抗辭,請死而已。問以唐虛實,默不對。十一月,乙巳,帝命都承旨曹翰送晟於右軍巡院,更以帝意問之。翰與之飲酒數行,從容問之,晟終不言。翰乃謂曰:"有敕,賜相公死。"晟神色怡然,索鞋笏,整衣冠,南向拜曰:"臣謹以死報國!"乃就刑。並從者百餘人皆殺之,貶鍾謨耀州司馬。既而帝憐晟忠節,悔殺之,召謨,拜衛尉少卿。

  帝召華山隱士真源陳摶,問以飛昇、黃白之術。對曰:"陛下為天子,當以治天下為務,安用此為!"戊申,遣還山,詔州縣長吏常存問之。

  十二月,壬申,以張永德為殿前都點檢。

  分命中使發陳、蔡、宋、亳、潁、兗、曹、單等州丁夫數萬城下蔡。

  是歲,唐主詔淮南營田害民尤甚者罷之。遣兵部郎中陳處堯持重幣,浮海如契丹乞兵。契丹不能為之出兵,而留處堯不遣。處堯剛直有口辯,久之,忿懟,數面責契丹主,契丹主亦不之罪也。

  蜀陵、榮州獠叛,弓箭庫使趙季文討平之。

  吳越王弘俶括境內民捕,勞擾頗多,判明州錢弘億手疏切諫,罷之。

  顯德四年丁巳,公元九五七年

  春,正月,己丑朔,北漢大赦,改元天會。以翰林學士衛融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內客省使段恆為樞密使。

  宰相屢請立皇子為王,上曰:"諸子皆幼,且功臣之子皆未加恩,而獨先朕子,皆自安乎!"

  周兵圍壽春,連年未下,城中食盡。齊王景達自濠州遣應援使、永安節度使許文稹、都軍使邊鎬、北面招討使朱元將兵數萬,溯淮救之,軍於紫金山,列十餘寨如連珠,與城中烽火晨夕相應,又築甬道抵壽春,欲運糧以饋之,綿亙數十里。將及壽春,李重進邀擊,大破之,死者五千人,奪其二寨。丁未,重進以聞。戊申,詔以來月幸淮上。劉仁贍請以邊鎬守城,自帥眾決戰,齊王景達不許,仁贍憤邑成疾。其幼子崇諫夜泛舟渡淮北,為小校所執,仁贍命腰斬之,左右莫敢救,監軍使周廷構哭於中門以救之,仁贍不許。廷構復使求救於夫人,夫人曰:"妾於崇諫非不愛也,然軍法不可私,名節不可虧,若貸之,則劉氏為不忠之門,妾與公何面目見將士乎!"趣命斬之,然後成喪。將士皆感泣。

  議者以唐援兵尚強,多請罷兵,帝疑之。李谷寢疾在第。二月,丙寅,帝使範質、王溥就與之謀,谷上疏,以為:"壽春危困,破在旦夕,若鑾駕親征,則將士爭奮,援兵震恐,城中知亡,必可下矣!"上悅。

  庚午,詔有司更造祭器、祭玉等,命國子博士聶崇義討論制度,為之圖。

  甲戌,以王樸權東京留守兼判開封府事,以三司使張美為大內都巡檢,以侍衛都虞候韓通為京城內外都巡檢。乙亥,帝發大梁。先是周與唐戰,唐水軍銳敏,周人無以敵之,帝每以為恨。返自壽春,於大梁城西汴水側造戰艦數百艘,命唐降卒教北人水戰,數月之後,縱橫出沒,殆勝唐兵。至是命右驍衛大將軍王環將水軍數千自閔河沿潁入淮,唐人見之大驚。

  乙酉,帝至下蔡。三月,己丑夜,帝渡淮,抵壽春城下。庚寅旦,躬擐甲冑,軍於紫金山南,命太祖皇帝擊唐先鋒寨及山北一寨,皆破之,斬獲三千餘級,斷其甬道,由是唐兵首尾不能相救。至暮,帝分兵守諸寨,還下蔡。

