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教學勇氣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1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學勇氣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勇氣讀後感

教學勇氣讀後感1

在《教學勇氣》一書中,作者提到讓學生參與真正共同體的動態是優質教學法的原則。優秀的教師所做的,要遠超過把共同體中的新知識傳遞給學生,優秀的教師通過讓學生積極參與真正共同體的動態演變,重複認知的過程。教學不同於技巧,優質教學一直在本質上是羣體共享的。“羣體共享”一詞引起了我的興趣,我繼續往下看,讓我瞭解了作者所闡述的“以主體為中心的教育”,它既不是傳統教學法中的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只把結論傳授給學生的方法,也不是關注主動學習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在共同體模式的教學中,課堂既不以教師為中心,也不以學生為中心,而是以主體為中心。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同時關注一件偉大事物,主體-不是教師或學生-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的最優特質獲得融合和超驗昇華。

作者通過自身的經歷讓我們看到了他在共同體的學習中是如何把握的。在被邀請演講時,碰到的是一羣習慣於只聽課,不參與討論的學生。這樣的場面讓作者不安,甚至緊張到違背規則地向學生胡亂發問。感覺到演講像是公開絞刑。當有一個出於對作者同情的學生舉手提問時,作者馬上熱情響應,接着引起了更過的交流,真正的對話、學習就出現了。

這不也是我們近幾年來的教學探索、教學改革,推翻了傳統的教師一言堂,倡導學生的主體地位,又發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弊端,提倡合作學習,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合作,共同學習。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可以當學生,學生也可以當教師,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是一個學習的共同體,教師不是知識的代言人,也不是學生關注的唯一焦點,被關注的是知識本身。當然讓學生參與真正的學習並不是簡單地讓學生圍坐一圈或是分成小組,在一起討論討論。而是共同關注於知識,學生接觸的`是知識本身,學生與學科建立了緊密的關係,在參與共同體的學習中,使學生在比學習書本知識時更真實。

在實際的教學操作中我也致力於讓學生參與真正的學習,在6A U7 at Christmas的學習中,介紹的是一個西方的節日文化。在對於這一知識的學習時,學生本身已經對一些西方的假日有所瞭解,可以運用一些簡單的句型來表達自己喜歡的節日以及在這節日時所做的一些事情,他們有這些知識基礎,並不是對於Christmas一無所知的,這樣為本單元的學習就奠定了基礎。嘗試在學習前,佈置前置性作業,讓學生們通過自己的方式查找有關Christmas的一些資料,對這一西方節日做最大的瞭解,知道它是在哪一天,人們通常會做些什麼事情,有哪些風俗習慣等等。課堂上從談論學生自己喜歡的節假日入手,進行相關的聯想,把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Christmas的相關知識上,所有的內容都是通過學生自己蒐集,表述,所以比起直接從引入課文,在課文中學習到的知識就更加深刻,掌握得也更好。

教學勇氣讀後感2

“教學真的需要勇氣!”當我讀完《教學勇氣》掩卷沉思,不由得慨歎道。教學,真的需要勇氣,打開我們的心靈,喚醒真我的靈魂,在那新課堂的空間,構建一個教學的共同體,在那偉大事物的圓圈,帶領學生一同起舞。

一、有勇氣構建共同體。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一直奮鬥在教育的最前線。教育改革像呼吸一樣存在我們的教學中,從以前的“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模式教學,到現在“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模式教研,總以為自己已經站在教改的前沿,直到讀到《教學勇氣》,方知自己的卑微之處。

《教學勇氣》第五章《教學與共同體中》有這樣一段話:“課堂既不應以教師為中心,也不應以學生為中心,而應以主體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體模式中,課堂上教師和同學同時專注一件偉大事物,在這樣的課堂上,讓主體——不是教師和學生——成為我們專注的焦點,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的最優物質獲得融洽和超驗昇華。”帕克·帕爾默説得多。,教師的滿堂灌不合時宜,學生的滿堂言有些荒唐,惟有師生專注於一偉大的事物,惟有師生的教育最優物質獲得融洽和超驗昇華的課堂才是最美的課堂。我想起了竇桂梅老師的《秋天的懷念》,課中的偉大事物無疑是“好好活”,想起了孫建峯老師的“精神的禮物”等等。偉大的事物成就完美的學習共同體,成就學生、教師、學科三位一體的精彩課堂。

二、有勇氣去尋求“偉大事物”

我們的教學生活很繁瑣,尤其又兼有班主任的職責,從上班到下班,根本沒有喘息的時間。能靜下心來備課,着實很難,這就要教師鼓足勇氣、擠點時間喚回自己真我,喚醒自我教課的靈魂,凝聚在備課舞台,精讀課文,鑽研教材,查找資料,尋求偉大事物的影蹤,我們盡力而為,要做那孫悟空,擁有那火眼金睛。然而,自我的力量是薄弱的,還得有勇氣敞開自己心靈,與同事構建一個共同體方可凝聚力量尋找到“偉大事物”的影蹤。不要關上門教學,那樣心靈就會枯竭,自身就會不完整。自己充分準備,加上同事間的交流。如果建立“明確委員會”更好。總之,“讓我們以安靜地以接納的心態面對別人的問題,鼓勵別人的心靈走出來,允許別人心靈以它自己的水準和速度自行發現答案。”然後自己再總結提升,直至尋到最偉大的事物,為構建學習共同體做好準備。

