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八年級物理反思(15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81W

在現實社會中,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意為自我反省。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物理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物理反思(15篇)

八年級物理反思1

“凸透鏡成像規律”是國中物理教學的一個難點。我認為,教學的策略並不在於教師有沒有講清、講透,而是看教師有沒有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主動獲取知識,樂於探究。所以本節課在探究活動開始時,給學生創設一些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使學生產生探究的動機,從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本課教學設計的過程為:通過凸透鏡能成放大和縮小的像引出思考;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教師進行歸納指導;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究,從實驗數據中總結歸納凸透鏡的成像規律;通過實驗思考,應用生活實例,加深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理解。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是一個引導者和參與者,課堂上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充分重視學生探究過程中各種能力的培養。

反思本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在今後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1、課前應要求學生認真做好本課的預習工作,只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保證本節課的順利完成(如:了結探究的目的;u、f、v所代表的含義;本次探究的大致步驟等)。

2、探究實驗前就讓學生先固定透鏡,再用筆記錄透鏡兩側的`一倍兩倍焦距的位置,確定好範圍,那麼在探究過程中物距 範圍就看蠟燭放在哪個範圍,像距就看最終承接到最清晰時光屏所在的範圍。

3、整個過程引導過多,留給學生自主探究思考的機會較少,但全部讓學生探究學生又會找不到方向,這要就選取一個收放點。課堂教學要及時引導、啟發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如蠟燭、凸透鏡、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可以用信息快遞的方式給出而不是讓學生再思考回答。第一組數據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第二組數據由小組合作完成,接着還可以進行物距與像距的變化規律的探究。

4、凸透鏡成像規律比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規律是非常困難的,最好在學生分組實驗數據實驗現象的基礎上,再結合成像光路圖更容易得出規律。

5、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分析、總結規律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傳授物理問題的研究方法。

八年級物理反思2

1、課程標準中關於本節內容的要求為“通過常見事例或實驗,瞭解重力”,因此在教學設計中以日常生活中的現象提出問題,在學習了重力,重力勢能的知識後,又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相關現象,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新課程理念。

2、“科學探究”既是教學內容又是教學方法,因此在本節課中安排了兩個探究活動,以通過探究活動讓學生在瞭解重力大小的同時進一步熟悉和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

3、蘇科版教材第八章《力》的設計思想是先學習特殊現象,再學習一般現象,即先學習彈力、重力、摩擦力,再學習力,因此本節課的除了完成基本知識教學以外,還指導學生掌握研究的力的常見方法即通過力的'三要素去研究力,並在第四節的教學中有良好的反饋。

4、在教學過程中,結合生活物理社會的內容,拓展介紹了萬户飛天和神舟飛船相關內容,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獻身科學的激情,成功地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

5、本節課教學中適當的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化解了教學重難點,並獲得了成功。

八年級物理反思3

為了讓孩子規範地使用温度計測量水温,我在《測量水的温度》一課教學時將教學調整為兩課時。

(一)認識各種温度計

在認識各種温度計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根據合理選擇温度計。

(二)學習正確測量水温的方法

此部分教學十分重要,能為學生在後續測量的規範操作提供幫助。本環節,我先讓學生閲讀教材,自學測量水温的方法。學生自學後,讓他們邊講解要點,教師邊通過示範幫助學生強化正確的操作方法。同時還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温度計的液泡不能碰到杯底或杯壁?為什麼讀數時不能讓温度計離開

(三) 測量冷水、温水、熱水的水温

教材設計的是測量冷水、温水、燙手的熱水的温度。在測量前,我先讓學生用觸覺判斷冷水、温水和燙手的熱水,再猜測這三種水的温度,其目的是期望讓學生通過後續的實際測量和此時的猜測比較,進一步認識和理解“涼、温、熱”等詞。

猜測後,讓學生分成兩人小組分別測量三種水的温度(每組六人,每兩人一小組),實驗前提醒學生注意分工,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實驗時,我看到孩子們的態度是認真的,操作比較規範,巡查了幾組,認讀很準確。在彙報測量數據時,我發現:儘管孩子的`操作比較規範,但還是存在誤差。誤差產生,就要分析原因,對於冷水,一般不應該出現差異,因為冷水的温度接近室温,比較好測試,一位學生在分析時,認識到,臨近靠窗的四組測量的數據都低一度,是因為靠窗的温度低些,所以測量的水温也低些。確實,孩子很善於觀察和思考,我大力表揚了這位孩子。對於温水和熱水的測量有差異,一來,實驗室的温度計本身就存在誤差,大約在1度左右;二來測量温水和熱水,孩子們讀數的時間不一致(有的還未等液麪停止就讀了,有的温讀開始下降了才讀)令我欣慰的是,孩子們居然也能把這些可能造成誤差產生的原因也分析了出來,確實思維很嚴謹。分析原因後,通過實際測量的數據,對比前面的猜測,孩子們會發現事實與猜測的差距,通過引導,孩子們認識到:冷水的温度接近常温,温水一般在25-30攝氏度熱水的温度超過48攝氏度。從而加深了對“涼、温、熱”等概念性名詞的理解。

八年級物理反思4

《光的反射定律》教學本着自主探究、興趣主導的思想,我在課堂上是這麼實施教學方案的。我先以提問的形式引入課題,白天和晚上有燈的時候,我們為什麼能看見一切本身不發光的物體,同學們思考:是呀,這些物體本身不發光,不是光源,怎麼也有光線進入我們眼睛?在此時,有同學們在説是光的反射,那麼什麼是光的發射呢?此時馬上演示光的反射試驗,當光線沿着白色紙板射向平面鏡時,在白色紙板上出現了反射光線,這時,教師順勢畫出光路圖,介紹光的反射現象,並指出鏡面、入射光線、入射點、反射光線。

