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北京摺疊》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03W

《北京摺疊》讀後感1

相較於《三體》的影響力,獲得雨果獎最佳中短篇的《北京摺疊》口碑卻沒有那麼廣受好評。第一次讀這本小書是在郝景芳獲得雨果獎之前,這次再讀倒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平淡的故事,並不突出的情節,沒有了第一次看到時那種對摺疊世界的新奇感,不過這次讀更多的是把眼光放到了人情上。

《北京摺疊》讀後感

第三空間的老刀為了能讓收養的女孩兒糖糖上一個好點兒的`幼兒園,不惜冒着入獄的風險穿越第二空間替人去第一空間送信。原以為是權且充當幫有情人傳達美意的信使,結果卻着實讓老刀見識了什麼叫物慾橫流,非但沒能促成佳話,還拿了人家保密費替人隱瞞。有關吳聞的小插曲令人有些詫異,其無視第三空間的勞動人民建議新提案,而後又因接連的小錯誤使得原應按時的轉換延遲甚至重來一次,在這樣的城市環境前提下,空間轉換應該是極其重要有秩序不妨礙三個空間所有人日常工作的,但第一空間的人卻因這樣那樣的疏忽恣意控制轉換時間,這樣豈不是打斷了另外兩個空間的節奏?或許這也從反面説明了第一空間的權勢吧。第三空間的人會為一點空調費爭執不下,第一空間的人卻在富麗堂皇的會議廳裏掌握着整個北京的摺疊。

《北京摺疊》讀後感2

好多人説這作品文筆平庸故事平庸,什麼偽科幻什麼的,其實他們説的也沒什麼不對的,只是這類人的審美意象就侷限於科幻本身吧,不會上升到文學的高度。好的文學一定是從現實社會中高度抽像後再文學意化的。這篇文章的科幻可以説沒有一點科技含量,文筆沒有一點美學元素,故事更談不上跌宕起伏,但它有一點是當下文學欠缺的,或者説它有一點是帶着預言意義的,那就是它淺顯直接的揭示着當前中國社會中隱藏的強大的趨向,可怕的不可改變性。這個作品和香港電影十年是同一類型的,或者説就是同一種意象的不同表現,一個説的是香港,一個説的是大陸。香港的那電影有張藝謀的電影《英雄》意象美嗎,有它好看嗎,有它精彩嗎?個人的答案是絕對沒有,可以説對於“事不關己”這種心態的人來説,看十年絕對會睡着的,但它獲獎了;同樣,北京摺疊也獲獎了。但其實這兩個獎項都不是我們大陸人賦予的,也就是説我們依然生活在美麗的霧裏,看不到或者不在乎前方陰雨綿綿帶來的隱憂,而明天,不久的'明天,如果一不小心,就會像這兩部作品中的世界原樣抵達,多麼可怕!基於此,在現實還未成為科幻之前,我們能通過科幻來看到或者思考現實,你説,這樣的作品不該獲獎嗎?一點點的改變都是閃閃發光的金子!

科幻作品不僅在於文字描寫多美好、想法多新奇,而在於通過對未來的幻想反思當下的生活;這部作品裏面有很多隱喻,相信北漂一族會有很多感想。

《北京摺疊》讀後感3

《北京摺疊》個人感覺,比較温和,甚至有些悲觀。主角老刀只是為了掙錢,讓女兒上一個好一些的幼兒園。

從第三空間,往返於第一二空間送信,而送的這封信,也不是什麼衣帶詔,只是幫助一個第二空間的少年,追求一個第一空間已經訂婚卻隱瞞少年的姑娘。順便,幫助第一空間的成功者,帶了藥給癱瘓在牀的雙親……

老刀生活在第三空間,做垃圾處理,在第一空間得知,機器可能代替垃圾處理工,但是當權者為了第三空間的就業問題,否定了垃圾分類機器的提案。

老刀有驚無險的'回到第三空間,從此繼續上班,擔憂着有一天自己會被機器取代。老刀無力承擔反抗者的角色,作者似乎也無意去觸碰這一點。從格局上,似乎不夠宏大。但作者大概只是希望聚焦於小人物,最無能為力的,也最自私的反抗。有一點宿命論的味道。似乎小人物在大格局上無力改變歷史。個人覺得,這個中篇,構思精當,但寫得略草。沒有挖掘更深的意義。如果支撐一個長篇,會更有空間。畢竟,階級這個問題,真的很值得探討啊。整個世界,整個人類文明,都存在着階級,統治,控制和歧視。

這一點上,《北京摺疊》換成《紐約摺疊》《東京摺疊》,從意義上講,都是一樣的。哪個民族沒有歧視?哪個民族沒犯過錯誤?

