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反思

擺教學反思

欄目: 教學反思 / 發佈於: / 人氣:1.03W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擺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擺教學反思

擺教學反思1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上,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擺一擺,想一想”是一年級下冊的一節數學活動課,目的就是先擺後想,邊擺邊想,在擺的過程中想,在想的'過程中擺,在擺和想的過程中,鞏固對100以內數的認識;加強對數位的認識;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形象思維,歸納能力、抽象思維得到培養和提高。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進行主動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這節課的課堂中,我化“靜”為“動”,讓學生在操作中、娛樂中、探索中激發起學習的興趣,同學們在我創設的民主、平等的氣氛下,思維開拓了,能力發展了,頭腦也靈活了,參與意識增強了,合作交流的意識也濃了。在整堂課中,我就是讓“動手操作、動手實踐”貫穿始終,讓學生在用學具變魔術,創造出一系列的數,同時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才能不重複,不遺漏,有規律地擺出來,並寫出來呢?然後,通過觀察、比較、交流、歸納,發現100以內的數的特徵與排列規律。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擺教學反思2

《擺一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是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面積這一單元的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探索和應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課標》指出: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數學活動只是手段,不是最終目的,教師的作用是藉助活動的載體引導學生去發現。在探索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讓學生先估一估三個長方形的面積,接着用1㎝2的小正方形擺一擺並把結果填一填,再議一議自己的發現,然後説一説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寬的關係,推出公式。因為是學生自己發現的,所以在感覺上格外親切,使學生的活動積極性更加強烈,學生的思維逐步抽象與概括,他們在觀察、分析中,逐步悟出了規律,對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也就水到渠成。這種知識的建構,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大量感性經驗支撐的,學生獲得的不僅是公式的推導,空間觀念的拓展,還有一種自主發現的快樂感。

總而言之,這節課上學生對概念的掌握還是較清楚,並能夠根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解決一些基本的問題,達到了預想的教學目的。

擺教學反思3

一、取捨合理的教學內容

本節課中同學將就擺的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進行討論與考慮,並且去驗證同學自身的一些猜想。同學在探究的過程中,逐步排除一些原有的不合理的前概念,修正自身的想法。在這一節課上,同學將丈量不同重量擺錘的擺在15秒鐘內擺動的次數,和不同長度擺繩在15秒鐘內擺動的次數。同學在對丈量數據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會發現:影響擺的快慢主要是擺繩的長短。但是,在課文的最後又提出了新的研究問題,即:擺長也是影響擺的快慢的一個因素。所以説,本課的教學是讓同學從問題中來,又帶着問題離開。

修訂以後的《擺的研究》這一課,捨去了原教材中影響擺的快慢三個因素中擺幅大小的研究,教材將這一內容移到了上一課完成,應該説這樣的教材更容易教學。因為,原先的教材,是將三個因素一起在一堂課裏研究,這樣時間難於控制,效果也不理想。不過,由於今天這堂課是公開課,這一課又是第二教時,所以我還是適當地引用了“擺幅大小”這一因素,但不作為研究的重點。

二、改變原有的教學方法

《擺的研究》這一課,主要進行的是兩個實驗,一個是擺錘的輕重對擺快慢的影響;另一個是擺繩的長短對擺快慢的影響。在教師用書上,期望教師在同學的探究過程中起到一個從“扶、引、放”的教學思路。而在我看來,兩個實驗,要完成“扶、引、放”三個過程,很難。因此,我個人認為,這一課教師用書上的內容,至少是這一部的內容,仍舊停留在老教材的框架內,還沒有和時地更新。所以,在今天這堂課中,我改變了原先的'教學方法,採用同學自主的,有選擇的探究方式,老師只是整個活動的參與者和合作者。這樣的教學即可以防止由於研究內容過多而造成探究時間不夠,又可以讓同學對某一問題進行深入、細緻地探究。

三、提供有結構的資料

資料的運用,主要就是對教具的運用。在課堂上提供有結構的資料,能夠使教學更加深入,目的性更加明確。在今天課堂上的第一個教學環節中,也就是讓同學測出15秒內各個擺擺動的次數時,我給同學提供了各個不同長短的擺,讓每組同學的擺在15秒內次數各不相同。這樣的佈置,可以讓同學提出探究性的問題“為什麼擺的次數會不一樣?”、“擺的快慢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從而更為順利地引入到了課文探究的主題。

第二個有結構的資料是,在同學進行探究擺的快慢的實驗中,大多數數組我提供的是螺帽,但有一組我提供的是鈎碼。同學在探究擺錘輕重對擺快慢的影響實驗中,讓鈎碼一個一個的掛起來,從而得出了與研究不同的結論。為什麼呢?引起同學的共鳴,為下一課的教學內容“擺錘長短的研究”做了鋪墊。

