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邊城讀後感錦集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68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邊城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邊城讀後感錦集15篇

邊城讀後感1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合上書總還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讀這篇小説時,我彷彿被帶入一個世外桃源。茶峒這個地方孕育了淳樸的人們,有祥和的氣氛,美不勝收的風土人情。置身於其中,彷彿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淨化,無比愜意。

這裏風景優美,氣氛祥和。或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吧,這裏的人們友好、熱情、善良,他們互相幫助卻從未想過要什麼回報。十五六歲的少女與七十多歲的祖父相依為命彼此依賴,他們之間的親情讓我們為之動容,即使兩人在某些事情上會有代溝,但這絲毫不會影響祖孫二人的感情,反而像一段美好的插曲。

就像沈從文所説:我走過無數的橋,看過無數的雲,喝過無數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紀的人。端午節的一次偶遇,讓二老儺送與翠翠一見鍾情。但造化弄人,二老的哥哥天保大老也喜歡上了翠翠。面對感情,兄弟二人的手足情讓人為之感到温暖。大老與二老對翠翠的愛情是那樣純粹,他們願意娶翠翠,接手祖父的渡船為人擺渡,願意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情歌,他們的愛沒有任何雜念,他們樂意付出卻沒有想要回報。祖父去世後,船總順順和楊馬兵老人對翠翠的照顧,這些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難得的真情!

讀完這本書,總覺着有些遺憾。疼愛翠翠的爺爺和白塔一起死去,大老溺水而亡,二老離開翠翠下桃源,我總是想讓所有的美好發生在主人公身上,我不忍心看到一次次離別亦或生離亦或死別。但仔細想想,生活就是如此。它無數次讓你跌倒但你要無數次爬起與其鬥爭。也許在一次次鬥爭後,生活會善待你,就像我相信書中的二老總有一天會回來的,一切都會變好。

但是這本書想表達的不僅僅是這些,作者也想通過《邊城》,讚美這裏生活的純真,人與人之間純潔的愛。因為隨着時代的發展人與人的關係彷彿疏遠了許多,哪裏還有千里送鵝毛?即使門對門也不一定會經常來往。是啊,我們的確應該反思,反思那些被我們逐漸遺忘的美德,那才是我們的民族之魂,我們應該傳承、弘揚那些美德。

無論如何,當我們不斷與命運抗爭時,我們會得到好的結果。所有的美好也一定會如約而至!

邊城讀後感2

看着眼前柔美而寧靜的景色,遠離了都市的喧器與浮華。讓我不禁想起之前欣賞過的沈先生的《邊城》。文章的由始至終都是以翠翠、儺送與天保三人之間的情感寫起。他們之間的愛情坎坎坷坷,最終卻以悲劇告終。

茶桐、小溪、溪邊白色的小塔。塔下的一户人家,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家裏只有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就這樣勾出了一幅和諧的畫面。翠綠的山、清澈的水,孕育着茶桐小鎮一般敦實而又樸素的人。沈先生用他獨有的細膩的語言帶着我走近了這座真實的邊城,走近了那些鮮活的人與事。

這部小説語言很平淡,情節甚至算得上是平凡,但卻處處透露出小鎮的悠閒適意,爺爺的.樸訥,翠翠的可愛。字裏行間的自然、優美、詩意安撫着我那顆浮躁的心。

小説開頭向我們展現了那片寧靜的自然風光,寥寥幾筆便展現出翠翠和爺爺簡單的生活中透出的那些快樂和活力,然後便講述了那個熱鬧的端午節,翠翠的愛情便是從這時拉開了序幕。

船總的兒子老大、老二同時喜歡上了翠翠,剛剛開始競爭,老大的殞命卻讓這一切都發生了變化。老二不再那麼堅定地要娶翠翠,船總開始對爺爺有了偏見,而爺爺的木訥讓船總和老二對他產生了誤會。

小説接近尾聲時,一場暴風雨帶走了爺爺年邁的生命,同樣它也粉碎了翠翠剛剛萌芽的幸福。

讀完了《邊城》,我的心也變得有些酸澀。《邊城》就像一首帶有淡淡憂愁的鋼琴曲,從我的腦海裏捲過,留下了一絲絲淒涼和哀傷。我看過這樣一句話,悲劇之所以讓人流淚,正是因為它的缺憾。《邊城》就是如此吧。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模凌兩可的結尾,似翠翠在喃喃自語,讀起來有些悲哀和無奈。

