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實用的化學説課稿四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9.94K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往往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是説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你有了解過説課稿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化學説課稿4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化學説課稿四篇

化學説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魯教版三年制九年級化學第二單元第一節《運動的水分子》,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四個方面談談我對本節課的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以學生身邊很熟悉的物質—水為載體,引導學生從微觀角度分析水的三態變化,通過想象、思維、討論交流歸納概括出分子的共同特徵。目的是幫助學生儘早建立起物質世界的微粒觀,為後面的學習化學變化的實質做好鋪墊。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從激發學習興趣,提高科學素養,培養探究能力為出發點,着眼於學生的終身發展、全面發展,結合教學內容和學情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分析水的三態變化中水分子的運動特點及分子特徵的探究,初步認識分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及分子的特徵

2、通過對分子的性質的理解,能從微觀的角度來認識物質的構成,並會用分子的觀點解釋生活中的常見現象。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探究水沸騰後體積變大的過程,讓學生初步體驗宏觀現象與微觀世界的聯繫;

2 通過對不同狀態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認識,以及從“雨後初晴的路面”和“水燒開後的鍋蓋”等問題的探究,學會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認識物質世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體驗宏觀現象與微觀世界的聯繫,讓學生感知化學就在我們身邊,提高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是:理解分子的特徵。

教學難點是:用分子的觀點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現象。

二、説教法

1、學情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已瞭解了物質能發生三態變化和發生這些變化的條件,但不能自發的從微觀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質的變化,對於水的凝結、蒸發等司空見慣的現象本質的探究衝動還有待激發。所以,要從學生生活和已有知識基礎上,設置情境,激起思維,交流碰撞,釋放潛能,形成共識。

2、教法的選擇

我在教學設計中不僅注重了學科知識的獲取,更注重學生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採用學生自主學習、猜想分析、合作探究等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表達概括的能力、掌握科學思維方法,培養交流意識與協作精神。

三、説學法

本節課主要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使學生體會到獲取知識的一般途徑,所以我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注重引導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提出問題後,讓學生分組討論提出猜想、制定計劃、畫出模型及微觀過程,然後課件展示及實驗驗證,得出結論,並相互交流。體現“我自主,我快樂,我學習”的教育方式。

針對不同層次學生設計難易不同的問題,讓儘可能多的學生得到收穫。

四、説教學過程

綜觀本節教學內容,我採用4個環節來進行。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我設計這樣情境:首先展示4幅壯觀美麗的哈爾濱冰雕藝術節上的作品(學生觀看,談感想),但遺憾的是這座冰城在人間存在不久便消失了,你知道其中的奧祕嗎?看過之後引導學生暢所欲言,談談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交流後師生共同提取有關水的三態變化的信息。最終歸結為水為什麼有三態變化。提出了問題,思維有了起點和依據,邁出了探究的第一步。這時教師適當引導告訴學生要想弄清水為什麼有三態變化,就要進入微觀世界,利用分子觀點探討,出示本節課題。

(二) 實驗探究:水加熱後的宏觀現象及其微觀本質。

內容一:“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水分子很小但水分子是客觀存在的'”

首先出示一段資料: 讓學生明白水分子很小

再出示一幅掃描隧道顯微鏡拍下圖片: 讓學生明白水分子雖然很小但它是客觀存在的

再讓同學們畫出水分子的模型,增加對水分子結構的認識。

內容二:實驗探究:給注射器裏的水加熱,觀察現象。引導學生從微觀上進行分析

(1)學生根據生活中的常識,很輕鬆的答出實驗的現象:水變成水蒸氣,體積膨脹。

(2)再讓學生猜想水變成水蒸氣過程中水分子是如何變化的?畫出變化的微觀圖。學生的思維容量較大,此過程採用小組討論交流,然後每個成員畫出導致水體積膨脹的微觀圖,結束後,教師投影出不同小組畫出不同的微觀圖,總結出有哪些原因可導致水的體積膨脹?

(3)通過課件展示:冰、水、水蒸氣三者轉化時水分子的變化過程

學生通過課件,不難得出:冰中水分子有序排列,固定位置振動;水中水分子無序排列,一定體積自由運動;水蒸氣中水分子完全自由運動。

生思考水的三態變化得出:

不變的是:分子的大小及分子的數目

變化的是:分子間隔及分子的排列方式

繼續引導得出:水的三態變化是物理變化,物理變化中分子沒變,只是分子間的間隔和排列方式發生改變

這樣學生便理解了水加熱後的宏觀現象與微觀本質的關係

(4)課本活動天地2-1:描述水分子的運動

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會用分子運動的觀點解釋水結冰及冰融化的現象

(5)學以致用:解釋兩個生活中的常見現象

①雨後初晴的夏日,地上的斑斑水漬一會就消失的無影無蹤

(補充:受熱不是給分子提供能量的唯一途徑,如濕衣服晾在通風地方更容易幹)

②燒開水之後,揭開鍋蓋立即就會有許多水滴滴下,原因是什麼?

