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禮記·大學》讀後感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59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禮記·大學》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禮記·大學》讀後感5篇

《禮記·大學》讀後感 篇1

什麼樣的人是有修養的人?謙虛的?低調的?善良的?温柔的?是的,這都是個人修養的表現。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話出自《禮記·大學》,原句是:“古之慾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意思就是,如果你想要管理好家庭,有益於國家,美德彰顯於天下,那你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個人修養。

怎樣才能提高個人修養呢?

其實還有後半句是“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

欲修身,首先要格物。格的意思是窮盡,物其實就是事物的道理。宋代的程朱理學對格物的解釋就是——追溯萬物的本源,也是磨練自己心理意志的一個方法。也就是説,通過學習研究萬事萬物的規律,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試想一個對世間萬物一無所知的人,又何談修養。脱離萬物脱離知識談修養,就好似無根之水無本之木,再如何精彩也都是空中樓閣,也只能是泛泛而談。我們有時看到一個人,你會感覺她有氣質,一看就是很有修養,是的,有修養的人總是很有氣質,這氣質從何而來,必然是多年的學習、通身的學識積澱而成的。這便是修身的第一要義,儒家堅持了幾千年的“格物致知”。

其次,便是要“慎獨”。何為“慎獨”?基本句意可以是“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要向平時一樣”,但這是第一層級,往上,指任何時候自己的.內心都要像有個天理在審視自己的樣子,也就是不管有沒有人,更深入強調是內心的“誠”。誠就是“無自欺”,時時刻刻面對真實的自己,這個點其實非常難,我們日常潛意識的規避是很嚴重的。所以到了宋明理學時期,很多理學家,為了達到“誠”的境界,就有了“敬”和“靜”的功夫。敬不再是指尊敬其他人,而是自己尊敬自己內心的天理良知,保持讓天理良知時刻審視和審判自己;而靜則是認為只有在心靜的情況下,才能最好地審視自己,這個心靜,不簡單是停下來,而是指內心冥靈,一種“誠明”的境界。

格物致知+慎獨,再提高個人修養之路上缺一不可。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便是這個道理。只知格物致知,而不“誠”,做不到“敬”與“靜”,很容易走進死衚衕,鑽進牛角尖,甚至走上彎路,可以説“慎獨”是“格物致知”掌舵人。而一味崇尚“慎獨”,忽略“格物致知”,便會像前面説的,思而不學則殆,殆即有害,更別説提高個人修養了。

讓我們銘記格物致知與慎獨,不斷提高自身修養,成為一個自己滿意的人!

《禮記·大學》讀後感 篇2

讀完《禮記大學》後,我意識到我們不僅僅需要有遠大的抱負和卓越的理想,因為這對我們一生來説是遠遠不夠的,想要擁有更好的人生,我們還需要有完美的德行,要能做到不欺騙自己,以及要去掉自己的不足。

如何擁有完美的德行?何謂德行,德行就是指美好的道德品行,強調自身修養的重要性。每個時代所特有的道德觀念,決定人們的言行,支配着人們對人、對物,對事的取捨。只有大家都成為德行兼備的人,那麼這個國家的整體素質才能提高,國家才能更加富裕強大。記得一位名人説過:“德行的實現是由行為構成的,而不是由文字。”無數事例表明,走向事業輝煌、開創成功人生的關鍵是高尚的情操。代表民族未來的我們,需要學習和繼承的東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問題是:我們究竟要以什麼樣的精神風貌,什麼樣的思想品質和什麼樣的道德水準去接過人類文明的接力棒?我覺得首先要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學生,是我們成為一個有德行的人最基本的行為。試想假如全國每一個校園都共同創建文明校園,那麼我們民族的整體素質將大大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將會大大加強,祖國的未來一定是繁榮昌盛、燦爛輝煌!

