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通用20篇)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3.07W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通用20篇)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 篇1

本次教研,我所選的是一篇略讀課文《路旁的橡樹》。教學中我緊緊圍繞略讀課文教學的原則“略其所略,重其所重”來展開教學。圍繞課文的閲讀提示來確定本節課學習目標,讓學生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並發表對這件事的看法,感受到築路人對橡樹的愛護和對環境的保護。為此,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學生通過讀課文導語找出本節課我們的學習目標,從感受橡樹的美麗入手,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後以“橡樹應該把獎章頒給誰”為突破口,讓學生研讀課文中描寫工程師和工人們的動作、神態、語言等語句來感受到築路人對橡樹的愛護、對環境的保護這顆高尚的心;最後,讓學生通過小練筆傾訴來結束本堂課。

在備課時感覺自己的這個設計還是很不錯的,沒想到在實際的教學中落實的卻不是很好,教學內容沒有完成。反思原因如下:

一、這節課的重點就是通過朗讀關鍵句子來解決本課的重難點,可是學生連最基本的正確、流利都做不到,談何感情朗讀?學生課前的預習不到位,學生沒有把這項口頭作業放在心上,當然就不去做了。因此,教學初讀這一關一定要做紮實了,否則影響深入研讀的質量。

二、“獎章應該頒給誰?”這個問題設計的不恰當。在保護這棵橡樹中,工程師和工人都是功不可沒的',他們的功勞也是不可分割的。學生在為自己的看法找理由時,由於對文本理解還不透徹,對此還有很有困難的,在這浪費了很多時間。

三、指導朗讀不到位,在教設教學時,我是抓住“在這條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樹。它是那麼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樣。”這句話去指導學生的朗讀的,但做的還不到位,學生在朗讀方面仍很欠缺,我想此時老師的範讀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我能範讀一下,學生的朗讀效果會比較好的。

反思這節課上的真的很失敗,再接再勵吧!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 篇2

本課是略讀課文,講述的是人們在築路的過程中設法保護一棵粗壯,結實、挺拔的橡樹的故事。故事所透露的是人們對環境保護意識的增高,內容簡單,學生完全可以自主閲讀領會文章的主要內容以及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因此,本人在教學的設想上全放手學生自主學習,只是在閲讀感悟中提示一種寫法 “以小見大”。

比如,文中通過“繞樹築路”這樣一件小事,讚揚人們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品質,這種寫法屬於以小見大的寫法。本人在引導學生隨文習作中貫穿了這一寫法的運用。如何做到以小見大呢?這裏我扔掉課本,把學生引出室外,在我們校園裏有一棵插柏楊,1938年是一位姓盧的老師栽的,至今幾十年了,聽説幾次校園建設都保留了這棵老樹,第一這棵老樹在校園裏是另一道風景線,另外也是對逝去的盧老的懷念。每當老師們來到樹下,總會談起當年的好多事。學生下課了,樹下就是孩子們的樂園,這棵柏楊要兩個八九歲的孩子合手那麼粗,伸出四層教學樓頂好幾米,抬頭望不見頂端,像伸進了雲層。樹的表皮已有幾公分的裂縫,裂縫裏填滿了青苔,雜草,當然也因為樹,常讓孩子們追幾片落葉,怕扣班級的考核分,尤其是秋天……

在指導的過程中,首先通過平常所見人物動作,去表現人物品質。其次要抓住人物的'語言,對話,表現人物品質。通過一件小事,一個小的細節,一個小的片斷,來反映一個大的中心。這就是以小見大,在這種寫法上要注意兩點,這也是本人在本課中與寫作銜接的重點。第一,要抓住人物的語言,通過對話表現人物的思想。如,寫同學愛護班級,“這粉筆是老師給我們講課寫字用的,你拿一根他拿一根,老師用什麼給我們講課呢?”第二,通過動作描寫,表現人物品質。如學生寫本人的一段外貌描寫“老師一手拿着粉筆,一手推了推那幅深度近視眼鏡,然後把教室從四周到中間直到每位同學都掃了一遍,輕輕地放放下教本……”在這個環節。學生實踐練習,並要落實。從學生的習作看上去,還是很成功的,題材也較豐富“插柏楊”“老師笑了”“老師給我們認錯了”“愛笑的同桌”等。學生都能以一件小事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表達自已習作中心。

學完本課,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思想。首先本人注重訓練學生的質疑,解疑的能力,“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讓學生在質疑中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從而提高閲讀能力。其次鼓勵學生自讀自悟,從中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一種高尚,最後通過習作落實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 篇3

今天,我教學了《路旁的橡樹》這篇課文。這是人教版第六冊教材第二組的一篇課文,是著名教育家蘇霍娒林斯基寫的。考慮到在一節課裏要完成教學內容,我為孩子們選擇了這篇比較短小淺顯的課文。儘管各位領導和前輩們給了我很多鼓勵的話語,但我想起莎士比亞的一句話:保留自己的判斷!老師們為了鼓勵我才儘量説優點,我自己知道,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有一些遺憾。這隻能説明,我的臨場應變能力還不夠強,現場調控能力還有待加強,而思考和實踐是走向成熟的捷徑。

我想如果能把自己授課的過程全部攝下來,以旁觀者的角度去審視的話,一定會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學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真正做到順學而導。

