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工作總結

課堂教學工作總結三篇

欄目: 工作總結 / 發佈於: / 人氣:1.15W

總結是指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做出帶有規律性結論的書面材料,寫總結有利於我們學習和工作能力的提高,因此十分有必須要寫一份總結哦。你所見過的總結應該是什麼樣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課堂教學工作總結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課堂教學工作總結三篇

課堂教學工作總結 篇1

在新課改的實施和推動下,新課改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並能夠在教育教學中自覺地運用,隨着新課改的培訓和教研活動的有效開展,我們的教學變得更加有效,學習型組織在學校得以形成,我們在關注着教育改革的方向,不只是聽別人講,還自己靜心思考教育教學,不只簡單模仿名師,也依據自己的實踐來超越自己。現將本學年的課堂教學改革的做法總結如下:

一、齊抓共管,轉變觀念

在全市新課改動力的引領下,我校對各科教師進行課改培訓,以教研組為依託,充分發揮骨幹教師、學科組長的引領帶動作用,把新課改的理念貫穿到教學每個環節中,以校級領導包學科組、學科組長結對幫扶組員,校領導深入課堂,隨時隨地指導教學,使課堂教學少走彎路,縮短了課改前的陣痛期。充分利用好週六、週一集體教研時間,一起研究,一起參加校本教研活動,實踐新課改,體驗新課改,探索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我們一起構建一套在“導練結合,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下,形成生物學科的特色,在校領導和我們的共同努力下,課堂教學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二、由“滿堂灌”到“以學生髮展為本”,課堂教學充滿生命活力

抓好課堂教學是課改取得成功的關鍵,課改改到深處是課堂,課改的`點晴之筆在課堂,沒有高效課堂,一切無從談起。教師滿堂課的講,學生沒有參與的機會,教學效果差,優秀學生吃不飽,後進生消化不了等,這一現象已成昔日黃花,現在的課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俗話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在觀察、思考生物現象,認識現象的本質及人與自然相互關係的過程中感到興奮和激動,使之體會到學習生物知識的樂趣和成功的愉快。例如在講述《開花和結果》一節內容時,課外要求學生採集和觀察各種花的形態、結構,課內組織學生先思考再展開分組討論,比較各種花的異同,通過學生自己參與,興趣盎然,表現得很積極主動,課外讓學生收集有關花的詩句、名言、諺語,幫助植物人工輔助受粉等,我盡最大可能的創造條件,讓學生體驗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從而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在教學實踐中,堅持走課內外相結合之路,課內學生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分析、概括、深化生物 知識,並形成較為系統的知識體系,重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課外重實踐、重體驗,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讓學生體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第二,積極誘導學生參與教學,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雙方必須共同參與,相互配合才能獲得成功。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為“學”服務,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才能使課堂中的問題成為學生自身的問題,學生才會學得積極主動、生動活潑。我在課堂中優化教學組織形成,實行“分組教學,合作達標”,根據學生的學業水平、能力和個性把他們分成4—8人的小組,選出組長,“分組教學,合作達標”的程序是:①目標定向,教師佈置可供選擇的適合於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讓各小組自主選擇;②組內交流,以學生為主體,先個體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再小組內討論交流,教師對小組學習作指導和調控;③全班交流。這一教學形式有效地糾正教師“獨佔課堂”的不良傾向,對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競爭意識也將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

第三,注重教學信息的反饋。成功的反饋是激勵學生學習的強有力手段,它能夠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激起追求更大的成功的慾望和信心,在課堂中我不斷地從學生學習中取得反饋信息,瞭解教學情況,並相應調節教學的內容、難易、進度、方向,使學生忙而有序,忙有所獲,反饋除了要及時,更要採取鼓勵性評價,擴大反饋範圍和內容,爭取“東邊不亮西邊亮”的效果。在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的過程中,要善於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並及時給予鼓勵,這種做法能使學生創新潛能得到激發。

第四,加強學法指導。影響學生學習質量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習方法不夠科學、有效。因此,生物教學更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具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學生只有掌握了好的學習方法,會觀察、會思考、會自學、會應用,才能學會學習。

總之,課程改革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優化教學目標,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改革教學課堂結構,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改進教學評價等,讓學生體驗探究過程,實現學生由被動接受學習方式向主動探索性學習方式的轉變。我在新課改理念的引導下,在學校教學管理與評價下,我不斷的嘗試,不斷的反思,不斷的實踐,我們的課改正健康、向上的成長着、發展着,但繼續深化課堂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是我永遠追求的目標和不懈的責任。在今後的課堂教學改革中,我會潛心探索,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在生物教學中獨具特色,自成風景!

