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讀《活着》有感集合[13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34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活着》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活着》有感集合[13篇]

讀《活着》有感 篇1

待繁花落盡,《活着》中也只剩福貴一人仍活在世上,讓我心驚、心痙。“活着”這兩個字眼,總以靜默的姿態出現,用一種漫不經心的論調涵蓋了曾經的酸楚,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的韌度,在我們背後,托起生命的力量。有人説,在家珍、有慶、鳳霞、苦根死後,福貴是替他們活着,但若有朝一日福貴也死了,誰又替他活着?難道生命就像鏈條一樣斷了,不復存在?

其實,倖存者無法替罹難者活着,在世的人也不必替死去的'人活着,人活着就是為自己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福貴有過三次流淚,三次都到那個醫院的那個小房間,三次都是一個人獨自面對儼然已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那種疊加的悲慟也許已不能用哭來表達。那是一種怎樣的人間悲劇,兒子、女兒、女婿都接連把這當作人生最後的驛站,空間的重疊和時間長河的暗湧無一不將這種悲情渲染到極致,停滯了時間,靜謐了空間,有一種隱忍,堅忍的物質在流淌。

老福貴依舊沒有倒下,依舊活着,堅忍地活着,儘管有一些孤零零的味道。我眼前忽然閃過一絲亮光,與其在苦難之時絕望地死去,不如拭去讓人同情的憂傷,輕輕挽起照在臉上的陽光。或者説不如活在當下,演繹生命,綻放異樣的光彩。

連續兩屆奧運會都因最後失誤而無緣金牌的埃蒙斯,應該算是悲情至極,可他並沒有像1965年世界枱球冠軍路易斯那樣投河自盡,而是把祝福的擁抱大度地送給了冠軍。

時光流轉,生命不息。

或許我們也應該像老福貴那要正視苦難,勇於活在當下。痛定思痛,重建信心。

不要逃避,而要正視;

不能忘記,而要牢記;

學會活在當下,讓一切真實地保留在記憶之中,直到我們慢慢地躺入記憶為止。

讀《活着》有感 篇2

苦難是生命的常態,煩惱與痛苦總相伴我們一生。當你明白這,就沒有必要再自怨自艾 。

但是你可曾想過——自己的兒子被活活抽死,自己的女兒大出血而絕望的死去,女婿被水泥板活活夾死,父親在上廁所的途中死去,母親因為沒有得到藥治而病死,妻子因為生活的重擔而病死,只留下自己一個人孤獨的生活在人世間……沒錯,這就是《活着》主人公福貴悲慘的一生,餘華先生用他那近乎冷酷的文筆,帶我們走進了那個充滿壓抑的生活環境中。

我追隨着那個蒼老的人的背影,走在了那條充滿了苦難的石頭路上,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

餘華先生寫作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從來不會讓生命的苦難一下子來臨,他都是先給讀者以光明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懷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温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為噩夢不再縈繞他們時,餘華絲毫沒有猶疑,他鐵青着臉讓自己的角色們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徵兆,近乎殘忍。

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

“我看着那條彎曲着通向城裏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

當首先讀到有慶的死時,我真的發現自己已經無法再讀下去——有慶是一個非常乖巧的孩子,即使非常殘酷的社會現實中,他仍然沒有對困境大喊大叫,而是默默地承受着一切;有慶聰明善良,寧肯自己吃苦也要把羊喂好,然而面對現實,他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他家的羊死掉,也許有慶只能算是中國無數窮苦人家的一個典型,一出生的命運似乎已得到了定格。

聽説要獻血,第一個跑到了醫院,但沒想到卻被黑心的醫生活生生的吸死在了那裏!那時的福貴跑到醫院,卻發現早晨還活蹦亂跳的兒子卻變成了一具已經動不了的屍體,早晨還是熱的,晚上卻變成了冷的……

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後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餘華塑造的這一家人,對於生活的苦難和挫折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逆來順受:你給我什麼,我便承擔什麼……他們像是一個巨大的懷抱,默默地承受生活給予他們的所有苦難。