演示了光的反射現象後,我把實驗器材介紹給同學們,讓同學們自己舉手上台演示實驗給大家看,然後和其他同學一起就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和討論,由於讓他們自己參與實驗探究,課堂氣氛非常活躍,講台上演示實驗的.同學非常認真的做着實驗,下面的同學積極在提議讓演示實驗的同學不斷改變入射光線的角度,看看反射光線的角度是不是也隨之改變,還有同學看了幾次不同角度的反射現象後,馬上在議論説反射角和入射角度數一樣,還有同學補充幾種特殊角度,比如入射角分別為0度和90度時反射角方向會怎樣。演示完實驗後教師分別用課件展示當入射角不同時候的幾種光路圖。通過上述觀察和想象,學生自然的、逐步的勾畫出了光反射時的路徑,隱約形成了對光的反射規律的猜想。

通過對幾種情況光路圖的比較和歸納,學生在老師的追問下,積極思考、相互交流,能回答出:“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對稱”。“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關於一條輔助線對稱”。説明學生對入射光線將被反射到哪兒,已形成了自己的猜想。教師在肯定正確答案的同時,順勢引出輔助線——法線OO’,並介紹反射角和入射角,“誰能把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之間的位置關係描述得更細緻一些呢?”教師通過這一問題,引導學生説出光的反射定律的三條內容,並板書。

就這樣,他們自己動手親歷了實驗。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的精神,體驗探究的樂趣,掌握探究的方法。

八年級物理反思5

《家庭電路》一節主要講述家庭電路的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作用。其中,重點是試電筆的使用及開關、插座的接法。我在講授本節內容時緊緊抓住這個重點來開展我的教學,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首先,通過播放觸電的視頻,使學生明白安全用電的重要性,體現物理的課程基本理念“從生活走向物理”,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和探究興趣,引入新課課題。

其次,通過讓學生知道觸電是因為碰了火線,所以我們很有必要找出火線,並讓學生上台找出火線。這過程中,充分讓學生動手,去體驗物理探索的過程,,這個過程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膽量。

再次,引導學生分析為什麼保險絲要接在火線上,而且只能接在火線上,教師從旁指導,並用接在零線上的`圖進行對比,方便學生認識比較,在學習三孔插座中間的孔接地時,用了實物圖進行分析,這些都充分體現了“物理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學以致用的思想。

總體而言,本堂課是在充分理解新課標對本節內容的要求基礎上設計的,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在練習的設計,也充分抓住了會考的考點,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得學生明白家庭電路的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進而會利用這些知識為我們的生活服務,同時能利用這個知識來規避危險。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雖然課前有較充足的準備,也很仔細的考慮了各個環節。但是,上完課發現有的地方還是可以做得更好的,比如,教學過程中語言還是過於平淡,沒有抑揚頓挫,還得加強訓練。在讓學生動手的環節中,還可以讓更加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語言方面可以更加精煉,課堂氣氛可以進一步的調動,這些地方略有遺憾,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多多注意,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八年級物理反思6

物理學是八年級學生初步接觸的一門學科。但是,“物理難學”的印象可能會使不少學生望而卻步。對於剛剛接觸物理學的國中生來説,首先要正確的引導,讓學生順利跨上國中物理的台階,其次是讓學生建立一個良好的物理知識基礎,然後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提高。回顧半學期的教學,我做以下反思:

第一、抓住學科自身的特點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尤其國中,可操作實驗很多,所以不管實驗的難易,我都精心準備,哪怕是最簡單的小實驗,我也結合學生實際條件,讓學生參與動手實驗,課下親自動手搞小製作,以此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製作過程中,體會成功的喜悦,感受物理帶給他們的樂趣。

物理是一門與實際聯繫緊密的科學,有些問題實際動手做一做,比空洞的説教更有用。

比如聲現象一章中,聲音可以傳遞能量的模擬擊鼓息燭實驗。我讓學生動手組裝,自己實驗,學生興趣很高,一切得到了一一認證,從而鞏固了聲音可以傳遞能量的教學。

物理是一門有用的學科。在進行完光學的教學後,我讓學生自己設計製作潛望鏡。時間不長,真的有一個班的學生把自己粗糙的作品交給了我,讓我提出意見和建議。我仔細的看了,一個很簡單的盒子,兩塊互相平行且與水平方向成45度角的平面鏡。在下方看能夠看到高處的物體,還真的不錯啊。

第二、教會學生學習物理的方法

許多同學認為學物理難,內容多、雜、亂。也有同學説物理“一學就會,一聽就懂,一多就亂,一長就忘”,在考試中很難得高分。這説明學生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對物理學科的特點理解不夠,學習方法不當;如果在平時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那麼學習物理也就會變得輕鬆自如。因此,我在教學中不僅向學生一教知識,同時也教學習方法,教學生如何做到“會學”。我是通過預習筆記、預習檢測、課後作業,檢查和驗證學生是否“會學”。 “會學”有三個要素:一是指導學生認識學習規律,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二是教會學生學習物理等科學文化知識所需要的技能和技巧;三是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和習慣。例如,我在開學初的第一節課,不是馬上進入新課本、新章節的學習,而是對物理教學進行承前啟後的鏈接,把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和下面要講解的內容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帶着興趣和求知的慾望聽講。教師努力完成課時任務,把必要的知識教給學生,不見得會產生良好的教學成果。只有結合教學經驗,在授課的同時,有意識、有目的的訓練學習技能技巧,培養良好的學習品質和習慣,提高學習能力做為課堂的重點,才能使學生解決“會學”的問題,不斷在“深鑽、多思、善問”等方面多下功夫,真正懂得和掌握如何預習、如何複習、如何記憶等一般性學習方法和規律,做到:“課前認真預習,上課注意聽講、勤于思考、課後及時複習”,並通過教師的刻意安排加以鞏固,讓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三、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

學校很重視年輕老師的專業化培訓,組織我們參加陽光師訓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提高我們的專業化水平。在教育教學中,我從培訓及國培中學到以下幾個方面:

1、面向全體學生,兼顧兩頭。班級授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能照顧到絕大多數同學的因“班”施教,課後還要因人施教,對學習能力強的同學就要提優,對學習有困難的同學,加強課後輔導。教師要特別注意不要讓所謂的差生成為被“遺忘的角落”。

