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讀後感

《差不多先生傳》優秀讀後感範文(精選11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78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差不多先生傳》優秀讀後感範文(精選11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差不多先生傳》優秀讀後感範文(精選11篇)

《差不多先生傳》優秀讀後感1

看過胡適《差不多先生傳》的朋友都知道,“差不多先生”奉行的是“凡事差不多、不必太計較”的工作原則。然而正是這個工作原則使這位“差不多先生”的性命斷送在一個獸醫之手!結局很悲催。其實現實中的“差不多先生”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考核不認真,差不多就行;工作不求過硬只求過得去,對人對己差不多就行了。結果工作沒有成效,原地踏步,殊不知,“千里之堤,毀於蟻穴。”細節即能成事也能毀事!

細節決定成敗,態度決定一切。

1986年1月28日,美國的“挑戰者號”航天飛船剛升空就發生了爆炸,包括兩名女宇航員在內的七名宇航員在這次事故中罹難。調查的結果是因一個O型密封圈在低温下失效所致。失效的密封圈使熾熱的氣體點燃了外部燃料罐中的燃料。儘管在發射前夕有些工程師警告不要在冷天發射,但是由於發射已被推遲了五次,所以警告未能引起重視。這次事件是人類航天史上最嚴重的一次載人航天事故,一些人員對於技術人員的建議敷衍了事,結果卻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2億美元,並使航天飛機停飛近三年。正是這種“大而化之、馬馬虎虎”的“差不多心態”釀成了這場悲劇。反觀自己: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存在這種“差不多態度”。比如:學習態度差不多,僅僅瞭解本職工作範圍內的一些制度、辦法,對於其它方面主動了解的較少。而“差不多”態度導致“差不多”問題出現後,往往我們首先會抱怨為什麼同事總是這麼“較真”,為什麼領導總是在挑毛病刁難自己。

細節決定成敗,責任重於一切。

我們的古人提倡:天下大事,必做於細。事實上,芸芸眾生能做大事的實在太少,多數人的多數情況只是能做一些具體的事、瑣碎的事、單調的事,也許過於平淡,也許雞毛蒜皮,但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必不可少的基礎。最近在整理一些報表,涉及兩年的一些培訓信息,很多都是培訓平台需要維護的信息,在填表的時候,很頭疼。為什麼呢?估計大家都能猜得到!信息不全啊!表填不出來……儘管在季度通報、年度通報、培訓計劃文件裏都做過要求,但是很慚愧!我在檢查、督促方面也是一位“差不多”先生。工作中缺乏責任心,等於沒做工作!

細節決定成敗,執行成就一切。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企業中每一層都有一個“差不多就可以了”的員工,由上到下傳達一項任務時,每一個人都差1%,這樣一來,等任務傳達到真正實施執行的人,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不是細節決定成敗,而是令人震驚的`細節決定成敗。當我們抱怨,行動上已十分重視細節,為什麼卻看不到效果時,就要知道,其實我們在細節上,還遠遠沒有做到位。主任平時經常也和我們説:“緊急重要的事情最先做、緊急非重要的事情其次做、非緊急非重要的事情最後做。”可是由於缺乏工作計劃性,缺乏時間管理意識和能力,導致有些工作的完成比較倉促,甚至出現遺漏的情況。所以我們的工作達不到預想的效果!

不管是胡適先用辛辣的筆跡還是現實生活中的後悔。歸根結底,把做人、做事都做細是個人責任感問題,職業人存在的價值就是能做好本職工作。在工作中,我們應該嚴格要求自己,通過工作努力提升自己,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在工作中擺正自己的職業形象,使自己日趨完美,堅決不做新時期的“差不多先生”,堅決拋棄“差不多”的惡習,發揚認真負責的工作精神。

《差不多先生傳》優秀讀後感2

“差不多”危害人人皆知,然而,我們現實生活中卻不乏“差不多先生”。有的人學了一點東西,拿個文憑後便成了“差不多先生”,不再繼續學習,或乾脆滿足於一知半解。某醫院發生醫院內感染事件,感染患者達百餘人,禍首為消毒液配製錯誤,即將1%的戊二醛錯誤稀釋10倍使用,使消毒劑無法達到濃度,這樣的“差不多”害莫大焉!

