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13W

我們心裏有一些收穫後,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時間簡史》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分享。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1

宇宙經過無數次的爆炸走向滅亡;又通過無數次爆炸,留下殘核而重生。

在《時間簡史》中,霍金力圖以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來講解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運、黑洞和時間旅行、爆炸與重生等科普知識,完全改變了人們有關物理學、宇宙和時間本身的觀念,向人們展現了當代有關宇宙的最重要的科學思想。

這本書讓我聯想到很多的事情,世界萬物的形成,人類及各種動植物的最初形態-成長-發展-衰亡的過程和輪迴;就像草,世界的每個角落都能看到各種小草。它們在冬天會枯萎、發黃甚至死去。但是,每年的春天一到我們又能見到翠綠的草原,正是應驗了一句古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試想這不也是一種死亡後的重生嗎?

在地球上,我們每個人都只是渺小得如一粒沙子;在整個太陽系中,地球也只不過是千萬星球中的一顆;而在宇宙中,太陽系是不是隻是渺小的一個,我們人類的位置又是在哪裏呢?

迴歸到地球上的萬物,不管是人還是植物,都會有終結而被取代的一天。因為宇宙是不規律的,正因為宇宙的不規律才有現在的太陽系、現在的地球以及現在的人類和現在的美好生活。浩瀚宇宙,遼闊蒼穹,我們何其不只是一粒微塵,一粒各有缺陷,需要互相交融溝通的塵土。而世界上亦沒有十全十美,不管是對待自己的還是他們的錯誤,我們能做的是隻是以一顆微塵謙卑的心,給予多一點包容少一點責備,因為我們都是生活在一個不規律的宇宙之中,我們需要互相理解!

在讀《時間簡史》的過程中,我也學着一些學者,又思考了一下那時間和空間又有什麼關係乃?空間和時間其實是一個整體,有空間的地方就有時間,有時間的地方就有空間。那麼,用宇宙論來説,,從星系光譜的紅移可以推斷,越遠的星系以越快的速度離開我們而去,這表明整個宇宙處於膨脹的狀態。從時間上倒溯到過去,估計在100億到200億年前曾經發生過一樁開天闢地的大事件,即宇宙從一個極其緊緻、極熱的狀態中大爆炸而產生。那麼宇宙在膨脹,時間就在延續,宇宙一旦停止膨脹,那麼時間也就停止。那就是世界末日。時間和空間只能是一個整體,它們之間的夾角只能是零。

既然宇宙在膨脹,膨脹的速度怎樣?既然有速度,根據我對物理知識的一些瞭解,那麼它必然會有一個參照物,就象光相對假設的以太一樣,我們又要假設什麼呢?《時間簡史》裏面提到:萬物形成之前只是一個點,它們之間的距離為零,爆炸之後膨脹。那可以想象我們也是以相對於我們目前能看到的最遠的地方的'物體遠離我們的速度遠離它。

後來我想到了以前看的那個《穿越時空》,根據《時間簡史》的説法,那麼,我能回到過去嗎?空間和時間就是一個整體。如果我們可以時間旅行,我們回到過去的時間那就是可以實現的。空間和時間是連續的,過去的空間和過去的時間已經成為現在的空間和現在的時間,我們也就是回到了現在。那就是在表達我們從現在回到現在。那就是仙子本身。我無法想象我們過去的某一時刻的時間和空間仍然在某個地方以某種形式存在,它們明顯已延續成了現在。

《時間簡史》裏試圖把宇宙描述成一個有限但無邊界的空間,它是完全自足的,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它就是存在。可是我們這些常人是不容易理解的。它從另一個角度再給我解釋宇宙的起因,物理、天文、宇宙學和勇氣的前沿被清晰地呈現在《時間簡史》之中。

在粗略地讀《時間簡史》的時候,開始有個宇宙,後來宇宙消失了,剩下的僅是一點點,然後是爆炸,再然後是延伸,最後是大腦的一片空白。我無法用自己更多的語言來闡述書中的內容,《時間簡史》需要我以後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解讀。在大量的科學麪前,我也啞然了,做為一個大學生,應該全面發展自己,不應該侷限於在一點上,所以我們需要想宇宙大爆炸一樣,把時間和空間利用起來,大學生後才不孤獨。我需要更多的學習,求知的路上不能沒有我。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2

小時候,夜晚看着滿天的星星總有一種嚮往,幻想着能有來自哪顆星星的神祕物種賜予我超本事;之後,當我明白大部分的星星都是太陽,更加堅定有存在地外生命的星球。我們看到的星星是幾億或幾萬年前的星星,也給宇宙塗上了神祕的色彩。正是由於童年對宇宙的好奇,所以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一本久仰其大名的宇宙科普讀物——《時間簡史》。

《時間簡史》是著名的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宇宙學家斯蒂芬·威廉·霍金所著。然而在20xx年3月14日的早晨,史蒂芬·霍金教授卻在劍橋的家中平靜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不得不説霍金教授的離去是全人類的損失,幾乎所有人都對這樣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的離去致以自我最高的敬意與哀思,他就像是羣星的鬥士,先我們一步去往遼闊無垠的宇宙世界,成為我們仰望的星空。霍金教授以往説過,能夠讀懂這本書中每一句的人就夠資格攻讀引力物理博士了,這給了我一些安慰和繼續讀下去的勇氣。

這本書在開頭部分講述了我們宇宙的圖像。早在公元前340年,人們就明白了我們的地球是圓球而不是平板。人們對真實世界逐漸地瞭解,從地心説到日心説;從靜止的宇宙到膨脹的宇宙。牛頓提出的萬有引力定律解釋了為什麼各個行星繞着其他星球轉動。根據萬有引力定律,所有物體都被另外的物體吸引,物體質量越大,距離越近,相互吸引力也越大。可是如果空間有限,由於星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最終會使所有星球都被吸引而坍縮,而事實上宇宙並不如此,所以應當有無限多星體均勻地分佈在無限空間中使這種情形不至於發生。如果從另一方面研究,必須區域的星體會坍縮在一齊,再在其外面均勻地加上無限多的星體對原先的星體是沒有影響的,所以這些星體還是會坍縮在一齊。牛頓引力理論必然會導致宇宙不可能靜止.

