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二泉映月》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38W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二泉映月》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二泉映月》教學反思

《二泉映月》教學反思1

《二泉映月》是蘇教版六年制國小語文課本五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濃縮了民間音樂家阿炳苦難的一生,記敍了《二泉映月》這首名曲的形成過程,再現了《二泉映月》的豐富內涵,表現了阿炳熱愛生活、熱愛音樂、追求理想、敢於同命運抗爭的精神。

教學中我充分創設情景,以情感為紐帶,讓學生置身於濃濃烈烈的情感體驗之中,把藴含於語言文字中的情感讀懂悟透,以獲得真真切切的情感薰陶,努力體現“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

上課伊始,我先讓學生找描寫“二泉映月”這一道亮麗風景的語句,找到後反覆朗讀、品味、想象,在學生充分領略這如詩如畫、像夢一樣令人陶醉的美景後,我話鋒一轉,反問學生這樣美的景色阿炳看到了嗎?這樣美的景色對阿炳來説只意味着什麼?學生馬上領悟到這些對阿炳來説,除了黑暗還是黑暗,除了孤獨還是孤獨。通過強烈的對比,學生對阿炳產生了深深的同情,但此時學生對阿炳的坎坷一生並沒有深刻的理解,所以我趁熱打鐵,讓學生在文中找阿炳有怎樣不幸的人生經歷。找到描寫阿炳不幸遭遇的語句後,我緊緊抓住“他整天戴着墨鏡,操着胡琴,賣藝度日。”這句話讓學生展開想象:阿炳是怎樣賣藝度日的?學生的想象精彩紛呈。學生真正走進了阿炳的內心世界,接着我順勢而導,阿炳有許多許多的話要訴説,他把這一切的一切都融入到了這動人的琴聲中,我馬上播放《二泉映月》這首二胡曲。學生聽完這動人心絃的琴聲後,我讓學生簡單談談感受,既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又讓學生初步感知這首曲子的內涵。隨後我讓學生從文中找出與樂曲對應的語句,反覆朗讀感悟,知道這琴聲就是阿炳的心聲。

課程即將結束時,我適當地進行了拓展,出示了小澤征爾指揮演奏《二泉映月》的資料,一方面讓學生認識到了這首曲子的影響巨大,又讓學生再次感受到了阿炳不屈不撓的精神。

反思這堂課,我自己感覺有以下幾點做得不夠到位:

一是沒有充分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雖然我自始至終飽含激情,但不少學生並沒有真正動起來。究其原因,我感到是因為我為了能按時把要講的內容講完,給學生思考感受的時間不夠充分所導致。

二是有些地方沒有講深講透。如“飽經風霜”這個詞,如果能在學生想象阿炳怎樣賣藝度日時,再讓學生想象一下阿炳臉的變化,相信學生對阿炳的坎坷人生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相信通過不斷反思,這樣的遺憾一定會越來越少。

《二泉映月》教學反思2

最近上了《二泉映月》一課,這一課的重點在於體會阿炳創作《二泉映月》的過程。於是在第一次試教時,我想通過對第五自然段描述音樂和情感的這部分來分層次的體會音樂中所體現的情感。如起初的音樂委婉連綿,好似在讚歎惠山二泉的優美景色,在懷念對他恩重如山的師父,在思索自己走過的人生道路。我讓學生讀了之後就在文中找到相應的表現惠山二泉優美景色的文字,找寫阿炳所走過的人生道路的段落,一一地去落實,通過朗讀來體會阿炳的內心世界。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學生好像始終是停留在表面,不能夠更深一層地去體會阿炳的內心。

在和劉書記進行了一番交流後,讓我收穫頗豐。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具有工具性,就是要讓學生學會用語文來交流,如寫、説等,在第三學年段就應該落實讓學生體會文章的表達方法,在教學當中引導學生去學習文章的表達方法,在閲讀教學教給學生寫作的方法,而不是單一的在作文課當中才教寫作文,只有真正地做到了讀寫結合,學生的寫作水平才能夠達到另一水平。而在這一課當中我只注重了“內容”到“內容”的銜接,沒有讓學生通過深入地理解文章的遣詞用句,所以學生學到的東西很表面。學生要獲得的是對自己的今後有用的東西,而這些就像樹根一樣,只要這些樹根長好了,就能夠吸收更多的營養,長成參天大樹。那麼在這一課當中有哪些值得我們去探討,真正的是讓學生要學的東西呢?比如説:這一課中“漸漸地”的連用、環境的描寫、敍述音樂要表達的內涵的文章結構等,這些都是學生要積累的知識。