《教學勇氣》如一拂塵,款款拂去我心靈上的塵埃;《教學勇氣》如股清泉,飲靈魂的乾渴之脣,勸慰不要分離,喚我返璞歸真。《教學勇氣》如一摯友,教我直面恐懼,保持心靈的聯絡,構建教學的共同體。

教學勇氣讀後感3

與《五十六號教室的奇蹟》相比,《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這本書理論性更強,讀起來有些艱深,已經放棄逐字閲讀的我,此次不得不一字一句細細品讀。這本書展現出了一個全新的教育世界,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東西很多,今天我主要想説説學生的恐懼。

作為一名新老師,不得不承認,我是帶着不安走上講台的。孩子們會喜歡我嗎?我應該做些什麼呢?有沒有什麼辦法能讓我們之間迅速熟悉起來,建立起彼此之間的信任。我能成為一名真正合格的老師嗎?尤其有時候,這種恐懼會讓我對自己的教學失去信心,尤其是面對成績上暫時落後的學生。每節課都會提問他們,下課後第一時間走到這些孩子的面前,詢問他們的聽講狀況,並且經常和家長進行溝通,可謂盡職盡責。時間慢慢過去了,孩子依然沒有多大的改觀。直到這種恐懼和無奈終於忍不住發了出來,真想把幾個孩子放棄,任其自由發展。看着孩子,依然是一副天真而懵懂的樣子,似乎對這一切的情況渾然不知。而我,以為恐懼的人只有我一個。但是,《教學勇氣》提到恐懼也常常發生在我們與學生的關係上,尤其是學生自己也充滿了恐懼。

直到有一天,一個平時學習習慣不愛好的孩子家長跟我説,老師,孩子在家裏也特別懊惱,他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上課聽着聽着就跑神了。另有一個成績不太好的家長跟我説,老師,孩子每天特別用功,不知道我們的孩子是不是反應有一點慢,現在他好像都把自己定位成差生了。

這讓我意識到,那些成績暫時不好的孩子和還沒有養成良好習慣的孩子心裏也有很多的恐懼,怕老師和家長批評,怕同伴因此嘲笑他們,在集體中沒有存在感,想學好但又無計可施。作為一名老師,一個成年人,當我們感到恐懼的時候,自身的獨立和主動讓我們可以做一些事情去克服恐懼,但是對於一個沒有獨立行為能力的孩子來説,在恐懼面前無能為力,只能越陷越深。

作為教師,的確付出了很多努力,這些努力是在我沒有清楚明白,並且坦誠面對孩子們的恐懼的前提下進行的,後來我換了一種態度。不再只是給孩子們提要求,而是告訴他們改變現狀的辦法,並且時刻準備給他們具體的`幫助。例如一個孩子,課後生字總是不會認,更別提寫了,翻看他的語文課本,沒有絲毫預習過的痕跡。我很耐心得跟他説了他預習的好處,並且教會他,不認識的字,可以在課文裏找答案,還可以翻看課後的生字表查找,在會讀的生字下面打上一個對號,不會的打叉號,多讀幾遍。

教育的主張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我願孩子們在沒有恐懼的教室裏生活、學習。

教學勇氣讀後感4

峽谷的蟬鳴聲聽來很特別,不似這裏吱吱地叫個不停,而是起伏有致,時斷時續。但無論怎麼婉轉,一聞便知是蟬。蟬便是蟬,改變了嗓音和語言,改變不了作為蟬的特質。一樣的於地底蟄伏數年積攢能量,卻只能在枝頭鳴唱一個秋天。古人讚美着它的純潔,今人貶低着它的行徑,又有幾人關注過它的感受?唯有智者短短几字借它説着自己的心事:“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我的教學勇氣》編輯了許多美國教師的教學故事,與我們不同的嗓音,不同的語言,展示的場景、表現的心情卻是那麼的相似。也許,只是因為我們有着共同的特質:教師。我們同樣需要為完整教學生命積累着,積累着知識、經驗、愛心以及耐心。我們同樣需要為繼續教學故事奉獻着,直到青絲熬成白髮,皺紋篡改紅顏。這本書之前從未認真聽過我們自己的聲音,這本書之前,從未有人願意傾聽我們的聲音。

時間淡漠了激情,也許與此同時也淡漠了對理想的堅持。歲月蒼白了生活,也許與此同時也蒼白了對信念的執着。一年年在同樣的操作間裏周而復始,沒有了新奇。確實,一些時候,教學成了件平淡乏味的事。忙於事務的`我們,除了象徵性停下來應付些額外的差事,根本沒有時間或者説沒有心情靜下來思考我們曾固守過的心靈,更加沒有有效的方法來強調曾經的那些日子留下的痕跡。

那麼,十幾年的教學生涯除了憔悴,還給我們留下了什麼?不思考,又怎能有收穫?很多時候,思考對我們來説是件痛苦的事。它意味着在享受大部分快樂的同時,還要承認一些失誤、修改一些作為、尋找一些遺失的很重要的東西。為了悠閒,我們往往選擇逃避。為了輕鬆,我們往往選擇放棄。在山腳下徘徊的時刻,在把頭深深埋入沙子的時刻,我們丟棄了一點骨子裏原本有的東西,那就是:勇氣。

