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計劃

有關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範文八篇

欄目: 教學計劃 / 發佈於: / 人氣:1.57W

光陰的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我們的工作又進入新的階段,為了今後更好的工作發展,現在就讓我們好好地規劃一下吧。想學習擬定計劃卻不知道該請教誰?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有關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範文八篇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1

Ⅰ、班級情況分析:

這一學期我擔任一年級2個班數學課的教學任務。學生在幼兒園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養成不夠好。剛跨入國小,對學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適應,但他們天真、活潑,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可塑性強。所以這一學期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工作重心,要讓每個學生順利地完成本學期的學習任務。

Ⅱ、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準備課:數一數,比多少;位置:上、下、前後、左右;1-5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一);6-10各數的認識和加減法;11-20各數的認識 ;數學樂園;認識鐘錶;20以內的進位加法;總複習。

2、教材編寫特點:

(1)根據《標準》調整教學內容,為學生學習數學提供更豐富的知識。

(2)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根據學生的己有經驗和知識設計活動內容和學習素材

(3)認數與計算相結合、穿插教學,是學生逐步形成數概念,達到計算熟練。

(4)重視學生對數概念的理解,讓學生體會數可以用來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數感。

(5)計算教學體現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採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6)直觀認識立體和平面圖形,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7)安排“用數學”的內容,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8)安排實踐活動,是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

(9)體現教學方法的開放性、創造性,為教師組織教學提供豐富的資源。

Ⅲ、教學目標:

(一)知識方面

1、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0—20各數。

2、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各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係,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

6.會用上、下、前、後、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7、初步認識鐘錶,會認識整時。

(二)能力方面

1、在學習的過程中初步培養學生具有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能力

2、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3、培養學生初步的數感、符號感和初步的數學思想。

4、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並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1、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2、養成認真完成作業、書寫工整的良好習慣。

3、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與人生觀等。

(四)教學措施

1、努力體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2、儘量注意創設的情境為探索數學問題提供豐富的素材或信息。幫助學生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3、時常注意強調學生認真做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的習慣。

4、課堂教學與家庭教學實踐相結合。

(五)教學進度安排

1、準備課 ----------- 4課時;

2、位置---------- -------- 6課時;

3、1—5的認識和加減法 ---- 10課時;

4、認識圖形 (一)------- 3課時;

5、6—10的認識和加減法---- 15課時;

6、1—20各數的認識------ 10課時

7、認識鐘錶----------- 3課時

8、20以內的進位加法------- 20課時;

9、總複習 ---------------- 10課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2

一、課程標準的目標和要求

(一)總體目標

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

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

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繫,瞭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具體闡述如下:

知識與技能

將一些實際問題抽象為數與代數問題的過程,掌握數與代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探究物體與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和變換的過程,掌握空間與 圖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

提出問題、收集和處理數據、作出決策和預測的過程,掌握統計與概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

數學思考

運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建立初步的數感和符號感,發展抽象思維。豐富對現實空間及圖形的認識,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

運用數據描述信息、作出推斷的過程,發展統計觀念。

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能有條理地、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解決問題

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情感與態度

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慾。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鍛鍊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及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體驗數學活動充滿着探索與創造,感受數學的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進行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以上四個方面的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繫的有機整體,對人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們是在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中實現的。其中,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的發展離不開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同時,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必須以有利於其他目標的實現為前提。

(二)學段目標

第一學段(1~3年級)

知識與技能

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認識萬以 內的數、小數、簡單的 分數和常見的量;瞭解四則運算的意義,掌握必要的運算(包括估算)技能。

直觀認識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過程,瞭解簡單幾何體和 平面圖形,感受平移、旋轉、對 稱現象,能初步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獲得初步的測量(包括估測)、識圖、作圖等技能。

對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過程有所體驗,掌握一些簡單 的數據處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確定現象

數學思考

能運用生活經驗, 對有關的數字信息作出解釋,並初步學會用具體的數描述現實世界中的簡單現象。

在對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運動的探索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在教師的幫助下,初步學會選擇有用 信息進行簡單的歸納與類比。

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

解決問題

能在教師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

瞭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

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

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在他人的鼓勵與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夠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數學活動。

在他人的鼓勵與幫助下,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信心。

瞭解可以用數和形來描述某些現象,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在他人的指導下,能夠發現數學活動中的錯誤並及時改正。

