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江南》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72W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江南》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江南》教學反思

《江南》教學反思1

小語教材第一冊的第3課《江南》是一首古詩,選自《漢樂府》,此詩為《相和歌辭。相和曲》之一,原見《宋書。樂志》,算得上是採蓮詩的鼻祖,主要寫的是江南水鄉人們採蓮的情景。前兩行直接介紹了江南水鄉是採蓮的好地方,後五行是寫魚兒在蓮葉下游水嬉戲的情景。此詩最初為漢代民歌,整首詩語言生動活潑,通俗易懂,詩中大量運用重複的句式和字眼,非常適合兒童閲讀和吟唱。正因為如此,在識字環節我採用的是小組合作集中識字,突然重難點。因為本文不像一些小韻文、小短文、小童話,它的語言比較凝鍊,節奏迴環往反覆,節奏感極強,如果把生字抽出來,整首詩的韻律就會被破壞,不利於目標的達成。課文配有插圖,形象地展現了江南水鄉的情景,可供學生觀察,幫助理解古詩。課文後面田字格里的7個字是本課要學會的生字。

我們大家都知道詩歌在我國有着久遠的歷史。本詩做為一首漢樂府詩,它繼承了詩經中的一些寫作風格,語言樸素、明朗,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幅江南水鄉採蓮的風光。在初次朗讀這首詩的時候,就讓我有一種迴歸自然、迴歸本我、生命本真的感覺。曾經在一本書裏看到這樣一段話:“一年級的孩子剛剛來到學校,要想讓他們愛上語文,最好最持久的辦法就是向孩子展示語文即語言的美麗——聽見封存在語言文字裏好聽的聲音。而且一年級是帶領學生找到文字的韻律之美,也就是培養韻律感的關鍵期,錯過了,就長久地錯過了。”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在教學設計時秉承着教學要契合兒童內在成長和學習節奏的原則,結合孩子已有的生活體驗為孩子的學習創設情境,提供具體、可供想象的學習背景,讓孩子的身心和文字內容形成和諧的共震,使孩子能夠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從而愛上語文,愛上祖國的語言文字。

在課的整體設計上,我力圖通過創設各種詩意的情境,讓孩子能夠沉浸在古詩詞的世界裏,沉浸在語言文字的美麗了,在達成識字寫字目標的基礎上,心靈更加的清澈,朗讀能力和審美情趣也能得到一定培養,從小就受到文字、詩詞的薰陶。如在課的開頭我以聽詩猜花遊戲導入,引出本課,在出示課題後我又引領學生配樂欣賞江南美景,讓孩子在愉悦、陶醉的心境中走進本課。還有課中聽採蓮姑娘的動聽歌唱,再到結尾學生簡單清淺的和我一起打着拍子讀詩的環節,都是基於這一整體意圖的設計。我希望我的語文教學關注的不僅僅是孩子學到了多少知識,更應該看到孩子的本真本我、孩子的心靈成長、孩子的生命質量,我覺得這樣的語文教學才是有生命力的語文,也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且,我想這樣的課堂也和我們現在所倡導和學習的高效課堂是相契合的。因為只有生命活力催生的效率,才是課堂真正的高效率,我想構建真正的高效課堂不是追求創新,而是迴歸——迴歸孩子生命的本真,以人為本,迴歸課堂的本真——把它還給學生。

一直以來,我都在為我所追求的理想的課堂進行着探索和實踐,當然首先它應該是高效的,拿我這節課所教學的《江南》來説,課前準備階段我搜集了大量的相關資料,關於荷花的、關於樂府詩、甚至還有先秦《詩經》裏的一些詩歌,包括本詩創作的最初意義和指向以及選入教材所要體現的教育價值取向等。另外我對班級學生的學情也有一定掌握和了解,本學期我們國小部在夏校長的帶領下一直在組織實施開展海量閲讀、構建書香校園活動。我根據本班學生的生理特點和認知水平開展的就是經典誦讀、積累古詩活動。開學這兩個月,再加上一些孩子學前的積累,孩子們已經有了一定的`古詩積累,而且拼音結束,我們已經開始學習小韻文,這個時候我覺得非常有必要上一節古詩課,引領孩子們感受古代詩歌的魅力,把積累背誦堅持下去,再加上我對古詩詞教學也想要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希望得到更多的指點和幫助,所以我選取了這節課。課上我所創設的情境,出示的小組自學提示,是在為孩子提供必要的引導和幫助,因為必竟他們還是國小低年段的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還在培養之中,只能説是剛剛開始,這個階段需要培養和等待,所以這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導學案只能先放在我的心裏。但是,我也知道不論多麼小的孩子,他們都有自主做事的願望,太多的幫助就是束縛,所以我放手讓他們合作自學生字,自己找識字方法,提出自己的質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詩詞,給他們相對自由的空間和時間。我還通過打拍子讀、想象、演一演、吟唱、比賽等多樣的學習方式來幫助孩子理解、再現、創造詩歌的意境,引導孩子進行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讓孩子在充分地展現自我、釋放自我中,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進行高效、健康、快樂地學習。還有課後我讓孩子繼續蒐集背誦有關江南的美景的古詩,和父母進行的實踐活動,都是力求使本節課的效率最大化,效益最優化,我希望在我的課堂上也許我沒有讓孩子們狂歡,但是至少他們的每一次微笑都是會心的、燦爛的。

