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計劃

【精品】教學計劃範文合集8篇

欄目: 教學計劃 / 發佈於: / 人氣:2.18W

時間過得真快,總在不經意間流逝,我們的工作又進入新的階段,為了在工作中有更好的成長,立即行動起來寫一份計劃吧。相信大家又在為寫計劃犯愁了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學計劃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精品】教學計劃範文合集8篇

教學計劃 篇1

一、內容和內容解析

(一)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八年級上冊“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三課時)。

(二)內容解析

全等三角形是研究圖形的重要工具,只有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有關內容,並且能靈活的加以運用,才能學好等腰三角形、四邊形和圓等內容,同時為今後研究軸對稱、旋轉等全等變換打下良好的基礎。此外,也由於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研究全等三角形,具有重要的意義。

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是《數學課程標準》的重要要求之一。本章是在七年級下冊第七章出現證明和證明格式的基礎上,進一步介紹了推理論證的方法。通過定理內容的規範化書寫,並在例習題中注重分析思路,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清楚地表達思考的過程,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同時,“1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中幾種判定方法,是作為基本事實提出來的,通過畫圖和實驗,讓學生確信其正確性,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這樣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對全章乃至以後的學習都是至關重要的。

本節課是全等三角形判定的第三課時,主要探究利用“角邊角”和“角角邊”兩種方法判定三角形全等,以及簡單應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不僅是“全等三角形”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探索過程中所體現的思想方法,為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感悟三角形全等的數學本質、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體驗運用類比的方法研究問題等,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可以加深學生對已學幾何圖形的認識,併為今後的學習奠定基礎。

(三)教學重點

掌握角邊角和角角邊兩個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及簡單應用。

二、目標和目標解析

(一)目標

1。掌握角邊角、角角邊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及簡單應用。

2。學會分析法、綜合法解決問題。

3。讓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

4。逐步養成良好的個性思維品質。

(二)目標解析

1。使學生掌握角邊角、角角邊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會運用這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2。通過有關的證明及應用,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使學生逐步學會分別從題設或結論出發,尋找論證思路,學會用綜合法證明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學生探究特殊角度、特殊邊長的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再由教師利用課件演示數學事實,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數學學習的過程中來,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通過習題變式,從中體會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與區別,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4。探究本課的兩個判定方法,使學生經歷“實踐——觀察——猜想——驗證——歸納——概括”的認知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思維品質。

三、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基於學生的學習基礎,在研究幾何圖形的方法和合情推理方面還存在欠缺。本節課是學生在已經掌握了邊邊邊和邊角邊判定之後,繼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他們已經瞭解了一些探究的思路,也經歷過一些探究的過程:動手實踐、觀察猜想、歸納總結、鞏固應用等。因此,本節課的學習,可以引導學生類比前面的研究方法。另外,由於本節課所探究的兩種方法,其圖形不易辨別,那麼,學生如何分析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繫,如何清晰地表達數學思考的過程,也是教師應要特別關注的問題。

教學難點是利用角邊角、角角邊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方法的應用及規範化書寫。

四、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根據本節課內容的特點,為了更直觀、形象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高課堂效率,採用以觀察發現為主,多媒體演示為輔的教學組織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置一系列例題變式,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思考,利用計算機和《幾何畫板》軟件,結合操作測量,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產生、發展和形成的過程。

五、教學過程設計

1。開門見山,引出課題

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通過動手畫圖、觀察猜想、總結歸納,對三角形全等的條件進行了探究。主要研究了“三邊”對應相等和“兩邊一角”對應相等的情況,得到了兩種判定連個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本節課,繼續探究“兩角一邊”對應相等的情況。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引導,幫助學生回憶已學知識,回顧探究的方法,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探究的問題,瞭解探究兩個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思路,弄清知識之間的聯繫。

2。動手操作,實驗探究

問題1先在一張紙上畫一個△ABC,然後在另一張紙上畫△DEF,使EF=BC,∠E=∠B, ∠F=∠C。 △ABC和△DEF能夠重合嗎?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畫圖步驟,用電腦演示畫圖過程。 同學之間觀察對比,通過兩個三角形疊放到一起,引導學生觀察、猜想)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動手畫圖,讓學生明確已知兩角及夾邊怎樣畫出三角形。通過學生展示作品,以及同學之間觀察對比,讓學生確信結論的正確性。

問題2 對於任意的兩個三角形,當滿足“兩角及夾邊”對應相等時,這兩個三角形就一定能夠全等嗎?

教師用電腦展示,利用《幾何畫板》的度量功能,給學生以直觀的'印象,學生總結得到角邊角判定方法,教師給出符號語言的規範格式,強調“對應”的含義。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幾何畫板》動態演示的過程,進一步強化對兩個三角形所滿足條件的直觀感知,使學生在驗證猜想的過程中,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

3。應用新知,探究歸納

問題3解答下面的問題,你能得到什麼結論?

如圖1,在△ABC和△DEF中,∠A=∠D, ∠B=∠E,BC=EF, △ABC與△DEF全等嗎?你能利用角邊角證明你的結論嗎?

