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家》讀後感(精選31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6.56K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家》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家》讀後感(精選31篇)

《家》讀後感 篇1

抽絲般的細碎漫長,終於還是把巴金的《家》給讀完了,雖然匆匆忙忙的趕在開學前面,但也慶幸着終是把它讀了。

巴金老先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他説它們代表了他創作的最高成就,但是真正讀過它,品味過它,感受到過它所帶來的震撼的又有多少人呢?

惱恨自己出生的晚了些,未及趕上那個時代,對於書中的青年應有之熱情無法去親歷着體驗了。對於封建制度那個早已陳死的東西,因為沒有受過它的毒害,也生不出恨意。書中能引我同感的,卻是那些對於成長的感慨於無奈,甚至是帶着感傷的懷念。這恐怕是作者所始料不及的吧。但這篇雜感卻非是要發些感慨,只是想發感想而已。

小説中的人物有七十來個,其中既有專橫,衰老的高老太爺,荒淫殘忍的假道學馮樂山,腐化墮落的五老爺克定,又有敢於向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剛烈丫頭鳴鳳,温順馴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長孫媳瑞鈺等;以及受新潮思想、嚮往自由平等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其實,《家》一書是寫在中國社會劇烈大變革時期一代青年走過的歷程。覺新、覺民、覺慧三弟兄代表了三種不同的性格,他們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館中。因為性格的不同所走的人生道路也就完全不同。

覺慧應該是巴金老先生筆下具有一個代表性的新青年的一個典型人物。覺新與覺慧是書中兩個性格很對立的人物,一個逆來順受,一個從不屈服。覺新總是為了顧及別人的感受而委屈自己,覺慧堅持自己是對的而不會太在意別人。在那個時代大背景下,作者有意把覺新置於悲劇之地來警醒青年,又把覺慧塑造成覺醒青年之典範以引導青年走向自由之路。但在現今這個社會,以在下拙見,覺新未必不可取,而覺慧又未必可齲。覺新顧及家庭的和諧,寧願將許多痛苦自己擔下,屢為別人意念而委屈自己,如此博愛、犧牲之精神當為世人之楷模。其不可取之處是明知別人是有意的傷害而逆受,近於懦弱,珏之死實是大過失。為人當有博愛、犧牲之品格,凡事多替別人想想實是社會温暖之根源,但博愛之人更需有明辨是非之眼睛。覺慧之性格於當今社會可取之處不可太多,無論自己如何的正確都不可太執著於自我,許多次他對於覺新的嘲諷指責都近乎惡毒。如今之青年都如覺慧般是很自我的,無論是對於朋友、兄弟甚至是父母都不肯稍作讓步,只顧及自己的喜怒哀樂而不肯替他人想半點。或許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老年人看新人總感歎一輩不如一輩,上輩人總覺着下輩人行為方式不合情理,不顧情面。而這情理又多體現在人們相處時,懂情理的不肯傷了別人。而這些在新輩人眼中又多被責為圓滑。誠然,人們是越來越理性的`,權利觀念越來越強,總不肯吃半點虧。然而,人總是活在社會中的,用完與他人接觸的,斷不能完全不顧及別人的。

通過閲讀《家》,使我深深感受到了封建社會的禮教思想:森嚴的等級制度,專制的父權,婚姻不自由,人身不自由等等。高家最後被分割的命運是必然的,它揭露了這個吃人的封建社會的最終結果。封建的社會與繁瑣的家族制度必將走向衰敗與滅亡。

總之,《家》這部作品從思想內容上,對摧殘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禮教和封建專制制度進行了憤怒的控訴,對那些在封建禮教的重壓下受苦、掙扎最後作了犧牲品的人們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對那些為爭取自由的生活而奮鬥的人們進行了大力的歌頌。

這個社會永遠都是在進步的,並不會因為有什麼不進步的羈絆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夠停止;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得了時代的潮流。在走過的途中,它會噴發出應由的水花,這就會形成一股股奔騰的不息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勢,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家》讀後感 篇2

從《咖啡館看歐洲》到《咖啡無罪的第101個理由》,從《巴黎咖啡館》到《就想開家小小的咖啡館》,從《咖啡賞味志》到《戀咖啡》,從《咖啡魔豆寶典》到《咖啡.咖啡》,從《將心注入》到《一路向前》,見證着自己與咖啡的相遇、相知、相伴、相隨、相惜。

2013年迴歸鉑瀾,上演着自己與這裏的三段咖啡情緣,當下所得的這一切來源於所有與咖啡有關的一切,一本書帶給自己的觸動,一個人帶給自己的心得。

李強的這本《就想開家咖啡館》初識它還要從鉑瀾説起,我們相識是從鉑瀾的微博開始的,在此也特別感謝一下新浪微博好了,它的成立為我們提供了很多便利,也記得和齊鳴老師聊天回顧鉑瀾一路走來的歷程一樣,那時的我們沒有這麼好的網絡資源,完全利用滴水穿石,軟磨硬泡的堅持一路辛苦付出走來的。

那天還只是知道最近又多了本和咖啡有關的書,並不知道里面的真材實料,近來翻閲完,心裏明瞭了許多,《咖啡.咖啡》作為學院專屬教材使用,暢銷積累下來的良好口碑在這裏就不多説了。

對於李強的這本,我想説,它是用心分享的一本咖啡地圖,也許是這兩年沒怎麼呆在北京的緣由,翻看完這本,我覺得像温習功課一樣,把這兩年斷片的給補回來了,也加深了自己進一步對北京咖啡業態信息的瞭解。

從分享上島最傳統模式的咖啡館,到現在的很多人互聯網模式的咖啡館,越來越多個性元素的'植入,主題咖啡館成為都市的另一道亮麗風景,他們沒有強大的支持後頓,面臨着種種挑戰和困難,所以今天想拋開連鎖品牌,簡單的分享一些這本書帶給自己的見解。

咖啡從一顆種子經歷生根發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生長,開花結果,把一顆顆圓潤的果實奉獻給大家,然後再經歷水洗、日曬、烘焙、拼配,把它獨特的味道再一次的展現給大家,也許註定了要經歷兩次這樣的輪迴,於是它註定了和“二”的緣分,成為僅次於水的世界第二大健康飲料。

咖啡慢慢成為大家生活中比不可少的元素,每天習慣一杯咖啡陪伴的日子。

咖啡館作為第三空間需求,越來越多的新形象展現在大眾面前,有人為了一杯咖啡走進來,有人為了休息一下,有人為了約朋友或者客户,但無論是出於哪種原因,大家走進咖啡館已經成為無形中的一種習慣,習慣有咖啡館陪伴的日子,咖啡館再次創造着它的價值,引領我們分享着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隨着大家日益增加的咖啡需求,於是越來越多的咖啡愛好者開始萌發自己經營創造咖啡館的夢想,《就想開家咖啡館》這本書,就是築造夢想的一個開始,它清晰的指引着大家找到自己的位置,引導着大家更好的在追求夢想路上前行。

咖啡館有各種經營模式的,這和我們人的性格也很相似,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咖啡館風格,不同的產品定位,不同的消費人羣,但無論選擇是哪一種,只要將心注入,一路向前走下去,前途都是光明的,前提:做好基本功,虛心學習請教是不可少的。

咖啡館是一座橋,它把不同的元素結合在一起,它把不同的人緊密的聯繫在一起,但咖啡館承載的遠遠不只這些,在這裏衷心的感謝李強的分享,出於愛心的奉獻,能分享許多自己的心得,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這樣的前輩值得我們尊重和學習,就像翻開書作者簡介那頁“大愛永生”的雕塑所展現給大家的一樣,這尊雕塑是有緣由的,2008年,汶川地震,一雙雙援助之手為災區送去了温暖,李強這張照片拍攝於冬天798的院子,想必也是想告訴大家走上咖啡館創業路亦是辛苦的,但不畏嚴寒,一定會邁向柳暗花明的春天,繁華盛開的夏天,碩果累累的秋天,在此把這本好書分享給大家,陪伴大家前行,如果一本書有帶給你一些觸動,請也把這份心得分享給身邊需要的人,讓愛傳遞,讓愛永生!

《家》讀後感 篇3

“五一”假期,看到書架上有一本書《為何家會傷人》,當時就產生強烈了疑問,家應該是温暖的港灣、愛的城堡,是每個人心的依靠,怎麼家會傷人呢???我帶着好奇與疑惑的心態,開始閲讀,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全書,然後又慢慢地看了一遍。

這是一本有着豐富資源卻淺顯易懂的關於愛和教育的書籍,適合所有人閲讀的書,因為一個人可能沒有事業,可能沒有愛情,但卻一定有一個家。從我們誕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註定和“家”不可分離。在家裏,我們懂得了什麼是愛,也開始學習如何愛人,以及如何被愛。在一個家庭裏,父母給予孩子的愛,夫妻之間的愛,可能是很相似的,而父母給予兒女錯誤的教育,夫妻之間缺乏溝通的形式卻是各有各的不幸……這本書給了我很多心得。

作為一個教師和家長對書中感觸最深的莫過於父母給予孩子的愛:絕大多數的父母是非常愛自己的孩子的,希望孩子長大後有一個好的前程。但很多時候,父母無視孩子的自主意志,而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發展,並沒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他們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麼,也並不真正關注孩子的成長需要,甚至都沒有興趣去了解孩子自己的真實感覺、真實想法,他們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們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而這會讓真實的孩子喪失自我。對於這樣的孩子而言,愛是一種令人窒息的枷鎖。這樣的孩子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為父母而活。孩子因而會變得精神上非常虛弱,許多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孩子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有的會因此自殺。

多年的`教師生涯,和同事們説起學生的問題時,往往會説“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有問題的家長”。表面上看,這本書與學校教育無關,事實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是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每個學生都來自各自迥然不同的家庭,其家庭教育對他性格的形成有着決定性的因素。要了解一個學生,關心他們,幫助他們,就要走進他們的心,首先就是要了解他們的家庭,我們的成長經歷、成長環境給我們帶來的影響遠比我們所知道的要大得多。

“別老挑孩子的錯!”這句適用於家長和教師。平時教學中,可以説經常會有這樣的體會,學生犯錯了,就開始挑他們的錯,一條條,一筐筐,原意是指望着他能改正,結果反而起了反向打擊,抑制了孩子的積極性,潛意識裏排斥教師,可是正在成長過程中的孩子,怎麼不犯錯呢?誰不是在不斷地犯錯中成長起來的呢?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就是成為他自己的過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會不可避免地出現問題的,比如叛逆、網癮、戀愛等等,所出現的種種問題,除了社會因素以外,家和學校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為什麼會這樣處理問題?我們該怎樣處理這些問題?瞭解孩子那就要了解他們所生長的環境。現在的孩子個個都是長輩眼中的惟一,無微不至的照顧着,呵護着,包辦型的溺愛抑或縱容型的溺愛,父母替孩子決定生活、老師替孩子決定學習的情況愈演愈烈,而孩子們的反抗也越來越強,其常見方式是網癮和叛逆,而極端方式則是自殺和殺人。當然這與我們所處的社會體制環境不無相關,素質教育面具下卻是舊式的應試教育,使家長只會要求孩子的分數;於是,孩子出了問題,怨孩子怨學校怨社會。這也是我們常常感歎與家長的難以溝通。

這本書裏的案例大多是不愉快的,而這些案例的形成都可以在家裏找到原因,從心理學方面進行分析,即使是那些所謂的社會性問題,也可以在家中找到一些成因。作為父母,所能做的就是避免這些誤區,努力把孩子培養成為有健全人格的人。而作為教師,更多的是給予理解、寬容,不要一刀切,也不要一昧地將責任全推給孩子們,而是多從家長處着手,或許會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

家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有可能疏遠人們之間的距離。關鍵在於家人之間的換位思考,積極溝通,以及不斷學習“如何愛人及被愛”。也可以總結為兩個字:理解。多一些理解,就會少些過於苛刻的要求;多一些理解,就會多些積極有效的溝通。

