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社戲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75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社戲説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社戲説課稿

社戲説課稿1

一、 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

《社戲》是國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就體裁而言,它屬於小説。就內容而言,它是以“社戲”這一江南水鄉文化活動為線索,表現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經歷。課文通過“我”和少年夥伴們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經歷,表現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和對故鄉的眷戀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體現了語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關係。因此教學本文除教會學生使用語文工具外,還有就是培育學生對課外生活的關注。

2、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關於課堂教學要“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和方法的綜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學目標擬定為:

知識目標: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瞭解故事情節。

能力目標:學生在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文中景物描寫對錶現主題的作用;體會小説通過刻畫人物形象表達主題的作用。

情感目標: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追憶及作者眷戀故鄉的情感。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文的景物描寫極具特色,作者運用多種感官,從視覺、聽覺、嗅覺等方面描繪景色,情景交融,充滿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並學會寫景的一些方法。同時,作為一篇小説,對課文進行人物形象的分析,同時總結出刻畫典型人物形象的一些方法。

二、 説教法:

為了較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依據新課程的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在教學中我採用了情境教學法、自主探究、互助合作學習法及多媒體教學法。為了使教學手段更直接,更形象,我製作了簡單的課件,增強課件的表達效果,在導入課文時,播放《童年》音樂,讓學生在情境中很快進入課堂,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解課文時,通過小組交流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有充分的時間和機

會通過合作思考討論等方法,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加深對一些寫作方法的認識。

三、 説學法:

“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魚”。語文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教授方法,只有在講讀課文過程中將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才會收到比較理想的效果。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總結一些寫作方法,使學生不再將寫作當做及其困難的事。

四、 説教學過程:

(1) 情境導入

(2) 理出課文情節,掌握文章詳略的安排方法。

(3) 討論賞析美句,理解環境描寫的方法及作用。

(4) 評人物,掌握刻畫典型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

(5) 課堂小結

(6) 佈置作業

社戲説課稿2

各位領導老師好!

非常感謝各位領導老師在這個暑熱難耐的時刻,親臨現場聽我説課,謝謝!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社戲》,本篇文章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6課,同時這又是魯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説。本單元課文的內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這體現了語文同社會文化生活的密切聯繫。課文以“社戲”這一江南水鄉文化活動為線索,表現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經歷。通過“我”和少年夥伴們夏夜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鄉文化生活經歷。

根據新《大綱》對閲讀和寫作的要求,我將本課教學目標擬訂如下:

知識目標:體會江南水鄉文化生活,適當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家鄉的文化習俗。

能力目標:(1)引導學生通過反覆的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2)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3)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材、敍事祥略得當的寫法;(4)學習通過語言、行動等來刻畫人物性格特徵的寫法。(5)揣摩文中景物描寫的方法。

情感目標: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幹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之間高尚純樸的友情,理解課文所表達的對勞動人民深厚真摯感情。

這篇文章主要是回憶美好的童年往事。本文的景物描寫、細緻逼真,充滿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所以我認為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是如何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又是如何情景交融的。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課文內容,我對教材進行了如下處理:

1、《社戲》雖然寫的是童年趣事,而且主人公的年齡與七年級學生大體相當,但畢竟年代久遠,對於當代少年,尤其是城市少年來説,是既熟悉又陌生,既親切又有隔膜,既容易理解,又會產生出許多奇怪的疑問來。江南水鄉的生活和生活在北方的我們本身就有地域差異,針對這種情況,我在選擇教法時,原則上精講、少講,放手讓學生去讀,去討論,去領悟。學生的閲讀興趣可能會只集中在故事情節上,而對優美的景物描寫、細膩的心理刻畫不會很在意。這正是需要教師精講的地方。教師要重視點撥,提供背景材料,點明要點所在。我認為教師的作用在於啟發學生思維,而不是交給學生一個答案。文學作品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對文學作品的欣賞也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不同的讀者從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學本課時,尤其在處理課後練習,不宜追求惟一的標準答案,要允許並且鼓勵學生提出質疑、發表見解。

