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精選一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彙總9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13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什麼樣的説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年級數學説課稿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一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彙總9篇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本課為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4單元《有趣的圖形》中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球等立體圖形之後進行教學的,為以後進一步學習更深層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

學生分析

本課面對一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一年級的學生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在一年級上學期,學生已經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初步認識了這些幾何圖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同時,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比較關注自己周圍的事物。在參與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掌握了一些基礎的學習技能:能夠根據老師的具體要求進行有目的嘗試,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組合作意識,有一定的觀察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等。

設計理念

1.注重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

2.在實際情景中豐富學生對圖形的認識。

3.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教師要隨時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給予適當的評價。在設計時,注重設計開放式的學習環節,給學生提供充分發揮想像的空間;注意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組織適當的小組合作學習,重視學生的語言交流;注意引導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進行思考,把操作與數學思考結合起來。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與討論,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徵。初步認識什麼樣的圖形是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能根據它們的特徵從具體的情境中辨別這四種圖形。

2.通過摸、畫、找、説等活動,初步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樣性,並在小組活動中培養探索意識和協作精神。

3.通過創設情境,在實際操作活動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激發學生積極探索新知和學好數學的慾望。

教學流程

課前交流:今天我們請來了三位老朋友和大家一起來上這節課,來看看它們是誰?(出示課件)它們想和大家比一比,看誰最愛動腦筋,最會聽別人發言?敢和它們比一比嗎?那讓我們一起開始這節課吧!

一、創設情景,遊戲導入。

師:小朋友們喜歡搭積木嗎?現在想試試嗎?那我們就把自己帶來的盒子當成積木,合作搭一件作品。先在小組裏商量一下準備搭什麼,可能用到哪些形狀的盒子?(師可控制一下時間。)開始完成你們的作品吧!(小組合作。)

生交流彙報:你們的作品是什麼?用到了哪些形狀的物體?

找兩個小組介紹,引導學生髮言,你們商量了嗎?(生説,師將其用到的形狀貼在黑板上。)

二、組織活動,進行教學。

1.“畫”面。

(1)吸引學生注意力。

師:看看老師做了什麼?(師取盒子。)

這是老師最喜歡的盒子,你也拿一個你喜歡的盒子給老師看看(師邊摸其中的一個面邊説),請你也摸摸你拿的物體的一個面,有什麼樣的感覺?

師:那怎樣才能得到你剛才摸的那個面呢?你來想個好辦法。

(學生回答:畫的方法,在沙灘上蓋的方法,印章的方法……如果學生只説出畫的方法,師可引導:想想看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師:小朋友們真愛動腦筋,想出了這麼多種方法,請你選一種合適的方法得到你剛才摸的那個面吧!

生操作,師收集作品。

(2)智力遊戲。

師:老師邀請小朋友們一起來玩一個智力競猜的遊戲。

認識圖形教師説課,標籤:一年級數學説課稿,國小數學説課稿,

(師出示一張作品,問:猜猜看,這個圖形是從什麼形狀上畫下來的?你知道它是什麼圖形嗎?)

(3)出示三稜柱。

師簡介三稜柱,並按照剛才的方法從三稜柱上畫下一個圖形(在展示台上畫)展示。提問:你知道這是什麼圖形嗎?

(4)小結。

師:這

(師拿圖形,生説,師貼。)請你觀察一下,今天認識的圖形與以前認識的物體的形狀有什麼不同?

今天我們學習的圖形都是平平的,只有一個面。我們把這樣的圖形叫做平面圖形,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這些圖形。(板書:認識圖形。)

【此處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學具,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起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慾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創設出讓學生摸一摸、畫一畫、找一找的學習活動,注重讓學生以自己的內心的體驗來學習數學,意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運用數學進行交流的意識,使學生初步感知這些實物的表面,獲得對平面圖形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初步認識由體出面。】

2.“找”面。

師:其實現在我們身邊就有這些圖形。不信,咱們找找看。從你的桌子上拿一個長方體,看看能不能從長方體上找到一個長方形。

(指名演示,邊摸邊説從什麼形狀上找到的什麼圖形。)

拓展:聰明的小朋友,看你還能不能從桌子上其他形狀的物體上找到其他圖形。

【教師先引導學生從一個長方體上試找出不同的長方形,之後,又提出拓展性的問題,“那你們能不能從桌子上的其他形狀的物體上找到其他圖形?”意在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先扶後放,使學生從具體實物操作和形象發展到抽象地認識圖形,進一步體驗到“面”由“體”得,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3.總結。

師:我們從長方體上找到了長方形(引導學生説),揭下長方體並同時板書長方形(邊説邊揭)……今天我們認識的圖形有……(生回答,師板書。)

我説你想:試試你掌握的本領。老師説一個圖形的名字,請你閉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樣子,也可以試試邊想邊用手指畫一畫。(給學生留出想的時間。)

三、練習。

1.“説”面

(1)師:讓我們一起到生活中去看一看,出示課件。

問:你看到了什麼?老師把它們蒐集一下。你能從這些標誌中發現什麼數學問題?你知道這些標誌是什麼意思嗎?他們提醒我們要注意交通安全。

(製成課件,在道路上滾動出標誌,引導學生髮現,教師進行蒐集,師在課前將標誌中的數學問題分別做成可閃動狀,當學生説到時,可方便大家辨認。)

(2)討論、交流。

你在生活中認真觀察,還在哪裏見過這樣的圖形?

