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家》讀後感精品(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5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家》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家》讀後感精品(15篇)

《家》讀後感1

《家》的作者是巴金,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一個大家族沒落分化的過程,批評了封建家庭制度及其倫理道德,同時又歌頌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和泣血的鬥爭。

以上是比較正式、官方的介紹。它全面地描述了《家》的深層含義,讓人不覺對它生出一絲敬意。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的故事。若是能單純一點,僅以看故事的心態來讀這本書,就算是評判性的文字,也能讀出一種有趣的味道。更何況,巴金先生的語言本就是輕鬆的。那麼現在,想象一下,你正坐在電視機前,觀看一部電視劇,名字就叫《家》。

首先,看片頭,瞭解一下演員們。男一號:覺新,男二號:覺民,男三號:覺慧。女一號:瑞珏(覺新妻),女二號:琴(又名張藴華),女三號:鳴鳳。

至於為何要選覺新為男一號呢?

原因有二:其一,覺新是這個故事的主角,故事中到處都充斥着他的身影。其二,則是有關這本書的主題了。

《家》是為了批判封建家庭制度而存在的,而覺新則飽受這個制度的摧殘,作為家裏的長子,他被迫早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擔,輟學、結婚、工作。他不僅失去了求學的機會,也失去了自己選擇妻子、選擇工作的權利。

幸運的.是,他與他的妻子婚後生活很幸福,稍稍彌補了一些他心靈上的創傷。

然而可悲的是,他的初戀和妻子都因他而死,導致緣由都是他的“作揖主義”和’“無抵抗主義”。面對親戚們的指責,他只是唯唯諾諾。他不頂嘴、照單全收,而對於那些無理、過分的要求,即使是損害了自己的利益,他也想盡辦法去完成。唉,真是令人又同情又可氣。也正應了魯迅先生的那句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接下來鏡頭轉到覺民身上。

他也算是這部劇中最幸福的人物之一了。雖然他並不是非常的英俊瀟灑,但也是學業有成、品學兼優。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的抗婚行動成功了,並在最後(《秋》一書中提到)迎娶自己心儀的人兒。雖説抗婚行動的過程有些辛苦,畢竟整天都要躲着,還不能去街上溜達,但是這結果還是挺讓人羨慕的。這裏就要順帶提一下高老太爺,他最初是一個反派角色,覺民逃婚後還説要與覺民斷絕祖孫關係。也是他的兒子太不爭氣了,竟把他給氣病了。又經過兒子兒媳們的一番鬼折磨,最終卻要命不久矣。

在生命的盡頭,也算是迴光返照,他終於意識到他是孩子們的祖父,終於明白了他真正的責任,這才最終決定不再向覺民逼婚。雖然無法挽回死亡的結局,但在彌留之際,他卻感受到了一份作為祖父應有的親情的温暖與幸福,並且由一個反派角色改邪歸正了。可喜可賀。

至於三弟覺慧,我認為他不夠穩重。

面對家道中落,情人離世,他選擇的卻是離家出走,來到上海,投身於革命事業。雖説他的行動、抱負都是為革命事業,但不要忘了,也是他親手造成鳴鳳的死亡。在得知鳴鳳要出嫁的消息,雖然他也找過鳴鳳,但最終卻放棄了,並默認了鳴鳳的出嫁。本是情人,本該同甘共苦,但他卻將所有事情都推在了鳴鳳身上。在看到出嫁人是婉兒時,他甚至還問,是不是鳴鳳可以不用嫁了,多麼可笑!

最後是鳴鳳,她的身世很悲慘。

一個丫頭,每天都要起早貪黑的幹活,卻還要忍受主人的責罵。她的結局也不怎麼好,雖是自己選擇的,卻也無可奈何。雖有滿腔不捨,也只能憤然跳河。

至於她為什麼要跳河,這就不得不提到劇中的大反派——馮樂山。他要討姨太太,見高老爺家中的這些丫頭挺漂亮的,就想從中挑一個,於是就挑中了鳴鳳。但論年紀,他甚至都可以做鳴鳳的爺爺了!鳴鳳無法忍受這份屈辱,何況她還有自己的心上人。雖可能無法在一起,但就算是給他當丫鬟,也是幸福的。

所以她最終選擇了跳河自盡。鳴鳳的命運是不幸的,但同時她也是幸運的。

她過了17年捱餓捱打的苦日子,但在生命的盡頭卻擁有了一份屬於自己的愛情。這個世上,還有一個人關心她、支持着她,這何嘗不是一種幸運呢?

可是,鳴鳳死了,馮樂山的姨太太怎麼辦?不討了?那怎麼可能,再換一個唄。於是乎,婉兒就成了另一個受害者,但她沒有鳴鳳那份追求幸福的勇氣,即使她也稍稍鬥爭過,最終還是選擇了屈服。

片頭到這裏就結束了,總的來説,故事包括了“三個悲劇”、“一個抗爭”、“一個出走”。分別指的是鳴鳳、梅和瑞珏的死亡,覺民抗婚以及覺慧出走。

當然,《家》這本書有的不僅僅是它那有趣的故事,巴金先生對其傾注了自己的情感,思想相當深刻。

語言雖然樸實,但字裏行間總是流露出作者對鳴鳳等弱者的同情,對覺民等有志青年的讚賞和鼓勵。

巴金先生的字是有魔力的,總能將讀者帶入書中,與故事中的人物一同歡笑,一同傷心,一同奮鬥,一同生活。在與他們共同生活時,還能引起我們自己的思考與感悟。

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太多太多,可惜我不善言辭,無法用語言完整地描述巴金先生所創造的“家”,但我仍想説,這絕對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好書,以及,一部好劇!

《家》讀後感2

最近讀了一本書,書名是《像教育家一樣教育孩子》。在這本書裏,蔡笑晚全面地敍述了對孩子蔡天文的培養經過。

一、 學前教育。

出生兩個星期便進行“專注力”的訓練。即用琴聲和笛子的聲音去引起孩子的關注。這種“專注”習慣的培養,對後來注意力集中有很大的好處。天文長大後,讀書學習和處事都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即使在街頭,他都能專心學習。2、帶路訓練。天文會走路之後,他父母每次出門,不管是拜訪親友還是外出散步,總讓孩子走在前着,為大人帶路。幾次以後,他就能大膽地獨立前進了。這種訓練在於讓孩子從小就學會獨立走人生之路,並大大培養孩子的自信。3、語言訓練。在四個月時,天文父母就對着他念《三字經》、唱兒歌,唱催眠曲。一週歲時,常常教他念《三字經》、《弟子規》,三歲時,念《千字詩》、《今日詩》、《明日歌》、《十二詩經》、《朱子格言》,還有一些民謠。而這些,天文那時就能大段大段地背下來。4、數學訓練。三歲以前,主要是認識一些數字,進行一些最簡單的加減運算。三歲以後,對孩子進行了正規訓練,讓他背加法表和乘法表,給孩子講一些關於趣味數學的故事,讓孩子解答其中的數字問題,以此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能力和數學興趣。

二、 中國小時期的教育

1、入學準備時的教育。天文入學前的一兩年,蔡笑晚就帶着天文到學校看學生上課讀書,天文看得很感興趣,很羨慕。經常問什麼時候能上學。他父親就跟他講:再過一個新年你就能讀書了。於是他就一天一天、一月一月地等待着,那年春節的時候,他特別高興,因為終於盼到了讀書的時候。入學後,蔡笑晚與孩子的班主任和任課老師取得溝通,反覆説明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觀點,並把孩子的性格特點告訴老師,同時向學校領導和有關老師提出三點建議:第一、多獎勵,少懲罰。第二、可以温和的地方決不嚴厲。第三、作業儘量精簡,使學生有自由發展的餘地。這些做法,使天文很順利地開始了學習。

2、擺地攤的教育。一般的家庭,任何一個負責任的父母,再窮也不能讓八歲的孩子分擔家庭生活的重擔。但蔡笑晚認為,“擺地攤出租小人書”這件事可以是對孩子的一種很具體的素質教育,使他從小懂得人生的艱難,養成勤勞儉樸的習慣,並能激勵他去奮鬥、去拼搏、求上進、爭出路。於是,在天文八歲時的那個暑假,天文在自己家門口擺了個地攤。擺了一個星期,收穫還不錯。一個星期之後,天文還想繼續做下去,但他父親沒有同意。他父親説,現在你是求學長知識的黃金時期,有時間多看書、長知識,不能為了這些“小生意”浪費時間。

3、競爭意識的培養。天文在國小裏讀了三年之後,他父親給他轉學了,因為他原來的國小生源素質普遍較差。為了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必須讓孩子進入較強的競爭羣體之中。天文因此而被轉到新的學校,新的班級。競爭意識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使孩子從小就養成奮鬥、拼搏的精神,不安於現狀、不安於平庸,要以自己的努力去爭優秀、爭先進,並讓他從小懂得競爭中的勝利者,不一定是最聰明的人,而是最努力、最頑強不屈的人。他們不怕失敗,能從失敗中站起來,毫不氣餒地勇敢前進,去奪取勝利。但是,蔡笑晚也沒有勉強要求天文去爭取第一名,他總是説:優秀很重要,名次在前十名都是好的,差一兩名並不説明問題,偶爾在十名之外也不要緊,真才實學最重要,讀書像馬拉松賽跑,開頭所處的名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後衝刺時最先到達終點。

4、營造立志氛圍。當時,儘管家境貧寒,住的`只是三十多平方米的百年老屋。但蔡笑晚卻在房子裏進行了一番苦心的設計,在牆壁上貼了很多勵志格言和家訓。還有一些偉大的科學家的畫像,如愛因斯坦、牛頓、居里夫人、愛迪生、法拉第、哥白尼等。讓這些偉大科學家的畫像和故事慢慢地滲透到孩子的心靈裏,樹立偶像的地位。這種氛圍對孩子確有很好的立志教育作用,使孩子從小就有一種大的心胸氣概、有一顆奮發向上的心。

5、培養早期行為習慣。

① 誠實守信的習慣。為了培養孩子不説謊,作為父母要做到以下幾點:不能欺騙孩子,承諾孩子的事一定要兑現;孩子犯了錯誤,或考試成績很差,只要是實話實説,就不能給予嚴厲懲罰;相反,要給予特別的關懷,給予温柔的開導和教訓,使他能從父母那裏得到安慰;孩子承諾父母的事一定要讓他能兑現,既不能給孩子過高的具體要求,也不能讓孩子承諾無法兑現的事;從小讓孩子養成“一諾千金”的習慣,孩子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他兑現,即使是不正確的事,也要妥善解決,決不能讓他失去信用。

② 尊敬師長和禮貌待人的習慣。

③ 遵守時間的習慣。

④ 獨立自理的習慣。

《家》讀後感3

你願意為自己所愛的人付出一切麼?或許你會毫不遲疑的説:“會”。那麼你願意包容你所愛的人的過去麼?也許你會憂鬱,那麼先不要急着回答,建議先看看《苔絲》!