《家》讀後感 篇4

終於讀完了《家》的最後一頁,心中澎湃的浪花卻沒有平息,它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帶給了我歡笑,悲傷,氣憤,和失望……《家》描述的是一個封建的大家庭的悲歡離合。在這樣的家庭中,有着不可避免的明爭暗鬥,糾紛,不公與壓迫。但又因為身處於新文化運動的開始時期,卻也有令人感到驚奇的反抗。在封建社會的殘酷迫使下,一羣年輕可愛的生命受苦,煎熬,甚至是失去生命,因而故事中帶着血和淚,帶着控告與悲憤的呼聲。把鬥爭的劍刺向了極度腐朽的封建社會以及害人的封建禮教,並暗示它走向滅亡道路。我覺得書中最有魅力的東西就是矛盾。主人公中覺慧一羣象徵着一端,覺新連同老太爺一羣象徵着另一端。關於覺慧的個性,第三回就已經明顯了——幼稚、叛逆、熱情。剛在督軍暑懷着滿腔激情抒發了多時積累下的憤慨,卻又在家裏和老太爺吵上了一通。於是,覺新的話語在旁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實爺爺跟你説什麼話,你只要不聲不響地聽着,讓他一個人去説,等他話説夠了,氣平了,你答應幾個‘是’就走出去不是更簡單嗎?”好一次矛盾,好一次思想的撞擊。説到覺新,便讓我想到了梅:在覺新知道自己的訂婚日後,“他絕望地痛哭,他關上門,他用鋪蓋矇住頭痛苦。他順從了父親的意志,沒有怨言。可是在心裏他卻為着自己痛哭,為着他所愛的`少女痛哭。”在父親告訴他要去西蜀實業公司,在他面臨着一生的理想被強制剝奪之時,“一個念頭在他的腦子裏打轉:‘一切都完了。’。

他的心裏藏着不少的話,可是他一句也不説。”又是矛盾,又是思想的撞擊。終於,覺新和覺慧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地達到了高潮。那是在第三十一回覺慧勸覺新幫助已被強制訂婚的二哥與他真愛的琴結婚的段子:“‘你為什麼這樣生氣?他們只曉得他們的意志應當有人服從,所以你二哥的反抗也沒有用。’‘沒有用?你也這樣説?怪不得你不肯幫助二哥!’‘我又有什麼辦法呢?’覺新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你不記得爹臨死時是怎樣把我們交給你的?你説你對得起爹嗎?’”覺新被擊中了傷處,“‘我如果處在你的地位,我決不像你這樣懦弱無用,我一定會親自斷了馮家的親事!”覺新這時早已抽泣起來,最後,“‘你真是個懦夫!’覺慧這樣地罵了哥哥一句,就走開了。剩下覺新一人,房裏十分孤寂,十分陰暗,空氣沉重地向他壓下來……”是的,多麼激烈與深沉的矛盾啊!覺新的懦弱不就是想用自己的方式與無謂的犧牲多對得起爹一些麼!而如果繼續下去,琴不將是第二個梅麼!我彷彿也陷入了一片孤寂,在無邊的黑暗中思考……這種由矛盾所導致的黑暗是讀《家》的過程中經常會有的然而《家》中卻會時時在那些空隙之處讓你看到火光。在矛盾中,友情、親情、愛情以及那所有包含着美好、善良以及那所有值得感動的東西好似一股股暖流滌盪着這片孤寂,使黑暗中得以浮現出躍動着的星光。而隨着小説線索的行進,這光也似乎更亮了。我恨,我恨這一切悲劇的緣由,恨這些可惡的封建度禮教。在我閲讀的時候,常常在曲折的情節中、令人憤怒的場景中悲憤不已。裏面有太多受苦壓迫的人,有太多似乎只需要跨出一步就能勝利的事實,心中常常停留着無法排遣的壓抑。幸而,故事中有一個覺慧,他是進步的、是覺醒的。他敢於反抗祖父的命令、敢於指責大哥的“作輯主義”,他反抗家中的腐朽又壓迫人的一切。於是,他的覺醒意識時時促使他在語言上的搏擊。而隨着矛盾的日益激化,他的言語確實起到了打擊的作用。最後他離家,出走於更廣的空間。於是,彷彿一個後的封建時代落下了帷幕,另一個新的光明時代在他的面前升起!

《家》讀後感 篇5

“命運”這個詞,我們可以輕鬆用筆在幾秒鐘之內寫完,而真正的意義,卻要用一生去詮釋。我固然相信“人定勝天”這個説法,但是很多時候,人力在命運面前是顯得那麼微不足道,甚至於每一次的掙扎卻是推向更深的深淵的魔手。

他們,是家的一部分;他們,進行着愛與恨、情與理的衝突;他們,或壓抑,或掙扎,或抗爭;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奏着生命之歌。

《家》給我們塑造了專橫、衰老的高老太爺,荒淫殘忍的假道學馮樂山,腐化墮落的五老爺克定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又有敢於向死向封建抗議的剛烈丫頭鳴鳳,温順馴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長孫媳瑞鈺等。以及接受新潮思想、嚮往自由平等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

最讓我同情的不是投湖自盡的鳴鳳,也不是守寡病死的梅芬,而是處於“長房長孫”的特殊地位的覺新。他愛着一個人,卻同另一個人結婚生子;而後陪着與自己相守的人,又放不下愛着那個人。從始至終,除了最初他和梅芬的`那些相處,我看不到他真實的靈魂。不是不想逃,不是不想任性,不是不想掙扎,只是身份將他壓在了無形的五指山下,所以,他不能。覺慧口口聲聲稱他的哥哥為“無反抗主義者”,卻不知大哥註定是十字路口上最艱難的徘徊者,時代的犧牲者,他上承高老太爺的威嚴,下啟羨慕着覺慧的勇敢與追求。如果他處在覺民覺慧的位置,他斷不會再這樣壓抑着自己。他很清楚地明白若自己放下了這些擔子,這個腐爛、潰敗的封建大家庭只有走向滅亡的道路了,這對一個骨子裏還很傳統,捨棄不了“大家”的男人是無法容忍的。於是他選擇放棄自己的幸福,埋葬自己的感情去成全這個家庭。我們沒有權利去批判他的選擇是對是錯,只能説這個看似可以選擇的題目,其實只有一個選項。最終,他只能將自己的願景寄託於覺慧,希望他享受不到的可以由自己的弟弟去領略,這不是他的放棄,恰是他的希望,讓別人替自己幸福也是一種無奈的幸福。

這是一個默默承受,不懂反抗的人,那麼反抗的人有什麼結果呢?

作為高府丫鬟的鳴鳳用死亡控訴了這個吃人的封建的社會。最初,她以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愛着高高在上的覺慧,她不求相守,只願可以一直遠遠望着,不奢求,不指望能進一步靠近,出乎意料的是覺慧竟也愛着她。看似毫不費力就可以滿足的願望,鳴鳳卻不能,因為她只是一個丫鬟,丫鬟沒有過自己想過的生活的權利,從被主人買下的時候開始,她就沒有了主宰自己命運的權利。只是她太晚才看清。鳴鳳久久等着希望的火光,她單純的以為和覚慧的愛情可以改變她的命運,仍擺不脱命運的安排,她被要求嫁給一個老頭子,儘管她怎樣懇求,也逃不了,絕望中她只能選擇長眠地下。湖水成了她的最終歸宿,這是一個悲劇,也是美好的結局,沒有屈服,而是自已選擇歸宿這就是很勇敢的,在那個年代來説。覺慧開始讓我認為他是愛着鳴鳳的,而後我越來越懷疑,那是愛嗎?有那種愛,即使愛的人死了,卻只有歎息,而沒有多少悲痛表現的嗎?我本以為在鳴鳳死後,覺慧會哭天搶地,甚至於撕心裂肺的“殉情”,哪知他會那麼淡定,然後漸漸淡忘,又去追逐自由。其實這只是一種小青年的反抗心理吧,不想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追求一種新鮮的感情,並非什麼愛。只可憐了鳴鳳,死心塌地換來一場空。悲哉!

小説中一個又一個的人物,向我們控訴着封建禮教對人生活的殘骸,想説不能説,想愛不能愛,有的是無止境的約束和看不到光明的未來,不掙扎不甘心,掙扎了又是徒勞,怎樣都是錯,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就一個字可以形容——難。

《家》讀後感 篇6

寫此篇文章的時候正播新聞:一惡父親怒甩孩子,致頭着地,顱腦損傷,孩子危在旦夕。起因是妻子和婆婆為誰帶孩子爭吵7天,丈夫找不到妻子,一時氣憤,拿孩子出氣。再瞭解丈夫找不到妻子子是因為夫妻矛盾,男子用刀割傷妻子腹部,妻子住院,丈夫心生憤怒。

家原本是避風港,為何會變成血淋淋的戰場?為何家會傷人?!

心理學書籍《為何家會傷人》詮釋了很多心理真相。一個人的人格6歲前就形成,不是棍棒教育訓出來的,也不是通過講道理教導出來的,只形成於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模式。孩子6歲前的主要撫養者形象會被孩子內化為“內在的父母”,而孩子自己的形象會內化為“內在的小孩”。所謂人格即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的關係,一個人和外界相處的任何關係都是我們內在關係的投射。即我們原生家庭中我們和撫養父母關係傳遞到我們和他人的'關係模式上,比如和配偶,孩子的新家關係模式中。

家既是愛的最主要傳遞者也是恨的最主要傳遞者。家庭暴力的因子從小種下,新聞事件報道中形容傷害孩子的父親為惡父,從心理學角度是説有心理疾病的,暴力偏執。夫妻矛盾,吵架用刀割傷妻子腹部。孩子問題引發矛盾,甩死孩子。只是孩子的問題麼?沒了孩子家庭就相安無事了?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猜想該男子小時父母和他的關係,父母對他也是棍棒教育,或者威脅打罵來表達父母的不滿情緒。受傷的孩子因畏懼而妥協,即使表面沒有反抗,也會心生恨意,因為這是強迫加給我的,給我帶來痛苦,不是我自主選擇。孩子從切身經歷學會和其他人溝通的手段--用武力吵架表達自己的情緒,讓你聽我的。孩子成為父母意志的簡單複製,長大後會把吵架武力打罵的溝通模式用到婚姻、家庭工作上。發生矛盾,對待妻子、孩子、單位同事也是用同樣的方法,粗暴。就像故事中的男子,傷害了妻子和孩子,釀成無法挽回的惡果。

我們已經知道棍棒教育的壞處,許多年輕夫妻不會體罰孩子。可現在我們身邊還是能看到這樣的例子。比如孩子不聽話,撫養者會威脅説:“你再不聽話,我就要打你了。”在孩子小時言語威脅通常容易奏效,孩子聽話了,滿足了大人的希望。這彷彿是最立竿見影有效的"教育"方法,真是這樣麼?言語威脅是偷懶的教育,家長出於的心理需求是:我用這種方法來“快速”讓孩子聽話,我的意志能控制孩子。如果站在孩子角度,弱小的孩子依賴家長,沒有能力反抗,他學到武力能使別人服從,強悍的人有話語權。孩子把用學到的方法來和同齡人相處,把內在小孩投射到他人身上,言語威脅來表達自己,形成暴力人格,那麼後果是可想而知的。這幾天報紙上頻繁出現的父母虐打子女事件,正是這樣的結果。

在書中,特別提到目前中國家庭常見的幾種教育問題,分析下去是心理問題。比如中國文化中,特別不鼓勵孩子獨立,對好孩子評價就是“聽話”。在家聽父母話,依賴父母。在聽老師話,依賴老師。父母控制慾太強,沒有給孩子獨立空間,甚至抑制孩子獨立-叛逆期。理由是---我是為你好。彷彿除了孩子自己,其他人都知道孩子該怎麼做,就他自己不知道。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很低,不會自己做決定。長大後,覺得人生不是自己的,形成外部評價體系,太在乎別人的評價,做事不是為了自己內心的需要,而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好評。他們學習,生活的動力來自父母的壓力,不知道自己內心想要什麼。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發展,其實扼殺了孩子獨立性,孩子成了父母粗糙的複製。我們不乏聽到從選擇大學專業到選擇另一半成立自己家庭,再到養育第三代,原生家庭父母都會習慣的干涉。

要改善最好的就是“適當放手”,給孩子設立底線—認真生活,不做壞事,沒有完美的孩子。教孩子知識,不如給孩子愛。引用書中的話:最好的父母是,無論你做什麼,他們都鼓勵你。