於是我進行了第二次試教,我抓住了一個主線,文章是怎樣通過文字讓我們感受到了阿炳的“不屈不撓、對生活、對音樂的熱愛,對光明的嚮往”的精神呢?給學生充分的思考之後,再讓學生交流,老師這時就可以在學生的回答當中加以引導和小結方法,這節課就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通過兩次的試教,我最大的收穫和感觸就是深入研讀課標,把課標與本課的教學結合起來,你會發現這一課中要教給學生的應該是什麼。

《二泉映月》教學反思3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聽音樂,我就被樂中空靈意境所吸引,讀完文章又被阿炳那堅強的精神所震撼。這樣的文章適合朗讀。教完課文後,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教材的把握較準確。

在上課之前,我認真研究了文本,覺得要把握好兩點:1、阿炳的苦難。2、音樂的內涵。前半部分講述了阿炳苦難的人生:自幼喪父喪母。中年得眼疾雙目失明。晚年生活窮困賣藝度日。後半部分講述了阿炳創作了《二泉映月》,重點描繪了樂曲的旋律以及作者聽的感受。(也是阿炳內心的寫照)。從這兩點出發來感受阿炳雖苦難但抗爭、追求的精神。

二、用音樂渲染課堂氣氛

音樂的語言是微妙,也是強烈的,給人以豐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馳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把人帶到特有的情境中。在教學中藉助音樂渲染課堂氣氛,不僅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還有助於增強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悠揚美妙,跌宕起伏的音樂給學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課堂上隨着音樂的高低起伏,氣氛發生了變化,同學們被深深吸引了,整個個體,整個思維都投入其中。同學們很快地進入了課文的情境,學生在想象的過程中,不僅走進了課文的情境,也走進了音樂的情境,甚至走進了阿炳的心境。與音樂、與阿炳發生了情感共鳴,學生就能酣暢淋漓表述心中的願望,敍述心中的真實感受和真切情感。

三、用語言創設情境

阿炳生活的年代離我們已經有幾十年了,怎樣拉近學生和阿炳的距離,讓學生走進阿炳的內心世界呢?我讓學生閉眼想象“冬天,大雪紛飛,寒風凜冽,雙目失明的阿炳怎樣賣藝?夏天,驕陽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怎樣賣藝?一天,阿炳生病了,燒到39度,40度,他又是怎樣賣藝的?”學生大膽想象,體會阿炳生活的苦難。

遺憾的是,在引導學生體會阿炳雖苦猶抗爭的時候,沒有讓學生自己去總結,而急於把自己的結論宣佈,造成學生的被動。因此一定要警告自己要耐得住性子,讓學生去感受,去嘗試,去爭取,去揭示,教師只做引導者,幫助者。

《二泉映月》教學反思4

翻開《二泉映月》,一種複雜的情緒湧上心頭,阿炳的人生坎坷,音樂內涵十分豐富,要讓五年級的學生完全理解這些,有一定難度。如何恰當地引領學生披文入境,這應該是教學中的重中之重,我自然想到了用音樂。

我在教學中圍繞這個想法設計了三個步驟:

1、藉助音樂激發興趣。

2、依據音樂誘導入境。

3、通過音樂體會情感。

悠揚美妙,跌宕起伏的音樂給學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課堂上隨着音樂的高低起伏,氣氛發生了變化,同學們被深深吸引了,整個個體,整個思維都投入其中。同學們很快地進入了課文的情境,學生在想象的過程中,不僅走進了課文的情境,也走進了音樂的情境,甚至走進了阿炳的心境。與音樂、與阿炳發生了情感共鳴,學生就能酣暢淋漓表述心中的願望,敍述心中的真實感受和真切情感。

在體會琴聲內涵的時候,本來打算讓學生讀作者的感受,來體會阿炳的情感。但是後來卻調整了教學思路。或許那些文字也只是作者聽了樂曲後的感受,是他在彼時彼景的想象?既然如此,我為什麼不讓學生自己聽去樂曲,自己去想象和感受呢?想到這,我臨時作了調整,捨棄了原定的教學方案,在向孩子介紹了阿炳坎坷的人生經歷,如何靠着一把二胡來勉強維持自己的生計,但即便如此他也仍然保留着自己的尊嚴,不去給走狗和日本人拉二胡等這種經歷後,學生對阿炳有了更深的瞭解,在這個基礎上,委婉連綿的《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在教室裏迴盪開來,學生邊聽邊想象邊感受,然後交流。結果出乎我的意料,學生不但感受到了書上的內容,還感受到了書上以外的很多情感。有些學生説阿炳是融自己的感情在自己的音樂中,他雖然窮困潦倒但仍然有着骨氣,這似乎是他內心底不屈不撓的心聲。還有些學生説,這是阿炳對人生的感悟,把音樂和人生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不愧為一代著名的音樂大師!瞧,正是這臨時的改變,才有了意外的精彩的生成,不但豐富了課文的內容,還深刻理解了樂曲的內涵,真是一舉兩得!看來,有的時候,課堂是需要一些臨時的“奇思妙想”的!

