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13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1

進度有點兒慢,趕緊的節奏。今天下午走進第三篇課文《唯一的聽眾》,聚焦人物描寫展開教學,就這節課自我總結點評如下。

1.讀題,揭示"主角"。

2.讀文,串聯"內容"。

3.讀句,品悟"形象"。

4.讀法,遷移"寫人"。

從1説起,課題你會怎麼讀?目的是引導學生關注課題"唯一"説疑惑,一是為什麼説是"唯一",二是這個唯一的聽眾指誰?自然從課題導入學文。

第2點的讀文,指的是默讀全文,延續前兩課的方法,聚焦主要人物串聯情節説內容,學生給了兩個答案,其實也是兩種方法,一是記敍文要素串聯法,二是主要人物串聯法,各有道理,學生能接受。

第3點是本課的主要板塊,先快速掃描作者運用哪些方法來描寫人物,再聚焦片段找到"證據",我以"語言"描寫和"神態"描寫作為重點和難點,重點部分採取找句,有感情朗讀的策略,分角色讀,鋪墊情感,難點部分採取找句,想象練筆的策略,走進內心,層層剝筍般體會"平靜"表情下"老教授"那份對"我"的關切和鼓勵,為"我"的點滴進步而高興以及對"我"更高的要求,從而突破"像深深的潭水……的理解。

學到這兒,一節課走近尾聲,回顧最近的學習文本內容,結合板書上的人物描寫方法,我作出小結並佈置作業,一個人,一件事,與"我"相關聯,想想朝夕相處的同學或老師,試着用上以上方法,寫一片段,表現人物品質,表達作者情感。複習課文內容後晚上"唯一"的作業,不知是否拔高了些?期待明早學生的作品!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2

這節公開課我自己做了精心的準備,按照課標的要求,深入鑽研教材,我們在集體備課後,決定抓住了“唯一的聽眾”對作者説的四段話,瞭解這個老人一直默默關懷、真誠的關愛作者,使他從一個“音樂白痴”成為能“奏出真正音樂”的小提琴手,讓學生明白:默默的關懷,真誠地幫助、持久的關注、熱情的鼓勵,能幫助一個孩子樹立起自信心。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刻苦學習,一定能成功。反思自己有一些好的做法,現總結如下:

首先為學生創設情境,由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再到小組內讀議解決問題。能充分轉變學生的角色,引導學生以讀為主,讀中感悟。自始至終注重了學生對文本的誦讀和語感的培養。抓住段落中的重點詞語句子,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積極引導學生在讀中悟境,讀中悟意,讀中悟法、讀中悟情,使文中事活化、物活現。

其次在引導學生合作學習中,尊重學生個性,為學生創設了平等寬鬆愉悦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思想得以解放、思維得以活躍、潛能得以發揮,不但學會了思考而且學會了與他人合作學習。

最後為了強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組織學生在超文本上展開大膽合理想象,促進學生動腦、動手主動參與。既激發學生的興趣,又展示了才華,還使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塑造了孩子完美的人格。

當然也有不少不足之處如:對文中重點的語句還是沒有深挖,學生還是理解得不夠。喜歡重複學生的答案,朗讀訓練還要進一步加強等等。我會虛心接受領導和老師對我的批評指正,不斷努力改正不足,爭取更大的進步。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3

對語文教學而言,情是藴涵在文本和生活中的情,認知是基於主體生活與心靈的認知。本單元的教學充滿了人間真情,《唯一的聽眾》這一課,確實讓我們體會到:真情給一個初學小提琴者帶來的自信,以及給師生閲讀後帶來的感動。

《唯一的聽眾》記敍了一個男孩在一位音樂教授真誠無私的幫助下,由沒有信心學會拉小提琴,到能夠在各種文藝晚會上為成百上千的觀眾演奏的事。這篇課文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我”的心理、行動的變化,一條是老婦人的語言變化。而之截然分開不可取,但又不能混為一談。於是,我讓學生分別扮演“老人”和“我”,讓孩子通過老人的語言、通過老教授的眼神以及我的心理、我的變化,設身處地地感受老人對“我”的愛護和鼓勵,同時提升到“我”對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從而做到“目中有人”的教學,讓愛與真情貫穿始終。

一、力求讓學生在想象中領悟和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

對於本課理解上的另一個難點,也就是老教授的神態描寫“她平靜地望着我”這句話在文中重複出現了三次。她為什麼平靜地望着“我”,她望着“我”的時候,在想些什麼?而“我”從那平靜的眼神裏能看到些什麼?這些,課文都沒寫。怎麼辦呢?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教師出示這三句話,讓學生聯繫上下文,展開想象,設身處地去感受一下當時人物可能會説些什麼,想些什麼。結果,學生的回答基本上能切合本文的主題,都能體會到老教授為了維持那個美麗的謊言,一再用平靜的眼神鼓勵作者的良苦用心。

二、讀寫整合,合理想象我的情感

讀寫整合,不但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還可以延伸老人對“我”的無限關愛,這種整合在學生的感情昇華上起到了相大的作用。臨近畢業的學生已經有五年的閲讀經驗了,足以掌握讀寫整合的主要方法:抓住重點詞、聯繫上下文、進行對比等等方法的綜合運用來進行合理想象,課堂上我及時進行了肯定與點撥,強化了學習行為。

照理説,這部分的教學本應該成為這堂教學中精彩的一筆,然而學生的回答並不像我想象的那麼精彩,他們對老人的感悟還沒有達到深度理解,所以在説的過程中發現語言是那麼樸素,詞語是那麼貧乏,很難調動聽者的情感。如果他們深入理解的話,那麼説話的內容應該是很感人的?上完課我對這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是什麼原因阻撓了學生情感的宣泄呢?在冷靜思考過後,我發現 學生的思維缺乏深度,所以語言自然貧乏。曾在竇桂梅老師的書裏看到這麼一句話“如果説温度是人的血液,那麼廣度就是人的骨肉,深度則是人的神經。沒有骨肉,人無法立起來;沒有神經人無法活下去。要讓孩子思考得更加深入,才能讓孩子的思維動起來。”縱向推進式的教學留下的遺憾不得不讓我重新思考這篇課文的教學方式。如何讓學生的思維更有深度?竇老師又講道“要把深度的點定準了,而且這個深度要適合學生,要循序漸進。”根據這一理念,我再次研究這篇課文,發現了一個被我忽視的且尤為重要的關鍵——“變化”,整篇課文不都是圍繞變化來敍述的嗎?“我”的琴聲是一種變化,“我”的心理活動是一種變化,老人的語言是一種變化,老人的神態又是一種變化。全文緊扣着這個字眼來體現人物的精神世界,我完全可以通過“變化”來解讀文章。但是必須把兩條線索緊密聯繫起來,縱向推進與橫向教學相結合,抓住琴聲的變化這一點,牽出老人和“我”在語言、神態、心理活動的變化,把這兩者融合在一起。我想只有這樣,學生在相同的情感體驗中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物的感情,人物的品質顯得更加高尚,學生的思維相信會更加有深度,表述的語言也應該更加豐富。