【此處設計了一個問題,即:“在生活中,你還在哪裏見過這些平面圖形?”創設出問題情境,讓學生把所學的新知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數學與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增進了學生對數學的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2.找名字(第36頁:連一連)。

師:有幾個小朋友不小心把自己的名字弄丟了,請你用今天學習的本領幫忙找一找吧!

獨立練習,同桌互查。

3.猜謎語

師:我們今天請來的三個朋友看到了大家的本領這麼棒,終於忍不住要來考考我們了。他們出了幾道謎語,你有信心猜出來嗎?

認識圖形教師説課,標籤:一年級數學説課稿,國小數學説課稿,

(演示課件:出示三個朋友,可出聲,出示謎語,點擊謎語會變大。淘氣:先看我的謎語。)

指名扮演“淘氣”、“笑笑”、“機靈狗”,給大家讀謎語。

指名説答案,老師畫連線。

4.塗顏色。

指導學生髮現圖形,並按要求塗色。

四、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略)

五、佈置作業。

回家給爸爸、媽媽展示一下你的本領,找找看,你們家裏有哪些今天認識的圖形。

課後反思

1.這節課設計的“摸”面、“畫”面、“找”面和“説”面幾個環節,使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的同時,體會“面”由“體”得和“面”與“體”之間的聯繫與區別。學生學習興趣較為濃厚,同時在數學活動中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分析、比較、概括的能力。

2.教師通過設計“在日常生活中,你還在哪兒見到過這些平面圖形”問題情境,讓學生把所學的新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數學與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增進了學生對數學的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3.本節課缺少讓學生表述的機會。如:讓學生從身邊的物體上試找今天認識的四個圖形,並且到講台上展示摸給大家看,學生雖興趣很高,但反思後發現此處只注重了讓學生動手摸,如果能夠讓學生邊説從什麼形狀的物體上找到了什麼圖形,邊摸着展示給大家看,效果會好一些,孩子既有了表述的機會,同時也會對這些圖形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1.教材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分類思想是一種基本思想。它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事物進行有序劃分和組織的過程。分類活動包含一系列複雜的思維過程,因此,分類能力的發展,反映了兒童的思維發展,特別是概括能力的發展水平。兒童分類能力的發展表現為以下趨勢:從根據事物的非本質的、表面的特徵(如顏色、形狀等)進行分類,發展到根據事物的功用(個別的功能和用途,如可以吃的)進行分類,最後,能根據概念,即客觀事物抽象的、本質的特徵進行分類。分類能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是兒童能夠自己提出分類依據。

所以,在評價兒童分類時,重點是觀察兒童能否獨自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類,而不是由教師提出分類依據。分類能力既是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方面,又對促進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進行分類時,首先要對客觀事物進行分析、綜合,通過比較,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繫與區別,並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點與本質屬性。而這一系列認識活動,都是思維的基本過程。

分類也是將零散的、個別的知識系統化和條理化,從而形成有關客觀世界概念的過程,因此,分類的發展對於將來理解、接收和掌握系統化知識,形成科學嚴謹的思維方式也有很大益處。在實際生活中,分類思想有着廣泛的應用。例如,商店裏的物品分類擺放,便於顧客很快找到想要買的東西;學生也要學會對學生用品和生活用品分類整理,學習和生活才會有規律等等。實際上,在本冊教材的有關內容中,已經滲透了分類的思想。

例如,在教學認數時,我們説“有5個學生”已經運用了分類的方法,因為這些人之所以能説成“5個”,是因為他們都是同一類的,其標準就是他們都是學生,“學生”是他們的共同屬性。在認識物體和圖形時,要求學生把形狀相同的放在一起,就是要學生運用分類的方法,把“形狀”作為分類的標準,把不同形狀的物體劃歸為不同的類。本單元把分類列為一個單元教學,是為了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初步的方法。

2.教學目標:

(1)讓每個學生親自經歷分類的過程,理解分類的必要性。

(2)初步感知分類有一定的標準。

(3)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整理事物的好習慣。 3.教學重難點:不同的事物按單一標準分類的方法。

二、説教法

學法教材由易到難分別安排了單一標準的分類和不同標準的分類兩部分內容。以不同事物之間共有的某一種屬性作為標準,把它們劃歸為一類,就是單一標準的分類。如果這些事物之間有幾個相同的屬性,我們可以分別以這些屬性作為標準進行不同的分類,就是不同的分類標準。單一標準下的分類結果是既定的,不可改變的。而不同標準的分類,由於標準的不同,分類的結果也不同。本節課主要完成單一標準的分類。結合我校正在着手研究的“探究性學習”,我把教學安排為以下四個環節:

1、創設情境 提出問題把教材中文具商店的情景圖改為老師家的房間圖,因為寶寶沒有養成好習慣,而把家裏搞得亂七八糟。讓學生首先產生親切感,呀!老師家的房間被寶寶弄亂了,今天由我們來整理老師的家!真有意思!無形之中,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2、創設時空、自主探究探究性學習強調,通過讓學生自主參與類似科學家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與生活的喜愛質疑,樂於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激發探究和創新的積極慾望。探究性學習的過程通常圍繞一個需要研究解決的實際問題展開,以解決問題和表達交流為結束。就這一過程而言,需要培養學生髮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提出解決問題方法的能力,在問題的情境中培養學生自主、自動收集和加工處理信息能力。這一過程也就是學生激活已有的知識儲存、學習和運用一些研究方法,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學生有迫切希望想整理老師的家的慾望指引下,學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這時,老師先讓孩子們冷靜下來,找到整理房間的最佳方案,在小組內進行交流,並把小組合作的成果進行展示。我給每個小組分了一套和老師一樣的學具,讓學生充分的動手、動腦、動口。通過這樣的活動,一方面,讓學生認識到把同類的物品放在一起,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物品,使學生體會到分類的意義和必要性。另一方面,這是一個用單一標準進行分類的例子,通過讓學生自己發現為什麼要把某些物品放在一起的原因,找出分類的標準,學會單一標準下分類的方法。