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有很多地方都和我原先預料的不一樣的。每個人對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因人而異的。這就決定教師必須敏鋭地察覺他們的思維過程,從錯綜複雜的信息中提煉最值得探究的教學問題,帶領學生在文本中走個來回,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揣摩、感悟、體驗、想象去解決心中的`問題,把學和教、預設和生成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不管“風箏”飛得多遠,“線”永遠在老師的手中。在教學中,我原想以中心突破法來指導學生理解全文,但是,由於疏漏了讓學生説感受的環節,自然引不到中心句去。而且從學生閲讀的心理規律上來看,學生更迷茫的不是最後一句,而是寫工程師和工人們沉默的話。在對學生學情的估計和及時調整策略上,我顯然缺乏教學機智。我想在探究“工人們和工程師為什麼歎氣”這個問題前,還是應該先讓學生解決“馬蹄形”是什麼形狀,從而對課文意思有一個初步的概括和了解。在引出“有必要讓樹,還是把樹砍了吧?”這個問題,就更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爭辯思維,更有興趣地去讀書。

因此,教學是要充分預設的,同樣的教學內容,到不同的班級去教,過程也是不一樣的,教師最要緊的是現場靈活的調控能力。在細節上,還有很多毛病,比如一開始自己也有些緊張,説明缺少實踐鍛鍊的經驗;對多媒體課件的操作不夠靈活,導致不小心把後面一張幻燈片提前放了出來;對時間的控制不夠完美,導致教學出現了拖堂的弊端,又讓學生提問,使教學又終點回到了起點;書的設計雖然比較有新意,但是當時考慮到時間,漏了幾個小部分,還有,課堂中的討論過於形式化,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我想如果繼續改進,也許效果會更好一些。

總之,在辛苦的過程裏,我們會得到自我的提升,搞課題、上課都是一樣。我想起一個朋友的話:“做一棵會思考的蘆葦”吧!在過程裏,我們感受着快樂!同時我也要感謝我們這個團結協作的大集體,感謝你們的指導。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 篇4

《路旁的橡樹》課文語言質樸,情節簡單,通過尋常小事,不尋常的處理方法,感染學生,增強環保意識。以下是我聽了譚玲老師的授課後的幾點感受。

一、留足空間實現多元解讀

一開始,讓學生質疑,他們對高尚一詞不太理解,通過研讀課文,體會工程師內心複雜的思想鬥爭,特別是理解他如果選擇砍去橡樹,也一樣可以得到讚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讚美,但最後卻作出了這樣的選擇,讓學生懂得,在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掙扎中,能讓好的思想佔上風就是一種高尚。在教學過程中,反覆地出現課文的最後一段,讓“高尚”一詞在學生的心靈上打上深深地烙印,把這種環保意識落實到自己的行為中去。

二、人文性與工具性並舉

在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重點的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美好的行為時,除了讓學生感受他們品格的高尚,還不失時機地安排一些語言訓練。看着這個彎曲的馬蹄形進行説話練習,讓學生想象風中的橡樹在跟人們説些什麼,這樣的練習既讓學生體會到這像箭一樣筆直的公路上,這唯一的馬蹄形的彎,昭示了築路工人高尚的心靈,又讓學生在説話練習中,錘鍊了文字的準確性,提高了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三、聯繫生活拓展語文外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把學生的視線引向廣闊的'生活課堂,讓學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因此,在學完課文之後,要讓學生了解身邊保護環境或破壞環境的事例,把學生的視線從語文之河引向廣闊的生活之海。

還存在着的不足:

1、在理解課文時,過於注重了對文本的解讀,卻忽略了朗讀的訓練,如工程師與築路工人沉默不語時的場面,如果能讓學生通過朗讀加深體會,效果可能會更好。

2、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但自感放手不夠,老師扶得還較多。對於略讀課文,如何做才能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需要進一步探索實踐。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 篇5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為了保護一棵橡樹,築路工人與工程師經過精心的設計,在不改變築路計劃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樹邊拐了一個馬蹄形的彎兒,既保住了這棵橡樹,又圓滿地完成了築路計劃的故事。在本課的`學習中,主要指導學生在自主讀文中感悟環保主題,因此,在教學設計上,我讓同學們與《一個小村莊》這篇課文中的人們作對比,讓同學們自己感受築路工人和工程師的高尚品質,在他們樸實的語言和動作中,感受他們保護環境的美好情懷。

從教學效果看,基本的教學目標是達成了,主要是我有意識地在教學中深挖教材,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詞句中體會工人和工程師的心理活動。同時,在本課,我着重在於引導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的能力訓練上,我讓孩子們找出主要人物,事件與結果,在交流討論中讓孩子們盡情發揮,在引導孩子們用簡單的語句組合歸納,儘管花費的時間比較長,但學生的進一步瞭解了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但我在教學時沒有充分利用文本特點,讓學生在本文的矛盾對比中感悟工程師和工人們的環保意識,也就是讓學生在情感反差中逐步體會主題,此外,在教學本課時我還是未能讓學生真正地做到自讀理解,對於這一點我還學要更進一步思考,該如何做會更好。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 篇6