(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找尋方法。師生共同總結角角邊的判定方法,給出符號語言的規範格式)

【設計意圖】通過本題的練習,讓學生在嘗試運用角邊角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三個條件的理解。同時,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使學生能清晰、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筆有據。

4。拓廣探索,綜合運用

實際問題 李明、張強兩位同學在一起踢球,不小心把一塊三角形的裝飾玻璃踢碎了,摔成了三塊,如圖2所示,兩人商量給人家賠償。你能告訴他們只帶其中哪一塊去玻璃店,就可以買到一塊完全一樣的玻璃嗎?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並口述問題答案)

#FormatImgID_1#

【設計意圖】鞏固判定方法,同時體會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例題 如圖3,點D在AB上,點E在AC上,AB=AC,∠B=∠C,求證 AD=AE。

(由學生分析,教師展示解答過程,並用電腦演示兩個三角形“重合”的過程)

【設計意圖】鞏固學生所學的判定方法,並通過規範書寫格式,培養學生推理能力。通過觀察三角形“重合”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合情推理與演繹推理之間相輔

相成的關係。

練習1如圖4,已知∠1=∠2,∠3=∠4,求證 AD=AE。

(學生練習並展示解答過程,教師提問:本題其他的證明方法嗎?由學生口答)

【設計意圖】鞏固學生所學的兩種判定方法及規範書寫格式。通過一題多解,培養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方法。

練習2如圖5,已知∠1=∠2,∠B=∠C,AB=AC,“AD=AE”的結論仍然成立嗎?若成立,請給出證明;若不成立,請説明理由。

(學生完成本題的分析和解答,並展示解答過程)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的變式,使學生體會利用“兩角一邊”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圖3、圖4和圖5,用電腦演示,關注它們之間的聯繫。

【設計意圖】通過電腦演示,讓學生感受幾何圖形之間的聯繫,進一步體會三角形全等的本質含義。

思考題1在上述例題中,如圖3,還存在哪些相等的線段?

思考題2在上述例題的基礎上,若BE與CD交於點O,且連接AO,如圖6,則圖中存在幾對全等的三角形?

【設計意圖】通過對開放性問題的思考,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發散性,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歸納小結,反思提高

問題4 你能總結一下有幾種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嗎?

(教師提問,引導學生回答,師生共同總結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利用多媒體展示各種方法滿足的條件)

問題5 三個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嗎?我們還學過哪種不一定全等的情形?

(學生思考,並舉出反例)

【設計意圖】通過師生共同思考、回顧、梳理判定方法,利用多媒體直觀展示,加深學生對各種判定方法的理解, 明確三角形全等條件的探索過程,讓學生體會“實驗幾何”與“推理論證”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

6。佈置作業,及時反饋

必做題 課本13頁1題、2題,15頁5題、6題;

選作題 課本27頁9題

【設計意圖】設計兩組作業,目的是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中得到不同的發展;選作題的安排為下一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六、目標檢測設計

1。如圖,在△ABC與△CDA中,AB∥CD,AD∥BC,

求證 AB=CD,AD=BC。

【設計意圖】考查學生是否會將證明線段相等的問題,轉化為證明三角形全等的問題。訓練學生能夠將已知的平行條件進行轉化。

2。如圖,已知AB∥DF,BC∥DE,AE=FC,那麼AB與DF、

BC與DE有怎樣的數量關係?請説明理由。

【設計意圖】與例題、練習中條件的轉化方法相類比, 讓學生體會轉化、類比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3。如圖所示,若AE=FC,BC∥DE,那麼再添加一個什麼條件能夠得到AB=DF?試着證明你的結論。

【設計意圖】通過條件開放問題的設置,讓學生綜合運用各種判定方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根據以上三個問題中的已知條件進行分析:這組圖形之間有什麼聯繫?你能用學過的知識解釋嗎?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學習了平移的有關知識,因此學生不難發現這組圖形之間的聯繫,讓學生體會平移變換實際上也是一種全等變換,並與例題相呼應。

指導教師: 劉金英 天津市中國小教育教學研究室吳世鏡 天津市西青區教育教學研究室華作豔 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第三中學

通過對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學計劃模板的學習,是否已經掌握了本文知識點,更多教學參考資料盡在數學網!

教學計劃 篇2

第一課:色彩的對比

教材分析:

《色彩的對比》是一節色彩知識課。色彩具有多樣性,當兩種以上的色彩以空間或時間關係相比較,表現出差別,產生比較作用時,就產生了色彩對比。色彩的對比包括色相對比、明度對比、冷暖對比等。有些色彩的對比給人的感覺是強烈的、活躍的,有些色彩的對比則相對較為柔和。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學習與感受色相之間產生的較為強烈的對比。

教學目標:

1。 學習色彩對比的知識,提高對色彩的感覺和辨識能力。

2。 欣賞感受大自然、生活及美術作品中的色彩對比之美。

3。 大膽嘗試運用對比色進行美術創作。

教學過程:

結合實際生活讓學生理解什麼是色彩的對比,感受學習色彩對比的重要性。

⑴理解什麼是對比和什麼是色彩的對比。

⑵觀看課件,觀察生活中及美術作品中色彩的對比,理解色彩之間存在對比的意義。通過欣賞身邊的色彩或是美術作品中的色彩讓學生思考“如果世間萬物只有一種色彩你會感覺怎樣?”讓學生明白正是因為色彩之間的對比作用,所以我們的世界才是現在這樣的五彩斑斕,充滿活力。

抓住重點,學習色彩對比的知識。

色彩的對比分色相對比、明度對比、純度對比、冷暖對比等。本節課所學的色彩對比主要是指色彩之間所呈現的比較強烈的色相對比。

色相對比是指因色相之間的差別而形成的對比。這種對比在生活及美術作品中無處不在,在各種不同顏色的對比中,以紅與綠、藍與橙、黃與紫之間形成的對比最為強烈,由於它們之間是互為補色關係,所以我們稱之為補色對比。教學時,可以先從補色對比入手進行教學,着重引導學生感受比較強烈的色彩對比之美。

欣賞感受色彩對比之美,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一定要把色彩知識的學習與感受生活實際緊密地結合起來。

例如:可以帶領學生欣賞色彩對比比較強烈的美術作品,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繪畫作品中都使用了哪些主要的顏色?

