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工作總結

課題研究工作總結14篇

欄目: 工作總結 / 發佈於: / 人氣:2.46W

總結是指社會團體、企業單位和個人在自身的某一時期、某一項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後進行回顧檢查、分析評價,從而肯定成績,得到經驗,找出差距,得出教訓和一些規律性認識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讓我們來為自己寫一份總結吧。那麼總結有什麼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課題研究工作總結,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課題研究工作總結14篇

課題研究工作總結1

課題經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准立項,確定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

《學習型社區成人學習動力研究》經過充分準備,於xx年6月20日在北京正式開題,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謝國東,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堅出席了開題會並講話,來自北京師範大學、北京教科院職成所、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崇文區教委等單位的課題組主要成員參加了開題會。課題主持人賴立作了開題報告,較為詳盡地闡明瞭該課題的意義、目標、內容、方法、實施步驟,並提出具體要求,課題組成員認真進行了討論和研究分工。大家一致表示,要以科學和創新精神,高質量完成課題研究任務。

現將《學習型社區成人學習動力研究》課題實施方案報告如下: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21世紀終身學習已呈現全球化發展的趨勢,終身學習將成為每個社會成員共有的一種生活方式,將成為每一個社會成員生存發展最基本權利,社會將盡其所能為其全體成員提供學習機會和條件。第三次全教會上指出:“終身學習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一次性的學校教育已經不能滿足人們不斷更新知識的需求。我們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於終身學習的教育制度”。最近,他在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能力建設高峯會上明確提出:“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創建學習型社會”,為新世紀教育改革和發展指明瞭方向。

1.社區教育正在成為我國成人教育新的增長點

社區是學習型社會的基礎。社區教育的提出和實施,迴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是建立學習型社會,滿足人們終身學習需求的必然結果。xx年,教育部確定了北京等八個大中城市的城區作為社區教育實驗區,啟動了社區教育的改革實驗。改革實驗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社區教育以成人教育為重點,成人教育深入社區,正在從補償性教育轉變為發展性教育,溝通教育與社區的聯繫,以滿足社區成員多樣化學習需求。“九五”期間,社區教育理論研究已經起步,出版了一批有學術質量的成果。厲以賢的《社區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葉忠海的《社區教育學基礎》、黃雲龍的《社區教育的管理與評價》、馬叔平等的《論社區教育發展模式》都從基本理論、戰略規劃、宏觀管理等方面,概括了當前我國社區教育的新經驗、新觀點,並使之條理化、系統化。

“九五”課題《面向21世紀中國社區中的終身學習的調查與研究》,運用社區發展和終身學習的理論,從未來社會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從未來社會人的生活基本單位——社區建設出發,以問卷調查為基礎,分析社區經濟發展、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變動對終身學習的影響,探索實現終身學習目標的途徑。

相比之下,社區教育在中、微觀教學領域的研究略顯滯後,與社區成員與日俱增的學習需求和積極性形成明顯反差。如何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如何整合社區成人學習過程中內外各種因素,如何組織教學,設計課程,開發教材,都面臨諸多挑戰和困惑。因此,尤為迫切地需要深入實際,在社區教育情境中進行問題研究,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回答社區成人終身學習的“應然”與“實然”。

2.成人學習心理研究是我國成人教育研究的薄弱之處

國際上心理學在人類動機研究領域頗為活躍,如阿特金森的成就動機模型、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韋納的成就歸因理論等,無疑為學習動機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國外對成人學習開展系統研究始於20世紀60年代,相繼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理論觀點。我國寶島地區重視成人學習心理的實證研究並有豐厚的`積累。國內則是進入80年代後才逐漸加以認識的,近年成人學習力求深入教育心理層面,但對許多問題的探索偏重於理論思辨,比如葉忠海主編的《職工教育心理學教程》,探討職工學習心理基礎和準備,以及職工教育中學與教的心理學問題。高志敏在《成人教育心理學》中,按照人的成年期發展,闡釋成人學習的心理特點和一般規律。還有《青年學習心理學》、《成人學習理論》等都主要從基本理論和知識概念方面進行闡述和論證,這些有代表性的文獻中不乏古今中外成人學習的理論精華,對於學科建設是有意義、有價值的成果。但由於成人學習者的複雜性和研究方法上的侷限性,目前鮮有量化分析的研究。近年來多元統計方法的發展及計算機技術介入研究,提高研究的科學性,但涉及成人學習者,針對羣體學習心理的實證分析為數不多,幾乎是空白。零星的研究成果,或主要針對成人學校的學員(比如電大、成職校),或以年齡、職業進行羣體劃分,且樣本量一般比較小,在科學解釋和理論推導上,略顯分量不足。

有關研究表明,成人學習者具有獨特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學習特性,有豐富且個性化的學習經驗。他們對參與社區教育的看法是什麼,成人為什麼學習,他們想不想,願不願,能不能,會不會學習,這些問題都有待於多維度進行綜合實證研究分析,才能找到答案。因此,從研究成人學習者獨特的經歷和體驗入手,瞭解、掌握他們學習的意識、學習的觀念、學習的態度、學習的準備、學習的基礎以及學習的行為,對成人學習心理進行科學研究,有助於深化認識,克服社區教育工作的盲目性,隨意性。

社區教育實驗本身是新生事物,儘管我們要學習國外的經驗和理論,但中國社區教育的問題和規律,只有立足於本土去實踐,去探索,才能獲得真知灼見,才能有效掌握和解決。

本課題是一個有理論價值的應用課題,其創新意義表現為:

1、本課題選擇社區教育、社區文化、成人學習心理多視角探討成人學習非智力因素的核心,揭示社區成人學習的一般心理特徵以及相關因素,提升經驗,闡釋理論,研究選題角度較獨特。

2、究竟應該如何評價社區成人學習,目前國內尚無成熟的理論和現成的方法,本課題將在總結提升實踐經驗基礎上,在評價方面作嘗試性探索。

3、本課題將涉及成人終身學習多方面的內外關係,也將涉及成人學習一系列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在研究過程中,力求從整體性、系統性和特色方面有所創新。

二、研究內容與目標

本課題作為社區教育的基礎環節和前提條件之一,着眼於跨學科的綜合實證研究。主要借鑑國內外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和成人學習理論及動機評價方法等研究成果作為理論基礎,從調查研究入手,通過實地抽樣,開展社區成人終身學習現狀調查,重點了解社區成人學習的需求、動機、態度和行為特徵,探討社區成人學習的優勢和資源,建立適應多樣化需求的成人學習模式,為規劃社區教育,推進學習型社區的發展提供依據,並對社區成人教育課程設置和教材開發提出積極建議。

課題研究工作總結2

本學期我校切實抓好小課題的研究,針對小課題的研究,我們立足“小”字,幫助教師們關注自己具體教育教學中的現象和問題,追求真實的研究;立足“課題”,引導教師從計劃到反思,以科學的方式探索問題的解決或現象的改變,追求經驗的提升。我們把教師的“小課題”研究作為教師獲得個性化成長的重要平台以及特色教師成長的重要途徑。回顧研究過程,我們主要做了以下紮實有效的工作:

1、培訓選題,確定立項小課題

本學期,我們組織全體教師認真學習了學校關於小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針對開展小課題研究的意義、小課題的選擇、研究中應注意的問題、小課題研究的實施等方面內容”對教師進行了培訓輔導,使老師們懂得了“開展自己的教研,發表自己的見解,解決自己的問題,改進自己的教學”是進行小課題研究的根本目的.所在。

本學期,我們組織各學科教師認真選題,經過了“困惑”“問題”“課題”三步曲:首先,我們利用教研組活動的時間,組織全體教師交流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困惑、疑點;然後,讓老師們進行思維加工,並提出問題,把一個個小問題,轉化成一個個小課題;最後,指導教師分析背景,查找資料,形成課題,要求學校全體教師人人蔘與。

2、抓行動、抓反思。

本學期,我們教師小課題下發了立項通知,在學校內進行了立項公示。小課題通過多次研討活動,讓老師們在反覆實踐的基礎上,及時小結反思,分享經驗,不斷調整自己的研究計劃、改進研究方法。對典型的課例,還採取現場診斷的形式進行指導。

3、抓檢查、抓評估。

為了確保小課題研究紮實有效地向縱深推進,我們學校成立了跟蹤檢查小組,抽查聽課和查閲記錄、跟蹤研討活動等方式檢查工作,便於瞭解各課題研究的進展情況,及時解決普遍存在的問題,並對各教研組的教研活動進行階段評價。目前,我校的小課題研究進展順利,初步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老師們對本人承擔課題的研究目的、意義有了更為清楚的認識;二是老師們相互交流、相互借鑑,掌握了課題的研究更多靈活實用的方法;三是積累了初步的小課題研究的組織、管理經驗。

在學校的正確引導及各位老師的積極加入下本學期的小課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1、精心計劃,用心總結,課題研究融入日常教學過程。

每個課題都做好詳盡可行的計劃,每次教研活動的主題提前通知每一位課題成員。每個課題成員在研討時,把自己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與課題研究有關的困惑與收穫進行交流,通過研討總結經驗與教訓,及時把教研的成果納入課堂,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也受到了學生的歡迎。

2、活動形式靈活多樣,課題研究紮實有效

各課題研究根據不同研究階段的需要,採取不同的研討方式。每個課題的研究都圍繞學生的習慣培養及能力提高,紮實有效。

3、研討活動效果顯著,資源共享

每一課題發揮本教研的優勢,以教研促教學,以教研的先導作用促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達到教研興校的目的。

當然,本學期的小課題研究工作也存在不足:

1、個別學科組研討活動有的老師參入態度不積極,教師的個人發言材料偏離研討主題。

2、課題研究集中活動次數偏少,有的問題不能及時解決。

3、不注重過程性材料的收集與積累,收集的材料單一。

4、活動過程學生材料過少,沒有學生反饋的資料。

5、有部分教師存在上網下載的現象。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今後需做以下改進:

