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雙城記》讀後感(精選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31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雙城記》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雙城記》讀後感(精選15篇)

《雙城記》讀後感1

那是最完美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期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簡而言之,那時跟此刻十分相象,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級來形容它。説它好,是最高級的';説它不好,也是最高級的。這是狄更斯的《雙城記》的經典開頭,這是一曲時代節奏的起始音符,這是一幅恢弘的歷史畫卷最初的那一筆重重的色彩。

《雙城記》有其不一樣於一般歷史小説的地方,它的人物和主要情節都是虛構的。在法國大革命廣闊的真實背景下,作者以虛構人物梅尼特醫生的經歷為主線索,把冤獄、感情與復仇三個互相獨立而又互相關聯的故事交織在一齊,情節錯綜,頭緒紛繁。作者採取倒敍、插敍、伏筆、鋪墊等手法,使小説結構完整嚴密,情節曲折緊張而富有戲劇性,表現了卓越的藝術技巧。風格肅穆、沉鬱,充滿憂憤。

小説在情節安排上,採用了他在許多作品中慣用的懸念手法。開篇描述英法兩國動盪不安的局勢,之後是關於活埋和復生的對話,一開始就渲染了一種神祕和緊張的氣氛。這種氣氛隨着故事情節的展開而越發加強。馬奈特醫生出獄後奇怪的縫鞋活動,代爾那婚前和馬奈特的神祕對話,卡爾登和代爾那面貌酷似,這種種疑團加深了小説的魅力,使它的結構猶如巴士底監獄通道那樣迂迴曲折,直到最後才把散見於全書的各條線索串聯起來,創造出豁然開朗的藝術效果。

《雙城記》主要以情節結構取勝。書中的人物形象基本上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仁愛的化身,如馬奈特醫生、路茜、代爾那和卡爾登;另一類是復仇的化身,如得伐石夫婦、甲克,以及法國革命中瘋狂的羣眾。兩廂對立,壁壘分明,在尖鋭的矛盾衝突中展示其鮮明的性格特徵。狄更斯喜用的漫畫化手法,在這部小説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其中狄更斯的思想發展過程中佔着一個獨特的地位。尖鋭的階級對立在小説中以更為極端的形式出現。舊秩序、舊制度的崩潰已經不再像《荒涼山莊》中廢品收購商克魯克那樣自我燃燒,也不會像《小杜麗》中克侖南姆夫人宅邸那樣自動坍塌。在英國,像法國革命那樣的一場不可避免的必然性正迫在眉睫。《雙城記》是狄更斯對英國統治階級發出的一個強烈警告。

《雙城記》讀後感2

法國大革命是人類史上一個血的印記。在那個混亂的時代,充滿不確定;在這種無秩序的狀態下,人性的一切表露無疑。雙城記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透過為族與平民之間的仇恨衝突,作者狄更斯只想傳達出---鮮血無法洗去仇恨,更不能替代愛---貴族的暴虐對平民造成的傷痛不會因為鮮血而癒合,平民對貴族的仇恨也無法替代對已逝親人的愛。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簡而言之,那時跟現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級來形容它。説它好,是最高級的;説它不好,也是最高級的。

這是整本書的開頭第一章,將全書的基調定上了悲劇色彩,然而就在這矛盾的時代中,也確實存在過光明。

這本書敍述了法國大革命時期圍繞在醫生馬奈特一家周圍的事,這本書顛覆了我對自由,權利以及善惡的看法——法國人民不堪重負,推翻了波旁王朝,然而新政權建立之後朝他們走來的難道是他們心馳神往的自由嗎?不,仍然是以往的提心吊膽,稍不留神明天就會被送上斷頭台。得勢之後的德發日太太濫用職權,將死敵們個個置於死地,最後卻落得個慘死的下場。正如那句話所説的:“自由啊,有多少罪惡是假借你的名義幹出來的。”大革命並不如想象中的那麼美好,而是以暴易暴。它沒有拯救人民,而是將人民推入了另一個火坑。

再來看看另外一位大革命的犧牲品——達內,革命前,他放棄了國內的家業,隻身來到英國謀生,在他看來,壓迫人民是一件極不人道的事,然而,革命爆發後,他反而無辜地成為人民的敵人,人們不分青紅皂白地要將他領上斷頭台。不過相信在九死一生之後,他依然是原先那個善良的達內。

而卡頓——一個才華橫溢卻自甘墮落的律師,他與達內有着相同的長相,卻有着不同的.命運,在面對活着還是讓自己心愛的人得到幸福的抉擇時,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後者,在他看來,生命在愛的面前是微不足道的,即使在斷頭台上,他也表現出了令人難以想象的沉着冷靜。因為在他的心底,一直有一個信念在支持他:“耶穌説,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他用死完成了自我救贖,他用死來反抗虛偽的革命者,他用死來詮釋對露絲的愛。生命,成了他最後的武器,愛,成了他唯一的支柱。

