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論語》的讀書心得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91W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裏有了一些心得後,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裏,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論語》的讀書心得,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論語》的讀書心得

《論語》的讀書心得1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這一依據年齡段劃分的人生境界,成為後來中國知識分子的典範。大家將自己與孔子對照,看自己已經達到了哪一層,越往上,越是欣喜。孔子的偉大,大概主要也在他的人生境界。

十有五而志於學,並不簡單,難在這個"志"字。中國古語總説立志當早,但年幼時哪裏能夠明白自己要追求什麼?這時候立下的長志,又怎能保證不是旁門左道?古人從小讀聖賢書,倘若稟賦不適合子曰書雲,那便要麼讀成呆子,要麼半途而廢。讀進去的,還有可能最終成為假道學先生一類,真正從中體會到聖賢胸懷而立志於學問的人,當真如鳳毛麟角。可立志對少年的確極為重要。人生本來短暫,倘若尋找自己的.方向已經耗費了二十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就太過可惜了。王國維人生三境,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找準了自己的方向,路便在腳下。

三十而立,立的是事業,更是人格。倘若三十歲還在飄移不定,不能構建起由外到裏足以自立的自己,恐怕孔子便要説"不知其可"了。由十五到三十,學問之道漫長而艱難。據錢穆《新解》所附孔子年表,三十歲時,孔子開始授徒設教,已經有弟子從遊。孔子人格的基本架構已經形成,事業也已經起步,這是孔子人生的第二階段。

人生極為複雜,許多事情都不像自己以為的那樣簡單,因而即便已經建構起自我,依然難免在種種乖謬弔詭面前心生困惑。倘若我們機械一點來看的話,聖賢如孔子,也花了十年的時間來消解種種困惑。四十不惑,不論在學問、道德還是政治主張上,他都已經屹立不倒,不再有任何的遲疑不決,不再有絲毫的躊躇不定。他已經成熟了,這也是一個人步入中年的理想狀態。

五十而知天命,孔子的天命是什麼?《孟子·萬章上》曰:"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沒有人叫他做,而他竟做了的,就是天意;沒有人叫他來,而他竟來了的,就是命運。孔子一生志於播行仁政,初在本國不見用,五十五歲高齡開始周遊列國,各國國君對他敬重有加,卻不肯實行他的仁政主張。周遊途中時有困頓,甚至被圍攻,絕糧食,師徒失散,累累若喪家之犬。孔子沒有退懼,因為他相信由他恢復周禮乃是天意。"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但他的政治主張屢屢碰壁,他大概也知道這一生最大的理想無法實現了。可他依舊執着,因為他知道,這是他的命運。錢穆《新解》説:"何以當然者而竟不可通,何以不可通而仍屬當然,其義難知。"分明施行仁政是順天之意,卻走不通,分明走不通卻還是要走,最後只能歎一句"知我者其天乎"。這,大概是命運最大的弔詭吧。

耳順,意思是説聽到別人的言語,都能辨明其所以,不再因為別人的言語而或喜或怒。因言語而心有所動的人,多半隻想到這言語對自己意味着什麼。倘若像孔子這般一聽別人言語就知道對方為什麼説這些話,那麼不論批評讚揚,都變得再尋常不過了。在孔子那兒,天命已經明瞭,徑直走下去就是,因而於旁人的議論批評,就只當耳旁風一般。耳順一境,年輕人最難登臨,就像我,常常因別人的讚揚而沾沾自喜,又因別人的批評而垂頭喪氣。無奈,這隻能訴諸年歲的增長,慢慢參悟了。

若説前面各個境界凡人尚且能夠達到,那麼這最後一境,就似乎只能屬於"神"的境界了。"從心所欲,不逾矩",多難啊,人類性善性惡尚不可知,原本保有動物性的一面卻無疑義,倘若沒有一整套由倫理規範搭建起來的秩序體系,這個世界可能便到處是率獸食人了。由今日世界的井然有序,足見人類理性的偉大。無可否認,這是道德、規範、法律的功勞。但孔子此時的"從心所欲",所從者,乃是"心",以一己之心而無論做什麼都不會有所逾越。這就像天,"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無所為,卻好像無所不為,萬物暢行不悖。孔子有所欲,卻好像毫無所欲,從不逾矩。這裏以天比孔子,當然不是孔子本意,儒家即便從"儒教"這個層面考慮,也絕沒有人格神的概念,因而這只是孔門弟子及後人表達崇仰孔子的方式,就如子貢所言,"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

