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重力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7.04K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優秀的説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重力説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重力説課稿

重力説課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得作用和地位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七章第三節得教學內容,“重力”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得一種力,重力得知識對學習壓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識得學習非常重要,又是學習壓強、功得基礎。“重力”是“力學”中得基礎,在力學學習中有着廣泛得應用,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得運動有無影響。本節課由“重力得大小”“重力得方向”“重心”“重力得由來”四部分內容構成,分別從力得概念和力得三要素兩條線來認識重力。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於舉足輕重得地位。

2、教材處理

在授課中本人認為把“重力得由來”由最後學習內容調整為首先進行學習再學習重力得概念比較符合知識得認知邏輯順序。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正處於青春期,具有強烈得求知慾和好奇心,學生對重力得現象比較熟悉,有一定得認識基礎。農場孩子,純樸上進,通過半年得物理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得實驗探究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得能力。但他們缺乏一定得探索問題得能力。

根據20xx版物理課程標準對重力學習要求,學生得情況以及教學內容我確定本節得教學目標為: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重力是因萬有引力而產生得。

2、瞭解重力得作用效果,會由質量計算重力大小。

3、認識重力得方向,理解“重心”得含義。

過程與方法:

1、瞭解牛頓關於“地球吸引月球”得理論思想,知道萬有引力得存在。

2、通過實驗探究“重力得大小與質量得關係”認識並掌握求重力得公式。

3、通過“重錘實驗”“找重心實驗”理解並感受重力得方向與作用點---重心。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實驗認識“質量”與“重力”關係。

2、通過對重力產生得原因得探究,瞭解牛頓得貢獻,激發學生向科學家學習得意識,樹立探索太空奧祕得理想和信念。

根據教學目標和我校學生得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得重點、難點為:

重點:掌握重力得“三要素”;能進行重力大小得計算。

難點:重力得方向;重心得含義。 為更好完成教學目標根據學生得實際情況,我採用得教學方法是: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

採用直觀演示法、引導發現法、讀書自學和講解法等,多種方法配合使用,運用多媒體直觀展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加上教師講解,將達到“教”與“學”得優化組合。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得教學理念。

1、選擇教具依據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得科學,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得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物理課程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得重要途徑。教學用具及設備選取得當有利於使教學過程從抽象到形象。使學生在生動形象得環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質量得關係。還能激發學生們得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他們得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從而達到課堂教學有效性得目得。

為此,我選擇以下得教具及設備:

2、教具:下落物體視頻、多媒體課件、鐵架台、彈簧測力計、重錘線、鈎碼、三角板、座標紙、鉛筆、細線、橡皮

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採取循序漸進得教學原則,我設計以下教學過程: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教學

1、導學內容:

播放視頻: 石往山下滾,水往低處流,雨從空中下落,月球圍繞地球轉,拋物下落。演示繫繩橡皮圓周運動,撒手後運動情況。

問題:以上現象發生得原因是什麼?什麼是萬有引力?誰發現萬有引

力?什麼是重力,用什麼表示?物體只要在什麼附近就會受到重力?

2、學生活動:

學生觀看視頻,引發思考;閲讀教材,p9導讀與p12重力由來,回答問題。

3、設計意圖:

從生活情境中尋求規律,形成理論,樹立探索太空得理想,激發向科學家學習意識,讓學生自然進入課題。

(二)實驗探究,尋求規律

1、導學內容:

托起不同得鈎碼,感受它對手得壓力,提出問題,猜想質量與重力之間有何聯繫?分組實驗,用測力計和鈎碼探究質量與重力之間遵循什麼規律,總結結論。設計,填寫表格。

以m為橫軸,G為縱軸建立平面直角座標系,描點繪圖像,計算G/m,小結g=9.8N/kg.總結重力公式。

2、學生活動:

學生感受後回答,質量大得鈎碼對手得壓力越大,説明重力越大。學生分組實驗,利用測力計測量相應鈎碼重力,利用直尺鉛筆描點、作圖,分析規律;填入表格並計算比值,總結G = mg 。(一次函數類型)

3、設計意圖:

通過實踐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學生學會正確得探究規律、方法、步驟和基本操作思想,引導學生建立理論來源於實踐,規律就在身邊得認識,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分析歸納,理解應用

1、導學內容:

P11,先閲讀後例題解析,分析小結整理過程;重力得方向;解決用什麼工具確定豎直向下得方向?平面是否水平?我國與美國重力得方向是同向嗎?有何規律?p12,重心,質量分佈均勻,形狀規則物體重心在哪裏?

2、學生活動:

學生即時解答例題,板書解析;學生閲讀重力方向與重心部分內容,回答問題,學生小組討論重力得方向應用及規律。學生尋找規則物體重心。

3、設計意圖:

熟悉公式,規範解題步驟;理解力與重力關係,掌握重力三要素;提高學生閲讀學習能力,體驗物理來源於生活,從物理走向社會。

(四)課堂訓練 鞏固新知

1、下列分析哪些是正確得?

A.物體被拋出後總要落到地面,是重力作用得結果

B.籃球拍到地板上有彈起,是重力作用得結果

C.地球上各地得重力方向都是相同得,均指向地心

D.宇宙飛船離開地球很遠後,可認為不受地球得重力了。

2、關於物體重心,下述正確得是?

A.物體上各部分受到得重力,都作用在物體得重心上

B.一個均勻鐵環,它沒有重心

C.籃球打足氣後,它得重心也在球心處

D.向一個杯子中慢慢地加水,杯子和水得重心會越來越高。

3、某同學用彈簧秤稱一盒牛奶,示數如圖,則這盒牛奶

得質量有多大?(g=10N/kg)

4、某同學得“體重”(質量)為50kg,則他得重力是多少牛頓?當他乘坐飛船,離地球較遠時,質量是多少千克?(地面附近g=10N/kg)

設計意圖:檢測從基礎鞏固、能力提高、發展思維三個層次對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強化訓練。使不同層次得學生都能學有所得,體驗到成功得快樂。

(五)課堂小結 感悟新知

關於重力

(一)重力產生得原因——萬有引力

(二)重力大小G=mg,g=10N/kg

(三)重力得方向和作用點:方向豎直向下,作用點是重心

設計意圖:讓學生談收穫,通過課堂小結使學生對本節課得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做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得理解又可以在學生得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得整體印象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形成情況,教師根據情況再進行小結。

(六)課下作業 鞏固昇華:

p14,動手動腦學物理 1----5.

設計意圖:1-3題考查重力公式得應用,訓練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注意公式、運算過程和結果得規範與準確。4、5題考查學生是否知道重力得方向總是豎

設計意圖:簡明扼要呈現本節課重點內容,便於學生系統掌握本節知識。

重力説課稿2

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七章第三節的教學內容,“重力”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力,重力的知識對學習壓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識的學習非常重要,又是學習壓強、功的基礎。“重力”是“力學”中的基礎,在力學學習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本節課由“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來”四部分內容構成,分別從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兩條線來認識重力。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

教材處理

在授課中本人認為把“重力的由來”由最後學習內容調整為首先進行學習再學習重力的概念比較符合知識的認知邏輯順序。

學情分析

八年級同學們正處於青春期,具有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同學們對重力的現象比較熟悉,有一定的認識基礎。農場孩子,純樸上進,通過半年的物理學習,同學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他們缺乏一定的探索問題的能力。

根據20xx版物理課程標準對重力學習要求,同學們的情況以及教學內容我確定本節的教學目標為: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重力是因萬有引力而產生的。

2、瞭解重力的作用效果,會由質量計算重力大小。

3、認識重力的'方向,理解“重心”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

1、瞭解牛頓關於“地球吸引月球”的理論思想,知道萬有引力的存在。

2、通過實驗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係”認識並掌握求重力的公式。

3、通過“重錘實驗”“找重心實驗”理解並感受重力的方向與作用點---重心。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實驗認識“質量”與“重力”關係。

2、通過對重力產生的原因的探究,瞭解牛頓的貢獻,激發同學們向科學家學習的意識,樹立探索太空奧祕的理想和信念。

根據教學目標和我校同學們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為:

重點:掌握重力的“三要素”;能進行重力大小的計算。

難點:重力的方向;重心的含義。 為更好完成教學目標根據同學們的實際情況,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

教學方法和手段:

採用直觀演示法、引導發現法、讀書自學和講解法等,多種方法配合使用,運用多媒體直觀展示,引導同學們自主學習加上教師講解,將達到“教”與“學”的優化組合。體現了“同學們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1、選擇教具依據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物理課程目標,全面提高同學們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學用具及設備選取得當有利於使教學過程從抽象到形象。使同學們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質量的關係。還能激發同學們們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同學們動手操作能力,從而達到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為此,我選擇以下的教具及設備:

2、教具:下落物體視頻、多媒體課件、鐵架台、彈簧測力計、重錘線、鈎碼、三角板、座標紙、鉛筆、細線、橡皮

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採取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我設計以下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教學

1、導學內容:

播放視頻: 石往山下滾,水往低處流,雨從空中下落,月球圍繞地球轉,拋物下落。演示繫繩橡皮圓周運動,撒手後運動情況。

問題:以上現象發生的原因是什麼?什麼是萬有引力?誰發現萬有引

力?什麼是重力,用什麼表示?物體只要在什麼附近就會受到重力?

