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教學計劃

《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

欄目: 教學計劃 / 發佈於: / 人氣:1.32W

光陰的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我們的工作同時也在不斷更新迭代中,現在的你想必不是在做計劃,就是在準備做計劃吧。什麼樣的計劃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歡迎大家分享。

《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

《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1

一、班級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62人,由於一些父母不在身邊,玩得比較野缺乏探究精神,行為習慣也不是很好。只有一小部分學生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對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的現象所發生的原因具有叫透徹的分析,也比較有探究精神。

二、教材分析本冊教材根據《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實驗稿)新編,編排了四個單元,共16課主題活動,約32課時,每週上兩課時。第一單元第1—4課我愛我家第二單元第5—8課我的生活好習慣第三單元第9—12課愛心行動第四單元第13—16課火熱的夏天

三、教學目標

1、在介紹家庭成員,回憶甜蜜往事的活動中,引導學生體驗家庭生活的歡樂與幸福,激發學生愛生敬長、熱愛家庭生活的積極情感和態度。

2、通過開展生活小故事的講述活動,引導學生學會關心,初步養成文明禮貌的行為,逐步培養良好的家庭生活習慣。

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做的學着做,不依賴父母,並掌握正確的保健常識,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使學生懂得自己是家庭的一員,熱愛勞動也是愛父母的表現,學會一些勞動的知識和技能,初步培養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

5、引導兒童去觀察、探究、體驗愛的真諦,幫助兒童學會愛、樂於愛,不僅愛人,還要去愛人類賴以生存的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在愛心的培養中,快樂地成長。

6、通過日常生活經驗的.積累,瞭解夏天常見的自然現象和生活中的自然常識、生活常識,瞭解昆蟲的一些基本知識。指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地和有組織、有針對性地觀察,在觀察活動中增強實驗能力和應用能力。

7、通過暑假生活中安全、健康、歡樂、有意義活動內容的安排和選擇,豐富學生的日常生活知識、增強分辨是非好壞的能力和自我管理自我調控的能力,知道自我保護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適應社會的常識的技能。

四、教學措施

1、認真備課,注意教學方法,加強課堂教學,切實上好每一節課。

2、爭取每個學生都有鍛鍊的機會。

3、正確估計學生的能力,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注意因材施教。

4、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2

一、指導思想

以《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為準則,根據學校實施德育工作的要求,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讓學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的生活,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

二、班級分析

本班現有學生XX人,男生XX人,女生XX人。他們分別來自梧田街村、大堡底村、老殿後等幾個施教區。經過一個學習的國小生活,大部分學生已能適應國小生課堂常規和日常行為規範,但是還有個別孩子未能脱離幼兒園時的習慣,如上課坐不端正、不能專心聽講、不能及時有效地完成作業、不能按時按要求值日等。值得一提的是毛逸浩和曹博涵兩位小朋友,他們的學習慾望不強,上課不能專心聽講,學習效率低,須需要加強引導。大部分學生懂禮貌,講文明,對學校常規有了基本的瞭解,比較能夠適應學校生活。一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天真可愛,但由於現在獨生子女多,孩子大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生活常識和生活的基本技能,因此在引導兒童瞭解家庭,感受親情,學習溝通,學會幫助別人是尤為重要的

三、教材分析

《品德與活》一年級(下冊)教材根據《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理念,課程特徵,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及有關規定編寫,力求體現思想性原則,科學性原則,現實性原則,綜合性原則和活動性原則。為了增強兒童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本冊教材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以三條軸線和四個方面組成課程的基本框架。本冊教材編排着四個單元:我愛我家;我的生活好習慣;愛心行動;火熱的夏天。分16課主題活動。這四個主題活動以家庭生活為核心,以情感為線索,逐層展開,逐步深入,引導兒童瞭解家庭,感受親情,學習溝通,學會負責。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愛,體驗愛,表達愛,從而昇華對家庭的情感。

本冊教材具有如下特點:

1、生活性。

教材編排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繫。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或遊戲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如:"我愛我家"單元中共編排了4個主題活動,安排7課時教學。4個主題活動以家庭生活為核心,以"情感"為線索,逐層展開,逐步深入,引導兒童瞭解家庭,感受親情,學習溝通,學會負責。

2、開放性。

教材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重視地方,學校,教師與兒童的創造性。教材內容從自身擴展到所有對兒童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時間可以在與學校其他活動或學科的配合和聯結中彈性地延展;空間可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其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如:《愛心行動》單元充分體現了兒童個體與其周圍的自然,社會的內在整合。其中的4個主題活動,從不同層面,引導兒童去觀察,探究,體驗愛的真諦;通過開放時空的方式幫助兒童學會愛,樂於愛,不僅愛人,還要去愛人類賴以生存的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在愛心的培養中,快樂地成長。

3、活動性。

教材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遊戲和其他實踐活動。教學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活動是教和學共同的中介。如:《我的生活好習慣》單元中的《喝水的學問》和《在餐桌上》並非單純講授"吃,喝"的學問,更多是引導兒童通過實際參與活動,感悟其中的科學道理,體驗文明用餐的樂趣,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探究或解決問題,"行雖微,而旨趣遠;出雖淺,而寓意更深。"當然具備活動特點的主題活動還有:《過家家》,《喝水的學問》,《他們需要關愛》等等。

四、教學目標

1、在介紹家庭成員,回憶甜蜜往事的活動中,引導學生體驗家庭生活的歡樂與幸福,激發學生愛生敬長,熱愛家庭生活的積極情感和態度。

2、通過開展生活小故事的講述活動,引導學生學會關心,初步養成文明禮貌的行為,逐步培養良好的家庭生活習慣。

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做的學着做,不依賴父母,並掌握正確的保健常識,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使學生懂得自己是家庭的一員,熱愛勞動也是愛父母的表現,學會一些勞動的知識和技能,初步培養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

5、引導兒童去觀察,探究,體驗愛的真諦,幫助兒童學會愛,樂於愛,不僅愛人,還要去愛人類賴以生存的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在愛心的培養中,快樂地成長。

6、通過日常生活經驗的積累,瞭解夏天常見的自然現象和生活中的自然常識,生活常識,瞭解昆蟲的一些基本知識。指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地和有組織,有針對性地觀察,在觀察活動中增強實驗能力和應用能力。

7、通過暑假生活中安全,健康,歡樂,有意義活動內容的安排和選擇,豐富學生的日常生活知識,增強分辨是非好壞的能力和自我管理自我調控的能力,知道自我保護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適應社會的常識的技能。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通過教學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掌握必備的知識,及早適應學校生活。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引導學生去進行角色轉換。當前學校的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家長包辦過多,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相對較弱,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學校,社會中所承擔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於角色不同所應當承擔的責任。而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是一個人社會性發展的基礎,需要在國小階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礎。通過角色轉換,讓學生多進行一些生活體驗,並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觀察,人們在生活中是怎樣在根據不同的場合很好地進行着角色轉換,履行自己的職責。教師要注意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提高學生的認識。

3、重視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以人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x*。

4、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發展性教學評價關注人的發展過程,課程標準將學生的發展,教師的發展與課程的發展融為一體。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強調評價多樣化,如:主體多樣化,角度多樣化,尺度多樣化;強調質性評價,強調日常觀察過程,強化專題性探究過程,建立成長記錄袋,實施階段性評價。

5、開發教學資源,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6、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六。教學進度

周次教學內容課時

1我的一家2

2我是家中小成員2

3在爸爸,媽媽關心下成長2

4過家家2

5我掉了一顆牙2

6眼睛與耳朵的訴説2

7喝水的學問2

8在餐桌上2

9關心老人2

10他們需要關愛2

11小手拉小手2

12別把花草弄疼了2

13雷雨來了2

14夏天的小蟲2

15怎樣才涼快2

16過好暑假2

17機動2

18機動2

19考試

《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3

一、同學基本情況分析

經過一個學年的學習,大局部同學能感受到經過一年級的學習生活後的進步和變化,並對二年級的學習和生活懷有美好的嚮往。隨着對《品德與生活》這門課程瞭解的加深,同學的學習熱情不時高漲,他們已開始運用討論、觀察、調查、實驗等多種方式去學習。教材以圖畫的形式出現更可以開展的活動、遊戲和其活動的過程,兒童活動的興趣被引發出來,兒童通過自身的活動而非教師給予的現成結論去獲得知識。但是,可能由於地區的差別,本地兒童的生活與教材反映的不盡相同,個別兒童對課文內容理解不夠透切,這有待今後教學中揚長避短,讓每個同學都得到全面發展。