上週,在教研組上了一堂研討課,教學內容是略讀課文《路旁的橡樹》。教學中我緊緊圍繞略讀課文教學的原則“略其所略,重其所重”來展開教學。圍繞閲讀提示來確定教學目標,讓學生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並發表對這件事的看法,感受到築路人對橡樹的愛護和對環境的保護。為此,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從簡介橡樹入手;接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後以課文最後一句為突破口,讓學生研讀課文中描寫工程師和工人們的動作、神態、語言等語句來感受到築路人對橡樹的愛護、對環境的`保護這顆高尚的心;最後,讓學生通過小練筆傾訴來結束本堂課。

在備課時感覺還是很不錯,沒想到在實際的教學中,我發現自己備課那只是一種理想化的設計。有些設計在落實時發現我高估了學生的學情,如在把握課文主要內容時,我願以為有了我給予的填空題的幫助,同學們應該不成問題。可實際三年級學生對主要內容的把握剛剛接觸,只有充分地讀課文,才能在老師的幫助下,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因此在備課時要充分把握學生的學段特點。當然這一目標的達成與否與預習是否充分有關,本課學生的課前預習是安排在家庭作業中讓學生自己去讀讀課文,結果不少學生把家裏的口頭讀書作業忽略不計,當然也不去做了。沒有對課文內容有大致的瞭解,直接影響了對這件事的看法的交流。因此,教學初讀這一關一定要做紮實了,否則影響深入研讀的質量。

教學中,我覺得對於中段年級的學生的自學要平時加強學法指導。在今天的課堂上,我讓學生選擇其中一句用抓住關鍵詞的方法來學習。沒料到,不少學生傻眼了,竟然不知如何下手,於是自主學習又變成了流於形式。顯然這與平時的教學有關,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要更關注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尤其是略讀課文更應該放手讓學生根據學習提示和精讀課文中學到的學習方法來自主學習。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 篇7

上了《路旁的橡樹》一課,這是人教版國小四年級下冊第八篇課文,該文為略讀課文,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課文生字詞不多,一個課時可以解決,可以抓課文後面句子“築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入手,重點引導學生從課文找線索去理解這個句子。現將教學總結反思如下:

一、導入要富有激情,通過補充橡樹的資料,順勢提出橡樹面臨的被砍的問題,激起生共鳴。補充橡樹的資料不宜過多,重點突出便可。

二、自學與檢查的環節應放手給學生去自主學習。學生讀詞語與句子時要注意糾正讀音,特別是長句子的朗讀要注意讀出分號與逗號的停頓區別。指導學生概括文章主要內容,要滲透概括的方法,一步步指導生學會概括。

三、交流會環節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放手給學生去思考、去談感受。其中,在討論問題“工程師和工人們為什麼會沉默、歎氣?”,要多給生思考的空間,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你自己什麼時候會沉默歎氣?”學生自然而然會想到“遇上難題不能找到答案的時候”。教師要靈活處理,把問題與學生的實際拉近。

在這個環節,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工程師和工人的沉默歎氣能夠體現他們有一顆高尚的心,教師加入了生動的分角色情景模擬朗讀,教師應起好引讀的作用——

師:“工程師向工人們走來,他什麼話也沒對工人們説。”

生:“工人們也沉默不語。”

師:“工程師長久地看着築路計劃,然後把目光轉向橡樹,歎了口氣——哎!”

生:“工人們也沉重地歎着氣——哎!”

在交流的環節,學生是主體,但教師的過渡語也很重要,可以預設靈活的過渡語,引導學生去找齊能夠體現“築路人有高尚的心”的句子,如築路人是怎麼解決問題的呢?我設計了這樣的過渡語“有兩全其美的辦法嗎?”這樣的語言能夠讓學生的思維又集中在課文工程師打進楔子的環節,拋出了問題,又緊緊地回到了課文。針對這個部分,教師可以簡單講解楔子插入地下的作用(目的是規劃出築路路線,按他打進楔子後的路線將會不再筆直,會拐了個彎,像下文説的“馬蹄形”一樣。要離橡樹100米,因為他考慮了橡樹的根部的安全,保證築路過程不會影響到樹的.生長),從中也可順勢提一下“從這可以看出工程師是個怎樣的人?”加深學生對工程師人格魅力的感受。

課文最後自然段結合前面部分一起解決,考慮了這是築路前後的對比,能更好地讓生理解築路人為了保護橡樹而沒完全按築路計劃去修築公路,昇華體現了“築路人高尚的心”。

四、拓展部分是情感的昇華,灌輸了環保意識教育,準備了兩個小環節,第一環節是對課文情感的昇華,第二環節是把環保融入生活各方面的環保意識教育,時間充足的話可以完成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可以讓學生嘗試寫下來。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 篇8

我們都知道《課標》中對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求是粗知文章大意,《教參》中也明確強調,略讀課文,在方法上教師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即使有些問題沒有完全搞清楚,也可以留着今後解決。

在教學中我也清楚這些,但對其精髓可能還是沒領會明白,當學生困惑的時候總想幫忙,上着上着也就把略讀課上成了精讀課。就在前幾天第一次試教中也出現了這種情況,於是我們校長和主任就給我支了一招,説你可以根據導讀中的問題設計一張測試卷在不加重學生負擔的情況下讓學生獨立完成,這樣既做到放手,又真正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確實有道理,但能行嗎?抱着試試看的態度我又進行了第二次試教,沒想到真的可以,給我最明顯的、有別於精讀課的感覺是我可以放手了。