課堂教學工作總結 篇2

20xx年秋季期,是新世紀的又一學期,對於培養跨世紀人才的教師而言,這是更具歷史意義的一學期。這一學期,學校領導提出了更深意義的思考,作出了更具意義的戰略部署,我本人也緊緊圍繞和依靠了上級的精神和決定,順利地完成了本學期的各項任務。現將一期來的各項表現列舉如下:

一.提高覺悟,以思想為行動指南

一學期以來,我時時以一個教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積極參加學校生活,收看、收聽各類新聞報道,瞭解時事;在工作上發揚了一貫的任勞任怨的精神,做到不計個人得失,以教為本;對待同事團結友愛,互相幫帶,並能虛心向有經驗的同志學習;對待學生則愛護有加,但決不放鬆嚴格要求。這一切行動,都源於一個思想上的目標──我要做一個合格的人民教師,做一個優秀的人民教師。

二.立足本職,積極完成各項任務

20xx秋,我擔任了四年級數學課共12節。為了滿足學生“一滴水”的需要,我在認真備課、上課之餘,還儘可能地利用了大量的休息時間來自學各類知識,以提高自身素質。

,我深知學生組織的重要性。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巧妙組織學生活動,體現學生“五自”顯得更為重要。

藝無止境,學無止境,工作亦無止境。二十一世紀才剛剛開始,在以後的工作道路上,我一定更加加倍努力,爭取更大的進步。

20xx年元14日

談教學中素質的培養

在國際間綜合國力的較量日趨激烈的當今時代,“教育為本”已成為人們的共識。至於如何實施教育,我們的目光已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那麼,什麼是素質教育呢?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質為目標,面向全體學生,關心和發展學生的全面素質,立足於協調學生自身發展要求,促進學生在德、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的教實踐活動。

在語文教學中貫徹素質教育,則要明確以下問題。

一、引導觀察,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現代心理學研究認為:觀察是知覺的一種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思維參與的知覺活動。觀察是思維的源泉。由於低年級學生思維形式是以具體形象為主,因此,在教學中必須讓學生對具體事物(如插圖)進行仔細觀察,結合直觀教具的演示,為其思維活動提供必要的條件。

教學《刻舟示劍》,初讀課文後,我引導學生觀察插圖,領會圖意,明確課文是講一個過江人寶劍掉進江裏的事出有因。啟發學生抓人物的神態、動態、語言的特點,思考以下部題:1、這個過江人寶劍掉進江裏之後,面部表情怎樣?(一點兒也不着急)2、這個人在做什麼?(在船舷上刻了一個記號)3、這個人當時是怎麼想,怎麼説的?4、同舟人又會怎樣想,怎樣説呢?

在學生理解課文後,要進一步幫助他們明白過江人的想法、做法錯誤的原因。我在黑板上畫上波浪線表示江水,把硬紙剪成的小船掛在上面,再有硬紙剪成一把寶劍,演示寶劍從船上掉入江中的情景。讓學生在船舷上刻“記號”,再拉動紙船到“岸邊”撈劍是撈不到的。學生在此過程中,很容易地明白了為什麼撈不到寶劍的道理。即:船移動了,船舷上的“記號”也隨船移動,但掉入江中的寶劍卻沒有跟着船移動。進而啟發學生理解其中寓意:事物發生了變化,如果再有不變的眼光來看待,那便要犯錯誤。

例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國小生在閲讀這首古詩時,教師要調動他們的形象思維,使他們看到白鷺翔空的情景,聽到黃鸝歡鳴的叫聲,甚至嗅到令人陶醉的氣息,體會到詩中動靜映襯畫面的盎然生機。只有當詩句所描繪的景象在學生頭腦中浮現出來,詩人當時的喜悦耳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才能為學生所理解。

要把學生帶入文章所描寫的情景之中,一方面靠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靠圖片、幻燈等直觀性教學手段,另一方面,要讓學生裝自己人把文章中所描述的生活情景在頭腦中變成活生生的畫面。這種“把話變成‘畫’”的探索正是閲讀教學中形象思維的訓練。

二、啟發、培養學生的紀維能力。

國小語文教學大鋼指出: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在閲讀教學法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藴含着的可以用來促進學生積極思維的.因素,訓練其思維能力。

