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因為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68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因為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因為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

《因為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1

曾經有許多年輕人痛過,那麼多令你操勞、煩心的事,糾結啊。想過沒有?這是為什麼,我該如何面對,該怎麼選擇,怎樣做?對於未來的夢想,該怎麼實現?

青春,之所以痛,是因為看不見未來的不安,迷茫。也許,你迫不及待地想去實現夢想,可內心卻十分不安。這本書,不是風格如同小説般夢幻,飄渺;也不是像懸疑那樣刺激恐怖;而是一本亞洲千萬年輕人的心靈指南,給在花季的我們,給予最好的精神洗禮,最好的指引。

作者金蘭都親切引導般的筆墨和對於青春所帶來的種種問題深入淺出的分析,都使我與之產生共鳴。不錯,有些問題,他這麼理解,我也這麼認為。雖然我年齡尚小,這本書似乎更加像為20歲左右的年輕人定製,但是,我認為,所有的少年少女,都應該更早地讀到它。為什麼?進入青春期的我們,雖然比兒童期對於某些社會現象和事物的理解更加深入,但是,相比較當今複雜的社會形勢,這點認知還過於淺少。許多人迷迷茫茫,懵懵懂懂,對於未來,人生的把握一點都沒有,沒有方向,不知道怎麼樣實現自己的價值,怎麼選擇自己的道路;然而,更早讀到這本書,就能更好地把握青春,把握現在。

全書都圍繞着“痛”這一個中心;也許大家都有被失敗挫折打倒時,痛苦地認為自己沒有希望了,第一章《我們的希望在哪裏》可以給予你最好的安慰和支持。讀完這一章,也許可以給你省去許多因為痛停留在掙扎邊緣中浪費的時間。第二章《年輕,所以傷得起》會更深層面的告訴你,你現在的痛是正常的,不要懼怕失敗,是它歷練了你,該如何讓面對失敗與挫折等。第三章《奇蹟是靠點滴積累而成的》能讓你踏實努力地幹好你所要面對的一切,正確的選擇人生道路。層層遞進,在思想上讓你更好地對到青春,對待人生,對待大好的時光。

我個人認為,金蘭都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語言十分富有思想性,但對於年輕人來説更實在,凝聚了人生智慧,好似温柔地把智慧精華灌輸到年輕人的腦中去。每當你有困難不安時,讀過它又會心靜如水,並且理智地處理各種問題。能讓你在痛苦中成長、歷練。每當你無所適從的時候,它又會為你指引方向,迷茫的`心漸漸對一切的認識清晰起來。每當你平靜的時候,你又會更加深入地思考它背後的東西,得到比別人更多的智慧,昇華心境。

痛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它讓你糾纏於心無法自拔,迷失方向,墮落下去,虛度年華。在某種程度上又可以化為動力,那要看你怎麼對待了。痛過後,釋然地去面對吧,去解決現在糾纏於心的問題,為你的夢想為之奮鬥起來吧!本書能夠給你提供最好的幫助。

《因為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2

因為不安,所以青春;因為茫然,所以青春;因為彷徨,所以青春;因為孤獨,所以青春;因為忐忑,所以青春。

——《因為痛,所以叫青春》

人們歌頌青春,因為它總是充滿朝氣,充滿樂趣,永遠珍藏着一生中最寶貴的東西。對於老去的人,最值得緬懷的時光,莫過於青春。然而,身處青春之中,感覺到的卻多是痛苦,而並非快樂。

那些年,我們懷揣青春的夢想,卻無處安放。當現實與理想發生衝突,我們無所是從,漸漸地隨波逐流。不敢回頭去看自己當初的夢想,最後留下的只是“可憐辜負好韶光”的一聲歎息。