關於宇宙的產生,此刻比較為大家理解的説法是大爆炸,而在宇宙開端之前,時間是沒有意義的。奧古斯丁以往説過:時間是上帝所創造的宇宙的一個性質,在宇宙開端之前不存在。對於普通人來説,這種説法聽起來很荒謬,也很難理解。事實上,時間並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我們必須改變對時間的理解。大部分人包括亞里士多德和牛頓都相信絕對時間。他們相信兩個事件之間的時間間隔是不可改變的,時間和空間之間是獨立的`。愛因斯坦提出的狹義相對論解釋了:對於所有觀察者而言,光速都是一樣的,並且當物體以接近光速運動時質量會變得很大,要加速將變得更困難,所以它永遠達不到光速,因為那時它的質量就會無限大。然而這種理論和牛頓引力理論不是很協調。

於是愛因斯坦又提出了革命性的廣義相對論。他認為引力不像其他種類的力,它只可是是空間——時間不是平坦的這一事實的後果。大質量的物體會使空間——時間彎曲,地球圍繞着太陽轉的時候雖然沿着彎曲的軌道做圓周運動,可是它事實上是沿着空間中最接近於直線的軌跡運動。這就像一架飛機在多山的地面上飛行,它在三維空間是沿着直線走的,可是在地面上的影子卻是彎曲的,因為地面不平坦。在太陽周圍的空間——時間由於其質量而彎曲,所以光線在太陽周圍就不能沿着直線走。在正常情景下很難觀察到這個效應,可是在日食時就可能觀察到,這正好驗證了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大質量的物體能夠讓時間變得慢一些。因為光的能量和頻率相關:能量越大,頻率越高。當光經過大質量的物體會失去能量而頻率下降,光速恆定,必然導致時間變慢。在1962年,驗證到水塔頂上和底部的精確的鐘時間不一樣步,接近地球的鐘走得更慢。這種現象可能讓人大跌眼鏡了,以我們以前所明白的,時間是絕對的。如果時間能夠不一樣步的話,那麼我們想像的時空隧道就可能由於某種原因而真實存在了。

事實上,歷史上的確多次存在穿越時空事件。1954年,在一次熱氣球比賽中,哈里·洛根和德里克·諾頓乘做的熱氣球在魔鬼三角地帶神祕地失蹤,經多方查找,仍無下落。在1990年春天古巴的春季熱氣球比賽中的那隻失蹤了36年的熱氣球,在原先失蹤的地方又突然出現。洛根和諾頓仍然和當年一樣年輕,在他們看來僅有幾秒鐘的時間,對地球來説卻已經有36年。這讓我想到了馬航MH370。馬航已經失蹤半年了,至今仍然沒有找到,不排除進入時空隧道的可能。也許過個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後,飛機或許真的會再次出現,讓我們為馬航MH370默默祈禱。

1924年,我們現代的宇宙圖象才被奠定。美國天文學家埃得温·哈勃證明了,我們的星系不是唯一的星系,並且他用絕對光度計算出了我們與其他星系的距離。那麼那些星球離我們那麼遠,我們怎樣區分它們的種類呢?不一樣恆星的光譜不一樣,並且某些顏色在光譜裏找不到。因為每一種化學元素都會吸收獨特的光譜線組,根據失去的譜線能確定恆星大氣中存在的元素。20年代天文學家觀察光譜時發現了一種奇異的現象,所有星系的線光譜和銀河系一樣具有吸收的特徵線組,可是這些線組都會出現紅移現象,即向光譜的紅端移動。人的眼睛看不一樣頻率的光顏色不一樣,人眼睛能看到的頻率最低的光是紅色,頻率最高的光是藍色。如果星系離我們遠去,由多普勒效應我們能夠明白眼睛看到的光的頻率會減小,即出現紅移現象;而如果星系靠近我們,眼睛看到的光的頻率會增大,則出現藍移現象。那麼如果星系運動是紊亂的,紅移光譜和藍移光譜會一樣多,可是事實卻是大部分星系出現紅移現象,這意味着星系都在離我們遠去,宇宙在膨脹!而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並不特殊,僅有所有星系都相互離開才能出現我們所看到的現象。我們能夠想象這樣一種情形:一個氣球上畫了很多斑點,當氣球膨脹時任何兩點的距離都在增大。類似的,這樣就能夠任何兩個星系都在相互遠離。

宇宙可能從大爆炸開始,並且到目前為止一向在膨脹,那麼宇宙有沒有邊界呢?如果有,宇宙外又可能是什麼呢?我以往十分愚蠢地做了一個簡單的推論。我先假設宇宙是有界的,如果有界,那邊界外必定存在,每個邊界都存在邊界外,這樣無限個邊界便是無限。而無限的宇宙意味着無限的物質,這樣很難讓自我理解,於是我覺得可能是人對無限的理解有錯誤。可是之後,我發現我把問題引到死衚衕,以人太低能無法理解結束了問題,這顯然是不合理的。關於宇宙的邊界的一系列問題,人們將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結合在一齊,就可能使空間和時間都是有限的,卻沒有任何邊界。這就類似於地球的表面,雖然地球的面積是有限的,但它卻沒有任何邊緣,只可是地球表面是二維的。而空間是三維的,第四維時間也是有限的。

將宇宙的資料分割成物質和力的這種做法一向沿襲至今。亞里士多德認為物質是連續的,人們能夠將物質一向分割下去。我本來也一向這樣覺得,可當我明白光速是所有物質運動的速度的極限時,我就不太相信物質能夠一向分割了。在狹義相對論發表時,人們還認為原子不可分割,之後湯姆遜證明了電子的存在,人們逐漸瞭解了原子的結構,質子和中子被認為是物質的組成單位。事實上它們是由更小的粒子夸克組成的。當然,此刻還不能説是否有比夸克還小的粒子。任何粒子都有和它相湮滅的反粒子,也可能存在由整個反粒子構成的反世界和反人。如果你遇到了反你和你握手,你們將會在一個巨大的閃光中消失。

黑洞是時空的一個區域,它由恆星衰老坍縮而構成,其引力十分強,以至於任何東西甚至光都逃不出來。黑洞中存在時空曲率無窮大的奇點,在那裏任何定律都失去作用,時間也將終止。根據廣義相對論,宇宙必須有個開端,並且有個終結,空間——時間在大爆炸奇點處開始,並會在大擠壓奇點或黑洞奇點處結束。當然,這只是基於必須科學理論的猜想,包括大爆炸也是,宇宙的開始與結束是否真的如此,還是個未解的迷。

《時間簡史》這本書讓我站在霍金的肩膀上,對宇宙稍微多了那麼一點點的瞭解。相對於宇宙,人類的力量是那樣的微不足道。如果宇宙註定要有終點,生命的存在就會那麼沒有意義。無論是小到地上的螞蟻,還是大到人類的禮貌都將會消失在茫茫世界中。而我自我的所遭受的苦與樂,成功與失敗都必然湮滅在時間裏,想到那裏,不免有一些傷感。

一切存在已經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每個生命都要繼續走下去。前面的路依然看不到盡頭,生命仍然因為本能,因為信念,因為心靈的滿足而活着,而這也就是宇宙之所以存在的意義。

那種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對知識的渴望會指引每一個人去探索和發現屬於自我的星空,而人類就是這樣在仰望星空的過程中不斷前行。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3

宇宙經過無數次的爆炸走向滅亡;又通過無數次爆炸,留下殘核而重生。

在《時間簡史》中,霍金力圖以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來講解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運、黑洞和時間旅行、爆炸與重生等科普知識,完全改變了人們有關物理學、宇宙和時間本身的觀念,向人們展現了當代有關宇宙的最重要的科學思想。 這本書讓我聯想到很多的事情,世界萬物的形成,人類及各種動植物的最初形態-成長-發展-衰亡的過程和輪迴;就像草,世界的每個角落都能看到各種小草。它們在冬天會枯萎、發黃甚至死去。但是,每年的春天一到我們又能見到翠綠的草原,正是應驗了一句古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試想這不也是一種死亡後的重生嗎?

