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幼兒教師讀後感 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35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教師讀後感 ,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教師讀後感 15篇

幼兒教師讀後感 1

近階段一直在讀麗蓮·凱茲博士的《與幼兒教師對話》一書,不愧是國際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畢竟從事兒童教育、教師成長研究多年,對兒童發展與教育、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乃至學前教育事業發展具有豐富、深刻、獨到的認識。

書中分上下二篇,上篇為“幼兒與幼兒教育”,下篇為“幼兒教育議題”共十六章。無論在探討兒童發展、幼兒教育的目標、內容、幼教的專業化、幼教機構的評價,還是教師角色、教師與兒童關係、專業幼兒教師的行為、教師的專業成長等問題時,凱茲博士時刻向我們展示着她對這些問題的省思、檢視與理性的把握。譬如兒童自尊的培養是教師和家長都關心的一件事,但是目前用來培養自尊的做法實際上是在養成兒童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以及關注別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利於培養幼兒適宜、積極的自尊。她多次指出“自尊無法從直接教導或勸告兒童覺得自己很好中獲得”,教師應該“幫助兒童處理所面臨的負面反饋、挫折及失敗”,只有在適量的、明確且充分的正面反饋中才有助於增強兒童的`自尊。這些觀點既反映着凱茲博士所秉持的客觀、審慎的態度,批判與反思的理性以及她對問題的辨證的把握,也體現了她科學的態度和嚴謹的學風,彰顯她獨特的學術品格和精神。使人領略到一種作為研究者的竟社和境界,一種在幼教領域中孜孜耕耘的勤奮態度,滋養與凸現着研究的內在價值與魅力。

讀了凱茲博士的書,在感受到她豐富的教育經驗和理論成果的時候,同時深深感受到自己是多麼的渺小與無知,在幼教的海洋中我只是個涉世未深的孩子,我想,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修養自己的內涵,使自己具有一點學有所想,做有所依,思有所悟,才能做一個真正優秀的幼兒教師.,才能擔負起幼教的重任。

幼兒教師讀後感 2

作為幼兒教師,每天充斥在耳邊的恐怕是孩子的各類“告狀”了。其實,告狀再多,內容也不外乎是小朋友之間的摩擦、糾紛。面對如此多的小報告,如果老師事事都親自處理,估計別的事就沒空做了;但是如果不去處理又好像也不妥。那麼,到底該怎麼辦呢?

例如:放晚學了,大家都在整理自己要帶回去的玩具、衣物,忽然,偉偉跑來告訴老師:發現自然角里有片植物的葉子好像是被摘掉了!我把目光轉向其他孩子,“我沒摘!”幾乎是異口同聲地,大家都這麼説。為正視聽,老師理所當然地要“立案偵查”。於是,我對全班小朋友説:“到底是誰摘的?”沒一個人承認。我追加了一句:“是不是有人很喜歡這片葉子才去採下來的?只要你説出來,我會原諒你的。”可是,還是沒人站出來承認。

情況變得有點尷尬,“真兇”沒找出來,大家又都不承認是自己摘的.,真有點“騎虎難下”的感覺,就這麼僵持了一會兒,楠楠忽然大叫:“我知道啦,是它自己掉下來的。”好傢伙,原來剛才有陣風吹過,原本就比較脆弱的葉子就又掉了一片下來。這下,老師和小朋友們都鬆了一口氣。

記得前蘇聯有個很有名的故事叫《誰打碎的花瓶?》,目的就是為了教育孩子做一個誠實的人。直至今天,老師們也是常常本着這個目的在教育孩子。可是,當全體孩子都矢口否認,當他們都用無辜的目光看着你時,老師是否還需要去揪出“肇事者”呢?