對於大多數人,尤其是年輕人而言,一味地説教會讓他們昏昏欲睡。即使站在人生路口的他們正需要這樣的教誨,他們也未必聽得進去。同大多數人一樣,我也是那種不喜歡聽大道理的人,對於那種一味講大道理的書,我經常用:“大道理誰都會講,關鍵是要靠行動啊!”一言以蔽之。可是近來看了金蘭都老師的那本《因為痛,所以叫青春》卻使我精神振奮,收穫頗豐。此書似乎仍屬於説教形式,但卻令人手不釋卷。金老師用他用他温暖熱情的文字與我坦誠相對,向我敞開心扉,我靜靜的傾聽着那些關於青春的事情,熟悉又遙遠。

金老師説:“青春之所以艱難,是因為孤單。”童年的我們,生活安逸,衣食無憂,但卻似魚缸中的魚一樣,無法自由自在地生活。成年後,魚缸被打碎了,我們得到了自由,卻失去了一切,只剩下自己一個人。沒有人會與我們產生共鳴,只有自己一個人,獨自站在人生邊上。

金老師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希望。如果將人生比作時鐘,假設每個人都有80年可活,那麼我們現在,二十幾歲的年紀,僅僅相當於早上七點十二分。早上七點十二分,無論你有沒有取得好學歷,是否小有成就,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與內心的渴望同行,選擇正確的路,用最真摯的眼神反省下自己,問自己是否還要懶惰下去,然後,抓緊你剩下的時間,去做你認為值得的事。

金老師説:“二十歲,就是用來迷茫不安的。”我們經常會聽到身邊的.人説,二十歲是人生中最美妙最輝煌的時節。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不是的。二十歲的我們充滿困惑,充滿壓力,手足無措。因為關於過去,現在,未來的問題像漩渦一樣一骨腦衝向我們,使我們應接不暇欲哭無淚。所以,二十歲,只是一個迷茫的時節。

深處迷茫期的我們,常常會渴望奇蹟出現。其實,世界上根本沒有所謂的“奇蹟”只有點滴的努力最終取得成功。金老師提醒我們要適當地做一些看似不能立刻取得成效的事情,現代社會的快節奏使得人們普遍心浮氣燥,做什麼事都想立竿見影。其實這種方式並不是達到成功的捷徑,而是恰恰繞過了成功。

二十歲,並不是人生的全盛期,並不是人生的巔峯,二十歲,憂傷的我們需要去追尋。我們應該用青春去追尋什麼?追尋自己設計的未來,追尋與命運抗爭的勇氣,追尋學習課本以外的其它能力,追尋比錢更重要的東西,追尋難得的幸福……

《因為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3

漫漫人生路,一向在迷路。進入了大學,不再是孩子,煩惱、痛苦隨之而來。在某位好朋友的推薦下,我靜下心來,讀了一本書————《正因痛,因此叫青春》,這本書是改變亞洲億萬年輕人的療愈經典,一位導師父親寫給迷茫孩子的疼痛共鳴。

很多時候,在學業上,在工作上,甚至在感情問題上,我們這些年輕人甚至還沒有邁出踏進社會的第一步,就已經淪為一個“loser(失敗者)”。在書中作者如實地把為人父母的成年人們所不曾來得及去了解的這代年輕人的困苦和不安展現了出來。作者幫忙我們診視這些無法向他人傾訴的苦痛,並告訴我們如何才能從這種苦找到為未來打拼的能量。王健林的老丈人

讀了這本書,感觸良多。20歲,我在做什麼,在想什麼,我能做什麼,能夠做什麼。看到這,我會笑自己,獨自站在人生路口的我,我們,我們這些所謂的年輕人,我們的期望在哪裏。裏面有句話我很喜愛——用最真摯的眼神反省下自己。或許我真的不瞭解自己,正因我還有95%的潛能未能被自己利用。

年輕,因此傷得起。這種來自對懸而未決的未來的不安,才是人生中最本質的問題。青春施加給人生的真正壓力,並非是那些需要積累的證書和業績,而是看不到未來的不安感。正因看不清,正因對未來一無所知,因此時時感到迷茫和恐懼,但是我想説,20歲,就是用來迷茫不安的。

奇蹟是靠點滴積累而成的。別想一口吃成胖子,這是至理名言。只要認真計劃一件事情,並且一邊堅持一邊調整,往往會完成得十分出色。懈怠的情緒誰都會有,不好擔心自己比別人走得慢,也不好因暫時的挫折心灰意冷,只要不斷調整心態,不停下腳步,最終都能抵達終點。

除了證書,還能從大學帶走什麼?我的同學們,你們思考過嗎?

