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測量降水量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03W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測量降水量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測量降水量教學反思

測量降水量教學反思1

本課在上課中有如下問題:

1、學生會把降水和降雨混淆,降雨只是降水的一種形式,需強調。製作雨量器時,器材的選擇,學生一般沒有上下口徑一樣的玻璃杯,那麼可以用等近似圓柱的飲料瓶代替(或用一次性紙杯代替),降低難度。而且,雨量器的底部需要平整的,如果不平整可以在底部放些許水。刻度必須是從平整的地方開始量。杯子的口徑對降水量的`測量有沒有影響,這點學生較難理解,還是自己講解的不夠清楚。

2、降雨量的劃分,學生在短時間內很難記住,需要多次反覆記憶。學生容易將降水量的單位毫米與毫升混淆。雨量器的製作不算難,也可以讓學生回家動手製作,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測量降水量教學反思2

這是四上第一單元第五課的內容,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瞭解到降水量是天氣日曆中的重要數據,根據經驗會將降雨量分為小雨、中雨和大雨。本課以説一説降水形式有哪些導入,學生都能説出雨、雪、冰雹,但也有人會説到霜、霧,在這裏沒有將霜和霧這樣不能測量的水歸為降水量,因為降水量是指從天空降下來的`液態或固態的水,解釋之後應該不難理解。

現在這個季節最常見的還是雨這一種降水形式,恰好上週又剛剛下過雨,於是讓同學們回憶下上週下的是什麼雨。有人説是中雨,有人説是小雨,為了讓同學們能夠更清楚地説出判斷依據,我又放了一段大雨視頻,視頻中雨聲很響,地面積水很多,車開過也會激起水花,再讓同學們來説一説憑什麼説上週的是小雨或中雨,視頻中的是大雨或暴雨。有同學説到可以通過雨聲(聽)判斷,有同學説到通過看地上激起的水,也有同學説用一個杯子/量杯去積水,積到多下的就是大雨,但沒有同學説到可以看雨是成滴下下來還是成線下下來。

雨量器的製作沒有讓同學們操作,雖然知道製作簡易雨量器是教學要求,但由於劃刻度太浪費時間,所以課堂上只集體學習瞭如何製作,動手製作作為回家作業。在學習中有三點:1、透明杯子必須是直筒型的(出示大三個杯子,一個是圓口直筒、一個小圓口直筒、還有一個是非直筒明確什麼是直筒);2、透明杯子要15釐米以上(學生能想到是防止雨太大,雨溢出無法測量);3、製作刻度條時以毫米為單位,零刻度與杯子內側底部對齊。

在出示三個透明杯子時有人認為大圓口、小圓口直筒杯子都可以,但也有同學認為只有一個可以,那就只能通過實驗來驗證,儘管在實驗前學生自己也提出了要儘量模擬地像真實下雨,也就是平行組灑水時間要相同,灑水壺拿的高度要相同(使雨一樣大)。但由於種種原因有些小組還是無法嚴格做到導致有幾組平行組最後測得數據不一樣,那就只能重新再實驗。另外由於灑水壺數量有限,也無法做到人人蔘與。

測量降水量教學反思3

降水量是天氣單元學習的第二個天氣特徵。在聚焦環節,出示水在自然界的三態循環的圖片,請學生闡述水的循環過程,這不僅是對前面溶解單元相關知識的鞏固與複習,還順勢導入了今天的教學內容。那自然界中有哪些降水形式呢?有了前面的複習,學生自然就能説到下雨、下雪、下冰雹等。探索環節,我們怎樣才能知道雨下得究竟有多大呢?學生會説到看雨的大小、雨下的密不密等等。我們常常在天氣預報中聽過大雨、小雨、中雨、暴雨等等,區分的標準是什麼呢?我們根據什麼來分的?引出降水量。什麼是降水量呢?從天空降落到地面上液態或固態水,未經蒸發、滲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積聚的.深度,它的單位是毫米(mm)。測量降水量的工具是什麼呢?播放介紹雨量器的微視頻。這是氣象學家測量降水量的工具,我們可以製作一個簡易雨量器。播放製作簡易雨量器的微視頻。需要的實驗材料有透明直筒杯、寬的透明膠帶、安全剪刀、刻度紙條。

