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97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育的姿態》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1

翻閲當代教育大師錢夢龍、魏書生、李鎮西、於漪等等的書籍,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們所流露出的博大的教育情懷。他們仰望星空,勾畫美好的教育願景,同時又腳踏實地,身體力行,努力地為學生的成長奠基,並竭力幫助青年教師的成長。

翻閲着這些令人深思的文字,感受着八十多歲老人的博大的教育情懷,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合上書本,“椎心的憂思,竭誠的期望”、“讓生命之花綻放”、“尋找教師之根”、“一輩子學做教師”、“活在價值體系中”和“記憶與情緣”6個專輯的標題,實在就是對“教育的姿態”最好的詮釋。

一頁頁讀過,合上《姿態》,嗅一嗅書香,大愛無疆這四個字悄然浮現於腦際。

本書是於漪老師有關中國教育現狀的總結與深思。作為教育家,於漪老師用她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崇高使命感,撥開亂象的叢莽,讓教育之魂魄閃光。作者一直希望教育要回歸到“愛”和“人”上,去幫助學生實現精神的提升,生命的`發展。

為人師者,我們都知道要心中有愛。但教育需要怎樣的“愛”呢?“在學校十多年的基礎教育將奠定和影響孩子的一生”,這是於漪老師以人為本的出發點。漫漫60年的教學生涯中,她拒絕各種利益的誘惑,哪怕在80高齡依然活躍在教育改革第一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她深愛着學生。在她的眼裏,每個學生都是金子,要為國家培養“有魂有根”的棟樑之才是她孜孜以求的理想。“教育對象無法選擇,只要是生長在這片熱土上的孩子,我們都要真心實意、全心全意地愛他們。”這是於漪老師畢生堅守的信念。

什麼是真正的懂學生?説在嘴上,寫在紙上,不是真正的懂,要身體力行,真正做到才是懂。於漪老師的兒子患了敗血症,但她卻忍痛割愛,放棄陪伴兒子回到學生們的身邊。於漪老師的師愛是超越親子之愛的,雖然她與學生們沒有血緣關係,但卻寄託着祖國的期望、人民的囑託,她像愛自己的孩子那樣一個心眼愛學生,盡心盡力地培養呵護他們的成長。她認為,學生的事是天大的事,是教師心上的事,精心培育好他們,不僅是責任,更是她的快樂。

“班主任只有燃燒自己,才能輻射學生,教育學生”,她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向善、上進之心,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她利用各種機會給孩子們講理想信念,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找同學一個個談心,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挨家挨户走訪學生家庭,爭取家長的積極配合。看到孩子們的成長,於老師覺得她的生命就有了價值,生命和歷史使命結伴同行。

愛,是一本永遠解讀不完的書,於漪老師精湛的專業水平、高深的教育思想是常人無法超越的,但她的信念、精神、品行以及時時流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是我學習的榜樣。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2

《教育的姿態》是於漪老師60年的教育心得,為人為學聖經,教師教育經典。

一直對於漪老師充滿了仰慕:於漪,上海市楊浦區高級中學名譽校長,長期從事語文教學,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開發、情操陶冶融為一體,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被評為首批特級教師,首批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全國勞動模範,每當看到於漪這個名字,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這句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剛剛讀過於漪老師的《教育的姿態》,就被她書中的思想所折服。其中,她的教師要有“仁愛之心”和“以己之短比人之長”的思想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於漪老師在書裏提到,“教育就是’仁而愛人’”,在這本書的第37頁有這樣的敍述:

什麼是做人?“仁而愛人”,心中是要有別人的。為什麼“仁”是人字旁有個二,心中沒有別人還怎麼愛人?

教育是一門愛的事業,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我一直講,教育,一個肩膀挑着學生的現在,一個肩膀挑着國家的未來。今日的教育質量就是明日的國民素質。這種客觀規律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所以,我一談到教育,心裏就着急,着急的`是孩子。每個學生都是寶貴的,教是可塑之才。

在書中的第60頁,於漪老師還講到:“陶先生講愛滿天下,這不是親子之愛,這是大愛,大愛就是要有一顆‘仁愛之心。’”“’仁者愛人’,要做一個名師就要做到心中有別人。”

於漪老師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她用自己的真實行動在踐行着自己的諾言。她這樣寫到:我教了一輩子的課,我深知教師每一節課的質量,會影響孩子生命的質量,你只是操練還是以學生髮展為本,三個維度,既教知識能力,又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給他們以薰陶,效果是大不一樣的,不能耽誤他們的青春,這是為師者的一種責任,為師者的一種良心。

讀了《教育的姿態》這本書,我為於漪老師的這種“仁愛之心”而感動,我感覺做人就要有大愛之心,學會愛別人,作為教師,就要學會愛學生,我們要懷着一顆仁愛之心,千辛萬苦做好教育學生的工作。這是我的收穫之一。