三、德育實施潤物無聲

本課的德育實施點很多,如:老人的平易近人,體貼入微,我的刻苦努力,堅持不懈等等,但是統觀起來就是兩個字——關愛,所以,在課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每一次的小結都力求照顧到雙方人物的感受,並在小結中提升情感,板書中體現出來……

課堂永遠充滿了遺憾,回思課堂,值得商榷,亟須改正的地方很多:

一、朗讀形式較少,指導不夠深入。學生雖然能夠理解老教授是一個懂得教育方法、關心愛護年輕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對角色的情感把握還不夠大膽和準確,所以朗讀老教授的語言時放不開,朗讀語氣不夠。

二、感悟不夠。雖然能夠抓住老教授的語言神態進行重點教學,但挖掘不深入,給學生的時間和空間都不夠,所以,對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較為粗淺的,還有一部分學生充當了“聽眾”的角色。

三、課堂環節不夠緊湊,學生對個別句子的理解上還存在着一定的障礙,因此產生了拖堂現象。比如“她説我的琴聲能給她帶來快樂和幸福”這一句,老人為什麼會這麼説,她為什麼感到快樂和幸福?學生在這句話上,糾纏了好久也沒切入主題。問題出在哪兒呢?我想,應該是從一開始,對老教授的良苦用心的感悟就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走進她的內心世界去。所以,一遇到含義較深的句子,就出現拖堂毛病。

四、課堂上的語文味的體現。雖然課堂上,我一直引領學生朗讀品悟,但練習不夠。雖説課堂上,我安排了一個句式轉化,省略號的補白,預設中有個練筆,但是由於課堂容量較大,沒讓學生動手寫,匆匆説一説過場,這一工具性體現的就不夠了。

此外,心裏比較緊張,致使課堂上表現的不夠從容,着急、牽引學生的痕跡比較明顯。

在許多老師的點撥幫助下,這堂課讓我更清楚地認識到課文教學中學生實踐和感悟的重要性。不管是什麼樣的課,學生都必須是課堂的主人。課堂是實實在在的,不是追求花樣,也不是蜻蜓點水,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創造良好的學習情境,讓他們在課堂中學有所獲,學有所長是我們的職責。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4

《唯一的聽眾》講述的是一個被家人稱作是音樂白痴的人,雖極大打擊了他的自尊心,但是並沒有泯滅他對小提琴的愛好。他躲到樹林裏練習拉琴,幸運地是他遇到了一位自稱是失聰的人的老婦人,給予了無私的真誠的鼓勵和肯定,消除了作者的顧慮,重拾了自信,經過一番努力之後,最終成為一個真正的小提琴手。課文情節很有戲劇性,極具感染力,孩子們都很感興趣,而且這個善意而美麗的語言,也感動了每一位學生。回顧課堂的四十分鐘,我自己覺得在以下方面還可圈可點。

一、精心設計補白,營造課堂高潮

由於老婦人隱瞞了身份,裝作了一個失聰的人,直到有一天,妹妹才告訴我事情的真相,由此,我震驚震撼,我百感交集,在原文中,作者還是繼續隱瞞了這個祕密,繼續面對這唯一的聽眾演奏着動人的曲子,他要用自己的努力回報老婦人的教導。因此,事情的真相的揭示,同樣會給同學們一個震撼,回讀的設計把課堂的氣氛推向高潮。設計了通過再讀描寫老人語言神態的語句,一位慈祥善良的老人形象出現在大家面前,激發了學生對老人的崇敬之情。

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自讀課文時,給與充分的時間朗讀,同時寫寫批註。在巡迴時,我發現有些同學的批註還是相當精彩。通過閲讀,學生很敏感地感受到老婦人不是真正的耳聾,而是一個善意的謊言。有的對“平靜的望着”寫出了自己的感受,“此時無聲勝有聲,老婦人平靜的眼神讓我感受到了無窮的力量。”……現在回想一下,課堂應該是展示學生學習心得的舞台,課堂上未展示這一點,實在有些遺憾。

正是由於學生出於對老教授的尊敬,所以學生學得入境,讀的入情,感悟得也更深刻。如:我的心中漾溢着一種從未有過感覺。我提問:這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呢?學生的回答令我驚喜:“這是一種暖洋洋的感覺!”“這是一種像喝了蜜甜滋滋的感覺!”“這是我從未感覺到的自信!”……誰説不是呢?學生讀到了我的心坎裏去了。

三、巧妙的教材處理,引發了探究慾望。

這是一篇敍事文章,事情的開頭和結尾有很大的差異。首先學習課文的第一段和最後一段,找到“我”前後的巨大變化,較好地引起了學生探索變化原因的興趣。

課堂永遠充滿了遺憾。回思課堂,這樣一篇課文,我用一個課時就完成了。容量是相當大的。其中,學生的很多精彩的個性批註,沒有一一展示。其次,課堂上的語文味的體現不夠,雖然我一直引領學生朗讀品悟,但練習不夠。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5

《唯一的聽眾》是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第三主題單元“變化”的一篇主體課文。它敍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我”開始拉琴像鋸木頭,被眾人嘲笑。在一個老音樂家的關懷下,“我”的自信心增強了,堅持天天練琴,迅速成長為在各種文藝晚會上演奏的小提琴家。

上課一始,我引導學生從課題目入手,何為“唯一的聽眾”?繼而讓學生明白此文是寫人的文章,從而複習寫人的文章應該注意什麼?於是學生針對課題提出了問題:這個唯一的聽眾是誰?她是一個怎樣的人?接着就讓學生邊自讀,邊找答案。然後讓學生彙報,我在學生彙報的基礎上出示相關重點詞句進行點撥,並進行指導朗讀。最後總結寫作方法——語言、神態和心理的描寫。

在教學中我也能注意到單元主題“變化”。引導學生從課文來找到變化。如剛開始“我”拉得怎樣?在老婦人的指導下,最後“我”拉得怎樣?剛開始家人聽“我”拉琴的態度如何?一段時間後,家人對“我”的態度又是如何?

雖説在教學中自己能注意到的都儘量注意到了,但還是有不足之處。比如課文留白處很多,理應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以深入人物內心,但在操作中,由於時間關係這方面就匆匆帶過,以致於當“我”知道老婦人的真實身份後,學生沒有辦法與文中人物產生共鳴。

反思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的課今後能上得更精彩,好好努力吧。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6

《唯一的聽眾》是人教版國小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文章。課堂中,在出示導學提綱的基礎上,讓學生採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展示點評、訓練提升的模式進行學教學習。結束後,感受頗多。縱觀整節課,我想從得與失這兩方面反思一下:

我認為這節課做得比較好的方面是:

一、力求讓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和神態領悟和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

對於本課理解上的另一個難點,也就是老教授的神態描寫“她平靜地望着我”這句話在文中重複出現了三次。她為什麼平靜地望着“我”,她望着“我”的時候,在想些什麼?而“我”從那平靜的眼神裏能看到些什麼?這些,課文都沒寫。怎麼辦呢?為了解決這一難題,讓學生找出這些句子後,讓學生聯繫上下文,展開想象,設身處地去感受一下當時人物可能會説些什麼,想些什麼。結果,學生的回答基本上能切合本文的主題,都能體會到老教授為了維持那個美麗的謊言,一再用平靜的眼神鼓勵作者的良苦用心。