2、同學們活動:

同學們觀看視頻,引發思考;閲讀教材,p9導讀與p12重力由來,回答問題。

3、設計意圖:

從生活情境中尋求規律,形成理論,樹立探索太空的理想,激發向科學家學習意識,讓同學們自然進入課題。

(二)實驗探究,尋求規律

1、導學內容:

托起不同的鈎碼,感受它對手的壓力,提出問題,猜想質量與重力之間有何聯繫?分組實驗,用測力計和鈎碼探究質量與重力之間遵循什麼規律,總結結論。設計,填寫表格。

以m為橫軸,G為縱軸建立平面直角座標系,描點繪圖像,計算G/m,小結g=9.8N/kg.總結重力公式。

2、同學們活動:

同學們感受後回答,質量大的鈎碼對手的壓力越大,説明重力越大。同學們分組實驗,利用測力計測量相應鈎碼重力,利用直尺鉛筆描點、作圖,分析規律;填入表格並計算比值,總結G = mg 。(一次函數類型)

3、設計意圖:

通過實踐探究活動,培養同學們動手能力,同學們學會正確的探究規律、方法、步驟和基本操作思想,引導同學們建立理論來源於實踐,規律就在身邊的認識,培養同學們觀察能力,激發同學們學習興趣。

(三)分析歸納,理解應用

1、導學內容:

P11,先閲讀後例題解析,分析小結整理過程;重力的方向;解決用什麼工具確定豎直向下的方向?平面是否水平?我國與美國重力的方向是同向嗎?有何規律?p12,重心,質量分佈均勻,形狀規則物體重心在哪裏?

2、同學們活動:

同學們即時解答例題,板書解析;同學們閲讀重力方向與重心部分內容,回答問題,同學們小組討論重力的方向應用及規律。同學們尋找規則物體重心。

3、設計意圖:

熟悉公式,規範解題步驟;理解力與重力關係,掌握重力三要素;提高同學們閲讀學習能力,體驗物理來源於生活,從物理走向社會。

(四)課堂訓練 鞏固新知

1、下列分析哪些是正確的?

A.物體被拋出後總要落到地面,是重力作用的結果

B.籃球拍到地板上有彈起,是重力作用的結果

C.地球上各地的重力方向都是相同的,均指向地心

D.宇宙飛船離開地球很遠後,可認為不受地球的重力了。

2、關於物體重心,下述正確的是?

A.物體上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都作用在物體的重心上

B.一個均勻鐵環,它沒有重心

C.籃球打足氣後,它的重心也在球心處

D.向一個杯子中慢慢地加水,杯子和水的重心會越來越高。

3、某同學用彈簧秤稱一盒牛奶,示數如圖,則這盒牛奶

的質量有多大?(g=10N/kg)

4、某同學的“體重”(質量)為50kg,則他的重力是多少牛頓?當他乘坐飛船,離地球較遠時,質量是多少千克?(地面附近g=10N/kg)

設計意圖:檢測從基礎鞏固、能力提高、發展思維三個層次對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強化訓練。使不同層次的同學們都能學有所得,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五)課堂小結 感悟新知

關於重力

(一)重力產生的原因——萬有引力

(二)重力大小G=mg,g=10N/kg

(三)重力的方向和作用點:方向豎直向下,作用點是重心

設計意圖:讓同學們談收穫,通過課堂小結使同學們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做既可以加深同學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同學們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的整體印象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情況,教師根據情況再進行小結。

(六)課下作業 鞏固昇華:

設計意圖:1-3題考查重力公式的應用,訓練同學們在解題過程中注意公式、運算過程和結果的規範與準確。4、5題考查同學們是否知道重力的方向總是豎

設計意圖:簡明扼要呈現本節課重點內容,便於同學們系統掌握本節知識。

重力説課稿3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重力》是教科版八年級物理第七章第四節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質量、力、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力是一種最常見的力,也是本章的重點內容,它在力學學習中有廣泛的應用,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是以後學習壓強,浮力,功等知識的基礎,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

(2)教材編排:教材圖文並茂、生動活潑,從感性的日常生活入手通過理性的實驗探究得出定量的結論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3)課標要求:通過常見事例或實驗,瞭解重力,會用示意圖描述重力,會測量重力的大小。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生正處於青春期,具有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我校學生來自農村,思想純樸上進,但對物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具有一定的侷限性,所以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通過半年多的物理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目標分析:

基於以上教材和學情分析,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知道什麼叫重力,瞭解重力產生的原因,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錘線的應用,知道重心並會畫重力的示意圖,理解重力大小與質量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探究實驗得出重力大小與質量的關係,培養學生“猜想、設計、操作、分析論證”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探究自然現象和物理規律的興趣,培養學生大膽猜想、敢於創新的精神,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與能力。

根據課程標準和會考要求以及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難點。

重點: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係。

難點:重力的方向及重錘線的應用。

器材準備:彈簧測力計、多個鈎碼、、重錘線、不倒翁、刻度尺等。

四、教法和學法分析:

教法: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啟發式教學,通過類比聯想、引導發現、直觀演示、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和發現物理規律。同時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使物理情景具體化、形象化、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法:學生通過閲讀理解,觀察思考等方法獲得知識,通過動手實驗、小組合作、分組討論形成技能,發展思維,激發學習物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五、教程分析: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我把教學過程設計成如下幾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設疑:誰是操縱者?

展示唐縣全勝峽瀑布圖片和王亞平太空吞水滴視頻截圖,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為什麼地球上的水總是往低處流,而在太空會懸浮呢?誰是幕後的操縱者呢?”

指導學生閲讀教材認識重力的概念。(約 5 分鐘)

第二個環節:合作學習,探究新知(約 22 分鐘)

1、重力大小

探究重力大小是本節課的重點,為了突出這一重點,我設計了四個步驟完成教學。

(1)感受重力

引導學生對比自己身邊的課本,鉛筆、橡皮等物體的輕重。(增強對重力的感性認識)

(2)實驗探究

引導學生大膽猜想,重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然後指導學生分組對這些猜想進行實驗探究,看是否科學合理,並把結果記錄下來,最後指導學生利用測力計和鈎碼探究“重力大小與質量的關係”,並完成P14教材表格。(通過探究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加學習興趣)

(3)數形分析(繪製G—m圖像)

指導學生以質量為橫座標,重力為縱座標,完成G—m關係圖像並計算G與m的比值,用g表示,約為了9、8牛/千克,由此得出G=mg這一公式。(通過建立G—m關係圖像,可以更加直觀形象的表達二者關係。)

(4)應用練習

指導學生自己參照教材例題,完成自我評價第1題

(通過應用練習,達到學以致用,提高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以上四個步驟,從感性認識入手,通過實驗探究,建立關係圖像,到應用練習,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符合學生的認識特點。

2.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是本節課的難點,初學的學生很容易將重力方向豎直向下理解為垂直向下。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設計以下三個步驟完成教學:

(1)觀察重力方向

引導學生用細線懸掛重物,待物體靜止後觀察物體自由下垂的方向。然後鬆手,觀察物體自由下落所受重力的方向。(通過觀察,增加感性認識)

(2)應用重垂線

教師指導學生利用器材自制重垂線,分組檢測教室的牆壁是否豎直,自己的桌面是否水平,(通過應用重垂線活動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到物理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物理就在我們身邊。)

(3)區別“豎直”和“垂直”

教師指導學生參考教材P14(7-4-4圖),分組討論豎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區別。

(通過討論交流,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激發了思維)

以上三個環節,從感性認識的觀察入手到理性的討論交流遵循學生由易到難的認知心理,力求突破難點。

3.重力的作用點

(1)小遊戲

重心這一概念比較抽象,為此我首先設計了一個“一指定乾坤”的小遊戲,來讓學生感受重心的存在。每組選出兩名學生,用一根手指分別頂起鉛筆和刻度尺,用時最少者勝。

(通過遊戲,使學生在趣味中感受到了重心的存在,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了寓教於樂的目的。)

(2)確定重心的大致位置

引導學生閲讀教材,使學生認識規則的物體重心,在物體的幾何中心。

(指導學生不規則的物體可用懸掛法確定它的重心的位置。)

(3)利用重心揭祕“不倒”之謎

老師出示不倒翁,然後指出不倒翁“不倒之謎”主要在於它的重心低,穩定性強。這一理論可以解釋賽車車身為何要做的很低。

(通過重心的學習,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認識到物理是一門與生活聯繫緊密,有用的學科。)

重力説課稿4

《重力與重心》是必修 1 第四章第 1 節的內容,涉及到力的描述、重力及其測量、重心與穩定。重力作用於一切物體,並貫穿於物體整個運動過程,對重力的學習有助於研究物體運動,所以本節內容是本章的重要內容,也是力學的重點內容,是物理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涉及到動力學部分。本節內容是力學中重要的基礎知識,是在國中的“來自地球的力”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和擴展,是對力學習的基礎上對常見的力--重力的進一步學習,有助於對力的認識和掌握,也為後面的力的合成與分解,以及力與運動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學會用力的三要素來表達一個力

2.知道重力是如何產生的,知道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知道在不同緯度的g的取值是不一樣的

3.知道重心的概念.與物體穩定相關的兩個因素。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感知重力的存在,培養觀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懸掛法來測重心,利用數學模型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理解重力的方向

3.通過了解重垂線及重心的應用,培養應用物理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的能力.