二、全冊教學要求

1、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0—20各數。

2、初步認識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係,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

6、初步瞭解分類的方法,會進行簡單的分類。

7、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8、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9、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三、全冊教材分析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數一數,比一比,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分類,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錶,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用數學,數學實踐活動。認數和計算,比較多少、長短和高矮,簡單的分類,以及初步認識鐘面,使學生獲得數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發展數學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建立學習和應用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四、全冊教學重點、難點

10以內的加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是學生學習認識數的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事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因此,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國小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五、課時安排

(一)數一數 1課時

(二)比一比 2課時

(三)1—5的認識和加減法 10課時

1、1---5的認識 3課時

2、加減法的初步認識 5課時

3、0的認識和有關0的加減法 2課時

(四)認識物體和圖形 3課時

(五)分類 2課時

(六)6—10的認識和加減法 20課時

1、6、7的認識和加減法 5課時

2、8、9的認識和加減法 5課時

3、10的認識和有關10的加減法 4課時

4、連加、連減、加減混合 4課時

整理和複習 2課時

實踐活動 1課時

(七)11-20各數的認識 4課時

(八)認識鐘錶 2課時

(九)20以內的進位加法 11課時

1、9加幾 3課時

2、8、7、6加幾 4課時

3、5、4、3、2加幾 3課時

整理和複習 1課時

實踐活動 1課時

(十)總複習 4課時

六、改進教法提高教學質量的設想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

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過程。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學習體驗,得到相應的發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益。

(一)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

在本學段的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數學學習過程充滿着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教師要改變以例題、示範、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之中。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進行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師應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敢於質疑,樂於交流與合作。要防止學生的合作流於形式,強調在個人獨立思考基礎上的合作,以及通過合作與交流來開拓思路。

(三)加強估算,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着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

教學中應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徵,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採用不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是因材施教、促進每一個學生充分發展的有效途徑。例如,在學習兩位數乘法時,可以鼓勵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背景,探求計算結果,而不宜教師首先示範,講解豎式筆算的法則和算理,限制學生的思維。

(四)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本學段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和態度都處在淺顯的階段,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綜合應用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與合作學習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通過下面案例的教學過程,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注重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

在評價學習的過程時,要關注學生的參與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識與情感、態度的發展。同時,也要重視考察學生的數學思維過程。對參與程度的評價,應從學生能否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等方面進行考察。對學生合作交流意識的評價,應從學生是否主動地與同學合作、是否認識到自己在集體中的作用、是否願意與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等方面考察。對學生情感與態度的評價,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過程和問題情境,隨時瞭解每一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和對數學的興趣。對數學思維過程的評價,通過平時觀察瞭解學生思維的合理性和靈活性,考察學生是否能夠清晰地用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等。

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實踐貫穿於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展合作學習,全面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如果想獲取更多的有關國小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計劃的資料。請關注我們。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3

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一(1)班的數學教學工作。一(1)班有64人。由於剛剛跨入國小校門,年紀小,課堂上很難坐住,喜歡在課堂上講話、做小動作等。相信經過我們大家共同努力,孩子們肯定會有很大進步的。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一共分為九個單元

(一)準備課 1、數一數 2、比多少。

(二)位置 1、上下、左右、前後。

(三)1-5的認識和加減法1、1-5的認識 2、比大小3、第幾 4、分與合 5、加法 6、減法 7、0的認識。

(四)認識圖形。

(五)6-10的認識和加減法

1、6、7的認識和加減法 2、8、9的認識和加減法3、10的認識和有關10的加減法 4.連加連減、加減混合加法。

(六)11-20各數的認識 1、數11-20各數、讀數和寫數 2、10加幾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

(七)認識鐘錶

(八)20以內的進位加法

(九)總複習。

本冊教材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本冊教材主要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數感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學習習慣、合作與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養,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自己有用的知識,對學生進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瞭解一定的學習方法、思考方式。

三、教學目標

1、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0—20各數。

2、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係,比較熟練地計算2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發展空間觀念。

6、初步瞭解分類的方法,會進行簡單的分類。

7、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8、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四、教學重、難點

本冊的教學重點是20以內的數的認識與計算。它們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是學生認數和計算的開始,是學習較大數的認識與計算的基礎,是學生適應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難點是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這是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基礎,同時它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因此,2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是國小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五、教學措施