《二泉映月》教學反思5

《二泉映月》是蘇教版第十冊上的一篇課文,雖然文質兼美,但由於篇幅較長,難點很多,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文中有很多生字、生詞,特別是描寫樂曲旋律變化的詞語,用的幾乎是音樂上的專業術語,再加上阿炳生活的那個年代離現在的孩子也比較遙遠,體會他的坎坷經歷也不太容易。於是,我在反覆讀文、揣摩思考之後,決定採用“創設情境、以讀代講、讀中感悟”的方法進行本課教學。教學課文第3、4自然段,體會“坎坷”時,我抓住重點句讓學生讀文體會,再創設情境,進一步體會,在反覆地品讀中感悟,又在感悟中去品讀,從而能深入地瞭解阿炳不平靜的內心世界,為理解《二泉映月》這首樂曲作好鋪墊。

本課教學重難點是體會樂曲旋律變化及樂曲豐富的內涵。教學中,我讓學生先聽樂曲,對樂曲有初步的感知。再讓學生讀文,劃出描寫旋律變化的句子,在讀中體會。第二次聽樂曲,我配合樂曲旋律變化進行講解,並讓學生邊聽邊想象,阿炳用琴聲在傾訴什麼?引導學生逐步地瞭解樂曲的豐富內涵。其中,我設計了個別讀、指導讀、分角色讀、示範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以期對樂曲內涵有更深入的理解。在學習課文內容的同時,我注意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引導學生體會排比句的妙用及段落的結構方式。

教學結束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這首動人心絃的二胡曲,僅僅是阿炳對自己坎坷經歷、痛苦生活的傾訴嗎?現在,你對這位盲藝人阿炳是否有了更深的瞭解?旨在通過這樣的問題設計,讓學生自由表達,同時,不知不覺地進行一次自我教育,從而體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這堂課,我曾在去年的“三市”交流活動中展示過,聽課的老師及專家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尤其是課堂情境的創設,教師富有激情的話語,為學生營造了詩意的課堂。這次,在我校舉行的“一日教研”活動中,我再次上這一課,並保持了以往教學設計中的優點,。課前,我進行了試教,並根據老師們的建議做了適當的改進,將比較句子的教學刪去,使得教學環節更緊湊,同時,加強了對重點詞句的指導、朗讀、感悟,使課堂教學更真實、樸實、紮實。

反思這堂課教學,我自己感覺有以下幾點做得不夠到位:

一是對學生情緒的調控不夠有力。由於我班去年已經上過這課,孩子們沒有新鮮感,有的孩子知道但不願發言,有的孩子聽課不夠專心,有時答非所問,因而對老師的情緒也產生一定的影響,高潮不夠突出,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是對時間把握不夠有效,課堂前鬆後緊,前面鋪墊太多。雖然對阿炳的坎坷經歷體會較深刻,但對樂曲豐富內涵的`理解就顯得不夠到位,談得不夠深,讀得不夠透。為了完成即定的教學任務,最後只好拖堂。

有人説:“教學是遺憾的藝術”,通過不斷地反思與總結,但願這樣的遺憾越來越少。

《二泉映月》教學反思6

我看過描寫阿炳的電影,閲讀過阿炳的人物生平,但是這樣一個午後,讀到這一段文字還是頗有感觸,在以往閲讀裏,我認識到的他是個偉大的音樂家,有着偉大的生命韌性,通過音樂來表達對生活的熱愛與抗爭,創作出了偉大的音樂。而這一段話,讓我接觸到了一個市井小民,他有血有肉,似乎就行走了街頭巷陌,卑微而又有些猥瑣的色彩。

我曾經在執教公開課《二泉映月》一課,這篇課文文質兼美,生動記敍了盲人阿炳創作二胡名曲的艱辛歷程,表現他熱愛音樂與生活、追求美好理想、敢於同命運抗爭的精神,文章真摯感人,當時我把體會盲人阿炳創作的艱辛和名曲的豐富內涵作為本節課的重難點,意圖引導學生了解阿炳的艱辛歷程,感悟他的滿腔情懷,學習他敢於同命運抗爭,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的理想的精神。

為了追求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我在課前進行了精心的準備,課件的製作也簡潔精美,上課學生狀態踴躍,大家紛紛講述自己的理解、抒發自己的感想、提出自己的疑問並在課堂上互相解答,然後一遍一遍有感情地朗誦重點的文字。這堂課看起來是圓滿的,特別是我在課堂上以年齡為序出示了阿炳的生平,揭示了他苦難的一生,整個課題的情感到達了一個高潮,直至結束,我和學生都沉浸在《二泉映月》及阿炳的人生故事裏。