“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餘華説的這一句話,我到現在都未能夠解開其中的謎語。其實,説實話,當我讀完《活着》這一本書之後 我便不再想要翻開它讀第二遍——《活着》帶給讀者的那種令人窒息的生命的痛,讀了都會讓人潸然淚下。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傷的情節之間,福貴仍然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述説苦難的時候,眼睛裏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傷,還是欣慰。

也許真的是——生活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活着,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只有活着,才有機會斟酌悲喜;只有活着,才有資格評點成敗;只有活着,才有心境品味榮辱;只有活着,才有精力參悟生死……

“所以,可得好好活着,可得好好活着……”

讀《活着》有感 篇3

《活着》這本書之前一度被某音炒的很火。我也不是跟風去讀某本書,我只喜歡看我感興趣的,隨着自己的心來。

這本書我看了很久,之前看了一半,就停下來了一段時間,昨天突然想起又翻開來看,覺得內容特別吸引我,所幸我就花了點時間把它看完了。

看完之後,我深深的歎息,活在那樣的年代,眼看着自己的`親人一個個在自面前逝世自己卻無能為力,還要親手將他們一個個埋葬。福貴活着是那樣的艱辛,從字裏行間我感受到福貴的無奈,以至於到老年時能那樣輕描淡寫的揭開曾經不忍直視令人痛苦萬分的回憶。裏有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我認識的人一個挨着一個死去,我還活着”。福貴的一生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悲哀,更是一個時代的悲哀。我現在心情很苦澀,不知道該怎樣表達,只是覺得活着真的很辛苦,就必須要揹負和承受很多東西,在痛苦裏不斷的堅強重生。

不知道在每個親人團聚,和每個人夜深人靜的時候福貴回想起自己的一生時會是怎樣的心情,會不會淚流滿面,痛苦萬分?還是已經很淡然?經歷那麼多的苦楚會不會心和神經已經痛到麻木,回想曾經只會眼神發怵?還是會在逝去的時候回想一生然後平靜的閉上眼睛離開這個世界?

心情真的很複雜,也很凌亂,但是真的很心疼福貴——徐福貴。

讀《活着》有感 篇4

時間真的很殘忍,一次次無情的帶走福貴身邊的人。福貴的一生很悲慘,年少不務正業輸掉家產。值得慶幸的`是他的妻子家珍一直不離不棄。即使福貴被抓壯丁去充軍,家珍也沒有選擇離開福貴,而是選擇擔起這個家。家珍是這本書中我最心疼的一個人。

餘華這本書寫的太過於真實,生活對我們有剝奪卻沒説什麼時候會給予我們一些東西,活着就是活着,不為任何人,只為自己。

最後的最後,福貴身邊的所有人都離開了他,他只剩下一頭老牛陪着他。福貴一次次的失去親人,一次次的承受痛苦,何其可憐!

這本書然我感到沉重,生命真是一個奇怪的東西,那麼容易就會流逝。我不是書中人,卻彷彿感受到了福貴一次次的絕望和痛苦。我想我以後會更加的熱愛生活,努力的活成最好的樣子。活着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任何人和任何事。

讀《活着》有感 篇5

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活着》這本書,以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作為背景,並生動地寫了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世界樂觀的態度。

很多人都喜歡賭博,就像《活着》書中的主人公福貴一樣。賭博容易上癮,正是因為賭博,福貴才會把家產輸光。後來徐福貴又經歷了重重坎坷,親人先後離他而去,但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所有福貴生命裏點點滴滴的事蹟,最後都化為了他在陽光下説給來鄉間收集樂曲的“我”的自述。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想活出精彩,必須得靠自己。無論經歷多少坎坷,跌倒多少次,終究還是要站起來。那就早些站起來吧,別在此處糾結,把短暫如流星一般的人生揮霍掉。人生中的一切感情,就像菜品裏的調味料,喜怒哀樂如同酸甜苦辣,重重坎坷,也是為了讓感情更加豐富,更加濃厚,好比把調味料的味道變得濃重,襯托得人生完美無比。 所有的加工,都是要使人生這道菜品變得美味。

