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4.37K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

第六單元為環保篇,是關於保護環境、改造環境、美化環境的教育。由《沙漠中的綠洲》、《雲雀的心願》、《古詩兩首》、一個習作和一個練習組成。這一單元是教材編寫組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精心設計的,發揮着接通課內外語文學習的功能,用不同的文學樣式表達了同一個主題: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沙漠中的綠洲》一文體現了阿聯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雲雀的心願》是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小云雀跟着媽媽飛出森林後的所見所聞,懂得了保護森林的重要;習作6要求選擇一個感興趣的問題和別人討論,也可以留心報刊雜誌上有關這個問題的信息,結合自己的認識寫篇文章,從而落實“自主習作,樂於表達”的理念,透出濃濃的人文情懷。通過本單元的教學,要在每個孩子們的心中確立這樣的觀念:保護環境,保護地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練習六中安排了處處留心、讀讀背背、寫好鋼筆字、口語交際、學寫毛筆字等五個方面的內容。

在本單元教學中,我結合《語文課程標準》,認真做到“三淡三重”的教學設計:

一、淡化技能訓練、重視感悟積累

在教學過程中,不可急功近利地對學生進行枯燥的技能訓練,以免敗壞了學生對語文的興趣,而是應重視薰陶感染,引導感悟、積累,重視閲讀。本單元文章形式多樣,記敍文的教學要抓住課文的要點和關鍵,設計幾個主要問題,合作探究,通過生生互動式的讀讀、畫畫、比比、議議等多種形式使學生體會到文中的“情”。如《雲雀的'心願》要抓住文中的關鍵語句、人物對話,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進入情境,較好地把握語言包含的情感。

二、淡化知識傳授、重視語文實踐

語文學習不只是為了考試,課外語文素養的提高更不是隻看考試,課堂的觸角一定要伸向課外、伸向生活,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語文實踐機會。本單元的主題是環保,課後可根據班級實際組織學生通過調查、採訪、查閲資料、辦環保主題的手抄報等,引導學生了解本地區的環保情況,力圖提出自己個性化見解的環保建議。如在教學《沙漠中的綠洲》一文時,我組織學生課後收集有關阿聯酋的資料,以“沙漠綠洲之旅”為主題,結合課後習題,開展“小導遊”活動。讓學生的環保意識在實踐中增強,讓學生的環保行為在課後落實。

三、淡化教法的新奇、重視學法的指導

課程改革實驗教學的確給我們帶來了不少新的東西,但也存在片面追求教法創新、追求“表面繁榮”的誤區,我們的教法應該為學生更輕鬆、有效地學習語文而因地制宜。就這一單元而言,我們更重要的是要解決“啟下”的問題。而本單元課後練習有了較為明顯的體現。如在教學《雲雀的心願》時問:“為什麼説‘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先有條理地説説,再寫下來。”既引導學生進行概括重點段落內容的訓練,又訓練了學生把握文章的要點,理清文章的條理,為高年級的閲讀“瞭解事件梗概”作了很好的鋪墊。

國小語文教學在美育方面重視的是不夠的,我們也清楚美育的內容並沒有寫入語文課程標準,我在實施三維目標時,那情感的訓練,其實內涵着美。這一單元的教學,我把美育的內涵引進來,通過反覆的閲讀引導,學生就能感受到美不是抽象的,美是具體的,美是要靠人類創造、保護,美是有規則的……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做到“三淡三重”,才能真正地教好語文,學好語文,用好語文。

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2

沒有情感的大力渲染,沒有任何氣氛的烘托,只是用心的去走進《小獅子愛爾莎》。在我們的課堂上,卻傳出了一陣陣的抽泣聲,這是我們在學習時情感的真實流露。“因為愛,作者把小獅子愛爾莎放回大自然,雖然戀戀不捨,但卻有毅然決然,你最欣賞那一段?”我提問。隨着我的一聲詢問,好多同學不約而同的站起來讀第8自然段:愛爾莎和我一起生活了三年。最後分別的時候,我感到莫大的痛苦。我摟住他的脖子吻着它,他好像也覺察到什麼似的',用它那光滑的身子一個勁兒地蹭我。之後,它戀戀不捨地向森林走去,一次又一次回過頭來看我,直到我們互相看不見了為止。讀完,我發現有好幾個同學的眼睛紅了,目光中流露出憂傷無奈的神情。於是,我問其中的一位: “夏靜怡,你為什麼喜歡這個自然段?” “嗚——”她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邊抽噎着邊説:“我……我捨不得讓小獅子愛爾莎離開。” “天啊!她竟然把自己當成主人公了!”我心想。隨後,我又發現,好幾個同學也爬在桌子上擦拭着眼淚,我又問:“陳磊,你呢?” “我,我好像看到了小獅子走一步一回頭,走一步一回頭戀戀不捨的樣子,它多有靈性,和人一樣懂感情。”她説。“我想小獅子愛爾莎離開後一定很傷心,很難過,也很孤獨,我很擔心它,實在不忍心。”另一名學生站起來説。是呀,孩子們説得對,這是孩子們從內心中的真實感受,從字裏行間感悟到的,感情真摯,品讀中體會到了“我”和愛爾莎之間那種難以割捨的感情。新課標對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提出了:“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我想我這節