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有幾處覺得還有待加強,一是小組合作學習,雖然有提示,但是一年級的孩子控制和組織能力還不強,這樣的自學如果剛開始沒有落實到位,很容易流於形式,而且我們的確也是剛剛開始學習生字,所以還有待教師深入地指導和監督。第二,是入學兒童的課堂常規,本節前二十五分鐘左右還可以,後面就有些躁動,所以這也是我工作的方向,必竟沒有課堂紀律、良好學習習慣的保證,高效課堂是無法實現的。

《江南》教學反思2

《憶江南》是一首意境十分優美的詞,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絕唱之筆。我的整個設計思路是:瞭解詞的知識,從 “江南好”入手,充分感受描繪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古詩詞教學要引領學生入情入境,才能使學生受到情感薰陶。因此,通過視頻引導學生欣賞江南風光的柔美、熱情,可立即使學生陶醉於江南的美景之中。再加上優美的導言和教師聲情並茂的配樂朗讀,使學生在心中盪漾起一種淡淡的嚮往之情,激發學生學習這首詞的濃厚興趣,達成“未成曲調先有情。”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江南好”。

通過讓學生看、聽、唱、編感受江南音樂為主線,圍繞歌曲中江南美的主旋律,讓學生在音樂實踐中感悟江南的各種美。巧妙運用多媒體課件,畫面優美,語言精練又富有有詩意,讓聽者都陶醉在江南水鄉小鎮那古樸、恬靜的意境之中,令人回味無窮。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清晰明瞭,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內容容量大,涉及面廣,學生人人蔘與,學生學習的的'積極性非常高。在看江南這個環節上,教師精心準備,先讓學生從一幅幅具有江南古樸神韻的圖畫中瞭解江南;通過吟江南,讓學生理解白居易的詩《憶江南》的內涵,進而感受到詩詞、音樂的韻律美。接着又讓大家唱江南,通過老師的範唱、聆聽歌曲、交流,解決歌曲的難點,引導學生用自然優美的聲音演唱歌曲《憶江南》,很好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最後的拓展欣賞,是蘇州白話演唱的《憶江南》以及評彈版本《憶江南》,進一步拓寬了學生的音樂視野,培養了學生聽辨審美能力。

這節課從一開始參照了網上的一節《憶江南》的課,覺得很難結合到自己的特點去實施,然後考慮到要有自己的思考,結合自身的特點,結合課題的精神去備,拿來主義並不實用,最後構思既然是《憶江南》,就結合江南的景、江南的詩、江南的歌,江南的樂、以及改變憶江南的伴奏對比不同的風格去備,終於讓教案有了些眉目,然後是斟酌修改美化語句,經過多遍才定稿,實則不易,通過這次體會到平時要多思考,到時才不會有臨陣磨槍的現象。

説實在的通過這次活動,讓我對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有了更深刻的瞭解,平時上課因為條件限制是很少使用的,《憶江南》的音樂、影片、圖像資料為了給學生以美感的欣賞找了很久,總算功夫不負有心人,確實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但是過程只有自己的知道,往往一個素材要找10多種進行對比了才能擇優選定。這節課給我的啟示是有時要多收集積累留心點上課的素材,上課時才能精為其用。

總體來説,這次上課還是比較順的,四年級的學生不管是回答問題上還是聲音表現上都較為出色。這課的整體思路比較清晰,也圍繞了江南這個主題來進行拓展,本曲中的難點就是一字多音和江南民歌特有的細膩委婉的特點來滲透,從讀詞到唱譜再到整體演唱的一個過程。歌曲的結構也進行分段式的教學,從易到難,循序漸進,我用了多種方式來指導,如科爾文手勢引導唱譜,對比鞏固解決一字多音,多次範唱。在意境上也用了多種形式來引導,如欣賞蘇州評彈演繹的《憶江南》,讓學生更真切的感受到江南吳儂軟語,江南音樂的細膩。但是在歌曲的整體演唱情緒上還需要使學生再多一點的投入,所以在這點上還需要加強。

《江南》教學反思3

本學期我承擔了省“教海探航”的音樂課的教學任務,承接這個任務領導對我的一種信任,對於我本人來説是一種全新的挑戰和莫大的光榮。通過近兩個月的努力,在市區教研員及音樂同行們的幫助下,這節課終於獲得了全體省市區藝術教育老師的肯定和認可。

現將備課、磨課、試教以及公開課教學後的一些感想談一談:

一、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態。

這次的教育教學公開課,總的來説級別比較高,我在教學中遇到的困惑、煩惱也是前所未有的,以前的素質大賽也就突擊個兩三天就結束了。心態也比較輕鬆,它代表得只是我個人或者學校。但這次公開課凝聚了常州市廣大教師的智慧和思想,由我來展現,壓力很大。一遍一遍反覆試上,反覆修改,讓我的心態也變得煩躁、頹廢、鬱悶、苦惱起來,往往是剛剛想出來一個點子,試教下來效果自認為還行,但領導縱觀下來不夠好把握,或者音樂老師眾説風雲,結果就給pass掉了。搞的自己最後一頭霧水,江郎才盡,黔驢技窮的地步。但是後來覺得這樣下去我更上不出自己的特色來,關鍵還在於自己。最後採納了大家的'一些建議加入自己的想法上了這節課,通過這課感覺人有時候不能人云亦云,自己心裏得有底,才能上好課。

