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5.07K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角的度量》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

“角的度量”是在認識了角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因為這部分內容數學概念多,知識點多,比較繁瑣,在以前的學習中出現的較少,操作的要求比較高。其中量角器的中心與角的頂點重合,0度刻度線與角的一條邊重合,以及讀數是看內圈的刻度還是外圈的刻度都是本節課的'重難點。

在課堂上我儘管使用了多媒體演示量角過程並示範量角,量角步驟也再三強調,可對於有部分學生而言,量角的過程還是那麼艱難。

1.頂點和中心重合簡單,而把零刻度線與角的一邊重合,另一邊在刻度內找刻度確非易事,內外刻度分清更是難,學生碰到角的邊太短找不到刻度,延長的時候沒把射線畫好,造成誤差很大。

2.量角時,不知道讀哪個數據。由於角的畫法的變換性以及量角器的擺放的不確定性,再加上學生對於量角器掌握不是太清晰,導致部分學生讀錯數。

3.對於學生的掌握情況不能面面俱到。

由於本節課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學生在自己擺量角器,自己量角,自己讀數,所以我不可能兼顧到每一位學生,肯定有遺漏的學生。

總之,在今後的《角的度量》的教學中,應時刻抓住學生薄弱的地方,進行錯例分析,反覆強調,個個過關。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2

《角的度量》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認識量角器,會用量角器度量各種角的度數。

曾看見過學生拿着量角器手無足措的樣貌,用量角器的直邊和圓弧夾的角比在角上,原先學生找不到量角器上的角。所以我設計了讓學生在量角器上找角,並讓學生在紙量角器上畫出各種不一樣大小的角,這樣在動手過程中認識了量角器的中心點、0度刻度線、內外圈刻度、1度的角,還掌握了度數的寫法。之後我讓學生觀察畫在紙量角器上的各種角,找找它們的共同點:角的頂點都在量角器的中心點、都有一條邊在0度刻度線上,從而讓學生明白量角的本質就是讓量角器上的角與要量的角重合,也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重疊在要量的'角上。怎樣重疊呢?我安排學生討論,並且動手操作。經過討論與操作,大部分學生都能説出;量角器的中心點與角的頂點重合、0度刻度線與角的一條邊重合,角的另一條邊所對的刻度線表示的度數就是這個角的大小。這樣量角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經過這節課我認識到教師的教怎樣才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學。這節課的學習,學生不僅僅會量角,還理解了量角的本質。也正因為理解了量角的本質,學生變得“自能”“自得”了,真正實現了在技能教學中還學生一個獨立思考與創新的空間。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3

角的度量是國小數學教材第八冊第單元的內容,教學目標一是讓學生通過學習知道計量角的常用單位是“度”,認識表示度的符號“。”;二是認識量角器,會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這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射線和角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它是學習畫指定度數的角和計算角的和差的基礎。課中知識點較多,而新知識又較抽象、枯燥。以往大多是教師講,學生看的形式。這節課上我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方式,充分利用多媒體這一信息技術,使學生在自主探究和操作中積累感性認識,逐步形成較為熟練的測量技能。

通過目測大小比較接近的角來引出量角的工具——量角器。認識量角器是通過學生自己觀察、小組合作、教師引導的學習方法。其次是讓學生自學課本,瞭解內外圈刻度的作用。並採取了邊操作邊學習的方式,使學生將書本上的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鞏固新知:設置了幾個判斷題,讓學生在實際測量中看到內外圈刻度的區別,明確我們在讀熟的時候是讀的哪個數。然後通過實際度數,猜一猜的小遊戲,鞏固了這一知識點。最後回到開課時的問題:“角2和角3哪個大?”學生用量角器就可以輕輕鬆鬆解決問題了。在實際上課的時候,課堂情況千變萬化,與我們的設計是會有出入的。學生不會完完全全按照我們預設的`情境去一步一步走完課,這就要求我們有一定的課堂應變能力。