我們該用青春追尋什麼?上帝只給了我們10年的青春,我們在這10年裏能追尋些什麼呢?上帝給了你美麗的.嗓音,你卻浪費在和朋友的無聊的K歌中;上帝給了你強壯的身體,你卻用來熬夜;上帝給了你智慧的大腦,你卻用來玩遊戲。該醒醒了,青春容不得我們這樣浪費。我們揮霍了青春,總有一天我們會輸給未來。

年輕人,別揮霍青春——用讀書代替遊戲,用讀報代替上網,用欣賞電影代替看電視,用思考代替發呆,用對話代替發牢騷,用快走或慢走代替高爾夫,用户外代替減肥,用沖涼代替蒸桑拿,用高質量的睡眠代替熬夜晚起,用活躍氛圍的酒席代替宿醉。

正因痛,因此叫青春;沒有痛,怎能叫青春。誰的青春沒有迷茫,不安,痛苦呢?因此,我要感謝那些帶給我痛苦和挫折的人,若沒有你們,我不會看清自己,我不會進步,不會堅強,不會學會如何使自己進步。正是由於你們的存在,我一天比一天堅強,一天比一天進步,只要我體內還有一個細胞在户外,我就不會倒下。你們能夠打敗我,但絕對打不到我。

《因為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4

看完了韓國作家金蘭鬱寫給“關於獨立站在人生路口的你”的一本書,它叫《因為痛,所以叫青春》。20歲的自己正是金先生筆下的主人公,在我看來已經不惑之年的金先生尚且還有着活潑的思維和一般當代20歲年輕人的心。更讓我感到驚訝的是,已經40歲的“老”成年人思想竟然如此跳躍,在20歲年輕人和40歲成年人當中轉換得遊刃有餘。我甚至猜想,難道80年代的韓國和當代的中國在教育事業以及大學生的思維方式上有着極其相似的地方嗎?

下面是書中談到的,我一一列舉,看似毫無邏輯的觀點,卻並無相悖,在敍述此書時順便談談自己的想法。

根據金蘭鬱先生的時間推算法,設每人可以活到80歲,把它推算到每日的時間當中,便是一年相當於18分鐘,因此現在20歲的我人生時鐘便早上六點不到,而自以為浪費了許多光陰的我或許還沒有真正見過生命中永恆的朝陽。豈能再繼續昏昏欲睡,我應當揉揉朦朧的睡眼,穿好衣服,踏上未來將要探知的旅途,難道不是嗎?

曾經的我認為,讀名牌大學的人一定會比不讀名牌大學的人出路好。我曾經埋怨過自己不好好讀書,上了一所不怎樣的大學(其實我們學校挺好的,現在看來),或者不怎樣的專業(現在也很喜歡這個專業),而現在這些對我來説,都不再那麼重要了。光鮮亮麗的背後不一定是玲瓏剔透也可能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再好的學歷對自己來説,僅僅是短暫溜鬚拍馬的噱頭,到頭來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又何必過於糾結。

或許很多同學已經做過不少兼職或省吃儉用攢了不少錢。他們以豐富社交經驗,勤儉節約等等藉口來為理財辯護,但是對於大學生而言,現在理財還為時尚早了,我們現在需要的不是積攢財富和所謂的社會經驗,而需要積攢的`事知識和學習能力。或者這樣説,積攢下來的財富還不如獨自一人出去以豐富文化知識和增加人際交往為目的的旅行來的更為實際。