孔子的人生至高境界,我輩常人恐怕只能望洋興歎了。也好,正如太史公所言,"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有個偉大的人格在前,我們的人生座標便清晰了許多,這大概已經很重要了吧。

《論語》的讀書心得2

當我上國小二年級和三年級的時候,我聽説過《論語》,但我沒有真正讀過。當時,在我的想象中:《論語》與其他書沒有什麼不同。當我真正讀完《論語》時,我覺得我幼稚的想象力在二年級和三年級是非常錯誤的!

三個人行,一定要有我的老師,選擇好,改變壞人。這是我讀完《論語》後感觸最深的一句話。三個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值得學習的人。這句話的意思是選擇他們的優點,根據他們的缺點注意糾正。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各行各業的人,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勢,值得學習,成為我們的好老師和好朋友。個人有個人優勢。只有向別人的優點學習,彌補自己的缺點,才能變得更好!

事實上,敏感而勤奮,不羞於問。這句話也來自《論語》,可能和上一句意思一樣。這句話告訴我們:聰明而容易學習,不認為諮詢不如自己的人是羞恥的。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是不可能完美的`,一定有很多方面不如別人,所以我們不應該羞於問,會更完美。

人們常説: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人的朋友很重要。朋友是我們最好的環境,你可以從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説,你會成為什麼樣的朋友。于丹告訴我們,《論語》對交友有着非常明確的標準,子説:益者三友,傷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益。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便,損害。有三種好朋友,三種壞朋友。什麼是益友?叫友直,友諒,友多聞。直率坦率,寬容原諒,多聞博學多才,這三個是好朋友。三個壞朋友?友便辟,性情特別暴躁。不能冷靜理性地幫你分析判斷。友善柔和,尤其是優柔寡斷。當你需要選擇時,他的優柔寡斷會讓你失去機會。朋友便便,是心懷鬼胎的朋友。阿諛奉承的人不走正道。選擇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自己在朋友心中的地位。從自我修養開始。只有不斷提高自己,才能交到好朋友.

餘丹認為,無論是上下級、朋友、父母還是孩子,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都不是越近越好。凡事過尤不及。子説:事君數,斯辱;朋友數,斯疏。意思是:對君主勸誡過多,就會受到侮辱;對朋友勸誡過多,就會被疏遠。還説,帶刺的豪豬是在近距離和遠距離之間多次試探出最佳距離,既能温暖對方,又能不傷害對方。人,也是如此。

《論語》的讀書心得3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八週的論語課程就已結束。沒有想到課程結束,人卻還在家中。疫情期間,讓我們好好的享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家人的陪伴,卻也缺少了更為豐富多彩的學習生活。而每週一次的論語,似是一場心靈的洗滌。在這裏我們靜下心聆聽老師的講解與教誨,聽老師傳道授業解惑,煩躁不安的心靈得以安靜下來。

首先每次課上先讀課訓,告訴了我們醫學生的使命與擔當。每節課上讀誦,講解的論語,讓我們更深的瞭解了孔子與他的思想。取其精華,去其糟泊,我們學會了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有了許許多多的感悟。既然大家都具有覺性,我們正要好好的學習與發揚,好好的守護自己的本性與本心。在結束時的感恩詞,讓我懂得了一草一木皆恩賜,我們要心懷感恩,感恩課程的順利進行,感恩老師的教誨,感恩父母的養育,感恩國家的培養,感恩一天生活的順利結束,期待明天嶄新的生活。

我們首先學習了孔子的一生,孔子的一生有成功,有失敗,後半生更是顛沛流離,但他從來都沒有放棄過,他堅定地相信他的道,堅定的傳播他的道。他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我們後世人學習的榜樣。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歲。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輯錄其言論,編成《論語》一書,共20篇,計492節,合計12700字。《論語》記到孔子晚年的學生曾參的死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學説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學活動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國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遺產,也可以説,它可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書。