《雙城記》讀後感3

法國大革命是人類史上一個血的印記。在那個混亂的時代,充滿不確定;在這種無秩序的狀態下,人性的一切表露無疑。雙城記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透過為族與平民之間的仇恨衝突,作者狄更斯只想傳達出——-鮮血無法洗去仇恨,更不能替代愛——-貴族的暴虐對平民造成的傷痛不會因為鮮血而癒合,平民對貴族的仇恨也無法替代對已逝親人的愛。

故事中,梅尼特醫生從監獄中重獲自由與女兒一起到倫敦生活。五年後,他們在法庭上為名叫查爾斯?代爾那的法國青年做證,露西與代爾那因相愛而結婚。1792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故事場景轉至法國。代爾那因身為貴族後裔而遭逮捕並判死刑,在千鈞一髮的時刻,一直愛戀露西的英國青年西得尼?卡登替他上了斷頭台。

卡登是書中最富魅力亦最複雜的角色之一。頹廢、消極,求學時,他只替同學寫作業;出社會後,即使擁有一身才華,它仍然選擇為另一名律師工作。但是,在他冷漠的外表下,有著深深的温柔。憑這一斛温柔與對露西的愛,卡登做了一個意義重大的決定——-代替代爾那上斷頭台——-用自己的生命換回另一個人的性命,換回一個家庭的幸福與笑顏。這是卡登守護露西的表現,為愛而犧牲,這在那個大時代、甚至現代,是多麼高貴的舉動!

相較於代表的温柔與愛,多法石太太則是殺戮與血腥的象徵。由於親人慘死在代爾那的父親與叔叔的魔掌下,她終其一生為仇恨而活;為置代爾那一家於死地,無所不用其極,最後終於讓自己死於擦槍走火的意外。多法石太太的嗜血固然使人不寒而慄,但也叫人不禁感歎恨的力量,將本該快樂幸福的女人塑造成復仇女神。十八世紀末的法國,被這種執拗復仇的火焰燃燒成阿修羅地獄。

教訓與意義不能因為歲月而被遺忘。如果我們無法從其中獲得一些什麼,相同的悲劇依舊會重演。兩百年後的.今天,希望活在這個世代的我們能創造出真正平等、自由、博愛的新世紀。

卡登的死,就像一支羽毛輕柔的飄落水面,沒有水花,卻有一個個漣漪,提醒人們:真正的自由平等無法用斷頭台建立。有一天,世界會變得更好,就像卡登臨死前看見的世界,那不是天堂的幻影;有一天,那會是我們的世界。

《雙城記》讀後感4

今天,終於讀完了英。大文豪狄更斯的《雙城記》,第一次看到這個書的名字就深深的吸引主了我的實現和好奇心,不敢輕易去嘗試,它是那麼神祕,那麼厚重……不過,我現在還是鼓足勇氣讀完了。

《雙城記》講述的是1775——1785年這一混亂時期發生在哪是世界上最繁華和最混亂,最骯髒的英國和法國,這兩個我一直嚮往的國度,整篇小説主要展現Lucy的家人及其朋友間偉大的友誼,偉大的愛。露西是一個法國醫生馬內特的女兒。她温柔,美麗,善良贏得許多男士的傾心,其中包括她後來的丈夫達雷,還有最後為她的幸福而代她丈夫被送上斷頭台的卡頓。他們之間的愛是真誠的,是偉大的,當然還有一個最善良,最仁慈的人一直幫助他們一家,是當時動亂中僅存的一點光亮,他就是羅端,他時時地關心露西和她的家人,把他畢生的愛傾注在這一家人身上,愛他們遠勝愛自己。同時,他又是一位兢兢業業的商人,他是少許有良知,善良的人們的一個縮影,一個精華,露西的丈夫達雷是法國以貴族的後人,由於認清了他的家族的罪惡,自動放棄侯爵頭銜和繼承權,獨自到英國自食其力,他為人謙和,待人誠懇,和羅端一樣是一位真正的紳士。他把他的.財產分給法國人民,然他的善心並沒有得到好報,再1778年巴士底獄被攻佔後,他因一忠實奴僕的來信懇求,回到久違的法國開始他的營救工作,然而在他剛踏上法國領土時就被抓進了福斯獄,以逃亡貴族的罪名罪名將她送上審判台。馬內特醫生,露西也紛紛來到法國拯救他,羅端剛好在法國,利用馬內特蹲過巴士底獄地影響將他救出,然而,命運總會讓善良的人們多災多難。就在他被釋放的當天晚上又被抓起來,這次是馬內特在獄中的手稿被小人所利用,將自己的女婿送上了斷頭台,這時一直在暗中保護着一家的卡頓發揮了他過人的律師職能,最終用自己的生命,換的露西一家的幸福,在露西心目中樹立起一個永遠高大的形象,這是偉大的愛與被愛。