擺教學反思4

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是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是加深學生對100以內數的認識,進一步鞏固數位和位值的概念。學習難點是在活動中感受有序思考的價值,培養初步的歸納能力,獲得數學活動經驗。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注重讓學生多説,把更多的思考空間留給學生,先通過數字教材以動畫的形式將一個珠子擺出的數表示出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感知珠子在不同的數位就表示不同的數,學生説的也很好。2個珠子的活動主要是讓學生學會用語言表述,並通過對比有序、無序優化記錄方法。3個珠子的活動主要是練習的作用,加深學生對數位和位值的理解,並嘗試有序地思考。4個珠子主要是讓學生有序地思考並記錄的一種練習。觀察總結規律後,5個珠子就是隻想不擺,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發展,之後再進行一些相應的練習。整個學習過程注重學生的思考,學生的'參與度也很高,能夠有效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本節課存在的不足有時間的把控不是特別好,學生討論部分給的時間太多,學生髮現規律還是很快的,給的時間過多導致有些學生想問題想偏了的情況。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再充分地瞭解學生的知識基礎,思維能力,設計好每個環節,準確把握時間。

擺教學反思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擺的擺動快慢與擺繩的長度有關,同一個擺,擺繩越長擺動越慢,擺繩越短擺動越快。

過程與方法:經歷推測擺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並依次展開實驗研究,得到實驗結果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感覺是會出錯的,深刻理解重複精確實驗的價值 ;感受探究單擺的快樂。

【教學重點】經歷推測擺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並依次展開實驗研究,得到實驗結果的過程。

【教學難點】對真正擺長的認識與理解

【教學準備】統一使用秒錶計時(教師)(小組)、鐵架台、長中短棉線各一、3個鈎碼、一長一短兩個鐵管,分別在中間及一端用等長的擺線懸掛、一組不同的擺(演示導入用)等硬紙板20cm、30cm各一個以磁鐵當作擺錘,(延伸演示用)。 為可能的生成而準備:圓柱形塑料盒子內可裝兩個鈎碼,蓋上帶掛鈎或鐵圈。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師:我們知道擺具有等時性,那不同的擺自由擺動的快慢都一樣嗎?

2.師出示自制幾個單擺使他們逐個擺動起來,問:擺的快慢一樣嗎?你覺得與什麼有關呢?

3.揭題:擺的研究。(板書課題)

二、用擺做實驗:

1.推測:擺的快慢你覺得與什麼有關呢? (擺繩長度、擺錘大小等,如出現擺的幅度這個因素,可引導學生回憶上節課的實驗。)

2.討論:改變擺繩長度的實驗:要改變什麼條件?哪些條件需要保持不變?

3.學生分工負責計時、計數、記錄。

4.集體彙報。

5.小結:擺的快慢與繩長有關嗎?有怎樣的關係?

6.討論:改變擺錘重量的實驗:要改變什麼條件?哪些條件需要保持不變?

【注意:鈎碼的掛法,要按老師的演示去做】

7.學生分工負責計時、計數、記錄。

8.集體彙報。

9.小結:擺的快慢與擺錘輕重有關嗎?

過渡:通過以上兩個活動,我們能否回答如下問題:

(1)擺的快慢與繩長有關嗎?與擺錘的重量有關嗎?

(2)什麼樣的擺擺動得慢?什麼樣的擺擺動得快?

三、擺的快慢與什麼有關:

1.閲讀課本P61下面的插圖和文字。

2.讓學生進行推測。

3.師出示如圖的兩個擺,擺繩長度一樣,擺錘長度不一樣,演示實驗。

4.討論:你發現了什麼?你是怎麼想的?

5.師引導:擺的長度並不等同於擺繩的長度,真正的擺長是指擺角頂點(固定點)到擺錘重心的距離。

6.小結:擺的快慢與擺長有關。

7.回顧我們所做的第二個實驗,你能解釋為什麼不把鈎碼這樣掛嗎?教師演示:鈎碼垂直掛接。

説説你的'想法。

8.出示20、30cm的兩片硬紙片、大頭釘、兩塊磁石,組合成一個擺,並演示它的擺動,問你怎樣使它擺動加快?下節課,需要準備20、30cm的兩片硬紙片、大頭釘、兩塊磁石,我們將要製作一個每分鐘正好擺動30次的擺,運用本課發現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擺的研擺的快慢與什麼有關?擺動幅度大小對擺動快慢影響不大輕擺錘 擺動的快慢沒有改變長,擺動慢;