讀論語首先學到了孝。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如何做到孝,就是要順從父母,父母對的,要聽從於他們,父母做的不對的,也要耐心的與父母商量,這是我如今理解到的孝。父母唯其疾之憂,這句話真的令我深深地感動。確實啊,父母非常擔心孩子生病,寧願代替孩子生病。如此的父愛與母愛,怎不讓人感動呢?我們也要拿出自己更多的實際行動來回報自己的父母,愛自己的父母。

我也學會了更多為人處世的道理。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在自省也。我要虛心學習,以他人為榜樣,不能有嫉妒之心,及時調整自身的修養。在學習方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要努力培養自己在學習生活方面的興趣,開心樂觀的學習,學得更好,學得更快樂。孔子還認為苟志於仁矣,無惡也矣。也就是説我們要一心一意的培養仁德,這樣世上就不會有惡。,這告訴我們,品德在人的一生中非常的重要,我們要培養良好的品德,做一個美麗,善良,有心靈美的人。

學習論語,聆聽老師的教誨,使我有許多的心得與體會,在以後的學習與生活中,我將時刻牢記自己所學的內容,不斷地提升自己的修養,做一個善良,有品德,“仁”的人。

《論語》的讀書心得4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哲學家李澤厚認為這句話是《論語》全書中最重要的哲學話語。都説“時間”是這世界上最公平的事物。每人每天24小時,不多也不少。但每個人的時間管理卻大相徑庭。時間管理的重要性自不必説。九月,如期而至。老師們開始新學年的個人生活規劃和教學計劃,既開學之初,和各位同仁分享時間管理的小竅門。

1.“一心多用”,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

現今流行碎片化學習,也因工作任務繁重衍生出“碎片化辦公”的概念。如何進行碎片化學習和辦公呢?答案就是一心多用。智能設備,特別是智能手機的普及,給學習和辦公帶來諸多方便。雖知一心多用可能有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但更要看到其益處。例如健身、做菜或公共交通出行過程中最享受的莫過於戴上耳機聽有聲書籍或公開課。一個人用餐時也可邊閲讀邊用餐,進行碎片化的學習。碎片化辦公亦是如此,運用TIM、WPS等手機即可實現在線個人或多人協同辦公,輕鬆管理工作事務。

2.擁有屬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交際圈

在工作的重壓下,每個人心底都留有“詩與遠方”的位置,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強烈渴望將生活和工作徹底分隔開。但如果你喜歡這份工作,甚至成為你的事業,那麼能和同行分享生活中的點滴,討論工作的疑難而減少走彎路,不失為職業生涯的助推器。

3.減少時間浪費是關鍵

時間管理的要訣不在於節約時間,更多的是減少時間的浪費。老師們不妨反思自己每天浪費的時間場景,特別是刷新手機社交媒體app參與無關緊要生活話題是最浪費時間的活動。從現在起,在每天休息時間段給予自己心理暗示,提高警惕,減少時間浪費。

每個人都很容易對自己時間利用狀況產生錯誤的評價,應如何解決呢?新學年新學期新開始,不如做個簡易的新學期或新年年項目時間配檔表,細化到每週乃至每天的`學習和工作任務,例如閲讀幾本書,聽幾次講座,完成課題階段任務等等。嚴格執行計劃項目,定期進行總結和反思,相信您的時間管理能力提升速度超出您的預期。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説“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萬物皆動,萬物皆流,“變”才是永恆的不變!改變一個個小的不良作息習慣,或許真的就改變了自己的人生。作者:趙良

《論語》的讀書心得5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

最近讀了《于丹<論語>心得》,于丹的講評着實讓我佩服,但最讓我記憶猶新的還是大家孔老夫子的這一句話,它讓我想了很多。

孔子很看重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朋友的作用,他主張我們交正直、誠實、知識面廣的朋友,而不贊同我們跟那些性情暴躁、優柔寡斷、心懷鬼胎的人做朋友。那些好的朋友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果決,在自己疑惑時幫助自己做出選擇。

其實交什麼樣的朋友,怎樣與朋友相處,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我們讀論語,聽於丹講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明辨的能力,是寬容的態度。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能夠選擇什麼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麼樣的朋友,自己站在一個什麼樣的人生座標上,只有明確自己的目標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朋友就好比一面明鏡,可以看出自己的得失,也可以反映出自己的道德品行。當自己因為方向而迷茫時,又可以及時為你指明方向。