2、不同時代的少年兒童有不同的興趣愛好,但他們純真的童心卻是相同並且相通的。因此,在閲讀時,採取聯想的方法會比較好一些。從《社戲》裏小夥伴們的所作所為,聯想到自己;如果身處其境,會不會也那樣做?在現實生活中,自己和朋友們是不是也做過類似或者更“淘氣”、更有意思的事,做這些事,表現了少年朋友們怎樣的態度和情感?其次,要學習發現問題,提出質疑。《社戲》裏的小朋友為什麼這樣而不那樣,怎樣去評説他們的行為,這些都是可以質疑的。不只要提出問題,還要有自己的見解。第三,要認真體會作品中的景物描寫和心理描寫,並學習這些表達方式。

以上是我對教材的理解,確立了本文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以及教法和學法。下面我來介紹我的教學環節。

本篇講讀兩課時完成教學。第一課時:1、情境導入快樂的童年常常是我們記憶中的珍寶,童年有外婆講不完的神話故事,童年有長大後再也吃不到的美味佳餚,童年更有情同手足、情深似海的小夥伴……每個人的童年都是一本品不夠的書。今天,讓我們一起尋覓迅哥兒童年的足跡,分享他在農家獲得的無限快樂。2、解決字詞障礙同學們打開教材第122頁讀一讀,寫一寫。我提前給同學佈置預習,要求學生首先從課文中勾畫出這些生字詞的出處,第一遍讀字音,讀準確,第二遍辨析字形,字義,然後再挑選出兩三個詞讓學生造句組話。3、理清文章脈絡,熟讀課文。(1)本篇主要敍寫什麼事件?(學生回答,教師明確:主要敍寫“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時,夜晚航船去趙莊看戲。)(2)依據故事的發展,本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各寫出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開頭到“卻全都嘲笑起來了”,寫小住平橋村的得到優待和一般樂事;第二部分,從“至於我在那裏所第一盼望的”到“各自回去了”,寫夜晚航船去趙莊看戲的全過程;第三部分,從“第二天”到篇末,寫看戲次日的情形。)4、分析課文引導學生分析第一部分明確“我”在平橋村得到的優待和樂事。(板書:平橋村是樂土)為什麼是樂土,讓學生讀文章第一部分,從文中找出來一是可以得到優待,二是免念古書,三是可以釣蝦、放牛。既然文章題目是社戲,那麼和第一部分平橋村的樂事有什麼關係呢?很顯然意在突出人物活動的環境,同時簡寫一些“趣事”,為下文祥寫“看戲”作鋪墊。引導學生分析第三部分(1)小説怎樣寫出看戲次日的情形?(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小説照應着昨晚的偷豆、吃豆和看戲,呼應第一部分寫的村民淳樸好客,寫出看戲次日的情形。“並沒有聽到什麼關係八公公鹽柴事件的糾葛”,照應昨晚吃豆後“所慮的”八公公發現用了他船上的鹽和柴“會罵的”;六一公公問“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照應昨晚“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裏又各偷了一大捧”;“我”吃了六一公公送給的豆,覺得“並沒有昨夜的豆那麼好”,“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照應昨夜的偷豆、吃豆和看戲。六一公公的.問“我”的話和送豆,呼應第一部分所寫村民淳樸好客。)

(2)這樣照應前文、呼應開頭結束全篇,具有什麼樣的表現作用?(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對兩位公公的照應前文偷豆的説明和描寫,表明了昨晚的偷豆、煮豆、吃豆並未引起糾葛,結果良好(板書:照應偷豆結果良好)。特別是呼應開頭部分的村民淳樸好客,描寫六一公公親熱地問“我”昨晚的戲、豆如何,高興地送給豆,更表現了村民的淳樸寬厚、熱情好客(板書:呼應好客更現樸厚)。對“我”的照應前文的描寫,則表明了昨晚的豆最好吃,戲最好看,至今不忘。這樣結束全篇,構成了作品綿密完整的結構,表現出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生活的美好,抒發了對平橋村的人物和生活的綿綿無盡的懷戀(板書:結構綿密完整小住生活美好懷戀綿綿無盡)。