1、提高學科組成員的參入意識,針對每個學科課題研究成員的表現進行評價考核,與學期績效工資掛鈎。

2、注重過程性材料的收集,把收集整理資料貫穿始終,注重平日的積累,特別是學生資料的積累,及時反饋學生的意見,掌握學生的動態。

3、可以把平日集體研討的問題積累歸納,抓出重點,這樣可以提高研討的容量與效率。

4、針對部分教師上網下載的現象在學校大會上進行點名批評。

總之,在學區的正確引導下,我校小課題研究收到了很大的成效,教師的教育思想意識增強,學生的學習面貌煥然一新。為了更合理使用新課標,貫徹新課標的教育思想,我們會繼續加強學習,更新教師理念,繼續加強研究,提高各項工作的實效性,爭取再上一個新台階。

課題研究工作總結3

一、課題的確立

我們組的子課題是“國小語文課堂提問的研究”,我們選擇這個課題的本意就是實用,實際,每節課、每個老師都離不開的就是提問

二、前期工作

(一)收集資料,學習理論

多途徑地理論知識學習,確保從根本上認識提問,研究提問。研討學習並總結出現階段我們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以及關於提問的理論知識和解決策略。

(二)找準根源,把握方向。

通過閲讀文獻資料和分析實際的語文課堂,我們全組老師討論研究發現我們語文課堂提問存在的一些問題:

1、提問的目的不明確,不能準確把握知識本質。如這個知識點的知識基礎是什麼,又能為後面哪個知識點的學習做服務?重難點是什麼?

2、提問的個人主觀性太強,太隨意。在一節課中的提問多的可達幾十個問題,少的卻只有幾個問題。特別是在常態課上,這類問題非常嚴重。

3、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不到落實。教師只注重自己問,忽視了讓學生提問。答案開放的問題比較少,不敢放手。

4、存在口頭語式提問。比如“是不是”、“對不對”。這樣的問題學生沒有任何思考過程,順水推舟就回答“是”“對”。在實際應用中,這種現象普遍存在。

依託課例進行實踐,努力實現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發現問題了,我們就來解決問題。首先,我們制定了嚴把課堂提問的三個環節:“課前備課中設問”、“課堂實踐中精問”、“課後總結中思問”。把課堂提問研究的意識滲透在每個環節,並落實行為。確立了這個教學行為的目標和要求,我們心裏就有底了,研究起來也更有方向性了。那就是提高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為了提高語文課堂中提問的有效性,我們有計劃的開展了多節課堂教學聽、評課活動,主要從提問的數量要求少而精、提問的難易適度、提問要切中要害等幾個方面入手對國小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進行研究。我們在同講一堂課活動中,就特別留心了各節語文課堂提問的質量,同時觀察課堂中老師們的提問技巧,學生們的提問能力,從中吸取對自己有用的經驗和教訓,在評課中,每位老師也都針對課堂提問發表了看法。

在課堂中,我們首先轉變自己的觀點。努力開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我們是這麼做的:(1)激發學生提問的興趣。教師應相信學生的潛力,給予學生提問的機會,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及時反饋,對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給予表揚。(2)鼓勵學生大膽置疑。課堂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大膽允許學生表達自己的疑惑和見解,即使學生的問題很幼稚,也應給予積極的肯定。(3)讓學生參與課堂提問的設計。在預習、學習或複習階段,均須安排學生參與到課堂提問的設計中來,因為學生提出的問提才是他們真正感興趣的問題,才是他們關心的問題,

四、總結課題研究的成果和今後的改進措施

(一)取得的成績。

1、通過對《國小語文課堂提問的研究》這一課題的自主學習研究,我們真正認識了課堂提問,明確了課堂提問對於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性,學習了提高課堂提問的`策略,並通過實踐證明了真正有效的課堂提問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得事倍功半。由此我們撰寫了教學反思、案例分析、階段報告。

2、學生們則在老師精心設計的“精問”、“設問”中爭當學習小主人,改變了被動、懶惰、依賴等不良學習習慣,很大程度上激發了他們探究課堂問題的興趣,思維得到鍛鍊。

(二)今後的改進措施。

1、進一步落實教學研究。在課堂實踐中注意提問層次和梯度,並根據問題的難易提問不同的學生,使得學生全面發展。以及,教師在設計提問時應注意趣味性,課堂提問的內容新穎別緻,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學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學習,做學習的主人。

2、進行多渠道的學習,注重平時積累。

3、繼續充實完善個人研究資料夾,裝載每次研究過程中的個人研究成果以及個人撰寫的案例分析、教學反思、教育教學心得體會、教學論文、優秀課例、等,便於隨時查看自己的成果,回顧自己的成長曆程,不斷反思和提高自己的專業研究素質。

以上是我們課題研究小組完成的一小部分工作,以後我們會本着“想到一點就做到一點”的課題研究作風,紮紮實實地做好課題研究工作,決不敷衍了事,一切本着課題研究的精神,實實在在地做好每一項工作,使課題研究成為日常課堂教學的一部分。為推進實驗國小優質教學模式和方法研究總課題的進程添翼。

課題研究工作總結4

高中數學反思性教學研究已進行了一段時間,在本階段主要進行了查閲相關理論,學習探究相關的數學教育的基本理論及其課題實施相關問題。現將本階段研究總結如下: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提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應只限於接受、記憶、模仿和練習,高中數學課程還應倡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閲讀自學等學習數學的方式。而主動參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離不開進行反思性教學。《綱要》和《標準》為反思性教學課題研究提供了政策法規依據。國內外反思性教學的基本理論是本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熊川武教授採擷眾説之長提出了反思性教學的定義:教學主體藉助行動研究不斷研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統一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而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美國當代教育家、哲學家唐納德?蕭恩在他廣為引用的著作《反思性實踐者》中,提出了反思實踐和反思實踐者的思想,將反思分為“對行動的反思”和“在行動中反思”兩種類型。所有這些都是指導我們進行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中、外數學教育的基本理論。自20世紀初國際數學教育委員會開展工作以來,不少數學家,心理學家,教育科學家和教育工作者在充分認識和理解教學理論和數學教學這兩個領域的內涵實質的基礎上,形成了一些有影響的數學教育理論:“數學現實”的原則;“數學化”的思想;“再創造”原理;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中國的“雙基”教學理論。“雙基”教學理論指出:“雙基”是指“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雙基教學”是指“在強調掌握雙基的基礎上進行發展與創新”。中國數學重視“雙基”,但不是等於只抓“雙基”,這也為我們進行本課題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1.對中學數學反思性教學的有了再認識。反思性數學教學以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為基本點,這裏的“反思”不是簡單的課後回顧,而是一種可重複實驗的研究意義上的反思。反思性數學教學以科學性反思為基礎,是藉助個體或羣體的行動研究為主要手段,是以發展數學教師能力與學生素質提高為直接目的的教學,是不斷追求數學教學實踐合理性並最終達到“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的教學。反思性教學要求教師時刻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表現出審慎的態度、品格和習慣,以開放的姿態,把他人的成功之因素嫁接到自我經驗的相應部位,增長自己的實踐智慧。

2.反思性教學是提高教研效果的有效途徑。反思性教學的目的與教研活動的目的具有一致性,將反思性教學的理論應用於教研活動之中,將二者有機結合,可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與教研組的功能,極大地提高教研活動的效果。我區參加中學數學反思性教學研究的教師,無一例外地在學校教學中做到了“領導放心,學生歡心”。同時,我區所有中學數學教師都能積極進行教學反思,學校科組的教研水平得到了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兩年多來,我區大部分數學教師養成認真教學反思的好習慣。各校數學科組能將教師教學反思與科組活動結合起來,相互交流研討。我們從各校推薦的部分優秀教學反思或設計(幾百個)組織再交流活動,並將部分成果放在數學教研網中交流研討,,還將部分優秀成果爭取出版《教師優秀反思案例》一書中,並能得到同行較高的評價。

3.學生的.反思性學習有助於減輕學業負擔,發展思維能力有反思習慣的學生時刻注意將所學內容納入已有的認知系統中,自覺對新舊知識進行分析歸納,主動探求新知識和運用新知識,他們在學會知識的同時學會思維,達到“學會學習”。進行本課題研究的教師,所教班級的數學水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別是堅持使用錯題集和作業情況反饋表及單元測驗自我評價與反思的班級,學習狀態的改變較為明顯。雖然本人在課題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理論上進行了一些的探索,並積累了豐富的實踐材料,但也存在一些尚待進一步研究與實踐的問題,如反思性教學評價標準的構建等。我們準備在以後的研究中更深入地進行。

課題研究工作總結5

觀摩語文特級教師唐江澎老師的《白髮的期盼學會傾聽》教學錄像二、暢談“新型語文課堂”

(一)馮培印老師

我發現錄像中學生並沒有自覺記筆記的習慣,對背景音樂的作曲者也惘然不知,窺一斑而見全豹,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語文素養的提高才是語文日常教學的恆智慧。

(二)馬立劍老師

我認為新型語文課堂可通過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實現:

1、獲得知識和技能。一節課最基本的任務就是傳授知識和技能,學生能夠完成唐老師出的題,得到一個準確的答案就證明了這一點。

2、體驗過程與方法。學生不僅獲得知識,而且通過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到獲得知識的途徑和方法,形成經驗,在以後的學習中加以運用,這裏包括楊飛老師所説的學習習慣的培養。3、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可以獲得情感的體驗,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這也就是教育的最大價值所在。

(三)王老師

我想課堂的新穎主要表現在問題的設計和解決上。思維發展是通過對問題的探討與解決來實現的,問題設計的質量決定了學生思維發展的水平、課堂參與的程度和文本體驗的效果。問題設計包括教師預設的部分和課堂生成的部分。預設的問題要引起學生的興趣,具有一定的難度、層次性、延展性。

