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情感化設計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13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以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快來參考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情感化設計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情感化設計讀後感

在心理學上,人類對外界刺激產生的反應包括三個層次:本能, 行為和反思。本書的作者根據這三個層次,對情感化設計進行了闡述。

首先,人的大腦有三種加工水平,其中,本能水平是自動的預先設置層,行為水平支配日常行為中的腦部活動,反思水平則是腦思考的部分。這是全書的核心觀點的基礎。從上至下是知覺驅動,從下至上是思維驅動。作者舉了過山車的例子,坐過山車本身是會引起對害怕的本能感覺,但是過後又會因為是一種冒險刺激行為而感覺良好,還可以作為吹噓的資本,所以坐過山車的行為是本能水平的焦慮與反思水平的快樂pk的結果。

針對這三種加工水平,設計也可以劃分為本能水平的設計、行為水平的設計和反思水平的設計。

本能水平的設計指的是產品的外形。人是視覺動物,對外形的觀察和理解是出自本能的。如果視覺設計越是符合本能水平的思維,就越可能讓人接受並且喜歡。

行為水平的設計應該是我們關注最多的,特別對功能性的產品來説,講究效用,重要的是性能。使用產品是一連串的操作,美觀界面帶來的良好第一印象能否延續,關鍵就要看兩點:是否能有效地完成任務,是否是一種有樂趣的操作體驗,這是行為水平設計需要解決的問題。

反思水平的設計與物品的意義有關,受到環境、文化、身份、認同等的影響,會比較複雜,變化也較快。產品真正的價值是可以滿足人們的情感需要,最重要的一個需要是建立其自我形象和其在社會中的地位需要。當物品的特殊品質使它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時,當它加深了我們的滿意度時,我們就會對他產生愛。

舉例説,我們購買外觀可愛有趣的物品,出於我們的本能,哪怕很多東西將來我們用不着,甚至同其它物品並不相配(如房間的各種裝飾),但為了“好看”,有時我們會甘心掏錢;我們購買方便使用的各種工具,出於行為水平的反應,“如果功能不足或者沒有益處,那麼產品幾乎沒什麼價值”;我們購買一些旅遊記念品,哪怕他們看上去很普通,又不精緻,也沒什麼功能,但卻滿足了我們反思水平的需要,在回憶的時候,它們往往十分重要。

在這裏我也想到一個有趣的例子。蘋果在本能水平的設計已經無可挑剔,由於其良好的品牌形象,蘋果已經某種程度上成為特立獨行和簡約高尚生活的代名詞,因此在反思水平上也贏得了用户,至於行為水平上的設計,用得順手的人當然讚不絕口,用得不順手的人也因為另外兩種層次上需求的滿足暫且忍耐,認為是自己的問題。購買蘋果的產品,不止是為了功能和設計,也是為了一種心理上的滿足,表達自己“想成為那類人”的心願。從這個角度講,更炫更酷的視覺設計,不止是為了本能水平的設計,還是為了帶來更年輕更時尚的感覺;更多更強的功能,也不僅是行為水平的設計,也是給人以更專業更優秀的感覺;這些設計,雖然説某種程度上犧牲了成本、易用性等等,但都給用户帶來了情感上的滿足,也是有其存在的意義的。

於此同時,作者認為,產品設計的真正挑戰是:“去理解終端用户未得到滿足的和未表達出來的真正需求”。用户從事什麼樣的活動,產品需要支持什麼樣的任務,怎樣的功能可以為用户提供更方便的服務更優質的生活,這些是不能通過詢問、主題小組、問卷等得到的。因為多數行為是潛意識的,人們真正做的與他們認為自己做的可能差異很大。我們人總覺得自己知道為什麼會做那些自己做過的事,但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真的知道,無論你可以為自己的行為加上多少解釋。本能反應和行為反應都是潛意識的,這一事實使我們意識不到我們真正的反應和它們的原因。

也就是説,對於一個產品設計師,用户的需求是難以捉摸的,何況這些需求可能大部分是隱性的,用户不一定意識得到、不一定表達得出、不一定有動力去表達。所以,設計師應該首先是一名受過訓練的優秀觀察者,他的設計從理解用户的需求開始,在產品被使用的任何地方進行觀察和研究,通過在真實情景下觀察用户的實際使用情況,説出比用户本人更多的對產品的喜好和厭惡及其原因,發現許多用户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問題。

另外,書中還有很多見解都使我受益匪淺,比如:在審美上令人感到快樂的東西能使人更好的工作;特別的東西都是能夠喚起往事的,這種特別很少集中於東西本身,重要的是故事,是一個回憶的特殊時刻;不要通過詢問潛在用户意見來評估一項創新;最好的設計始終遵從一個有凝聚力的主題,具有明確的視覺和重點。通常,這樣的設計是由一個人的想象力所驅動的,所以如果想要一個成功的產品,就測試和修改它;如果想要一個偉大的產品,就讓它由某人的一個明確觀點驅動;設計的精髓是把許多東西放入一個小的空間而且保持一種美感……

總的來説,我覺得這本書應該算作一本科普讀物,作者書中涉及的方面很廣,並沒有用一些生澀的專業知識從技術上加以更深層次的討論,就像是書的副標題所表述的一樣,這本書就是告訴讀者“Why We Love (or Hate) Everyday Things”,什麼樣的事物才是讓人喜愛的,什麼樣的設計產品才是讓人動心的。其實這樣的問題很難回答,因為人有千面,各有不同,每個人因為自身經歷的不同,喜愛的產品和事物也各不相同,但如果從更廣的角度來看待,這樣的問題都有一個答案,那就是——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