合上書頁,我不禁想,如果沒有那場暴風雨,如果爺爺不那麼木訥,如果大老沒有死,如果翠翠主動一點,甚至,如果這個故事發生在這個時代,那麼,她現在該是幸福的吧。如果有了這些如果, 翠翠便不是原來的翠翠,邊城也不是這一個邊城了。

在文章的結尾,那座在暴風雨中倒下的白塔又重新建造起來了,雖然那場暴風雨帶走了很多東西,但風雨過後,活着的還是要勇敢的活着。

沈先生也許只是在單純的敍述一個故事,但我們又能在這樣一個單純的故事中,品出許多道理來,比如溝通,比如堅強。這便是《邊城》的魅力所在。

邊城讀後感3

捧讀沈從文先生的《邊城》一書,從頭至尾,一抹淡淡的愁雲縈繞於心間。恍惚間,似來自原始山野的清風,輕拂面頰,如夢如幻。作家以真摯的感情,優美的語言,詩意的情緒,把我們帶入與現實世界完全不同的唯美時空裏,讓我們陶醉於一曲清新悠遠的牧歌聲中。在工業文明昌盛的今天,《邊城》所帶來的不僅是一種自然、質樸的意境?

小説沒有曲折複雜的情節:翠翠在滿眼葱蘢的山林中無知無覺地長到了15歲,她的世界裏除了爺爺、黃狗和渡船,如今心中竟湧出了“薄薄的淒涼”。翠翠和二老間朦朧而了無結局的愛情為作家娓娓道來,點染着清風白月,浸潤着流水淙淙。青春的夢如一顆晶瑩剔透的玻璃球,被大老的殞命、二老的出走合爺爺的離世碰撞得支離破碎——夢的碎片,卻留得主人公用她稚嫩的雙手在餘生裏日復一日地撿拾!這樣的結局怎不令善良的讀者為翠翠的命運祈禱:青春的夢幻,請你駐留!

然而,愛情並不是小説的全部。作家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寧靜古樸的湘西鄉間的景緻,展現出小説人物與自然的和諧關係:近乎原始的單純生活,純樸自然的民風,善良敦厚的.本性,與那温柔的河流、清涼的山風、滿眼的翠竹、白日喧囂夜晚靜謐的渡船一起,構成一幅像詩,像畫,更像音樂的夢境。作家敏鋭、清醒卻萬分痛苦地預感到,隨着“城市化”,“現代化”的愈演愈烈,這樣的邊城和邊城裏自然古樸原始和諧的關係,將夢境般一去不返,僅僅存在於古老的回憶中。更深一層來説,沈從文崇尚自然狀態下的人性——一種野性的生命力。以他的價值取向看,“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城市化”是人類退化的根源,他擔心這種自然的人性將為崇拜物質的功利和擴張慾望的人性湮沒,因而着力為現代的都市人呈現另一種生活,另一種人情,呈現出他所認為的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狀態。與其説《邊城》帶給讀者一個親近自然的夢,不如説沈從文希望通過這部小説,把他靈魂深處的吶喊告知現代人,希望親戚人們由衷的共鳴——自然的人性啊,你不要是易碎的夢,請你駐足,像那邊城裏的小溪,永不幹涸!

有人説,世間最痛苦的人是藝術家,因為他們最敏鋭地看見美的逝去,可是世間最快樂的人也是藝術家,因為他們可以活在自己編織的夢境裏。而我要説,今天最幸運的人是《邊城》的讀者,因為這些人心底存留了一個夢,它駐足在湘西的一座邊城?

邊城讀後感4

我四處尋找下一本要閲讀的名著,也不知道為什麼,《邊城》突然出現在我的腦海中,也許是命中註定我要和這本美麗的小説邂逅吧。

在旅途中閲讀是一種很奇妙的體驗,在每天令人疲倦的課程或行程結束後,在宿舍或酒店中輕輕翻開那柔和的紙張,把自我投身於那優美的文字中,何嘗不是一件快樂的事?