在今天的課堂上大家也能看到,完全是學生在交流自己的'內心感受,在認真地對待這張卷。而且經過幾次試教後,讓我體驗到了這張卷有他獨特的優勢,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在評價的介入下,我們能夠摸清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程度,還有那些個同學不行;學生對前幾課精讀課文中學習方法的掌握運用情況也能有個準確的瞭解,同時能檢測出我們在前幾課精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當然在教學中一定還有許多不足,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師能夠多提寶貴意見。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 篇9

今天講《路旁的橡樹》。

先要求學生大聲朗讀課文,説説本文寫了一件什麼事,學生説得都很詳細,像是在複述課文,我對學生説:“最聰明的孩子是把文章能讀成一句話。”很多學生再次思考,一次次的簡練,終於我們一起把課文的主要內容總結了出來。

接下來,我們抓住課文的最後一句話“修築這條路的路一定都有一顆高尚的'心。”來理解課文內容。我提示同學們從文中找到理由來説明這句話,同學們理解得比較好。很多同學找到了文中工程師和工人的對話。

“計劃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師説。

“橡樹葉也不可以砍。”工人們説。

講到這裏時,我想起了王鬆周老師處理的一課,運用對話對內容進行深思考。我問同學們:我當工程師,誰來當工人們?咱們來表演一下這句話。同學們躍躍欲試,小宏站起來了。下面是我們的對話。

“計劃是不可以修改的。”“橡樹也不可以砍。”

“路一定要繼續修下去。”

小宏不知如何回答了,吃驚的看着我,我懂她的意思,老師,書中沒有這樣的話呀。

我笑了起來。問誰能繼續和我對話。小雨站了起來。我們又進行了下面的對話。

“計劃是不可以修改的。”“橡樹也不可以砍。”

“路一定要繼續修下去。”“橡樹也一定要保護。”

“路一定要修通。”“橡樹決不能砍。”

“怎麼辦呢?”“可以轉彎呀”

説到這裏時,我明白同學們是根據後面的內容來説的,但工人們一般不會拿出方案,因為起決定作用的是工程師,我這樣引導,你這樣説“相信你會有辦法的。”這樣説更合理。

在我們兩人對話時,同學們的興趣非常高漲,有人幫着小雨説,有人為小雨加油。我觀察了一下,所有的同學都參與了進來。

課堂的預設非常關鍵,課堂上的生成更令人興奮。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 篇10

上完了《路旁的橡樹》這篇文章,有許多值得回味的地方,我覺得孩子們是最好的讀者,也是最好的老師,他們在對課文的理解和對人物的感悟都有他們的出發點。下面是我在教學中的一個小反思:

初讀課文概括主要內容時,一個學生説主要講工程師和工人們為了不砍橡樹,就把公路修成了馬蹄形。這時另一個學生表示反對,他認為工程師想砍樹,是在工人們的影響下才改變主意的。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契機,於是我向學生了解他們的看法。有七八個孩子同意後者。於是我讓孩子們仔細讀課文,找到自己的根據。孩子們找的`很認真,不一會,一雙雙小手就迫不及待地舉起來了。認為前者的孩子首先找到的根據是"工程師説:"計劃是不可以修改的"説明他認為計劃是最重要的,意思是要砍掉橡樹。馬上就有孩子反駁:“請讀這一句:他長久地看着計劃,然後把目光轉向橡樹,歎了口氣。如果他想砍掉橡樹,還會長久地看橡樹嗎?説得多好。我馬上對孩子們説:“讀讀這一句,想想他在想什麼?”一個孩子説:"他在想計劃是不能修改的"另一個孩子説:"他在猶豫。"一個孩子説:"他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時一個孩子站起來説:"他不想砍掉橡樹,也不想修改計劃,正在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工人們的話讓他做了決定。"於是我們又一起讀了這兩段。孩子們肯定了這種想法。於是我們看他們這樣做得到了怎樣的結果,一個孩子提出什麼是高尚的心。很多孩子自動舉手回答了他的問題。然後我們再回到課文中,讓孩子們找出哪些句子能表現他們的高尚,孩子們很快找到了,並且談到了自己的體會。在理解的基礎上感情朗讀了句子。孩子們熱烈地討論着,我微笑地聽着他們的見解。一個個重要的句子就在他們的辯論下輕鬆地解決了,最後孩子們達成了共識:工程師也有一顆善良的心。

這篇課文就在孩子們的朗讀感悟中學完了,大家都感覺很輕鬆。這才是真正的綠色課堂,雖然是春天的下午,雖然"春眠不覺曉',可是在今天的課堂上,孩子們沒有打瞌睡,學得興致勃勃/有滋有味。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 篇11

本課重點在於理解“築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這句話的含義,並樹立環境保護意識。所以學習課文時,選用了自由讀――默讀等方式,使學生互動起來,既培養了學生的閲讀能力,又使學生受到了環保教育,培養了學生愛護樹木、愛護自然、愛護人類生存環境的思想教育。