《德伯家的苔絲》被稱為英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的瑰寶,出版於十九世紀末,作者是英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一個聳立在維多利亞時代和新時代交界線上的憂鬱形象”,托馬斯。哈代。

《苔絲》寫的就是社會如何把一個純潔、質樸、正直、刻苦、聰明、美麗的農村姑娘逼得走投無路,終於殺人的故事。她以不同的藝術形象成就了一個悲劇,老長老長的故事也因為這個悲劇的成功成為了很老很老的人們心中的疼痛。它的情節用現在的觀點看似乎有點老套,但卻深刻反映了古老的宗法制農村在資本主義勢力侵蝕下瓦解的悲劇。苔絲的失貞主要是亞雷。德伯的責任,她第二次落入亞雷。德伯之手是她的父母、安機。克萊和亞雷。德伯共同的責任,而她終於殺死亞雷。德伯則是一位受盡欺凌的弱者的最後反抗。在苔絲身上,我們自始至終看到的是她純潔本性對逼迫她的力量的苦苦掙扎。

如果説卡門的美在於野性叛逆,簡愛的美在於倔強頑強,那麼苔絲的美一定在於純淨自然,她是大自然的女兒。她的純潔就像藍天一樣,雖然偶而會被烏雲遮住,可是當烏雲散去,世界上最純淨透明的依然是藍天。

作為女人,她有迷人的外表。漂亮的臉蛋,和恰到好處的身材。哈代給這個美人加了點色,那就是着重去寫了她的脣,她脣上的曲線。説那是任何男人都會為之神魂顛倒。紅麗嬌豔,如花沾露的脣,本身就是情種,再加之細緻分明,乖巧柔美的線條,在顧盼流轉間,不動人也難。

苔絲是堅強的,樂觀的,她的命運卻不可逆轉。即使再多給苔絲幾次選擇,我相信她最終仍然會走老路,除非安璣克萊沒有拋棄她遠走他鄉。關於社會的悲劇,家庭的悲劇,人性的悲劇已有很多定論,令我感到歎息的只有苔絲和克萊的愛情悲劇。兩個人吃盡了苦頭,繞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點,只是物是人非,苔絲選擇了死亡來成全他們美好的愛情。終究到底是一場空。對於苔絲來説,她承受的苦難遠大於克萊,她內心的彷徨無助克萊永遠體會不到,如若不是苔絲的`善良痴心,不計一切的去愛克萊,他們早已成為陌路人了。受盡苦難的苔絲實際什麼都沒有得到,受盡了侮辱,卻只想到要成全克萊的高尚純潔,最後只能把克萊拜託給自己的妹妹。在這場愛情當中,克萊是完全的操控着,最後的大贏家,苔絲是完全的犧牲者,純粹的奉獻自我至死方休。克萊表現出來的雖然看上去是維護心中那份對愛情的信念,實際暴露出來的是那份冷酷與自私!他愛的僅僅是自己虛構的一個形象,並非活生生的苔絲。如果不是在異國他鄉遭受病痛的折磨事業的失敗我相信他不會還記得有個苔絲在泥沼裏苦等着他前去營救。

愛情的發生,誰能説清楚孰真孰假?天時地利人和都要到位,一點點細小的差錯就能導致去安排的否定。即使最終結為伉儷,也無從分辨愛情是否真的發生過。她那麼愛安琪兒,不僅是他的容貌,不僅是他的琴聲,不僅是他能給她帶來的一切,甚至包括失去的,甚至為他所受的痛苦,她都能承受。她記得他説的每一句話,她學唱他喜歡的歌,連他的那些理論,那些她自己還似懂非懂的理論,她都牢記着,奉若神明。

他成了她的呼吸,她的生命。當安機問伊茲,那個曾經愛他的姑娘,能否像苔絲那樣愛他時,伊茲幾乎脱口而出,她不能,因為苔絲的愛是無法比的,她可以為他而死的。在別人眼裏,都能看出苔絲,如此厚重的愛。可見這愛的程度了。

安機正是因為苔絲獨具特色的純淨才愛上她並向她求婚。可是當苔絲向她所愛的人坦白她那受傷的過去時,克萊爾猶豫了,對愛人的不理解和對感情的不堅定讓她最終選擇了離開。苔絲心碎了,當她幫她的傷口小心翼翼的展現在所愛的人的面前時,她希望的是理解,是原諒。可是愛人卻狠心的在弱小的苔絲的傷口上灑了一把鹽。

苔絲的愛,不僅表現在歡愉時,全身心的投入。更在於,當她明知道,安琪兒拋棄她,在她痛苦萬分,而安琪兒夢遊時,抱着她走時,她本可以叫醒他,喚回他的愛心,取得召他回頭的可能時,她也在為他醒來着想,怕他醒來懊悔,而放棄。

雖然後來克萊爾意識到自己的偏見和狹隘,他的心彷彿看見天上有一顆名叫“苔絲”的星星對他説:“親愛的,現在你原諒我了麼?”

很美的感覺。但是,這終究是一個悲劇,彷彿許多的愛情都是如此。為什麼不可以抗拒,抗拒那虛偽的道德!離別,等待,彷徨,後悔……雖然苔絲和克萊爾最後度過了五天美好的時光,可是,為愛復仇的苔絲結局依然悲慘。

愛是偉大的,是無私的。如果你深愛一個人,就應該接受她的過去,因為過去也是她的一部分,是她心靈的一部分。如果你不能接受她的過去,就永遠無法走進她的內心,她那顆深愛你的心。情到深處是理解,愛到深處是包容,因為愛,可以讓我們的心像藍天大海一樣寬廣,一樣無私。因為愛的温度能溶化一切。因為,愛是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的理由。

《家》讀後感4

十一月的清晨,和着些許的寒風,窗外的曙光,雖略失意,案頭上散放着的書,卻讓我不禁讚歎,容金珍那精妙絕倫甚至驚為天人的邏輯思維能力,真叫人拍手稱快。

或許是因為平日的繁忙,或許是因為生活的匆匆,或許是我之前未能夠靜下心來,也或許是別的一些原因,這本我在許久前就已經入手的書直到現在才拿起,翻讀完畢,也才真正認識到書中的每個人物,理解到他們所代表的,所擁有的時代特徵,那是我們所體會不到的,也遠遠不能夠觸及的,而我,也只能在書中,去試着緬懷書中的那些為建設新中國而犧牲的先烈們所留存下來的情感和精神。去感悟麥家先生所帶來的精神衝擊,而後再慢慢的慢慢的消化,慢慢的慢慢的深入其境。

故事從容自來的離開開始,也正是因為容自來的為了老奶奶外出求學,才引出了後來所發生的一切的一切,這與我們所面臨倒有異曲同工之處,什麼事情都是有了開始才有後來的過程,或許為奶奶外出求學是最開始的目的,之後完全是因為一點點的偏差而導致,但也正是因為這一點點的偏差,才有容幼英的數學天賦被發現,才有容金珍其母的出現,才有容金珍的誕生,才有洋先生對容金珍的啟蒙,如若不是這些,這書中便不可能有一個完整的脈絡,就更不必説清晰與否了,我們應感謝麥家先生,麥家先生的不懈追尋才讓我們看到了完整的故事,是他創造出了這個精彩的角色,給了容金珍以鮮活。

許多時候,我們面對事情時,缺失的正是容金珍所具有的邏輯思維能力與奉獻精神,他的生活中飽滿平和,他的工作中驚險刺激,他的情感上有着革命伴侶與愛意,這些,既是對容金珍的襯托,也是麥家先生將一種尋求埋於人物的主線中,也是我們所缺失的精神追求,是我們生活中需要找到的,需要去尋求的目標所在,不正是如此乎,書中紫密不僅僅是推動故事達到高潮,更多的是通過紫密來暗示我們所面臨的人生道路上的坎坷曲折路程,當我想到這些時,我才算真正的開始讀懂了這本書。

《解密》被翻譯成三十多種語言,暢銷四十多個國家,或許在旁人看來,麥家先生名利雙收,奠定了文壇上的根基,但創作的艱難又有幾人知曉,為此書寫作十一年,退稿十七次,如若是換作別的作家,應早已經放棄,麥家先生卻不以為然,堅持下來,我們閲讀一本好書,不應只關注那些精彩的情節,情節下作者創作的艱辛,我們更應該知曉,作者的艱辛,更能夠激勵我們,幹一行愛一行,熱愛自己的工作,創作的困難歷時之久,是別的所不能比擬的,作者是在孕育出鮮活的生命,書中的人物,更像是他們的孩子一般,既然如此,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如拼搏。

故事的.結束以容金珍的瘋去為末,或許這樣一個卓越的人才,就這樣痛失,會讓人感到惋惜,但也正是容金珍的瘋去,才讓我更深有體會,一個人終究是人,而不是神明,也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麥家先生讓容金珍就這樣結束,倒真有這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感覺,這其中的道理,更是驚醒夢中人,如下棋一般,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陷的太深,越想要尋找到答案,離答案反而越來越遠,越尋求不到,我不能夠説當我面臨容金珍那樣的處境時能夠做出更好的結果,一個人終究邏輯思維能力再強,也不過是一個人,若是麥家先生將容金珍描繪的無敵,那反而是最大的敗筆了,就讓這個人去這般結束,或許是最好不過的。

愛情於容金珍,工作於容金珍,生活於容金珍,我也不過是有着我自己的感受,通讀全書,更讓我明悟了許多,讓我意識到,生活就是這樣,工作就是這樣,愛情也是這樣,不可過多的追尋,須銘記,水滿則溢,這也是我所銘記在心底,永不敢忘記的。

誰知道前路有多遠,誰知道未來多少難,誰知道風聲多凌亂,誰知道窗外忽而又雨綿綿,江南的梅雨為容金珍的生來喜悦,為容金珍的過往歎息,麥家先生所描繪的,不只是容金珍,更有那些如容金珍和容金珍的愛人戰友一般為國奉獻出青春和熱血的人們,他們是偉大的,他們註定不平凡。

我更像是孩子般,用我的雙眼與思維來細細的品讀這本書,我不是一個合格的讀者,我所領悟到的或許也就是這麼多了罷,讓我的心沉寧,一份安穩於心,我該感到幸運與快樂,這是一片和平的天地,是容金珍所要建設的天地。

書中千重味,不如一事深,眼中書百味,忘卻一夢迴,解我所知,尋其中密語,尋我所知,得百般感味,如此不亦樂乎!