語文課做到了。我們需要真誠地喚起自身和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在每一堂課上都能以情感作為潤滑劑,給學生一種享受,讓學生的情感得到激發,與文本親密“接觸”,在品讀中享受由於學習而得到的滿足,從而優化我們的語文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3

作文教學,想讓學生張口説話,需要教師課前充分的準備,課中積極的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營造寬鬆、民主、自由的課堂氛圍,才能真正的解決學生作文中“無話可説”的問題,才能讓學生説真話,説實話,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那麼在設計這堂課時,我採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導入,讓學生一開始就產生極大的興趣,再加上老師聲情並茂的朗讀和適合場景的音樂,學生的話匣子打開了,習作成為學生心情自由宣泄的平台。

在教學中,老師講的很少,學生説的也少,主要是用課件展示學生很熟悉的場景的圖片,再讓學生閉上眼睛回憶,回憶與媽媽之間的點點滴滴,然後挑出最令自己感動的一件事情來寫一寫。

在學生寫作時,重點幫助寫作能力較差的學生,當他們思路阻塞時,幫他們疏通思路,啟發、引導學生自己思考;對寫作能力較強的'學生,在他們遣詞造句方面多加引導,使他們的作文錦上添花。

修改作文是作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容易忽視。妙文千改,好作文是改出來的,課堂上,要有修改作文的環節。本來在設計教學時,我還設計了組內評議修改、集體修改等多種方式,這樣有利於提高學生修改作文的積極性和修改作文的能力,提高了作文質量。但根據學生寫作的速度,所以我採取的是學生自我修改的方式。

當然每一堂課都會有遺憾,在教學之前,我就想着這樣的課要用擴音器,但後來沒有用。結果在上課時我感覺講話很吃力,沒達到預期的效果,學生在展示自己的作品時聲音也出不來,使得集體評議這個環節省掉了。

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課堂永遠是生動的,只要用心,每一節課都會有不同的收穫,自己今後在課堂教學方面會多多研究,努力創造屬於自己的課堂精彩。

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4

上課鈴響過,學生們端坐在座位上鴉雀無聲。我帶着半個饅頭走進教室,語重心長地説:“‘文明禮儀伴我行’像春風般吹遍了校園的每個角落,同學們的行為習慣、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可是,剛才我在教室門口撿到這半個饅頭,”我舉起手中的饅頭嚴肅地説,“是誰扔的,請站起來!”

學生反映很強烈:厭惡、痛絕、驚訝、氣憤……教室裏片刻的騷動後更靜了,大家都屏住了呼息呆呆地望着我,沒有一個人站起來。

我接着説:“我們要做個誠實守信的人。如果饅頭真不是你扔的,請用語言表明心跡,用語言使老師和同學相信你。”

教室裏頓時熱鬧了,同學們紛紛高高舉起了手,連平時不愛説話的、性格內向的同學都迫不及待地要發言了。

這半個饅頭確實不是學生扔的,而是我故意在課堂上耍的小伎倆。這堂課本是教學生“以誠待人”,作為老師卻採用了這種“非誠”的教法,實屬陰謀之舉,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借“饅頭”導入課題。借勸説子虛烏有的'“扔饅頭人”主動承認,而引出課題“誠”,並引導學生説説我們應做個什麼樣的人。如,從《尊嚴》這課學會了要做個有尊嚴的人,憑藉自己的勞動創造價值,贏得別人的尊重;從《中彩那天》懂得了要做個誠實守信的人;從《將心比心》明白了在生活中多一些寬容和理解……這樣引導學生從本組課文裏體會“以誠待人”的含義。

其二,借“饅頭”激發説話慾望。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膽地暢所欲言是口語交際課的一個難點,而“饅頭”事件的設置恰恰突破了這一難點。當扔饅頭的惡名就要落在自己頭上時,誰都不會袖手旁觀,都唯恐自己的語言表達得不夠具體、清楚、真誠。“饅頭是你扔的嗎?”這一問題從反面激發了學生表達的慾望。而當學生敢於打開話匣子了,課堂自然就活了,也為後面的教學能順利進行作了鋪墊。

其三,借“饅頭”創設情景。當學生紛紛表明心跡,發過誓言證明自己確實沒扔饅頭,我不再窮追不捨了,而是充分地肯定學生,表示相信同學沒扔,並由此換個角度,“如果你是值日生,看到同學扔饅頭,會怎麼説怎麼做?”再引導學生從這個角度創設情景,做到“以誠待人”。這麼“真實”的事件,同學們表演的絕對真實、真誠。而這一情景創設好了,課本上列出的幾個情景,或更多的例子,學生完全能自主討論、自主交流、自主表演了。

是的,在生活中,我們要做到“以誠待人”;在工作中,教育學生從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以誠待人”既是誠實、真誠、坦誠、守信,也是指為人處事要踏實、負責,有尊嚴。為了上好這一節課,“饅頭”事件的捏造實屬一個陰謀,如果這堂課能讓“以誠待人”在學生心靈留下一個深深的印痕,這個陰謀應該也是美麗的吧!