二、讀寫整合,合理想象“我”的情感:

教學中,抓住重點詞、聯繫上下文及對比等方法的綜合運用,讓學生進行合理想象,及時進行肯定與點撥,讓學生們深入的體會到老教授給予“我”的鼓勵以及“我”對老教授的敬佩。尤其是文中省略號自然段的補白連寫收到了好的效果。然後通過原文的再現,體會省略號的妙處。

三、力求實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學法指導,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師努力達到“三給”,即給方法(自學提綱呈現);給內容(抓住重點語段);給時間(留給學生充分的自讀自悟的讀書時間)。學生在自主學習及合作交流的環節中,積極思考,討論積極,敢於發表自己的閲讀見解。

四、德育實施潤物無聲

本課的德育實施點很多,如:老人的鼓勵關愛,平易近人,體貼入微,我的刻苦努力,堅持不懈等等,但是統觀起來就是——關愛與自信。所以,在課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每一次的小結都力求照顧到雙方人物的感受,並在小結中提升情感,板書中體現出來,以求讓學生得到心靈的震撼。

課堂永遠充滿遺憾。我認為這節課存在的不足與努力的方向是:

一、整節課,對學生的自主性、全員性的體現仍需加強,對學生的牽引較多,老師對課文的分析過多,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過少,學生的朗讀時間不夠。本班學生朗讀水平較差,學生不夠大膽,不夠自信。今後在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朗讀的訓練和指導。

二、縱向推進式的教學留下的遺憾不得不讓我重新思考這篇課文更有效的教學方式。如何讓學生的思維更有深度?“要把深度的點定準了,而且這個深度要適合學生,要循序漸進。”根據這一理念,我再次研究這篇課文,發現了一個給我新靈感的關鍵——“變化”,整篇課文不都是圍繞變化來敍述的嗎?“我”的琴聲是一種變化,“我”的心理活動是一種變化,老人的語言是一種變化,老人的神態又是一種變化。全文緊扣着這個字眼來體現人物的精神世界,我完全可以通過“變化”來解讀文章。但是必須把兩條線索緊密聯繫起來,縱向推進與橫向教學相結合,抓住琴聲的變化這一點,牽出老人和“我”在語言、神態、心理活動的變化,把這兩者融合在一起。我想只有這樣,學生在相同的情感體驗中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物的感情,人物的品質顯得更加高尚,學生的思維相信會更加有深度,表述的語言也應該更加豐富。

三、對課文的鑽研和對學生的研究不夠深刻。沒有對自讀提示提出的問題進行有效的教學。課堂前後銜接不緊密。因此我還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深入鑽研教材,備好學生這本書。課餘多讀書,多學習,博採眾長。

四、六年級的語文課,篇幅較長,在教學第二課時,因問題分析過多,課上到練筆處就下課了,導致了教學內容未能完整呈現。如何做就能達到輕負高效?它是我現在仍在思考探索的問題之一。

這堂課讓我更清楚地認識到閲讀教學中學生實踐和感悟的重要性。不管是什麼樣的課,學生都必須是課堂的主人。課堂是實實在在的,不是追求花樣,也不是蜻蜓點水,應該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創造良好的學習情境,讓他們在課堂中學有所獲,學有所長!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7

《唯一的聽眾》這篇文章通過一個“音樂白痴”成長為能湊出“真正音樂”的小提琴家的故事。

本課的寫作思路很明晰,一是按作者的心理變化,二是按老人的語言和神態為主線。我在設計教案時也是按照這個思路來進行的。第一課時時我抓住作者的心理活動來體會作者內心從沮喪到懊喪,再重拾自信,取得成功來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第二課我主要想讓學生學習本課的細節描寫,為習作打基礎。因為對於六年級的學生簡單的分析已經不能滿足他們對學習的渴望,學習一定的習作技巧可以讓他們在習作練習中更加有的放矢。

我一共設計了三個環節,第一抓細節,知人物;探祕密,悟情感;寫故事,知感恩。第一個環節,我主要設置了兩個大的問題,一個勾畫有關老人外貌、神態、語言的語句,瞭解人物;一是交流老人為什麼自稱為“聾子”,從而瞭解人物的品質。可是由於設置的問題太多,面面俱到,結果適得其反。零碎的細節削弱了重點問題處理的時間,引申的問題太多,把第二個問題遺忘了。這是本節課最大的失誤,讓學生在理解上直接跳躍到第二個環節的問題,思想跨度太大,所以理解的不深刻。我覺得對於六年級的學生,課文內容的理解,可減少時間,如在學習老人的三次語言時,不必斟詞酌句地去理解,課堂上,不必拘泥於課文內容的理解,應讓學生在課堂中領悟、掌握文章的寫作方法,讀中悟寫。再者強化篇的訓練,讓學生從文章的整體入手,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努力體現了六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在這次的課堂中,對句的提煉、理解過於明顯,從而削弱了學生對整篇文章的把握,年段特點把握不夠準確。

第三個環節本來是要在本節課完成了,前面的環節耽誤了時間,所以只好把這個環節作為作業佈置下去。沒有了這個環節的亮點,這節課就顯得很平,沒有體現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用,沒能當堂完成這個環節是我這節課又一大失誤。

我在本節課時間安排上也不合理,複習環節佔用時間太多,是因為我選擇的詞語太多,如果只選擇生字就可以為第三個環節節省時間。我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説説課文的主要內容,所以多選了幾個詞語,效果不理想,要充分地相信學生。

還有這節課,我對學生朗讀的訓練不夠,只是讓學生齊讀了課文,沒有聽學生個人的展示。如果想帶領學生走得遠,就得讓學生讀書深入。沒有讀,就不會看到思想與文本碰撞的火花。

因為本人對於這課文本研讀的不夠深入,沒有把學生備到細,所以在課堂上失誤連連,遺憾多多,給大家作了反而教材。課後我反思了自己的這節課,做出瞭如下修改:

1、把複習環節的詞語刪去一些,剩下“鋸牀腿、沮喪、躡手躡腳、詛咒、這輩子、甭想、全力以赴、天方夜譚”,既複習了課文生字,又可以很好地指引學生把握文章的脈絡。

2、把第一個自學指導削減為:

(1)、自讀課文,用橫線畫出老人神態描寫的句子,用曲線畫出老人詩一樣的語言,讀一讀,批一批。

(2)、小組內交流:老人為什麼説自己是“聾子”?