認認識量角器是學習讀數和量角的基礎,而量角器對學生來説是較為陌生的。他們對它充滿了好奇心和新鮮感。在此我讓學生先自己觀察量角器,給學生一個初步的感知,學生極易發現上面有很多的刻度和刻度線。但中心點學生髮現較難。可在課上有一學生髮現:“老師我的量角器上有一個小洞”。又有一個學生髮現:“我的量角器上沒有小洞,中間有一個相交的點”。此時我及時捕捉學生觀察中的亮點,順着學生的思維及時引導學生認識了這個小洞、相交點就是量角器的中心點。還有學生反反覆覆搞不清楚如何做到“兩對齊”,如果角是端端正正的角,他能正確測量,角發生變化,就找不到中心點了,好不容易中心點對齊了又那條零刻度線又偏了。我就讓他先找點,點對齊了再找線,一步一步來,還是可以正確測量的。在測量角的大小時,電腦演示出不同位置、不同大小的角,媒體上量角器的移動使學生清晰地瞭解量角時如何放置量角器,如何看刻度。課件的演示效果較好,而且節省時間,形象生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縮短學生自主探究後表述的時間,觀察和比較能力得到了發展。

就課堂教學而言,信息技術的運用只是手段,它更應與學科進行整合。現代信息技術給學生的自主探究帶來了樂趣,更給人以啟迪。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力求使電腦從教師的演示工具轉化為學生的認知工具,從而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4

“角的度量”這節課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之上,學習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因為這部分資料數學概念多,知識盲點多,幾乎沒有舊知識作鋪墊,操作程序複雜:頂點和中心點重合,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看另一邊在量角器上的刻度,還要分清內外刻度。所以這部分資料的學習對於動作不夠協調的四年級學生來説是個難點。學生學習這個知識常見的.問題有二個: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

本課教學中,我給了很多的時間讓學生觀察、動手實踐,向他們供給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中交流的機會。首先,讓學生回憶測量線段的長短、物體質量分別需要什麼工具?角的大小用什麼測量?這樣引起學生產生探究的慾望,激活學生思維的有效問題。

教學時,先經過課前小研究讓學生自我認識量角器,讓學生觀察量角器,經過觀察你會發現什麼?課上開始,同桌之間相互説説,然後小組交流討論,每小組彙報討論結果後,我根據彙報結果進行歸納總結,教學測量角的大小時,如何讓學生能夠正確地學會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先讓學生試着量,然後説出測量度數及方法。測量結果不盡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準確,語言不如教材那般準確。但學生的思維在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然後讓學生實際操作,除了指名上來量角,團體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組互相學習量角方法,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動手量,看看別人是怎樣量的,會的同學教教不會的同學。經過動手操作訓練,學生基本上學會了量角的大小方法,教學效果不錯。

但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由於學生的綜合素質不高,運用自主學習造成後面知識教學時間上比較緊迫。這就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加強學生綜合本事的培養。

總之,應對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我將真實地對待,坦然地看待,將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加強“新理念”的再學習、再實踐,相信自我能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中成長,在不斷的自我實踐中發展,在不斷的自我成長中創新。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5

教材分析:

例3給出一個角,要求學生用三角尺上的角去度量這個角的大小。用三角尺上的哪一個角去量,可以自由選擇。由於三角尺上角的大小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與表達各不相同。如果用三角尺上較大的鋭角去量,那個角正好等於較大鋭角;如果用三角尺上較小的鋭角去量,那個角正好等於較小鋭角的2倍;如果用三角尺的直角去量,那個角比直角小。教材安排這些測量活動的目的有兩點:一是讓學生明白,測量角的大小就是尋找一個大小已知的,並且與被測量角大小相等的角;二是讓學生體會,準確測量角的大小,要有統一的度量工具和計量單位,這與測量長度需要統一的長度單位,測量面積需要統一的面積單位,測量容量需要統一的容量單位是一致的。

量角器是常用的度量角的大小的工具,例3着力教學量角器的構造和計量角的單位。先觀察量角器的圖畫,説説量角器上有些什麼,瞭解量角器的結構。然後指出計量角的單位是“度”,並在量角器上表示出1度角有多大。