3、應用拓展、自主構建過去的教學一般定向鞏固所學知識,培養技能,靠程式化和技能方法解決問題多,思維方式單一。探究性學習強調,以實踐為主的開放問題,為自主學習提供廣闊空間,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同的層次上得到發展。在尋求解答的過程中收集處理信息,尋找恰當的解題策略,追求優化和方法遷移等,其認知結構不斷得以完善。本環節中,首先讓學生聯繫實際,想想我們周圍還有哪些應用?把孩子們的思維再一次帶到生活中,讓數學問題生活化。然後通過課本中的兩道題(從不同中找相同;從相同中找不同,並用一定的符號表示)的練習,又把生活問題數學化了。

通過藍藍的天空、寬闊的草地、潺潺的小河作為背景,老師帶來一羣可愛的小夥伴,把孩子們積極性再次推到頂峯。學生閉眼等老師送一份驚喜,化動為靜,符合低年級學生心理。當學生睜開眼睛的時候,教室裏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分類。通過引導,讓孩子們把小動物們送回大自然,給孩子們進行了一次熱愛大自然、保護動物的教育。

4、評價反思、自我體驗 “你今天有哪些收穫和感受?還有什麼遺憾?”這樣的評價促進了學生的發展,不是給出學生在羣體中的位置,不僅關注知識技能,也關注其他目標。方式除了老師對學生評價外,還包括學生對自己學習活動的反思和自我評價。

《分 類》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新課程標準教材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分類》

教學目標: 1.讓每個學生親自經歷分類的過程,理解分類的必要性。 2.初步感知分類有一定的標準。 3.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整理事物的好習慣。教學重點:不同的事物按單一標準分類的方法。

教學難點:

教具準備:掛圖、文具圖片、服裝圖片、玩具圖片、動物圖片、實物投影學具準備: 1.房間圖、文具圖片、服裝圖片、玩具圖片(每小組一份) 2.學具盒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提出問題

1.小朋友在家裏一定能幫媽媽做做很多事情,誰願意告訴大家你都會做些什麼呢? 2.看來同學們都是熱愛勞動的好孩子!可是呀,老師家的寶寶林林,一回家就把房間弄成這個樣子了,你們看看(出示房間圖)。你們有什麼想法?(好亂)

二、創設時空、自主探究

1.説説房間裏有些什麼呢?

2.你們都是她的哥哥姐姐了,你們願意幫助她嗎?

3.師:這麼多東西要收拾,好麻煩哦!你們準備怎麼收拾呢?(同桌説一説)

4.討論:一窩蜂的上來會有什麼後果呢?我們怎麼避免呢?(分工合作)我們怎麼分工呢?強調: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整理,注意不能亂搶。比一比,看哪一組合作得最好!老師給這個小組獎一顆合作星!

5.生彙報,並説一説為什麼都願意把同一類的物品放在一起?

6.師小結:把同一類的東西放在一起,在數學裏叫做分類。(板書:分類)衣服放在——櫃子裏;文具放在——書桌裏;玩具放在——玩具箱。林林的房間現在怎麼樣了?想拿衣服,上哪找?想玩玩具了,上哪找?想學習了,上哪找? 7.現在的房間變得怎麼樣了?

看來,我們要學會把各種物體按照它們各自的特性進行分類,這樣就能使亂七八糟的東西變得整齊起來。

三、應用拓展、自主構建

1.分類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應用呢?你能説説嗎?

2.把同類的圈起來。(找相同) 先説説分別是些什麼物體,再進行分類。

3.每行中不同的是什麼?(找不同)

4.給動物分類

(1)教室裏這麼熱鬧,可把一羣小夥伴可急壞了,它們好想和大家一起玩啊!想知道他們是誰呢?閉上你的眼睛,千萬別睜開,你會得到一份驚喜!(師分發動物圖給學生,並出示掛圖)

(2)睜開眼睛看看,你們看到了什麼?(生説)師:藍藍的天空,寬闊的草地,潺潺的小河……多美的大自然呀!

(3)想想你手中的小動物該回到哪裏呢?(回到大自然!)那麼這些可愛的動物該放回到大自然的哪個地方呢?你能把它貼到合適的地方嗎?(生有序地上台貼動物)

(5)誰能説説你是怎麼分的呢?會飛的——天上;會跑的——草地上;會游泳的——水裏。

(6)同學們把小動物們送回來了大自然,真是愛護動物的好孩子!老師還聽到這些動物們悄悄地對老師説:謝謝你送我回家,我願意和你們做朋友!你們想對小動物説什麼呢?

5.整理學具盒

(1)看來呀,大家都是有收穫的!下面一輪把學具盒打開,看看你們的學具盒整齊嗎?如果不整齊,你能用今天學習的分類的方法把學具盒整理好嗎?如果整齊,你能幫幫你身邊的同學嗎?