這節課結束後,有一段時間我經常會回想起課堂上的精彩之處,併為自己設計上的小心思而沾沾自喜,而讀到這一段文字,再想到那個課堂,我不得不承認由於時間倉促,我在備課前並沒有好好地瞭解課文的主人公,沒有更多地閲讀資料去更深地瞭解他,我自己在課堂上對孩子進行理所當然的灌輸,以至於自己在這種灌輸過程中也心潮澎拜。

對於語文課堂,我們有很多追求,高遠的追求——要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基,但是我們又常常在教育教學中“非白即黑”,引導學生要麼去仰望,要麼去譴責,關於我們生活中每時每刻表現出來的複雜、不完美的人性,卻時常忽略不見,當我們去用教學去樹立一個形象的時候,真實常常成為了小道消息。在這節課裏,我所展現的主人公不像是一個人,幾乎是神性的、完美的。

坐在這裏,我不禁猜想如果學生在讀到我讀的這段文字或者通過其他的途徑全面瞭解到阿炳的為人,並回想起這次的學習經歷會怎麼想,會有失望的感覺嗎?發出“原來竟然是這樣的?”的驚歎,還是覺得很正常,甚至覺得理所當然的呢?

每每閲讀正史,總會心潮澎拜,閲讀野言又讓人感慨萬千,視角的不同讓我們很難能客觀公正地瞭解事情的真實面貌,其間產生的認識的偏差、膚淺的判斷甚至偏頗的感受有時讓人啼笑皆非。

教育面向於兒童,為了愛護兒童純淨的心靈,我們常常選擇純淨的教學內容,從整體中提取出我們需要他們知曉的部分進行灌輸。這樣做常常有令人擔憂之處,因為兒童很快會長大,會接觸到真實的生活,面對撲朔迷離的社會現象,作為成人,總以為他們不能理解、無法看懂,實際上他們常常表現得比我們想象的更棒,接納的程度比我們猜測的更高。把真實展現給他,獻之以真誠的態度,讓他們知道世界不完美,人有多面性,引導他們全面客觀地看待、冷靜平和地去相處是更好的人生教育。

如果讓我重新回到這節語文課,我會有怎樣的處理呢?我仍然會給學生一個激情洋溢的課堂,讓語文課有魅力,讓學生得到紮實的訓練。但是我會讓學生有延伸的閲讀,去儘可能去走近主人公,去感受他,當學生產生疑問,閲讀到的形象和課堂的形象如此不同,我會真誠交流與分享自己的想法——活生生的人是多樣化的,不存在完美的人,但是創作出來的音樂是偉大的,“這種音樂只應該跪着聽”的。

《二泉映月》教學反思7

當悦耳動聽的音樂鈴在耳邊盪漾開去的時候,我與我的學生都在心底鬆了一口氣:終於,《二泉映月》欣賞“完”了,也欣賞“懂”了!面對着一張張因收穫而快樂的臉龐,注視着一雙雙因興奮而清亮的眼睛,我又一次想到了“以人為本”這個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的,課程改革最關鍵的是改變過去教師“滿堂灌”的現象,聚焦於學生的探究、發現、動手操作的能力,培養其交流合作的能力;不是隻注重知識的傳授,而要使學生在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獲得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而今天,當我與我的學生感受着《二泉映月》那優美而又激昂的旋律美時,震撼着阿炳堅強又正直的人格美時,我欣喜地發現:原來學生可以更美的!

一、“個性飛揚”是美

新課程告訴我們:課堂上,學生是主體,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要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我欣賞學生在課堂上的“個性飛揚”,那是自信、智慧的湧動,那是主體能動性的張揚。如何讓課堂成為學生“個性飛揚”的舞台呢?以往,我的備課本中對於學生的朗讀指導總是寫得極盡詳細,初看頗有針對性,實質卻完全是我的朗讀模式。我以我的感悟去要求學生,把我的感情強加於學生,學生只是我的朗讀工具。他們也許不懂課文,但可以煞有其事地“讀”課文;他們也許不明白為何要這樣讀,卻依然讀得“有聲有色”……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讀此文,我便被文中優美的語言文字所描繪的空靈意境所吸引,更被藴藏於文字但又淋漓盡致流露出的精神美所感染,而當我聆聽完那舉世聞名的二胡獨奏《二泉映月》後,內心更是震撼!這是一篇適合朗讀,而且需要通過朗讀來感悟的課文。我該怎樣來指導學生朗讀呢?“傾聽孩子的聲音”,腦海中飛快地閃過這一新課程亮點。我精神一振:為何不能在課堂上讓學生“傾訴自己的感情”呢?聽聽他們是怎樣欣賞《二泉映月》的?於是,我在備課本上寫下了這樣一番設計:第一教時,先以音樂導入,在優美又激昂的旋律中幫助學生奠定感情基調——對曲子創作者的敬佩。然後給予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學生在敬佩與好奇的情感驅使下,必然會興趣昂然地開始自己的朗讀。學生準備充分之後進行首次朗讀反饋。只要求學生讀,而不需要談“為什麼這樣讀”。接着根據學生的朗讀情況確定學生理解的難點,作為第二課時的教學重點。第二教時,引導學生深入感悟課文之後再次清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這次應告訴大家“為什麼這樣讀”。兩次朗讀,各有側重,且逐層深入。前者是感悟的起點,後者則是理解後的感悟。

