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讀《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02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安娜卡列尼娜》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讀《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篇1

在看電視劇《父母愛情》中安傑和她女兒的對話,引起了我對安娜的想象,因為我也想要領略書中安娜的美。於是便翻開書,讀了起來。

初讀時,很不理解安娜的做法,明明己為人婦,卻還要有婚外情。雖然安娜是極其的美麗,高雅,但我在心中仍不免對她產生一絲絲的同情。但隨着安娜愛情悲劇的發生,這時的我在細細品味安娜這一路來的心路變化,不由得對她產生敬仰之情。反顧安娜生活的時代,婦女根本無法支配自己的命運。於是乎安娜的滿懷熱情之心一點點地被刻板冷酷的官僚丈夫給撲滅。碰巧這時,沃論斯基的不顧—切的.追求,使之無比熱烈地燃燒起來了。此時的她,渴望擺脱精神奴役,過獨立平等的生活,她勇敢地離開了卡列寧,但不得不忍受與兒子的分離、想要離婚就意味着身敗名裂,不離婚則需要承受流言蜚語。

但她仍然選擇自己的堅持,她蔑視世俗成見,卻被社會冷酷拋棄。她勇敢地追求愛情,卻引來了貴族社會的反感。但這些並沒有擊垮她,與沃論斯基的結合剛開始是幸福的,但激情過後的冷淡卻為她帶來了致命一擊,對她來説,她白已所堅持的信仰已陷入無盡的黑夜之中,。於是她以卧軌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安娜的一生猶如曇花一現,雖然短暫,卻無比燦爛,因為她勇敢地追求。反觀歷史,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雖然追求的理想、信念有所不同,但精神卻大同小異,在當時可能不被理解、接納。但隨着時代的變遷,後人不得不對這些人豎起敬意。因為,這些人的存在,使得茫茫黑夜佈滿了點點繁星。

讀《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篇2

歷經3月,我終於將列夫托爾斯泰的長篇大作——《安娜·卡列尼娜》看完。在上書的那一刻,彷彿一世紀的光景在我眼前瞬逝。現在,我來談談對於女主安娜的一些小看法。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羅斯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的主要作品之一。貴族婦女安娜追求愛情幸福,卻在卡列寧的虛偽、冷漠和弗龍斯基的自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最終落得卧軌自殺、陳屍車站的下場。莊園主反對土地私有制,抵制資本主義制度,同情貧苦農民,卻又無法擺脱貴族習氣而陷入無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時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書在矛盾的漩渦中顛簸。這部小説深受我國讀者喜愛,它是新舊交替時期緊張惶恐的俄國社會的寫照。

小説中,女主安娜的人物形象着實令我被震撼,她18歲時嫁給前途無量的`政治家卡列寧,後誕下一子,過後便是的平淡而充實的生活,在離開兒子前往莫斯科,她會感到孤獨與思念——她過着就是這樣的普通生活。然而,弗龍斯基的出現點燃了她的慾望,對於愛情的追求。自此,她的童真一去不復返。

弗龍斯基高大帥氣,風度翩翩,他對安娜執着的追求,使安娜墜入了愛情的深淵中;他的温柔體貼,使安娜放下了最後一道防線。為此,她不惜付出自己的名譽,家庭來換取這份她想要佔有的情感。

但是,安娜縱身一躍,不顧一切追求所換來的不是王子與公主的愛情故事,而是無盡罪惡的深淵。

她與弗龍斯基在一起後,弗龍斯基的温柔體貼消失殆盡,帶來的,是無盡的爭吵與痛苦。甚至連她處在的上流社會,也對她賦予無盡的嘲笑。

弗龍斯基與安娜不同,他的慾望不僅有安娜,還有賽馬,事業。安娜只是他慾望的一部分,當慾望得到滿足時,厭倦油然而生。但是安娜不一樣,安娜的內心中,只有弗龍斯基一個人,弗龍斯基的厭倦與安娜愈發強烈的愛發生衝突,最後,在對於生活的絕望以及對愛情戰爭勝利的追求下,她決定懲罰弗龍斯基,在鐵軌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不幸的女人。