這些顏色之間的對比程度怎樣?

你認為畫家用這樣的色彩對比想表達什麼?

畫面上的色彩對比給你什麼樣的感受?

指導學生用對比色創作美術作品。

(3)讓學生運用對比色在紙上進行繪畫創作。在繪畫創作之前,教師要提示學生思考:

你創作的主題是什麼,是否適合用對比色來表現,為什麼?

你打算利用怎樣的對比色來作畫?

你想利用這樣的對比色表達怎樣的感受?

學生作品完成後,在講評活動中,大家談論的主題也要一直圍繞着感受與認識色彩對比來進行。

第二課色彩的調和教材分析:

《色彩的調和》是繼色彩的對比之後的又一節色彩課,本課主要是讓學生感受和了解調和之美。從色彩學的角度來説,只要存在兩種及兩種以上顏色,顏色之間就會形成色彩對比關係,只不過是色彩之間的對比關係有強對比和弱對比之分而已。在《色彩的對比》一課中,我們重點讓學生感受色彩之間存在的比較強烈的對比,而《色彩的調和》一課則着重於讓學生體驗色彩之間因為存在着弱對比關係而形成的比較協調的色彩感覺。一般來説,當我們説起色彩的調和時,主要是指鄰近色和同類色。

在色輪中,凡在60°範圍之內的顏色之間的對比關係都比較弱,我們稱之為鄰近色。同類色指的是在同一色相中不同顏色的變化,我們稱之為同類色。

同類色或鄰近色的相互搭配使用,給人協調統一、層次豐富的美感。

教學目標:

1。 學習色彩知識,理解色彩調和的含義。

2。 欣賞大自然中、生活中及繪畫作品中的色彩,感受協調的色彩所富有的美感。

3。 能夠運用色彩的調和知識創作美術作品。

教學過程:

(1)複習色彩的對比知識,把學生的注意力從色彩的強對比引到色彩的弱對比上來,讓學生理解色彩調和的含義。

可以同時出示一幅色彩對比很強烈的作品和一幅色彩對比比較弱的作品,讓學生説説對這兩幅作品色彩的不同感覺,並在色相環中,找一找這些色彩所在的位置,看看它們之間的位置關係有什麼規律。通過這一活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探索得出結論:一般來説,在色相環中,色相對比距離為120°~180°的為強對比類型,色彩的對比效果強烈、醒目、有力、活潑、豐富,但也不易統一而具有刺激性。而色彩之間的距離在60°範圍之內的顏色,相對對比關係弱,給人一種和諧統一的美感。我們可以把呈現這類對比關係的色彩稱之為相互調和的色彩。

(2)清晰界定鄰近色和同類色的含義。

在教學中,通過觀察、對比等美術活動,讓學生清楚地瞭解鄰近色和同類色的概念。(出示課件)可以選擇比較典型的風景、設計作品或繪畫作品來讓學生觀察和感受臨近色之間的關係。

同類色則比鄰近色更加接近,它主要指在同一色相中不同的顏色變化。如紅顏色中有紫紅、深紅、玫瑰紅、大紅、硃紅、橘紅等等種類,黃顏色中又有深黃、土黃、中黃、橘黃、淡黃、檸檬黃等等區別。

提問學生:你們見過變色龍嗎?

變色龍有什麼特點?變色龍為什麼要變色?變色龍是怎樣通過改變顏色來保護自己的?你在生活中還見到過哪些類似的動物或現象?

通過這一輪的討論,讓學生對相互調和的色彩有個直觀的感受。

(4)重點欣賞繪畫作品中是怎樣運用協調的色彩的。

以《初踏黃金路》為典型作品供學生欣賞。

向學生提問:畫面的色彩給你什麼樣的感覺?主要色調是什麼?

通過欣賞活動使學生感受到色彩的調和在繪畫作品中的運用非常重要,它能夠使整個畫面色彩協調統一。

(5)指導學生進行繪畫創作。本課的學習活動是讓學生運用調和色來創作一幅美術作品,作品的主題可以自定。繪畫時提醒學生提前構思畫面的主色調,學生作品完成後,可進行展覽講評。

第三課 用表現性色彩來表現

教材分析:

縱觀人類歷史上不同時期的繪畫作品,可以發現畫家在設色時基本有兩種做法:一種是寫實性方法,再現畫家眼中感受到的客觀世界色彩的真實,我們稱之為再現性色彩。另一種是畫家根據自己的創作意圖,主觀地選擇、搭配色彩,以表現畫家自己的主觀情感和審美理想,我們稱這類色彩為表現性色彩,也有人稱之為主觀性色彩。