忐忑不安地開始上課,下課時卻欣喜萬分:初次朗讀首先成為學生的“興趣”時,他們大膽嘗試,敢於思索,通過自己獨特的朗讀表達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有的也許讀得不夠流利,但那份認真卻使人欣慰;有的理解也許還不夠深入,但自信卻可見一斑……隨着感悟的深入,理解的透徹,學生對於阿炳知道得更多,對於《二泉映月》也“懂”得更多。於是再次“朗讀”便成為了學生表達情感的“需要”。他們通過朗讀演繹着內心深處對課文的欣賞,對阿炳的崇敬,對曲子的喜愛……於是乎,有的同學配樂朗讀,聲情並茂;有的同學小組合作,情感共鳴;有的則激情昂揚,鼓舞人心;更有甚者有聲有色地朗誦,使人震撼…….看着這“個性飛揚”的一幕幕,我感到了美!

二、“合作探究”是美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該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國小語文新課程的重要理念之一。這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方面能起巨大作用。為了真正還學生“自主探究”的權利,我作了一番大膽嘗試:嘗試讓學生自己走近阿炳,嘗試讓學生與阿炳對話,與文本對話,嘗試讓學生提出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嘗試讓學生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為此,《二泉映月》第二教時便有了這樣的構思:

一、創設情境,感悟內心

學生輕輕地自讀第四自然段,邊讀邊想,讀懂了什麼,讀不懂的地方可把句子畫出來,然後交流理解。

1.分享讀懂的快樂。

2.提出讀不懂的地方。

3.結合課文第3小節與課前蒐集的資料合作解決疑問。

二、精讀感悟,品味賞析

1.引讀有關課文:聽着,聽着,阿炳的心——,他禁不住——。他要通過——,把——情懷,傾吐給——。

2.質疑:讀到這兒,你覺得我們該研究什麼問題了?

3.合作研究。

4.討論交流。

當我終於把這設計定稿時,我很是擔心:學生會質疑嗎?他們能提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嗎?合作研究能解決問題嗎?這一連串的“害怕”使我的心懸了起來。終於到了關鍵性的時刻:引讀第五自然段的開頭後,我靜待着同學們提出該“研究”的問題。“阿炳怎樣通過琴聲來傾吐自己的情懷?”我驚喜啊,這不正是課文的重點嗎?學生能一下子點出來,多棒呀。“阿炳想通過琴聲傾吐自己怎樣的情懷呢?”我又一次露出了喜悦的笑容。這個問題正是我們這節課理解的難點,解決了這個問題也就讀懂了整篇文章。學生果然也急於解決他們想知道的問題。於是,小組合作研究,通過讀課文,聽音樂,看資料,津津有味地討論交流。最後,大部分同學都明白了阿炳通過琴聲曲調的變化起伏抒發了他內心對音樂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表達了對命運的抗爭,更傾訴了對生活、家鄉、大自然的熱愛……此時,我心中的“石頭”完全落了地,被驚喜籠罩住了的我豁然感到:“自主探究”原來是這樣美麗!

三、“童心閃爍”是美

一直以來,黑板是教師的“專用地”。教師可以在上面“指點江山”,學生面對的完全是教師的“藍圖”,他們往往是被動地接受,被動地理解,即使教師漂亮的板書是對課文最簡潔的概括,生動的板畫是對課文最形象的再現,學生也是完全被動的接受者,面對“神聖”的板書,他們不敢思索,也不能質疑。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假如真還給學生“自主”,那麼這一塊歷來被學生視為“聖地”的黑板是否也應該成為 學生的“用武之地”呢?《二泉映月》第二教時的後半部分設計讓我領略到了學生無窮的智慧。黑板上書寫着不僅僅是他們智慧的見解,更是一顆顆閃亮的“童心”。