感謝生活的匆匆,感謝抽出的空閒,一本書的時間,其中所帶來的遠不止一本書,一本書的厚度,讓我的靈魂得到了洗滌,書自然是好書,讀自該認真讀,讀後所得,才能更好的生活。

和着這一本書,和着飄散的雲朵,讓我受益,讓我調整身心,讓我領悟書中的小世界,努力營造現實的大世界,感謝許許多多的人,感謝許許多多的事,讓我更為穩重。

《家》讀後感5

讀完張子華寫的小説《家之愛》 ,有一種被人間真情深深打動的感覺。小説描寫的故事似乎在那裏聽到過,它似乎就發生在耿馬縣的某個村落,對這些似曾相識的事,小説從不同的角度加以描寫,字裏行間充滿着濃濃的鄉土氣息。小説所寫的故事似乎都發生在耿馬的農村小説的主人公們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具體講的是改革開放以後農户招娣家發生的一連串故事。

小説通過招娣一家發生的平凡而又不尋常的家事,反映了邊疆地區農家人質樸善良、尊老愛幼的美好情操。其實《家之愛》就是一曲真善美的頌歌。招娣因超生被罰,她和她的家庭是重男輕女的受苦對象。招娣的前夫尚有庚是一位縣屬企業的普通工人,在五個孩子嗷嗷待哺之際因病去世。招娣和子女生活困難,子女讀書都成了問題。在這艱難的時候,阿憨這個老實巴交,不善言談,更不善表露情感,但卻很勤勞能幹的“老光棍”,經媒人“二姨媽”的“搓和”來到了招娣家,與招娣一起默默地擔起這個家沉重的勞動,他用寬闊的胸懷容納了五個非親生的孩子。然而,當日子慢慢好轉之後,徐娘半老、風韻猶存的招娣卻追求起羅曼蒂克來。於是,開始嫌棄阿憨這個曾經默默地付出了許多而不計較回報的半路丈夫……阿憨因此鬱悶致病,神經錯亂, 半瘋半傻。後經長大後有了出息的幾個兒女對母親的勸導和對繼父的關心,母親招娣慢慢地改變了對繼父阿憨的態度,阿憨的病情也漸漸好轉,終於,一家人和好如初,回到幸福的生活中。

《家之愛》結構嚴謹,圍繞阿憨與招娣一家的“恩怨”展開情節,讓人物的愛情觀、價值觀、幸福觀在時代的大背景下相互激盪、相互交融。於是,在這羣小人物的身上,不僅反映了耿馬農村、邊疆少數民族羣眾的苦樂,也反映了他們對真善美的追求,進而揭示出最真實的人性。

小説的一大特色是耿馬本土化和鄉土化氣息非常明顯,不但各個故事都發生在耿馬,故事內容緊扣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生動展現着耿馬農村和邊疆少數民族人民豐富而有特色的風土人情,而且文章的語句用詞也不時流露出許多當地用語。在小説中,讀者們可以看到諸如“紅薯藤”、“鬥犁鬥耙”、“阿乖”等等極具耿馬特色的日常生活用品和老土的人物名字,也可以看到“黑布尖頭鞋”、“人乖(好看)人肉吃不得”、“憨包”等具有當地方言特色的詞彙用語,字裏行間裏透出濃濃的`生活氣息和本土氣息。,通過這些看似平淡的生活,作者向讀者展現着人生最本質的內涵和最平凡的生活中藴含着的生命的生生不息、向前湧動。這篇小説説明一個問題,人活世上生活的艱難;生活不會一帆風順,<蓮>在相同的困境面前,不同的人卻做出不同的選擇。小説的主人公人物性格鮮明,積極上進。在經歷各自的生活時,他們有意無意地踐行着自己對人生、社會的思考,按着自己所認為的對的方式維護着生命的尊嚴。

令人唏噓感慨之處在於,面對生活人人都在思考都在探索,卻不見得所有的人都能尋求到正確的答案,每個人心中的是非對錯不同,並不是生活的本質所決定。這些普通的老百姓,有的勤勤懇懇、踏實努力地經營自己的生活,在生活這場考試中,他們幸運地尋到了生命的真諦,交出了正確答案;有的卻不思進取、得過且過,敷衍着生活、浪費着生命,結果是自己也被生活給敷衍了。

人生是一個考場,生活是一場考試,人們在各自的考場裏搜尋着屬於自己的答案,這個答案不在生命終結時揭曉,而在我們生命中經歷的每一個人、遭遇的每一件事身上向我們慢慢顯現。生活似乎總是太平淡,美好的日子總是太少,大部分時間總是充斥着辛酸與不易。然而,人生的意義,正在於經營好這大部分的辛酸與不易;時間是最好的釀造師,發酵時間不夠,是釀造不出情感的美酒的。這是小説《愛之家》告訴我們的。

張子華是我所熟悉和喜歡的耿馬本土作家之一,從他的許多小説可以看出,他對山區人民羣眾的生產生活十分了解,是很貼近基層的一位作者。他善於通過小人物、小事情展示邊疆農村特別是少數民族的發展變化,作品具有很強感染力和可讀性,人物刻畫生動形象,栩栩如生,個性鮮明。

看完這篇書小説,我在白色的扉頁上寫下了一段話:能活是喜,能愛是喜,能苦是喜,能度是喜,能和諧相處是喜,團團圓圓更是喜上加喜。我時刻期待每期《耿馬彩虹》都能看到張子華同志的佳作。因本人水平有性,悟性不夠,以上所言不當之處敬請作者諒解。

《家》讀後感6

家,一個愛、温暖、避風港的象徵,但在舊社會,家是一個惡魔、監獄、劊子手。

在巴金的著作《家》中徹底地反映了舊社會封建的醜惡面貌,使我不禁為他們感到遺憾。我的心在燃燒,我的思潮在翻滾,我是在悲憤,是在惋惜,是在痛心啊!但我暗暗為自己慶幸,因為吃人的封建禮制已被前人埋葬,我應當感謝他們。在無數的可憐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後,一些可愛的勇敢的人奮起而攻之,打碎了,幻滅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到來,從前飽含女子血淚的舊路我們不會重蹈,這是最大的幸運啊!

我覺得書中最有魅力的東西就是矛盾。主人公中覺慧一羣象徵着一端,覺新連同老太爺一羣象徵着另一端。關於覺慧的個性,第三回就已經明顯了幼稚、叛逆、熱情。剛在督軍暑懷着滿腔激情抒發了多時積累下的憤慨,卻又在家裏和老太爺吵上了一通。於是,覺新的話語在旁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實爺爺跟你説什麼話,你只要不聲不響地聽着,讓他一個人去説,等他話説夠了,氣平了,你答應幾個‘是’就走出去不是更簡單嗎?好一次矛盾,好一次思想的撞擊。

説到覺新,便讓我想到了梅在覺新知道自己的訂婚日後,他絕望地痛哭,他關上門,他用鋪蓋矇住頭痛苦。他順從了父親的意志,沒有怨言。可是在心裏他卻為着自己痛哭,為着他所愛的少女痛哭。在父親告訴他要去西蜀實業公司,在他面臨着一生的理想被強制剝奪之時,一個念頭在他的腦子裏打轉:‘一切都完了。’他的心裏藏着不少的話,可是他一句也不説。又是矛盾,又是思想的撞擊。

一箇舊禮教的叛徒,一個幼稚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個舊家庭裏面我們是悶得透不過氣來了。是巴老在十版代序中有感而發的。

誠然,覺慧正是這樣一個人物,他有着新思想,他看到了社會的弊端,舊曆新年夜,他救濟討飯小孩,並思考你以為你這樣做,你就可以把社會的面目改變嗎?你以為你這樣做,你就可以使那個小孩一生免掉凍餓嗎?你,你這個偽善的人道主義者最後矇住耳朵走進房裏,頹然道:‘吃醉了,吃醉了。’

他反對舊禮教,與琴爭辯建立在他人痛苦上的玩龍燈,反對請巫師為高老太爺捉鬼而斥喝家人。

他也很幼稚,他在愛情上受到了挫折。

但他敢於反抗,並最終掙出了大家族的束縛,乘着沒有一刻停留的綠水走向新的生活。

無論是覺慧的心靈的蜕變歷程,還是在大家族陰影下有着令人惋惜結局的鳳鳴等人物對命運無聲的'抗爭,透過巴老的筆,我們能看到兩個字:反抗。是的,我要反抗這個命運。讓在我心上燃燒的火噴出來。

