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計劃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集錦15篇)

欄目: 教學計劃 / 發佈於: / 人氣:4.83K

時間過得可真快,從來都不等人,我們又將接觸新的知識,學習新的技能,積累新的經驗,請一起努力,寫一份計劃吧。可是到底什麼樣的計劃才是適合自己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集錦15篇)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

一、基本情況分析:

三年級絕大部分學生能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思想上積極要求上進,參加了少先隊組織,班上班風好,學風好,在去年的期末考查中,合格率100%,但也有幾個學生,組織紀律渙散,上課時能勉強遵守課堂紀律,課餘時間就不能自覺了,本學期得對他們進行自律教育。

二、教材分析:

課程是在中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本課程根據中高年級學生社會生活範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三、教學目標

《品德與社會》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二)能力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學習民主地參與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判斷和選擇。

4、學習蒐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説明問題。

(三)知識

1、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瞭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簡單瞭解當今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四、具體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學進度:

本冊教材共三個單元,計十三課。課時安排為每週兩課時。

第一單元認識我自己

教學內容課時安排周次時間

1、兩年來的變化(2課時)第二週

2、我的優點和不足(2課時)第三週

3、我的興趣和特長(2課時)第四周

4、相信我能行(2課時)第五週

法制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單元我愛我家

5、説説我的家

6、我是怎樣長大的

7、爸爸媽媽真辛苦法制教育:瞭解環境衞生法規規範自身行為

8、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9、共建文明家庭第三單元我們的班集體

10、説説我們班法制教育:瞭解環境衞生法規規範自身行為

11、同學友誼要珍惜

12、我們應該這樣學

13、團結合作才能贏法制教育:課題四:用火安全

課時)2課時)2課時)2課時)1

課時)2課時)(2課時)(2課時)1

課時)2課時)(2課時)(2課時)(1課時)第六週

第七週第八週第九周

第十週

第十一週第十二週

第十三週

第十四周

第十五週第十六週第十七週

第十八週3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2

一、教學目標

1、 知道社區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家園,能瞭解自己社區的特點及發展變化,正確使用社區的各種公用設施。

2、 懂得與鄰里要和睦相處,知道一些社會公益活動,對弱勢人羣有同情心和愛心,並願意盡力幫助他們。

3、 知道在社會生活中離不開各行各業的人們,培養尊重普通勞動者的情感。

4、 學會如何合理消費,養成合理、文明消費的習慣。

二、教學重點

1、 對社區的認識,激發對社區的喜愛之情。

2、 對愛心的理解,怎樣處理好鄰里關係。

3、 明白勞動者的辛苦,能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

4、 怎樣合理消費。

三、教學難點

如何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實際,創造性使用教材,特別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培養學生熱愛生活以及多姿多彩的`文明成就的感情。

1、教師要充分把握的目標。領悟課程所藴含的課標精神。

2、以教材為範例、話題。創造性地使用好教材,整合教材,開發教材。特別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3、充分組織學生課前調查。如通過上網查找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家鄉,觀察周圍不同行業的勞動者等等,培養他們的合作和創新的能力。

4、結合班隊活動,展示學生作品。

5、由近及遠、由點及面,逐步擴展兒童的生活空間視野;迴歸生活,積極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孩子學會對生活中的人和事充滿感激。

四、教學措施

6、充分組織學生活動,提高活動實效性。

五、課時安排

1我生活的社區 4課時

2身邊的朋友 2課時

3不一樣的社區 2課時

4遠親不如近鄰 3課時

5心裏想着他們 3課時

6都有一份愛 4課時

7生活中不能沒有他們4課時

8行行出狀元 2課時

9讓我説聲謝謝你 2課時

10到哪兒去買 3課時

11購物小竅門 3課時

12不當家不知柴火米貴 2課時

期末複習考試 5課時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3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國小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材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互相聯繫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一、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們經過幾年品德課學習,養成了一定的學習習慣,大多數學生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能關心他人,主動參與各項活動,對生活充滿熱情。但是學生的思想行為各不相同,有部分學生畢竟還是團結協作精神較差.缺乏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上課時,不愛動腦、動筆,需要不斷督促,行為習慣、思想意識等還需進一步提高。

二、教材分析

教材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為依據精神編寫,教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情感性等特點。增強了教科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潑,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親和力。