我想,在處理這類事件時,老師們都要在心裏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是讓孩子通過這件事受到教育來得重要,還是揪出真兇重要?”其實,就算成功查出是人為的“破壞”,也不能改變植物的現狀。可能是孩子們整理玩具衣物時不小心碰落的,也可能被風一吹自然掉落的,就算是故意摘掉的,也可能是有原因的,也許只是因為好奇罷了。我想,在有的時候,老師也應該給自己找個合適的台階下,千萬不要因為急躁而亂了分寸。記住自己是“教育者”而非“執法者”,及時抓住教育的契機,避免尷尬才是最關鍵的。

幼兒教師讀後感 3

時光飛逝,已經過去了一年的時間,雖然在這一年中我增長了很多知識與技能;但從中也知道了需要改進和學習的地方有很多。在工作中,總有許多的問題接踵而至但自己卻不能很好的解決。正好有幸拜讀《幼兒教師最需要什麼》這本書,讓我感觸頗深。

此書共分為四個章節,分別為幼兒教師需要有什麼樣的精神、需要有什麼樣的專業素質、需要有什麼樣的教育智慧、需要有什麼樣的教育藝術。每一章節裏的每一篇文章前面有中外名人的教育格言,後面都緊跟着案例描述、案例分析,其中案例的內容非常切合實際。在這一階段我認真閲讀了第一章:幼兒教師需要有什麼樣的精神。

從第一章我瞭解到,要做好一名幼兒教師,需要的東西很有很多。不能只靠熱情,而且需要我們充滿愛心、童心和真心的付出;教師需要抱有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地提升自己。

我在書中看到這麼一段:上課時,王老師很自然的坐在椅子上並無意識地蹺起了二郎腿,當王老師説:“請你跟我這樣做。”大部分的小朋友都做的很端正,可是有兩三個小朋友竟然也蹺起了二郎腿,有的小朋友蹺不上去,就目不轉睛地看着王老師並努力地往上翹。這讓我想到了自己,我記得有一次我讓幼兒做做好,可是我卻蹺起了二郎腿,我發現有幾個幼兒也學起了我的`動作,那一刻我很不好意思便立即把腳給放下來做做端正;還有一次在上課的時候我打了一個噴嚏,小朋友們就都學着我的樣子都打了一個噴嚏。

通過這個案例描述以及後面的案例分析,我深知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幼兒的思想和行為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幼兒的天性就是喜歡模仿。所以教師能否做到以身作則直接關係到教育的成敗。在一天的活動中教師要時時處處為幼兒做出好的榜樣,凡是我要求幼兒做到的,我自己要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幼兒不能做的,我自己堅決不做。幼兒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一面鮮活的鏡子,也許我們一些不太在意的一個微小的舉動都有可能被幼兒模仿。因此我需要不斷鞭策我自己,努力做好幼兒的榜樣。

幼兒教師讀後感 4

當我拿到這本《做幽默型幼兒教師》時,我就感到很奇怪、很難理解。

當我翻開第一頁的時候,讓我知道教師具備良好的幽默感,不僅有助於調整自身專業心態,充分應對專業實踐中的各種問題,而且對於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為兒童提供良好的情感和發展支持具有重要意義。由於教學藝術和教學幽默之間存在着緊密的內在聯繫,因此幼兒教師可以通過在教學中進行教育價值追問和反思,在師幼互動中努力構建平等的師幼交往關係,以及在行動研究中積累和昇華教學經驗等途徑逐步培養幽默感。看了中間的幾個案例還有幾個寓言幽默故事,讓我會心一笑。不但我們幼兒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要幽默,在平時的教學中自我追問。

教師的幽默感往往體現在對各種教學問題和情境進行富有智慧的.處理上,而這種教學智慧沒有教師對教學本質的深刻認識和合理的教育價值觀的支持是不可能實現的。教學實踐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價值性活動,教師的教學機智來自於對自身教學行為的批判和反思,得益於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目的所藴含的價值觀的持續追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各種教學問題進行反覆的價值批判和思考,才有可能從更為多元的價值視角思考教學,而不會使自身固着在特定的思維和行動模式中,進而造成教學上的生搬硬套。可見,教師的幽默感是其自我反思能力的自然體現,是教師自然而然地對特定的教學問題從多元視角進行思考的結果,幼兒教師完全可以基於對教學實踐的不斷價值追問來逐漸形成幽默感。

幼兒教師讀後感 5

幼兒老師每天面對着三十多個孩子的吵吵鬧鬧聲,常常一天下來覺得身心疲憊,喉嚨更是變得嘶啞,於是怎麼讓自己不累,輕鬆地來帶着這些小傢伙們學、玩自如,是我們每個老師每天都在不斷思考的問題。當看到《給幼兒教師的建議》這樣一段時,不禁讓我有豁然開朗地感覺。