安娜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所想所思,她勇敢而又直率,從來不做違心的事情。就像她説的一樣:“我不能不跟着我的心走。”她迷戀弗龍斯基,愛他,渴望他,所以她寧願滅亡,也要佔有他的愛。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弗龍斯基在安娜死後精神一蹶不振,失去了人生的全部意義,負罪感讓他選擇不再去實現慾望,而要將自己的生命已經毫無價值的生命,揮灑在殘酷的戰場上。

而安娜的人生,在悲劇中,落下了帷幕。

讀《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篇3

傍晚,我斜卧在窗前,枱燈的光輝與耀眼的星輝交相呼應。我輕輕翻過手中的書,彷彿有絲絲墨香傳來,而我如蝴蝶般翩飛在文字的綠蔭下,落葉輕輕劃過水面,在我的心湖激起片片漣漪……

這是一本曠世奇作,其中的許多雋語讓人體味悠長,主人公安娜的悲慘命運也使我感概。

猶記她的首次出場,是那般優雅的貴婦人,她的心彷彿由水晶雕琢,天真而善良。即使她努力掩飾,卻依然無法遮蔽她內心深處的活躍與生機勃勃,她渴望自由而真誠的生活。這樣的她如何不讓人喜愛,就連我都陶醉在她的光芒下了。

可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她漸漸變了。也許是因為愛,也許是因為內心的譴責,也許是因為無力的惶恐,她的美麗竟失去了魔力。她整天無所事事,胡思亂想,內心惶恐的思緒暴露在陽光下,發芽滋長,充溢心扉。她對弗隆斯基的愛如煙霧般鋪天蓋地,像牢籠束縛着雙方的心靈。不知何時,她的愛已不是愛,而是佔有,且那般卑微。最終,她也因為這撕裂的靈魂,在錚錚聲中,與泥土融為一體,墜入死亡的深淵。

她短暫的一生是個悲劇,但這份悲劇的發生又能怪誰呢?她本身就是矛盾的結合,她厭惡上流社會的虛偽,卻無法放棄奢華光鮮的生活;她厭惡自己與弗隆斯基的相愛,卻陶醉在愛情的滋潤中;她厭惡丈夫的冷漠無情,卻又對他懷着所謂的歉疚之心。如果只是如此罷了,也沒有什麼。但她做過最錯的事卻是將愛情當作生命的唯一,她將靈魂攤開在弗隆斯基面前,讓那份神祕蕩然無存。神祕是人一生中最美麗的風景,它引領着人們前行,當神祕不在,探索的樂趣便不在,終究會使愛情枯萎,產生厭惡,導致雙方心神俱疲。

安娜其實也只是這個時代的犧牲品罷了。新理念與舊思想的衝撞,讓許多人茫然,不知所措。在這種情形下,只有少數人能夠獲益,大多數人只能作為時代變遷的火藥,將自己傷得體無完膚。而在這個過程中,一種力量逐漸壯大,等待一個特殊的時機,引領思想的`變遷,社會的改革。這些在衝撞中犧牲的人,例如安娜,的確是可憐的,但更多的是一種必然。這是世界的需要,也是生命進化必須經過的路程。

我們都是在霧裏前行的人,背後的一雙大手,操縱着我們的命運……

作者以安娜這個人物作為切入點,從安娜悲劇的一生進行分析,並且結合小説的歷史悲劇,最終得出自己的感慨與結論——安娜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是時代的犧牲品。

讀《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篇4

近日,利用空閒讀點名著,偶然逛商場買了兩本名著,一本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和一本傑克·倫敦的《熱愛生命》。這幾天的空閒時間開始讀《安娜》。看書中有一些體會不吐不快,寫來分享。

半年前看過名著改編的電影,女主由法國影星蘇菲·瑪索主演,她的迷人和驚豔的扮相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對劇情已經有所瞭解,就從中間開始看起,也就是安娜與他的情人渥倫斯基墜入愛河,併產下女嬰開始看起。二人的戀情公之於眾後,揹負着沉重的道德壓力和情感壓力,安娜生了一場大病,傷心欲絕。她丈夫阿列克謝感到屈辱和羞恥,但看到這個情況,寬容了她,並同意與其離婚。感動於丈夫的大度與寬容,安娜並不願意離婚,只是維持現狀。之後安娜帶着新生的嬰兒與情人一起去意大利療養。一走就是三個月,期間其丈夫和兒子度過一段艱難時光,阿列克謝還要揹負世人的議論和嘲笑,被帶了綠帽子還是那麼無動於衷,不為所動,在婚姻關係存續時,允許妻子與情人出國療養。