根據金蘭鬱先生書中所述,失戀後,傷心的人會產生大量莫名其妙(我不懂得這個,各種荷爾蒙)的荷爾蒙。簡單的説,你失戀後,痛苦並不是因為你還怎麼怎麼喜歡她,而是身體裏面各種荷爾蒙的化學效果才導致你悲傷,食慾不振,頭暈,涕泗橫流,抽煙酗酒。而隨着時間的流逝,荷爾蒙逐漸減少,心情也慢慢恢復。當我看到這裏的時候,突然覺得心裏寬慰了許多。因為她/他不適合你,或許有什麼地方還沒有達到你理想中想要的標準,分手的原因也僅僅侷限於此,時間是最好的良藥也是來源於此吧。

或許你早就打算好了自己的未來,列出了時間計劃表,畢業找工作,先勤奮兩年,開始有固定的收入,借貸買房買車,七八年後,開始與現在的女友談論結婚的事情,然後那個時候已經成了管理人員,接下來就是孩子……這樣看來或許你想得太過於簡單,也太過於夢幻,所以重新設計一下自己的藍圖吧,加進去些磨難,加進去些痛苦,我們不期望自己的人生一馬平川,我們過着現實的生活,一切真實的生活,只為了現在這個夢,炙熱的夢。

《因為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5

如果將人生劃分為一個個階段,而每一個階段,都賦予它一個定義。那麼,青春——人生中最珍貴、無可替代的時光——無疑屬於探索期。即將成年的我們,褪去了兒時的稚氣,有了夢想,卻也更加看清了現實,於是不安、茫然、彷徨、孤獨、忐忑。

這所有的情感交織在一起,便是青春。因為有了這些複雜的情緒,難免有時候會在成長的路上摔得很痛;而正是因為痛,所以叫青春。

韓國作家金蘭都所寫的《因為痛,所以叫青春》,給了獨自站在人生路口的我們最佳的指南。

開篇第一章節就給了我一個驚喜——“你的人生此刻停留在幾點?”

假設人的平均壽命是80歲,將這段時間平分為24等份,原來我的人生時鐘上所顯示的竟然是五點零六分!這是東方既白、萬物從沉睡中甦醒的時刻!原來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雖然俗語説“活到老學到老”,但事實上,卻沒有幾個人有這個勇氣能夠做到。無論是到知天命年紀的人,還是剛剛畢業即將要進入社會的大學生,總覺得做什麼都來不及了。

“來不及”漸漸地成為了人們無奈的藉口。

作者在書中特別算了大學畢業時的人生時鐘,不過是早上七點十二分,這個數字能夠直接的告訴那些“因為來不及而做不了的”人們:“此時此刻,很多人才剛剛起牀,為嶄新的一天做準備。”之後又舉了“一位60歲的元老級畢業生”的例子,讓“來不及”這個藉口變得更加蒼白無力。

青春似乎永遠都有一位跟隨者,那就是叛逆。在父母眼中,小時候百依百順的我們學會了反抗,而反抗的'原因,都是一些不切實際的因素。父母用他們的經驗,希望我們不受同樣的傷害,順利地成長。可我們,卻有着滿腔熱血,想要為夢想奮鬥,哪怕撞的頭破血流。

在不久的未來,我們將要面對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擇業。是應該順從自己的心意,哪怕薪水不高但做着自己喜歡的工作;還是應該順從父母與潮流,過着一日復一日單調的生活卻有着客觀的收入?金蘭都提出了“擇業十誡”,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兩條。

“不要選擇你想去的地方,選擇需要你的地方。”只有需要自己的地方,才有一展身手的空間,才能為社會、國家創造財富,才能讓自己的一生富有意義。

“你選擇的地方不應準備着王冠,而是由斷頭台在等着你。”我們要尋求突破,而不是一味的享受安逸。只有有激情的工作,才不會讓生活變成黑白相片。

擁有了“才剛剛開始”的衝勁、“擇業十誡”的條件,接下來,就是向成功衝刺。那麼,何為成功?