二、構思要新穎。

要備好一節課教學設計的構思很重要,既要做到有出彩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要讓你的教學紮實有效,完成教學的任務。這節課從一開始參照了網上的一節《憶江南》的課,覺得很難結合到自己的特點去實施,然後考慮到要有自己的思考,結合自身的特點,結合課題的精神去備,拿來主義並不實用,最後構思既然是《憶江南》,就結合江南的景、江南的詩、江南的歌,江南的樂、以及改變憶江南的伴奏對比不同的風格去備,終於讓教案有了些眉目,然後是斟酌修改美化語句,經過多遍才定稿,實則不易,通過這次體會到平時要多思考,到時才不會有臨陣磨槍的現象。

三、多媒體輔助為教學增姿添彩。

説實在的通過這次活動,讓我對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有了更深刻的瞭解,平時上課因為條件限制是很少使用的,《憶江南》的音樂、影片、圖像資料為了給學生以美感的欣賞找了我一個多月,總算功夫不負有心人,確實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但是過程只有自己的知道,往往一個素材要找10多種進行對比了才能擇優選定。這節課給我的啟示是有時要多收集積累留心點上課的素材,上課時才能精為其用。

四、教師的語言。

我們平時的教學語言、教態都是比較隨便的,一到上公開課的,就會呈現出各種問題,語言不精煉嚴謹,一個問題反覆多遍,羅嗦;教學語言沒有啟發性,感染力,不能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語言沒有美感,創設一定的學習氛圍等等。這是作為老師平時就應該修煉的。需要落實到平時的每一課中去,功夫在平時。

《江南》教學反思4

眾所周知,《漢樂府》是專用來譜曲吟唱的,它們一般都具有短小精煉、朗朗上口、易於流傳的特點。而其中《江南》一首,則更是流傳久遠了。這首詩以採蓮女採蓮為基點,描寫了江南水鄉特有的寧靜美、活力美。基於這樣的考慮,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反覆的品讀上。具體來説,我覺得本課有如下幾個方面做的比較好:

一是以不同形式的讀為中心,讓學生通過讀來熟悉、理解、品味詩歌。由於這首詩淺顯易懂,所以我沒有在字詞方面花太多的時間,只是在幾個關鍵字方面教了一會兒,一起學了寫法。在讀的方面,我試着讓他們通過個別讀、對讀、小組讀等方式,反覆讀出詩歌原本的美感。

二是充分把學生推到了前台,老師只是導演。學生回答、討論、角色演讀等等環節,佔了整節課的三分之二多時間。比較尊重學生個性化的感悟,有些學生在對詩歌有獨到理解的同時,我給予了認可和引導。

三是學生參與積極,參與程度很高。整節課學生的讀、演、説、思都很主動,一些學生的感悟和理解是比較深刻的。基本達到了設定的目標。

不足之處也明顯,主要表現在對生命課堂的內涵理解不夠深刻,學生真正的.參與不夠好,一些活動停留在較淺的層面。品讀的層次性和目的性體現的不是很好,沒有隨着讀的深入,加強對文本詩歌的理解。需要繼續努力。

《江南》教學反思5

江南的冬景是一篇寫景散文,在講這節課的時候,我設置了兩個目標,一是欣賞江南的冬景中幾幅圖畫的意境美,二是學習對比的技巧和避實就虛的寫法,體會文章渾然天成的意藴。

按照這個目標,我設想的教學過程是:導入新課-作者簡介-讀準字詞-具體研讀,在具體研讀部分,我主要是分部分來講,1-4段主要講對比,通過把江南的冬景與北國的冬天、北方的夏夜、閩粵的冬天、德國的冬天的比較,得出江南冬天的可愛、明朗的情調兩個特徵。5-9段主要分析其中的景物描寫、江南冬景的.特點及給這幾幅畫面命名。在講第八段景物時,分析此段寫作的特點、這樣寫的好處和所引用詩句的特點。第九段,簡單講江南冬天的特例,即旱冬,主要按“旱冬-晴和的日子多-閒步逍遙的機會多-快活”這個思路講,最後一段,集體朗讀,“現在”天朗氣清,作者“擱下紙筆”,閒步逍遙去了。這節課,我講得是口乾舌燥,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再加上主任和組長對我這節課的點評,我發現,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自己的設想與學生回答的實際情況有差距

在導入新課部分,我問“提到江南,大家會想到什麼?”在我看來,學生會想到很多江南的東西,出乎意料的是,很多同學脱口而出,幾乎是異口同聲的説“水”,説其他的很少,當時我一愣,然後馬上問“還有呢?”,有幾個學生張張嘴,説了什麼我也沒聽清,我忍不住説出我的台詞,“説到江南,我會想到‘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想到‘撐着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寂寥的雨巷’、還想到那首《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到這,學生才跟我一起背起這首詩。