人活着到底為了什麼?沒錯,就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

讀《活着》有感 篇6

對於某些人來説,活着便是最大的奢望。那是一位老人的一生,他年輕時吃喝嫖賭,將家業敗光後,他的父親去世了。他租了幾畝田,卻在幾日後被國民黨抓壯丁了。解放戰爭勝利後,他跋山涉水,返回家鄉後卻被告知母親去世,女兒變為了聾啞人。就這樣生活了幾年,兒子被抽血去世。再後來,女兒生產時血崩去世,妻子遭受打擊,也去世了。再過了幾年,他的女婿因一次意外也去世了,徒留他與他的外孫。後來,他的外孫在吃多了豆子後撐死了。這一生,只剩他自己一人。《活着》便是以一位青年人詢問一位在田間耕作老人一生的方式將那名老人的過去娓娓道來。

人類為什麼要活着?我想大概是存在於骨子裏的本能吧。求生欲促使人類生存、繁衍了上千年,就像書中那名老人一樣,明明遭受了如此大的挫折,父親、母親、兒子、妻子、女兒、女婿、外孫相繼離世。但他仍然不放棄生的希望,在人生的罅隙中艱難生存着,決不放棄一絲光亮。

但對於其他人來説,在時代被黑暗籠罩,看不見一絲光亮,希望被扼殺時,唯有死亡以告慰自我。就如同屈原一樣,故都被攻破,一生信仰破滅。這時的他,茫然而又無措,這世間眾人皆睡,唯他一人獨醒。於是,他以死亡的方式喚醒眾人,以死亡明其志。這個世界麻木、冰冷而又黑暗,需要人們喚醒、温暖、照亮它,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而對於生與死的抉擇,眾人因出生不同、經歷不同,選擇也不盡相同。書中那名老人心中仍對未來抱有期望,“只要人活得高興,就不怕窮。”對生活仍有希望,所以他選擇繼續活在世上。他對自己説:“這下可要好好活了。”而文天祥,故國已滅,滿懷的理想業已破碎。此時的他,只有一腔對故國的赤忠之心,於是,他面南而逝,自死不忘南宋。

而另一種選擇死亡的人,不是為了死亡而死。他們是為了拯救他人之生命,喚起他人內心對真理的渴求,而大義凜然地走向了通往死亡的道路。就如書中那名老人的.兒子,他自願為他人獻血,即使面臨可能會休克死亡的風險,風險是那時人們安全意識淺薄,醫療技術不先進所致,但他仍舊沒有退縮。他內心只有“救人”的信念。他心中只想:“自己會被輪到最後一個,到那時可能就獻不了血了。”

於生,我們自是要儘自己最大能力去生活,和書中那名老人一樣用盡全力,懷抱希望去生活。想想明日充滿希望的朝陽,雨落後特有的草木清香,還未品嚐的美食。好好擁抱這個世界,去用心熱愛它。將短暫的人生活出特有的光芒。

於死,死亡是人類不可避免的,其實對它來説,所有人都是相同的,只是有的人敢於直面,有的人害怕面對。即使如此,你還是會死亡,這是一個令人悲哀卻又無奈的既定事實。但是,心態才是最重要的。我們能夠降臨於世,這便是最大的幸運了。我們已經在這世上看過了萬家燈火,賞過了百花齊放。感受過春雨,傾聽過夏蟬,擁抱過秋風,親吻過冬雪。享受過人世間的温情,這不就是活着的真諦嗎?至此,死亡又有什麼令人懼怕的呢?