《家》讀後感 篇7

任何一幅簡單的圖畫都有着透明的色澤和模糊的形象。

當一個藝術家故意要裝飾自然,用綠的顏色畫春天,用深紅色的顏色畫旭陽,用硃紅色的顏色來畫嘴脣,那他創造出來的東西是模糊的——因為他怕真理,透明化的世界是不存在的。模糊的視線才會出真理嗎?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美的,冰雪少女出凡塵,上帝不加任何的修飾展現出苔絲那素衣的美,每一幅畫——大大的眼睛,大膽接受一切外部的真實而又毫不畏懼困難地,像打開的書一樣,懂得其中內在的真實。苔絲的體型塑造時不用任何複雜的線條,更不用什麼顏色來透造,僅用了磚墨條來勾勒,用漆黑恐怖的環境來渲染內心的潔白無邪。在森林中那張苔絲背對着純黑的樹木,用那背景更加烘托她內心的傷悲,她的單純,可愛變成了“蛋白質”加上可憐沒人愛。她對待愛總是虔誠的不加任何的雜質,不加其他模糊性的。

誠實的人必有誠實的好,然而一次親身經歷低過兩次老師的教導。苔絲的父母預卜一切危險的人將永不會航行大海,事事憂慮將一事無成,他們想不勞而獲得到名譽或財富,他們是在虛偽的透明讓一個涉世未深的女子去闖德伯家那模糊的世界,遇到亞雷德伯,一切來得那麼的直白,他的花言巧語,讓苔絲不慎陷入沾泥,又是一幅叢叢水草用素描的魔法將其模糊化,而獨留女主人公那並聳着肩,眼睛發着透徹的光芒,她在迷茫,在思索……

她稀稀疏疏的頭髮與水草相互交襯,她的精神在消極,她開始在悔恨,在憤怒,不想糾纏,想擺脱,有了孩子,她才有了些慰籍,然孩子的失掉,她又開始彷徨,透明化的悲,模糊化的冷,亞雷他的不負責,他的花心,使苔絲感到更冷,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得到了的也許感到不過如此……他的心中或許如此反覆着,有了責任會更加繁重。當時苔絲的內心也有一種情不自禁的慾望,不過那只是少女的一種模糊的朦朧感,在繪畫中沒有亞雷的身體像,他是虛無的模糊存在着。縱觀圖片:樸實厚重人類思想單純透明,西方“世外桃源”女人的痴情,男人的憂愁,表達的淋漓盡致。作者給予苔絲身穿潔白的字衣裙,也許是精神上的富有,在被侮辱迷茫後,她旌旗重鼓又走回農場。這一次的她眼神中帶有模糊性,然而一幅農場依舊迷人,寧靜,而她的心智開始成熟厚重,她討厭自己的身軀,但卻仍擁有一顆純潔的心,她認識了克萊爾,一位紳士般的君子,但不管是透明的人性還是模糊的現實,對於苔絲來説真的`是某個人的身上都有祕密的,透明的人性是不存在的,沒有誰真得像一張白紙,去適應模糊的人生吧,她的無奈,她的惆悵,遭到心愛人的拒絕,她的精神開始崩潰她又要再逃避……這次卻是他的愛人在逃……

再一次遇到亞雷,克萊爾時,兩種心靈的撫慰,使她終於拿起刀子殺了亞雷,那是她最勇敢無忌的做法,是他毀掉了自己幸福的人,她終於可以解脱了,因此她悄然的走上了絞刑台,不為別的,只為自己明明白白的走過這一世,最後一張圖片乾枯的軀體,暗淡的房屋中,散發着寂冷,蕭瑟,更加反襯出她的精神。定上天堂,永遠和祥仁慈……

她的人生不再透白,而會風姿多彩。

也許常説思想深刻,情感高尚,品德端正者活得最好,然而衡量生命的價值系以思想和行為,而非以壽命長短的,她的死是靈魂與肉體的統一,透明化的人性與社會模糊的互相統一對立的結果。

回想開始那張苔絲獨站在農場旁有一頭牛陪伴,使人看到實際的透明,而社會的模糊性,雖範圍小,但它凸現出主人公苔絲的本質,一幅畫卷,正是主人公的透明。她的選擇,真得是再透明不了的沒有原因的“因果關係”了,深刻的現實終結。

《家》讀後感 篇8

《飢餓藝術家》這部作品中卡夫卡匠心獨運,為我們描繪了一個荒誕卻又真實的離奇世界。一直以來,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讓人們相信,飢餓藝術家是卡夫卡在作品中的映射:病逝前一個月,卡夫卡曾在病榻上艱難地校對這篇小説的清樣,並在讀完之後淚流滿面。藝術家的悲慘遭遇似乎象徵着現實中卡夫卡面對嚴酷的社會壓力不斷的躲藏自己、隱蔽自己。但通過眼淚,我們能讀到的是卡夫卡對人類社會難以調和的哀歎與被困在現代社會的悖謬陷阱中無法自拔的神傷。

飢餓藝術家的一生是可悲的,對於自己的藝術他一直都在尋求觀眾的肯定與讚賞,而卻到死都沒能得到。在飢餓表演早期,人們對觀看飢餓表演有非常濃厚的興趣,"全城的人都在為飢餓表演忙忙碌碌,觀眾與日俱增,人人都渴望每天至少觀看一次飢餓藝術家的表演。臨近表演後期,不少人買了長期票,天天坐在小鐵籠子跟前,就是晚上,觀眾也絡繹不絕。為了看得不失效果,人們舉着火把"。而後來,人們冷落了飢餓表演,他表演的場所被安排在通往獸場的過道上,人們只有在去看猛獸表演的途中才會路過它的籠子,看他幾眼。飢餓藝術家早期風光一時、四周都是鮮花掌聲的境況與他最後孤零零地與腐草一起被埋了的結局,產生強烈的落差和對比。

飢餓藝術家死後,小豹子取代了他的位置,人們對它非常着迷,"擠在籠子周圍,絲毫不肯離去",更加襯托出飢餓藝術家的淒涼。他的.死亡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他為自由而犧牲的偉大壯舉不為人知。其中對飢餓表演較為經典的描述是在結束了40天飢餓藝術表演之後,飢餓藝術家從籠子裏出來,經理人向眾人展示飢餓藝術家虛弱慘象的那一段描寫。

"經理雙手卡住飢餓藝術家的細腰,有些過分小心翼翼,他的動作神情使人聯想到,他手中不是一個活人,而是一件極易破碎的物品。這時經理或許暗中輕輕碰了一下飢餓藝術家,以致於他的雙腳和上身左右搖擺不停""飢餓藝術家任其擺佈,他腦袋聾拉在胸前,好像它是不聽使喚地滾到那裏,然後又莫名其妙地一動不動。他的身體已經掏空,雙腿出於自衞本能緊緊和膝蓋貼在一起,雙腳卻擦着地面,似乎那不是真正的地面,它們好像正在尋找真正的可以着落的地方。"

這些語言鮮明豐富,具有強烈的誇張色彩和諷刺意味。從中我們能明顯感受到,看似平靜的描述背後壓抑着強烈情感,敍述者並不是不帶任何情緒的、純客觀地平淡述説着這慘象,而是壓抑着強烈的對飢餓藝術家的同情,對以經理為代表的愚人的嘲弄與厭惡。

在這篇小説裏,社會上的公眾對飢餓藝術家的評判並非單一的,一面上覺得飢餓藝術家技藝高超,另一面覺得飢餓藝術家會偷偷吃東西。為了對抗這種觀點,飢餓藝術家自表清白地不斷唱歌,這反倒沒有扭轉公眾的觀點,反而使得大家更加覺得藝術家技藝高超,能一邊唱歌一邊吃東西。面對這個不斷以世俗化侵蝕一切的世界,藝術家更希望守衞能對自己監視嚴密一些,因為守衞在看守自己這件事的不上心,就是對自己藝術表演純正性與正當性的一種破壞。然而守衞們根本不會理解以及按照飢餓藝術家的這套邏輯來行事,飢餓藝術家的理想情景對於這個世俗化運行已久的世界來説是完全對立且蚍蜉撼樹的。

在臨終之前,飢餓藝術家終於道出了自己選擇飢餓的真實原因,他的胃口所渴望的自由在這個荒誕的世界裏根本不存在,所以他選擇把自己裝在籠子裏,不願與外界同流合污。事實上,他早已經知道了"同愚昧抗爭,同這個愚昧的世界抗爭是徒勞的",但為了信念和追求,他選擇繼續飢餓,不惜犧牲生命,"不自由,毋寧死",這種殉道者精神使得飢餓藝術家這一人物形象更加高大,他的死也透出更加悲壯的意味,讓人難忘,迫人反思。

《家》讀後感 篇9

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初聽《朱子家訓》我不以為然,心想這只不過是一家之法,但在細細品讀之後,我覺得這樣的家訓正是我們現代社會每個家庭都應該學習的。

我們對待中國的傳統文化一直持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對待《朱子家訓》也應如此。首先我們知道《朱子家訓》的作者是朱用純,其一生致力於研究程朱理學,因此這篇家訓也就是集中體現了儒家學説的思想,尤其是“修身”、“齊家”的思想。就這倆點來説,這篇家訓無疑是成功的。

文中説:“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户,必親自檢點。”這就是一種對於自身的修養。對於今天的人,我們習以為常的是早晨急匆匆的起牀,甚至早飯都直接省略,立馬奔向公司或學校;晚上有豐富的夜生活,夜不歸宿實屬正常。但是這樣的生活顯然是不健康的。學習家訓中的這句話,有助於幫我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今天我們常説鋪張浪費可恥,那麼我們就應該牢記“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我們不能過分的追求物質生活,那麼我們應該牢記“勿營華屋,勿謀良田”那些求金龜婿的應牢記“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此乃“齊家”之道。

在整篇家訓中我最喜歡的一句便是“易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在我想來,做到這一點必須要做到三件事。第一,有足夠的實力。機會隨時可能會出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必須要有十足的底氣去面對,我們可以努力地做到在任何情況面前説:“我可以!”第二,做事有準備。所謂不打無準備之仗,我們做什麼事情必須有充足的準備,考慮應該全面,對可能的後果有一定的預測。第三,要勇於承擔。一件事情有時候我們必須要做,但是在我們預見中卻需要付出許多,這就需要我們敢於承擔這樣的損失。獲得的同時我們應該學會接受失去,世間沒有十全十美。

“重貲財,薄父母,不成人子”這句話不能不讓人叫好,“重貲才,薄父母”現在有多少人不是如此?身為人子,父母永遠是第一位的。父母給了我們生命,父母供養我們幾十年,父母教會我們做人,當我們開始獨擋一面時,我們怎可忘卻我們的父母,我們怎可讓錢矇蔽我們的雙眼,我們怎可讓父母孤單寂寞?在學習工作閒暇之餘給父母打個電話,假期時常回家看看,和父母聊聊天。父母所期待的並不是你帶多少錢回去,父母真正在意的是你,只有你!不可否認的是現代生活壓力很大,成為錢的奴隸

並不稀奇,我們在忙於自身的同時不可避免的.會忽視我們的父母,我們的父母也常常理解我們,因為他們想讓我們過得更好。但是,這句話告訴我們在再大的生活壓力下,我們也必須保持內心的清明,把父母放在心上。

但是,“善欲人見,不是真善”在我看來也不盡然。人們都説當前的中國道德滑坡、信仰缺失,“善”已經難以在人羣中尋找到。所以我們要做的是宣揚善,讓更多的善散發出來帶動更多的人向善。陳光標一直宣揚高調慈善,我覺得也是不錯的,他是真善嗎?以家訓來看此非善舉,但他做的善事確實實實在在地,真或假那些什麼都沒做過的有何資格評價呢?“守分安命,順時聽天”卻也絕非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我更願意相信“人定勝天”。説得霸氣一點那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哪怕是面臨人力不可為的變故,我們也不應該歸結於所謂的命!史鐵生曾説過“知命”,我覺得這更是一種智慧。命運不應該成為我們應該順應的,它應該成為我們認識自我,瞭解人生的一種方式。

讀完《朱子家訓》,我承認我還有許多的不足,我相信每一個現今的人都應該來讀一讀《朱子家訓》。我們需要以此為標準,修正自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必躬行之!