1、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多采取遊戲式的教學,引導學生樂於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2、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多一些有利於孩子理解的問題,而不是一味的求難、求廣。應該考慮學生實際的思維水平,多照顧中等生以及思維偏慢的學生。

3、佈置一些比較有趣的作業,比如動手的作業,少一些呆板的練習。

4、加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聯繫,適當教給家長一些正確的指導孩子學習的方法。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4

第一單元

(準備課)

1、通過幾個數數,初步瞭解數數的情況,學會數數的方法。

2、瞭解學校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3、通過操作,初步瞭解“同樣多”“多”“少”的含義,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

4、掌握數數的方法,按一定順序指導數數。

5、學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

6、掌握數數的方法

7、初步瞭解“同樣多”“多”“少”的含義,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不能有序地進行數數。

8、不能熟練地運用一一對應的方法去比較物體的多少。數字歌瞭解學校生活,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實踐操作法多媒體課件

第二單元

(位置)

1、通過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認識“上、下”“前、後”“左、右”的基本含義,初步感覺它們的相對性。

2、會用“上、下”“前、後”“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正確辨別“上、下”“前、後”“左、右”的位置及其相對性。正確辨別“上、下”“前、後”“左、右”的位置及其相對性正確辨別“左”“右“及其相對性數學常識“菲爾茲獎“——數學界的諾貝爾獎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實際體驗法多媒體課件

第三單元

(1--——5的認識和加減法)

1、認、讀、寫1——5各數,認識“>”“<”和“=”,用“>”“<”和“=”正確比較1——5各數的大小。

2、自然數的基數含義和序數含義。

3、5以內數的組成。

4、把兩個數合併成一個數的運算用加法計算。從一個數裏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運算用減法計算。根據數的`組成計算5以內的加減法。

5、0可以表示什麼也沒有,還可以表示起點。

6、0加幾,仍等於幾;0減幾,仍等於幾;0加0等於0,0減0等於0;相同的兩個數相減,結果還是0。

7、1——5的基數含義和寫法。

8、認識符號“>”“<”和“=”,會正確地比較5以內數的大小。

9、會區分“幾個”和“第幾”。掌握5以內各數的組成。

10、知道加減法的含義,能正確的市場計算5以內的加減法。

11、初步知道0的含義,會正確地計算有關0的加減法。1、1——5的基數含義和寫法。

12、認識符號“>”“<”和“=”,會正確地比較5以內數的大小。

13、會區分“幾個”和“第幾”。掌握5以內各數的組成。

14、知道加減法的含義,能正確的市場計算5以內的加減法。

15、初步知道0的含義,會正確地計算有關0的加減法。1、“>”和<”

記住比較大小的時候開口對準大數。

16、“幾個”和“第幾”含義的混淆。加號的來歷

“0“的來源瞭解數學的用處和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比較法

直觀演示多媒體課件

第四單元

(認識圖形(一))

1、能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體圖形,能夠辨認和區別這些圖形。

2、通過觀察、操作、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係。

3、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體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4、初步立體圖形之間的關係。

5、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體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6、初步建立圖形之間的關係。圓柱的判斷。趣味知識:聰明的小猴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養成認真觀察的好習慣。觀察法

動手操作多媒體課件

 第五單元

(6---10的認識和加減法)

1、能熟練地數出6---10各數,會正確地讀、寫這些數,並會用這些數表示物體的個數和事物的順序的位置。

2、掌握6---10各數的順序,會比較它們的大小,熟練地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

3、進一步認識“>”“<”和“=”的含義,知道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4、比較熟練地口算10以內數的加減法。

5、比較熟練地進行10以內數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計算。

6、會用10以內數的加減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7、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熱愛家鄉、熱愛自然、保護環境、講究衞生等方面的教育,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等方面的健康發展。

8、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及良好的學習習慣。

9、正確書寫6—10,掌握6——10的計算方法。

10、能正確、迅速的口算,培養數感。

11、使學生會正確地口述題意並列式計算。

12、使學生能熟練掌握6——10的組成。

13、進一步提高口算6_10的加減法的正確率和速度。

14、使學生掌握運算的順序和計算方法,能正確地計算。

15、正確、熟練地進行口算。

16、正確書寫6—10,掌握6——10的計算方法。

17、能正確、迅速的口算,培養數感。

18、使學生會正確地口述題意並列式計算。

19、使學生能熟練掌握6——10的組成。

20、進一步提高口算6_10的加減法的正確率和速度。

21、使學生掌握運算的順序和計算方法,能正確地計算。

22、正確、熟練地進行口算。

加減混合的運算順序趣味知識:蹺蹺板上的數學培養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比較法

第六單元

(11—20各數的認識)

