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重力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2.81W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重力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重力教學反思

重力教學反思1

重力勢能是高一物理第七章機器能第五節的內容。本章第三節介紹了功和能的基本知識,第四五節分別介紹機械能的兩個組成內容:動能和重力勢能,重力勢能的理解關係到機械能守恆定律的理解,也關係着機械能守恆定律的理解,也關係着機械能守恆定律的應用一節內容,由於國中學過關於重力勢能的介紹。因此本節的主要任務是完成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由定性到定量的轉化。

1、視頻導入。本節課由幾段視頻引入,極大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儘快把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並且也給了學生對於重力勢能的感性認識。

有幾個形象生動的生活中的現象,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猜想重力勢能的大小與哪些方面的因素有關,一方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課堂還給學生,更重要的是猜想也是一種在科學研究中經常用到的很常見的方法。如何根據經驗和現象進行猜想,也是科學研究中的一重要的能力。這一環節很符合新課標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教學要求。

2、規範的物理推導。這一節課的重點就是重力勢能定義式的推導,因此嚴格的根據恆力做功的公式推導重力做功,得出重力勢能的定義式,經歷了一個思維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的體會理解。這一環節教師的引導尤為重要,一定要到位。切不可生硬的告訴學生知道或記住這就是重力勢能的定義式。

3.學以致用。學生在理解重力做功和重力勢能的變化均與零勢能面的選取無關,而重力勢能本身卻與零勢能面的選取有關時,通過一個課本後面的練習題,讓具體的數據幫助學生理解這一知識點,顯然就降低了難度,容易讓學生接受。

4.鞏固深化。最後在學習重力勢能能的正負和重力勢能屬於物體和地球組成的系統時,把重力勢能與大家熟悉的温度相類比,更始一個知識的同化過程,降低了難度。

總之,這節課的目的是讓學生親身在學習中體會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以及想方設法降低難度讓學生更易於接受新知識。在新課標的路上,願盡最大努力遠走越遠。

重力教學反思2

在完成《重力勢能的變化》教學後,對課堂教學做了幾點思考總結:

(一) 關於物理概念的教學

對於一個物理概念的形成,學生往往從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從定性認識到定量計算,對於概念應用更需要創設一些特例情景供學生探究,在實踐中強化物理概念。遵循以上規律,在這堂課中《重力勢能的變化》教學中做了如下處理:

首先引入概念 ,這一階段主要通過視屏創設情景,聯繫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對引入的物理概念的認同感。

接着通過實驗和理論探究相結合引入重力勢能的定義式,該環節教學以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起點,引導學生從感性思維過渡到理性思維,接受表達物理現象的抽象符號系統,在這個過程中,充分運用多元的感知方式促進學生對物理概念的形成。

最後是物理概念的應用,在這一堂課中關於“重力勢能變化與重力做功關係”及“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這兩點教學內容的.安排就是針對重力勢能概念應用而設計的,通過這一環節學習,能培養學生靈活應用物理概念分析問題的能力。為了達到這樣的教學目的,在教學設計時有意識選擇典型的特例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授課過程中結合學生認知水平,合理安排教師講授與學生自主探究相結合,即有對學生的有效指導,可供學生水平較低的學生從思想方法獲得模仿,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的實踐,鞏固物理概念,並在應用中體驗和感悟知識應用。

以這節課的教學,總結一下概念課教學模式其基本教學環節:“引入,定性定量描述,應用”;相應教學策略:“創設情景,實驗及理論探究,特例探究分析總結”。

(二) 關於教學中時間把握及教學效率教學方式問題

對於課時緊張問題,是課改以來教學中遇到的最大問題。在上一個學段中,我的一個指導原則即在有限時間中,以高效的方式授課方式傳授知識,這樣很多探究直接由教師講授,一堂課下來,學生被動緊張,身心疲憊,學生學習效果不佳。教學中,我也在不斷反思採用的教學策略,但為了趕進度,也是無計可施,最終進度是趕完了,可教學效果很差,於是我們也在不斷反思調整教學策略,在有限時間資源下,做到最優化。同時給自己教學確定了幾項原則和做法,並付諸實踐。

(1) 教學中不平均用力,要做到張馳有度,對於重點難度放慢放緩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不