結論:擺的快慢與擺錘輕重無關;與擺繩長度有關,長則慢,短則快。 擺的長度 = 擺繩的長度,

擺教學反思6

本課選自國小科學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七課,這是一節通過探究的方式,發現科學規律的好課。本課充分體現了新課程關於科學探究的理念,使探究式教學走出形式化和程式化的誤區,解決了探究式教學方式操作層面的困惑。

全課緊緊圍繞“擺擺動的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這一問題,引導學生親歷“發現問題、進行假設、制定計劃、實驗驗證、收集數據、表達與交流、總結歸納”等探究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在實實在在的探究活動中獲得科學知識,提升研究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正是我在科學教學中所追求的三維教學目標。通過實際教學,我感覺到本課的教學設計有如下特點:

一、為開展一個充分而深入的探究活動做好鋪墊

科學探究活動是科學教學的中心環節。我深知科學探究已經成為國小科學教學的主要途徑和目標。但是怎樣才能使探究活動開展的有價值?這個問題引起了我的深思。本課教學中我做了這個嘗試。我力求讓學生親歷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包括髮現問題、進行假設、制定計劃、實驗驗證、收集數據、表達與交流、總結歸納等。在課堂上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運用對比實驗,開展一個個充分而深入的科學探究活動,使探究式教學走出形式化和程式化的誤區,發揮探究活動在科學教學中的最大價值。本課我側重對發現問題和設計實驗驗證方案兩個環節的訓練。

首先,要細心呵護學生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兒童對科學的興趣。我在教學活動的起始階段,安排學生進行發散性提問,如:“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些什麼?”然後通過做擺,觀察擺,研究擺的擺動來發現問題,確定探究的目標。

其次,制定實驗驗證方案。探究實驗能力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內容,而設計實驗計劃能力又是實驗能力的最高層次。它能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空間想象力。實驗設計是指人們為了進行某種觀測,探究實驗前的方案、策劃等。它包括人們在實驗前對要達到的目的,而提出採取的方法途徑、以及根據實際選擇合適的工具、儀器,實驗過程需要記錄的數據、對實驗結果的預測、實驗過程需要的處理方法等。這些工作進行得是否合理、周密,往往決定一個實驗的成敗。我將本課探究目標“擺擺動的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分解成三個要研究的小目標,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好奇心選擇一個分目標進行設計。我認為設計實驗方案比實驗驗證過程更重要,因為它是實驗成功的前提條件。

在這一環節,我充分發揮教師“扶、引、放”的作用,扮演了一個參與者、合作者的角色。科學探究決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課標指出:科學能力的形成依賴於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活動,必須緊密結合科學知識的學習,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而不能簡單地通過講授教給學生。在國小階段對科學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過高,必須符合國小生的年齡特點,由扶到放逐步培養。在學生彙報實驗設計方案時,我以一個小組為例,從探究過程、對比實驗的運用、小組分工、操作順序等進行了具體的指導。為學生預設一個充分而深入、有序、可行的探究過程。實驗效果非常好,成功率較高。

二、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探究活動。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是區別於傳統教學的一個明顯特徵。在科學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將學生分配在一個個小組裏進行探究活動,每個人要與同伴進行協商,要聽取同伴的意見,要有分工,集中集體的智慧,才能完成好小組的探究活動。在這種環境氛圍裏學習,逐漸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精神,學會與人和諧相處,這是人類生存的一種必需的素養。

在課堂上,可以看到小組合作已成為學習的主要形式。小組合作時每個小組都有一個具體的學習目標,大家圍繞着這個學習目標進行探究,分工合作、整合意見、發揮集體智慧、得出結論。現在我以一個小組的合作學習為例,談談我是怎樣指導操作的。首先,要讓學生明白做實驗必須要嚴謹、周密,小組成員要配合默契,才能確保數據的準確性,這是實驗成功的關鍵。在學生探究實驗的過程中,我對各小組的合作學習進行現場的觀察和介入,為他們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如:有的小組選擇研究擺擺動快慢與擺錘重量的關係,這組對比實驗要求改變的條件是擺錘的重量,控制不變的條件是擺動幅度和擺繩長短。這個小組在改變擺錘重量的操作時,他將第二個鈎碼掛在了第一個鈎碼的下面,這樣在增加擺錘重量的同時,兩個鈎碼的重心下移,等於又增加了擺繩的長度,這樣操作得出的測量數據就不準確了。所以指導小組同學要將兩個鈎碼並排掛在一起,控制了擺繩長短不變的這個條件,實驗才能獲得成功。探究後,小組同學相互交流,分析處理數據,最後得出正確的探究結論。