本冊教材共有四個單元,《難忘的昨天》;《絢麗的世界文明》;《在自然災害面前》;《我們愛科學》。每個單元下設了三——四個主題,共14個主題。各單元體例結構如下:

主題文字:引出一個話題或對某個話題進行提升,一般是該主題主要思想和觀點。

提示語:一般作為對某個話題的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或開展相應的活動。

旁白:作為和學生對話、溝通的主持人,有時為前後內容起傳承作用,有時為學生提高一種思考方向或揭示某個觀點,有時向學生提出問題。作用相對靈活。

情境對話:一般是經過錘鍊的真實生活的再現,幫助學生對自己得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實地呈現社會現實,包括學生的活動場面。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知、加深體驗、開展活動等。

圖標:包括“活動”、“交流”、“小資料”等,引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啟發學生調查、體驗、討論、探究、閲讀、製作、蒐集整理信息等。

學生作品:有時是提供一個可供討論的案例,有時是體現學習過程、呈現學習成果,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增強其溝通與表達的慾望。

白框:啟發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體驗,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引導他們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創造者。

三、教學目標

1.知道近代以來列強對中國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國人民抗擊外來侵略;尤其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救亡圖存的抗爭事例。愛戴革命先烈,樹立風發圖強的愛國志向。

2.簡要了解一些人類的文明遺產,激發對世界歷史文化的興趣。

3.瞭解曾經發生在我國的重大自然災害,認識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體會人民在危難中團結互助精神的可貴。學習在自然災害面前自護與自救的方法,形成相應的能力。

4.初步瞭解科學技術與人民生活、社會發展的關係,認識科技要為人類造福。崇尚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5.知道邪教的危害,反對邪教。

四、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把社會知識、道德觀念和品德規範與實踐學習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在活動和交往中發展。

2.重視自學能力的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科學學習方法的選擇。

3.引導學生了解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體會人,們在危難中團結互助精神的可貴。

4.引導學生認識科技要為人類造福,崇尚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知道邪教的危害,反對邪教。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4

本冊教材學生知識能力習慣態度分析:

三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本冊教材總的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羣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本冊教材重點難點:

“我的成長與他人”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以兒童的成長與他人的關係為教育內容,從自我勞動體驗出發,激發對勞動和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後落實到對公共勞動成果的愛護上。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5

一、 學生現狀分析:

四年級學生雖然掌握的基礎知識比較牢固,但有些綜合應用、實踐性較強的知識知道的比較少,同學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在過去的教學中只知道在課堂中學品社,沒有讓學生真正走向生活、走向社會,感受大千世界的豐富多彩,這是我們教學中存在的弊端,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必須克服。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的三個單元緊緊圍繞學生的生活實際展示活動,第一主題單元《我能為你做什麼》從學生身邊最為熟悉的人和事為切入口,瞭解在我們周圍還有許多人需要我們幫助,我們應該為他們伸出友誼之手。第二主題單元《我的家鄉在變化》通過設計一系例活動,讓學生了解家鄉,熱愛家鄉。懂得怎樣保護家鄉的一草一木。第三主題單元《我與外界的聯繫》。學生隨着年齡的長大與外界的接觸面越來越廣,如何正確讓學生處理媒介的利用,瞭解我國的媒體發展變化日新月異。這樣的編排目的是:一是在學生生活經驗、知識水平的基礎上的自己的交往面越來越廣

三、教學建議

(一)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課程的總目標是本課程的宗旨和價值導向。分目標的四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技能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偏重追求結果,忽視過程與方法等傾向,全面地、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二)教師的角色和任務

在本課程中,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兒童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務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結合實際地培養兒童的品德和習慣,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引發兒童探索的慾望,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

(三)教學活動指導的注意點

教師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應注意把握兒童的實際情況,根據課程標準的各項規定製定教學計劃和教案,幫助兒童展開活動。活動教案和活動指導應具有計劃性和靈活性。

兒童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因此,教學活動要注意活動之間的連續性,幫助兒童獲得彼此聯繫的、不斷深化的經驗和體驗。

教學活動應源於兒童的生活又高於生活,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的生活。教師要善於從兒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開展兒童喜歡的活動,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薰陶,品德得到發展,價值判斷得到初步的培養。

本課程的教科書主要不是作為知識的載體來供教師講授的,它是教師引發兒童活動的工具,是兒童開展活動時可利用的資源。教師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繫當地和兒童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提高整個教育的質量。