我的收穫之二就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長”。

書中講到:校長和書記是這個文化的設計師和引領者,在這裏要有拒絕社會上不良風氣對我們的影響,怎樣才能做到?我沒有別的法寶,只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長”,讀到這兒,我不禁為於漪老師的謙虛而感動,那麼一位令人尊重的特級教師,還這麼嚴格要求自己,的確堪稱大家學習的楷模。因為,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我們往往是拿自己的長處比人的短處,結果是越比越覺得自己了不起,高傲自大了還不以為然。

總之,讀了《教育的姿態》,感覺自己對從事教育工作又有了新的認識,今後,我要以於漪老師為榜樣,辛勤耕耘,做一名謙遜的充滿仁愛之心的教師。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3

翻閲今世教育大師錢夢龍、魏書生、李鎮西、於漪等等的書本,最大的感觸便是他們所流露出的廣博的教育情懷。他們仰視星空,勾畫夸姣的教育願景,一起又兢兢業業,事必躬親,盡力地為學生的生長奠基,並竭力協助青年教師的生長。

翻閲着這些令人沉思的文字,感觸着八十多歲白叟的廣博的教育情懷,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合上書本,“椎心的憂思,誠摯的希望”、“讓生命之花綻放”、“尋覓教師之根”、“一輩子學做教師”、“活在價值體系中”和“回憶與情緣”6個專輯的標題,實在便是對“教育的姿勢”最好的詮釋。

一頁頁讀過,合上《姿勢》,嗅一嗅書香,大愛無疆這四個字悄然顯現於腦際。

本書是於漪教師有關我國教育現狀的總結與沉思。作為教育家,於漪教師用她對教育作業的酷愛和崇高任務感,撥開亂象的叢莽,讓教育之魂靈亮光。作者一向希望教育要回歸到“愛”和“人”上,去協助學生完成精力的提高,生命的開展。

為人師者,咱們都知道要心中有愛。但教育需求怎樣的“愛”呢?“在校園十多年的基礎教育將奠定和影響孩子的終身”,這是於漪教師以人為本的起點。漫漫60年的教育生計中,她回絕各種利益的引誘,哪怕在80高齡仍然活潑在教育變革第一線,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她深愛着學生。在她的眼裏,每個學生都是金子,要為國家培養“有魂有根”的棟樑之才是她孜孜以求的抱負。“教育目標無法挑選,只要是生長在這片熱土上的孩子,咱們都要誠心誠心、一心一意地愛他們。”這是於漪教師一生據守的信仰。

什麼是實在的懂學生?説在嘴上,寫在紙上,不是實在的懂,要事必躬親,實在做到才是懂。於漪教師的兒子患了敗血症,但她卻忍痛割愛,拋棄陪同兒子回到學生們的身邊。於漪教師的師愛是逾越親子之愛的,儘管她與學生們沒有血緣關係,但卻寄託着祖國的希望、公民的囑託,她像愛自己的'孩子那樣一個心眼愛學生,不遺餘力地培養呵護他們的生長。她以為,學生的事是天大的事,是教師心上的事,精心培養好他們,不僅是職責,更是她的高興。

“班主任只要焚燒自己,才幹輻射學生,教育學生”,她信賴,每個孩子都有向善、進步之心,都有自己的亮光點,她使用各種機會給孩子們講抱負信仰,激起他們的學習動力;找同學一個個談心,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挨家挨户造訪學生家庭,爭奪家長的活潑合作。看到孩子們的生長,於教師覺得她的生命就有了價值,生命和前史任務結伴同行。

愛,是一本永久解讀不完的書,於漪教師精深的專業水平、深邃的教育思維是常人無法逾越的,但她的信仰、精力、品德以及不時流露的職責感和任務感,是我學習的模範。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4

她已是80歲的耄耋白叟,有着60年的教育生計。至今,她仍然活潑在語文教育變革的第一線,據守“在講台上用生命歌唱”。她深愛着學生,痴迷着語文教育。“我做了一輩子教師,但一輩子還在學做教師!”她用這樣的言語不斷地鞭笞着自己,也勉勵着更多的青年教師。生而為人,她是師之模範——於漪。

關於我,立志要做一名語文教師的師範生來説,最早觸摸於漪先生,是在校園的圖書館裏。“教文育人”“文道統一”於漪先生的閲歷讓我知道所謂“上輩子殺過豬,這輩子教語文”不過是一句戲言,做語文教師也能夠如此的崇高與巨大。