趕進度。

(2) 合理設計教學環節。

(3) 綜合應用各種教學輔助手段,提升上課效率。

(4) 加強對學生學法指導。

(5) 課前有計劃佈置學生做好課前預習,課堂探究教師要做到有效指導。

基於以上的理念,這堂課還有一點體會就是,“直接的傳授式教學,學生接受式學習”在課堂中仍然是的最直接有效的教學方式,“探究式學習”並不是所有學習內容都適合,所有的學生都適合,學生個性不同,“探究式”與好,“接受式”也罷,適合學生個體特點的學習方法才是最有效的。如果學習對學生是有意義的,它肯定能啟迪學生思維,它肯定有“探究”的成份。因此,我們應該根據學習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選擇、運用各種學習方式,取長補短,互相促進,實現課堂的最優化。

重力教學反思3

長期以來,學生感到科學“難學”,如何打消學生畏難情緒,讓科學課堂“生動”起來,通過《重力》一課的教學,我有了一些粗淺的體會:

一、師生相互交流的課堂舞台讓學生思維動起來

1、課堂不再是老師表演的舞台,而是師生相互交流的舞台。探究重力方向時,先以多媒體課件展示生活中三個運動畫面,接着學生交流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物理現象,如雨水下落,懸掛物體的細線自由下垂,墨水由靜止下落且在白紙上留下痕跡等。一改過去呆板、機械的學習方式,使課堂氣氛活躍,大大激發了學生個性化思維和獨特見解。

2、課堂不再是對學生訓練的`場所,而是引導學生髮展的場所。學生探究重力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時,交流了一些令人驚喜的想法。猜想一,重力的存在;猜想依據:物體放手後會下落。猜想二,重力的方向怎樣;猜想依據:拋在空中的物體總是豎直掉在地面。在猜想的過程中,學生的創新熱情和探索興趣被激發,從而產生對科學的偏愛。

 二、科學探究活動讓物理課堂生動起來發現、創新是人的一種天性,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發展這種天性。

在《重力》一課中,有一位學生做出了“重力的方向垂直向下”的猜想,有的已經做過預習的同學掩口而笑,我馬上意識到這有損該同學的自尊心。於是表揚他熱情高,敢於猜想,並鼓勵他用實驗檢驗自己的猜想。這位同學一掃臉上的陰雲,特別投入地思考、實驗。猜想本不言對錯(需要依據),可貴的是怎樣在實踐中檢驗,在實驗中體驗過程、感知方法。實驗時,也許會有一些看似錯誤的步驟,但我們切不可輕易否定,或許智慧的火花就會在此閃亮。比如學生在演示墨水下落的時候,操作方法不正確,我並不急於指正,而是讓其他同學幫助完善,讓更多學生能夠學到知識。玩中學,本就是青少年的特點,只要我們善於引導,其效果反而更好,學生的智慧會在玩和錯中碰撞出火花,會在玩與錯中逐步走進科學的殿堂。

 三、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1、學生由於對科學探究的精神體會不多,進行科學猜測時,不夠主動、大膽,教師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進行有效調控,鼓勵和引導學生打開思路,大膽地進行其它猜想。

2、實驗過程中個別學生獨立意識太強,不注重配合。教師應重視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將個人競爭轉化為小組間競爭,培養合作精神、團隊意識、集體觀念。

重力教學反思4

本節課主要是想通過營造一個和諧民主的氛圍,讓學生們展開想象,並通過列舉事例、動手實驗等方式來了解重力,讓學生主動地吸取知識,大膽提問、大膽猜想。經歷探究重力大小與質量的關係的過程。培養研究探索的能力,激發學生對於科學探究的興趣,養成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意識,體驗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喜悦

先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使學生認識了重力的存在,然後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研究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用在座標上作圖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質量的關係。關於重力的方向通過想想議議讓學生明白豎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麼。通過實際的例子説明豎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實際中的應用,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和能力。生活中物體在重力作用下豎直下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學中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創設問題情景。以觀察思考開路,通過讓學生利用重垂線觀察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通過一系列有趣的活動利用重心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解決力的`方向及作用點的難點問題,實現教學目標的完成。