在地球上,我們每個人都只是渺小得如一粒沙子;在整個太陽系中,地球也只不過是千萬星球中的一顆;而在宇宙中,太陽系是不是隻是渺小的一個,我們人類的位置又是在哪裏呢? 迴歸到地球上的萬物,不管是人還是植物,都會有終結而被取代的一天。因為宇宙是不規律的,正因為宇宙的不規律才有現在的太陽系、現在的地球以及現在的人類和現在的美好生活。浩瀚宇宙,遼闊蒼穹,我們何其不只是一粒微塵,一粒各有缺陷,需要互相交融溝通的塵土。而世界上亦沒有十全十美,不管是對待自己的還是他們的錯誤,我們能做的是隻是以一顆微塵謙卑的心,給予多一點包容少一點責備,因為我們都是生活在一個不規律的宇宙之中,我們需要互相理解! 説到宇宙的最初讓我回想起我曾經看過的一部短片視頻。短片中講述我們人類所看、所聽、所觸、所感的都是不復存在的。乍一聽,我們可能會覺得此言論是語出驚人,喧譁取寵,但實則不然。

我們都知道人的所有感官系統都是由大腦所控制的,就像我們看到的、聽到的都是由我們的神經系統傳播到我們的大腦組織,然後再由我們大腦組織顯像出我們看到的以及我們所聽到的景象或者聲音。試想一下把一個人的大腦組織拿出來,然後把它的聽覺系統、視覺系統與我們事先準備好的電腦連接在一起。電腦中的畫面出現的同時是不是也在這個大腦的視覺系統中顯現出相同的畫面?我們再把事先準備好的音樂在電腦中播放,這時候的大腦聽覺系統是不是也會同時聽到一樣的音樂呢?這一切真的令人匪夷所思。繼續觀察,我們會發現如果我們把與電腦連接的視覺系統、聽覺系統切斷,此時此刻大腦中還能顯現出畫面、聽到音樂嗎?答案非常清楚,不能。而這些清晰的畫面和聲音的形成正是藉助於微量元素的作用。

宇宙是由微量原子通過迅速的膨脹直到爆炸,再在宇宙中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將爆炸後的相同元素的殘骸吸引到一起。成千上萬次的爆炸和一次次的萬有引力作用才造就了今天的宇宙、星系、地球和人類。

這樣,我們不難想象滅亡之後的重生將會更精彩。太陽系如此、地球如此、人類也是如此。但這都是很久之後的事情了。也許等到地球、太陽系結束生命的時候,人類已經找到另外一個可以生存的星球。現在的人類只是整個地球的統治者、佔有者和使用者,等到那個時候人類將會成為另一個星球的統治者、甚至整個宇宙的統治者。

霍金給我展現的這一切,或許有人會認為是危言聳聽,但是時間會是一個公平的評判者。然而,短時間內,我們能賴以生存的星球就只有地球,我們無法趕超時間和超越空間,能做的就是珍惜愛護我們現在共同的家園,珍惜擁有的時光和生活,把每天都當成末日來過。那樣即使明天就如電影《20xx》中所描述的世界末日的來臨,我們也一樣能泰然處之。

最後,聯想到我們21世紀的大學生,我們應該慶幸我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有這樣一個好的環境中求學,拓展自己的知識、開闊自己的眼界、活躍自己的思維、培養自己的能力。那麼我們又有怎麼樣的理由在一點點的挫折面前萎靡不振,有怎樣的理由在寶貴的時間面前虛度我們的青春?霍金身殘志不殘,不僅與殘疾鬥爭20年,而且把他高超的智慧奉獻於科學研究,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完成了高難度的科學研究。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是在他20年之久被盧伽雷病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做出的,這真正是空前的。因為他的貢獻對於人類的觀念有深遠的影響,所以媒介早已有許多關於他如何與全身癱瘓作搏鬥的描述。儘管如此,譯者之一於1979年第一回見到他時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那是第一次參加劍橋霍金廣義相對論小組的'討論班時,門打開後,忽然腦後響起一種非常微弱的電器的聲音,回頭一看,只見一個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電動輪椅上,他自己驅動着電開關。譯者儘量保持禮貌而不顯出過分吃驚,但是他對首次見到他的人對其殘廢程度的吃驚早已習慣。他要用很大努力才能舉起頭來。在失聲之前,只能用非常微弱的變形的語言交談,這種語言只有在陪他工作、生活幾個月後才能通曉。他不能寫字,看書必須依賴於一種翻書頁的機器,讀文獻時必須讓人將每一頁攤平在一張大辦公桌上,然後他驅動輪椅如蠶吃桑葉般地逐頁閲讀。人們不得不對人類中居然有以這般堅強意志追求終極真理的靈魂從內心產生深深的敬意。我不能不説,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

霍金有身體上的缺陷,可頭腦聰明的很!他給科學界的貢獻遠遠超過了一個正常人所付出的。一個人如果身體有了殘疾,絕不能讓心靈也有殘疾。儘管上帝是公平的,但是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憑藉着依舊熱忱的心全力以赴。這些霍金都做到了!而我們就更應該充分利用這麼好的條件來努力學習,打破侷限,帶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見解求知問道。不恥下問,擴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提高思想高度。同時逐步走進社會、感受社會、瞭解社會,提升我們的競爭意識,培養自己多方面思考問題的能力,亦即創新思維的培養。

一本好書不僅讓人獲得最新知識,獲得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態度以及科學方法的薰陶和培養,更主要的是能讓讀者有所思、所感,《時間簡史》就是這樣一本讓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書。而對於這本書的作者霍金先生,我更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對於人類的觀念有着深遠的影響。然而他的貢獻竟然是在他被禁錮在輪椅上長達20年之久的情況下做出來的,這才是真正奇蹟———他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身體的不幸讓霍金體會到了地獄般的煎熬,然而他卻以孜孜不倦的科學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締造了人類的天堂。霍金不僅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學界,也以他頑強搏鬥的精神征服了世界。 讓我們記住霍金和他的《時間簡史》,更讓我們銘記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悟。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4

《時間簡史》是由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黑洞理論和“大爆炸”理論的創立人史蒂芬霍金撰寫的一本有關於宇宙學的經典著作,是一部將高深的理論物理通俗化的科普範本。

“任何物理論總是臨時性的:你永遠不可能將它證明出來。不管多少回實驗的結果和某一理論相一致,你永遠不可能斷定下一次結果不會和它矛盾。”是我看《時間簡史》中所得出來的結論,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所有的物理理論,你永遠不可能説是真理,哪怕是準確推測了千萬次,只要下一次出現了不貼合的'推斷,那麼這個理論就不成立。

正如我在網上所看的馬克思的座右銘,思考一切,換而言之也就是懷疑精神。懷疑精神是人類前往的動力,僅有這樣禮貌才會提高,不然將會面臨的結果只會停滯不前。以前,我從來沒有過這個觀念。

讀了這本書後,腦中一向旋繞着許許多多的問題。宇宙到底有沒有過大爆炸?宇宙到底是不是一個無限小的一個點?會坍塌,還是最終趨於穩定?宇宙是無邊無際的還是有盡頭的的?人類能否發明出時光機回來過去?所有問題迎面而來。

