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白鹿原》讀後感範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58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白鹿原》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白鹿原》讀後感範文

《白鹿原》讀後感範文1

信仰,這個東西真的很奇怪,身處信仰中間時,你自感一切都是順應天時,旁人看來,充其量是為之而之。

一旦,信仰碰撞到生命,誰對誰非?一個羣體裏,總有人幹着背道而馳的事,順應潮流,推動發展的是背道而馳的人還是一直順應潮流看不見方向的?總會有一次錯誤,讓你覺醒,看清楚這世界。有的人,一生做着無愧於心的事,任何事任何人都能原諒,這樣的人心有多豁達?我似乎未曾遇見過,遇見到的也是類似同情遭遇,某種意義上也算得上,一種好人,少見的`好人。

不在人後嘲諷嚼舌根,做到的人更少!白子文是我最厭惡的一個人,有這樣的家教出來的,原本帶着一種羨慕眼光,而後,是不是都會拜倒在石榴裙下?女人,貫穿整部戲,從白嘉軒結婚,黑娃一開始的迷戀,芒兒的逃亡,鹿子霖那麼多的乾親,兆海説的不再婚娶到遇見相似靈的婚姻,對於鹿賀氏,某種程度上,我感覺她是渺小而偉大的,為了挽救鹿子霖,一人擔當,兩個兒子們都不在身邊,完全活成了只有愛情的模樣,終究愛情你,不是你情我願就行,還得有她情我不願,才能活得下去。

鹿賀氏燒香拜佛的信仰,兆鵬共產主義的信仰,兆海看不見希望投奔國民黨的信仰,朱先生一生無愧於心的信仰,黑娃及時轉變,看清時事的信仰,鹿勺子為了更好立世逼迫自己做事的信仰,白子文唯利是圖的信仰,還有那麼多為了生活下去不得不做苟且之事的人的信仰,暫且迷失的人,那麼多信仰,總有一種適合生活,過的好與不好,只有,自己知道。

《白鹿原》讀後感範文2

終於看完了這本書,人物刻畫栩栩如生,兩代人的恩怨情仇,最終都泯滅在時代的帷幕中?

故事裏,朱先生是白鹿原上的精靈,一生光明磊落,無論是清末苦心禁煙還是民初勸退軍閥、賑災濟貧或是編撰縣誌,他都是一個兩袖清風正氣凜然的人。死後卻遭到拋屍鞭骨,這是時代變遷的悲哀。

我行而素學為好人,黑娃先是挑戰世俗宗法,和田小娥私奔,被族人驅逐,跟着鹿兆鵬鬧農協,逃命落草為寇,選擇歸順招安並再婚後從善向學,並最終順應時代潮流參加了起義,命運卻再一次與他開了玩笑,兒時的玩伴最終讓他倒在了時代的槍口下。

本書中,白孝文更像是被刻畫成了父輩口中常現的海獸形象,被鹿子霖利用田小娥弄得聲名狼藉性格扭曲,在保安團裏進一步被勢利權術侵染,乃至後來直接面斃張團長,把起義之功歸於個人,假公濟私害死黑娃,一個老實本分的農家娃子,最終卻演變成了這樣的人?

鹿兆海與白靈,年少一同在外求學向上,相知相戀私定終身,最終卻因為信仰不同而分道揚鑣,而選擇了與她有着相同信仰的鹿,兆鵬。白靈是本書中受新思潮影響的年輕一代的典型代表,其為人處事大膽和灑脱招眾歡喜。兆海是一個很純粹的人,對白靈執拗的愛戀,最終的結局只不過是一個戰死內戰沙場的.炮灰?。他們是那個時代悲劇的產物,也許他們都是無可指摘的,如有來生,當比翼雙飛。

每一位《白鹿原》的讀者也許都會有自己的角色看法,希望大家各抒己見愉悦身心,在閲讀中窺見人性陶冶情操。

《白鹿原》讀後感範文3

好長時間沒有閲讀小説書了,當下放下手中的事,捧讀一本引人入勝的《白鹿原》,久久回想和感悟。

小説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祕史。在《白鹿原》的扉頁上,作者陳忠實引用了巴爾扎克的這句話。

只有靜下心來認真閲讀細細品味,才覺得作者的用心寫作好比一塊口香糖嚼在嘴裏越嚼越有味,恨不得一口氣看完這本書。

這篇小説發生在陝西省藍田縣西藴藏着濃郁的關中風情。反映的是中國文化,反映農村人的心理素養,尤其存在着半個時期漫長歷史,沉澱在那個年代的人們組成白、鹿兩大家族。通過故事人物的描述,如此真實、透明、寫得實事求是。

白、鹿兩大家族世世代代在這塊土地生存繁衍。隨着時代的變遷,兩大家族以及周圍所發生的各種變化而改變不同的命運。

一書主人白嘉軒是個典型淳樸、善良、地道的莊稼漢,是個循規蹈矩的保守派,是兩大家族的代表族長。他雖然文化不高,但明白事理,受過封建思想的洗禮,有擔當、有責任感。自己沒有文化如果遇到最積極不能解決的事,則請教有文化有見識的`人作參謀。白老漢尊重有文化的人,要求自己的子女從小讀書,懂得識時務者為俊傑之理。我喜歡老實巴交的白嘉軒。

討厭書中的鹿子霖,一個趁人之危、陰險狡詐、詭計多端的小人。害人害己,埋下的因果最終還是要還的。讀完此書,回味無窮,最大的體會就是善有善報。白、鹿兩家的命運結局截然不同,種什麼因就結什麼果。

《白鹿原》讀後感範文4

小説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祕史,陳忠實在這部四十多萬字的小説開篇引用了巴爾扎克的這句話,而在讀完《白鹿原》後,我真切的感受到了此話的貼切,黃土塬上的一段歷史,借這部小説充分展現。

起篇的情節是神奇甚至有些荒誕的,配角冷先生借獨特詭異的治病方法、男一號白嘉軒借連娶七房女人的壯舉、關鍵人物朱先生借遊學南方的奇趣經歷、故事主場景白鹿原借有關白鹿的神妙傳説閃亮登場,抓人,一下子將我拉進小説。

接着,作者着力描繪的便是原上人們的生活,家庭的紛爭、家族的爭鬥、改朝換代的.動盪一一上演,人物眾多,事件繁雜,各種人物的性格特徵逐漸明晰,看這一段,我感覺是在觀賞一幅漸漸展開的塬上風情畫卷,但,作者的用意絕非如此簡單,在一個個故事的推進中,他已經將小説中的人物按信仰、按人生觀進行了自然的劃分,同樣出生在那片黃土塬上的人們,開始漸行漸遠。

清廷倒台、軍閥混戰、民國建立、國共合作、合作破裂、兩黨相爭、抗日衞國、解放、文革,一系列的歷史事件將小説情節逐級推向高潮,故事的重點似乎也從老一代逐漸轉移到新一代的已經走出白鹿原的青年身上,他們或國或共、或由共變國、或由國變共、甚至由土匪變國又變共,起伏跌宕,好不熱鬧,其間有情愛、有親情、有義氣、有傳奇、有歷險、有機緣、有命運,有的東西太多,太重,重的讓我漸漸覺得託不動這32K的印本。

到了最後,這些走出黃土塬的人又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回到了原上,或發達、或落魄、或存活、或死亡。白嘉軒老了獨眼了、鹿子霖瘋了死掉了,大劇落幕,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