本課的小組合作學習真正走出了形式化的誤區,學生在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中科學素養得到真正提升。

三、本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疑慮。

《測量擺的快慢》是一節能夠承載科學素養各個因素的典型探究課。好的教學設計會讓學生受益匪淺。

擺是生活中經常可以見到的物體,不管是舊的自然教材還是不同版本的新教材都有研究擺的內容。在測量時間還不夠準確的年代,科學家伽利略就發現了單擺的等時性。單擺是實際擺的理想化,擺鐘的鐘擺可以看做是一個單擺。嚴格講單擺的擺動角度要小於或等於5°,但實際上不超過10°,對擺擺動快慢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記。而我們研究的擺,擺動角度在15°左右,對擺擺動快慢的影響也是微乎其微,但擺動角度太大,就會產生影響,所以課上為了保證實驗的成功我強調了擺擺動角度不要太大。這樣就會給學生留下一個懸念:為什麼角度不能太大,角度太大會對擺擺動快慢產生什麼影響等。我想在留下懸念的同時,也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課後繼續深入的研究。雖然這不是我們國小階段所能解決的問題,但卻能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這也正是國小科學課程所要培養的科學素養之一。

在探究活動設計方案的環節上,我指導得特別細緻,實驗成功率也提高了。但有個別小組仍控制不好不變的條件,操作缺乏規範性,同一條件下多次測量的結果出現不同,。看來教學設計一定要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因為學生探究能力的形成要有一個漸進內化的過程。

總之,本課教學能為學生創設一個充分而深入的探究平台。通過小組合作,運用對比實驗,讓學生經歷“擺擺動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這個探究活動的過程,使學生從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嚴謹的科學態度,瞭解科學發展的歷史,這正是科學教學所要達成的三維教學目標。

擺教學反思7

《擺一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是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下冊面積這一單元的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探索和應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針對教參要求,我對這節課定出教學的基本環節是:複習舊知,產生猜想——舉例驗證,歸納方法——推廣應用”的教學過程。

《課標》指出: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數學活動只是手段,不是最終目的,教師的作用是藉助活動的載體引導學生去發現。在探索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我讓學生先估一估三個長方形的面積,接着用1㎝2的小正方形擺一擺並把結果填一填,再議一議自己的發現,然後説一説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寬的關係,推出公式。因為是學生自己發現的,所以在感覺上格外親切,使學生的活動積極性更加強烈,學生的思維逐步抽象與概括,他們在觀察、分析中,逐步悟出了規律,對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也就水到渠成。這種知識的建構,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大量感性經驗支撐的,學生獲得的不僅是公式的推導,空間觀念的拓展,還有一種自主發現的快樂感。

在有優點的同時也存在着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有的在長方形的表面擺滿1平方釐米的方格;有的是沿着長、寬各擺一行;有的是用尺子量出每個長方形的長和寬然後畫1平方釐米的格子。這些方法在學生的合作中都有體現,如果能讓不同方法的.學生利用投影儀分別演示一遍更有利於學生理解公式的推導過程。2、在教學時為了避免學生把面積和周長的概念混淆,課上沒有強調周長和麪積的關係。反而造成了學生的一個誤區,學生在探索正方形周長的公式時有的學生就認為求正方形的面積公式=邊長x4與正方形面積公式=邊長x邊長混淆了,導致部分學生對求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還是模稜兩可。

總而言之,這節課上學生對概念的掌握還是較清楚,並能夠根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解決一些基本的問題,達到了預想的教學目的。

擺教學反思8

“擺一擺,想一想”是一年級下冊數學第四單元學了100以內的數以後的一節數學活動課。“擺一擺,想一想”就是要求學生先擺後想,邊擺邊想,在擺的過程中想,在想的過程中擺。活動課中只有放手讓學生通過充分的擺圓片活動,在動手、動腦的主動探索過程中,發現、歸納與運用規律,感受數學的美,感悟數學學習活動過程中的樂趣。

這是一節數學實踐活動課,鑑於學生的年齡特點,充分利用兒童喜歡動手操作的心理,教學中我設計一些有層次的“玩法”:嘗試擺、探究擺、運用擺、模仿寫,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感悟100以內的數和相關的基礎知識。