2、注重學法指導。中學階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現象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來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規律的基礎上通過演繹出來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改變以往那種講解知識為主的傳授者角色,應努力成為一個善於傾聽學生想法的聆聽者。而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改變以往那種以教師為主的傳統觀念就必須加強學生在教學這一師生雙邊活動中的主體參與。要注重科學探究,多讓學生參與探究,經歷探究過程,體驗獲得探究結論的喜悦。

3、教學方式形式多樣。恰當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科技的發展,為新時代的教育提供了現代化的教學平台。為“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加墨水。”的傳統教學模式注入了新的血液。在新形勢下,教師也要對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師的科學素養和教學水技能,提高自己的計算機水平,特別是加強一些常用教學軟件的學習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4、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向學生滲透物理學常用的研究方法。如理想實驗法、控制變量法、轉換法等學生如果對物理問題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瞭解,將對物理知識領會得更加深刻,同時也學到了一些研究物理問題的思維方法,增強了學習物理的能力。

第四、挖掘有效的訓練方法

1、解題要規範,對新生意開始就要特別強調並逐漸養成解題的規範性,其次再是正確率,規範性養成了,正確率自然就提高了。

2、訓練貫穿教育全過程,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

我們的教學思路應該由原來的覆蓋題型、重複不斷的模仿練習轉到以問題為載體,訓練學生思維,滲透物理學的思想方法。目前,探究性的學習方法已成為一種潮流,就是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其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學生能在參與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獲得體驗,產生感悟,學到方法,從而有效地發展能力。我們應該從中受到啟發,並在教學實踐中注意運用和改進。

3、訓練紮實,具有基礎性、針對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層次性。

4、作業要佈置了必收,收了必批改、批改了必講評、講評了必訂正、做到反饋全面,校正及時。第五、更高層次的提升教學技能。

兩年的物理教學生涯,使我明確了物理教學中技能提高的重要性,尤其是概念表述必須準確,一改文科教學的含糊性。曾經吃過這樣的虧,在講《聲現象》中《真空不能傳聲》時,有道題是這樣問:“放在鐘罩裏的電鈴,隨着抽去裏面空氣的過程中,鈴聲會有什麼變化?”由於我上課時總是強調學生,真空不能傳聲,但是卻忽略了過程中的結果。學生回答時都是聲音越來越小。沒有“直到消失”,以至於99分的學生因為這點疏忽與100分無緣。所以,細節打敗分數。吃一塹,長一智,每學期的教學技能反思是我必修之課。這學期也不例外。下面是我對提升教學技能做的以下反思:

下面是我對提升教學技能做的以下反思:

1、講授正確,語言規範簡練。良好的語言功底對一名一線教師非常重要。物理學是一門有着嚴密邏輯性的學科,首先不能講錯,推導流暢,過度自然。

2、語言要規範簡練,表達清晰,語氣抑揚頓挫,充滿熱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板書精當、書寫工整。

3、教具的使用、實驗操作熟練、規範。教師在上課之前應對教具和實驗儀器功能了指掌、使用輕車熟路、操作規範得當、避免在演示時操作不熟練,或是操作錯誤。

總之,作為21世紀的引領者,在新課程改革下,強調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轉變學生學習中被動的學習態度,提倡和發展多樣化學習方式,特別是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師在體驗教學中要立足與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他們質疑、調查和探究,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適合於自己的學習策略。

八年級物理反思7

上完這節課,我有一個深刻的體悟:教學的過程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的過程,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促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既要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又要適時點撥、引導、講授,為學生順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幫助。

下面我先講述一下我的上課思路,我從讓學生認識槓桿開始:

1、通過用鉗子、羊角錘、起子翹圖釘為例,讓學生從這三種工具中選擇一種工具將圖釘翹出來。並比較這幾種方法中哪一種方法比較容易將圖釘翹起來,更省力一些?比較實用這三種工具工作時有什麼共同點?通過討論,總結槓桿的定義。

2、以撬石頭為例,講解關於槓桿的幾個名詞(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我在對於槓桿五要素的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一邊畫圖一邊講解,同時讓學動手和我一起畫圖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師生交流合作,引出槓桿的五要素。特別是力臂概念的引出,我考慮了很長時間,如果直接引出,可以節省時間,但不利於學生對力臂的理解和記憶,這樣也不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3、對於畫槓桿示意圖,是本節教學的一個難點,很多學生在畫垂線段時始終畫不垂直,究其原因是畫圖方法不正確!老是利用刻度尺上的刻度來畫垂線,由於刻度較短,很難保證所畫的垂線段與力的作用線垂直。在這裏我着重強調一定要利用三角板的直角來畫垂線段!課本中只是提到力的作用線,我對什麼是力的作用線做了進一步的講解,如何畫力的作用線給學生進行了講解:分三步來畫,第一步,找力的作用點;第二步,找力的方向;第三步,過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畫一條虛線。對於畫力臂,分為四步進行:第一步,找支點;第二步,畫力的作用線;第三步,花垂線段;第四步,標力臂。這樣講畫力臂這個難點分為幾個小問題,大大降低其難度,使得學生極易於理解,又容易接受,有效地突破了難點,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然後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對於槓桿的平衡條件我採用科學探究的七個步驟,並同時加以引導:

分三種情況進行探究,

第一種情況:保持力臂L1、L2不變,改變阻力F2大小,測量動力F1大小;

第二種情況:保持阻力F2、L2不變,改變動力臂L1的大小,測量動力F1大小;

第三種情況:保持動力臂L1阻力F2變,改變L2的大小,測量動力F1大小;

研究數據時,我針對學生提出的猜想:槓桿平衡的條件是①動力=阻力;②動力臂=阻力臂;③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逐個進行研究,最終得出槓桿平衡的條件。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在於:引導學生分析數據,形成科學的結論,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這一節課的關鍵是對數據的進行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但實驗結論隱藏在數據中不易被發現,因而在教學中選擇適當的數據展示在黑板上,引導學生尋找數據之間的相互關係,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順利地得出結論通過情景的`創設,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產生疑問,提出了要探究的問題,然後,通過等式觀念的講解,使學生在明白“如何處理幾個量之間的關係”的方法中,對槓桿平衡條件進行了猜想,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使學生學會了處理問題的方法;

槓桿這一工具,在我國古代使用較廣泛,通過這一部分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中國文化的淵源流長,博大精深。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用實驗的方法研究問題,得出結論,可以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作風。

但由於在實驗結論得出結論之前學生對實驗的操作並不是很明確,我在上課時就規定學生怎樣操作,這無形中降低了學生的探索。所以以後上這一節課應在課前佈置好預習工作。

但是,我感覺我的課堂語言過於單調,有時感覺有種語塞的感覺。我決定以後要加強語言方面的鍛鍊。我認為不足之處就是:情景條件引入的不夠生動。以後要多加註意!!