  唐朱元恃功,頗違元帥節度;陳覺與元有隙,屢表元反覆,不可將兵,唐主以武昌節度使楊守忠代之。守忠至濠州,覺以齊王景達之命,召元至濠州計事,將奪其兵。元聞之,憤怒,欲自殺,門下客宋垍說元曰:"大丈夫何往不富貴,何必為妻子死乎!"辛卯夜,元與先鋒壕寨使朱仁裕等舉寨萬餘人降,裨將時厚卿不從,元殺之。

  帝慮其餘眾沿流東潰,遽命虎捷左廂都指揮使趙晁將水軍數千沿淮而下。壬辰旦,帝軍於趙步,諸將擊唐紫金山寨,大破之,殺獲萬餘人,擒許文稹、邊鎬、楊守忠。餘眾果沿淮東走,帝自趙步將騎數百循北岸追之,諸將以步騎循南岸追之,水軍自中流而下,唐兵戰溺死及降者殆四萬人,獲船艦糧仗以十萬數。晡時,帝馳至荊山洪,距趙步二百餘裡。是夜,宿鎮淮軍,癸酉,從官始至。劉仁贍聞援兵敗,扼吭嘆息。甲午,發近縣丁夫數千城鎮淮軍,為二城,夾淮水,徙下蔡浮樑於其間,扼濠、壽應援之路。會淮水漲,唐濠州都監彭城郭廷謂以水軍溯淮,欲掩不備,焚浮樑。右龍武統軍趙匡贊覘知之,伏兵邀擊,破之。

  唐齊王景達及陳覺皆自濠州奔歸金陵,惟靜江指揮使陳德誠全軍而還。

  戊戌,以淮南節度使向訓為武寧節度使、淮南道行營都監,將兵戍鎮淮軍。

  己亥,上自鎮淮軍復如下蔡。庚子,賜劉仁贍詔,使自擇禍福。

  唐主議自督諸將拒周,中書舍人喬匡舜上疏切諫,唐主以為沮眾,流撫州。唐主問神衛統軍朱匡業、劉存忠以守禦方略,匡業誦羅隱詩曰:"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存忠以匡業言為然。唐主怒,貶匡業撫州副使,流存忠於饒州。既而竟不敢自出。

  甲辰,帝耀兵於壽春城北。唐清淮節度使兼侍中劉仁贍病甚,不知人,丙午,監軍使周廷構、營田副使孫羽等作仁贍表,遣使奉之來降。丁未,帝賜仁贍詔,遣闔門使萬年張保續入城宣諭,仁贍子崇讓復出謝罪。戊申,帝大陳甲兵,受降於壽春城北,廷構等舁仁贍出城,仁贍臥不能起,帝慰勞賜賚,復令入城養疾。

  庚戌,徙壽州治下蔡,赦州境死罪以下。州民受唐文書聚山林者,並召令復業,勿問罪。有嘗為其殺傷者,毋得仇訟。曏日政令有不便於民者,令本州條奏。辛亥,以劉仁贍為天平節度使兼中書令,制辭略曰:"盡忠所事,抗節無虧,前代名臣,幾人堪比!朕之伐叛,得爾為多。"是日,卒,追賜爵彭城郡主。唐主聞之,亦贈太師。帝復以清淮軍為忠正軍,以旌仁贍之節,以右羽林統軍楊信為忠正節度使、同平章事。

  前許州司馬韓倫,侍衛馬軍都指揮使令坤之父也。令坤領鎮安節度使,倫居於陳州,干預政事,貪汙不法,為公私患,為人所訟,令坤屢為之泣請。癸丑,詔免倫死,流沙門島。倫後得赦還,居洛陽,與光祿卿致仕柴守禮及當時將相王溥、王晏、王彥超之父遊處,恃勢恣橫,洛陽人畏之,謂之十阿父。帝既為太祖嗣,人無敢言守禮子者,但以元舅處之,優其俸給,未嘗至大梁。嘗以小忿殺人,有司不敢詰,帝知而不問。