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撕心裂肺的場面,《邊城》的情節十分的簡單,三個春去秋來化為三個端午,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條老狗。三個人平靜地生活在河邊的茶峒,一切似乎都是那麼平靜。

在現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人與人的關係日趨冷漠,看客心理也越來越強。為了自身的利益,許多人可以不顧一切。社會現代化日新月異的發展並沒有使人與人的關係變得和諧而温暖,越來越多的財富反而使人與人變得冷漠,寬敞的道路使人們的內心變得更加狹窄;高大的樓房使人們的.形象更加的矮小。

而《邊城》給我們展示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淳樸與善良。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開始就在河邊掌船,五十年來沒收過渡河的人一分錢,別人硬要塞給他錢他一定不收。在這樣的人啟示我們,令我們敬佩。翠翠只是個善良單純的小女孩,不會因對方的地位和渴望與他成親,她只遵從她的內心。她喜歡的二老出門,她就等待,一個人默默地等待。兩個年輕人非常的淳樸、憨厚,見到撐船的老人就爽快的打招呼,沒有扭扭捏捏,沒有做作,遇到了自己心儀的女孩就勇敢地去追求,兄弟倆公平競爭;在翠翠的爺爺不幸去世後,周圍的人都來幫忙安葬他,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温暖。人與人之間這樣的關係難道不好嗎?我非常向往書中書描述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他們雖然生活條件比我們差得遠,但是每個人的心都是熱的,都隨時準備去幫助身邊的人,如果給我一個機會,我願意作一個生活在邊城中的人。

《邊城》也是沈從文對當時下層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翠翠幼年時就沒了父母,跟着爺爺一起長大。她從小就是孤獨與寂寞的。在爺爺去世後,自己一個人面對生活,又有着一些希望,這不是也是很多人現實的寫照嗎?

但是這部小説為什麼叫《邊城》呢?也許我們要去問問沈從文先生才知道了。

也許等哪天有時間了,我會再去品味這優美的《邊城》。

邊城讀後感5

《邊城》作者在給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面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

在文中,先生用幽淡的筆墨向人們呈現出濕潤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給我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個沉默的精靈,遠遠地眺望着老船伕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給予他們祝福。它就像是老船伕和翠翠心靈的港灣。每當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説,他們總會出神地遙遙望着白塔,讓被現實束縛的心起飛,在心底向白塔傾訴他們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後,白塔在一次暴風雨中絕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淚。又或者,是翠翠已經長大,已經不需要白塔的守護吧。倒下的白塔就這樣,在唏噓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裏。

邊城式的鄉土氣息,在外來文化的侵蝕中,到底往何處去,這是沈先生的深沉擔憂,她既愛這泥土氣味,憎惡重利輕義,以鄉下人自居,但又看到大勢必然,純粹爺爺式的文化傳統行將死去,翠翠的去向象徵着這邊城文化到底往何處去。其實,不論往何處去,都不是沈先生想要的`,沈先生都不會以為是喜劇。嫁大老,沈先生對大老不滿,嫁二老,象徵着本土文化的變質,出走,則如魯迅言,不是回來,就是墮落。以上象徵,是他人觀點,但十分符合沈先生的本意。但是以沈先生的性格,又不願看到翠翠又不好的結局,用他自己的話説,她其實竭力呵護着他們。因此,邊城以等待做結局,不讓翠翠走向必然翠走向的未來。又或者,沈先生在等待更好的結局,等待拯救翠翠與本土文化且符合沈先生自己心意的方法。他讓翠翠的等待留在紙上,幾十幾十年的等下去,希望等到翠翠好的出路。

這是一個牽動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説這是一個我喜歡的故事。在我看來,翠翠如果能跟爺爺或儺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劇就不會發生,遺憾也不會產生。我想,除了欣賞文章中主人公們的淳樸善良以外,我們也應該以他們作為教訓。無論什麼事情,機會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極的等待只會讓自己陷入自己遺憾或悲劇。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着人生,詩意地演繹着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着不完美。她的愛情悲劇可以説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她和儺送本來完全可以結合在一起,培育出美麗的愛情之花,可惜二人卻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長的遺憾。

邊城讀後感6

生活是活動的圖畫是靜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圖畫供以人欣賞。

農村山城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千年萬年不變。生活裏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畫中一切於畫外的人永遠充滿嚮往。

唐朝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記載:問今是何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些無論魏晉的人的生活在別人眼中卻是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交通雞犬相聞的怡然自樂。

沈從文也有文《桃源與沅洲》説:。。。千百年來讀書人對於桃源的印象既不怎麼改變所以每當國力衰弱發生變亂時想做遺民的必多這文增添了許多人的幻想增加了許多人的酒量。至於住在那裏的人呢卻無人自以為是遺民或神仙也從不曾有人遇着遺民或神仙。

農村的確只是失意人酒後的談資或閒暇人的雅興。至於生活在那裏的人呢卻無人以為自己是神仙和遺民。他們生存在所謂的世外桃源承載着圖畫的完美與歷史的厚重。他們無法擺脱如畫般靜止的命運與生活。這潛在流動的悲劇命運。

《邊城》裏那一種沉重古老靜止的邊城風景以及邊城小人物的生活狀況如畫。而畫中的人物呢?