二是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較少,急於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

在講5-9段幾個畫面時,我遇到了問題。備課時我就想,直接讓學生給畫面命名有困難,還是先分析景物再命名容易些。於是給學生5到8分鐘的時間讀5-9段,畫出文中描寫的景物,並分析這些景物的特點。我以為給的時間較為充足,學生在回答第五段寫到的景物及特點時還能回答的出,對但第七段寫到的景物則回答的太亂,要麼説的不是我想要的答案,要麼回答的不全面,總是不能完整的找出來。我急了,讓學生集體朗讀,從“你試想想”到“燈光的月暈”,再回答,結果勉強使我滿意。

講第八段“引用詩句、避實就虛”寫法好處時,看着學生茫然的的樣子,我就直接把答案告知了,還是這個問題,點撥不到位,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足

三是問題太多,自己講的太多,未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一下課我就説,自己講得口乾舌燥,可學生怎麼沒什麼反應,組長的一句話就讓我明白,原來是我講得太多了,給學生的時間太少;是自己沒設計好,而非學生問題。我把5-9段三幅畫面都講了,其實不必這樣,只需細講其中一幅,給學生一個範例,其他兩幅讓他們自己填寫即可。這樣既能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老師也不會覺得累。

反思自己課堂存在的問題,發現還是經驗不足所致,在以後的教學中,在認真備課的基礎上,我還是要多聽其他老師的課、多反思,促進自己的成長。

《江南》教學反思6

在講授19課《江南地區的開發》一課時,我沒有按歷史書編排的邏輯順序去講授,而是運用逆向思維的方式設計了探究學習的教學方案,並且付諸實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江南地區的開發》這節課有三個子目,“西晉的興亡和內遷的各族”“淝水之戰”“江南地區的開發”其中“江南地區的開發”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教科書以“江南地區的開發”為核心組織材料,三個子目內在關係很密切。第一個子目“西晉的興亡和內遷的各族”、主要講了西晉建立,結束了分裂的`局面;西晉皇族紛爭,導致西晉滅亡;北方少數民族紛紛進入中原,北方漢族豪門大姓為逃避戰亂而舉族遷移到江南。這樣,北方南遷的豪門大姓就把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帶到江南,為江南地區的開發,提供了技術條件和人力資源。第二子目“淝水之戰”、講述了公元383年前秦與東晉之間的淝水之戰,東晉以少勝多,打敗前秦;淝水之戰後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割據混戰的狀態,南方取得了暫時的安定,為江南經濟的開發創造了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第三子目“江南地區的開發”、比較具體的講述了江南地區經濟開發的情況,前兩個子目的內容跟第三子目的內容之間存在着因果關係,前因後果,它反映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我在講授本課時沒有按前因後果的思維去講,而是先指導學生了解江南地區經濟開發的具體情況,然後引導學生探究江南地區經濟之所以得到開發的原因,這樣,因果關係一顛倒,就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使全班同學在積極的探究,研討的學習活動中,智力得到充分開發,因而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江南》教學反思7

教學過程很平實。我一改以往教詩詞的老套路:解釋理解——朗讀背誦——寫意做題(這種完全為了應付考試的做法延傳至今,而且還會在很長時間內存在。至少我們這裏會)。學生不會朗讀——全是唱讀,沒有半點節奏和韻律感,這是我事先預計到的,因此有意加強了古詩詞的朗讀訓練,把讀作為這堂課一個重要目標。從試讀,到指導讀,再到體會意境後的感情朗讀,這一線索貫穿始終,達到了預期效果,學生終於能讀出韻味來了。之所以要花這麼大功夫去完成這一目標,就是希望孩子們明白:書要這樣讀,僅僅是要這樣朗讀!也希望我們的一部分老師知道——朗讀,朗讀,還是朗讀!別不在乎語感!我想給大家傳遞一個信息:跟上,與現代教學理念近點!

其次是學生在課堂上表現,讓人真的很無奈。整堂課中除了在試讀環節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舉手要求讀之外,在自學過程中,不與同伴交流,不與集體交流,只有一兩個學生有慾望。在體會意境環節,要求學生談談江南美景,居然沒人主動舉手。雖然這們這裏還不是典型的江南,但生活在長江以南的他們,並不缺少那些感性認識。他們能説上青山、綠水,能説上蜂蝶、鳥雀,還有紅花、綠樹。但,沒有人發言......