這節課同學們很容易就掌握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關係,並能利用公式 =g計算出G 和M的值。能區分重量和質量是不同的物理量。不足之處是學生在利用公式 =g計算出G 和M的值時,單位沒能很好“統一”,導致計算結果錯誤,以後在教學中多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重力教學反思5

《重力》教學反思

本節是在前一章學過的力的一般知識的基礎上,利用這些知識來研究最常見的一種力——重力.教材中先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使學生認識了重力的存在,然後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研究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用在座標上作圖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質量的關係,這種做法思路簡捷.學生容易掌握,同時學會了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一種方法——圖象法.關於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説明用線將物體懸掛起來後物體靜止時線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這個方向叫豎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並通過想想議議讓學生明白豎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麼.通過實際的例子説明豎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實際中的應用,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最後告訴學生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分,但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認為是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個點叫物體的重心,滲透了“等效法”.

生活中物體在重力作用下豎直下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學中應注意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創設問題情景.以觀察思考開路,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樂於探究問題的積極性.通過探究解決本書中“力的大小跟質量關係”的`重點問題,通過讓學生利用重垂線觀察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通過一系列有趣的活動利用重心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解決力的方向及作用點的難點問題,實現教學目標的完成。

《測量重力》教學反思

本課的是實驗課,因此學生進行動手去操作,去測量物體的收到的重力。

在上課之初,我首先介紹了測力計。這個過程實際應該是學生進行觀察和探究的過程。然而我為了更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測量的重力的練習。因此我是給學生介紹了測力計的種類和測力計的結構,使用的方法。在這個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需要注意一些注意的一些問題。現在想來,我應該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去發現,在犯錯誤的過程中,去體驗,這樣的效果會更好的。現在又這樣的理論,學生遇見問題,就應該讓學生掉進去,然後學生在從裏面爬出來,這樣學生的記憶的效果是非常的好的。我想也是,學生的自己的經驗會非常深印在腦海裏。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在操作中犯錯誤,或者在在操作之前,學生髮現問題。這樣學生印象會更加的深一些。

在後面的教學中,學生進行測量重力的實驗操作。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還會出現一些錯誤,比如在測量的中,學生可能會忘記調零,或者讀數出現錯誤,這樣我在巡視中,發現很多問題。學生出現這種問題可能沒有自己去發現的結果,當然現在學生出現了錯誤,更能夠使學生記住自己的錯誤,並且能夠去糾正。這樣效果,應該比較的好的。

重力教學反思6

重力勢能是本章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和物理量,要求學生知道重力勢能的定義,掌握重力勢能的公式,知道重力勢能是標量,單位是焦耳,理解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改變的關係,知道重力勢能的值是相對的,理解重力勢能正負的含義。難點是重力勢能的相對性,而重力勢能的改變與參考平面無關。如果只是説明,學生很難理解和把握,於是把設計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探討問題,自己推出結論,用已學舊知識,推導新知識的結論,這樣學生就能更好的理解了,對於重力做功和重力勢能的關係,也是引導學生用舊知識的推導得到結論。

為了突破難點從高度具有相對性入手,問學生掛在天花板上的電燈、電風扇有多高。不同的學生可能會有不同的回答,這樣從矛盾當中,我們很自然的就引入了參考平面,即零勢能面。有了高度的相對性,學生根據重力勢能的計算式,就會很容易理解重力勢能也具有相對性:選擇不同的參考平面,物體的.重力勢能是不同的。然後,再讓學生選擇不同的參考平面來計算物體從A位置下落到B位置重力勢能的改變。這樣的切入學生容易理解,難點也自然而然地被突破了。

不足之處是過於追求知識的完整和嚴謹,對學生的答案要求過高,給予補充的太多太細,還過於急躁的在學生回答時插話,有些問題放不開讓學生討論。老擔心學生的討論不夠全面,有遺漏。以後上課我要多加強學生的討論和交流,讓學生真正變為主體,引導的方法和技巧要設計得更科學、靈活、合理。

重力教學反思7

經過備課、試教後,發現上課過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在科組老師的指點和建議下,我經過反思、改進,再次備課,將原來的教學方案做了合理的調整:

1、在做“小球受力情況研究”實驗時,改為兩種以上放置方法,目的讓學生多方位瞭解當繩子剪斷之後,小鐵球都是豎直向下運動,都是隻受到重力作用。

2、將重力方向“豎直向下”分解為“向下”和“豎直”,最後再歸納為“豎直向下”,這樣一分解就使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具體做法是:先讓小球由靜止自由下落,讓學生觀察並説出其方向“向下”,再用線將鈎碼靜止懸掛起來,讓學生觀察細線的方向,並告訴學生這稱為“豎直向下”,最後再歸納出重力方向“豎直向下”。

3、在學生得出“地球吸引力”之後,讓學生舉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重力應用的事例。使學生體驗、感受生活,從生活走向物理。

反思,改進後,在正式上課過程,課堂效果很好。整堂課比之前流暢了很多,但是還是感到有不足的地方,主要體現在:

課堂還不夠放開,還不大膽地把課堂還給學生。

討論:生活當中重力有那些應用時,學生沒有提出較多的'生活實例,所以我覺得這裏的討論是否有必要,還是把它改為“討論:舉出生活當中由於地球引力向下運動的例子“會更好。

在設計實驗方案時,如果能夠先引導學生説出設計的理由和作法,會使到學生在做實驗更有針對性,和在回答問題的時候更明確。

得出結論只是個別組的結論,之前沒有給時間讓學生進行交流、合作。

在講到拓展:地球上的“上“和”下“的時候,我覺得如果可以讓每個小組有一個地球儀,讓學生小組內自己問自己解決,這樣學生學得更深刻、更明瞭。

重力教學反思8

對於《重力》這節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前一節學過的力的知識基礎上,利用這些知識來研究最常見的一種力——重力,先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使學生認識了重力的存在,然後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研究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用在座標上作圖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質量的關係,這種做法思路簡捷.學生容易掌握,同時學會了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一種方法——圖象法.關於重力的方向,首先説明用線將物體懸掛起來後物體靜止時線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這個方向叫豎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並通過想想議議讓學生明白豎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麼,它與“垂直向下”的區別。通過實際的例子説明豎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實際中的應用,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最後告訴學生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分,但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認為是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個點叫物體的重心。

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的特點

一、立足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進行設計

1、讓學生從熟悉的瀑布圖入手,引導學生抓住圖中的主要信息,大膽地提出問題。

2、放手讓學生進行猜想,並建立假設,討論確定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係的正確假設。

3、讓每個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通過小組討論確定教理想的方案。

4、進行實驗,檢驗假設,通過小組合作完成探究過程。

5、根據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通過組內討論,組際交流,得出結論。

二、在創設情景中,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

1、引入新課時,提供瀑布圖,讓學生根據提供的信息,提出各種問題,引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2、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得出重力的方向是向下的,在讓學生判斷,結果利用已有知識不能解決問題,產生了矛盾,讓學生進入學習重力方向的狀態中。

3、通過情景變換,讓學生建立:從掛在鐵架台上的鈎碼無論怎麼傾斜細線都處於豎直方向,由此轉換為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歸納的思維方法。

4、讓學生完成對重力和質量關係的`探究,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通過交流,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分析和處理數據能力。

5、讓學生算自己的重力有多大,直接應用了重力的計算公式,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6、通過想象沒有重力可能會出現的現象,培養學生髮散性思維、豐富的想象力,體會到重力的存在意義。

7、通過重垂線的學習,學生很快聯繫到建築業。藉此我們就可以當堂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讓學生設計不同類型的重垂線儀器,由此及彼設計水平儀,實踐證明:學生對設計、創造相當感興趣,當堂,學生就設計了好幾種不錯的方案。別忘了讓學生課後延續他們的創造夢想。

重力教學反思9

一、本節課成功之處

(1)教學重點突出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實驗探究影響重力大小的因素。在這個環節中,書上只要求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係,而我考慮到學生會對“影響重力大小的因素”提出各種不同的猜想,這時就應該教會學生進行合理的猜想,而去除一些不合理的猜想,最後提出由於條件的限制,本節課只對“質量、形狀和體積”這三個可能對重力產生影響的因素進行分組探究。為了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所以在整個探究的過程中,方案的設計、器材的選取、實驗步驟的制定以及實驗數據的記錄方式等全部由學生自行討論決定,教師只起組織引導的作用。通過第一個環節的探究,學生總結得出“物體所受到的重力與它的形狀、體積等無關”的結論。