量角器的構造比較複雜,學生觀察量角器會看到它是半圓形,上面有許多刻度線,所有刻度線都相交於量角器的中心點;以中心點為頂點,任意兩條刻度線為邊,都能組成一個角;量角器上像這樣的角有許許多多,而且形成的角的大小不同。還會看到量角器上的兩圈數,都是0、10、20……90、100……180;兩圈數的排列分別從左到右、從右到左,方向剛好相反。就大多數學生而言,都能看到量角器的形狀以及它上面的刻度線、數字,但想不到中心點與兩條刻度線組成一個角。想到這一點十分重要,關係到量角器量角方法的原理,應該引起教學的注意。1度的角比較小,教材在量角器上表示出1度的角。讓學生清楚地看到,量角器上每相鄰的兩條刻度線都組成一個1度的角。2個1度的角連起來就是2度的角,幾個1度的角連起來就是幾度的角。

量角器上,把半圓平均分成180份,有內外兩圈刻度。內圈刻度從右往左依次是10°、20°、30°……180°,外圈刻度從左往右依次是10°、20°、30°……180°。教材要求學生“從右邊起,依次找出0°、20°、90°、135°、180°的刻度線”“從左邊起,依次找出這些度數的刻度線”。教學不僅要完成這些活動,還要體會0°刻度線和20°刻度線組成20°角,0°刻度線和90°刻度線組成90°角,0°刻度線和135°刻度線組成135°角,0°刻度線和180°刻度線組成180°角,從而進一步體會量角器上有許許多多個大大小小的角,而且每個角的度數都能看出來或算出來。

認識量角器以後,就能使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大小。設計的教學活動線索是“圖示方法——模仿操作——交流體會”。先圖畫演示怎樣把量角器正確地放到要量的那個角上,看出這個角是多少度;再照樣子用量角器在教材上量一量,經歷量角器量角的操作過程,初步學會使用量角器;然後交流用量角器量角的體會。一要體會量角器的中心點和角的頂點重合,0°刻度線和角的一條邊重合,就能在量角器上找到一個與要度量的角大小相等的角。量角器上的角有多少度,被測量的那個角就是多少度,從而明白量角器量角的原理。二要聯繫上面的操作,説説使用量角器的方法與要領,掌握正確使用量角器的技能。三要體會有了量角器以及統一的計量單位“度”,就能準確測量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角的練習由易到難地編排。“練一練”裏的量角,都使用量角器的外圈刻度線。第1題已經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只要看量角器上的刻度,就能説出各個角的`度數。第2題要把量角器放到角的上面,量出各個角的度數。由於只使用量角器的外圈刻度線,把量角器放到角上不是很難。練習十三第9、10兩題裏的量角稍難些,一是把量角器正確放到角上比較難,二是選擇量角器的內圈刻度還是外圈刻度比較難。為此,第9題的圖畫裏已經把量角器放到角上,只要根據與角的一條邊重合的0°刻度線,選擇量角器的外圈或內圈刻度,就能得出被測量的角的大小。第10題的圖畫裏,也示範了量角器放到角上的`方法,減少學生測量中的困難。

需要注意的是,教材沒有用文字語言講述使用量角器量角的操作步驟,希望學生通過觀察教材裏的測量,聯繫自己進行的量角活動,交流體會並總結使用量角器的方法。練習十三第8題,給出四幅用量角器量角的圖畫,其中三幅使用量角器的方法都不對,或是量角器的中心點沒有和角的頂點重合,或是沒有把量角器的0°刻度線與角的一條邊重合,或是沒有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教材問“(這些)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是否正確”,引導學生在辨析正誤和改正錯誤的過程中,學會正確使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估計角的大小是比較難的。“練一練”第3題給出了兩個角,要求學生判斷“兩個角的大小一樣嗎?先估計,再用量角器量”。題目不要求説出每個角的大小,它們的度數仍然可以用量角器量得。這道題要讓學生明白:角的大小與畫出的邊的長短無關,與其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因為角是同一頂點的兩條射線組成的圖形,射線只有一個端點,是無限長的。儘管畫出的兩個角的邊長短不同,以射線的觀點看待角的邊,就能理解這兩個角同樣大。練習十三第13題估計少先隊隊旗中三個角的度數,可以利用第6題量得的三角尺的各個角的度數進行估計。如隊旗上的∠1和三角尺上最大的角差不多,應該是90°;∠2比三角尺上的45°角大些,∠3比三角尺上最大的角大些,這兩個角的度數也能有所估計。培養估計角的大小的能力,可以讓學生反覆觀察三角尺上的各個角,記住每個角的度數,作為估計角的大小的參照。

實踐反思:

1.學生在課始對用量角器量角是非常感興趣的,都渴望能自己動手自己解決問題,但我在教學時,沒有很好的利用學生的這點好奇心理,在課始最重要的10分鐘,沒有能抓住學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時刻,反而用一種程序化的教學慢慢平復了學生的求知慾望,實屬不該。

2.對於習慣性教學中我們經常唸叨的“點對點、邊對邊、最後看另一條指向幾就是幾度”“和右邊0刻度線重合看內圈,和左邊0刻度線重合看外圈”,學生理解起來有思維邏輯和語言表述上的困難。可能是教學中傳授方法來的太快,學生經歷的不夠,沒有形成真正的經驗;也可能是知識要領不是源自學生自己的發現,所以落實在行動上就會有錯誤。如“和右邊0刻度線重合看內圈,和左邊0刻度線重合看外圈”,有的學生把左右看成是角開口的左右。再如:“最後看另一條指向幾就是幾度”。學生在擺放量角器時還會出現另一條邊在量角器外面的情況,就無法讀出度數。

3.對於操作過程中學生出現的問題,特別是角的一條邊不在水平上,需要轉動量角器或書本的情況,學生應用不夠靈活,不夠機智。

量角也屬於一種操作技能,需要時間和經驗的積累,才會熟能生巧。我會耐心等待,給孩子們一個從不會到會,從慢到快,從機械到靈活的過程。相信孩子們一定能行的!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6

這一課時,我的教學思路是這樣的。首先由兩個角比大小,大多少的問題提出,引出產生角的“計量單位-度”的必要性。通過認識1度的來源,認識量角器的原理的構造。再嘗試量角的過程中掌握量角的操作步驟。我的教學準備有:PPT、量角器、三角板。

在教學環節上,在認識量角器的'構造上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明確每個構造的名稱,本結構過於倉促,導致學生再後面量角的過程不能準確的使用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稱,還有上節課角的認識,頂點-邊-邊的認識時間也不夠,所以無法正確的表達。掌握量角的步驟時,先讓學生嘗試量∠1的度數,我在學生當中巡視,有幾個學生髮現要點點重合。虞茂豪同學經過自己獨立的思考,發現了量角的步驟,於是請他在黑板上演示。然後師生共同總結出了量角的步驟,並完成書上量角步驟文本橫線。為方便記憶,板書三句口訣“點點重合,線邊重合,在內讀內圈,在外讀外圈“。然後每個學生量∠2的度數,我每個學生都看過去,操作不當給予糾正。臨近下課,由學生上講台量黑板的一個角,會量會説的就可以出教室。量角過程花了大量時間,整整用了一節課,導致本課時花了兩節課多的時間。午間批改習題完成質量來看,學生還是掌握的很不理想。

量角步驟技能的掌握很重要,需要學生在大量操作的情況下才能熟練掌握。為讓每個學生掌握,我實在花費了太長時間,兩節課多,這是不符合教學安排的。

問題:要讓每個學生在40分鐘內很好的掌握量角的技能,要如何做到?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7

在平時教學中,我們的整理複習課很多都上成了練習課,因重複練習,而缺少新意;因題海戰役,而顯得枯燥無味,給整理複習課教學留下了一絲陰影。我所執教的這節課主要是對四年級上冊《角的度量》單元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使之條理化、系統化,並通過查缺補漏進一步鞏固、深化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數學思維。

本節課通過“猜一猜”的遊戲,直接引題,不但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課上通過“知識花”的形式把知識要點進行了歸類完善,學生通過對所學知識的自主梳理,理清了知識間的來龍去脈,做到“橫成片豎成線”,從而拓展了原有的知識結構。在這裏,以學生“理”為主,教師“引”為輔,學生積極主動地將所學的一個個零散知識串成線,形成更充實的知識網。

這樣的形式既避開了整理複習的枯燥性,又幫助學生再次回憶了本單元的知識要點,溝通了知識間的聯繫,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了一個清晰的輪廓,學會了一些簡單整理知識的`方法,培養了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網絡的意識。然後通過一系列有梯度習題的訓練,不僅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了鞏固,而且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運用,使學生在靈活掌握解題方法的同時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總之,本節課重在突出重方法、夯基礎、促思維的理念,以鞏固梳理已學的知識、技能為主要任務,注重練習的有效性,以此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但教學永遠是一門缺憾的藝術,本節課如果能再放手讓學生去多説、多做,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將會得到更大的提高。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8