總的來看,本篇詳寫去趙莊看戲的全過程,略寫小住平橋村的得到優待,一般樂事,和看戲次日的情形。詳寫的各個情節,讓人讀來如同身歷其境,親見其人,深受感染;略寫部分也多以簡約的筆墨體現出充分的表現力量,釣蝦、放牛就表現出農村生活的濃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簡短問話和送豆行動,更表現了鄉村老人的淳樸寬厚、熱情好客。這樣詳寫略寫相配合,既表現出小住農村的諸多樂趣和美好事物,又突出了重點,值得認真體會,學習。

我第二課時的教學重點是去看戲前的波折,航船趙莊途中的如畫景物和急切心情,看戲當中的心理和興趣描寫。教學過程如下:

1。由分析過的第一部分引到分析第二部分(板書:去趙莊看戲的全過程)。

2。引導學生分析第一層(板書:去趙莊看戲前的波折)。

(1)“就在我十一二歲時候的這一年,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一個“等”字,表現出“我”在平橋村一心盼望着趙莊演戲的日子。在這日子到來的時候,發生了什麼波折?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到了趙莊演戲的這一天,“在早上就叫不到”大船,“央人到鄰村去問,也沒有”;外祖母為此“很氣惱”,“絮叨起來”,母親只得一邊“寬慰”外祖母,一邊囑咐“急得要哭”的“我”,“説萬不能裝模作樣,怕又招外祖母生氣,又不準和別人一同去,説是怕外祖母要擔心”。沒有大船不能去看戲這一意外的波折,使得外祖母很氣惱,“我”更非常焦急(板書:無船前往看戲老少氣惱焦急)。

(2)在這嚴重的去看戲的波折之中,怎樣出現了轉機?解決了波折?

飯後,“看過戲的少年們也都聚攏來了,高高興興的來講戲”。“我”沒有看到戲,聽到別人講戲,心情更加沉重,這引起了小朋友們“歎息而且表同情”,雙喜“大悟似的提議”,“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麼”,“十幾個別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攛掇起來,説可以坐了這航船和我一同去”。兩個“大悟”,表現出小朋友們想出和“我”一同去看戲的辦法時,十分歡喜興奮,事情出現了轉機(板書:雙喜想到航船事情出現轉機)。外祖母擔心“都是孩子們,不可靠”,母親又顧慮讓白天全有工作的大人“熬夜”一同去看戲,“不合情理”,雖然有了航船,戲還是看不成。雙喜又看出底細來了,他勇敢地大聲説“我寫包票”,並且談出能寫包票的條件,他們也確實具備這種條件。於是外祖母和母親“都微笑了”,表示同意,於是“我們立刻一鬨的出了門”,“立刻”表現出急不可待的心情,“一鬨”,表現出出門時的滿心高興和一片歡騰的情景。不能去看戲的波折終於得到了解決(板書:雙喜勇打保票波折得到解決)。

3。引導學生分析第二層(板書:去看戲途中的情景)。

(1)“我”去看戲時的心情怎樣?出發的情景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在出門的時候,“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説不出的大”;因能去看戲而馬上變得心情暢快,渾身舒適,似乎都舒展到説不出的大了(板書:出發心暢體舒)。一出門,望見橋內的白篷的船,“大家跳下船”,“跳”字,表現出上船之快;上船後,雙喜、阿發拔篙,立即點船,年幼的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準備搖櫓,分工井然有序,操作熟練迅速;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已經“點開船”,“出了橋”,發船十分迅速(板書:發船迅速)。船出橋後,架起,搖動兩支櫓,在“説笑的”、“嚷的”聲音中,“夾着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船“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表現出一船聲音,一船歡樂,船進如飛(板書:一船歡樂)。