走上語文教育作業的崗位不過短短几年的韶光,初為人師的繁忙、挫折與無法,讓我一時忘卻了這位當年堅決我從教抱負的領路人。這個月再次捧起先生的《教育的姿勢》,細細讀來難免慨歎,時過境遷,對先生思維的領會不覺也有了改變,僅有不變的,卻是那為人師者,先生那傲岸的模範之態。

在當今年代下,教育是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問題。教育幾十年來的開展“成果巨大”卻也“亂象叢生”。先生以一身之力,振臂高呼。她於蒼茫中指點迷津,於喧囂中展示浩然正氣,於亂象中堅決教育之魂。她幾十年來親歷我國教育的第一線,她聳峙於層層變革之外,直指社會價值觀的功力取向、羣眾媒體的文娛宣揚,她對“選秀”競賽的主辦者、各種媒體發出了拷問:除了賺取金錢,這些競賽還賺取了青少年的時刻和芳華,賺走了他們的對錯判別,讓他們執着於“一夜成名”的夢想,他們賺走了學生的未來,心何故安?不僅如此,先生還直指校園辦學的“泛技能化”問題、校外教育問題、教育言語權問題等等,錐心的憂思,誠摯的希望,先生滿懷熱心的“構建校園的價值取向”,為校園教育清晰價值定位——培養有我國心得現代文明人,先生承教育不能接受之重。

先生的模範之姿更表現在她站在人道的高度和文明的高度去關愛每一個學生。“要從心底裏敬畏孩子的生命”,僵硬的灌注走不進孩子的'心裏,空泛的説教起不到治本之效,機械的練習也絕不是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藥。孩子心靈的發育和生長“由情而理,由直覺反應而實質探求,由初級而高檔”,作為語文教師要讓文字具有情感的温度,讓觀念具有直指人心的力氣,讓閲覽成為暖心之旅,唯此,才幹引發學生的共識,走進他們的心靈,滴灌學生的德行與智性生命生長。

做有“精氣神”的教師,“做一輩子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掩卷而憩,先生之姿猶在,就讓我循着模範腳步,更堅實地邁向教師之路。

《教育的姿態》讀後感5

她已是80歲的耄耋老人,有着60年的教學生涯。至今,她依然活躍在語文教學改革的第一線,堅守“在講台上用生命唱歌”。她深愛着學生,痴迷着語文教學。“我做了一輩子教師,但一輩子還在學做教師!”她用這樣的話語不斷地鞭策着自己,也勉勵着更多的青年教師。生而為人,她是師之典範——於漪。

對於我,立志要做一名語文教師的師範生來説,最早接觸於漪先生,是在學校的圖書館裏。“教文育人”“文道統一”於漪先生的經歷讓我知道所謂“上輩子殺過豬,這輩子教語文”不過是一句戲言,做語文教師也可以如此的崇高與偉大。

走上語文教學工作的崗位不過短短几年的'時光,初為人師的忙碌、挫敗與無奈,讓我一時忘卻了這位當年堅定我從教理想的領路人。這個月再次捧起先生的《教育的姿態》,細細讀來不免感慨,時過境遷,對先生思想的領悟不覺也有了變化,唯一不變的,卻是那為人師者,先生那偉岸的典範之態。

在當今時代下,教育是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問題。教育幾十年來的發展“成績巨大”卻也“亂象叢生”。先生以一身之力,振臂高呼。她於迷茫中指點迷津,於喧囂中展現浩然正氣,於亂象中堅定教育之魂。她幾十年來親歷中國教育的第一線,她屹立於層層改革之外,直指社會價值觀的功力取向、大眾媒體的娛樂宣傳,她對“選秀”比賽的主辦者、各種媒體發出了拷問:除了賺取金錢,這些比賽還賺取了青少年的時間和青春,賺走了他們的是非判斷,讓他們執着於“一夜成名”的幻想,他們賺走了學生的未來,心何以安?不僅如此,先生還直指學校辦學的“泛技術化”問題、校外教育問題、教育話語權問題等等,錐心的憂思,竭誠的期望,先生滿懷熱情的“構建學校的價值取向”,為學校教育明確價值定位——培育有中國心得現代文明人,先生承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先生的典範之姿更體現在她站在人性的高度和文化的高度去關愛每一個學生。“要從心底裏敬畏孩子的生命”,生硬的灌輸走不進孩子的內心,空洞的説教起不到治本之效,機械的操練也絕不是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藥。孩子心靈的發育和成長“由情而理,由直覺反應而本質探究,由低級而高級”,作為語文教師要讓文字具有情感的温度,讓觀點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讓閲讀成為暖心之旅,唯此,才能引發學生的共鳴,走進他們的心靈,滴灌學生的德行與智性生命成長。

做有“精氣神”的教師,“做一輩子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掩卷而憩,先生之姿猶在,就讓我循着典範腳步,更堅實地邁向教師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