在教學中,一開始我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像樹,介紹瞭解橡樹的`外形特徵、生長環境和價值作用。讓學生在課文裏找出有關描寫橡樹的外形特徵、生長環境和價值作用。再尋找課文中描寫橡樹的句子:“在這條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樹。它是那麼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樣。”啟發學生自己想象這棵橡樹的形狀,説説這棵橡樹的特點,接着在黑板上畫這棵挺拔、高大的橡樹,至此一棵散發着勃勃生機的橡樹聳立在同學們的眼前,大家對橡樹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

其次通過過往人們的評價:“築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讓孩子們聯繫生活實際理解什麼是“高尚”的基礎上,思考:過路人為什麼説築路人有一顆高尚的心?從課文的什麼地方能感受到築路人那顆高尚的心?讓學生在築路人如此珍愛一棵樹這種不平常的行為中,在對生命的尊重中,在對環境的保護中,深深感受和體會築路人那顆高尚的心。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 篇12

《路旁的橡樹》是一篇略讀課文,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課文語言質樸,通過尋常小事,不尋常的處理方法,感染學生,增強環保意識。為此設計瞭如下活動:

一、結合生活實際,引入新課教學。

1.師板書“路”,引導學生説説身邊有哪些不同類型的路。

2.師現場調查:既然生活有這麼多路,那想一想,當人們在修築公路的時候,如果前面遇到了一塊巨石或一棵大樹,人們通常是怎麼做的?生根據現實説,相機引入。板題:路旁的橡樹

二、明確學習目標

指生讀閲讀提示

三、活動方案

活動一: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

思考:本文講述了一件什麼事?

活動二:再讀課文 讓高尚的愛陶冶孩子的心

討論交流:過路人為什麼説築路人有一顆高尚的心?從課文的什麼地方能感受到築路人那顆高尚的心?

一開始,學生對“高尚”一詞不太理解,通過研讀課文,體會工程師內心複雜的思想鬥爭。在教學過程中,反覆地讓學生朗讀課文的最後一段,讓“高尚”一詞在學生的心靈上打上深深地烙印,把這種環保意識落實到自己的行為中去。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重點的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讓學生感受他們品格的高尚。此外還不失時機地安排一些語言訓練,看着這個彎曲的馬蹄形進行説話練習,讓學生想象風中的橡樹在跟人們説些什麼。

活動三:聯繫生活 拓展延伸

將《路旁的橡樹》與《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進行比較,引發學生對隨意毀壞森林的思考,由毀壞森林造成水土流失的問題引發對環保問題的關注;由一個小村莊聯想到許多小村莊,由鄉村聯想到城市,由中國聯想到世界,聯想到地球——我們的家園,學生的思維隨着感情的指揮棒自然流淌。在學完課文之後,我讓學生了解身邊保護環境或破壞環境的事例,把學生的.視線從語文之河引向廣闊的生活之海。

雖然自己很努力,但回頭審視自己的課堂,還存在着一些不足: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但放手不夠。對於略讀課文,應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時間的把握上小組合作交流時間過長,在今後的調控中會更好的把握時間節奏,想課堂要效率爭取更有效地進行教學。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 篇13

這是一篇閲讀課文,作者是蘇霍姆林斯基。盧老師在這節課中充分的展示了自己的課堂特色。

一、全篇貫穿“愛”的情感,奠定整堂課的感情基調

一開始就把注意力引向老像樹,它有很多年了,是我們的朋友……很從這裏可以看出教師是為學生提供一個“愛”的感受,讓學生從這個角度去學習這篇課文。

二、學生“主體”角色體現突出且自然

1、課堂上質疑──尋疑──解疑的主動權都交還了學生,本堂課讓我們看到了學生的智慧和悟性。

2、強調個性化閲讀,尊重學生個體體驗。如:整堂課都是老師在引導着學生自己將課文讀懂、讀活,而沒有任何分析教材的痕跡。當學生提出“為什麼工程師提出未來的路鋪在哪裏呢”?“工人們為什麼停下來?”學生的'回答只是不能砍樹,愛護樹木之類的。在交流的過程中,沒有很深的見解。當學生回答不了,或者思想不能深入的時候,教師適當的引導學生讀課文,從課文中體會,從課文中找到答案。

其實,不管問題由誰提出,問題本身只是一個憑藉。我們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文章的語言,從語言中體會、感悟,獲得和作者一樣的情感。達到讀者與作者的溝通,同時通過對文本的個性解讀,實現與文本的交流、對話,從新的視角感受,加進自己的人生體驗。

所以,盧老師很好的捕捉到問題這個線索,引導學生學習全篇課文,理解語言,交流情感。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 篇14