卡頓是一個有頭腦,非常聰明,洞察力非常強的職業律師,倘若在今天,他一定可以稱法律界的名流,而在那時卻英雄無用武之地,因此,他只能用酒來澆灌所有的煩惱,以及生不逢時給他帶來的巨大創傷。在別人眼中他總是懶散的,墮落的,當然除了露西。

此外,還有普洛斯小姐,露西的忠誠的傭人和朋友,傑端這由壞到好的人物,給人們帶來了希望。

原來我一直為止傾歎的法國人民並非我想象中那麼完美,在這本書中更多地展現了他們革命時的邪惡的本性。

《雙城記》讀後感5

雙城記的雙城指的是巴黎和倫敦。故事的開端從一名被無辜關進巴黎巴士底獄被迫害了十幾年的老人開始,他被接出監獄時已經精神失常,失去記憶,只知道做鞋子。在他入獄的這段時間,妻子去世,女兒成人。老人刑滿釋放後,女兒把他接回倫敦悉心照顧,在女兒的照料下他逐漸恢復正常。女兒這時也陷入了戀愛,準備結婚。老人在得知女兒結婚對象真實身份後陷入了掙扎,但最後還是同意了婚事。幸福的日子沒有過多久,法國爆發了大革命。

女兒的結婚對象達爾內其實是法國貴族。他看不慣貴族的壓迫自行放棄遺產權力,從法國出走來到倫敦自謀生路。為了解救遠在巴黎的管家,達爾內自行前往法國,卻被捕入獄。在這裏我真誠的敬佩老人高尚的情操,他憑着曾經被關押巴士底獄的身份,苦苦為達爾內求情。眼看達爾內馬上就要被放回英國,一家團聚,卻被人爆出了前塵往事。原來,老人被關進監獄是因為告發一場貴族為淫樂謀殺平民的慘案。貴族沒有任何影響,老人卻因此被關進監獄,而達爾內就是這位貴族的兒子。

在老人剛關進監獄時,就發出詛咒“向蒼天和大地控告這一家族的最後一個人”。老人本想隱瞞這一切,解救女婿,卻被巴黎人民發現了隱藏在監獄的'自白書。法庭判決達爾內二十四小時內執行死刑,這一美滿家庭馬上就要被拆散。在這裏不得不佩服狄更斯的構思,他環環相扣,每一處伏筆都恰到好處。在故事的一開始,達爾內曾出現在英國的法庭上被控告通國罪,狄更斯就埋下了一個和他長得很像的人來做伏筆。這個人曾經答應過老人的女兒,為了拯救她所愛的人不惜犧牲自己。於是,在經過一番運作後,這名叫卡頓青年為了愛,勇敢代替達爾內赴死了。你不得不佩服狄更斯,他寫的每一處伏筆都在為最後的結局做鋪墊。老人得知女婿身份時的反常,法庭上出現的相似的兩個人,監獄裏早就認識的內線等等,不亞於一部推理小説。

在老人捨己為人的情操下,這個故事真正的主旨,應該是藉着這兩個城市的對比,藉着法國大革命下巴黎的現狀來警示教育還未發生革命的英國,過分壓迫勞動人民,就會引起羣眾的強烈不滿,從而引發革命。

《雙城記》讀後感6

我相信,在文學愛好者的名著清單裏,總是不乏《雙城記》的身影。利用九年級畢業漫長的假期,我領略了這本世界名著的非凡魅力。

《雙城記》的作者——在世界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狄更斯先生,用他神奇的一支筆,為我們描繪出法國大革命時期包羅萬象的社會圖景,塑造出眾多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1775年,在巴黎的一家酒館樓上的一間屋子裏,坐着一位白髮男人,他正忙着做鞋。他曾在巴士底獄當了18年的囚徒。現在他已是一個自由人了,然而他卻不記得自己的名字,也認不出他的朋友,他所知道的,就是必須繼續做鞋。他的從未謀面的女兒露西前往巴黎,將其帶往倫敦。在女兒的愛心和照料下,他忘掉了過去並重新學會了像一個自由人那樣去生活。然而在法國大革命的暴風雨年代,過去既沒有消失也沒有被忘掉。那兒的恐怖死亡機器——斷頭台正飢餓地等候着法蘭西的敵人們……《雙城記》以馬奈特醫生一家的經歷為主線索,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冤獄、愛情和復仇等多重主題,情節驚心動魄、險象環生。作家採取倒敍、插敍、伏筆、鋪墊等藝術手法,為我們講述了三個既互相獨立而又互相關聯的故事,可謂精彩紛呈,令人歎為觀止。