四、教學措施:

1. 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全面提高。

2. 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興趣。

4. 充實教學內容,聯繫豐富生活。

五:教學進度(略)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6

一、班級情況分析。

四年級4個班共有300人,這個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注意與四年級上冊教材相銜接,根據課程標準的內容,從瞭解和認識自己的家鄉的歷史、為家鄉做出貢獻的名人開始安排了: 一、 引以為榮的家鄉,二、縮短時空的通信,三、 四通八達的交通。 通過第一單元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的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 ,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第二單元是引導學生感受通信的發展變化。第三單元是讓學生感受交通運輸對社會的重要性,感受到社會的變化,培養自覺愛護交通設施的.和交通環境的責任感。

三、教學措施。

1、 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引導學生認識生活,適應社會,成為社會需要的人。

2、 通過學習、實踐、體驗、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學會研究社會問題的基本方法,教師盡力創造模擬學生的生活環境,以形成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 將品德、行為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教育、集體主義教育, 國情、歷史文化教育有機的融合在一起,潛移默化地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辨別是非的能力。

四、教學進度。

周次教學內容備註

1第一單元: 引以為榮的家鄉 主題一、 歷史悠久的家鄉

2主題二、 革命精神照後人

3主題三、 值得驕傲的家鄉

4主題四、 多樣的風俗

5主題四、大家共同出本書

6第一單元引以為榮的家鄉 總結、提高

7第二單 縮短時空的通信 主題一、通信的種類與發展

8主題二、 天涯若比鄰

9主題三、 感謝你們的服務 期中測試

10主題四、 愛護通信設施,遵守通信規範

11主題五、 温情寄給希望國小

12第二單元 縮短時空的通信 總結、提高

13第三單元 四通八達的交通 主題一、交通運輸與我們息息相關

14主題二 、 乘務員辛苦了

15主題三、 愛護交通設施

16主題四、 我心中的交通藍圖

17第三單元 四通八達的交通 總結、提高

18複習

19期末品社考查

周次教學內容備註

1第一單元: 引以為榮的家鄉 主題一、 歷史悠久的家鄉

2主題二、 革命精神照後人

3主題三、 值得驕傲的家鄉

4主題四、 多樣的風俗

5主題四、大家共同出本書

6第一單元引以為榮的家鄉 總結、提高

7第二單 縮短時空的通信 主題一、通信的種類與發展

8主題二、 天涯若比鄰

9主題三、 感謝你們的服務 期中測試

10主題四、 愛護通信設施,遵守通信規範

11主題五、 温情寄給希望國小

12第二單元 縮短時空的通信 總結、提高

13第三單元 四通八達的交通 主題一、交通運輸與我們息息相關

14主題二 、 乘務員辛苦了

15主題三、 愛護交通設施

16主題四、 我心中的交通藍圖

17第三單元 四通八達的交通 總結、提高

18複習

19期末品社考查

以上就是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工作計劃全文,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7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本班共41人,智力水平一般,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是比較高,相信經過努力,一定會取得進步。

二、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使學生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熱愛祖國,熱愛世界,關隘自然。

2能力方面:

提高自我認識能力,自控能力;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務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蒐集、整理、分析、運用社會信息能力。

3知識方面:

瞭解家庭的經濟來源和必要的生活開支,學會合理消費,瞭解購買商品過程中的基本常識。知道生產過程中的分工與合作。認識各種交通運輸方式及其特點,關注交通發展帶來的問題,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學會使用基本的'通信方式,學習利用傳媒,安全、有效地獲取信息,並遵守網絡道德規範,增強對各種信息的辨別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發展他們豐富的內心是世界和主題人格,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瞭解家庭的經濟來源和必要的生活開支,學會合理消費,瞭解購買商品過程中的基本常識。知道生產過程中的分工與合作。認識各種交通運輸方式及其特點,關注交通發展帶來的問題,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學會使用基本的通信方式,學習利用傳媒,安全、有效地獲取信息,並遵守網絡道德規範,增強對各種信息的辨別能力。 內容來自

難點: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成為有良好行為習慣的個性品質的人。

四、提高教學質量此文來自優秀的主要措施

1、注重知識性與趣味性的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認真備課、上課,做到“堂堂清”,倡導“310”課。