二、全冊教學內容

1、我愛我的身體――通過引導兒童認識自身身體的整體結構和其各個組成局部,瞭解身體各個局部的特徵和基本功能,用各種方式表示字的身體特徵,不只能進一步發展他們的自我意識,還能讓他們在已經知道了要怎麼做的基礎上,進一步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以協助兒童更自覺地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2、老實的好小朋友――隨着兒童社會性和交往能力的發展,需要讓他們懂得老實守信是社會生活的一個基本規則,是每個公民的基本道德。因此,本單元着力引導兒童説實話,做老實的小朋友。

收穫中的學習與發現――通過讓兒童直接參與學校、果園、農田、蔬菜大棚等的收穫,使他們能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體驗收穫的喜悦,增強熱愛勞動的情感,有意識地學習一些勞動技能。

3、我愛我生活的地方――培養兒童對自身所在的社區、村莊、城鎮等的情感,是進行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基礎,讓兒童學習用正確的眼光去看待、發現家鄉的美,實際地感受社區、村莊的自然美和人文美,感受生活的温暖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心,從而能夠在愛自身家的基礎上,進一步愛自身生活的地方,愛自身的家鄉。

4、水和我們的生活――引導兒童在已有學習經驗的基礎上,科學地認識水的基本特徵和水的三態變化,知道水遇熱蒸發為水蒸氣,水蒸氣遇冷變成雨水或雪,再遇熱又變成水蒸氣這一循環規律,激發兒童對水的'探究興趣,引導他們嘗試用多種方法去認識水,瞭解水對人類生活的重要作用,感受我國水資源的稀少和珍貴,進而自覺地養成節約用水的良好習慣和保護水資源的初步意識。

5、怎樣做好事――引導兒童學習去做力所能和的好事,懂得好事應從自身身邊的小事做起,不好高騖遠,賓端正做好事的態度,從小主動地向那些為人民服務的無名英雄學習。

三、全冊教學目標

1、能充沛感受到經過一年級的學習生活後的進步和變化,並對二年級的學習和生活懷有美好的嚮往,充溢信心。

2、能感受和體驗到生活的温暖,熱愛自身生活的地方。在人際交往中老實、不説謊,珍惜勞動效果,尊敬為社會服務的勞動者。

3、體驗自主活動、探索、發現的愉快,能有意識地用各種方法去獲得知識和經驗,發展動手能力和社會參與能力。

四、具體內容

周次教學內容教學目標

第一週瞭解我的身體

1、感受自身身體的基本特徵,關心自身身體的生長髮育的情況,發展自我意識。

2、關愛自身的身體,能主動協助他人。

3、瞭解自身身體的各局部器官,丈量自身身體的生長髮育的情況。

第二週維護我的身體

1、樹立健康的生活意識對自身身體主要部位的功能有觀察、探究興趣。

2、懂得保護自身的身體,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與衞生習慣,主動糾正自身的不良行為與姿勢。

3、知道身體部位的特點、功能,獲得維護身體健康的知識。

第三週收穫的感覺真好

1、感受金秋十月是收穫的季節,能積極參與收穫勞動,體驗收穫的喜悦。

2、瞭解秋天與人們生活的關係,以和人們進行各種收穫的勞動。

3、認識和了解春種秋收農作物的特徵和生長規律。

周次教學內容教學目標

第四周糧食來得容易

1、對農作物生長過程的瞭解,讓學習知道糧食來之不易。

2、通過了解水稻、小麥等糧食的生長過程,知道莊稼需要許多人的辛勤勞動。

3、瞭解本地區主要生產的糧食品種。

第五週植物生長的祕密

1、通過對農作物生長過程的瞭解,讓同學知道植物的根、莖、葉有各自的作用。

2、瞭解本地區有關農作物的知識。

3、瞭解水稻、花生等植物生長的過程。

第六週我們這裏的農品

1、對本地區生產的農作物進行調查,培養兒童的探究能力。

2、與同學相互合作,進行農產品有什麼作用的社會調查。

3、知道本地的糧食作物達的作用和用途。

第七週老實故事會

1、積極參與故事會的交流、扮演、能感受老實帶來的美好體驗。知道説謊害處大,能初步分辨是非。

2、介紹和交流自身瞭解的老實故事。

3、學會收集、扮演故事,發展同學的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能力。

第八週老實的小朋友人人誇

1、體驗坦誠溝通帶來的快樂幾對老實行為的積極認同感。

2、能夠較全面、客觀的2看待自身和他人説謊的現象幾原因,並領悟一些老實做人的道理。

3、增強説實話、不説謊的老實意識。

第九周我們生活的地方真美

1、能感受自身生活環境的整潔與美麗,萌發熱愛自身生活的地方的情感。

2、瞭解內、關心自身生活的地方的發展變化。

3、能從多角度發現、感受社區的美麗。

4、能在老師的協助下,總結、提升獲得的經驗和信息。

第十週我們生活的餓地方真方便

1、瞭解、體驗社區環境、公共場所、公用設施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2、熟悉自身生活的地方的服務設施和功用設施機構。

3、學會利用與自身關係密切的公共設施、場所等。

第十一週我們生活的地方真温暖

1、體驗在小區(鄉村)裏生活的温暖,對為社區服務的勞動者的感激。

2、學會關心和協助社區裏有困難的人,用實際行動向為我們服務的人表示感謝和尊敬。

3、瞭解社區裏叔叔阿姨們的工作,懂得有許多人在為自身的生活服務。

第十二週保護我們生活的環境

1、熱愛自身生活的環境,養成關心、保護自身生活環境的習慣。

2、能用實際行動關心、保護自身生活的環境。瞭解社區的環境狀況。

3、知道如何維護環境,保護公共設施。能為維護環境做力所能和的事情。

第十三週我們的生活裏不開水

1、感受水給我們帶來的便當,激發愛水的情感。

2、瞭解水的重要作用,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水。

第十四周變來變去的水

1、喜歡做水的實驗,有探究水的濃厚興趣和慾望。

2、在探究水的過程中注意平安、衞生、合作。

3、瞭解水的物理特性,掌握水的三態變化知識。

第十五週維護水,節約水

1、有節約用水、維護水資源的意識和責任感,養成節約用水的行為個習慣。

2、增加如何維護水資源的社會知識。

3、掌握節約水、維護水資源的方法。

第十六週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1、願意並積極參與做好事活動,初步知道做好事是有愛心的表示。

2、知道樂於助人是一種高尚品德,能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逐步養成做好事的好習慣。

3、培養同學簡單的勞動技能,具有初步的做好事的基天性力。

第十七週做好事不是為褒揚

1、培養願意為他人、為集體服務的情感,在做好事後能獲得給他人帶來快樂時,自身也快樂的體驗。

2、懂得做好事不是為了褒揚的道理,做到校內外表示一個樣,培養老實的好品德。

3、知道在生活中有一些人會有不同的困難或難處,需要他人的協助,我們應該盡力協助他們。

4、要學會友善的協助他人。

五、對本學期的期望

通過本學期的教學,希望能夠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充沛發揮同學的主體精神。使他們能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和對待各種社會現象;用學過的理論指導自身的行為,能夠明辨是非,使同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風氣。

《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4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我班共有44名學生,其中男生31人,女生13人。絕大多數學生學習積極性較高,興趣濃厚,有強烈的求知慾。在課堂上能夠積極與老師呼應。對於教師傳授的知識點,學生能夠理解並且掌握。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有幾個學困生,他們理解能力、學習能力、感受能力、創作能力等方面與其他學生相比有一定距離。所以我將在本學期的工作中,不斷幫助他們,使他們與全體同學共同進步。讓這羣孩子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

二、教材分析:“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課程應重視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整合。本課程具有如下特點:

1、育人為本,重在對兒童文明行為習慣、良好道德品質和健康的社會性發展的培養,引導兒童成為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好學生。