誠如作者所説:“惡往往都是曇花一現,都要和作惡者一同滅亡,而善則永世長存。”書中的人物,就是按照作者的意圖而創作的。誠樸善良的馬奈特醫生、温柔多情的露西、高尚正直 的達內、仁愛無私的卡頓、熱情敦厚的洛瑞先生、剛直忠誠的小姐,無疑都是“愛”的家族的成員;而埃弗雷蒙德兄弟則是“惡”的代表,德發日太太是“恨”的化身。最後,作者用埃弗雷蒙德兄弟的滅亡和德發日太太的失敗告訴我們,愛總能戰勝恨,愛,這個古往今來永恆的'主題,永遠是拯救人類的不二法門!

在《雙城記》眾多人物中,卡頓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他才華出眾,卻甘當別人成功的墊腳石;他彷彿在內心修築了厚厚的一堵牆,將自己塵封在角落裏。他愛露西,但他説:“希望你有時能夠想起,世界上還有這麼一個人,為了保全你所愛的人的生命,他願意犧牲自己的生命。”這樣的愛,在凡塵俗世中閃爍着震撼人心的光芒。這種超脱世俗的至為純潔、至為崇高的愛,雖然隱藏在內心,但卻無比深厚;它默默地承受煎熬,為的是使它維繫的人幸福;它無私地付出,不求一點兒的回報。卡頓替代達內走上了斷頭台,他不是英雄,卻做了比英雄更偉大的事情。他的愛為血腥的大革命添上了一抹人性的光輝,這光輝彷彿朝陽一般,將夜晚的黑暗一掃而空。卡頓永生,仁愛永生!

《雙城記》讀後感7

這個假期,我利用空餘時間閲讀了狄更斯的《雙城記》,也有了些體悟,下面我來把我的感受寫下來。

一、情節佈置

這部著作的情節是十分玄妙的,作者把各種線索串聯起來,如文中所説的一樣“編織”成了這部小説。小説最大的特點是人物關係複雜:如馬 奈特醫生和達南的關係;德發奇太太與達南的關係——這兩個關係直接導致了最後的`悲劇。還有洛瑞先生與德發奇的關係以及格侖舍與密探的關係等等。這些複雜的人物關係使此部著作情節環環相扣。

這本書最有特色的一個章節是頓臨死前與一位小姑娘的對話,從這番對話中徹底揭示了革命羣眾過於瘋狂以及善將永存的主旨。

二、人物特點

本書最重要的人物是查爾斯·達南(埃弗蒙德)。他是一個很矛盾的人,他非常憎恨自己的父親與叔父,但是他還必須支撐整個家族的產業。所以,當老僕人給他寫信 時,他便不得不回到法國。他是一個善良的人,具備一位貴族所具有的文明氣質,並且當他去會見自己的叔父時,他明確提出了“不能再迫害人民”的説法。同時,他放棄了貴族特權,本來就是一件善事。

悉尼·卡頓也是位重要人物。在讀這部小説的前半部分時,我一直不大喜歡這個隨意、懶惰的人物。但是在往後讀的過程中,我發現他是一個敢作敢為、足智多謀的人。雖然是“朋友”,但實際上卡頓和達南的關係並沒有那麼好,但是為了他們一家人幸福滴生活,卡頓甘願走上斷頭台,讓達南逃跑,而自己成了永恆的善的化身。在文章中提到卡頓死時“猶如一位先知“。

德發奇夫婦也屬於本書中的焦點人物。德發奇本人是個善良的人,他收留了馬奈特醫生,並且在大革命之後告訴自己的夫人見好就收。而德發奇太太就是個復仇者,她受過埃弗蒙德兄弟的迫害,所以她一心想殺掉法國所有貴族。當然,由於她的過激行為,使她最後死於普洛士小姐手中。

三。寫作特色

本部小説文筆非常幽默,作者一直在使用辯證關係和反覆的手法來實現這種效果,所以這部感人的小説還能讀起來令人十分想笑。

文章有特色的一處是最後作者“幫助卡頓發表感想“。作者用卡頓的語言交待了文章的結局,告訴人們”善良在世界永存“的道理。

這就是我讀過這部小説的感受。

《雙城記》讀後感8

我平時讀書不多,名著讀的的也就更加的少了。但是《雙城記》是我很喜歡的一本書,起初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師向我推薦的,讀完真的有很多體會。

法國大革命是人類史上一個血的印記。在那個混亂的時代,充滿不確定;在這種無秩序的狀態下,人性的一切表露無疑。雙城記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通過為族與平民之間的仇恨衝突,作者狄更斯只想傳達出——鮮血無法洗去仇恨,更不能替代愛——貴族的暴虐對平民造成的傷痛不會因為鮮血而癒合,平民對貴族的仇恨也無法替代對已逝親人的愛。