  詔開壽州倉振饑民。丙辰,帝北還,夏,四月,己巳,至大梁。

  詔修永福殿,命宦官孫延希董其役。丁丑,帝至其所,見役徒有削柿為匕,瓦中啖飯者,大怒,斬延希於市。

  帝之克秦、鳳也,以蜀兵數千人為懷恩軍。乙亥,遣懷恩指揮使蕭知遠等將士八百餘人西還。壬午,李谷扶疾入見,帝命不拜,坐於御坐之側。谷懇辭祿位,不許。

  甲申,分江南降卒為六軍、三十指揮,號懷德軍。

  乙酉,詔疏汴水北入五丈河,由是齊、魯舟楫皆達於大梁。

  五月,丁酉,以太祖皇帝領義成節度使。

  詔以律令文古難知,格敕煩雜不壹,命侍御史知雜事張湜等訓釋,詳定為《刑統》。

  唐郭遷謂將水軍斷渦口浮樑,又襲敗武寧節度使武行德於定遠,行德僅以身免。唐主以廷謂為滁州團練使,充上淮水陸應援使。

  蜀人多言左右衛聖馬步都指揮使、保寧節度使、同平章事李廷珪為將敗覆,不應復典兵,廷珪亦自請罷去。六月,乙丑,蜀主加廷珪檢校太尉,罷軍職。李太后以典兵者多非其人,謂蜀主曰:"吾昔見莊宗跨河與樑戰,及先帝在太原,平二蜀,諸將非有大功,無得典兵,故士卒畏服。今王昭遠出於廝養,伊審徵、韓保貞、趙崇韜皆膏粱乳臭子,素不習兵,徒以舊恩置於人上,平時誰敢言者!一旦疆場有事,安能御大敵乎!以吾觀之,惟高彥儔太原舊人,終不負汝,自餘無足任者。"蜀主不能從。

  丁丑,以前華州刺史王祚為潁州團練使。祚,溥之父也。溥為宰相,祚有賓客,溥常朝服侍立。客坐不安席,祚曰:"〈犭屯〉犬不足為起。"

  秋,七月,丁亥,上治定遠軍及壽春城南之敗,以武寧節度使兼中書令武行德為左衛上將軍,河陽節度使李繼勳為右衛大將軍。

  北漢主初立七廟。

  司空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李谷臥疾二年,凡九表辭位,八月,乙亥,罷守本官,令每月肩輿一詣便殿議政事。

  以樞密副使、戶部侍郎王樸檢校太保,充樞密使。

  懷恩軍至成都,蜀主遣梓州別駕胡立等八十人東還,且致書為謝,請通好。癸未,立等至大梁。帝以蜀主抗禮,不之答。蜀主聞之,怒曰:"朕為天子郊祀天地時,爾猶作賊,何敢如是!"

  九月,中書舍人竇儼上疏請令有司討論古今禮儀,作《大周通禮》,考正鐘律,作《大周正樂》。又以:"為政之本,莫大擇人;擇人之重,莫先宰相。自有唐之末,輕用名器,始為輔弼,即兼三公、僕射之官。故其未得之也,則以趨競為心;既得之也,則以容默為事。但思解密勿之務,守崇重之官,逍遙林亭,保安宗族。乞令即日宰相於南宮三品、兩省給、舍以上,各舉所知。若陛下素知其賢,自可登庸;若其未也,且令以本官權知政事。期歲之間,察其職業,若果能堪稱,其官已高,則除平章事;未高,則稍更遷官,權知如故。若有不稱,則罷其政事,責其舉者。又,班行之中,有員無職者太半,乞量其才器,授以外任,試之於事,還則以舊官登敘,考其治狀,能者進之,否者黜之。"又請:"令盜賊自相糾告,以其所告貲產之半賞之;或親戚為之首,則論其徒侶而赦其所首者。如此,則盜不能聚矣。又,新鄭鄉村團為義營,各立將佐,一戶為盜,累其一村;一戶被盜,罪其一將。每有盜發,則鳴鼓舉火,丁壯雲集,盜少民多,無能脫者。由是鄰縣充斥而一境獨清。請令他縣皆效之,亦止盜之一術也。又,累朝已來,屢下詔書,聽民多種廣耕,止輸舊稅,及其既種,則有司履畝而增之,故民皆疑懼而田不加闢。夫為政之先,莫如敦信,信苟著矣,則田無不廣,田廣則谷多,谷多則藏之民猶藏之官也。"又言:"陛下南征江、淮,一舉而得八州,再駕而平壽春,威靈所加,前無強敵。今以眾擊寡,以治伐亂,勢無不克。但行之貴速,則彼民免俘馘之災,此民息轉輸之困矣。"帝覽而善之。儼,儀之弟也。