安娜自然是在國外度過一段愉快時光,日子過得似乎很幸福。但好景不長,回國後的安娜禁不住對兒子的思念去看兒子。渥倫斯基也要考慮重回社交界,使上流社交圈承認二人的關係。

生活在愛情中的女人往往看不清現實,以為有了愛情就有了一切。時間一長,渥倫斯基想要新生女兒跟自己姓,能繼承自己的遺產,但安娜沒有跟丈夫離婚,在法律上女兒卻是安娜丈夫阿列克謝的孩子。兩人不斷就這個問題發生爭吵,相互埋怨,安娜一開始不重視這個問題,以為有渥倫斯基的愛就夠了。在愛情中的`女人總是太天真,但男人需要的不止愛情甜蜜,男人需要的還有地位、財富和尊嚴。

等安娜想明白,只有離婚,跟情人結婚,合法地生活一起才能減少爭吵,給渥倫斯基名分,也給自己安全感。可是,此時的阿列克謝思前想後,考慮到離婚跟自己帶來的後果,卻不願離婚。或許他在想,既然已經戴了綠帽子,名聲已經毀了,那就破罐破摔,起碼還能落個寬容大度的名聲。安娜給丈夫寫信,請求離婚,並回到莫斯科等待離婚的消息。在長時間的等待後,安娜變得不耐煩,不斷抱怨,找理由與渥倫斯基吵架。失去理智、情緒化的安娜越發沒有安全感,以為渥倫斯基移情別戀,不在愛她。把生活的重心放在一件事情上,生活早晚會失去平衡,最終在最後一根稻草後,安娜選擇卧軌自殺,是對渥倫斯基的報復,也是對自己悲慘遭遇的解脱。了結了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生命為代價換取渥倫斯基對他的在乎和懊悔。結果是他死後,渥倫斯基鬱鬱寡歡,消沉了一個月,中間企圖自殺未果,最終是俄國與土耳其爭奪克里米亞的戰爭爆發,渥倫斯基自願參戰,燃起了對生命的鬥志,作品以此結尾。

安娜的悲劇很難説是時代的悲劇,更多是在於自己的優柔寡斷,沒有及時離婚,平復這些是非,在家庭和愛情間做出明確選擇。等看明白事實,都已太晚,只得以死亡結束這不幸的生活。

讀《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篇5

假設,安娜內心能淡定、平和,不豔羨俊男靚女的純真愛情;假設,安娜能夠理智洞悉愛情的真相,並能控制自己的慾望;那麼,她的人生走向會是另一番景象,只可惜,人生沒有假設,沒有重來,只能是現場直播。

她出身貴族,有高貴的身世;她容貌美麗,閉月羞花;她的丈夫卡列寧身居官場高層,位高權重,愛她如心肝。她若能正視自己的種種優勢資源,珍惜別的女人打拼一輩子也得不到的東西,她會享盡人間最美的生活。

她身為貴族夫人,在家相夫教子,在外交往的是社會名流。一日三餐有廚師御做,家務有僕人打掃,兒子有家庭教師管教,出門有四駕馬車伺候。這樣優越的生活,並沒有讓安娜幸福滿足,而是讓她的心靈日漸寂寞空虛。

誠然,安娜與卡列寧之間年齡相差過於懸殊,心靈溝通會有障礙,安娜在卡列寧身上沒有嚐到愛情的滋味,這是她婚後的的遺憾。沒什麼就想什麼,缺什麼就想得到什麼。這是人類的天性。安娜的生活裏缺少愛情,那麼愛情就會像天上的月亮一樣神祕而美好。安娜體內的荷爾蒙讓她內心躁動不安,她的人生中,即使不出現沃倫斯基,也會出現別的.什麼斯基。這是青春的宿命。愛情的故事註定要在安娜身上發生。如果安娜能適可而止,品嚐到愛情的滋味之後,看穿愛情的真相,及時收手,保全卡列寧一個完好的面子,她還是有機會獲得卡列寧的原諒的。只可惜她被愛情燒昏了頭腦,置自己的家庭兒子於不顧,毅然與情夫遠走國外,以為愛情可以滿足她一切的需要。當激情退卻,燒昏的頭腦漸漸恢復理智,她才發現她賴以寄託的愛情也漸漸遠去。開始時的美好變成了彼此的怨恨和指責。