一、多種方式落實詞語教學

詞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礎,只有教活了,學活了,才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蘇霍姆林斯基在《育人三部曲》中曾經説過:兒童大腦的自然屬性要求,對他的智力培養須直觀形象中,首先是在大自然中進行,使得思維由具體形象向着這個形象的信息“加工”轉換。如果脱離大自然,從一開始學習起就只感知詞語,腦細胞很快就會疲憊,以致無法完成教師佈置給他的工作。因此,他常常把學生帶到大自然這本百科全書裏引導學生學習,這樣的課堂是令人神往的,但我們無法把每一堂課都把學生拉到大自然中去,所以得藉助媒體等有效手段,給學生創設情境,加深理解與記憶。新課伊始,我先給學生欣賞了筆直平坦的公路和高大的橡樹的圖片,然後讓學生到課文中尋找相關的詞語,這樣的學習,讓學生增加了感性的認識,當讀到平坦、挺拔等詞語時,頭腦中會顯現出相關的畫面,對詞語的理解和運用是很有幫助的,相信這種聯想,也會延伸到他們今後的學習中,看到類似的畫面,會很自然地把這裏學到的詞語運用到自己的語言中去。另外,課文中有一個很生僻的詞:鍥子。我查了相關的詞典,發現裏面的解釋是越解釋越模糊,其實這是我們在建築工地上常見的木釘子。於是,我到學校的建築工地找了一個鍥子,當學到這個詞時,給學生展示了實物,讓學生一看就非常明瞭,也懂得了語言反映的就是我們整個生活。

二、留足空間實現多元解讀

《新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作為三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獨立閲讀能力,但對文本內涵的深層理解,離不開老師的引領。這篇課文的主旨是培養學生環保的意識。對於這一點,相信每一個學生讀完文章,都會被文中建築工人這種自發的保護環境的行為所打動,但我們要的不是語言上的巨人,最困難的是怎樣把理解落實到自己的行為中去。我覺得課文中最後一句中對於高尚的理解,可以起到助推器的作用。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我反覆地出現這一段話,讓“高尚”一詞在學生的心靈上打上深深地烙印。一開始,讓學生質疑,他們對高尚一詞是不太理解的,然後通過研讀課文,體會工程師內心複雜的思想鬥爭,特別是理解他如果選擇砍去橡樹,也一樣可以得到讚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讚美,但最後卻作出了這樣的選擇,讓學生懂得,高尚並不是非要是驚天動地的大事,在這樣的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掙扎中,能讓好的思想佔上風就是一種高尚。

另外,在讀建築工人和工程師説的話時,讓學生補充詞語,想象他們是怎樣説的,學生讀法不一,把課文中人物複雜的內心世界表現得淋漓盡致,在自己的解讀中明朗化了。

三、人文性與工具性並舉

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但縱觀這一冊實驗教材,審視我們新課程下的課堂,凸現了人文性,淡化了工具性。記得前幾天參加國小語文的培訓時,虞哲中老師曾經講過:現在的課堂要呼喚工具性的迴歸。當然我們並不是要回歸到以前只注重語文的工具性,着重字、詞、句的訓練,將文章分析得支離破碎,毫無美感,而是要努力達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因此,在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重點的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美好的行為時,除了讓學生感受他們品格的高尚,還不失時機地安排一些語言訓練。看着這個彎曲的馬蹄形進行説話練習,讓學生想象風中的橡樹在跟人們説些什麼,這樣的練習既讓學生體會到這像箭一樣筆直的公路上,這唯一的馬蹄形的彎,昭示了築路工人高尚的心靈,又讓學生在説話練習中,錘鍊了文字的準確性,提高了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四、聯繫生活拓展語文外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我們在課堂裏大談特談環保,可是學生走出課堂卻依然我行我素,那麼這就是教育的最大失敗。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把學生的視線引向廣闊的生活課堂,讓學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發現多姿多彩的美。因此,在學完課文之後,我佈置了這樣兩個作業,一是瞭解建水月亭大橋時花大量的資金移香樟樹的事例,二是瞭解身邊保護環境或破壞環境的事例。把學生的視線從語文之河引向廣闊的生活之海,而不再只是在課堂裏紙上談兵的蒼白

只要是真實的課堂,就會有遺憾。雖然自己也努力過,想離完美更近一些,但回頭審視自己的課堂,還存在着許多不足,現列舉幾點:

1、可能是理解課文時每一個一個環節都緊密聯繫,所以在分析課文時,過於注重了對文本的解讀,卻忽略了朗讀的訓練,如工程師與築路工人沉默不語時的場面,如果能讓學生通過朗讀加深體會,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2、一開始我出示了作者蘇霍姆林斯基的介紹,目的是想讓學生明白,寫這篇文章的年代是在距今三四十年以前,以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因為那時,我們都和《一個小村莊的故事》裏的人們一樣,只知道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還沒有環保意識的覺醒,以體會作品中人物的高尚,但後面的閲讀理解中卻忘了這一環節。

3、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但自感放手不夠,老師扶得還較多。對於略讀課文,如何根據三年級學生的特點,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還很困惑。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 篇15

剛讀到這篇文章,就覺得學生憑藉已有的生活經驗,是無法理解課文的。文章中工程師為了是否砍樹而猶豫,工人們不想砍樹但只能聽從命令的那種無奈,這兩者的心理過程其實很複雜,老師要幫助學生去體會。

在教學時我利用了課文插畫,讓學生通過想象來感悟課文。一開始當學生讀到“它是那麼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樣。”這句描寫橡樹外形的句子時,並沒有多少感情。“哨兵”他們沒見過,“粗壯、結實、挺拔”的樹也比比皆是。這時我指導學生看課文插畫,畫中橡樹邊有幾輛汽車,畫得很小,這就襯托出了橡樹的高大。同學們一看到在橡樹邊顯得那麼小的汽車時,都發出了驚歎,這聲驚歎其實就是工人們和工程師為砍樹而猶豫的原因。在不需要我多加描述、解釋的`情況下,一幅畫就幫助他們理解了。