“常規教育活動中,首先要為孩子們創設一種輕鬆、愉快的心理環境,運用幼兒感興趣的形式,寓教於樂,讓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情緒中形成初步的規則意識。經驗證明,在對幼兒進行常規培養時,將要求和相關常規要領滲透在富有情趣的兒歌中更易讓孩子接受,更易引起幼兒的興趣。”

的確如此,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幼兒園裏都會表現出自己個性的一面,如果老師一味以“不可以這樣……”“不能做……”不如稍稍改變一下説法如幼兒走路時不妨説:“小小貓走路靜悄悄,不推不擠慢慢走”;幼兒入廁洗手時可以説:“輕輕打開水龍頭,小小肥皂擦一擦,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縫裏搓一搓,輕輕水衝一衝,小水池裏甩一甩。”這幾句朗朗上口的兒歌很形象地讓孩子們知道了洗手的程序,以及避免了他們長時間的玩水的'行為。當每天午睡時,與其説“不能講話,閉上眼睛”,還不如説:“輕輕閉上小眼睛,不吵不鬧休息好”在老師用兒歌的形式來提醒幼兒遵守這些常規,幼兒不僅能接受,更能明確正確的行為,當這些兒歌成了約束幼兒的某些行為時,那麼我們老師在帶完一天下來就會變得輕鬆自如。

孩子們都是天真無邪的,他們需要的是老師的耐心引導,與其埋怨他們的不懂事,不如發揮一下我們的語言智慧,尋找一些適合他們,也能夠他們接受的語言指令,相信我們會越來越輕鬆地面對一天的帶班!

幼兒教師讀後感 6

《幼兒教師的專業素養》一書第一章談到了幼兒教師的責任心。責任,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在工作中,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從教十六年來愈來愈體會到責任心在我們工作中的重要性。作為一名教師對關愛每一個孩子。關愛孩子是教師的責任。從孩子的來園到放學,我一直關心愛護每個孩子,晨間鍛鍊時,關注孩子的活動情況,熱了提醒孩子們脱衣服,學習活動中鼓勵孩子多動動腦,積極舉手發言,午餐時鼓勵孩子不挑食,把飯菜都吃完。午睡時檢查孩子的睡姿,幫孩子蓋好被子,放學時等家長把孩子一個個從自己的手中接走才回家等等每一個環節,每一分鐘都體現出一個教師的責任心。

嘉磊算是我班最不愛吃蔬菜的孩子了,每次吃午飯時,總是把葷菜和米飯都吃完後,看着碗裏的蔬菜説“老師,這個菜我不要吃”,不管你喂他也好,還是以獎小紅花來鼓勵,他就是寧願吃白飯也不碰蔬菜。一天午餐時,嘉磊象以前一樣把雞翅吃完了,飯和湯也吃的差不多了,可是碗裏的美芹炒豆腐乾絲一動也沒動。我走過去蹲在他旁邊説:“嘉磊,美芹很好吃的,不信你試試看。”可嘉磊搖着頭説:“我不要吃。”我就拿過他手中的勺子拿了兩片美芹邊往他嘴裏送邊説:“這個吃在嘴裏呱啦呱啦的,非常非常的'好吃,來吃一口。”嘉磊張開了嘴巴,我就趁勢笑着説:“是不是,呱啦呱啦的很好吃?”沒想到嘉磊嚼了嚼對我點了點頭,當我再想喂他一口時,他從我手中拿過勺子説:“我自己吃。”這個方法還真管用,嘉磊不但把美芹都吃了,而且連豆腐乾絲都吃了。以後每次吃美芹時,嘉磊都把飯菜吃的乾乾淨淨的。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要具備責任感。嘉磊不愛吃蔬菜,如果老師的責任感不強,不去關心引導他,那麼這個孩子就可能一直不愛吃蔬菜,一直會挑食下去。今後我將繼續用一顆負責的心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幼兒教師讀後感 7

通過讀一篇文章我的感受有很多。接下來我從4個方面談談我的感受!

首先,這位老師接過這個新的中班,就對這個班的孩子進行了診斷,做到心中有數,在以後的施教過程中,才會有針對性的方法!她選擇得方法是通過繪本閲讀,講故事比賽,鍛鍊孩子的膽量與語言的.表達!這一點讓我覺得作為一個幼兒老師必須要清楚的瞭解每一個孩子!