  冬,十月,戊午,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經學優深可為師法、詳閒吏理達於教化等科。

  癸亥,北漢麟州刺史楊重訓舉城降,以為麟州防禦使。

  己巳,以王樸為東京留守,聽以便宜從事。以三司使張美充大內都點檢。

  壬申,帝發大梁;十一月,丙戌,至鎮淮軍,是夜五鼓,濟淮;丁亥,至濠州城西。濠州東北十八里有灘,唐人柵於其上,環水自固,謂周兵必不能涉。戊子,帝自攻之,命內殿直康保裔帥甲士數百,乘橐駝涉水,太祖皇帝帥騎兵繼之,遂拔之。李重進破濠州南關城。癸巳,帝自攻濠州,王審琦拔其水寨。唐人屯戰船數百於城北,又植巨木於淮水以限周兵。帝命水軍攻之,拔其木,焚戰船七十餘艘,斬首二千餘級,又攻拔其羊馬城,城中震恐。丙申夜,唐濠州團練使郭廷謂上表言:"臣家在江南,今若遽降,恐為唐所種族,請先遣使詣金陵稟命,然後出降。"帝許之。辛丑,帝聞唐有戰船數百艘在泗水東,欲救濠州。自將兵夜發水陸擊之。癸卯,大破唐兵於洞口,斬首五千餘級,降卒二千餘人,因鼓行而東,所至皆下。乙巳,至泗州城下,太祖皇帝先攻其南,因焚城門,破水寨及月城。帝居於月城樓,督將士攻城。

  北漢主自即位以來,方安集境風,未遑外略。是月,契丹遣其大同節度使、侍中崔勳將兵來會北漢,欲同入寇。北漢主遣其忠武節度使、同平章事李存瑰將兵會之,南侵潞州,至其城下而還。北漢主知契丹不足恃而不敢遽與之絕,贈送勳甚厚。

  十二月,乙卯,唐泗州守將範再遇舉城降,以再遇為宿州團練使。上自至泗州城下,禁軍中芻蕘者毋得犯民田,民皆感悅,爭獻芻粟;既克泗州,無一卒敢擅入城者。帝聞唐戰船數百艘泊洞口,遣騎詗之,唐兵退保清口。戊午旦,上自將親軍自淮北進,命太祖皇帝將步騎自淮南進,諸將以水軍自中流進,共追唐兵。時淮濱久無行人,葭葦如織,多泥淖溝塹,士卒乘勝氣茇涉爭進,皆忘其勞。庚申,追及唐兵,且戰且行,金鼓聲聞數十里。辛酉,至楚州西北,大破之。唐兵有沿淮東下者,帝自追之,太祖皇帝為前鋒,行六十里,擒其保義節度使、濠、泗、楚、海都應援使陳承昭以歸。所獲戰船燒沉之餘得三百餘艘,士卒殺溺之餘得七千餘人。唐之戰船在淮上者,於是盡矣。

  郭廷謂使者自金陵還,知唐不能救,命錄事參軍鄱陽李延鄒草降表。延鄒責以忠義,廷謂以兵臨之,延鄒擲筆曰:"大丈夫終不負國為叛臣作降表!"廷謂斬之,舉濠州降,得兵萬人,糧數萬斛。唐主賞李延鄒之子以官。

  壬戌,帝濟淮,至楚州,營於城西北。

  乙丑,唐雄武軍使、知漣水縣事崔萬迪降。

  丙寅,以郭廷謂為亳州防禦使。

  戊辰,帝攻楚州,克其月城。

  庚午,郭廷謂見於行宮,帝曰:"朕南征以來,江南諸將敗亡相繼,獨卿能斷渦口浮樑,破定遠寨,所以報國足矣。濠州小城,使李璟自守,能守之乎!"使將濠州兵攻天長。帝遣鐵騎左廂都指揮使武守琦將騎數百趨揚州,至高郵。唐人悉焚揚州官府民居,驅其人南渡江。後數日,周兵至,城中餘癃病十餘人而已;癸酉,守琦以聞。帝聞泰州無備,遣兵襲之,丁丑,拔泰州。

  南漢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盧膺卒。

  南漢主聞唐屢敗,憂形於色,遣使入貢於周,為湖南所閉,乃治戰艦,修武備。既而縱酒酣飲,曰:"吾身得免,幸矣,何暇慮後世哉!"