這種由矛盾所導致的黑暗是讀《家》的過程中經常會有的,然而《家》中卻會時時在那些空隙之處讓你看到火光。思維突然遊走到了梅與覺新妻子的那個段子‘梅表妹,我明白你的心事。’她覺得自己也要哭了。‘我知道你們兩個當初感情很好。他當初真不該娶我。現在我才明白他為什麼那樣愛梅花’‘大表嫂,你想,我的痛苦,又向哪個傾訴?沒有一個願意聽我訴苦的人。我的眼淚只有往肚裏吞杜詩説: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然而要不使我的眼枯,我的心又怎能安放呢?最近眼淚少很多,可心卻常痠痛不止,好象眼淚都流在心裏似的大表嫂,你不要為我悲傷,我是不值得你憐惜的’這盪漾着一個不幸的生存的悲哀,訴説着一段悽哀的故事,它們一字字、沉重地壓着瑞玉温柔敏感的女性的心。她忽然微笑了,是淒涼的微笑,感動的微笑。她把兩隻手壓在梅的肩上‘梅表姐,我真是喜歡你。我恨不得把心也交給你以後就認我做你的妹妹罷只要你過得好,我心裏也高興你答應我你要常常來,這才是你不討厭我,而且原諒了我’

在矛盾中,友情、親情、愛情以及那所有包含着美好、善良以及那所有值得感動的東西好似一股股暖流滌盪着這片孤寂,使黑暗中得以浮現出躍動着的星光。而隨着小説線索的行進,這光也似乎更亮了。

但如同所有的悲劇一般,光的閃爍只是一瞬間的事,很快便會被無情的澆滅,正如希望一般。但他並不知,只是多麼殘酷的距離,如同人看不到空氣鳥看不到水一般。然而,他所留下的為後世所銘記的,意義並不旨在此。也許某日,悄然回首,這點滴激盪人會留存於心中。

有很多人因為黑暗而死,而那些留下的,那些在黑暗與矛盾中潛行着的人卻分明有着一股激流在推動着。這股激流因為矛盾而真實,因為矛盾而珍貴,因為矛盾而深沉,因為矛盾而被賦於真正的內涵我又一次被感動了,因為就在那個年代,多少還有一個不小的羣體在這股激流中尋找着新的自我,彌補着情感與思維方式的不足。在黑暗與矛盾中,那些被激流鼓舞着的人,有的勇敢地保護着自己青春的稜角不被抹去,有的即便被抹去了卻又最終找回;然而這其中最重要的,確是這股激流在本質上教着一代又一代崇高而理性地探求着所有的事與物,追求着理想,追求着自我價值的一種嶄新的體現。因為追求,因為崇高,這股激流才永恆地感動着一代又一代,永不停息

因為,有些路,註定要一個人走下去。

那一天,覺慧乘上了船。船下的激流將把他帶向未知,帶向一個新的起點。他最後一次把眼睛掉向後面看,他輕輕地説了一聲‘再見’,仍舊回過頭去看永遠向前流去沒有一刻停留的綠水了。

我實不忍心不把《家》中一切值得思考的段落列舉於此,但也只有真正讀到《家》的每一句每一字後思維才會真正有所感悟,心靈才會真正有所感動。也在此真誠地希望這股激流在所有人的心中永不停息!

《家》讀後感7

暑期閒來無事,重温了巴金先生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讀完之餘心裏久久不能平靜,尤為書中被封建禮教殘忍毀滅的美麗女性叫屈、心疼!其中最令我觸動的便是美麗温婉、善良多情,卻又愛而不得、抑鬱一生、華年早逝的梅表姐——錢梅芬。

梅芬是一位知書達理的千金小姐,她從小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愛好詩文且修養極深。她與表哥覺新青梅竹馬,情投意合,兩家也有意親上加親,但只因雙方母親在牌桌上鬧了意見,便賭氣拿兒女的終身大事向對方報復,一句“命相不合”,便輕易地斷送了他們純真聖潔的愛情以及垂手可得的幸福。後來梅芬屈從於母親的意志,嫁給了一個自己不愛的陌生人。更為不幸的是,新婚不久,丈夫便夭亡了,面對婆家的惡氣相待,梅芬只好回到頑固的母親身邊,恪守着“從一而終”的封建節烈觀念,壓抑的過着尼姑庵式的生活。但她仍念念不忘覺新,整日自怨自艾,以淚洗面,最終憂鬱成疾,悽慘死去。

這個美麗善良的女子,她的身上由內而外散發着中國傳統美德的熠熠光輝。她忠於愛情,安分守己,隱忍柔順,處處替別人着想。明明母親對她不幸的婚姻負有主要的責任,但她從未抱怨過她,反而總唸叨着自己拖累了她。每當傷心之餘,她免不了痛哭,但總是躲在房裏或倒在牀上蒙上頭,唯恐驚擾母親和他人。儘管她心裏還愛着覺新,可是她又不願影響覺新的生活,只能獨自忍受着感情的折磨。即使在生命垂危之際,仍叮囑別人,千萬不要讓覺新知道她吐血的事。她沒有因自己的失意而對瑞珏(覺新的妻子)有絲毫的嫉妒和忌恨,反而真誠的'對她表示羨慕和喜愛,當瑞珏敞開了胸懷接納了她,她則向瑞珏表示了由衷的感謝。魯迅先生曾説過,“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的確,如梅芬,如此美好的女子,卻悽然一生!她有愛的渴望,卻沒有追求愛的權利;她熱愛生活,卻不能正常生活;她渴望幸福,卻偏偏得不到幸福。正值青春妙齡,卻痛感人生無趣、生不如死,最終香消玉殞,這樣的悲劇怎不令人心痛?

我認為,梅芬的不幸,是與她的性格和追求分不開的。懦弱的她,每當面對不公時,只會一味地隱忍、順從,缺乏反抗精神;她一生的追求也僅僅是愛情。對於一個善感多情的女子來説,雖然這樣的追求無可厚非,但她不該在愛而不得後,放棄對生活的希望,只一味渾噩沉浸在往昔的回憶中。她的情感格局太小,她的內心缺少陽光。因此當她純真的愛情理想破滅後,年紀輕輕的她便覺此生無味,心如死灰。心頭無法消除的傷痕,使她多愁善感,鬱鬱寡歡。“看見花落要流淚,看見月缺也會傷心。”皺紋過早的爬上了她的額頭,病魔也悄悄地纏上了她的身體。可以説,懦弱隱忍的性格和狹小的情感格局是造成梅芬悲劇的直接原因。

但是,造就梅芬悲劇的深層原因,則是當時嚴酷的封建制度和吃人的封建禮教。

梅芬同覺新,自幼青梅竹馬,情投意合,即使用舊的婚姻標準來衡量,他們也是非常合適的一對。但只因雙方母親在牌桌上鬧了意見,兩個年輕人的愛情便被輕易斷送了。這絕非僅僅指兩位母親的意氣之爭,它體現着幾千年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強大威力。梅芬後來正是按照“天經地義”的舊禮教嫁給了一個不認識的男人,但結果卻是她不幸的青年居孀。面對婆家的欺凌謾罵,她只好無奈地回到親手扼殺了自己的青春和愛情,頑固的母親身邊過着尼姑庵式的生活。當她在成都重新遇見覺新時,本來有着滿腹的心事和一腔熱情渴望對覺新訴説,然而種種殘酷的“規矩”和“禮數”卻讓她望而卻步。她的內心十分矛盾和痛苦,只能默默地承受着不幸,吞嚥着心酸,任憑家長的擺佈。當覺慧鼓勵她起來與封建禮教和環境作鬥爭時,她卻認為,“一切都是無可挽回的了,不管時代如何改變,我的境遇是不會改變的。”在封建專制制度和封建禮教思想的長期束縛下,梅芬的思想和精神已經變得麻木不仁,始終沒想到要去反抗,要去努力爭取自己的人生權利和幸福。在這種不公、罪惡、吃人的制度下,像梅芬這種生活的弱者、命運的順從者,只能被擺上封建禮教的祭壇,成為可憐的犧牲品罷了。

讀着梅芬的美麗與善良、悽慘與不幸,我忍不住在心裏咒罵起過去那個兇殘、野蠻、荒唐、愚昧的罪惡制度來,我忍不住為可憐的梅表姐叫屈、心疼。中國已進入21世紀,儘管封建制度已經滅亡,但當初與之共生、共存的文化傳統、思想觀念,有些卻頑強地活了下來,並在今天改頭換面,公行天下。被封建禮教戕害的“梅表姐們”雖然早已無聲無息地湮沒在歷史的塵煙之中,但是她們的悲劇對於如今身處科學文明時代的世人來説,仍有警醒意義。

《家》讀後感8

《教育的根就是家》篇幅不長的文章道出了最簡單及深刻的育兒道理,我非常認同,可以説在我們家也在很好地摸索實踐中。作為一篇命題作文,需要我們家長談談讀後感。我的理解便是理清家、孩子、父母和教育這幾者之間的關係,接下來就談談我們粗淺的認知。

我們的家

爸爸,媽媽還有阿誠,我們三人組成了温馨的小家。絕大多數時候我們成長在我們的大家庭中,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哥哥姐姐。感謝家裏的每個成員給予阿誠無限的愛與包容。

孩子、父母與教育。

孩子的成長,就好比樹木的生長一樣,想要茁壯成長,枝繁葉茂,開花結果,需要有肥沃的土壤。而肥沃的土壤,需定時地鬆土,定時地澆水,足夠的日照和養分等等條件。

從孩子一出生開始,我們為人父母者的腦子裏就會出現兩個字:教育。我們希望通過“教育”讓孩子知書達理、令行禁止、敏而好學、從善如流。我們希望通過“教育”來塑造我們和孩子之間良好的關係。在這過程中,父母確實因“教育”承受了相當大的壓力。那麼,為了釋放這些壓力,可能會有情緒管理不到位,衝孩子發脾氣;也有的會將教育寄託給學校,親子中心等等。我們也遇到了很多問題,小到衣服穿多穿少,一日三餐吃得是否規律,到現在選取什麼興趣班等等。在小家庭中的我們常因這些小事爭論,甚至也會波及到大家庭的成員。為了走出這樣的困境,我們開始學習,介紹一些對我們特別有幫助的書,比如《父母效能手冊》;《怎麼説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會説》;龍應台的《孩子你慢慢來》、《目送》、《親愛的安德烈》;林文采的《心理營養》等等。每次看完後,都儘可能地梳理清楚,將看得到內容想明白,有時間就寫下來。像今天這樣的方式,其實我個人還是很贊成的,因為很多時候看得時候引起共鳴,設身處地想明白,再將想明白的整理成文稿寫下來,是一個艱難而深刻地過程。然而,能將文章引起的共鳴記錄下來,我想應該也能真正地在生活中實戰了。