希望人們和科幻作者的格局一樣,沒事兒別老狹隘民族主義,多思考思考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窮也好,達也好,誰也阻擋不了一顆兼濟天下的心嘛。

《北京摺疊》讀後感4

《北京摺疊》這本書是新生代作家郝景芳寫的,這部科幻小説獲得了雨果獎,《北京摺疊》這本書是短篇科幻小説,只有四十頁。科幻小説是很難讀懂的,必須要細細品味,才能找到書中的精華,才能找到書中藴含的奧祕與書中神奇的文字。

《北京摺疊》這本書寫的是建築工建築了這座摺疊城市——北京。北京這座城市被分為三層空間,分別是:第一空間、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間,有五百來萬人口,生存時間為第一天清晨六點至第二天清晨六點;大地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第二空間生活着兩千五百來萬人口,生存時間為次日清晨六點至晚上十點;第三空間生活着五千來萬人口,生存時間為晚上十點至清晨六點。也就是北京一天有四十八小時,第一空間的人享用二十四小時,二三空間的人共同享用二十四小時。主人公老刀就是生活在第三空間的人,故事是老刀為了給撫養的女孩治病,他冒着生命危險闖入第一二空間當送信員掙錢。

讀完這本科幻小説,我有許多的感想。首先,就是這座摺疊城市的不公平,第一空間的'人們享受的是最高待遇,他們的工資很高,住的都是別墅,每一家都有機器人幫他們打掃房間;第二空間的人都是藍領,待遇比第一空間弱很多;第三空間的人可有可無,都是清潔工之類的,如果不擔心第三空間的人會失業,那麼早就把清潔工他們替換成機器人了。第一空間的人享受的是一天的時光,而第三空間的人只能知道夜晚是怎樣的,他們一生連看個日出或知道太陽長得是怎樣的都沒門,一二空間的人用得是十萬十萬的鈔票,二第三空間的人用得是十元十元的鈔票,第三空間的人是絕望的,也是可有可無的。現在的北京難道不是這樣嗎?許多人因買不起市中心的房子,只能懷着羨慕之情眼巴巴地望着住在市中心的精英們;我想,窮人最害怕的是什麼?應該是你走在繁華的街道上,別人用輕視的眼神望着你,侮辱你的尊嚴,並且沒有一個人從眼神裏透露出憐憫之情吧?世界總是不公平的,有才幹的人會被仰慕,無能的人會被輕視,無論在哪些地方,這一點都能深刻地體現出來。

這本書對任何讀者都有深刻的映像,我要再仔細地讀這本書,再次體會書中的精華。

《北京摺疊》讀後感5

《北京摺疊》一言以蔽之,講述的是階級。

北京分為三個空間,每個空間的人享受着不同的.時間,階級分明。這一點上與諸多反烏托邦小説設定相似。

表面上世界一片和諧,但實際上充滿了弊病,窮人的無奈,既得利益者的麻木,以及統治者的粉飾太平。階級問題一直困擾着人類,人類越文明,似乎階級就越分明。似乎統治者,特別樂於給人類分類。

元朝把人類分為五等:一為蒙人,二為鮮卑人,三為色目人,四為漢人,五為南人。印度則按照種姓制度分等級。分類、分級利於統治階級的長治久安。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也是希望百姓各歸其位,耕者有其田,老者有所養,君君臣臣。這也是為什麼後來統治者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了。

整個世界,整個人類文明,都存在着階級,統治,控制和歧視。這一點上,《北京摺疊》換成《紐約摺疊》《東京摺疊》,從意義上講,都是一樣的。哪個民族沒有歧視?哪個民族沒犯過錯誤?