2、學習內容向兒童的`生活迴歸,密切聯繫兒童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使學習內容與兒童生活有機結合,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為兒童學習新課程創設了一個廣闊的空間。

3、學習方式多樣,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通過學生的體驗、參癒合時間的活動方式,注重教師教學和學習活動中的引導作用,逐步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習慣。

4、突出了綜合性,強調了活動性。課程標準體現了多學科知識的有機整合,引導學生形成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視野。通過參與活動使學生獲得豐富的內心體驗,引導學生自主判斷和選擇。

三、教學內容:

第三冊教材按照兒童生活的時間線索,國慶節認識祖國開始,安排了“我在集體中成長”、“金色的秋天”、“我們真棒”、3個主題單元。

第一個活動主題:我在集體中成長“”,教材安排了“我升入了二年級”、“我們班裏故事多”、“讓我們的教室更清潔”、“好書大家看”4個課題。

第二個活動主題:“金色的秋天”,教材安排了“秋天在哪裏”、“秋天的收穫”、“秋遊去”“中秋與重陽”4個課題。

第三個活動主題:“我們真棒”,教材安排了“我棒你也棒”、“學做小雄鷹”、“做個快樂鳥”、3個課題。

四、教學措施:

1、緊密結合教材的重點難點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環節。掌握必備的知識。

2、針對教學目標靈活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切實可行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有所悟,生成良好的情感,並且能夠指導自己的行為。

3、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班學生實際結合起來,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五、教學進度:

第一單元、我在集體中成長8課時第二單元、金色的秋天4課時第三單元、我們真棒4課時

《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5

時間匆匆而逝,揮手間我們又迎來了新的學年,本學期我承擔二年級三個班《品德與生活》、六年級三個班的《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為了在新學期裏有計劃、有步驟完成教學任務,貫徹執行學校制定的“教學常規“十字”方針,即:備課要深、上課要實、作業要精、教學要活、手段要新、活動要勤、考核要嚴、輔導要細、負擔要輕、質量要高。”全面實施高效課堂,特制定教學計劃如下:

一、教材分析:

(一)、本冊教科書由四個單元構成:

第一單元:我生活的地方

第二單元:讓家園更美好

第三單元:快樂的少先隊員

第四單元:我們在成長

(二)、本冊重難點:

1、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競爭與合作的作用及彼此間的關係,體驗合作的快樂。

2、讓學生了解家鄉的新面貌,樹立為家鄉自豪、為家鄉驕傲的情感。

3、向學生展示新的自然觀,使學生愛護環境、保護地球。

4、鼓勵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成長。

(三)、各單元教學目標:

第一單元:我生活的地方

1、瞭解自己家鄉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瞭解自己家鄉都有哪些物產。激發熱愛家鄉的情感。

2、能用畫筆記錄下自己眼中家鄉的美景和自己對家鄉的感受。

3、能運用觀察、訪問、調查資料等方式,瞭解家鄉的故事和家鄉的文化生活。

4.、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為家鄉的發展變化感到高興與自豪。憧憬家鄉的未來,願家鄉的明天更美好。

第二單元:讓家園更美好

1、愛護花草樹木和動物,培養與動植物和諧共處的環境意識。形成初步的生態環境意識,能調整自己的行為,為保護環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2、對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有探究的興趣。

3、通過調查等活動了解自己生活的家園的環境狀況及其變化。有勇氣嘗試具有挑戰性的活動,能在與夥伴的合作交流中分享合作的成果。

第三單元:快樂的少先隊員

1、瞭解紅領巾的來歷,知道革命英雄的故事,並從中體會到他們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感受今天生活的來之不易。

2、學習通過調查、訪問,瞭解過去。並從祖輩和父輩兒時的故事中受到啟發和鼓勵。熱愛少先隊組織和紅領巾,為自己是一名少先隊員感到自豪和光榮。

3、通過辨析討論,交流與引導,使兒童懂得作為少先隊員就應該積極勇敢、誠實守信、互幫互助,這也是做人的基本的道德要求。提高兒童在現實生活中的道德辨別和道德選擇能力,增強上進心。

第四單元:我們在成長

1、能看到自己的成長和變化、欣賞自己的優點和長處。

2、通過成長的腳印這一主題的學習幫助學生回顧入學兩年來的成長變化,進而總結自己的收穫與不足。

3、通過發現學生身上的細微變化,讓學生為自己的成長而感到快樂。

二、本冊教學要求:

1、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競爭與合作的作用及彼此間的關係,體驗合作的快樂。

2、讓學生了解家鄉的新面貌,樹立為家鄉自豪、為家鄉驕傲的情感。

3、培養學生們的綠色環保意識,學會善待動物,保護環境。號召他們為美化家園貢獻自己的力量。

4、通過學習,瞭解少先隊的光榮歷史,學習榜樣,做個優秀的少先隊員。

5、幫助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回顧過去的學習生活,並展望未來。

三、教學資源分析:

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主要源泉,這些生活主要是孩子們熟悉的學校生活、無可選擇的家庭生活和他們身邊的生活,這些都是親切的內容。其表現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發生在兒童身邊的真實的生活。在課程與教學中,這種活動主要表現為向兒童提供真實的生活素材或情境並組織兒童實施,如觀察小動物、家政勞動、自理個人生活等;二是模擬兒童身邊的真實生活。在課程與教學中,這種活動主要表現為向兒童提供可以供模擬的真實的生活素材或情境並組織兒童實施。本課程內容既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順其自然而又不聽之任之。教師要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教師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繫當地和兒童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提高整個教育的質量。

四、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經過一年半的學習,學生能感受到經過二年級上學期的學習生活後的進步和變化,並對二年級的學習和生活懷有美好的嚮往。隨着對《品德與生活》這門課程瞭解的加深,學生的學習熱情不斷高漲,他們已開始運用討論、觀察、調查、實驗等多種方式去學習。而且這幾個班中好動的學生較多,教材以圖畫的形式呈現更可以開展的活動、遊戲及其活動的過程,學生活動的`興趣被引發出來,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而非教師給予的現成結論去獲得知識。但是,可能由於地區的差異,本地學生的生活與教材反映的不盡相同,以及教材中的活動性較強,由於學生學習環境及條件的限制,個別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不夠透切,這有待今後教學中揚長避短,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

五、教學方法設計:

1、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注意從兒童的生活實際出發,在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根據課程標準的各項規定製定教學計劃和教案,全面地,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兒童展開活動。

2、兒童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通過學生適宜接受的生動活潑的遊戲活動形式,通過學生直接參與活動的方式,實現自我的,主動的教育過程,將道德認識轉化為學生自覺的道德行為教學活動中注意活動之間的連續性,幫助兒童獲得彼此聯繫的、不斷深化的經驗和體驗。

3、教學活動要源於兒童的生活又高於生活,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的生活。從兒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開展兒童喜歡的活動,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薰陶,品德得到發展,價值判斷得到初步的培養。

4、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繫當地和兒童的實際,及時的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提高整個教育的質量。

5.注意與其他學科、教育活動的結合。

本課程教學活動應注意利用其他學科或教育活動的成果,與其他學科和教育活動,如少先隊、班會活動、節日慶祝活動等相結合,相互促進,資源共享,實現綜合教育效益。

六、教學進度與課時分配:

1、我愛家鄉山和水(3課時)

2、家鄉的物產多又多(3課時)

3、我家門前新事多(3課時)

4、我們的大地媽媽(3課時)

5、美化家園(3課時)

6、花草樹木點頭笑(3課時)

7、我和動物交朋友(3課時)

8、鮮豔的紅領巾(3課時)

9、紅領巾胸前飄(3課時)

10、快樂的“六一”(3課時)

11、我們長大了(3課時)

12、暑假生活我安排(3課時)

七、教學評價方案:

教學中,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基礎,多種方式綜合呈現學習內容;寓品德教育於學習活動中,注重體驗和感悟;發揮整體育人功能,以學生直接參與的多樣化的活動為主要呈現形式,力爭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化,活動生活化;注重活動指導,寓評價於活動中,注重個性評價。採取的主要方法有:討論,資料調查,現場調查,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操作性、實踐性活動,教學遊戲,參觀訪問,欣賞,練習,講故事,講授等形式

《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6

一、學生現狀分析:

XX班共有學生XX人,其中男生XX人,女生XX人。整體看他們活潑好動,大多數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對人有禮貌,熱愛關心班級集體,學習勤奮。但大多數同學都是獨生子女,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不良習氣,部分同學對他人的尊敬,對集體榮譽的珍惜趨於表面化,為了做給別人看而做,行動上缺乏自主性,在處理人際關係中意識狹隘。在新學期中應注意理論聯繫實際,讓學生思想不斷提高,自覺行動,形成良好的習慣。

二、具體目標

1、體驗自主策劃、自主活動的愉快,能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和變化,並初步開始計劃自己的生活和行動。

2、在班集體中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與同學合作,共同做大家商量好的事。

3、能注意到周圍環境的變化,並能通過動手做而獲得有關知識和經驗。

4、學會與季節變化想適應的簡單保健和安全常識,並在生活中運用。

三、本冊教材特點

1. 生活性

本課程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繫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或遊戲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2.開放性

本課程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重視地方、學校、教師與兒童的創造性。課程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所有對兒童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其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其時間可以在與學校其他活動或學科的配合和聯結中彈性地嚴展,其評價關注兒童豐富多彩的體驗和個性化的創意與表現。

3.活動性

本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遊戲和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活動是教和學共同的中介。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指導兒童的活動,而非單純地只講教科書,兒童更多的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構建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

四、內容重點

1、健康、安全地生活——瞭解並運用簡單的健康、安全的生活常識,能辨別好的和不好的生活習慣,並開始在生活中有意識地要求自己。

2、愉快、積極地生活——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自主策劃、自主活動的`樂趣;為自己的成長和進步感到自豪,對一年級的學習和生活充滿信心和嚮往之情。

3、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愛護周圍的自然環境,節約資源;關愛他人,瞭解常見的職業,並對為自己生活服務的人充滿感激之情;瞭解作為一年級國小生的責任,並樂於去承擔。

4、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對周圍的動植物、自然現象有好奇心,並能通過一些簡單的假設和驗證進行探索;能有創意地利用廢舊材料來豐富自己的生活和活動。

五、教學時間安排

第一單元

快樂的生活

6課時

第二單元

愛心小天使 8課時

第三單元

勞動真光榮 6課時

第四單元

知了叫

夏天到 8課時

《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7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為了促進同學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同學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教育必需從他們發展的實際和可能動身。同時,有效的教育必需採用兒童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協助他們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後人格的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一、教材特徵:

1.生活性。

第一,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也就是遵循兒童生活的規律;

第二,以兒童的實際生活為主要源泉,這些生活主要是小朋友們熟悉的學校生活、無可選擇的家庭生活和他們身邊的生活,這些都是親切的內容。其表示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發生在兒童身邊的真實的生活。在課程與教學中,這種活動主要表示為向兒童提供真實的生活素材或情境並組織兒童實施,如觀察小動物、家政勞動、自理個人生活等;二是模擬兒童身邊的真實生活。在課程與教學中,這種活動主要表示為向兒童提供可以供模擬的真實的生活素材或情境並組織兒童實施;

第三,以密切聯繫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為載體,這些活動主要包括遊戲、討論、交流、動手實踐、調查研究等形式。活動要合童心、有童趣,更提倡教師從兒童生活實際捕獲主題,也提倡兒童自身從生活實際動身,用自身的眼睛去觀察,用自身的心靈去感受,用自身的方式去研究;

第四,本課程內容既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順其自然而又不聽之任之。教師要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2.開放性。

本課程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重視地方、學校、教師與兒童的發明性。

第一,整體視野的開放,過去只關注本學科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而現在是面對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這是全新觀念,凡是兒童生活的事都與課程有關;

第二,課程內容的開放,解決了教材的`滯後性,希望能把新的信息和兒童的實際問題納入課程內容,加強了針對性;

第三,授課的空間是開放的;

第四,授課的時間彈性延展,以學的需要和實效為動身點。

3.活動性。

第一,課程形態以主體參與性活動為出現方式,強調做中學。強調兒童直接參與,強調全員參與;

第二,課程目標通過教學活動來實現;

第三,兒童自身實地參與活動,老師指導活動,把教材內容轉化主題活動。

二、教學措施

1.全面掌握課程目標。

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這是本課程的宗旨和價值導向。分目標的四個方面“情感與態度”、“行為與習慣”、“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掌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技能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偏重追求結果,忽略過程與方法等傾向,全面地、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2.轉變教師角色。

在本課程中,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兒童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務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結合實際培養兒童的品德與習慣,維護兒童的好奇心,引發兒童探索的慾望,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生長。教師充沛發揮其引導作用,該導不導,該點不點,不符合課程改革要求,也會影響教育效果。

3.加強教學活動的指導。

本課程的活動以落實課程目標為目的,以課程規範第三局部“內容規範”中的某一內容或幾個內容的融合為主題,以兒童的年齡特徵、經驗背景和學習興趣等為設計基礎,將知識、技能教育的要求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融為一體。因此教師在指導教學活動時應注意以下四點:

(1)教師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應注意掌握兒童的實際情況,根據課程規範的各項規定製定教學計劃和活動設計,協助兒童展開活動。活動設計和活動指導應具有計劃性和靈活性。

(2)兒童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因此,教學活動要注意活動之間的連續性,協助兒童獲得相互聯繫的、不時深化的經驗和體驗。

(3)教學活動應源於兒童的生活又高於生活,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的生活。教師要善於從兒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獲有教育價值的課題,開展兒童喜歡的活動,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參與中,生活得到空虛,情感得到薰陶,品德得到發展,價值判斷得到初步的培養。

(4)本課程的教科書主要不是作為知識的載體來供教師講授的,它是教師引發兒童活動的工具,是兒童開展活動時可利用的資源。教師應發明性地使用教材,聯繫當地和兒童的實際,和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效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時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提高整個教育的質量。

4.活動形式應靈活多樣。

本課程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強調寓教育於活動之中。教學活動在內容上既依據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提倡和鼓勵教師從兒童的實際生活中捕獲有教育意義的內容,或與兒童合作選擇內容,或利用兒童自身的選擇來組織活動;教學活動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從內容,可根據具體目標、內容、條件、資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選擇各種不同的教學活動類型。教學活動形式可以是單一的,也可以幾種形式結合使用;教學活動時間的佈置比較靈活機動,根據主題、內容,可在一課時內完成,也可持續幾課時或一段時間。可在課堂上完成,也可佈置必要的課前準備活動或課後延伸活動來配合。

5.注意與其他學科、教育活動的結合。

本課程教學活動應注意利用其他學科或教育活動的效果,與其他學科和教育活動,如少先隊、班會活動、節日慶祝活動等相結合,相互促進,資源共享,實現綜合教育效益。

三、課時佈置

第一單元第1課——尋訪大師的童年——2課時

第2課——大師成才的故事——1課時

第3課——大師在我身邊——2課時

第二單元第1課——班級風景線——2課時

第2課——一次運動會——2課時

第3課——班級小明星——2課時

第4課——我們的班級報——2課時

第三單元第1課——美麗的大自然——2課時

第2課——動物、植物和我們——3課時

第3課——美好的家園——2課時

第四單元第1課——我們的社區——2課時

第2課——社區的文明——2課時

第3課——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2課時

第五單元第1課——我長大了——2課時

第2課——生長檔案——2課時

《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8

一、課程特點: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

本課程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強調寓教育於活動之中。教學活動在內容上既依據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提倡和鼓勵教師從兒童的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或於兒童合作選擇內容,或利用兒童自己的選擇來組織活動。

二、課程目標:

1、情感與態度:

(1)教育學生愛親敬長、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2)珍愛生命,熱愛自然,熱愛科學。

(3)自信、誠實、求上進。

2、行為與習慣:

(1)初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勞動習慣。

(2)教育學生遵守紀律,養成基本的文明行為。

(3)保護環境,愛惜資源。

3、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初步瞭解一些生活中最常見的自然、社會常識。

2)掌握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識和勞動技能。

4、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探究活動。

三、教學方法:

1、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注意把握兒童的實際情況,根據課程標準的各項規定製定教學計劃和教案,幫助兒童展開活動。

2、兒童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因此,教學活動中注意活動之間的連續性,幫助兒童獲得彼此聯繫的、不斷深化的經驗和體驗。