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5

《尊嚴》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第二單元的主題是“以誠待人”。課文主要講了石油大王哈默年輕時,以自己的言行維護了個人尊嚴,贏得了別人的尊重,從而改變了自己命運的故事。

上課前,鑽研了教材,覺得學習這篇課文的重點是弄懂什麼是尊嚴,體會什麼才是真正的尊嚴,學習通過描寫人物外貌、動作和語言,表現人物品質。因此,在設計第一課時時,就着重抓住了這兩點。

教學設計一開始,我通過講故事的形式,簡單地告知學生課文的主要內容:有這樣一個年輕人,他曾經和一羣逃難者來到一個小鎮上。年輕人衣衫襤褸,面容憔悴,疲憊不堪,此時,他是多麼希望能夠美美地吃上一頓飽飯啊!可是,當傑克遜大叔遞給他食物時,年輕人卻堅持先勞動再吃飯。二十年後,這個年輕人住進了豪華的別墅,擁有讓所有美國人乃至全世界都為之羨慕的財富。他就是石油大王——哈默。用課文開頭和結尾的內容描述主要內容,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目睹並感受逃難人的境況,為學習奠定情感基調。這個環節的設計是比較成功的,學生很快就進入課文的學習。

接着,我試着用一種全新的方法檢查預習作業。之前的教學中,我試着讓學生自讀課文後,再檢查,但這次,一上課,我就馬上出示詞語檢查學生的字詞認讀情況。我還試着用“故事《尊嚴》發生在(),主要人物是()和()。課文主要敍述了()的事。”因為這篇課文相對比較簡單,故事情節也容易理解。對學生的自學情況進行檢查,有利於促進學生預習課文的良好習慣。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中年級的重點訓練目標,學習內容的`解讀應該有一個由整體到局部,由初知到深化的過程,所以在進行深入探究錢,讓學生回顧全文主要內容,同時也鍛鍊學生用凝練的語言表達的能力。

回顧文章內容後,我試着聚焦“逃難者”,通過其他逃難者“他們面呈菜色,疲憊不堪。”和年輕人“這是一個臉色蒼白、骨瘦如柴的年輕人。”兩者外貌描寫的學習,初步感知年輕人的與眾不同,同時也試着提示學生通過人物的外貌描寫,可以刻畫出人物品質,為深入瞭解人物形象作鋪墊。但這個環節,我花費的時間過多,而過多注重語言的本身,對語言形式,和運用方面沒有做過多的引領和點撥,也是處理不當的一個方面。

最後,整堂課的重點就落在了年輕人和傑克遜大叔的對話上。對話描寫也是本文的一個特色。我能抓住“不能”“不能不”等關鍵詞,體會雙重否定是更加強調的語氣,兩個“不”和感歎句包含的豐富的情感。教學過程中,還穿插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個人讀,小組讀,分角色朗讀,男女賽讀,師生合作讀等努力使學生讀得精彩,説得有情。這是學生情感與語言交融,共生的結果。學生的情感是根植於品讀、辨析、體驗、表達的基礎上的,是層層深入的。課堂上專注投入地讀,積極得體地説,由此讀出獨特體驗,悟到讀書方法,牢牢抓住培養語文能力這條主線。

課上下來,卻感覺簡單的內容被複雜化了,而沒有體現“輕負高質”。聽課下來,給的建議是:(1)課堂內容比較簡單,能不能把兩課時壓縮在一課時,另一課時用於提升。(2)在年輕人和其他逃難人作比較時,是否可以點撥“為什麼作者在寫年輕人時還要寫其他的逃難人呢?”(3)上課不要注重內容,而可以從提高學生寫作方面做功夫。

小結:以後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還得注重細節,注重效率。不要為了教而教,而應讓學生學有所得,習得方法。

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6

《鄉下人家》這篇文章按照房前院後的空間順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間的時間順序交替描寫,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也讚揚了鄉下人家熱愛生活,善於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裝點自己的家園,裝點自己的生活的美好品質。通過教學《鄉下人家》這篇課文,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學習目標的設定

《鄉下人家》編排在第六組,本組主題是“走進田園,熱愛鄉村”。意在讓學生通過朗讀,感受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美景,體驗自然質樸的田園生活,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鄉下人家》是本組第一篇精讀課文,它用質樸而生動的文字向讀者呈現出一幅田園風光的寫意畫卷。根據我的瞭解,我們的學生95%以上從小生活在城市裏,對鄉村生活缺乏瞭解。學習本文,一是引導學生體會鄉村生活的自然親切、優美恬靜,感受作者對鄉村生活的嚮往,對生活的熱愛之情;二是在閲讀中體會作者善於抓住鄉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場面,描寫鄉村生活的特點。基於本文的特點及學生的情況,我將本文的學習目標定為以下三點:

1、通過朗讀、感悟、交流、朗讀來理解想象鄉下人家各組景色的特點,積累優美的語言,感受田園詩情,產生對農村生活的興趣和熱愛。

2、瞭解課文的敍述順序,學習作者通過描寫和鄉下人家最密切相關的景、物來抒發情感的表達方法。

二、教學重點的突破

本課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因為我們的`孩子只在城市,文中描繪的景物大多是學生看似熟悉,實則陌生的,而文章的語言看似平淡。那如何從看似陌生的景物、平淡的語言中讀出美感是本課的難點。為突破這一難點,教學時我以讀代講,通過自讀時想象畫面,自悟時體會情味,交流時暢所欲言的方式展開教學。

三、教學中的得與失

1、多媒體創設美好的情景。我在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音樂創設了輕鬆愉悦的情境之後,讓學生自由輕聲讀課文想象欣賞鄉間美景。而且為了讓學生對鄉下景物有更多的瞭解我還給學生展示了一組優美的鄉下美景圖,給學生以好的視覺效果,使學生產生更了對鄉下生活的熱愛之情。動聽的音樂和生動的圖片為學生入情入境的朗讀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2、總體氛圍創設的比較好,學生通過看圖、讀文、想象再朗讀的過程,已經能夠入情入境地體會鄉下生活的美好,產生了對農村生活的嚮往。

3、抓住重點品讀課文。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獨特迷人”在字裏行間中尋找這種風景。從課堂來看學生對關鍵詞掌握得很好。

總之,回顧反思整個教學過程,在整節課中能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注意對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努力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其次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同時也感受到學生語言的貧乏,好詞佳句積累欠缺,今後要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督促其多讀書,多積累好詞佳句。

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7

《九寨溝》這篇課文是蘇教版七冊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文章以生動的筆墨,飽蘸着對祖國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繪了九寨溝奇麗美妙的自然景觀,使人不禁陶醉於九寨溝那充滿詩情畫意的人間仙境裏,折服於靈幻的異獸珍禽的童話世界裏。文章層次清楚,語句清新,辭藻華美,重墨濃情,易於朗讀和背誦。

本教案是第二課時,在這節課中我突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

一位偉人曾説:“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線,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是自主探究的源頭。設計質疑的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造成認知的衝突,從而激發他們自主探究的慾望。在開課時,教師讓學生回憶“九寨溝名字的來歷及你認為九寨溝怎麼樣?”調動學生以有的知識積累進行質疑“此時,你的頭腦中會有什麼樣的疑問?”課堂學習的內容是學生的自我需要,學生自主探究的慾望就調動了。培養了學生抓住重點詞語質疑的能力,打開了學生的思維,確定學習的目標,引發他們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第二、在合作、探究中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

教學生是為了不教。葉聖陶説:“不拿現成的解決辦法來傳授給學生,而是要指導學生以最短的時間去找到這種辦法並利用這種辦法來找到別的辦法,解決別的問題。”這些話正好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掌握基本的語文的學習方法”。在學習3自然段的時候,讓學生在學習小組內合作學習,出示閲讀提示:“a。、讀3自然段,看看寫了哪些景觀,用筆圈出來。b找自己最喜歡的一處風景,讀一讀。c。談一談自己的體會,説一説從哪些詞語上能體現出來,在書上作記號。”

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就已經掌握了這一段的學習方法:讀——找——想——讀——講。而4自然段的結構和3自然段的結構相同,所以在學習4自然段的時候,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學生就會把前面學到的方法遷移到4自然段的學習中來,根據自學閲讀提示:“A、思考:課文描寫了哪些珍稀動物?用筆劃出來。B、每人選自己最喜歡的一種或幾種動物讀一讀,並劃出表示它主要特點的詞語。C、説説怎樣讀就能讀出喜歡的感覺。”學生興致盎然地品讀課文,積極參與動口、動腦、動手,在不知不覺中去獲得學習的方法。教師在教學中落實了學法指導,真正做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第三、體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理念。

《國小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在這節課中教師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是本節課的主要特點。3自然段在小組內合作探究,4自然段學生自學。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感悟到了主人的樂趣,激發了學習的慾望。

“閲讀教學是學生、文本、教師之間對話的過程。”國小生由於知識經驗有限,他們對課文的感悟總是不全面的。而教師的點撥、指導常能啟發學生,促使學生自主頓悟,並且教師還應該指導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閲讀方法,比如發揮想象、理解的方法等,在情緒低落時調動,在迷茫時導方向。因此在3自然段學習時出示了閲讀提示,3自然段交流後小結了學習的方法;學習4自然段時出示了自學閲讀提示,讓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動物的特點。