把原先三個點減少兩個點,還要在學生彙報的環節減少單純的課文分析,把重點引導到第二個問題上來。再在第七張幻燈片後加張,把自學指導一重新出示,就不會遺漏問題了。

3、第三個環節一定要當堂完成,讓學生在全班交流,具體指導細節的描寫方法。

4、作業改成:摘抄文中細節描寫精彩的句子,積累下來。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8

這篇課文寫了“我”——一個琴藝糟糕、喪失自信的年輕人成長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歷程。而創造這奇蹟的幕後高手是一位耳“聾”的老人,她的真實身份是音樂學院的教授,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個美麗的謊言,在不知不覺中給予了作者真誠無私的幫助。本文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我”的心理行動的變化;一條是老婦人的語言變化。全文圍繞這兩條線索展開,脈絡清晰,層次分明。而課文的理解重點就是通過老婦人的語言神態描寫和“我”的心理行動變化描寫感受老教授愛護、鼓勵年輕人成材的美德。因此,在學習課文時,着重品味描寫老教授真誠的語言和神情的語句,展開合理想象,體會其心理及其對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根據本文的教材特點和學習重點,結合本次《如何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增加語文學習機會》這一實驗課題,我在教學這一課時,主要是採用抓重點語句描寫來感悟人物內心的方法。對於學生的學法指導上,主要採取自主學習、提出問題、討論交流的方式。醖釀教法時,曾有兩次設計。第一次的教學設計是在第一課時主要學習老教授的言行描寫,以圖達到深入理解人物內心世界的目的,但是,試教以後發現效果並不理想,經過再次深入鑽研和把握教材,第二次教學時,抓住課文的兩條線索,以學習老教授的描寫為主,聯繫“我”的心理行動變化描寫為輔,力求把這兩條線恰當的揉和起來,以便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老教授的愛護和鼓勵對年輕人產生了多麼大的影響。

儘可能地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學習語文的機會,是我這堂實驗課的探索方向。通過查一查、聽一聽、問一問、想一想、畫一畫,論一論、練一練等多渠道學習與訓練,覺得還是得到了點滴收穫:

一、導入環節的音樂MTV創造了優雅的音樂氛圍,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小夜曲的境界中,感受小提琴的柔美,也極大的提高了學習興趣。

二、課前要求學生積極查找有關小夜曲和《月光奏鳴曲》的資料,蒐集幾首小令,解決了本課理解上的難點,掃除學習障礙,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信心。

三、讀畫想問和討論相結合,多給學生質疑的機會,努力使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得到提高。在揭題以後,就要求他們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然後帶着問題自讀課文。在學習老教授的言行時,通過“讀--畫—想—問”,再次要求學生在深入思考的基礎上提出不懂的問題和同學討論。結果學生的表現也是比較令人滿意的,因為他們是實實在在地在實踐着,發言踴躍,討論也較為熱烈。他們愉快地在老教授的語言神態描寫等句子上進行批註,或多或少的寫上自己的感受。我想,學生的自主提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應該在這些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得以培養和提高。

四、抓主線,聯繫輔線,着力要求學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這篇課文兩條主線,以老教授為主,我的變化為輔。截然分開不可取,但又不能混為一談。於是,學生劃批、彙報時應以老人為主,輔之以我的變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學生在學習老教授的語言和神態描寫時,也能夠自然而然地聯繫“我”的心理和行動描寫,從而較為清楚地體會老教授的言行給“我”帶來多麼大的影響。

五、力求讓學生在想象中領悟和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對於本課理解上的另一個難點,也就是老教授的神態描寫“她平靜地望着我”這句話在文中重複出現了三次。她為什麼平靜地望着“我”,她望着“我”的時候,在想些什麼?而“我”從那平靜的眼神裏能看到些什麼?這些,課文都沒寫。怎麼辦呢?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我出示了寂靜的樹林、老教授“平靜地望着我”、“我”在專心拉琴的圖片,並配上小夜曲,要求學生看着畫面,聽着曲子,展開想象的翅膀,設身處地去感受一下當時人物可能會説些什麼,想些什麼。結果,學生的回答基本上能切合本文的主題,都能體會到老教授為了維持那個美麗的謊言,一再用平靜的眼神鼓勵作者的良苦用心。

雖有這些可喜的火花,但是縱觀本堂課的教學,還是有不少遺憾之處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朗讀形式較少,指導不夠深入。學生雖然能夠理解老教授是一個懂得教育方法、關心愛護年輕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對角色的情感把握還不夠大膽和準確,所以朗讀老教授的語言時放不開,朗讀語氣不夠。

二、感悟不夠。雖然能夠抓住老教授的語言神態進行重點教學,但挖掘不深入,給學生的時間和空間都不夠,所以,對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較為粗淺的,還有一部分學生充當了“聽眾”的角色。

三、課堂環節不夠緊湊,學生對個別句子的理解上還存在着一定的障礙,因此產生了拖堂現象。比如“她説我的琴聲能給她帶來快樂和幸福”這一句,老人為什麼會這麼説,她為什麼感到快樂和幸福?學生在這句話上,糾纏了好久也沒切入主題。問題出在哪兒呢?我想,應該是從一開始,對老教授的良苦用心的感悟就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走進她的內心世界去。所以,一遇到含義較深的句子,就出現拖堂毛病。

上了這一堂實驗課,在許多老師的點撥幫助下,我更清楚地認識到課文教學中學生實踐和感悟的重要性。不管是什麼樣的課,學生都必須是課堂的主人。課堂是實實在在的,不是追求花樣,也不是蜻蜓點水。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創造良好的學習情境,讓他們在課堂中學有所獲,學有所長是我們的職責。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9

本着“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的原則,我在教學中採用引導式的教學方法與問題探究的教學模式相結合,同時採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

《唯一的聽眾》這篇課文的主題是讓學生體會到老人對作者的鼓勵,所以上課伊始我也鼓勵我的學生充滿信心。(同學們,你們都是班中不可缺少的一員,班級因為有了你們每一個人而更加精彩,我相信這節課上你們的表現一定會更加靚麗!)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主要內容時,我先從首尾兩段入手,因為這兩段不僅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更重要的是作者在音樂方面的表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我板書到黑板上時,這一對比就越發鮮明起來。於是我順勢問學生:“面對這樣鮮明的對比,此時此刻你最想知道什麼?”學生們馬上就提出了本文的主題:老婦人是怎樣幫助“我”的,才讓我有了這樣大的變化?看着學生們輕鬆地切入了文章的主題,我不僅輕鬆,也很興奮,看來只要我們教師巧妙設計,培養學生們的問題意識並不難。愛因斯坦曾説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所用到的知識是前人總結的,需要的技能是前人積累的;而提出一個新的問題卻需要批判性思維,需要有創造性和想象力。

在本節課上,我重點指導學生掌握寫人文章的特點,體會老人的良苦用心,從而讓學生學會感恩,懂得關愛;另外在本節課的末尾,我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得知實情後的震撼,扮演作者想象當時的情景寫小練筆,學生不僅想象合理,而且情感真切,不僅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從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但是縱觀本課堂的教學,還是有不少遺憾之處和需要改進的地方。一、 朗讀形式較少,指導不夠深入,學生雖然能夠理解老教授是一個懂得教育方法、關心愛護年輕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對角色的情感把握還不夠大膽和準確,所以朗讀老教授的語言時放不開,朗讀語氣不夠。二、 感悟不夠。雖然都能抓住老教授的語言神態進行重點教學,但挖掘不深入,給學生的時間和空間都不夠,所以,對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較為粗淺的,還有一部分學生充當了’聽眾”的角色。

課堂是學生的主陣地,教師是引導者,作為教師我們必須時刻為學生着想,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預設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只有真正把學生放在主導地位,才能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學習有效學習!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10