進一步探究“物體所受到的`重力與質量的關係”,仍然採取上述的探究思想,通過自主合作實驗探究,表格歸納總結出“物體所受到的重力與它的質量成正比”的結論。在由此結論推導出重力與質量關係式的過程中,採取了引導學生利用得到的“重力/質量的比值為10N/kg”的結論和科學家定義g=9.8N/kg,得出關係式G/m=g,再將公式變形為G=mg的方法,這樣可能更為直接,易於學生接受。同時,通過建立重力與質量的圖像關係,進一步理解“物體所受到的重力與它的質量成正比”的結論。通過讀一讀的形式,讓學生了解重力與地理位置的關係,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2)難點有效突破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如何來突破“豎直向下”這個教學難點?我設計了一個自制的教具,用一個水槽裝入一些水,把重垂線吊入水中,再用一把直角三角板配合使用,直觀顯示重力的方向與水平面垂直,稱之為豎直向下,若傾斜水槽底部,發現還是與水平面垂直,但與傾斜的底面不垂直。通過這個演示實驗,學生就能理解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而不是垂直向下,從而有效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這也是本節課的創新亮點之一。

(3)教學設計思路清晰,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根據本節課的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主體思想應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探究和學習,所以,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在這一節內容的教學中,充分體現新課程的理念,體現出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要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充分利用學生的探究實驗來得出物體的重力和物體的質量的關係;同時要體現新教材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特點,密切聯繫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物理知識的學習。

二、本節課不足之處

由於實驗探究影響重力大小的因素,佔用了比較多的時間,以至於重力學生撐握不是太好,就該用作圖的形式讓學生明白豎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區別,使學生不再犯重力的方向垂直向下的錯誤了。

重力教學反思10

本節主要學習研究最常見的一種力——重力。教材中先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使學生認識了重力的存在,然後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研究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並引導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關於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説明用線將物體懸掛起來後物體靜止時線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這個方向叫豎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並通過想想議議讓學生明白豎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麼。通過實際的例子説明豎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實際中的應用,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和能。.最後告訴學生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分,但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認為是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個點叫物體的重心,滲透了“等效法”。

生活中物體在重力作用下豎直下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學中應注意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創設問題情景。以觀察思考開路,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樂於探究問題的積極性。通過探究解決本書中“重力的大小跟質量關係”的重點問題,通過讓學生利用重垂線觀察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通過一系列有趣的活動利用重心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解決力的方向及作用點的難點問題。需要注意的是,本節課要運用到本章第二節和第三節中力的三要素和彈簧測力計的有關知識,要在課堂上進行適當的複習,以便於學生能夠更容易的掌握本節課的知識。

重力教學反思11

電勢能是靜電學部分的重要概念,但其比較抽象,更是教學的難點。由於各個版本的教材,重力勢能內容均安排在電勢能的前面,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電勢能的知識,一般説來,都需要用重力勢能作類比。電勢能和重力勢能有什麼相似之處,又有什麼不同的地方?為了説明這個問題,先來看一看電場力跟重力有什麼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一、保守力做功的特點及與勢能變化的關係

任何勢能都是與保守力相聯繫,所謂的保守力,其典型特徵在於做功大小與路徑無關,電場力和重力都具有這樣的特徵,均屬於保守力。當除保守力外沒有其他力做功時,保守力(對電荷或重物)做正功時,其動能增加;當保守力(對電荷或重物)做負功時,其動能減小。從能量守恆的角度來看,我們説動能增加的來源是電荷或重物的勢能減少,前者我們稱為電勢能,後者稱為重力勢能,即動能的增加來自於相應勢能的下降,還可理解為,保守力做功等於勢能的下降。

在帶領學生學習重力勢能和電勢能時,我們都要從重力做功和靜電力做功的特點入手。關於重力做功的特點教學時,可以在學生先預習了教材的基礎上,老師帶領學生推導並得出結論,並找到重力做功的數值與初末位置高度差的關係(wg=mgh1-mgh2)。值得強調的是在處理一般路徑時用到的微元思想及將無限小的一段曲線可以近似為一小段直線的極限思想。這些思想雖然在前面學習中有所