(2)彙報:你是怎樣整理的?

(3)把學具有序地進行整理,放到學具盒裏。

四、評價反思、自我體驗你今天有哪些收穫和感受?還有什麼遺憾?

五、板書設計

《分 類》教學反思

分類是一種基本的數學思想。它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事物進行有序的劃分和組合的過程。學生分類能力發展的重要標誌是能夠自己提出分類的依據,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分類整理既是方便我們的生活,又利於學生自身的發展。根據數學課堂教學“有趣、有序、有用”的新思想,組織系列教學活動。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親自動手分一分、畫一畫、貼一貼、擺一擺,在數學活動中經歷分類整理的過程,從中體會分類的結果在不同的標準下的多樣性。培養學生分類、有序整理事物的.能力。通過拓展延伸,讓學生體會到分類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的方便。利用十一長假休息期間,帶孩子去北京旅遊,恰逢北京新鴻儒教材教法研究所舉辦全國四市十二省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觀摩課交流研討會。帶孩子玩了兩天後,放棄了遊玩時間,和孩子一起聽課了。

因此,有幸聽到了吉林市船營區實驗國小的張秋菊上的一節課《分類》,所不同的是這是北師大教材的。張老師的教學中,通過幾個活動——整理房間、分水果和蔬菜、貼動物、分卡片、整理書包,體會了分類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課後,聽取了湖北省特級教師梅安妮老師的指點,整節課雖然體現了分類的思想——按標準分類,體現了數學問題生活化,但是新課程倡導的生活問題數學化,幾乎沒有類似於給同類物體畫圈等練習,是本節課的一個缺憾。在張老師這節課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調整。

上完課後,感覺比較舒心。但是,美中有很多不足。例如,什麼是類?什麼是分類?這個重點突出不夠,學生儘管已經會分類了,但是還沒弄清楚什麼是類。在學生整理完房間後,還有個小結:“衣服放在——櫃子裏;文具放在——書桌裏;玩具放在——玩具箱。林林的房間現在怎麼樣了?想拿衣服,上哪找?想玩玩具了,上哪找?想學習了,上哪找?”這部分其實就是突出類和分類的,這隻有下一節課中強化了。

又如,給動物分類,還欠考慮。學生出現了“獅子老虎放遠點!”的呼喊,是我史料不及的。看來我對學生的瞭解還是欠缺,低估了學生的思維方向。還有對學生的組織還不夠,課堂雖然活,但是感覺有點亂。努力做到活而不亂,是我們所有老師共同的祈望。因為活,導致沒有完成教學任務,但是這不重要,學生已經掌握了分類的方法。聽了賀老師的評課,我更清楚該怎麼上好這節課了。

《分 類》評課分類是一種數學思想,也是一種數學方法。本節課要求學生能夠按照事物的用途、顏色、形狀等進行分類,也就是單一標準。那麼,學生應該掌握什麼呢?什麼是類?什麼是分類?是本節課學生所要感受的重點。

本節課,教師做了充分地準備,情境的創設起到了教育價值作用。從整理房間開始,“你在家都幫家裏做些什麼?”在學生説的過程中瞭解孩子們是否有勞動觀念,教師及時用語言進行激勵“你真能幹!”“真厲害!”給學生樹立了愛勞動的信心。整節課,教師教態自然,不急不躁,每進行一個環節都給學生信號,停頓、等待,環視學生。從凌亂的房間讓學生產生一個問題,該怎麼辦呢?孩子們就要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滲透了良好生活習慣。在實施設想之前,先統一意見再動手操作。

可以這樣調整:第一、學生手上拿到的是和黑板上一樣的房間圖,對學生來説難度大了,可以給學生一個房間平面圖,圖上標出衣櫃、玩具櫃、書桌的方位,貼上標籤,學生就知道把分好類的衣服、玩具、文具放到哪些地方了。

第二、小組代表説你們是怎麼放的,三個人分好工,誰整理衣服,誰整理玩具,誰整理文具,不需要再找人上台,避免迂迴。

第三、為什麼要把這些東西放在一起?要多花語言説。因為,衣服都是穿的,玩具都是玩的,文具是用來學習的。用途相同的東西可以看作是同類,比如我們是人類,還有肉類、鳥類等等。把同類的東西放在一起的這樣一項工作,在數學中就叫分類。這裏要讓學生弄清楚什麼是類,什麼是分類。第四、生活中的分類實例?在本節課出現太早,學生還沒有弄明白分類的真正含義,可放在後面體現把生活問題數學化。同時把練習提前,課本第40頁的第一題,通過感知內化,要求學生説出分類的依據是案用途來分的。第五、風景圖出現後,讓學生談感受——“太空了!”這只是一個方面,還有“美感”,“你感覺美不美?如果你生活在這個美麗的環境下,你感覺怎麼樣?學生在拿到動物後,應該分批上去貼,並説出理由,不要一窩蜂上去貼,以免影響效果。注意提醒學生先想好放哪裏美些,再放,不要放了再進行調整,浪費時間。學生迸發出的“獅子、老虎放遠點!” 的呼喊,體現了學生善與美的判斷,是學生的真實想法的體現。此時的分類標準可按動物的生活習性來分類,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裏遊的。其實,還可以在背景圖中加上遠處的山,讓獅子、老虎遠離這裏。第七、此時再讓學生談談“你覺得分類是怎麼回事?你會分類了嗎?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情景屬於分類呢?學生有了前面的基礎,他們就能順理成章地説出他們所瞭解,所見過的分類了,這樣就把生活問題數學化了。那麼,下一節課就可以按不同的標準分類了。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分與合》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內容。這部分內容主要練習8-10各數的分與合的過程。第2題用“猜”的形式鞏固對10的分與合的理解;第3題綜合了8-10各數分與合的內容,讓學生在遊戲中進一步熟悉8-10各數的分與合。第4題讓學生應用對8-10各數分與合的理解填空;第5題通過富有情趣的練習形式,啟發學生靈活應用數的分與合的知識合理作出選擇。第6題是通過填一填,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有條理思考的重要性。第7題是寫數練習。這一部分內容為以後學習10以內的加減法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礎,為學生了解數學的用處和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打下紮實的基礎。基於以上認識,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通過有趣的遊戲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鞏固運用學過的知識。