《唯一的聽眾》講述的是“我”——一個琴藝糟糕、喪失自信的年輕人成長為一名出色的小提琴手的歷程。而創造這奇蹟的幕後高手是一位耳“聾”的老人,她的真實身份是音樂學院的教授,樂團的小提琴手,她以一個美麗的謊言,在不知不覺中給予了作者真誠無私的幫助。本課的重點是對老人語言和神態的體會和理解,老人對作者無聲的教育技巧(即課文中三次“平靜”的眼神)是本課的亮點,應讓學生好好體會。反思教師在課堂上引領學生對老人“平靜”眼神的解讀,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

一、成功的地方: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環境

在課堂教學中實現學生主體主動、自主地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實現素質教育的必經之路,是使教學目標的實現體現在學生髮展之中的重要條件。在課堂上,教師通過適當點撥,激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使學生在初步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反覆誦讀,加深對語言的理解和積累,從而自悟出文章表達的情感。反思教師在課堂上引領學生對老人“平靜”眼神的解讀,可以看出教師能夠在授課的過程中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環境,將發現的路讓學生走。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提出閲讀思維方向,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的主導作用之一,就是為學生帶來思考,引發學習興趣和內在思維的積極性,為學生創設出適合學生的心理情境,使學生以良好的心境進入學習狀態。教師提出的思維方向,是給學生創設出讀思的廣博空間,是啟迪學生去發現,去感悟,去潛心讀書的情趣,使每個學生都能以“我能行!”的意願,投入到動腦、動口、動手的讀思畫批的讀書實踐中。本堂課教師在引領學生解讀老人三次“平靜”神態是在師生、生生共同探究學習了老人的語言的基礎之上進行的,也就是説在具體放手讓學生獨立體會老人“平靜”神態之前,教師已經做好了鋪墊,已經教給了學生閲讀和發現的方法。所以教師在引領學生解讀老人“平靜”神態的時候,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閲讀的思維方向:課文中究竟幾次寫到老人的眼神呢?這眼神中包含的意義又是什麼呢?接下來教師充分放手讓學生去發現,去體會和品悟。通過學生的獨立發現和集體交流,肯定了學生的學法,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出讀思的廣博空間。

2、教師引導學生自學,立體交流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自學的過程中,要把發現的權利和機會交給學生,把發現的路讓學生自己走。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讀思畫批的讀書實踐中,讓學生親身品嚐到發現、探索、感悟的快樂,去展示一個成功者的才能,去努力賞識他人,去感受獲得多方面信息和能學、會學的幸福感。善於發現是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表現,是創新能力的基礎。回顧本堂課教師在引領學生重點解讀老人“平靜”神態的過程中,始終讓學生獨立發現,無論是老人“平靜”神態的幾次出現,還是請學生談老人“平靜”神態背後的含義,教師都能夠放心放手讓學生去談,能夠把發現的權利和機會交給學生,無論是學生談到的“為作者消除緊張心理”、“對作者的信心”、“老人在用心體會作者的琴聲”,還是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得出的“老人對作者的鼓勵”、“老人對作者的期盼”、“老人對作者的肯定和讚許”,這些都是學生的發現,是學生立體交流的成果,是生生互動後的收穫。教師引導學生自學,可以使各類不同基礎的學生感受到發現的樂趣,體會到成功的喜悦

3、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深層引導,探求新知

教師在引導學生自學的過程中,學生初步嚐到發現的樂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但是,隨着學習的不斷深入,學生的發現、品味能力越強,就會對文章中語言文字、內在情感的認識越會向深層次發展,疑點就會越多,就會越突出。因此教師要在授課的過程中恰當地把握“火候”,在適當的時候對學生進行深層次的引導,便於學生探求新知。回顧本節課,教師在引領學生體會、品悟老人“平靜”神態的時候,能夠放手讓學生去發現,將發現的路讓學生自己走,通過學生的語言表述,充分證明了學生的理解和品悟能力在不斷提升,於是教師適時引領學生進行深層次的體會和品悟:老人是用怎樣的心來對待作者的呢?使學生對老人“平靜”眼神的解讀到達了情感上的再一次提升,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了老人“平靜”眼神背後無聲的力量和老人那顆偉大的心。

總之,《唯一的聽眾》一課,重點在於理解老人的語言和神態的描寫。而對於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活動的體會和分析是讀懂一篇記事寫人文的閲讀思路。本節課,通過教師引領學生解讀老人“平靜”神態的環節,體現了教師能夠為學生提供自主的學習環境,將發現的權利和機會交給學生,,把發現的路讓學生自己走。在解讀老人“平靜”神態這一環節的處理上,孩子們都能夠感悟真情,共同唱響心靈之歌。

二、遺憾之處:沒有將讀書、品悟與想象結合,未能設計小練筆

通觀本節課解讀老人“平靜”神態環節的設計,確有遺憾之處。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而教師應當適時去挖掘孩子的潛能。本節課在老人“平靜”神態環節的設計中,教師能夠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提供、創設自主的學習環境。學生有能力通過聯繫上下文去體會老人“平靜”眼神中所包含的意義,通過教師的引領,學生能夠讀出文字背後的東西,孩子們有了自己對文本的獨特解讀,“這眼神中包含着對作者的鼓勵”、“這眼神中包含着對作者的期盼”、“這眼神中包含着對作者的肯定”、“這眼神中包含着對作者的讚許”……這一句句話從孩子們的嘴裏迸出,讓我看到了思維的火花在碰撞。如果教師在這個時候能夠將讀書、品悟與想象相結合,合理設計一個小練筆,讓學生髮揮想象,描寫一段老人的心理活動,將會讓學生的情感得以昇華,會讓學生更深層次地體會出老人那無聲的力量對作者的巨大影響。如果再講這篇課文,在對老人“平靜”神態的解讀的處理上,我將在原有環節的基礎上,實現讀書、品悟與想象相結合,設計小練筆如下:

請學生髮揮想象,描寫一段老人的心理活動。

當我沮喪地想離開小樹林的時候,她平靜地望着我,彷彿在説:“”。

當我每天都在小樹林拉琴時,她平靜地望着我,彷彿在説:“”。

當我漸漸奏出真正的音樂時,她慈祥的眼睛平靜地望着我,彷彿在説: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11

《唯一的聽眾》是國小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文章。根據本文的教材特點和學習重點,我在教學這一課時,主要是採用抓重點語句描寫來感悟人物內心的方法。對於學生的學法指導上,主要採取自主學習、提出問題、討論交流的方式。教學時,我努力抓住課文的兩條線索,以學習老教授的描寫為主,聯繫“我”的心理行動變化描寫為輔,力求把這兩條線恰當地揉和起來,以便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老教授的愛護和鼓勵對年輕人產生了多麼大的影響。在教學中,我儘可能地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學習語文的機會,通過聽一聽、問一問、想一想、畫一畫、論一論等多渠道學習與訓練,

縱觀本堂課的教學,還是有不少遺憾之處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朗讀形式較少,指導不夠深入。學生雖然能夠理解老教授是一個懂得教育方法、關心愛護年輕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由於鋪墊不夠對角色的情感把握還不夠大膽和準確,所以使學生朗讀老教授的語言時放不開,朗讀語氣不夠。

二、感悟不夠。雖然能夠抓住老教授的語言神態進行重點教學,但是教師自己挖掘太深入,心中沒有學生,而且以老師為本,做為五年的教師,出現這樣的錯誤,實屬不應該。給學生的時間和空間都不夠,所以對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較為粗淺的。