(三):反思歸納分子的性質

學生根據水的三態變化中水分子變化規律總結得出水分子的性質:

①水分子質量和體積小

②水分子總是在不斷運動

③水分子之間有間隔

④水分子間存在作用力且自身有能量

其實由分子構成的物質還有很多,如:氫氣、氧氣、蔗糖、酒精等,這些分子同水分子一樣,也都具有上述特徵,你能事實或實驗加以驗證嗎?

驗證1:分子間有間隔?

(探究實驗1)取兩支25毫升的量筒,一支加入10毫升水,另一支加入10毫升酒精,然後將這兩種液體在其中一支量筒中混合,靜置後觀察現象。

(設疑1)分子間的間隔能變化嗎(從水的三態變化中水分子間隔的變化來引導)

得出:温度越高,分子間的間隔越大(熱脹冷縮分子間隔變化的結果)

(設疑2)氣體易被壓縮,液體和固體很難被壓縮,為什麼?

小實驗:注射器分別盛滿空氣和水,用手指堵住注射器口,然後推動活塞,體驗用力情況,得出:氣體分子間隔大,液體和固體分子間隔小

驗證2:分子不斷運動

(探究實驗2)取兩支相同容量的小燒杯,一隻中加入半杯熱水,另一隻中加入半杯冷水,然後加入少量品紅,觀察現象

得出:温度越高,分子運動速率越快

(視頻):布朗運動

通過實驗讓學生更直觀看到分子是不斷運動的,

驗證3: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力

師引導:正是由於水分子的相互作用力導致水呈水滴滴下

(總結)正是由於分子具有這些本質屬性,自然界裏的水才會通過分子能量的變化實現固、液、氣三種狀態之間的相互轉化。

(四)談收穫。

隨着各個探究活動的結束,讓學生閉上眼睛,從知識、思維方法、情感方面,對知識進行重新構建,對知識形成過程中使用的思維方法進行新的理解和感悟,暢談收穫!

以上是我這節課的設想,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謝謝大家。

化學説課稿 篇2

化學科授課教師在擬寫説課稿時,應當先充分了解研究化學學科特點,這樣才能寫出具有化學學科特點、符合新課改要求的説課稿。一般來説,有以下幾個具體的要求:

對教材的解析教材是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因此,教師在展開具體教學工作前比較要吃透教材、瞭解教材內容、明確教學目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1 教材內容部分要求説明講稿內容的科目、冊數及所在單元或章節;

2 教材的具體內容,涵蓋了哪些知識點;

3 本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後的聯繫;

4 明確教學大綱對本部分內容的要求;

5 教學目標的確定,從知識目標、智能目標、德育目標幾個方面來確定;教學的重難點和關鍵的確定、教學重點是教材的重中之重。它的確定要遵循大綱、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教學的難點是學生學習時的困難所在,它是依據化學學科特點和學生實際認知水平而確定的。

闡述教法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教師需要考慮怎樣運用教材、引導學生搞好學習。教法選擇是否恰當往往是一節課能否成功的關鍵。在撰寫説課稿時應簡要地説明:

1 教法的總體構造及依據

2 具體採用了哪些教法以及為什麼選用這些教法

3 説明所用的教具、學具。一般來説,一堂課需選用集中不同教法結合,才能最大程度地增強教學效果。

指導學法學法包括“學習方法的選擇”、“學習方法的指導”、“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等等。在擬定説課稿時應突出書名:學法指導的重點及依據、學法指導的具體安排及實施途徑;教給學生哪些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哪些學習能力、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概説教學程序

這部分內容實際就是課堂教學設計,但要與流水賬式的條款羅列區別開,既要有具體步驟安排,又要把針對性的理論依據闡述融會其中。擬定時應科學地闡述:

①課前預習準備情況;

②完整的教學程序(主要是:怎樣鋪墊、如何導入、新課怎樣進行、練習設計安排、如何小結、時間如何支配、如何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加大課堂的密度、強化認知效果);

③扼要説明作業佈置和板書設計;

④教學過程中雙邊活動的組織及調控反饋措施;

⑤教學方法、教學技術手段的運用以及學法指導的落實;

⑥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以及各項教學目的的實現。

在撰寫時應重點講清楚每個環節安排的基本思路及其理論依據,還要做到前後呼應,使前三個方面內容落實到實處。

(5)教學效果分析

對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主動性、深廣度的估計,學生達成教學目標狀況的估計。

化學説課稿 篇3

尊敬的林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溶液的形成》,選自人教版國中化學九年級下冊第九單元第一節第一課時。是一節課前説課。

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設計、教學設計特色五個部分進行説課。首先是第一部分

一、教材分析

溶液是物質共存的一種狀態,是中學化學遇到的一類分散體系。在下一單元裏將要學習常見的酸和鹼,有關它們之間的化學反應幾乎都是在溶液裏進行的,要學好這些內容,就很有必要要求學生系統地掌握溶液的有關知識,因此本單元的教學也正好為下一單元的學習提供知識準備。