3、注重學生自學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

4、做好低等生輔導趕隊工作,有計劃、有目標、有時間、有人員的重點輔導。

5、發揚頑強拼搏精神,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努力爭取使自己所任的學科取得優異成績。

五、主要教具的選擇:

小黑板、掛圖、課件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8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有四個單元:第一單元做個對自己負責的人;有四節教材:自尊自愛、吾日三省吾身、心中的警戒線、與法同行;第二單元,龍的傳人:有四節教材:遙遠的東方有一條龍、獨領風騷的中華文明、引領世界的古代科技、文明與的使者;第三單元,團結的民族大家庭:有三節教材、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躲花、不同地域的民族風情、民族團結一家親;第四單元美麗的地球,有三節教材;人類生存的家園——地球、地球上的陸地、地球上的海洋。

本冊教材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主題構建教科書體系;重視德育的實效性,使兒童在多元的價值中做出正確的、合理的選擇;重視從生活中體驗意義,加強合作、分享與合作;注重方法引導,追求學習方法的多元化;體現地域特色,強調個性化;把教科書做成能與兒童進行對話的文本,營造教科書的兒童文化,使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義。

二、教學目的要求

1、道德教育存在於兒童的全部生活中,讓道德培養迴歸生活:通過對生活中有關倫理、價值、法規等問題的探討,認識到確立價值倫理和遵循社會規範對於建設有序、文明、可持續發展社會的重要性,明確自己在集體在的權力、責任和使命,形成善於判斷是非、明智抉擇的能力,養成對他人的尊重、關愛同情之心和良好的品行。

2、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促進學生在發展中生活。通過學生親身參加社會調查、實踐、社會服務和公益活動,並與他人交流和分享社會生活的經驗和認識,掌握認識和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選取有意義的教育內容,引導兒童生活。實現兒童現實生活的教育價值。

4.追求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公民奠定基礎。

5.體現課程標準的綜合性、社會性,倡導自主的體驗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問題解決式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基本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為習慣。

三、班級學生狀況

本班學生來自多個自然村,共有49名學生。其中獨生子女有34人。經分析有以下幾種情況:

1.獨生子女佔70%

2.父母在外經營,實際上是留守兒童(父母沒有時間照顧兒童)的佔10%。

3.由於父母的言行,使兒童不能形成良好品德的佔5%。

4.思想、行為不能自主的佔15%。

5.留守兒童因為父母沒有時間照顧兒童而形成不良習慣但可以教育的佔5%。

6.思想積極、熱愛生活的佔95%。

四、教學措施

(1)我們要關注作為課堂教學主體的學生的學習方式,通過活動讓學生有發現──探究的學習與體驗──感悟的學習,當然,傳授──給予的學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還是需要,甚至必要的。

(2)要克服“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的傾向,又要克服“該講而不敢講”的傾向。

(3)課堂教學內容不僅僅是貼近學生的生活,而是迴歸學生的.生活。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與學生探討的是生活中的一個範例、一個點,學生思考的是他們自己現實生活中的真實體驗、一個面

(4)在課堂上,學生要調動他們全部的生活經驗,投入他們的情感、表明他們的態度……這樣的課堂是向學生生活開放的課堂。這樣的開放是有價值的開放而不是漫無邊際的開放。這樣的開放是能促進學生整體發展的開放而不是低效甚至無效的開放

(5)我們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過真生活,學生只有在他們能感受到的、觀察到的、正在過的生活基礎上,才能過更有意義的生活。只有真生活才會有真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讓學生體驗“準生活”,甚至嘗試“真生活”,但我們不需要“假生活”。

(6)要深入地關照學生正在過的現實生活和有意義的未來生活,而不要停留在“口頭上的生活”層面,我們不尋求課堂教學表面上的熱熱鬧鬧,而是在生活體驗中激起學生真正的思考。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9

一、學生基本情況:

班上的學生能聽從教師的教導,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聽從老師教誨。有一定的集體榮譽感,能積極完成學校交給的各種任務;有一定的自理能力,懂得與同學友好相處。但部分男生自制力差,責任心尚未形成,對待學業得過且過。總之,引導本班同學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及行為習慣迫在眉睫且任重道遠。

二、教學內容

1、成長的快樂與煩惱;

2、追根尋源;

3、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

4、我們生活的地球。

三、教材特點:

教材採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本冊教育內容由四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本冊教材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教育性。品德與社會課擔負着道德人格培養的任務。在本冊教材中,主要進行以下方面內容的教育:以多種形式促進這兩個我的對話,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向兒童呈現他們生活中的`各種關係,讓他們從這種關係中去理解和體驗,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引發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等等。

2、綜合性。本冊教材幾乎涵蓋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所有這些內容都是通過“個人--人與人--人與社會”這條主線來串聯的,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線索。

3、參與性。為了使學生能真正體味到教材所要表達的思想、觀點,就需要為學生提供自己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本冊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問題、案例,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彷彿置身於真實的社會場景中,通過學生與家庭、學生與學校、學生與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以及對這些事例的認識與實踐來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觀性。本冊教材呈現的是一頁頁文字與畫面有機融合的版面,力圖通過各種精選的圖畫、照片、示意圖、地圖和表格等,來最大程度地闡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圖。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在教學中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加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中積極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4、教學時要注重與其它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繫,要教學和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繫起來。

5、儘可能地使用現代教育技術,豐富課程資源。

五、教學進度表

周別、教學內容和課時

1、第一單元成長的快樂與煩惱

2、生活中的快樂(3課時)

3、擁有好心情(3課時)

4、嚐嚐苦滋味(2課時)

5、第二單元追根尋源

6、吃穿住話古今(一)(2課時)

7、吃穿住話古今(二)(2課時)

8、火焰中的文化:陶與青銅(3課時)

9、漢字和書的故事(4課時)

10、第三單元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

11、偉大的先人(2課時)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0

五年級學生正處於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慾強,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本班學生共23人,這是個團結上進、活潑誠實的班集體,學生有着良好的思想素質。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但他們缺少社會經歷。

一、教材分析

教材採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五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本冊教育內容由三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本冊教材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教育性。在本冊教材中,主要進行以下方面內容的教育:以多種形式促進這兩個我的對話,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向兒童呈現他們生活中的各種關係,讓他們從這種關係中去理解和體驗,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引發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等等。

2、綜合性。本冊教材幾乎涵蓋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所有這些內容都是通過“個人—人與人—人與社會”這條主線來串聯的,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線索。

3、參與性。本冊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問題、案例,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彷彿置身於真實的社會場景中,通過學生與家庭、學生與學校、學生與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以及對這些事例的認識與實踐來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觀性。本冊教材呈現的是一頁頁文字與畫面有機融合的版面,

二、學情分析

力圖通過各種精選的圖畫、照片、示意圖、地圖和表格等,來最大程度地闡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圖。

三、教學目標

1、知道誠信在人際交往和社會生活中重要意義,懂得人無信不立,做人要誠實守信,才能取信於人。

2、瞭解學校、班級民主生活區的表現形式和一般程序,初步明白民主生活區的意義,樹立現代民主意識。

3、瞭解我國的自然概況,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有着許多名山大川和風景名勝的國家,體驗熱愛祖國的情感。

4、知道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和風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和禮儀習俗增進民族團結

四、教學策略

1、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己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

3、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繫,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繫起來。

5、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

五、教學進度

時間工作內容備註第一週機動新學期常規教育第二週第一單元方便麪的來歷。

1粒粒皆幸苦第三週2走進食品加工廠第四周3珍惜勞動成果第五週第二單元天涯若比鄰。

1便捷的通信

第六週機動國慶放假第七週

2多彩的現代傳媒第八週

3走進網絡時代第九周半期複習

第十週1第十一週第十二週第十三週第十四周第十五週第十六週第三單元科技改變生活。

身邊的科技科技推動社會發展鋒利的雙刃劍機動期末複習期末複習考查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1

為了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良性發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社會性的良性發展,特制定本學期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如下:

一、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在課堂上他們看來很活躍、很熱鬧,但是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方面卻非常缺乏.他們還處於兒童期,這一階段是兒童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他們剛剛進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這一冊的教育內容應當是對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打基礎的教育,是學生由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自然銜接。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注意與三年級上冊教材相銜接,在內容上共設計了四個主題單元。第一單元《我會保護自己》,設計了四課教學內容,由近及遠,首先從保護自己的身體開始,讓學生知道人的身體的每一個器官都直接影響着自己的身體健康,要愛護和保護自己的身體。然後,將關注的視角轉向我們生活的學校、家庭和社區,從中找出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安全隱患,特別是交通安全問題,以及人為的一些傷害和危及學生安全的行為,讓學生從多方面瞭解保護自己的相關知識,學會保護自己,不受傷害。最後,通過《學會自護自救》的學習,讓學生知道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事故的預防和解除。