霍金曾説過:“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完成我對宇宙的認識,這包括宇宙為什麼會存在。”包括霍金在04年也宣佈過關於黑洞的理論存在的錯誤。他説:“黑洞並非如他和其他大多數物理學家以前認為的那樣。

宇宙是神祕的也賦予黑暗,可是在我們內心之中有擁有着這樣的宇宙!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5

浩瀚的宇宙,神祕的地球,以及那些目前為止人類尚不足以弄明白的事物總是像磁鐵般地吸引着有着強烈好奇心的人們。無論是年少的還是年長的,人們總是去不斷的學習,為的是能更好地瞭解我們周圍的各種事物。出於強烈的好奇心,利用空閒時間我認真地讀了霍金先生寫的《時間簡史》一書,讀完之後掩卷長思,細細的領略其中的哲理,讓人耳目一新。

對於霍金先生寫的這本《時間簡史》由於自己認知水平有限,不得不一字一句地慢慢理解,可仍然還是有不少地方弄不明白。也難怪就連霍金先生在某一場合也曾説過,能夠讀懂全書的每一句話的人,就已經夠格攻讀引力物理博士學位了。雖説只學到了點皮毛,但對自己的知識面還是個很大的擴充並對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高,這讓我不覺得對霍金先生深厚的學術造詣敬佩不已。

首先,這本書是以普及科學知識為目的的著作,他教會了我們如何正確地看待世界以及我們周圍的許許多多的奇異的事情,讓我們學會了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難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類的歪理邪説。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義。看待事物要用科學的眼光,同樣對待學習我們也要用科學的方法。科學史上的每一個重大發現無不都是科學家們大膽假設小心論證而發現的,因此在學習生活工作方面我們也應該貫徹這種思想方法。

其次, 就是讀完了全書之後,腦中一直縈繞着許許多多的問題。宇宙到底有沒有過大爆炸?宇宙到底是否曾經是一個無限小的點?宇宙到底是不是在無限的膨脹還是最後會坍縮,還是最後趨於穩定?宇宙到底在時間上要不要有個開端?宇宙是無限的還是有盡頭?到底廣義相對論正不正確?人類到底還能在創造出什麼樣的理論去解決什麼樣的難題?人類能否發明出時光機回到過去或是來到未來?2222年人類的科技又將會達到什麼樣的地步?人類最遠能到達宇宙的什麼地方?黑洞到底是什麼樣的?難道光速真的就是速度的極限,以致於黑洞成為人類無法逾越的鴻溝?物質的最小部分又是什麼?所有的問題接踵而來,讓人應接不暇。但是這種種的問號又是那麼的有趣,那麼的吸引我們的目光,讓人浮想聯翩。可能這一切一切的問題,你或許現在就能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可是誰又能知道,你給出的答案或許就像是從比薩斜塔上落下的那兩個不等重的鐵球不同時落地的“真理”呢?可能僅僅在當時的情境下被人們所認可,但是隨着科技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將會有更多的伽利略站出來,告訴你不是這樣的;也會有更多的哈勃望遠鏡向你展示,原來宇宙真的並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樣,而是真真切切的正如你眼前所視,此時你可能會有所迷惑,到底什麼才是真理?沒有人能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正如沒有人能預測你的未來會怎麼,一切都要交給時間。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人類就能進行太空旅行,或許仍然在浩瀚的宇宙面前無所適從。

最後,從這本著作中,我深深的瞭解到科學上的很多重大的進展都是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們不盲目的追隨權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有時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險,提出自己的理論,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

一本好書不僅能教給別人知識,更主要的是能讓讀者有所思有所感,《時間簡史》就是這樣一本讓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書。而對於這本書的作者霍金先生,我更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對於人類的觀念有着深遠的影響。然而他的貢獻竟然是在他20年之久被盧伽雷病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做出來的,這才是真正空前的——他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身體的不幸讓霍金體會到了地獄般的煎熬,然而他卻以孜孜不倦的科學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締造了人類的天堂。不幸中的大幸,正如霍金本人自述:“幸虧我選擇了理論物理學,因為研究它用頭腦足矣。”這正證明了約翰彌樂頓的名言:“頭腦是他自己的住所,他在其中可製造地獄的天空,也可製造天堂的地獄。”

讓我們記住霍金和他的《時間簡史》,更讓我們銘記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悟。

好書,好感!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6

這幾天在讀霍金的《時間簡史》。

很多人會質疑:你能讀懂嗎?我看了幾十頁就看不下去了。

讀不懂又有什麼關係?引用書籤裏的一句話:懂與不懂都是收穫。

我很喜歡祖先發明的“宇宙”這個詞,彷彿從字眼裏你就能想象那無限的空間與時間,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有了時空這個概念,宇——空間的總稱,軸——時間的總稱。如今我們探討宇宙時,都會把時間和空間聯繫在一起。而我總是會在這上面糊塗,估計是自己無法用思維的概念去思考和想象。有時我會覺得自己明白了時空的道理,但大部分時間還是糊塗,我想讀這本書一定對我有這方面的幫助。

在讀霍金的《時間簡史》時,他在書中首先提出了幾個問題,這些也是我們認識宇宙和時間議題最初的也是最難以解釋與理解的幾個問題。但它卻與我們所生活的星球與宇宙息息相關。科學總是在眾多的不同問題中不斷進步與發展,這是霍金先生提出的幾個問題,先不管從專業角度來説這些個問題怎麼回答,就我自己從這些問題中卻也得到了一些其他的認識。

有句話説“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在西方神學中,他們認為是上帝創造了這個宇宙。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探索真理的腳步都被很多的外界因素所制約着,大眾都奉行的未必就是正確的。而對於為何會有一個宇宙,我做不了回答。讓我們想象一下,宇宙茫茫浩瀚星海,是我們所想象不到的大,無邊無際的存在,可它為什麼會存在呢?假如,不存在宇宙,那麼便沒有了宇宙中的一切,像星球、銀河、塵埃還有我們地球和人類世界,當然更不可能有我們人類也沒有什麼思想,一切的一切都不存在??那麼這個“不存在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

它從何而來,“在1929年,埃德温·哈勃作出了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觀測,即是不管你往那個方向看,遠處的星系正急速地遠離我們而去。換言之,宇宙正在膨脹。這意味着,在早先星體相互之間更加靠近。事實上,似乎在大約100億至200億年之前的某一時刻,它們剛好在同一地方,所以那時候宇宙的`密度無限大。這個發現最終將宇宙開端的問題帶進了科學的王國。哈勃的發現暗示存在一個叫做大爆炸的時刻,當時宇宙的尺度無窮小,而且無限緊密。在這種條件下,所有科學定律並因此所有預見將來的能力都失效了。如果在此時刻之前有過些事件,它們將不可能影響現在所發生的一切。所以我們可以不理它們,因為它們並沒有可觀測的後果。由於更早的時間根本沒有定義,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人們可以説,時間在大爆炸時有一開端。”

今天才偶然發現,霍金自己都説,這是一本很長很長的書,長到幾乎要把整個時間都包含進去,然而,時間又是根本沒有始終的,它不可能被任何空間所包含,所以,時間的無始無終也就成了書的作者霍金教授在整本書結束的時候要表達的終極意圖。