其次,在組織講故事比賽時,其他小朋友都很棒的講述了自己準備的故事,只有牛牛,沒有講故事。正是這樣,當其他孩子都有獎狀,很開心的時候,牛牛沒有,這也引發了後面“討要”禮物的話題!牛牛爸爸的做法確實是在很多老師眼中都毫無意義!但是後面在專家解決問題中也提到:老師有沒有及時瞭解孩子的想法,或許是孩子沒有準備好!如果老師聽孩子把話講明白,説清自己想説的,是不是就不會出現牛牛不講故事,也不會出現沒有得到獎狀不開心,更不會出現“討要”禮物的事情!這一點讓我想到,老師平時要多跟孩子們溝通交流,瞭解孩子的想法,多給孩子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説出來了,老師瞭解了,才有助於發現孩子的問題,才會有解決問題的辦法!

再次,專家提到親子談話最重要!家長要做到多傾聽,少打斷。多帶孩子出去玩耍,接觸外面的世界,多一些視野!多跟小朋友接觸,懂得如何跟小朋友們交往!可以讓孩子當我們的小幫手,如給孩子安排值日生,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還可以給孩子一個優先選擇權,讓孩子自己去做一些選擇,而不是家長老師一味的給孩子安排好的,你就是選擇這個!當孩子做的很棒的時候,給予適當的物質或精神上的獎勵!這樣孩子還會很高興的接受下一次任務!

最後,提到家園合力!老師要做到及時跟家長溝通,溝通孩子在園的表現。家長也要跟老師溝通,溝通孩子在家的表現,這兩者結合起來,才能讓孩子更好的,健康的快樂成長!

幼兒教師讀後感 8

我讀了這本名叫《給幼兒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這是一本用我們的愛和經驗寫出的書,是我們幼兒教師職業的真實寫照。我讀了之後讓我感到既親切又實用,既感動又欣慰,既切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又有較大的成就感,欣慰的是能為自己指明一個正確的方向,讓我深深領悟到怎樣才能當好一名幼兒教師,我們是怎樣來當幼兒教師的,使自己的所做所謂有了一個鮮明的對比,使自己心中有了一個書中有很多教育成功的案例,讓我從中書中找到了不斷完善自己的金鑰匙。

從小受媽媽的影響我喜歡上了幼兒教師這個行業,小時候就常常聽媽媽説:“寧願少打三鬥糧,也不當着孩子王”,而我卻偏偏喜歡上了幼兒教師這個行業,我有莫大的成功和無限的喜悦,其實,我們的職業"站起來是老師,蹲下來是媽媽"。的確如此,我們每天的工作練就了我們不怕吃苦、勇於承當的良好品質。幼兒園工作的核心是"愛",我們要學會熱愛,用無限的`愛去關心每一位孩子,關心每一位家長。"

因此,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要用自己無微不至的愛去主動關心每一位幼兒,用我們廣博而無私的愛去理解、寬容、尊重和關心每一個幼兒,使他們感受來自老師的母親般的温暖的同時也要和我們的學生成為好朋友,努力讓每一位幼兒在快樂中得到感知、獲得進步的同時,使每位孩子在幼兒也能享受到家的温暖,使每位孩子都能夠喜歡上幼兒園。使每位孩子享受到我們幼兒教師們偉大的“愛”,這種愛就是偉大的“師愛”!

幼兒教師讀後感 9

最近看了一本書,書名是《與幼兒教師對話》。其中有關“學習的氣質”這一章給讀者提出了兩個問題即“幼兒要學什麼”、“氣質的定義是怎樣的?”為了弄明白這兩個問題,我把這一章反反覆覆的看了好幾遍才稍稍明白其中的道理。

作者認為,幼兒教育課程至少要包含四個學習目標:知識、技巧、氣質、情緒,知識和技巧的學習不單單在學校裏,也可以在其他場所有意識無意識的發生,而氣質往往需通過學校來培養,最重要的氣質是繼續學習的氣質。