第二單元《我嘗試自主學習》,設計了三課教學內容,將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以及良好的學習心理等內容加以綜合,以貫徹《課程標準》中有關不怕挫折、克服困難、珍惜時間、合理安排作息時間等教學內容要求。讓學生通過兩個小主人公丹丹和曾兵在學習中的成功經歷,體驗到的'學習心理對學習成功的重要性,進而培養自己的自信心,做學習的小主人。

第三單元《我和我的朋友》,本單元以大課文的思路,將丹丹、何瑩瑩、張青三個小主人公貫穿於整個單元之中,並通過她們之間發生的故事,使學生真切地體會到與朋友交往應該學會寬容、以誠相待、互信互助。重在引發學生的體驗,讓學生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從而很容易聯繫到自己平時的言行,反思自己,並從她們的故事中學會正確的交友之道,感受有朋友的快樂,沒有朋友的痛苦。

第四單元《我們生活在一起》是關於集體生活的內容,本課從集體生活需要規則--知道自己是集體的一員,維護集體榮譽--集體生活中的民主這三個層面,讓學生對集體有一個全方位的認識,知道自己在集體中的地位、責任和權利,從而更好地在集體中成長,更好地為集體服務。

三、教學目標

1、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形成自覺愛護自己身體的意識和行為,知道交通規則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自覺遵守交通秩序,注意交通安全,在面對各種誘惑或求助騙局時,能夠沉着應對,不上當受騙,掌握一些事故的預防及解除辦法。

2、知道學習、做事要抓緊時間,學會合理安排和利用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對自己有信心,願意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學習,體會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愉悦;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能夠在老師和家長的指導和幫助下,學習培養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3、在與人的交往中,能夠意識到別人的不高興,知道日常交往中讓人討厭、生氣的言行舉止;當朋友間出現和矛盾時,能夠反思自己的言行,並以恰當的方式加以化解;知道真正的朋友應該以誠相待]、互信互助。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2

一、班級情況分析

三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簡析

本冊教材由後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主要是有關鄰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單元主要是學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單元主要是在社會生活中與他人關係的教育;第四單元主要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

本課程根據中高年級學生社會生活範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三、教學目標

總目標: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羣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四、教學重難點

“我的成長與他人”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以兒童的成長與他人的關係為教育內容,從自我勞動體驗出發,激發對勞動和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後落實到對公共勞動成果的愛護上。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通過教學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掌握必備的知識,提高參與社會的能力。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以人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在學生需要的基礎上,要讓班上所有學生都有參與教學過程的平等機會。學生的平等參與不僅是為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理重要的是為使他們都感受到老師和其他同學對自己的期望。

4、因材施教,根據學生髮展的需要為學生提供發展的資源。根據學生需要的差異考慮教學資源的分配,為所有孩子的發展提供他所需要的教育服務。

5、尊重學生的理性思考,特別是在涉及個人體驗與判斷的問題上,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結論,把握“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不把既定結論強加於學生。

6、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強調評價多樣化,如:主體多樣化,角度多樣化,尺度多樣化;強調質性評價,強調日常觀察過程,強化專題性探究過程,建立成長記錄袋,實施階段性評價。

7、開發教學資源,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使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8、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3

一、學生情況分析

五年級學生正處於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慾強,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本年級學生共58人,這是個團結上進、活潑誠實的集體,學生有着良好的思想素質。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但他們缺少社會經歷。

二、教材説明

本冊教材包括個3單元、9個板塊主題、19個活動主題,主要綜合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規定的“我是中國人”和“走近世界”中的相關內容。

教科書以主題單元的方式來組織學習內容,充分考慮到高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遵循點面結合、由近及遠的編寫原則,選取與學生生活聯繫密切的三方面內容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學生利用材料主動解決問題的意識,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教材設計思路及特點

