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邊城讀後感(集合)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8W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邊城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邊城讀後感(集合)

邊城讀後感1

“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

“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見底,深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的明明白白,水中游魚來去,全如浮在空氣裏。”

“月光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山上黃竹在月光下皆成為黑色。身邊草叢中蟲聲繁密如落雨,間或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忽然會有一隻草鶯,‘落落落落噓’囀着它的喉嚨,不久之間,這小鳥兒又好像明白這是半夜,不應當那麼吵鬧,便仍然閉着那小小眼兒安睡了。”

高一時學過《邊城》的選篇,老師當時給我們看那部電影,我們好像一致不怎麼看好那個翠翠,演員不咋地,沒那麼靈動。印象深刻的是湘西邊城的水,太清澈的水,看到就想掬起來喝一口的感覺。那麼清的水,那麼美的姑娘,放在那兒就是誘惑。

沈從文就是這樣,誘惑着大家愛上這座古樸靜謐的湘西邊城,也給自己的文學找到了基地與根據地。從此便一發而不可收拾,那個美麗的地方,給了他太多靈感與情感源泉,也讓他的文章有了山的質樸,水的靈動,那麼清新怡人。

應該是以前看的太少,或者當時自己太小,並沒有很懂,其中的一些小細節都沒有注意到。翠翠對儺送的感情,一些微妙的預兆,令人讀了不禁會心一笑,又暗暗為他們的前途命運擔心。

覺得是因為爺爺的太過熱心多事,翠翠又一直躲躲閃閃,才釀成了這場悲劇(感謝老天,悲劇都這麼唯美)。二老説他“為人彎彎曲曲,不利索。”我覺得也是,有話直説嘛,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讓對方知道,幹嘛非得拐彎抹角試探別人,惹得人家反感,對事情的進展還起到反作用。可是轉念一想,爺爺那“諂笑着的臉”,那貌似不經意實則急切的話語,卻也正表現了垂暮之年的老人對孫女的疼愛與擔心。害怕自己突然撒手西去,小孫女無人照顧,便要急切地找個自己放心的,孫女中意的人託付,那麼,那種古怪的行為也就有了理由了。

那麼翠翠,十四五歲的.小姑娘,面對自己的感情(有點早戀的嫌疑),卻不敢坦誠,掩飾。讓爺爺也不清楚她的心意,大老二老更無從得知,我覺得最古怪的是每次看到二老拔腿便跑,從不肯正面相迎。無論二老怎樣笑意盈盈含情脈脈滿懷期待地看着她。結果呢,還是誤會,二老以為她對自己沒有意思,一次次怏怏歸去,最後憤然離去。“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只留下翠翠獨守渡船,默默地守候漫長的等待。

有點殘忍。

有點不理解,為什麼不能開誠佈公自己的感情,讓大家都受傷。因為太淳樸的民風?太單純幼稚害羞的心?總是有那麼多説不清道不明的因素,難道這就是邊城的風俗,沈從文小説的魅力?不敢説,我還沒讀多少呢。

不過説真的,當有這麼一種感情在我心中萌發時,我也不知道,是否有勇氣將它開誠佈公。呵呵,所以先不能説翠翠,人家更是小孩。

邊城讀後感2

在喧鬧的城市,被鋼筋和水泥包圍的世界,很難想象那副農村特有的畫面。

”在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小溪既為川湘來往孔道,水常有漲落,限於財力不能搭橋,就安排了一隻方頭渡船。”也許我們不曾想象,在這“世外桃源”中有着如此悽美的愛情。愛情,同那啞啞的聲音同竹管聲振盪在寂靜空氣裏,也使那條小溪有了一絲熱鬧的氣息。

故事的開始與結束都圍繞着小溪,因此,小溪也有了另外一成含義。它孕育了勤勞的茶峒人民,也讓渡船這一線索變得自然。

讀邊城,是一種享受。邊城裏的文字是鮮活的,處處是濕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可每每讀起便會不由自主的憂傷。

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與一個十幾歲的小孩,靠渡船為生。他們的生活是拮据的,但他們也是快樂的,有了歌聲的陪伴,他們不寂寞,有了善良村民的幫助,他門也容入了社會。

文中的人都淡化了錢,爺爺擺渡死不肯收錢,反而到處請人喝酒,買豬肉互相推錢,小鎮裏婚嫁自由,只要兒女們喜歡。即便是文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不十分在意錢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鎮裏,有錢人家的兒子喜歡窮人家的姑娘,拋了門當户對的聘禮,要娶窮人家姑娘,也不是什麼新聞。可見,邊城,這樣一個地方,是重義輕利的,不為商業氣息所薰染變質。

翠翠和順順的兩個兒子,翠翠的父母的愛情,讓整個小説變得帶有淡淡的憂傷。“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句話在小説中始終沒有得到體現。也許這是作者那個時代的悲哀。愛上一個人沒有錯,但兄弟兩沒有與別人一樣,哥哥為了弟弟,毅然放棄,一人將痛苦承擔。然而,他的死亡給翠翠,翠催的爺爺,他的兄弟造成了難一挽回的悲痛。他的弟弟將一切責任都歸到自己身上,從此,白塔下在也沒有盪漾着那動聽的歌。曾經兄弟兩在百塔許下的諾言最終被溪水沖刷的無影無蹤。