《角的度量(二)》是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個內容,教學反思:《角的度量(二)》。如何正確的量角和畫角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學生在學習本課內容時,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不懂得該讀內圈還是外圈的刻度。為了較好的突破這個難點,教學中我充分地讓生自主學習,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

1.自主認識量角量談發現

在出示量角器後,我並不急於介紹它的結構和用法,而是讓學生先進行觀察,並説一説發現了什麼?在學生充分進行交流的基礎上,再進行集體彙報。由於留出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學生自已發現量角量有個中心點;有內外兩圈刻度,都是從0到180度;外圈刻度0度刻度線在左邊,內圈的0刻度線在右邊……這樣,學生自主的發現了量角器上的“祕密”,而不是老師直接告知他們的,這為接下來的量角和畫角作好了很好的.鋪墊,教學反思《教學反思:《角的度量(二)》》。

2.自主動手操作談感受

在學生認識量角器之後,接下來的重要任務就是如何藉助量角器來量角和畫角了。同樣的,我也不急於告訴孩子如何量角,而是讓學生先自已嘗試用量角器量角,量完後再來談感受説做法:你是如何量的?量的過程中遇到什麼問題?有什麼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讓學生就這三個問題展開充分的討論,在同伴的互幫互助,不斷修正和完善中,學生們自己總結出量角的方法,而且還能清晰地根據量角器進行分辨:如果角的一條邊與左邊的0刻度線重合就該讀外圈的刻度;相反的就該讀內圈刻度。0刻度線在左邊就讀外圈的刻度,如果0刻度線在右邊就讀內圈的刻度。知道該怎麼量角後了,畫角就水到渠成了。

從課堂反饋情況來看,本課的教學目標得到了較好的落實,但還是有一少部分學生在量角的時候還不是很準確。經過反思,問題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課前準備不充分。儘管課前已強調學生要買有中心點的規範的量角器,但因學具盒裏所提供的量角器不夠規範,它沒有中心點,有一部分學生直接利用學具盒裏的而沒再重新購買,導致量角讀數時誤差較大。二是考慮不周全。對於中下生來説,讀數時只強調外圈內圈刻度還不夠,如在120到130度之間,雖然懂判斷要讀外圈還是內圈刻度,但有一部分學生對於是125度還是135度還比較模糊。因為角的出現是靜態的,學生沒看到角的兩條邊的旋轉過程,所以還會判斷錯誤。如果教學中能引導學生想象角的動態形成過程,相信在判斷上定能減少失誤。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9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之上,接着學習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創設一種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在這種氛圍中,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創設情境,問題探究生活化

本課教學,我給了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動手實踐,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中交流的機會。當學生通過操作體會到用對摺的方法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有一定的誤差,比較麻煩,而且在實際生活中也不可能總是用對摺、撕等方法進行比較,我就提出:要知道生活中的角的大小都能用剛才所説的對摺、撕開的方法去比較去度量嗎?因此,就引起學生產生探究的慾望,激活學生思維的有效問題。我覺得這樣的設計既自然,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分析事物。

二、讓學生在發現中學習數學

以往教學這一內容時,從度的引入到量角器的認識,教師必然有一大段的介紹與陳述,而且字字精練,講究數學語言的準確性。從教師的角度講,這説明教師對知識理解透徹,語言表述能力較強。但再看看學生吧,什麼度、中心點、零度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老師還沒講完已經要張冠李戴了。本節課是從學生的認識角度去教學概念的:先由比較角的大小着手,當兩個類似大小的角出現時,形成了第一個認知衝突,由此學生想出了很多比較大小的方案,從教師的角度,這些方案很平常甚至稚嫩,但如果從學生的角度想,這些方案就很有創意了。第二個認知衝突便是學生提出問題“很小很小的角到底是多小?學生想出的.方法更奇特了,但不可否認,學生的思維在自然而流暢地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雖然語言不如教材那般準確。本課所採用的讓學生自我發現的方法與“向兒童呈現學習的材料,強化正確的答案”的傳統學習方法相比,學習效果顯然優於後者。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0