生與死,聽來高深,但事實上,我們每日都在經歷生離與死別。窗邊那隻常來的鳥兒為何不駐足窗上了,令人早已習慣的叫聲為何忽然寂滅了?手心上那隻美麗的蝴蝶的翅膀為何突然停止扇動了?生老病死,自然規律,不可違抗,倒不如早早接納。更能讓人們懂得生命之脆弱,使我們更加珍愛生命。

《活着》一書中,主人公儘管受盡挫折,但仍用盡全力在這世上活着,這於我們青少年,於所有人都是一種鼓勵,一種啟發。一位未曾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都能如此拼盡全力而活,那我們不是更應該用心在這世界生活嗎?

對於某些人來説,活着便是最大的奢望了。我們輕易地享受着他人所奢望之事。這已然是幸運無比的事了。

窗外白楊沙沙作響,陽光透過葉間,桌上樹影斑駁搖晃,歲月靜好。拋開生死,就為了活着而活。

讀《活着》有感 篇7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因為這一句話,我認識了餘華。心想,這書究竟以一個什麼方式去度過這以笑為哭,生死徘徊的人生,在合上書的剎那間,我得到了答案。

在拿到書的時候,我發現它有着與其它大部頭不一樣的黑色封面和不凡的重量。餘華説:“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説,就是《活着》,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福貴經歷了一生的疾苦,成為了餘華筆下的.那個人。從他身上,也折射出老一代人的隱忍和艱苦,從他身上,更折射出一種英雄般的氣勢。

福貴是一個真正的英雄。他曾經嫖賭輸光了家產,但是親人並沒有拋棄他,這令他悔悟,他明白只要活着,貧窮未必不好,只要有愛,有關懷。當他下定決心,想要從頭開始,珍惜身邊的家人,生活卻與他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兒子被抽血活活抽死,女兒好不容易找到一户好人家,在醫院難產而死,女婿被水泥板活活夾死,孫子因為自己的疏忽而死,妻子因病去世,一切一切的悲劇接連的發生,最後只留下自己活着,然而經歷了種種的他卻有了超然的心境,面對自己的過去可以冷靜的回憶與敍述。

我在閲讀時,幾讀落淚,書中的情節一直盤旋在我的腦海中的是有慶給鎮長的老婆獻血時被活活抽死的場景。我彷彿能看到有慶嘴脣發紫,臉色鐵青,我好像觸摸到他那被醫生死死摸住全是骨頭的手,我似乎處在那樣一個場景中,想要上去幫他一把,卻又被什麼阻攔着。時間無情的將我的雙手推開。有慶不就是想要拯救中國的有志青年嗎?他們一腔熱血,卻被時代活活抽乾,成為階級的美食。

故事的最後,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我久久停留在故事中,眼前一會兒是少年家財萬貫,揮金如土的福貴,一會兒是得了軟骨症不能幹活而哭泣的家珍,一會兒是餓的撐死的苦根。我彷彿要哭出來,但又覺得連福貴自己都從未哭泣過,我又在為誰而流淚呢?

人活着,若被賦予沉重的意義,那總有一日會被生活摧殘的破敗不堪。人能簡單的活着,做着自己該做的事,不為他人而活,因為命運能輕易地從我們身邊剝奪一切,我們亦可能會在某一天變得一無所有,唯有活着的精神屬於自己。

主人公的命運如此悲慘,但他從未放棄,一直堅持活下去,無論多麼辛苦。作者想告訴我們,活着雖然充滿了苦難,但路還得走下去,也許生命有些事情你無法預料,無法改變,但我們都應該去負責,去擔當。因此不論活着多麼痛苦,你都要活下去,為了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無論意志多麼消沉,勇敢的活下去,加油!