1.以單元為主題來構建學習內容。教科書貫徹兒童的學習“源於兒童生活、貼近兒童生活、引導兒童生活”的理念,力求從學生的現實生活中選取他們熟悉、感興趣的、有研究價值的社會問題作為教科書的素材,來構建開放的學習主題。“方便麪的來歷”、“天涯若比鄰”、“科技改變生活”是本冊教材的三個學習主題,都是從學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引出需要探究的問題,指導學生展開開放的'學習活動。教材設置的情境貼近生活,能夠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慾望。

2.重視學生實踐性學習的指導。教科書根據不同學習主題的需要,設計了調查、訪問、參觀等活動形式,引導學生學會以不同的學習方式來解決一些社會問題,初步掌握一定的研究社會問題的方法和技能,從而能自主有效地進行探究學習。在調查、訪問的過程中,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大腦思考,捕捉不同的信息,感悟不同的道理,提高綜合學習能力和參與社會的意識。

3.重視品德教育的實效性。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幫助學生“學習做人”的學科,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體現以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外在的道德規範只有融入學生的價值觀中,教育才具有實效性。教材在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設置生活化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力求學生的良好品德在實際的學習活動中得以實現。教材還注意引導學生在價值觀念多元化的社會中作出正確的判斷,從而選擇自己合理的行為方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4.教學時間和空間具有開放性。教科書設計了許多空白的文本框,引導學生把自己蒐集的資料、感想、調查內容等寫下來,這既體現了“使教材成為與兒童進行對話、需要兒童進行創造的文本”的設計理念,也為教師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留下空間。教科書在選擇教學內容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中的所有對兒童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教科書還注意本課程與學校其他活動或學科的配合,使教學時間得以拓展延伸。

5.教學內容的安排有層次性。教科書從單元學習主題的構建到板塊主題的選擇再到活動主題的設計,都遵循了課程標準所強調的“點面結合”的設計思路,從最熟悉的內容導入,然後一步步加深,最後擴展到最前沿最複雜的內容。這樣安排,使得整個教學內容層次清楚,又具有深度。

6.教學內容具有綜合性。教科書在圍繞單元主題選擇教學內容時,努力體現出課程的綜合性。教科書將天文、地理、歷史、倫理、生物科技、通信科技等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把熱愛祖國、熱愛勞動人民、熱愛科學的教育融入其中,通過學生的探究、合作,實現學習內容的自主構建,促進個體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展,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能力目標、知識目標的有機統一與整合。

四、與前後冊教材的關係

本冊教材是高年級的起始冊,主要安排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我是中國人”和“走近世界”中的有關內容標準。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注意與前幾冊內容的區別,從不同的角度選取學習內容,體現“螺旋上升”的設計思路;在教學方式的選擇上,注意實地調查、思辯活動等適合高年級開展的活動。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獨立的見解,喜歡質疑,教材就多采用一些説服力強的科學材料,避免説教式的教育。材料的選擇不僅僅限於我國,而是引導學生放眼世界,這就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五、教學措施

1、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相互聯繫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2、根據本校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加強課程資源的開發,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3、通過書面、口頭調查的方式,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

4、為了使學生真正體味本課程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儘可能提供學生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

六、課時分配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4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主要由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為《湊向我們共同成的和絃》、第二單元為《我在民族大家庭裏》、第三單元為《不屈不饒的的中國人》、第四單元為《日益富強的中國人》。

國小思品課是一門教學性、情感性很強的課程。“激性、明理、導行”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三要素,而激情則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課更要摒棄空洞説教,注重情感教學,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參與教學的的各個環節,在愉悦的心情狀態中學習、掌握、深化道德認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在教學中,我將依據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利用教材中的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漲。

學習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我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形成道德認識前後,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設計一些富於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並藉助假設、聯想、想象、角色互換,心理移位等心理體驗,把學文與明理,知識上的接受與情感上的認同有機結合起來。

學生要將學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認識化為具體實踐中的道德行為,“辯析導行”十分重要。我會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啟發性、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辯析正誤,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

二、學情分析:

我所教五年級(1-3班)。我將設計體驗活動,注重對學生進行學做集體小主人,愛護集體榮譽、熱愛祖國、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勤勞、節儉、文明、禮貌等思想教育,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綜合素質較強的有用人才。

三、教材分析:

教材分為四個單元,各單元的重點與難點分析如下:

第一單元:做個對自己負責的人

重點:讓學生通過了解,懂得做人要自尊、自愛,有羞恥感,愛惜自己的名譽。瞭解吸煙、酗酒、迷戀遊戲機等不良生活習慣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難點:學生能珍愛生命,重視健康。