1、能夠正確地數出數量在11——20之間的物體個數,知道這些數是由一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

2、初步認識“個位”“十位”,初步瞭解十進制;能夠正確、迅速地讀寫11——20各數。

3、能夠熟練地口算10加幾和相應的減法。

4、正確數出圖中人和物的數量。

5、掌握數的組成及比較20以內數的大小。

6、正確書寫11——20各數。

7、熟練地口算10加幾、十幾加幾和相應的減法。

8、熟練解決兩數中間間隔問題。

9、正確數出圖中人和物的數量。

10、掌握數的組成及比較20以內數的大小。

11、正確書寫11——20各數。

12、熟練地口算10加幾、十幾加幾和相應的減法。

13、熟練解決兩數中間間隔問題。

14、10加幾、十幾加幾和相應的減法。

趣味知識:奇妙的數字“2”初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演示法

討論法多媒體課件

第七單元

(認識鐘錶)

1、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學會看整時。

2、培養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從小養成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3、培養學生的觀察和辨析能力。

4、使學生掌握看整時的方法,學會看整時。

5、使學生養成遵守時間,珍惜是將的良好生活習慣。

6、使學生掌握看整時的方法,學會看整時。

7、養成遵守時間,珍惜是將的良好生活習慣。區分時針和分針鐘錶的由來養成守時、惜時的好習慣。觀察法

第八單元

(20以內的進位加法)

1、在理解?理的基礎上,較熟練地口算20以內的進位加法。

2、初步學會用加法和減法解決簡單的問題。

3、通過學習數學,初步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正確計算9加幾。

5、理解“湊十法”。掌握用“想大數加小數”的方法口算小數加大數。

6、正確熟練地計算5、4、3、2加幾的題目。

7、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8、對同一個問題尋求不同的解決方法。

9、能夠利用20以內的進位加法解決實際問題。

10、正確計算9加幾。

11、理解“湊十法”。掌握用“想大數加小數”的方法口算小數加大數。

12、正確熟練地計算5、4、3、2加幾的題目。

13、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14、對同一個問題尋求不同的解決方法。

能夠利用20以內的進位加法解決實際問題。

15、數位對齊

16、進位的方法及熟練掌握。

趣味知識:聰明的高斯培養合作意識和方法,激發求知慾,體驗成功的喜悦。實際操作法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5

一、情況分析:

今年教學一(7)班和一(8)班,每個班級都是60幾名學生。雖然大部分入學前,接受過學前教育,但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大部分學生會數10以內的各數,會認這些數,會寫這些數;少部分學生已能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但也有一部分學生對課堂學習不太適應,課堂上集中注意力較短。

而且學生在幼兒園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養成不好。剛跨入國小,對學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適應,但他們天真、活潑,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可塑性強。所以這一學期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工作重心。

根據這些情況,在教學時,我應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注意建立良好的師生情感,讓學生愛教師、愛數學,並通過以後的學習,體會到學數學的樂趣和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教科書第一冊的內容和我班的實際情況,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這四個方面確定全冊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能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會用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能比較數的.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與20以內數的組成,能認、讀、寫0-20各數。

2、初步瞭解數位和計數單位:知道個位、十位上的數各表示什麼意義。

3、結合具體情境,初步體會加減法的含義。

4、知道加減法各部分的名稱,初步體會加減法之間的互逆關係,能熟練地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進位加法。

5、認識符號“gt;”、“lt;”、“=”,會用這些符號表示20以內數的大小。

6、通過實物和模型辨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立體圖形,能辨認長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圓等平面圖形,會用這些圖形進行拼圖。

7、初步瞭解事物比較和分類的方法,結合實際,能把同類事物進行比較和分類。

8、初步認識鐘錶,會認整時和半時。

9、初步學習對日常生活中的數據進行收集和整理,會看、填寫簡單的統計圖和統計表。

10、初步培養學生操作、觀察、比較、辯析、整理、概括、語言表達、用數學交流的能力。

(二)數學思考

1、結合現實素材抽象出0-20各數,感受0~20各數的意義,能用符號和詞語來描述20以內數的大小,初步建立數感。

2、能按一定的順序整理和記憶:10以內數的組成和分解,10以內數的加減法,20以內的進位加法。

3、能按照自己喜歡的方法,想10以內的數的組成、分解,想10以內加減法的得數和20以內進位加法的得數,體會算法的多樣化。

4、能簡單地、有條理地思考20以內數的認識和計算中的應用問題。

5、通過拼、擺、畫、想各種圖形,感受和描述各種圖形的特徵,通過對幾何形體的分類,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6、能用對應、比較等方法,比較出兩個事物的多少、長短、高矮。