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這生活無形中就夠成了一幅圖畫有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意象與味道。

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悽婉的悲壯。

作為圖景有永不退色的鑑賞價值濃厚的'鄉土氣息。作為真實卻有它無法承載的厚重。作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種悲涼無奈。

翠翠的母親與一個軍官私生下她就早死去父親她剛誕生起就遠去。從小相伴翠翠的是黃狗爺爺渡船渡口以及對母親依稀回憶。成年累月感受的是臨溪石頭天光日月河風。

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的黑黑。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動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鼬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儼然圖景中一道風景。她生活在這亙古不變的圖畫裏。

邊城讀後感7

沈從文是本世紀最為優秀的文學家之一,也是著名的物質文化史專家。對於許多人來説他還是個謎:學歷高小,行伍出身,有着傳奇般的人生經歷。時間證明,他許多作品今天依然顯出極強的生命力。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邊城》發表於1934年,小説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青山,綠水,河邊的老艄公,16歲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龍舟中生龍活虎的儺送……

《邊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純淨自然,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然而最終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記憶裏:天保與儺送一個身亡,一個出走,祖父也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死去,一個順乎自然的愛情故事以悲劇告終。《邊城》是一個關於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經典文本。

沈從文生於湖南鳳凰一箇舊軍官家庭,後因家境轉入困頓,剛剛國小畢業、年齡還不滿十五歲時,即廁身行伍,到人世間去“學習生存”。其後數年間,他隨當地軍閥部隊輾轉於湘、川、黔邊境及沅水流域各地。

三十年代初,沈從文在創作的同時,主編《大公報》文藝副刊,並以其在文壇的廣泛影響,被視為“京派”作家年輕一代的領袖。一九四九年以後,由於“歷史的誤會”,改行從事古代文物研究,並先後出版《明錦》(與人合作)、《中國絲綢圖案》、《唐宋銅鏡》、《龍鳳藝術》等古代文物圖案集及學術論文集。

沈從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沈從文先生的文學作品《邊城》、《湘西》、《從文自傳》等,在國內外有重大的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並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候選人。

沈從文1988年5月,因心臟病突發,在其北京寓所逝世。故居於1991年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撥款進行了整修。故居現陳列有沈老的遺墨、遺稿、遺物和遺像,成為鳳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觀之一,每天來瞻仰者絡繹不絕。

邊城讀後感8

猶記得小説開頭寫了這樣一段話:“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山水之間亭亭立着一座房屋的畫面在腦海中揮之不去,多個“一”字的運用,既有落寞孤寂之感,也有恬靜閒適的意味。

就整部作品來看,整個書中世界如一個仙境,古樸實誠的人情風味,字字句句裏都透出一種淡雅、寧靜的香氣。鄉民同甘共苦,樂於分享,互幫互助,好像大家都是一家人。每每讀到這樣和諧的畫面,我都會感慨如今社會的複雜與冷漠,也會幻想着自己也生活在那樣的社會,大家相親相愛,不會為一己私慾喪盡天良,丟失了最美的人性。這時,我不禁會想:科技進步、社會發展到底為人類帶來了益處還是痛楚?我們的地球文明到底會發展到什麼地步?

説到小説中的人物,其實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爺爺。大老要求親,他似是在鼓勵大老時的温柔和藹,他奔走於市裏與小山城之間的疲憊與勞累,他笑臉相迎問到別人關於大老、二老時的懇切,他收了人家免費送的豬肉卻把錢放進人家竹筒裏的真誠……一幕幕影像,都在我腦海中久久揮之不去。

多麼善良温和的老人,為可愛的'小孫女操碎了心。他怕自己一把老骨頭挺不住了,丟下可憐的小姑娘獨自一人沒有人來照顧,又怕她照顧不好自己;他身體開始不適的那次,強忍着苦痛也要給孫女一個笑臉,捨不得她有半點擔心;他戴着一頂草帽,頂着烈日去問大老時,汗珠顆顆分明地掛在他臉上,愁悶的神情散不去,卻仍是那樣温柔地面對小孫女;他尊重翠翠,不強求她做不喜歡的事;他爽朗的笑如可口多汁的脆梨……這是一份如此純淨的愛!