來自異邦的鳴唱喚醒了心底的聲音。鼓足勇氣面對,才有可能獲得成功。面對的不僅僅是學生,面對的還有社會,還有自己。“教學既是智力工作,也是正義事業。”為教育公正而教學,公平會換來應有的公平,公正會得到應有的公正。在滋養學生的同時,要時時返回自己的心泉,從中汲取滋潤自己的甘霖。這樣,正義和公正才不會枯萎凋謝。

生命消逝前的這個秋天,蟬的鳴叫依舊那麼響亮。它絲毫不為評價的不公而抑鬱,也絲毫不為即將離去而傷悲。因為它在告別這個世界之前,早已經將無數生命深深埋入了土壤,下一個豔陽高照的夏天,又一曲合奏會在樹梢迴盪。

“行西陸謂之秋”(隋書·天文志),西陸是屬於蟬的季節,夜色裏,有雨聲和蟬聲的和鳴。

教學勇氣讀後感5

教師為什麼會恐懼?《教學勇氣---漫步教師的心靈》的作者帕爾默把教師心中深處的想法和做法以及心中的矛盾闡述出來了,而且剖析的非常深刻。帕爾默教授的《教學勇氣》一書,帶領教師,為重新點燃教師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一次心靈之旅。這是一次激動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學本質的精神之旅。這是一次重新把教師職業和學生結合起來的旅程,它重新激發了我們從事這份異常艱苦和重要工作的熱情。

讀了《教學勇氣》後,我才知道原來這世上並不只有我一個人有這樣的心情,而且看上去數量也並不少,快樂與痛苦並存,也許就是我們每個人在經歷着的。書中的.內容,讓我理性去審視自身的內心恐懼,勇敢地面對恐懼。其實我們也不能缺少恐懼,它是一種警示,告誡我們將要關注方向,努力方向;預示着我們的新的生長點。因此,要正確利用恐懼,不必置身心於恐懼之中就行。

作為老師只有對教學充滿樂趣與熱愛,才能促使自己不斷學習,不斷創新。以此來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能健康地成長。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學習是最陽光的、最快樂的、最充實的。作為教師,內心必須包含着知識、情感、精神和意志。

書中告訴我們:優秀教師都有這樣一個特點:他們完全沉浸在課堂上,和學生作深層次的交流。他們能編織一個複雜的網,這張網聯結着學生、文本和他們自己。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會為自己編織出一個世界。這張網以及它所包含的種種聯繫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於教師的內心中。

對於教學中的困惑,帕爾默認為:我們教授的學科是象生命一樣廣泛和複雜的,因此我們有關學科的知識總是殘缺不全,無論我們自己如何致力於閲讀和研究,教學對控制內容的要求總是使我們難以把握。其次,我們教的學生遠比生命廣泛、複雜。要清晰、完整地認識他們,對他們快速的做出明智的反應,需要融入智慧。如果學生和學科可以解釋所有教學的複雜性,我們使用目前的標準教學方式,學習足夠的教學技術以及保持在專業領域的更新就可以。但發現這樣遠遠是不夠的。

最吸引我的是另一種解釋教學複雜性的理由:我們需要教導自己認識自我。事實上,認識學生和學科主要依賴於關於自我的知識。[為您編輯]當我不瞭解自我時,我就不瞭解我的學生的特點,我就不能夠教好他們。當我不能夠清楚地瞭解自我,我就不能夠懂得我教的學科不能夠出神入化地在深層次的、個人意義上吃透學科。我只是在抽象意義上,遙遠地、孤立看待學科,就象我遠離自己的本真一樣。

在這本書中,我可以真正體會到自我反省獲得勇氣的過程,從而真正感受到用心靈聯繫心靈、羣體共享能實現人生的價值,真正體驗到用心靈聯繫課程和教學產生的無窮魅力。

教學勇氣讀後感6

其二,此次共讀營由祖慶老師創建,他邀請了讓我真心敬佩的冷玉斌老師擔任共讀導師,居然祖慶老師也要協同助讀,而且還有一羣擁有美好教育情懷的學友們同行,這樣的高配版共讀營,讓我實在經受不住“誘惑”。雖然心知自己只是一羣“白天鵝”中的“醜小鴨”,對於每日做閲讀批註和每週寫一篇讀後感,也自感“鴨梨山大”;但見識了天鵝們飛翔在高空的美麗姿態,不由地心生嚮往,也就不知天高地厚地想要跟隨着,藉以逼迫自己走向深度閲讀。不管作業水平如何,先研讀和練寫起來吧,説不定,不知不覺中,天鵝們就引領着我向上躍升了!

其三,我非常有幸,遇到一位對語文教育充滿熱愛的校領導,在她的大力支持下,我下學期即將換崗教語文;而語文,是我傾心已久的學科。但説實話,教語文,於我確實是艱難無比,比如:我是兩位孩子的媽媽,先生在外地工作,如何兼顧家庭?人近中年,更換新的任教學科,要接手讓人生畏的一年級等等。可我並非一時頭腦發熱去做出換崗的決定,而是我學會了與自己對話,我的內心清晰而堅定地告訴我,語文是偉大的學科,語文課堂不因只着眼於應試,而該有更廣闊的承載,它應該要引領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豐厚內在,豐盈生命。

我有一個夢想,我期望藉由語文課堂,在所教的每一位孩子的心田播撒下一粒母語種子,一直用心灌溉,陪伴孩子們愛上閲讀、愛上寫作,真正成為樂讀善寫之人。

誠如《教學勇氣》書中所言:“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學要求最終是來自教師內心的呼喚。這種呼喚使我尊重我真實的'自我。”“在那些有時把工作等同於受苦的文化中,讀書筆記提倡職業的最佳內涵的象徵是深層愉悦……如果一項工作是我內心真正想做的,儘管連日辛勞,困難重重,我仍然樂此不倦。甚至這些艱難的日子最終也會使我生活充實快樂,因為這是我真正傾心的工作,其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正好幫助我成長。”

因此,知其難為,仍然要為!