三、課堂環節不夠緊湊。如導入環節用時過長、學生在課上通讀課文時間過長、老師的話過多等等,這些環節無形中剝奪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使得學生在深入理解課文方面受到了影響。

四、課堂上語文味的體現。雖然課堂上,我一直引領學生朗讀品悟,但練習不夠。雖説課堂上,我安排了省略號的補白,預設中有個練筆,但是由於課堂容量較大,沒讓學生動手寫,匆匆説一説過場,這一工具性體現的就不夠了。

如果再講這篇課文我將以“文中的老婦人哪裏讓你感動?”這一問題讓學生主要抓住老婦人的語言、神態來感受。彙報時讓學生盡情的表達,抓住一點讓學生多分析,説透,這樣一處一處的分析。最後教師總結時分別從語言和神態入手。體會欣賞和鼓勵是小夥子刻苦練琴的巨大精神力量,希望同學們多欣賞別人,鼓勵別人。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12

第一次讀完課文,我很感動。第二次精讀課文,進行教學再設計,授課完畢後,我很震動。第三次在區教研活動中聽完附小的周老師授課後,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唯一的聽眾》這篇課文寫了“我”——一個琴藝糟糕、喪失自信的年輕人成長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歷程。而創造這奇蹟的幕後高手是一位耳“聾”的老人,她的真實身份是音樂學院的教授,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個美麗的謊言,在不知不覺中給予了作者真誠無私地幫助。

第一次讀完課文後,老教授那美好的心靈深深地打動了我,可學生會被打動嗎?帶着這樣的問題,我想讓學生通過抓住老教授的語言、動作、神態等語句去體會老教授美好的心靈。而且學生已經有了五年多的閲讀習慣,一定能找到文中的語句進行勾畫和批註,接着在朗讀中體會字裏行間流露的真摯情感。可是在上課的頭一天晚上,我的想法被我否定了,這篇文章有兩條線索:一條是老教授的激勵,一條是我的變化,這樣的解讀是不是否定了文章的另一條線索呢?再説跑出一個簡單的問題就去找找、勾勾、畫畫、讀讀學生就能體會到嗎?不!一個聲音在我的耳邊響起。晚上坐在電腦面前,查閲了不少的關於這篇文章的教學設計。“盡信書,不如無書”。走出別人教學設計的框子,要有自己的思考!題目就是文章的眼睛。一個新的教學設計在我的腦海裏誕生。我為什麼不抓住“唯一的聽眾”中的“唯一”這個關鍵詞入手讓學生去字裏行間找一找作者為什麼把老教授稱為“唯一的聽眾”呢?第二個分解的問題應運而生:老教授用什麼來影響着我?學生順理成章的便可以在課文中找到了描寫老教授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的語句,同時結合文中對小夥子的描寫進行正反兩個方面的分析理解,這時候學生的理解就不僅僅是停留在了老教授美好的心靈上了,還有對文中小男孩對音樂的執着的愛的感悟上。上完課後,我很慶幸,慶幸自己和學生一起進行了再次解讀教材。我被學生的解讀能力深深的震撼了!

不久以後,區裏組織了六年級語文閲讀教學的實效性,有幸觀看了周老師的一節錄像課,課文的細枝末葉我已經記得不是很清楚了,但是在做課文小結的時候,周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了這樣一個詞語:德藝雙馨。這個“德”應該是老人善良美好的品德吧!而“藝”不僅僅是高超的音樂造詣,更是發現人才,鼓勵人才的藝術吧!具有這樣品德的人難道不讓人深深地敬佩嗎?“德藝雙馨”這個在教參上找不到的簡單的詞語背後一定包含了周老師不知一次兩次的深入解讀吧!漢語言的獨特語感,我們必須精讀,細讀,來回讀,讀到文字的骨頭裏面去,基於此,感情、思想等一切才能從兒童的心中長出來。我們才能成為像老婦人那樣“德藝雙馨”的語文教師。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13

《唯一的聽眾》一文表現了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愛護、鼓勵年輕人成才的美德。在本課的學習中,要讓在學生閲讀文本感受人物的美好心靈基礎上,體會作者通過人物言行、神態等刻畫形象,表現人物品質的寫作方法。

課堂導入所創設的情境如若能令學生產生質疑的興趣,那麼這個導入將會為整節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思考主動性埋下伏筆。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首先注重了情境導入中引用課文首尾兩段形成一個反差。讓學生明顯感覺到“我”由一個毫無自信的小提琴白痴到一個出色的小提琴手的轉變。從而引入了這個轉變的引導者————唯一的聽眾(切入課題)。在學生的朗讀中,引發學生的思考“讀了文段和課題之後你有什麼問題要問?”隨而,在學生的提問中,歸納成了本課教學的兩個主要問題“唯一的聽眾她做做什麼事?”“唯一的聽眾是一個怎樣的人”

有了學生的自發的提問,那麼學生在探究答案的過程中也是相對積極多了的。而對第一個問題的解答,在理解文章主要內容的階段學生就可以掌握的了。不過為了能夠對人物瞭解得更加的深入些,在接下來的環節中,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人物語言以及神態這兩個方面去入手。這同時又能夠為解決“唯一的聽眾是一個怎樣的人”做好鋪墊,所謂一舉兩得。

為了讓學生能更深刻感悟“老教授”的作為對我產生極大的鼓勵,給予我成功的動力。我在學生深入研讀人物語言、神態的句子前加入了那麼一個片段:在文中找出一組能夠體現“我”喪失自信的詞語,以及一組體現我重燃信心的詞語。並讓學生從這些詞語中體會,去感悟前後判若兩人的“我”。從而引導學生得出了是“老教授”詩一般鼓勵的語言,以及平靜的眼神促成了“我”的成功這一思考方向。

在研讀人物語言以及神態的環節中。充分的朗讀是情感體會的重要渠道。對於“老教授”的語言,往往是先粗讀談體會;再細讀品語氣;最後運用理解到的語氣有感情地朗讀。從而讓“老教授”的話變得有血有肉,其情感能夠在朗讀的語氣中充分體現出來。除此之外,在品讀“老教授”眼神時,我還加入了這樣的環節進行延伸:每次平靜眼神時,想象老教授當時的心理活動。這個環節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那三次平靜的眼神背後的深情厚誼,還能力透紙背欣賞到“唯一的聽眾”那顆美好的心靈,從而又為第二個問題的解決鋪設了台階。

回想這節課,那個能夠引發學生產生質疑的情境導入可以作為引子,而透過比較“我”的變化來將學生的思考方向引至把握人物語言、神態上來,可謂鋪設了一條鐵軌。而在其後的誦讀以及思維拓展訓練就提供了讓學生體味的前進動力了。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14

3月7日,我和檀小所有老師一道,迎來了教研中心的教研員們的集體視導,心情有些緊張。王穎老師聆聽了我的第一節課——《唯一的聽眾》。

時間已經過去幾天了,可我還是沒有從那節課的遺憾中解放出來,還在沒有能處理好“問題傳遞”與全體學生的和諧發展的關係而糾結着!為自己沒能深挖文本,讓學生體悟人物的語言美而遺憾着!