在上這節課時,我在教學中充分安排了擺的活動,也不失時機地點撥學生探究規律。在擺和想的過程中,鞏固了對100以內數的認識;加強了對數位的認識;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歸納能力、抽象思維等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培養和提高。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玩”是孩子們的天性,本節課的教學讓孩子們在玩、擺圓片的基礎上引導在數位上擺數。因為適當的實踐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於學生探索規律,尋找事物規律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本節課在這方面體現得較為突出。如:本節課中進行了多次活動,學生通過擺一擺、記一記、找一找、説一説等活動,在一種輕鬆快樂的氛圍中找到了規律,我覺得更為成功的是學生獲得了學習的快樂。

2、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學具為材料體驗學習過程。如:

第一次活動:

學生用1個圓片、2個圓片、3個圓片擺數。擺數時要動腦筋,怎樣才能擺的既快又不遺漏,為學生髮現擺數規律作鋪墊。

第二次活動:

學生用4個圓片、5個圓片擺數,課上安排讓各小組介紹擺得快的經驗,激發學生探索擺數規律的慾望。當學生用6個圓片、7個圓片、8個圓片??擺數時,我就抓住時機提出,不擺圓片,能直接寫出個圓片9個擺出的數嗎?這時學生的興趣高漲,繼續探究的慾望更加強烈,使擺數的規律自然而然的產生,不僅注重學生的'動手和動腦密切相連,而且學生的思維也非常活躍,幾乎都發現用圓片在數位上擺數的規律,這看似簡單的合作探究活動,卻藴涵着不重複不遺漏的排列組合方法,使抽象枯燥的數讓學生“玩”出數學道理來。

縱觀全課,我覺得有三個大問題值得我引起高度的重視:

1、總怕耽誤教學時間,沒有讓學生充分去説,去討論。

體現在怎樣擺既不重複也不遺漏這一教學環節,沒有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就直接讓個別學生在全班交流,而且只讓學生説出了一種方法,沒有引導、啟發學生找出另一種方法,就匆匆進行下一個環節的教學。

2、沒有處理好預設和生成的關係。

體現在引導學生髮現擺出的數的個位上的數字和十位上數字的和正好是圓片總數這一教學環節上,引導的不夠到位,只引導學生觀察12和21,從這兩個數中發現什麼?當學生認為個位上的數字和十位的數字正好相反,於是引導學生,“個位和十位合起來有什麼特點?”時,我發現好多學生一臉疑惑。現在想一想這樣的引導方法,學生不容易理解,應該讓學生想:“21和12是怎樣用圓片擺成的?”,十位上2個圓片,個位上1個圓片就是21;十位上1個圓片,

個位上2個圓片就是12。12和21都是用3個圓片擺成的數,接着引導學生觀察其他擺成的數是不是也存在這個規律。從這一教學環節中,説明我在備課時預設的不夠充分,考慮的不夠全面,在教學中不能靈活處理預設和生成的關係,教學的應變能力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反思自己的教學,我意識到了自己的教學隨機性還不夠,以後要多加註重這方面的鍛鍊培養

3、對學生評價語言跟不上。

只會用“好”、“真聰明”等幾個簡單、單調的語言來評價學生,評價語言和學生的表現有時不能同步,評價語言起不到激勵學生的作用,而且語言缺乏親和力,從而導致一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因此還需要提高這方面的素養。

擺教學反思9

一、課堂教學要依據學生實際水平有效處理教材

關於教材,路培琦老師曾有很經典的論述:“課本課本,教學的根本;教材教材,教學的素材。”的確,教材只是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個思路、一個依據和一種範例,教師應根據學生的需求和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即有“用教材”的意識。

《擺》是蘇教版國小《科學》四年級下冊“物體的運動”單元中“擺”的部分內容。我在學習內容、實驗設計、材料選擇等方面,依據學生實際情況做了處理。

1、學習內容:在實際教學中,我嘗試着對原教材的內容進行整合,將教學活動重點定位於“研究擺的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活動的方案設計、實驗和交流”,所以就設計了這一課《擺》。

2、材料選擇:在對擺線的選擇上,採用工業用縫紉線,干擾因素影響最小。我的感受是吃透教材、吃透學生相當重要,不同的學生,對教材的把握會有所不同。這也許是對教師要求的科學素養之一吧。

二、課堂教學要追求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

在本課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的科學內涵和教學內涵,通過學生的學習活動已最大限度地讓三維目標實現有機整合。本課目標設定為:能夠使用“控制變量”的實驗方法蒐集影響擺的快慢因素的證據,通過測量蒐集、記錄數據,並選擇有效的數據支持證據;能夠對影響擺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設,能夠根據假設進行驗證;體會反覆實驗獲取可靠測試結果的重要性,體驗在擺的實驗中對變量的'精確控制可以提高實驗的準確性。課從學生覺得新鮮、感興趣的觀察擺鐘入手,讓學生動手玩玩擺,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讓學生從玩擺中發現問題:為什麼相同時間裏擺動次數卻不一樣,可能與什麼因素有關?問題意識順應被激發,學生的思維很自然轉入對問題的假設上來;在深度討論中明確該實驗的研究方案,讓學生對實驗中的細節加以關注,體現動手之前先動腦的科學研究思路,嚴謹的科學態度的培養目標藴涵其中。