《時間簡史》,它用非常客觀的視角來闡述時間在何處開始,在何處終結,宇宙的無限性和有限性依據何在。霍金教授在撰寫整本書的時候,把自己放置在了外層空間的一個奇異領域,用一種置身其外的態度對遙遠星系,黑洞,夸克,大統一理論,“帶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質,“時間箭頭”等進行了深入地探討。

突然感覺,《時間簡史》不僅是一本科普的哲學的書,而是一本融入了人作為人類永恆的不斷去追求真理的書,如果時間終結了,那時尚,文化,藝術,甚至悲歡喜樂都會去哪呢?總要有人去思考和追尋吧。

如今讀完《時間簡史》,我最大的感受是科學的力量和高度。也深刻地認識到文理原本是沒有界限的,作為一個有完整人格的人,無論文理科,都應該廣泛涉獵各領域的著作,擴展自己的知識面。

領略過《時間簡史》,對於終極關懷,對於時間,對於宇宙,對於生命乃至對於人類最偉大的思考,我都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更為深刻的認識必然鑄造更為深刻的人格,自己在不斷成長,我很高興。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7

《時間簡史》是一本大名鼎鼎的書,我在一家舊書店看到這本書時,就毫不猶豫地買了,買回家,隨便在中間翻了幾頁,裏面充滿各種物理名詞,我覺得無聊枯燥,又放回到書架上了。這段時間,因為經常想不起別人的名字,我心裏懷疑自我智力是不是下降了,又從書架上抽出這本書來讀,看看憑自我在高一學過的物理能不能讀懂這本書。

讀了第一頁,我心裏想語言很平白啊,讀完第一章,明白了從古希臘到現代社會人們對時空的概念轉變,我明白了,書的標題《時間簡史》不是僅僅吸引眼球,霍金是真的想闡述人類對時間的認知的歷史,這個太趣味了,讀過帝王將相的歷史,讀過藝術文學的歷史,但還沒有讀過關於時間的歷史。時間不是一個絕對的永恆的概念嗎?它怎樣會有歷史呢,難道時間也有開頭和發展?

讀到第二章,我覺得十分開心,最終弄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講的是什麼,至少我在霍金想讓一個普通外行讀者能懂的層面上懂了。並且讀到這一章,我有信心自我能讀完這本書,並且能讀懂。這不是因為相信自我的智力,而是霍金以對整個時空研究的科學歷史為脈絡,以哲學討論為暗含背景,十分有條理、邏輯十分清晰的一步步推導和解釋了關於時空的理論演變,他提綱挈領的總結深奧理論的本質,用生活中大家熟知的例子進行例比,讓人很快理解。比如他用警車的聲音從遠到近的變化,來解釋恆星光譜的紅移現象,進而説明科學家怎樣推論出宇宙在膨脹。

我做過多年的教師,我明白僅有一個人對這個學科有整體的認識,同時又有十分深入的理解,才能把一個知識點的來龍去脈和重點以清晰明白的方式講出來。當一個人半懂不懂的時候,才會把一個知識點講的異常複雜,顛來倒去,讓外行肅然起敬,讓內行偷笑。霍金作為當代最傑出的物理學家,他已經不需要去炫耀他的知識,或者以標新立異的風格去吸引注意力。他像一個耐性的數學家教自我孩子加減乘除一樣,娓娓道來,一步步帶着你走。

從第四章開始,閲讀開始費腦力,因為前三章講的理論和發現是宏觀尺度的,比如大爆炸、時空扭曲、光錐等,是可被觀測的,所以雖然深奧,但經過霍金的解釋,還比較容易理解。並且前三章的理論是經典理論,經典理論做出的預測是確定性的,貼合我們的認知習慣。但從第四章開始介紹量子力學。量子力學對於普通讀者的理解難點在於:

首先,量子力學研究微觀粒子運動,基於十分微觀、無法被直接觀測的尺度,比如比質子、中子更小的夸克。所以讀者需要運用更多的想象力和推理本事。而這一點也是量子力學被人質疑的'地方,一些量子理論到今日還無法被觀測數據驗證或證偽。無法被證偽的理論和玄學就難以區分了,可能前者的數學與推理成分多,後者的玄虛名詞更多。不一樣反過來想,這也是量子理論十分高超的一點,它不是由觀測結果抽象總結出來的,而是由科學家們推理計算出來的。

其次,量子理論認為觀測本身會改變被觀測物的狀態,粒子的位置和速度無法被同時確定,不確定性原理是世界的一個基本性質。我們無法準確測量物體此刻的狀態,更不能準確的預言未來。這有違我們對世界確定性的習慣認知,我們也習慣了從定律推導出確定的預言和結論。很多人聽説過薛定諤的貓的思想實驗:將一隻貓關在裝有少量鐳和氰化物的密閉容器裏。鐳的衰變存在機率,如果鐳發生衰變,會觸發機關打碎裝有氰化物的瓶子,貓就會死;如果鐳不發生衰變,貓就存活。根據量子力學理論,由於放射性的鐳處於衰變和沒有衰變兩種狀態的疊加,貓就理應處於死貓和活貓的疊加狀態。我估計大多數第一次聽到這個結論的人都覺得這是胡説八道。貓要麼死,要麼活,怎樣可能又死又活?!我也一樣。可是讀了《時間簡史》裏霍金對於波粒二象性的解釋,你就能理解“貓處於死貓和活貓的疊加狀態“這個結論是怎樣推導出來的,進而可能會懷疑世界的確定性。可是從哲學家的角度來説,我知故我在,即使一切存在都是不確定的,但我的思想是確定無疑存在的。

從第四章到第十一章霍金敍述了量子力學在宇宙時空方面的理論發展和觀測結果,包括:黑洞、熱大爆炸、蟲洞、時間旅行、弦理論、多維宇宙等,這些章節裏的觀測結果遠少於前三章,更多的是計算、推理和想象。可是他這本書寫於1998年,距今已有二十一年了,應當有更多更新的觀測結果證偽了或者貼合這些理論。

第十二章是結論,回顧了從遠古人類將自然現象歸結為神的意志,到今日科學家們在繼續探索宇宙,試圖找出一套完備的理論和定律來解釋宇宙。可是這章幾乎沒有確定的結論,而是提出一系列的疑問:是否存在這樣的完備理論和定律?如果存在,這樣的理論和定律是否能預言未來的宇宙?即使這套理論和定律能夠解釋和預言我們的世界,那為什麼會有這套理論和定律?或者説為什麼世界遵循了這套理論和定律?到最終一個問題的時候,其實我們又回到了源點:世界究竟為什麼存在?究竟有沒有上帝?

所以科學的宇宙學和神學、哲學殊途同歸,最終我們要追問我們是誰和我們為什麼存在。霍金在書末感歎科學家們太忙着描述宇宙為何物的理論,以至於沒工夫過問為什麼,而另一方面,科學理論越來越專業化和數學化,哲學家跟不上科學理論的提高,哲學家們越來越縮小他們的質疑範圍。“以至於連維特根斯坦,這位20世紀最著名的哲學家都説道:‘哲學餘下的任務僅是語言分析。’這是從亞里士多德到康德哲學的偉大傳統的何等墮落啊!“

我以前問過一位天體物理學者:他從事的研究是否讓他覺得他比一般人更理解這個世界,這個以往是以色列跆拳道冠軍的學者惋惜的説:恰恰相反,他的研究讓他覺得他對這個世界明白是這麼少!