7、能根據事物的同一類型的特點把一些事物分類。

8、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動手操作、自已探究、實踐活動等,發展學生探究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9、通過數學活動,初步發展學生對應、統計等數學思想方法。

10、初步學習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發展數學意識。

(三)解決問題

1、能用0—20各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10以內的加減、20以內的進位加法,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3、能比較出學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內)數量的多少、長短和高矮,能給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類。

4、結合自已的生活經驗,初步體驗1時、幾時、半時的長短。

5、能根據簡單統計圖表的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6、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四)情感、態度、價值觀

1、初步養成良好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

⑴會看。會看數學書,能在書上找到要學習的內容。

⑵會聽。能聽懂老師和學生的講話,能邊聽、邊想。

⑶會想。能根據一些信息想出數學問題;會根據數學問題,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⑷會説。能把自己想的説出來,會説三句完整的話。

⑸會用。會用學具學習一些數學內容。

⑹會做。會做數學作業,書寫規範,格式正確,認真細心,能自己出題自己做,能檢查。

⑺能討論。能與同學討論數學問題。

⑻能評價。能作自我評價與評價他人。

2、在合作交流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積極思考,爭取發言,尊重別人,認真傾聽他人發言,有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

3、養成遵守時間、珍惜時間的良好美德。

4、愛護學具、文具、數學書、作業本、書包,養成勤學習、有條理、講究美的好習慣。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6

一、班級情況。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剛從幼兒園跨入國小的學生生活,他們對國小生活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適應,但他們天真、活潑、好學,大多數人思維活躍,學習數學的興趣較濃,樂於參加各種數學學習活動,有一定的學習習慣,對一些動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學習內容都比較感興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較難的問題時,有畏縮情緒,也有一部分學生學習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們對數學有着一定的求知慾,所以在本學期的數學課上,要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善於思考,樂於思考,不怕錯誤,具有問題意識,鍛鍊他們的思維、口頭敍述的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培養學生快樂學數學的心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有少數同學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慾,所以教師要有層次、有耐心的進行輔導,要使每個學生順利地完成本學期的學習任務,所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本冊教學工作的重要工作。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以下內容:數一數,比一比,10以內的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分與合,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錶,20以內的進位加法,用數學,數學實踐活動。

本冊以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為主線安排教學內容。在認識10以內的數之前,先安排數一數、比一比、分一分、認位置等內容的教學;在10以內加、減法之前,先安排分與合的教學。通過數一數,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數能表示物體的個數;通過比長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輕重,讓學生初步學習簡單的比較;通過分一分,讓學生接觸簡單的分類,並初步感受到同一類物體有相同的特性;通過認位置,讓學生認識簡單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體的位置是相對的;通過分與合的教學,為建立加、減法概念和正確進行加減法口算作準備。這裏所體現的比較思想、分類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後面學習數與運算、空間與圖形、統計等知識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書設置小單元,把各領域的內容交叉安排。這符合一年級兒童年齡、心理的特點,有利於各知識的相互作用,便於建構合理的認識結構

三、教學目標(包括知識、智能、情意)

1.知識與技能方面。

(1)結合現實場景,經歷數數並抽象出數的過程,認識20以內的數;聯繫實際問題認識加法和減法,探索10以內的加、減法以及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相應的加、減計算;能應用所學的計算解決簡單的求和與求剩餘(或另一部分)的實際問題。(2)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長短、高矮;聯繫生活經驗初步認識上下、前後、左右等方位;通過觀察、比較,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3)能根據物體的數量、形狀、顏色或其他標準,對熟悉的物體進行簡單分類。

2.數學思考方面。

(1)在認數過程中建立初步的數感,發展初步的思維能力。在數物體個數的活動中,認識數的含義,學會用具體的數描述簡單的事物;在操作學具的活動中感受數的組成,具有初步的分與合的思想,發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比較兩種物體個數、比較兩個數大小的活動中體會初步的對應思想,掌握簡單的比較方法,具有用語言或符號描述數的大小關係的初步能力。

