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經部 > 穀樑傳

《論衡》讀書心得體會

欄目: 穀樑傳 / 發佈於: / 人氣:1.15W

“人們早在知道什麼是辯證法之前就已經會辯證地思考了”恩格斯如是説。我一直對哲學有着濃厚的興趣,在正式接觸哲學前,我聽過不少的哲學故事,或者應該稱之為“哲理故事”,我對哲學的理解很簡單——這是一門能把簡單問題複雜化,再把複雜問題簡單化,最後使人豁然開朗的學問。隨着理論知識和人生閲歷的增長,哲學之門向我打開了,我試着走進去,窺探這個神奇的世界。於是我在圖書館裏“淘寶”,想找一本富有中國哲學智慧的書。手指在一本本書脊上劃過,最終停留在《論衡》上。我記得國中的課本上有一篇《訂鬼》,正是選自王充的《論衡》。那時我覺得此文的作者思想真是非一般的前衞,要不是通篇古樸艱澀的文言文,我不會想到作者竟生活在距今近兩千年的東漢年代。在那個對自然無比敬畏與崇拜的年代,王充用了三十年的時間寫成“疾虛妄”的《論衡》,對居於漢代儒學核心的“天人感應”説進行了批判,對當時人們的迷信思想進行抨擊。《論衡》的大多數觀點是對現存秩序的背離和否定,是對現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對抗,這用我們今天的話説是“反文化”。提出這樣一種難以被當時大多數人認同的觀點,王充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異端”。但我對王充卻是充滿崇敬,他能堅持獨立思考,思想超越了自身所處的年代,這是怎樣的前瞻性和預見性,敢於闡述自己的觀點又需要多大的勇氣!

《論衡》讀書心得體會

我讀《論衡》後感觸最深之處有三:其一,對自然災害和奇異的自然現象解釋;其二,對人死後狀態的論證;其三,對歷史發展的初步探索。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下,對很多自然現象無法解釋,就歸結於鬼神,由此便有了自然崇拜和“敬天保民”的思想觀念。《論衡》卻首先否定了“天人感應”的“天”的神祕性,還世界的物質性面貌。“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猶夫婦合氣,子自生矣”,認為天地萬物包括人在內都是由“氣”構成,“氣”是一種統一的物質元素。“氣”有“陰氣”和“陽氣”,有“有形”和“無形”,人、物的生都是“元氣”的凝結,死滅則復歸元氣,這是個自然發生的過程。“世俗以為擊折樹木、壞敗室屋者,天取龍;其犯殺人者,謂之有陰過,飲食人以不潔淨,天怒,擊而殺之。”,古人認為電閃雷鳴是“天怒”,是上天對人的懲罰。而王充則認為這些都是“虛妄之言”。接下來就抽絲剝繭,層層論證,指出天是沒有意志的,也不會通過自然災害來警告人。日食、月食、打雷、下雨,都是自然現象。這對當時“君權神授”的思想的衝擊之大,可想而知了。《論衡》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雖然只是一種可貴的猜測,並沒有科學依據,但堅持了唯物主義的基本方向,是一種偉大的探索。王充是個無神論者,他在《論衡論死篇》中説道,人與萬物一樣,都是由“氣”組成的,正如“囊橐盈粟米”,人死則“形體朽,精氣散”,就像“囊橐穿敗,粟米棄出”,精氣散盡,人就不再有形體,所以也就沒有人們所看到的人死而成的鬼了。他認為“人之死,猶火之滅也”,還説“計今人之數不若死者多,如人死輒為鬼,則道路之上,一步一鬼也”,用誇張的語言指出“人死為鬼”的荒誕,讓我不禁笑而深思。這是多麼難得的思想,即使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大多數人依然難免會相信怪力亂神,覺得人死後會變成鬼魂,或行善,或作惡,與生人無異。古人卻有這等超越時代的真知灼見,實為難得。王充在《論衡》中還有些體現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在《論衡宣漢篇》中,王充對世人所認為的要天降“河圖”、“鳳皇”之類的符瑞才是太平之世的觀點進行理性的“疾虛妄”。他認為“太平以治定為效,百姓以安樂為符”,“百姓安者,太平之驗也”,判斷一段歷史時期是否太平,社會是否進步,是以人民的生活水平為標準的,而不是看上天有沒有出現“祥瑞之兆”。這竟與我們現在的所倡的“三個有利於標準”不謀而合!根據這個標準,王充認為當朝是太平之世,因為大漢物阜民豐,猶勝商周,體現了歷史的進步。這種看透歷史本質的洞察力讓我歎服。除此之外,《論衡》一書還對實踐與認識的關係作了闡述,強調“效驗”,其核心思想近乎於我們今天所説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王充還注意到河道“殆小淺狹,水激沸起”的現象,並以此作為説明湧潮現象產生的一個原因。這些科學的創見,對於有神論都是有力的打擊。在《論衡》中可以看到作者王充是博採各種學術理論之長,糅雜了儒家、道家、陰陽五行家等多種學術觀點並加以理解創新的,此書有着極大的研究價值。當然,由於時代的侷限性,《論衡》依然沒有跳出“天命説”、“宿命論”的窠臼,他對一些自然科學問題的見解也不盡正確,但已經體現出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是這一時代的偉大產物。可見,一個人要有學術創新,必須以淵博的學識為基礎,同時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敢於質疑的勇氣。讀《論衡》,我深深地為中國的哲學思想智慧感到自豪,中國自古無“哲學”一詞,也沒有專門研究哲學的派別,但卻有着豐富成熟的哲學思想,閃爍着智慧的光芒。

《論衡》帶我走進了哲學大門的第一站,讓我領略到中國哲學的魅力,在課餘時間,我要再多看一些關於哲學的書籍,豐富我的知識,鍛鍊思維能力,從而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為往聖繼絕學,為來世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