今天上了一節相對成功的語文課了。今天上的是《憶江南》。

這同樣是一首簡單的詞,詞裏的內容學生通過朗讀都能大致瞭解。有了前兩節課的經驗,在上這節課之前我就一直在思考。在這節課裏我應該教給學生什麼內容?所以在備課的時候,我從網上找了許多的內容。找了關於白居易的生平。還有其他兩首詞等來豐富課堂內容。

課伊始,我就向學生介紹詞人。“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詩人,這首詞是他在任杭州刺史的時候寫下的。看到學生那認真的目光我就向他們提問“你知道刺史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嗎?”學生都搖着頭説不知道。看着他們搖着頭的樣子,我心裏一陣高興,因為他們的注意力被我吸引了,我成功的邁出了第一步。接着我向他們解釋 “刺史相當於現在的市長。白居易曾經在杭州當過市長,那他一定遊覽過許多的地方,那他筆下的杭州是什麼樣子的呢?請同學們認真的讀一讀這首詞。”這樣的導入或許會顯得過於簡單,但是當我看着學生們那認真讀書的樣子,我認定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導入。當學生以愉快的心情讀了詞,我給了他們鼓勵的掌聲。這是一羣可愛的學生,只要給予一些陽光,他們就回報給你們無限的燦爛。這掌聲是給學生,也是給我自己的。壓抑得太久的我也需要一些鼓勵來肯定自己。當然這是我的努力換來的。

接着我開始解釋詞中重點詞語的意思。根據課文的註解學生能較正確的理解詞的內容。於是我縮短了這一部分學習的時間。讓學生帶着感情朗讀詞。

課文就這樣結束了?這是我在頭天晚上在備課的時候一直在考慮的問題。但是當我找到了《憶江南》這首詞的其他兩首時,我決定用剩下的時間來朗讀這兩首詞。當我説這首詞還有另外兩首,“想不想看看時,學生興趣較大,於是我把另外兩首詞抄在黑板上,並且簡單的解釋了意思。”我並不能預測到底這另外的兩首詞會對學生有多大的幫助。但是當學生做同步指導的作業時,裏面出現了《憶江南》的第二首看到學生那興奮的表情,我知道了這額外的學習的好處。這讓我有了一種想法,如果學生的學習都能如此般愉快和簡單,那將是一筆多大的財富啊。之前的課堂是我束縛了學生的能力嗎?是,我將改正。

今天我也感覺到了壓力,因為我的請假和對學生的不熟悉。現在我們的課已經落在了別班的後面了。我應該如何才能追趕上他們呢?我不想佔用學生別的時間,或許只能逐步的提高自己上課的質量了。我應該怎麼樣備課才能讓學生更準確的吸引到精華呢?於是我開始努力的備好《桂林山水》。

不急,慢慢來,這是我對自己的勸告。我現在一直在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備好每一節課。現在的我已經開始瞭解學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能趕超別人。一起加油吧我的學生人們。

《江南》教學反思8

《江南春》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絕句。作者描寫了江南春天的綺麗景色。對於國小生的詩歌教學我始終有些迷茫。一來在誦讀環節上,結合詩句引導誦讀的技能比較生疏。雖然學生在讀,但是隻是機械的認讀文字,很難從教師的語言中感受到景之美。二來在悟情環節上。如何引導他們理解詩中情的問題擺在了我的面前。為此,我播放了一些江南的美景,以期加強學生對整首詩的感悟。

本課《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杜牧。詩題《江南春》,顧名思義,描寫江南的綺麗春色。同時又慨歎南朝覆滅,流露興亡之感,寄託了諷喻之意。全詩一二句寫今:千里江南,到處是綠葉紅花,到處是水村山郭,到處是酒旗招風,展現了一幅生機勃勃、春色無邊景無限的畫面。三四句弔古:南朝統治者迷信佛教,廣建佛寺,意圖託庇神靈,江山永固,可是時移事易,當年的四百八十寺,還有多少佛台已經掩映在蒼茫的煙雨中呢?

在教學過程我突出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閲讀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來提高讀書人的素質,以適應未來科學技術的`挑戰。因此,閲讀教學中,教師絕不可包辦代替,而要讓學生作為閲讀主體,自主、積極、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最大限度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人生閲歷、知識儲備、藝術修養、閲讀經驗等)進行創造,進而形成對語言文化知識的系統性、綜合性、規律性的理性認識和邏輯把握,並把語言文化知識、經驗內化為自己的思想、觀念、信念和行為,最終昇華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徵。

在突出學生為主體原則的同時,我還:

①抓朗誦。詩歌的節奏、韻律要靠讀來感受,詩歌所藴藉的感情內涵也靠讀來體會。讀,不僅是自己的領悟所必需;讀,也是感染他人,產生共鳴之所需。所以對詩歌不僅要求朗讀,還應要求能朗誦,讀出情和意。因此我讓朗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我在本課教學按照學習的漸進性原則安排了四個層次的誦讀,每個層次的誦讀又帶動對課文內容和感情四個層次的理解,層層深入,學生在誦讀中感悟,在感悟中誦讀。

②堅持啟發式。問題要精簡,並且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使用不同的點撥手法。在學生主動學習交流的基礎上,適當點撥,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通過朗讀,運用聯想、想象,體會詞的意境,理解詞的感情,使學生學會閲讀詩歌的方法。

③變教知識為教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與能力,教導他們養成配合工具書積極理解詩文內容的閲讀習慣。

詩是美好的創造,學生在教室裏讀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讀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讀着。而春天的詩可以説非常多,這兩首詩學完後,引導他們繼續尋找,儘可能地多研究幾首,這對於他們綜合瞭解春天,瞭解春天其它方面負載的東西,這對於學生的成長是有利的。