剛巧不巧,前段時間捧讀祖慶老師新作《給語文教師的新建議》,代序中祖慶老師講述自身經歷時提到的一句話,也深深觸動和啟發了我,他下決心在大家看好他的發展的時候“開除”自己,正是因為讀到了斯蒂芬·茨威格所言的一句話,即“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於在人生的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強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的使命。”是啊,走在人生正途上,遇到值得努力的工作,就須遵從內心、全力以赴!

既然我已勇敢換崗,我將在共讀營裏“安其學、親其師、樂其友、信其道”,期待《教學勇氣》為我開啟向陽生長之旅!

教學勇氣讀後感7

選擇看這本書的原因是,書後作者的話:“這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與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緣於其所愛,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曾經,許多人為着心靈的自由,帶着美好的願望,選擇了教師作為職業,並深深地愛着自己的學生和課堂,但是外部的“教學要求”常常使得我們心靈失落,激情消退,以致於無心教學,失去了教學的勇氣。於是,有的人選擇了堅持,有的人選擇了改變,有的人選擇了離開,略帶哀傷頭也不回地走了。這就是我對教學現狀的深切感悟,也是教師現實心靈的真實寫照!正如書中所説:“教師為着心靈的自由選擇他們的職業,但是教學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師心靈失落。”

在《教學勇氣》中,帕克·帕默爾帶領着教師,為重新點燃教師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了一次心靈之旅。這是一次激動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學本質的精神之旅。相對於其他鼓舞過我的思想家來説,帕克。帕爾默用心寫作,也更能打動人心。他的作品罕見地整合了嚴密與典雅、熱情與精確、智慧與人性。他的書給所有熱愛教與學的人們一份厚禮,特別是那些掙扎於痛苦重重的教與學的熱愛者。

帕爾默教授的《教學勇氣》一書,帶領着我,重新點燃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一次心靈之旅。這是一次激動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學本質的精神之旅。這是一次重新把教師職業和學生結合起來的旅程,它重新激發教師從事這份異常艱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熱情。教育在改革,在這樣的空間裏,我們尋找自己的心靈。那曾經熱愛教育的心情,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在瑣碎的`工作中,在傳統的認可與獎賞中逐漸迷失。讀了《教學勇氣》,我在作者的引導下逐漸回顧自己的教學生涯,撥開迷霧,認清自己的內心,即使是在寒風中搖曳的一點燭光,也堅信自己的光芒,自己的温暖那是給予一撥又一撥學生的關愛與呵護。我相信自己有勇氣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髮現、並忠誠地棲身於此。

帕爾默引導教師們進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幫助我們建立了對教學的共同認識。他也號召有關的教育機構在這方面支持教師。教育是帶領孩子們進行一次心靈之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學會用更真實的方式來看世界,在這個世界中生存。如果沒有這樣的鼓勵和引導來探索內心世界,那麼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學校將如何完成它的任務和使命?

帕爾默的書總是使人激動、令人感動。這是一本具有開創性的對教師生涯進行探索的書。教師、和教師相關的人,以及任何關心教育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教學勇氣讀後感8

帕克。帕爾墨在他的《教學勇氣》一書中,他説“當與學生面對面交流時,惟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資源是:我的自身認同,我的自我的個性,還有為人師的我的意識。”這本書基於這樣一個簡單的邏輯前提: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只有當我們清楚自己是誰,要做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去做的時候,我們的'行動從此變得有了方向,我們可以凌駕於我們的行動之上來審視自己的行動。

帕爾默教授的《教學勇氣》一書,帶領教師,為重新點燃教師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一次心靈之旅。確實,身為老師,熱愛教育工作、為學生奉獻心力,卻不免會遇到挫折。有時候,學生像是不知名星球的外星人,頑皮吵鬧的可以,這時就開始令人懷疑自己的權威性和領導能力﹔認真準備教材、用心教學,學生卻直説不了解,又令人開始對自己的教學能力失去信心。這些恐懼會把心中的我逐漸瓦解,原本能上的有聲有色的課也因此變的有氣無力,很難讓學生喜歡學習。所以老師們在遇到教學上的問題時,先別急着否定自己,或是根深蒂固的認為你和學生間年齡差距的代溝無法可解,而造成了「我就是教不好、學生就是不會聽」的恐懼。其實,試着用同理心和緩地和學生溝通、瞭解學生心中的恐懼根源和深植於教師心中的擔憂,就能用更清明的眼光看待教學上遇到的挫折,許多問題也就隨着你新的視覺角度發掘出更合適的改善方法。剝去世俗的外衣,掙脱外在的羈絆,教師自我回歸本位,教學返回本真。教學就是教師利用自己的天資,發揮自我的獨特優勢,引領學生探尋真諦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學習用更真實的方式來看世界,在這個世界中生存。教師的教學方式就是教師在書寫自我、認同自我、完善自我。