即使再愛,爺爺終是離開了。順順家的冷淡、翠翠外柔內剛的性格、當年女兒的慘死……白塔坍塌,人未還。爺爺走了,翠翠慟哭良久,也明白了爺爺生前沒提到的一切,終日守着渡口等候二老回來。結尾是開放式的:“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爺爺的淳樸、對孫女濃濃的疼愛讓人心疼,令人感動;翠翠的純美、善良、堅強,不僅吸引着大老、二老,更成了人們心目中純潔美好的象徵。這本小説中,每個人、每件事,都那麼打動人心,與當今這嘈雜、慾望化的社會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更是我如此喜歡《邊城》的原因。

邊城讀後感9

中時第一次讀《邊城》,急匆匆地,有點心焦,只顧着在書中找尋翠翠的愛情命運,讀完之後大發感慨、歎息、傷感。印象尤為深刻的是一開始我對於翠翠在那美麗的黃昏所感覺到的“薄薄的淒涼的味道”很不理解,想了許久,似乎有了點模模糊糊的感受。在後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我都一直記得那種感覺。

第二次讀《邊城》,我已是大學一年級學生。在文學院接受了點文學薰陶,於是不再急於情節,細細讀來。看到的不再僅僅是翠翠、儺送以及天保的愛情故事,而把更多關注的目光放在了書中描繪的寧靜、美麗的世界裏,品味那淳樸、善良、真摯的人性之美。讀完之後還閲讀了沈從文的傳記和一些賞析文章,知道了沈從文對那片土地的特殊感情,知道了他的古樸的寫作語言精煉生動而又貼近生活。這以後再回顧《邊城》,又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了。

今天三讀《邊城》,即將大學畢業的我已經積累了許多文學理論知識,但我卻只能默默無言。心靜如水地讀完,依然有一種淡淡的心酸繚繞心間,久久不能釋懷。“美麗會讓人心變得脆弱”,我忽然想起這麼一句話,頓覺深有同感。

沈從文先生在《〈邊城〉題記》中寫道:“因此這個作品即或與某種文學理論相符合,批評家便加以各種讚美,這種批評其實仍然不免成為作者的侮辱。他們既並不想明白這個民族真正的愛憎與哀樂,便無法説明這個作品的得失——這本書不是為他們而寫的。……我將把這個民族為歷史所帶走向一個不可知的命運中前進時,一些小人物在變動中的憂患,與由於營養不足所產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樣活下去’的觀念和慾望,來作樸素的敍述。”我這才明白對於我來説,默默無言是對的。“這個民族真正的愛憎與哀樂”又豈是我所能把握。對於《邊城》,我沒有妄加評論的'權利。雖有溢美之詞藏於心裏,欲開口言説,才發覺根本找不到合適的言辭來表達。用沈老先生的話來説,這種讚美“不免成為作者的侮辱”,我想受侮辱的不僅是作者,還有《邊城》。或許《邊城》本身就是《邊城》的最好詮釋和概括,除此之外,任何的對《邊城》的評論都是拙劣的。在《邊城》這樣的作品面前,只要安靜地欣賞,細細品讀就好。

去年電視劇《血色湘西》熱播,我也曾痴痴守候觀看。電視畫面唯美,情節跌宕起伏,愛恨情仇,生生死死,可謂精彩動人。當時一直覺得《血色湘西》是根據《邊城》改編的,二者很有相似之處。今三讀《邊城》,不以為然。

我想《邊城》不僅是沈從文的故鄉,而且是你的、我的、所有人的故鄉。

邊城讀後感10

作為一個從小在城市裏長大的女子,我特殊嚮往田園牧歌般的城市生活。最近拜讀了沈從文先生的小説《邊城》,大師筆下那個小小的邊城水鄉讓我留戀不已。

小説《邊城》講述了湘西小鎮上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常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悲涼。小説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朧但沒有終局的戀情,可是愛情不是這本小説的全體。大師用他油膩的筆調娓娓講述了湘西小鎮上純樸的風土着土偶情,原始單純的生活,以及那如詩如畫的風景。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艱苦的。大師卻讓我清楚,一個人對一片土地的酷愛,是理解它的殘暴當前去疼愛那背地醉人的景色。讀完整文,我就開端憧憬那個遠在湘西邊疆的小鎮。木製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濕潤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還有那升起在舊村落上的青炊煙。這所有,形成一幅年代長遠的畫,在我的設想裏千遍萬遍地被描摹。在那片遊離世外的土地上,時光好像是靜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樣温婉明澈,歌聲婉轉清澈,老爺爺慈愛又寬厚,船伕們浪漫又豪放,就連生涯的無奈,在這個處所,都帶着詩意的顏色,美妙地令人不忍褻瀆。巨匠用他的故事讓咱們看到湘西人在運氣眼前的無助跟哀傷,卻也讓我們發生對性命的悲憫,對美好人道的信奉