《江南》教學反思9

江南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地方,如果能利用多媒體先讓學生感受一番江南的美景,那麼學生對於文章的內容就能有個非常感性的認識。因為沒有多媒體,所以我就利用課文的插圖,説:“小朋友,你能説説圖上畫了些什麼?你喜歡這幅圖嗎?為什麼喜歡?”待學生回答問題後,我充滿感情地對學生説:“有一個地方,小河一條連着一條,池塘一個接着一個。小河裏、池塘裏種滿了荷花,魚蝦在裏面歡快地玩耍,這就是江南。”“江南是個好地方,這裏的孩子可以划着小船,來到湖面上採蓮,看活潑可愛的小魚在蓮葉間遊玩嬉戲,大家想去嗎?”“那我們就划着小船出發吧!” 一下子又把學生的'好奇心調動了起來,並播放課文的朗讀,學生就聽的特別認真。最後再讓學生説説感受後自己朗讀課文,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完全被調動了起來,非常認真的開始讀書。

在學習第二句:“魚戲蓮葉間……”時,抓住“戲”想像説話,既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又真切體驗“魚戲蓮葉間”的意境。再感染學生,進入角色,體驗“小魚”的快樂,讓學生模仿小魚遊起來,學生的興致很高,較快地領悟了課文。最後通過賽讀、評價讀、演讀等方式,以讀促悟、以演促讀、以演促思,不僅注重學生自己的體驗,注重個人的感悟,而且能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朗讀有聲有色。

《江南》教學反思10

這節課,我始終不忘運用充滿激情的鼓勵語,調動學生朗讀和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學生朗讀過程中,不時安排“想讀的,你就讀吧”、“讀得很好,聽得出你是將自己的`感受讀出來了”、“聽你的朗讀簡直是一種享受”、“你聽得真仔細,會聽是會學習的一種表現”、“別急,再想想”、“同學們,咱們為他加把勁兒”等等,這些鼓勵語的使用,使學生有了自信心,決定了課堂教學的“開放”,決定了學生積極思維,大膽想像以及聲情並茂地朗讀。這節課我不但注重指導朗讀,而且還教給了學生“初讀想象畫面——品讀體會感情”的讀書方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了基礎,體現了新大綱“以人為本,着眼未來”的精神。

總之,這一課的教學設計,體現了新大綱的精神,貫穿以學生為主體的“人本位”的思想,一篇課文學後,使學生留住了語言、留住了形象、留住了情感。

《江南》教學反思11

以往我在教詩詞時,總習慣於在參考書上尋找標準答案告訴學生,這樣學習進展非常順利,然而學過以後學生的概括能力、想象能力、情感體驗等語文綜合素質,沒有絲毫進展。當我意識到這樣的問題以後,課前,我讓學生自己先去讀,去預習,去翻閲資料助解。課堂上,我嘗試把時間充分的留給學生去概括、去體會、去感悟品味,去探究。

一、讓學生的眼亮起來。以前預習新課時,我往往採用資料助讀的方法。諸如介紹作者作品、時代背景,文學常識等,學生被迫記筆記,他們那時總是兩眼呆直,滿臉困惑。這次在學習《望江南》時,同樣是資料助讀,不過是用課件來教學,還增添了畫面和背景音樂,學生的眼睛頓時亮起來了,加上他們之前認真的預習,這節課上幾乎每個人都能參與進來,都有話可説。這些現在反思起來不外乎是學生預習時下了大功夫,這樣的詞和這樣的人覺得很實在而又很真切;是温庭筠的個性與他們張揚的個性有相同之處;或是他們對多媒體課件的若干畫面感到很新鮮。總之,在那節課上,他們明亮的眼睛總是不斷地凝視着畫面,並閃爍着智慧的光芒!

二、讓學生的口説出來。到了上課時,我讓學生來講來教,他們也可以質疑,然後再集思廣益,共同解決。學生在學習中有了成就感。學起來就更有勁了。學生的興趣一旦調動起來,學習的主體地位就更能突出了。而當表揚或鼓勵成了學習的動力後,學生就會更加好學和樂學了。

三、讓學生的心動起來。這裏所體現在品味賞析方面。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並進入情境來品析詞的情感美。如,我問開頭“梳洗罷”體會主人公是什麼心情?有的學生品味道,這三字使開頭含有喜慶氣氛,含有一片深情。有的品味道:這是“士為知己者用,女為悦己者容。”她打扮給她的心上人看的。這是學生用心品味到的人世間美好的情感!

接着,我讓學生再聯繫我們盼親友的經歷,繼續細心地品味詞的情感美。這着重表現在“過盡千帆皆不是””到結束部分。在課堂上,學生你一言我一語,説個不停:如有的`説:從早到晚,這一漫長難耐的焦躁時光,主人公滿懷希望,她無數次盼望終於成死灰的泡影。有的説:這裏看得出來她今天又是白等了,女主人公痴痴情深打動着讀者的心靈!還有的説道:主人公一腔愁思而化為悠悠江水,脈脈斜暉,白日的梳洗、眺望不僅未能解愁,反而使愁思加重……由此可見,詞中的主人公哀傷失望之情和學生情感經歷產生了共鳴!