大學生的我們應該怎樣端正自己的態度?樹立良好的心態,用積極向上的眼光看待生活中和學習中發生的事情,用正確的態度面對遇到的困難和挑戰,端正人生態度。積極參加各種志願者活動,通過參與公益活動或者幫助弱勢羣體,進行無私奉獻,端正人生態度。養成閲讀的良好習慣,經常利用課餘時間閲讀積極向上的書籍。例如,關於勵志或者成功的書籍,做積極的心理暗示,端正人生態度。要樂觀。樂觀的心態,可以成就一個人,我們要做樂觀的主宰者,不做悲觀的奴隸;生活中要經常面帶微笑,每個人都會喜歡面帶微笑的人的,他能給人以鼓勵,給人以讚許,何樂而不為呢。如果我們充滿樂觀與熱情,事情都會往好的方向發展的,如果我們天天想着不好的事情,相信我們天天都會愁眉苦臉的。這就告訴我們端正態度是多麼重要了。

如何去掉自己的不足?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只有成功的人。而只有懂得如何塑造自己的人才稱得上是成功的人!首先我們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不足所在,那麼我們才有辦法去解決我們的缺點,努力克服。其次就是我們在知道自己的不足,我們要善於控制別人對於我們毛病的話語,簡單來説就是我們要控制好我們的情緒,不要讓別人的言語打擾我們的進步。還有就是我們要知道自己的不足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像我們可能有時候自卑,那麼根源可能我們對自己的長相不太自信,這樣我們可以在別的方面建功立業,這樣就平衡。

以上就是我對《大學》的感想。

《禮記·大學》讀後感 篇3

中國的古典文學向來是極具魅力的,而《大學》更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這裏的“大學”並不是我們現代的大學,《大學》裏講的是如何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以及怎樣治理好一個國家,怎樣治理好社會。朱熹在《大學》章句序中的第一句寫道“《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意思是説《大學》這本書是後代大學教書育人的綱要和準繩。由此可知《大學》對後人的意義重大。

初讀《大學》,彷彿置身雲海,完全摸不着北,一頭霧水,甚至厭煩其長篇大論,十分乏味,只記得開篇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然而等到真正靜下心來細細研讀時,才發現全文雖短短二千來字,但是字字珠璣,包羅萬象,揭示了許多深刻的人生道理,我也受益匪淺。

《大學》的總體框架為“三綱八條七證”。“三綱”指“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條”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七證”則為“知,止,定,靜,安,慮,得。”將篇章捋順後,會發現整篇結構緊湊而又邏輯清晰,理解起來也就沒那麼難了。

讀完《大學》,有兩處讓我印象比較深刻。一是“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至吾之知,在其物而窮其理也。”它的大概意思是“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是指想要獲得知識,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研究它的原理。”多數人讀書都帶着功利性,從國小到中學再到大學,寒窗苦讀十餘載,只為博得一張好文憑,到頭來卻忘記了獲取知識的初衷。只有少數人願意潛心做學問,將問題理個透徹,研究明白其原理。而我們只有正確的認識萬物,將其研究透徹之後,才能獲得更多的知識。現在許許多多學校裏都貼有“格物致知”的標語,我想這也是呼籲我們迴歸到獲取知識的`最初做法去吧。二便是《大學》中引用的《詩經》中的一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概意思是風度高雅的君子,好像切磋過的象牙,好像琢磨過的美玉。在我看來不止君子如此,我們平時在很多方面都應如此。處理問題或事情時,把它當做磨製一塊精美的玉器,反覆研磨,精益求精,以追求達到更高的境界。

書籍是精神食糧,是積累智慧的長明之燈。《大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着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內涵,不論古代現代,我們都能從中感悟出不同的做人與做學問的道理。