故事中,梅尼特醫生從監獄中重獲自由和女兒一起到倫敦生活。五年後,他們在法庭上為名叫查爾斯?代爾那的法國青年做證,露西和代爾那因相愛而結婚。1792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故事場景轉至法國。代爾那因身為貴族後裔而遭逮捕並判死刑,在千鈞一髮的時刻,一直愛戀露西的英國青年西得尼?卡登替他上了斷頭台。

卡登是書中最富魅力亦最複雜的角色之一。頹廢、消極,求學時,他只替同學寫作業;出社會後,即使擁有一身才華,它仍然選擇為另一名律師工作。但是,在他冷漠的外表下,有著深深的温柔。憑這一斛温柔和對露西的愛,卡登做了一個意義重大的決定——代替代爾那上斷頭台——用自己的生命換回另一個人的性命,換回一個家庭的幸福和笑顏。這是卡登守護露西的表現,為愛而犧牲,這在那個大時代、甚至現代,是多麼高貴的舉動!

相較於代表的`温柔和愛,多法石太太則是殺戮和血腥的象徵。由於親人慘死在代爾那的父親和叔叔的魔掌下,她終其一生為仇恨而活;為置代爾那一家於死地,無所不用其極,最後終於讓自己死於擦槍走火的意外。多法石太太的嗜血固然使人不寒而慄,但也叫人不禁感歎恨的力量,將本該快樂幸福的女人塑造成復仇女神。十八世紀末的法國,被這種執拗復仇的火焰燃燒成阿修羅地獄。

教訓和意義不能因為歲月而被遺忘。如果我們無法從其中獲得一些什麼,相同的悲劇依舊會重演。兩百年後的今天,希望活在這個世代的我們能創造出真正平等、自由、博愛的新世紀。

卡登的死,就像一支羽毛輕柔的飄落水面,沒有水花,卻有一個個漣漪,提醒人們:真正的自由平等無法用斷頭台建立。有一天,世界會變得更好,就像卡登臨死前看見的世界,那不是天堂的幻影;有一天,那會是我們的世界。

《雙城記》讀後感9

我看英國作家的《雙城記》,原因是在網上有許多網友推薦,他們都説那是一本非常感人的小説,我懷着好奇心就在網上下載來看,看完了一部分感覺還不錯,就寫下這篇讀後感。

網上有人説,英國作家的《雙城記》只是描寫了兩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故事,但是我卻覺得,那個人沒有了解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意思。以我看來,德發奇一家和法國貴族的仇恨也好,露西、查爾斯和西德尼的感情也好,都只是為了表現這場戰爭是誰引起的,為什麼事而起的。其實人與人之間都必須保持着寬以待人的態度,即使是天大的事也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記得發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有一次,我不小心把同學的小説弄丟了,原本我還以為她會要我賠,還要怪我呢。沒想到當我和她講的時候,她不僅沒罵我,還對我講説以後不能丟三落四了,應該養成好習慣。恩,也許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態度吧!

在這部作品裏,我看到了很多不同的人。有正直善良卻又慘遭迫害的馬奈特醫生,忠厚老實的洛瑞,外表冷漠、內心熱情,放蕩而又無私的西德尼,沒有人性的德發奇太太,兇殘陰險的埃佛瑞蒙兄弟......裏面有複雜的仇恨,想復仇卻又製造了更多的仇恨,這複雜的一幕幕,生動的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彷彿又回到了那個失去理智的時代。有人抱怨自己生在這個世紀是件壞事,要生在從前,最起碼能當個烈士。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我們生在現代就應該為現代做貢獻。而人世間有各種各樣的人,他們都有不同的個性,我們不要因為誰的性格怪異而不與他交友,也不要太相信身邊的`人,也許他就是想害你的其中一個。

文中英國作家的《雙城記》,最讓我喜歡的是律師助手西德尼卡爾頓。他第一次出現就與眾不同,當法庭上的人若無其事地望着天花板時,而他的一張字條卻揭曉了案件背後的陰謀。他一出場就帶着一身的憂鬱,作為律師的他算得上是才華出眾,但卻又情願躲在人家的後面,做別人成功的墊腳石,他彷彿自己親手築起了一堵牆,與名利隔絕。他曾説過:“我是個絕望了的苦力,我不關心世上任何人,也沒有任何人關心我。”

是啊,我們不應該渴望出名,那樣就學不到更多的知識。也許做別人背後的墊腳石,還能操你個別人那裏學到更多的知識,我們能夠看到他的長處和短處,學習他的長處,拋掉自己的短處。