任何人都難免犯錯誤,任何事物都存在偏差,但如果我們對這種偏差視而不見或漸漸地習慣於這種偏差,我們就很容易成了“差不多先生”。但問題是,當你躺在手術枱上準備接受手術時,你能接受手術事故率的那百分之幾發生在你身上嗎?

“零缺陷”作為“差不多”的天然剋星,其核心就是要改變人們對待錯誤的態度,第一次就把正確的事情做對,而不是我們常掛在嘴邊的“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有人馬上會説,“零缺陷”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沒有哪個鐵路運營商敢保證他們的火車絕不誤點。毫無疑問,這是事實,但對“零缺陷”的理解應當分為兩個層面:一是政策層面,即行為導向必須是“零缺陷”,而絕不能是可接受一定的錯誤率;二是操作層面,即力爭把差錯降低為零。“零缺陷”其實是這樣一種心態:不害怕錯誤,不接受錯誤,不容忍重複犯錯誤。只有這樣的態度,我們才能把工作做好。一部動畫片中有這樣一段故事:一位母親教自己的兒子背《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小兒學習過程中未十分用心,問其記住沒有,答“差不多吧,記住了”。隔日母子遇到鄰居,這位母親為向他人炫耀自己的兒子,便讓小兒為鄰居背誦《三字經》,孩子開口便道:“人是豬,性本饞,性相近,習相遠,狗不叫,貓不來……”當時聽了真是讓人捧腹。這只是一個故事,但也不由得會使人思考,做事認真、到位的習慣要從小培養,“差不多”行為一旦養成,改起來就不那麼容易了,我們身邊發生的很多疏忽、差錯,大多非有意所為,實乃長期的“差不多”習慣所致,海爾總裁張瑞敏先生在比較中日兩個民族的認真精神時曾説:如果讓一個日本人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人會不折不扣地執行;可是如果讓一箇中國人去做,那麼他在第一天可能擦六遍,第二天可能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會擦五遍、四遍、三遍,到後來,就不了了之。

講到日本,雖然這個國家有很多問題,但沒有人不佩服他們做事的那種認真、嚴謹甚至到了苛刻的作風。與之相比,中國人確有大而化之、馬馬虎虎的毛病,以至於社會上“差不多”先生比比皆是。“好像”、“似乎”、“將近”、“大概”、“也許”等等,均是常用詞,就在這些詞彙一再使用的'同時,生產線上的次品出來了,醫療事故出現了,礦山的事故發生了,社會上違章犯紀不講原則的事情也屢禁不止。

我們的古人提倡:天下大事,必做於細。事實上,芸芸眾生能做大事的實在太少,多數人的多數情況只是能做一些具體的事、瑣碎的事、單調的事,也許過於平淡,也許雞毛蒜皮,但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必不可少的基礎。

歸根結底,把做人、做事都做細是個人責任感問題,職業人存在的價值就是能做好本職工作。企業請職工來工作不是來浪費企業資源的,醫院聘請醫生不是來殘害生命的,學校聘請老師不是來誤人子弟。

《差不多先生傳》優秀讀後感3

這天,我讀了胡適寫的《差不多先生傳》,覺得差不多先生實在是可笑:白糖與紅糖差不多,山西與山西差不多,就連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錯了醫生,請來了牛醫,也認為牛醫與人醫差不多,死前還説:“活人與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好太精確。”“哪有這麼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嗎?表面上差不多,實際上可差太多了!”