端午節,在小説中有被作者賦予了新的含義,二老在那天結識了翠翠,有在那天大老與翠翠相遇。愛情在端午這天開始,鴨子,這一普通的動物,也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小説中的人物,也在作者筆下刻畫得栩栩如生。翠翠,一個封建時期女性的代表,”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

提起渡船,無人不知那個豪爽老人,當然,可以説每個人都擺渡,所以知道她,但是,從文中人們對老人的熟悉和態度可以看出,人們對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買東西,“一定有許多鋪子上商人送他粽子與其他東西,作為對這個忠於職守的划船人一點敬意”。

而順順的兩個兒子,他們崇尚愛情,又有兄弟情,鄙視金錢,敢愛敢憎,他們生存在所謂的世外桃源,承載着圖畫的完美與歷史的厚重。他們無法擺脱如畫般靜止的命運與生活。這潛在流動的悲劇命運。

邊城讀後感3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胡遠近有了小小的差異。——沈從文《邊城》

“茶峒地方憑水依山築城,近山的一面,城牆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這就是茶峒小鎮,正安靜地伏在那裏。沈從文的《邊城》生活讓我們如身臨其境般的訪尋着邊城裏的故事,品嚐到邊城美食。《邊城》是沈從文心中的聖地,在他的筆下,展現出了茶峒小鎮一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不為世俗所沾染的淳樸自然之美。除了茶峒美景,文中更多的是講述一個悽美動人的愛情故事。展開了天真可愛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大老“天保”、二老“攤送”的愛情為主線索,以小鎮人民淳樸的生活為暗線勾勒起邊城的輪廓,為濃郁的風土人情小鎮生活增添不少的樂趣。

在我看來《邊城》是一部悲劇色彩的作品。在如詩如畫的環境裏,訴説着憂傷與哀愁。沈先生筆下的妙齡翠翠,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少女春情朦朧的心裏變化,生動的刻畫了最初戀愛時少女羞澀與最後愛情離開的恍惚與冷漠。讀《邊城》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向我細細訴説着湘西茶峒小鎮的故事。讓我瞭解到湘西的'風土人情與湘西的人文風情。

“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的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翠翠與爺爺靠着渡船為生,爺爺老船伕是倔強的同時也是淳樸厚道的,為着孫女翠翠美麗而驕傲,為了翠翠的婚姻而費心安排。被眾舉為“掌水碼頭”的順順有兩個兒子“大老”天保與二老“攤送”。兄弟二人都是對翠翠一見鍾情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並展開了激烈競爭。“大老”天保為追翠翠一次又一次的在“馬路與車路”推辭中不放棄。“二老”攤送的熱情在第一次與翠翠和那一隻大黃狗在捉鴨是時表現的淋漓盡致。攤送為了追求翠翠寧可要老舊的渡船也不願要“新碾房”。在執着兩兄弟敞開心扉互明心事後,毅然決然的在夜深人靜的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然而,大老“天保”知道翠翠的含蓄推脱且與二老“攤送”有情,就放棄離開了小鎮卻在一次漩渦中溺水身亡。“二老”攤送面對哥哥的愧疚和對翠翠爺爺一直不表明心跡的生氣,也離開了小鎮,離開了翠翠,去了遙遠的地方。故事還沒完,翠翠的爺爺在受到“掌水碼頭”順順的一拳後,在那個雷鳴電閃暴雨的晚上撒手西去,也離開了翠翠。

碧溪岨的白塔坍塌了。

翠翠獨自承受着這一切的變故。那個浪漫的二老,那個曾經為翠翠在月光下歌唱的年輕人,“這個人也許永遠都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這個人還沒有回到茶峒來,還沒有回到翠翠身邊來。讀後感·筆墨濃重的這一句,定格了翠翠的愛情,這是一幕愛情的悲劇,成為了永恆的經典。給人留下了無限的期待與遺憾。

沈先生筆下的茶峒,如同一個心靈純潔的孩子繪畫出的童話世界,美好、單純與悽婉。淋漓盡致展現出來湘西小鎮如山間小溪潺潺流淌般的寧靜、温暖與悠然。一幅美麗的人物山水畫卷慢慢在我眼前展開。

邊城讀後感4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小説《邊城》戛然而止於此句,留下少女翠翠無措的等待,渺茫的期盼,以及長長的念想,也留給讀者莫名的傷感與悵惘。

翠翠的愛情故事發生在川湘交界處的茶峒。那是一個寧靜優美的邊城,城裏城外有“靜靜的清澈透明的深水”,有“黃泥的牆,烏黑的瓦”,也有“沿河的吊腳樓”,恍如那個時代的世外桃源,充滿了湘西鄉野的淳樸自然的氣息。

或許從孃胎起,翠翠便是一個多情的種子。翠翠從爺爺那兒聽到,十五年前,母親同一個軍人相愛並懷了孕,婚卻結不成。他們本想逃走,但男的不想違背軍人的責任,女的又不想離開孤獨的軍人。經過一番考慮後,軍人先服了毒。女的待生下翠翠以後,去溪邊喝了許多冷水死去了。從此,翠翠便寂寞地和爺爺相依為命。