《家》讀後感 篇10

巴金的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內容是寫了一個大家庭的沒落和分化來寫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盪。真實地寫出了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爛,潰敗的歷史;用巴金老先生自己的話説:他“所要展示給讀者的乃是描寫過去十多年間的一幅圖畫”。為了維護這個作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臨崩潰的家庭,以高老太爺和高克明為代表的那些衞道者,竭力奉持着禮教和家訓,從而壓迫了青年人。

在《家》中,梅表姐的抑鬱致死,瑞珏的悲慘命運,鳴鳳的投湖悲劇,婉兒的被逼出嫁……無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禮教、迷信迫害的結果。作者通過這些描寫,表現了深切的同情和悲憤,並向垂死的制度發出了“我控訴”的呼聲。覺新、覺民、覺慧兄弟三人的不同命運也是作品的一條主線,是始終貫串在《激流》三部曲裏的人。覺新,而且可以説是整個作品佈局的主幹。這是一個為舊制度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心底裏雖然有着是非和愛憎的界限,但他無力掙扎,只能傷心地痛哭,忍受着精神上的痛苦。他是舊禮教制度下的犧牲者,但同時又不自覺地扮演了一個維護者的角色。原著中作者對他是有一些批判的,大多是通過覺慧,批判他的怯弱、“作揖哲學”和“無抵抗主義”,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諒。讀者只有在把他當作一個犧牲者的心情下才可能產生一點惋惜;這種情緒卻往往又為人物自己的行動所否定了。覺民的性格是沉着的,也是比較定型的;作者給他安排了一個比較順利的遭遇,使他勝利地得到愛情,跨過了逃婚的鬥爭,他自信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

《家》中的重要人物覺慧,便是這種受到新思潮衝擊的新生的民主主義力量的代表。他堅決反對大哥覺新的“作揖哲學”和“無抵抗主義”,他的信念很單純,對舊勢力“不顧忌,不害怕,不妥協”。他的確是“幼稚”的,對周圍的一切還不能作出科學的分析,甚至感到“這舊家庭裏面的一切簡直是一個複雜的結”,他這直率的熱烈的心是無法把它解開的。但因為“五四”時代對舊的一切表示懷疑和否定的精神,他知道這個家庭是“無可挽救的了”。他並不想對“家”寄託什麼希望,而熱心於交結新朋友、討論社會問題、編輯刊物,創辦閲報社等等社會活動,“誇大地把改良社會、解放人羣的責任放在自己的肩上”。即使在他與鳴鳳熱戀的時期,他在外面也“確實忘了鳴鳳”,只有回到那和沙漠一樣寂寞的家裏時,才“不能不因思念她而苦惱”。最後,覺慧無所顧忌地離開家而遠走了。作者通過覺慧對覺新的“作揖主義”和別人的懦弱性格作了批判。

作品中四位女主人公不同的命運中又有着某種相同——瑞珏,舊社會的一個女人,可以説死在封建的禮教下,也可以説是死在她對愛情的追求下。我寧願認為她是死在對愛情追求下,也不願認為她是死在封建的禮教下。因為最起碼他追求到了她的愛情,那是有價值的死;但在那個封建思想瀰漫的社會下,如果説她死於封建禮教,那並不希奇,封建禮教下死的女人還不夠多麼?

鳴鳳就是一個例子,所以説她死於封建禮教會讓我覺得她的沒有任何的價值。巴金在回憶自己寫下這些文字時,説過這樣一段話:“我熟悉我所描寫的人物和生活,因為我在那樣的家庭裏度過了我最初的十九年的歲月,那些人都是我當時朝夕相見的,也是我所愛過和我所恨過的。然而我並不是寫我自己家庭的歷史,我寫了一般的官僚地主家庭的歷史。我寫梅,寫瑞珏,寫鳴鳳,我心裏充滿了同情和悲憤。我慶幸我把自己的感情放進了我的小説,我代那許多做了不必要的犧牲的年輕女人叫出了一聲:冤枉!我真不忍挖開我的回憶的墳墓,那裏面不知道埋葬了多少令人傷心斷腸的痛史。”

《家》讀後感 篇11

巴金的《激流》第一部,在今年的寒假我有讀過他的《愛情三部曲》的第一部《家》。這次給我的感覺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很不一樣的地方。

這只是一年以內的事,卻寫了這樣長的篇幅,這也是作者沒想到的,然而單以這一年的大小事變來描寫,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一個正在崩潰的資產階級家庭的全部悲歡離合的歷史了。這裏所描寫的高家正是這類家庭的典型代表,在當時社會的各地都可以找到和這相似的家庭來。

這裏面的主人公是在那些家庭裏常常見到的。這種家庭必然走上崩潰的路,走到它自己親手掘成的墓穴。包含在那裏面的掙扎,鬥爭和悲劇,一些可愛的年輕的生命在那裏面受苦,掙扎而終於不免滅亡。最後一箇舊禮教的叛徒,一個幼稚然而大膽的叛徒的出現,我們便把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個舊家庭裏面我們是悶得透不過氣來了。

這個“叛徒”就是覺慧。讀完了《家》,我禁不住要愛覺慧。他不是一個英雄,他很幼稚。憑着一個單純的信仰,踏着大步向一個簡單的目標走去:我要做我自己的主人!我偏偏要做別人不許我做的事,有時候我也不免有過分的行動。

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代表三種不同的性格,由這不同的性格而得到不同的結局。

覺新本有一個美妙的幻夢,然後自己把它打破了;有一個光榮的前途,自己把它毀滅了。在一個短時期內也曾為自己創造了一個新的理想,你又拿“作揖主義”和“無抵抗主義”把自己的頭腦麻醉了。你曾經愛過一個少女,而又讓父親用拈鬮的辦法決定了你的命運,去跟另一個少女結婚;你愛你的妻,卻又因為別人的鬼話把你待產的孕婦送到城外荒涼的地方去。你含着眼淚忍受了一切不義的行為,你從來不曾説過一句反抗的話,你活着完全是為了敷衍別人,任人播弄。

還有一個劍雲,他是一個柔弱,怯儒的性格。他從不反抗,從不抱怨,也從沒有想到掙扎。他默默地忍受他所得到的一切。他甚至比覺新還更軟弱,還更缺乏果斷。其實他可以説是根本就沒有計劃,沒有志願。他只把對一個少女的愛情看作他生活裏的唯一的明燈。然而他連他自己所最寶貴的感情也不敢讓那個少女(琴)知道,反而很謙遜地看着另一個男子(覺民)去取得她的愛情。

在女人方面寫了梅、琴、鳴鳳,也代表三種不同的性格,也有三種不同的結局。

鳴鳳,是性格、教養、環境逼着她在湖水中找到歸宿。

只願琴將來不使我們失望。在《家》中我已經看見希望的火花了。

“——難道因為幾千年來這條路上就浸泡了女人的血淚,所以現在和將來的女人還要繼續在那裏斷送她們的青春,流盡她們的眼淚,嘔盡她們的心血嗎?

——難道女人只是男人的玩物嗎?——犧牲,這樣的犧牲究竟給誰帶來了幸福呢?”

琴已經發出這樣的疑問了。她不平地叫起來。她的呼聲得到了她同代的姐妹們的響應。

作者在一篇小説裏曾經寫過:“那十幾年的.生活是一個多麼可怕的麼夢魘!我讀着線裝書,坐在禮教的監牢裏,眼看着許多人在那裏面掙扎、受苦,沒有青春,沒有幸福,永遠做不必要的犧牲品,最後終於得着滅亡的命運。還不説我自己所身受到的痛苦!……那十幾年裏面我已經用眼淚埋葬了不少的屍首,那些都是不必要的犧牲者,完全是被陳腐的封建道德、傳統觀念和兩三個人的一時的任性殺死的。我離開舊家庭,就像甩掉一個可怕的陰影,我沒有一點留戀。……”

所以作者説他要寫一部《家》來作為一代青年的呼籲。要為過去那無數的無名的犧牲者“喊冤”!要從惡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這個工作雖是他不能勝任的,但是他不願意逃避他的責任。

但是在我看來巴金先生把這份工作勝任的很好了,這本書讓我們瞭解當時封建社會的一些情況。讓我感受到這裏面深深的愛恨情仇,感受到作者對封建禮教的痛恨,小説裏面作者個人的愛憎實在是太深了,因為作者和他們一同經歷過啊!

《家》讀後感 篇12

讀了《16位教育家的智慧檔案》一書,我的眼球就被深深攫住了。

有人説,名師之名,不在於名,而在於“明”。“明”就是智慧。有人説。智慧是一條通往人生幸福和快樂的心靈之路。

那麼,教育家的智慧,便是給他的孩子們以幸福和快樂。中國需要教育家,因為中國的教育吸引智慧。本書的每一頁,都給我帶來了啟迪和快樂。

誰是中國最好的中國小教師?根據不同的標準,我們會列出不同的長長的名單,為此,教育部從全國各省的80多名中國小優秀教師、校長人選中,精選了十幾名,集中展示我國傑出教師的教育理想、教育經驗、教育智慧、教育探索歷程和教育成果,譜寫“當代中國教育師”。

他們共同的教育情懷和不同的教育人生,是中國基礎教育的重要財富。他們中魏書生是我較熟悉的、敬佩的名師名師之一,他的教育理念也是我身體力行的`。“我不會教書,是學生教會我教書;我不會改變後進學生,是後進學生幫我教會了怎樣教後進學生。我總是與學生商量我怎麼學,怎麼教。凡是學生自己能做的事,你老師就不要去替代。如果你替代了,你這是剝奪人家的權利,壓抑人家的才能,助長人家的依賴思想。”魏書生邊教學邊研究,他一直努力做三件事:

一、看多家之言;

二、堅持寫日記;

三、堅持寫文章。

他認為工作學習是快樂事情,看多家之言才能融會貫通,才能領會到理論的精神實質;堅持寫日記,有利於研究自己,改變自己;寫文章是抓住機會進行科研的有效途徑。人,一旦從研究的角度來看待他的本職工作,那麼,無論他的工作多麼平凡,都會有無窮無盡的價值,同時也會有無窮無盡的樂趣。

我記住了魏書生的話,並儘量為之,在平凡的教學崗位上,做好自己平凡煩的事情。“當你把學生看成天使,那你天天生活在天堂裏;當你把學生看成魔鬼,那你天天生活在地獄裏。”讓我永葆一顆童心去善待學生,善待生活。李鎮西,教育學博士,被稱為“中國的蘇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師”,他説:“一個老師有童心,有愛心,才會有事業心。老師有童心,有愛心,才會有責任心。我們不能通過形式主義把大人的意志強加給學生,我們的活動不能成人化,而應該充滿童趣,我們的教育一定要走進學生的心靈。”

最讓我感觸的是他説的:“一個班級50多個孩子憧憬着50多個未來,而我們常常卻用一個未來來要求學生,這是很殘酷的。這種教育是可怕的,剝奪了孩子的憧憬和夢想。”他還道出了教育的真諦:“愛不等於教育,但教育不能沒有愛。不是我愛學生,而是學生愛我。關鍵是老師能否感知學生的愛。愛只能在愛中去培養,愛心不等於教育,只有加入民主的內涵才是完整的。專制的愛,是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了學生,這不是有民主精神的愛。班級建設應該成為對學生進行民主啟蒙的重要手段。在民主中學會民主,和學生一起成長。”説得多麼好啊!這是對我們老師所謂的師道尊嚴最好的詮釋。

一個小小的講台,擔負着民主啟蒙的大任。我們老師想到過嗎?對於後進生的問題上,他説:“名師不僅要靠教優秀生成為名師,還有研究後進生,後進生更應該成為我們關注的對象。一個老師愛優生不難,但從心底裏愛差生才是真愛。每一個後進生都是一個科研物件,和後進生打交道,老師的進步非常大。”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優秀生受到老師的關注多,成績越好,老師關注就越多,形成了良性循環,而後進生較少受到關注,得到的是冷漠、歧視,心理受到壓抑,形成了惡性循環,這是多麼不盡人性,多麼值得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反思的問題。

我一直認為:愛不愛學困生,是衡量一位老師是否為優秀教師的試金石。他告訴我們轉化後進生的五個原則:

1、建立感情,

2、充滿信心,

3、降低要求,

4、允許反覆,

5、集體幫助。

《家》讀後感 篇13

他不是一個英雄,他太幼稚了。——巴金

——[就當]題記[叭]

覺慧、覺民、覺新、琴、梅、鳴鳳、四爸五爸和爺爺,這一家人似乎就是這個時期幾代人的縮影。當一個新的時代的曙光來臨的時候,終將與舊社會和舊制度發生衝撞,而導致革命。縱觀整個中國的發展歷史,這種革命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然而巴金筆下的,五四時期的這次革新,這次革命,或許是最有代表性的青年人的革命。