讀完霍金這本書,我們會有同樣的感歎,這本書講訴了從古希臘講到當代的宇宙學研究,卻發現這個世界依然有那麼多未知,我們越研究,卻發現越多的不確定性。在終極問題上,天才如愛因斯坦、霍金也依然困惑。可是我們也會感歎甚至感動: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執着投入的探尋宇宙奧祕,知識一點點累積起來,讓我們由人類早期的迷信,走到今日,站在土地上,仰望星空,大膽認為自我有一天能夠理解世界的起源、發展和未來。

一本好書總應當啟發你去思考一些額外的問題。我讀完這本書,也有一些問題,但這些問題不是什麼好問題,作為物理學的完全外行,我的問題也很外行和淺薄。

我的一個問題是:愛因斯坦提出“引力”不是真正的力,只是因為時空被質量扭曲了,使得物體在扭曲的時空裏行進時似乎被一股力牽引。如果愛因斯坦是對的,為什麼書中霍金一向在試圖將引力和量子理論統一齊來?

另一個問題是:霍金是否認為自我和伽利略之間有神祕的聯繫?從書中的語氣和描述來看,他很推崇伽利略,説他的《兩種新科學》是現代物理的發端。霍金也指出他出生在伽利略三百年的忌日,書中提及他和教皇的交談也指向伽利略和教會的關係。

最終一個問題是:書中從量子理論推導出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均勻和光滑的,為什麼在小尺度上,比如生物,包括我們人類,均勻性也存在?究竟是怎樣的神祕意志或力量決定了這種均勻性?

揣摩着這些問題,好像嘴裏含着話梅糖,讀完書,依然有餘味。

《時間簡史》是一本趣味的書,推薦給期望讀了一本書能夠向別人吹牛的孩子,推薦給像我這樣想經過讀懂一本書驗證自我腦子還好使的中年人,更推薦給對宇宙起源和發展有強烈好奇心的好讀者。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8

《時間簡史》中,偉大的科學家們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努力創新,從而不斷地推動科學的發展。正是這種創新精神,才使得人類社會不斷地向前邁進。馬爾滕曾經説過:水不流動,必至污濁。同樣,一切事業,假使使當事者不常留意改進,改良,努力着創新,最終是準會落伍,失敗的,所以説,創新是發展的不竭動力。

歷史,這輛時空之車,在時光中不知疲倦地穿梭,並將繼續向前方行進,創新便是它前進的車輪。因為創新,歷史才不斷地發展。回首望去,在農業的發展史上有這樣一段足跡,黃帝發明農耕器具,到後來人們使用水車,到如今的噴灌技術和農業土地多利用,這是一個又一個的創新,這個創新,使中國這個農業大國可以養育着世界上1/5的人口,再想想,政治上無論是北孝文帝通過改革創新使國家興旺,還是唐太宗的“貞觀之治”,都使國家走向一個又一個歷史的巔峯;再想想,數學上無論笛卡兒創立了解析幾何學,還是祖沖之將“π”算到小數點後9位,都使數字變得美輪美奐;再想想,科技上無論是我們國人為驕傲的四大發明,還是虎克發明了顯微鏡,都給人們帶來了福音;再想想,教育上無論是孔子的因材施教,還是當前的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方法,都為社會培養了大批人才。這些,不管在哪一行,無不都充分體現着創新的力量,揭示着,創新推動者整個社會的發展。

有的`朋友説:‘那都是偉人所做的大事,跟我沒有關係呀。’那你就錯啦。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都離不開創新。當有的同學發現擦黑板時有灰塵,於是發明了一個新種新的黑板擦。當有的同學發現考試時鉛筆容易壞,於是發明了自動鉛筆。這些例子無一不證明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離不開創新。

不僅個人需要創新能力,而且整個國家也需要創新意識。因為只有創進才可以發展,只有發展,才可以屹立世界民族之巔。

創新是後車輪,發展是前車輪,只有不斷的創新才能推動國家不斷的發展。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9

多年以前看過時間簡史,感覺非常好,時間簡史讀書心得1。今天偶然又在網上看到了時間簡史,決定再讀一遍。

第一個體會是,真正大師的作品都是深入淺出的,比如這本時間簡史,講的是關於宇宙的理論,應該是相當枯燥和艱深的,但作者就是能夠抽絲剝繭一樣把複雜深奧的理論講得我們這些普通人、物理學的外行都看得明白,不,更準確地説,看得津津有味。反觀我國的有些學者,在那種頂級刊物上發的文章,明明可以用很通俗的話來講清楚,卻偏偏要用晦澀難懂的話來講,典型的淺入深出,這其實是掩蓋文章思想、內容的貧乏。

第二個體會是,古希臘人確實厲害,他們的理性思維、科學思維確實獨步全球。這一點從地球的形狀這個問題上顯示出來。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已經明確指出地球是圓的,他何以能得出這個結論?時間簡史中是這樣講的:

早在公元前340年,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他的《論天》一書中,就已經能夠對於地球是一個圓球而不是一塊平板這一論點提出兩個很好的論據。第一,他認為月食是由於地球運行到太陽與月亮之間而造成的。地球在月亮上的影子總是圓的,這隻有在地球本身為球形的前提下才成立。如果地球是一塊平坦的圓盤,除非月食總是發生在太陽正好位於這個圓盤中心之下的時候,否則地球的影子就會被拉長而成為橢圓。第二,希臘人從旅行中知道,在越往南的地區看星空,北極星則顯得越靠近地平線,心得體會因為北極星位於北極的正上方,所以它出現在處於北極的觀察者的頭頂上,而對於赤道上的觀察者,北極星顯得剛好在地平線上。)根據北極星在埃及和在希臘呈現出來的位置的差別,亞里士多德甚至估計地球大圓長度為4000000斯特迪亞。現在不能準確地知道,一個斯特迪亞的長度究竟是多少,但也許是200碼左右,這樣就使得亞里士多德的估計為現在所接受數值的兩倍。希臘人甚至為地球是球形提供了第三個論據,否則何以從地平線外駛來的船總是先露出船帆,然後才是船身?