直到端午進城看划船,初遇二老的時候,愛情的種子悄悄地萌發了。一年後的端午,為了不能忘記的這件事,已大長的翠翠再去看龍舟。不想二老不在,遇到了大老。不知真相的大老,同樣喜歡上了翠翠,先一步來向爺爺提親。翠翠明確地拒絕了。發現同時喜歡上一個女孩以後,兄弟倆便決定從當夜起,用當地習慣所認可的方式——唱情歌來競爭。哥哥因為已經先弟弟一步,向翠翠提過親,於是讓二老先唱。襯着二老的歌聲,翠翠“夢中的靈魂為一種美妙歌聲浮起來了,彷彿輕輕的各處飄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園,到了船上,又復飛竄過對山懸崖半腰,採摘虎耳草,卻不知把他交給誰。”她卻不知這就是她的心上人為她把歌唱,讓她做了這樣一個美好的夢。弟弟唱完後,哥哥知道自己不是對手,就大度地成全了弟弟。便渡船去做生意,大老意外地出了事。有機會唱歌的二老,卻從此不再過來唱歌了。終於,二老也離開了當地,去了離茶峒遙遠的“桃源”。留下翠翠一人,孤獨地守候着二老的歸來……

二老究竟會不會回來?《邊城》裏沒有説,留下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局讓人去猜想、去補充。就像一首悠長的山歌,旋律樸素,但嘹亮的音調卻足以在聽者心中激盪起層層的漣漪,久久不能散去。翠翠如湘江的流水一般清澈,帶着幾分柔情,帶着幾分倔強。盼望着自己披上紅蓋頭的一天,苦戀着不知在何方的他。母愛如煙,在翠翠的人生中升起後轉瞬間又消散了。或許正是因為缺乏母愛的滋潤,讓她那顆少女的心,顯出了幾分羞澀的恍惚與遲疑。面對痴情的大老、二老,翠翠有些不知所措。她一次次的含蓄沉默、躲避推脱,加上造物弄人,等來的竟是一場幾乎無望的悲劇。

《邊城》的特質是美的,小説中傳導出來的是一種近乎純粹的美感。茶峒的美景襯托着它,人性的美麗牽引着它。然而離別的氣息,卻不時地飄蕩出來,成為傷感的源頭。從翠翠父母的為愛自殺,到大老成全二老後溺亡的意外,間接導致心上人老二的離去,最後,唯一的親人——爺爺也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漆黑的夜晚,帶着萬般的無奈和無限的愧疚離開了人世,留下了孤苦無依的翠翠。走的都走了,留下來的,又有幾個人能安心地活着呢?

紛擾的人世間,需要一顆寧靜的心。願每個人心中,都能找到一座屬於自己的邊城。

邊城讀後感5

早在高中時,就接觸過沈先生的《邊城》。那時的我浮躁而稚嫩,甚至還不知道里面故事發生的地點是鳳凰古城,也讀不出其中的韻味,更沒有對它產生任何自己的想法,僅僅把它當一篇普通的課文,糊弄過去。現在把《邊城》通篇讀下來,我讀出沈先生會湘西風情的鐘愛,讀出當地的人們純樸赤誠,讀出故事淡淡的憂傷。

在文中,先生用幽淡的筆墨向人們呈現出濕潤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給我留下最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個沉默的精靈,遠遠地眺望着老船伕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給予他們祝福。它就像是老船伕和翠翠心靈的港灣。每當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説,他們總會出神地遙遙望着白塔,讓被現實束縛的心起飛,在心底向白塔傾訴他們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後,白塔在一次暴風雨中絕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淚。又或者,是翠翠已經長大,已經不需要白塔的守護吧。倒下的白塔就這樣,在唏噓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裏。

除美景,文中更多的是講述着一個悽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個柔美純樸的少女,與二佬儺送第一次的見面兩人便已一見鍾情。情竇初開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對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親的爺爺。日子如翠翠家門前的溪水一樣靜靜地向前流淌着,少女的羞澀使翠翠在面對二佬時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時,大佬天寶也愛上翠翠並請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從未向任何人表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經有自己內心的選擇。

在天寶和儺送互相表明態度後,天寶溺死與湍急的漩渦之中;儺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決心由於大哥的死也變得不再堅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對,他毅然離家闖天下,沒有人知道他什麼時候會回來恬靜的茶峒。孤獨的翠翠再沒有聽到在夢裏將她拖起的悠揚的歌聲,她對此還一點都不知情。

直到最後,在爺爺懷着對翠翠的惦念離開人世之後,翠翠才明白始末。她哭,眼淚的苦澀不堪的,因為她失去最親的爺爺,也可能將失去那份還沒來得及開花的愛情。

在那年的冬天,那座白塔又重新建起來,但是翠翠要等的'人還沒有出現。可能,在某一年某一天,他回來把翠翠接走,又可能,翠翠的遺憾就像白塔一樣,永遠地聳立在她的心中。

這是一個牽動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説這是一個我喜歡的故事。在我看來,翠翠如果能跟爺爺或儺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劇就不會發生,遺憾也不會產生。我想,除欣賞文章中主人公們的淳樸善良以外,我們也應該以他們作為教訓。無論什麼事情,機會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極的等待只會讓自己陷入自己遺憾或悲劇。

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我們每個人的心裏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枷鎖,也是我們的歸宿。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邊城裏面不斷地尋找,而不是等待。

邊城讀後感6

沈從文是本世紀最為優秀的文學家之一,也是著名的物質文化史專家。對於許多人來説他還是個謎:學歷高小,行伍出身,有着傳奇般的人生經歷。時間證明,他許多作品今天依然顯出極強的生命力。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