學生交流時遇到了障礙,教師進行示範如“一座座雪峯插入雲霄,峯頂銀光閃閃”,教師提問“你從哪些詞語體會到雪峯的什麼特點?”這樣學生就知道該如何進行交流了。在體會最後一自然段的作用的時候,教師進行了點撥“省略號前面半句和上文是什麼關係?後半句和上文什麼地方有關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循序漸進掌握了學習的方法,自主學習的效果就能迅速的提高。他們今後在自主學習中閲讀能力才能不斷提高。另外,因學而定教學內容也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如交流3、4自然段的感受時,學生説到哪一處,教師就引導大家來學習這一處。以學生説為主,教師適當點撥。在具體教學時教學順序根據學生的交流而定。

第四、在朗讀中感悟課文,感悟九寨溝的美麗。

俗話説“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國小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從朗讀中讓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這也是蘇教版的特色,從教學過程中可以看出,我安排了“快速讀課文—細讀課文—精讀課文—美讀課文”層層遞進的方式,通過默讀、自由讀、分讀、配樂讀等方式培養學生朗讀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3自然段的感悟中,學生選擇最喜歡的一處景觀説説自己的體會和感受。中間穿插各種圖片資料,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説一説,動一動,然後在音樂聲中自讀自悟享受美。接着讓學生站起來齊讀該段,整體感知。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內容進行記憶。第四自然段的學習方法與第三自然段類似。

只是教師退居幕後,讓學生讀、説,感受小動物的可愛。學生在讀中感悟到了九寨溝的神奇與美麗,被九寨溝那充滿詩情畫意的人間仙境給陶醉。學生在朗讀中理解、體驗、積累、內化語言文字,領悟語言文字所藴涵的思想感情,從而讓學生產生對朗讀的興趣。學生感在其中、悟在其中,對課文的感受深了,對九寨溝的讚美之情就情不自禁了。

但是這節課也存在着許多的不足。對於學生的自主感悟教師應給予充足的時間,但這節課中學生交流的人範圍較窄,朗讀的時間雖然不少,但還不夠。學習是為了運用,在最後一個環節活用、內化語言的活動“小導遊活動”沒有得到體現。

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8

《永生的眼睛》是四年級下冊“眼睛”單元的一篇文章,講述了一家三代已經和準備為盲人捐獻角膜的動人事蹟,讚美了他們幫助他人,奉獻自己的精神,使我們感受到了人生的價值不是索取,而是奉獻。文章刻畫了兩個讓人難以忘懷的形象:善良.樂於助人的父親;可愛,才華橫溢的温迪,他們熱愛生活、關愛他人的心,讓人尊敬、讓人懷念。為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注意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感受盲人的生活,突顯眼睛的重要。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能折射出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本文以“永生的'眼睛”為題富有深意。所以在教學中,我首先抓住課題,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內涵。讓學生閉着眼睛走到講桌前,並和老師握手,讓學生説一説自己的感受,進而明白沒有眼睛是多麼的不方便,體現捐獻角膜的意義,初步感受捐獻者的愛心。

二:抓住重點句子感悟人物品質。

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又是一篇譯文,在教學中,我依三次捐獻為主線,依琳達的心理變化為切入口,走進父親,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文章主體部分,抓住父親的話,通過多種形式的感情朗讀,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體會文中人物品質。孩子們在讀中感悟、受到薰陶、獲得啟示,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培養一種意識,樹立對生命的熱愛,對他人的關愛。

此外,我還在教學中抓住了14歲的琳達和温迪面對親人捐贈器官時的不同態度的對比,設置了一個問題:“你先過什麼也看不見會有多模痛苦嗎?我死後也學外公將眼睛送給失明的人。”走進温迪的內心,讓學生想象盲人看不見——------,看不見---------,也看不見---------。體會温迪為盲人着想,善良的心,進而發問:“是誰教育了温迪,他從外公的身上學到了什麼?”然學生感受精神的傳承,體會永生的深刻內涵,也讓學生在具體語境中深入體會父親言傳身教的意義.

三:深化主題,品悟永生的內涵

在琳達一家的故事裏,我們共同感受到了人間最偉大的情感,那就是愛!但是我們不僅要感受愛,更重要的是傳遞愛!奉獻愛!所以拓展時我讓學生觀看了一組捐獻眼角膜的圖片,提供了一些現代人對捐贈眼角膜的想法的資料,讓學生再次感悟到了永生的內涵。課文學完後,我問學生“如果你們死後,你打算捐贈自己的眼角膜嗎?”這個問題,在孩子們的回答中,我知道他們從本文中學到了許多許多……

不足之處:教學本文我沒有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向學生提出了一個殘酷的話題:“如果你們死後,你打算捐贈自己的眼角膜嗎?”這個問題有點過於深奧與冷酷,現在想想要是改為:“學完本文你對捐獻眼角膜有哪些新認識?你打算做些什麼?”會更合適。我會繼續努力的。