但我冷靜下來又一想,還笑別人呢,我自己還不是這樣嗎?考試時把“休息”寫成了體息,白白丟了一分,卷子發下來了,我還認為差不多,不就應減分;還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寫成了“切除十指”,當時以為差不多,沒什麼大不了的,可此刻想一想,如果是醫生在開處方把“切除食指”寫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後寫“無數無數的人都學習他的.榜樣,於是人人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驚呼,這怎樣成?打仗時部隊潛伏在敵人後方,準備發動襲擊,如果有一個人動一下,如咳嗽一聲或捲曲一下腿,就可能會造成全軍覆沒;發射衞星,如果科學家計算時小數點錯一位又認為差不多而不糾正,結果衞星掉了下來,那會造成多大的損失啊!……

看來,我們做事情是要處處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樣,事情才能成功。到達國家,小到個人都是如此。

《差不多先生傳》優秀讀後感4

寒假裏,我無意中讀了一篇文章——胡適的《差不多先生傳》。讓我感觸很多,我們來分享一下吧!

這篇文章講述的是差不多先生不肯認真、不肯算賬、不肯計較,買東西不顧質量,把紅糖買成白糖;學習不思進取,陝西和山西不分;工作敷衍了事,十等於千;就連自己病重,家人找錯了醫生,請來了牛醫,也認為牛醫和人醫差不多,臨死前居然説:“活人同死人差不多……”他的口頭禪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認真呢?”最終因為“差不多”這樣的毛病而一命嗚呼了。

這讓我想起了前蘇聯“聯盟1號”宇宙飛船,由於“差不多”導致的'種種失誤而造成的宇宙飛船和宇航員失事。

在差不多先生的身上,我彷彿看到了我的影子。書寫不認真:“兒子”少寫一橫居然寫成“兒了”,“0”寫成“6”,“9”寫成“4”;計算馬虎:加號看成減號,加法算成減法……

通過這篇文章,使我明白了:凡事不能差不多,一旦差不多,什麼事也幹不好,小到個人,大到國家。以後我要認認真真學習和做事,絕不做第二個“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傳》優秀讀後感5

前不久,我從三聯出版社訂購了一本《國文百八課》,並從中拜讀了近代大文學家胡適先生的小品文《差不多先生傳》,感慨萬分。

這篇文章描述了中國人民的代表和榜樣差不多先生的一生。差不多先生的樣子和你、我都差不多,但凡事不很精明,思想不很細密。他常把山西説成陝西,把紅糖買成白糖,把十字寫成千字,更有甚者,把今天以為成明天,把9:30看成9:32,結果誤了要事。有一次,他忽得重病,叫家人去喊王醫生來給他治療,可一不小心説成了獸醫汪大夫。差不多先生知道叫錯了人,但他覺得汪字和王字也差不多,就叫汪大夫給他治病。汪大夫用治牛的方法醫治差不多先生,結果不過一小時,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差不多先生在臨死前留下了一段千古佳句:凡-凡事,只-只-只要差-差-差不多-就-行了,何必那-那麼認真呢?他死後,大家都説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精細,不肯計較,是一位有德行的`人。於是,大家都向他學習,視他為導師。中國,就這樣成為了一個懶人國。

這位偉大的差不多先生,其實就是那些不精益求精,凡事不肯認真的人。我們其實每個人都有過當差不多先生的經歷。記得有一次,我正在做數學作業,有一題要用三位小數乘以三位小數,我心想:小數和整數不就差一點嗎?便把一個小數四捨五入後再相乘,結果,因為差不多的思想失去了一個得一百分的機會。我也看過身邊的例子。有一天,我們籃球夏令營的一個同學為了快點打上比賽,只馬馬虎虎地跑了兩圈就加入進來(平時我們可是要跑上十圈還加壓腿的!)結果在打比賽時拉傷了背部肌肉,一個月都沒能來參加訓練。寫作文也是一個極好的例子。以前我寫作文時,總是不會的字用拼音代替,不肯花時間查字典、打草稿,還經常虎頭蛇尾,想着差不多挺好的啦,不用再改了。看完這篇文章後,我終於恍然大悟,再這樣下去,我就要和差不多先生一樣了。我便開始認真起來,要讓好變成更好的想法也在心中浮現出來,打草稿、查字典,終於作文得了一個又一個優+。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事情做到差不多就想罷手的時候,你要回憶起那些例子,那些不求甚解的後果。好和更好之間只差一個更字,但這一個字足以讓我們從失敗變為成功。大家應該為這個更字努力,變得精益求精,不讓中國在我們這代還是一個懶人國。