課文的難點是理解工程師和工人的心理變化。學生之所以難理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工程師和工人在築路時有哪些權利,什麼又是不可以做的。學生很天真,他們認為改設計方案很簡單,這樣就無法理解工程師和工人們的沉默不語和那沉重的歎氣聲。所以接下來我就為他們講解築路工人和工程師的工作及權利,以及違反規定之後可能會有的後果。學生聽了老師的講解後,理解起課文內容更容易了,這時我又和學生一起將整個故事重現,用老師的述説、動作、語言,將學生帶到施工現場,進一步體會。並讓學生將工程師和工人的想法説出來,培養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也許學生説的和教參中的標準答案不一致,但只要是合理的都應該肯定。

我們經常説讀中悟,但只有理解課文內容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讀,連最基本的意思都不明白,讀再多也是徒勞。其實現在很多課文中都出現與學生已有生活經驗不符的情況。這時更重要的就不是朗讀,而是瞭解時代背景、那時人們生活習慣等有助於感悟課文的細節。比如:《燕子專列》中政府包車之舉為什麼讓人欽佩?那就要向學生介紹當時的生活環境,以及包一列火車政府所要付出的物資多少,適當的瞭解這些對理解文章是非常有效的。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 篇16

《路旁的橡樹》是人教版第六冊略讀課文,作者是著名教育家蘇霍娒林斯基。課文寫人們在兩座大城市間要修一條路。一棵橡樹擋住了計劃中的路,為了保住大樹,修路的人把路彎曲成馬蹄形。過往的行人不約而同地讚歎築路的人有一顆高尚的心。本文內容簡潔,行文時有不少空白,比如工程師和工人們心裏想的`話。因此本課的教學以自學為主,利用教材,激發想象,填補空白,激發學生熱愛綠色熱愛生命的感情。在教學中我自認為比較滿意的有以下幾點:

1、以舊導新,激發興趣

複習《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既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又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

2、自學質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本堂課我採用多種方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拋棄一切無效的活動,讓他們讀、思,讓他們交流,使課堂展現生命的靈動。

3、拓展延伸,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學生完全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提了一個問題:假如你參加了這次修路,你還能想出什麼好辦法嗎?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是,同學們想出了不少的辦法。其中一個男孩的方法還不錯:以橡樹為中心修圓形路,既美觀又醒目。

4、以讀促悟,昇華情感

教學中我始終將一個“讀”字貫穿課堂始終:讀通——讀懂——讀活,步步落實,層層提升。

但由於我在備課時比較注重備教材,因此在學生質疑時很多問題超出我的預設,幸好這篇課文淺顯易懂,才沒在課堂上出現被學生難倒的尷尬局面。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 篇17

《路旁的橡樹》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主要講築路工人們在修建一條公路,在這條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橡樹。幾年過去了,這條筆直的公路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人們都讚歎築路的人有一顆高尚的心。我班學生已基本學會了自己閲讀的方式,因為有了前一課《一個小村莊的故事》的鋪墊,我覺得我班學生對這課的學習應該是很輕鬆,所以我要求學生運用學過的閲讀方法,獨立閲讀,交流合作,讀懂課文。本課重點在於理解“築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這句話的含義,並樹立環境保護意識。所以學習課文時,選用了自讀——選讀——質疑——解疑等方式,促使學生生生互動起來,既培養了學生的閲讀能力,又使學生受到了環保教育,培養了學生愛護樹木、愛護自然、愛護人類生存環境的思想情感。

我通過提問前一課的知識導入了新課,再通過播放課件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像樹,通過尋找課文中描寫橡樹的句子:“在這條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樹。它是那麼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樣。”啟發學生自己想象這棵橡樹的形狀,説説這棵橡樹的特點,請一位同學上台畫出他心目中的這棵挺拔、高大的橡樹,全班同學再加以改進和補充。至此一棵散發着勃勃生機的橡樹聳立在同學們的眼前,大家對橡樹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

其次通過過往人們的評價:“築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讓孩子們聯繫生活實際理解什麼是“高尚”的基礎上,思考:過路人為什麼説築路人有一顆高尚的心?從課文的什麼地方能感受到築路人那顆高尚的心?讓學生在築路人如此珍愛一棵樹這種不平常的行為中,在對生命的尊重中,在對環境的保護中,深深感受和體會築路人那顆高尚的心!整堂我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自讀,提出問題,大家解疑課堂非常的活躍,課堂上把質疑——尋疑——解疑的主動權都交給了學生。使學生很快的理解了“築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

學生通過尋找高尚的行為和高尚的心靈,深入學習課文的語言,從語言中體會、感悟,獲得和作者一樣的.情感。同時通過對文本的個性解讀,實現與文本的交流、對話。而適時加進對修路工程的瞭解,從新的視角感受,加深對築路人為保護橡樹而做出的各種努力和犧牲的瞭解。最後通過與《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進行對比,更加突出工程師和築路工人強烈的環保意識。

最後由《路旁的橡樹》引發學生對隨意毀壞森林的思考,由毀壞森林造成水土流失的問題引發對環保問題的關注;再結合我市開展的三創一辦的活動讓學生進行了課外延伸很好的對學生進行了環保教育。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 篇18