讀《活着》有感 篇8

活在這珍貴的人世,太陽強烈,水波温柔。

——題記

馬路上人煙稀少,娛樂、公共場所都緊緊關上了大門,再無往年的喧鬧。但太陽依然強烈,人間依然值得……

手中緊握《活着》這本書 ,初入眼,深刻的黑似乎覆滿整個封面是,那般無情。其中用白色雕刻的“活着”醒目的立在深深的幾乎慘無人寰的絕望中,好像負偶抵抗……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舊日的歌謠經過夏風的過濾後清晰的傳入耳畔, 遠處,兩個進入垂暮的生命將那塊古板的田地耕得嘩嘩翻動,猶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我想,這便是人世間最美的風景了吧……

讀者餘華的《活着》,有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名叫福貴的老人只是淡然地講述着:少爺出身的福貴,在一賭之後敗掉所有家產,歷經自己父親的死亡,進城為母親找郎中後又被抓去做壯丁,回鄉時母親去卻已經去世,女兒鳳霞因一場高燒未能及時救治變得又聾又啞,兒子有慶因獻血過多而導致死亡,鳳霞也在難產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妻子家珍也在三個月後因為軟骨病去而去…老天爺似乎沒有一點人情味,命運並未從此就優待他——之後福貴又見證女婿二喜和外孫苦根的死亡。雖然滿含血淚,但我明白了活着的真諦……

或許人世間的命運就是如此悲慘,親人一次次的離開,絕望、痛苦都壓不倒福貴……就像現在,武漢新冠狀病毒的消息傳遍大江南北,許多白衣天使紛紛簽下戰書前往一線,夜以繼日的工作在最危險的重症區,“所謂歲月能靜好,那隻不過是許多人替你負重前行!”他們同樣是父母的孩子,也是孩子的父母,為了打贏這場無硝煙戰役,捨身放棄了與家人團圓的機會,只為換取全國人民的健健康康!

這就是活着的精神,我們相信在全國人民共同的努力下,憑藉大家各自在家堅守防控措施的力量,這場戰役一定能取得最終勝利!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好好的活着!就像在餘華的序言中所説道:人是為活着的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待春暖花開之時,走在熱鬧的大街小巷,不戴口罩,繁花與共。

合上書本,那“活着”二字在黑色的封面上,彰顯獨特的力量。

讀《活着》有感 篇9

“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生前和葬禮前,無人有權説他幸福”-,這句話出自餘華的短篇小説《活着》的自序。

在我讀過的所有作品中,如果要選出一部在我閲讀過程中帶給我最大的震撼,並且在讀完之後給我深刻的思索,讓我久久不能忘懷的作品,那無疑是餘華先生的小説《活着》。

在閲讀這部小説的過程中,我幾度落淚。空氣中瀰漫着絕望的歎息。《活着》從一個旁聽者的角度道出了一個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經歷了家庭的富裕到衰落,經歷了身邊一個個親人相繼死去。福貴是一個富家少爺,先是把家產賭光淪為一無所有的.窮人,父親因他氣恨而亡;母親又因病去世;兒子有慶被抽血至死,女兒鳳霞產後敗血症而亡,摯愛他的妻子家珍得軟骨病最終病死;女婿二喜意外工傷而亡,外孫子苦根吃豆子卻被撐死了。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一個個離去。福貴幾乎時時身陷生與死的邊緣,痛苦的掙扎,忍受着至親們一個個的離去,在一次次希望的破滅中堅忍不屈的依舊活着。他失去了金錢,一個又一個親人的死亡,最後只剩下一頭瘦骨嶙峋的老牛與他為伴。

第一遍讀完《活着》,感到特別沉重,內心的壓抑久久不能散去,作者似乎在故意考驗我們讀者的忍耐力,感到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再讀第二遍,我卻被被他的堅強所打動,面對諸多苦難和不幸,他依然堅強地面對自己的人生。生命是一個過程,生老病死,我們都得一樣一樣地過。人生無常,聚散離合。福貴的生命如此悲慘,但他從未放棄,一直堅持活下去,無論多麼辛苦。作者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活着雖然充滿了苦難,但路還得走下去。餘華在書中寫道:“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

責任,是活着的意義,也許生命有些事你無法預料,無法改變,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負責,去擔當。因此不論活着多麼痛苦,你都要活下去,為了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活着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責任。從福貴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活着”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忍受,是一種接納,是一種責任。

讀完《活着》,與福貴相比,工作、生活中我所遇到的一切困難原來都不算什麼。

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生活從來都不容易。我們要好好活着,活着,活着……

好好活着,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好好活着,做好身邊的每一件事!!