其實,通過兩次試講,這節課的教學思路已經確定了。也許是我太想展現學校的“問題傳遞”的特色了,課上便要求學生以“問題傳遞”的形式談對老教授的充滿詩意的語言的理解。在傳遞過程中,我明顯感覺到了一些孩子的“力不從心”。教師的要求有些高了,如:老人都是在什麼情況下説這些話的?“我”聽後有怎樣的感受?把你的體會説給大家聽?在學生“問題傳遞”的過程中,我過於相信學生,高估了他們的能力,當學生的回答不盡如人意時,我引導學生練習上下文、生活實際來深化他們對老人語言的理解。但由於人物語言的含義非常豐富,又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學生理解起來容易,但欣賞起來頗有難度。這是,如果我及時而果斷地改變教學策略,把深陷迷茫之中的孩子們解放出來,讓他們在教師的幫助引領下前行,或許課堂會更活躍,更容易碰撞出思維的火花。看來,教學方式的選擇,教師授課時的變通能力,對課堂的成敗起了較大的影響!

課後,王穎老師針對我的課堂的表現進行的點評,並從“人物語言美”這個角度,對我進行耐心細緻的指導,令我受益匪淺!王老師認為,本節課最難得一點是老人充滿詩意的語言發揮了什麼作用?為什麼這樣講就會有詩意的效果?通過了解老人的身份,再來揣摩老人的語言,就不難發現老人有一顆愛護學生的心,同時也是語言表達的高手!“詩一樣的語言”,一定是情感充沛,讓人的心為之顫動的語言!老人什麼技巧也沒交給作者,卻贏得了作者的敬佩,他不愧為智者!

從寫法的角度,老人的幾句話,從內容和形式上也各有不同!傳遞的形式不同,卻得到了作者的由衷讚美!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15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從老教授的言行與“我”的心理、行動變化兩方面感受老人對“我”的愛護、鼓勵,以及“我”對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

3、培養學生的關愛品質,使他們學會祝福、學會寬容、學會忍耐、學會感恩,讓自己的心靈多些善意。

教學重點:

1、“聽眾”形象與心理的評析與探究。

2、對本文揭示的人生哲理的深層領悟。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關愛品質,使他們學會祝福、學會寬容、學會忍耐、學會感恩,讓自己的心靈多些善意。

教具準備:MP4(小提琴曲《月光》歌曲《感恩的心》)、重點語句的幻燈片。

教學課時:第二課時

教學時間:20xx年9月23日上午第1節

教學過程:

(一)激發情感、談話導入。

MP4播放小提琴曲《月光》(多麼美妙的小提琴曲啊!我想每位同學都願意成為它的聽眾(板書)可是,曲子好聽琴難拉。在上一節課的學習中我們認識了一位小提琴的愛好者,剛開始,他拉出的小夜曲,被人當作是鋸桌腿的聲音,他感到十分沮喪和灰心,而我們剛剛聽到的這麼美妙的音樂正是那位被父親和妹妹認為是音樂白痴的人演奏出來的,是啊!他成功了。那麼這成功的背後是誰製造了奇蹟呢?(老教授)是的,這都得益於他的這位--唯一的聽眾。(板書)

(二)整體感知,梳理層次。

1.説一説文章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想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文章通過一個音樂白痴成長為能奏出真正音樂的小提琴手的故事,告訴我們:

A.默默的關懷、真誠的幫助、持久的關注、熱情的鼓勵,能夠幫助一個孩子樹立起自信心。

B.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刻苦學習,一定能獲得成功。

2.文章層次

①家中練琴遭冷遇

②林中練琴遇知音

③舞台演琴生感慨

3.在遇到老婦人之前,別人對“男孩”的評價是怎樣的?男孩的心情有是怎樣的?

別人對“男孩”的評價:在音樂方面簡直是一個白痴,拉出的小夜曲聽起來就像是鋸桌腿的聲音。

男孩的心情:沮喪灰心

(三)深入閲讀,品悟佳句。

1.唯一的“聽眾”是何時進入我的眼簾的?“聽眾”來林中的前後目的是否一致?因何而改變?

(我獨自來林中拉琴,正感到懊惱,不由得詛咒自己的時候發現了老人。“聽眾”來林中的前後目的不一致,之前是為了到林中坐一會兒,之後是為了幫助我,因幫我而改變。)

2、以點帶面,品味全文。

(1)瀏覽課文,找出描寫老人神態的關鍵詞。(平靜)

(2)描寫老人神態平靜的句子,總共出現了幾次,在文中畫出來。

幻燈出示:

一位極瘦極瘦的老婦人靜靜地坐在木椅上,平靜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靜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靜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A、第一次“平靜地望着我”。

①在什麼情況下,老婦人“平靜地望着我”?對我產生了什麼影響?

再讀課文,並畫出描寫“我”的心理活動的語句。讀一讀,體會我的心理變化。(沮喪──充滿了神聖感──沮喪──羞愧、興奮)

可以聯繫上下文體會人物心理。如,

沙沙的足音,聽起來像一曲悠悠的小令。(環境描寫,側面反映人物心理活動。)

②是誰給了我動力,讓我的心理產生這麼大的變化?

劃出描寫老教授的語言的詞句,讀一讀。

“是我打攪了你嗎,小夥子?不過,我每天早晨都在這兒坐一會兒。”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聾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場,請繼續吧。”

“也許我會用心去感受這音樂。我能做你的聽眾嗎,每天早晨?”

第一段話是當“我”為在樹林裏也拉不好小提琴而感到懊惱,認為這難聽的聲音一定破壞了林中和諧的美,一定破壞了這位老人在幽靜樹林裏的平靜心情,深感內疚、抱歉地衝老人笑笑,準備溜走時,老婦人對我“講”是我打攪了你嗎?小夥子。不過,我每天早晨都在這坐一會兒。這句話中老婦人自己承擔責任,“是我打攪了你”,讓“我”不要過意不去,老婦人並表示她每天早晨在這兒坐一會兒,可不是今天特地打攪“我”説得非常客氣。接着老婦人又講:“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聾了。如果你不介意我在場的話,請繼續吧”。這是老婦人在鼓勵“我”,讓“我”不要再懊惱,灰心,並打消我的顧慮不要在意她在場,拉好拉壞她都聽不見,對她不會造成任何干憂,讓“我”毫無顧忌地大膽練習。老婦人給了“我”勇氣和力量。

第二段話是當“我”指了指琴,搖了搖頭,意思是説“我”拉不好時,老婦人説:“也許我會用心去感受這音樂。我能做你的聽眾嗎?就在每天早晨。”這又是老婦人在鼓勵“我”,不管“我”拉成什麼樣,老婦人耳朵聽不見,但心裏卻能感受到音樂的美妙,她願意每天都來做“我”的聽眾,目的是讓“我”樹立信心,堅持每天面對自己的聽眾來練琴,“我”一定會越練越來勁。

第三段話是以後每天清晨,“我”都會到小樹林面對“我”唯一的聽眾練琴。每天“我”停下來,老婦人都會説:“真不錯,我的心已經感受到了。謝謝你,小夥子。”這是老婦人不斷地對“我”進行肯定,鼓勵“我”不斷努力,繼續練下去,使“我”開始有了信心。

第四段話是在以後每天清晨,“我”都要全力以赴去面對早早坐在木椅上等“我”的惟一聽眾--老婦人練琴時,有一次她竟説:“你的琴聲能給我帶來歡樂和幸福。”這又是老婦人再次給我信心和力量,她的話使“我”感到:只要刻苦練習,琴聲能給耳聾人帶來快樂和幸福。老婦人是在鼓勵“我”繼續苦練下去。

練習讀好這三句話。

③出示“一位極瘦極瘦的老婦人靜靜地坐在木椅上,平靜地望着我”。

讀一讀,談談自己的感受。(老人在默默地鼓勵我,在給我信心和繼續練琴的勇氣)

B、第二次“平靜地望着我”。

①出示“她一直很平靜地望着我”,從老人平靜的眼神中,你品味到了什麼?