4. 通過實驗探究和實驗對比的方法來研究解決穩定與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積的大小的關係。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錐體爬坡實驗引起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通過學習質心,讓學生了解實際生活中的物理知識的應用。

2.通過穩定的對比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和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增強學習物理、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説學情

學生在國中的“來自地球的力”已經學習了重力的一些基本的知識,學習了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還運用探究的教學方法學習了重力的大小,知道了g=9.8N/Kg。不過都是一些比淺的,知識感較膚性的認識,在一定意義上説,很難理解質心這樣的概念,所以要引導學生思想觀念上的轉變。在這裏學生將學習不同的知識點,質點、重心與穩定,特別是質點高一的學生比較難接受。

對於生活中重力的例子比較熟悉,學習時比較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對於高一的學生對小實驗比較感興趣,老師可以通過和學生一起做實驗,並通過提問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1、重力的概念及重力與質量的關係G=mg,不同的緯度、高度的g取值是不一樣的。

2、重心的測量及其在實踐中的應用

3、物體穩定的有關因素

教學難點

1、重力的方向及應用.

2、物體穩定的有關因素

教學方法

實驗法:通過觀察分析明確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探究法: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得出穩定和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積的大小的關係

説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通過演示實驗——錐體爬坡,給學生一種與他們認為不一樣的現象,提出問題(為什麼錐體會從低往高處滾動呢?)讓學生思考並引起學生的興趣,向學生説,學完了今天的課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這樣學生就帶着問題進入課堂。不僅可以讓學生認真聽課,積極思考並回答老師提問的問題 ,這樣有利於學生的聽課效率。

二、新課教學

力的描述

學生在國中已經學過了力、以及力的三個要素,在這裏只是為學習新的內容——而準備的知識基礎的,由於我們對力的學習都從三個要素來學習的,所以,對重力的學習也要從三個要素開始,而力的學習已經是國中,經過了暑假,學生會生疏了,在這裏也可以看成是複習的形式進行,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複習以前的知識,也為後面的重力的學習打下基礎。對與一個力的描述,要有大小、方向、作用點。

重力及其測量

由於在國中的時候,學生已經學過了重力的測量,同時也知道了G和m之間的關係,所以在這裏運用講授法給學生講清楚重力和物重兩個概念,並讓學生清楚的理解兩者的關係(正比,比值為g),同是也讓學生測量重力是用什麼儀器,其工作原理是什麼。在這裏有一點與國中不一樣的是國中時沒講到g的取值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是不一樣的,而且,在不同的高度,其值也是不一樣的。對於方向,國中的時候已經學習過了,在這裏還是要學生清楚的理解豎直向下,要跟垂直向下區分開來。

重心與穩定

由於重力與穩定比較抽象,因此將此定為我講課的重點,由於用交點來測重心所在直線很容易讓學生誤解,而且中心是應用很廣泛的針對,因此我才用實驗法。

重心是重力的作用點,在國中學生已經有學了,在這裏不僅要教給學生什麼是重心,通過實物展示,讓學生明白物體的重心可以不在物體上。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是用懸掛法來測量物體的重心的。同時也給學生講解在日常生活中重心的應用,使學生清楚原理。通過上面的'學習,使學生可以自己解決在上課時的引入,這時,可以讓學生領悟重心的奧妙,使得學生的積極性再次被激發。

另外一難點是學生沒有接觸過的穩定問題,通過讓學生擺放物件進行探究。

課堂練習:課本P62:1、2

三、小結

1、力的描述是通過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

2、地面附近的物體,由於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3、重力是一種常見的力,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用G=mg來計算大小,g=9.8 N/kg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點叫重心.

4、對於物體,在不同緯度的g的取值是不一樣的。

5、物體的穩定與物體的重心高度、物體的支面面積有關,重心越低越穩定,支面面積越大越穩定。

四、作業P62:3、5

五、板書設計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

重力:定義:地面附近的物體由於地球的吸引力而受到力叫重力

大小: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G=mg=9.8N/kg(g不同緯度的取值不同)

方向:豎直向下

作用點:物體的重心,(用懸掛法測量)

重心和穩定: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積的大小

越低越穩定,支面面積越大越穩定

六、教學效果預估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不僅可以解釋身邊的一些現象,瞭解到g的取值情況,知道用懸掛法來測量重心,能把物體抽象成一質點,這對於後面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並通過實驗探究的方法使學生了解到與穩定相關的因素。

重力説課稿5

本課的地位和作用

重力是北師大版物理第七章第三節的內容,也是本章的一個重點內容。重力是一種最常見的力,它在力學學習中有廣泛的應用,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於基礎的地位。

教學目標

根據重力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應達到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道什麼叫重力,瞭解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會用公式G=g計算重力或質量

(3)理解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3.教學重點和難點由於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是通過實驗來研究的,其研究問題的'方法對今後進一步學習有指導意義,所以列為本課的教學重點;能運用重力計算公式解決相關問題及時重點又是難點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選用

根據本節課的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引導發現法、直觀演示法和講解法。 引導發現法屬於啟發式教學,本課將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和發現物理規律。直觀演示法就是通過插圖、演示實驗、多媒體等直觀教學手段,使物理情景具體化、形象化,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知識由具體感知向抽象思維的轉化。這兩種教學方法配合使用,再加上精確的講解,嚴密的推理,將達到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

學法指導要點

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法指導是當前教學方法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本節課重點是指導學生如何主動去觀察思考、動手實驗,初步掌握研究常見力的方法。通過實例分析,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程序設計

由於八年級學生是第一次利用力的基礎知識來研究常見力的,所以本節課將根據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按照教材的編排,設計如下的教學程序:

(一)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首先以提問的方式複習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力的測量工具,為學習本節新課做好必要的知識準備。 然後利用媒體展示圖片,引入新課由於學生在國小時就知道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們對這幅圖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水從高處向低處流、蘋果或衣服上的水滴降落地面是由於地球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利用這幾幅插圖引入新課很自然。

(二)新課教學分析

1.什麼叫重力 引入新課後指導學生閲讀課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產生的原因和施力物體,使學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提高自學能力。

2.重力的大小這個內容在本章第二節的力的測量實驗中已經探究過,現改為學生總結實驗。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對實驗信息的收集及分析處理,從而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通過歸納總結出重力計算公式,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運用。分析例題,書寫演算過程,同時強調解題時應注意的問題,最後讓學生練習,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重力的方向 這也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內容。教學時先做演示實驗 ,讓學生觀察粉筆由靜止開始自由下落的方向以及懸掛物體靜止時細線的方向。通過交流討論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掌握重錘線的應用。4.重力的作用點——重心這個內容比較抽象,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這個物理模型,(圖片展示)重心在的位置不僅跟物體的形狀有關,而且還跟材料是否均勻有關。向學生出示圓形薄板和方形薄板等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的物體,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幾何中心上(演示),作出重力的示意圖。通過這樣的教學處理,學生便對重心的概念有了一個具體的感知,知道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個點上;利用這個重心的平衡特點,(演示找粉筆重心)還能找出材料不均勻或形狀不規則的物體的重心。

5.課堂小結通過課堂小結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做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的整體印象。

(三)課堂檢測與評價 通過課堂練習對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檢測,既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還可以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在對問題分析、解決,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重力説課稿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七章第三節的教學內容,“重力”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力,重力的知識對學習壓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識的學習非常重要,又是學習壓強、功的基礎。“重力”是“力學”中的基礎,在力學學習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本節課由“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來”四部分內容構成,分別從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兩條線來認識重力。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

2、教材處理

在授課中本人認為把“重力的由來”由最後學習內容調整為首先進行學習再學習重力的概念比較符合知識的認知邏輯順序。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正處於青春期,具有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學生對重力的現象比較熟悉,有一定的認識基礎。農場孩子,純樸上進,通過半年的物理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他們缺乏一定的探索問題的能力。

根據20xx版物理課程標準對重力學習要求,學生的情況以及教學內容我確定本節的教學目標為: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重力是因萬有引力而產生的。