好好活着,認真面對每一天!!!

讀《活着》有感 篇10

這個週六的早上,陽光充沛的很,肖舒文還沒起牀,他爸已經上班走了。閒來無事,拿起牀頭那本翻了幾頁的《活着》看了起來,誰知,這一看,我的淚水竟然止也止不住。

掩上書,紅着眼睛起牀做飯。可福貴坎坷的一生,卻始終在心頭揮之不去。

這是怎麼的一個人物呢?可恨嗎?!可落魄後的`他,又是如何竭盡所能地活着。可憐嗎?!富甲一方時的他,又是如何的渾渾噩噩,終至家財敗盡。他是多麼的不幸,父母、妻兒、女婿,甚至可愛的孫輩都一個個的先他而去。可他又是多麼的幸運,這些親人,縱使他之前是如何的荒唐無度,如何的讓人不恥,卻始終沒有拋棄他,始終和他一起度過日月的艱辛。善良慈愛的母親,美麗大度的妻子,懂事堅強的女兒,天真勤勞的兒子,從民國到現在,用不同的方式愛着他,讓他不管遭遇到何等苦難,心中一直想着的,都是“活着”。

想讓肖舒文也看看這本書。可是,坐下來,反覆思量着,除了餘華那一個字都不多餘的文筆之外,還能讓她感受到什麼呢?

想起了大概是寒假的時候,和她一起讀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真是費了好大的勁兒,看完了第一本。可她除了對為什麼老大就得做出犧牲,就得為弟妹放棄人生,感覺很是憤懣外,其他的完全沒有留下印象。

要什麼有什麼的孩子,如何去理解福貴呢?

讀《活着》有感 篇11

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題記

這本小説講述了一個叫徐福貴的老人的一生。福貴本是村裏地主家的闊少爺,卻因賭博輸光了家財。一夜之間,少爺變成負債累累的窮人。聽到這一消息後,福貴父親將祖宅和家裏的田全換成銅錢抵債,不久後過世。而這時福貴母親病了,福貴在去城裏求醫時被抓去做壯丁。兩年後他終於回到家鄉,可母親早已過世;女兒成了聾啞人;家珍(福貴妻子)患上軟骨病,無法幹活;兒子因抽血過多過世。女兒與偏頭女婿二喜結婚後日子還算好過,可惜在生下兒子後大出血過世;家珍在鳳霞(福貴女兒)過世後不久也走了;二喜在工作中被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吃豆子撐死。福貴身邊的人相繼過世,老了的福貴與一頭牛相依為命。

福貴這輩子,家人都先他而去,三次看到那間躺死人的小屋子,三次躺過他的親人,幾次埋掉自己親人的遺體,他的人生中充滿坎坷。而他仍平和麪對生活,哪怕活得那麼沉重、憋屈,不抱怨不氣餒。

《活着》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

這突然讓我想到了一個老人。

老人獨居住在幾十平米的`房子裏,老伴早已過世,兒女極少來看望她。她閒來無事,於是借來各種工具,為鄰居家的小孩做起了鞋子、襪子,還織毛衣。鮮少有人瞭解,老人的雙親在她很小的時候過世,靠爺爺拉扯大,十幾歲時爺爺也過世了。一個涉世未深的小姑娘吃不飽穿不暖地生活着。後來找到了如意郎君,可日子還是不好過,生下一個兒子卻早夭;女兒打小體弱多病;幺兒還算健康。夫妻倆含辛茹苦將孩子拉扯大,孩子卻是白眼狼,有了自己的家庭就對父母不管不顧。老夫妻倆便生活在弄堂裏。四十多年歲月過去,丈夫最後駕鶴歸西,老人處理後事後便孤獨一人活着。面對人生的種種不幸,她從來不會抱怨,也從來不會被挫折打敗,正是因為這樣的好心態,她很健康,也受小孩歡迎,晚年生活過得不差。