在書中看到這樣一個蘇軾與佛印交往的故事:蘇軾是一個大才子,而佛印是一高僧,倆人經常在一起參襌,打坐。有一天倆人又在一起打坐。蘇軾問:你看我像什麼佛印答:我看你像尊佛。蘇軾聽後大笑,説:"我看你像攤牛糞。"表面上,似乎佛印又吃了虧。回到家,蘇小妹對蘇軾説:"參襌的人最講究是見心見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説你像尊佛,説明他心中有尊佛,而你説佛印像牛糞,想想你心中有什麼吧!"

生活中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許憑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但我們卻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度。《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我想:遇上開心的事,就盡情享受,與人分享,因為你的快樂也會讓別人快樂;遇上難過的事,一時的悲傷難過人之常情,但長時間沉迷於此,你的生活質量就會大大下降。希望大家都能在有限的生命裏快樂地生活!

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為人。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朋友,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一個人的價值取向、人生觀、世界觀。俗話説: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我是很相信這句話的。這並不是説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現實的可悲的社會中真正的平等仿如天方夜譚。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機會總會相對多一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愛好、共同的處世哲學……正是在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納的基礎上,才會成為朋友。事實上,你不能期望貴族會從心裏真正接受平民成為他們的一份子。他可能對你和藹可親、體貼照顧,那是一種教養、一種禮儀、一種體現自身優雅高貴的表現形式。無法通徹地瞭解相互的生活習俗、知識結構、文化構成等等,又何來的溝通和所謂的心靈碰撞?又談何長久的相處、融合及接納?

以前總説門當户對是封建毒害的殘餘,但真的沒有更現實的意義嗎?就我看來,它是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經常被忽略的、精神層次上的鋪墊。當然,我並不是説要把其當成一種鐵定律例來執行,而是認為應該作為必要的參考來對待。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好的朋友是良師,他潛移默化地影響你的思想、行動,令你覺得快樂幸福,生活處處充滿陽光;好的朋友不見得時時刻刻陪伴在身邊,卻可以在你需要的時候默默地站在你身邊,也許僅僅是一個眼神、一句話語、一種態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離的。否則就是非愛行為,就是事君數,思辱矣;朋友數,思疏矣。

那麼如何可以結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讓自己成為善良的、樂觀的、幸福的人,使自己與這些美好的品德相貼近,那麼至少可以在與這樣美好的人相遇時共品一杯茶。

《論語》的讀書心得6

我們從進校,就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古詩文的誦讀,我們就在經典古詩文的薰陶下健康成長。我們讀的經典古詩文有《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增廣賢文》,還有我最喜歡的《論語》。

《論語》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談記錄。其中教給我們許多學習的方法。

“温故而知新”告訴我複習的重要性,以前我沒有複習的習慣,在課堂上聽老師講了以後,回家就不再看書了,總以為自己學會了,到了要用的時候卻發現很多的知識都記不住了。現在我終於認識到複習的重要性了,而且在複習中還會有新的收穫呢!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更是一條不變的真理。以前的我遇到不懂的`是不會向別人尋問的,一方面是不好意思;另一方面是覺得我不懂的別人也許也不懂,問了也是白問。現在我明白了“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的道理。在學習中遇到不懂的就向別人尋問,解決自己的疑問,這樣我發現自己又進步了不少!

《論語》這本書太深奧了,現在我能讀懂的實在是太少了,但是這些知識已經讓我受益無窮,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將繼續對《論語》的誦讀,從中汲取更多寶貴的知識。

《論語》的讀書心得7

《論語》裏提出君子應“日三省乎己”,這裏“三”不是具體數字,是多次、反覆的意思。換句話説,就是要一遍一遍地問自己,有哪些事我還沒做到?有哪些事我還可以做得更好?

《論語“學而”》中曾子每日從“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三方面自省其身,我們每天也可以從這三方面入入手進行自省。

第一省——“為人謀而不忠乎?”