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體現科學課的特點---滲透對科學本質的理解。

科學的本質之一就是“實證”。科學是要講證據的,科學是可以重複檢驗的,這就是“實證意識”。如何收集有效和可靠的證據成為本課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任務。追求實驗的“精確性”以收集有效證據,讓精確實驗的思想滲透在每一個教學細節中,詮釋着科學課堂中實證意識的教學,成了本課的一大亮點。

儘管學生在動手之前對實驗精確操作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實際中還是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導致研究出現誤差。及時引導學生對自己活動進行跟進反思就顯得尤為重要。在交流擺錘研究結果的教學組織中,我設計了這樣有結構意義的體驗活動:

1、學生彙報關於擺錘重量是否影響擺的快慢的結果,出現不一致的意見,大部分組的結果表明是“有關係”的。

2、組織學生進行反思:大家研究的結果不同,大家覺得問題出在哪裏? 討論找出其不規範或不正確操作而影響實驗精確性的地方; 3、現場驗證演示,請“錯得最離譜”的一組現場演示,在集體指揮下,嚴格控制相關變量,達到實驗成功。學生在這樣有梯度的三個遞進活動中,經歷着對自己的研究過程進行重新梳理和回顧,達到對“精確控制因素”的再認識,深刻體驗對科學研究要持嚴謹的態度。

“教學永遠是門遺憾的藝術”。由於關注了每一個活動的質量,出現了教學時間不足而導致結尾有匆匆收場之嫌。教學活動如何“瘦身”?把“認識擺鐘”部分去掉、簡化“擺的組成部分”和指導做擺、或者不要研究三個問題,只研究“擺長問題”,把“擺錘重量問題”和“擺幅問題”留到下節課研究等方案,這也是我在進一步改進教學中值得深思的,我將繼續探索研究。

擺教學反思10

一輪複習階段抓實課本和地圖,從近幾年的學業考試試卷看,命題凸顯三個趨勢:一是內容豐富,覆蓋所有章節;二是緊扣時政與社會結合;三是讀圖題貫穿始終。所以複習時必須要重視地圖的重要作用。從地圖中正確地獲取信息,處理信息,解決問題,是中學地理教學的重點,也是地理考試的一個重點,可以説是“無圖不成題”,地圖是複習、歸納知識的重要載體,也是必考內容,且形式靈活多變,識圖,用圖是學生普遍存在的.薄弱環節,許多學生只注意掌握課本的文字內容,而地理空間概念淡薄,“圖文轉化”能力差,不懂得從圖像中獲取信息來回答問題。因此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我們特別注意對學生進行專題地圖的輔導,力求他們掌握課本或地圖冊的一些基礎圖,從這些圖中搜集、整理信息以及進行分析。如:中國地形圖,要熟悉主要山脈的位置,如秦嶺、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峯山的分佈與長江、黃河的相對位置。還要了解地勢的三階階梯。在複習中我們還要注意把兩幅或三幅有關地圖進行比較,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推理、判斷,以得到系統知識。

複習最後階段回扣課本和地圖。這一階段重新閲讀過去做的典型習題、試卷和錯題集,以查漏補缺,對過去做錯了的題目認真研究,分析錯誤的原因,及時補救並追溯到錯誤的根源,迴歸課本,防止出現地理知識返生現象,對地理原理、地理概念理解不透徹的,對地理事物空間分佈掌握不準的,要指導學生回扣課本和地圖,重點解決自己覺得不熟悉,掌握不牢的知識點,而不是通讀課本。

擺教學反思11

在教學此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多的開闊思路和有更好的創意,我採取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首先,出示視頻《中國花樣游泳運動員參加奧運會》,組織學生欣賞,提問:“孩子們,看完我們的運動員精彩表演,你有什麼想説的?”讓學生感受規則的造型美。生答。揭示課題《擺花樣》。然後引導孩子們尋找生活中的可以擺的材料。(生活用品、玩具、文具、種子蔬果、葉子等)出示圖片。“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像這樣整齊又變化的花樣還很多,你們看—— ”

在欣賞生活中的花樣的'同時激發想象之後進行兩個藝術藝踐。

藝術實踐一:1、複習線條(直線、折線、曲線)。

2、出示兩種不同的材料,説説你覺得哪種材料適宜擺直線,哪種材料適宜擺曲線。

3、總結:短小的東西更容易擺出平滑的曲線,長的東西更容易擺出折線或者直線。

藝術實踐二:

1、老師也擺了三組花樣,請孩子們當小評委,你喜歡哪一個花樣,為什麼?總結,並板書:圖形有規律、形狀有變化、色彩有搭配。 “如果孩子們在擺花樣的時候能做到這三點,你們一定能擺出精彩的花樣!”