(2)接着怎樣描寫出春夜航船去看戲途中什麼樣的景物?表現了“我”什麼樣的心情?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是從“我”的視覺、觸覺、嗅覺,運用比喻方法,描寫春夜航船去看戲途中的景物的。“河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裏”,寫河面:月色籠罩在浮起水氣的河面上,構成了朦朧的色調,清風吹着夾雜有植物清香的水氣撲面而來,使人心曠神怡(板書:途中河面朦朧香氣撲面怡人心神)。“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寫兩岸連山:“踴躍的鐵的獸脊”,喻寫出兩岸淡黑色山巒的起伏連綿;“向船尾跑去了”,從寫連山的向後跑表現出航船前進之快。“但我卻還以為船慢”,表現了急欲看到演戲的心情(板書:連山後跑船行甚快心情更急)。

(3)“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產生過什麼誤認?寫這些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曾產生過兩點誤認: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誤認為趙莊,一是誤把“漁火”誤認為戲台上的燈火。心急才產生了誤認,寫這兩點誤認,既構成了情節的曲折,又進一步表現出“我”急欲去到趙莊,看到演戲的心情(板書:誤認心急生誤兩誤曲折更現心急)。

(4)這樣描寫看戲途中的情景,起着什麼樣的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寫出夜航途中的如畫景物,這優美江南水鄉風光襯托着社戲,使“我”這次看戲更具有了獨特的韻味;寫出“我”急於到達趙莊看戲的心情,並由此產生兩點誤認,在曲折情節中為寫趙莊看戲作好了充分的鋪墊,積蓄了充足的氣勢(板書:如畫景物襯托看戲曲折鋪墊蓄足氣勢)。

4。引導學生分析第三層(板書:趙莊看戲的情形)。

(1)“我”在望到戲台時的心情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望到“莊外臨河空地上的一座戲台,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那縹緲月夜空間的戲台,使“我”疑心是“畫上見過的仙境”,深被吸引,無限歡喜,更全神貫注地一直望到“台上顯出人物來,紅紅綠綠的動”(板書:望見戲台疑為仙境深被吸引無限歡喜)。

(2)描寫“我們”觀看演出,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描寫“我們”觀看演出,表現了兒童看戲的心理和興趣。

鐵頭老生表演,雙喜介紹他“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並且説“日裏親自數過”,“我們都擠在船頭看打仗”;在小旦出來“咿咿呀呀的唱”的時候,雙喜還推測鐵頭老生在這場表演中“並不翻筋斗”是因為“晚上看客少”,表現出喜歡看武打,討厭聽文唱(板書:喜歡觀看武打討厭聆聽文唱)。

“我”最願意看的是“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許久都不見,小旦雖然進去了,立刻又出來一個很老的小生”,以致“我有些疲倦了,託桂生買豆漿去”;表現出願意看演員扮成蛇虎的表演(板書:願看扮演蛇虎)

當“一個紅衫的小丑被綁在台柱子上,給一個花白鬍子的用馬鞭打起來了”的時候,“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覺得看打人也比聽大段的唱好得多。

老旦出來了,大家“都很掃興”,她那沒完沒了的唱,使得小朋友們先是“喃喃的罵”,後是“不住的吁氣”,“打起呵欠”,最後,“熬不住了”的雙喜説,“怕他會唱到天明還不完,還是我們走的好罷”,“大家立刻都贊成”,到開船駛上歸途時,還“罵着老旦”。表現出萬分厭煩老旦總唱(板書:厭煩老旦總唱)。

這樣描寫“我們”觀看演出,具體地表現了兒童看戲的心理,在稚氣十足的笑容中和罵聲裏,把這場夜晚看戲寫得童趣盎然(板書:看戲表現了兒童心理笑罵體現着稚齡童趣)。

5。由分析過的第三層,引到引導學生分析第四層(板書:看戲歸來的情形)。

(1)“我們”在看戲歸途中的心情怎樣?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回望戲台在燈光中,卻又如初來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聽到悠揚的橫笛聲,“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説再回去看”,表現出仍很留戀演出(板書:留戀演出)。

小朋友們一面“議論着戲子,或罵,或笑”,一面搖得那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着一羣孩子在浪花裏躥”。這留戀演出、議論笑罵和搖船情形,表現了對看戲仍然興趣很濃,愉快興奮(板書:議論笑罵戲興仍濃愉快興奮)。