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9

跟學生一起學習完語文園地七後,我覺得最難把握的是口語交際。

本次口語交際的話題是“保護有益的小動物”。有了話題,還要善於打開學生的“話匣子”。可通過播放各種小動物的動畫課件或出示掛圖,情境導入,激起學生説的慾望,講的衝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人人開口。説的過程中,要相機誘導,激活思維,拓寬思路,讓學生想得開一點,遠一點。

本次口語交際的基本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説名稱”,即説出自己知道的小動物的名稱,説得越多越好;二是“講道理”,説明所列舉的小動物怎樣有益;三是“想辦法”即設想出如何保護有益小動物的具體辦法。可能有的同學的辦法很天真,教師不必苛求其可行性,重要的是增強學生保護有益小動物的意識。

教師要多形式多角度地創設交際的情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生與生、師與生的互動,讓學生充分“對話”。如,安排同桌互説、小組討論、自願組合對話,還可以組織小小“辯論會”。

可安排下面幾個環節。

1.演示“羣鳥翱翔”和“動物樂園”的圖片或錄像,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你認識畫面上的哪些小動物?除了這些小動物,你還能説出其他小動物的名稱嗎?

2.同桌互相考一考,這些小動物對人類有哪些益處?

3.四人小組討論:我們應該怎樣保護這些可愛的小動物?(學生自己決定討論哪一種小動物;教師巡視,隨機鼓勵小組成員全員參與,並相機點撥指導)

4.反饋交流:小組派代表向大家介紹小組討論的結果。(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大膽表達,學生討論出來的方法可以不拘一格,只要合理就行。其餘學生可以向説的同學質疑)

5.動手實踐,比如,製作標語牌,畫宣傳畫。

國小四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七教學反思4

一、創設交際條件,誘發學生的交際慾望

口語交際課講究的是教師和學生的雙方互動,所以課前準備包括教師的課前準備和學生的課前準備。在課前,教師要認真備課,為口語交際課的話題做好準備,讓學生有話可説,激發學生的興趣,也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可以安排一些和教學內容有關的活動,如安排遊戲、課本劇、參觀等,或者製作一些教學工具,如激發學生興趣的圖片、動畫等。由於國小生的認知發展水平比較低,所以學生的課前準備往往還是需要教師的安排和指導。因此,在課前,教師要事先安排一些作業,讓學生熟悉口語交際的內容。例如,在上國小語文第六冊的口語交際《我家的一張照片》時,課前我先讓學生自己觀察照片,然後想想照片中的故事。最後,讓他們先和同桌交流。這樣,學生在上課的時候就有了想表達的內容,想交流的願望,對課堂教學的效果有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二、課內多項互動,培養交際能力

1.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體現口語交際的雙向互動的交際性的特點,即要進行多層次的互動交際,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

如,我在教學習作4這一課時,我由課件出示垃圾圖片引發垃圾從哪裏來的話題,由垃圾的對話引發彙報垃圾處理方法,由評選環保小衞士引發説説自己處理垃圾的想法等。師生共創生氣勃勃、富有創意的課堂氛圍,同創生與生、生與師多項互動的口語交流的動態過程。這樣,才使學生從競爭、合作的經驗中獲得自尊和尊重他人、社交能力和自我調整的能力。

2.創建自由、輕鬆的課堂心理氛圍,引導學生互動、交流。

創設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也是上好口語交際課的一個關鍵問題。(1)要在課堂上建立平等、信任、和諧的師生關係,教師要走向民主、寬容。教師要尊重學生,對學生的發言要給予肯定,對學生的觀點要給予尊重,要認識到,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有發展的潛力,要理解他們的不足,儘量採取表揚的方式,鼓勵他們進行口語交際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可以作為一個聽眾、朋友而不是一個威嚴的'法官,與學生一起聊天、討論,進行沒有心靈距離的開放式的交流。(2)要處理好學生間的關係,營造一個輕鬆的、積極的班級口語交際環境。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顯然是不可忽視的教育因素。如果一個學生在説時,其他學生冷眼旁觀、竊竊私語甚至進行人身攻擊,那麼有幾個學生能順利、輕鬆地完成口語交際?可能連最後的一絲勇氣都要消失。所以,要鼓勵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合作。既要學會清楚明白的表達自己的意思,也要學會傾聽、補充和幫助,讓融洽與合作的陽光普照每個學生的心靈。

3.課堂評價,促進互動。

口語交際課提倡放手,讓學生真正得到自主發展,但是放手並不等於放任自流,任何語言都有一定的規範性。國小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學生在入學之前已具有初步的聽説能力,國小階段應在此基礎上,規範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培養良好的聽説態度和語言習慣。”因此,教師要致力於規範學生的口頭語言。當然,評價並不是教師的專利,因為口語交際課講究的是師生雙方的互動,所以,評價也包括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教師評價就是好讓學生明確口語交際的教學目標、訓練的重點和要求,規範學生的口語交際;而學生互評可以讓學生相互交流和學習,取長補短。