而反觀中國,即使到近代,地球是圓的這個觀點傳到中國來的時候,仍然受到了中國人的一致嘲笑——那地球下面的人豈不要掉下去了?荒謬!即使是我出生以後(1970年代),説地球是圓的,我也不能理解,村裏人也不能理解。再比如月食是地球擋住了光線,這在傳統的中國人看來也是天方夜譚,人們還是相信是天狗吃月亮,要趕快敲鑼打鼓,我小時候就有一次村裏人全部跑出去敲鑼打鼓的親身經歷。

其實回頭想一想,地球是平的和月食是天狗吃月亮的觀點破綻很多。比如地球是平的,那麼太陽西落以後是如何又跑到東邊去的呢?再比如天狗食月,你在地下敲鑼打鼓,天上能聽得到嗎?也從來沒有人試驗一下,如果不敲鑼打鼓,天狗會不會把月亮吐出來,如果不敲鑼打鼓天狗也會把月亮吐出來,那麼為什麼還要敲鑼打鼓呢?這兩個例子充分説明了中國人的`不思考和盲從。

其他地方的文明也沒有古希臘這種理性思維——當然,尼羅河等地很早也有很高級的文明,甚至也有天文、測量等科技知識,但理性和科學的思維方式確實只在古希臘產生了。當然,古希臘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從《時間簡史》中的那段話可以知道,亞里士多德之所以得出地球是圓的結論,兩條重要的依據一是北斗的位置,一是海里先看得帆後看得船身,這都和古希臘人的旅行有關,而古希臘人之所以經常旅行和他們處在地中海中心位置是有很大關係的。當時的希臘經濟發達,社會和諧,而且地處亞非歐的接壤地帶,很好地繼承吸收了古埃及文明(非)、兩河流域文明(亞洲)。當然當然,即使這樣,我們還是得承認古希臘人天賦異稟。

理性和科學確實是人類獨有的,到今天,作為人類,我還是驚歎於人類怎麼能這麼聰明,能夠堪破宇宙的祕密。人,真是萬物之靈啊。特別是那些傑出的物理學家,簡直是非人類。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10

《時間簡史》,一聽名字就知道這是一本科普書,的確,這是一本討論“空間與時間的本性,上帝在創生中的作用”的科普書,而作者正是大名鼎鼎的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教授史蒂芬·霍金,還有著名的物理學家列納德·蒙洛迪諾。

當我剛翻開這本書的第一章,剛讀幾句話,就被這本書吸引住了。這本書的語言不同尋常,是那麼能讓人理解其中的奧祕,那麼有説服力。我用心地讀了幾章,明白了不少知識,如:每一個物體都具有引力,而且如果有兩個物體,其中一個的引力是2倍,另一個的引力是3倍,兩個物體加起來的引力就是6倍。

在《時間簡史》裏,我最喜歡的一章是《相對論》。當我讀完這一章時,我立即明白了為什麼一個物體(光除外)永遠達不到光速:根據質能方程w=mcc/2(c光速)可以算出來,當物體運行的速度越快,那麼他的質量就越大!那麼根據你上面的公式F=ma→a=F/m,你想想分母無限大的時候那麼加速度就會無限的小,趨近於零,再結合質能方程算出來的結果只能是速度無限的接近於光速!只有當物質轉化成能量的時候才有可能達到光速!

《時間簡史》我們看不明白,也未必就是正確的。人類在迷茫的道路上,不知道還要走多遠。

但我相信,儘管每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人類天然的求知本能給了我們力量。這種接力會永遠進行下去,直到揭示無限的'真知。

也許到那一天,我們才能真正的解釋,生命、宇宙、和愛。而在這之間,迷茫,困惑不可避免的會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或許它們就是我們生活的動力之一。空間、時間與宇宙中的奧祕還有很多,可以説是無窮的,正等着我們去發現。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11

暑假時,我饒有興趣的簡讀了一本暢銷全世界的科學著作-《時間簡史》,其作者是當代著名的宇宙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斯蒂芬?威廉?霍金。這本科學著作能夠説的上是將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結合的最完美的一本書,出這點之外,此書還詳細的闡述了黑洞效應和大爆炸及宇宙奇點問題。

倘若這本書以數學公式、證明過程和科學術語為主,那麼我認為它不可能這麼暢銷全世界。這本書正是以它通俗的語言文字、幽默的插圖、強有力的論證過程和獨特的思維方式將讀者帶入廣漠無垠的宇宙,去體會黑洞邊緣的神祕,去感受大爆炸的壯闊,發人思考,引人入勝。

《時間簡史》的重點就是概述黑洞和宇宙奇點大爆炸理論,它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開始一步一步的探討,補充了廣義相對論中的一些不足。作者認為宇宙是從一個密度、時空曲率無限大的奇點經過大爆炸而開始的,在大爆炸中,物質的温度十分高。在隨後過去的一秒鐘中,宇宙的温度急劇下降,下降到大約100億攝氏度,於此同時也在不斷地膨脹,就使得正電子和反電子(帶正電荷的電子)互相碰撞以此湮滅,並釋放出很多光粒子,來維護宇宙的平衡。到了之後,得以有強力的作用從而使物質不斷聚攏,聚攏,這就構成了古老的星球和星際物質。我們的地球,也是經過這樣的物質聚攏才構成的。

而書中的另一偉大成就是對黑洞的研究,黑洞最開始是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一書中作出的一個預測,他假設如果存在一空間的曲率十分大,物體的逃逸速度十分快,快到連光也不能逃離這樣的.空間。那麼這樣的空間能夠稱之為“黑洞”。但他認為既然連光也不能逃離黑洞,那麼我們也無法觀測到它,它名副其實是一個十分黑的洞。但霍金結合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理論後提出:黑洞其實不“黑”,它能夠放射出正反粒子,並且它還有這很高的温度。正因為它放射出的正反粒子互相湮滅了,所以我們很難觀測到它。黑洞以極高的速度放射能量,當能量耗盡時則會向宇宙大爆炸那樣從一個奇點發生強烈的爆炸,並在宇宙中消亡。

從這本書中我不僅僅獨到的是宇宙物理知識,我還讀到了一種敢於同命運抗爭,頑強不屈和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眾所周知,霍金出這本書時已是全身癱瘓,能夠活動的僅是3隻手指。在這樣的條件下他憑着那充滿智慧與知識的大腦,毅然對宇宙發出思索,對真理髮出挑戰。最終他成功了,出版了這傲然屹立於科學文獻之林的偉大著作。讀完此書我受益匪淺,我學到的東西遠遠不止那些,而更多的精華還有待於我更深一步的閲讀,更深一步的探索。最終我引用牛頓的一句話來結尾:“我不明白世人怎樣看待我。我只覺得自我好像是在海邊玩水的小孩,偶爾是到美麗的貝殼,就高興不已。但應對真理的浩瀚大海,我仍茫然不知”。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12

昨天看完了霍金先生的《時間簡史》,在這裏談談感想。

作為一本科普書,我十分相信作者本人及譯者已經盡力了。如果看完了這本書之後,還是完全不懂的話,説明這個人在看此書時完完全全沒動腦子。

小至夸克,大至宇宙,看似差別巨大的兩者,冥冥之中總有聯繫,宇宙,可以坍縮成一個密度無限大的奇點,但這個比夸克還小的奇點,卻也許是我們宇宙的開端。

書中提到的引力波,則在去年的這個時候,被我們地球確確實實地接受到了,雖然這條引力波是100多年前的。

在探索宇宙這一方面,科學家無法用實驗來驗證什麼,但這個世界本來就沒什麼真正的定理,因為我們連1+1=2都不確定。但我們不能説人家是胡説八道的。

《時間簡史》把這個名字拆開來:

時間,空間,簡要的歷史。

看完書後,我也有個疑問了,我們的宇宙究竟是太複雜還是太簡單,是否是在上帝的可控範圍之內?