所以我想説:在國中階段,培養學生探究意識,教一些探究方法是可允許的要求,要想真有什麼探究教學,在很多章節上都只能是做個樣子(當然這個樣子也是必要的)。也就是説:傳授這種教學方法,在很多時候是巨大價值的。

八年級物理反思8

《物體的浮與沉》這一節內容是對前一節內容《阿基米德定律》的鞏固和發展,同時浮沉條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因此學好這一節內容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浮力概念的理解,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義。

在引入新課時我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木塊能漂浮在水面上,而鐵塊能沉入水中?學生答:因為木塊重,而鐵塊輕。然後我演示:將一根小鐵釘和一大木塊分別放入水中。這時鐵釘下沉,大木塊卻浮於水面,顯然大木塊比小鐵釘重。這説明物體浮沉的.原因並非如大家所想。因此這樣通過打破學生錯誤的經驗或思維定勢來引入新課,使學生帶着疑問來學習新課,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慾。

上完這節課後,我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好多學不好物理的同學並不是對物理不感興趣,而是邏輯思維能力不足或數學基礎薄弱等因素,如何調動這些學生的積極性正是我以後在教學中要努力的方向。

八年級物理反思9

“凸透鏡成像規律”是國中物理教學的一個難點。我認為,教學的策略並不在於教師有沒有講清、講透,而是看教師有沒有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主動獲取知識,樂於探究。所以教師應想方設法把課堂活動權交給學生,把發言權留給學生。基於此,教學中,一方面注意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探究,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學研究方法的滲透,引導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參與教學的過程,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這就與過去傳統的教學有很大的區別,過去我們更注重科學的`結論,不突出對科學過程的學習,對得出結論的過程重視不夠。比如説我們以前做實驗,總是老師先羅列出各種條件,再讓學生按部就班,看看到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否與書本上説的相符合,如果符合那這堂實驗課就算是大功告成了。這樣雖然節省了很多時間,也會很快得出結論,但是這樣做就大大地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不利於學生形成創新思維,更不能激發學生對學習的慾望。

所以本節課在探究活動開始時,給學生創設一些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使學生產生探究的動機,從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本課教學設計的過程為:通過凸透鏡能成放大和縮小的像引出思考;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教師進行歸納指導;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究,從實驗數據中總結歸納凸透鏡的成像規律;通過實驗思考,應用生活實例,加深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理解。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是一個引導者和參與者,課堂上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充分重視學生探究過程中各種能力的培養。

反思本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在今後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1、課前應要求學生認真做好本課的預習工作,只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保證本節課的順利完成(如:了結探究的目的;u、f、v所代表的含義;本次探究的大致步驟等)。

2、探究實驗前就讓學生先固定透鏡,再用筆記錄透鏡兩側的一倍兩倍焦距的位置,確定好範圍,那麼在探究過程中物距範圍就看蠟燭放在哪個範圍,像距就看最終承接到最清晰時光屏所在的範圍。

3、整個過程引導過多,留給學生思考自主探究的機會較少,但全部讓學生探究學生又會找不到方向,就這要選取一個收放點。課堂教學要及時引導、啟發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如蠟燭、凸透鏡、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可以用信息快遞的方式給出而不是讓學生再思考回答。第一組數據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第二組數據由小組合作完成,接着還可以進行物距與像距的變化規律的探究。

4、凸透鏡成像規律比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規律是非常困難的,最好在學生分組實驗數據實驗現象的基礎上,再結合成像光路圖更容易得出規律。

5、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分析、總結規律的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傳授物理問題的研究方法

八年級物理反思10

《汽化》一節的教學知識內容包括蒸發和沸騰兩種汽化方式,具體有蒸發和沸騰的發生的條件、特點,這些內容的學習,要經歷實驗探究的過程,學生學習活動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考慮到八年級學生才接觸物理學習一個月,物理學科的學習方法,是必要的教學內容,將蒸發和沸騰兩個內容劃分在兩節課,可以突出實驗探究的教學。

在沸騰一課教學中,突出實驗觀察方法、實驗探究中的進行實驗、圖像法分析得規律的教學;在蒸發一課突出控制變量法、實驗探究中的設計環節。教學的內容應從知識內容擴展到物理的學科思想方法,到學生學科能力的形成、學習物理習慣養成教育,在以上的認識基礎上設計學生活動才會到優化的目的。

《汽化》一節學生學習活動設計方案的優化過程與分析。

方案一:

8-9人組學生實驗探究活動。蒸發和沸騰實驗同時進行

分析:設計此活動的目的還是突出在知識內容的教學上,蒸發和沸騰兩種汽化方式都完成了,但是將兩種汽化方式中的探究思想和方法就很難體現出來,是一種點典型的突出知識結論的應試教學。這種設計的弊端是,不是每一位學生都能同時經歷兩個實驗的全過程,而兩個實驗探究無論是設計還是進行實驗,或是分析論證都不是對等的關係,互相不能代替,也不能遷移。由此可見,蒸發和沸騰同時進行唯一能實現的就是知識教學,過程方法就很難涉及到。

方案二:

8-9人組學生實驗探究活動,僅探究沸騰過程温度隨時間的變化規律。一個大組分成三個小組(組中組,小組合作學習的一種方式),大組共用一套實驗器材,將進行實驗環節作為教學重點,三個小組分別從不同的初始温度開始進行實驗觀察與記錄,最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

分析:這種設計方案,突出了探究中進行實驗的環節,重點突出;大組中的小組分別從不同的初始温度開始記錄,避免了大組人數多,而有學生遊離在學習外的現象,能體現小組合作學習中的人人有任務的特徵。但是細緻分析教學活動設計還是有較大紕漏:

一是學習活動內容較淺。三個小組一人看時間、一人度温度、一人記錄,這樣持續4-8分鐘,每位學生分擔的任務簡單,單一。在這一段時間,學生表面上都參與進來了,但是每位學生的學習的內容的價值不大,自然活動的效益也不會是最大化的。

二是實驗的探究的科學性表現不充分。三個獨立的小組,每位學生獨立地完成自己的任務,有一個環節有誤就會導致實驗結論的得出,如温度沒有讀對,記錄正確,數據也是錯誤的,或者度温度的學生讀對了,但是記錄人聽錯了或記錯了也會影響實驗的分析。由此可見表面上的小組合作,實質上每位學生的獨立的成分也很大,這種合作的結果一人錯就會導致整組實驗。從物理科學實驗的角度,避免錯誤的方法就是互相監督,有正確的實驗記錄數據才能保證實驗結論的得出,學生實驗價值用果來承接,才能更好的體現活動的價值。否則,用了很長時間,並沒有得出應得出的內容,探究過程和結果脱離會影響學習心理。雖然説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但是過程是建立在科學的設計、規劃的基礎上才是更重要的過程。

三是實驗探究的內容挖掘不足。探究沸騰隨温度的.變化規律是目的,在探究水沸騰的過程中,實驗現象的觀察和描述、實驗現象引發的思考和質疑都是很重要的探究因子,屬於評估的內容,另外,觀察能力是物理學科教學中的一種重要的能力,從八年級培養有目的的觀察,有觀察的程序、會觀察的方法都是教學的內容。

由此可見。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還可以進一步優化。

方案三:

維持方案二中的分組,8-9人公用一套實驗器材,可以多準備一隻温度計,用養生壺(玻璃壁的電加熱器)和電源代替燒杯和酒精燈等做實驗觀察水的沸騰。

大組中分成兩個小組4-5人,明確小組共同的任務:(1)觀察從開始加熱倒水沸騰的全過程,按照時間順序,記錄在養生壺中水以及周圍發生的現象。(2)從80℃開始,每隔一分鐘記錄一次温度。

要求:(1)想辦法固定實驗用的温度計,保證使用正確便於讀數。(2)組內合理分工,保證實驗數據的正確性合理性。(3)設計記錄實驗現象和温度的方案(表格或其他形式)。(4)實驗數據用圖像處理。(5)小組交流內容:小組分工的情況;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描述;產生的疑問;呈現小組實驗圖像。

分析:這種學習活動的方案設計擴充了學習的內容——實驗觀察的方法和程序、實驗中的發現和質疑(加上動腦的,充分發揮學生經歷實驗的價值體現)、實驗記錄的方法等科學探究的因素。增加了教育的功能——小組合作的組內分配、科學實驗習慣養成、物理學科學習特點體現等。

當然,方案三有待於實踐,在實踐中改進,達到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的優化效益。

教學多走一步,就會讓學生多收穫一些,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將學生的學習習慣養成、學習態度端正放到第一位,重視學生學習能力、學科能力的培養,這樣的學習才是有意義的。學習活動的設計承載着三維目標達成,充分發揮教學的價值。

八年級物理反思11

密度是力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物理量,對密度的認識,應是對物質性質的一個最基本的認識,同學們對密度的概念和公式的認識還算可以,但對密度的測定就不自信了,特別是特殊法測密度,尤其是利用浮力的方法測密度,學生更是無從下手,因為利用浮力法測密度,它糾集了質量、密度、重力、合力、平衡力和壓強等許多物理概念。

學生將這些概念綜合到一起,就力不從心了。因為不同的方法測密度要求學生對實驗原理、實驗器材、實驗步驟、需要測量的物理量都瞭如指掌。要做到這些,必須從根本上理解密度的概念及公式的應用。我們知道,=m/v,要知道密度,就要測出質量m和體積V,常規法利用天平和量筒測密度同學們還可以,但利用彈簧測力計、細繩、水、燒杯、小石塊等測出小石塊的密度,學生就無從下手了。這時候在課堂上就要看老師的點撥和指導性了。那麼教師還要從根本上引導學生怎樣測出質量、體積下手讓學生們討論,最後得出:質量要從重力得出,就要用彈簧測力計測出小石塊的重力,利用G=mg求出小石塊的`質量;然後根據浮力的知識F浮=gV排,使物體的體積等於V排,就要利用彈簧測力計測出小石塊浸沒(V物=V排)在水中所受的浮力,求出V物,就可以測出物體的密度了。

所以利用浮力的方法測密度,無論利用那些器材,都要設法從根本上找到質量和體積,密度就迎刃而解了。

八年級物理反思12

現今,有效教學,高效課堂是學校極力倡導,教師努力追求的一種目標與境界。我覺得我們教師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達到這一境界,首先要轉變自己以往的教學觀念。與此同時,要在認真備課的前提下,準確確定好每一課時的教學目標、設置好為達成教學目標所採取的每一個教學環節。現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中,《電壓》一節的教學設計,談一談自己在確定明確目標,設置環節有效方面的感悟與體會。

在此節內容中,結合教參、課標以及會考説明,我是這樣確定教學目標的。(一)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電壓,知道電壓的作用;提供電壓的裝置;知道電壓的單位,能對電壓的不同單位進行換算;瞭解乾電池、家庭電路及人體安全電壓的電壓值;知道電壓表的作用及符號;能準確讀出電壓表的示數,會正確使用電壓表測量電路中的電壓。(二)過程與方法:初步認識電源、電流、電壓的關係。(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學生正確使用電壓表技能的訓練,使學生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學習作風。重點:電壓的作用;電壓表的讀數及正確使用。難點:正確和熟練使用電壓表測量串聯電路中各部分的電壓。圍繞本節的教學目標我相應採取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來進行教學目標的達成。即:創設情境,明確目標→自主互動,獲取新知→新知回顧,重點練習→技能訓練,動手實驗→課後小結,佈置作業。下面針對每一個環節進行具體説明。