如教學《狐假虎威》,當學生理解到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風嚇跑百獸以後,可以提出“狐狸為什麼要走在老虎的前面?如果走在老虎的後面會出現怎樣的結果呢?這樣從正反兩方面引導學生思考認識事物,可訓練思維的靈活性。

如教學《落花生》一課,學生理解了“父親拿花生和桃子、石榴、蘋果的外表好不好看作比較,稱讚花不愛炫耀自己,不好看但有用”之後,引導學生改變看問題的角度。拿花生和桃子、石榴、蘋果不怕風吹雨打,勇敢地把果實掛在枝頭,甘願為人類送去甜美和清香。。。。。。這樣訓練學生辯證地思考,不要死盯住一個角度看問題。

三、通過複述以及語言表達方式的練習,發展語言

在熟悉、理解文章內容之後,複述是一種簡單易行的促進思維的方法。複述一方面要求語言的連貫性,條理性,另一方面,要示有一定的速度,很能鍛鍊學生的語言、思維,教學中應充分利有這種方法。

語言表達方式的變化練習,例如:《翠鳥》描述翠鳥外形那一段課文,先許它有“一雙紅色的小爪”,再説“它顏色非常鮮”,描述它頭上、背上和腹部羽毛的顏色,最後寫“它小巧玲瓏,一雙透亮的靈活的眼睛下面,長着一張細長的嘴。”這一段作者用了兩個總分句羣着重介紹翠鳥的色彩和玲瓏。學完了這一段,教師請學生按照翠鳥身體部位的高低順序來敍述翠鳥的外形。這要示學生裝的頭腦裏呈現出翠鳥的形體,面對這一段課文內容光煥發進行整理,然後按翠鳥的頭、眼、嘴、背、腹、爪的順序,用並列關係的句形進行描述,這種語言的不同形式的訓練,就是進行語言訓練的好方法。

四、在教學中滲透美育。

國小生具體形象思維佔優勢,抽象思維能力弱。而美育因素往往藴含於教材中,相對抽象。為了便於學生感知美,我常通過插圖、投影等直觀教具來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其求美慾望。

新教材圖文並茂,這些圖畫不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也是滲透美育的好材料。例如《美麗的公雞》一課,六段文字與六幅一一對應。教學第一節時我先讓學生觀察圖,他們立刻被圖中那隻色彩鮮豔、形象生動的公雞所吸引住。“這隻公雞的外表怎麼樣?”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公雞真美!”接着,讓學生按順序説説公雞美在哪裏。栩栩如生公雞形象激起學生的説話興趣:“公雞有大紅的冠子,有花羽摶,有油亮的脖子,還有金黃色的腳,他真美麗!”學生不但理解了課文,也受到了美的薰陶,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閲讀、觀察、説話、審美的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素質已是迫在眉睫的問題,如能抓好上述的幾個問題,問讀教學的效率必定能大大提高。

課堂教學工作總結 篇3

在這節課中,存在着許多的不足:

1、理解和把握教材不夠,沒有用好教材。

教材設計的是讓學生從8包糖果中找出質量不足的,目的是讓學生經歷找次品的過程,體驗“要使稱的次數最少,應該把物體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要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多的一份與少的一份要相差1”這個規律,它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而我覺得不管是8、9、10…個次品,都離不開3、4、5…個次品的學習,只要學生弄會了如何從3、4、5…個物品中找出次品,其他數字大的.物品找次品都會迎刃而解。因而我沒有按教材的編排教學,而是首先和孩子們一起體會3個物品中找1個次品至少稱幾次能保證找到次品?接着學習4、5、6…個,這個想法挺好,可實際教學中效果並不好。因為找次品的規律只有在數字達到8以上,優越性才能體現出來,我和學生一起從3個物品找次品,太佔用時間了,大量的時間浪費在討論從4、5、6個物品中找次品,直到快下課才討論到8個物品,學生已經注意力不集中了,對教學內容也失去了興趣。

2、在關鍵處點撥不到位。

這節課的關鍵是讓學生得出要使稱的次數最少,應該把物體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要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多的一份與少的一份要相差1。受前面教學影響,我沒有做好點撥,只是讓學生瀏覽了課本,畫出來,學生沒有深刻的體驗到這個規律的優越性。

反思自己的課堂,還太不成熟,今後應對教學內容學會精心取捨,再做一些必要的增減批註,形成自己的個案,讓教案適合自己、適合學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