要自省的就是“忠”,我給別人做事,給社會做事,我忠於職守了嗎?真正的忠誠不是忠於一個外在標準,真正的忠誠只有一個標準,就是忠於內心的良知。“忠”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能夠對自己的良心有所交代,就是最大的忠誠,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第二省——“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要自省的就是“信”,意思是和朋友在一起,你守信譽了嗎?信守承諾,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也是需要我們時常反問自己。信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一個人如果失去了信用,任何人都不會接受他,所以一個人不可沒有信用。一個人要在社會上立足,“信”是多麼重要,只有守信的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和支持。

第三省——“傳不習乎?”

要自省的就是“習”字,意思是説,老師教授的知識,你認真學習了嗎?對於知識,我們需要把它融進自己的生命裏,這個過程才叫“習”。學習之後要複習,學習之前要預習,温故而知新。學習,其實不光是孩子的事,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要活到老學到老,要把知識的`學習真正融入生命,時時不忘記學習,如此我們才可以説,我們真正有所長進了。

這三件事——對任務的忠誠、對朋友的信用、對知識的學習,用它們叩問自己的內心,其實就叩問了自己的三重生命角色。第一重是職業角色,第二重是社交角色,第三重是生命角色,我們終其一生都是為了扮演好這三重角色而努力。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日三省乎己”,那麼人生中又有什麼憂慮和恐懼呢?

《論語》的讀書心得8

孔子所宣揚的仁具有泛愛的特點,是對春秋人價值發現的肯定。

例如,當馬廄着火時,孔子回來説:‘傷人嗎?’不要問馬。然而,孔子的.仁愛和愛與墨家的愛是不同的。這不是一種平等的愛,不管親密與親密,而是一種平等的愛。我們應該遵循親吻和尊重的原則。親吻和尊重是西周宗法社會的原則,其本質是禮貌。禮物是血緣法、道德法和階級法的綜合體。人們的行為不僅要遵守仁慈,還要遵守禮貌。

《論語》的讀書心得9

我平時除了拿地教科書來鑽研外,很少拾起課外書籍看個究境,偶然拿了《于丹〈論語〉》心得這本閲讀起來,當我讀完第一篇“天地人之道”時,真的讓我感慨萬千,尤其是于丹所講的:孔夫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是用和緩的,因循誘導的,跟人商的口氣,這是孔夫子教學的態度,現在常見到一些老師聲色俱厲,那是這個老師沒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師會像孔夫子這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着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係講透。作為一個老師,不應該當每時每刻都牽着學生的鼻子走,要求每個學生都跟着自己的意願去做,去想,稍不對,便破口大罵一頓,擔誤上課時間,造成拖堂的現象,這樣做不但收不到好的效果,反而把彼此之間的師生關係搞砸了,老師的教學活動也難以開展,那不是自付苦吃嗎?

想到這裏,我回想自己的教學方法,確實有要改進的地方,在末來的日子裏,我會努力做到以學生為本,讓他成為自己的朋友,在快樂的氛圍中吸取知識。《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説白了,《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

書中還解析了現代社會人們為人處事的方法和道理,也使我深受啟發。其中在交友之道中提道:“益者三友,即友直,友諒,友多聞。

人們常説:“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在一個人的社會活動中無疑是非常重要的。朋友像一本書,通過他可以打開整個世界,但是朋友有好壞之分。良朋益友可以給你帶來很多幫助,惡朋友卻會給你帶來許多麻煩,甚至引你走上邪路。因此,選擇朋友就顯得非常重要。而世界上對自己有幫助的有三種朋友,就是所謂:”益者三友“,即友直,友諒友多聞。

友直:這種朋友為人真誠,坦蕩,剛正不阿。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也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果決。

友諒:這種朋友為人誠懇,不作為。與這種朋友交往,我們內心妥貼,安穩的,我們的精神能得到一種淨化昇華。

友多聞:這種朋友見聞廣博,即知識面寬。當你在一些問題上感到猶豫彷徨,難以決斷時,不妨到朋友那裏,也許他廣博的見聞可以幫助你作出選擇。結交一個多聞的朋友,就像擁有了一本厚厚的百科辭典,我們總能從他的經驗裏面,得到對自己有益的借鑑。而要交上這三種朋友,必須做到:第一要有仁愛之心,願意與人親近,有結交朋友的意願,第三,要有辨別能力。