同樣的,《包法利夫人》中的包法利夫人愛瑪雖説不像安娜那樣出身名門貴族,但她的家境殷實,父親是個農莊主,家有僕人和僱工。從小和安娜一樣受過良好的教育,都對愛情充滿美好的幻想。用現在的話説,她們都屬於有文化的文藝女青年,內心的慾望永遠深不可測。愛瑪嫁給了包法利這個鄉村醫生,婚後的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家裏也有女傭和僕人,愛瑪也和安娜一樣過着悠閒地相夫教子的生活。可她並不知足,她嚮往上流社會燈紅酒綠歌舞昇平的浪漫生活,嫌棄包法利的平庸和無能。與包法利夫人相比,安娜所擁有的上流社會的生活正是愛瑪所豔羨的生活,但是安娜知足了嗎?如果愛瑪得知安娜的遭遇,她會怎麼想?

安娜和愛瑪,這兩個女人內心共同缺乏的是愛情的滋潤。她們都對愛情充滿渴望和嚮往。當她們認為真正的愛情來臨,她們選擇的都是奮不顧身,飛蛾撲火般的投入到情人的懷抱。只不過安娜比愛瑪幸運,沃倫斯基是真心愛她,而羅多爾夫則是情場高手玩玩而已,根本不是真心愛愛瑪。

不管怎樣,既然人生只有一次,愛也就愛了。如果能夠及時反省自己,不再繼續玩火,可能命運會重新改寫。

安娜和愛瑪被內心的慾望所控,無法自拔。最後,安娜眾叛親離,愛瑪債台高築,已無力迴天。

作家蕭伯納曾説:“人生有兩大痛苦:第一是得不到;第二是已經失去。”

安娜的痛苦在於失去的痛苦,原本她隨孃胎而來的榮華富貴,別人一生都無法得到的東西,她生來就有,財富美貌,地位名譽。為了得到愛情,她失去了兒子、失去了家庭、失去了名譽、失去了財富,失去了她原來所擁有的一切,同時愛情也變淡消失。愛瑪的痛苦源於得不到的痛苦,她嚮往愛情,為情人不惜投擲大量金錢,租豪華賓館,恣意享樂,以為得到了她嚮往的愛情。但是她卻遇到了愛情的騙子。在她需要幫助的時候,那自稱愛她的男人確離她遠遠。

她們的結局都一樣,都選擇了自殺。一個卧軌,一個服毒。是無度的慾望之火燒盡了她們的心靈,逼迫他們走向毀滅,走向死亡。

人活着不能沒有慾望,因為慾望能使人不斷進取,社會才會不斷進步。人又不能完全被慾望所控,如何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慾望,這應該是每一個人用智慧去思考的問題。

假如人生可以重來,我想安娜和愛瑪絕不會再為愛情赴湯蹈火,去用生命換取海市蜃樓般的愛情。

假如人生可以重來,安娜一定會審慎處理與沃倫斯基的感情,尊重卡列寧的地位和榮譽,相夫教子,與卡列寧白頭到老。

假如人生可以重來,愛瑪也不會為了幾句甜言蜜語就相信一個男人,她一定會珍愛包法利給他提供的衣食無憂的生活,平平淡淡過好每一天。

從託翁到福樓拜,從安娜到愛瑪,二百年的世事滄桑,我們從來就沒有失去過安娜和愛瑪,她們就活在我們中間,每每捧起名著品讀,總能看到安娜和愛瑪在現實生活中活躍的身影。願普天下的安娜和愛瑪能多一些理性,多一些清醒,珍愛自己所擁有的,圓滿地走好的自己人生之路。

讀《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篇6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列夫.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第一節裏這樣寫到。而書中的安娜的生活,卻由虛偽的幸福演化成了意料之中的不幸。