《邊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美好的靈魂:“爺爺”老船伕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悽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前清解甲流落軍官“順順”憑着一些積蓄經營木船,事業興旺發達,又因大方灑脱,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眾舉為“掌水碼頭”一方豪傑紳士。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範教育薰陶,在浪裏行船摔打錘鍊,皆成為江湖“岳雲”式聰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後,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鍾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着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後,毅然甘願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邊城》是一幕愛情的悲劇,看似文字輕鬆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愛情悲劇的美麗。沈先生筆下的.妙齡翠翠,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少女春情朦朧的心裏變化,生動的刻畫了少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由於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痴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脱,終於憂鬱等待竟是一場悲劇。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願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爺爺在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拳”的怨恨後,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終於倒塌,翠翠唯一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伕在睡夢中帶着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楊馬兵等人述説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個晚上,可是那如歌的歲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一起去不返……

我們雖然僅僅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悟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但《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於陶淵明筆下的現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

邊城讀後感7

沈從文先生常説“美麗總使人憂愁”。

《邊城》裏的翠翠是美麗的,她單純善良、不諳世事,對老船伕的感情真摯而感人,對儺送二老的感情朦朧卻執着,可就是這樣一個美麗的少女卻始終不知道也沒人告訴她,她應該要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幸福,最終只能在一片悽苦之中,孤獨的守着祖父的渡船,等着不知歸期的愛人。

老船伕是也善良的,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守着一條渡船,不知把多少來來往往的人渡過了小溪,“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

他深愛着翠翠,他唯一的親人便只是那個女孩,他總是在為孫女將來的生活而擔憂,最後卻還是在失望和遺憾中死去,就連撐了一輩子的渡船也被漲起的大水沖走了,這是何等的'悲涼啊。

天保和儺送也都是好男人,兩人同時愛上了翠翠,卻因為兄弟之情而相約採用了美麗浪漫的“走馬路”的為愛人唱情歌“競爭”方式,做哥哥的走車路佔了先,無論如何也不肯先開腔唱歌,一定得讓弟弟先唱,明知不是弟弟的對手之後就主動離去,在心灰意冷葬身河水之中,也不知是為了心中美麗而死,還是因為心中的憂愁而死。

儺送二老愛着翠翠,寧可不要碾坊,卻因為一連串的誤會,最終又因天保的意外死去而將愛意深深埋在心中,卻又難以割捨,最終只能帶着深深的自責,選擇遠行,把遙遠的期望留給了翠翠。

儺送幾年前與翠翠的偶遇是美麗的,心中萌生的愛意也是美麗的,卻因為彼此的誤會交織着家庭的壓力,而最終釀成了令人失望的悲劇。

作者用很多的筆墨來描寫小城的自然風景,為小城營造了一個和諧寧靜的氣氛,這優美的環境,烘托出了小城中的人們質樸、熱情的性格。

在這裏,沒有名利場的硝煙,沒有商場的變化莫測,有的只是淡泊名利,誠懇敦厚的人性光輝。

這裏的小城平靜,人的心情更加平靜,所以用一個“靜”字來形容這裏的人,這個字,讚頌小城的人們美麗得心靈,他們並不像城市中的人那樣,喧囂,吵鬧,而是少有的脱俗,一個“靜”字,送給《邊城》中美麗的人物,美麗的人格

在文中,先生用幽淡的筆墨向人們呈現出濕潤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給我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

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個沉默的精靈,遠遠地眺望着老船伕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給予他們祝福。

它就像是老船伕和翠翠心靈的港灣。

每當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説,他們總會出神地遙遙望着白塔,讓被現實束縛的心起飛,在心底向白塔傾訴他們的故事。

在故事的最後,白塔在一次暴風雨中絕望的倒下。

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淚。

又或者,是翠翠已經長大,已經不需要白塔的守護吧。

倒下的白塔就這樣,在唏噓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裏。

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

我們每個人的心裏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枷鎖,也是我們的歸宿。

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邊城裏面不斷地尋找,而不是等待。

邊城讀後感8

沈從文的《邊城》的確寫得很漂亮把小説當散文來寫意境非常美。

看過《邊城》的一些介紹其間每個人、每件事物都有必定的標誌含義把整個年代都寫出來。但作為一般的讀者我供認自己沒有辦法看得太透。

K《邊城》所展現在咱們面前的才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獨自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白叟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水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水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槽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仍然明澈通明河中游魚往來不斷皆能夠計數。”在事前鄉鎮的物質建造雖然顯得騰飛興旺可是在建造的背面又顯露出另一方面的'損壞。就像天然環境是那樣的污染不勝:樹木被伐、空氣乾躁、噪聲不斷、廢物成堆。這樣的環境使人的身心受了嚴峻的壓抑。所以人又是那麼神往鄉村那種喧囂、酣暢的日子空間。或許這也是《邊城》作者的思路。

並且在如今的年代中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顯得是那樣的生疏和名利。為了本身的利益咱們好像都捲進你爭我奪的潮流傍邊。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一同人與人的心靈相同顯得狹隘;在交通便當的今天人與人交遊的途徑是那樣的快捷但人的交流卻是那樣的困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鍥而不捨場所也一同隔絕了人心靈的交遊;一扇防盜門好像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一同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