我們總羨慕有些人的天賦異稟,憑藉着聰穎他們總能事半功倍。然而,金蘭都認為,“沒有最佳新人獎”。許多人希望快些踏入社會、獲得成就,早一點被授予“年輕有為”的稱號,卻忘了,應該從生活中修煉自己、積累內涵。畢竟和“最佳主角”相比,“最佳新人獎”只不過是煙火,稍縱即逝。

有了《因為痛,所以叫青春》這本人生教科書,我想,我的青春一定會十分精彩。

《因為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6

零零碎碎花了幾天時間讀完了《因為痛,所以叫青春》,最初知道這本書還是因為在看一本小説時,中間提到了這本書。好奇心驅使下我就去百度了這本書,貌似書評不錯的樣子,於是我就下載了這本書的電子版。

這本書怎麼説了,還是一如既往的雞湯吧,不過不得不説我讀起來很多時候真的有感同身受的感覺。我現在大四快畢業了,一個人在上海找了家公司實習。因為是面臨畢業這個特殊的時期,而且來到了舉目無親的大城市,再加上談了兩年的女友跟我分手,不得不説內心卻是充滿了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感。很多時候我都覺得很恐慌,不知道自己將來會在哪裏,會在做什麼。我現在唯一有的可能就是對於成為更好的人的期望了吧,剩下的就是我還沒有完全冷卻的熱血和對於夢想的執着。其實我個人是不排斥的喝雞湯的,我覺得自己是個蠻實用主義的人,有沒有道理不重要,有沒有用才是關鍵的。我不是個內心非常堅定的人,我也沒想象的那麼堅強,偶爾我也會偷懶,受挫時我也會一個人默默哀傷,一切的一切只是希望可以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一個自由的,獨立的人。

《因為痛,所以叫青春》大概闡述的也是我現在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就業選擇,時間管理,未來規劃,理財,愛情。。種種問題,這些問題不可避免的我都遇到了。其中最讓我有感覺是關於渴望的。那天我早上在公交車上,呆呆的望着窗外的風景,突然我想通了一個我一直沒有弄明白的問題。我在大學時曾經參加過一個培訓機構,後來順利的成為了其中的一員,負責招生。當時跟我一批的都乾的很好,但是我乾的不怎麼理想,所以我一直特別的沮喪,怎麼説,應該是對自己特別的失望吧,因為覺得別人能幹的.好,而我卻做不好,真的好沒用。後來我離開了那家培訓機構,其實我內心還是很感恩的,因為畢竟教會了我很多,但是我內心一直有一根刺,我覺得自己就是個失敗者一般。我一直都不明白我為什麼會落到這個境地,真的差到這個地步了麼。

那天早上我突然想明白了為什麼我沒有抓住這個機會獲得成長,因為從一開始我就不認同這件事,在我的內心,其實是不樂意做這件事的。試問強迫自己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哪裏會有什麼好結果,最後只能是內心對於與之相關的任何事都開始充滿了排斥。所以在職業選擇時真的要多去嘗試,與自己內心的渴望同行,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方方面面都是如此。

在22的這個年紀,我的內心卻是充滿了迷茫不安,我也暫時找不到有什麼很好的消除的辦法,只能咬着牙,心懷希望,繼續向遠方走,一直走。

《因為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7

漫漫人生路,一直在迷路。進入了大學,不再是孩子,煩惱、痛苦隨之而來。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買了一本書並滿懷感動的讀完了它————《因為痛,所以叫青春》,這本書是改變亞洲億萬年輕人的療愈經典 ,一位導師父親寫給迷茫孩子的疼痛共鳴。

大概是我經歷的實在是太少了,所以大多數的感覺不是痛,而是迷茫,對未來的不確定而感到的焦慮,説實話我感覺就沒有真正享受過青春的滋味,那種酸酸甜甜的味道我還真是沒有嘗過,沒有談過戀愛,沒有過放縱不羈的流浪,沒有過轟轟烈烈的奮鬥輝煌史,感覺自己的人生怎麼就那麼的平淡,沒有特色,沒有別人的一半精彩。一直都是個乖乖女,沒有不良嗜好,但我也並不是那種只會按照家長意思做事的孩子,我和他們之間的.觀念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我不想再在他們的羽翼下無憂無慮地成長了,但是現在的我連自己生存的能力都還不具備,這一點讓我實在很恐慌!進入大學一年的時光就這樣過去了,我還沒有真正地適應這個階段,在失去考大學這個一直以來的目標後,真的有點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些什麼。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指引,給我的更多的是感動,對一個真正的老師的肺腑之言的由衷敬佩,存在好老師,但已不多,在這個巨大的教師隊伍中,確實很少!