悲劇總是接踵而至,令人無法喘息;命運總是如雨中浮萍跌跌撞撞。這又能如何?一生很短,少有圓滿。所以,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生活是明媚的,一切都會變好,過了黎明,就破曉。

風乍起,合當奮意向人生,唯如此,才能在逆境中擁有一份良好的心境,從而順利走出。

讀《活着》有感 篇12

之前看完了路遙的《人生》,一直想寫一篇讀後感,可是不知從什麼角度入手。《人生》這本小説,就跟真的人生一樣沒什麼主旨,跌宕起伏好像要告訴我們些什麼,但內容太多説不清楚,到頭來也只為了——活着。

餘華這樣説自己的這本小説:“《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着》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上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活着》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這段話,讀之前看沒有任何感覺,但是讀完以後發現,這段話就是《活着》最好的讀後感,並且它也告訴我們《活着》講述的並不是一個悲劇,它讓我們看到一條生命的堅強,以及活着的強大渴望。

我先前在想説喜歡《活着》這本書,是不是有點殘忍,可是現在我想説《活着》是我看過的書裏面給我最大力量的一本,雖然最後只有福貴活了下來,就算他這一生活得多麼不幸與不堪;就算他親眼看到身邊他所愛所恨的人一個個離去,但我們還是看到了,一個人活着的力量,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可貴。

國中的時候,我遇到挫折時總會這樣安慰自己:“世上最大的不幸就是死亡,沒有什麼比死亡更痛苦,所以我現在遭遇的、即將遭遇的都不算什麼。”這句話總是很有效的給了我一個退路,就跟福貴被抓去上戰場,面對敵人的槍炮時想的那樣,只要能夠活着回去,怎麼樣都可以了——這也的`確是福貴敗家後第一次產生的要好好活着的信念。

人真的就是這樣,做少爺時的福貴吃喝嫖賭,除了正事其他什麼都做,那個時候他忙着滿足自己的慾望,怎麼會想到要腳踏實地地活着呢,他的人生好像一團泡沫,隨時都有可能破滅的。從戰場上保住一條命回來的福貴,開始好好待他的妻子和兒女,但苦難的命運卻依然伴隨,時局的混亂,家境的貧困,家珍的害病,知道福貴親眼目睹贏了他所有家產的龍二替他上了制裁地主斷頭台,他才覺得命運之神一瞬眷顧了他,奪走了他享受的權利,卻留給他一條命。

《活着》的情節進行得很快,有點像我們的人生,腳步匆匆,來不及後悔,來不及思考為什麼。有慶的死,鳳霞的死,二喜的死,接踵而至,淚還來不及風乾卻又再添一層傷心。二喜的出現,其實是《活着》進行到後面,一個讓人欣慰的轉折,他的善良是完美的,從前一片灰色的世界,在二喜出現後出現了一片喜慶的紅,正當人們覺得生活有了希望有了新的開始時,他又早早地喪了命——留下苦根,從他的名字中我們也能猜到,又會是一個悲傷的結果。到了苦根的死,福貴應該已經有點麻木了吧,我不知道如何確切地形容他當時的感受,一個見過那麼多死亡的人,一個註定要孤獨的人,他已經習慣了一個人活着。

不論生命多麼叫人絕望,卻依然要倔強地挺立,驕傲地活着。

命運的強權,有時使人感到無力。的確,在書中的背景下,人們其實沒有那麼多力量去改變什麼的,不像我們現在,不像《人生》中的高加林,可以追求一下夢想,拼搏一下未來。《活着》中的人們,也許是看不到所謂未來的,可是他們又對明天分外地清楚:明天我依然活着,我依然面對這片無邊的黃土,我依然為了我下一個明天揮下汗水。