縱然,我們面對重重困難,但是,當教師、學生、學科、家長、社區結成共同探索和追求的網絡時,凝聚的合力會遠遠大於外部所給予我們的磨難。當教師找回了真心真我,教師就有勇氣保持心靈的開放。教師以敞開的心靈啟迪學生的智慧、提升學生的生命價值;教師以敞開的心靈開放曾經害羞的課堂;教師以開放的心靈聆聽多種聲音的激盪與碰撞。於是,一顆真實、開放的心靈,為教師樹立了能在學生內心默契共鳴的教學威信。

正如《教學勇氣》中所言:要關照教師的內心,使其不會僵化,對深層的自我待之如友,培養一種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的意識,使他們無論在哪裏都感到迴歸了精神家園。是呀,失落的心靈迴歸精神的家園,舒展、靜息,教師的生命意識才會覺醒,他們才有勇氣、有能力圓融自我的人生。

教學勇氣讀後感9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經過十年才正式出版,可見一個教師的教學勇氣不是自己加入了教師隊伍後就能信手拈來,而是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獲取的。它也不是能夠一直持續到教育生涯結束的時候,需要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去保持的。作者帕爾默從關注教師心靈的角度來解讀教師,解讀教學,解讀教育,讓我讀後豁然開朗,重獲教育的勇氣和教育的生命之感。

書的最後,作者的話讓我最後感觸:“這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與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緣於其所愛,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曾經,許多人為着心靈的自由,帶着美好的'願望,選擇了教師為職業,我也並不例外,大學畢業的我也加入了教師這個大家庭中,我十分榮幸。但是外部施加的“教學要求”以及教學中的種種問題,常常使得我們心靈失落,激情散去,失去了教學的勇氣。於是,有的人選擇了堅持,有的人選擇了改變,有的人選擇了放棄。這就是教師現實心靈的真實寫照!正如書中所説:“教師為着心靈的自由選擇他們的職業,但是教學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師心靈失落。”

不知不覺教學生涯已經有三年時間了,從自己現有的教育教學工作狀態來看,我與學生的關係發生了一些變化,我不再能夠清楚地認識他們,也無法知道他們內心真正的想法,我用自己用過的、覺得奏效的辦法去解決這一問題還是效果甚微。記得帶完上一屆的畢業生,接手這屆的五年級學生。新的班級,剛開學的第一週,班裏的一個男孩子在課堂上大聲地説:“老師,我不喜歡語文,我也不想做語文科代表了”。剛接手的班級就出現了這個兒情況,我微笑着對他説:“這個問題我們下課再討論”。我以為以我這兩年的教學經驗肯定會説服他打消那樣的想法和念頭。然而我錯了,我使盡渾身解數,用盡各種方法:打比方、換位思考法、案例再現法等等,他還是要堅持那樣的想法。最後我用老師應有的威嚴的老套方法暫時解決了這個問題。可是,在接下來的教學中,這個孩子還是對學習有牴觸情緒,我深知自己沒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於是,我開始質疑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教育學生的方法。正所謂“鐵打的老師,流水的孩子。”殊不知每一屆的學生的特質和情況都需要老師認真的瞭解和研究,再去和教學相結合形成共同體。

之後通過閲讀帕爾默的《教學勇氣》一書,他帶領着我,重新點燃對教育事業的熱情,重拾剛走上教師崗位上的那一份初心,這是一次重新把教師職業和學生結合起來的旅程,它重新激發教師從事這份異常艱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熱情。

教師是一個需要更多愛心、理性、毅力的職業。“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告訴我們,在漫長的教學生涯中,需要教師孜孜不倦地去教育與自己有密切聯繫的學生,把自己、教學和學生築成一個牢固的共同體開出教育之花。同時,教師還要與時俱進不斷地學習,不斷更新自己所學知識和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教育手段,做到不閉關自守和坐井觀天。

教學勇氣讀後感10

這個週末我讀了帕克?帕爾默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教師這條道路上,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很多。這就需要我不斷反思日常教學,以及多讀一些書來更新自己。每一屆的學生都是不一樣的,如果不更新自己就難以走進他們的心裏。智慧同樣需要情感的共鳴,然後才是理性的相遇。

在剛開始走上講台之初,我感到恐懼,那時的我不知道自己恐懼什麼,我以為等我習慣就好。通過這本書,我知道了為什麼我會感到恐懼。因為害怕改變,害怕無知,害怕學生出一些無法應對的狀況,害怕他們只是保持沉默,而對我所講的內容無動於衷。現在帕克?帕爾默告訴我,即使是有三十年教齡的教師,也會心存恐懼,只不過他們學會了不要害怕,不讓自己置身於恐懼的情境當中。因為除了恐懼,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感受真誠、希望、同感、誠實。所以只要我學會讓自己保持真誠和希望的心態進入教室,無論發生什麼,心中可以有恐懼,但不必把自己置身心於恐懼當中,可以以真誠對待存在的恐懼為出發點,而不是以恐懼本身為出發點,學會全身心投入到課堂當中。