通過兩個藝術實踐讓孩子們懂得怎樣去選擇材料、如何擺才更好看,掌握擺花樣的一些簡單規律。

“帶着我們學到的這三點,一起來欣賞一下別人的作品吧。”

帶着學到的規律,欣賞作品,啟發思維。

這樣呢,既可以讓學生吸取別人的優點、經驗,開拓創作思路,又可以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學習積極性,以及其興趣同時也被大大提高。

然後組織學生觀察自己準備的東西,説一説你準備怎樣擺。學生交流,互相激發思維。教師提要求,孩子用現有的材料擺花樣。(1)擺放有規律(2)好看有新意

在巡視輔導時候的輔導要點:維持課堂秩序;提示、幫助學生把材料按形狀、顏色分分類。

最後激勵展示、拓展提升:

將孩子的作品馬上照成照片,在課堂上展示,自我點評,互相點評、互相觀摩,教師點評,點評擺得美觀、整齊、有創意的作品。之後,圖片欣賞,生活中花樣的運用。(舞蹈、生活、煙花、植物、建築等等)用藝術家們富有智慧的藝術作品進行拓展、昇華:生活中的花樣還有很多,生活中的美,等着你們去發現和表現!

教學相長,興趣倍增。學生在良好的、積極的、快樂的、渴望的環境下學習新知。學生學習效果非常好,此教學方法適合本年齡段學生學習。

擺教學反思12

本節課是第三單元第6課的內容,講授新知之前,先帶領學生回顧了上節課的知識點——擺的構成(擺線、擺錘等)和操作注意事項。為這節課的內容提供一個認知基礎。

接下來通過“擺的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來提出研究問題。引導學生提出假設,學生推測影響擺的快慢可能與擺動的幅度有關、與擺錘的輕重有關、與擺繩的長短有關。讓小組談論,我們應該怎樣根據自己的假設去設計實驗呢?這才是鍛鍊學生科學思維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同時在這個實驗過程中,也隱含着學會控制變量的實驗操作方法。例如,如果要驗證擺的快慢與擺的`幅度有關,我們在實驗中一定要保持哪兩個因素不變呢?引導學生去思考,因為只有改變一個因素,這樣實驗才更具有説服力。

根據控制實驗變量的方法,逐一進行實驗,最終學生很容易得出擺的快慢與擺繩的長短有關。最後,我又拿出擺繩長短一樣的兩個擺,結果擺的快慢又不一致,從而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進而引起擺長的概念。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基本達成,不足的是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由於有時學生過於吵鬧,從而會影響到實驗的準確性。

擺教學反思13

“擺一擺,想一想”就是先擺後想,邊擺邊想,在擺的過程中想,在想的過程中擺。本節課教師的教學設計充分安排了不同的擺學具,也不失時機地點撥學生的想規律。在擺和想的過程中,鞏固了對100以內數的認識;加強了對數位的.認識;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探索意識、形象思維、歸納能力、抽象思維等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培養和提高。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玩”是孩子們的天性

本節課的設計讓孩子們在玩學具的基礎上引導在數位上擺數,這是一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方式。適當的實踐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更有利於學生探索規律,尋找事物規律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本節課在這方面體現得較為突出。如:本節課中進行了多次活動,學生通過擺一擺、記一記、找一找、説一説等活動,在一種輕鬆快樂的氛圍中找到了規律,我覺得更為成功的是學生獲得了學習的快樂。

2、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學具為材料體驗學習過程

如:第一次活動:學生用1個圓片、2個圓片、3個圓片擺數。擺數時要動腦筋,怎樣才能擺的既快又不遺漏,為學生髮現擺數規律作鋪墊。第二次活動:學生用4個圓片、5個圓片擺數,課上安排讓各小組介紹擺得快的經驗,激發學生探索擺數規律的慾望。當學生用6個圓片、7個圓片8個圓片……擺數時,我就抓住時機提出,不擺圓片,能直接寫出個圓片7個擺出的數嗎?這時學生的興趣高漲,繼續探究的慾望更加強烈,使擺數的規律自然而然的產生,不僅注重學生的動手和動腦密切相連,而且學生的思維也非常活躍,幾乎都發現用圓片在數位上擺數的規律,這看似簡單的合作探究活動,卻藴涵着豐富的既不重複又不遺漏的排列組合方法,這不正是一種有價值的數學實踐活動嗎?