課堂已接近尾聲,學生已順利地解決了自己提出的問題。在樂曲的感染之下,又一次投入地朗讀課文。這一次,他們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讀的,那抑揚頓挫的語調飽含着對樂曲的欣賞,那真情流露的眼神流淌着對阿炳的崇敬。看着學生入情入境的朗讀,我激動極了:“這麼美的景色,這麼美的旋律,這麼美的情感已深深感動了我。我相信:同學們也一定陶醉其中,被阿炳傑出的音樂才華和頑強的奮鬥精神所感動!此時此刻,你心目中的阿炳一定十分高大吧!那就請你在黑板上傾訴你對阿炳的崇敬,寫出阿炳最令你感動的品質或精神吧!“剎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不再沉默是金,也不再猶豫不決,而是躍躍欲試,小手林立,因為他們內心的情感澎湃着,激動湧流着,他們願意通過板書來傾吐這種感動。於是,黑板上便有了一顆顆閃閃的童心,一份份純潔的童真。

《二泉映月》教學反思8

《二泉映月》這篇課文文質兼美,但由於篇幅較長,難點很多,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課文前半部分講述了阿炳苦難的人生:自幼喪父喪母,中年得眼疾雙目失明。晚年生活窮困賣藝度日。後半部分講述了阿炳創作了《二泉映月》,重點描繪了樂曲的旋律以及作者聽的感受(也是阿炳內心的寫照)。

我在反覆讀文、揣摩思考之後,覺得要把握好兩點:

一、阿炳的苦難。

二、音樂的內涵。我覺得這兩點讀清楚了,那麼就抓住了這一課的教學重點。即:

一、理解重點語句,體會阿炳生活的苦難。

二、藉助重點語句和樂曲聲,體會《二泉映月》所表達的情感。

在這兩點都落實好的基礎上,學生就容易感受到阿炳雖苦猶爭的精神。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提取出“坎坷”一詞,通過“雙目失明”“賣藝度日”兩個高度概括阿炳一生的詞語,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想象補白,感受阿炳充滿苦難的現實生活。學生的想象得比較表象化,只是停留在阿炳的艱難,並沒有真正走進阿炳當時的社會背景中,從而導致理解上膚淺。

本課教學重難點是體會樂曲旋律變化及樂曲豐富的內涵。教學中,我讓學生先聽樂曲,再讓學生讀文,劃出描寫旋律變化的句子和樂曲表達的內涵的句子,在讀中體會。本來我設計了個別讀、指導讀、男女合作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以期對樂曲內涵有更深入的理解。但由於前邊耗時較多,讀得不夠,朗讀形式比較單一。也可能是這個原因吧,為了引導學生體會阿炳與命運抗爭的精神,我補充了一些課外的資料,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説:這樣的音樂,只能跪下來聽。我問:小澤征爾跪的是什麼?而學生卻不能結合文本去理解阿炳的精神。

回想整個課堂,從學生的學習狀況來看。就本課而言,學生理解不了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僅僅覺得這首曲子很淒涼、憂傷;對阿炳的苦難感受深刻,對他在音樂中表現出來的抗爭精神體驗不深。雖然有文本對音樂的解讀,可學生卻全然不理會,只談自己的感受,即使課文講完了還停留在這個層次上。雖然我們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而這樣的體驗應該隨着對文本的深入理解而深入,而學生的體驗卻一直處在淺層次上。

總體來看,一節課下來,教師累的筋疲力盡,學生學的輕鬆自在,一個原因:那就是教師對自己的學生理解的程度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自己的不放心導致孩子們學習主動性的喪失這是我教學中的一大弊病,在語文的教學中,我要探索的道路還很遠很遠,在每天的教學中應該極力剋制自己的不足,以點帶面,相信不久的將來我的語文教學會節節攀升!