小説的女主人公安娜,在自己的少女時代就嫁了人,嫁給了一個比自己達20歲的高級官員卡列寧。安娜過着衣食無缺的生活,可又有誰知道安娜心裏究竟想的是什麼。小説中描繪出的安娜,是一個美麗善良,温柔的少女,花一樣的少女,就像那人們花園裏的花朵,渴望得到自己所渴望的空間,自己所渴望的幸福生活。在丈夫面前,安娜是一個善良而又賢惠的妻子,在兒女面前,她又是一個温柔美麗的母親。但是這並不是安娜所渴望的`幸福空間,並不是她所渴望的美滿幸福的生活,因此,她總是鬱鬱寡歡,強把自己對生活的渴望深深地埋在心靈深處。然而一個偶然的機會,安娜邂逅了渥倫斯基,一個近衞軍軍官。渥倫斯基對安娜展開了瘋狂熱烈的追求,而安娜也陷入了情網。他倆不顧社交界人們的非議,公然同居,而安娜也懷了渥倫斯基的孩子,卻在分娩時差點死掉。雖然因為這件事情安娜得以和自己的丈夫和解,但最終她仍和渥倫斯基一起逃到意大利,在那裏度過了兩年的時間。在這虛擲的光陰裏,兩人的生活極為空虛。後來安娜回到俄國,又走入她所熟悉的社交領域,但物是人非,人們不再像從前那樣對她,不再歡迎她,用冷言冷語將其拒於千里之外。與此同時,渥倫斯基也棄她而走,回到了屬於自己的莊園,並置身於新的農業經營。兩人的距離隨着時間的推移,內心的隔閡而逐漸疏遠,變得冷若冰霜。安娜也很清楚的意識到,自己雖然依舊美麗,但卻從來沒有得到過什麼幸福的空間或是什麼幸福的生活。最終,生活的苦悶,無人支持瞭解。最終,安娜帶着自己那美麗純潔的追求和夢想,結束了自己空虛的生活,卧軌自殺,了結了自己在空中飄忽不定的短暫生命。

讀過這部小説,我深刻的體會到安娜卡列尼娜的內心世界。我同情安娜在自己花般年華的時候就嫁給了自己生活中陌生的一個人;同情她在邂逅了渥倫斯基後,大膽面對世人異樣的眼光,勇敢的和自己所愛的人居住在一起,但卻不能將這美好的時光持續永久;同情她美麗的生命卻和有着和他同樣命運的人一樣,因走投無路,而結束自己的生命。

從這部小説中,呈現出了作者所想要呈現出來的社會形態。

教堂、法庭、軍國主義、‘合法婚姻’、資產階級科學是維持一切的制度,而安娜純潔的夢想與渴望期待和娜所謂的“維持一切”的內在的虛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安娜用自己的死來説明自己追求的正當性,來説明她的道德與感情的純潔性,説明她的理想的合理性。她以自己的死表明了她和上流社會、專制制度、虛偽道德的徹底決裂,而安娜所表現出的這種徹底精神與無比勇氣正反映了人的自覺意識的昇華與光彩。

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説過:人的生命死洪水奔流,不遇着島嶼和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

安娜?卡列尼娜的生命雖沒有如洪水般奔流不息,但她卻碰到了無數的島嶼和無以計數的暗礁,她並沒有像洪水的碎片那樣幸運地逃過次此劫難,最終消失在碧藍的天空,化作碧空中一朵不斷追求着的白雲,將自己的靈魂永遠留在這片曾經想往的人間。

讀《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篇7

《安娜·卡列尼娜》這部小説表面上似乎是在寫一個上流社會的貴婦人失足的事情,而實際上向我們展示了19世紀70年代俄國社會中婦女的地位,並藉由此文來鞭撻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寫了個人感情需要與社會道德之間的衝突。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一個高層首長卡列寧的妻子,一次舞會上邂逅了年輕的伯爵渥倫斯基。風流倜儻的渥倫斯基用熱情喚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愛情,二人產生了真愛,並在當時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下,不顧一切地私奔,從而展開了一場愛情悲劇。經歷了重重波折、在社會的巨大壓力以及遭受失去家庭、兒子和社會地位的打擊後,與渥倫斯基那所謂的真摯自由的愛情也開始被遺棄,最後安娜身着那一襲與渥倫斯基初次見面時自己所穿的黑色長裙,在火車站的鐵軌前卧軌,結束了自己絕望的愛情與生命,安娜獨自承擔了這段為道德和世間所不容的婚外情的後果,給人們留下了無限悲傷。