(四)徐風偉老師

我也以為智慧地設問是新型課堂的前提。知識的傳授、師生的對話、學生的體驗和感悟,都從問題開始。設問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着學生思維程度的深淺與智慧碰撞的`強弱,決定着教學過程的流暢與教學的生動與否,也影響着教學效果的好壞與教學成功與否。語文學科的設問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從語言入手

抓住語言進行教學,是語文教學的根本。正因為如此,語文學科的設問,只有從語言入手,透過文本語言,去穿透文本內容,從而進行知識傳授與思想教育,才能充分體現語文教學的智慧。2、與具體的課型緊密相聯

語文教學中,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可設計成不同課型,如:朗讀型、鑑賞型、評點型、聽説性、練習型、分析講解型等。問題的設計,應與具體的課型緊密結合。如情文並茂的詩文,可採用朗讀型課。教師可從音的強弱、長短、緩急以及感情的把握等方面設計問題,在指導朗讀中,進行內容分析與思想教育。

3、找準切入口

好的“切入口”是智慧的閃現,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激活劑”,是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苦苦追求的。例如,王劍鋒老師在上《可以預約的雪》時,從文題切入設問,陳青老師在上歐亨利的小説《最後的常春藤葉》時,從小説的結尾切入設問。選擇“切入口”,除文題與結尾之外,還可從詩眼、文眼切入,從重點詞句切入,從過渡段切入等等,教師應運用足夠的功力自行把握。

4、注意層次性

設問的層次性,包含兩方面的內容,

一是問題的連貫性,它是授課流暢性的保證;

二是問題的遞進性,它能較好地將授課內容不斷引向深入。

(五)侯海靜老師

課堂教學的主體是一個個富有生命活力而又與眾不同的“人”,具有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合作生成的特點,每一堂課都應是不可重複的師生情感與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如何讓我們的課堂充滿智慧?要有:

1、知識

新型課堂的第一步是老師能靜下心來多讀一些書,多一些積澱,多一些底藴。教師智慧了,才可能讓課堂充滿智慧。老師要多讀書,還要鼓勵學生多讀書。一個知識貧乏的課堂,又怎麼能閃現智慧的光芒?

2、寬容

寬容的課堂才能點燃智慧的火花。教師要具有人文情懷,關注孩子的關注,驚奇孩子的驚奇,思考孩子的思考,營造民主融洽的教育情境和自由活潑的精神氛圍,促進學生情感的積極參與,從而投入到充滿靈性的心靈感悟、溝通與對話等極具人文性的創造學習之中,才能啟迪智慧,點化生命。

3、對話

語文活動是人的生命運動,語文學習是一種生命與生命的精神對話。言語只有真正融化在個性生命之中,才具有生命力和表現力,才會適時迸發出來,成為智慧的言語。課堂如果沒有對話,就不會有碰撞,就不會有交流,更不可能迸發智慧。如何對話?

(1)平等

進行對話的師生,應是彎下腰來的老師和站直身子的學生。

教師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從講台前走到學生中間去,充分地鼓勵學生髮表意見並尊重學生的意見,耐心地真誠地聽取學生的意見,哪怕它是錯誤的。

站直了的學生應當是生機蓬勃的,應當是敢於提出疑問的人,應當是有獨立人格的,應當是有自尊、有自愛的人。

(2)從容

學生的思維活躍了,什麼樣的情況都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都會產生,教師上課固然要精心備課,但開放的課堂常有一些意外,教師要能從容的應對,而不是打壓和否定。一個充滿智慧的老師,能夠從尷尬中捕捉契機,化平庸為精彩,化腐朽為神奇,奏出和諧的育人旋律。

(3)質疑

“磨刀不誤砍柴工”,質疑使語文課堂迸發智慧火花,教師的教學智慧與學生的學習智慧得到了和諧的統一。

(4)碰撞

語文的魅力在於其內涵的豐富多彩,我們要尊重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否則,語文教學只能培養出“只有知識,沒有思想的學生。”很多的課堂智慧是在各抒已見中的撞擊中產生的。

(六)姬長倉老師

我以為,學校提出的“智慧課堂”三個緯度裏,“問題”是前提,“體驗”是目的,“參與”則是關鍵。離開學生課堂的主動參與,問題的意義和價值將大打折扣,體驗的目的也無從談起。怎樣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問題和學習呢?

1、教師的積極引導和激勵。

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學生都有一定的語文學習的底子和認知能力,而語文學習的範圍廣、內容多、重積累、見效慢等特點使得不少學生語文課上關注度、興奮度不高,這就更需要語文教師擅引導、多激勵。

2、對學生的回答科學、藝術地進行隨機評價。

隨機評價要適時、適當,要中肯、有分寸,以表揚、鼓勵等肯定性評價為主,即使學生反饋了錯誤的不完整的信息,教師也應先“藝術”地予以某種肯定,再婉轉地指出問題,使學生樂意接受有關他失誤的信息,幫助他和別的學生減輕迷亂。

隨機評價還要儘可能體現教學民主。教師不是真理的化身,學生卻是求知的主人,隨機評價作為教學過程中師生信息交換的通訊活動,往往帶有同時性和雙向性。

(七)孫書甫老師

我對智慧課堂的課堂教學有三點粗淺的認識:

1、目標

老師認真備課,計劃每節課,才能有效每節課,精彩每節課。備課組認真加強集體備課,認真研討交流,集思廣益,也能產生出“智慧”。學生同步進行預習,與教師的思維撞出智慧的火花,

2、對話

滿堂灌產生不了“智慧”,對話才行。民主、平等,只有落實到實處,學生才會有興趣,才會積極參與,才會有智慧課堂。

3、習慣

葉聖陶先生説,教育就是養成習慣。熊老師説,“智”,就是每天要積累一點知識。養成一個好的習慣,比什麼都重要。

(八)張同國老師

如何消除學生對語文文本潛在的牴觸情緒,讓學生輕鬆自在、滿心期待地走進語文課堂,這是我想提醒在座的每位語文教師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九)張志峯老師

我認為“智慧課堂”有幾大需要:

1、深入鑽研文本。智慧在於真實。唐老師讓生活之水流進課堂,實現課堂教學的生活化、生命化與真實化。

2、精心設計教案。教案需要廣度和深度。教師要讀書學習,有“一桶水”,靠教參設計教案(或別人的基礎教案)是產生不了教學智慧的。

3、目標意識。教師要明確教什麼?怎麼教?學生怎樣學?這樣的課堂價值在於通過師生情感的交流、智慧的碰撞努力讓學生由“學會”向“會學”轉化。

4、導之有方。我以為教師越是導之有方,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越能充分發揮。此致

課題研究工作總結6

我校課題進入第二階段研究以來,廣大課改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研討交流,整體的教學理念得到了提升,作文教學的思路更清新,學生的自主寫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達到了預期的研究目的。現就第二階段主要工作總結如下:

一、深化課程標準的學習理解和運用。

強化課題的研討交流與踐行學年初,課題組將課程標準的學習列入計劃中,把課標的學習納入教師業務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使教師進一步樹立新理念,感悟新課程,將新的教學觀有效地運用到教學實踐當中,積極穩步推進新課程。在課題研究氛圍感染下,各學段的教師以課題組的研討重點為基本方向,積極開展作文教學探索課,顏海珊老師大膽嘗試從口語訓練入手,圍繞看圖作文進行積極探討,潘若霞老師進行個性化的作文指導嘗試,鄭曉玲老師和馬小俐老師開展“我説我文”辯論會,多方位發散學生的思維。通過以課題組成員為中心的全校教師相互聽課、評課,不斷拓展了教師作文教學的方法和途徑,使廣大教師在研討與交流中,及時總結經驗,把好的經驗運用到教學實踐當中,促使了課程標準、教材運用、課題研究有效融為一體,同步進行,相得益彰,取得成效最大化,也符合“實踐理論實踐”的認知規律。

二、明確細化課題階段目標,形成個性化作文教學風格

隨着課題研討的不斷深入,各學段教師逐漸自覺地把課題與本人特長、班級實際、和新課程標準聯繫起來,使課題成為優化教學結構、改進教學方法的有效載體,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極大地豐富了課題研討的內涵。如第一學段的顏海珊老師從語言訓練開始,注重詞語積累,培養學生的口頭表述能力,第二學段的潘映雲老師,從引導學生觀察入手,大膽想象,以讀促寫,寫實想象聯動,第三學段的黃衍利老師,重點實施作文寫法的創新和突破,注重示範引導,創設作文展示平台,營造良好的寫作氛圍。

三、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了寶貴的經驗

1、營造生活氛圍,引領學生快樂交流。

《新課標》要求教師“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怎樣才能讓學生自由有創意地表達,説真話、實話、心理話呢?我校課題組成員通過認真研究,極力從營造富有情趣的生活化的教學氛圍入手,在樸實自然的“生活氛圍”中,引領學生放鬆情緒,快樂交流,使寫作指導課充滿情趣,從而開啟孩子們的寫作興趣,激發他們的靈感,使孩子們愛寫作,寫出好作品。

2、拋磚引玉,打開學生思路。

贊可夫説過:“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中,才能產生兒童的作文豐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詞語。”而這些氣氛必須靠老師來營造,情緒必須靠老師來喚起。怎樣喚起呢?離不開作為基礎的生活。老師必須用生活素材,通過對它們的描摹與渲染,拋磚引玉,打開孩子們的思路,喚醒他們對自己相關生活的回憶,產生情感共鳴,從而產生了強烈的表達慾望。這種強烈的表達慾望會