希望人們和科幻作者的格局一樣,沒事兒別老狹隘民族主義,多思考思考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窮也好,達也好,誰也阻擋不了一顆兼濟天下的心嘛。

《北京摺疊》讀後感6

上週的“財書學不淺”讀書分享中,周導講了科幻系列的《安德的遊戲》。講的很精彩,我們還做了首次直播。在開頭部分,他闡述了科幻小説的基本知識。這個題材的文字,我基本沒有接觸過,因此聽起來既新鮮但又不好理解。最後我問他讀書羣體中大概有多少比例熱愛科幻小説,他的答案是很小眾。

《北京摺疊》是在講述中被提及的一部作品,屬於軟科幻範疇,也就是情節和題材集中於哲學、心理學、政治學或社會學等傾向的科幻小説分支。20xx年的這部短篇小説,出自郝景芳,一位年輕作家。《北京摺疊》的出名主要是它在20xx年獲得了科幻界的大獎,雨果獎。通常有個稱號混社會就容易多了,所以《北京摺疊》就常常與《三體》放在一起説。

因是短篇,所以我僅抽了兩天起牀和睡前的時間就讀完了。我感覺作品深度是有限的,而通常屬於短篇的創意也是平平的。能被美國關注而得獎,或因作品所揭露的階層問題自帶話題。美國人對類似的發生在中國的情況一直感興趣。儘管作者寫這個題材的.初衷大概是和其他生活在北京的普通人一樣,感到在北京生活的壓力,想説下北京的現實中社會階層關係中存在一些矛盾。

正因為話題像漲工資一樣的與敏感且與所有人都息息相關,成為關注焦點也在情理之中。在韻韻還很小的時候,大概中班或大班,我就跟她講過階層問題。講了歷史上的三教九流,講了現如今的情況,以及階層之間的流動和相互關係問題。不知道她現在還有沒有印象。社會分階層是必然的存在,不同時期不同表現形式。

《北京摺疊》中北京被分成了三層空間。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間,五百萬人口,生存時間是從清晨六點到第二天清晨六點。空間休眠,大地翻轉。翻轉後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第二空間生活着兩千五百萬人口,從次日清晨六點到夜晚十點,第三空間生活着五千萬人,從十點到清晨六點,然後回到第一空間。時間經過了精心規劃和最優分配,小心翼翼隔離,五百萬人享用二十四小時,七千五百萬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時。八千萬人分為了頂層統治者,中層精英和底層勞工三層。

創意不算突出,但現實着實裸露。讀書人估計都會對標下現實中的自己算這裏的哪個層次。作品所描寫的場景正是當下我們生活着的真實的北京,以及其他城市。像很多其他類似作品一樣,主人公都是最底層的可憐蟲,生活艱難,讓人可憐。我不大喜歡這角度,感覺有抱怨感,有戾氣。雖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鳴,但不是積極的導向。社會問題本身很複雜,我們不能總去宣傳那種“絕大多數的人,剛剛一出生,就已經輸了”的思想。

我們的物質文化、社會、政治各方面的需求,對於美好生活的內涵已經在幾十年的發展後發生了一個質的變化,特別是在經濟基礎得到全面提升之後,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內涵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生活哪有那麼多的苦與恨,要是大家都覺得美好,都向往美好,怎能不美好。

要我寫,就從第一空間選個主人公。講述一個身處高階層物質和精神先富裕起來的人如何幫助相對低階層的人去追求和實現更美好的生活的故事。

《北京摺疊》讀後感7

在我看來,《北京摺疊》難得之處,在於把眼光投射到了最底層的人身上。而且,不僅僅是凌空蹈虛的摹寫(講真,劉慈欣的贍養人類,就像他在其他作品裏犯的錯誤一樣,所有的人物都僅僅是他想闡述的達爾文社會學的一個沒有血肉符號),而是真實地再現了一個底層人的困境、希望和掙扎。這篇小説在謀篇佈局中,也通過各種細節描寫,賦予了某種現實性,她筆下的第三層世界讓曾經在京郊城中村迷路的我產生了共情,彷彿又回到了那天擁擠不堪的街道,老刀就像街上那些面目不清但也有着自己喜怒哀樂的路人。

作者是有野心的。她不滿足於僅僅是描寫老刀的窘困,她還着力描繪了老刀的希望和救贖。這是整篇故事的內驅力,即老刀希望抱養的孩子獲得更好的生活。老刀的高尚和他的窘境形成了戲劇衝突,同樣,二層空間和一層空間之間的'戀愛如此的偽善,也和老刀的善良質樸產生了強烈的衝突。這種衝突讓人不禁會疑問,難道以階層分化的人,在人格上真的有三六九等之分?