我最神往小説《邊城》裏那些渾厚善良的鄉親們。翠翠和祖父去看龍舟競賽,當地的龍頭大哥順順送他們良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們過河不收渡船錢。翠翠的祖父逝世,四周的鄉親都來幫忙。他們固然生活很清苦,卻可能相互輔助,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那個偏遠的小鎮。比擬之下,我們天天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裏,人與人之間人情淡薄,有時候,甚至街坊之間都互不相識。這不得不讓人遺憾。我盼望,有那麼一天,我們的城市也能變得暖和協調。每一個人都有安靜的幻想,人與人之間不私心,愛惜着我們生存的環境,彼此互幫互助,獨特建造一個家一樣的世界。而這一切,都須要我們像小説《邊城》中的人一樣領有一顆仁慈的心去生活。

邊城讀後感11

對湘西的鳳凰古城一直以來嚮往着去一睹美景,去年十月終於心想事成,去了鳳凰古城。由於跟團遊,沒能去成沈從文大師所描述的邊城,有點遺憾。

在去之前我特意去閲讀了沈從文的《邊城》,看完後腦子裏一直盤旋着茶峒、翠翠、爺爺,心裏一直在問“茶峒”,“邊城”是不是就是鳳凰古城?網上看到有人寫遊記就説邊城就是鳳凰古城,於是,等我看完小説和查閲地圖才弄明白,沈從文先生是鳳凰人,所以很多人以為邊城就是鳳凰古城,其實不然,沈從文所寫的“邊城”名叫茶峒。翻看中國地圖就會發現,在鳳凰縣的北部有一個花垣縣,在湖南、四川(也就是現在的重慶)、貴州的交界處,“邊城”就在此。也就是説,“邊城”的原型是湖南省花垣縣的.茶峒鎮,20xx年這個鎮已經改為“邊城鎮”。

《邊城》從“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故事展開了。小説開頭向我們展現了那片寧靜的自然風光,寥寥幾筆勾勒出一個女孩和一個老人簡單的生活中透出的那些快樂和活力,然後便講述了那個熱鬧的端午節,女孩翠翠的感情便是從這時拉開了序幕。小説開篇大段的景物描述似乎看起來有點迷糊,可漸漸的,一幅曼妙的風情畫卷隨着文字徐徐展開,使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彷彿置身湘西那美麗的世外桃園。沈從文先生優美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人與自然和諧的一幕幕景象展現在面前,給人以極美的享受。

把《邊城》通篇讀下來,讀出了沈先生對湘西風情的鐘愛,讀出了當地的人們純樸赤誠,讀出了故事淡淡的憂傷。

讀完全文,我就開始嚮往那個遠在湘西邊境的小鎮。這次旅行,沒能去成,據説團隊不可能去的,所以更堅定我以後儘可能自由行的決心。

讀《邊城》後為了搞清楚邊城是不是就是鳳凰古城,仔細查閲地圖,把湘西地圖印在腦海裏了(我是地圖盲)。邊城是花垣縣的邊城鎮,鳳凰古城是沈從文先生故居。這次去鳳凰古城特意去參觀了沈從文故居。我在沱江邊上來回行走,看着兩岸的景色,想象着湘西邊城那山清水秀的美麗景色,在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條清澈蜿蜒的小溪,兩岸青山相對,溪邊一座白色小塔,溪上的渡船緩緩移動,船上的老船伕啞啞的歌聲與細細的竹管聲,振盪在寂靜的空氣裏,如詩如畫般的畫面絮繞在腦海中……。

邊城讀後感12

剛剛讀完了沈從文的《邊城》,感觸頗深。

小説並不長,卻把我帶入了長長的思考當中。小説以川湘邊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當時當地特有的風土人情為基本,以渡船人的孫女翠翠的愛情悲劇為線索而展開。

小説的主人公,也就是老船伕的孫女翠翠,其父母迫於內心的道德壓力而殉情而死,留下翠翠與老人相依為命。雖然身世有些許悽慘,但也許是在美麗的大自然中長大的原因,觸目為青山綠水,翠翠卻依然長得天真活潑,單純害羞,惹人憐愛。她不諳世事,只懂得乖巧地盡力幫忙爺爺守好渡船。就是這種樸素的美麗,也使得當地船總的兩少爺都喜歡上了翠翠。