關於“氣質”的概念,作者認為,氣質是一種不經強迫而時常出現的行為模式,形成一種可受個人意志及意願控制的心理習慣。它的出現是有意圖的,目標是比較廣泛的。

反思如今的幼兒教育,學校更多注重的是知識、技巧和情感的培養,往往忽略了幼兒良好氣質的培養。教師追求的是活動內容幼兒是否感興趣,幼兒在活動中收穫了什麼,教學環節設計是否很流暢等等,其實幼兒學習的氣質也在悄悄的發生着變化。如科學活動中給幼兒足夠的探索機會,就會進一步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長此以往,幼兒就具備了探索的氣質。相反,幼兒時期過早的教會識字和書寫,幼兒的各方面還沒有達到書寫的要求,長此以往,就會挫傷幼兒對書寫和閲讀的積極性,甚至影響幼兒對學習的興趣。

有些氣質如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幼兒與生俱來的,那麼我們的'任務就是把這種好奇心一直保持下去。有時,光是學會知識和技巧並不能保證幼兒會使用這些知識和技巧,而傳授知識和技巧的教學過程可能會傷害使用該知識和技巧的氣質。因此,教師在選擇課程與教學策略時就需考慮如何增強想要的氣質和如何削弱不想要的氣質,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之基礎部分,知識是學不完的,我們應藉助課堂這一形式,培養幼兒探索、閲讀、動手、主動與人交往、友善、自學等氣質,為以後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幼兒教師讀後感 10

假期裏我拜讀了學校發的一本書——《做一個專業的幼兒教師》,感覺受益很深,剛剛拿到這本書時,我就被書的名字所吸引,內容簡介中“孩子上課搗亂,孩子對區角材料沒有興趣,家長不願和你溝通……”這些問題也正是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根據我們班容量大的實際問題,我認真閲讀、細細品味書中的精華,漸漸找到了活動中問題的策略。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體會很深。

怎樣做一個專業的幼兒教師?我覺得書中有這樣幾句話説得很好“幼兒園要做好兩件事:第一件事:就是讓孩子快樂的玩;第二件事就是讓老師有效地教”孩子玩要玩的痛快,老師教要教的明白,仔細想來,這兩句話的確很有道理,我們實施有效教學,就要體現教學的有效性,沒有科學的方法,先進的理念,有效性就無從體現,就像孩子做遊戲,遊戲是兒童的天性,既然是讓兒童遊戲,就該給孩子機會和權力,哪怕是一個遊戲規則的制定,遊戲玩法的提出,我們都要傾聽孩子的心聲,孩子才會玩的快樂。

書中的案例《不斷變化的遊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老師把遊戲材料提供給孩子,孩子充分利用這些材料玩出了很多花樣,這是老師信任孩子的`結果,實際教學中,我們何嘗不是要提倡這樣的方法?兒童遊戲和遊戲兒童的區別就在這裏,遊戲兒童限制了孩子游戲的自由,完全在老師的思想下游戲,這不是我們所提倡的,今後我會把自己的所學到得運用到教學中,多給孩子游戲的自由,讓他們玩的快樂。一個專業的幼兒教師應具備的條件——不僅要有與時俱進的先進理念,更要有一顆懂教育,懂孩子的心。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們就該有最起碼的信任和尊重,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幼兒的進步,成為孩子們喜歡的好老師。

《做一名專業的合格的幼兒教師》,更讓我清醒地認識到,只有不斷反思,剖析自己的不足,才能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專業的幼兒教師。

幼兒教師讀後感 11

讀《幼兒教師的專業素養》此書受益良多,特別是文中一段話使我感觸頗深,原文如下:“讚美和期待具有一種超常的能量,能夠改變一個人的行為與思想,激發人的潛能。”我理解的是幼兒同樣需要正面的激勵,受到別人、尤其是老師的讚揚和信任後,可以獲取正能量,積極向上,甚至獲得超越期待的表現。

可能有人會説,現在的幼兒都是家庭的寵兒,缺的不是表揚的讚美而是挫折的磨礪。而我認為,正是目前幼兒相對脆弱的心理,更需要正面的合理引導,使其在幼兒園的大家庭裏認識到什麼是正確的,做了正確的事情是可以得到肯定的,並通過持續的引導不斷堅定幼兒的感受,就能使其心智日漸成熟、行為日漸規範。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也正好論證了我的觀感,其認為人類需求分為五種,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分別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可見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對尊重的需求是更高層次的需求,人們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賞,幼兒也同理。