有人説在描寫女性的作品中,《安娜·卡列尼娜》這部小説中無疑是一流的,在萬千作品的女性人物中,安娜·卡列尼娜無疑是最為豐滿的一個。她敢愛敢恨,敢於追求自己的幸福,在當時的那個時代這無疑是極具反叛精神的。當時的社會婚姻只不過是政治的附屬品,是極為物質和利益化的。因為婚姻大都並非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所以很多人在婚後會出現有情人的行為,但是人們為了名譽、地位卻極其虛偽的維持着這種表面的婚姻關係。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卻在這種情況下突兀的顯示出了自己的瘋狂,對真愛追求的瘋狂,記得小説中有一段這樣的描寫:有一天,安娜與丈夫卡列寧一起去看一場盛大的賽馬會,比賽中渥倫斯基從馬上摔了下來,安娜情不自禁地大聲驚叫,這無疑是她的真性情,而這一“不檢點”的舉動也將她的私情“暴露”了出來,並且在事後瘋狂的她竟然還對丈夫説出了“我愛他,我是他的情婦隨你高興怎麼樣把我處置吧。”這樣的話。安娜愛她的兒子,用她的話説兒子是她的命根,當她想用自己的名譽換兒子時遭到了拒絕。她曾經是社交界的名人,可是卻因為她對真愛的追求而遭到了社會的巨大壓力,受到種種冷遇,社交界不能容她,連她舊日的親戚朋友都拒絕與她往來。可是這些還不是主要的,令安娜傷心的是自己受到了那個她奮不顧身愛上的渥倫斯基的冷淡,一場大吵之後渥倫斯基憤然離去,她覺得“一切都完了”。一個品格高雅、敢於追求真正的愛情與幸福的"叛女"終於在這種打擊下結束了自己的'年輕生命,是抗爭還是悔悟?安娜·卡列尼娜是那麼的真實、血肉豐滿,讀到她死去的時候,彷彿一切就發生在眼前,她的故事和她的那種反叛精神使她成為世界文學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

當然在《安娜·卡列尼娜》這部小説中,列夫·托爾斯泰還塑造了渥倫斯基、吉提、列文、卡列寧等許多在文學史上光芒四射的人物,但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無疑是最具光輝的,最為激情與活力的。

雖然小説只是以家庭婚姻為基本單位而展開的,但托爾斯泰目光十分的鋭利,並且能夠穿透生活的壁壘而發現隱含其中的"真實"。托爾斯泰是一個圖解自我觀念的作家,不管是早期還是晚期作品,主題上的聯繫十分清晰,他的小説是真實的,是當時俄國的“一面鏡子”。而這來自於他的智慧,來自於他敏感而浩瀚的心靈,更為重要的是來自於他的誠實。我相信託爾斯泰和他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一定會觸動着當時乃至今後很多的人。

記得老師在講完《安娜·卡列尼娜》時説:“當愛情成為一個女人生命全部的時候,也就是她悲劇生活的開始。”雖然不能只用這樣一句話來評價《安娜·卡列尼娜》,但是,相信看過這部書的女性在讀到這句話的時候都會有更大的觸動,托爾斯泰的安娜死了,死在了19世紀的俄國,但是托爾斯泰想表達的安娜思想還在,並將與《安娜·卡列尼娜》一直隨時間輾轉下去,不再是悲劇。

讀《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篇8

沒有太過繁複的舞台佈景,或者太過華美的服飾,支撐起一部現代芭蕾的,是情和心。

正如艾夫曼自己一直所強調的,他的《安娜·卡列尼娜》以展現人物的心理為主,整部舞劇正是以人物心理的細緻變化而展開,情節的有意弱化,心理變化的強化與凸顯,讓人看見了那個叫做“靈魂”的東西。

安娜對愛的追求和掙扎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主題,也是成就列夫·托爾斯泰這樣一部經典的關鍵因素。在艾夫曼的《安娜·卡列尼娜》當中,對於安娜的心理展現得非常細緻,一開始與卡列寧在一起的痛苦與無奈,接着是遇見沃倫斯基而燃起愛情之火的幸福與奮不顧身,然後是對於流言蜚語的恐懼與無助,最後是在愛與痛苦之間掙扎的失常與瘋癲……