《雙城記》讀後感10

品不一樣的人生

愛情在生與死的懸崖邊上徘徊,而死亡則是解決最終愛情的唯一方法。

“這是最美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昧的年代;這是信仰的時期,也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這是書中我認為最經典、最有分量的語句。

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為我們講述了在這樣複雜的時代背景下1個感人的愛情故事。

卡頓,這個故事中的'1個男主角。他深愛着女主人公露西,然而露西有1個深愛着的而且對方也深愛着露西的愛人--達爾內。對此,他選擇了放棄,用寬容來成全他們的愛。

書中,他在每個喝醉了酒的夜晚,晃悠到露西他們所在的街角。清冷的月色下,唯有街道兩旁的影子與他相伴--坐在那兒,就那樣望着那棟房子。不知何時,晨曦的第一縷光已灑向不遠處教堂的頂端。

“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仰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着信仰我的人,必永遠不死。”書中,道路悄然,夜色漸濃,《聖經》的詞句拌和着他腳步的迴音,在空中迴盪。由於達內爾家族的關係,法國大革命後的他將要被羣情激憤的廣大人民送上斷頭台。卡頓為了愛情,毅然決定用自己酷似達內爾的長相去換回達內爾的生命。

塞納河岸依舊,水浪怒湧着,撲向岸邊,打起一串串水珠,而後轉瞬退去。新生還是死亡?在這個最好也最壞的時代,一切都是未知的。

在即將踏上斷頭台的那一剎那,他看見露西:抱着那個以他來命名的孩子在多年以後,和達爾內在一起,達內爾向這個孩子講述着他的故事。長大成人的孩子在這條路上奮勇前進……

他滿足地笑了:因為他現在所做的比所做過的一切都要好;他將要到1個比他所知道的還要好的地方去好好休息!

卡頓為了愛情,選擇了犧牲。然而不知道為什麼,在我的身邊和許多的影視作品中,人們在愛情的道路上往往都是自私的。難道,看着自己愛的人幸福不是1種幸福嗎?

道路悄然,夜色漸濃,泰戈爾的那句話似乎又在吟唱,自心底升起:“讓死者有那不朽的名,讓生者有那不朽的愛。”

《雙城記》讀後感11

我看《雙城記》,原因是在網上有許多網友推薦,他們都説那是一本非常感人的書,我懷着好奇心就在網上下載來看,看完了一部分感覺還不錯,就寫下這篇讀後感。

網上有人説,《雙城記》只是描寫了兩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故事,但是我卻覺得,那個人沒有了解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意思。以我看來,德發奇一家和法國貴族的仇恨也好,露西、查爾斯和西德尼的感情也好,都只是為了表現這場戰爭是誰引起的,為什麼事而起的。其實人與人之間都必須保持着寬以待人的態度,即使是天大的事也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記得發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有一次,我不小心把同學的書弄丟了,原本我還以為她會要我賠,還要怪我呢。沒想到當我和她講的時候,她不僅沒罵我,還對我講説以後不能丟三落四了,應該養成好習慣。恩,也許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態度吧!

在這部作品裏,我看到了很多不同的人。有正直善良卻又慘遭迫害的馬奈特醫生,忠厚老實的洛瑞,外表冷漠、內心熱情,放蕩而又無私的西德尼,沒有人性的德發奇太太,兇殘陰險的埃佛瑞蒙兄弟......裏面有複雜的仇恨,想復仇卻又製造了更多的仇恨,這複雜的一幕幕,生動的展現在大家面前,大家彷彿又回到了那個失去理智的時代。有人抱怨自己生在這個世紀是件壞事,要生在從前,最起碼能當個烈士。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大家生在現代就應該為現代做貢獻。而人世間有各種各樣的人,他們都有不同的個性,大家不要因為誰的性格怪異而不與他交友,也不要太相信身邊的'人,也許他就是想害你的其中一個。

文中《雙城記》,最讓我喜歡的是律師助手西德尼卡爾頓。他第一次出現就與眾不同,當法庭上的人若無其事地望着天花板時,而他的一張字條卻揭曉了案件背後的陰謀。他一出場就帶着一身的憂鬱,作為律師的他算得上是才華出眾,但卻又情願躲在人家的後面,做別人成功的墊腳石,他彷彿自己親手築起了一堵牆,與名利隔絕。他曾説過:“我是個絕望了的苦力,我不關心世上任何人,也沒有任何人關心我。”

是啊,大家不應該渴望出名,那樣就學不到更多的知識。也許做別人背後的墊腳石,還能操你個別人那裏學到更多的知識,大家能夠看到他的長處和短處,學習他的長處,拋掉自己的短處。