接觸,但許多學生並未完全真正接受,而這些思想在整個高中的學習乃至更進一步的學習都非常重要。而關於靜電力做功的特點教學時,在已經學習重力做功的特點學習方法的基礎上,則可以大膽地讓學生自己動手推導並總結出結論,找出靜電力做功的數值與初末位置高度差的`關係(wab=qed,指明d的含義),老師在這個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即可。

二、重力勢能、電勢能的定義

筆者閲讀了不同版本的教材,查閲了一些參考資料,關於重力勢能的引入及定義大致如下:

由重力做功的數值與初末位置高度差的關係:wg=mgh1-mgh2,結合能量守恆思想,引導學生注意到物體的重力mg與物體所處位置的高度h的乘積“mgh”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物理量,這個物理量恰與重力勢能特徵一致。因此,我們把物理量mgh叫做物體的重力勢能。

筆者認為物體在某處的重力勢能可以按如下方式給出:如圖所示,將質量為m的小球從地面上方距地面為h1的a點移動到地面時,重力做功[wg][a] =mgh1,若取地面的勢能為零勢能面,而小球在a點的重力勢能為[ep][a] =mgh1與[wg][a] 相等;同樣,小球從地面下方h2處的b點移動到地面重力做功[wg][b] =-mgh2,小球在b處的重力勢能為[ep][b] =-mgh2也與[wg][b] 相同。

[a][b][m][h2][h1][m]

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嘗試將物體在某處的重力勢能可以定義

為:將物體從該處移動到所選定的零勢能面處重力所做的功。 物體在某處的重力勢能定義為把物體從該處移動到零勢能面處重力所做的功,這樣學生也便於理解,同時這裏也隱含了物體的重力勢能與零勢能的選擇有關,即重力勢能的相對性。而且,這樣定義重力勢能最大的好處在於後面講電勢能時可以更好地遷移、類比,有助於學生接受、理解電勢能這個抽象的概念。筆者在重力勢能的教學實踐中也正是按照這樣給學生講授重力勢能相關的內容的。在後面學電勢能時,對電勢能理解就很順利,接受起來學生感覺很自然,學生個人覺得效果還是比較理想的。以上是筆者在教學過程的一點思考,由於水平有限,有許多不當之處請予以批評指正。

重力教學反思12

對於《重力》這節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前一節學過的力的知識基礎上,利用這些知識來研究最常見的一種力——重力,先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使學生認識了重力的存在,然後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研究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用在座標上作圖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質量的關係,這種做法思路簡捷。學生容易掌握,同時學會了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一種方法——圖象法。關於重力的方向,首先説明用線將物體懸掛起來後物體靜止時線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這個方向叫豎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並通過想想議議讓學生明白豎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麼,它與“垂直向下”的區別。通過實際的例子説明豎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實際中的應用,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最後告訴學生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分,但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認為是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個點叫物體的重心。

生活中物體在重力作用下豎直下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學中我注意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創設問題情景。以觀察思考開路,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樂於探究問題的積極性。通過探究解決本書中“力的大小跟質量關係”的重點問題,通過讓學生利用重垂線觀察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通過一系列有趣的`活動利用重心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解決力的方向及作用點的難點問題,實現教學目標的完成。

本節課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有一些同學,對於重力的方向的理解還不夠準備,對於重力和質量的關係還有待於進一步強調,對於比例係數的物理意義還需在今後的練習中不斷地加以鞏固。

本節是在前一章學過的力的一般知識的基礎上,利用這些知識來研究最常見的一種力——重力。教材中先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使學生認識了重力的存在,然後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研究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用在座標上作圖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質量的關係,這種做法思路簡捷。學生容易掌握,同時學會了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一種方法——圖象法。關於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説明用線將物體懸掛起來後物體靜止時線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這個方向叫豎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並通過想想議議讓學生明白豎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麼。通過實際的例子説明豎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實際中的應用,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最後告訴學生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分,但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認為是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個點叫物體的重心,滲透了“等效法”。