2、瞭解重力的作用效果,會由質量計算重力大小。

3、認識重力的方向,理解“重心”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

1、瞭解牛頓關於“地球吸引月球”的理論思想,知道萬有引力的存在。

2、通過實驗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係”認識並掌握求重力的公式。

3、通過“重錘實驗”“找重心實驗”理解並感受重力的方向與作用點---重心。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實驗認識“質量”與“重力”關係。

2、通過對重力產生的原因的探究,瞭解牛頓的貢獻,激發學生向科學家學習的意識,樹立探索太空奧祕的理想和信念。

根據教學目標和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為:

重點:掌握重力的“三要素”;能進行重力大小的計算。

難點:重力的方向;重心的含義。 為更好完成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

採用直觀演示法、引導發現法、讀書自學和講解法等,多種方法配合使用,運用多媒體直觀展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加上教師講解,將達到“教”與“學”的優化組合。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1、選擇教具依據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物理課程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學用具及設備選取得當有利於使教學過程從抽象到形象。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質量的關係。還能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從而達到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為此,我選擇以下的教具及設備:

2、教具:下落物體視頻、多媒體課件、鐵架台、彈簧測力計、重錘線、鈎碼、三角板、座標紙、鉛筆、細線、橡皮

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採取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我設計以下教學過程: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教學

1、導學內容:

播放視頻: 石往山下滾,水往低處流,雨從空中下落,月球圍繞地球轉,拋物下落。演示繫繩橡皮圓周運動,撒手後運動情況。

問題:以上現象發生的原因是什麼?什麼是萬有引力?誰發現萬有引

力?什麼是重力,用什麼表示?物體只要在什麼附近就會受到重力?

2、學生活動:

學生觀看視頻,引發思考;閲讀教材,p9導讀與p12重力由來,回答問題。

3、設計意圖:

從生活情境中尋求規律,形成理論,樹立探索太空的理想,激發向科學家學習意識,讓學生自然進入課題。

(二)實驗探究,尋求規律

1、導學內容:

托起不同的鈎碼,感受它對手的壓力,提出問題,猜想質量與重力之間有何聯繫?分組實驗,用測力計和鈎碼探究質量與重力之間遵循什麼規律,總結結論。設計,填寫表格。

以m為橫軸,G為縱軸建立平面直角座標系,描點繪圖像,計算G/m,小結g=9.8N/kg.總結重力公式。

2、學生活動:

學生感受後回答,質量大的鈎碼對手的壓力越大,説明重力越大。學生分組實驗,利用測力計測量相應鈎碼重力,利用直尺鉛筆描點、作圖,分析規律;填入表格並計算比值,總結G = mg 。(一次函數類型)

3、設計意圖:

通過實踐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學生學會正確的探究規律、方法、步驟和基本操作思想,引導學生建立理論來源於實踐,規律就在身邊的認識,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分析歸納,理解應用

1、導學內容:

P11,先閲讀後例題解析,分析小結整理過程;重力的方向;解決用什麼工具確定豎直向下的方向?平面是否水平?我國與美國重力的方向是同向嗎?有何規律?p12,重心,質量分佈均勻,形狀規則物體重心在哪裏?

2、學生活動:

學生即時解答例題,板書解析;學生閲讀重力方向與重心部分內容,回答問題,學生小組討論重力的方向應用及規律。學生尋找規則物體重心。

3、設計意圖:

熟悉公式,規範解題步驟;理解力與重力關係,掌握重力三要素;提高學生閲讀學習能力,體驗物理來源於生活,從物理走向社會。

(四)課堂訓練 鞏固新知

1、下列分析哪些是正確的?

A.物體被拋出後總要落到地面,是重力作用的結果

B.籃球拍到地板上有彈起,是重力作用的結果

C.地球上各地的重力方向都是相同的,均指向地心

D.宇宙飛船離開地球很遠後,可認為不受地球的'重力了。

2、關於物體重心,下述正確的是?

A.物體上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都作用在物體的重心上

B.一個均勻鐵環,它沒有重心

C.籃球打足氣後,它的重心也在球心處

D.向一個杯子中慢慢地加水,杯子和水的重心會越來越高。

3、某同學用彈簧秤稱一盒牛奶,示數如圖,則這盒牛奶

的質量有多大?(g=10N/kg)

4、某同學的“體重”(質量)為50kg,則他的重力是多少牛頓?當他乘坐飛船,離地球較遠時,質量是多少千克?(地面附近g=10N/kg)

設計意圖:檢測從基礎鞏固、能力提高、發展思維三個層次對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強化訓練。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五)課堂小結 感悟新知

關於重力

(一)重力產生的原因——萬有引力

(二)重力大小G=mg,g=10N/kg

(三)重力的方向和作用點:方向豎直向下,作用點是重心

設計意圖:讓學生談收穫,通過課堂小結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做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的整體印象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情況,教師根據情況再進行小結。

(六)課下作業 鞏固昇華:

p14,動手動腦學物理 1----5.

設計意圖:1-3題考查重力公式的應用,訓練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注意公式、運算過程和結果的規範與準確。4、5題考查學生是否知道重力的方向總是豎

設計意圖:簡明扼要呈現本節課重點內容,便於學生系統掌握本節知識。

重力説課稿7

説課時間:XXXX-X-X

説課人: XXX

各位評委早上好!我説課的課題是《重力》,原標題是《重力的示意圖》。我計劃將本節課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講力的作用效果,三要素,示意圖。第二課時講重力。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重力》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1.首先是教材的作用和地位。《重力》是(蘇科版)八年級物理第八章第二節的教學內容,在學習重力力之前,已經學習了力的概念,測量等,本節課再學習常見的,具體的一種力——重力,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重力”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力,在力學學習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如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於基礎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一節課

2.教學目標

根據重力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應達到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重力是由於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瞭解重心。

②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會用公式G=mg計算重力或質量。

③理解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參與探究活動,學習擬定簡單的科學計劃,能收集實驗信息。

②通過分析實驗數據,學習信息處理的方法,有初步的信息處理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觀察和實驗,使學生樹立以觀察和實驗的方法來研究物理問題的思想,使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原理。

3.教學重點和難點

由於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是通過實驗來研究的,其研究問題的方法對今後進一步學習有指導意義,所以列為本課的教學重點;而知識的應用——重垂線,則為本課的教學難點,這是因為對剛開始學習力學知識的八年級學生來説,缺乏理論聯繫實際的經驗。

二、説教法

根據本節課感性材料豐富的教材特點和八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引導發現法、直觀演示法和講解法。

引導發現法屬於啟發式教學,本課將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和發現物理規律。直觀演示法就是通過插圖、實驗、多媒體等直觀教學手段,使物理情景具體化、形象化,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知識由具體感知向抽象思維的轉化。這兩種教學方法配合使用,再加上精確的講解,嚴密的推理,力求達到“教”與“學”的優化組合。 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符合素質教育對學生的要求。

三、説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法指導是當前教學方法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要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注意學法的指導。根據本節的內容特徵,我主要是指導學生如何主動去觀察思考、動手實驗、初步掌握研究常見力的學習方法。

 四、説教具及設備

1、選擇教具依據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豐富的教學用具及設備選取得當有利於提高訓練的密度及廣度,能使教學過程從抽象到形象。進行課堂演示實驗並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提供了大量的教學信息,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質量的關係。還能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為此,我選擇以下的教具及設備:

2、教具:彈簧測力計、鈎碼、圖片等一些器材。

設備:多媒體

五、説教學過程

由於八年級學生是第一次利用力的基礎知識來研究常見的力,所以本節課將根據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按照教材的編排,設計如下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3分鐘)

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牛頓在蘋果樹下思考,蘋果下落)普通的現象,偉大的問題,(飛流直下的瀑布、高台跳水的運動員、踢出去的足球落向地面等)。教師接着問:產生這種現象是由於什麼原因呢?(引入新課,板書課題。)由於學生在國小自然課上已有物體受地球吸引的認識,學生會比較容易説出吸引等詞。

(這樣引入可以激發學生想要學習重力的願望)

(二)新課教學

1、什麼是“重力”(5分鐘)

進一步從力的作用效果啟發引導學生分析現象產生的原因,蘋果向下落?蘋果的運動狀態改變了沒有?改變了?為什麼?受力了。所受的力是誰給的?地球。地球對他附近的物體由於吸引的作用而產生的力。總結得出重力的概念: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重力。(因為插圖直觀、形象,容易調動學生的興趣。)學生知道了重力的概念後教師接着讓學生充分例舉他們熟悉的重力現象,使他們意識到地球周圍的一切物體時時刻刻都受到重力的作用。接着以下落的蘋果為例,分析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及重力的三要素。並按重力的方向、大小、作用點的順序組織教學。

2、重力的“方向”(8分鐘)