《雙城記》讀後感12

為了你,為了你所親愛的任何人,我願意做任何事情。倘若我的生命中有值得犧牲的可能和機會,

我甘願為你和你所愛的人們而犧牲。——西德尼·卡爾頓

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

那是最昌明的時代,那是最衰微的時代;那是睿智開花的歲月,那是混沌矇昧的歲月;那是信仰篤誠的年代,那是疑雲重重的年代;那是陽光燦爛的季節,那是長夜晦暗的季節;那是欣欣向榮的春天;那是死氣沉沉的冬天;我們眼前無所不有,我們眼前一無所有。這個就是狄更斯筆下的18世紀後期法國大革命時期。

他在對社會問題的思考中認為統治階級的奢靡暴虐必然導致激烈殘酷的報復和社會制度的更換。但似乎他並沒有時刻表達着這一主題。反而是在更多的刻畫人們之間的愛,他那種反對暴力的人道主義思想。這也正是他想表達的另一主題。在他對人物的精心刻畫中透露他好像是不認同革命羣眾的。我們卻知道,法國大革命是世界上無產階級第一次登上歷史政治舞台,它無一陣狂風暴雨吹遍法國,使它成為歐洲各國中最為徹底的`一次革命。但是書中更多的是無數復仇者的憤怒掩蓋了他們的善良,仇恨使他們多麼的不顧一切,暴力成為他們的享受。並沒有深刻剖析這次革命發生的必然性,也沒有對受苦受難的貧苦人民奮起反抗的那種精神進行讚揚。不過在這次革命中不得不説很多人是盲目的,無知的,愚昧的。在對抗這種盲目無知中,作者也表述出了他的最高道德理想:以愛戰勝恨,以犧牲自己求得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在最後,作者通過對角色的意識流動抒寫了《雙城記》的最終主題——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

儘管小説以一個意外的“大團圓”收場,但當讀者流着眼淚讀完該書時,卻感到無限的遺憾、心酸。有人説愛情是自私的,但在狄更斯的《雙城記》中,我卻能深深地感受到一種超脱世俗的最純潔、最崇高的愛。它隱藏在內心深處,但卻無比的深厚;它默默地承受煎熬,為的只是使心愛的人幸福;它總是無私地付出,而不求一點兒的回報。這種愛在無形中上升到一個新境界,永恆地放着悽美而迷人的光彩。

《雙城記》讀後感13

我看《雙城記》,原因是在網上有許多網友推薦,他們都説那是一本非常感人的書,我懷着好奇心就在網上下載來看,看完了一部分感覺還不錯,就寫下這篇讀後感。

《雙城記》主要是深刻描繪了當時動盪不安的時代背景,和歷史現實而犧牲的兒女情長。

網上有人説,《雙城記》只是描寫了兩個男人跟一個女人的故事,但我卻覺得,那個人沒有了解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意思。以我看來,德發奇一家與法國貴族的仇恨也好,露西、查爾斯與西德尼的感情也好,都只是為了表現這場戰爭是誰引起的,為什麼事而起的。其實人與人之間都必須保持着寬以待人的態度,即使是天大的事也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記得發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有一次,我不小心把同學的書弄丟了,原本我還以為她會要我賠,還要怪我呢。沒想到當我和她講的.時候,她不僅沒罵我,還對我講説以後不能丟三落四了,應該養成好習慣。恩,也許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態度吧!

在這部作品裏,我看到了很多不同的人。有正直善良卻又慘遭迫害的馬奈特醫生,忠厚老實的洛瑞,外表冷漠、內心熱情,放蕩而又無私的西德尼,沒有人性的德發奇太太,兇殘陰險的埃佛瑞蒙兄弟……裏面有複雜的仇恨,想復仇卻又製造了更多的仇恨,這複雜的一幕幕,生動的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彷彿又回到了那個失去理智的時代。有人抱怨自己生在這個世紀是件壞事,要生在從前,最起碼能當個烈士。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我們生在現代就應該為現代做貢獻。而人世間有各種各樣的人,他們都有不同的個性,我們不要因為誰的性格怪異而不與他交友,也不要太相信身邊的人,也許他就是想害你的其中一個。

文中《雙城記》,最讓我喜歡的是律師助手西德尼·卡爾頓。他第一次出現就與眾不同,當法庭上的人若無其事地望着天花板時,而他的一張字條卻揭曉了案件背後的陰謀。他一出場就帶着一身的憂鬱,作為律師的他算得上是才華出眾,但是卻又情願躲在人家的後面,做別人成功的墊腳石,他彷彿自己親手築起了一堵牆,與名利隔絕。他曾説過:“我是個絕望了的苦力,我不關心世上任何人,也沒有任何人關心我。”

是啊,我們不應該渴望出名,那樣就學不到更多的知識。也許做別人背後的墊腳石,還能操你個別人那裏學到更多的知識,我們能夠看到他的長處和短處,學習他的長處,拋掉自己的短處。