也就是説,自己修身養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於給自己打開了一個最友善的世界,能夠讓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在我的心目中,《論語》是由許多“之、乎、者、也”組成的文言文,其中的枯燥乏味不在話下,要一字一句地把它讀完都覺得辛苦更別説要讀懂裏面所隱含的意義。通過閲讀于丹老師寫的《論語》心得,發現原來論語不僅博大精深還有血有肉,充滿了感情。她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我們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温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得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裏。

于丹老師説“道不遠人,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看完了她寫的心得,我有一種“相識恨晚”的感覺。回首往昔,忽然間發現自己已經很久沒有看過如此讓我心靈震撼的書了。我為自己曾經忘記“聖賢”而感到惋惜,幸好現在又重拾“聖賢”的光芒。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經標榜説,自己是用半部《論語》治天下,宰相是個大人物,他可以用論語治天下,而我是個平凡人,也可以用《論語》裏面的思想讓自己學習成長。就像于丹老師説的那樣:《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其實人生在世,痛苦是一生,快樂也是一生,為什麼不讓自己快樂一點生活呢

《論語》的讀書心得10

我第一次知道《論語》是在國中課本上,我們學習的是簡單但很有哲理的論語十則。當時我剛開始學習古文,還不是很能理解難懂的古句,但論語讓我對文言文開始感興趣。它讓我感受到了古人那博大精深的文化,我被他們的才華所吸引。

《論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文化遺產,它的內容很廣泛,記載了孔子關於政治、哲學、教育、倫理、文學、藝術和道德修養各方面的言論。作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創建的儒家思想不僅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思想和文化傳統有着深刻的影響,對世界也有很大的影響。《論語》集治國、修身、齊家、平天下於一身,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所在。宋人趙普也曾説過這樣一句話“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一書的用處之大了。 我最欣賞論語的是它的許多句子語句雖然簡單,但哲理深藴,發人深省。不僅在做人方面,在學習上、教育上、治國上都有很深刻的道理,總能讓我有很多收穫。

這學期學習了老師的《人際關係》這門課,更加發覺論語的偉大,它在人際交往方面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知識。首先在做人方面,就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論語》提出做人要正直磊落,重視仁德,重視個人修養和人的的`全面發展。在人格塑造方面,第一:孔子提出:君子必須具備多種才能,不能像器物一樣只具備某一方面的用途,君子應以道義作為人的根本,按禮儀來實行,用謙遜來表達他,用忠誠來完成它;第二:君子要重視自我修養,不斷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第三:孔子認為君子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第四:孔子認為君子和小人之見的差別還在於不同的生活態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認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其實 現在我們生活的環境是相對獨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我們如何和自己周圍的人相處,除了有正確的交際觀點,我們在為人處世上還要自我做起。在與別人交談或評價他人時要先考慮一下自己是否有資格去評價他人。所以我們在為人處世上應該時時刻刻要遵循于丹“論語”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在學習中努力做到少説多做,做事要積極,説話要謹慎。在遇到問題和處理問題時説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後果。用這種“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處世心態要約束自己要求自己。

《論語》是古人智慧的體現,其中有太多至理名言值得我們借鑑,我還需要去更深入地讀懂它,讀透它,《論語》的智慧值得我一生去學習。

《論語》的讀書心得11

今年假期,我有幸讀了一遍。説它是一本薄薄的小書,真的不假。雖然字印斗大,加上註釋和翻譯,總共只有220頁。想想這樣一本小書,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若放置在那些厚如饅頭、重如磚頭、印刷精美如繡花枕頭的大部分頭中。真是不起眼。想象一下,這樣一本薄薄的小書,卻統治了中國近20個世紀,是中國的歷史嗎?可見《論語》是一本應該百讀、細讀的好書。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文章:學習和實習不是快樂的。有些朋友來自遠方,不是快樂的。人們不知道,也不知道。他們不是紳士?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意味着學習後經常複習。這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嗎?有朋友從遠處來不值得快樂嗎?別人不理解你,你不生氣。這不是紳士嗎?