這也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內容。教學時先做演示實驗 ,用細線把物體懸掛起來,靜止時讓學生觀察線的方向是豎直方向。然後剪斷細線,同時讓學生觀察:物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什麼方向下落?這樣又一次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為了讓學生正確理解“豎直向下”,避免與“垂直向下”相混淆,我做如下的演示:把一小球用細線懸掛在水平放置的鐵架台上,觀察細線的方向。然後再把鐵架台底座一側抬起(模擬在不平地面的情況),在抬起過程中再次觀察細線的方向。提出問題:兩種情況下觀察的方向是否一致?與當地地面情況是否有關?是否與當地地面一定垂直?學生經過分析得出:重力方向不一定始終垂直於地面,教師這時可指出:但它垂直於水平面,我們觀察到的這個方向與重力的方向是一致的,稱為“豎直向下”

對於重力方向的應用這部分內容,由於學生缺乏這方面的感性認識,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學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重垂線在生活中的應用,增強感性認識。再讓一位學生利用重垂線進行操作,檢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其他同學分析其工作原理。循序漸進學生易於理解。

3、重力的“大小”(10分鐘)

這部分內容我想設計為學生探究性實驗。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是使學生有機會參與課堂教學,自主地進行物理規律的探索,體現自主性原則;二是再次練習使用彈簧秤測量力的大小,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引導學生體會探究性實驗的過程: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實驗論證,得出結論。

本節課中讓學生用彈簧測力計測量不同數量鈎碼的`重力,並把數據記錄下表,由學生分析數據、總結實驗結果。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對實驗信息的收集及用比值分析處理數據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學生實驗將數據填入書上的表格中,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質量增大幾倍,重力也相應增大了近似的倍數,即(結論):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

比值約是9.8N/Kg,是個定值,用g表示,在粗略計算時,也可取10N/Kg,接着介紹g的值讀法和含義後指出用G表示重力,m表示質量嘗試讓學生按數學關係寫出物理公式表達形式。在得出公式後進行運用:分析例題,書寫演算過程,同時強調解題時應注意的問題(只有m的單位用千克時,計算出的重力G的單位才是N ),培養學生利用重力

公式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介紹:在同一地點g是恆量,如果位置改變,g就不是一個定值了。

4、重力的作用點——“重心 ”(5分鐘)

教材對“重心”的概念沒有涉及,但生活中很多現象都可以用重心的知識來解釋。因此,在瞭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後,可適當補充重心的知識。這個內容比較抽象,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這個物理模型,可通過用手托住一把尺子的小實驗引入重心的概念:重心是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同時告知學生當尺子平衡時的重心就在手指的上方。重心在的位置不僅跟物體的形狀有關,而且還跟材料是否均勻有關。向學生出示圓形薄板和方形薄板等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的物體,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幾何中心上(演示)。通過這樣的教學處理,學生便對重心的概念有了一個具體的感知,知道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個點上。利用這個重心的平衡特點,還能找出材料不均勻或形狀不規則的物體的重心,至於如何找出不規則物體的重心,在這不做細講。個別基礎好或感興趣的同學可介紹他們通過課後思考題進行探究瞭解。

6、課堂小結(學生説説本節課的收穫)(2分鐘)

通過課堂小結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做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的整體印象。

7、課堂檢測與評價(4分鐘)

(通過課堂練習對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檢測,既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還可以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在對問題分析、解決,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最後以一個話題討論:“假如沒有重力,世界將是什麼景象?”結束。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他們的思維。(3分鐘)

8、板書設計

第三節 重 力

一、重力的概念:

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重力。(G)

二、重力的三要素

方向:豎直向下

大小:G=mg

作用點:重心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個構想,不足之處還請大家多多指點!

重力説課稿8

在物理學中,用天平稱得的是物體的質量,用彈簧秤稱得的是物體所受的重力。用天平和彈簧秤之所以能測出不同的物理量──質量與重力,這是由它們的結構與工作原理決定的。

我們使用的一般天平,是根據等臂槓桿的原理製成的。設天平的臂長為l,被測物體所受重力為G1,砝碼所受重力為G2。根據槓桿平衡條件,當天平平衡時,我們得到

G1·l=G2·l,即G1=G2。

所以,當天平平衡時,物體所受重力與砝碼所受重力相等。由於天平的尺寸與地球相比較是很小的,可以認為被測物體和砝碼均處於地球上的同一地點。設該處的重力加速度為g,則有G1=m1g,G2=m2g;由於G1=G2,所以m1g=m2g,所以m1=m2。以上就是用天平稱質量的原理。

這就是説,一個物體無論放在地球的任何地方,當用天平來稱量時,物體的質量總是等於與它相平衡的砝碼的質量。在其他天體上,用天平也可以稱物體的質量。

物體所受的重力可以用彈簧秤直接測出。由於彈簧秤中彈簧的伸長與作用力大小成正比,所以我們從彈簧秤刻度的指示數值就可以直接讀出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

質量和重力是兩個不同的物理量。在地球的任何地點,一個物體的質量不會產生變化,把這個物體帶到月球上,用天平稱量時,其質量數值仍然等於在地球上所測得的數值。而物體所受的重力由於地球上不同地點的重力加速度的差異,在不同的地點會有不同的數值。由於月球的質量比地球的質量小,所以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弱,月球上的重力加速度數值大約只有地球重力加速度數值的1/6,所以在月球上用彈簧秤測得的'重力也只是在地球上測得的數值的1/6。

一、教材分析

1.本課的地位和作用

重力是北師大版物理第七章第三節的內容,也是本章的一個重點內容。重力是一種最常見的力,它在力學學習中有廣泛的應用,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於基礎的地位。2.教學目標

根據重力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應達到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道什麼叫重力,瞭解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會用公式G=mg計算重力或質量。

(3)理解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3.教學重點和難點

由於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都是通過實驗來研究的,其研究問題的方法對今後進一步學習有指導意義,所以列為本課的教學重點;能運用重力計算公式解決相關問題及時重點又是難點。

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選用

根據本節課的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引導發現法、直觀演示法和講解法。

引導發現法屬於啟發式教學,本課將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和發現物理規律。直觀演示法就是通過插圖、演示實驗、多媒體等直觀教學手段,使物理情景具體化、形象化,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知識由具體感知向抽象思維的轉化。這兩種教學方法配合使用,再加上精確的講解,嚴密的推理,將達到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

三、學法指導要點

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法指導是當前教學方法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本節課重點是指導學生如何主動去觀察思考、動手實驗,初步掌握研究常見力的方法。通過實例分析,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重力説課稿9

我説課的題目《重力》,是新人教版的八年級物理下冊第七章第三節的內容,下面我從教材與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這六個方面來説這節課。

1、教材、學情分析

重力”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力,重力的知識對之後學習壓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識的學習時非常重要,同時又是學習壓強、功的基礎。“重力”是“力學”中的基礎,在力學學習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本節課由“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來”四部分內容構成,分別從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兩個方面來認識重力。

在授課中本人根據學生的思維邏輯,把“重力的由來”由最後學習內容調整為首先進行學習再學習重力的概念比較符合學生的邏輯思維。

八年級學生正處於青春期,具有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但對於重力的現象較為生疏。鄉村孩子,大多基礎較差,通過半年的'物理學習,雖然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他們缺乏一定的探索問題的能力。根據學生的情況,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當然在課堂上還需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後,讓學生體會和認識到重力的存在及有其產生的效果。

2、重點、難點

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在本節課中最擔心學生難已掌握下列兩個問題:

1、掌握重力的“三要素”;能進行重力大小的計算。

2、運用重力計算公式來解決相關問題。

因此我把這兩個問題作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三、教學目標

根據重點難點我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重力的作用效果,會由質量計算重力大小。

2、認識重力的方向,理解“重心”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

1、瞭解牛頓關於“萬有引力”的理論思想,知道萬有引力的存在。

2、通過實驗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係”認識並掌握求重力的公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重力產生的原因的探究,瞭解牛頓的貢獻,激發學生向科學家學習的意識,樹立探索太空奧祕的理想和信念。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

採用直觀演示法、引導發現法和講解法等,多種方法配合使用,運用多媒體直觀展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加上教師講解,將達到“教”與“學”的優化組合。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1、選擇教具依據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課程,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用具及設備選取得當有利於使教學過程從抽象到形象。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質量的關係。

為此,我選擇以下的教具及設備:

2、教具:多媒體課件、鐵架台、彈簧測力計、重錘線、鈎碼、三角板、鉛筆、細線、橡皮

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採取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我設計以下教學過程: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教學

1、重力

播放PPT,觀察圖片:建在斜坡上的房子、比薩斜塔等,通過觀察圖片來發現問題,然後聯繫生活中的物體下落,扔東西時,物體的下落軌跡等,通過以上現象讓學生思考相關問題,同時讓學生閲讀教材,p9導讀與p12重力由來,回答問題。主要是讓學生從生活情境中尋求規律,形成理論,樹立探索太空的理想,激發向科學家學習意識,讓學生自然進入課題。