《雙城記》讀後感14

《雙城記》被譽為描寫法國大革命的最傑出的代表作,我想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它的與眾不同。和其他的作品,比如卡萊爾的《法國大革命》不同,狄更斯更注重的是底層人民的喜怒哀樂。儘管在那個時代,這些小人物本身並不能引起世界的關注。但是作者敏鋭的捕捉到這些小人物和大革命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可以説法國大革命本身就是有小人物們的力量所引發的。

法國大革命是人類史上一個血的印記。在那個混亂的時代,充滿不確定;在這種無秩序的狀態下,人性的一切表露無疑。雙城記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透過為族與平民之間的仇恨衝突,作者狄更斯只想傳達出——-鮮血無法洗去仇恨,更不能替代愛——-貴族的暴虐對平民造成的傷痛不會因為鮮血而癒合,平民對貴族的仇恨也無法替代對已逝親人的愛。故事中,梅尼特醫生從監獄中重獲自由和女兒一起到倫敦生活。

五年後,他們在法庭上為名叫查爾斯·代爾那的法國青年做證,露西和代爾那因相愛而結婚。1792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故事場景轉至法國。代爾那因身為貴族後裔而遭逮捕並判死刑,在千鈞一髮的'時刻,一直愛戀露西的英國青年西得尼?卡登替他上了斷頭台。卡登是書中最富魅力亦最複雜的角色之一。頹廢、消極,求學時,他只替同學寫作業。出社會後,即使擁有一身才華,它仍然選擇為另一名律師工作。但是,在他冷漠的外表下,有著深深的温柔。

憑這一斛温柔和對露西的愛,卡登做了一個意義重大的決定——-代替代爾那上斷頭台——-用自己的生命換回另一個人的性命,換回一個家庭的幸福和笑顏。這是卡登守護露西的表現,為愛而犧牲,這在那個大時代、甚至現代,是多麼高貴的舉動!相較於代表的温柔和愛,多法石太太則是殺戮和血腥的象徵。由於親人慘死在代爾那的父親和叔叔的魔掌下,她終其一生為仇恨而活;為置代爾那一家於死地,無所不用其極,最後終於讓自己死於擦槍走火的意外。多法石太太的嗜血固然使人不寒而慄,但也叫人不禁感歎恨的力量,將本該快樂幸福的女人塑造成復仇女神。十八世紀末的法國,被這種執拗復仇的火焰燃燒成阿修羅地獄。教訓和意義不能因為歲月而被遺忘。如果我們無法從其中獲得一些什麼,相同的悲劇依舊會重演。兩百年後的今天,希望活在這個世代的我們能創造出真正平等、自由、博愛的新世紀。

《雙城記》讀後感15

那是最完美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期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簡而言之,那時跟此刻十分相象,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級來形容它。説它好,是最高級的;説它不好,也是最高級的。

這是整本書的開頭第一章,將全書的基調定上了杯具色彩,然而就在這矛盾的時代中,也確實存在過光明。

這本書敍述了法國大革命時期圍繞在醫生馬奈特一家周圍的事,這本書顛覆了我對自由,權利以及善惡的看法——法國人民不堪重負,推翻了波旁王朝,然而新政權建立之後朝他們走來的難道是他們心馳神往的自由嗎?不,仍然是以往的提心吊膽,稍不留神明天就會被送上斷頭台。得勢之後的德發日太太濫用職權,將死敵們個個置於死地,最後卻落得個慘死的下場。正如那句話所説的:“自由啊,有多少罪惡是假借你的名義幹出來的。”大革命並不如想象中的那麼完美,而是以暴易暴。它沒有拯救人民,而是將人民推入了另一個火坑。

再來看看另外一位大革命的犧牲品——達內,革命之前,他放下了國內的家業,隻身來到英國謀生,在他看來,壓迫人民是一件極不人道的事,然而,革命爆發後,他反而無辜地成為人民的敵人,人們不分青紅皂白地要將他領上斷頭台。但是堅信在九死一生之後,他依然是原先那個善良的達內。

而卡頓——一個才華橫溢卻自甘墮落的律師,他與達內有着相同的長相,卻有着不一樣的命運,在應對活着還是讓自己心愛的人得到幸福的.抉擇時,毅然決然的選取了後者,在他看來,生命在愛的面前是微不足道的,即使在斷頭台上,他也表現出了令人難以想象的沉着冷靜。正是因為在他的心底,一向有一個信念在支持他:“耶穌説,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定永遠不死。”他用死完成了自我救贖,他用死來反抗虛偽的革命者,他用死來詮釋對露絲的愛。生命,成了他最後的武器,愛,成了他唯一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