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是《角的度量》這單元主要有三個內容,一是認識線段、射線、直線。二是認識角的單位,會度量角的度數。三是畫角。這三部分看似簡單,可實際操作起來,也有很多同學不理解。

今天,我講的是度量角的度數。在量角之前,要認識量角器,我讓學生先自己觀察一下量角器,然後同桌之間説一説量角器上都有什麼,這樣能使學生們對量角器的印象更加深刻。接下來,用課件導入新課,課件中演示了量角的過程,重點看量角器和角的重合部分。通過演示,指名讓學生説出重合部分的名稱,反覆説誰和誰重合,最後歸納出量角的兩個步驟,並將書上的步驟填寫完整。這就是量角的過程,其重點也在書中的那兩句話裏,我認為掌握了量角的步驟,那麼測量角的度數就不是問題了。我的目的.是如此,可教學效果卻沒有達到預期。

學生對於量角的步驟能説出來,卻很難操作,我也很是疑惑。為什麼明知道是怎麼回事,卻不能測量呢?經過我過篩子似的排查發現,個別學生找不準量角器的零刻度線,或者是讀數時分不清讀裏圈還是外圈。針對這個問題,我再一次講解一遍,有些同學已經明白了。希望在今後的練習中多加鞏固了。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1

角的度量”這節課歷來是國小四年級數學教學的難點。學生學習這個知識常見的問題有二個: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針對學生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我們教師常常抱着習以為常的心態,要求在熟記量角“點重合、邊重合、讀刻度”的'三大步驟的前提下,組織學生進行大量的技能訓練。在教學角的度量中,覺得學生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中下層的學生,掌握的較難,在課前,我也預設到了這節課學生的難度,但是課上了以後還是不盡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數分內圈和外圈,學生看量角器時,不論角的一邊對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線,他們習慣看的是外圈的度數;有的即使外圈內圈看對了,但是在讀刻度的時候,有時把四十幾讀成五十幾,從哪邊讀過來在他們的頭腦中比較模糊。

我認為主要在於: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與學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頭做的,中心點與零刻度線找起來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給學生以很好的示範;其次是學生對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個方向讀數容易受錯覺指引,再加上有兩排數據,有時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線沒找準外,視覺上產生的錯覺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級的學生看到的只是一個靜態的、完整的角,還沒有認識到角是由一條射線繞端點旋轉而成,量角為什麼要“中心對頂點,零線對一邊,另邊看刻度”,對於角的旋轉過程、方向沒有建立表象,加以認識,自然讀度數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麼情況下看外刻度線或內刻度線,儘管總結出量角方法,學生仍是不知所措。實踐證明,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與把握遠遠遜於對形象的記憶。儘管也有教師的示範,但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説仍然太抽象。

改進方向:

1、安排四人一組,讓會的同學手把手教不會的學生,這樣能夠做到所有學生都能動手嘗試量角。

2、加強學生對量角步驟的理解,配合以動手操作,做到言行一致。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2

《角的度量》一課一直是我感到難以教學知識點。數學概念多,如中心點、零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都是一些抽象的純數學語言,同時知識盲點也比較多,幾乎沒有舊知識作鋪墊,操作程序複雜,尤其是對於動作不夠協調的四年級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為了突破重點與難點,我把教學過程設計成四個層次來進行。

第一層是感知角的度量的必要性。我先出示兩個角,讓學生去比較兩個角哪個角大?有人認為角1大,有人認為角2大。當他們在爭論不休時,引入課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角的度量”從而產生學習需求。

第二層是結合之前所學的度量知識,發現度量其實就是找到需要度量的對象含有多少個“度量單位”,那麼角的度量單位是什麼呢?從而引出後續內容。

第三層是讓學生認識量角器,採用的.方法是“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量角器,認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麼發現”這種自主探究的方法。從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來看,學生是具備較好的觀察、總結能力的。學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發現量角器上的有數,這些數的排列有規律,一個從左往右,一個從右往左,中間正好都是90”;“我發現量角器上90這個刻度與量角器上最下面這個刻度交叉在一個小點上”;“我從最大的刻度數是180這個數上猜測到量角器是把半圓平均分成180份”;“我發現下面有一個小半圓,最中間有一個點”。你看學生研究得多認真,觀察得多仔細!