我認為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應該把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情,努力學習。當你的朋友來到你家時,你也應該非常高興,熱情地對待它。當別人不理解你時,你不能生氣,但要耐心地向別人解釋你的理解,這樣你就是一個紳士。

《論語》這本書很好,他告訴我們很多事實,它可以讓你高尚的道德品質,讓我們學到很多。普通人把《論語》作為經,認為它是聖人的話,而不是文學理論。但從文學的角度來看,《論語》的文學價值很高。

《論語》的讀書心得12

《論語》,不得不説,它對後來人們的言行舉止起着非常重要的啟發!

隨着現代文化的逐步發展,《論語》也被人們翻譯、演繹了出來。有的為了方使人們更好的理解其中的意義、所含的人生道理,它被人們改編成了電影、動畫片等等。

現在的科技越來越發達,《論語》也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上至老人下至小孩。隨着它的廣泛傳播,人們現在對《論語》的傳播的方法的看法也越來越大。因為為了使更多人知道理(瞭解)《論語》,就把它弄成了各種各樣的形勢來傳播,那些電視劇或是電影為了提高收視率,就把《論語》的內容篡來改去,沒有尊重歷;打不的人為了敷衍了事,並沒有把握和充分散發出《論語》的本質,有違《論語》的本質;也有人認為這是是可以接納的,因為它假進了文化的傳播……

人們各有各的意見。或許吧,現在《論語》的傳播方法確實各有各的意見。就像古人説所説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任何事物都有它的長處和短處。的確,現在的'《論記》被人們搞成了事事非非的樣子,這就有違了《論語》的實質。但這也有它對立的一面,這促進了《論語》的傳播,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論語》。

如大家所知,《論語》告誡了人們的言行舉止;教人們如何做人;如何來對待學習;遇到困難時的態度……

我們不應該只片面地去看待事物,要全面地去看,去了解它所含的最深刻的意義。就像這《論語》,人們對它的傳播方式各懷意見,雖然它現在的傳播方法被我們所不以同,但不可否認的的是,它確實,真真實實地使知道《論語》的人越來越多。這使得更多的人通過《論語》所述的,養成了高尚的品格、良好的行為習慣。

因此,我認為通過媒體傳播的方法是可行的!

《論語》的讀書心得13

《論語》是語錄體文集,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與思想的記錄,共二十篇,約一萬二千字,成書於戰國時期。《論語》裏面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一則語錄都很簡短,但其中藴含了深刻的道理。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他的智慧啟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後人尊稱他為“聖人”。

《論語》語言質樸,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它在人們的思想中有深刻的影響,得到了後人的信仰、尊重,是後代人必讀的一本聖書。特別是教育工作者學習這本書受益匪淺。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這就是一句千古名言。意思是:“把老師教給你的知識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識在現實中實踐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奮人心的事。”孔子認為作為教學過程的一方——學生的學習活動,本身就應該是快樂之事。孔子的教學思想完全是一種啟發式的教學思想,並且十分看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在實踐中鍛鍊知識和提高知識能力的培養。孔子的這句話就是告訴弟子們,理論聯繫實際,把學來的知識放到實踐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識,才能證明你已經把握了知識。而真正懂得知識的人在現實中的運作會興趣倍增,會自然產生出需要更多知識的充實。

學習、實踐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可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學習方法,是重中之重。只讀書學習而不會積極地思考問題,就會茫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就是我們平常説的讀死書。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不解,精神疲憊,就成為“紙上談兵”。所以,我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不僅要多讀書、認真學習各種先進的教學經驗、理念,而且還要勤加思考,不斷將所學知識與日常教學相結合,在實踐中不斷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只有這樣做才能把我們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使之不斷符合社會的需要。

“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解釋為“在温習學過的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那麼就可以當老師了。”這也就是對我們學習思考提出的要求,要求我們在學習中不斷“温故而知新。”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努力,才能使我們不斷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夠適應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的需要。

作為教師除了有好學的精神和養成温故的習慣外,還要有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學習態度。

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學習態度嗎?學習的方法他講究“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句話的意思是説,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教育學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學而不厭”。作為教師尤其要做到這一點。教師是學生的示範,我們希望學生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首先我們教師要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身教重於言傳”,“親其師,信其道”,教師應該是學生很好的榜樣。

教師要做到“誨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教師教育孩子要耐心”,我們經常這樣説。但事實上,我們許多老師並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我們會在課堂上生氣發火,這是我們還沒有學會耐心的見證。