3、從兒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開展兒童喜歡的.活動,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薰陶,品德得到發展,價值判斷得到初步的培養。

4、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繫當地和兒童的實際,及時的把社會中新的相信、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提高整個教育的質量。

四、學生學習習慣培養計劃

1、教育學生愛惜書本。

2、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範、端正、整潔。

3.教育學生養成上課認真聽課,積極發言,勤于思考,下課按時完成作業的好習慣。

五、全冊課時安排:

本學期以18周計算,每週2課時,合計36課時。

9月1日2日見面課

9月5日——9日新生入學訓練

9月12日16日《瞭解我的身體》

9月19日———23日《保護我的身體》與編創活動

9月26日30日《收穫的感覺真好》

10月1日——— 8日國慶放假共七天

10月9日15日《糧食來得真不容易》

10月16日———22日《植物生長的祕密》

10月23日29日《我們這裏的農產品》

10月30日———11月5日《誠實故事會》

11月6日12日《誠實的孩子人人誇》

11月13日———19日《我們生活的地方真美》

11月20日26日《我們生活的地方真方便》

11月27日———12月3日《我們生活的地方真温暖》

12月4日10日《愛護我們生活的環境》

12月11日———17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水》

12月18日24日《變來變去的水》

12月25日———31日《保護水,節約水》

1月1日7日《怎麼做好事》

1月8日——— 14日期末考試活動與評價

1月15日寒假

《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9

一、所教班級基本情況

本班共有學生54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30人,他們都是一年級小朋友喜歡學習,熱愛勞動,關心他人,活潑好動,充滿活力的孩子。

二、所教學科教學目的及要求

1、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

2、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及動手能力。

3、培養學生具有樂於助人,關心他人的好品質。

三、所教學科教材內容分析及學生狀況

本冊教材包括五章,其中第一章是“今天吃上什麼”又分三個小節,共6課時。第二章是“我的'手兒巧”分三個小節。第三章是“我有許多好朋友”分三個小節。第四章是“快樂的小問號”,地五章是“我愛美麗生命”。

這五章從不同層次,不同方法,培養訓練孩子們的表達,動作,創作,思考,行為能力。學生學習起來勞逸結合課內課外結合,手腦共用,十分愉快。

四、本學期改進教學的具體措施

1、轉變教學觀念,着重培養學生能力。

2、轉變教學方法,讓學生自主學習,動手動腦,勞逸結合。

3、鑽研教材,作到備好課,上好課。

4、多參加户外活動。

五、本學期教學內容具體安排

《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10

一、學生現狀分析:

一年級的國小生,整體看他們活潑好動,大多數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對人有禮貌,熱愛關心班級集體,學習勤奮。但大多數同學都是獨生子女,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不良習氣,部分同學對他人的尊敬,對集體榮譽的珍惜趨於表面化,為了做給別人看而做,行動上缺乏自主性,在處理人際關係中意識狹隘。在新學期中應注意理論聯繫實際,讓學生思想不斷提高,自覺行動,形成良好的習慣。

二、本冊教材的知識系統和結構:

大致可分為:

我的家人與夥伴

走進大自然

健康生活每一天

三、教學目的

1、初步知道家庭的基本構成以及家庭成員間的`關係。

2、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達對家人的感謝。

3、親近自然,喜歡在大自然中活動,感受春天的美。

4、通過各種活動了解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

5、通過觀察感受炎熱的盛夏,體會他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帶來的利與弊。並學會看天氣。

教學重點:

1、學文明理,培養學生正確做人的意識及能力。

2、培養學生關心、愛護同學的品質。

教學難點: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

四、教學中的主要措施:

1、認真備課,注意教學方法,加強課堂教學,切實上好每一節課。

2、按照激情---明理---導行---反饋的思路教學。

3、適當補充教材,豐富教學內容,強化觀點形成。

4、採取跟蹤調查,聯繫家長等措施,促進學生良好意識、習慣的形成。

《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11

一、同學基本情況分析

經過一年半的學習,同學能感受到經過二年級上學期的學習生活後的進步和變化,並對二年級的學習和生活懷有美好的嚮往。隨着對《品德與生活》這門課程瞭解的加深,同學的學習熱情不時高漲,他們已開始運用討論、觀察、調查、實驗等多種方式去學習而且我班同學41人,男生比女生多15人,好動的同學較多,教材以圖畫的形式出現更可以開展的活動、遊戲和其活動的過程,同學活動的興趣被引發出來,同學通過自身的活動而非教師給予的現成結論去獲得知識。但是,可能由於地區的差別,本地同學的生活與教材反映的不盡相同,以和教材中的活動性較強,由於同學學習環境和條件的限制,個別同學對課文內容理解不夠透切,這有待今後教學中揚長避短,讓每個同學都得到全面發展。

二、全冊教學內容

1、我愛我的班集體——本單元設計了“集體生活真愉快”“班集體真温暖”“人人有優點,合作力量大”“我為集體添光彩”四個主題活動,目的是引導同學在一年多集體生活的基礎上,通過體驗老師、同學間的互相關心、互相協助,能夠進一步意識和感受到集體的温暖和力量,體驗到一起生活的愉快;同時通過開展為集體做好事、為班級做貢獻的活動,培養同學的集體主義精神、集體榮譽感和責任心。

2、我們的動物朋友——本單元設計了“我最喜歡的動物”“可愛的小動物”和“我們的好朋友”三個主題活動。以引導同學注意通過實際的調查、訪問、飼養等活動發展保護動物的情感和對生命的珍愛,並由此樹立動物是人類好朋友的觀念,初步形成維護生態環境的意識、愛心和責任心。

3、紙和環保——本單元圍繞紙的問題設計了“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紙”“紙從哪裏來”“維護森林,節約用紙”三個主題活動,以協助同學初步瞭解紙的來源,瞭解紙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奇妙的光——本單元從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影子的`探索開始,引導同學獲得有關影子的知識,探索和認識光的一般特性,激發同學對光的濃厚好奇心和探索興趣。

5、我們都有一個家——本單元設計了“好大的一個家”“好壯麗的一個家”和“我們的家在哪裏”三個主題活動,目的是引導同學瞭解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大家庭,瞭解祖國主要的名山大川、名勝古蹟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成績,瞭解有關長江、黃河的基本知識,併為此而感到自豪。

三、全冊教學目標

1、能夠認識自身的優點和短處,並能瞭解班上同學的特點,對自身充溢信心,與同學團結友愛。

2、初步形成集體意識,在感受集體的温暖和力量的同時,認識到自身作為集體一員的責任,從而主動地用實際行動為集體增光。

3、瞭解關於中國的基本知識,知道中國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多民族大家庭,併為生活在這個大家庭中而感到自豪。

4、能注意到身邊發生的自然現象或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問題,並願意用各種方法去學習和探索,在獲得有益的知識和經驗的同時,提高活動技能和能力。