是的,倔強地挺立,驕傲地活着。

讀《活着》有感 篇13

《活着》是一本十分沉重的小説,餘華自己也説過《活着》本身講述的就是一個,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的故事;講述的是一個,人是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的故事;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活着的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或者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讀後感 劉志純。我用了一個上午一口氣完成了他,讀完小説,雖然有完成的如釋重負但卻像又背上了沉重的枷鎖一般的喘不過起來。我有些迷茫,難道我們所追求和趨之若鶩的生命就只是為了這樣簡簡單單的倖存,平平靜靜生活,而沒有其他更大意義的事情值得去追求而放棄與有所生存的意義。這與我們平時所接受的,或者説是所被灌輸的偉大精神背道而馳。因此,我們更迷茫了。那,活着是什麼?活着是為了什麼?為什麼活着?我們年輕,我們活力,我們快樂的活着,我們肆無忌憚的揮霍着金錢、時間、生命。就像年輕的福貴一樣。肆無忌憚,不計後果。因為我們無所謂時間,無所謂青春,我們的人生剛剛起航,我們的太陽剛剛升起。像福貴一樣,我們揮霍着,覺着家裏還有一百畝的田產,還有爹孃,老婆孩子……等到終於有一天,福貴把錢輸光了,我們把青春揮霍完了,才驀然發現,其實很多東西便如同白駒過隙,眨眼的當兒就沒了。

冷靜下來的我們開始反思活着的意義,這不像考卷上的難題一樣,丁是丁卯是卯,對了得分,錯了失分的標準答案。活着的`意義幾乎不可能用簡單的語言標註出答案,甚至是近似的表達。這便是老子的《道德經》裏開篇的兩句永恆的經典:“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因為這不是個簡單的為什麼,當然也不會有簡單的什麼。這樣的答案需要人們用活着去尋求,當不用再活着的時候,或許這個答案就出現了。因為它詮釋的不僅是生命,或是人生的一種崇高而簡單的意義所在。作為一個詞語,“活着”在我們中國人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狂傲不羈的吶喊,也不是來自於兇殘猛烈的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讀後感《《活着》讀後感 劉志純》。忍受所能忍受的,忍受所不能忍受的,在絕望與痛苦的邊緣繼續活着,而且驕傲而堅強的活着。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絕望和希望,在我們的命運裏比比皆是,更如朋友那般親密無間。

正如沒有絕對的苦難,也沒有永久的幸福。無論是去,感恩幸福,抑或是感恩苦難,都是感恩生命,感恩或者。感恩這種無間的友情,感恩我們活下去的奇蹟。在不斷地感恩中,我們和幸福,和苦難產生了友情,而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我們互相感激,也互相仇恨;我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我們活着的時候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塵沙,最後,默默然消失在海角天邊。也許,這就是活着。而這一切的前提卻是時間。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在這裏,時間影藏了它的身份,可是卻掌握着兩個人的命運。我們的閲讀無法撫摸它,也無法注視它,可是我們卻無時無刻的感受着它的存在。就像寒冷的來到一樣,我們不能注視也不能撫摸,只能靜靜地渾身發抖的去感受。

這種感受是脱離了,或者説是超越了五感而偉大的存在着的。這就是時間,這就是生命,而這些便組成了我們所要的活着。我們活着了,在愛與痛的交織裏和冰與火的纏綿中,我們活着了。我們站在苦難的邊緣堅強的活着,因為我們活着是為了那與痛苦相交織的——愛。物慾的縱橫捭闔迷惑了我們原本單純的心境,年少輕狂的愚蠢讓我們自命不凡的輕薄生命,當一切真的即將消散,死神讓你最後一次回眸人生,留戀的也許不是帶不進棺材的名利和財富,留戀的或許只是生病時母親的輕聲關懷,失意時朋友的鼎力支持,或許是那個大雨滂沱的雨夜裏那份相濡以沫的温馨。也許,這就是愛。活着為了愛,為了愛活着!當絕望和痛苦如狂風驟雨消失在寬廣的海岸線,温暖而和煦的陽光總會相聚在某個雲淡風輕的下午,讓我們都去到山澗,望着無垠的天邊,恬靜而從容的吶喊出心中的那一縷縷不凡和堅持——活着,只是為了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