《差不多先生傳》優秀讀後感6

近代的很多文章都揭示過國人的劣根性,胡適的這篇《差不多先生傳》另闢蹊徑地採用了獨特的寫法,即用樸素簡練的白描,兼用嘲諷和誇張的手法,描寫出了國人此時的這種“病”。

這篇文章是差不多先生的畫像和生平傳記。作者用擬人的手法來描述這種毛病,他將這個人叫“差不多先生”,這位先生的'口頭禪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對他來説,紅糖與白糖差不多,山西和陝西是差不多,火車發車遲與晚差不多,看病找獸醫也差不多,最後白白搭上了性命,諷刺意味十足。整篇文章寫作手法輕鬆活潑,這種手法秉承了胡適先生一貫的温和作風,但是其談論的問題卻是非常不輕鬆的。差不多先生雖然死了,卻為很多人崇拜,認為其不計較,看得破,想得通,是有德行的人。對於這種偷換概念的誤讀對於社會的影響,作者表示了深深的擔憂,想用文章來警醒國人——這是一種病。文中的幽默諷刺手法讓這篇文章成為了善意的規勸,而不是激烈的口誅筆伐和抨擊攻訌,這也是文章的很大的特點。

這種差不多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長久以來的一種陋習,想要根除實在相當不易。現代社會這樣的人還有大把的存在,他們感覺一切都是無所謂的存在,這是一種無追求的,無追求的,不求上進的壞風氣,我們應該時刻警惕,摒棄壞習慣。

《差不多先生傳》優秀讀後感7

差不多先生,姓差,名不多。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兩隻耳朵,但聽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於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細密。

他常常説:“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記得有一次,差不多先生工作的公司要發獎金了,事後,同事對他説:你少領了200元。而差不多先生卻説,鄰和不鄰不都差不多嘛。

最近,公司的要進行人員改革,公司的'一位副總退休了,差不多先生和差太多先生是候選人員,最終差太多先生競爭到了副總的位置,差太多先生對差不多先生説:“你和我差太多了,根本不是我的對手”。説完便傲慢的走了。同事們都來安慰差不多先生對他説:“不要氣餒,沒關係的”。而差不多先生卻説:“誰當副總不都差不多嘛”。

差不多先生奮鬥了一生,憑着他的謙讓終於當上了副總,而就在這時他偏偏得了一種怪病。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時候,一口氣斷斷續續地説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是隻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認真呢?”他説完這句話,方才絕氣。

他死後,大家都很稱讚差不多先生樣樣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説他一生,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於是大家給他取個死後的法號--圓通大師。

《差不多先生傳》優秀讀後感8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今天我又讀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差不多先生》。文章講述了一位被稱作“差不多先生”的人,他名字的由來是因為他覺得“差不多”就可以了。文章用了五件事體現了他的性格:第一件事情是媽媽讓他買紅糖,但他買回的是白糖;第二件事是去學堂先生問他問題,他把“山西”讀成“陝西”;第三件事是他去店鋪做夥計,他經常把“十”字寫成“千”字;第四件事是他有一件要緊的事,要搭火車,可他晚到了兩分鐘,火車開走了。

我認為差不多先生這個習慣會讓他存活不了,因為現在如果一個差不多就會變成差很多,比如:他把“10”後面多加了一個零變成“100”那樣就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很多了!如果他覺得沐浴露和洗髮水差不多,洗完頭,他不就成光頭了嗎?在醫院,如果醫生開藥把一個叫“0105A”的藥寫成了“A105A”的`藥,那樣不就會吃死人了嗎?