色彩的主觀性表現是色彩教學的重要課題之一。在美術教學中,我們不但要引導學生觀察、認識及表現現實生活中真實的色彩,同時也要讓學生知道,色彩是繪畫藝術再現和表現的重要手段,色彩的表現方法並不只侷限於再現性色彩的表現,人類的情感是非常豐富的,每一種顏色在每一個人的眼中都有着特殊的表情作用,每一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去觀察、感覺和表現色彩。

教學目標:

1。 欣賞與感受不同色彩表現形式的繪畫作品。

2。 瞭解表現性色彩的特點。從自己的主觀感受出發,打破腦海中“固有色”的限制,用主觀性色彩創作美術作品。

3。 提高對色彩的駕馭及表現能力,表達自己對色彩的獨特感受。

教學過程:

兒童在低年級階段用色彩繪畫時從來沒有考慮過色彩的像與不像的問題,他們揮灑自如,想用什麼色畫就用什麼色畫,可以説這個時期的孩子是自然而然地採用了表現性色彩來畫畫。但是,隨着兒童年齡的增長,他們對客觀世界的關注越來越多,繪畫的風格也越來越傾向於寫實,他們開始認為那些形象真、色彩像的畫才是好畫,反而並不容易認同那些充滿激情的表現性色彩繪畫。所以要隨時糾正孩子的片面觀念,引導學生了解不同表現形式的美術作品,開闊學生的藝術眼界。

1、在開始上課時,有必要讓學生先知道什麼是“主觀”“主觀色彩”“表現性色彩”和“用表現性色彩來表現”。

⑴可以出示色板給學生,讓學生説説自己最喜歡的顏色是什麼,為什麼?

⑵可以讓學生説説自己最喜歡什麼顏色的衣服,為什麼?

⑶可以帶領學生欣賞教科書中第11頁左上角的學生作品,討論作者是怎樣運用色彩來表現這個人物的?

你從作者對色彩的運用中感受到了什麼?

如果由你來選擇你認為適合的色彩來表現人物的不同情緒你會怎麼選,為什麼?

鼓勵學生大膽地利用自己的色彩語言去進行表現。

(出示課件)欣賞畫家名作,瞭解畫家對色彩表現的不同方法。重點感受與認識那些從畫家主觀感受出發創作的表現性繪畫。

如凡·高的《向日葵》,以強烈而豐富的金黃色階,表現出向日葵的生命力,藴涵着畫家對生命、陽光獨特的理解和感受。

通過欣賞、交流與討論,使學生了解再現性色彩和表現性色彩的各自特點。

然後再重點選取一幅或幾幅表現性色彩來進行討論,討論可以圍繞着“這幅作品給你怎樣的感覺”“畫家這樣運用色彩你有什麼感受”“這類作品的共同特點是什麼”等。

通過一系列的欣賞評述活動使學生感受到每一位畫家對色彩、線條等藝術語言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方式。

創作過程:本節課可以讓學生選擇喜歡的人或風景自定主題繪畫。

在學生開始作畫之前,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用色,引發他們的創作熱情,讓他們將自己的創造性以及童心童趣展現於色彩當中,發展學生的藝術個性,表現豐富多彩、富有個性的.畫面。

評價:以自評為主進行講評活動。學生的作品完成之後,可以開展“我心繪我色”為主題的講評活動,講評時建議以學生的自我介紹為主,説説自己是怎樣選擇色彩來表現的,自己畫面上的色彩表現了自己什麼樣的感受?

第四課我喜歡的藝術家

教材分析:

對於一般人來説,能否欣賞一幅繪畫作品常常是以能否“看懂”為標準,他們欣賞的一般步驟是畫的是什麼?畫得像不像?畫家畫這種形象的寓意是什麼?如果都回答出來了,便認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來,便認為是看不懂。這種方法就是一種傳統的“講故事”的方法,對於繪畫作品的欣賞往往過多地藉助“文學性”的描述。當然,用這種方法欣賞一般性的具象繪畫是可以的,因為畫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聯想、產生共鳴。但是我們必須明白,一幅繪畫作品的好壞,卻不是以“像”或“不像”來衡量的。就藝術而論,欣賞一件繪畫作品,首先不在它“像”或“不像”,而在於繪畫作品中所輻射出的某種觀念、某種思想或情緒,能否緊緊地抓住觀賞者的心絃,能否給人以充分的藝術享受,並使人從中獲得某種啟迪和教育。而我們要想更好地瞭解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就應該明白:

沒有一個時代的美術不是在它特定的時間、地點、文化背景上產生的。

本課的教學,旨在通過蒐集資料,運用觀察、欣賞、交流等手段,引導學生了解齊白石、徐悲鴻、畢加索、米勒、羅丹或者其他著名藝術家的代表作品及藝術特色,從而學會欣賞藝術作品,逐漸提高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

教學目標:

1。 能夠初步認識和了解中外美術史上至少三位藝術家的主要藝術成就和代表作品。

2。 通過了解藝術家及其代表作品,培養自己的審美能力。

3。 通過了解藝術家及其代表作品,逐步養成熱愛生活、奮發向上的良好生活態度。

教學過程:

課前,可以和學生一起儘可能多地蒐集一些有關中外藝術家的資料,如圖片、光盤等,作為教材內容的補充,豐富教學資源。

首先,提問學生“你知道的藝術家有哪些”?結合學生的回答,板書學生提到的藝術家的名字。 結合書中出現的藝術家的作品,讓學生闡明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可提問如作品要表現的內容是什麼?是怎樣表現的?所採用的藝術手段是否恰當?能否充分地表達主題等。同時,透過畫面,猜測作者是熱情地歌頌或是辛辣地諷刺;透過畫面的氣氛,體會畫面的情調,是深沉還是豪放,是樂觀還是悲觀。