本課題是有關溶液的初步知識。第一部分主要是使學生在宏觀上認識溶液的特徵,從微觀上認識溶液是溶質以分子或離子形式,分散到溶劑中形成的均一體系。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建立一個有關溶液的較為科學的概念,進而認識溶質、溶劑及辨證關係。最後通過實驗簡單介紹了乳化現象,以激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根據教材特點和新課標的要求,我設置了三維的教學目標:

1.認識溶解現象。

2.理解溶液、溶質、溶劑的概念。

3.知道一些常見的乳化現象。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4.瞭解溶液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問題討論和實驗探究,觀察、記錄和分析實驗現象學會學習科學探究和科學實驗的方法。

1.初步瞭解生活中溶液的重要意義,培養學生關注環境、熱愛生活的情感。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2.通過實驗和問題的探究,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團結合作的科學探究態度。

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分別是:

重點: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質、溶劑三者的關係

難點:從微觀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

二、學情分析

思維特徵:九年級學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觀察現象、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發展抽象思維能力。

心理特徵:培養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教法與學法

教育學理論認為,選擇和採用教學方法時,不僅要根據學科的特點,而且要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的認知特點選用。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心理特點和教學內容的實驗要求,為了凸顯重點,突破難點,我將採用情景教學、實驗探究教學、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進行問題探討、分析推理和比較歸納,並結合多媒體輔助教學,減少板書的時間,提高課堂效率

説學法

直觀生動實驗是學生最喜歡、效果最好的學習方法。所以本節課學生以分組實驗和探究式學習為主要方法。

這是本節課所需要的教學器材。

化學説課稿 篇4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製取氧氣。該內容隸屬於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二單元我的説課內容包括四個方面: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

在教材分析裏,首先説一下製取氧氣在課標中的解釋:它屬於一級主題,科學探究和身邊的化學物質下的二級主題,學習基本實驗技能和地球周圍的空氣。在教材的編寫順序上,前期有國小科學介紹過實驗室製取氧氣的簡單方法,上了九年級學習化學後,進一步系統的學習了氧氣的主要性質,為本節課的進行做好鋪墊。

學生在學完本節課內容後,應該初步掌握了氣體制取中如何選擇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的方法,進而為下一階段學習製取二氧化碳做準備。

前期,學生已有的知識及能力是氧氣基本性質,基本實驗儀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基本實驗操作。

要想順利選擇出製取氧氣的儀器,還需要掌握的是:用什麼藥品能得到氧氣,以及對所學實驗儀器的熟練操作。

經過課程學習,學生應該能初步掌握氣體制取裝置選擇依據,對實驗儀器的使用更加熟悉。

氣體性質+儀器使用=氣體制取裝置選擇依據

根據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得到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重點內容是關於氣體制取實驗裝置的學習,並總結出選擇裝置的一般方法,方便在第六單元二氧化碳製取學習中應用。

難點是通過本節課對儀器裝置的探究學習,初步認識到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過程,並且能在實驗中與他人交流討論,清晰表達自己的觀點。為以後的探究題目練習打好基礎。

本節課總體的教學過程分為三部分。

首先是複習氧氣的基本性質,引入新課。

之後挖掘學生的興趣點:怎麼得到一瓶氧氣呢?進行氧氣製取的學習。

最後總結歸納出氣體制取裝置選擇的一般方法。

而在重點介紹的氣體制取過程中,又分為三步來學習:反應原理介紹,裝置儀器猜測,以及最後教師演示製取一瓶氧氣。

下面進入整節課過程説明。

通過圖片和ppt的複習,鞏固基礎,為下一步學習做好鋪墊。

並且在回答問題過程中,有意識的要求學生用完整規範的語言來説明,訓練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之前一系列性質實驗的演示,學生都對氧氣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很想知道如何得到一瓶氧氣。

這種條件下,以生活中實例介紹兩種生成氧氣的方法,通過對反應物狀態和反應條件的介紹,為一起選擇做鋪墊。

在進行反應物介紹時候,就可以帶出儀器選擇方法了。對比兩種反應物狀態:一種固體,一種液體和反應條件:一種加熱,一種不加熱,得到兩套發生裝置。注意讓學生觀察他們搭建的儀器和ppt上的有什麼不同,訓練學生實驗觀察能力,並在此解釋一下棉花的作用。

在複習氧氣密度和溶解性之後,根據氧氣性質特點,密度比空氣大,利用物理上學過的知識,學生很好理解氧氣應該沉在空氣下方,空氣從上方跑走,因此採用向上排空氣法。

排水法,因為此前在吸入氣體和呼出氣體比較的實驗中已經介紹並親身嘗試過,所以難度也不大。

在介紹完向上排空氣法,可以馬上追問學生,利用此種收集方法,你們怎麼能觀察到氧氣是否收集滿呢?並結合之前學習的氧氣助燃性,由此引出驗滿的操作。

以上內容完成後,本節課重點部分已經可以算介紹完了,之後就是對製取氣體實驗過程中各個步驟的詳細解讀,學生進行語言表述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