但這節課仍有不足之處:時間沒有分配好,沒能體現出學生的動手能力。這首詞是小令,共五句話,每句話就是一幅畫面。我應該讓學生的手動起來了,任選一句詞來描圖或進行文字描述。這樣跨學科學習,利用其它學科資源作為調節和補充,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補充或深化學習的內容,這在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智能上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這是我在課前構思時忽略的環節,如果加上,我想這節課的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江南》教學反思12

學生學習古詩,總不能脱離作者的寫作背景來理解。所以在教這首古詩之前,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同學們知道白居易在哪憶江南嗎?”知道的學生可以回答,然後我再補充白居易寫作的背景,並及時打出他描寫洛陽春天的一首詩,讓學生找出洛陽春天的特點,就是那的春天來得很晚,於是乎,就有了回憶江南春天美景的這首詩。

既然這首詩是描寫江南春天江邊江水美景的一首詩,那麼詩句開頭一句“江南好”中的“好”字能換成“美”字嗎?這個問題,我先讓學生嘗試回答,發現學生回答不上來,於是我又補充了作者白居易曾在蘇州等地做官十年,與百姓建立了良好關係的背景。學生就能大體體會到作者第一句話用“好”字的緣由了。而詩的最後一句話“能不憶江南?”,也可結合這個背景,讓學生體會作者回憶的不僅是江南美景,還有那的人、事、物。

但是,這首古詩的中間兩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在教學時,沒考慮得很多,教學時不覺得很難。但是課後,與其他老師相互討論時,才發現很多有爭議之處,仍需進一步探討。

《憶江南》教學反思(二)

《憶江南》是國小教材第一篇詞的教學。這首詞選取了“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兩個典型景色,藉助比喻,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絢麗景色,最後用一個反問句“能不憶江南?”真切的'有力的表達了對江南的思念和眷戀之情。

古詩詞教學應讓學生在語言的感悟和情感的薰陶中提高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引領學生走進這民族獨特的文化,從而熱愛古詩詞。為體現新課程標準以“以讀為本”的理念,本節課讓讀始終貫穿着整個教學過程。在讀中感受古詩詞優美精湛的語言文字的和豐富的人文內涵;在讀中引領學生入情入境;在讀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

本詩詞是白居易老年回憶在杭州任職期間的美好時光而作的,共三首,這是其一。為了讓學生體會詩人白居易對江南的特殊感情,我除了讓學生課前查閲資料、充分誦讀之外,還為學生準備了這首詞的解讀視頻,把白居易的江南生活軌跡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展現畫面,在讀中想象意境。如圍繞“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配樂朗讀引導學生展開想象。

你彷彿看到了什麼?眼前出現了什麼樣的畫面?聽着配襯得體的歌聲、音樂,讀着這優美的詩句學生的情感就悠然而生。再通過展開想象,把彷彿看到的、聽到的情境、感受,用自己的誦讀傳達出來,從而化語言文字的符號為鮮活的畫面,鮮活的意境。

《江南》教學反思13

《江南》是一首選自《漢樂府》的古詩,描繪的是江南水鄉人們採蓮的情景。詩句生動活潑,通俗易懂;插圖色彩鮮明,形象逼真,展現了一幅盪舟採蓮、蓮葉田田、魚戲蓮葉的美麗畫卷,可謂有景、有情、有韻。孩子們讀來心情愉快,琅琅上口,便於在誦讀中陶冶兒童美的情操。由於在開學初就讓孩子們背誦了這首古詩,所以讀準字音的時間就可以省去不少。不忍放棄這美輪美奐的《江南》,所以我將第一課時的教學重點調整為誦讀。課後反思整堂課,有三處較為出彩的設計,對學生誦讀、理解古詩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一、美景美樂,入情入境。

“同學們,能背過《江南》嗎?”“能——”“那你們想看看《江南》嗎?”“想——”伴着優美的古典樂曲,一葉小舟駛入眼簾,秀美少女淺笑盈盈,乘舟徐徐穿過滿池無邊翠綠的蓮葉,仔細採擷半睡的粉蓮教室裏靜悄悄的,孩子們似乎被這美景驚呆了。抓住這個時機,我播放了配樂的範讀,短短几句小詩讀得抑揚頓挫、韻味十足,有的孩子禁不住小聲地跟着誦讀起來。整個課堂似乎頃刻間移到了蓮池邊。

二、巧妙講解,滲透詩意。

創設了這樣的情景後,將畫面轉換為第一句詩的景色:“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這句詩中的“何田田”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沒有單獨講解字詞的意思,而是將其融入對整句詩的描述之中。“現在,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湖的蓮葉,你想説些什麼?”“蓮葉真多呀!”“蓮葉真美呀!”“蓮葉又大又綠!”“滿湖的蓮葉又大又綠,綠油油的,像一把把大傘,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學生交流後,引導朗讀:“小朋友們説得真美啊!老師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我們一起來把第一句讀一讀,看看能不能把蓮葉的`大,蓮葉的綠,蓮葉的美讀出來。”鼓勵學生站起來,配上動作讀。學生入情入境的神情,陶醉的眼神,稚純的語音,舒緩的動作告訴我,“何田田”一詞在學生的腦海中已形象可感,他們已經悟出了文字間藴含的美。