在第一環節中:任務是完成新課的引入,讓學生初步認識到,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主要從同一個實驗的兩個不同現象入手。演示實驗:(1)閉合連好的電路,讓學生觀察與思考。(2)拿走電池(電源)再次閉合開關,讓學生觀察思考。通過學生的觀察,結合教師的引導對兩個實驗現象進行分析與對比從而很自然的引出電源是提供電能的裝置,乾電池就是電源的一種。細心的同學會發現在它的外包裝上通常標有1.5V的字樣,那麼這指的是什麼呢?告訴大家這指的是電池兩端的電壓為1.5V。生活中很多用電器的説明書上都標有了用電器工作時需要提供的電壓。今天我們就來共同認識一下它。就這樣進而明確本節課要研究的內容。與此同時,學生也進一步明確了一個知識點那就是電壓要靠電源來提供,即提供電壓的裝置就是電源。

在第二環節中:重點完成三個重要內容即:電壓的作用、電壓的基本知識和電壓表的學習。首先,通過進一步對環節一中的兩個實驗現象進行對比分析。例:實驗一:閉合電路,有電源,提供了電壓,燈泡發光。電路中形成了電流,電荷發生了定向移動,實驗二:閉合電路,拿走電源,不能提供電壓,燈泡不發光。電路中沒有形成電流,電荷無法定向移動,誰是使電荷定向移動,形成電流的原因呢?來理解突出電壓在電路中的作用的這個重點。電壓是使電荷定向移動,是形成電流原因,從而完成第一個重點內容的學習。在這裏,在對電壓作用的理解時,我沒有按照以往慣用的,用電壓與水壓類比的教學方法,來理解電壓的作用。而用了以上的對比實驗來説明,進行了新的嘗試,從效果上來看,也是很不錯的。第二個重點學習的就是電壓的相關知識。在這裏,我沒有從頭給學生介紹到尾,而是通過讓學生,仿照以前學習其它電學物理量的方法結合教材,課下進行提綱式自主預習的方式進行學習,預習提綱如下:4、電壓的字母表示_____國際單位:___,符號表示__;常用單位中比國際單位大的是____,符號表示___;比國際單位小的是_____,符號表示___。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_______.。5、常見電壓值:(1)人體安全電壓是________________等於_______mV(2)家庭電路電壓是___等於___kV(3)一節乾電池電壓是____等於____kV(4)一節蓄電池電壓為2V,等於_____kV (5)動力電壓是380V等於____mV。結合學生的預習,課上直接通過學案展示來完成此部分內容的學習。這樣既促進了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同時由於課前提前學習,比課上直接學習節省了更多時間。再有,二次學習既進行了查漏補缺,又進一步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與記憶。在第三個重點電壓表知識的學習中,我依舊採取讓學生通過課前自學,利用與學過的電流表知識對比的方法,結合設置的一些思考問題來深一步加強對電壓表的認識與瞭解。設置的思考問題如下:

(1)電壓表的作用是什麼?

(2)給你一塊表,你怎樣知道它就是電壓表?

(3)使用電壓表之前,你認為表的指針應在什麼位置上?若不在此位置上你該怎麼辦?

(4)錶盤上有幾排刻度?這兩排的刻度是電壓表的兩個量程上邊的是大量程,下邊的是小量程。那麼大量程的測量範圍是?最小分度值是多少伏?那麼小量程呢?

(5)電壓表有幾個接線柱?分別標有什麼符號?標有數字的代表什麼?標有負號的代表什麼?使用時接幾個?可有幾種接法?

(6)電流表在使用前需要做的兩步工作是什麼?那麼電壓表與電流表的結構有很多相似之處,它在使用前用不用進行這兩步工作呢?

(7)在試觸這一步中,應選哪一個量程連入電路之中?若迅速斷開閉合開關的過程中指針超過所選量程,你該怎麼辦?若未超過且還小於小量程,你該怎麼辦?

(8)參考教材,想一想電壓表與用電器及電源的連接方式?

(9)你認為電流進入電壓表時應從哪個接下柱流入,從哪個接下柱流出?若接反會怎樣呢?對電壓表是否有損壞呢?

(10)電壓表能否不經用電器,直接接在電源的正負兩極呢

學案中提前完成的電壓表的相關內容。

電流表 電壓表

(1)作用: (1)作用:

(2)電路符號: (2)電路符號:

(3)構造: (3)構造: :

(4)、使用方法: (4)、使用方法:

(1 (1

(2 (2

(3 (3

(4 (4

(5 (5

對於此部分內容通過課前問題的再次回顧,學生理解接受起來還是很容易的,在電壓表能否不經用電器,直接接在電源的正負兩極這個問題,在同學們回答後我又進行了深入的説明與解釋,讓學生對電壓表不會被燒燬又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與認識。這樣的説明我覺得還是有必要的。

在第三環節中:為了使本節內容的學習,尤其是電壓表的學習,能使學生們掌握的更好理解的更透徹,結合一些練習題進行筆頭訓練,來加強知識的鞏固。例如:

1、此電壓表的示數為( )V,若將標有15的接線柱

改接為3,則電壓表此時的示數為( )V。

2、下面電路圖中,連接有兩塊電錶(用圓圈表示),

其中一塊是電流表,另一塊是電壓表。

請你在圓圈內填上電錶的符號。

3、將器材連接串聯電路,

要求:S能同時控制L1和L2

電流表測量電路中的電流,

電壓表測量L1兩端的電壓。

(導線不能交叉)

4、將器材連接成並聯電路,

要求:S1控制L1,S2控制L2;

電流表測量L2中的電流,

電壓表測量L2兩端的電壓。

(導線不能交叉)

在這個環節中,重點對電壓表的讀數、電壓表的連接方式尤其是在串並聯電路中的實物連接進行了筆頭的初步訓練。對於並聯電路的連接,電壓表正負接線柱的確定,很多孩子還是出現了問題。在這裏我進行了及時的分析與板演,並且給出了一個確定電壓表正負接線柱的學法指導。只要用心一點,相信每個學生都可以會的。