(1)在這裏,第一個班嘗試讓她們製作了刻度紙條,但是學生畫的不是很標準,而且很費時間,所以後面的班級我給它們直接打印準備的刻度紙條。

(2)透明直筒杯子,由於透明直筒的杯子也不是那麼容易找,所以我提出假如用礦泉水瓶製作的話,上部分是直的,底部是凹凸不平的,怎麼辦呢?學生説到把下面割了再補平,有沒有更簡單的辦法?學生説到填,拿什麼填?有學生會説到水。所以我們貼刻度紙條的時候0刻度往上一點,從直的部分開始貼。口徑大小不同的塑料杯會不會影響降水量的測量呢?學生會有誤解,認為口徑小的塑料杯測量的降水量要大些,反之小些。在這裏,我播放了微視頻(用浴室噴頭模擬下雨測試不同口徑大小杯子是否會影響測量降水量)幫助學生理解。

(3)安全問題。為了防止學生用剪刀受傷,我是要求學生讓家長幫助把礦泉水瓶的上面的部分割開,如果沒有剪的,我是請同學舉手,我來操作的。發佈用簡易雨量器測量模擬降水的任務。怎麼來判斷降水等級呢?出示24小時降雨等級標準,幫助學生認識,簡單記憶。最後在班級課堂用澆花的噴壺進行模擬降水,演示正確讀數,然後根據降水量判斷等級。最後拓展,怎麼測量雪、冰雹的降水量呢?學生能夠説到等它融化,再進行測量。

測量降水量教學反思4

《測量降水量》是20xx年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四課。在本課的教學中,要讓學生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來測量;學會製作簡易的雨量器,並學會用簡易雨量器測量降水量,會使用區分降雨強度的雨量分級表;保持對天氣現象觀測的濃厚興趣,培養認真仔細的`觀察習慣,能在課後持續地進行降水量的觀測。

經過實際教學實踐後,有一些感悟和體會,現將本節教學的得失簡單總結一下。

收穫:

本節教學中,學生了解了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來測量。初步學會了製作簡易的雨量器,並學會了用簡易雨量器測量降水量,並學會了使用區分降雨強度的雨量分級表。學生參與積極性較高,學習效果較好。

不足:課前準備仍不夠充分,製作材料缺乏,學生粘貼刻度條要到前面來抹膠水,耽誤了時間。製作過程中指導不足,有一組學生刻度條貼的過高,沒按要求把零刻度線與容器內部的底面對齊,導致返工重做,也耽誤了教學時間,導致上課有些壓堂。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要不斷吸取經驗教訓,揚長避短,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測量降水量教學反思5

降水量的測量這一課,我精心做了準備,製作了課件,想好了思路,比起以前的課應該算是準備充分了,可是上完課後還是覺得效果不是很好,我仔細分析了下主要原因如下:

1、課件設計不是很合理,條裏不是很清楚,環節與環節的銜接不是很緊湊,以至於課堂上出現了講完了這一部分內容,下一部分內容忘記了,或者是引不出來了。再就是課件內容,沒有很生動的圖片,以至於讓學生學完內容,沒有引起學生的.注意。

2 課堂內容準備的不是很充分,課堂的整個思路還沒有很明確的調理清楚,課堂怎樣導入,課堂內容究竟包括哪些,沒有去環環想清楚,所以導致課堂內容不緊湊。

3、自制簡易雨量器這個環節,很可惜的是沒有讓同學們準備好材料,沒有具體讓同學們動手親自做一做,只是説説就算了。應該説很可惜。

從學生效果方面講,應該算是良好,學生知道了這節課重點與難點,基本內容算是知道了,就是有的地方還不很細緻。以後吸取這節課的教訓,努力把課堂完善好。

測量降水量教學反思6

本節課主要目標是讓學生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來測量,並學會製作雨量器以及用自制雨量器來測量降水量。

上課時首先是以降水的形式有哪些來引入,關於這個問題很多學生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回答也是千奇百怪,所以也讓我反思平時應該多介紹一些關於天氣的.專業名詞,拓展知識面。

整節課的主要活動就是製作雨量器和模擬降雨,活動操作比較簡單,學生的活動積極性很高。刻度條由我來提供,學生只需要將刻度條貼在雨量器上面即可,製作完成後小組上講台展示分享,其餘小組評價,最後選出做的最好的一個作品來進行模擬降雨過程的展示。在這個步驟上,開始想的是每個小組都進行模擬降雨,但是在一個班上完課後發現時間不夠用並且整個過程很亂,有些同學會趁亂玩灑水壺。針對這些問題,最後調整了後改為選一組學生進行展示模擬降雨的活動。