三、品讀美文,拓展深化。

最後一個環節,我引入了另外一首寫蓮的詩篇:(唐)王昌齡《採蓮曲》,同樣配畫配樂讓學生欣賞。可能他們對具體詞句的理解並不準確、深刻,可是從孩子們饒有興味的誦讀中,看得出江南、蓮池、古詩已經深深地吸引了他們。本節課我的教學目標已經實現。

當然課堂中也有需要改進的不足之處:

一、我將本課的目標和重點定為誦讀古詩,所以對識字的處理就比較簡單,沒有對生字做具體分析。如果將分析、識記生字和書寫生字全部放到下一課時進行,那麼教學任務就比較緊,應在第一課時進行部分生字的識記。

二、將理解難點“何田田”放入整句詩的敍述之中,有的孩子並不能很好的理解。課後問“蓮葉何田田”是什麼意思,個別孩子不能説出“蓮葉很多很綠。”這説明課堂上的處理還不夠,需在第二課時進行強化。

三、整堂課以誦讀為主,識字處理簡單,寫字也沒有設計到。若在出示課題時,進行“江”“南”二字的識記和寫字教學,既可以分散重難點,也可以訓練學生的多種技能。

《江南》教學反思14

一年級語文上冊《江南》是一首古詩,選自《漢樂府》,寫的是江南水鄉人們採蓮的情景。詩句的前兩行介紹了江南水鄉是採蓮的好地方,後五行則寫魚兒在蓮葉下面游水嬉戲。整首詩語言生動活潑,通俗易懂,寥寥幾句為我們勾畫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圖。這裏詩美、圖美、境美。

“美”在這裏是貫穿全文的主線。教學中,我將“美讀”訓練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如果説初讀感知使學生對整首詩的意境留下了淺層的記憶。那麼推敲品讀卻讓學生真正走進了江南,領略了一幅生動活潑的美景圖。當學生對“何田田”不知所云時,我適時的出示了“蓮葉圖”:小朋友們,你們看到了什麼?“我看到了蓮葉。”“我看到了很多很多的蓮葉。”“我看到了滿池的蓮葉。”把它的顏色也説出來。“蓮葉是綠綠的。”“蓮葉是碧綠碧綠的。”“蓮葉是又綠又亮的。”“是呀,小朋友説了這麼多,可詩中只用了兩個字,你能找出來嗎?”學生一下就找到了是“田田”。正因為看到這麼多又綠又亮的蓮葉,詩人不由得發出感歎“蓮葉何田田!”你能看着圖來讀這一行嗎?緊接着我又出示文中的插圖:你們看,美麗的姑娘在滿池的蓮葉間——採蓮,這是多——美的畫呀!此時詩的前兩行已變成了一幅美麗的畫留在了孩子們的腦海中,讀好詩句也已不成問題了。後面的五行我讓學生閉上眼睛聽我讀,一邊聽一邊想:這幾行在寫什麼呢?當學生睜開眼睛時,個個搶着回答——是小魚。我又鼓勵學生:你們也來讀讀這幾行,再看看圖,想想你是怎麼理解的?也許是因為詩句的朗朗上口,也許是插圖色彩鮮豔太吸引孩子的'眼球了,總之每一個孩子都在認真地讀着,想着。有個孩子説“這幾行是寫小魚在游來游去。”我趕緊肯定他:説得真好,那為什麼詩中用的是“戲”而不是“遊”呢?“因為小魚游來游去就好像在做遊戲,很開心的。所以用戲。”“因為小魚在水裏是自由自在地遊着,所以用戲。”説得多好!我相信此時學生眼中的江南已成了一幅靈動的、活潑的,有生命力的畫了。讀好詩句也成了他們自己真切感情地流露,此時的美不光在江南,更深深地留在了學生的心中。

我們的語文課堂,如果僅僅讓學生感受到美,體驗到美也許還不夠。我們還應該盡力訓練學生去表達美,創造美,以達到積累和發展語言的目的。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創造機會讓學生多用眼看,用耳聽,用心想,用口讀,多感官的參與學習,才能使美的語言內化為美的想象。

《江南》教學反思15

教學本課,我根據《江南》這首詩簡單易讀,琅琅上口的特點。着重從指導學生對詩歌美的感悟及生字的臨寫方面下手。先放手讓學生把課文讀通順直至熟讀成誦。讀完,讓學生説一説:通過讀這首詩,你彷彿看見了什麼?讓生繪聲繪色地描繪出自己想象到的畫面。再結合詩句指導看圖理解。先聯繫前兩行詩句,讓學生們仔細觀察小姑娘是怎樣採蓮的。周圍的荷葉、荷花長得怎麼樣。再聯繫詩的後五行,進一步觀察蓮葉間的小魚是怎樣遊動的。在觀察的'基礎上,讓學生連起來説一説,並把觀察到的畫面和詩句的內容聯繫起來,從而感受魚兒在水中嬉戲的快樂。最後,採用了表演背的方法,活躍課堂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