生活中物體在重力作用下豎直下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學中應注意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創設問題情景。以觀察思考開路,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樂於探究問題的積極性。通過探究解決本書中“力的大小跟質量關係”的重點問題,通過讓學生利用重垂線觀察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通過一系列有趣的活動利用重心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解決力的方向及作用點的難點問題,實現教學目標的完成。

重力教學反思13

週一,我上了一節小組的教研公開課,力、重力、彈力摩擦力綜合。這是一節習題評講課,對我來説這還是第一次上公開課。這節課有師傅張玉濱、劉旭升、崔曉麗、張海龍聽課評課。

在我準備這節課時,我就聽別人説習題課不好講,心裏就有些沒底,不知所措。所以我就提前開始着手,大量聽老教師的習題課。當我聽到師傅張老師的一節習題課時給我很大的啟發。那就是利用歸納總結的方法——利用知識點來講習題。我反覆琢磨這種方式很適用我這節習題課的口味。因為這次課的題量大,如果一個一個的講肯定是講不完的。我於是就決定採取這種方式。同時還徵求康主任和劉老師的意見,他們都説這種方式很好。

通過實際的操作,確實在講課的過程中節省了不少時間,同時每個知識點都能講到。並且還有大量的時間和學生互動,活躍了課堂氣氛。和以前相比學生的積極性大幅度的提高,課後同學們反映也很好。至少通過這節課也給學生一種學習方法——歸納法。通過重點講解某個習題而帶動類似的一串習題,即講了知識又給學生課後發揮的餘地。再不是以前的鬍子眉毛一把抓,沒有個重點,學生聽完總是是懂非懂,模模糊糊這一次確實能夠體現出和以往不一樣的.效果。

講完評課的過程中各位老師也都肯定了這次公開課很成功,學生確實積極性高,個個都精神飽滿。但是我自己也感覺到有不少不足之處,比喻有些小的細節沒有講到,但是它對作題也很重要,板書也要進一步提高,語言還要進一步錘鍊。但總體我認為達到了目的,但是我還要進一步向老教師學習、請教、多聽他們的課,多歸納、多總結。

重力教學反思14

學科:物理 年級:九年級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一、 簡介

本節課的主題:重力是九年級物理第十二章第一節的一個重點內容。重力是一種常見的力,它在力學學習中有廣泛的應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於基礎的地位。本節課主要通過實驗探究,採用引導發現、直觀演示、和講解法,使學生了解重力產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和質量的關係;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點等知識。

關鍵信息:

1.教材的感性材料豐富,每一個知識點都是從觀察或實驗引入的,符合九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

2.書中的插圖極富啟發性和趣味性,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課本讓學生通過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關係”,及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鍛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實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學習者分析:

1、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

九年級的學生正處在青少年時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較強的觀察能力。通過八年級物理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以及多種物理研究方法。初步瞭解矛盾對立統一的辯證思維規律,正處於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最佳時期。並且具備了一定的生活體驗,如熟透的蘋果要落向地面,並且下落時速度越來越快等有關事例,但並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實施探究式教學模式,

2、在學習本課之前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學生應具備一定的生活體驗,掌握壓力和壓強的有關知識,多種物理研究方法,具備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邏輯思維能力。

3、學習者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已經具備的水平:

本節課所涉及的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繫緊密,使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生活體驗,進而使學生由對生活現象的初步瞭解,通過實驗探究,觀察現象,邏輯推斷,最後上升為理論認識。有效的鍛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 教學/學習目標及其對應的課程標準:

1.知識與技能目標:①知道什麼叫重力,瞭解重力產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係。③瞭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點。

2.方法與過程目標:經歷探究“重力大小和質量的關係”的過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樂於探究自然現象,物理道理的興趣,提高學生辯證的分析物理知識的意識。

四、 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

1.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合作者:在本節的備課和教學過程中,為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提供機會,搭建平台;尊重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學生,讚賞每一位學生對教科書的質疑和對自己的超越,尊重學生的獨特見解;教會他們自己探究想了解的知識;幫助學生髮現他們所學東西的社會價值,並能客觀的、一分為二的看待某一問題。通過恰當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自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