在第四環節中:目標是讓學生在筆頭連接的基礎上進行實際的操作。在這裏我只給出了串聯電路。出示了串聯電路圖後讓學生思考了以下兩個問題。例如:(1)此電路中都哪裏有電壓?(2)請同學們先測量一下各用電器兩端的電壓、電源兩端電壓以及導線兩端電壓。看一看它們有什麼特點?讓學生實際動手進行連接與體驗,加強實際連接的熟練程度,以及練習讀數。在這裏進行這樣的設計,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下節為探究串並聯電路電壓規律而做準備。本應將並聯電路也放入其中,但考慮到時間緊的原因,怕學生完不成,因而在此將其捨棄。總感覺有些欠缺,加上此內容才感覺更加周全。由於時間關係,學生們沒能都完成各部分電壓的測量,只有個別小組通過分析找到串聯電路中電壓的關係。可見,學生們動手實際操作的能力還真是有待進一步提高。

在第五環節中:重點對電壓表的使用進行歸納總結,讓學生再次明確本節中重點中的重點,在接下來的新課中將馬上用到電壓表。在課後的拓展練習所出示的題依舊為探究串聯電路中電壓關係做鋪墊。例題如下:

1、在圖5所示的電路圖中,能用電壓表正確測出燈Ll兩端電壓的是( 〕

2、在如圖5(a)所示電路中,當閉合開關後,兩個電壓表指針偏轉均如圖5(b)所示,則V1測量的是___兩端的電壓,V2測量的是 ___的電壓,兩

表的示數分別為_____和____

以上就是我針對《電壓》一節在目標引領下所進行的為實現目標而設置的教學環節與行為。總體來看在本節課中,主要以學生為主體,以自主學習的方式為主進行學習。學案中課前的預習展示,課上學習過程中演示實驗、電壓表的觀察以及對應的問題思考都是以調動學生自己主動獲取知識的方法和手段。在用電壓表測量串聯電路中各部分兩端的電壓時更是放手讓學生去體驗去感受。總之,在本節課中使學生獲得了以下三個空間。

1、學生的思維空間。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自己思考,通過思維碰撞,培養思維能力。

2、學生的活動空間。學生進行的分組實驗,全體學生參與,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過程,得到發展。

3、學生的表現空間。通過練習反饋題把自己的想法、做法展示給大家,學習交流與合作,體驗成功的愉悦。

由於前面已經學習了電路、電源、電流等知識,學生們還是比較熟悉的。因此,本節課中又採取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使之貫穿於教學中。

1、舊知與新知融合法:針對本節課內容,複習相關的舊知,把熟悉的知識點轉化為要介紹和學習的內容。

2、一般規律法:前面已學過了電荷量、電流兩個電學物理量,分別從字母表示、國際單位等方面學習,在學習電壓時,也讓學生結合書本從這些方面進行預習自學。

3、對比法:利用回憶電流表以及使用方法,觀察電壓表進行對比的方法來學習電壓表的使用方法。

4、提問法:在本節課的開頭與電壓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進行新知的學習、理解與記憶。

5、實驗法:通過自己進行串聯電路中各部分電壓的測量,來體會電壓表的使用方法。

6、自主學習法:學生利用課餘時間通過課前結合學習提綱進行新知的自學。拉近學生對新知識的認知距離。課前自主先學,初步感知,發現困惑。課上就能帶着問題去聽課。

總之,教學目標的多重性、教學系統本身的複雜性、教學客觀條件的千差萬別和千變萬化,使得我們不可能找到適合於一切教學環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學情境的教學公式。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就必須實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教學目標與教學環節的優化組合。教師必須在教材的取捨組合上下功夫,在準確確定教學目標和設置有效教學環節上下功夫。只有把優化教學目標和優化教學環節恰到好處地結合起來,才能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八年級物理反思13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認為:"生活即教育。"因此,作為物理教師應當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生活世界作為寶貴的課程資源來開發與利用,發展他們對科學的探索興趣,鼓勵學生在鮮活的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通過課內和課外的交流互助,解決問題,使學生養成主動探索未知世界的良好習慣。

流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係這一節與生活中許多現象有着密切的聯繫,因此在實驗的設計上,我努力尋找學生熟悉的、現實的,學生又非常感興趣的例子和實驗,如:乒乓弧圈球、足球香蕉球、草原犬鼠洞穴的空調系統等學生迷惑而感興趣的事例,以疑生趣,以趣激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強烈的求知慾望。

教學中,先複習液體壓強和大氣壓強的知識,告訴學生液體和氣體能流動,統稱為流體,並提出問題:流體流動時壓強是否會發生變化呢?

然後讓學生進行想想做做1“硬幣跳高”的實驗,先教師演示,再學生探究,由於效果的差異,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並讓自認為吹得高的學生做給大家看,啟發學生猜想:可能是硬幣上方空氣流動時壓強變小了。佈置課後實驗:怎樣能把硬幣吹得更高、1元的硬幣能否也吹過鉛筆等。

為了驗證猜想是否正確,再進行“吹紙片”的`實驗,先猜測紙片會怎樣?然後進行實驗,發現紙片向中間靠攏,於是得出:流體流速大的地方壓強小。讓學生課後探究:吹的快慢不同時紙片靠攏的區別,紙張大小不同時的區別等。

然後引導學生思考:直升飛機靠頂部的螺旋槳升空,固定翼的飛機頂部沒有螺旋槳,它又是怎樣升空的呢?祕密在機翼上。指導學生製作機翼模型並比賽誰做的精美、誰能演示讓機翼尾部升起來,最後講解(或用課件)介紹機翼升力的道理:空氣對機翼向上和向下的壓強差。

最後通過動手動腦學物理題1進行安全教育,題2進行物理知識應用於生活的教育,指導學生平時注意觀察、甚至可以用學過的知識進行小製作。

大量的實驗和現象是學習成功的關鍵,使學生在“興中啟”、在“趣中探”,做到在興趣中尋找規律,理解規律。

需要改進的地方:

在教授主要內容後,還可以再補充一些相關實驗,如:用漏斗吹乒乓球的實驗,用水管的水衝乒乓球的實驗等,可更進一步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動手探究的慾望。

在教學活動中,還應進一步放開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思考、自主總結,真正把學生的課堂還給學生。