短篇小説,往往從一個簡單的意象,衍生出一個故事,具有強烈的儀式感和象徵意味。但如果人物和劇情缺乏令人信服的內驅力,那就不免顯假。這點是北京摺疊遠好於贍養人類的地方,因為它更真實,全篇每一個細節都在為構建善惡美醜的人性衝突而準備,贍養人類太多毫無意義的枝蔓,而一些力求體現人物的細節也和小説主旨並不太有關係。

《北京摺疊》讀後感8

這是一篇實誠、寫實的科幻小説,科幻是外殼,寫實是內裏,意圖用簡短的故事映照現實生活中的大問題。

小説寫的是第三空間的垃圾工老刀為第二空間的研究生秦天送求婚信物給第一空間的依言的前因後果。整座城市都是虛幻的,秦天和依言的愛情也如由謊言吹成的泡沫。

諾獎得主阿瑪蒂亞森説,當社會完全依照單一的身份來劃分社會羣體的時候,就會使社會衝突增加。於是在這座摺疊的北京城中,身份地位、穿着打扮、言談舉止、思維習慣都不足以使階層之間明確分野,最好是把時間與空間也按照階層進行分配,將階層固化制度化,按捺住人們蠢蠢欲動的流動野心才徹底痛快。於是當太陽出來,普照大地,第一空間的人沐浴陽光,第三空間的人躺在膠囊中被強制睡眠。

其實,摺疊的何止北京,北京何須被摺疊?

並不需要用摺疊城市這麼硬的約束來區分、固化階層,人人皆有的羞恥之心與是非之心就足以將人劃分三六九等了。建築工人和清潔工工作後不可避免留下印跡,別人投來的嫌惡的目光與遮掩的口鼻就足以使他們活的小心翼翼。

辨不清的明天,一眼可望到頭的未來,都使人不得勁地活着。抱得巨大既得利益的人只願維持現狀,卑微生存的人不知也不信現狀還能改變,哪怕是野心滿滿想推動改革的人如張顯,也不得不先向現實低頭,先到銀行掙兩年錢。

也有老葛這樣能吃苦有技術的'人,從第三空間躍升到第一空間,儘管只是藍領的工作。但這並不意味着“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老葛的父母仍舊生活在第三空間,“每次回去都要打報告申請”。老葛就像無數懷抱希望隻身來到大城市打拼的人,土地與户籍制度限制以及高昂的房價卻使得全家移居團聚成為一種奢望。

有機會就會有競爭,能當鳳尾誰會甘為雞頭?

當然可以説人們的生活是咎由自取,思想狹隘、不思進取的人活該慘淡營生,限制了機會但並沒有剝奪努力奮鬥的權利,而希望總是有的,何況我們並不缺乏鯉魚躍龍門的例子,哪管它是不是小樣本,畢竟人生的劇本是邊寫邊演,未結局之前,誰知道這齣戲會博得滿堂喝彩還是慘淡謝幕。這樣説倒算不上何不食肉糜,不過是在自我防禦罷。

可是第三空間的人光是活着就已經拼盡全力了,卑微而高強度的工作早已打磨了意志、耗盡了野心,哪有時間來思考人生的意義、追求自由而無用的靈魂。

小説令我感觸最深的是這段話:“和數千萬其他建築工一樣,從四方湧到北京尋工作,這座摺疊城市就是父親和其他人一起親手建的。一個區一個區改造舊城市,像白蟻漫過木屋一樣啃噬昔日的屋檐門檻,再把土地翻起,建築全新的樓宇。他們埋頭斧鑿,用累累磚塊將自己包圍在中間,抬起頭來也看不見天空,沙塵遮擋視線,他們不知曉自己建起的是怎樣的恢弘。直到建成的日子高樓如活人一般站立而起,他們才像驚呆了一樣四處奔逃,彷彿自己生下了一個怪胎。奔逃之後,鎮靜下來,又意識到未來生存在這樣的城市會是怎樣一種殊榮,便繼續辛苦摩擦手腳,低眉順眼勤懇,尋找各種存留下來的機會。”

現實是很多人尤其是農民工,身心健康來到城市,最後卻不得不拖着病體離開這座打拼半生卻發現並無自己容身之所的城市。

格萊澤説“城市不等於建築,城市等於居民。”而過去一年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過程中的種種現象不禁令人深思。

我無意批判任何人事,只是希望現實中的各項決策能多點科學理性。

希望總是要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