2、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識。

3、發展學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等能力。

本節課的重點:在掌握10以內數的組成過程中,形成“分”與“合”的思想

本節課的難點:形成“分”與“合”的思想,為以後的加與減的學習打基礎。

二、説教法:

1、情景教學法練習課是很枯燥的課型,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情景的創設要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本課我設計了一個螞蟻旅行的故事貫穿整個練習,讓每一個練習都聯繫起來,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不會讓學生感覺枯燥,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發現法:在分一分的時候,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發現出有次序有條理的分法,自己發現出分與合的聯繫。從而掌握一些自己整理知識的方法。

三、説學法

〈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觀察比較以及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實踐操作法、觀察比較法也是本節課中學習練習的主要方式,同時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1、觀察法:在出現實物或是畫面時讓學生用完整的語方表達出來是很好的學習方法。觀察目的確,比如怎麼樣才能又快又好的將各種可能的分法全部分到?先要觀察再思考,不僅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而且教給學生觀察的思維方法。

2、實踐操作法: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他們需要通過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練習的時候,通過學生動手擺一擺。找一找,親身感知,鞏固數的分與合,從而小結出數組成的規律與方法。培養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獲得知識的能力。

四、説教學程序:

(一) 情境引入:

因為學生對分與合的知識已經接觸很多,所以先設計每個學生完成一個分與合的練習。這樣有競賽的`情況下,抓住孩子愛玩的特點,積極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將分與合的題貼到黑板上,學生就利用這些教具進行有序的分解。再小組利用學具進行活動,完成課本第一題,組織交流,要求學生有條理地進行表達,並提醒學生從分與合這兩個角度分別説一説。

(三) 玩猜一猜的遊戲:師先示範,在紙上寫上10的分解,讓學生來猜;然後小組進行活動。先由一人在紙上寫好一種分法,再讓其他同學猜。這樣既可鞏固有關數的分與合知識,又可以增強學生的練習興趣。

(四) 第三題,我將它改成放風箏的遊戲。説説8-10各數的分與合。在教師示範後,放手讓學生自己來出題。

(五) 每個學生身上都有個號碼,第五題的時候,讓學生自己去找朋友。練習時,可以一座房,一座房地考慮。全體學生都動起來,讓學生有興趣去參與教師所設計的活動。

(六) 因為事先正好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所以第6題讓每個組的學生都來種一棵小樹。提示學生有次序地填寫。從下往上,左邊的數由大到小,右邊的數由小到大。再讓學生按順序説説各數的不同分法,幫助學生熟練掌握。

(七) 寫字練習穿插在課堂中,讓學生在動中能靜一靜。

(八) 小結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一)教學內容

一年級數學(北師大版)第三章加減法、第八課時----可愛的企鵝、本課時的主要內容是認識並理解大括號和問號、能根據情景圖做有關的加減法、

(二)教學知識目標

1、理解問題情景中的大括號和問號的含義、

2、學會做有關的加減法、

(三)教學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重點: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體會加減法的含義、

(五)教學難點:看圖正確理解數量關係

二、説教學過程

一、引入:創設情境、激發興趣1、(出示情景圖----可愛的企鵝1)

二、自主探究、獲取新知、

(一)活動一:觀察討論、學習新知

1、(觀察圖片:可愛的企鵝1)

教師:仔細觀察圖、説説圖的意思、你能提一個數學問題嗎?

2、教師提問:

(1)想一想圖中的大括號表示什麼?問號又表示什麼?

(2)你能用一個算式表示這幅圖的意思嗎?説説你是怎樣想的?

教師板書:6+3=9

(3)説説你是怎麼想的 (學生自由交流)

(二)活動二:加深理解、強化新知、

1、(出示圖片:可愛的企鵝2)

2、小組合作學習

要求1)仔細看圖、完整地説一遍圖意、

(2)圖中的大括號表示什麼意思 問號又表示什麼意思

(3)怎樣算出藏起來多少隻企鵝呢 你能用一個算式表示嗎

3、小組彙報

(三)動手操作、(展示課件3)

三、鞏固練習、啟發思維(完成練一練1---3題)

四、小結

五、説教學方法

1、設計教學法

所謂設計教學法、就是設想/ 創設一種問題的情景、讓學生自己去計劃去執行解決問題、設計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實際活動的學習方式、進行這種教學活動之時、一定要先設立一個實際的問題、然後由學生去擬定學習計劃與內容、而後運用有關的具體材料、從實際活動當中去完成解決問題、因此、整個的 設計教學是包括實際的思考與各樣的活動在內;一邊思考、一面執行;既用腦、也用手、