我對這篇文章有一個看法:如果差不多先生,用準確的標準要求任何事情。這樣差不多先生就不會被媽媽罵了,不會被老師批評,不會趕不上火車,不會死去。現實生活中,要是所有人都像差不多先生這樣,那醫生覺得藥都是藥,給病人隨便吃藥;人們覺得死和活都一樣,死人越來越多,基本沒活人了。這樣世界上沒有人和有人就差太多了!

我讀完這篇文章,知道了:差不多會變成差很多,差不多有時會變成一個“應該”的意思,用在合適的地方是可以的。可覺得兩個不同性質的東西差不多是不行的,以後我要改掉我的口頭禪——“差不多”。做任何事都要認真完成,不能總覺得差不多就行了。

《差不多先生傳》優秀讀後感9

“差不多”風氣盛行

差不多先生説:“紅糖和白糖差不多,陝西和山西差不多,十和千差不多,晚兩分鐘差不多,牛醫和大夫也差不多。”最後差不多先生死在了他差不多的信念中,卻又固執認為活人和死人差不多,讀來覺得甚是好笑,更可怕的是他死後,周邊的人視他為榜樣,一股‘差不多’風氣盛行。

對“差不多”説“不”

生活中,倘若醫生寫錯一味藥,銀行櫃員少寫一個小數點,火車隨意發車,科技人員錯用計算公式,都以差不多的姿態來對待,這個世界豈不是要打破規則,動盪不安嗎?在企業裏,一個企業要想長久不衰,需要拒絕差不多先生,一個員工要想作出自己的事業,需要學會説“差不多先生,我們不約!

精益生產做精鋼鐵

在工作中,我們始終貫徹馬鋼精神:文明生產,精益製造,創新超越,以精益製造作為生產中的標語,鋼行業作為國家基建的重要支柱,是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鋼鐵以高科技,高精密,高質量著稱,失之毫釐,謬以千里,生產環節中每一個細小的瑕疵,都能導致重大事故,例如軋線孔型眾多參數,一個微小的變動都能導致重大質量損失。我們要杜絕差不多,做到零瑕疵,零失誤,做精鋼鐵,創造綠色企業,美好家園。

精益求精一絲不苟

進入新時代,我們只有弘揚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秉持把工作做到極致的態度,才能做強馬鋼品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工作是一種修行,世間只有必然性沒有偶然性,縱觀那些長久不衰的企業,都在傳承一種工匠精神,樹立一份對工作的執着、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把任何事情做到極致,就是成功。每個人都有不同於別人的智慧,俗話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馬鋼中,不論你是操作工,行車師傅,維修工、技術人員,雖然處於平凡的崗位上,但只要在自身領域足夠優秀,在極致中追求“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都是一種成功。

與時俱進創新超越

與時俱進,創新超越是我們軋鋼分廠的目標,我們的創新與否決定着企業的明天,正如特鋼公司2018工作主題:加速提升創新競爭力,昂首闊步邁上新徵程,為實現新時代馬鋼特鋼新跨越而努力奮鬥,更加明確了創新的重要性。如何創新呢?創新是實踐中的`點點滴滴的積累,是工作中一絲不苟的沉澱,杜絕差不多,才能創新,才能超越。

作為軋鋼分廠的領頭羊,更是需要一種認真細緻的態度做好每一件事情,不可以差不多的態度來完成,努力學習,多思多想,充實自己,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千里之堤,毀於蟻穴,認真細緻的做好當下事,明白細節決定成敗,態度決定一切。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狹路相逢勇者勝,馬鋼要在激烈而又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取勝,離不開每一位馬鋼人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需要我們從自身做起,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極致,嚴於律己,為實現馬鋼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而奮鬥!

《差不多先生傳》優秀讀後感10

放暑假的時候,我在語文暑假作業裏讀了胡適先生的一篇文章——《差不我先生傳》。讀完文章後,我覺得這位“差不多先生”真是又可氣又可笑,胡適先生選取的事例是那麼生動有趣,是那麼貼切呀!