四、具體內容

周次教學內容教學目標

第一週集體生活真愉快

1、體驗集體生活的愉快、

2、能夠與老師、同學一起學習、勞動、遊戲,相處和睦;積極參與集體活動。

3、懂得集體生活的規則和交往的相關知識。

4、掌握同學之間解決矛盾牴觸的方法,介紹自身和好朋友的方法與能力。

第二週班集體真温暖

1、感受同學之間互相協助、互相關心的真情。

2、養成與同學團結友愛,互相協助的好習慣。

3、認識到集體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他人的協助,也要協助他人。

4、掌握交流集體生活感受的技能;協助同學的相關技能。

第三週人人有優點,合作力量大

1、感受團結、合作的愉快;體驗到合作的力量大。

2、能與同學團結合作,一起做事。

3、認識到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短處,各人有特點,能力各不同。

4、掌握要他人瞭解自身的方法;合作的技能和方法。

第四周我為集體添光彩

1、體會每個人的言行都會對集體榮譽發生影響;形成對集體的責任感。

2、認識到集體中每個人的表示都會影響到整個集體;能用實際行動為集體爭光彩。

3、認識到集體的進步需要大家一起爭取。

第五週我最喜歡的動物

1、喜歡動物、關愛動物的情感。

2、珍愛生命,維護動物。

3、瞭解一些動物的基本常識。

4、知道動物能維持生態平衡,發展初步的生態意識。

第六週

可愛的小動物

1、有愛心並精心飼養小動物,關愛小生命。

2、初步學會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

3、瞭解動物的特性,能正確餵養小動物,防止受到動物的傷害。

4、培養觀察能力,學寫飼養日記,掌握飼養某種小動物的技巧。

第七週我們的好朋友

1、不傷害動物,自覺維護動物。

2、珍愛生命,拒絕吃國家維護的動物,並學習努力勸阻他人的不良行為。

3、懂得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它們為人類作出貢獻。

4、能做一些力所能和的維護動物的事情。

第八週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紙

1、感受紙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初步培養同學的民族自豪感。

3、瞭解紙與人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

第九周

紙從哪裏來

1、體驗維護環境的重要意義,形成初步的環保意識。

2、初步養成節約用紙的良好習慣。

3、理解保護樹木對維護人類生存環境的作用。

4、掌握調查、收集資料、數據統計等方法和技能。

第十週

維護森林,節約用紙

1、體驗參與節約用紙、維護環境實踐活動的樂趣,培養維護環境從我做起的意識。

2、熱愛自然,維護樹木,保護環境,提高環保的自覺意識。

3、瞭解學校和社區維護環境的具體措施。

4、瞭解再生紙的製作過程。

第十一週

影子的探索

1、對光有濃厚的好奇心和探索的興趣。

2、會自身佈置時間,堅持、主動地完成活動。

3、能在生活中正確利用影子。

4、探索影子的特點和光與影子的密切關係。

第十二週

我們來造彩虹

1、對光的色彩有濃厚的好奇心和探索興趣。

2、堅持不懈、不怕失敗進行探索的科學精神。

3、認識太陽的七種顏色。

4、學習一些製造彩虹的方法。

第十三週

太陽光的利用

1、積極嘗試在生活中更好地利用太陽光。

2、學習防止光的傷害,學會維護自身。

3、知道可以利用光豐富自身的生活,為人類的生活服務。

4、瞭解光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第十四周

好大的一個家

1、感受到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大家庭;感受我國民族文化我豐富多彩。

2、初步形成尊重和團結少數民族的意識和行為,學會尊重不同的文化。

3、知道我國共有56個民族;初步瞭解少數民族文化和風俗習慣。

4、瞭解少數民族聚居地、我國最南端與最北端城市的氣温變化,東西兩端城市相距較遠等相關地理知識。

第十五週

好壯麗的一個家

1、感受我國山河的壯美秀麗,體驗家鄉生活的愉快與幸福。

2、愛自身生活的地方,愛祖國的山河。

3、初步瞭解黃河和長江流域的一些名勝古蹟,瞭解自身生活的地方。

4、瞭解長江和黃河的發源地和入口;知道我國的一些名勝古蹟並對其有一定的瞭解。

第十六週

我們的家在哪裏

1、初步理解世界是我們更大的家,地球是人類一起的大家園。

2、與少數民族小朋友和外國小朋友和睦相處。

3、學習與外國小朋友交往的禮儀。

4、瞭解中國的地理位置、相鄰國家等簡單地理知識。

五、對本學期的期望

通過本學期的教學,希望能夠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充沛發揮同學的主體精神。使他們能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和對待各種社會現象;用學過的理論指導自身的行為,能夠明辨是非,使同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風氣,對日常生活中發生的問題有積極探索的興趣,喜歡動手動腦,想方法解決問題。

《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12

一、學生現狀分析:

一年級的國小生,整體看他們活潑好動,大多數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對人有禮貌,熱愛關心班級集體,學習勤奮。但大多數同學都是獨生子女,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不良習氣,部分同學對他人的尊敬,對集體榮譽的珍惜趨於表面化,為了做給別人看而做,行動上缺乏自主性,在處理人際關係中意識狹隘。在新學期中應注意理論聯繫實際,讓學生思想不斷提高,自覺行動,形成良好的習慣。

二、本冊教材的知識系統和結構:

大致可分為:我的家人與夥伴 走進大自然 健康生活每一天

三、教學目的

1、初步知道家庭的基本構成以及家庭成員間的關係。

2、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達對家人的感謝。

3、親近自然,喜歡在大自然中活動,感受春天的美。

4、通過各種活動了解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

5、通過觀察感受炎熱的盛夏,體會他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帶來的利與弊。並學會看天氣。

教學重點:

1、學文明理,培養學生正確做人的意識及能力。

2、培養學生關心、愛護同學的品質。

教學難點:

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

四、教學中的主要措施:

1、認真備課,注意教學方法,加強課堂教學,切實上好每一節課。

2、按照激情---明理---導行---反饋的思路教學。

3、適當補充教材,豐富教學內容,強化觀點形成。

4、採取跟蹤調查,聯繫家長等措施,促進學生良好意識、習慣的形成。

五、課時劃分

我的家人與夥伴 十課時

走進大自然 十課時

健康生活每一天 十一課時

第一課 我的一家

教學目標:

1、知道家庭的含義和家庭成員間的稱呼、關係。

2、瞭解家人的工作、愛好、習慣,對家人產生敬愛之情。

3、為自己的家人感到驕傲。

教學重點和難點:正確介紹自己家人的情況。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談話引入:我們都有自己的家,誰能告訴大家你的家裏都有誰?請哪位同學介紹,就把事先收上來的照片放在投影上,全班都能看到。(如果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把臨時居住在自己家的.親戚也算作自己的家人,教師要及時給與指導,從而明確家庭的含義。)

二、學習新課

1、介紹:“這是老師和你們一樣大時,和我的家人一起照的照片,大家猜一猜,哪個是老師?”“猜一猜其他幾個人是誰?”

2、老師介紹:你們想了解照片上這些人的情況嗎?那老師來為你們介紹一下。教師指着照片介紹“爸爸媽媽都是農民。他們特別會種莊稼……工作之餘,爸爸喜歡坐在樹蔭下和別人下棋,媽媽卻喜歡看電視劇,有時還會跟着電視一起哭、一起笑……姐姐上國小四年級,她學習非常好,姐姐喜歡讀課外書……媽媽懷裏抱着的小朋友是我的小妹妹,那時她剛剛會走路……

3、老師一邊介紹一邊把畫好的圖片貼在黑板上。(爸爸媽媽種田,爸爸在樹下和別人下棋,媽媽在看電視,姐姐在讀書,妹妹在玩耍等)

4、小結:剛才老師都向大家介紹了哪些內容?

板書:工作 愛好 習慣

三、總結:通過今天對家人的介紹,你有什麼想法?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知道家人之間的相互關係,懂得不同的親人有不同的稱呼方式。

2、講述家庭生活中的親情故事,進一步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

教學重點:知道家人之間的相互關係。

教學難點:講述親情故事,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談話:上節課我們向大家介紹了我們的家人,誰還願意告訴大家,你的家裏還有哪些親人?(請一個三代人同住的同學來介紹)

2、問:你們家有這麼多人,你能説出家人之間的關係嗎?(自己家人的情況是學生最熟悉的,從介紹自己家人的情況入手引入新課,引導學生迅速的進入到新的學習內容,而且減少理解的難度。)

3、揭示課題:我的一家人

二、學習新課

1、老師展示有長輩頭像的家庭成員表。看圖,自己小聲説説家人之間如何稱呼,怎樣稱呼最有禮貌?小組間互相説一説。

2、出示兒歌,大家回答。“爺爺是爸爸的爸爸,奶奶是爸爸的媽媽,姥姥是媽媽的媽媽,姥爺是媽媽的爸爸,姑姑是爸爸的姐妹……“進行搶答練習後,發散學生的思維,補充練習“叔叔是爸爸的什麼?舅舅是媽媽的什麼?……

3、把學生提到的內容,合在一起,小組間進行搶答練習。通過小組間你問我答的遊戲方式,熟悉家庭成員間的關係。

4、老師知道我們班許多同學老家都在外省市,誰能用老家話説一説你們是怎樣稱呼家裏的親人的?