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當學生迷路的時候,教師不輕易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怎樣去辨明方向;當學生登山畏懼了的時候,教師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喚起他內在的精神動力,鼓勵他不斷向上攀登。

2.教法:根據本節的教學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在“探究”教學的基礎上採用了:

引導發現法、直觀演示法和講解法。

引導發現法屬於啟發式教學,本課將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和發現物理規律。直觀演示法就是:通過插圖、實驗、模型、投影等直觀教學手段,使物理情景具體化、形象化,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知識由具體感知向抽象思維的轉化。這兩種教學方法配合使用,加上精確的講解,嚴密的推理,將達到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

3.教學評價方式:

(1)通過觀察實驗,關注學生在觀察操作、現象等活動中的主動參與程度與合作交流意識,及時給與鼓勵、強化、指導和矯正。

(2)通過實驗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質量的關係”,給學生機會,在自然放鬆的狀態下,將思維充分發散,揭示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過程,並反饋了班級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使老師可以及時診斷學情,調查教學。

五、 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選用:

本次教學需要實物教具、實驗器材和多媒體課件的輔助。

事物教具:重物、重垂線。

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多個鈎碼、細線、小重物

實物教具、實驗器材和多媒體課件分別在本課的引入、學生探究等環節中得到應用,它們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發學生興趣,引起學生的好奇,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充足的實驗器材。使學生的學習資源更為豐富。

六、 教學和活動過程:

(一)教學準備階段:

1.課前根據本節課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動畫演示多媒體課件,在引入新課時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2.需要對學生分組,前後桌4人一組,每組包括能力不同的學生,設組長1名,中心發言人1名,其他人可適時補充,組長主要肩負引領和鼓舞同學學習積極性之責。希望每小隊含合作小組數目一樣。

(二)整個教學過程敍述:

具體教學過程,分為四個板塊來完成:

第一板塊:複習舊知識,引入新課

首先以提問的方式複習力的概念,彈簧秤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圖示,為學好本節新課做好必要的知識準備。

然後,利用課本42頁“想想做做”,讓學生做“模擬引力”實驗。再利用“蘋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體動畫引入新課。

重力教學反思15

1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課題引入中,以眾多的事例、圖景創設學習情景,勇於激發學生興趣、點燃思維火花,使學生以積極態度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在重力方向教學中,設置實驗情境,讓學生在一個和諧、科學的氛圍中感受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在課堂中構建了“變教為誘”,“以誘達思”的教學意場。使教與學和諧一致,激發學習動機,從而有效的提高教學效果。

2 引導探究。

力圖避免“灌輸”式教學,每個結論儘可能讓學生自己得出,使教學過程成為在教師組織、引導下的探究過程。在重力大小教學中,教師設置疑問,引導猜想,自然引出課本中的探究活動,留出思維空間,由學生自主討論,設計實驗,安排實驗步驟,進行實驗研究,培養學生大膽探究的能力和習慣,這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大顯著特點。

3 啟發誘導學生全身心投入教學過程。

(1)鼓勵學生動口説。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是從日常生活中觀察開始的,在本節課中對力的方向,通過觀看、聯想,以生活感受而動口説,使他們熱情高漲的參與師生間的共同討論,這不僅是傳授知識的需要,也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2)引導學生動手做。讓學生動手檢查桌腿是否豎直,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激發興趣,培養能力。

(3)採用個人及小組的競爭第一的方法,活躍課堂氣氛,激活學生思維,增加學習的趣味性。

本節課不足之處

由於實驗探究影響重力大小的因素,佔用了比較多的時間,以至於力的`示意圖這部分知識鞏固不夠充分,只能下一節課繼續加深,同時G=mg公式還可拓展。

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1、學生由於對科學探究的精神體會不多,進行科學猜想時,不夠主動、大膽,教師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進行有效調控,鼓勵和引導學生打開思路,大膽地進行其它猜想。

2、實驗過程中個別學生獨立意識太強,不注重配合。教師應重視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將個人競爭轉化為小組間競爭,培養合作精神、團隊意識、集體觀念。

3、個別學生動手能力弱,不敢大膽開展實驗。教師應採用有效激勵方式,關注困難學生,給予及時輔導。這也充分體現“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新課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