有時候我會覺得我備課背得很充分了,所以我很自信地走進教室,上完了這節課。但是,我發現效果不怎麼好。這本書提醒了我,我們應該以學生為出發點。我們的存在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學習,我們的目的是教會學生學習,而不是顯示我們如何的厲害,如何的知識淵博,向他們顯示我們備課有多認真,以此來使他們對我們有一個好的評價。湯普金斯告訴我們:我們的真實目標應該是幫助學生學習,學習他們想要和要了解的東西。所以,我們除了備好課之外,還要去了解學生到底是哪裏不明白,需要我們進行深入地講解,而不只是單純地進行教學設計。

我記得剛開始走上教師這個崗位時,我老想着尋找一些教學技巧,可以應對課堂上各種狀況。這本書讓我知道了,優秀的一節課,要做到用心,需要我們認真去備課,去不斷地完善自身,不斷地認同自身。那麼,教學能力終有一天會水到渠成。我們自己就是自己進步的`敵人,因為我們往往有時候上了一節糟糕的課,會感到沮喪、失敗,覺得自己根本不會教書,覺得教書沒有人生意義。這時候,我們要學會讓自己走出低谷,要知道這只是一節課,它不能代表我的全部,我依舊是不錯的個體,我只是這節課沒準備好。學會相信自己,認同自身,相信自己是獨特的,我只是還沒學到展示自我個性的技巧,一旦我學會了,優秀教學則從中產生。

有時候我會覺得學生沒在傾聽,覺得他們是沉默的。現在我理解了他們的沉默大部分源於我。教學應該源於生活,往往我們開始講一個知識點時,沒有從學生的日程認知着手,學生心中沒有形成情感共鳴的,所以他們不太願意參與到我們所講的內容。這就需要我們在引入的時候更加用心,讓學生從情感上產生共鳴,才能進入理性思考。

帕克?帕爾默帶領我深入地認識了教師這個職業,讓我更加有勇氣往前邁進。

教學勇氣讀後感11

這學期,學校開展共讀一本好書的活動。讀完《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絲毫感覺不到“閲讀”的累,而如同進行了一次心靈之旅,讓我鼓起教學的勇氣,心懷希望的去教學。在本書中,帕爾默帶領教師們進行一次心靈之旅。這是一次重新把教師職業和學生結合起來的旅程,它重新激發教師從事這份異常艱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熱情。

作者帕爾默先生不灌輸深奧的理論,而是用一個個真實教學案例與你產生共鳴。本書給我們提供了一些日常教學中能夠用到、從而能在教室裏生存下去的點子、竅門、技能,幫助真正的'教師顯露其本能。教學是需要勇氣的,雖然也教了十幾年的書,但每當想到自己站在那三尺的講台上,當上百雙眼睛齊刷刷的望向你的時候,就唯恐自己平下里稀鬆平常的小小錯誤就這麼被放大了十倍百倍。於是,就必須更加的謹言慎行,信口胡謅肯定是不允許的,要邏輯嚴謹要言辭順暢措辭得當,可能大概也許估計這類詞的出現頻率應幾乎為零。

教師的內心包含着知識、情感、精神和意志。書中這段話給我印象很深。帕爾默引導我們進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幫助我們建立了對教學的共同認識。教育是帶領孩子們進行一次心靈之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才能學會用更真實的方式來看世界,學會在這個世界中生存。陶行知先生説:“教師與學生的臉是相對的,感情不能對立。”只有發自內心地愛學生,學生才能感受到老師的愛,才會快樂、健康地成長。新課程改革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新的機遇,“一切為了學生”,這將是我們心中為之奮鬥的目標;賦予學生自由,也將是我們教學中的唯一原則。因此在教學中應樹立新的師生觀,構建教學雙重主體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關係。要用心對待每一位學生,就是不斷寬容他人,關注學生,關心學生,尊重學生,課堂上把時間還給學生,傾聽和發現他們真的心聲,鼓勵學生能真實而又自信地説話,在全班面前大大方方地回答。要備課前先備他們,能深入學生,瞭解他們;在教學中有創造性地改變學生比較單一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注重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立、創新精神和合作能力。總之作為教師要保持心靈的完整,讓教學成為自己生活樂趣的一部分。只有教師能和自己的心靈對話,才有可能將心靈呈現在他的學生面前,讓知識變得綠意盎然,真正的教學才能發生。

教學勇氣讀後感12

翻開帕爾默教授的《教學勇氣》一書,首先吸引我的這一段話:“我是用心的教師。有時在教室裏我忍不住歡喜。真的,當我和我的學生髮現可探索的未知領域,當我們面前展現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當我們的體驗被源自心靈的生命啟迪所照亮,那時,教學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

“然而在另一些時候,教室卻如此毫無生氣、充滿痛苦和混亂——而我卻如此無能為力——此刻的所謂教師就像無處藏身的冒牌貨。於是敵人無處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學生,那些我自以為熟知的學科,還有那有賴此業謀生的個人苦衷,都與我作對了。”

這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時日承受的煎熬僅僅源自其所愛;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不願意把自己的心腸變硬,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