②找出描寫老婦人語言的句子,指導有感情地朗讀。(感謝、稱讚)

③在老人耐心熱情的鼓勵下,“我”的技術在不斷提高。再讀課文,説説老婦人的稱讚和鼓勵使“我”發生了什麼變化?(信心倍增,行動、心理均發生變化)

C、第三次“平靜地望着我”。

①這次老人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平靜地望着我”的?找到有關句子讀一讀。

引導體會“手指悄悄打着節奏”等隱含的信息。(琴藝長進)

②出示“她慈祥的眼神平靜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為什麼説老人的眼神平靜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你體會到了什麼?

O教師小結:如果説老教授善解人意的語言是有聲的鼓勵,那麼她平靜的神態,特別是每天早晨作“我”唯一的忠實聽眾的舉行,就是無聲的激勵,從而使“我”最終能面對成百上千的觀眾演奏。

引讀:“只看見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節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靜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那雙眼睛永遠定格在我的腦海裏,那雙眼睛使“我”戰勝自卑,重樹信心。齊讀文章最後兩句。配樂(感恩的心)引讀最後一段:“後來,拉小提琴成了……”

3.“聽眾”的關注、鼓勵、幫助、寬慰對我的心理變化作用如何?

使我有了信心勇氣和毅力:暗暗有了幾分信心、心裏洋溢着一種從未有過的的感覺、一種力量在我身上潛滋暗長、我漸漸感覺我奏出了真正的音樂。

(四)讀寫結合,拓展延伸。

1、課件出示三組句子,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一位極瘦極瘦的老婦人靜靜地坐在木椅上,平靜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靜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靜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2、平靜的神態背後,老人在想什麼呢?請同學們聯繫上下文,發揮想象,描寫一段老人當時的心理活動,可選一兩處寫。

幻燈出示:

當我沮喪地想離開小樹林時,她平靜地望着我,彷彿在説……

當我每天去小樹林拉琴時,她平靜地望着我,彷彿在説……

當我漸漸奏出真正的音樂時,她慈祥的眼睛平靜地望着我,彷彿在説……

3、交流所寫的內容,簡單評議。

4.當“我”初次遇到“老婦人”時,如果老婦人告訴“我”她是音樂學院教授的話,“我”的情形將怎樣?

5.文中妹妹這一角色可以刪去嗎?你的理由是什麼?

(五)品讀評點、創新思維。

任選一段令你動心、與你情感、生活貼近,易誘發你創想思維的場景片段進行研讀,品味作品的特色和方法,為下面構想生活故事打基礎。

(六)生活故事、感悟人生。

在你的的生活中,是否也遇見過這樣一位能理解你、關愛你、寬慰你的“聽眾”,使你擺脱了困難、困境、困惑,請你以“感恩”為題,把它記述下來,講給大家聽。

《唯一的聽眾》教後反思

《唯一的聽眾》一文主要寫了“我”--一個琴藝糟糕、喪失自信的年輕人成長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歷程。而創造奇蹟的幕後高手是一位耳“聾”的老人,她的真實身份是音樂學院的教授,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個美麗的謊言,在不知不覺中給予了作者真誠無私地幫助。課文情節很有戲劇性,極具感染力,很多孩子都很感興趣。結合教學實踐反思如下:

一、努力使學生在實踐中運用學法。

作為六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六年的閲讀經驗了,尤其本組課文已經學習了兩篇寫人的文章。課堂上學生的確是在實實在在的實踐着,他們用筆批註着老婦人的語言、神態、動作,以及“我”的心理描寫,並或多或少地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感受。學生在發言地過程中也能抓住重點詞、聯繫上下文,進行對比等等運用多種學習方法進行綜合實踐,我也及時進行了肯定和點撥,強化了學習行為,努力體現了六年級學生語文學習的特點。但在這點上,沒能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情,對學生的知識儲備瞭解不透,沒能按預期達到教學效果。也導致課堂上對學法的指導這環節,顯得欠缺靈活,把握不準,今後有待加強。

二、盡力使學生在朗讀中提煉內涵。

在朗讀形式上,我在教學設計中,設計了範讀、默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配樂讀,這六種朗讀形式交替使用,力求豐富多樣,與教學需求密切聯繫。思考劃批時用默讀;自由讀易於打開思路;齊讀增強氣勢;配樂讀渲染氣氛;示範讀指明方向等等。本課默讀時學生能安靜畫批;指名讀前學生帶着體會可以自由自在地朗讀;最後的部分,全班齊讀,把氣氛推向了高潮。但在實踐中由於對學生的朗讀缺乏信心,導致整節課只單純地運用了齊讀和配樂讀,但明顯能感到學生朗讀的太少,完全把課堂交給了老師,突出了教師的主導地位但並沒有體現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原有的朗讀水平並不應該成為這節訓練學生朗讀感悟的障礙,在這裏我只考慮了老師的感受而沒有充分為學習本節課教學內容而捨棄公開課的“花架子”。以後在閲讀感悟文章時還是應該把課堂交還給學生,不管他讀的水平如何,畢竟是在拓展語文閲讀宣泄情感的空間,給學生昇華課文內涵的境地。

三、大力使學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

這篇課文兩條主線,以老教授為主,我的變化為輔。截然分開不可取,但又不能混為一談。於是,學生劃批、彙報時應以老人為主,輔之以我的變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重點突出了,又無遺漏,學生在閲讀時,除了彙報對老教授的特點品質以外,也談到了我成功的原因,即:不能獲缺的是自己的努力。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學生更感興趣的是小提琴手的變化,所以,當大家交流時,很多學生都談到了“我”的變化,而我沒有打斷他們的發言,在尋找到合適的機會後,我指出了應該先找到老教授的描寫,談自己的體會。於是,學生抓住了主要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談出了不同的體會。但整個課堂教學形成“擠牙膏式”,變成師生的問答式,而且幾乎所有的理解都是在老師的一個個的問題羅列出來的,學生只是順着老師的思路走,沒有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理念。

縱觀本課閲讀教學,除了以上思考外,我認為學生的發言面較窄,有一部分學生充當了聽眾的“角色”,導致課堂氣氛不理想,略顯沉悶;拖堂的問題一直是我的頑症,沒能在40分鐘內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我將深鑽教材,提高設計水平,找準學生起點,提高教學藝術,使閲讀教學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