擺教學反思14

講解擺的祕密的時候,我想整個問題的設計及程序的設計還是比較好。我還需要從以下的幾個方面進行總結。

首先實驗的設計的方面,需要進一步進行改進。在設計的實驗的時候,要積極的鼓勵學生進行設計。但是回答問題的學生還是比較的少的。因此要積極的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參與到實驗設計之中。

其次學生實驗的分組選擇的問題。我想學生進行分組。應該給予學生選擇進行實驗的機會。在分配任務的.時候,我進行指派。我想這個問題需要給以學生以選擇機會,使學生設計哪個,就進行驗證哪個。這樣就好使學生非常完整的完成體驗過程。

班級的教學管理組織。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之中有少部分的學生不能夠進行聽課,擾亂課堂秩序。我這個方面,處理的不好。雖然有老師在聽課,我想如果有學生在擾亂課堂秩序,還是要該怎樣進行處理,就怎樣進行處理。這樣我想就會有較好學習效果。

最後還是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講的較多,學生的機會較少。需要再加強學生的主體作用。加強學生的主體作用,這個需要在良好的課堂環境為前提。我想在這個方面我加把勁。

擺教學反思15

《擺的研究》是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時間的測量”的第六課。學生在上一堂課中對擺進行了研究,得出了同一個單擺每擺動一次所需的時間相同的結論。但是在實驗中也發現在相同的時間內,有的組擺擺動得快,有得組擺擺動得慢。這節課就上堂課留下的這個問題進行探索研究。

本節課的一開始,我先讓學生觀察兩個不同的擺(擺繩長度不同、擺錘不同)的擺動,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這兩個擺的擺動速度不同。五年級的這班學生在課堂上觀察得比較仔細,有的學生還提到其中一個擺擺到後來方向發生了偏轉。根據學生提到的這些觀察結果,我及時的引出本堂課的研究內容。應該來説本堂課的引入部分還是比較成功的,孩子們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討論影響擺擺動速度的因素時,孩子們也提出了3種觀點:1.擺繩的長度2.擺錘的重量 3.剛開始放手的力度。由於在上節課學生實驗時發現擺擺動時,擺幅越來越小,但是速度沒有變化。因此,這節課上,沒有學生提出擺幅的大小會影響擺動的速度。但是,對於學生提到剛開始放手的力度會影響擺動速度的觀點出乎我的意料。

本節課用“控制變量”的方法來設計實驗是教學的重點。在研究擺錘重量是否影響擺動速度的實驗上,我先讓學生分組討論實驗方法,實驗中要控制哪些條件相同,改變哪個條件。因為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接觸過對比實驗。在彙報時,學生基本上都能説出要改變擺錘的重量,但是控制哪些條件相同,學生一下子不能説齊,我讓其他的.小組進行補充。最後教師整合各組的觀點,完善實驗的方案。在設計擺繩的長度是否會影響擺錘的速度時,由於有了前面充分的討論,因此就順得多了,花的時間也比較的短。

本節課在材料的準備上,我就學校現有的教學資源結合實際自已動手製作了5個簡單的擺,這套材料操作方便,也大大節省了時間。在巡視學生分組做“擺錘的重量是否影響擺動速度”的實驗時,我發現有的學生操作不當使實驗數據的偏差。雖然經過指出學生也進行了改進,但使我意識到實驗前指導還不夠到位。實驗前,教師應該要儘可能的想到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並細緻的指導,這樣才能保證實驗有效的開展。

在最後一個環節“擺的快慢與什麼有關”時,我先讓學生總結擺擺動的快慢與什麼有關。接下來,我拋出一個問題:那是否兩個擺繩一樣長的擺,擺動的速度就一樣呢?並出示了演示器材。學生一下子就懵了,大多數的同學都認為是一樣的。在演示實驗時,前2秒這兩個擺看上去似乎擺動的一樣快,當時還有個學生大聲的説了出來:“擺動的一樣快”。我讓學生再仔細的進行觀察,慢慢得着兩個擺速度就很明顯的區分出來了。利用這個機會,我還對學生進行了教育,觀察要有始有終,要認真仔細,這樣我們得出的結論就更精確。

“教學永遠是門遺憾的藝術”,這節課有成功也有不足之處,這也是我在進一步改進教學中值得深思的,我將繼續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