教師在課堂上失去理智,感情衝動,除了傷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別無他用;教師的喋喋不休,除了讓孩子耳根的繭子更厚以外,沒有其他功能。這些都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無非是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好好成長,如此而已。有沒有更有效的辦法呢?回答是肯定的。我們可以這樣嘗試一下?當孩子上課走神的時候,原諒他、提醒他,畢竟學習是孩子的事,他沒做好,希望得到的是老師的幫助;就象在生活中一樣,別人做錯了,這是事實,可是如果我們生氣發怒,那就是我們的錯了。當課堂秩序亂的時候,不要對孩子大呼小叫,我們應該考慮是不是我們的課堂對孩子沒有吸引力呀?及時調整自己的課堂,把孩子們吸引過來;當孩子犯了錯誤,耐心一點,調查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找出孩子存在的問題,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談,幫他認識自己的錯誤,這才是我們的目的。“誨人不倦”四個字簡簡單單,但藴含的是教師的愛心。所以,我們作教師的,應該將“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論語》的讀書心得14

論語讀後感過去曾有過“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説法。在延續一千多年的科舉時代,《論語》也是國家錄用官員考試的指定教科書。

但是隨着時代的變遷,治理國家的環境變了,治理國家的方式自然也會發生根本xx的變化。

因此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指望通過兩千多年前形成的《論語》上面制定的治理國家的方式來管理國家,是不切實際的。

所以我根據開放社會的理論、從xx視野的角度、圍繞怎樣學習文化知識和怎樣學習做人的主題,從整部《論語》中選擇了一半與此有關的部分,按照“教育、孝順、仁愛、誠信、禮節、義利、察人、交友、鬼神、志向、反省、君子”這十二個分類推薦給大家,希望能對大家學會怎樣做人有所參考。另外,為了保xx《論語》的完整xx,我們同時也在這本書的結尾,附上了整本《論語》的'全文。一來可以讓大家瞭解本書所選擇的部分在《論語》中的具體出處,二來也可以為那些有興趣學習整本《論語》的讀者提供一個方便。

《論語》的讀書心得15

聰明,你曾經告訴我,看看世界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智慧的結晶《論語》!説實話,我還沒有能力讀下所有的《論語》,但以下兩句話讓我受益匪淺。

子路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光明正大,勇敢正直。他很尊重老師,但孔子的課,他聽不懂就會問孔子,有問題甚至敢在同學面前問孔子。所以《論語》這樣説:“子説:‘由’。誨女之乎?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知也。孔子認為子路的學習態度其實是一種智慧!孔子這句話在中國家喻户曉,但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呢?有多少人這樣做?

老師在課堂上説完一旦數學題總會問:“明白嗎?“大多數時候,只要大多數人理解,少數不理解的人也被稱為“理解”。這常常讓我感到內疚。我有時是大多數,有時是小部分,但每當我不明白,我總是猶豫一會兒,開始“天使”和“魔鬼”的鬥爭。“天使”總是讓我説實際情況,而“魔鬼”總是絕望地讓我喊“理解”或沉默。有時候“天使”似乎贏了,但當我連“不”的口型都做好的時候,只要同座輕鬆地説:“太簡單了,早就明白了!我乖乖地閉上了嘴。我沒有子路這樣的智慧,所以我的`學習總是讓人不安。

在學習上,“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知也。“這就是學習上的誠信。更重要的是做人的誠實。有些人為了交朋友,顯然喜歡深藍色,看到朋友喜歡暖色,也説他們也喜歡暖色。我有一個胖胖的朋友,很可愛,我很佩服她的誠實。有一次,老師在垃圾桶旁邊發現了7個口香糖,“誰吐了?沒人回答,只見她站起來説:“我吃了兩個,一個是紅的,一個是黃的,我吐了。“她的臉因為害羞而變紅,但她是唯一誠實回答的人。子説:“人而無信,不可也。出租車沒有,小車沒有,怎麼行?”

孔子是對的。如果一個人連説話都不誠實,我不知道他還能做什麼。孔子也是這麼説的。在我們六年級語文課本《兩個孩子辯論日》中,孔子知道兩個孩子,不知道,不假裝理解,不愚弄孩子。這是最好的證明。

讀書可以理解真相,做事更好。國小最後一學期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