本篇課文是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主要講築路工人們在修建一條公路,在這條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橡樹。幾年過去了,這條筆直的公路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人們都讚歎築路的人有一顆高尚的心。從築路工人與工程師的言行可以看出,他們保護橡樹的行為完全是自發自覺的,換句話説,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已經成為了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意識。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求是讓學生運用學過的閲讀方法,獨立閲讀,培養閲讀能力。根據這一目標,我從以下兩方面着手進行學法指導:

一、採用提問填空法,培養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的能力

閲讀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對於三年級學生,就要逐步培養學生概括主要內容能力。本文是一篇寫事文章,而且對話比較多,沒有明顯的中心句,所以要把主內容説清楚又簡潔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採用了“提問法”和“填空法”,引導學生把課文內容説清楚。在實際教學中,我覺得這一學法指導比較有效,既減低了學習難度,又進行了學法指導。

二、抓住重點詞,培養學生閲讀感悟的能力

閲讀本文,重點要體會人們在保護橡樹的過程中體現出的一顆高尚的心,從他們的行動中受到啟示,增強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圍繞這一重點,我從抓中心詞“高尚”入手,通過對“高尚”詞義的理解,提出質疑:人們為什麼僅僅通過路旁的一棵橡樹這樣一件小樹,要不約而同地讚歎築路工人有一顆高尚的心呢?然後抓住“橡樹”、“工人們”和“路”三方面進行體會。

首先,通過抓住描寫橡樹的句子,體會到這是一棵美麗的'橡樹。在此基礎上,我補充了橡樹的生長資料及舒婷的《致橡樹》選句,讓學生體會到這更是一棵富有生命力的橡樹。這一環節的教學比較成功,尤其是資料的補充,更加深化了文本,使學生深切體會到人們保護的不僅僅是一棵樹,更是一個生命!為提煉文章的主旨起了鋪墊作用。

然後,通過抓住工人們的言行,體會高尚的心。這一環節主要引導學生抓住兩個“歎氣”體會人們的內心想法,通過想象人們的內心世界,感受人們對橡樹的愛。

最後,抓住馬蹄形路進行體會。這一環節主要抓“筆直”和“彎曲”的對比,體會人們為了保護橡樹而不惜代價的高尚品質。

這篇課文曾也有老師上過研究課,但都覺得比較難上,感覺內容淺顯,沒有什麼可挖掘之處,上出來的課比較貧淡。所以,我就繼續挑戰這一課,通過嘗試,總體感覺還可以,學生學習興趣也比較高,理解也比較到位。但我覺得教學設計還可簡化,學生自主學習還不夠多,老師引得還是偏多,語言文字的訓練還可挖掘。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 篇19

《路旁的橡樹》是一篇略讀課文,是著名教育家蘇霍娒林斯基寫的。《路旁的橡樹》講述的是一棵粗壯、結實、挺拔的橡樹的故事。在修築公路的過程中,工人們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的橡樹,為了保護這棵橡樹,築路工人與工程師經過精心設計,在不改變築路計劃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樹邊拐了一個馬蹄形的彎兒,既保住了這棵橡樹,又圓滿的完成了築路計劃。課文語言質樸,情節簡單,通過尋常小事,不尋常的處理方法,感染學生,增強環保意識。

課上,我讓學生自讀課文,完成兩個學習目標。

1、同桌互讀課文,小組合作解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和疑惑的'問題。小組無法解決的提出來全班解決。

2、想想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讓學生根據事情發展的“起因、經過、結果”來梳理文章的線索,最後讓學生説課文講了什麼事,總結出全文的主要內容。並告之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可以根據描寫順序,特別是寫事的文章,可以抓住事情“起因、經過、結果”來概括。學生掌握情況不理想應該給學生討論的時間效果會好一些。

對於略讀課文,如何做才能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需要進一步探索實踐。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 篇20

今天上午上《路旁的橡樹》一課時,我想先讓學生熟讀課文後再講課文內容,這樣上的課堂不會太冷清,因為在這之前,我曾經自己把課備好了,忘記讓學生熟讀課文了,以至於課堂上舉手回答問題的寥寥無幾,所以,我這節課我先讓學生熟讀課文,當我走到班級裏學習最差的王少峯同學的跟前時,發現他只是嘴脣動但是沒聲音,我感到很奇怪,就俯下身子對他説:“你能給我讀一遍嗎?”迫於老師的威嚴,他膽戰心驚的讀着,當遇到不認識的生字時候就跳過去。一個生字還好説,可是一句話裏好幾個不認識的字,他就不説話了。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只是嘴脣動而沒聲音。從他的.眼神中我可以看出他想學,但是自己卻不會,於是我就見機讓他當全班的老師,我當他的老師,我讀一遍,他讀一遍,然後學生跟他讀一遍,讓他找到自信。

在板書的時候,我以簡筆畫的形式來講課文,這樣學生容易理解,當我畫出高大的橡樹的時候,有個學生説老師畫的像棉花糖,當時我心裏想湊合看吧,只要知道是什麼就行了,可當我問到“什麼樣的橡樹”時候,那個學生卻真的説“棉花糖的橡樹”當時全班哈的一聲全笑了,我的臉一下子紅了,現在想想簡筆畫對老師來説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