測量降水量教學反思7

《降水量的測量》是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五課的內容,本課講述的是天氣日曆中形容天氣的另一個特徵降水量。首先讓學生知道降水包括很多形式,下雨、下雪、冰雹等都是降雨的形式。降水量可以用雨量器測量,首先介紹雨量器的製作方法,書本上有詳細的介紹,讓學生對照書本學習製作的方法。老師再提醒製作雨量器需要注意的問題,如選擇的器材必須是上下口徑一樣大的,必須是透明的等。再講到測量降水量,降水量分為不同的等級,不同的等級有不同的`降水範圍。

本課中,學生會把降水和降雨混淆,降雨只是降水的一種形式,需強調。製作雨量器時,器材的選擇,學生一般沒有上下口徑一樣的玻璃杯,那麼可以用“酷兒”等近似圓柱的飲料瓶代替,降低難度。而且,雨量器的底部需要平整的,如果不平整可以在底部放些許水。刻度必須是從平整的地方開始量。杯子的口徑對降水量的測量有沒有影響,這點學生較難理解,還是自己講解的不夠清楚?降雨量的6個等級的劃分,學生在短時間內很難記住,需要多次反覆記憶。學生容易將降水量的單位毫米與毫升混淆。雨量器的製作不算難,應該讓學生回家動手製作,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測量降水量教學反思8

《降水量的測量》這一課要讓學生製作一個雨量器,主要是讓學生製作一個刻度線,貼在直筒玻璃杯的外面。課前,我想到學生的製作速度可能不快,因此在材料的準備上,我用即時貼代替白紙,讓學生在即時貼上畫刻度,這樣就節省了粘透明膠帶這一環節。

在上這節課之前,我覺得這個製作應該不成問題,也非常簡單。但沒想到,學生的畫線水平是非常差的,有的學生不知道如何畫,怎樣起筆,且速度超慢。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我在學生畫線之前已經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指導,而且是邊示範邊指導的,告訴學生先畫一條直線,底部標為0,再像直尺刻度一樣畫下來。在看到學生畫線能力如此差的情況下,我原來設計讓學生畫100MM的刻度,後來改為畫60MM,但大部分學生的製作時間花了近半節課。這樣一來,就導致了下面關於雨量的'實驗和雨量大小的判斷非常匆促。

課後,我從數學老師口中得知,這屆四年級學生的數學能力很差,特別是畫圖能力。如果不畫刻度線,學生更會將雨量的單位:毫米還是毫升搞混。那麼如何從學生現有水平出發,加快畫刻度線和製作能力,提高教學效益呢?

我在後來材料準備上,利用即時貼的背面來畫刻度線,因為背面剛好有像尺子一樣一釐米一段的長度標記。如果用這個來畫圖,學生只要標上數字,畫出毫米刻度線就可以了,速度會大大提高。不過要準備一個透明膠帶進行粘貼。

測量降水量教學反思9

本節課學生容易將降水和降雨混淆,所以要強調降雨只是降水的一種形式。

製作雨量器時,器材的選擇粗細可以不一樣,影響不大,在這裏解釋的時候,我想了很久怎麼解釋,後來我覺得可以這樣來,假設粗細不同的直管的天空上掉下來100滴雨水,粗管將100滴雨水全部收在容器中了,那細管是否也可以呢?粗管和細管接受水的能力一樣嗎?哪個容器中水接受得多但是上升得慢,哪個容器水接受少但是上升得快呢?最後其實我們只看降水的高度而不看多少,然後大家就能理解其實粗細不同的直管,並沒有什麼影響。另外在製作中還必須強調直管的上下口徑一致,可以以一種不同口徑的和塑料直筒接收雨水的能力舉例,然後看降水的高度是否一致。

另外,學生一般沒有直筒這種玻璃杯,可以用近似圓柱的飲料瓶代替,下部如果不平整可以先加入適當的`水使其平整,將“0”刻度線提高。本課的重難點是讓學生理解杯子的口徑對降水量的測量沒有影響。降雨量的六個等級學生一般很難記住,需要在課堂上反覆提醒記憶,在課堂中也應強調毫米和毫升的區別,以免學生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