熟悉了本課提及到的藝術家後,還可以讓學生了解一下本課中未提及到的藝術大師,以拓寬學生的知識範圍。

接下來,為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搭設一個平台,即提問學生“你喜歡的藝術家是誰?為什麼?”鼓勵學生大膽地説出自己的見地。對於學生恰當的評述要給予肯定和表揚,這樣,才不至於讓學生喪失對欣賞評述課的興趣。

在本課的創作活動中,可以讓學生嘗試着臨摹自己喜歡的藝術家的作品,以便更好地體驗和感受其藝術特色。

第六課讓畫“站起來”

教材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隨着其認知程度的逐漸增強,對藝術作品的欣賞與理解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本課通過運用立體表現的手法將平面藝術作品進行再現,從而讓學生對平面藝術作品有更深入的體會和了解,同時也通過活動,提高立體造型表現能力。

教學目標:

1。 能夠仔細觀察和分析某件繪畫作品,體會其形象的美感和各形象之間的關係。

2。 能夠運用繪畫和立體紙工的形式表現對繪畫作品的理解和認識。

3。 願意嘗試用新的表現方法表達自己對藝術作品的理解。

教學過程:

製作步驟和方法:

1.構思

首先把需要製作成立體效果的原作進行仔細的分析和觀察,確定重點表現哪些內容,需要哪些材料以及畫面的整體色彩,設想最終表現效果。對作品有了進一步的瞭解、掌握後,讓學生對書上或收集的美術作品進行欣賞、評析,並能説出自已的創意構思,拓展學生的思維。

2.製作

(1)把卡紙對摺,並修剪成需要的外形。根據原作色彩對卡紙背景進行着色。

(2)把塑料泡沫修剪成山的形狀並着色,等幹後依次粘到着好色的卡紙上。

(3)用火柴和卡紙架好小橋,並把做好的小亭子安放固定上去。(4)最後別忘了插上掃帚苗當做樹來點綴畫面哦,一幅新的《千里江山圖》就做好了!

另外,在材料的選擇上,可要多動動腦筋,很多生活中的廢舊材料都能用到畫面中來呢,比如易拉罐、乒乓球、喝飲料用的吸管等等,都是很有創意的材料!下面就看看凡·高的《阿爾的吊橋》和克利的《乘船的辛巴達》兩幅作品都是用的什麼材料吧!

3.分組進行設計:

1、利用自己準備的美術作品圖片等材料設計讓畫立起來。

3、可以根據所見的畫面進行設計和構思。

4.小結、展評。

舉辦“立體作品展”,向全班同學介紹自己設計的作品,並聽取別人對自己作品的意見,教師點評並和學生一起小結。提高學生的評價能力。

第八課旋轉木馬

教材分析:

本課是讓學生動手設計製作一件能夠旋轉的玩具,如用舊方便麪盒、飲料筒,也可以用彩紙自己加工製作。課本提供了傘蓋的彩紙製作方法,用一張彩紙剪成圓形,去掉60°左右的一部分,剩餘部分粘合,就製成一個錐形的傘蓋。旋轉木馬的軸可以用現成的小棍包紮裝飾,也可以用彩紙捲成,在其中一端固定一個直別針,並加上一些紙墊片,可以使傘蓋在上面能夠更好地旋轉。

教學目標:

1。 嘗試用多種材料設計、製作一套新穎別緻的木馬玩具。

2。 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體驗材料的美感和造型活動的樂趣。

3。 提高動手能力,發展創造精神,激發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學過程:

教師可拿出幾個不同內容的旋轉卡、陀螺或可以旋轉的玩具讓同學們欣賞,並問“誰會玩這個玩具?”同學們都會躍躍欲試。通過一個情境的建立,創造輕鬆、活躍的學習氛圍,共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使其注意力集中起來並主動參與學習活動。這樣開門見山式的導入方式是很有效的,接下來的一整節課裏孩子們的注意力完全被這個小玩具吸引住了。然後再通過讓他們自行觀察和分析,找到規律——這些玩具為什麼能旋轉?重心、對稱、平衡等字眼會從他們的口中傳出。在同學們有困惑的時候教師及時地給予補充。

玩具風車的葉瓣四周線垂下各色各樣的旋轉木馬,也可使學生賞心悦目。有條件的地區,可讓孩子們坐一坐旋轉木馬,親身體驗旋轉木馬帶來的樂趣。高興之餘,請公園的技術人員現場講解旋轉木馬的材料、運動原理等。另外,指導學生觀察旋轉木馬的造型特點,為設計製作打下基礎。

根據旋轉木馬的運動特點,動員學生向父母及親友請教,用什麼材料,用什麼樣的方法可以設計製作旋轉木馬,做到有趣、可操作、安全,有科學性和藝術性。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加以總結,指導學生設計製作。

本課在設計製作過程中要提示孩子們製作木馬玩具時要考慮重心的問題。即每個“小木馬”之間的距離要相等,重量也要相等。還可以讓同學們在平地上做空騎木馬的表演,既激發孩子們遊戲的樂趣,又可使他們在做遊戲時無形之中注意木馬的重心問題(怎樣保持做遊戲的同學之間距離相等)。