安娜的瘋癲狀態是最為高潮與精彩的部分,當她的愛成為痛苦,而她又毫無能力擺脱的時候,也就只能進入“失常”的幻境,無數個赤裸的女性身體,或許是無數個安娜,或許是她幻境當中愛與欲的化身,就像之前看過的芭蕾舞劇《蓮》當中西門慶垂死時那一幕,也是無數個赤裸的男人,拽住他,讓他無法掙脱。安娜被拽住,被困住,無法脱身,而這拽住或者困住她的——那些與她同樣赤裸的女人,或許是愛,或許是現實的阻力,或許是她內心無法逾越的屏障。最後她選擇了死亡來解脱,因為痛苦,因為無助。

在多數人看來,卡列寧是一個保守、自私而虛偽的人,但在艾夫曼的這一部芭蕾舞劇當中,似乎試圖以不同的角度去詮釋這個人物。通過卡列寧與安娜的多次摩擦與碰撞,明顯感覺到的是這個男人內心慾望的躁動,對於安娜,他是充滿慾望的。這一版的'難得之處在於,讓人看見了卡列寧的柔軟之處,他其實同安娜一樣缺愛,也同樣渴望愛。只是他不知道如何表達,只能以對於安娜的情慾和控制慾來表現。

沃倫斯基還是一貫的迷人與英俊,他對於安娜的愛與柔情,以及慾望,在劇中展現得很細膩,相較於安娜與卡列寧,他所展現的矛盾要少很多,他只有對於愛的焦慮,但是這並沒有削弱他的存在感,而是以另一種人物的質感豐富了舞台。

區別於傳統的古典芭蕾注重的敍事性情節的展開,艾夫曼的《安娜·卡列尼娜》則直截了當地將人物的情感與內心的跌宕用舞蹈強烈地宣泄了出來,它考驗的是演員情感的充沛度,這是十足的現代舞的表現形式。整部舞劇對於人物心理的詮釋,通過舞蹈表現得張力十足,可以讓人強烈地感受到人物內心的掙扎與顫動。

演員的功底與技巧均屬上乘,這也是一直以來俄羅斯芭蕾擁有顯赫地位的重要原因,他們對於肢體的表現力非常重視,不僅注重技法上的精益求精,同時還注重表現力上的自然與張弛有度,讓觀眾看了會覺得很舒服。雖然《安娜·卡列尼娜》是以現代舞的質感來演繹的,但並沒有就此拋卻傳統的芭蕾技法,這也是現代芭蕾舞劇的一個基本特點。這樣一部芭蕾舞劇,不僅需要演員在芭蕾技巧上的訓練有素,也需要演員對於人物的充分理解,要走進人物內心,將自己完全交給角色。

同時多處的意象化與虛化的處理也加深了矛盾的衝突,比如黑色的羣舞,比如上半場最後安娜在玩具火車軌道中的定格。舞台的佈景沒有太大的變動,而是以燈光隨着不同人物的不同情節以及心理歷程在變換,正因為沒有太過絢麗的佈景以及色調衝突的燈光,才能使觀眾更加註重舞蹈本身,迴歸人物的內心。

可以説這是一部不同以往的《安娜·卡列尼娜》,以細緻的心理呈現代替了情節的鋪敍延展。而在所有的情緒與情感的表達當中,或許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角色,而也看見了我們自己,因為我們都是有“心”的人,我們都承受着愛的饋贈與折磨。

讀《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篇9

相信凡是讀過或者接觸過托爾斯泰作品的人,都會被他的文學作品深深吸引。這位頗具傳奇的文化巨匠通過自己的作品全面展示着19世紀的俄國風貌。其展現的社會畫面之廣闊,藴含的思想之豐饒,融匯的藝術、語言、哲學、歷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學等各種知識之廣博,常常令人欽歎不已。

在托爾斯泰全部作品中,《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是三個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他的三部代表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在這三部代表作中有着極其特殊的重要性,它是三部鉅著之中藝術上最為完整的一部,並且體現了託氏思想和藝術發展道路的過渡與轉變,可以稱之為代表作中的代表作。據瞭解,托爾斯泰寫《安娜·卡列尼娜》的.社會背景是在新舊交替的歷史時期。那個時期關於家庭的悲劇層出不窮,一幕幕殘忍的畫面接連展現在他眼前,而一個婦女因為愛情問題而卧軌自殺的消息,更是使他感到震驚和難過,這也是他創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原因之一。