這本書打給我的感動指出不是一兩篇文章能夠表達,但我人像歇息關於自己的感受,因為我覺得只有這樣我才能對它有更深的認識。現在的我,二十歲的邊緣,在進入下一個十年的起始點,曾一度認為自己起步太晚,沒有良好的基礎,這已經是我落後與別人一大截了,不足之處在與別人的對比之下更加明顯,但在這本書中我看的是我還處在人生的清晨,讓我又重新找到了人生的動力。也許是我自己太急於求成了,總是想着要有所成,結果最後一事無成,這就是我現在的狀況,有着一顆急於求成的心,卻還沒有讓我能夠站穩根基的能力。是時候靜下來學點東西了!

年輕,所以傷得起。這種來自對懸而未決的未來的不安,才是人生中最本質的問題。青春施加給人生的真正壓力,並非是那些需要積累的證書和業績,而是看不到未來的不安感。因為看不清,因為對未來一無所知,所以時時感到迷茫和恐懼,但是我想説,18歲,就是用來迷茫不安的。

奇蹟是靠點滴積累而成的 。別想一口吃成胖子,這是至理名言。只要認真計劃一件事情,並且一邊堅持一邊調整,往往會完成得十分出色。懈怠的情緒誰都會有,不要擔心自己比別人走得慢,也不要因暫時的挫折心灰意冷,只要不斷調整心態,不停下腳步,最終都能抵達終點。

因為痛,所以叫青春;沒有痛,怎能叫青春。誰的青春沒有迷茫,不安,痛苦呢?所以,我要感謝那些帶給我痛苦和挫折的人,若沒有你們,我不會看清自己,我不會進步,不會堅強,不會學會如何使自己進步。正是由於你們的存在,我一天比一天堅強,一天比一天進步,只要我體內還有一個細胞在運動,我就不會倒下。你們可以打敗我,但絕對打不到我。

《因為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8

青春的定義是什麼?是我們年輕的18歲,還是攜帶着各種歷練痕跡、一路走過成長之路的我們自己?答案並沒有絕對,因為我們正是打着18歲的旗號,在名為青春的成長之路上漫步的。也許,我們時常不安、茫然,也曾經或多或少的彷徨、孤獨,甚至忐忑,但是,這就是青春所帶來的魅力。

我以前並不十分明白這種魅力的所在,只是為它而時時苦惱着,因為會害怕未知的未來,會猶豫自己所做的每一次選擇。但是,僅僅因為一本書,確切點説,是對自己成長至今的一次傾訴而使我更加的認識到青春的魅力,它就是金蘭都的《因為痛,所以叫青春》。

不得不説,這是一本具有魔力的書,並不是賦予其奇幻的色彩,而是它用最簡單易懂的道理卻可以吸引到不同年齡層的讀者,因為,大家都具有一個共通性,就是都曾擁有過的“青春”。每一個讀它的人,都會回憶起自己過去所經歷的點點滴滴,那些都是自己銘記於心,深深印刻在腦海中的歷程。它並不具有華麗的詞彙,也沒有略顯浮誇的大道理,而是充滿了微小卻足以使你動容的小細節。

是它讓我明白了青春的意義:永遠不要後悔自己所做的決定,不要給自己回頭的機會,認準了一個目標就盡全力去達到,哪怕我們看不到未來的結局。因為站在人生路口的只能是我們自己,沒有人可以真正的去決定我們的未來,未來的路只有我們自己去走,無法依賴別人。而我們現在首當其衝的便是給自己定下一個指引自己的目標,不需要太遙遠,只要望着自己眼前的這一級台階,認真地去走,打好穩實的基礎就已經是我們的一小步成功了。