用陶泥做底座,用一支鉛筆做立竿,或用彩紙卷一長卷插入泥座中間做杆(杆可轉動),在杆下部固定一硬紙板,再將20xx北京奧運福娃、或本班同學的大頭貼固定在硬紙板上,使其慢慢旋轉。為了使玩具漂亮,可在底座四周貼上彩紙,或畫上可愛的形象。如:三國人物、西遊記人物等等。使學生在美術活動實踐中得到傳統文化的滲透,培養民族文化意識。

用摺紙或粘貼的方法,選用身邊的材料,設計製作旋轉木馬,將旋轉木馬用線牽引固定在一個能轉動的塑料碗或方便麪碗的四周,用手動力旋轉,既有趣又漂亮。“木馬”可以是各種馬的形象。如:戰馬、小馬、變形馬、卡通馬等,當然也可以是其他動物或人物的形象。這一課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把握:一是選擇材料;二是選擇製作方法;三是設計形象;四是如何使之旋轉;五是怎樣利用美術的方法完成設計製作過程;六是材料、形象與學生審美心理的關係;七是通過設計製作,使學生在美術實踐中養成觀察、動腦分析、想象創造的能力和方法;八是結合旋轉木馬的選材、設計、製作,培養。

教學計劃 篇3

一、指導思想

通過安全教育,人學生學到一些安全知識和生存技能,真正感悟到安全的意義和價值,從而為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撐起一片安全的天空。

二、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擁有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2、幫助學生學會保護自己。應對各種突如其來的不測與災害;

3、幫助學生了解生命的珍貴,從而珍愛生命。

三、教學措施

1、組織學生學習《中國小守則》、《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及學校印發的有關安全教育的各種規章制度,增強學生學習、執行規範守則的自覺性,培養學生的公共安全意識,切實保障學生的人身安全。

2、認真上好每一節安全教育課,力求知識與實踐相結合。

3、圍繞“高高興興上學,平平安安回家”這一主題,開展上學、放學安全教育。教育學生在上學或放學回家的路上,自覺遵守交通規則,不在馬路上停留、玩耍及做遊戲,要沿馬路邊緣行走,不隨意攀爬馬路邊的樹木及後坎,不隨意橫穿馬路。

4、將安全工作納入班級管理中的常規工作,切實抓好班級學生的安全教育的教學工作。

5、強調課間文明休息,不在教室、過道追逐打鬧,有秩序的進出教室,不隨意上教學樓的二樓、三樓,不爬球杆、鐵門、圍牆等。

6、不能帶刀或其他尖鋭器物等危險物品進校,在老師的指導下使用刀、剪等,不在校園內玩水、玩火等;指導學生掃除,監督學生注意安全。

7、在日常教育活動中,隨時針對一切突發事件向學生進行相應的安全教育;同時強調學生不做危險性遊戲,課間休息注意避免運動受傷,在運動和遊戲時,教育學生注意規則,按順序進行,避免撞傷。

教學計劃 篇4

1、簡介文體及作者:

“説”(見前文)

韓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稱《韓昌黎集》)。

2、閲讀課下注釋,給下列加點字注音並理解詞語意思。

⑴ 駢( )死於槽櫪( )之間

駢死:駢,兩馬並駕。駢死意為並列而死。

⑵ 才美不外見( )

外見:從外表上顯現出來。

⑶ 食( )之不能盡其材(食,同“飼”)

邪同耶 材同才

3、教師範讀全文。

4、學生朗讀課文。

5、閲讀課文並思考

⑴ 課文的中心與層次:

中心:借古代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以喻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甚至摧殘、壓抑人才,也表現了作者的'憤慨之情。

層次:

第一層(第1段)説明伯樂對手裏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第二層(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第三層(第3段)總結全文。表現作者對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

6、重點朗讀第3段:

再次體會作者的感情。

7、課堂練習:

閲讀課後練習,完成練習三。

8、課後練習:

背誦全文。

教學計劃 篇5

一、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6個生字,理解“茂密、喜愛、好客、五光十色“等詞語。能用”好客、五光十色“造句。

2、背誦第2自然段。

3、學習分層次介紹葡萄溝的方法。

4、學習課文,使學生知道葡萄溝是個好地方。激發學生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點:

1、學習作者分層次介紹葡萄溝的方法。

2、理解課文內容。

三、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分層次介紹後葡萄溝的方法。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言、接題、激發興趣。

1、(出示中國地圖,)教師簡介吐魯番。

葡萄溝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帶着問題初讀課文。

2、初讀課文,捕捉文章主要內容。

(自由讀)想:葡萄溝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過渡:葡萄溝是個好地方,它好在哪些方面?為什麼好?這節來理解。)

3、學習第1自然段。

(默讀)思考:葡萄溝在什麼地方?生產什麼水果?最著名的是什麼?理解“喜愛“一詞。舉例説説都什麼事物是你喜愛。

指導朗讀,水果的名字要讀得一高一低,重點指導“人們最喜愛的`葡萄成熟了“一句重音‘喜愛、成熟了’”。

4、學習第2自然段。

(1)(指名讀)思考:為什麼人們喜愛葡萄溝的葡萄?

(2)(輕聲讀)這段有幾句話?哪句是講葡萄的?用“----”劃出,再理解句意。

(3)理解“茂密、涼棚”,説明什麼?