在課上我們瞭解了托爾斯泰的幾部作品,當老師在講解《安娜·卡列尼娜》這部小説時,還讓我們看了由美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出品並由美國女星蘇菲·瑪索主演的電影《安娜·卡列尼娜》。但是電影畢竟是電影,不能像文字一樣將人物的思想與心理描寫的特別細緻,所以我特意又找來《安娜·卡列尼娜》這部作品來細細品味。

《安娜·卡列尼娜》這部書中有着兩條几乎是平行的線索,我們甚至可以將之看成是兩個劇場:一個是以安娜為中心,一個以列文為中心。而中間,全仗奧布郎斯基一家的連接,才使一部書不被分成兩部。

讀《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篇10

當巨大的車輪碾過你的脊背,不知你是否有淚水淌下,後悔曾經忽略的、唾棄的或是執意想要擁有的。我始終是心疼你的,安娜。為了你的單純、瀟灑與優雅,我不惜用上整個夏天,沉淪於你,卻眼睜睜看着你拋卻幸福,變得無理取鬧、自私自利,一步一步,走向痛苦的深淵。我的心很疼,好似自己也與你一道,遍體鱗傷過後,還是可笑的執着。但哪怕如此,你依舊是一個讓人怦然心動女子。

所謂心動,是在於你執着追求愛情,追求自我,是在於你如此自主獨立的個性,擁有不同於其它女子的人格魅力。如若與沃倫斯基相戀的是基蒂,一切將有可能顛覆嗎?我想不會,你向來那麼自主,渴望愛情,又怎會拘泥於卡列寧那惺惺作態的男人之下,我相信,你定會活出自己的精彩。但看着你的自主,慢慢演變成自我,我有些費解,實在不想承認你如此完美之下,卻有致命的缺陷。你希望世界圍着自己轉,哪怕這只是一種潛意識,卻在冥冥中定了結局:你會得到你所追求的,卻也會得到一些以至於無法挽回的傷痛。

沃倫斯基是高貴聰明的,卻也是世俗的。你選擇他,他卻無法與過去斷絕,直到後來,他早在精神上放棄了你,卻因良心與責任無法做到。你的性格與他真是矛盾,他迷戀你的獨立、優雅氣質,但卻忽略了你有的自我。為了“困住”沃倫斯基,你甚至吝於再施捨些母愛給小安娜,不由讓人歎息遺憾,怎麼,你再也回不到從前的安娜了嗎?基蒂與你,截然不同。對於沃倫斯基拒絕了基蒂小姐,我是抱有同情的。但慢慢地我確是釋然了,不由開始慶幸她的好運。幸虧基蒂未曾死纏爛打,而是接受了善良可靠的列文,獲得了一段無可挑剔的婚姻。列文讓人欣賞,他關心農民,積極向上。且總抱有美好幻想,的確,他最後都做到了,只靠自己的腳踏實地。基蒂可以與他一起,實屬幸運。

只是,基蒂對愛情有憧憬,卻不敢放手角逐,只是羨慕你的優雅、不凡氣質。説得不好聽,便是膽怯。由此可看,你真的不曾失去過什麼,但或許也只有你在卧軌的一剎那,才會明悟,你的“放手一搏”,是多少女子不敢想象的,你的失去,是為追求所鋪墊的,真的就微不足道了,想想,還有什麼好矛盾的`呢?我以為,當你以卧軌這樣一種讓人震撼的方式走了,全文也該走入尾聲。但奇異的是,基蒂與列文的美好才是結尾。託翁還是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充滿愛的世界。他們倆,的確是個典範。

在錯誤中不斷自我反省、自我改造、自我昇華,最後完美結合,頓時給人以一種熱淚盈眶的衝動,愛情這種虛無縹緲的,還是普普通通來得實在。或許有人會斥責不解於你後來的自私,哪怕是我也費解。你應懂得對自我的適當節制,太放縱就顯得瘋狂,你去卧軌的途中,有否想過孩子們?哪怕一次,也會讓你放棄這個念頭。不要盲目地自我,有時候你真應該懂得自我反省身處何種生存環境,他人不會無端寵着你、一直愛戀你。

但是,人做不到完美,你能勇敢追求自己的愛情,哪怕代價是生命,便是上升到了一個高度。安娜,你不曾失去過什麼,我寧願相信你一切的美好。因為,我們都一樣,所有的,會隨時間過去。而你,依舊在。泰戈爾如是説,生如夏花之燦爛而死如秋葉之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