(2)在理解加法和減法含義以及探索加、減法計算方法的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通過分析實際問題中的簡單數量關係,選用恰當的方法進行計算,初步學會有根據地思考;通過對10以內加、減法和20以內進位加法計算方法的探索、交流,嘗試解釋自己的思考過程,初步感受思維活動的條理性;通過在多樣化算法中選擇適合自己的算法,體會思維過程的靈活性。

(3)在認識常見幾何形體的活動中,感知物體的形狀、大小等特徵,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

(4)在把不同物體分類、整理的過程中,初步培養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識。

(5)在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學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實際情境和問題,初步感受數學抽象和簡單推理的意義。

3.解決問題方面。

(1)能用20以內的數描述、交流生活中的簡單事物。

(2)初步學會從實際生活和現實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數學問題,並聯系已經掌握的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體驗解決問題的一些不同方法。

(3)能與同學交流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方法,有與同學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

4.情感與態度方面。

(1)在教師的幫助與鼓勵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物產生好奇與興趣,有喜歡數學學習的情感體驗。

(2)在數學探索活動中,體會數學思考方法的合理性,感受數學思考的價值。

(3)能在教師與同學的幫助下,克服數學活動中遇到的一些困難,獲得一些成功的體驗,初步具有學好數學的信心,初步具有獨立思考並獲得數學知識的體驗。

(4)在觀察、操作活動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知道數學能解決生活中的有關問題。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本冊的重點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

教學難點:10以內數的加減法,及數概念的建立。

五、具體措施。

1、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學習數學,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加強直觀演示和實踐操作,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成功的體驗。

3、引導學生揭示知識間的聯繫,探索規律。

4、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注重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5、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和創新意識。

6、注重讓學生參與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 7、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數學學習規律,選擇教學策略。 8、加強導優輔差工作,特別是後進生的輔導,努力使他們迎頭趕上。

六、課時安排

1、數一數1課時

2、比一比1課時

3、分一分1課時

4、認位置1課時

5、認識10以內的數 10課時

6、認識圖形(一) 2課時

7、分與合 7課時

8、1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 20課時

9、認識1120各數 4課時

10、20以內的進位加法10課時

11、期末複習4課時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7

一、教學內容

按照一年級剛入學兒童的學習水平,一年級上冊教材具體安排了“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和“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個方面的教學內容包括。具體如下:

(1)數與代數領域。知識與技能:認識20以內的數。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包括連加、連減);加法和減法的含義。認識鐘面及鐘面上整時。解決問題:聯繫加法和減法的含義,解決求和、求剩餘的實際問題。

(2)空間與圖形領域。知識與技能:比較物體的長、短,高、矮,大、小,輕、重。認識上、下、前、後、左、右。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解決問題:簡單幾何體的分類。確定和描述物體所在的相對位置。

(3)統計與概率領域。知識與技能:物體的簡單分類。象形統計圖。簡易統計表。解決問題:對簡單事物進行分類、整理,用象形圖或簡易表格表示整理的結果。對統計結果進行簡單的説明。

(4)實踐與綜合應用。有趣的拼搭(實踐活動)。豐收的果園(綜合應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愉快的週末(綜合應用本冊有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與過去的第一冊教材相比,不僅“數與代數”領域的內容有許多變化,而且還大幅度增加了“空間與 圖形”、“統計與概率”這兩個領域的內容,並加強了實踐活動和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以適應課程改革與學生髮展的需求。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

(1)結合現實場景,經歷數數並抽象出數的過程,認識20以內各數;聯繫實際問題認識加法和減法,探索10以內的加、減法及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相應的加、減計算;能應用所學的計算解決簡單的求和與求剩餘(或另一部分)的 實際問題。認、寫20以內的數,讀、會20以內的數表示物體的個數;知道20以內數的組成,掌握 20以內數的順序,初步知道幾和第幾,初步學會用數表示事物的順序。認識數0,體會0的含義,知0在生活中的一些簡單應用。認識符號和=的含義,能夠用符號或詞語描述20以內數的大小。瞭解加法和減法的含義,能正確熟練地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20以內的進位加法,以及相應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計算;初步感受簡單的估計方法。初步學會解決把兩部分合起來求一共是多少或從總數裏去掉一些求還剩多少的單實際問題。認識鐘面上的時針、分針,會正確説出鐘面上整時的和接近整時的時刻。 能判斷日常生活中常見物體的輕重。能探索一些簡單現象中隱含的規律。