當新時期的新文化與權威頂撞上的時候,會出來這樣一撥年輕人,一波覺慧一樣的人:他們是幼稚的,不錯,在腦袋裏面或許總是思索着改變,充滿了革命的慾望,然是不顧實際的殘酷;會出現另一年輕人,一波覺新一樣的人:他們曾有過幻想過上新生活,然而現實的殘酷讓他們對過時的權威不做抵抗,對過時的想法無動於衷;然而還有一撥年輕人,介於兩者之間,如同覺民,晃盪於二者之間,思想發熱之時便追隨新的事物,然而當困難險阻擺在面前的時候,又思索退縮。

覺慧是一個奮進的人,一個激進的人,一個大膽的人,一個幼稚的人。

巴金的筆是善良的,給了覺慧一個遠大的前程,就如同善良的歷史,給與當年的巴金一個光明的未來。

巴金説,他並不是英雄,他原來是幼稚的。

我認為,歷史會説,覺慧是幼稚的,然而他是一個英雄。

當五四的火炬即將被點燃的時候,倘若沒有這樣一羣敢於質問權威、敢於與權威對立的人,那場把學生們拒絕在軍營門口的大雨終將也澆滅火炬。覺慧思想是明確的,行動是堅定的,縱使那些殘酷的事實橫截在他面前,他從未退縮。

“我要給自己把幸福爭過來”

正如這句話所説,覺慧並沒有為鳳鳴的死而做過多的感傷,反而化作一番動力,在無比肯定的、堅定地喊出“我是青年”之後,又投入到奮鬥的隊伍當中了。

若果這麼説的話,似乎覺慧擁有的只是鬥志,甚至談論不上鬥志,只不過是空泛的、寬泛的浪漫主義理想罷了,但覺慧有一種素養、巴金有一種精神,讓它成為了英雄。

為何覺慧的理想太過完美,因為無論如何,革命發生在青年人中,而非所有人間,有一種過時的但仍然無人敢質問的`權威,這權威終將把他限制在牢籠裏,如同一隻想要翱翔於天際的鳥,不掙脱這牢籠,便不可展翅翱翔。

覺慧做到了,歷史讓巴金做到了。

從為覺新定婚事,到把覺慧關在房子裏,縱使所有人都認為這不甚正確,但沒有人敢於與高老爺頂撞,因為縱使高老爺年邁,縱使高老爺已經沒有一點力量,他依然有一種場,一種在舊社會中腐朽了的場,叫做“無人敢問的絕對權威”。

或許高老爺的死是必然的,因為歷史的洪流終將把他淘汰,但是至死時,或許是覺會不懈的努力,讓高老爺最終停止繼續犯下錯誤,讓高老爺似乎有了一些覺悟。這種覺悟,在那個時代,是絕無僅有的。或許巴金的爺爺至死還一直言過飾非,但是巴金善良的筆尖讓高老爺在死前理解了這羣年輕人的奮鬥,或許並沒有理解新的一切事物,但至少放棄了自己的權威,讓後繼的人自由的繼續自己的事業。

縱觀現代的中國,現代的社會,似乎每個人心中都存有一點改革的想法。能想起革新的人不在少數,也有無數的青年夢想着有一個怎樣怎樣的社會,一個怎樣怎樣的未來,這不是英雄,這也不應該是英雄所具備的一切。

這是幼稚的。

缺少什麼?

“大膽,大膽,永遠大膽!”(——丹東)

然而我們所缺少的就是一點點,哪怕是一點點,覺慧所擁有的,敢於質問權威的膽量。這就是為什麼他們被稱作英雄,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成為了英雄。

無論是否改革,無論是否革新,一點點這樣的膽量必須存在於每一個人胸腔當中,否則這個人不是像覺新一樣無抵抗、作揖,就是像劍雲一樣懦弱,要不就是像巴金所説的,幼稚。

哦,對了,有一點似乎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就如同巴金在後來所説過的一句話:

“看我怎樣踏過那一切骸骨前進!”

《家》讀後感 篇14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歷來為人稱道,久傳不衰。對於其中的一些篇章,我們可謂耳熟能詳,比如《小石潭記》、《醉翁亭記》、《赤壁賦》等篇。韓柳處在時代的風口浪尖,直面駢文盛行的現狀,大力倡導古文革新運動,扭轉了唐初浮靡文風的不良影響,開創了散文創作的新風氣。有宋一代倡文偃武,文人創作一時為盛,蔚為大觀,然則良莠不齊,魚目混珠。以歐陽修為首的有識之士,既繼承韓柳,又對唐末宋初的古文不良傾向展開批判,將散文引向正軌。八大家作為文壇領袖,勇於擔當,革新文壇弊端不遺餘力,對後世散文創作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我們今天閲讀唐宋八大家,不僅要欣賞他們敏捷的才思、巧妙的構思,還應該學習他們輝耀百代的人格力量。在葛曉音著的《唐宋八大家》的同名序言中,對於八大家有着極為準確、翔實、生動的介紹,讀了序文,再讀正文,有助於理解。

散文形散而意不散,看似無甚相關,而構成全篇要素卻不容割裂。百花文藝出版社創辦的《散文》期刊,是當今散文創作的風向標。其語言的豐贍華美所在皆是,讀來頗為享受。然而,如果讀得多了,讀者想必也注意到了其中的文字篇幅,大多宂長,拉拉雜雜。美則美矣,失之篇幅過長,難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不免有過眼煙雲之慨。反觀八大家的文字,增一字則多餘,減一字而不足。文章大多短小緊湊,其文字錘鍊之深豈今日之深非今天的一般作家可比。歐陽修寫《醉翁亭記》一文,曾經反覆修改,徵求過別人意見。這不免令人想起唐代詩人白居易,白每成一詩,必親自讀給不識字的老婦聽,只有老婦聽得懂了方才定稿。歐陽修也是這樣,對自己要求甚嚴。《醉翁亭記》的開頭是這樣的:環滁皆山也。區區五字可以説極為簡練,給人印象深刻。可讀者不知道的是,文章寫成後,歐陽修反覆斟酌仍然不滿意。他讓人把文章抄寫了六份,鄭重張榜徵改。原來的開頭是這樣的:滁州四面皆山也,東有烏龍山,西有大豐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大家想想看,如此具體的介紹,光是這麼多山名,也夠讓人頭疼了。歐陽修虛心聽取意見,終改為我們今天讀到的樣子。不止是歐陽修,八大家對於散文創作莫不如此。常讀這樣的文字,對於我們也是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有益於我們改掉寫東西宂長抓不住重點的毛病,豈不一舉兩得。

八大家的文字精煉耐讀,早已是不刊之論。而八大家的為人亦是後世楷模,可資借鑑。我們都説,先做人後做事。做人關乎為文,絕不是一句空話。我們通過八大家的文字,可以感受到他們高尚正直的品格,如沐春風。動情如韓愈,一篇《祭十二郎文》寫得哀感天地,令人動容。優秀的文字都是一脈相承的,自古皆然。書法大家顏真卿的那篇《祭侄文稿》同樣也是一篇祭文,其中的真情流露,與韓文如出一轍。灑脱如蘇軾,一篇《記承天寺夜遊》,全文僅八十三字,通過優美的`文字,一個樂觀知天命的文豪形象躍然紙上。“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真千古浩歎!不必多説了,翻閲這部薄薄的八大家選文,讓你沉浸其中的絕不僅僅是文字,還有人格。

作家馮書根在通讀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後,曾感歎地説:“為什麼這八大家的散文時隔千年,仍然有着強大的生命力?被一代又一代讀者吟誦傳唱,經久不衰?”在他看來,散文是一個聲音呼喚一個聲音。作者與讀者在文字曠野裏相遇,更是散文獨具的殊勝之處。在散文的轄區,筆勾往事,文露真情,作者與讀者攜帶各自的行囊,各補各的人生破網,卻在某個神祕時刻,在文字裏相遇,彼此相視一笑,揮手一別。説得真好,我們與古人在文字裏相遇,無論歡笑,還是悲傷,可感可知。文字世代連續,思想千古如新。好文字,好情操,好思想,都彌足珍貴。

唐宋八大家的風采永存,今天我們讀他們的散文,是對古典文化的傳承,也是自身的一種昇華。葛曉音的題解、註釋和譯文都無懈可擊,對於讀者理解原文必不可少,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家》讀後感 篇15

終於讀完了《家》的最後一頁,心中澎湃的浪花卻沒有平息。它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帶給了我歡笑,悲傷,氣憤,和失望……

《家》描述的是一個封建的大家庭的悲歡離合。在這樣的家庭中,有着不可避免的明爭暗鬥,糾紛,不公與壓迫。但又因為身處於新文化運動的開始時期,卻也有令人感到驚奇的反抗。在封建社會的殘酷迫使下,一羣年輕可愛的生命受苦,煎熬,甚至是失去生命,因而故事中帶着血和淚,帶着控告與悲憤的呼聲。把鬥爭的劍刺向了極度腐朽的封建社會以及害人的.封建禮教,並暗示它走向滅亡道路。

我覺得書中最有魅力的東西就是矛盾。主人公中覺慧一羣象徵着一端,覺新連同老太爺一羣象徵着另一端。關於覺慧的個性,第三回就已經明顯了——幼稚、叛逆、熱情。剛在督軍暑懷着滿腔激情抒發了多時積累下的憤慨,卻又在家裏和老太爺吵上了一通。於是,覺新的話語在旁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實爺爺跟你説什麼話,你只要不聲不響地聽着,讓他一個人去説,等他話説夠了,氣平了,你答應幾個‘是’就走出去不是更簡單嗎?”好一次矛盾,好一次思想的撞擊。

説到覺新,便讓我想到了梅:在覺新知道自己的訂婚日後,“他絕望地痛哭,他關上門,他用鋪蓋矇住頭痛苦。他順從了父親的意志,沒有怨言。可是在心裏他卻為着自己痛哭,為着他所愛的少女痛哭。”在父親告訴他要去西蜀實業公司,在他面臨着一生的理想被強制剝奪之時,“一個念頭在他的腦子裏打:‘一切都完了。’他的心裏藏着不少的話,可是他一句也不説。”又是矛盾,又是思想的撞擊。

《家》讀後感 篇16

當我們看完了《家》這本書,仰頭望着已經盡情玩着ipad的侄子,才從高公館哪個詩禮傳家、四世同堂的封建社會大家族中穿越重生回家。

巴金用自身的寫作向舊社會舊規章制度開展強烈的批判,生動形象的表明了封建社會宗法制度必定亡國的運勢,在巴金的筆下,根據對青年一代英勇鬥爭的`描繪,呈現了在嚴實慘忍的黑暗王國裏放射出的一線光輝,填滿瀰漫着自信心,期待和能量。

《家》中的故事情節也是個性化獨特的,具有專橫、衰退、腐爛的封建社會大家族最大執政者、封建社會家長制代表高老太爺,荒淫殘酷的假道學和劊子手馮樂山,腐化墮落的敗家子五老爺克定,奸詐貪慾的四老爺克安。又有封建道德和封建禮教的受害人,如勇於以死向封建社會專制強烈抗議的純真、剛烈的丫頭鳴鳳,温馴馴良地嚥下着舊禮教惡果的美女梅芬,善解人意厚道柔情似水的長孫媳瑞珏。及其接納新思潮危害、嚮往自由公平、膽大爭得個性化釋放,勇於抵抗封建統治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人覺醒者和叛逆者的品牌形象。

整本書都給人一種壓抑感悽慘的藝術美,更有覺慧的一種從心裏冒出的熱流,炙熱而奔騰,在黑暗中撞擊,頭破血流的找尋着新時代的出口的熱情。我想將會好多年後,即便忘記了這本書的情節,但不變的是這本書的味兒。

《家》讀後感 篇17

巴金,很多人都皆知,他是一位偉大的作家!創做了3部曲《家》,《春》,《秋》。而今天,我要説的是《家》。

《家》這本書,在剛拿到這本書時,我本以為它是寫有關巴金和他家人的故事。但是,並不是如此,更多的還是對封建家庭的看法。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不管是否喜歡對方,都必須服從安排,毫無商量的餘地可言。

覺新,是長子長孫,他的性格格外的軟弱,不知不覺之中,社會的風氣也影響了他,還有一方面家族的原因,在許多的事情面前,總是選擇去逃避,去忍耐和順從,他選擇了順從,而不是去反抗。他喜歡梅,但,卻被另安排娶鈺!兩人見面時,給了他無限的痛苦,這同樣也是主幹,一個因為舊制度而沒有了反抗的青年人!社會的腐敗,讓他沒有餘力去掙扎,只能忍受心靈中的痛。他的不幸,不僅是自己的'懦弱,還是由於時代,才帶來了這樣的悲劇!