而在《邊城》裏邊讓咱們看到的是人的憨厚、節儉、友善、銜接的現象。“辦理這渡船的才華住在塔下的那個白叟。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往來不斷渡了多少年。年歲雖那麼老了原本應當歇息了但天不許他歇息他似乎不能夠同這一分日子脱離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關於自己的含義只是靜靜的很忠誠的在那裏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分是:“天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相同從不想到殘暴工作從不憂愁從不動氣。平常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留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情但瞭解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遊玩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説:“這個大方灑脱的人工作雖非常隨手卻因歡欣交朋結友大方而又能濟人之急……瞭解出門人的甘苦了解失意人的心境……為人卻那麼公正無私……既正派銜接又不愛財”。在提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分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健壯如小公牛……豪宕曠達不拘常套末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而更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也分外顯得靈巧、明理:“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着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待:‘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早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怎麼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着拖船靠岸。”

邊城讀後感9

説實話,我在這《邊城》中找不到任何亮點,卻又挑不出任何瑕疵。沈老先生只是用了相當樸素的文字,寫出了一個相當普通的故事,但我卻總是莫名的為這些筆下的人物感到愉快或悲傷。當然,就是這樸素的文字才會給人更多的想象空間,這種平凡,這種自由,就好像自己也身在這邊城之中,心靈也被淨化了似得。

《邊城》講述的是一段悽美的愛情悲劇,它的結局或許很不好,但我們卻能感受到整篇小説體現的人性真善美,尤其是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保留這麼一份質樸與寧靜談何容易!翠翠是這篇小説的主要人物,很多本不相干的人因為她而產生羈絆,糾纏在一起,而作為中心的連接點,翠翠的的親情、愛情、友情,時刻都在表現這一種質樸與和平。

沈老先生從軍5年,卻嚮往一種充滿寧靜祥和的田園生活,他的故居於鳳凰古城,這古城給了他創作的熱情以及後續的靈感,也難怪沈老先生可以將這種質樸、和平如此真切的表達出來。

清末的動盪,並沒有影響這邊城小鎮的安寧,在這小城中,船家少女翠翠與天保、儺送兩兄弟展開了一段美麗但不完整的愛情故事,作者通過這一段悽美的邊城愛情,繪出了帶有濃厚湘西風情的農村畫卷。這種和平,這種樸素,真的值得去細細品味。

《邊城》中主人公翠翠代表的'是善良和美麗,它的魅力貫穿着整部小説;渡船人“爺爺”對翠翠的關愛與擔憂體現出了老人的淳樸和善良,其行為經常令我默然發笑,固執卻理智,粗中有細;順順則是一名誠信仗義的紳士,他的兩個兒子都受到他的影響,成為一方才俊,兄弟倆也都同時對翠翠產生了愛慕之情,大老天保受到船伕爺爺的次次刁難也決不放棄,二老儺送放棄了碾坊而去追求翠翠,最後一起在夜晚中的懸崖之上為翠翠送出表達愛意的歌聲。

這篇小説並沒有明確的對任何角色表示出貶義諷刺,但在部分內容卻表示出作者的某些不滿,其結局給了讀者們無盡的悲痛,甚至可以説沒有結局,只是留給人們一個悲傷的想象空間。翠翠對感情的含蓄導致的後悔與悲傷,大老天保溺水生死未卜,二老儺送的猶豫不決致使他逃離了生活長大的地方,老船伕在一場雷雨之後撒手人寰,給翠翠的心靈又一次的創傷,彷彿邊城的一切都隨着白塔的倒下而消逝,只留下翠翠的痛哭與絕望。

《邊城》是一個愛情悲劇,在結局我的心彷彿被揪起了一般,甚至不敢接着作者留下的“也許”往下想,只怕會真切的哭出來。作者用單純、質樸的文字帶來的卻是擁有比華麗辭藻更具有代入感的效果,我只能對沈老先生感到敬佩和惋惜,我想這種作品值得我再去閲讀,細細品味其中那淳厚質樸的語言。

雨的紛紛,景的清淺,人的深情,歲月的流淌,你不得不佩服作者駕馭語言和營造氛圍的能力。而這樣的文風恰恰和沈從文的《邊城》裏藴含的清亮而惆悵的美相吻合。是呀,天地之大,人生苦短,能堅守一份真愛已屬紅塵中的稀事,你珍惜了嗎?

邊城讀後感10

沈從文的《邊城》的確寫得很漂亮把小説當散文來寫意境非常美。看過《邊城》的一些介紹其中每個人、每件事物都有一定的象徵意義把整個時代都寫出來。但作為一般的讀者我承認自己沒有辦法看得太透。K《邊城》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

“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在如今城鎮的物質建設雖然顯得騰飛發達但是在建設的背後又顯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壞。就像自然環境是那樣的污染不堪:樹木被伐、空氣乾躁、噪聲不斷、垃圾成堆。這樣的環境使人的身心受了嚴重的壓抑。所以人又是那麼嚮往農村那種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或許這也是《邊城》作者的思路。

並且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

而在《邊城》裏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説:“這個大方灑脱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為人卻那麼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説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而更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着拖船攏岸。”

邊城讀後感11

《邊城》是一部很耐人尋味的作品,無聊時我也是隨便拿來讀讀,可是當自己靜下心來讀時就被小説中的情節吸引了。當我真正的把《邊城》這部小説讀完後,卻讓我心靈為之顫動回味無窮,小説展現了那一方山靈水秀 天人和諧的邊陲小鎮裏,時時處處洋溢着淳樸,正直的人性美。