八年級物理反思14

本章是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級(上)的第一章,也是國中學生接觸物理學的第一章。本章一共4節內容,相對於以前的教材來説,難度稍微大一點,我用了10個課時的時間完成了本章教學。從學生掌握的情況來看,這幾個方面學生出問題的機率比較高:

1、第一節是“長度和時間的測量”。

這一節的內容比較直觀、具體,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快,但是由於以前測量、記錄時的錯誤習慣,很多知識點掌握不牢,老是容易出錯。比如被測物體末端在刻度線上的讀數,很多學生忘記了估讀的“0”;還有就是對於單位的掌握,由於學生沒有學指數運算,單位換算有一定的難度,當然這可以通過介紹相關的數學知識來解決,而對於每個長度單位在生活中的具體使用,很多學生就是茫然的,特別是新接觸的微米和納米,還有比較小的毫米,認識不是很清楚;另外有些學生對於分度值的理解不是很好,老是把分度值記為“mm”或者“cm”。

2、第二節是“運動的描述”。

這一節的`內容比較抽象,理解性的知識點較多。比如與參照物有關的問題,學生老是分不清楚一句

描述物體運動的語句中,哪個物體是研究對象,哪個物體是參照物。

3、第三節是“運動的快慢”。

這一節的內容有點把第一節和

第二節的特點融合在一起的意思,學生對於速度公式的理解和變速直線運動的計算這兩個知識點的掌握不是很好,特別是後者計算時容易張冠李戴。還有就是這一節涉及到運動圖像,雖然教材沒有要求,但是我還是講了的,而學生沒有學習正比例函數圖像,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

4、第四節是“測量平均速度”。

這是一節實驗課,從學生學習的情況來看,掌握得還不錯,無論是對於實驗的原理,器材,還是步驟,都還是比較清楚。

八年級的學生才開始接觸物理,由於數學知識的欠缺,處理物理知識的方法不完善以及以前的一些錯誤習慣,在學習第一章時會出現一些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單元複習,平常小測驗等多種手段加以解決,相信只要用心,應該能取得不錯的效果。

20xx年9月19日

《聲現象》

第一章這章內容相對簡單,重在理解與記憶。聲音的傳播速度中要注意強調不同的聲音在同一介質、同一温度下傳播速度相同。本章的重點是聲音的三個特性,即:音調、響度、音色,以及它們各自的決定因素。在聲現象的教學中,要特別注意有關回聲定位的計算。對於路程、速度、時間三個物理量,學生只是在國小學過,但還沒有學過用字母表示,所以是學生的難點。另外,這裏的計算是學生學習物理應用題的第一次規範化計算,在教學中要循序漸進,強調物理計算題與數學的區別,規範學生的解題格式。

20xx年9月29日

《光現象》

上完課後,靜心回顧本節課的設計思路和得與失。這節複習課我設計的基本思路是:突出知識重點兼顧全面複習鞏固,以生活情景展開課堂討論,重視課堂反饋,強化基本知識、能力的訓練,以達到提高複習教學的效果。

1、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建立較完整的知識結構,注意加強前後知識的聯繫。光的反射與折射貫穿全章,是重中之重的知識點,它是一根主線,把各部分的知識緊緊聯繫在一起,平面鏡成像也是本章複習的重點知識。在複習教學中,在突出重點的同時,注重前後知識間的有機滲透,體現了知識的系統性、綜合性。

2、教學中重視理論聯繫實際,突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注重學習方法的及時總結。光現象知識與生活、生產實際及自然現象的聯繫極為密切,在複習教學中,着重培養學生運用概念、規律解釋現象,説明道理,進而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加強説理、探究題的訓練。

3、本節課也存在不少不足。教學中忽視了實驗教學。關於光現象的知識,很多可通過實驗觀察來探究學習,雖然很多實驗用專用儀器操作,但許多實驗可取材於瓶瓶罐罐,並且拼拼揍揍即可完成操作、得出有關結論或驗證有關知識

第三章,透鏡及其應用。

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應用是學生的難點:規律難記、容易混淆、記住了不會靈活應用。如果條件許可,應該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這樣一來,學生對實驗規律印象深刻,對於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容易探討。在探究完實驗規律後應要求學生記憶過關凸透鏡成像規律,再結合適當的習題鞏固強化。還要聯繫生活,多從生活中找例子。凸透鏡成像規律中像的變化規律學生不容易掌握。特別是投影儀中的調節。時間久了,學生容易把物距與像距混淆,導致錯誤。所以教學中應注意強調。

八年級物理反思15

上週進行了本學期期會考試,今天拿到成績,覺得物理平均分比預想的低不少,而且試卷的難度並不大,綜合分析,我覺得有如下幾個原因:

一、從試卷上來看

本次物理試卷從難度來説並不大,很多題目都是熟題,而且平時也都做過,其中選擇題第5、7/10/11題,填空題13/17/18題,作圖題、實驗的第25/27題,計算題的28題只是換了下數據。這些題都是平時做過的。但是,為什麼有不少學生在考試時還不能完整的解答出來。我覺得,我們在平時工作時還沒有把工作做到細處,總感到這些題目很簡單,學生做錯了講講就過去了,重點放在難題上,好高騖遠,沒有反過來再把學生錯的題目列出來製成試卷再次檢測。工作的'重心有點偏高了,下面我們要降低工作重心,爭取把手中已有的《伴你學》《補充習題》上的題目讓學生搞透,錯的列出來再反覆練,知道所有基礎題都弄的很清楚後再提高。

二、從學生角度來看

雖然,我們是縣城學校,但其中也充斥着不少很懶,什麼都不想幹的學生,下面要對這些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爭取轉換一批,對這些學生從作業上降低難度,完全以基礎為主,提升其學習的自信心。另一方面,班級學生人數過多,也是教師忙不過來的原因,不能完全抓到每一位學生。下面將要制定適當的措施,要以優生帶中等生,教師抓後進生,其次是中等生,兼顧優生的工作方式。設計好每節課,因生制宜,關注到每一位學生,給教學不留死角。

希望下面經過我們的努力,在下次大考中物理這門課能取得理想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