設計教學法不僅活潑、而且也會有許多創意的學習活動從中產生、設計教學是有目的的學習活動;學生在有明確的目的及強烈的`意願中學習、必然能提高他們參與學習的熱誠、再者、當一個設設由學生自己去思想、去擬訂計劃時、更可訓練他們的思考、組織和蒐集資料的能力;一切手、腦並用的活動、對於他們精通知識與培養純熟的思考和技能、都是有益處的;學生們由始至終獲得完整的經驗、更是寶貴、在本節課中、通過創設企鵝的情景圖、讓學生獨立思考、理解大括號的意義並能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2、問題教學法

問題教學法就是利用系統的步驟、指導學生解決問題、藉以增進學生的知識、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教師必須認真地去設計各種問題、以使學生達到有興趣集中學習注意力去思考和參與討論等的目的、

六、説學法

1、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學生在教學條件下能夠主動地進行學習、是和被動學習相對而言的、專家們認為自主學習應體現在"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等方面、這是一個理想的境界、最終的目標、在義務教育階段、從國小一年級開始就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的自覺性、感到學習是自己的事、而且是一件愉快的事、願意學習、熱愛學習、

2、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下組之間之間的競爭、有助於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和競爭意識、有助於因材施教、可以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生的不足、從而真正實現使每個學生都全面發展的目標、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我説課的內容是京版教材第一冊第九單元的學看鐘表,由於水平有限,在設計中還存在着一些不足,懇請大家批評指正。

指導思想我依據以下兩點:

1、建構主義觀強調知識不是教師教給學生的,而是通過學生親身參與,自主探索,主動建構的,因此要強調學生的自身感悟和探究;

2、《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和交流等數學活動,因此應該選擇現實生活素材進行教學;

根據以上的具體要求,本次教學設計充分考慮一年級學生已有認知和認知發展規律,通過各種形式的直觀教學和動手實踐認識鐘錶,通過對比觀察會看鐘表的整時和半時,感悟鐘錶指針指向的道理,體會鐘錶在生活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學看鐘表》是北京市義務教育改革實驗教材第一冊第八單元的教學內容。本節課也是國小課本中第一次出現關於時間的'知識,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首先認識鐘面,通過觀察知道鐘面上有112個數字,是怎樣排列的;認識時針和分針。其次讓學生學會看整時和幾時半時刻的方法,能正確讀出這樣的時刻。同時讓學生體會到時間和生活是密切聯繫的,把數學知識的學習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向學生進行遵守時間和珍惜時間的教育。

學情分析:

在一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裏,有許多關於時間的信息:上學的時間、放學的時間、吃飯、休息的時間、況且大多數孩子在家庭、幼兒園已經瞭解了一些看鐘表的方法,應該説許多學生已經儲備了一些認識鐘錶的知識經驗。在上課前我也做了一些調查:

1、首先我找幾名學生做了課前訪談,我拿着鐘錶分別問了整時和半時,有80%的學生都能正確的説出整時,但只有40%的學生能正確的説出半時,當我在問你是怎麼知道的時,也僅有一兩個學生能準確的説清楚認識鐘錶的方法。

2、我在班中做了調查問卷。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國小數學課本第一冊第二單元《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中的《9的認識和有關9的加減法》第二課時。

2、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材主要包括數10以內數、認數字、寫數字、10以內各數的組成、10以內的加、減法以及連加、連減、加減混合計算。這部分教材是國小生開始學習數學的最基礎的課題之一。在這一階段給學生打好基礎,對進一步學習數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單元的重點是教學生寫數字和熟練地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一般來説,兒童在入學前都會數10以內的數,有些還能認數字,即使有些還不認識,逐步記住數字的字形,也不困難。而寫數字就比較困難了。初入學的兒童對數字的結構和筆順不易掌握,另外,手指也不靈活,拐彎不圓滑,要寫得整齊勻稱就更難一些,因此,教學生寫數字要作為一個重點。

數學一年級上冊“9”的認識説課稿:10以內的加、減法是進一步學習數學的重要基礎,是學生必須練好的基本功之一。為了使學生較好地掌握10以內加、減法,教材在講認數的時候,出現數的組成,在知道數的組成的基礎上講加、減法。因此,學好10以內的數的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今天教學的內容主要有三個部分:9的組成、基數與序數的含義、指導9的寫法。

在教學9的組成時,教材強調要通過讓學生動手擺,自己歸納9的組成。初步培養分析、綜合的能力。

在教學基數與序數的含義時,教材要求把序數與基數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對兩者的區別和聯繫有進一步的認識。

在指導9的寫法時,因為9與6容易混淆,要加強分辨字形的練習。

根據編者意圖以及一年級國小生的認知規律,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要求:

(1)通過操作發現9的組成。

(2)通過説一説、對一對、連一連、拍一拍等遊戲熟悉9的組成。發展學生的思維,初步培養學生對應的思想方法和分析、綜合的能力。

(3)會寫數字9。

本課的重、難點:發現9的組成。

3、練習安排。

圍繞本節課的重、難點,在練習的安排上,我採用學練結合的方式,其中,在9的組成的練習上,我先讓學生説9的組成卡片,再對口令,然後連線,最後擊掌,採取了多種方式,循序漸進,逐步提高要求,使學生在愉悦的學習環境中由不熟悉到熟悉,從而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在作業的安排上,我安排了練習九第1題和在□中填數,使學生對9的組成作進一步的練習。

二、説學情。

1、現有基礎:

學生通過9以內的數的學習,對9以內的數的組成以及發現過程已十分熟悉,對基數和序數的含義已有一定的認識,但寫數時,還不夠圓滑、勻稱。

2、學習動力:

一年級學生處於智力開發的初級階段,自覺性很差,動力明顯不足,需要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學習能力:

一年級學生剛剛入學,他們思考、觀察、表達、練習、概括的能力尚未形成,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培養。

三、説教法:

根據本課知識特點和國小生的年齡特點,以及一年級國小生的認知規律,我採取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動手操作,引導探索,發現規律。

“兒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這個説法是有道理的.。數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它具有抽象性。而一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同時也還保留着直觀動作思維的形式。因此,教一年級學生學習數學時,如果教師能為他們創設一個實踐操作的環境,讓他們動手擺一擺、弄一弄,用多種感官進行學習,使之在探索中對未知世界有所發現,找到規律,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可以使學生比較容易地理解所學的知識。同時,也學會了學習。

2、寓學於樂,逐步提高。

寬鬆和生動活潑的氣氛,可以使情緒具有“動機和知覺作用的積極力量,它組織、維持並指導行為”。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會感到,在心情良好的狀態下學習和工作時,思路開闊,思維敏捷;而情緒低落或鬱悶時,則思路阻塞,操作遲緩。所以,在課堂教學中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和興趣。

四、説學法。

教師的任務不僅要使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要學生會學。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下列學法:

1、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學會發現規律、掌握規律。

2、使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學會分析、綜合、整理。

五、説教學程序。

本節課為新授課,具體步驟如下:

1、複習:9以內數的順序。

2、新授:

(1)學習“9”的組成。

先讓學生用學具擺一擺,學生找出四種不同的擺法,再引導學生歸納、整理按順序填在書上。

(2)熟悉“9”的組成。

通過填數的組成卡片、對口令、連線、擊掌等形式逐步熟悉“9”組成。

(3)區分基數與序數的含義。

把基數與序數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進一步加深對基數與序數含義的理解。

(4)指導“9”的寫法。

加強9與6的比較,指出9的上面象個0,下面象個1,但要連續起來寫,還要注意筆順。

3、總結:對本課所授內容進行回顧。

4、作業:

練習九中的第1題和在□中填數。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7

説教材:

此教學內容節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中《找規律》的第一課時。“找規律”是新教材“數與代數”領域內容的一部分,傳統教材中沒有單獨編排數字和圖形的排列規律,有關探索規律的內容是新教材新增的內容,也是數學課程教材改革的一個新變化。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88——89頁,例1~例4,有一個基本的循環組,以它為基礎,重複出現。例1~例3,循環組中每種圖形只有一個,例4,循環組中有的圖形不止一個,為從數量角度尋找規律做了鋪墊。

説教法:

教材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於是在設計時我充分的尊重教材的編寫意圖,重視實現顯性知識與技能目標,經歷探索找規律的過程,同時挖掘隱性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實現三位一體的有效課堂教學。

這部分內容的活動性和探究性比較強,於是我採取了“大班教學小班化”的`教學形式,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組長負責,分工合作,交流展示。通過組織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讓學生認識規律,培養學生觀察、猜測、推理的能力。

説學法:根據教學內容的特殊性,我採取了獨立觀察和小組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通過猜一猜、找一找、塗一塗、擺一擺、演一演等數學活動使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規律,初步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從數學的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提高發現和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説教學流程:

本節課依據新的教學理念,把指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尋找規律作為這節課的主旋律,真正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解決問題的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為了使學生真正的成為課堂學習的小主人,我實施了六步走教學法,

 一、觀察發現,引出規律

“創設情境”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有利於學生解決數學內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國小生思維的個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上課開時,我為數學課堂蒙上一層神祕色彩,老師請來了極為神祕嘉賓和我們共同學習,你想認識他嗎?通過讓學生觀察喜洋洋和灰太狼的排列發現規律,接着老師表揚(XX你真棒XX你真棒)自然而然引出課題——找規律,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和知識性。

二、創設情境、探索規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在這一環節,我出示歡度“六一”的主題圖讓學生探索規律。讓學生獨立觀察這些彩旗、彩花、燈籠的排列有什麼規律?然後在小組內交流,最後選擇代表全班交流,教師課件演示。最後小結他們都是一組一組的重複出現的,為學生揭示了找規律的方法,也為後繼學習打下基礎。

三、動手操作,體驗規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

第一步:塗一塗。塗聯歡會入場券。這種學習將枯燥的簡單機械的練習變得趣味化,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讓他們積極地投入到數學活動當中。

第二步:做一做。

第二步:擺一擺。

國小生的有意注意時間較短,不適合長時間不間斷的進行數學學習,於是我設計了請你跟我做一做的環節,旨在通過接動作,擺學具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規律,在輕鬆有趣的活動中自己建構知識體系。

四、小組合作,創造規律

學生根據已有知識起點,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用自己喜歡的圖形創造規律,體現了“大班教學小班化”教學模式,通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規律的認識,感悟到規律是可以創造出來的,讓學生體驗到了創造的樂趣。

 五、轉換形式,表演規律

根據規律演一演(用聲音或動作)。從學生的作品中選擇規律讓學生用聲音或動作演一演,並及時組織學生相互欣賞,評價。對學生的成績做出充分的肯定,使學生獲得成就感。

六、深入生活,尋找規律

讓學生欣賞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體驗到規律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規律美,然後讓學生找一找藏在身邊的規律,將知識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實現了數學知識和現實生活的有機結合。