愛因斯坦剛提出相對論的時候,據説全球只有(除愛因斯坦外)兩人能理解。但現在,相對論對我們並沒有那麼陌生,這是這100年來,我們在宇宙學和粒子學上取得的巨大進步!

我們在這方面取得的進步,離不開哲學。但如今,我們越來越重視理性分析,反而把哲學看成了一種形而上學的東西,就像我上條發的'説説一樣,就和人們越來越冷漠,越來越反雞湯一樣。

引霍金先生在《時間簡史》中的話:

哲學家把他們的質疑縮小到如此程度,以至於連維特根斯坦,這位20世紀最著名的哲學家都説到道:“哲學餘下的任務僅是語言分析。”這是從亞里士多德到康德哲學的偉大傳統的何種墮落啊!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13

宇宙是怎麼產生的呢?很多人一直都被這個問題所困擾,當然我也不例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帶着好奇心在寒假中閲讀了《時間簡史》一書。《時間簡史》一書是一部關於“宇宙”的書籍。當我翻開這部書時,我就彷彿走進了宇宙,在宇宙中游歷。不知不覺,我已經讀完了這本神奇的書。讀完這部書,我深有感觸,尤其是第6章講的“黑洞”。讓我久久不能忘卻……

?“黑洞”這一詞相信大家都並不陌生。但是又有幾個人真正瞭解“黑洞”呢?我想絕不會有很多。在《時間簡史》這本書中當然也介紹了“黑洞”,時間簡史用通俗的語言告訴了我們“黑洞”的定義:超強的引力以至於光都無法照射便被吸回的空洞就叫黑洞。連光都無法照射出來!我這才感受到了黑洞的力量。當我真正瞭解“黑洞”知道了“黑洞”的'定義時,我不禁讚歎道:這就是科學啊!真厲害!

是啊!這就是科學 ,是它讓我們知道深海底下有什麼?是它讓我們感知到宇宙!浩瀚無垠的宇宙!是科學充實了我們的生活!是科學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我們應該感謝科學,感謝那些為科學在奮鬥的科學家們!

眾所周知,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規定,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一切物體運動速度的上限。在我看來,就是一切有正質量的物質都只能無限接近於光速而不能到達,就更別提超越了。

讀了《時間簡史》這本書,我才真真正正感受到了科學。科學是無止境的,科學能夠探索宇宙,深海等等等等。我相信,科學一定會越來越發達,撥開未解之謎的迷霧,為人類造福!讓人類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五彩繽紛!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14

《時間簡史》一書就是把讀者引向宇宙的起點和萬物的本源,從而引發我們對個人、對同伴、對事件、對社會、對生命、對世界、對意識等等的思考,進而使我們在自身尋找本質。 國小的時候就聽説了,史蒂芬·霍金所着的《時間簡史》,雖早想一窺究竟,但終究功力淺薄而沒有為難自己。我對於自然科學的喜愛可以追溯到三四歲的時候,至今還記得,夜晚美麗而浩瀚的星空,使我第一次對自然發出了質問與感慨。 如今,歷經十年數理化的修煉,功力激增,雖尚無渾厚殷實之沉澱,卻已能瞭解少許,但有力餘,便欲牛刀小試,有幸於書店中覓得此珍貴之書,便買諸家中,悉心運氣以觀。 此書雖銷量達1000萬冊,創科普着作之奇蹟,引無數觀者摘鏡立目,但仍因其內容之艱深,專業知識之涉域甚廣,使文人墨客欲其書者盡折腰而視之為“天書”。 霍金在書中系統地闡述了近代科學的發展史以及當代物理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如其中的波粒二相性,宇宙不守恆,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反物質理論,黑洞引力論等等,皆為大學理工科專業內容,常人想以此書作為茶餘飯後的.消遣用具,實非明智之舉。

全為此書而費盡心思,雖尚不可徹悟其內之深涵,卻也略悉端倪,了明大意,知作者之用心。於此,便欲粗評一二,傾我心之領悟,流我思之感慨。 一、對霍金——終為大師也 自幼患異症,身不由己,卻意志剛毅,才思敏捷,為此浩瀚之文,足可見其氣之深廣而奧絕也。此書絕非僅以理科專着自居,更溢人文情懷並與機智修辭。此舉,實深刻記於我心,令我無能忘之。

二、對內容——回味中帶着思考,思考後更是回味 讀書使人明智,此言非虛。《時間簡史》一書就是把讀者引向宇宙的起點和萬物的本源,從而引發我們對個人、對同伴、對事件、對社會、對生命、對世界、對意識等等的思考,進而使我們在自身尋找本質。無意中便提高了思維的深度與廣度。此書從宇宙圖像説起,系統地介紹了時間、空間、量子、自然力、黑洞、蟲洞等內容。我們在與作者一同思索中,墮入了科學的迷幻之,似乎時而看見一絲亮光,也許那就是未來的可以認識的世界。

《時間簡史》讀書心得15

我選擇閲讀的書名是《時間簡史》。

另外霍金在書中寫到,宇宙的誕生源於一次空前絕後的大爆炸,大爆炸大約發生在146億年前,此後便有了空間與時間,而且空間與時間是共生共滅的。大約在50億年前,太陽誕生,為地球孕育生命提供了有利的保證。大約46億年前,地球誕生。此後才出現了人類,才有了一切繁華文明的地方。據天文學家觀測,近地恆星正在遠離我們的地球。這説明什麼?説明宇宙正在不斷膨脹擴大,終有一日宇宙或許還會縮小,逐漸變成一個點,時間與空間都將灰飛煙滅,化為烏有。當然這是根據“物極必反”作出的'大膽的猜測,或許會有些荒謬,但這是後話,暫且不談,就由時間來檢驗一切吧!眼下最重要的是把握時機,建設好世界這個大家庭,以抵禦一—切可能突發的變故。

其次,我認為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情是完美的。比如某些規律被我們發現了,但更多的還是未知的事物。世界到底有沒有絕對準則還是僅僅是個巧合所有的問題我們目前尚還不得而知。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和人們不斷的探索才有可能解開這一個一個的謎團。而對於我們來説,它給我們的啟發是,沒有,只有更好,。就像是學習,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無法在學習上達到峯,因為沒有峯。你有的只能是不斷的去和別人競爭,和自己較勁,唯有此你才能在自己的學習上取得好成績。同樣,工作中也是如此,成功的企業者有着強烈的競爭意識。現在是適者生存,他們為了不淘汰而競爭,這也會使社會的快速發展,一舉兩得。

最讓我欽佩的莫過於霍金偉大的精神品格。他在弱冠之年就患上了硬化症,導致癱瘓。此後數十年間始終要依賴輪椅生活,甚至只能靠計算機和語言合成器幫忙。記得他曾經説過:“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有我愛和愛我的親人和朋友;對了,我還有—顆感恩的心。”這是多麼熱愛生活而發出的肺腑之言啊!他是物理學家中的巨人,更是千千萬萬的青年學習的榜樣!

步入大二初便計劃閲讀這本書,不同的年齡段去閲讀這本書其實是有不同心境和思維方式的,在以往我會覺得這樣的書會非常乾澀,讓人難以讀懂。就如同我在閲讀《瓦爾登湖》時,其實是不太明白其中內涵的。

但現在閲讀就會感慨原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