  唐使者陳處堯在契丹,白契丹主請南遊太原,北漢主厚禮之。留數日,北還,竟卒於契丹。

  《資治通鑑》 宋·司馬光◎後周紀四(起柔兆執徐三月,盡強圉大荒落,凡一年有奇)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中

  顯德三年丙辰,公元九五六年

  三月,甲午朔,上行視水寨,至淝橋,自取一石,馬上持之至寨以供炮,從官過橋者人齎一石。

  太祖皇帝乘皮船入壽春壕中,城上發連弩射之,矢大如屋椽。牙將館陶張瓊遽以身蔽之,矢中瓊髀,死而復甦。鏃著骨不可出,瓊飲酒一大卮,令人破骨出之。流血數升,神色自若。

  唐主復以右僕射孫晟為司空,遣與禮部尚書王崇質奉表入見,稱:"自天祐以來,海內分崩,或跨據一方,或遷革異代,臣紹襲先業,奄有江表,顧以瞻烏未定,附鳳何從!今天命有歸,聲教遠被,願比兩浙、湖南,仰奉正朔,謹守土疆,乞收薄伐之威,赦其後服之罪,首於下國,俾作外臣,則柔遠之德,雲誰不服!"又獻金千兩,銀十萬兩,羅綺二千匹。晟謂馮延己曰:"此行當在左相,晟若辭之,則負先帝。"既行,知不免,中夜,嘆息謂崇質曰:"君家百口,宜自為謀。吾思之熟矣,終不負永陵一培土,餘無所知。"

  南漢甘泉宮使林延遇,陰險多計數,南漢主倚信之;誅滅諸弟,皆延遇之謀也。乙未卒,國人相賀。延遇病甚,薦內給事龔澄樞自代,南漢主即日擢澄樞知承宣院及內侍省。澄樞,番禺人也。

  光、舒、黃招安巡檢使、行光州刺史何超以安、隨、申、蔡四州兵數萬攻光州。丙申,超奏唐光州刺史張紹棄城走,都監張承翰以城降。

  丁酉,行舒州刺史郭令圖拔舒州。唐蘄州將李福殺其知州王承巂,舉州來降。遣六宅使齊藏珍攻黃州。彰武留後李彥頵,性貪虐,部民與羌胡作亂,攻之。上召彥頵還朝。

  秦、鳳之平也,上赦所俘蜀兵以隸軍籍,從徵淮南,復亡降於唐。癸卯,唐主表獻百五十人;上悉命斬之。

  舒州人逐郭令圖,鐵騎都指揮使洛陽王審琦選輕騎夜襲舒州,復取之,令圖乃得歸。

  馬希崇及王延政之子繼沂皆在揚州,詔撫存之。

  丙午,孫晟等至上所。庚戌,上遣中使以孫晟詣壽春城下,示劉仁贍,且招諭之。仁贍見晟,戎服拜於城上。晟謂仁贍曰:"君受國厚恩,不可開門納寇。"上聞之,甚怒,晟曰:"臣為唐宰相,豈可教節度使外叛邪!"上乃釋之。

  唐主使李德明、孫晟言於上,請去帝號,割壽、濠、泗、楚、光、海六州之地。仍歲輸金帛百萬以求罷兵。上以淮南之地已半為周有,諸將捷奏日至,欲盡得江北之地,不許。德明見周兵日進,奏稱:"唐主不知陛下兵力如此之盛,願寬臣五日之誅,得歸白唐主,盡獻江北之地。"上乃許之。晟因奏遣王崇質與德明俱歸。上遣供奉官安弘道送德明等歸金陵,賜唐主詔,其略曰:"但存帝號,何爽歲寒!倘堅事大之心,終不迫人於險。"又曰:"俟諸郡之悉來,即大軍之立罷。言盡於此,更不煩雲,苟曰未然,請從茲絕。"又賜其將相書,使熟議而來。唐主覆上表謝。