在這部小説中,沈老用很多的筆墨來描寫小城的自然風景,為小城營造了一個和諧寧靜的氣氛。這優美的環境,烘托出了小城中人們的樸實熱情的性格。這裏沒有名利場的硝煙,沒有商場的變化莫測。有的只是淡薄名利 誠懇老實的人性光輝,也許這正是沈老沉寂在自己的世界裏。用他自己特有的生活經歷和感受陳述着邊城一個美麗的淳樸的`故事。內心純淨澄澈也表現出來邊城生活的單純和寧靜,反映了湘西山民淳樸善良的人性美。《邊城》的人物是沈老人性理想化的體現者,都坦誠 質樸充滿人情。翠翠天真善良 活潑可愛,老船伕正直淳樸 堅誠實,正像作家在小説中寫道:“這些人既重義又能守信自約,既便是妓娼也常常較之講道德知羞恥的,城市紳士還更能相信了。正是作家人性理想和優美健康的人生形式張揚,《邊城》理想社會是在“人性美”的基礎上建起來的。在小説中我們可以看到作家對於人類淳樸美麗的永遠傾心,對於健康誠實的讚頌,對於愚蠢自私的極端。

淳樸的愛情,善良的人。在沈老的筆下,用那樸實的手法寫出一個真實 美麗的愛情故事。探索了少男少女間最純潔的愛情和生活關係,把人的情愛和智慧相結合,揭示了人類社會那真摯的一面。在沈老看來愛情是生命得以優美健康地延續的唯一保證,因而在《邊城》中,生命的樂章是藉助翠翠和二老纏綿排惻的愛情故事而出的。在這部小説中有與現代文學史上的其他作家截然不同的,同樣也是展示了沈老獨特的審美態度和個性的處理少男少女間的愛戀,在沈老的小説裏沒有婦女解放的現代意義,也沒有衝破封建家庭追求自由戀愛的主題,更沒有追求個性解放,人價值的新女性。也許沈老要肯定的是人性,是以本能慾望為前提的自然淳樸的愛,這種愛是人與自然融合後的生命體現.正是這份人與自然的融合讓生命能在愛情中找回了自然之美;翠翠的聰明 善良純潔具有美的體態和温和的脾性, 二老勤快 大方 英俊 勇敢 強健,他們彼此相愛,相互鍾情;他們的相愛的基礎是發自然的天性及淳樸的品性,是邊城人純潔的愛與美的化身.雖然彼此也曾誤會和鬥氣,可是翠翠也依然在綿長的等待,或許正直是在痛苦中追求幸福;因為這才是自然淳樸的愛.

同樣在《邊城》中也潛隱着人性的悲哀,似乎沈老在創作《邊城》目的,是在於發現美的人性,闡述美的人性,頌揚沒的人性。但是在小説中籠罩着一種似霧非霧的不開也抹布去的陰濕和悲哀.總是覺得作家有點強顏歡笑;景物雖然很美,人們那淳樸的人性美也很真。可也還是隱隱有一種淒涼。

在《邊城》中我看到了沈老理想世界,可是當我離開小説回到現實時;抬頭看看今天的我們生活的世界,感覺到那《邊城》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在心中有一種莫名的傷,在這個鋼筋水泥的森林裏住慣的我們似乎少了許多,生活中的人與人 人與物 物與物也不在有温情,或許這樣的社會註定要用名與利來衡量人與人的感情。

邊城讀後感12

課堂上讀了幾遍節選,頗為不過癮,便於暑假買此書重讀。

開篇,便被書中主要的故事發生地點的景色陶醉:“小溪流下去,繞山阻流,約三裏江入茶峒大河。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的差異。小溪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或靜靜地小溪或深致一篙不能露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計數。”山間小溪,清純可人,好一幅自然畫卷。如此美麗的景色當然培育着同樣自然無雕飾的翠翠:“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為人天真活潑。”好山水養好人。在繁華嘈雜的都市中,此般人物,恐怕難覓其影吧!可惜,這樣清純動人的姑娘有着不該有的命運。

山間的偏僻與隔絕,至使她對一切外來事物充滿着極大的好奇,當她聽見未曾聽爺爺説過的事物時:“翠翠必爭着做渡船伕。站在船頭,懶懶的攀緣纜索讓船緩緩過去。花轎到岸拉,又必跟着走,直到很遠,且獨自學習羊叫,採野花敷在頭上,肚子裝扮新娘。”

“茶峒地方憑水依山築城,近山的一面,城牆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臨水一面則在城外河邊留出餘地設碼頭,灣灣泊小小蓬船。”又有軍旅人士多駐紮於此,又使其城中人誠實勇敢,愛利仗義,不拘救人救物。書中男主人公亦有相同的性格。

每逢端午,就不同與往日,擂鼓打鑼,龍船競渡,岸上吶喊助威……翠翠也會與爺爺進城,看龍頭上好生俊朗的二巷。恰巧,兩兄弟同時愛上自然純樸的翠翠。

此後,便有二老月明之夜的歌詞,又軟又纏綿,把靈魂輕輕浮起,使翠翠舒適而睡。

一切都好似圓滿,媒人來往於兩家。而正當時大老溺水。家中逼迫二老洗禮碾坊的姑娘。翠翠又有什麼呢?