又講到了什麼?

(4)(出示圖片)深入理解葡萄長得好。

(5)指導朗讀:喜愛的語氣。

(6)指導背誦:(出示背誦提示:葡萄種在哪----枝葉----果實----人好客)

5、學習第3自然段。

(1)小組自學討論:A.這段主要寫什麼?B.先寫了------接着寫------然後寫------最後寫------(按提示有條理的講述)

(2)集中學習,看投影片講述,重點知道學生記住蔭房的構造特點及為什麼能製成葡萄乾有什麼特點?

6、總結全文。所以人們説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好在哪?為什麼好?

請用上“因為------所以------”的句式回答。

7、分段指名讀全文。

第二課時

一、(自由讀全文)練習背誦第2自然段,然後指名背誦。

二、學習生字。

1、自由寫字5分鐘。

2、認準字音、分析字形、擴詞。

3、競賽:看誰記得清。(教師聽寫)

4、指導書寫。

5、用“五光十色、好客”造句。

6、寫出下面字的偏旁部首,再數數每個字各幾畫。

新()----坡()----陰()----孔()----味()----蜜()----

7、做課堂練習,並檢查指導。

8、課外閲讀17、18課。

9.葡萄溝

板書設計:

杏子、香梨、蜜桃、沙果

葡萄溝出產水果:

葡萄:大、多

(好地方)

五光十色(顏色美)

味甜

葡萄乾:色鮮豔味甜

教學計劃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綜合分析

人的情感是複雜多樣的,美術教育是培養情感智力的有效途徑。我們把對親人、親友和家園、故鄉的思念熱愛稱之為,一個人熱愛家鄉,首先是因為有親情與友情,在藝術活動中,作者、作品與生活、欣賞者之間,生活既是藝術的源泉,也是情感的源泉。啟發學生回憶生活,如美好的景色、歡樂的節日、可愛的人、有趣的事,由生活激發興趣,帶着飽滿的.熱情去觀察、表現、創作、欣賞,就會達到理想的效果。中國古典詩詞以深情和精練著稱,詩是無形的畫,畫是有形的詩,詩句具有強烈的啟迪感染力。又如家鄉民歌的節奏旋律,在激發人的情思上更為直接快速。

(二)教學目標

①調查、瞭解家鄉的歷史和現在,併為可愛家鄉的未來發展作規劃,鼓勵學生用文字或圖像形式記錄調查結果。

②結合自己的生活進行美術創作,發展美術構思能力,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③在美術活動中充分體驗各種繪畫工具和不同材料的使用效果。

二、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前準備

●師生共同收集有關家鄉的資料,記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如日新月異的城市建設,生活照片、民間傳説、民歌、古詩詞、童謠等。

●準備豐富的繪畫工具和材料。

(二)教學過程:

●請學生將收集的家鄉資料帶到課堂上來,並用文字或圖像形式記錄調查結果。進行小組學習,課堂會變得更有生氣。

●學生分享資料,交流:你對家鄉最深的印象是什麼?

●讓學生體會:你怎樣在繪畫中表現對家鄉濃濃的感情?

●師生一起體會《靜夜思》,感受思鄉之情。

●同學們能在較短的時間裏畫出自己印象中的嗎?

●學生畫小草圖。注意發現身邊平凡的美麗。

●展示請學生介紹自己的作品及畫後的感受等。

●學生體會的深厚感情。

●學生開始創作:運用形、色、空間等美術語言表現自己的感受。

●教師提示:理解畫家對空間關係的使用,如:重疊、前景、中景和背景。

●評析作品:同伴相互評論是很好的方法。

教學計劃 篇7

依據《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從我校辦學特色和育人目標出發,本着有效利用現有教育資源,依靠本校教師、學生共同開發、實施的原則,實施校本課程教學。

一、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意義:

我校校本課程的開發是根據學校地處農村,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社會事業、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優勢,結合我校的傳統和特點,以及學生的興趣和需要,自主開發的適合我校的課程。學校課程的開發要提高課程的適應性和實效性,適應學生髮展的興趣和需要,適應學校、社區發展的需要。校本課程的開發,為教師提供了專業發展的機會和條件,也為學校培植辦學特色創造條件,有利於完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彌補其侷限性。

二、提高認識,領導重視,全員參與:

校本課程是相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而言的一種課程,是指以某所學校為基地,在理解國家課程設置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特點和資源,組織並開發實施的課程。學校將開辦講座,組織教師學習有關校本課程的理論,使教師領會校本課程實施的要領,掌握校本教材編寫的基本原則。

校本課程的實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使所有的教師都參與到課程實施中來。我校科技製作、歷史教育、手工製作、編織等科目,涉及的知識面寬廣,內容豐富多彩,對教師的要求也相應地提高了。因此全校教師都要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三、校本課程教學的基本原則:

學校課程是由在國家課程計劃框架內,學校自行決定、自主開發的課程,開發主體是學校教師。因此,我校校本課程教學堅持遵循以下原則:

1、合作性:校本課程開發、教學是一種集體配合的事業,學校課程更是如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校長、其他同事、學生、家長、社區人員等通力合作,發揮羣體智慧。

2、民主性:學校校長、教師、學生、家長構成學校教育的“共同體”,成為學校課程教學的主體。學生需要學什麼,喜歡學什麼,“共同體”裏教師、家長最清楚。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廣泛聽取他們的意見,形成一個民主氛圍。