(二)實驗探究,尋求規律

1、重力的大小

生活中我們提起不同的物體用的力也不相同由此並根據科學實驗探究方法提出問題,猜想質量與重力之間有何聯繫?分組實驗,用測力計和鈎碼探究質量與重力之間遵循什麼規律,總結結論。設計,填寫書中表格。

根據表格數據以m為橫軸,G為縱軸建立平面直角座標系,描點繪圖像,計算G/m,小結g=9.8N/kg.總結重力公式。通過實踐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學生學會正確的探究規律、方法、步驟和基本操作思想,引導學生建立理論來源於實踐,規律就在身邊的認識,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分析歸納,理解應用

1、重力的方向、重心

P11,先閲讀,分析總結;重力的方向是如何的?並引導學生去發現,“豎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區別,同時聯繫生活中一些物體下落的軌跡來加以鞏固。再進一步由力的三要素引出重力的作用點——重心。要求學生掌握規則物體和不規則物體的重心的確定方法。

通過以上教學讓學生掌握重力三要素;提高學生閲讀學習能力,體驗物理來源於生活,從物理走向社會。

(4)課堂小結 感悟新知

關於重力

(1)重力產生的原因——萬有引力

(2)重力大小G=mg,g=10N/kg

(3)重力的方向和作用點:方向豎直向下,作用點是重心

(五)課堂訓練 鞏固新知

通過課堂練習讓學生運用重力計算公式來解決相關問題。

(6)課下作業 鞏固昇華:

p14,動手動腦學物理 1----5.

設計意圖:1-3題考查重力公式的應用,訓練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注意公式、運算過程和結果的規範與準確。4、5題考查學生是否知道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重力説課稿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知道重力是如何產生的、

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線的應用、

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關係、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演示實驗及航天資料片探究萬有引力的存在、

通過學生探究實驗得出影響重力的因素、

通過“物理模型”“實驗分析”強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實驗、觀看航天資料片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慾及探求科學知識的興趣、

培養學生交流意識與團隊協作精神、

教學重點:重力的概念、重力與質量的關係、重力的方向、

教學難點重力與質量的關係、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

學用具:彈簧測力計、鈎碼、重垂線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在地球上,一切物體失去了支持,都要落向地面(地球)原因是物體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如:河裏的水總是從高處流向低處;蘋果落地等。

二、新課教學

1、重力的產生

教師:地球對地面附近物體的吸引力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體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體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教師: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對物體的吸引作用。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體。例如,蘋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蘋果。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2、重力的方向

教師:重力是一種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點三個要素,重力也有三要素。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體自由落向地面時的方向,這個方向是豎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

重力的方向可用來檢查房屋的牆壁是否豎直。我們常看到建築工人用一根重垂線檢查牆壁就是應用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這個道理。測繪人員用的水平儀下懸着重垂線,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來測定儀器是否水平。你有興趣的話,可以採用這類方法檢查家中的電冰箱放置的.是否水平。

3、重力的大小

(1)、實驗:兩個鈎碼的大小、形狀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們的質量都是50克。我們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它們的重力。把物體掛在彈簧測力計下,當物體靜止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就等於物體受到的重力。

(教師演示)

這兩個破碼的重力都是0、5牛頓。質量相等的物體,它們的重力大小也相等。

(2)、學生實驗:用彈簧測力計測量質量分別為”100克、200克和300克的物體的重力,將測量結果填在課本的表格內。

(學生操作)

(3)、物體的重力跟質量成正比

教師:從實驗數據可知,物體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

(4).g的值

實驗數據中重力和質量的比值大約是10牛/千克。精確的測量結果表明,重力和質量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這個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粗略計算,g可取10牛/千克。

(5)、G=mg

如果用G表示物體的重力,m表示物體的質量,g表示物體的重力和質量的比值,那麼重力和質量的關係可以用公式G—mg表示。使用這個公式時,質量m用於克作單位,重力G用牛頓作單位,g=9、8牛/千克。

4、重心

教師: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份。但是,對於整個物體,重力作用的表現就好象它作用在物體的一個點上,這個點叫做物體的重心。粗細均勻的同材料的棒,它的重心在中點;圓球的重心在球心;正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它的對角線的交點。

三、小結:

四、佈置作業:課後“動手動腦學物理”

板書設計:

第一節重力

一、概念: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二、三要素:大小:G=mg

方向:堅直向下

作用點:質量均勻形狀規則的物體在它的幾何中心

三、應用:重垂線、水平儀

重力説課稿11

一、説教材:

説教材地位:

本節課是講述有關力的基本知識,理解重力產生、大小、方向,物體的重心與哪些因素有關,會畫出力的圖示。本節課具有預備性,基礎性,與國中學過的力學知識銜接密切,教學中應適當複習國中學過的力學知識,以便把初高中的台階儘量鋪得平緩些。

説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會用力的圖示和示意圖來描述力

知道重力的概念及其測量,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其應用

知道重心與穩定的關係

過程方法

用簡單材料探究不規則物體的重心位置

使學生積極參與探究重力概念的建立過程,瞭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認識物理實驗的作用

通過“重心”概念的引入滲透“等效代換”的物理學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各種力現象的奇妙,保持對力現象的探索熱情。體會各種力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

觀察和了解重力的有趣現象,感受自然界的奧祕,發展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説重點難點:

1.“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過程

2.“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和g值有關”,g值恆定是有條件的。

3.“重心”的概念是本節的難點。“重心”是為了研究問題方便而引入的,它是物體每一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點,而力的合成以後才學到。

二、説學情、活動:

説學情:

經過國中兩年的學習,國中已粗略學習了力的知識:

1、“力的描述”

2、重力的三要素

説活動:

通過讓學生畫力的圖示、找一薄紙片的重心、用實驗懸掛法找薄紙片的重心。

三、説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課件展示:熟了的蘋果總是向地面下落;衣服上的水總是落到地面上;一切物體在失去支持的時候都要向地面降落,這是因為地球對它周圍的物體有引力,能把它們拉向地面.引起學生對力現象的'興趣。

演示實驗:繩使鈎碼上升,磁鐵吸引鐵塊,手推粉筆盒,不倒翁。

生活中到處是力的現象,請同學舉例説明:

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將學習力的現象,感受一下力的有趣現象,感受下大自然的奧祕,首先了解一下重力

講授新課:

1、[提出問題]

國中我們就初步學習過力了,那什麼是力呢?力有什麼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是什麼?

(設計意圖:引出力的性質(物質性、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A使物體發生形變、B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學會力和圖示。)

2、[學生活動]請各小組推薦一同學上黑板來做有關力的圖示的題目。

説明:不要忘了定標度,力的圖示要正確反映力的三要素

(設計意圖:體現新課程對學生主體性的要求,增強學生的參與性)

3、[引出問題]

我們每天都要運動,有時做操,有時跑步,有時走路,無論我們怎麼用力跳

躍,最後都會落回地面,為什麼?平常留意會注意到地球上的一切物體,在失去支持時最終會落下來,為什麼呢?一般上我們近似認為地球是圓的,海水為什麼不會灑向天空?

(設計意圖:創設一些物理情景,引入這些力現象與重力有關,接下來要研究重力。)

4、[複習提問與學生活動]

問:重力是什麼樣的力呢?

答:重力是地球上或附近的物體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課件展示)

問:重力的大小是多少?

答:學生討論,歸納並總結:

重力的大小可以利用二力平衡,用彈簧秤測量,也可以用G=mg求解

教師説明:因為公式中的g的大小與緯度、高度有關,所以同樣一個物體受重力的大小在地球的不同地方是不同。(課件展示)

問:物重跟質量有什麼關係?(課件展示)

問:你知道重力的方向怎樣?請舉實例作為你的依據。

答:物體自由下落時,落向地面的物體總是豎直向下。

懸掛物體的繩子靜止時總是豎直下垂的。(課件展示)

學生討論,歸納並總結:

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注意不是垂直向下。

教師演示:演示生活中應用到重力豎直向下的例子:

一、重力方向應用一:用鉛垂線檢查牆面是否豎直

二、重力方向應用二 :用水平儀檢查桌面是否水平

問:重力的作用點在哪裏?

教師説明:物體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當研究重力對一物體的作用效果時,也可以把物體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作用到一點上,這個點就是重力的作用點,也叫做物體的重心。任何物體都有重心,且只有一重心。類比質點,這也是種等效法,重心也是種理想化模型。(課件展示)

問:如何找物體重心呢?

教師説明:

粗細均勻的棒的重心在它的中點

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兩條對角線的交點。

球的重心在球心

質量均勻、外形規則的唱片的重心在它的圓心上.(課件展示)

説明:質量分佈均勻的物體,重心的位置只跟物體的形狀有關;如果物體的形狀是中心對稱的,對稱中心就是物體的重心。質量分佈不均勻的物體,重心的位置除了跟物體的形狀有關外,還跟物體的質量的分佈情況有關;重心的分佈有可能在物體上,也有可能在物體外。

舉例説明如空木桶、光盤、運動員在跳高時採用的跨越式、背越式時的重心位置。

問: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找形狀不規則,質量不均勻的物體的重心?