《禮記·大學》讀後感 篇4

《禮記》少不了的便是禮,“禮”包羅了萬象,將所有的一切都規範在一個法度內,小至言語飲食,大至吉凶賓嘉。而《大學》中的“禮”講的是“三綱八目”,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對高尚品德的弘揚,百姓的深切關愛,最高境界的修行。也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個人心智出發到國家天下為己任的大志。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出現在《大學》第一句。作為《大學》的宗旨,它使人們的美德得以顯明,使天下的人革舊更新,使人們達到最好的理想境界。讀書自然不是為了統治國家或者要從政,説親民可能扯得過遠。讀了《大學》這本書之後,我學會了一種處世心態。親民、至善——大學之道,強調的不僅是人們的道德實踐,它還要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應用於社會政治實踐,是一個推已及人的過程。親民,説到底,就是將自己的道德修養普遍地施及於天下百姓,並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認到自己心靈中所具有的誠明性德。“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共同創造出一個和諧社會,這樣就能做到大學之道所謂的“止於至善”了。

《大學》總結了人一生實現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意思是所強調説的:如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關鍵在於須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意思是所講的要治好家族,關鍵就在於必先修養自身之品德。“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意思是所説的要治理好國家,關鍵須先治理好家庭。“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意思是所説的是要使天下太平,根本在於先要治理好國家。因此,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為人生的第一大學問。“修身”就是我們所講的“做人”。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做人,然後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個國家,達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麼,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會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所以説,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怎樣做人,不管他學富五車,有億萬財富,他的人生最終都是失敗的人生。

作為一篇古文經典,《禮記?大學》少不了晦澀難懂的詞句,深切讀懂解意的確得花一些時間,但大學短短的兩千來字,凝聚了關於人生與社會,道德與政治等問題的思想精髓,表達了完善自我並改造社會的強烈願望。其人格思想和社會責任意識均不無積極因素,因此,它不愧是歷代有志之士為之效仿的標榜!

《禮記·大學》讀後感 篇5

在我上大學之前基本沒上過大學的意義是什麼?只知道一個勁兒地發狠讀書,心裏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考上大學。似乎考上大學之後就什麼都有了,也沒有什麼壓力了,對大學的印象僅停留在青春電影裏的樣子,穿着白襯衫的少年,綠茵茵的植被,晚風吹拂着少男少女們爽朗的笑聲,還有夏夜裏的啤酒和燒烤……

但是我進入大學之後,發現這與我預想中的很不一樣,許多地方同高中一樣,甚至有些人過得比高中還累,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三觀都不同,剛進入大學的我也很迷茫,不知道如何和周圍的人相處,更為可怕的是,我也不清楚我的大學目標是什麼?高中的時候就在想,我要上大學,然後呢,接下來想幹嘛?我決定從古人的智慧中汲取精華,去思考大學的意義是什麼?又該如何去做?我覺得從這篇《大學禮記》裏能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

其一,何為大學之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是一個教人禮儀,傳授知識的地方,大學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就是把人培養成一個真正的君子,三觀正、有涵養、寵辱不驚、不卑不亢、有理想、知“慎獨”,如此才能稱上真正的君子,才能稱上民族復興的接班人。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大學生不文明、甚至犯罪的例子數不勝數,可見這個目標任重而道遠。無論我們的外界環境怎樣,都一定要堅守自己的初心,初心未改,砥礪前行,方可有大作為。我們生在這麼好的一個時代,就是要給我們一番作為的好時代,可不能白白浪費這麼好的光景。

其二,要懂得循序漸進,切不可眼高手低。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我們很多人對未來都是抱着很大的期望的,都想成為這個時代的風雲人物,我認為這並不是年少輕狂,應該值得鼓勵,哪一個少年心中沒有一腔熱血和滿腹豪行呢?可是事實是,很多人空有一腔熱血,卻不去實施、為自己的理想付出行動,只知道異想天開,每天把時間浪費在不必要的東西上,如此,蹉跎了歲月,泯滅了初心,所以從我們一進入大學的大門開始,就要確立好自己的目標,明白什麼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再一步步去實施、去完成,哪有什麼成功是一蹴而就的,你只是看不到別人成功背後的艱辛而已,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我們切不可輕視任何一個小細節,棋局再大,也離不開一步步穩紮穩打。

等風來,不如追風去。少年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是宇宙。願每一個意氣風發,年少輕狂的你都能找到大學,目標人生的意義,在最好的時光,做着最有意義的事情,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很多事情邁出了第一步,後面的也就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