5、老師小結:不同地區,又不同的稱呼方式,或同一個稱呼,發音卻不相同,所以不要大驚小怪,更不要嘲笑那些使用與自己習慣稱呼不同的同學。

三、小結:進行愛家庭教育。

《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13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的扉頁上寫了“給小朋友的話”,一開始就與小朋友建立起一種 “我——你”之間的對話關係。在對話中文本中的兒童或小動物不斷地向現實中的兒童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學生為了要理解、回答這些問題,就必須理解教科書給出的準備性知識,同時,也必須對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通過這種對話,學生的思想觀點和認識與教科書的思想觀點和認識不斷融合。正是在這種融合中,現實中的兒童進行着自主建構,生成新的認識。教材中留有許多空白利於對話中的兒童表達思想和感情以及創造活動。教材編排遵循的是生活的邏輯。與兒童生活密切聯繫的德育,才能引起孩子的共鳴,深入孩子的心靈,激發孩子學習探討的渴望和積極性,才能提高德育的實效,讓孩子終生受益。教材就是根據兒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生成活動主題。在生活事件的選取上

(1)注意普通的生活事件為主,兼顧非日常的生活事件如:我來試試看、我不膽小、我不任性、我的好習慣等都是基於兒童日常聲的普通事件加工編排的。而課文生日快樂、快樂的國慶節、紅領巾的節日等則是根據非日常生活事件編排的,然而這些節日在時間上和生活中的紀念日接近,意在將這些非日常生活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事件,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注意學生生活圈的逐漸擴展。在品德與生活教材的編排上由一年級的兒童與自我、兒童與家庭擴展到二年級的兒童與集體、兒童與國家(快樂的國慶節)另外在教材中兒童能感受到四季的變化是兒童生活的一部分讓孩子的生活與大自然交融在一起,綜合性和趣味性都很強。

(3)注重和突出基礎性文明行為習慣和良好意志品格的教育。如本冊教材的第三單元“成長樂園” 我來試試看、我不膽小、我不任性、我的好習慣就是為了注重和突出基礎性文明行為習慣和良好意志品格的教育,為培養兒童成為講文明、懂禮貌、有教養、會做人的公民奠定基礎。

(4)教材營造的文化是兒童文化,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活動性。

二、學情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行規方面、紀律方面、學習生活方面都有待常規化。這就要求利用品德與生活課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並用科學的方法指導並教育每個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為集體服務,以樹立集體榮譽感。對於剛剛升入二年級的學生來説,體驗生活,願意與別人分享自己的收穫,能樂納自己並能真誠地對待別人,是這一學期品德與生活課內的要求,也是學生在學習生活上必須形成的態度。在過去的一年裏,班級中的學生出現了明顯的變化,來自不同家庭的學生在行為習慣和情感態度上存在很大的差異。我們面對的孩子在不久的將來,必須自己面對周邊人,適應生活,融入社會。而人與人相處之道在於真誠,人在社會生存之道在於誠信,所以我們教師有責任培養一羣真實的社會人,課堂上,教師的態度要真誠,語言該真實。讓學生在學校裏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

三、教材各單元編排思路及目標

第一單元“生日快樂”,4個主題活動以“生日”為線索,引導兒童通過分享同伴生日的快樂、歡慶祖國媽媽的生日的喜悦、回憶新中國誕生的艱辛、慶祝少先隊的誕生日,激發兒童珍愛生命、孝敬父母、熱愛祖國、崇敬人民英雄的情感,增強做一名少先隊員的光榮感和使命感。

第二單元“走進秋天”,4個主題活動帶着兒童一起走進金秋,去感受景色之美,分享收穫之樂。孩子們在走一走、看一看、做一做、嘗一嘗中,與秋天“零距離”地去認識自然、探究自然和科學的奧祕,讓兒童在活動和遊戲中激發愛祖國、愛家鄉、愛人民、愛生活之情,是美麗的秋天留在兒童的手指間和心窩裏。

第三單元“成長樂園”,4個主題活動以兒童的.日常生活為主線,針對低年級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容易出現的膽小、缺乏敢於嘗試的勇氣、任性、習慣不佳等方面問題,將心理教育、品德教育、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有機整和,通過一系列活動,提升兒童對問題的認識,形成初步的價值判斷能力,引導兒童培養良好的意志品格和行為習慣,幫助兒童享受到成長的快樂。

第四單元“金點子行動”,4個主題活動帶着學生走進聰明屋,打開思維的天窗,展開豐富的想象,在指導學生親歷一些初步的探究活動的過程中,讓孩子們去嘗試創造、美化生活。本單元旨在發展兒童的創造性和動手能力,培養他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慾望和創新精神,幫助兒童享受動.

四、教學措施:

1.準確地把握教材,從認知和行為兩方面,結合班隊,團隊活動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2.教學中,充分利用參考資料和書上的習題開拓創新。

3.充分利用教學掛圖.幻燈片.錄音機等教學手段達到最佳效果。

4.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理論聯繫實際實踐,在實踐中學會學會為集體服務,以樹立集體榮譽感。

5、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6、充實教學內容,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社會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繫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6、加強道德行為的教育。

五、教學進度表

周次

日期




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




備註




1




8月31日—9月6日




假期小結提出希望





2




9月7日—9月13日




祝你生日快樂(2課時)





3




9月14日—9月20日




中秋與重陽(2課時)





4




9月21日—9月27日




過去的故事(1課時) 觀看影片:小兵張嘎等(1課時)







5




9月28日—10月4日




快樂的國慶節(1課時) 觀看電影:開國大典(1課時)







6




10月5日—10月11日




國慶節放假




請家長帶孩子秋遊

7




10月12日—10月18日




紅領巾的生日(2課時)





8




10月19日—10月25日




秋天到了(2課時)





9




10月26日—11月1日




秋遊回味(2課時)





10




11月2日—11月8日




巧手剪秋天(2課時)





11




11月9日—11月15日




我來試試看(2課時)





12




11月16日—11月22日




我不膽小(2課時)





13




11月23日—11月29日




我不任性(2課時)





14




11月30日—12月6日




我的好習慣(2課時)





15




12月7日—12月13日




走進聰明屋(2課時)





16




12月14日—12月20日




我也能研究(2課時)





17




12月21日—12月27日




生活中的小創造(2課時)





18




12月28日—1月3日




讓校園更美好(2課時)




將金點 子賦予行動

19




1月4日—1月10日




複習





201月11日—1月17日

複習







211月18日—1月24日

考核





《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14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為了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教育必須從他們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同時,有效的教育必須採用兒童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後人格的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一、學生現狀分析

二年級這些學生活潑好動,上進心和求知慾都很強。這就要求利用《品德與生活》課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學會做人,樹立班集體榮譽心,用科學的方法指導每個人去學習。

二、教材特徵

第一,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也就是遵循兒童生活的規律;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主要源泉,這些生活主要是孩子們熟悉的學校生活、無可選擇的家庭生活和他們身邊的生活,這些都是親切的內容。其表現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發生在兒童身邊的真實的生活。在課程與教學中,這種活動主要表現為向兒童提供真實的生活素材或情境並組織兒童實施,如觀察小動物、家政勞動、自理個人生活等;二是模擬兒童身邊的真實生活。在課程與教學中,這種活動主要表現為向兒童提供可以供模擬的真實的生活素材或情境並組織兒童實施;第三,以密切聯繫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為載體,這些活動主要包括遊戲、討論、交流、動手實踐、調查研究等形式。活動要合童心、有童趣,更提倡教師從兒童生活實際捕捉主題,也提倡兒童自己從生活實際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第四,本課程內容既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順其自然而又不聽之任之。教師要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本課程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重視地方、學校、教師與兒童的創造性。整體視野的開放,過去只關注本學科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而現在是面對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這是全新觀念,凡是兒童生活的事都與課程有關;課程內容的開放,解決了教材的滯後性,希望能把新的信息和兒童的實際問題納入課程內容,加強了針對性;授課的空間是開放的;授課的時間彈性延展,以學的需要和實效為出發點。課程形態以主體參與性活動為呈現方式,強調做中學。強調兒童直接參與,強調全員參與;課程目標通過教學活動來實現;兒童本身實地參與活動,老師指導活動,把教材內容轉化主題活動。

三、課程基本理念:

道德存在於兒童的生活中;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是課程的核心;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尊重兒童的權利;在與兒童生活世界的聯繫中建構課程的意義。

四、課程總目標與分類目標

總目標: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

分目標:

1、情感與態度:

(1)教育學生愛親敬長、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2)珍愛生命,熱愛自然,熱愛科學。