可以用懸掛法,或通過複雜的數學運算得出用ppt課件演示:

指出一般只有薄板狀物體才能用懸掛法測量出物體的重心。

[學生活動]

用手指把塊硬紙板穩穩頂起,則手指所在處就是紙板的重心。

演示實驗:把粉筆盒繞其一條稜翻轉,直到倒下。

學生歸納總結得出:

重心的高低會影響物體的穩定。重心越低,物體越穩定。

舉例:走鋼絲的雜技演員,賽車等。

實際上物體的穩定除了跟重心有關外,還跟支持面有關。

不倒翁是什麼原理呢?

想想議議:(課件展示)

我們站在地面上,腳朝下,站得很穩.但地球是球形的,在我們“腳下”的阿根廷人,好像是腳朝上的,他們為什麼也站得很穩呢?

(設計意圖:重力的大小、方向採用複習的方式、主要説明重心的位置用重心的應用、多舉些與重心應用有關的例子,引起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討論交流。)

課堂小結:(也是板書設計)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物體間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作用效果:

A、使物體發生形變

B、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即速度大小、運動方向

3、力的圖示: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來表示力

二、重力

1、重力的產生:

2、重力的三要素:

三、重心與穩定

重心的高低會影響物體的穩定。重心越低,物體越穩定

佈置作業:作業紙(交)------教材P62的1、2、6

導學大課堂的本節的習題

重力説課稿12

【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共同必修模塊“物理2”中的二級主題“機械能與能源”的內容標準中涉及本節內容的條目是:“理解重力勢能,知道重力勢能的變化與重力做功的關係”,該條目要求學生理解什麼是重力勢能,並能從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出發,理解重力勢能的變化與重力做功之間的關係,同時在高中物理學習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勢能有:重力勢能、電勢能、分子勢能,重力勢能的學習對以後相關概念的學習至關重要。

“勢能的改變”是下節“能量守恆定律”的知識基礎,是本章的一個重要知識點。本節進述重力勢能及其相對性,重力勢能的變化以及與重力做功的關係,為下節講機械能守恆定律做好準備。

【學生分析】

1.高一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是:開始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但思維還常常與感性經驗直接相聯繫,仍需具體形象的圖片畫面來支持。

2.學生在國中時已接觸過重力勢能的概念,在高中階段要定量的學習重力勢能。

3.學生已學習了功的概念和計算方法。通過重力做功的計算來判斷重力勢能的變化,通過彈性力做功來判斷彈性勢能的`變化。

【教學目標】

㈠知識與技能

1.理解重力勢能的概念,能用重力勢能的表達式計算重力勢能,知道重力勢能具有相對性、重力勢能的變化具有絕對性。

2.理解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關係,並能用這一結論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知道重力做功與運動路徑無關。

3.理解重力做功是物體重力勢能變化的量度。

4.知道彈性勢能的初步概念。

㈡過程與方法

1.經歷發散思維和理論探究歸納能力,培養邏輯思維的能力。

2.體會用“實驗法”和“理論推導”相互驗證研究問題的方法

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滲透從對生活中有關物理現象的觀察,得到物理結論的方法,激發和培養學生探索自然規律的興趣。

2.體驗科學不僅僅是認識自然,挑戰自然,更在於能動的改造自然。

【重點難點】

重點:重力勢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重力勢能改變的關係。

難點:重力勢能的相對性、重力勢能變化的絕對性、及WG=Ep1-Ep2 關係的得出及應用

【設計思想】

本節課的教學方法採用:理論探究法、實驗法、講授法、歸納法。

通過的雪崩及水庫等圖片引入新課,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重力勢能與高度和重力的關係,讓學生通過演示實驗,來學習體驗應用“控制變量法”與“比較法”定性研究;通過設計物理過程體會“理論探究法”定量研究。通過實例計算來認識重力勢能的相對性以及重力勢能變化的絕對性,從而突破教學難點。根據功和能的關係,推導重力做功跟重力勢能改變的關係,加深理解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

【教學流程】

1、 開始,播放圖片,創設物理問題情境。

導出概念:重力勢能Ep。時間5分鐘。

2、 教師引導,提出問題:Ep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師生交流互動,猜測,建立假設。

實驗定性檢驗,得出結論Ep與g 及h 有關。時間5分鐘。

3、 教師引導創設物理情景,學生思考,並從理論上定量推導Ep與g 及h的關係。時間5分鐘。

4、 教師創設實例,學生思考分析,教師輔導總結重力勢能的相對性及重力勢能變化的絕對性,及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關係。時間10分鐘。

5、 教師創設實例,師生共同分析得出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的特點。時間5分鐘。

6、 最後讓學生自主討論多米諾骨牌現象及斜拋物體運動中重力勢能的變化及重力做功及潮汐能三個問題,使學生能結合生活現象深化知識應用,提升分析處理問題能力。時間10分鐘。

7、 佈置作業.

【板書設計】

一、重力勢能 符號:Ep

概念:物體處於一定的高度而具有的能。


相對性:h為物體相對參考面的高度


系統性:是地球表面附近物體與地球間的相對位置決定的


【教學媒體及手段】

圖片

實驗

視頻

重力説課稿13

一、教材分析

《重力》是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力和機械》第二節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質量、力、二力平衡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力是一種最常見的力,也是本章的重點內容,它在力學學習中有廣泛的應用,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是以後學習壓強,浮力,功等知識的基礎,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正處於青春期,具有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我所任教的洋浦中學,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純樸上進,但對物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具有一定的侷限性,所以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通過一年多的物理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目標分析

基於以上教材和學情分析,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知道什麼叫重力,瞭解重力產生的原因,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錘線的應用,知道重心並會畫重力的示意圖,理解重力大小與質量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探究實驗得出重力大小與質量的關係,培養學生“猜想、設計、操作、分析論證”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樂於探究自然現象、物理規律的興趣,培養學生大膽猜想、敢於創新的精神,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與能力。

根據教學目標和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為:

重點: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係。

難點:重力的方向及重錘線的應用。

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多個鈎碼、細線、小重物、重錘線、橡皮泥,質量相等的鐵塊、鋁塊,刻度尺,斜面,光盤。

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我把教學過程設計成如下幾個環節:

四、教程分析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 引入新知(約5分鐘)

1、首先教師做演示實驗,然後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圖片,請同學們觀察並思考?從而使學生了解什麼是萬有引力,知道重力的概念及產生的原因。

(設計意圖:通過實例的引入,類比聯想,讓學生體驗物理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向學生展示生動活潑的物理天地,鼓勵學生要向牛頓那樣善於觀察生活、思考問題,將來能夠學有所成,喚起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第二個環節:合作學習,探究新知(約22分鐘)

2、 重力的大小(重量)

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用彈簧測力計來測量,教師演示測重力的方法。

(1)提出問題:重力的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

(2)科學猜想: 針對問題,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大膽猜想,學生可能猜想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形狀、體積(大小)、密度(材料)、質量有關。

(3)設計實驗、驗證猜想:

請學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事實支持自己的猜想,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控制變量法,藉助手中的器材分組探究自己的猜想是否科學合理。然後各組彙報探究成果,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從而得出重力的大小與質量有關。

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實驗器材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係。

用彈簧測力計分別測出質量為50克數量不同的鈎碼的重力,並把結果記錄在書中的表格內,然後引導學生以質量為橫座標,重力為縱座標作出重力與質量的關係圖象,並算出每次測得的重力與質量的比值。

(4)分析論證: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在誤差允許的範圍內,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個定值用g來表示,約為9.8牛/千克,在粗略計算時,可取g=10牛/千克,由此得出G=mg這個計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大膽猜想、合作探究,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數學圖像來解決物理問題,使學生更直觀更形象地感知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係,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體現了學生才是學習的真正主人這一基本理念。)

3、重力的方向

這是本節課的難點。教師演示實驗:物體自由下落,用細線把小重物懸掛起來,靜止時讓學生觀察細線自由下垂的方向,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這個知識有一個重要的應用——重錘線,它是建築工人砌牆時用來校準牆壁是否豎直的。由於學生缺乏這方面的感性認識,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學時教師先根據教材插圖13.2-6進行講解,再讓每組學生利用重錘線進行操作,看教室的牆壁是否豎直,窗台、桌面是否水平,並分析其工作原理,從而得出重錘線其實是應用了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這一性質製成的。

學生常常把重力的方向誤認為跟接觸面垂直,為了糾正這種錯誤,教師做演示實驗,請學生觀察:分別懸掛在水平桌面和斜面上方的兩條重錘線方向是否相同?與水平桌面和斜面是否垂直?通過分析使學生明確,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而不是垂直向下的。