但是,在《家》中,勇敢的人物還是有的覺慧,她勇敢又天真。在高家,覺慧對很多的事情都感到不平和憤怒,常常反對一切舊的禮俗。封建禮教扼殺了太多的生命,這,讓覺慧更加清楚的認識到了自己必須參與革命,做勇敢的抗爭。

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封建不會長久的,要不,會使家庭四分五裂!還有又一次次的造成悲劇,不僅僅會毀掉一個家庭,一個國家,甚至是一個世界!

《家》讀後感 篇18

在《家》出版的那個年代,它的任務就是向整個舊社會揚起反抗的劍。而今天,按巴金爺爺的話:“我的作品已經完成了它們的歷史任務,讓讀者忘記它們,可能會更好一些。”我現在重新拜讀這部作品,為的是瞭解封建社會的一些情況,畢竟它就是一部描寫:“一個正在崩潰中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歡離合的歷史。”

在沒有讀過巴金的作品之前,我無法想象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或者説我根本就沒有想過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但是自從我讀了他的作品《家》之後,對巴金我有了全新的認識。《家》描寫高氏官僚地主大家族在“五四”後的日趨沒落。通過一個家族的分崩離析,深刻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全面崩潰的現實和趨向。

時間沖走浮華與喧噪,沉澱下來的才是時代的精華。我從時間長河的沉沙中撈起這本《家》細細嘗味。也許在當今充斥着名利,競爭激烈的社會,《家》的意義與幫助不大,但我也只能在這裏才找到那個年代純純的革命情懷。

《家》讀後感 篇19

巴金的長篇小説《激流三部曲》之一《家》,在走馬觀花中,我很快地把它讀完了,在讀這部名著時,我的心充滿了悲憤與憐憫,即使現在讀完了,我的心還是被其中的主人公佔據了,我的心在燃燒,我的思潮在翻滾,我是在悲憤,是在惋惜,是在痛心啊!但我暗暗為自己慶幸,因為吃人的封建禮制已被前人埋葬,我應當感謝他們。在無數的可憐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後,一些可愛的勇敢的人奮起而攻之,打碎了,幻滅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到來,從前飽含女子血淚的舊路我們不會重蹈。這是最大的幸運啊!作為大哥的覺新樣貌清秀,品學兼優,本有着大好的前程與美滿的夢,但在吃人的封建禮制面前他屈服了,接受了,忍受着別人難以明瞭的苦衷,博得長輩們表面上的暫時的友好對待,但他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有!他被迫與所愛的梅分離,娶了另一個少女,梅卻被嫁到趙家受氣,不滿一年即守寡回孃家,最後含恨而終。他也熱烈地愛着她的妻——一個善良貞靜的女子,但他卻不能保護她,讓她任人擺佈,聽着她在為他生第二個孩子時的痛苦的呻吟聲卻不能進房看她,知道妻因難產而殞逝卻不能與之見最後一面,卻只能夠忍受。他甚至還做過封建禮教的劊子手,逼二弟覺民完婚,,但最後,他有了一點覺悟了,他終於幫助三弟成功地逃出了這個可怕的“家”!

我討厭覺新這樣的人,他是那樣的懦弱,那樣的無能,他不去爭取他所愛的梅,也不能保護他所愛的妻,他還是一個男人嗎?他眼睜睜地看着這個他一直維繫的家扼殺他最愛的兩個女人的生命,是他的懦弱害了她們啊!他的順從扼殺了他自己,也摧毀了她們。然而,他卻是最值得人同情的,前途失去了,美景幻滅了,一切都在黑暗中掙扎,沒有幸福可言,更沒有希望所在!這是多麼可悲的一個人物!這是怎樣一個吃人的世界!我詛咒這個黑暗的世界,但對於覺新,我就能夠憎恨他嗎?他是最大的犧牲者啊!我是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啊!

二哥覺民,擁有進步思想,但不堅定,他是處在守舊與進步之間,然而,就是這樣,他憑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幫助,贏得了琴——一個進步的充滿自信的新女性,他可以説是《家》中最幸運的一個了!作文

三弟覺慧,不但擁有進步的思想,而且意堅定,他最初與俾女鳴鳳相愛,但無情的長輩把鳴鳳迫得投湖自盡,這成了覺慧心中一道永遠的痛!在這一點上,我比較討厭覺慧,因為他的自私,連鳴鳳向他訴説一切的機會都給扼殺了,他還曾想過放棄鳴鳳,讓這樣一個十七歲的`純結少女嫁給六十多歲的老頭做姨太太,任人糟蹋,然而,鳴鳳為他犧牲了,她為他留下了一具清白的濕淋淋的屍體,和一個蒼白的吻。覺慧的反抗為他贏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終於擺脱了這個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為了事業失去了愛情,或許在那個時代,愛情的位置是何其次要的,但在今天,在我看來,沒有愛情的人生是不完滿的。

那個黑暗的年代永遠地過去了,但《家》在批判那個時代的同時正昭示着青春的可愛,對啊!青春是多麼的可愛,我們正處於美好的青春歲月中,我們充激情,我們的心裏洋溢着愛!只要心中還有夢,就能忍住多少痛。只要心中還有愛,那就離快樂很近,離幸福不遠了。

《家》讀後感 篇20

不息的鬥爭精神

2017年距離我國全面達成小康還有3年時間,在經濟和科技迅速發展中,我們也不能忘了“本”——傳統文化精神。為了號召開展的“書香中華”的活動,我品讀了巴金的《家》。所謂一入好書深似海,看完它後,我感慨頗深。

《家》中最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高家長房的覺民覺慧這兩位“新青年”為了自己所追求的而去反抗鬥爭。覺民為了和琴的愛情敢於反對高老太爺與馮樂山私自訂下的親事,為此還離家逃婚,打響了高家反抗封建家庭和封建禮教的第一槍。蒼天不負有心人,在他的鬥爭和決不妥協下,獲得了高老太爺在臨死前的理解。同樣與覺民是受過思想薰陶的覺慧是高家最具批判與鬥爭反抗意識的一個人,他支持並幫助覺民抗婚,反對並怒斥帶有極重的封建迷信色彩的“捉鬼”鬧劇,反抗對人的不平等。最終的覺民和覺慧都有了不錯了結局。然而缺少了鬥爭了反抗精神與意識的覺新大哥,失去了曾經深愛過的梅和給自己生了孩子的瑞珏。而巴金之所以寫出這些對比,不也是為了告訴我們只有鬥爭才能勝利嗎。

讀完《家》後我陷入了沉思:鬥爭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的精神品質,可以追溯到大禹與自然進行鬥爭,陳勝為了自由而與秦朝鬥爭等。而不同的時代,鬥爭精神有着不同的體現和意義:在原始社會,鬥爭是人與自然為了生存了鬥爭;在封建時代,鬥爭即為進步人士奮起反抗封建制度和腐朽的習俗,追求平等,就好比《家》中的覺民覺新兩兄弟一樣;而在當代,鬥爭即需要我們同破壞社會和諧的人或事去鬥爭。

好的傳統文化精神不僅要銘記於心還得去發揚和踐行。身為高中生的我們,踐行鬥爭精神可以從小事做起,就好比:制止身邊人在時破壞文物,對受到不公平對待的伸出援助之手,生病時與病魔鬥爭,不放棄生的希望……。就來説説我親身體驗過的事情吧。記得那是國小的時候,我們班的某位女因為身材太過粗壯而被男同學嘲笑,剛開始因為害怕幫助了她自己會被報復,所以沒敢向那位女同學伸出援手。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聽了一節人性開導課,使我決定要去幫助那個女生。在一次那個女生被欺負的時候我走過去安慰那個女生並對那些男生説了道理。雖然不是那麼的有效,但是我對男生那種不公平看待他人的行為作出了我應有的'鬥爭,給予了同學援助。

在自己踐行了鬥爭精神的同時,也不要忘了給同樣鬥爭過的人點贊和支持,讓鬥爭過的人得到一絲欣慰。

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美好的精神文化如同瑰麗的,永遠長存。身為炎黃子孫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精神,不僅僅只是發揚鬥爭精神。不同的人做事風格各有異,但我們必須保持一致的是有一顆愛國和尊重中華傳統文化的心。

最後我將布魯斯的一句話送給大家:為真理而鬥爭是人生最大的樂趣。

《家》讀後感 篇21

“風颳得很緊,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樣在空中飛舞……”文章的開頭就以環境描寫開篇,“他的眼前是連接不斷的綠水……”有深意的結尾。讀完《家》,我的內心十分沉重又複雜。

封建社會的種種惡意悲慘殘酷與知識分子的無知、迷茫表現在種種方面。

對於大哥覺新的'婚姻大事,父親竟用草率簡單的抓鬮決定,從骨子裏透露出冷漠、無情、毫無人性的感情色彩,如此愚昧、無知。我也“親眼目睹”了一個有理想、有文化的知識青年被封建社會的紐帶束縛,一步步被拉向深淵,沒有半點掙扎,我的內心很壓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想抓住他的衣領問他為何不反抗。在描寫方面,作者也“動了手腳”,只用第三人稱淡漠的形式“他想,他……”給環境籠上一層悲涼的社會面紗,與本文開頭大不相同,開頭以兩兄弟互相對話而呈現,給開頭充滿活力,有積極向上的情感。現在看來,或許作者只是想欲揚先抑、以樂襯哀罷了。

在“梅表姐”一節時,“一切都是無可挽回的了。不管時代如何改變,我的境遇是不會改變的。”也充分體現了當時的知識分子的無知思想。時代、環境的影響雖大,但它們都是人造的,人可以通過鬥爭來改變環境,但也需要時間,我悲哀他們生活在這個戰火硝煙瀰漫、水生火熱、黑暗封建的社會裏,若到如今,知書達理、文化淵博的人(不分男女)總有讓自己展示的舞台,而不是從前的“女子無才便是德”,但也憤怒他們的無用哀悼,妥協,退讓,我的情感十分複雜,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最最讓我欣慰的就是三少爺覺慧,透過紙書,我彷彿看到一個勇敢,敢於反抗的年輕知識分子,他比大少爺、二少爺更來得果斷,比如最後的離家出走,對“捉鬼”的反抗,但,他也有朦朧迷茫的地方。或許懷着少女對愛情的嚮往,我很期待鳴鳳與覺慧在一起,而不料鳴鳳抗馮爺婚不成投湖自盡,在我眼裏的鳴鳳,是一個對愛情忠貞不渝、聰慧的女子,在死前她還心心念念想着覺慧,而覺慧——在這個時段卻不斷地放下、重拾、放下、重拾愛情,不夠成熟,表現彷徨、糾結。最後他們沒有走在一起,吞噬他們愛情的不是湖,而是黑暗封建的社會深淵。

《家》讀後感 篇22

青春是美麗的東西!——題記

風颳得很緊,飄着雪花。路上走着一對年紀差不多的兄弟倆——是有着一樣的身材,穿着一樣的衣服,但弟弟覺慧的眼睛比覺新的眼睛更明亮。然而這兩個看似差不多的兄弟倆卻有着不同的思想,最終是兩個不同的命運。

哥哥覺新凡事都採取“不抵抗主義”。任何事情都一味的服從,從來沒有抵抗過。雖然有的事情心裏是不滿的卻從來都不説“不”。父親幫他做親、後來陳姨太以“血光之災”為由不讓瑞鈺在家裏生孩子,叫覺新送她去城外生產。最終,他雖然不願意卻還是服從了沒有説“不”。結果,封建制度吞噬瑞鈺的生命。在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他鬱鬱寡歡而死。然而對於這一切悲劇的發生,他無力反抗,甘願繼續痛苦地過着“舊式”的生活。他的青春就在一味服從中結束了。