好的親子關係,先於教育。

我們不能忽略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與孩子之間先有關係,後有教育,我們首先是一個生命與另一個生命的親密組合,其次才是一個生命幫助另一個生命成為更好地自己。也就是,好的親子關係,先於教育。我內心常有自責,自從阿誠上幼兒園,除了9月1日的親子半日遊,我沒有接送孩子一天。但是因為我和阿誠在三週歲之前一直建立很穩固的關係,我可以坦誠地告訴他,因為我上班的時間要早於他上學的時間。阿誠很明白,他也不會願意去破壞我們良好的關係,反而會常告訴我“媽媽,你明天早點回來,陪我們一起吃晚飯”;“媽媽,出門的時候注意安全”;“今天有風,不要騎自行車了打車去上班”。也正因為很好的關係,我們的每句話,我們的“教育”,他都接受。

教育環境。

當然最感謝的依舊是家人,也是文中提到的“父母恩愛相處,同擔責任,教育步調一致,是孩子成長最好的環境”。我將這句話理解成兩層含義:1.夫妻關係比親子關係更為重要;2.大家庭的成員,但凡與孩子親密接觸的外公外婆、爺爺奶奶,我們的大的觀點,教育步調保持一致。

最後,再次梳理下文章的重點內容

(1)家是培育孩子成長的土壤。

(2)家長是一種職業。

(3)父母要做孩子的終身老師。

講的真是一點沒錯。慢慢地,我們開始明白。作為父母,

第一,要讓孩子像孩子那樣長大,靜等花開!(根據孩子的'天性和特質)。當張老師、李老師告訴我們,阿誠動手能力偏弱,畫畫的時候因為怕自己畫不好而沮喪時,我們是這麼做的。

第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也要讓自己成長,保持家庭關係時刻穩定發展。

第三,學習做自己的好父母。家庭關係中的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真正做到高品質的連接。在一起,人在心在神在,所謂的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我們一起做同一件事。比如,12月31日我們一起開了家庭跨年晚會,導演主持唱歌每個成員都參與其中。

第四,做好榜樣。學會傾聽,學會述説,學會表達,讓愛的種子在我們家中生根發芽。真正學會聽與説,必須建立在高質量陪伴的基礎上,當你懂孩子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其實知道接下來他要説什麼,但是必須忍住,只有每次忍住,等他説完,你會驚奇地發現他又長大了。我想這樣的傾聽、述説與驚喜,值得每位爸爸媽媽去嘗試。

最後,引用林文采《心理營養》書中寫的,養孩子大概不是什麼困難的事,若你養孩子養到雞犬不寧,那一定是你的方法有問題。給孩子足夠的心理營養,讓孩子生命得以最充分的生長與綻放。“温暖、和諧、親密”這些字眼,是孩子成長中最寶貴的“養分”,也會常伴我們一生。

《家》讀後感9

《百家講壇》是由河南省文化廳主管主辦、傳奇故事雜誌社出版的一本以解讀歷史為主旨,集知識性、品位性、趣味性為一體的文化刊物。20xx年,《百家講壇》分為紅、藍兩個版本出版。

《百家講壇》(紅版)以正説歷史為主,強調探究歷史真相。同時,還將涉及地理、天文、文學理論等諸多方面。在20xx年,我們邀名家、專家,加大原創、首發;推出重量級人物,打造歷史經典;更系統、更系列,突出本刊的唯一性、權威性;知識性與趣味性兼具、文學性和生活化並存,使刊物更加貼近現實、貼近生活。

《百家講壇》(藍版)走出“正説”歷史侷限、弘揚深度悦讀、縱論社會生活。在“尊重歷史,兼顧藝術個性”的前提下,要求文章的寫作方式有進一步的突破創新:無論是資料的運用、觀點的得出,還是各個歷史人物的形象塑造、各種歷史事件的歸納總結等方面,均採用“歷史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的合理取捨的表現原則,從而形成“以故事講人物、以人物講歷史、以歷史講文化、以文化講人性”。

《百家講壇》被人們所喜愛.它已不再是一書了,它深深走進了我們的生活.自20xx年7月9日《百家講壇》欄目在中央電視台開播.我之所以喜歡看百家講壇是因為它介紹詳細,在講述歷史事件時還會介紹人物的一系列情況.比如易中天三國之庭審諸葛亮中開篇説:這是一場謀殺的指控,事情發生在一千多年前三國鼎立時期,涉案雙方名聲顯赫,涉案一方的諸葛亮被指控是殺害關羽的罪魁禍首.一直以來關羽兵敗被擒,為孫權所殺,似乎在歷史上已經無可爭議.這一指控的提出不僅使關羽之死蒙上一層神密的面紗,也衝擊了諸葛亮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到底有什麼根據?諸葛亮和關羽之間究竟發生過什麼?在開篇給人留一線懸疑,吸引讀者的目光.隨後,藉着一些文學記載,抽絲撥線,否定了這一荒謬的説法.有一位學者説:"諸葛亮胸懷天下,而關羽無疑是他攫取權利的最大障礙,"周思源教授説:"這個無疑,我覺得很值得懷疑,不是無疑,而是有疑,文章説諸葛亮胸懷大志,他曾經對徐庶等三個好友説`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朋友問他"你將來幹什麼?"諸葛亮笑而不答.這位學者就説諸葛亮難以啟齒.在劉備稱帝后,關張的`地位就高於諸葛亮。

因此,對一心想要謀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諸葛亮來説.在劉備身邊具有極強的排他性的小圈子,是他仕途的阻礙.周思源教授否定的回答:"胸懷天下是古代知識分子的優秀美德,以天下為己任,這是普遍性的,為國為民做一些好事,不等於要做皇帝,也不等於要做宰相.諸葛亮曾自比於管仲,樂毅.兩位都是良相主帥,是國君的主要輔臣.主要是輔佐國君,而不是要當皇帝,是希望自己可以輔佐君王,成就霸業。"時人,莫許之."有人覺得他説大話,怎能和管仲,樂毅相比.諸葛亮為什麼在這個問題上笑而不談呢?周思源教授如何回答呢?他説"關鍵就在於`仕進可至'這四個字,諸葛亮自比於管仲,樂毅這是理想,並不是已經做到了,可以做到也不一定做到,徐庶等三個好友你們最多隻能做到州和郡這樣的官職,是他不便説有點貶低朋友,另外,荊州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他不滿足於,那麼他也要等到鎮守荊州的關羽,幫他打敗東吳,他再收拾關羽,當時劉備他還未成大氣候,還不過成為割鋸一方的時侯,他總共只有荊州益州,兩個地方,他的佔略地位超過益州,諸葛亮當時怎麼除掉關羽?來實現自己的夢想呢?何況他沒有這樣的作案動機.諸葛亮真的想當惶帝,容易了,隨時可以找個藉口把無能的阿斗搞掉,他多次摔軍作戰,劉備去世後諸閣亮掌握軍政大權,公元225年,諸葛亮親自摔軍南征。一個有巨大政治野心的人最怕離開他的老窩,最怕別人也有野心,在你不在京師時,把你搞掉,而諸葛亮多次帶兵出征.他確實沒有野心.

後文,又以《諸葛亮受排擠嗎》為辯題來解釋闡述觀點.諸葛亮借孫權殺關羽的可能性.時光的流逝,可以沖刷掉掩蓋真相的迷霧,穿過歷史的長河,人們對諸葛亮借刀殺關羽這一指控的探究不單純是對真相的執着,更不是名人效應的附和,而是如何去看待人們心目中那個原有的形象,當諸葛亮走下神壇,在歷史的顯微鏡下,他是否依舊是那個千白年來為歷朝歷代所景仰的蜀國丞相.諸葛亮的高潔品質,偉大的人格,將志未酬身先死,都非常感動,可想而知,世世代代都非常敬重諸葛亮.從這可以看出在講述完後還有教授自己的闡述,想法.這也正是我喜歡看的另一個原因。

《家》讀後感10

苔絲在五月節舞會上繫着的紅色髮帶,還在美麗的布萊克摩爾谷熠熠閃光。這個羞澀靈巧的少女,卻早已沉入黑暗寧靜的命運之海。

這是我第二次讀這篇小説了,可從次數上來看雖是第二次,實質上只能説是第一次,或者説是一次多一點點。我第一次看這篇小説的時候才只是一個國小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能力有限,而且讀得也很粗略,那時,我對《苔絲》的唯一印象就是挺好看的,苔絲這個人物挺可憐的,除此以外便所剩無幾了,根本沒有把自己融入整個情節中去,根本沒有對苔絲這個悲劇性的人物作過任何有意識的評價,根本沒有想過苔絲一步一步走向毀滅是與其性格,與她所處的環境是如此密不可分。這一次閲讀,我不敢説我已經看懂了,但我對整個情節有了比以往更深刻的瞭解。

在課餘閲讀了《德伯家的苔絲》這本書,在讀完這部小説以後有很深的感受為苔絲的遭遇感到同情。哈代曾經説過:“對一個女人的道德的評判,不應當根據她的過去而應當看她的傾向。”

同情之餘,也為她那種為了追求愛情不畏世俗的眼光,不向亞雷德伯屈服的精神感到敬佩。書中在她從德伯家回來後,“在她母親知道真象説‘發生這種事,別的女人都這麼做’而苔絲果斷説出:‘也許所有別的女人都要這樣,只有我不’”從此就可以看出苔絲向傳統的觀念發出了挑戰。

三國時魏國有一文人叫繁欽,他在《與魏文帝箋》中言:“詠北狄之遐徵,奏胡馬之長思,悽入脾肝,哀感頑豔。”指的是歌聲的哀婉悽惻,使愚蠢的人和聰明的人同樣受到感動。讀了哈代的《苔絲》就是這種感覺。

《德伯家的苔絲》是英國著名小説家和詩人托馬斯*哈代創作的代表作之一,一百多年過去了,女主人公苔絲也早已樹立在世界文學畫廊之中,這不僅僅因為人們對傳統美德有所超越,更因為作品主人公所擁有的人性與靈魂深處的巨大魄力使之成為最動人的女性形象之一。哈代以小説女主人公苔絲的悲慘命運替西方悲劇作了一個形象的闡釋,苔絲足以“哀感頑豔”。

你願意為自己所愛的人付出一切麼?或許你會毫不遲疑的説:“會”。那麼你願意包容你所愛的人的過去麼?也許你會憂鬱,那麼先不要急着回答,建議先看看《苔絲》!