第二單元:龍的傳人

重點:使學生知道我國是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感受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萌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難點:激發學生對世界歷史文化的興趣。

第三單元:團結的民族大家庭

重點:使學生知道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難點: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方式。

第四單元:美麗的地球

重點:使學生初步知道世界的海陸分佈及主要地形等基本常識……

難點:培養學生關愛地球的意識和探索地球知識的興趣。

四、教學目標:

1、懂得做人要自尊、自愛。初步養成法律意識,做知法守法的小公民。

2、教育學生熱愛世界和平,從由古到今的歷史見證中懂得社會文明與和平的重大意義。

3、知道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4、認識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及其特徵。

五、課改理念:

1、主體呈現。

主題設計的基本類型。

A、目標主題---圍繞學習目標設計教學主題。

B、課程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2、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課程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但並不是兒童生活的簡單翻版,課程的教育意義在於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鍊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

3、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是課程的追求

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教育必須從他們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同時,有效的教育必須採用兒童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後人格的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六、教學措施:

1、加強對教材的鑽研,採用多樣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

2、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引導學生多看、多聽、多問、多説、多疑來發現生活的美,感受現代生活。

3、通過體驗、觀看、交流、查詢、瞭解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情景教育。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過書面、口頭調查、網上查詢等多種方式,讓學生感受生命的可貴、法律的重要、科學給我們帶來的便利生活。

七、課時安排

第一、二週: 第一課

第三週: 第二課

第四周: 第三課

第五週: 第四課

第六週: 第五課

第七週: 第六課

第八週: 第七課

第九、十週: 第八課

第十一週: 第九課

第十二週: 第十課

第十三週: 第十一課

第十四周: 第十二課

第十五週: 第十三課

第十六週: 第十四課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5

一、學生分析

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教科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共五個單元:包括第一單元誠信是金;第二單元伸出我們的手;第三單元我的綠色日記;第四單元交通連着千萬家;第五單元祖國真大,共17課。

三、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掌握體驗、感悟、建構的學習策略,關注思維過程及其體驗,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並在主動參與中得到充分的發展。

2、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以“學會做人”為核心,發展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使自身的發展有助於社會的進步。

3、通過教材,從學生社會生活的原型出發,多視角(地理的、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角度)地去分析、探究社會事物和社會現象,展示完整的社會生活,瞭解社會、適應社會、參與社會,在此過程中實現學科知識的整合,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以及參與社會的能力。

四、教學進度

單元周次課題課時

第一單元有困難我不怕第一週1、這點困難算什麼2

第二週2、成功一定有方法2

第三週3、每天都有好心情2

第二單元我們的快樂大本營第四周4、成長的故事2

第五週5、“我”和“我們”2

第六週6、我們要做最棒的.2

第三單元做聰明的消費者第七週7、各種各樣的商店2

第八週8、購物有學問2

第九周9、我是理財小能手2

第四單元公共生活講道德第十週10、無聲的朋友2

第十一週11、大家生活在一起2

第十二週12、不怕一萬,就怕萬一2

第十三週13、我們是鄰居2

第十四周14、文明從我做起2

第五單元大自然發怒的時候第十五週15、天有不測風雲2

第十六週16、在這危急時刻2

第十七週17、災害無情人有情2

五、教學措施

教學內容及方法措施

1、認真鑽研教材,認真備課上課,充分發揮現代化教育技術在品德教學中的作用。

2、加強課堂教學研究,優化課堂教學過程,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

3、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4、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5、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6、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學生與家長的交流,取得家長的支持,使學生的實踐活動順利開展。

培優補差措施

1、認真備好每一次培優輔潛教案,做好學習過程的趣味性和知識性相結合。

2、加強交流,瞭解潛能生(吳威、漆希、吳江等)、優異生(謝佳霖、田鑫、李一凡等)的家庭、學習的具體情況,儘量排除學習上遇到的困難。

3、堅持輔潛工作,兩週一次。

4、採用一優生帶一差生的一幫一行動。

5、課堂上創造機會,用優生學習思維、方法來影響差生。

6、採用激勵機制,對差生的每一點進步都給予肯定,並鼓勵其繼續進取,在優生中樹立榜樣,給機會表現,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成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