(2)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長短、高矮;聯繫生活經驗初步認識上下、前後、左右等方位;通過觀察、比較,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能比較簡單物體的長短和高矮。聯繫生活經驗,在具體的情境中初步認識上下、前後、左右等方位,能用學過的方位詞描述簡單的物體位置關係。能通過實物和模型辨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並在日常生活中初步感知它們的基本特徵。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形狀的物體。

(3)聯繫具體情境,經歷把物體進行分類和整理的過程,認識簡單的統計表和簡單的象形統計圖,能根據統計結果回覆一些簡單的問題。能根據物體的用途、顏色、形狀或其他的標準,對物體進行分類整理。 初步體會收集、整理數據的基本方法,會用簡單的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表示分類整理後的數據。能根據簡單的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回答一些簡單問題。

2、數學思考方面。

(1)在認數的過程中建立初步的數感,發展初步的思維能力。在數物體個數的活動中,認識數的含義,學會用具體的數描述簡單的事物;在操作學具的活動中感受數的組成,具有初步的“分”與“合”的思想,發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比較兩種物體個數、比較兩個數大小的活動中體會初步的對應思想,掌握簡單的比較方法,具有用語言或符號描述數的大小關係的初步能力。

(2)在理解加、減法含義以及探索加、減法計算方法的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通過分析實際問題中的簡單數量關係,選用恰當的方法進行計算,初步學會有根據地思考;通過對10以內加、減法和20以內進位加法計算方法的探索、交流,嘗試解釋自己的思考過程,初步感受思維活動的條理性;通過在多樣化算法中選擇適合自己的算法,體會思維過程的靈活性。

(3)認識常見的幾何形體的過程中,感知物體的形狀、大小等特徵,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

(4)在把不同的物體分類、整理的過程中,培養初步的觀察、比較能力,初步體會統計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初步培養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識。

(5)在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簡單的分析、推理,學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實際情境或問題,發展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能力。

3、解決問題方面。

(1)能用20以內的數描述、交流生活中的簡單事物。

(2)初步學會從實際生活和現實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數學問題,並聯系已經掌握的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體驗解決問題的一些不同方法。

(3)能與同學交流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方法,有與同學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

4、情感與態度方面。

(1)在教師的鼓勵和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情產生好奇和興趣,有喜歡數學學習的情感體驗。

(2)在數學探索活動中,體會數學思考方法的合理性,感受數學思考的價值。

(3)能在教師與同學的幫助下,克服數學活動中遇到的'一些困難,獲得一些成功的體驗,初步具有學好數學的信心,初步具有獨立思考並獲得數學知識的體驗。

(4)在觀察、操作活動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感受數學 與生活的聯繫,知道數學能解決生活中的有關問題。

三.教學重點

這一冊的重點教學內容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一般總稱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因此,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國小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四、教學措施

1.把解決問題寓於認數與計算、空間與圖形、統計內容的教學過程中。

2. 安排兩次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提出 並解決數學問題。

3.通過數一數,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數能表示物體的個數。

4.通過分一分,讓學生接觸簡單的分類,並初步感受到同一 類物體有相同的特性。

5.聯繫實際幫助學生理解數的意義,較多的用實物、圖形、 小棒、數字表示數的內容,引導學生用學到的數描述身邊的事情 並用數交流信息。

6.通過交流算法相互影響、相互吸收、相互評價,為學生 保留較大的探索算法、交流算法、選用算法的空間。

五、課時安排:

一. 數一數1課時

二.比一比1課時

三. 分一分1課時

四. 認位置1課時

五.認數(一)10課時

六.認識物體2課時

七.分與合6課時

八.加法和減法21課時

九.統計1課時

十.認數(二)5課時

十一.認識鐘錶1課時

十二.加法5

十三.期末複習4課時

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篇8

一、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認知水平處於啟蒙階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由於學生所特有的年齡特點,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以形象思維為主。從整體上看一年級學生都比較活躍,大多數學生上課基本上能夠跟上教師講課的思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較高,個別孩子經常思維遊離於課堂之外。學習習慣比較隨意,可塑性較強,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