《德伯家的苔絲》被稱為英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的瑰寶,出版於十九世紀末,作者是英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一個聳立在維多利亞時代和新時代交界線上的憂鬱形象”,托馬斯。哈代。

在我讀過的外國小説中,《苔絲》大概是最具詩化最吸引人的作品了。作者對19世紀英國西南部農村自然景色的優美描述,字裏行間無不浸透着濃郁的詩情畫意。尤其是他採用了詩歌的藝術手法,將自然界的優美景色與人物的細膩感情結合起來描寫:通過自然景色來揭示人的.心境,又通過人的心境來使自然景象充滿人的情感,這種巧妙的結合產生出詩的意境,因而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使人讀來真覺得是一種愜意的享受。

英國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和詩人托馬斯·哈代是一位跨世紀的文學巨匠,其地位是舉世公認的。他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絲》,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一百多年來一直受到了廣大讀者的喜愛。

今天,我讀了《德伯家的苔絲》這篇小説,使我受益匪淺。這篇課文主要講了:艱苦黯淡的鄉村生活,藴藏着苔絲的夢想和希望。十六歲的苔絲,在家人虛幻的期望下,攀附豪門貴親。她躍身成為了幸福的貴婦人,接着從此墮入萬劫不復的痛苦深淵。

《苔絲》中亞雷有一句話:“美是要付出代價的。”苔絲用美換取了人們無限的“哀傷”,無論是愚蠢還是聰慧,都會被苔絲的“悽美”而傷。

《德伯家的苔絲》是英國著名小説家和詩人托馬斯*哈代創作的代表作之一,一百多年過去了,女主人公苔絲也早已樹立在世界文學畫廊之中,這不僅僅因為人們對傳統美德有所超越,更因為作品主人公所擁有的人性與靈魂深處的巨大魄力使之成為最動人的女性形象之一。哈代以小説女主人公苔絲的悲慘命運替西方悲劇作了一個形象的闡釋,苔絲足以“哀感頑豔”。

下午讀完《德伯家的苔絲》,托馬斯哈代曾經是一個那麼值得爭議的人物,但我不想評論此書的價值所在,我只想很簡單的闡述一些他筆下的那個女人——苔絲。

下午讀完《德伯家的苔絲》,托馬斯哈代曾經是一個那麼值得爭議的人物,但我不想評論此書的價值所在,我只想很簡單的闡述一些他筆下的那個女人——苔絲。看到“痴心女子”和“冤家路狹”感覺很難過,很壓抑,眼淚在眼眶打轉,終於眼淚下來了,也讀完了,雖然早已結局,但真的看到的時候還是感覺很難受、很難過。

苔絲的悲劇命運令人歎息,覺得有幾種原因。一是家庭貧困,是得她不得不去德伯家打工,二是性格使然,心中對那對愛的渴求。三是他新婚愛人對她過去不認可,乃至逃離,加深了對曾傷害自己人的憎恨。這三種原因導致她走向不歸之路。

非常為苔絲的結局而歎息,想起一位著名作家講過:"人生緊要處只有幾步"。我想,不論以前還是現在,與人的交往要慎重。

《德伯家的苔絲》被稱為英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的瑰寶,出版於十九世紀末,作者是英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托馬到斯。哈代。

《家》讀後感11

説到《審計一家言》首先就得介紹一下他的作者。金十七,男,中國註冊會計師。大學畢業後做過外貿,參加過合資企業談判,後“誤入”審計和財務領域,一“誤”十年曾經在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從事審計工作多年,並在美國做了兩年審計。現在是某企業的財務總監。興趣廣泛,從中學時自學計算機編程、微積分和相對論,到大學裏將西方經濟學和資本論一起擺在面前作對比閲讀,再到畢業後的讀史、讀哲、讀心理學,也算讀過一些雜書,但“好讀書,不求甚解”。隨着年齡漸長,讀書的範圍收窄了,但始終不變一定要讀的,是每月一期的《科幻世界》。

讀完這本書後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透徹,精闢,全書沒有刻意的用深奧的專業術語來為我們解釋作者的觀點,反而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加上通俗的例子為我們闡述事實,説道例子,不得不説本書的最成功之處便是他所舉的每一個看似“土氣”實則經典無比的事例。

從序言開始,你就不難看出作者寫這本書的手筆,語調。一看這個序言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作者的語言詼諧,幽默,跟一般的經濟學專業書籍有着天壤之別,甚至覺得作者寫作時一定沒有抱着一顆嚴謹的態度。所以起初也就帶着讀一讀的態度,然而,隨着閲讀的深入,這一觀念徹底不見了。

作者從最基本的業務約定書開始起筆,介紹了什麼事業務約定書,約定書的內容應該寫點什麼,應該在什麼時間完成。雖説這些知識非常簡單基本,但往往就是因為細節的處理不當,導致審計的.失敗。所以這些基礎知識我們必須十分注意。作者在區分業務約定書與項目建議書時,通過老漢娶媳婦這麼一個通俗易懂的粒子,簡潔卻全面的向我們闡述了他們之間的區別。而對於一般人難於區分,容易搞混的審計責任與會計責任上作者認為所謂會計責任,就是説企業自己要能夠做出一份完整的會計報表,包括按照會計準則要求的各種披露和註釋,並且能提供有關的總賬、明細賬和其它會計記錄。而審計責任,指的是審計師根據企業提供的會計報表和會計記錄來驗證其正確性。

接下來作者花了較大的篇幅介紹了有關聲明書的相關知識。聲明書是審計師萬般無奈之後的終極武器,在任何一個審計中,審計師都會對於有些科目和有些事項無法取得完全放心和滿意的證據。這時,就會將這件事寫在聲明書裏。聲明書是以客户管理層的口氣向審計師賭咒發誓説這些事項都是真實準確無誤 的。在我認為了解好聲明書的相關知識對以後的工作必是有很大幫助的。不過我們絕對要避免像作者書中所説的聲明書萬能論,雖説它是最終武器,但絕不是萬能武器,這點事要謹記的。

下一個內容,作者就管理建議書展開了闡述。管理建議書是審計師給客户提的一些建議,管理建議書裏寫些什麼呢?顧名思義,主要是管理上的一些建議管理建議書的內容,一是審計師自己想出來的。當然不是憑空想的,而是在做審計過程中,發現了企業的一些不足之處。另外一個管理建議的主要來源,是審計師從企業的基層工作人員那裏聽來的。依然附上了適合的實例加以論述。 接下來是我覺得比較生僻難懂的一部分,關於內控系統的部分,我認為需要多讀幾次才可瞭解。

另外我自我認為作者本書中較為經典的言論之一便是他的“兩個凡是”,此“凡是”,非彼“凡是“。”凡是經營上有動作,財務上一定要有反映;凡是財務上有反映的,經營上一定要有過動作。”

後來作者寫到預期在審計工作中的關鍵性作用。只有理解了審計對象的具體含義,有了對事物的理性和感性雙重認識才能讓工作事半功倍並且大大減小出錯可能性。對審計的理解是基於對客户業務的瞭解和認真觀察的,要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有的時候,瞭解了性質,審計師的預期就是這個金額不會太大,而賬上也是如此,這時審計師就可以將其略過其它的審計步驟了;也有的時候,在瞭解了性質之後,審計師的預期是這個金額應該較大,而帳上顯示的金額卻很小,這時審計師就會繼續跟進下去。

此外,對於這部分的閲讀,我認識到了思考對於審計師的重要性。一切的工作如果缺少了思考都是機械化的,出了問題也不容易查出來。而往往,錯誤就因為少了這一點點的思考。出了注重原始憑證的齊全,還要觀察數據是否合理。同時,在何時“抓大放小”、何時“抓大抓小”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實際考慮。考慮這個“小”是否會影響到工作的“質”的改變。

從這一部分,我瞭解到了審計的基本工作方法,就好像打遊戲的時候你要先檢查一下自己的武器庫一樣。作者將審計的基本方法比作了“七種武器”:如果是對內控進行測試,也就是系統測試,可以有實時實地觀察、詢問、交叉互證式詢問、查看歷史記錄、重新執行等方法。這些都是基本的方法,在實踐過程中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揚長避短,尋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工作,才能在工作方法上如魚得水。在工作認識上,我們始終應該把審計看作一個工程,才能更嚴謹,更好完成工作。

《家》讀後感12

《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是何老師推薦的,由北京大學心理學系資深心理諮詢師武志紅著。全書共四章,每一章節之下都包含了家庭關係中對這一主題的認知。

單從書名上看就感覺有很大的噱頭,“家”是由每一個個體組成的共體,這就像把不同質量的液體倒在一個容器之中,有的能夠相融合,而有的卻怎麼也融合不了。正如本書的扉頁所寫,“這是一本温柔的書,也是一本有用的書”。

作者編寫的目的是希望通過這樣一本温柔的書、有用的書,讓閲讀者感受到“家是港灣,愛是退路”。

全書共四章,第一章的主體是夫妻關係。武志紅説夫妻關係是家庭的核心。他認為從戀愛到婚姻到生育再到婆媳關係,這些都是家庭中夫妻關係的折射。通過舉例論證想要營造一個健康的家庭系統,必須將夫妻關係置於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

這一點正如我之前所強調的那樣,教孩子的時候,我們要告訴他爸爸愛媽媽,媽媽愛寶寶,寶寶愛全家。一個家庭之中,能把夫妻關係放在第一,想必家庭氛圍不會差,孩子在模仿和影響之下也會如對待他日後的伴侶和孩子。這是一種良性的循環。