的確如此,在我從教十年中,隨着年齡、閲歷、經驗的增長,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我想這書是適合我的,我愛學生,我愛教學,我體會過在課堂上師生精彩的配合,有着因心靈的撞擊而產生的教與學雙方都感受到的欣喜,一堂課下來,自己都會久久回味。那時就是覺得天底下最幸福的職業莫過於教師。曾經,為着心靈的自由,帶着美好的願望,選擇了教師作為職業,並深深地愛着自己的學生和課堂。但是面對自己的學生,面對眼前的社會、家庭各方面的力量,無法扭轉,我痛苦;面對學科教學,個人魅力與死板的課堂完全背道而馳,是身心分離的痛苦;面對外部的'“教學要求”常常使得我們心靈失落,激情消退,以致於無心教學,失去了教學的勇氣。正如書中所説:“教師為着心靈的自由選擇他們的職業,但是教學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師心靈失落。”

每學期總會有那麼一兩次心情的低潮,我不想走進教室,害怕見到學生,害怕去面對各種問題,平日裏可愛的學生變得陌生、不可理喻,我覺得與他們之間的距離好遠好遠。我很害怕這樣的時刻,總覺得自己太無能,什麼都處理不好。我知道自己愛學生,可他們為什麼要與我作對?或者對我如此冷漠?幸虧我知道這種時刻總會過去的,風雨之後總有彩虹。於是烏雲確實也就這樣慢慢過去。

帕爾默教授的《教學勇氣》一書,帶領教師,為重新點燃教師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一次心靈之旅。這是一次激動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學本質的精神之旅。這是一次重新把教師職業和學生結合起來的旅程,它重新激發了我們從事這份異常艱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熱情。讀了《教學勇氣》後,我才知道原來這世上並不只有我一個人有這樣的心情,而且看上去數量也並不少,快樂與痛苦並存,也許就是我們每個人在經歷着的,我釋然了。而且因為帕爾默,我發現了原來我的痛苦也是來自我對學生和教學的熱愛,看來這也是種與幸福並存的痛苦了。

教學勇氣讀後感13

春花秋月總能引發詩人的感懷,而寒來暑往卻能激起老師的惆悵,在周而復始的疲憊、迷茫、失落中,我們能否可以再一次鼓起教學勇氣,像優秀教師那樣——把心靈獻給學生嗎?

漫懷着一分教師的執著,拜讀了帕克·帕爾默教授的著作《教學勇氣》,讓自己的心靈作了一次深刻的洗禮,被書中通透教師心靈世界的深邃智慧和深刻啟迪所震撼。他的天賦帶領我們進入教學工作最深奧的領域,並以他足以永遠改變我們的洞察力和勇氣照亮了我們的心靈之旅,整合了嚴密與典雅、熱情與精確、智慧與人性,從關注教師心靈的角度,從智力、情感和精神來解讀教師,解讀教學,解讀教育,讓我如浴春風,重獲教育生命之感。

面對教師心靈的迷失,帕克。帕爾默在他的《教學勇氣》一書裏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從生物學、心理學、甚至物理學、化學、宗教等領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他的很多觀點都給我震撼的感覺,加之字裏行間自然流露的對教師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讓我更加願意用心去聆聽,去體會。帕爾默認為教學的困惑主要來源於教師的教學行為與自我認同的分離,而當分離產生後,面對源自內心的恐懼,教師只能在面具後隱藏,與內心隔離、與學生隔離、與學科隔離、與同伴隔離……此刻,教師深感疏離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離”。所以,帕爾默呼喚讓我們重新認識自我,坦然面對恐懼,積極重建聯繫,在“共同體”中實現真正的教學,也重新找到自我的價值和教學的勇氣。我驚歎作者從自己做教師的角度出發,將他幾十年教學生涯中獲得的心得通過許多真實的教學故事,生動地為我們一一展現。身為教師的我也進行了一次認識自我心靈的旅程。而且讀到一些地方,我心中就會不自覺地發出一些共鳴:“教師的內心有一個警衞,守護着自己的個性,把有損我們自身完整的任何東西拒之門外,把有益於我們自身完整的一切東西擁入懷中,”“教師需要找到各種可能的方式來傾聽來自心靈內部的聲音,並認真地接受內心的指引,不只是為了我們的工作,更是為了我們自己的健康。”

我們要學會去傾聽我們的'學生。我們的學生在恐懼、沉默的背後,是想去發現他們自己的聲音,想去發出他們的聲音,想讓人們聽見他們的聲音。能夠傾聽學生甚至尚未發出之聲音———意味着不斷地寬容他人,關注他人,關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們可怕的言語去填塞學生的沉默,並且不要迫使他們説我們想聽的話;意味着充滿深情地走入學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傾聽他人真話的言而有信者。這樣有一天學生會能夠真實而又自信地説話。

教學勇氣讀後感14

“我是用心的教師,有時在教室裏我忍不住喜歡。真的,當我和我的學生髮現可探索的未知領域,當我們面前展現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當我們的體驗被源自心靈的生命啟迪所照亮,那時,教學真的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翻開帕克。帕爾墨所寫的《教學勇氣》這本書,讀到上面這段話,我就已經被深深的吸引了。隨着書中一個個教學實例的娓娓道來,我彷彿身臨其境,在書中清晰的看到了自己的反思和困惑。