我們不需要太快。也許我們曾經輸在了人生的起跑線上,但我們終究不是比那一剎那的勝利,而是誰最後可以先到達終點,在奔跑的過程中我們仍然有機會可以趕上領先者,我們需要關注的是奔跑過程中的阻礙,哪些是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無法忽視的存在,但是也恰恰是這些歷練,可以使我們積累更多的成長經驗,知道自己真正應該去做的是什麼,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目標,不是那些站在你前面的人,而是你為自己的將來所定的目標,是你自己願意去為之的,只專屬於你自己的目標和未知的旅途。

認定了就不要回頭。我們不能多次改變自己所做的的決定,既然已經認定了一條路便應該勇往直前,毫不畏懼的面向自己的目標。也許我們身邊有許多的人對自己的決定多加勸阻,相信他們都是好意,但是我們應該自己想清楚究竟要的是什麼,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決定是否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若是認真思考過的,那就不必猶豫了,也不必去聽他人對自己的決定是何評價,因為這條路沒有人可以代替我們走完,所有一切的未來都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裏,我們一旦認定了就不應該給自己退路的機會,猶豫只會讓自己更加的迷茫,更加的不確信自己,所以我們只能一心一意的往自己認定的方向前進。

奇蹟是靠點滴積累而成的。別想一口吃成胖子,這是至理名言。只要認真計劃一件事情,並且一邊堅持一邊調整,往往會完成得十分出色

《因為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9

正因不安,因此青春;正因茫然,因此青春;正因彷徨,因此青春;正因孤獨,因此青春;正因忐忑,因此青春。——《正因痛,因此叫青春》

人們歌頌青春,正因它總是充滿朝氣,充滿樂趣,永遠珍藏着一生中最寶貴的東西。對於老去的人,最值得緬懷的時光,莫過於青春。然而,身處青春之中,感覺到的卻多是痛苦,而並非快樂。

那些年,我們懷揣青春的夢想,卻無處安放。當現實與理想發生衝突,我們無所是從,漸漸地隨波逐流。不敢回頭去看自己當初的夢想,最後留下的只是“可憐辜負好韶光”的一聲歎息。

對於大多數人,尤其是年輕人而言,一味地説教會讓他們昏昏欲睡。即使站在人生路口的他們正需要這樣的教誨,他們也未必聽得進去。同大多數人一樣,我也是那種不喜愛聽大道理的人,對於那種一味講大道理的書,我經常用:“大道理誰都會講,關鍵是要靠行動啊!”一言以蔽之。但是近來看了金蘭都老師的那本《正因痛,因此叫青春》卻使我精神振奮,收穫頗豐。此書似乎仍屬於説教形式,但卻令人手不釋卷。金老師用他用他温暖熱情的'文字與我坦誠相對,向我敞開心扉,我靜靜的傾聽着那些關於青春的事情,熟悉又遙遠。

金老師説:“青春之因此艱難,是正因孤單。”童年的我們,生活安逸,衣食無憂,但卻似魚缸中的魚一樣,無法自由自在地生活。成年後,魚缸被打碎了,我們得到了自由,卻失去了一切,只剩下自己一個人。沒有人會與我們產生共鳴,只有自己一個人,獨自站在人生邊上。

金老師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期望。如果將人生比作時鐘,假設每個人都有80年可活,那麼我們此刻,二十幾歲的年紀,僅僅相當於早上七點十二分。早上七點十二分,無論你有沒有取得好學歷,是否小有成就,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與內心的渴望同行,選取正確的路,用最真摯的眼神反省下自己,問自己是否還要懶惰下去,然後,抓緊你剩下的時刻,去做你認為值得的事。

金老師説:“二十歲,就是用來迷茫不安的。”我們經常會聽到身邊的人説,二十歲是人生中最美妙最輝煌的時節。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不是的。二十歲的我們充滿困惑,充滿壓力,手足無措。正因關於過去,此刻,未來的問題像漩渦一樣一骨腦衝向我們,使我們應接不暇欲哭無淚。因此,二十歲,只是一個迷茫的時節。