(3)自信、誠實、求上進。

2、行為與習慣:

(1)初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勞動習慣。

(2)教育學生遵守紀律,養成基本的文明行為。

(3)保護環境,愛惜資源。

3、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初步瞭解一些生活中最常見的自然、社會常識。

(2)掌握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識和勞動技能。

4、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探究活動。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這是本課程的宗旨和價值導向。分目標的四個方面"情感與態度"、"行為與習慣"、"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技能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偏重追求結果,忽略過程與方法等傾向,全面地、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2.轉變教師角色。

在本課程中,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兒童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務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結合實際培養兒童的品德與習慣,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引發兒童探索的慾望,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教師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該導不導,該點不點,不符合課程改革要求,也會影響教育效果。

3.加強教學活動的指導。

本課程的活動以落實課程目標為目的,以課程標準第三部分"內容標準"中的某一內容或幾個內容的融合為主題,以兒童的年齡特徵、經驗背景和學習興趣等為設計基礎,將知識、技能教育的要求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融為一體。因此教師在指導教學活動時應注意以下四點:

(1)教師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應注意把握兒童的實際情況,根據課程標準的各項規定製定教學計劃和活動設計,幫助兒童展開活動。活動設計和活動指導應具有計劃性和靈活性。

(2)兒童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因此,教學活動要注意活動之間的連續性,幫助兒童獲得彼此聯繫的、不斷深化的經驗和體驗。

(3)教學活動應源於兒童的生活又高於生活,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的生活。教師要善於從兒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開展兒童喜歡的活動,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薰陶,品德得到發展,價值判斷得到初步的培養。

(4)本課程的教科書主要不是作為知識的載體來供教師講授的,它是教師引發兒童活動的工具,是兒童開展活動時可利用的資源。教師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繫當地和兒童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提高整個教育的質量。

4.活動形式應靈活多樣。

本課程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強調寓教育於活動之中。教學活動在內容上既依據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提倡和鼓勵教師從兒童的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或與兒童合作選擇內容,或利用兒童自己的選擇來組織活動;教學活動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從內容,可根據具體目標、內容、條件、資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選擇各種不同的教學活動類型。教學活動形式可以是單一的,也可以幾種形式結合使用;教學活動時間的安排比較靈活機動,根據主題、內容,可在一課時內完成,也可持續幾課時或一段時間。可在課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課前準備活動或課後延伸活動來配合。

5.注意與其他學科、教育活動的結合。

本課程教學活動應注意利用其他學科或教育活動的成果,與其他學科和教育活動,如少先隊、班會活動、節日慶祝活動等相結合,相互促進,資源共享,實現綜合教育效益。

六、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第1課——我愛家鄉山和水——2課時

第2課——家鄉的物產多又多——1課時

第3課——我家門前心事多——2課時

第二單元第1課——我們的大地媽媽——2課時

第2課——美化家園——2課時

第3課——花草樹木天偷笑——2課時

第4課——我和動物交朋友——2課時

第三單元第1課——鮮豔的紅領巾——2課時

第2課——紅領巾胸前票——3課時

第3課——快樂的"六·一"——2課時

第四單元第1課——我們長大了——2課時

第2課——暑假生活我安排——2課時

《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15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一年級的小朋友剛剛入學,在情感態度、行為習慣方面都很幼稚,希望通過本冊教學,努力把他們培養成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生活》課程的性質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生活型綜合課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1)生活性;

(2)開放性;

(3)活動性。材力求體現思想性原則、科學性原則、現實性原則、綜合性原則和活動性原則。根據《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要求和本套《品德與生活》教材的編寫指導思想,教材將以主題單元形式展開,並重點突出以下特徵:

1.從兒童真實生活出發實現學科內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從傳統德育的規範體系或德目體系展開學習內容,而是着眼於兒童現實生活的整體性,從學生生活原型出發,重新融入兒童生活之中,有機整合為學習主題。

2.強化教材的生活指導職能

教材試圖“以適應兒童現實生活為起點,幫助兒童實現高質量的幸福生活”作為一以貫之的編寫線索和基調,圍繞“如何發展兒童判斷、選擇、適應、超越的能力,以爭取個人幸福、社會有用性和更廣泛的人類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題,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導意識,發展兒童對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創造能力。一方面通過現實情景的捕捉和再創造,讓兒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樂,激發熱愛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過引入兒童生活中的典型問題,鼓勵兒童自己在探尋問題解決方案過程中,參與生活、創造生活,展示兒童多樣化的個性和豐富的智慧,培養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

3.以活動型教學為主要特徵的過程導向設計

為切實地引導活動型教學的開展,教材設計將改變傳統教材編寫中以教師的“教”組織教學過程的設計思路,消解以“預成的學習結果”為核心的教材組織模式下課文加練習的刻板結構,將活動型教學中學生的活動過程作為設計的.主要依據。因此,教材試圖從學生的學習行為出發組織主題單元,促進自主活動,在學習活動的漸次展開中,引導教師重點關注學生學習過程裏呈未分化狀態的整體學習狀態和學習需要,使學生能在活動的不斷演進過程中實現原來被課程目標割裂的“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過程方法”目標的自然統整。

4.讓教師和學生走進教材,保持教材的彈性和廣泛適用性

各主題單元均選擇具有通用性的、可供師生具體真實地參與的活動題材,使教材成為師生開展活動的指導,從而將各地具體而微的自然、人文資源和經濟、文化背景,以及師生的經驗和興趣等等都納入課程資源體系,為師生在活動中進行二次開發留有空間.

三、教學總要求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因此本冊教材是培養兒童能夠健康、安全地生活(兒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礎)愉快積極地生活(兒童生活的主調)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兒童應當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時代的進步對兒童提出的要求)。

四、各單元要求

第一單元:上學真快樂

1、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國小生了,要講禮貌、守秩序,遵守學校生活常規,。

2、幫助學生熟悉和適應學校生活,讓學生學會利用學校中的設施解決自己的問題。

3、讓學生體驗學校生活帶來的樂趣,喜歡上學。

第二單元:祖國的生日

1.認識我國的國旗、國徽,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

2.知道10月1日是我國的國慶節,感受人們迎接國慶的喜悦心情。

3.用實際行動迎國慶,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對祖國媽媽生日的祝賀。

4.學習收集有關資料。

第三單元:美麗的秋天

1.引導學生在親近大自然的過程中找到秋天,感受大自然的美,體驗大自然的奇妙,培養孩子們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感受、發現和表達秋天的美好。

3.體驗、感受秋天的美好,在與秋天一起玩的過程中盡情享受秋天、找到快樂。

第四單元:我愛我的家

1讓學生初步認識到自己作為家庭一員的責任,要學會自理,還應該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活;讓學生認識到在學校在家一個樣,誠實、有禮貌,能為家庭帶來歡樂。

2.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養成堅持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的行為習慣。通過學習做不會做的事情,培養學生做事用心、不怕困難、持之以恆的品質。

3.讓學生體會到父母長輩對自己的關愛,體會家庭生活的幸福;能用自己的方式孝親敬長,向長輩表達自己的愛、自己的心意,從而學會感謝他人、關愛他人。

第五單元:冬爺爺來了

1、體驗冬季生活的快樂,增強體質,鍛鍊意志。

2、主動觀察、發現冬季的特徵,養成探究的習慣,獲得有關知識。

3、意識到自己是集體的一員,主動參與新年的集體活動。

4、瞭解冬季保健的知識養成良好、健康的生活。

五、教學措施

1、通過深入淺出的、道德的、科學的、生活的啟蒙教育,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

2、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運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結合實際地培養兒童的品德兒童的好奇心,引導兒童探索的慾望。

3、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繫本地區和兒童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收到課程中去,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突破性。

六、教學時間安排

第一週瞭解我們的學校

第三週我們國小生要這樣做

第四周遵守交通規則,安安全全上學去

第五週祖國真美麗,建設成就大

第六週國慶節放假

第七週歡度國慶

第八週我愛秋天

第九周和秋天一起玩

第十週中秋節

第十一週期會考試

第十二週我的家

第十三週我是家裏的小主人

第十四周好玩的冬天

第十五週奇妙的冬天

第十六週新年到了

第十七週過新年

第十八週送給新年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