《二泉映月》教學反思9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讓人感動的文章,文章生動地記錄了阿炳熱愛音樂,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於同命運抗爭的故事,音樂記載了他苦難坎坷的一生。但是由於學生生活環境與時間跟課文內容的差距,他們領悟文章的中心——音樂要告訴我們的情感,有一定困難。因此,我在課堂中兩次用了音樂,一處放在開課處,想借此烘托氣氛,讓學生儘快進入情境,一處放在結課處,力求通過全文的感悟,讓學生在樂曲聲中得到更深的領悟。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用音樂渲染激情,上課伊始出示課題後,立刻播放《二泉映月》,讓優美悽苦的樂聲把學生帶入一個優美的意境中,接着引入主題:告訴老師,這悠揚的琴聲,讓你聽到了什麼?接着對學生質疑:阿炳這位民間藝人為什麼能夠創作出這樣動人的音樂呢?隨着問題的提出,讓他們帶着問題自讀課文,找帶有“聽”字的句子,將教學引入第2自然段。用第2自然段中小阿炳什麼聲音也沒有聽到與4、5自然段中長大後的阿炳聽到了歎息、哭泣、傾訴、吶喊作對比。引導學生找出阿炳聽到歎息、哭泣、傾訴、吶喊聲的關鍵詞,啟發討論:為什麼阿炳能聽到歎息、哭泣、傾訴、吶喊聲?在情境説話練習及感情朗讀訓練中,進一步體會阿炳的苦難人生,阿炳聽到的這些聲音正是他苦難一生的真實寫照,從而激發學生對阿炳的無限同情之情。緊接着,情感激昂地連用4句“有人傾聽嗎?”將學生的情感盡情激發出來,引入高潮。學生有了情感的積澱,對描寫阿炳創作《二泉映月》及《二泉映月》旋律的語句理解、體會得比較到位,此時趁熱打鐵,強化感情朗讀訓練收到了很好效果。再放音樂昇華情感。由於教師教學機智不夠,課堂未能達到盡善盡美高度,力求不斷進取。

《二泉映月》教學反思10

《二泉映月》師一篇很讓人感動的文章,還沒有上的時候,有幾個學生就對我説:“老師,這篇文章很感人,好美啊?學生的話給了我壓力,在學生眼睛裏,文章師如此的美,萬一我上的讓他們感覺不到美怎麼辦呀?我一遍又一遍的讀,文章的確很感人,生動記錄了阿炳熱愛音樂,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於同命運抗爭的故事,音樂記載了他苦難坎坷的一生。但是對於缺乏生活經驗的學生,他們很難領悟文章的中心,很難體會音樂要傳達的情感,因此,我在課堂中多次用了音樂,想借此烘托氣氛,讓學生儘快進入文中。

我的設計是這樣的:用音樂渲染激情,上課出示課題前,我先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讓優美悽苦的樂聲把學生的深思凝聚起來,帶入一個優美的意境中,接着引入課題:這段旋律你們熟悉嗎?教什麼名字?引入課題並板書,接着讓學生質疑:你最想了解什麼?隨着學生一個又一個問題的提出,就讓他們帶着問題自讀課文,解決生字詞,課文朗讀,以及讓學生將自己最喜歡讀的段落多讀幾遍,為第二課時做準備。

第二課時,我用重組的方式,把文章的4、5自然段作為中心,講到“這似乎是阿炳在讚歎惠山二泉的優美景色”這一句,就用這句話帶出文章的第一小節,隨即讓學生積累描寫環境優美的詞語;講到“在懷念對他恩重如山的師父”這一句,就用這句話帶出文章第二自然段,體會師父對阿炳的影響,講到“在思索自己走過的人生道路”,隨機學習文章第三自然段,想象阿炳失明後的生活是如何的,讓學生在想象中感受阿炳對音樂的熱愛。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也用到了音樂,學習第五自然段的時候,我自己配樂朗讀讓學生找描寫“泉聲告訴人們什麼”的句子,學生的齊讀我也用了音樂做背景,課後自己吁了一口氣,感覺很順利。

其實不然,一位音樂老師道明瞭她對《二泉映月》這首曲子的理解,曲子中不同的音樂代表了作者不同的心聲,讚歎、思念、思索,表現這些不同的情感的音樂也是不同的。仔細一想,對啊,我最初用音樂不就是想為課堂烘托氣氛,讓學生更快的進入文章嗎?回想一下,音樂用對的地方似乎只有第一課時一開始,將學生帶入氛圍中,定下了感情基調,而在第二課時,我很多地方都重複用了一段音樂,此時的音樂對學生理解課文似乎沒有什麼作用了,因為在文章第五自然段描寫的是作者激動的內心,此時的音樂應該是激昂的,而我卻用了一段抒情的音樂做鋪墊,感情基調渲染錯了。雖然大部分學生可能辨別不出來,但是,音樂老師説的對,既然用了音樂為什麼不用在刀刃上?後面犯的錯誤更大,當學習到:這似乎是阿炳在讚歎惠山二泉的優美景色,學生學的也不錯,於是指導朗讀了,為了讓學生讀得更到位,我採用配樂的方法,用的是樂曲一開始部分,接下來的懷念師父,思索自己的人生道路,我都用了一樣的音樂輔助學生朗讀,此時的音樂僅僅是作秀了,並未將文章的情感和音樂對應起來,因此是失敗的!