讀完本書,我也學到讚美也是需要講究技巧和藝術的,正確的方法才能發揮作用,使其成為有效的處理教幼關係的良器;如果使用不當,則也有可能妨礙與幼兒的溝通。使用讚美的'學習心得如下:

一、讚美需要一個明確的標準,並堅持不變。這樣就能使幼兒明確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可以的,不會迷惑。

二、讚美需要隨時發掘、需要發自內心。就是需要教師在日常的相處中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火眼金睛”,對好的表現要及時提出,同時要讓幼兒知道對他的表揚是老師真心的讚美,老師看到了他的好表現。

三、讚美的語言需要藝術。也就是讚美的語言需要豐富和具體化,使幼兒清楚是哪個表現獲得了肯定,同時也要注意和幼兒的雙向溝通,就是表揚後需要引導幼兒有所迴應,這樣就更能增加表揚的效果。

讚美使人快樂,願我們的花朵都能在快樂中健康的成長!

幼兒教師讀後感 12

《幼兒教師88個成功的教育細節》的作者格温·斯奈德·可特曼是一位曾從事幼兒教育第一線工作30年的幼教工作者,所以書中的內容不是單純的教條式,而是和生活、日常工作息息相關的,同時作者的觀點又都是以許多心理學家、教育家關於兒童成長學習的理論和研究為基礎的,在讀過之後,讓人感覺收穫頗豐,並感到對我們日常的幼兒工作有實際的幫助作用。

本書每一章都是以一小段導言開頭,之後則是一系列與主題相關的小故事,每個小故事的後面都附有稱為 “小貼士”的建議以及請讀者自問的幾個問題,每一章都有小結,這樣的記述方式,使文章內容條理分明而又生動有趣,引導讀者用一個正確、客觀的角度去讀這本書,並給人啟發。而書中的小故事更是貼近生活,生動地讓我們掌握了幼兒教育的技巧。

在讀過這本書後,《不妨試試問問自己》這一篇章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因為在日常工作中都是以實踐為主的教育模式,“不妨試試”章節中的內容,對我們的日常教育工作起到了一個很好的導航作用,可以讓我們的日常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充實,真正地把書中的理論運用到我們的實際工作中,展現了本書的價值。而“問問自己”則又常常引發讀者的深思,每每看過各個章節的內容後都特別喜歡看一下作者留下的問題,這些問題大都是我們日常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寫照,可能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至於怎樣處理和解決問題,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結合自己的日常工作經驗,分析研究這些問題,從而改進、優化自己的日常教育工作,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

通過對本書的學習,我學到了很多關於教育教學方法、家園共育等方面的知識,也對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認識和嶄新的思考,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不斷自省,並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幼兒教師讀後感 13

大一班的音樂活動開始了,老師正帶領小朋友一起學唱歌曲。這時,有兩位小朋友趁大家唱歌時,在人羣堆裏你推我打。待這個活動單元結束後,我對他們的行為進行教育。“剛才小朋友在唱歌時你們為何打鬧?”“我們沒有打鬧。”他倆竟然不承認。我問全班小朋友有沒有看到他倆打鬧,大家都説看到了,並大聲喊:“老師,罰他倆站到前面去!不給上音樂!不許吃飯!”等等。看他們的神情個個歡呼雀躍,異常興奮。我不禁陷入了思考……

孩子為什麼會有這種幸災樂禍的心理?我想這和教師的教育觀、兒童觀發生了偏差有關。由於教師平時在教育活動中有意或無意地有過這種批評幼兒的`行為,如孩子打鬧得出格時,教師有時會沉不住氣,表現出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這就給孩子留下了印象。孩子有好模仿和喜歡順應老師的心理,於是在發生同類現象時,孩子為了討好老師就會説出這樣的話。被指責的孩子在班裏會覺得自卑,得不到尊重而心理壓抑,從而不喜歡上幼兒園乃至影響孩子的個性降發展。而指責別人的孩子,剛開始,並不懂得幸災樂禍,但長期這樣,也會發展成為一種習慣心理,成為一個自私、狹隘的人。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活動中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兒童觀,平時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既尊重孩子,又瞭解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其次當孩子犯錯時,要有正確的態度和藝術的方式,耐心引導,悉心教育,如提醒孩子換位思考,和孩子共同分析犯錯原因,從而提高孩子的評價能力。問題看似出在孩子身上,其實還是要追溯到教師的教育,“從孩子的行為看教師的觀念”這話很有道理。