亮點:

1、體現數學—生活—數學的大課程觀。

2、“做中學”自主建構知識體系。

3、“大班教學小班化”教學模式。

總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體現《標準》的新理念,以“大班教學小班化”模式逐步展開、層層深入,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建構過程,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個性化思維,實現數學與生活的緊密結合,使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所發展。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8

一、用常識經驗來學習數學知識。

一年級的孩子儘管剛開始學數學,但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積累了一定的數學活動經驗,從學生已經知道的出發,就是要善於把學生在生活中積累的常識性知識或經驗轉化成一種可操作、討論、思考的學習材料。這樣一方面有利於對數學學習過程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使他們感到親切,思維很快被激活,從而產生好學、樂學的動力。如,在[片段一]中,這些食品都是學生每天能吃到或看到的,,是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這樣的題材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之上,我們的數學必須基於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自身邊的熟悉情景,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學也保證了學生對探究內容的理解深度,為進一步構建知識奠定了基礎。

二、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問題

向學生提供現實的、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數學學習內容。這是符合學生年齡持點和認識規律的,數學是比較抽象的學科,但數學又是十分現實的。抽象的內容需要以生動有趣的事例,展示所學的內容。如[片段二]讓同學們根據佳倩家中的餐廳的大小,為她籌措餐桌,椅的選購與配套方案。其間,涉及餐廳桌椅合理佈置,實用與美觀,敬老與來客諸因素、多角度、多方案,既有教學直覺估算的知識,更激活學生道德、審美、統籌等的綜合經驗,給學生提供更大思維開放的空間和創造性進行問題解決的`機會。學生圍繞着教師精心創設的情境展開討論,讓每個同學均以自己的方式投入;有人説、有人聽、有人反對、有人補充、有人質疑、有人解釋……此時教師也完全以一個合作者,引尋者和參與者的身份與學生平等交往,形成了一個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

在這個活動中,由於學生沒有了解到佳倩家幾口人的信息,少購了椅子,造成“有人站着吃飯”害得全班人鬨堂大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用生活問題來體驗數學價值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是指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應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容,什麼是有價值的數學?任何數學知識都有自身價值,但不同的數學對學生來説其價值不同。比如:[片段一]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已有所接觸,但一般都是無意的,通過學習“分類”以後,開啟了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帶着問題自主的進行探究,幫助學生在頭腦中主動構建知識的模式及其思考方法,促使學生對新知識的認識逐步趨於完整,並在應用中初步體驗“分類”的應用價值。

又如:[片段二]在學習“估算”之後,上了一堂數學活動課,設置了為一間餐廳配置了一套合適的餐桌的實例。讓學生理解如何配套較合理想及一些綜合的思維過程,由於題材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富有時代氣息,又富有挑戰性,課堂氣氛活躍,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身邊和學好數學的價值。

教學的實驗證明,國小數學教學與生動豐富的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繫,有利於發掘數學自身的魅力,以引發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由意識和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的思維感情,也便於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思索、理解和掌握。本文中的兩個題材,引發學生一次又一次的學習激情,學生在感受成功喜悦。

一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教學內容:上海市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試驗本第24-25頁:數龍—百的數列

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的目標是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空間中做數學、學數學、喜愛數學.讓孩子們通過用100以內的數和基本圖形來描述、探索實際生活中積累的經驗片斷,從實際生活中引入概念與方法,引導學生將生活中的問題變成數學問題並解決之,逐步形成“數學化” 的能力。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20的數列,學生對數列已經有了初步的概念,並且初步理解並掌握了找20以內相鄰數的方法.這些都為本課題內容的學習作了充分的知識鋪墊和思路孕伏。教材編入這一部分內容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鞏固找一個數的相鄰數的方法,另一方面是使學生在掌握找相鄰數的基礎上,會找與一個數相鄰的整十數,從而進行推算練習,發展學生的分析推理等能力.為進一步學習百以內的加減法打好堅實的基礎.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本節課的重點: 通過+1,-1得到鄰數,結合數射線進行湊整.

難點: 回到整十數和進到整十數。

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及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認識百的數列。

2、能找出相鄰數,並知道鄰數的由來。(+1,-1)

3、結合數射線進行湊整、推算的練習。

4、培養學生推算、歸納的能力。

説教法:

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力求體現合作交流,培養創新意識”這一教學思想,在教學中主要採用多媒本演示,組織討論探索,引導合作發現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來並做到“有所爭議、有所發現、有所創新”,構建活動化的全過程,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空間中做數學、學數學、喜愛數學.同時親身體驗成功和愉悦。

二、説學法指導

“教法為學法導航,學法是教法的縮影”。鑑於這樣的認識,本節課在學習過程中,主要指導學生掌握以下的'學習方法:

1、觀察的方法,通過觀察數龍上的各個數,找一個數的的相鄰數,從而得出一個數的相鄰數可以用+1和-1的方法得到.

2、推理的方法:從小袋鼠怎麼樣跳回到40與怎麼樣進到50,使學生從個別到一般,再從一般到普遍,總結出一個數回到上一個整十數與進到一個整數規律.,從而進行推算練習.

3、嘗試法,教師先讓學生自己找出與一個數相鄰的整十數,然後再通過小袋鼠與小青蛙演示,來驗證自己的結果,最後總結出回到上一個整十數與進到下一個整十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