白髮蒼蒼的爺爺心中最放不下的'就是翠翠的婚事。但二老杳無音訊,卻在雷雨交加的夜裏沒放下又走了。

繁瑣禮俗致使有情人沒能終成眷屬。爺爺的心願沒了就走了。不知翠翠獨守船至何時。

沈從文的家人大多是軍籍,躲在年年不變的無聊的工作崗位,所以就不再接觸文學。故寫了此篇。

該文有許過美麗的自然風光描寫,就如展現在眼前,身臨其境。對於小説,環境描寫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作者僅幾句,便可勾勒出。可見其文學功底的深厚。還有許多具有特色的語言描寫,致使人物更加生動,性格更為鮮明。塑造許多令人難忘的角色,鮮活的走向腦海,記憶猶新。

給人的啟示:爺爺與翠翠本是質樸,勤儉和平,正直的。但是由於社會上的壓力,失去了原來的本分。

二老本應可與翠翠圓滿。但是迫於大老意外溺水和父母強加的碾坊而失魄。對於自己所愛所追求的不堅定,有所懼怕。受累與他人所加的壓力。

翠翠如果敢把心中所想。意中人告明於爺爺,也會好得多。山中人靦腆,害羞不敢講出口。才會使她失去幸福。

家鄉繁瑣的禮儀令人厭煩。走車路與馬路,走馬路需唱三年零六個月的歌,也只有山鵲可以做得到。但卻僅有此可娶得心上人,百思而不得其解。

《邊城》小説內容豐富,情節曲折。人物性格鮮明。篇章之間連續性強,引人入勝。

邊城讀後感13

腦子裏不知為何一直想着《邊城》,便果真去讀了邊城。這是個簡單的故事。翠翠與爺爺相依為命,靠着擺渡維持生計。湘西鍾靈毓秀的山水,將翠翠的脾性養得如小鹿一般天真嬌憨;而大概是從母親處繼承的美貌與痴情,是一切的開端與根源。

正是少女情根初種、春心萌動的年紀,她雖因羞怯與懵懂,從未將心事説出口,但一舉一動已顯露出隱祕的願望:見到新嫁娘的隊伍,便熱情地跟上去走一段路,離得遠了也要痴痴地望一陣子;回來便去摘花戴在頭頂,扮做新娘的樣子,她便十分高興了。

朝夕相處,爺爺自然也都看在眼裏,愁在心上。女兒與軍官私奔未果,生下翠翠後便河邊殉情去了。這巨大的悲痛他絕不要承受第二次,他一定要把翠翠的未來安排得妥妥當當。

河邊有户大户人家,家主名為順順的,有2個正當年紀的好兒子——老大天保,老二儺送。翠翠與儺送偶然在龍舟賽後相遇,彼此心儀,卻誰都沒有表達,沒有説出口。然而,天保也喜歡上了翠翠,並雷厲風行地託人上門提了親。爺爺是高興的,翠翠卻是無比失望的。在翠翠漫長的用沉默來表示拒絕的日子裏,爺爺終於感受到了翠翠的'真心——原來她心繫的是儺送!

兄弟兩個也彼此坦白,且相約用爺爺的提議,即當地的風俗——唱情歌,來爭得翠翠芳心。然而儺送是黃鸝嗓子,天保自知是無法比得過弟弟的,心灰意冷下登船遠行。這一去,便再也沒回來——出事淹死了不説,屍骨也遍尋而不得。

世間最遺憾的事情便是誤會與錯過。即便再真誠的人,也無法將一顆心掏出來給別人看。於是十分心意説出來只剩了七分,聽的人只感受到五分,一轉述只留了三分,到最終應該聽到的人的耳朵裏,怕是又完全曲解成另一種意思了罷。

爺爺的悲哀在於,他明明是個最質樸不過的人,所求所願也全不為自己,一顆心全系在翠翠的身上,惟願她未來的生活有依無憂;卻因為這個唱歌的提議,間接導致天保遠行;順順一家對翠翠與爺爺都心有芥蒂;儺送無法去恨翠翠,便遷怒到了爺爺身上。爺爺他便陰差陽錯成為了翠翠和儺送之間的阻礙。他越是急切的想要儺送給個承諾給個結果,越是被不喜。在一個雷雨交織的夜裏,他終於永遠地停止了呼吸。而他最後也無法完成他的願望,且有可能永遠也無法完成——儺送在這天之前便出走漂泊,歸期不定,是否會歸來?誰也沒有答案。

翠翠埋葬了爺爺後,便接過了擺渡的活計,在河上日復一日地等待着儺送……忘記了在哪裏看到一句話:我希望我是讓你心動的那個人,而不是權衡利弊後發現最合適的那個人。天保不能不承認他是個好歸宿,然而翠翠卻從未動搖過。

第一眼見到儺送,從此便只有他。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也許會有人感歎:若是翠翠選擇了天保,或者後面所有的悲劇都不會再發生。然而,若真是這樣,翠翠的美與堅強,便立刻全部消失了。不被世俗價值觀所感染,正是她最最可愛的一面啊。

大概只有那個年代,才寫得出這樣純潔美好卻又歸於哀慟的故事吧。

邊城讀後感14

一部作品之所以被奉為經典,必然具有內涵的豐富性、實質的創造性、時空的跨越性,以及可讀的無限性這四點共性。創作於一九三三年的小説《邊城》,開創了對湘西地區特有風土人情的描繪先河,連同沈從文一系列以湘西為描寫對象的作品,一起構成了中國現代文學中獨一無二的“純美湘西世界”。

沈從文曾經在《湘行散記》中提到過《邊城》的創作,這個故事原本取材於真實事件,經過了作者的加工創作,因而變得如詩如畫般唯美動人。初讀《邊城》是在學生時代,無論是人生閲歷,還是對文學的感悟,都僅僅停留在遣詞造句之優美,筆觸的純淨,人物的一言一行之上,自然沒過多久便把情節給遺忘了,徒留一個“美”字印在心間。如今再讀這部作品,依然是美的,但卻看出了更多人性的東西、自然的東西、創作上的東西。