對於他們數學知識和能力掌握情況的分析

1.對於一年級的數學學習,新生無論在數學知識上還是數學能力上都有所準備。

就數的認識來看,新生二十以內的數數非常流利和連貫,可以正數倒數。

學生在這方面具有良好的知識準備的原因之一是學生受過這方面的訓練,在幼兒園中大部分學生學習過十以內的加減法,同時在一些家長在家中也進行過輔導,另一方面,數數和十以內數的分解組合學生在生活中有機會使用,因此這方面的準備比較好。

2.在數的計算中,學生對於十以數的計算較為熟練,這和學生的生活需要、學習需要有關。

3.新生在數感方面的發展是不平衡的。

數感——學生對數的意義理解有一定困難。

通過個別訪談,瞭解到學生對於藴涵在實際生活中的數的意義的理解較為準確,例如對於“你的小組中有幾個小朋友,從前往後數,你是第幾個,從後往前數,你是第幾個,第幾個小朋友是誰”這樣的問題,學生的`解答沒有問題,都能根據實際情況作出正確的回答,但是對於圖形,學生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這可能是學生對圖形的認識造成了對數的基數序數意義理解的干擾。

4.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普遍學生關注的範圍比較小,角度單一。

針對以上情況,我本學期的任務主要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喜歡上課,喜歡數學。在課堂上,我充分利用教具,運用各種小遊戲讓學生掌握數學技能和數學知識。

二、教材內容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準備課,位置,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立體圖形,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錶,20以內的進位加法,用數學解決問題,綜合與實踐主題活動。

除了認數和計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見的立體幾何圖形的直觀認識,位置,以及初步認識鐘面等。雖然每一單元的內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於學生了解數學的實際應用,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教材簡析

原實驗教材的內容安排,以《標準(實驗稿)》所規定的教學內容為依據,適當擴展知識的範圍,注重內容的豐富性和開放性,體現鮮明的時代感。本次教材修訂與實驗教材相比較,其主要變化體現為如下幾點。

為了加強學生學習的準備性,設置了“準備課”單元。準備課單元的內容為實驗教材的“數一數”單元和“比一比”單元的“比多少”內容合併而成。設置準備課的目的在於瞭解學生數數的情況和經驗。通過具體事物的數量比較,學習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事物的多少,為後面學習正確數數和比較數的大小做好準備。而實驗教材“比一比”單元的“比高矮”“比長短”與數學學習的關係不大,因而被去掉。

“數與代數”的內容與編排結構與實驗教材的基本相同。

“圖形與幾何”的內容和編排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一是將實驗教材一年級下冊的“位置”單元提前到一年級上冊,保留了其中的“上下、前後、左右”,體現了準備性。二是對實驗教材一年級上冊“認識物體和圖形”單元和一年級下冊“圖形的拼組”單元進行整合,將認識立體圖形及立體圖形的拼組等內容安排在一年級上冊,將認識平面圖形和平面圖形的拼組安排在一年級下冊;分散了一年級上冊圖形認識的教學難點。

“統計與概率”的內容和編排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將實驗教材一年級上冊“分類”單元的教學內容移到一年級下冊,與統計結合編排形成“分類與整理”單元,體現分類與統計的關係。在一年級上冊中只對數據的收集、統計圖表進行了一定的滲透。

“綜合與實踐”的編排有所調整。一是根據一年級學生學習特點和所學內容及實踐經驗,一年級的每冊教材只編排了一個“綜合與實踐”的主題活動。二是對一年級上冊的“數學樂園”活動進行了重新設計,加強了綜合性和實踐性。

四、教學目標

這一冊教材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能夠:

1.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0~20各數。

2.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係,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6.會用上、下、前、後、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7.初步認識鐘錶,會認識整時。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通過綜合與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11.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知道數學與環保與環保科學知識有着密切的聯繫,並培養學生養成“愛綠護綠”的良好習慣。

五、教學重難點

這一冊的重點教學內容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一般總稱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學生學習認數和計算的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同時它們又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因此,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國小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

六、教學措施

1.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知識設計活動內容和學習素材。

2.認數與計算相結合、穿插教學,使學生逐步形成數概念,達到計算熟練。

3.重視學生對數概念的理解,讓學生體會數可以用來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數感。

4.計算教學體現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採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5.直觀認識立體圖形,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6.安排綜合與實踐活動,使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

7.根據學生的學習難點,給家長髮短信,要求家長配合加強學生在生活中的數學體驗和表達,減少課堂學習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