“想象你自己在教室裏,你問了一個框架很好的問題,隨之而來的是一片沉寂,你就等啊等。你知道你應該再等等,不要急。但是你的心在敲擊着,下沉着,最終你覺得無助而失控。於是你懷着焦慮,憤怒以及複雜感情回答了自己的問題,而這些情緒只會使事情變得更糟。”看到這裏,不由得想起自己上語文課時經歷的一幕幕。如果學生不能回答我的問題,而時間在流逝,我要講的內容還有很多,如果講不完就要影響教學進度……由此,我的情緒就會變得很着急甚至暴躁,有時還會訓斥學生。結果是學生在我的不耐煩的表情或呵斥中變得更加驚慌失措,下次的語文課上很難再看到這個孩子積極發言。遇到這樣的事情,教師應該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耐心甚至是鼓勵,讓孩子得到應有的鍛鍊和語言的發展。

“那堂課有30名學生,可能有29名是想學的吧,但我無從得知。在最後一排的遠遠地角落裏,有一位‘來自地獄的學生’沒精打采的坐着,像個幽靈。”帕克如此描述他曾給一個班級上課時的感受。課堂上那位“來自地獄的學生”的舉動完全打亂了教學思路,他把帕克的心思和教學注意吸引過來,帕克竭力想把他從僵化的狀態中喚醒,無奈所有的努力好像都是徒勞。就這樣帕克忽視了其他的大部分學生的需求——“我知道什麼是黑洞—黑洞就是物質的密度太大以至於光線都消失了的地方。”

相信每一位教師都會對以上情景有較深的體會、產生強烈的共鳴吧?我也是如文中所講:在課堂教學中會常常不由自主的關注個別走神的'學生,竭力吸引他的有意注意,可是往往都是事與願違,他的“沉默”和我的關注往往會極大地影響我的教學情緒和我的教學計劃。面對課堂上那個茫然的學生,我表現出了令人驚訝的無能。“雖然我笨拙的表現沒有被其他同仁察覺,但我的自尊受到了嚴重的傷害。”事實上,這樣的學生往往是被忽視的社會邊緣的人,也許課堂上他們通常所採取的“沉默”是一種有效地自我保護方式—“這些人恐懼那些有權力的人,懂得不説話比較安全。”這句話真是如醍醐灌頂—一語驚醒夢中人。原來,學生的沉默正是源於他的恐懼呀。我們在沒有敏鋭的洞察學生內心想法之前,又如何去感受他們的內心恐懼甚而採取適宜的措施呢?

帕克先生的話正是在描述我們大家的真實課堂,我們不要僅僅把所有的問題歸咎於學生,而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去走進學生的內心,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從而體諒他們恐懼的心靈,做到傾心教學,使得每個孩子在我們愛的呵護之下心靈和體魄都得到健康成長。

教學勇氣讀後感15

歲月如梭,時間飛逝,轉眼間,我工作已經15年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後感。雖然從事教育教學多年,但我每次精心備好課後,充滿信心進教室,卻總是有遺憾地走出教室,難得有幾堂課自己覺得是挺滿意的,包括同學的每次作業、每次考試都有感到不滿意的地方,不知大家有沒有我這樣的感受。我從不懷疑自己的內心,我是一個熱愛教育教學工作的人,為了教好學生,可以傾己所有,包括時間、精力、感情、知識等。

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我明白這種“不滿意”就是教育中存在的一種 “恐懼” ,因為教學是每天都進行的、隨時讓人檢測成效的工作,因而“恐懼”自己教學失敗,“恐懼”自己落下“誤人子弟”的惡名。有時上課提出問題,學生回答不出,總是疑惑自己設計的問題是否太難了,還是學生因懼怕而不回答?覺得自己教學了這麼多年連這點把握都沒有,不該犯這種低級錯誤。課堂氣氛不濃烈時,不明白是我或我的課不受歡迎呢?還是學生習慣於“只聽不講”了?對教學目標能否真正達成心中無底,讀後感《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讀後感》。我也明白我們要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提倡個性化教學,但在目前形勢下如何真正有效開展問題頗多,心存疑惑。

我理解《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中 “教師為着心靈的自由選擇他們的職業,但是教學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師心靈失落。”這是產生“恐懼”的根源之一。我認為教學的勇氣就在於有勇氣保持心靈的開放,即使力不從心仍然能夠堅持,那樣,教師、學生和學科才能被編織到學習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體結構中。那麼我們是否可以鼓起教學勇氣,把心靈獻給學生嗎?

我們當中的很多人,是出於心靈的原因,再加上熱衷於某個學科、樂於幫助人們學習等願望的激勵而成為教師的。但由於常年遭受“恐懼”,使很多人失去了這種心靈的力量,教學熱情受到挫。我認為,要戰勝“恐懼”,唯有與學生、與同事真誠溝通,才能釋放心靈,因為心靈是幹好所有工作的源泉。

教育的實質就是一個心靈引導的過程,而心靈引導是一個相互的過程,不僅僅學生要遇上合適的教師,教師也要遇到合適的學生。在這種心靈相遇的過程中,不僅顯示出教師的`素質,也引發出學生的素質。但現實是學生很難有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師的機會,而教師也沒有選擇自己學生的餘地。但我相信,教師與學生能夠彼此相遇就是一種緣分,只要在這既定的師生範圍內做到真誠溝通,彼此調適,互相適應,一定能戰勝彼此的“恐懼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當然作為教師負有更多的責任,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豐富自己的知識涵養,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開放自己的心靈,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此時進行心靈引導,才能產生優秀的教學,才能使教學富有實效性,才能培養出富有個性素質全面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