《差不多先生傳》的主要內容是説:有個叫差不多的先生,他常常説:“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何必太精明呢?”因此,他做什麼事只要求差不多。他媽叫他買紅糖,他買了白糖。他媽罵他,他説紅糖和白糖差不多。在學堂裏,先生教他讀山西,他偏讀陝西,先生罵他,他説山西同陝西差不多。後來,他在一個錢鋪做夥計,常把“十”和“千”寫倒,掌櫃罵他,他賠小心説,“十”和“千”差不多,不就多一撇嗎。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人去請醫生,家人一時尋不着東街的`汪醫生,卻把西街的牛醫王醫生請來了,差不多先生知道尋錯了人,身上痛苦,心裏焦急,便想“王醫生同汪醫生差不多,讓他試試吧”。於是王醫生用醫牛的法子給他看病,不到一刻鐘,就一命嗚呼了,臨死前他還説“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凡理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認真呢?”他説完這句格言,方才斷氣。

讀了這篇文章,我很受啟發。文章中的差不多先生做什麼事都只求差不多就行了,結果害了自己的性命。差不多先生的故事告誡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做,不能差不多就行了。如果醫生給病人看病只要求差不多,那病人肯定要死很多;如果科學家也要求差不多,飛機肯定飛不上天。讀了這個故事後,我決心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件事,決不當“差不多”學生。

《差不多先生傳》優秀讀後感11

這天,我讀了胡適寫的《差不多先生傳》,覺得差不多先生實在可笑:白糖與紅糖差不多,山西與陝西差不多,就連自己得了重病,家裏找錯了醫生,請來了牛醫,也認為牛醫與人醫差不多,死前還説:“活人與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好太精確。”哪有這麼傻的人呢?我忍不住笑了。真的差不多嗎?表面上差不多,實際上可差太多了!但我冷靜下來又一想,還笑別人呢,我自己還不是這樣嗎?考試時把休息寫成了“體息”,白白丟了一分。卷子發下來了,我還認為差不多,不就應減分。文章最後寫:“無數無數的人都學習他的榜樣,於是人人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天哪!”我忍不住要驚呼,這怎樣成?打仗時部隊潛伏在敵人後方,準備發動襲擊,如果有一個人動一下,如咳嗽一聲或綣曲一下腿,就可能會造成全軍覆沒;發射衞星,如果科學家計算時小數點點錯一位又認為差不多而不糾正,結果衞星掉下來,那會造成多大的損失啊!——————看來,我們做事情就是要處處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樣。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都是這樣。雙休日,在書店尋找辯論賽書籍時,無意中翻看到胡適文集中的一篇《差不多先生傳》,好奇心驅使我看完了整篇文章。

差不多先生是誰?他是著名文學家胡適在《差不多先生傳》中虛構的一個人物。文中寫道“你知道中國最有名的人是誰?提起此人可謂無人不知。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縣各村人氏。你必須見過他,也必須聽別人説起過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掛在大家的口頭上。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兩隻耳朵,但聽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憶卻不很精明,思想也不很縝密。他常常説:“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文中的`差不多先生直到死,都還是會自圓其説:“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

他就是這樣一個對樣樣事情都看得破,想得開,不計較的“老好人”。但這種“老好人”,我們真的需要嗎?凡事差不多就好,後果將不堪設想。

美國總統麥金萊在一所學校演講時,對學生説:“比其他事件更重要的,是你們需要把一件事情做得儘可能完美。”

每個人都擁有難以估量的潛能,萬事“差不多就行”,等於辜負了自己的潛能。換句話説,只有以“完美主義”的態度投入工作,才能把自己潛在的聰明才智最大限度發揮出來。

工作上也是如此,有些人本來就有出色的潛質,卻正因不具備盡職盡責的工作精神,在工作中經常出現疏漏,結果讓自己逐漸平庸下去。而另外一些人,剛開始在工作中表現得並不出色,但他們盡職盡責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想盡一切辦法把自己的工作做到自認為完美,反而在事業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只有對自己要求嚴格,才能夠避免自己也成為工作中的“差不多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