第四層是實際動手測量角的大小。這個環節出現問題較多的是,學生會把內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明明量對了卻讀錯讀數。為了避免這樣的錯誤,我要求學生量角前先觀察這個角是鈍角還是鋭角,這樣就能很多程度上避免這類錯誤了。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3

《角的度量》這節課是在認識了角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這也是一節操作課應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本事。因為這部分資料數學概念多,知識點多,操作的要求比較高。其中量角器的中心與角的頂點重合,0度刻度線與角的一邊重合,以及度數是看內圈刻度還是外圈刻度都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所以在講授新課時注重培養學生認真、細緻觀察和有序操作的良好習慣,同時也激發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本事。在上課的過程中,我發此刻兩個地方學生理解掌握比較困難: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怎樣看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為突出數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我在教學設計時凸顯以下特點:

一、在活動中感受知識,構建新知

首先我出示了兩個自制的活動角讓學生觀察,一方面複習角的知識,為本節課的學習打好基礎,另一方面經過觀察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長短無關,從而順其自然的引出本節課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起學生的進取性。然後我還出示了教師的教學三角板與學生的三角尺比較同一個角,讓學生摸一摸、比一比這兩個角的大小,經過學生動手操作感受我們生活中的角,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更喜歡自我動手操作,發現新知識。知識的獲取不僅僅用耳朵去聽,要讓學生自我去感受體會知識的構成過程,這樣的印象才會更加深刻。

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認識量角器的環節中,我讓學生先觀察自我思考,再與同桌合作交流,讓學生自主探究量角器的相關知識。如學生髮現量角器中有兩圈刻度,有兩個0刻度線,讓學生自我發現知識比教師直接告訴他知識要重要得多。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時刻關注學生的狀態,尊重學生的想法,多巡視,多引導,與學生一齊發現討論問題。將課堂真正的還給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這次教研活動中教研組長也多次強調教師在課堂中是起主導作用,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我們要不斷的反思怎樣才能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

經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自我做的比較成功的地方有:

一、首先我在導入新課部分利用我們身邊熟悉的事物作比較引出新知,激發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進取性,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更喜歡自我動手操作。

二、在歸納量角器的使用步驟時,我總結概括出學生更容易讀記的短句(點對點、線對邊、再看另一邊)讓學生讀起來郎朗上口,記起來印象深刻,為後續畫角奠定基礎。但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少數學生對於內圈刻度、外圈刻度不理解,所以就給量角帶來致命的'漏洞。

2、由於角的畫法的變換性以及量角器的擺放的不確定性,導致部分學生讀錯數。

3、講解時間過多,實際操作訓練時間不足,學生沒有充分熟悉量角的過程。

4、對於學生的掌握情景不能面面俱到,異常是基礎較差的學生應當個別指導。

5、由於學生綜合素質不高,運用自主學習造成後面知識教學時間不足,拓展訓練部分練習沒有完成。

最終,應對新課程標準下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我將真實地對待,坦然地看待,將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再學習、再實踐,相信自我能夠在不斷的自我反省中成長,在不斷的自我實踐中發展,在不斷的自我成長中創新。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4

角的度量這一課,要求學生能到達會用量角器正確量出角的度數的目標。具體説來,就是會把量角器的中心點對準角的頂點,並能根據角開口方向的不一樣,確定一條邊為0度,選擇量角器內圈(或外圈)數據,按正確的方向讀出另一條邊所指的度數。

這對於許多孩子來説是比較困難的,因為量角器中有兩圈數字,且順序相反,學生往往分不清該讀哪圈,往哪邊數。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過整十幾度還是差幾度未到,方向不一樣則數法不一樣。過去的教案手冊中有提議用兒歌幫忙學生讀過難關的,如:"中心對頂點,底邊對0線,他邊看度數,分清內外圈。"這種兒歌能朗朗上口,但對於難點問題並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分清內外圈"只是目標,如何分清才是策略。

要找到解決難點的策略,必須分析造成難點的原因。我認為學生之所以分不清內外圈,找不對數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靜止的圖形而非動態的過程,他們將角的兩邊孤立地量度,以為像量線段,看鐘表一樣,只要把一邊對準0度,另一條指着幾就讀幾。如果學生能把靜態的角想象成從0度開始,慢慢打開,而度數隨之增加的動態過程,我想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認為應採取"變靜態為動態"的教學策略,並經過三個層次的活動來實現。具體實施如下:

活動一:伸展運動。我帶着學生把兩手臂伸開,當作角的兩條邊,把身體當作角的頂點。他們跟着我從兩臂重合開始,一臂不動,另一臂慢慢展開,並一齊讀: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時停下來感受一下。然後繼續: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後我引導説:我們能夠這樣想象,所有的角都是從0度慢慢張開的。

這個活動學生很感興趣,經過自我的肢體語言感受到角從0度張開的過程。雖然所指度數並不精確,但為後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動態變化奠定了最直觀的基礎。

活動二:穿針引線。剛才的肢體動作只是粗線條的感受,而第二個活動則開始進入精細化的認識了。學生已經在課前預習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徵,彙報後我拿出一張白紙,在上頭畫出一條射線,再用一根帶黑線的針從射線的端點處穿出。這樣,紙上的射線和穿出來的黑線就能構成動態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擺在上方,在實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來。從0度開始,師問:"這時角的邊所對應的刻度有兩個:0度和180度,該讀哪一個往下數的時候數內圈還是外圈"學生很聰明,立即回答説"讀0度,該讀外圈。"隨着教師緩慢地拉動針線,學生從外圈0度開始,也逐一讀出了相應的數據,一向讀到180度。之後,我又換了一個方向,從另一邊的0度開始,這回學生反應可快了,"讀內圈,因為這次的0度在裏面!"……

學生在動態中進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數的變化過程,並明白了當選擇不一樣方向為0度時,讀數方向也隨之改變的原理。這一活動為學生度量靜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礎。

活動三:筆尖指路。這一活動則是測量完全靜止的角了,也是本節課最終要到達的目標。我在實物投影中呈現了一個完整的角,提出問題:"這個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樣展開的嗎"學生有兩種意見,一種是把右面的邊視為0度,慢慢展開;另一種是把左面的邊視為0度而慢慢展開,同學們認為都是能夠的。於是按不一樣的展開方向,我們共同確定了0度所在的圈,並從0度開始,用筆尖順着數據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動,邊移動邊讀出整十,整五的數,直到接近角的另一條邊,將度數準確讀出。

結束了三個活動後,我問學生:量角的時候,要異常注意什麼學生回答説:"必須要從0度開始順着數下去。"是的,這正是量角的關鍵,他們學會了。課後,經過對學生作業的檢查,發現雖然還是有些學生出錯,但為數不多,並且只要應對面稍作指導也就懂了。聰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後很快就能找到最接近整十,整五的刻度再進行加減;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則乖乖的從0開始,順着方向將可見的度數一一讀出。雖然速度會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練後就會快起來。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15

角的度量這節課數學概念比較多,(如中心點、零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都是一些抽象的純數學語言的東西)幾乎沒有舊知識作鋪墊,操作程序複雜,尤其是對於動作不夠協調的四年級學生來説,是一次關於手與腦的挑戰。因為量角的過程是那麼的艱難:頂點和中心重合簡單,而要把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另一邊在刻度內卻非易事(度量不同方位角時更是如此)。即使量的方法是正確的,內外刻度又會不知所措。《角的度量》學生學的效果並沒有預想的好,因為之前看過華應龍的《我這樣教數學》中有關於如何教量角器這一部分教學的內容,所以很自信,我首先第一層是課題的引進。這裏我創設了讓學生畫角的情境,從而產生學習量角的需求。

第二層是讓學生認識量角器,重點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第三層是探究角的大小與兩邊長短的關係以及與角的兩邊張開程度的關係。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觀察、去操作,從而得出結論。

但也存在以下不足:

1.在教學過程中,唯恐學生不明白有些內容講重複的太多,導致下面練習的.時間不夠。

2.當一個學生第一次嘗試量角量錯後,卻忽略了他的再次量角。

3.在教學過程中,語言不夠簡煉。尤其是對一些數學術語把握得不夠。

4.教學評價方式上略顯單一。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間的評價。

5. 各個教學環節聯繫不緊湊,過度的地方處理的不夠理想

當然,課無完課,人就是在錯誤中不斷反思、不斷改進、不斷成長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