讓學生觀察“想想議議”中插圖 ,通過討論分析,使學生對重力的方向有進一步的瞭解。

(設計意圖: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這一部分的教學,遵循由易到難,層層深入的方法。重錘線是重力方向的重要應用,對它的學習,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力求突破難點。)

4、重力的作用點——重心

這個內容比較抽象,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這個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個小實驗:怎樣用一個手指把刻度尺托起來?告訴學生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分,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個點叫做物體的重心。再向學生説明重心的位置不僅跟物體的形狀有關,而且還和材料是否均勻有關。人在不同姿態時的重心位置不同,原因是人的幾何形狀改變了。

對於材料均勻形狀規則的物體,重心就是這一物體的幾何中心,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方形薄板、球、粗細均勻的棒等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的物體的'重心,並畫出重力的示意圖。同時向學生展示光盤,説明有的物體重心不在物體上。通過這樣的教學處理,學生便對重心有了一個具體的感知。

材料不均勻或形狀不規則的物體,重心位置的確定比較困難,利用懸掛法可以找出材料不均勻或形狀不規則的較薄物體的重心。

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介紹“不倒翁”“高空走鋼絲”“交通部門為何規定不允許運輸車輛超高”等利用重心的知識,體現了物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設計意圖:利用實驗幫助學生建立了“重心”這個較難理解的物理模型,並應用於實際,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

第三個環節:內化提高,實際應用(約10分鐘)

自我檢測從基礎鞏固、能力提高、發展思維三個層次對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強化訓練。(設計意圖: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第四個環節:感悟收穫、課堂小結(約2分鐘)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收穫到了什麼?有何感受?

(設計意圖:讓學生談收穫,反映的不僅有知識與技能的達成情況,還有過程的體驗、方法的獲得以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情況,教師根據情況再進行小結。)

第五個環節:佈置作業、鞏固昇華(約1分鐘)

A組:教材59頁,1、2、3、4題

B組:寫一篇科學小論文:如果失去了重力世界將會是什麼樣的?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鞏固提高,學會科學想象。符合新課標“不同的人在物理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基本理念。)

五、教法和學法分析

在以上的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啟發式教學,通過類比聯想、引導發現、直觀演示、學生動手操作探究,小組合作等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和發現物理規律。同時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使物理情景具體化、形象化、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到觀察和實驗等物理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在師生互動中讓每個學生都動口,動手,動腦,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好地促進學生實現本節課的目標。

六、評價分析:

本節課我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整合各種教學資源,採用適合我校學生的教學方式,注重科學探究,力求使學生的知識得到拓展,智力得到開發;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樹立學好物理的興趣和信心。但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學生的思維又常常受到課堂氣氛,突發事件的影響,所以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因勢利導,隨機應變,調整好教學環節,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佳狀態。

重力説課稿14

一、説教材

《重力勢能》選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四節。本節重點講述重力勢能及其相對性,重力勢能的變化及與重力做功的關係。這個關係學生往往難以理解,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實例,從能量角度分析,解開學生疑惑。這樣做也可以為後面講解機械能守恆定律做好準備。

二、説學情

學生在國中階段已經接觸過重力勢能的概念,高中階段要定量地學習重力勢能並體驗其建立過程。讓學生理解重力勢能的變化只與重力做功有關,理解在實際生活中重力勢能的改變,這對高一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由於高一學生認知能力不是很強,他們的思維開始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但思維還常常與感性經驗直接相聯繫,所以在理解上理性概念的建立過程仍然要通過具體形象圖片、視頻畫面來支持,所以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多引用事實來説明問題。

三、説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能説出什麼是重力勢能,能用公式表示重力勢能,知道影響重力勢能的因素。

(2)能用重力勢能的公式進行計算。【過程與方法】通過類比功的概念推導重力做功與路徑的關係。【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聯繫生活實際,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通過類比推導,形成嚴謹的物理思維。

四、教學重難點【重點】重力勢能的概念及其表達式。【難點】重力勢能的概念及其標矢性。

五、説教學方法

在教學活動中,良好的教學方法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本節課我採用了小組討論法、實驗法以及多媒體演示法等。

六、説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我採用的是情景導入,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出示三個情景:

1.打樁機的重錘從高處落下,把水泥樁打進地裏;

2.水力發電站的圖片。

3.20xx年9月21日上午,俄羅斯高加索北奧塞梯地區的一個村莊發生雪崩,造成至少100人失蹤。

讓學生從這情境中感受到重力勢能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同時讓學生感受到自然界藴含的巨大能量,是學生產生對自然的敬畏心理,同時引出本節新課——重力勢能。【設計意圖】通過這樣的導入,能夠幫助學生體會物理來源於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能夠幫助學生初步體會功與能的關係。

重力説課稿15

動能、重力勢能概念的建立是形成機械能概念的基礎,也是今後形成更完整能量概念的保證。本節內容“重力勢能”的學習也將為今後“電勢能”的學習打下基礎。教材提供了較多情景及5個問題來展開分析,着重解決了兩個問題,即如何定量描述重力勢能和重力做功與勢能變化的關係。從整體看本節內容以2課時教學最為適宜。第1課時以建立完整的重力勢能概念為重點,並初步建立彈性勢能概念,第2課時以探討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關係為重點,並進行必要的問題訓練。本課時重點就在於理解重力勢能的概念,而難點是對重力勢能的相對性的理解。

學生對重力勢能在國中已初步形成定性概念,知道重力勢能是物體舉高而具有的能,故本課引入要喚醒學生這些科學前概念,為定量認識重力勢能打好鋪墊。學生在前一節課“動能”學習中已體驗定量研究的一些方法,這也為本課的研究學習打下了基礎。但估計學生對“Ep=mgh”會進行公式化處理,出現只認公式不認理的現象,故引導學生對“Ep=mgh”中的“h”正確認識顯得尤為重要。高一學生的研究探索、質疑提問能力很薄弱,通過本課在培養策略要取得一點突破。

綜上所述,本課認知目標很明確:⑴從重力勢能的定量描述、單位、量性及它的相對性中理解重力勢能的概念,;⑵知道彈性勢能的定性描述。能力目標:⑴在小實驗設計研究中,初步會用控制變量法設計實驗。⑵在討論分析中激發質疑探究意識,提高質疑能力。情感目標:⑴小組合作學習中形成團結協作精神。⑵生活實驗中激發物理研究興趣。

為了完成上述的教學目標,本課教學設計以如下幾個環節展開:

1、創設情景,引入概念

展出三峽水庫大壩的模擬照片,教師以導遊身份進入情景,讓學生髮問,並啟發到水壩的作用是提高水位,使水具有重力勢能並引入課題,並由問題“建成後的.三峽水庫可藴含多少水的重力勢能?” 激發學生對重力勢能學習的迫切慾望。

通過圖片情景,培養學生提問能力,並從三峽大壩的氣勢中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學生交流中回憶國中所學重力勢能概念。

2、實驗研究,形成概念

將學生分成8個合作小組,猜想並用身邊的小物件設計實驗驗證重力勢能與哪些量有關(典型有:書落手上、筆穿紙巾),而後進行小組交流,體會物體質量越大、舉得越高,物體重力勢能越大;交流中可鼓勵學生互相質疑提問,並讓學生猜想Ep與m、h的定量關係,提出定量研究的實驗方案作為課外延伸課題。藉助教材第2問內容形成重力勢能定量描述:Ep=mgh。

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質疑能力、合作精神等培養目標在此環節中充分得以初步落實。

3、質疑討論,完善概念

提供情景,物體越高,重力勢能越大嗎?展開對Ep=mgh中“h”的大討論,總結重力勢能是對於某個參考面來説的。再討論△Ep=mgh中“h”含義。從中在學生互促學習中對重力勢能的相對性有真正地理解。

4、鞏固訓練,深化概念

⑴讓學生完成教材上“自主活動”,並增加求AB間重力勢能變化。

⑵如何測算未來三峽水庫重力勢能,提出要測算的物理量和測算模型。

5、由此及彼,自學概念

小結重力勢能概念形成過程,讓學生自學教材上“彈性勢能”,並提出自學中的問題,而後大家談在日常生活中彈性勢能的利用和其危害的防治。

6、作業佈置,由內到外

必做題:P/45:1、3、5 (鞏固重力勢能概念)

選做題:⑴主題研究:設計實驗定量研究重力勢能與物體質量和高度關係。⑵主題研究:查資料測算未來三峽水庫重力勢能。 (將課堂上未能充分研究的問題有效的向課外拓展,使課外學習很好地成為課內學習的延續)。

本課較多采用的是情景討論法,教師不是簡單的呈現問題讓學生解決,而是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在強烈內驅作用下進入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討論過程,使研究性學習方式滲透到學科課堂教學中,一節課上儘可能有實驗可操作、有問題可討論、有平台可交流。在該教法中,教師對學生討論過程的把握顯得尤為重要,對學生的問題、討論點的評價要及時,並能產生激勵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