3、選擇性:校本課程教學要有利於學生全面而主動的'發展,讓每一位學生的潛能都獲得充分和諧的發展,使個性得到張揚。因此,教學時儘量為學生提供多樣化、可供選擇的內容,適應學生的需要、興趣和經驗。

4、開放性:校本課程教學時,在資源方面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包括學校、家庭、社區等多方面的資源;在主體方面要充分調動校長、教師、家長、上級領導、參與的積極性,共同進行課程建設。

5、靈活性:校本課程教學時,不求全求大求新,立足本校實際,量力而行,逐步完善。

四、校本課程實施計劃:

1、校本課程的實施方法

校本課程的實施通過三個角度來進行:

分層: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水平和個人意願,組建教學班,進行分層次教學。

分組:按課程類型、學習內容、學習程度、教學目標等採取多種教學形式以實施課程計劃。研究性課程以實驗班進行為主,班內分組進行。

分塊:校本課程安排在每雙週校本課進行。學校所有教學和活動場所根據課程安排劃分成不同功能的板塊。

2、校本課程教學常規管理:

校本課程的常規管理由教務負責,主要負則排課。教師的教案檢查、教師上課情況的檢查、均衡學生選修科目和班級的選擇,監督學生上課的情況由馮校長負責。

對學生上課的管理,由班主任負責,由教務處負責檢查學生的上課情況。要求教務處的常規管理方法講究科學,工作要細緻入微,確保校本課的正常運作。

校本課程在講授的內容上執行校本教材,在講授方法上不同於國家課程,要注重學法指導,強調學生思維的開啟,強調知識的拓寬,課堂氣氛要輕鬆愉快,教學方法要不拘一格。

教學計劃 篇8

二次根式教案設計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21章二次根式第一節二次根式第一課時的內容,它是前面學習的數的開方的後繼學習,也是學習二次根式的運算的基礎,他在整個國中階段起着重要的作用,貫穿始終,為後繼學習打下夯實的基礎。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節課是在數的`開方的有關知識的基礎上展開的,有了一定知識基礎,並且在勾股定理中有所運用,他們並不陌生,所以只要我們連接好新舊知識,學生很容易接受,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繫,化為知為已知。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二次根式有意義的判定.

2.過程與方法

(1)先提出問題,讓學生探討、分析問題,師生共同歸納,得出二次根式概念.

(2)再對概念的內涵進行分析,得出二次根式成立的條件,並運用這一條件進行二次根式有意義的判斷.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的學習培養學生:準確歸納概念的科學精神,經過探索二次根式是否有意義,發展學生觀察、分析、發現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1.重點: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的概念;

2.難點:利用“ (a≥0)”解決具體問題.

五、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法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問題導入)

請同學們獨立完成下列三個問題:

問題1、7的算術平方根是( )。

問題2、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分別為5和4,斜邊為( )。 問題3、正方形的面積為S,則它的邊長為( )。

推進新課

一、二次根式的定義

很明顯√7、√41、√S都是一些正數的算術平方根。像這樣一些正數的算術平方根的式子。我們就把它稱為二次根式。因此,一般地,我們把形如√a(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稱為二次根號。 想一想:為什麼一定要加上a≥0這一條件?

教師引導學生説出只有正數和零才有平方根,負數沒有平方根。 議一議:(1)-1有算術平方根嗎?

(2)0的算術平方根是多少?

(3)當a<0時,√a有意義嗎?

説明:負數沒有平方根,更沒有算術平方根。

(4)√a表示什麼含義?

目的:讓學生了解算術平方根與二次根式的聯繫。

二、應用遷移

1、 對二次根式概念的考查

下列式子,哪些是二次根式,哪些不是二次根式:

√2、√3、1/x 、√x(x≥0)、√0、-√2、1/(x+y)、√x+y(x≥0、y≥0)

分析:看是否為二次根式,關鍵看是否滿足√a(a≥0)的形式。 解:略

點撥:二次根式應滿足兩個條件:第一,有二次根號;第二,被開方數是非負數。

2、 對二次根式被開方數範圍的考查

當x為多少時,√3x-1在實數範圍內有意義?

分析:有二次根式的定義可知。被開方數一定要大於或等於0,所以3x-1≥0,√3x-1在實數範圍內有意義。

解:由3x-1≥0,得x≥1/3,

當x≥1/3時,√3x-1在實數範圍內有意義。

點撥:要使二次根式有意義,必須滿足被開方數要大於或等於0.

三、鞏固提高

1、下列式子中,是二次根式的是( )

A、-√7 B、三次根號7 C、√x D、x

2、當x為何值時,下列各式在實數範圍內有意義?

(1)√x-3 ;(2)√2/3-4x ;(3)√-5x ;(4)√/x/+1

四、本課小結

本節要掌握:

1、 形如√a(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稱為二次根號。

2、 要使二次根式有意義,必須滿足被開方數要大於或等於0.

五、教學反思

1:本節課從舊知識引入,降低難度,激發了求知慾,和進一步探索的慾望。

2:本節課重點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真正理解概念。

3:學生用字母表示數還不熟練還有一部分同學錯誤認為a表示正數,-a表示負數。所以還應加強符號教學。

4:對以前的完全平方式運用欠佳,所以應加強知識之間的綜合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