“請大家仔細聽,這位同學讀得怎麼樣?”這是讓學生聽清楚、聽明白;“請大家評一評剛才某學生的回答?”這是引導學生在聽的基礎上學會思考,學會給別人提出看法……

三、課外實踐,深入生活,讓口語教學活起來

訓練口語交際能力並不僅僅侷限於口語交際的課堂內,正如口語交際的實踐性特點所要求的,課堂訓練並不能真正代表生活中的口語交際,口語交際的訓練還要在真正的生活情景這個“大課堂”中開展起來。

1.在語文教學的其他環節訓練口語交際能力。

如利用教材內容、插圖、課堂發言等機會,不失時機地給予學生運用語言的機會。

2.在學校活動中培養口語交際能力。

例如,學校開展的講故事、演講比賽,課本劇的表演等等;班級開展的各項活動也是進行訓練的好機會;教師可利用課間時間,讓學生談談自己所看到的、聽到的新鮮事。此時的學生無拘無束,十分樂意談感興趣的話題,這樣起到了交流信息、訓練説話的作用。

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0

下課後,我細細回想了這節課中的點點滴滴。反思這節課,我的教學還存在着許多的不足之處:

1、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夠,我想主要還是因為我沒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沒有用語言激勵學生,因此造成課堂氣氛沉悶。不過像這樣的一節課,學生的心情已然沉重、壓抑,他們的情緒又該如何調動呢?

2、過渡語記得不熟,導致上下環節銜接不夠緊密,因此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遺漏了。小女孩在亮光中看到奶奶,情不自禁地叫起來的那一段,我原本是想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小女孩的害怕、擔心、急切,甚至是絕望的心情,可誰知我直接跳到了下一個環節——比較幾次擦火柴的不同。這一環節的遺漏,打亂了我後面的教學,致使腦袋裏有點混亂,看來我的隨堂應變能力還需加強。

3、在理解文章最後一段兩個幸福時,我原本沒有打算讓他們説一説,只是想讓大家帶着自己的感受再來讀一讀,誰知卻問出兩個幸福的`含義,而且沒有説透就跳過去了,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失誤所在。

除此以外,課堂上還有一些細節有疏漏之處,如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太短;沒能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等。

教過《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後,有太多的記憶沉澱於心。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探索,努力追尋,使我語文教學能力更上一層樓。

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1

以學定教,還原學生課堂教學中的真實地位——主體性。古人有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之漁在突“‘我’父親在為人處事方面遇到了一個什麼樣的‘道德難題’呢?和“為什麼説這是一個‘難題’呢?”這兩個問題時,我指導學生採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實現“自得”“自悟”。為了引導學生尊重文本的.價值取向,讀到“第二天,庫伯先生派人來,把奔馳汽車開走了。”一句時,以“讀寫結合”的方式指導學生補白“我們”一家人的情感空白激發學生的感同身受。在讀書的過程中,提示學生要養成“三到”(眼到、心到、手到)的好習慣。在結課時昇華文章的主題,並佈置寫關於“誠信”的故事,實現讀到寫的遷移,讓學生在書面表達和情操陶冶方面得到雙贏。

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2

本課是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20課《古詩兩首》的其中一首古詩。這首古詩內容簡單,字裏行間包含着作者對鄉村兒童的喜愛的之情。我在教學本課時採用了這樣的設計:

1、從學生了解的唐代詩人入手,引出胡令能,再通過胡令能引出古詩,這樣順理成章。

2、看課文插圖學生自己編故事,為後文的理解詩意打好基礎。

3、熟讀古詩,小組內訓練。然後各個小組分別上台表演。在熟讀古詩的情況下,自己對古詩的意思有一定的瞭解。

4、教師出示註釋,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查資料等方式理解詩意。然後教師加以指正。

5、最後設計檢測題對本課的任務進行檢測,教師針對問題總結。整個環節我設計了對各小組進行小紅花的實物獎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存在的問題:

1、設計的環節不太完美。

2、檢測完後沒有對獲勝的小組進行激勵。

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3

本課是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在交採集的樹種時,有位小女孩兒交的樹種雖然不多,但粒粒飽滿,顯然是精心挑選的。表現了小女孩做事認真的特點和純樸、誠實的個性,表達了作者對這位小女孩兒的讚美和喜愛之情。

通過認真閲讀教材,我發現本課突出的特點有兩點:一是在描寫小女孩交樹種一事中,抓住小女孩的外貌、動作、語言、神態進行細緻描寫,從而表現小女孩做事認真、純樸、誠實的個性特點。二是採用對比的手法突出小女孩的特點。依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我採用以下策略進行教學,並取得較好的效果。