第二章講的是分離。他説,“分離是生命中永恆的主題”。確實如此,孩子從媽媽子宮出來的那一刻就已經感受到了分離的痛楚,這是給它上的第一堂課。然後是上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大學、工作、婚姻。。似乎人生的每一件大事都是伴隨着分離而開始的。如果不能夠很好的分離,那麼一定不能很好的成長。給我印象較深刻的是,某一個媽媽送孩子上學,每一次孩子都哭得像個淚人,她哭得比孩子還要兇。她説她從未跟孩子分開過,甚至幼兒園也沒有。我想這對孩子來説並不是一件好事,沒有分離就沒有獨立,沒有獨立也就沒有了成長。

我們懼怕的不是分離,而是過渡分離。

有些家長一直在跟孩子“分離”,他們的“分離”是不在乎孩子的感受的,他們總是給自己找各式各樣的藉口去遠離孩子。他們賺了很多錢,很多名譽,但是卻丟失了孩子想與他們靠近的心,想獲得愛的一顆童心。

分離在夫妻關係中也是適用的,不然也就不會有“小別勝新婚”這樣一説了,很多夫妻之間的問題的產生要不就是不懂得分離,要不就是不懂得親密。如何把握好尺度,還需要自己去衡量。

第三章講述的是親子關係。與其説是親子關係,倒不如説是夫妻對孩子的期望,其中講述了網絡問題、考試問題、教育問題等等,這些都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我總是記得一本愛情小説中女主人翁説的那句話“你越功利,世界對你越神祕”,是的。雖然我們一直在呼籲自由,呼籲減負,但是面對着“別人的孩子”,我們還能本着初心嗎?還能繼續保持自己的初心嗎?“你越功利,世界對你越神祕”但是誰又説結果不重要呢?看!我們的人生多矛盾。

第四章講述的是中國家庭中所出現的問題,比如婆媳關係,所思並非所行、愚孝等。

看完此書,武志紅將夫妻關係放在家庭的核心位置,讓每個人學會“分離”,注重孩子的感受,這些我非常的贊同,每一個案例和分析都非常出彩。但是,在某些部分上,我是持懷疑態度的。武志紅在本書後面特別強調了母親對育兒的作用,這點我不否認,但是缺少父親在育兒中的角色。他説,“孩子越小就越需要媽媽的關注和愛,在嬰兒一歲之前,怎麼愛他都不過分”;他説“孩子至少要讓媽媽帶到九個月,才能保證真孩子有一個最低的心理健康基礎”;他還説,“如孩子三歲前,媽媽與孩子有兩星期以上的分離,就會造成不可逆轉的被拋棄創傷”。作者似乎放大了母親的作用,而基本上看不到父親對孩子的.作用,難道孩子不需要父親的關注和愛?不需要父親帶到九個月?不需要關注分離?這點我非常質疑!

一個不在乎父親這個角色,將責任全歸結於母親的心理學作者。他要不就是關注市場的價值,要不就是自身的家庭也是需要幫助的!

正如知乎網友的評論:“對於從來沒有心理學理論的普通老百姓來説,看了武志紅的書,瞭解了一些心理學知識,發現了一些自己問題的原因,覺得就挺好,已經可以了,那對他們來説肯定是靠譜。畢竟武志紅給他們啟蒙了。對於心理學界來説,武志紅就是一個很麻煩的存在了,因為他紅,影響力大,但又不屑用科學的路子研究心理學理論,他的理論都是基於個人經驗,沒有實證,他也不想實證,屬於弗洛伊德看了會流淚,温尼科特看了會沉默的那種。這就很麻煩了,一個影響力很大的通俗心理學作者,普及心理學知識時隨心所欲,等於心理學的名譽就在他的筆頭上,沒有任何同行可以審查他,因為人家不跟科學界玩。他寫得沒問題也就算了,哪天胡寫一通,數以百萬計的人要被帶溝裏!從這點來説,不靠譜!”

《家》讀後感13

家是一片孤寂的沙漠。

高老太爺是這個大家庭的創建者和最高統治者,年輕時苦學得了功名,多年為官,退歸林下,廣置田產,修建房屋,兒孫們知書識禮,老太爺四世同堂,事事如意。他每天的生活就是到戲院看戲,到朋友家打牌,與朋友們組建九老會,輪流宴客作客,鑑賞書畫古董。在他的心目中,這個家庭興旺發達,他相信它還會興旺發達下去。只是在這和平與愛的表面下卻充滿着仇恨、鬥爭和犧牲。

高覺新是這個紳士家庭的長房長孫。他的父親高克文曾做過廣元知縣,辛亥一起,就辭官回了省城。覺新中學畢了業,即從父命,不再升學,19歲就進入西蜀實業公司工作。他的婚姻也完全由父母做主,因為姨媽錢太太與繼母周氏的一點衝突,他不能與兩情相悦的表妹錢梅芬結婚,由父親在祖宗的神主前,用拈鬮的辦法決定了婚姻。因為對家庭的順從,他斷送了前程和愛情,可他想不到反抗,只在心中為自己痛哭。不能説父母對他不疼愛,父母視這聰明聽話的兒子如珍寶,像寶貝一樣地珍愛着,但他也像傀儡一樣地被玩弄着。高覺新和弟弟們一樣,也喜歡閲讀新思想的書報,但卻在過舊式的生活,因為他肩負一房的責任。年僅20歲,父親就去世,父親去世的前一天,六歲的五妹死去,父親把繼母和弟妹託負於他。為了家,覺新願做一個犧牲者,他的願望只是使弟妹長大,好好做人,替爹媽爭口氣。現實壓得他太難受,一味地敷衍忍讓並沒有好的結果,梅表姐死了,瑞珏也死了。

這家庭中的悲劇還有鳴鳳和覺慧的愛情。鳴鳳自幼喪母,從9歲到17歲,在高家做婢女的這八年,她聽命令,做苦事,流眼淚,吃打罵,最後還是難逃無終局的苦刑:被主人安排給馮老爺做小。鳴鳳也不懂得反抗,她相信世間一切都是由一個萬能無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的,她相信這簡單的信仰,相信命運。高府裏的生活單調,夜靜更深時,她也憂心於看不見一個光明的去處,不知自己歸宿何在,唯有濃密的黑暗。高覺慧的愛並不能拯救她,反添痛苦。愛情使她有許多美妙的幻夢,卻又把她丟進黑暗的深淵。她愛生活,但生活卻面面關住她,只留給她一條墮落的路。湖水吞沒了她的生命,未留下一絲痕跡,還像原先那樣平靜。

覺慧是這個家庭的叛徒,他雖大膽,但畢竟還是少年,經濟上未能自立,思想上也還幼稚,但他總算是逃出了這個家。他痛恨這個家庭,痛恨浪費青春和生命的生活,希望做一個與長輩完全不同的人。他幼時的希望是能做一個劫富濟貧的劍俠,到中學時他相信的是愛國的熱情和改良主義,“五四”一起,他又變成了人道主義者。他的思想在逐步變化,他雖有熱忱,但也有卑怯,當他知道鳴鳳第二天就要出嫁後,一夜思索的結果是準備放棄,因為他所謂有進步思想年輕人的獻身熱誠和小資產階級的自尊心。他在《黎明週報》中所寫的空幻、崇高的文章,改革社會、解放人羣的理想,在現實面前變得蒼白無力。

張藴華(琴)和覺民的愛情總算沒有步梅表姐和覺新的`後塵。琴不是逆來順受的梅表姐,但也不是許倩如。她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新起來的,她入了女一師,又希望入外專,讀大學,儘管在親戚們看來,女孩子天天在街上走,失了大家閨範。琴的母親張氏雖疼愛女兒,但也

不能對女兒千依百順。她老了,不願再聽親戚們的閒話,只想安靜地活幾年,不再找麻煩。琴對母親沒有抱怨,只有感激,她愛她的前途,但也愛她的母親。她對倩如説,你的理智可以征服感情,我的理智則被感情征服。

高家是省城北門一帶的首富,但這個家庭不像表面上那樣轟轟烈烈,詩禮傳家,五叔高克定偷偷在外面娶了姨太太,欠了大筆外債,做過西充知縣的四叔克安也暗中支持克定,高老太爺一死,一家人就因為家產開始起爭執。無疑這個家庭是在衰敗下去,只是它在崩潰途中還在捕獲更多的食物。家是遲早要散的,覺慧希望它早點散,像這樣驚驚惶惶,唯恐散去,結果依然免不掉一散,這才難受。到底有一天要倒的,早點散了,好讓各人走各人的路。

舊家庭中的人不能決定自己的前途,不能決定自己的愛情和婚姻,女青年不能進學堂,不能剪髮,甚至要裹小腳,12歲的淑貞的小腳成為母親誇耀的東西,也成為哥哥姐姐們嘲笑的資料。家庭中的人不能違反家長的命令,只能順從,順從的覺新沒有青春,沒有幸福,也失去了追求幸福的希望。即使是五叔克定犯了錯也要捱打,做父親吩咐的一切,毫不遲疑。

舊家庭和禮教固然是束縛,但家庭中的人也靠它討生活,好像是現在的所謂“體制”。人之所以自願被束縛,是因為他需要保障和安全,情願交出自由,換得麪包和諂媚的狂喜。禮教之所以惹人厭,是因為它虛偽,它要給這種彼此依賴的關係披上一層偽裝。紳士們明明興奮的是那些豔俗的粉兒戲,教訓子弟的卻是《戒淫淺訓》。親情固然珍貴,但親情之下也有仇恨和鬥爭,禮教宣揚的美好使這種親情變質,如同迷信一樣,不再被人相信。覺慧的新道德未必就高明過舊道德,崇高的東西總是空幻的,宣揚得過於美好的感情只會歸於冷漠。愛應給人帶來幸福,卻也帶來這麼多的苦惱。