靠撐渡船為生的老船伕從來不收乘客的報酬,還買來煙葉和茶贈送,與外孫女相依為命;靠身體交易的娼妓,既重義輕利,又守信自約,在淳樸的民風之中過着和普通人一樣的日子,沒有人輕視或鄙夷;有錢的船總和沒錢的船伕之間沒有門第觀念,只憑年輕男女們的自願來決定是否聯姻……

這些看似簡單的生活理想,即便是高度發達的社會中恐怕也難以實現,反而是在原始如牧歌般的少數民族地域才有可能存在。沈從文筆下的茶峒,如同一個水墨丹青描繪出的童話世界,單純、美麗、悽婉卻不傷感。人性之美、之善,湘西之自然淳樸、秀麗多姿就如同流淌的溪水般清婉、悠然、綿長。散文般的隨性恣意與小説的含蓄細膩糅合在一起,把一個少女的心思和一個老者的猶豫表現得淋漓盡致。

原來翠翠並非不喜歡儺送,她只是從懵懂到羞怯,錯過了最好的時機;原來爺爺並非不知翠翠的心思,只是有着難以言明的苦楚才促成了不可挽回的遺憾;原來小説的結尾可以這樣令人魂牽夢縈……“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僅僅這一句,已經足以穿越時空成為永恆的經典。

紀念版《邊城》之中,除了小説《邊城》、《三三》、《蕭蕭》、《紳士的.太太》、《如蕤》、《夫婦》、《屠桌邊》、《靜》等中短篇小説之外,還收錄了《槐化鎮》、《集市》兩篇散文。小説均以女性為描寫對象,把鄉村與城市少女的不同、人妻的各異、風俗人情一一展現於讀者面前,而兩篇散文點綴其間,和小説中的湘西風貌相得益彰,互為補充,不失為一種重點突出、主次分明的編排方式。不過,耐不住急迫心情的讀者不妨換個方式,從最後一篇讀起,定會體味到不一樣的閲讀心情與筆下風情,發現時空帶給我們的別樣驚喜。

再讀一次《邊城》,再夢一回湘西。圮坍了的白塔修好了,歌聲、夢裏、溪水蜿蜒的茶峒,翠翠永遠在等着那個將她靈魂輕輕浮起的青年,就如同我們心中定格的一幅水墨丹青,瞬間便是永恆。

邊城讀後感15

清澈蜿蜒的河水,碧藍碧藍,澄明如練的天空,羣山環抱的民風淳樸的山村,慈祥善良的擺渡老人,以及他乖巧伶俐的孫女。“一道斜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是誰的歌聲繞過遠處隱沒在黃昏中的羣嵐,透過輕紗柔曼的暮靄,氤氲融化了那蒼勁的青松與冷杉的凜冽,嗚咽婉轉,繚繞在江邊,久久不肯散去……

《邊城》就是以這樣清新的場景在我眼前展開,在淡淡的敍述中帶我走進一個吟着憂傷牧謠的童話。

翠翠和她的爺爺靠擺渡相依為命,一直長到了15歲,儼然如活潑的小獸。明淨的眸子裏沒有悲傷,也看不見憂愁。每天編蚱蜢,擺渡,唱漁歌,吹牧笛。這樣的生活如一潭平靜的湖水,澄明似練,卻沒有絲毫波紋。直到15歲時的端午節,她在黯黯的江畔遭遇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一個讓她徹夜難眠的人——儺送。

如一粒石子落入了潭中,激起了圈圈漣漪,她生活的平靜被打破了。她依然每天編蚱蜢,擺渡,唱漁歌,吹牧笛,只是她的心裏藏了一個祕密,一個連爺爺也不能説的祕密。古樸的青瓦,飛轉上揚的閣角,檐下有古舊的風鈴隨風輕響,那聲音好像撞在心上,一下,一下……

人生就是這樣,因為一個人的離開或一個人的到來而劃出了一條界線,從此與他無關,或與他有關。

兩情相悦的人卻最終都沒有説出口,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要娶她回家,而儺送則被父親要求娶一位富家千金。故事出現了轉折,而後是兄弟倆相約唱情歌,可老船伕誤以為是天保打動了翠翠,孰知那天保生來不擅唱歌,是儺送一人在唱,再後來天保為成全弟弟出船送貨不幸身亡,儺送傷心欲絕離家出走,而爺爺也因操勞過度,懷着遺憾去世了,只剩翠翠獨自在江畔等待,等待她不知何時才能回來的儺送……

邊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質樸的城,一座宿命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隱忍着什麼。翠翠,這個像觀音一樣的女孩子,她就是這座城的化身,從戀上了那個在夢中可以用歌聲將她帶到很遠地方的人兒開始,她便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文中的結局疼愛她的祖父在雷雨夜裏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愛的青年戀人離去。翠翠依然重複着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沈從文先生從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着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靈世界,融入湘西這片純樸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羣温良率直的人們中,他用詩一般的語言的輕聲述説着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為愛得這般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着哀思的文字。

我在想,為何取名《邊城》,在心裏它就這麼“遙遠”嗎?還是在沈從文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着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嗎?也許那座悲天憫人的城已經隨着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深深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