《二泉映月》教學反思11

《二泉映月》是一篇很讓人感動的文章,生動記錄了阿炳熱愛音樂,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於同命運抗爭的故事,音樂記載了他苦難坎坷的一生。雖然課前有幾個學生就對我説:“老師,這篇文章很感人,好美啊!”但是對於缺乏生活經驗的學生,他們很難深刻領悟文章的中心,很難體會音樂要傳達的情感。然而學生的話給了我壓力,在學生的眼睛裏,文章是如此的美,萬一我上的讓他們感覺不到美怎麼辦呀?

一、藉助音樂,理解課文。

我在課堂中多次用了音樂,想借此烘托氣氛,讓學生儘快進入文本,我的設計是這樣的:用音樂渲染激情,上課前,我先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讓優美悽苦的樂聲把學生的深思凝聚起來,帶入一個優美的意境中,接着引入課題:這段旋律你們熟悉嗎?叫什麼名字?引入課題並板書,接着讓學生質疑:你最想了解什麼?隨着學生一個又一個問題的提出,就讓他們帶着問題自讀課文,解決生字詞,課文朗讀,乙級讓學生將自己最喜歡讀的段落多讀幾遍,為第二課時做好準備。

第二課時,我是用重組的方式(這也是借鑑了其他老師的方式),以文章的4、5自然段作為中心,這似乎似乎是阿炳在讚歎惠山二泉的優美景色,這句帶到了文章的第一小節,隨即讓學生積累描寫環境優美的詞語;在懷念對他恩重如山的師父,帶到了文章的第二自然段,體會師父對“我”的重要性,在思索自己走過的人生道路,隨機學習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想象阿炳失明後的生活是如何的,讓學生在想象中感受阿炳對音樂的熱愛,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也用到了音樂,讓學生學習第五自然段的時候,我自己配樂朗讀了讓學生找描寫泉聲的句子,以及這泉聲告訴人們什麼?在知道朗讀後的齊讀,我也用了音樂做背景,課後自己還吁了一口氣,感覺很順利。

二、感悟音樂,激情導讀。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讀此文,我便被文中優美的語言文字所描繪的空靈意境所吸引,更被藴藏宇文中但又淋漓盡致流露出的精神美所感染,而當我聆聽完那舉世聞名的二胡獨奏《二泉映月》後,內心更是震撼!這是一篇適合朗讀,而且需要通過朗讀來感悟的課文。我該怎樣來指導學生朗讀呢?

1、先以音樂導入,在優美又激昂的旋律中幫助學生奠定感情基調——對曲子創作者的敬佩。然後給予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課文。學生在敬佩與好奇的情感驅使下,必然會興趣盎然地開始自己的朗讀。

2、放課文朗讀磁帶,用優美的朗讀引領學生,激起他們朗讀的慾望,讓他們主動參與朗讀。

3、用小組比賽的方式,點燃他們朗讀的激情,讓他們不但要參與而且要努力,展現他們最好的朗讀水平。

4、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更易把握課文情感,理清文本所要表達的思想,幫助學生進行情感朗讀。

三、拓展理解,學説結合。

第二課時,我播放《二泉映月》,讓學生聆聽,説感受,但學生較為困難。然後再引導學生抓住第四自然段的重點句“漸漸地,漸漸地,他似乎聽到了深沉的歎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體會阿炳為何會產生這樣的情感。通過練習上文,“失去師父,患眼疾雙目失明,操着胡琴 ,賣藝度日。”我再次創設情境,進行了這樣的想象説話練習。

A、冬天,大雪紛飛,寒風刺骨,阿炳怎樣賣藝?

B、夏天,驕陽似火,烈日炎炎,阿炳又是怎樣賣藝的呢?

C、一天,阿炳發燒生病了,為了度日,他又是怎樣賣藝的呢?使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更深刻地體會阿炳的坎坷經歷,再次為阿炳的不幸而感到傷心難過。

當阿炳在無人傾訴的情況下,把情思寄託於音樂表達時,我再次播放《二泉映月》二胡曲的視頻,一曲而終,學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當悦耳動聽的音樂鈴在耳邊盪漾開去的時候,我與我的學生都在心底鬆了一口氣,終於,《二泉映月》欣賞“完”了,也欣賞“懂”了!面對着一張張因收穫而快樂的臉龐,注視着一雙雙因興奮而清涼的眼睛,我又一次想到了“以人為本”這個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的,課程改革最關鍵的是改變過去教師“滿堂灌”的現象,聚焦於學生的探究、發現、動手操作的能力,培養其交流合作的能力;不是隻注重知識的傳授,而要使學生在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獲得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下課鈴又一次奏響,我卻依然沉浸在《二泉映月》美妙的旋律中,沉浸在學生創造的美妙課堂中。原來,學生完全可以成為課堂的主人,原來他們可以更美的!那麼我又有何理由去埋沒他們的“美”,為何不信任地挖掘他們更多的“美”,為何不微笑着欣賞他們更多的“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