促使學生對自己生活的理解,會產生一種強大的內驅力,使學生產生極大的`興奮,使他們把生活與表達方式聯繫在一起,產生很強的創造力,從而更好地表達真情。

四、大膽嘗試,積極實踐

《國小生自主寫作能力培養的研究》在我校開展兩年來,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教師的作文指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教師們敢於大膽嘗試新的教學方法,積極實踐以發展學生自主作文為重點的作文指導課。特別是在探索以生為本的新教法上,課題組的教師共同探討,認真實踐,並以街道性公開課的形式,由潘若霞老師上了一節發展學生自主寫作能力的寫作指導課,贏得了聽課者的一致好評,學生們也從中感受到了寫作的快樂,相互激勵,形成濃郁的表達、寫作熱潮。

五、開展課外閲讀,提高學生的寫作素養

表達是寫作的關鍵,沒有大量閲讀為基礎的作文教學是沒有生命力的,不徹底的,我們從“美育習作”研究的目的出發,引導學生進行大閲讀,如學童話時,向他們推薦《格林童話》《三百六十五夜》等引人入勝的讀物;學名著期間,引導他們讀《西遊記》《水滸傳》等,學科普文期間,請他們閲讀程度適合的科普讀物通過課外閲讀,使學生擁有了豐富的語言積累;通過練筆使學生擁有過硬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生的自主習作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學生也不再“談文色變”了;學生的優秀習作不斷地在徵文比賽中獲獎或在報紙刊物發表。在不斷的閲讀與習作中,學生的寫作素養得到大大提高。

六、拓展課程資源,延伸作文教學鏈條

(1)成立寫作興趣小組,通過講座、同題作文、作文手抄報、作文朗誦會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興趣、提升作文水平。

(2)利用“紅領巾”廣播站,開設“佳作欣賞”、“校園通訊”等欄目,為學生提供作文展示交流平台。

(3)積極組織參加各級的徵文活動,在活動中提升學生作文水平,培養社會參與意識、從而展現作文的綜合效益。

(4)協同少隊部舉辦了演講比賽及作文朗誦大賽,彰顯了作文的感召力和表現力。

(5)積極推薦優秀學生作品在教育網站,省市報刊上發表交流,顯示我校個性化作文的綜合實力。

(6)動員學生自編作文小冊子,便於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習。七、撰寫課題研究論文,豐富課題研究成果

在課題的研究過程中,為了更好地與同行們交流課題的研究成果,分享研究經驗,推動研究工作向縱深發展,豐實課題研究成果,我們課題組的老師把工作中的經驗進行總結,寫成了論文與案例,並積極在各種教研活動中進行交流。其中,王少蘭校長根據潘若霞習作指導課撰寫的案例《打開樂説話匣激發寫作潛能》,從激發學生的心理需求,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挖掘學生的內在寫作潛力,激發富有個性,充滿真情實感表達方式的作文指導理念入手,對迴歸生活的自主寫作指導模式進行了深入的剖析,成為了課題研究的一大亮點。

課題研究工作總結7

1,綜合性學習的目標就是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讓學生在主動學習,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獲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2,課堂教學過程,是若干個體共同協作,相互提升和影響的過程。我們教師應充分發揮每一個體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彼此之間相互取長補短,使課堂教學形成一種巨大的磁力,吸引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發現規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互補性,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與創新意識。例如,在課外閲讀教學《兩個鐵球同時着地》一文時,老師讓學生合作交流共同探討:假如你是比薩城的一位記者,聽説伽俐略要在比薩斜塔上做兩個鐵球同時着地的公開試驗,你會有什麼反映?你會對他提出什麼問題呢?這樣一問,激起學生對新知的渴求,產生了強烈的交流慾望,思維的火花頻頻燃起。他們圍繞課文內容展開充分的交流探究,在深入理解課文的過程中得到主動發展,都能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大膽交流不同的觀點和看法:“你為什麼要在比薩斜塔上做兩個鐵球同時着地的公開試驗呢?”“你這樣做是否有科學根據呢?”“你這樣做是不是太固執、太膽大妄為了呢?”“亞里士多德是個有權威的大哲學家,你怎麼敢否定他的説法呢?”“你這樣做是否違揹人類的真理呢?”……學生課堂表現異常活躍,始終處於自主探索的學習狀態,有效地培養和開發了創新意識和潛能。

3,在語文教學中,我們還注意積極引導學生走進生活這個大課堂,通過關注生活現象來拓展學生的`探究渠道,開放探究的時空,開發和利用豐富的語文教育資源,構建語文教學的大課堂,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

4,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提高。通過開展課題實驗活動,學生在學習興趣、知識積累、語言表達等方面都有相應的提高,在參加各級各類的活動競賽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各方面的素質得到了普遍提高。

課題研究工作總結8

《民族山區國小低年級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的培養》課題研究是經師宗縣教育局教科所審核批准,由高良中心學校組織開展的縣級教研課題,魯古完小32位教師共同參與研究,經過半年的研究與實踐,現已取得部分的成效,現將研究情況報告如下: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識字教學領域依然存在高耗低效現象,學生識字回生率高,閲讀質量低,作文錯別字多。傳統的識字方法無法高質量地完成識字任務。落後的識字教學法嚴重製約了學生閲讀、作文能力的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是教育科研領域中的一場革命,對於推進我國基礎教育的深化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實踐和理論意義。

1、二十一世紀的到來,人類步入了信息化時代,人類知識的數量大大地超越了人類記憶的極限,終身學習早已成為可能。而“終身學習”能力包括學生自主探索能力。對於低年級兒童來説,文字是枯燥的書寫符號,因此,通過自主、合作、探究識字,提高識字能力,增強學習語文的信心,有利於學生今後觀察、感受、思考世界。

2、《語文課程標準》第一學段﹙1-2年級﹚提出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主張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因此,在識字教學中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認知規律和漢字構造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自主、主動、積極的識字意識,使教師指導識字與學生自主識字相互協調、和諧發展。識字是國小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語文課程標準》指出:“

一、二年級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僅僅一、二年級規定的識字量約佔國小階段總識字量的一半,其中一年級上學期要認識400個漢字。這與以往相比,識字量大大地增加。我鄉又是少數民族地區,如何使學生更1快地提高識字能力,便成了教學改革的需要。為此,我們將“民族山區國小低年級學生自主識字能力培養的實踐與研究”作為實驗課題,力求在識字教學中有所突破,提高學生自主識字能力。

二、課題的研究意義

(1)理論價值:從識字教學的課堂設計的角度探討科學可行的操作思路與策略。

(2)實踐價值:

①激發學生識字興趣,引導學生自主識字,提高學生識字能力,逐步培養兒童獨立自主識字的能力,增強學習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②提高教師自身水平,在新課程改革引導學生自主識字中有新體會。

三、課題的核心概念界定

(1)自主:自主指自己作主,不受別人支配。心理學中自主就是遇事有主見,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在學習中,自主學習是與傳統的接受學習相對應的一種現代化學習方式。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的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

(2)自主識字能力:識字是閲讀和寫作的基礎,大量識字非常重要。識字活動是一種自主學習的過程,一方面要根據兒童心理規律,依照漢字本身的規律,讓兒童用自己感興趣的方法識字。另一方面,要使學生在反覆實踐中,在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中逐漸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拓展識字途徑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積累學習語文的後勁。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及預期目標

(一)研究的內容:

二、三年級語文教學中拼音和漢字是重點也是難點,要使學生順利過這一難關,在內容上要體現活、靈、動、新四大特點。使教學充滿活力,透有靈氣,使教學更為生動,教學不斷創新。

1、識字內容的選擇

(1)以新教材人教版國小

一、二年級語文教材為主,並吸收並我國傳統的識2字經驗,收集韻文識字、兒童詩等作為識字課外的補充教材。

(2)把影視標題、學生的名字、班裏板報專欄、懸掛的條幅等作為識字教材。

2、班級學生的識字差異現狀的調查分析,瞭解學生的識字差異情況,找出原因。

3、開發利用生活中的語文資源,發掘生活中的識字因素,讓識字走進生活。

4、尋求低年級學生有效的識字方法,讓學生自主識字。

5、識字方法的探索,形成提高學生有效識字的教學策略。探索有效、科學的識字方法,教給識字方法,提高識字效率。

(二)研究的目標:

1、拓寬識字渠道,提高識字興趣;自主識字提高識字效率;

2、拓寬識字途徑,增加識字量。具有相當的自主識字的能力,實現獨立閲讀,基本無障礙閲讀。

3、提高獨立識字能力,養成自主識字習慣。

五、研究的方法

1、調查法:通過調查統計分析,瞭解語文教師平時課堂教學中對學生自主識字能力培養的教學情況及學生的識字情況,作為課題實施前後效果的對比分析,檢查課題實施的有效性。

2、文獻法資料法:以語文《新課程課標》(20xx版)、科學認讀理論為指導,廣泛吸納國內外漢字教育理論和實踐成果,結合本地區、本校的實際開展課題研究,在確定課題、分析研究成果、撰寫研究報告時使用此方法。

3、行動研究法:在課題實施過程中圍繞課題研究目標,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邊實踐、邊總結,不斷摸索出經驗和規律的東西。

4、實驗法:通過課堂教學實踐,實施制定的教學計劃,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觀察學生學習活動變化,總結規律,尋找情境創設的有效策略。

5、經驗總結法: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認真做好各類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實施情況的紀錄。對課題研究作總結、驗證、提煉,概括有關教學現象,並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

6、案例研究:對典型的案例進行分析。

六、課題研究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課題準備階段)【20xx年4月1日至20xx年5月20日】:

1、制定課題研究的方案計劃。

2、組織課題組所有成員進行理論學習,研討課題研究的具體實施辦法。

3、對部分教師和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4、撰寫調查分析報告。

第二階段(課題研究實施階段)【20xx年5月21日至20xx年12月31日】:

1、理論學習並撰寫心得體會。

2、教學實踐:撰寫教學案例、以班作為研究對象,實施此方案,不斷調整、完善課題的研究計劃,邊實踐邊總結邊完善,同時並撰寫教學反思及教研論文。

3、上好研討課並及時撰寫小結報告。

4、邀請中心學校領導對當前工作進行評價指導、堅持做好第二階段的延續、深入、提高工作,實踐進入最後階段,加大研究的力度,做好進一步的完善健全工作,對取得的成果進行科學的總結,準備結題。

第三階段(課題總結階段)【20xx年1月1日至20xx年3月31日】:採用經驗總結法,對研究過程中形成的資料進行總結,形成適合學生,符合新課程改革精神的課堂識字教學組織形式;形成課題研究成果。認真總結活動經驗,撰寫結題報告,申請結題。

七、課題組成員及分工情況

1、課題組成員:

組長:張佐萍(魯古完小校長)

副組長:田文良張永順竇體紅念旭輝朱俞永儂海斌張蓮翠主要成員:何冠鶴趙宴楊飛雁李孝良羅照霜朱明亮馬婷芮

郭宗美牛豔平餘朝前戚彩珍

其他成員:温紅郎松林龔曉宏李玉高文惠段坤昌項文光彭俊麗楊婷

2、分工情況:

(1)田文良、張永順、竇體紅參與指導此課題研究各階段的工作,念旭輝、朱俞永、張蓮翠、儂海斌負責主持開展本課題研究,負責制定課題實施的具體方案、計劃,總體策劃,全面佈置,收集資料,撰寫各項報告,具體落實研究工作。

(2)課題組主要成員應積極完成課題組安排的各項工作。協助撰寫各項報告及情況説明,深入課堂實踐,探索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圍繞課題做好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撰寫課題研究心得體會、課題論文、教學案例、教學反思等,總結課題研究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3)課題組其他成員也應積極完成課題組安排的各項工作。配合主要成員完成相關任務。撰寫課題研究心得體會、課題論文等,

八、課題研究中期成果

1、進行了對教師和學生的問卷調查,對問卷調查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得出結論。

(1)、從學生調查統計表中,我們不難發現,有7%的學生不喜歡學習漢字。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家長大多外出打工無法重視孩子的書寫,有半數以上的家長對孩子的寫字姿勢、方法無法進行輔導,同時我們也不難發現,在孩子書寫和作業是否正確上,家長更是沒法去關心孩子的正確率,只有極少數的家長既注重孩子的正確率,又關注了孩子的書寫。10%的學生沒有鞏固學習漢字的好辦法;識字途徑單一,有50%的學生全靠語文課上老師的傳授。除此之外,加上農村經濟條件的限制,全校沒有一人蔘加過書法輔導班,寫字全靠在學校的寫字課和語文識字環節,同時孩子年幼,自控能力較弱,雖然想寫好字,但也貪玩,再加上中國漢字的字形結構相對較複雜,作業量等客觀原因,書寫筆順和間架結構不好把握,寫字興趣不濃厚,具體地説:

①、學生們一次能記住的生字普遍較少,學生對自己的識字效率沒有自信。 ②、學生識字的途徑比較單一,從選項的數量上來看,通過語文課上教師教認識漢字的學生人數最多。

③、學生們大都覺得多種多樣的識字方法有好處,但學生普遍不會用多種多樣的方法識字。其中,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藉助字典、猜字謎、編兒歌等方法都是他們很少用的識字方法。識字的主動性和靈活性不強。在結合字理識字方面顯得不足,對於字理識字瞭解不夠,運用得也很少。

④、學生書寫漢字的筆順正確率不高。

⑤、很多學生遇到不認識的漢字時都不會查字典或問老師。

本次問卷調查比較客觀地反映出了我校低段學生在識字方面的困難和希望,為低年級識字教學指出了更明確的方向,為今後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了幫助,同時對於識字教學的有效性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2)、從教師調查問卷中我們發現:

教師對於新版《語文課程標準》瞭解和把握程度各不相同,特別是識字與寫字教學方面所進行的調整、變化並不清楚,僅有約三分之一的教師準確認知。

近50%的教師也發現了學生識字學習無興趣的現象,所以他們認為學生在課堂上“不是很認真聽講,氣氛並不熱烈,在學完生字後作業或考試中寫錯了都是靠教師講解,缺乏有主動識字、寫字的願望”

教師在識字教學中均把培養學生喜歡學習漢字作為識字教學最難實現的目標,另外大部分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漢字的時間較為合理。

大多教師重視能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更好掌握,實際觀察中大多數教師也是這麼做的,因為這樣可以大大提高識字效率。然而談到識字教學中重難點時,“字的結構”“字的基本筆畫”“學生錯別字太多”的問題比較突出,這其實就落實到了寫字教學上,呈現出一種“眼高手低”的現象,也體現了寫字教學的弱勢與無力。

對於學生的書寫評價,只是教師個人的一種主觀評價與判斷,同時我們也感受得出教師的不自信。那麼教師寫字教學方法如何呢?(學生問卷9小題)“反覆抄寫”“朗讀”,這些都是教師糾正學生寫錯字的一種行為,反映出真正能“一筆一劃教”的教師太少、太少。

教學中“學生練字時間太少”,其次是“學習內容太多,重心難放”,因而自己的課堂上就“根據時間、內容而安排學生習字”,能堅持的,“時間也很少”。

通過對教師主觀評價和能動性的調查,發現如今的電子白板教學,使教師平日的書寫更加少,基本上也就是隨堂的板書了。而對個人的書寫也沒有一定的要求和期待,能高標準要求自己的也不多,還是停留於“工整規範”和自我認知階段,還有部分覺得“需要好好學習”,也表達了願意瞭解書法藝術的心願。但是,或許每到用時方恨少,人們總是習慣於思考的需要,而付之行動的少之甚少,也總是能與自己找到很多很多無法學習的理由。最後細觀各位老師的硬筆作品,的確是努力於達到“工整規範”,能體現出藝術美感的只有一部份。

另外,從教師年齡方面分析,老教師的字跡有一定的功力,間架結構和起落筆之間有行運的章法,而越是年輕教師,以上越是被削弱,90的大學生們,與現代信息技術接觸最多的他們,表現出對常規教師基本功的不足。再有,從問卷中的大體情況來看,可見教師習字時的隨意,很多絲毫的小問題,卻能影響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面對學生的板書,我們要慎之再慎,不能依賴於自我的習慣與感覺。

2、課題組成員的業務水平,理論水平,科研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通過前階段課題的研究,我校參與研究的教師進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理論水平,深化開展自主識字的實踐研究,轉變了自己的教學理念,改進了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教師思想和行為的改善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並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及時總結優秀研究成果。同時,我校語文教師逐步轉變了教育理念,把課題研究思想貫穿到平時的教學活動之中,注重識字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注重精心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化情境,使課堂成為學生的樂園,使廣大學生從識字學習中享受快樂,學會探究,學會猜想,學會轉化,學會應用,並引導教師在反思中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素養和教學設計能力。

3、組織課題組成員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版)進行理論學習我校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版),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學習筆記,並撰寫了學習心得體會。通過學習,更新了教師的教學觀、理論觀、學習觀、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

4、開展多種多樣的教學實踐

我校17位課題組成員其中的12位語文教師經常開展識字教學交流會,每位教師都精心設計了一篇關於識字教學的教學設計,並準備投稿於雲南省報刊社舉辦的競賽活動中。

5、積極參與各種論文徵集活動

我校教師積極撰寫關於自主識字方面的論文,現有10多位教師已上交論文,正準備投稿於上級部門組織的論文徵集活動中。

九、及時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校正研究方向

我們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根據課題研究方案的目標要求,把課題研究和日常的教研活動緊密地結合起來,選擇不同的方面作為研究7的突破口,多形式、多渠道開展課題研究,規範課題研究的過程管理。前期的課題研究階段中,我們首先從教育意識上有了一個全新的理念;其次通過課題研究,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和理論研究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也加深了對教材和學生的研究。

十、課題研究存在的問題

1、課題組實踐成員教學設計闡述中比較注重過程講述,教學實踐多,缺少理論支撐,對課題的理論構建能力顯得不足,有待進一步加強學習與培訓。

2、繁重的事務,課務,使教師不能有更充足的精力投身到教育教學研究之中,給研究工作的深入帶來困難,不善於書面積累素材,平時資料的蒐集與整理不足。

3、如何改變組織形式,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生活化的識字”活動中來是今後應該改進的地方。

4、通過研究探討,摸索出“生活——識字——生活”的識字教學模式,並加以推廣,用它指導今後的識字教學工作。

十一、今後課題研究努力地方

1、繼續深入開展課題研究,及時收集課題研究資料,積累教育資源,總結研究成果。

2、定期舉辦課題研究交流、展示活動,發揮課題研究的示範輻射作用,以促進我校教師業務水平的整體提高。

3、加強多媒體在本課題中的使用,使識字與信息技術融合,提高現代化手段為教學的輔助作用,從而激發、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閲讀能力、自主識字能力,豐富教學手段,達到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4、加強專業理論知識學習,通過學習、實踐、質疑、探討,不斷地分析總結教學中的經驗,不斷提高課題研究能力。

課題研究工作總結9

為貫徹落實教育科學研關於校本教研的實踐研究,我校領導班子及時召開教研工作會議,並結合本校實際情況,深入討論、研究,尋找適合我校有效開展校本教研的途徑和方法及管理機制和激勵機制,及時解決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有效落實新課程理念,創造性地實施新課程,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在這段時間裏,在上級領導的指導和校領導的帶領下,我校主要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一、確定校本教研第一責任人,健全教研組織機構。

1、校長是校本教研第一責任人。為加強校本教研的領導,學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以分管教學、教研工作的教導主任,副教導主任,骨幹教師為成員的校本教研領導小組。