幼兒教師讀後感 14

《給幼兒教師的建議》是一本親切、可讀、實用且有益的書。這本書所收文章的作者以幼兒園一線教師為主,書中建議是他們對日常工作的經驗提升,內容全面,涉及幼兒專業成長的各個方面。這事一本關於如何做好幼兒教師的工作手冊,這本書得到了我的共鳴,我也在書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潘瑩老師《向孩子張開你的懷抱》中有這樣一段描述,讓我又回到了過去的一段記憶中。書中是這樣描述的:當孩子説老師等我長大以後送一幢房子給你,送一輛汽車給你。看到日阿門説話時認真嚴肅的'表情,老師心裏是暖暖的,那時一種欣慰的喜悦。這也讓我想到了大班畢業時的情景。六月送走梧桐寶寶時,孩子們抱着親愛的老師依依不捨,淚流滿面。孩子們哭着走進幼兒園,哭着畢業,但是兩種哭卻是截然不同的含義。前者是一種陌生與無助,後者是感激與不捨。這所有一切的改變是三年來老師温暖的懷抱,無私的愛換來的幸福。

書中還提到幼兒教師的儀表要美,每位教師應該都應把儀表美作為極其重要的事情來對待。一次,我燙了一個新發型,走進教室,孩子們很新鮮的圍着我轉了半天,都説老師好漂亮呀,比媽媽還要漂亮,這是至高無上的讚美了。孩子們雀躍圍着我,討論着新發型,小手摸一摸捲髮的感覺,説一説新發型像什麼。我們開心了一整天,忽然覺得和孩子們單純的小幸福是最令人珍惜的。我們要帶給孩子美,和孩子一起尋找美,發現美。

愛,不在花費的時間有多長,而在於相處的品質有多高。讓我們教師發揮自己的教育特長,陪伴着孩子們快樂成長吧!

幼兒教師讀後感 15

當一名幼兒教師是非常辛苦的,但幼兒教師還是有詩意有快樂的?我們認為,教師的日常工作是辛苦、瑣碎的,每一位孩子都需要教師的關注,但我們卻始終因為棲居在這片“大地”——教育活動的現場,從中獲得種種豐富的閲歷與幸福體驗,因而又是快樂、充滿詩意的幸福收穫者。正因為如此,對教師來説,“教育不是犧牲而是享受,不是重複而是創造,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很多教師談到教育給他們帶來的種種快樂與幸福他們説:和孩子們在一起給我帶來最大的收穫便是快樂。是孩子們讓我保持一種青春的心態,讓我時刻都充滿着微笑,這是我人生中一筆巨大的財富。

幼兒是天真的他們會把自己發現的樂趣告訴你,有個孩子告訴我他知道蟲子是怎麼生氣的,抓它時他扭來扭去就説明它再生氣。有時候孩子的一句話能讓老師的心裏暖暖的,有一次老師在給孩子削水果,有個孩子看到了他對老師説:“老師,刀子容易傷人你可要小心點,不然傷到手會流好多血,會很疼的。”一會説一邊孩子的臉上有着痛苦的.神情。

每一位教師在“勞累”中同時擁有別人體會不到快樂與幸福楊啟亮教授曾把教師對教育的看法分為四個境界:一是把教育看成是社會對教師角色的規範與要求;二是把教育看作出於職業責任的活動;三是出於職業良心;四是把教育活動當作幸福體驗。在理想的師生交往中,教師把教育視作倖福的生活。不因教育工作的勞累而抱怨,反而會感到幼兒隨時會給她帶來欣喜與快樂。就像上面這些教師所説的,雖然帶孩子是很累的,但她們在理想的師生交往過程中,在與孩子真誠、開放的互動中,時時體會到別人所難以預見的種種幸福與快樂。這一切只有當教師真正投入師生交往中時,才會發覺原來教育工作是樂趣藴藏其中、財富藴藏其中的。所以,當教師投入到教育活動中時,她會感到自己也成為教育的幸福收穫者、相信只要教師用心地投入,就會發現原來樂趣就在這“勞累”中間,幸福就在這“煩瑣”中間,收穫就在這“平凡”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