愛情是美好的,但卻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幸運能夠輕易擁有的。大少爺天保性格豪爽,他本想退出成全弟弟儺送與翠翠,但卻不幸溺死,在原本有發展機會的翠翠與儺送之間形成了隱形的障礙。守船老人因操心孫女的幸福而不斷的'向人試探,更加深了船總順順與儺送對他的誤會,使得儺送好幾次見面都表現冷漠。翠翠的羞澀,本應是翠翠美麗的一面,但卻讓儺送錯解了。

猝不及防的大雨衝倒了白塔,爺爺的死讓翠翠明白了更多,翠翠也許真的再也聽不到曾觸動她的歌聲了,也許美麗的愛情終究註定在悲劇中讓人留下遺憾。原本只要説清楚就能得到的幸福就這樣在讀者眼前生生地錯過了。一切像是冥冥中自有安排,近在咫尺的幸福,本可以得到的快樂,卻就這樣在現實中硬生生地被錯過了。

這似乎也在啟示我們,很多時候,該勇敢時候就千萬不要懦弱。

之前我聽有些同學説過“《邊城》,是沈從文‘理想主義的幻滅’”,我做不出如此深奧的評價,但我卻能深刻感受到沈對他自己筆下世界的嚮往。那裏的人民善良熱情,淳樸勤勞,人與人之間沒有猜忌,更多的是彼此之間的幫助與理解。

我彷彿可以看到老船伕把錢一一拾起硬塞回到渡客的手上,然後從腰間拿一小束草煙扎到渡客包袱裏的場景;我彷彿可以看到老船伕善意的勒迫過路人使用他的藥方,喝那一碗解暑的涼茶;我彷彿可以聽到竹篁裏黃鳥與杜鵑的叫聲,和迴盪在山間如竹雀叫聲一般的儺送的歌聲;我彷彿能感受到滿眼碧綠,流水潺潺的愜意與悠閒。這是一個美麗而難以尋得的世界。

邊城讀後感13

《邊城》講的是一個古樸美麗的世界裏的人與事,這篇文章圍繞着翠翠與大老、二老間的愛情,展開了一個美中帶有哀愁的故事。這裏所有的人,無論貧富貴賤,幾乎都是純樸善良、可敬可愛的。我想這便是作者心中的烏托邦吧,但,對於夢,它是美的,對於現實,他是殘酷的。

邊城如同世外桃源,這裏不同於金錢至上,追名逐利、物慾橫流的當今社會,這裏的人們安居樂業,一片寧靜祥和的景象。這裏的社會該是善良的人都向往的地方吧,但誰又能逃離命運的捉弄呢?

《邊城》應該更適合社會上的人讀,因為他們受社會的影響將心中的天平向物質方面傾斜,有的已忘卻了曾經學生時代的美好,童年的天真,這本書更能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內心。這本書輕輕地告訴人們:淡化金錢,注重感情,珍惜愛你的人,要有生活的`希望,保護淳樸之心,不包藏禍心......倘若人人嚮往“邊城”,那這個世界會離美好和諧更進一步。

我並不很瞭解社會,但在道聽途説中便猜想,社會是絕對比不上學校的,社會上的人充斥了經濟上的糾紛,利益的爭奪,這很刺激,也容易讓人心碎。“不要到了社會才説這個世界怎麼是這樣”這是我母親告誡我説的,她説“你應該瞭解社會及其走向”。她是過來人,總是講些讓我聽後不可思議的事情。世界果真如此嗎?我沒見過諸如偷竊、兇殺、投毒等事件。在我心中,這個世界就差不多同邊城一樣,是美好的。所有不好的是幾乎都只是不湊巧罷了。

但我常聽我母親説,現在的人可不同於以前了......那些事在我心中,是那麼可怕,我也恐懼我會走向社會。我想,與沈從文截然相反的人該是莫言了吧。一個是理想的,一個是現實的。在讀《邊城》之前,我剛讀完莫言的《紅樹林》,這是兩個極端化的世界。但更打動我的不是《邊城》,而是《紅樹林》,因為裏面描寫了光明外表下的黑暗,它更接近現實。一個讓我謹記過去的淳樸,一個則讓我有認識社會、防範災禍之心。他們的偉岸為我的平凡增添了力量,希望能看破紅塵,並愛上紅塵......