弟弟覺慧,卻有着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説塑造了覺慧大膽、叛逆者的形象。他積極參加了學生聯合會組織的反帝反封建的活動,猛烈抨擊封建家庭。在婚姻問題上,他敢於衝破封建等級觀念,毅然和丫頭鳴鳳相愛。對於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為,他也敢於反抗。最後義無反顧地走出了家庭。

覺慧的青春是叛逆的、是反對封建等級觀念的'、敢於挑戰封建等級觀念的、是有滋有味的、也是無悔的。在當時他是一個進步青年,他反抗這個命運,他的思想、他的工作都是從這一點出發的。

然而得着這個不公平的命運的,你並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做了這個命運的犧牲者的,同時還有無數的人——我們所認識的和那一些我們不認識的。這樣受摧殘的盡是那些可愛的、有為的,年輕的生命。我愛惜他們,為了他們,我也應當反抗這個不公平的命運。

在這本書中單説憤怒和留戀是不夠的。我還要提説的是信念。自然是先有了認識才有了信念。舊家庭是漸漸地沉落在滅亡的命運裏了。我看見它一天一天地往崩潰的路上走,這是必然的趨勢——這便是我的信念。

這些在文中的人物的青春有的是無悔的,我想覺新對於他的青春是後悔的吧?青春是屬於我們這個年齡的也是屬於我們自己的,它不屬於任何人甚至我們的至親。我們的青春因該有我們自己決定,而不是讓一個人在前面引導,它讓你幹什麼就幹什麼,前提是你喜歡不喜歡、想不想,若不喜歡、不想去做就不要去做不然最終也會後悔的,甚至也成為這個社會的犧牲品。

我會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不會讓我後悔,而且這一直是我的鼓舞源泉。

《家》讀後感 篇23

我喜歡看那些寫大家族的書,從日常瑣事裏浮現出的一張張個性鮮明的臉龐,隨着時間的推移經歷着興衰榮辱。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共性,而共性下或暗藏或浮於表面的個性,常將人深深的吸引。縱觀整個世界史,不是沒有聲名赫赫的大家族,卻無法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什麼印象,因為他們雖為一家人,卻特立獨行得可以,每個人都能獨立展開一段故事,家族就像“福布斯名人排行榜”一樣,不過是個功過簿、記事本,在介紹某某家族的時候,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記錄“__君曾是__國王的首席樞密大臣,__君的母親是__伯爵的妻子之類”,難怪選修英國皇室史的學生會説他們的老師終其一生只在研究一堆的威廉和一堆的瑪格麗特結婚生了一堆的伊麗莎白。這雖是笑話,不過也小小説明了為什麼國外的家族不太能引起我探究的興趣。

新中國成立以前的舊式家族其實是很有其獨特的韻味的,中國人向來有尊老敬老的傳統,也有極強的血緣觀念,家庭是家族成員的凝結點,也是他們心靈的唯一後援,沒有家族的舊時中國人,就像被驅除出地盤的狼羣一樣,下場是很淒涼的。所以有的女子一輩子只在兩個家庭中活動,一個是孃家,一個是夫家;男子的處境稍好一些,他們活動的範圍比較廣泛,不過大多也基於家庭的基礎,他們接觸結交的對象不會超越所在的階級和其家族憑藉階級背景可以擴展到的社交圈。上層社會裏,與其説是一羣羣具有相同地位的人的交往,不如説是一個個有相似家庭背景的家族的交往。古老的家族,是打開中國人性格迷題的一把鑰匙。

説了這麼多,其實是想説説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這套書陸陸續續看了半年才看完,其間雖然時不時冒出一些想法,總有寫點什麼的慾望,但始終覺得欠缺一些,現在想想,是少了對高氏家族最終命運的認知,雖然在字裏行間可以找得出預示的跡象,卻不是一錘定音的悽惶。當一幕戲曲曲折折走向尾聲,總少不了一聲教人心驚膽戰的鑼響,或是一刻燈火通明的落幕,我想我等待的就是那一聲鑼響和一個餘音裊裊的落幕。這一套書的終了,落幕了大家族中眾人的命運,也落幕了中國最後的封建式家族,一個時代至此結束,儘管它曾經輝煌過,但在某些人的心中,它只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這便是我們對整個中國歷史的心態,痛恨舊的體制,又無法徹底割斷彼此的聯繫,如果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因為有了他們,我們才有了反抗的理由,大的反抗是對抗整個陳腐的社會制度,小的反抗是對抗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命運,封建式家族就在這樣內外的衝擊下一點點土崩瓦解,支離破碎,祖宗們費盡心機保持了幾千年的封建家長制在短短几十年裏蕩然無存,讓你不得不驚異外來文化先進思想的異常旺盛生命力,也生出些許的擔憂,我們的青年未經過洗練便直接從封建社會要走向共產主義,可能嗎?即使可能,能保持多久?一切來得太快太迅速,根本不給人喘息的機會,所以我一邊看着覺民們熱血沸騰得辦報社、搞社團、和自己的家庭做魚死網破的鬥爭;一邊心裏悄悄認同覺新的説法:現在還不是時候,就是犧牲也輪不到你的犧牲。太熱血太理想便容易輕言生死,被吃人的禮教逼死固然悲慘,毫無價值的犧牲更教人心痛。看着梅、瑞玉、惠這些温婉賢淑的女子毫無反抗得順從長輩愚昧的安排一步步走向死亡,我覺得哀傷,卻哀而不痛,我心裏當她們是已死的`人一樣了,因為從她們順着父母長輩的第一句話做起時就註定了悲慘的結局,我不是個冷漠的人,我只是認為有些人的性格決定了自己的命運,也許便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吧。

可若是覺民社團的成員們,黃存仁、張惠如、張還如他們就這樣犧牲了,我是會感到深切的悲痛的,他們的覺悟經歷了多少先天的後天的磨練,他們飽讀詩書,他們出洋留學,他們帶着一腔熱血只為開創嶄新的局面,隨便犧牲哪一個都是莫大的損失,黑屋子裏渾然無知的人就在睡夢中死去吧,至少給清醒的人一個重見陽光的機會。我們的青年熱愛自己的國家,所以不顧及拋棄榮辱生命,只是那是多麼的可惜……幸而巴金先生始終是仁慈的,他留給我們一個希望,他讓這些可愛的青年繼續奮鬥着而不為他們標註一種命運,也許在他的心裏,他們仍有無限的可能,縱然前方黑暗混沌見不到光明。

《家》讀後感 篇24

我最近第二遍賞析了中國文學巨擘巴金的代表作《家》,體會到了在舊社會封建思想影響之下那些青年人為了改變而做出的努力和犧牲。我們當代人能幸福的生活,是靠一輩又一輩的付出和拼搏得來的。

《家》主要塑造了幾個典型人物的的性格。高老太爺是舊勢力和封建思想的代表,在他的影響之下,這個家族奉行的是服從主義,一切逆來順受。文章通過對高家以及幾個有代表性的家族發生的故事,講述了舊的.勢力幾欲破滅,只有不斷的爭取才能換來希望中的光明。

覺新、覺民、覺慧進學堂,接受了新的思想,在於覺新,對理想的生活只是很嚮往,但行動上礙於高老太爺,所以他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在於覺民,他曾經一味的逃避,對生活充滿了幻想,最終成功跨越出思維囹圄。只有覺慧,他去了上海,去爭取自己的生活。

作品中,高老太爺便是封建舊制度的代言。他憑藉自己在家族中的權利,包辦覺民的婚姻;他囚禁覺慧,抑制新思潮的產生;他設計覺新的生活道路,製造了無數的悲劇。他專制,落後,罪惡,他摧殘着無數鮮活的生命,破壞着人們幸福美好的生活。然而,軟弱是一切落後事物的共性。在覺慧等人的奮鬥和努力下,在新思潮的影響和衝擊下,封建制度妥協了,落後的封建枷鎖終於被打破,新的世界正在時空夾縫中散發着耀眼光芒。

新事物的主人是年輕一代的進步青年,它永遠散發着先進的氣息。

作品中所描寫的覺慧,覺民等人,他們深受進步思想的影響,充滿朝氣,熱情奔放,擁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對封建制度痛恨不已。他們為了爭取自由和青春,不畏艱辛,勇敢地同封建禮教鬥爭。終於,在他們的努力下,他們登上了駛向上海的航船。新思潮向他們張開了雙臂,將他們攬入懷抱。

《家》讀後感 篇25

《家》這本書是著名的作家巴金在1931年創作的。這本書講的是高公館裏有一個有五房兒孫的大家族,高老太爺是這個大家庭的.統治者,他獨斷專橫,兇殘暴虐。五房中的長房有覺新、覺明、覺慧三兄弟和他們的繼母及繼母的女兒。

覺新是長房長孫,他的母親早年不幸去世,父親又娶了一位繼母。覺新畢業後父親強迫他和一位素不相識的女孩結婚,生了兩個孩子。

覺明是一個敢於與舊勢力作鬥爭的人。他和表妹相戀,而高老太爺一意孤行,強令覺明和別的女人結婚,覺明不肯,他決定逃婚,最後獲得了勝利。

覺慧是一個敢於公開反抗一腦子舊封建思想的祖父的孩子。他積極參加學生運動,支持二哥覺明反抗舊社會給他們帶來的阻礙,批判大哥覺新的無能。他希望大哥早日清醒。後來,他忍受不了舊式家庭的束縛,離家出走了。

讀了這本書,我比較喜歡覺明和覺慧這兩個人物的性格,他們敢於與舊勢力作鬥爭。我懂得了做人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要任人宰割,對不好的事情要敢於反抗並且堅持下去。

《家》讀後感 篇26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名著,名字十分簡短,叫《家》。它的作者是眾所周知的大作家李堯堂,筆名巴金。

巴金是以自己的大家庭為背景完成這部小説的。在高家這個大家庭中,主要人物有高老爺子,他是整個家庭封建禮教的主人,也是整部小説悲劇的創造者。高覺新是高家的長孫,是一個擁有現代思想的進步青年,無奈卻因要繼承家庭,順承父輩的意思,而斷送了大好前程,成為封建主義的奴隸,並在進步思想與封建思想中間夾縫求生。高覺慧是高覺新的同胞弟弟,他同樣是愛國的進步青年,他厭惡自己的家庭,並且支持自己的二哥覺民逃婚,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同時他也干預追求自己的幸福,大膽的同丫頭鳴鳳談戀愛。或許這樣的事發生在現代是很正常的,但在那個時代的婚姻都是講究門當户對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此便可看出高覺慧的確是一個用於衝出封建禮教的`進步青年。

給我映像最深的是覺新、覺民和覺慧三兄弟。可是他們家受着高老爺的封建控制,年輕力壯的他們雖説受過新思想的薰陶,可是又不敢頂撞長輩,暗戀着梅表姐的覺新只好被迫受父母安排娶了珏。覺民喜歡着琴,可是高老爺給他訂婚,他玩起失蹤,最後終於勝利了。覺慧喜歡着鳴鳳,馮樂山卻要納鳴鳳為妾,鳴鳳最終投湖自盡……覺新憤憤離開了家,來到了大城市上海,參加革命。可以説,這本書幾乎是寫的悲劇故事。

從這本書中,不難發現,巴金用羽筆揭開了封建制度的險惡,也描繪出來在温情的表面下,封建時的家庭存在着無數的勾心鬥角,寫出了封建大家庭的無恥。令人欣慰的是,在這麼不好的社會條件下,依然有着一批又一批的青少年們在社會上做着一系列有關於宣揚改革開放的活動,在封建家庭中英勇的鬥爭着,一代代青年逐漸的覺醒,千千萬萬的青少年勇敢地、積極地站起來,封建勢力再怎麼強大,也敵不過這些年輕人。雖説這本書中那麼大的一個家庭衰落了,不免讓人覺得有些惋惜,可是從珏因為祖規而分娩時死亡的各種結果中,我們也可以發覺封建制度的不可取。

在歷史這條波濤洶湧的長河中,我相信,《家》這本名著永遠不會被淘汰,因為它鼓勵着青年們要追求新時代,做一個新青年,永遠的循規蹈矩只會害了自己。

《家》讀後感 篇27

每次讀《家》都會帶着不一樣的心情去體會作者的目的,又一次拿起這本小説讀了起來,給我的感覺更多的是封建禮教的束縛和舊時代勞苦大眾的懦弱,以及封建官僚的守舊。我氣憤書中覺新的懦弱,他不敢和封建禮教作鬥爭,他的懦弱使得他的妻子和他的.愛人成了當時的犧牲品,更使的覺民差點變成第二個他,還好他敢於與封建禮教鬥爭與家族作鬥爭,終於贏得了勝利擺脱了家族訂的婚姻最後和自己的愛人相守在一起。還有書中的覺慧從始至終一直反對封建禮教的束縛他批判家族的封建思想、提倡女子剪髮鼓勵女子進學校學習新文化,而不是“子曰……”