2、落實責任,分工合作。校長負責組織全面工作,深入調查瞭解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及學生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確定學校研究的課題。教導主任負責協助校長制定教研工作計劃和總結、課題實施方案和總結、教研管理制度、課題管理制度。副教導主任和骨幹教師負責協助副校長落實各種工作計劃和管理制度,收集各種教研工作資料存檔,跟蹤指導開展校本教研活動。

二、營造寬鬆的教研氛圍,提高研究質量。

良好的環境造就優秀的人才。為提高研究質量,我校特別注重教研氛圍的營造。具體做法是:

1、在學校領導班子的帶領下,建立“校長室教導處---各教研組老師”四級教研網絡。提高教研工作的管理力度,加強教師之間相互切磋,合作研討,彼此支持,共享經驗,共同成長。

2、開放微機室和多媒體教室。兩個室的建立為教師提供了學習的機會。為教師多渠道收集先進的教育信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3、組織教師共同備課、聽課、評課、反思,並要求評課教師要有一顆真誠的心,授課教師要有一顆平常心,認真對待每一節課,共同交流,共同進步。

三、以課題研究為切入點,架起教研的橋樑。

20xx年秋至今,在校領導的帶領下,學校開展《在語文課堂中如何進行紮實的語言訓練》、《如何培養學生的整理、歸納能力》研究,《如何有效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如何提高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研究。目前,各問題正在研究當中。

四、創設形式多樣的活動,為教師提供展示自己才華的教研平台。我校主要開展以下幾項活動:

1、09年組織開展國小生作文教學研討活動,信息技術和學科整合課堂探討活動。

2、09年組織開展“經典誦讀”活動。

3、09年組織開展“校本教研學習培訓”活動。

五、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提高專業化水平。

教師是學校辦學的主體,沒有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就沒有高質量的教育。為此我校領導從骨幹教師的培訓抓起,讓骨幹教師成為教研工作的領頭羊。從20xx年至今,我校外出參加培訓學習的領導和骨幹教師約26人次,為我校教研工作的展開打下堅實的基礎。

六、完善教研管理制度,確保教研工作有章可循。

為確保校本教研活動有效開展,本學期校領導出台一整套新的《教育教學目標管理制度》、《課題管理制度》、《教研管理制度》,並簽訂責任狀。

七、以點帶面,跟蹤指導,確保教研質量。

校本教研既重結果,更重過程。為確保教研質量,我校採取跟蹤指導、監督方法促進學校活動的開展。具體措施是:

1、定期深入指導擬定研究的課題和課題實施方案的擬定。

2、定期深入指導教師圍繞課題進行研究。3、定期深入指導教師上課。

4、定期深入檢查教研工作計劃、總結,教研活動方案、記錄、總結。

八、教研成果。

〈一〉、我校本教研的基本模式是:理論學習課堂實踐反思交流、整改提高。具體分三個階段進行:

1、理論學習。

⑴學習內容:

①《國小語文、數學課程理念與實施》

②繼續教育教材

③各種教學雜誌

⑵具體要求:

自學時要做好讀書筆記,主要摘抄名家的教育名言、課堂評價語言、課題的理論知識等,以備評課用。

2、課堂實踐。這是最關鍵的環節,主要從以下三方面進行:

(1)備課(力求體現集體的智慧,即集體備課)具體辦法是:由上公開課的老師執筆撰寫教案,然後在組內交流(分低、中、高三個年級組),組內的老師提出修改、補充的建議後,再根據學生實際進行整改。

(2)上課(所有教師深入課堂聽課並做好聽課紀錄,備評課時使用)

(3)反思、點評

①反思。授課者的反思主要圍繞以下幾方面進行:教材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分析、教學設計及理念依據、成功與不足之處、整改措施。

②點評。聽課者的點評儘可能結合授課者的課堂教學目標、重、難點、教學設計、教師的教學行為、學生的學習方式、師生的互動情況、教學評價方面談談自己的體會、看法、建議,讓每一位教師在交流互動中共同進步。

3、反思交流、整改提高。

通過自我反思、交流互動以後,授課者再對教案進行修改,形成優質的教學案例,存檔備案,為下一屆的任課教師提供上課的依據。

〈二〉、部分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教學行為發生明顯的變化,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有所改變。具體表現在:

1、在課堂中老師已經有意識的去關注學生個體,尊重學生個體性,教師的角色在悄悄改變,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朋友關係。面對學生提出不成熟的問題時,教師能放下架子真誠地與學生一起探討,既讓學生經歷了學習語文的過程,又尊重了學生的個性。

2、導入方式新穎、多樣,數學學科的教師基本上都能創設生活或問題情景引出課題,讓學生在情景中學習。

3、語文學科的老師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多樣。

4、部分教師能運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能力。讓學生經歷了擺、思考、觀察、比較、歸納的學習過程,去理解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用除法來計算的道理。讓學生經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從而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積極思考的精神,提高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改變了過去教師以傳授知識為主要方式的教學行為。

5、老師們已經有意識去挖掘教材,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突出語文的工具性。

7、教師的反思條理基本清晰。基本上能按:教材的分析目標的定位教學的重、難點教學過程的設計及設計理念課堂中的優點不足及整改的方向這個思路進行反思。

8、部分教師能用現代技術手段輔助教學,部分教師已經有意識地把數學知識和生活緊密聯繫起來。

9、部分教師已經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如:問,看到這些信息你想提什麼問題?又如;觀察這幅圖你看到了什麼?想提什麼問題?

九、存在的問題。

1、還有部分教師教研意識較低,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

2、老師的文化底藴不足,有些教師給學生傳遞錯誤的信息。

3、校本教研的管理機制有待完善。

4、教研力度有待加強。

5、教師的理論水平有待提高,多數教師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和建議,但沒有理論做支撐。

6、教學目標定位過大,教學重點定得不夠恰當。

7、課堂還是不夠開放,學生主體地位表現得還不是非常突出。

8、教師對學生學習前提出的要求不夠明確,清晰。

9、教師在傾聽方面做得不夠,對學生提出的不同意見,有時不給於理睬。

10、語文教學中有個別老師把詞語抽出來,一個一個的單獨理解,不太好。

11、教師評價語言平乏,激勵性語言太少。

12、識字方式還比較單一,識字容量不夠大。

13、板書的設計、書寫,以及教具的製作不夠美觀。

十、下一步工作計劃。

1、召開全鎮教研工作會議,針對古蓬國小開展校本教研工作的途徑、方法和成果做階段性總結。特別是本學期語、數課堂教學比賽情況做進一步分析,加強教師教研意識。

2、中心校、各片區、各校教導處負責收集本學期前段時間開展活動的各種材料存檔(包括:活動方案、總結、教案設計和反思)。

3、中心校領導班子定期到各片區,各村小跟蹤檢查和指導。

4、5月份各校教導處負責組織本校的老師進行理論學習,主要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新的教材觀、新的課程觀、新的學生觀、新的教師觀、學生新的學習方式和教師新的教學行為。除此之外:

①重點學習“概念”教學各學段的三維目標、教學要求和實施建議,並做好讀書筆記。

②每人收集1篇有關“概念”教學的經典案例和評析,並打印分發給本校本組教師人首一份,共同學習。

③圍繞本組研究的課題進行學習。如:中心校研究的課題是《如何提高學生的整理、歸納能力》,重點學習:

(1).“概念”教學中如何整合三維目標?

(2).“概念”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整理、歸納能力?月底再共同交流,把別人的做法跟同伴説一説。達到資源共享、共同進步的目的。所收集的案例及評析可以摘抄或剪貼放在教案本里做自己的一本教法集錦。供自己學習。

5、6月份數學組教研組長負責組織教師觀看有關概念教學的光碟,並撰寫學習體會每人1篇。

6、5月6月份語文組的老師,除開學習《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新的教材觀、新的課程觀、新的學生觀、新的教師觀、學生新的學習方式和教師新的教學行為內容外,重點學習閲讀教學的相關理念,並圍繞本組研究的課題進行課堂探討。如:中心校研究的課題《在語文課堂中如何進行紮實的語言訓練》,重點研究:

(1).如何挖掘文本進行語言訓練?

(2).如何整合三維目標?並進行一次全鎮性閲讀教學第1課時教學基本模式培訓,把大家研究的成果輻射到各村校。

7、6月底各校教導處收集各種教研工作資料存檔,中心校舉行課題研究階段性總結和成果展示,把大家的學習資料、論文、優質教案、案例評析收集起來進行展示。

課題研究工作總結10

立項號課題名稱負責人負責人所在單位幾個月來,我們通過課堂教學和教研活動,以及實踐、反思、優化這一循環往復的過程,逐步推進了課題研究工作,加深了對該課題的認識,同時對研究的目標和方式也作了必要的調整。

(一)加強理論學習,更新教學觀念。為有效開展課題研究,提高理論水平,課題組成員經常組織學習《課程標準》等書籍,並利用業餘時間學習相關理論,充實自我。

(二)立足課堂,開展“行動研究”。自年月至今,本課題組全體成員按原定計劃操作,不課題研究進展情況斷地修改,完善課題研究方案。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始終把課題研究活動與英語組的集體備課和教研活動結合起來,每學期至少進行集體備課次,每月安排次研討活動,課後執教者首先進行設計思路的剖析和教後反思,然後其他成員進行認真細緻的評議,互相學習,互相切磋,共同研究,共同提高。在這期間,我們主要進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

1.制訂有效的教學目標,選擇、重組教學內容,達到最終的教學目的。一節課的成功與否,要看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學生有沒有完全掌握,有沒有將所學內容熟練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在平時的教學中,從學生的實際和教學具體情況出發,靈活地處理教材,挖掘單元內涵,恰當調整、重組課時內容,分散重點,突破難點,合理安排,大膽嘗試。在備課過程中,我們既參考教學用書,又凌駕其之上,並沒有把教學用書定其為法寶,依賴於它,而是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備課,取其好的做法,敢於向教學用書挑戰。