最後以莫言的一句話來告誡自己:只有正視生活中的和人性中的黑暗與醜惡,才能彰顯光明與美好,才能使人們透過現實中的黑暗雲霧看到理想的光芒。

邊城讀後感14

善,並不一定能夠抵達喜,也可能是悲。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兩座重要的“城”——一座是錢鍾書的《圍城》,另一座是沈從文的《邊城》,它們都對後世文學產生了非常巨大的影響。《圍城》寫的是現實,而《邊城》寫的是夢幻般的現實。

首先吸引我的便是這部小説傍邊美麗的村莊風光,吉祥安靜的日子,憨厚的民俗了。這兒的人寬厚和睦,相互之間瞭解容納。

“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獨自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白叟,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水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水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槽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仍然明澈通明,河中游魚往來不斷皆能夠計數。”

這是小説中茶峒的美麗風光,在這樣新鮮夸姣的環境中,一切產生的故事或許略帶傷感,但絕不悲痛,人世百態,人世冷暖,都似乎溶入小鎮的山山水水,靜靜流動。

可是茶峒最美之處不是天然風光,而是這兒的情面。翠翠和爺爺的祖孫情,翠翠與儺送的愛情,儺送與天保的兄弟手足之情……正是這些愛情的`相互交織,使得這個普通的小鎮充滿了日子和人文的氣味。特別是兩兄弟競賽歌唱,使得故事浪漫而温情。

小説結局是悲劇性的,沈從文正是通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徵着“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作者運用小説中無限的美來反襯現實中的各種黑暗與醜惡。由於這種獨特的創作風格,同是一個時期,沈從文卻和所有人的風格都格格不入。他輕細地描寫着湘西的平靜,從不沾染血腥,而背後卻藏着無可掩抑的,對民族的憂慮與愛。

作者用最出神的筆墨淡然寫出一份柔情,對現實進行過濾或裁剪,或根據心的幻想去營造一個世界。我們要用最細膩的心靈體味着它,讓我們一起去感受。所有的一切是那樣的美好而温暖,它讓浮躁的人心慢慢沉靜下來,乾淨起來,敞亮開來……

邊城讀後感15

沈從文是我很喜歡的一個作者,他的身上永遠保存着最純粹的那種鄉土氣息和對人性真善美的追求。他的作品展現出來的文化底藴和對傳統文化的尊重熱愛都讓人為之動容。《邊城》是他的一篇關於翠翠和儺送感情故事的短文,也是一部沈從文對邊城純樸完美生活描述的合集。而在文集裏《邊城》這篇短文的描述則更加細緻。是沈從文最具代表性的文章,能夠較為完整的體現出邊城生活的全貌。

翠翠是渡河人的女兒,她的父母並沒有帶給她多少的愛,可是因為有一個善良的`爺爺和這片好山好水的陪伴,她也活得順遂自在、無憂無慮,是個天真完美的小女孩。可是儺送和他的哥哥天賜的出現打破了她的平靜生活。兩個十分優秀的適婚男孩子都對翠翠傾心,可是兜兜轉轉、誤會的出現、還有浮樸的邊城文化對他們的影響使本該完美的生變得不那麼順其自然了。天賜因為翠翠喜歡的是儺送而選擇出行遊歷卻不慎離開了這個可愛的邊城小鎮。這就是杯具的開始了,儺送因為天賜的意外去世而對翠翠和她那個一心想要外孫女兒後半生在自我離開後有所依靠的爺爺產生了間隙。因為對翠翠的態度也有了明顯的改變,這個改變讓本來能夠找到如意郎君的翠翠的後半生可能沒有了一個好的依靠。這時爺爺着急了,他由開始的主導地位變得劣勢了,他擔憂着翠翠的後半生,然而這個問題還沒有解決,在一個風雨夜裏,翠翠的爺爺去世了。翠翠變得舉目無親,無依無靠,儺送也沒有回來。

“到終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來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了……”這是《邊城》這篇文章最讓人無奈和感到絕望的,也是這個完美邊城生活的一種杯具,因為來自這兒的純樸人們的感情太過真摯導致了最終儺送的矛盾。

《龍朱》這篇短文被修改到《邊城》裏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選擇,因為《龍朱》也很能體現出沈從文的寫作特點和存在於他腦海裏的觀念。龍朱這個很完美的男子也會世間周圍人的愛戴和敬畏下不敢親近喜歡上一個美麗的女孩子,併為之喜為之愁。這些少數民族的形象在沈從文的筆下是那麼的美麗,是上帝的寵兒,他們美得讓人尊敬愛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