他最後為了不在受家族的壓迫自己獨自去了上海學習新知識、新文化。

距離上次讀這篇小説已經四五年了還記的開始讀時總是懷着同情書中的梅和鈺兒、鳴鳳還有憎恨覺新和覺慧而讀完的並沒有真正體會小説的主旨。事過境遷總有不一樣的'理解和感受。

《家》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一位辛苦工作一天的爸爸,很疲憊了,可是剛回到家,兒子就向着他要錢,爸爸聽了兒子的話以為兒子要拿錢去買一個傻瓜玩具或其他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非常失望,又想到自己工作一天這麼辛苦,不由得發火了。

爸爸冷靜下來以後,決定和自己的兒子好好溝通一下,不能這麼盲從。爸爸走進兒子的房間和兒子一番交流之後,爸爸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的兒子向自己要錢是為了能夠攢足二十美元換來和兒子一個小時的時間。兒子的話真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文章中,我印象最深的句子是這樣的:“因為錢不夠,但現在夠了。”孩子回答,“爸爸,我現在有二十美元了,我能買你一個小時的時間嗎?請明天早點回家,我喜歡和你一起吃晚飯。”這句話表達了孩子對自己父親的愛,同時也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父親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了,也寫出了孩子缺乏家長的陪伴。

讀了這篇文章,我的最終感受是:鮮花因陽光雨露而美麗,生命因關心呵護而燦爛。所以,孩子更需要心靈上的關愛。

《家》讀後感 篇28

《家》使我受益匪淺《家》是巴金爺爺長篇系列小説“激流三部曲”中的一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專制主義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特徵、弊端和罪惡,指出了這種制度是黑暗的、且必然會滅亡的命運,有力地抨擊了封建專制制度。

我想:這也是當時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的歷史見證吧!當然,從中我也受益匪淺,懂得了不少人生哲理。

從高家大少爺覺新身上,我看到的是一個懦弱、盲目地聽從長輩話的“大孝子”。他不敢與之抗衡,甚至,可以説是不願與之抗衡,持有“罷了”的態度。但是從二少爺覺民、三少爺覺慧身上,我看到的是一個有着雄心壯志,並且敢為之去努力到底、去拼搏到底的“鬥爭者”,他們不是懦夫,他們可以為了自己所愛的那個人不顧一切,為了自己認為不公平的事做鬥爭,始終有一個信念——壯志不難酬!還記得覺民那句:“好個無抵抗主義!好個作揖主義!”嗎?包含了對封建家族制度的諷刺,怒斥與不滿。在當時的那種社會條件下,我相信,能説出這種話的人沒幾個。頓時,我對他的佩服油然而生!作為二十一世紀的`學子中的一員,雖沒能處在那種惡劣的社會風氣下生存,但從這本書中,我似乎明白了。彷彿身臨其境。讀懂了這種制度的殘暴,內心的彷徨、恐懼、不安蜂擁而至,像是受了多大的創傷似的。雖然屢戰屢敗,但我們重新站起來就是給敵人最大的嘲諷。最終,我們贏啦!人生的道路上不也是如此嘛!一路上,我們披荊斬棘,翻過人生中的大山,一步一個腳印,屢踣屢起,直到走上人生的巔峯。至此,我們還需要不斷地努力,不斷地作鬥爭,不斷地攀爬,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頂峯上屹立不倒。開拓、創新……沒有更好,只有最好!《家》使我受益匪淺,讓我懂得了明是非,辨真理。正因如此,我看透了太多的是與非。這本書將會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伴友,照亮了我前方的路,使我沉醉其中……《家》是巴金爺爺長篇系列小説“激流三部曲”中的一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專制主義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特徵、弊端和罪惡,指出了這種制度是黑暗的、且必然會滅亡的命運,有力地抨擊了封建專制制度。

《家》讀後感 篇29

這幾天終於一口氣把拖拖拉拉的《家》看完了。本來想把這篇寫在書評裏的,但想了想這篇文章基本上都是看待自我的內容,所以還是另起一篇。

看完巴金的《家》,書的主旨其實很容易懂。是對那個充滿禁錮的封建社會,那個有着束縛的舊式家庭,那些個害人吃人的落後思想的批判。在那個家裏,有着太多人因為這些糟粕而犧牲。在那個家裏,有太多本應多彩的青春被扼殺。所以面對那個“家”,覺新、覺民、覺慧三個人表現出了不同的性格,做出了不同的行動。

那就從這三個人中,我去對照自己。將自己代入,我常常這樣做。我想去看看我會是哪個。我當然會希望我是覺慧,雖稱不上勇敢,但是有可以反抗的大膽。(我覺得勇敢是理想而機智的,大膽往往是匹夫之勇)之所以這麼認為覺慧我想在另一篇文章去説。那我會是覺民嗎,雖然不是反抗最激烈的人。是會沉迷在自我幸福之中,只有自我的幸福受到壓迫時反抗的人嗎。這樣並沒有什麼不對,而且我仔細想想就是這樣我也沒做到。那我想我和覺新是一點相像的,我們都是懦弱的膽小的,不敢反抗的。區別在他雖有着新思想,卻不敢反抗着封建的家庭。而我雖有着豪心壯志,卻不敢反抗自我內心的懶惰。可能這聽起來可笑,自我怎會不敢反抗自我。但對於我來説,我想這是真實存在的。我常常想着不能如此,卻又不敢跨出一步。換句話説就是不敢跨出自己的舒適圈。今天笑有同學多日來只看過《現代漢語》這本教材書,但笑完想想是不是我連這本書也沒從認真看過。這是題外話,只是來舉證自己內心的懶惰。

那為什麼不敢跨出嗎?一是現在太舒適,懶惰的生活會讓人感到麻痺的舒適。二是對新的路的恐懼,我害怕前面的辛苦磨鍊讓我灰頭土臉,跌跌撞撞的走到最後卻又是一無所有。而這些成為我懶惰的`理由也是藉口,歸根到底還是懶惰佔據了我。它就像覺新遇到的所謂封建家庭之責任,我的內心的懶惰也一直操作着我。

但覺新是受外界環境的壓迫與禁錮,那是一種擁有巨大壓力的環境迫力。而我呢,我面對只是內心的懶惰。所以比起覺新我還是差了一點點,如此説來我可能也不如覺新。但唯一不同的我還有想反抗的心,和不斷提醒自己不能如此下去的靈魂。我想依靠這些我可以真正站起來和這些破敗的東西反抗。

最後我想談的事是有人説現代我們已經擺脱了封建社會。魯迅的文章或是巴金這樣批判封建社會的文章還有必要讀嗎?我的想法是要,必須要。其實特定時代下,那是在批判封建社會的禁錮。但如果脱離時代(分析文學作品肯定不能這樣,這裏我想説的是書帶給我們的作用)其實這些書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審視和反抗。審視那些破敗的應該摒棄的,反抗那些束縛自己的。無論是以前的封建制度還是現在自己內心的懶惰心理。都是我們通過書去學會和反省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這句話不錯的。但每個人都有想活成的樣子,這就一定需要你去改變,去反思,去反抗。

所以敬告自己始終反省着自己,鼓勵着自己去直面自己的懶惰,號召自己去反抗那些自己已知的破敗。

《家》讀後感 篇30

《家》是中秋假期裏“拾”的十二本書裏的其中一本。斷斷續續終於把它讀完了,現在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讀完之後作何感想。

家是什麼,是“來日雨窗前,寒梅著花未”;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是“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也許家還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歸心似箭;還是“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悠悠鐘聲;還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縷縷鄉愁;也是“人言落日即天涯,望盡天涯不見家”的深情厚誼。

家給予我們温暖,平撫我們的心靈,是我們安全的港灣,累了倦了歇息碼頭。如果家變成了這樣——家裏人明爭暗鬥勾心鬥角,為了爭奪哪一點利益互相反目成仇。面上對家人笑臉相迎,背地裏不知插了家人幾刀。那麼這樣的家你會選擇留下來嗎?這樣的家還叫做家嗎?

在那個家裏,你可曾見過鳴鳳的烈性?為了堅守自己心中那團熾熱的火焰,不惜將生命奉獻給了它;你可曾見過,梅表姐獨自佇立窗前,在清冷的月光下思念自己心愛的人;你可曾見過覺新思想上的兩難?他不想服從平庸下去但卻無力反抗;你可曾見過,覺慧立在船頭,向朋友和家告別,同時告別了過去,走向未來。你又可曾見過,這封建的深淵吞噬了多少可愛的生命,讓多少人的理想斷送於此?

我見過,《家》中強烈的感情,在向我們傳遞出一種吶喊,一種在逆境中生長覺醒的力量,一種反抗封建接受新文話的堅決。這本書彷彿將我帶到了過去,帶到了一個濃縮了整個封建體系的家庭中。這些可愛又可憎的人們一次次叩擊着心靈深處。這些高尚生命的`消逝,讓我深切感受到封建道德禮教的黑暗,讓我深切感受到現在社會的美好。

在巴金先生眼裏,《家》並不是一個很完美的作品。它缺乏冷靜的思考和縝密的思維,但他始終相信,“青春是美麗的東西”,沒錯,青春是美麗的東西,所以我們應該是緊握住她的美麗,不要將它亂入深淵。不要讓它輕易溜走,讓它在我們人生曲譜中譜寫最華麗的樂章。

《家》讀後感 篇31

家,對我們來説是温馨,舒適,安心的代名詞。它是幸福的港灣,庇佑着我們這些稚嫩又天真的孩童。而我們也滿足地處於父母的懷抱中汲取温暖與幸福。

但是,在《家》中,在這個由四四方方的磚瓦組成的院子裏,在這個抬頭看不到廣闊天宇的囚籠中,在這個封建禮教壓制灌輸的孕育之下,裏面的孩子就這樣長大了……

他們接受着同樣的現實,但是卻演繹了不同的人生,在這無邊無際的黑暗中,他們又處在怎樣的漩渦中掙扎?這部書中我最欣賞的是老三覺慧,他是一個有思想,不聽天由命的抗爭者。許是他的兩個哥哥的經歷讓他處於理性的叛逆中。他關心時事,他熱血沸騰,他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許是他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心註定了一段悲慘結局的戀情。他喜歡上了婢女鳴鳳!這在那個時候是相當不允許的!鳴鳳是一個機靈天真,清秀勤勞的姑娘。他們並沒有過多的交往,但是,彼此的心意是相同的。最後,在覺慧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在老太爺不可更改的'命令下,鳴鳳寧死不願嫁到別人家,不願悔了清白。於是啊,她悄無聲息地投入冷冽的湖泊中。在死前,她在掙扎,她在等那個喜歡的男人温柔的呼喚她的名字。可是,沒有,沒有人在意她的死活吧!她活着沒有任何希望,她選擇了死亡。不,她是選擇瞭解脱!不知她在尚未沉底的那一刻,她是否後悔。可憐的覺慧是在第二天,她死後才得知的,他後悔,他悲痛,他跪在湖邊等心中的她告訴自己這是一場夢。可惜啊,現實不是個善人。這一場悲劇就以她的死終結了,但在他心中留下的殤卻怎麼也揮不去。他發覺在這個所謂的“家”中,他沒有任何思想,這個“家”中沒有温馨,只有無窮無際的折磨!是呀,它要把人折磨成怎樣才肯罷手呀。於是,已經失去信心的他選擇了逃亡,逃離這個樊籠,逃離這個沒有一點人情味的家。同樣老二覺民已失望,老大覺新也無可奈何的忍受着。

於是啊,一個好端端的家變成了這樣。

若是這樣的家拿到我們現實生活,我想沒有幾個人能受得了吧!即使如此,真正珍惜家的意義的又有幾人?因為一些小事就離家出走,因為在一件衣服的顏色上有分歧鬧離婚的人,甚至還出現了一些家暴的行為等等,這應當引起我們的反思。社會在進步,親情卻在淡泊。以史為戒,我們應該有些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