一、找準切入點,層層深入,走進小女孩地內心世界

課文通過小女孩上交樹種過程的描寫,來表現小女孩的特點。正是這件事,才深深地感動了老師和同學。因此,我在教學中以“為什麼那位小女孩交的樹種很少,我卻被感動了,心中充滿温暖?”這一問題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探究課文內容,極大地滿足了學生的閲讀慾望。學生們就積極主動地閲讀課文,尋找小女孩打動老師和同學的地方:小女孩交的樹種:那種子一般大小,猶如飽滿的黑豆,每一顆都閃着烏亮的光澤。透過這些種子,我引導學生想像小女孩是怎樣撿樹種的:她一定是用那雙小手挑了又挑,選了又選,樹種才一般大小,閃閃發光。可見這次任務她完成得最好,她做事最認真。此時,我再次引發學生來推想:這樣的樹種種在祖國的大地裏,會長出怎樣的樹苗來?過上十年、八年,祖國大地會是怎樣的景象?啟發學生這樣層層深入思考,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小女孩為祖國綠化事業盡心盡力。

二、前後對比,體會小女孩的做事認真

課文第一自然段講的是同學們交上來的樹種都挺多,抓住這些樹種的顏色和裏面摻雜的雜物來説明同學們交來的樹種不成熟而且雜質多。這和小女孩交來的樹種“那種子一般大小,猶如飽滿的.黑豆,每一顆都閃着烏亮的光澤。”形成鮮明的對比。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那種子一般大小,猶如飽滿的黑豆,每一顆都閃着烏亮的光澤。”一句和同學們交來的種子進行比較:想象同學們是怎樣撿樹種的,小女孩又是怎樣撿樹種的,想象中,體會到小女孩是一個怎樣的人。進而追問:“你們喜歡這個小女孩嗎?”然後引導學生讀出對她的喜愛之情。

三、反覆品讀課文重點語句,感悟描寫人物的方法

課文在寫小女孩交樹種時,緊緊抓住小女孩的外貌、動作、語言、神態,進行細緻描寫來突出她的特點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找出這些語句,如“小女孩兒走到我跟前,衝我抿嘴一笑,地下頭,把手伸進褲兜裏。”邊讀邊想,體會人物特點,讓學生在朗讀中進一步感受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感悟描寫人物的方法,對以後描寫任務有一定的啟發。

不足之處:

本節課為了急於完成教學任務,教學中爸説的機會過多地給了舉手的學生,而對於一些不舉手的學生給的機會很少,在今後的教學中,努力做到面向全體,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4

由於這是一篇精讀課文,在課的設計上我也重點抓了“讀”這一方面,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教會學生如何朗讀一篇文章的方法。課堂中有學生自由讀,有學生嘗試讀,有學生合作讀,讀完之後再讓學生説説感受。三分文章七分讀,通過讀讓學生去品味作者語言的優美,去體會作者潛詞造句的深厚功底,去領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

課文描繪了作者乘船時看到的海上日出的美麗景色,抒發了作者對海上日出景色的'讚美之情,全文采用了大量比喻、對比、擬人、反問等説明方法,如何讓學生真正讀懂它,感受到日出的偉大、壯觀,體會作者的情感?我首先讓學生帶着問題:“從哪些句子或者詞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體會到了什麼?”去自讀,接着創設情境,有時候學生想像興趣的激發,需要一定的情境。如:我播放了一段海上日出的視頻,讓學生去感受海上日出的雄偉、壯闊,為學生創設一種情境,使原本單調的學習過程變成了一個充滿樂趣、充滿想象、過程。最後讓學生體驗想像,想像後讓學生積極地描述着自己的想像。這樣做,效果很好,大部分學生都能走進作者的心裏,能感受到作品語言文字的魅力!可見,想像作為國小生學習的重要心裏因素,在語言教學中佔據着極其重要的位置。

但本課教學,我發現自己還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如:讓學生髮言的時間沒有控制好,影響了教學的時效。對個別重點詞語的解釋不夠透徹等。

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15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提高兒童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教學要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培養語感”……這是新課程改革非常強調的理念。

古詩又是國小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鍊、節奏強、跳躍大;從敍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學生足夠的感悟空間:

蘇霍姆林斯基説:“教室裏讓學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見,雖有點亂,但要珍惜這樣的時刻。”根據“合作互動”的原則,教學中改變了單純的師生交往形式,通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等環節,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這樣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啟發,增加課堂的信息量,促使學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機會和場所。在《憶江南》的教學中,正因為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在組內自讀自悟,才使學生思維的火花得以綻放,體會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給學生多樣的感悟方法:

⑴ 多層次的誦讀:好詩不厭百回讀”。朗讀和背誦在古詩教學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古詩節奏鮮明,音律和諧,教師必須做好學生的朗讀和背誦的訓練指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

⑵ 要求學生質疑: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現代心理學也認為,疑是思維的火花,是探究的動力。在古詩教學中鼓勵學生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運用啟發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有利於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