課題研究工作總結11

轉眼間,一學期以經過去了。在小課題研究中我又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和收穫,現總結如下:

一.樹立信心,彈好“前奏”。

學困生往往自我評價較低,自卑感嚴重,總以為自己低人一等,他們常常遭受到好學生的歧視、家長的打罵,自尊心受到極大傷害,加上知識比較抽象、枯燥,從而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以致越學越差。要想轉化學困生,首先要樹立他們自強的信心。作為教師,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對學困生用心要精、要細,不可打擊、挫傷,要像慈母一樣,把全身心用在他們身上,使他們感受到教師的愛,從而間接喜歡你任教的學科,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在學習上,教師要耐心幫助他們,要善於抓住他們身上一個個小小的閃光點進行鼓勵、表揚,切忌訓斥、恐嚇、體罰。還可安排他們做教師的小助手,幫助教師收、發作業本,也可安排他們跟優秀學生交朋友,使他們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在生活上,教師要關心、體貼他們,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

二.激趣、指導,彈好“主題”。

蘇霍姆林斯基説:“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模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沉重的負擔。”特別是學困生,對學知識毫無興趣,有一種消極情態,低觸、厭倦,這種消極情態阻礙了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因此,要想轉化學困生,培養其學習興趣是很重要的。我們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1.找準聯繫,以舊引新激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調動起“學困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改變他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況,提高聽課效率,教師應善於結合課堂教學,講一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或他們比較感興趣的事情,讓他們感到知識在生活中很有用處,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由原來的“要我學”變為“我要學”,使學習對他們來説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愉快的體驗,他們越學越想學,越愛學。因此,教師在鑽研教材時,要善於找準知識間的銜接點,運用遷移規律,以舊知引出新知,這樣,容易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求知的興趣。

2.明確責任,督促學生生趣。並不是所有的學習內容都能引起學生的直接興趣,這就需要培養學生的間接興趣,培養他們學習的責任感。即結合教材內容,讓學生知道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從而產生興趣。如:統計圖表的知識就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繫,通過這一知識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充滿着數學,學好了數學,生活的本領也就增強了。這樣,也會對這些數學知識產生興趣。

3.體驗成功,引發興趣。

學習成功帶來的愉快感,可以增強學生的信心,使他們產生新的需要和更濃的學習興趣。教師對那些學困生要低目標、小起點,讓他們也能體會到成功的歡樂。有興趣的學習事半功倍,用目標來激勵他們的學習,在實現這些學習目標時,讓他們自己去體驗成功的喜悦。在感興趣的基礎上,教師與他們一起共同制訂一些切實可行的小目標,用這些目標來激勵他們的學習,在實現這些學習目標時,讓他們自己去體驗成功的喜悦。例如,簡單的問題讓學困生回答,答對了,老師向他表示祝賀;對學困生的作業,老師先讓他們只做一題,做對了再獎勵做第二題這樣,就會使學困生感受到學習的成功感,就會逐漸對學習產生興趣。

4.開展活動,鞏固興趣。

學生受其年齡特徵的影響,對知識產生的`興趣往往不穩定,因此,教師要組織開展各項活動來鞏固興趣,特別注意為學困生設計特長比賽,分成小組,根據他們本身的能力特點開展活動,發揮他們的優勢,促使興趣的鞏固。

三.持之以恆,彈好“尾聲”。

造成“學困生”學困的原因有多種,如家庭環境的影響、社會環境的影響、教學方法不妥等,加上受年齡、知識、性格的影響,他們的思想與行動往往具有很大的反覆性。今天認識的東西,明天又會忘記,剛剛得到表揚,轉身又做錯事,教師必須正視這一點,不怕麻煩地耐心疏導,要允許學生多次反覆,事情的發展往往會有曲折,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也一樣,我們在做學困生轉化工作時,不能企圖通過幾次談話、補課、家訪就立竿見影,對他們轉化過程中出現的反覆,應客觀地加以分析,明確“反覆”是學困生轉化過程中的一個特點,作為教師,應一而再,再而三、持之以恆地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彈出意猶未盡的“尾聲”。

總之,轉化“學困生”,使他們由厭學變為樂學,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時刻面臨的艱鉅任務,真正做到這一點,要求我們在新課程的理念指導下,具有淵博的知識、無私的愛心、奉獻的精神,更要求我們掌握精湛的教學藝術,三者完美地結合起來,才能不辱沒我們教師的神聖使命。

課題研究工作總結12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開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的背景下,我校的藝術教研工作,以中國小美術新課程標準的精神為指針,繼續參與區史柏良主任領銜的《兒童早期寫生教學策略的研究》和校領銜的《國小階段流動人口子女與本地兒童早期寫生教學的差異研究》課題的研究,併為結題工作做好各項準備。從全新的角度提出了以“藝術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為核心,以激發“學習興趣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藝術實踐、培養創新精神、倡導綜合學習和探究學習、參與美術文化傳承、完善評價機制” 等嶄新的藝術教育理念。

在這三年的研究與實踐中,我反覆認真地學習了課題研究方案,深入瞭解了本課題的研究思想、研究目標,逐漸地明確了研究工作重點,並於每學期制定個人的具體的研究目標和方案。同時,嚴格按教學計劃授課,對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及時與課題組的老師商討和解決,並隨時做好記錄。

經過不斷地研究我們發現,國小階段的寫生訓練能培養孩子的基本能力。一個人的大腦就像一間房子,它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只從房間往外取東西,總有一天房間會變得空空的,什麼也沒有了。所以,孩子學習畫畫首先應該提高觀察能力,讓孩子學會看。通過寫生訓練,就如同不斷地向房間中裝東西。輔導孩子寫生時,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孩子有目的地看。孩子畫畫一定不要催促他們快畫,或要求他們按成人的意思或孩子已有的概念化形象去畫,應該在孩子寫生的過程中提醒他們時時停一下筆,仔細把面前所畫的事物同自己腦中原有的概念比較一下,孩子在畫的過程中培養了比較和求異的能力,找到的相異處越多,就越有助於他們觀察能力的提高。在很多情況下,由於孩子對所畫的內容還沒有充分的理解,在觀察時,可能只是死記一下,到需要再現了。應該看看自己是否能幫助孩子進一步地去理解對象,一旦孩子理解了,記憶就不成問題了。

想象力是一個人素質能力提高的關鍵,但是想象力並不是天生就有的。我們常遇見一些成年人評價一些兒童畫説:“看,孩子的想象力多豐富呀!”而且認為,孩子越大,想象力越貧乏。其實,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他們只看見了一些表面的現象。幼兒的畫為什麼容易被看作想象力比較豐富呢?主要是因為他們的畫沒有受客觀因素的限制,大多是自得其樂,不受約束的作品,這些作品的內容超出了一般成年人的標準,是很多不合理的、誇張的內容畫出來或放在一起,給人以“天馬行空”的印象。但是,想象不是憑空而來的,孩子畫中的'一切不論多麼新奇,它們也應該來自孩子對周圍世界的認識與理解,想象是對這些認識與理解的重新加工組合。如果希望孩子在畫畫中得到想象力的鍛鍊,還是要從觀察周圍世界開始。否則,孩子的大腦就會像一座只出不進的房間,總有一天會空空如也,所以,為了真正讓孩子在畫面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作為輔導者千萬不要被孩子畫的表面的新奇所吸引,而應該把孩子最近的作品同他們以前的作品同他們以前的作品相比較,看看是否出於加強了對周圍世界的寫生觀察,而使新的作品有了更新的內容,新的認識,新的想象。如果在孩子畫中總是重複某種樣式,那麼,不論孩子的作品內容多離奇,都不能證明他們的想象力真正得到了發揮,相反,有些寫生作品只是畫了一些平常的內容,但是與以前的畫相比增加了許多新的細節,也許這些細節並不合理,有時也並不算好看,但這些仍可以看成是寫生訓練讓孩子的想象力得到提高的體現。

鼓勵孩子在畫中充分發揮自己想象力的最好辦法就是在引導孩子細心地觀察、寫生的同時,鼓勵孩子大膽地對周圍世界觀察的基礎上去想象,一旦孩子養成了從周圍世界的細緻觀察中擴展自己的想象的習慣,他們的想象力自然而然地就會得到充公的發揮,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輔導者應該儘可能地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更細緻地去觀察周圍世界的機會,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去觀察有關的人和事,給孩子一些他們能接受的有關的知識,這樣做,既可以讓孩子充分地發揮想象力,又可以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讓他們對更多的事物發生興趣,增加孩子對學習的渴望。

一個人基本素質能力的最高體現就是創造力。創造力並不只屬於有成就的人,每一個人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創造能力,只是表現的方式不同而已,一個人以自身的力量使自己的行為有了新的進步的時候,也可以看作是創造性的具體體現。

要通過寫生培養孩子的創造力,作為輔導者首先就要把“孩子是否能畫一張漂亮的畫”、“能否得獎”、“能否畫成像畫家那樣的畫”這樣一些目標放在後面,而將“孩子是否敢於畫”“是否敢於面對真實的世界畫”、“是否敢於畫與眾不同的畫”這樣一些目標放在前面。有了這些目標,就可以把孩子今天的畫同他們過去相同內容的畫相比,看看今天的畫是否有了更多的內容,有了更多的細節,更多的情趣,從中你不難發現這之中閃現着孩子創造力的火花。

為了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在輔導孩子畫畫時,應儘可能地鼓勵孩子去畫自己周圍一些習以為常的事物。因為創造力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它往往是對一件平常事物的再發現和重新組合。孩子的畫往往具備這種特點,孩子們在畫畫時並不完全受客觀事物的限制,他們既不可能也不願意像照片一樣地複製要畫的內容,他們畫的是自己的感受。孩子在寫生周圍事物時,往往自然而然地會在觀察、記憶、分析、理解和再現的過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補充新奇的內容。這正是孩子創造力最好的鍛鍊。