  李德明盛稱上威德及甲兵之強,勸唐主豁江北之地,唐主不悅。宋齊丘以割地為無益,德明輕佻,言多過實,國人亦不之信。樞密使陳覺、副使李徵古素惡德明與孫晟,使王崇質異其言,因譖德明於唐主曰:"德明賣國求利。"唐主大怒,斬德明於市。

  吳程攻常州,破其外郭,執唐常州團練使趙仁澤,送於錢唐,仁澤見吳越王弘俶不拜,責以負約。弘俶怒,抉其口至耳。元德昭憐其忠,為傅良藥,得不死。

  唐主以吳越兵在常州,恐其侵逼潤州,以宣、潤大都督燕王弘冀年少,恐其不習兵,徵還金陵。部將趙鐸言於弘冀曰:"大王元帥,眾心所恃,逆自退歸,所部必亂。"弘冀然之,辭不就徵,部分諸將,為戰守之備。龍武都虞候柴克巨集,再用之子也,沉默好施,不事家產,雖典宿衛,日與賓客博奕飲酒,未嘗言兵,時人以為非將帥才。至是,有言克巨集久不遷官者,唐主以為撫州刺史。克巨集請效死行陳,其母亦表稱克巨集有父風,可為將,苟不勝任,分甘孥戮。唐主乃以克巨集為右武衛將軍,使將兵會袁州刺史陸孟俊救常州。

  時唐精兵悉在江北,克巨集所將數千人皆羸老,樞密使李徵古復以鎧仗之朽蠹者給之。克巨集訴於徵古,徵古慢罵之,眾皆憤恚,克巨集怡然。至潤州,徵古遣使召還,以神衛統軍朱匡業代之。燕王弘冀謂克巨集:"君但前戰,吾當論奏。"乃表克巨集才略可以成功,常州危在旦莫,不宜中易主將。克巨集引兵徑趣常州,徵古復遣使召之,克巨集曰:"吾計日破賊,汝來召吾,必奸人也!"命斬之。使者曰:"受李樞密命而來。"克巨集曰:"李樞密來,吾亦斬之!"
熱門文章
推薦內容
《資治通鑑》樑紀十三 起旃蒙單閼,盡強圉大荒落,凡三年 《資治通鑑》漢紀四十二 起柔兆執徐,盡閼逢困敦,凡九年 《資治通鑑》唐紀六十一 起閼逢攝提格,盡強圉大荒落,凡四年 一世執念,奈何繁華落盡作文 《資治通鑑》唐紀四十九 起強圉閼八月,盡重光協洽,凡四年有奇 《資治通鑑》唐紀十四 起旃蒙大荒落六月,盡著雍涒灘三月,凡二年有奇 資治通鑑讀後感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三 起柔兆閹茂正月,盡強圉大淵獻十二月,凡二年 《資治通鑑》晉紀三十 起玄黓執徐,盡柔兆涒灘,凡五年 《續資治通鑑》宋紀五十七 起強圉作噩八月,盡屠維大淵獻三月,凡一年有奇 資治通鑑的讀後感大綱 《續資治通鑑》元紀一 起柔兆困敦四月,盡著雍攝提格四月,凡二年有奇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七 起閼逢攝提格,盡強圉大荒落,凡四年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三 起上章困敦七月,盡旃蒙大荒落正月,凡四年有奇 《資治通鑑·周紀一》閱讀習題及答案 《資治通鑑》宋紀十六 起柔兆執徐,盡著雍敦牂,凡三年 《資治通鑑》魏紀五 起旃蒙單閼,盡強圉大荒落,凡三年 《續資治通鑑》宋紀一百四十三 起玄黓執徐正月,盡昭陽大荒落十二月,凡二年 《續資治通鑑》宋紀二十五 起閼逢執徐十一月,盡旃蒙大荒落十二月,凡一年有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