巴金先生在歷次重印的序言中反覆説,反封建的事業還沒有完成。

其實,任何時代,人間都只是一個演悲劇的場所,不管是不是有封建家庭。跟着時代走,也未必得酬報。

《家》讀後感14

《創新與企業家精神》是我很早就列好在必讀書單中的一本,他在豆瓣的評分高至90分,是大家公認的大事經典之作,尤其是對於創新創業領域的同學説,實乃入門必讀之書。

三天的端午假期,我把這本書看完了。

如果讓我評價,僅從第一遍的閲讀感受説,只能算一般,有很多收穫,但談不上過癮。與閲讀《智能時代》、《運營之光》、《把時間當朋友》相比,它給我帶的驚喜並不多,那種我期待的電光火石、茅塞頓開的觀點似乎少了些,而且內容的理解上也比較晦澀。

我想,這可能是自己的現實工作中還未經歷過書裏所説的那些觀點,也或者是大多數經典的書籍僅僅在讀一遍的情況下是很難領會到它的精髓。

但之所以被那麼多人評為經典,必有其經典之處,所以後續我仍然會多讀多理解幾遍。

就目前讀完的感受説,有幾點對我啟示很大。

其一,《創新與企業家精神》讓我明白了創新的含義,之前總是聽到各種各樣的創新理論,比如顛覆式創新,微創新等等,但從沒有具體思考過,什麼是創新,我們應該如何去界定創新。

日常生活裏,我們聽到創新的第一反應是高科技,或者是將創新與創意、好點子聯繫在一起,也或者是人們開創了一項新的生意也被稱為創新,這些觀點是不完整的。

書裏給出的觀點比較全面,一種定義是指,將資從產出和生產力較低的領域轉移到生產力及產出較高領域的方式方法就是創新,比如麥當勞並沒有發明任何新東西,任何一家不錯的美國餐廳早就開始生產它所供應的最終產品了。

但是憑藉的應用管理方式的創新,他們將產品標準化,設計製作流程和工具,並基於工作流程設定標準,基於標準培訓人員,麥當勞大幅度的提高了資的產出,這是從供給端定義的創新;

另外一種定義是指,創新是通過改變產品和服務,為客户創造了新的價值和滿意度,甚至創造了新的客户,這是從需求端定義的。

基於以上的定義,創新主要分為三個類別,產品的創新--即產品或服務的創新、管理的創新--及製造產品與服務,並且將他們推向市場所需要的各種技能與活動的創新、社會創新---即市場、消費者行為和價值的創新。

無論是供給端還是需求端的定義,創新在任何時代都是一種無比重要的企業增長、社會進步的動力。

於是,我在想,創新背後的本質是什麼?我們應該如何去發現創新的?有了這些我們應該如何將這些創新落地到企業真正增長的業務?

這也是我從本書中得到的第二個啟示。

我們之所以有機會創新,之所以有機會創業,不是憑空捏造無端想出的,其本質是在於變化,是現在和過去不一樣了,是國家政策、人口規模、消費趨勢、新技術等等的變化。

正是有了這些變化,才給了企業創新的機會,讓察覺到變化的企業在巨頭還未察覺或已經察覺但並未行動時快速揭竿而起,快速增長,成為下一個巨頭。

所以説,當公司以同樣的產品滿足同樣的客户羣體,但每年的收益卻每況愈下,不是的產品不夠好,很可能是客户的需求已經發生變化。

因此我們要有重視變化、擁抱變化的`意識,(fsir)這一點我自認為做的還不錯,這幾年的折騰,也從內心真正意識到擁抱變化的重要,不再視變化為威脅和恐懼。

那麼關鍵問題了,在擁有重視變化的前提下,我們應該如何如發現、尋找變化呢?進而給我們創新提供條,讓公司的業務能彎道超車。

書中給出了部分答案,書裏認為,創新的一半自於七個方面:

1、意外的事

2、不協調事

3、程序需要的創新

4、產業或市場結構的變化

5、人口統計

6、認知的、意義及情緒上的變化

7、新知識

相信作者已經總結的比較完整了,我們從需要關注着七個方面,從他們的的變化中去發現創新的機會,然後重視市場和客户的需求,以市場為導向去落地創新的方案。

但我認為,真正在落地時仍然困難重重,比如你是如何去鑑別這些變化的,什麼樣的差異在你看就是書本里説的變化,並且這些變化還能引起你的重視?

或者説,我們應該重視怎樣的變化,變化到什麼程度?它的標準是什麼?我想,這很難有標準,只能是憑藉個人的經驗和商業感覺了。

所以我越越理解,創業也好,管理也好,他們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都沒有標準答案,只能邊走邊想,並且實踐尤為重要。

另外,書裏的另一處觀點對我啟發很深,或者説打開了另外的思考維度。

我一直認為一名優秀的管理者、領導者,不論是銷售部門、運營部門、技術部門,他們所具備的核心能力是洞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也就是説,這名管理者能夠根據當下團隊的現狀、市場現狀、產品現狀、以及短期和長期的目標發現當下最核心的問題是什麼,然後協調資去解決這個問題。

並總能在不同階段發現並解決困擾當下的問題,能具備這樣的能力已然是高手,他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根據具體情況審時度勢,找到問題的核心,並解決它。

但這本書給出的觀點除了發現並解決問題外,還提到管理者不光要把精力放在發現並解決問題上,還需要關注可能存在的機遇,比如書裏前半部分提到的意外的事、不協調事等。

這些機遇很可能是下一次創新的開始,這就好比是不僅要腳踏實地,更要仰望天空,發現變化並基於此創新,這是不同緯度的觀點,它對管理者的要求更高了,不僅要有管理的能力,還需要有創新、戰略的能力。

《家》讀後感15

育兒:一個因人而異的系統工程。

體會一:因人而異

看完書有一個很有趣的體會,就是前面部分像賣東西的廣告,後面孩子的感受像消費者體驗,也就是我們買完東西之後的好評和差評。

那麼我們到底該不該學習他的育兒經驗,就要看你怎麼看待消費者後面的評價。

這裏邊會有兩個角度,一個是消費者的主觀角度,另外一個是第三者的客觀角度。其實這個第三者的客觀角度也未必多麼客觀,而是相對於消費者而言的客觀,或者説根本就是這個第三者本人的主觀感受。

消費者的主觀角度是説,他在這個過程中的心理感受舒服不舒服,喜歡不喜歡。而第三者的客觀角度是説不管消費者什麼心理感受?但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這個消費者已經實現了消費的目的,比如升學,比如就業,比如成功或者幸福。那就不管他當時的感受有多差,還是要以結果論英雄,其實對這個結果的判斷就是一個因人而異的主觀判斷。

概括説就是一個是過程論,一個是結果論,而且兩者都還是個因人而異的結論,天然就可能存在矛盾。所以該不該學習就看你是注重過程還是注重結果的人。也就是你的育兒目標是什麼?我們希望孩子是成功還是幸福?理想的人生是歷經磨難終成正果還是一帆風順波瀾不驚?是五味雜陳好還是隻有甜蜜蜜好?是過程愉快還是結果喜人?能兩者並存當然是最好的,但是當然也是最難的。所以需要考慮的是在不能得兼時要魚還是要熊掌。一個萬能的答覆可能就是適合的就是最好的。還有一個更萬能的'答覆,就是沒有好和不好。也就是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想明白這個道理,首先會讓自己育兒的心態能夠放平放鬆。

體會二:系統工程

看完書有一個很放鬆的感覺,就是原來這麼成功育兒理論這麼有一套的的人,他的孩子也是有想自殺的感覺。頓時感覺在育兒這件事情上沒有什麼能確保你成功,不論你自己本人有多成功。

育兒本身是許多複雜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時候錯誤的方向可能導致一個比正確結果還要好的結果,比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也有很多時候細節會決定成敗,當然理論上能決定成敗的肯定應該是大節而不是細節,但是這裏説細節決定成敗,是因為至少在當事人那裏沒把他當成大節,當成主要矛盾,而把它當成細節和次要矛盾,沒有足夠的重視去解決才導致了最終影響了結果。

覺得大前研一的種種理論能夠應用的前提有一個關鍵的細節,當然他在書裏也提到了,其實是離不開他妻子的幫助。這裏邊感覺和古代中國文化裏面的陰陽理論很像,就是陰為陽之守,陽為陰之使。就像陰陽魚的圖裏邊,我們能看到的可能是那個魚眼部分,但是魚眼部分能夠呈現還是因為有更大的魚身的部分,也就是説我們看到的可能是畫龍點睛的最漂亮的一筆,但是如果沒有背後的整個積澱,也不可能有那畫龍點睛出彩的一刻。

所以育兒是個系統工程。就像之前我們看的《貧窮的本質》裏面説的一樣,當我們看到了很多顯性的部分還是不夠的,還應該更多看到顯性部分之後有很多預設好的前提,讓人自然而然不假思索的就接受了。比如之前説比爾蓋茨退學也能夠成功,但是你還要看到比爾蓋茨退學能夠成功的背後是因為他的母親在他退學之後,仍然讓他得到了很好的計算機方面的教育和實踐機會。就像那句歌詞裏唱的,沒有誰能夠隨隨便便成功。不過這麼説很容易就會陷到不可知論裏邊,那既然我們現在要做這個事情,還是要從自己能夠掌握的因素方面,儘可能的發揮積極作用。

體會三:積極有為,回到日常

積極有為還是無為而治?其實就操作上來説,無為而治的難度可能更大。作為我們普通人,還是應該積極有為、主動作為。哪怕只是為了心安也好,哈哈!畢竟亂作為和不作為,究竟哪個危害更大也真的很難説。但是做一個不作為的父母,感覺良心也很難通過。

大道至簡,以不變應萬變。從最日常的生活入手,吃飯穿衣走路行禮。千秋萬代下來這些事情總還是有的,無論外在形式會有什麼樣的變化,但內在的精神內核是一樣的。所以很喜歡小肆家的生活教育,包括食育美育。然後把這種從最日常生活中培養出來的道與術,擴大應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就是授之以漁。從書裏來説的話,主要的教育手段也都是從生活入手,也確實值得嘗試。

這樣按重要性排序其實是各種培訓班教育小於學校教育小於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言傳又小於身教。這樣算下來,做父母的最重要的其實是身教。所以育兒最重要的是家長的自我教育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