深處迷茫期的我們,常常會渴望奇蹟出現。其實,世界上根本沒有所謂的“奇蹟”只有點滴的發奮最終取得成功。金老師提醒我們要適當地做一些看似不能立刻取得成效的事情,現代社會的快節奏使得人們普遍心浮氣燥,做什麼事都想立竿見影。其實這種方式並不是到達成功的捷徑,而是恰恰繞過了成功。

二十歲,並不是人生的全盛期,並不是人生的巔峯,二十歲,憂傷的我們需要去追尋。我們就應用青春去追尋什麼?追尋自己設計的未來,追尋與命運抗爭的勇氣,追尋學習課本以外的其它潛質,追尋比錢更重要的東西,追尋難得的幸福……

《因為痛,所以叫青春》讀後感10

第一次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是我在姐姐的書桌上發現的,當時覺得書名挺有意思。姐姐説讀了這本書之後感觸很深,於是我就翻閲看了幾頁,不知不覺就被書中的內容所吸引。讀完之後我的心靈好像是被不知名的物體重重的衝擊了一下,使我不得不反省自己過去有多麼的浪費青春,浪費時間。而現在對人生迷失方向的我,也重撿了自己的理想。

《因為痛,所以叫青春》是韓國著名作家金蘭都面向韓國的青年人寫的,由畢淑敏推薦,他希望能夠傾聽同樣獨自站在人生面前的中國人的心聲。作者金蘭都擔任首爾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消費者研究系主任、韓國總統辦公室三星集團、愛茉莉太平洋集團等企業的專業顧問,面對如此繁多的職位,是否感慨人生是如何這麼成功的?其實作者也經歷過我們所經歷過的一切,愛情、夢想、挫折、迷茫、擇業······25歲那年作者剛剛畢業,正處於落榜、收到服兵役通知、與女友分手,爺爺、奶奶、父親相繼去世······那段不堪回首的歲月,11個月作者主持了三次葬禮,心情的沉重可想而知,但他並沒有放棄,而是自豪的説——這就是我的青春。然而,只有十八歲的我,雖然沒有作者這樣的遭遇,但是一年前的會考落榜,對我的打擊十分之大,沒有考上我向往的高中,父親、母親、姐姐更是擔憂我將來的前途,和作者相比我所遭遇的困難真是太渺小了,而我現在就讀高職學院,一年的學習下來,我仍然沒有確定的人生目標,對未來反而更加迷茫······

看過《因為痛,所以叫青春》之後,我對未來有了更加堅定的理想與信念,就如作者文章中的一句話,學歷在你就業的時候也許很重要,但它所能產生的影響力都不會太長久,雖然名牌大學專業的畢業生擁有十分優勢的就業資格,但在當今這個年代,能否繼續在業務上拔尖,不是學歷,而取決於能否玲瓏地處理人際關係,況且如今的公司開發出許多深層次的面試,正努力淡化學歷對一個人的評價所造成的影響,大多數成功人世甚至沒有大學畢業。所以我不會輕易就放棄自己的'理想,雖然會考失敗了,並不意味着終點,而是新的起點。

為理想打拼的路程往往會遇到挫折,看似望不見邊的歷練實則是你前進的力量,正是因為經歷風雨的歷練,才能讓自己變得強大、無所畏懼,作者用堅強來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問題,告訴我們歷練是祝福,是歷練造就了成功的你,記住,歷練是你力量的源泉!

無論站在何時何地,我都應該腳踏實地的學習,積累我的人生經驗,為自己設計一些規則去遵守,去制約自己。做到:每天一小時的書籍閲讀,一小時的特長學習,一小時的外語學習······一天三小時,一週20小時,堅持十年可以攢夠1萬小時,如文章作者所提到的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啟示家》一書中提出的“1萬小時法則”,甚至我們一直稱為天才的莫扎特、比爾蓋茨同樣也是靠着1萬小時的練習才激發出自己的才能。如果能夠做到同生活中的步調保持一致,那麼我離成功的地點也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