三年的研究實踐讓我成長了許多,雖然《兒童早期寫生教學策略的研究》的課題即將結題,但我覺得這只是教育科研中的一個驛站,我將繼續在教學中滲透寫生訓練,為培養孩子的基本能力作出應有的努力。

課題研究工作總結13

本學期我校教科研工作,堅持以積極穩妥地推進課程改革,切實提高教學效益為主題,在“科研為先導”的旗幟下,進一步加強學習與研究,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學理論,緊緊圍繞新的學科課程標準,通過多種形式、多個層面的課題研究活動,幫助教師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優化學生學習策略,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學校教科研工作在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轉變觀念,取得了一定成績。

一、指導思想

以《新的課程標準》為指導,認真研究課標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理論,探索實施與新課程相應的教學方式和方法,貫徹執行崇尚創新的工作精神及積極開展教研活動的要求,加強教學研究如教學管理。在“教書匠”、 “經驗型”向 “學者型”、 “科研型”轉化過程中,邁出了堅實有力的第一步。

二、主要工作

1、加強理論學習,提高教師理論水平。

我們認真組織課題組教師學習相關的教育科研理論知識和課程理論知識,做好教師業務學習的改革工作。本學期,我校圍繞新課程實施中的一些具體課題,如課堂教學策略、學科專題研究等。邀請市教研室、教科室的專家來校作教科研知識講座,並邀請了首席教師徐瑞芳校長來我校就教師專業化發展做了專題講座。通過學習、培訓、研究、交流等多種途徑,努力建立一支師德高、善創新的教科研教師隊伍。

2、課題研究與各類公開課整合。

為推進教學研究與新課程改革,學校開展了各類公開課活動:研究課、優質課、示範課、彙報課等。各課題組成員能將自己承擔的公開課與各自研究的課題結合起來,在公開課中落實課題研究的措施,體現課題研究的特色,充分發揮課堂作為課題研究的主陣地的作用。

教研組長及為教科室組長。在期初制定教研組活動計劃時,明確了本教研組研究課題,根據本組成員所承擔的研究課題情況,圍繞學校的課題,落實研究方向。在公開課研討、備課組活動等教研活動中,課題研究被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進行,主要分析研究措施的落實,實施的效果、經驗與存在的問題等內容。

本學期,我校遵循“問題即課題”的原則,各教研組根據學科特點,在學期初定出自己的教研專題,數學組的“問題解決意識”、低年級語文組的“寫字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高年級語文的“閲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讀中感悟的能力”、英語組的“英語課堂教學實效性研究”、自然學科的“實驗課中實驗觀察的指導”,還有其它學科也分別根據實際教學制定出了教研專題。各教研組每週一次教研,教研活動內容要圍繞自己的專題進行活動,學期末撰寫專題論文,根據論文的質量,學校評選出一、二、三等獎,對教師進行獎勵。

3、全體教師撰寫反思、隨筆,形成濃厚的氛圍。

全體教師撰寫教學後記和反思,學校每月由教研組長進行月查,期中和期末由教導處進行檢查。通過寫教學反思和後記,不僅提高了教師的理論水平,而且在總結和反思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行為更加規範,教學更具有實效性和針對性,提高了教學的質量。

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興校之本。針對學校開展教科研工作的實際情況,我們從學習理論入手,要求教師每學期寫好一篇自己的專題論文,要求中青年教師人人寫心得體會。全校共收到了70多篇教師的校內的教學論文及十多篇獲省、市級一、二、三等獎的論文。其中湯羣教師的教育敍事《和孩子聊會閒話》在《膠州教育》雜誌第五期刊出。提高教師素質的又一個重要途徑是課題研究。沒有課題,就無所謂教育科研,更談不上“科研興校”。在學好理論的'同時,我們積極支持、鼓勵和組織廣大教師參與課題研究,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勇於開拓,不斷創新,超越自我。我們要求教師人人蔘與課題研究,因為教育活動雖有規律,但這些規律在不同條件下的運用會有很大不同;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育經驗的借鑑也得通過自身的實踐和研究加以改造消化,使之成為自己的經驗,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只有參與教育科研,才能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能力。我們以課題為抓手,將骨幹教師團結在一起,共同學習,共同研究,共同提高,這樣可以聚合一批人,帶動一批人,培養一批人,推出一批人。

4、培養教育科研意識。對教師而言,科研意識就是對教育教學活動的追求和探索,是運用教育教學理論指導教育教學活動的自覺性,是對所從事的教育教學活動一種清晰而完整的認識,基於上述觀點,我鎮各校注意在提高教師的教科研意識方面下功夫。

(1)轉變觀念,提高教師教科研意識。以前,學校大部分教師對教科研漠不關心,認為教科研是專家的專利,自己把書教好就行了。針對這種認識,我校領導多次召開會議強調教科研的意義,揭開教科研神祕的面紗,指出現代社會要求教師必須搞好教科研,搞好教科研是指導教師走進新課程,以及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並把教科研工作納入教師量化管理,逼着教師改變過去的看法,增強教科研意識。

(2)提高教師素質,增強教師教科研意識。我們對教師素質的要求不僅僅停留在提高學歷,訓練教學基本功。而是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自覺地去追求探索和研究。為此,我們多次請有關人員對教師進行教育科研的培訓。提高了教師進行教育科研的能力。

5、加強了對青年教師的培養,促進了青年教師素質的全面提高。本學期,我校以課程改革為契機,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只要一有機會,學校就派青年教師外出學習、參觀、聽各種講座,進一不提高了他們的教研水平。同時組織青年教師上研究課、示範課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促進了教師蘇州的全面提高。剛畢業一年的於萍的創造教育課榮獲膠州市優質課一等獎;付麗麗參加快樂英語優質課比賽榮獲一等獎。

6、強化課題全過程管理,切實提高課題研究實效。

本年度,我校對市級課題《家庭教育實效性研究》進行了較深入、細緻的研究,認真制定了課題實施計劃,填寫了課題階段鑑定申請表。要求每位教師撰寫子課題論文,並根據論文的質量評選出一、二、三等獎,期末對部分教師進行獎勵。另外,完成了《家庭教育中兒童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途徑和方法》方案設計報告。

回顧本學期的教科研工作,雖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充實,尤其是在今年的教科研評估中,存在了很多問題,得到了教體局教科室領導的指導。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要進一步營造全員參與的氛圍,搭建展示才華的舞台,提供消息交流的場所,使我校的教科研工作穩步前進。

課題研究工作總結14

新課標下要以學生髮展為本,確立學生主體地位,體現“教師主導與學生主動”相統一,創造適合學生的教學,堅持“教”為“學”服務。重點要關注學生的“學”,要由“重教”轉為“重學”。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工具,培養學生的學法指導,對打好數學基礎,發展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做數學學習的主人,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為此,隨着新課改的進一步實施,課堂教學模式也應隨之改變。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教學目標明確化

教學目標是預期的學習結果,是課程目標的進一步細化,對教學過程具有指導和定向作用,併為教學評價提供標準和依據。有效教學要求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並將目標導入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這樣,既有利於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期待和達成學習目標的慾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有利於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學習結果有效地評價,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及時反思與校正,從而為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奠定基礎。

2.知識呈現情境化

情境對於教學的作用論述頗多。其中,德國一位學者的比喻,十分精闢。如果將幾克鹽放在你面前,你無論如何難以下嚥。但是,當

將這幾克鹽加在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就在享用佳餚時,將鹽全部吸收了。情境之於知識,猶如湯之於鹽。鹽需要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融人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生機活力,才能被學生理解和掌握。

3.學習方式多樣化

有效教學設計改變了原有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倡導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突顯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等認識活動,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例如,六年級數學“稍複雜的分數除法問題”,可按“創設情境一自主學習一活動探究一教師點撥一得出結論”的方式展開。

通過提供相關的背景資料,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親身體驗科學家當年研究的困惑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對於苯分子結構的`理解和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具有積極的作用。

4.解題訓練建模化

解題是提升學習能力必不可少的環節,也足檢驗學習結果的一種常態形式。有效教學設計重視建模在習題教學中的應用,通過建模幫助學生形成解題的基本思路,掌握解題的基本方法。並通過一題多變、多題一解的訓練,體現建模優勢,掌握建模方法,提高解題效率,起到“以不變應萬變”的作用。建模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非常廣泛,一個概念、一條規律、一種反應類型甚至一個虛擬體系都可以成為一種思想模型。

5.課堂小結圖示化

課堂小結的作用不言而喻,方法靈活多樣。但課堂小結畢竟已接近課堂教學的尾聲,有些同學把它當成下課前的序曲,注意力開始分散。因此,課堂小結要組織學生共同參與,要圍繞學習目標用“關係圖”把構建的知識體系、學習的重點難點、解題的思想方法和基本模式等勾畫出來,引起學生的注意。使課堂小結具有歸納引導、簡潔明瞭、形象直觀的特點,發揮畫龍點睛、強化目標、點拔校正的作用。

有效教學設計要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沒有預設就沒有教學。我們反對以教師教為本位的過度預設,需要以學生學為重心的精心預設。這種預設要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體現學生的學習特點,反映學生從舊知到新知、從已知到未知、從生活到科學、從經驗到理論的有意義學習過程。要研究學生是否已經具備了學習新知識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以及相應的生活經驗背景;哪些內容學生能夠自己學習和掌握,不需要教師詳細講解;哪些知識是重點、難點,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點撥、引導和講解;哪些內容會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思維,成為課堂教學的興奮點。惟其如此,才能使預設具有針對性、生成性,才能通過教師有效的教促進學生有效的學,實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新課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