(2)小説寫出“我們”偷豆、吃豆的怎樣的經過?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搖船的説“很疲乏……許久沒有東西吃”,引出偷豆、吃豆的插曲,雙喜指揮偷豆。雙喜先問阿發:“這邊是你家的,這邊是老六一家的,我們偷哪一邊的呢?”阿發“往來的摸了一回”,説“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不管是誰家的,單選大的偷,自己家的大就偷自己家的,表現出他憨厚無私(板書:選偷大豆憨厚無私)。

大家在阿發家的豆田裏,各摘了一大捧。“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於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裏又各偷了一大捧”;表現出他不願惹起阿發的娘哭罵、氣惱,偷豆也有分寸。

“幾個年長的仍然慢慢的搖着船,幾個到後艙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剝豆。不久豆熟了、便任憑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圍起來用手撮着吃”;在夜晚隨波漂浮的航船上,圍吃自己偷來、剝好、煮熟的豆,自然別有一番滋味,香甜可口(板書:自剝自煮吃來味香)。

(3)“我們”吃完豆做了些什麼?慮到了什麼?寫這些具有什麼樣的表現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我們”吃完豆後,洗了器具,“豆莢豆殼全拋在河水裏,什麼痕跡也沒有了”,避免被人發現偷豆、吃豆的事,表現出處理善後,考慮周到(板書:善後處理考慮周到)。雙喜所慮的是八公公發現用了他船上的鹽和柴,大家議論之後,“歸結是不怕”,有應付他的辦法。寫這些,表現出少年們預想到可能發生的糾葛,有了應付的辦法,放心了偷豆、吃豆的事(板書:預想糾葛應付有法)。由於歸途中偷豆、吃豆的插曲,使得這次夜晚去趙莊看戲,更加令“我”難忘。

(4)小説是怎樣結住夜晚去趙莊看戲的?這樣結束產生着什麼樣的效果?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是從長幼都很高興來結住夜晚去趙莊看戲的。站在橋腳來接的母親,本來為“回來得這樣遲”而“頗有些生氣”,但看到兒子和小朋友們都高興的回來了,“也就高興了”(板書:長幼都很高興);並且“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小朋友們都説“已經吃了點心,又渴睡”,辭謝了母親的邀請,“各自回去了”,圓滿地結住去趙莊看戲。這樣圓滿地結住去趙莊看戲,不但由母親送始,以母親接終,前後呼應,構成了事件的完整性,也使事件更在“我”的腦海中永留美好的記憶(板書:圓滿結束看戲永留美好記憶)。

6。引導學生分析本篇詳略敍事的恰當。

本篇怎樣有詳有略地敍寫事件?產生着什麼樣的藝術效果?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總的來看,本篇詳寫去趙莊看戲的全過程,略寫小住平橋村的得到優待,一般樂事,和看戲次日的情形。詳寫的各個情節,讓人讀來如同身歷其境,親見其人,深受感染;略寫部分也多以簡約的筆墨體現出充分的表現力量,釣蝦、放牛就表現出農村生活的濃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簡短問話和送豆行動,更表現了鄉村老人的淳樸寬厚、熱情好客。這樣詳寫略寫相配合,既表現出小住農村的諸多樂趣和美好事物,又突出了重點,值得認真體會,學習。

社戲説課稿3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説課的篇目是《社戲》,它是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下面我陳述我的教學設計與設計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教學目標的設定

本課是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本單元課文的內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這體現了語文同社會文化生活的密切聯繫。文化生活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是人類精神活動的高級形式。語文除了是交際和學習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還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語文教學除了教會學生使用語文工具外,還有引導學生認識和把握人類文化的重要任務。培養學生對文化生活、對文學藝術的廣泛興趣和鑑賞能力,是語文教學普遍的目標內容之一。課文《社戲》以“社戲”這一江南水鄉文化活動為線索,表現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經歷。課文通過“我”和少年夥伴們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鄉文化生活經歷。

與舊大綱相比,新課標更突出了學生的心靈品悟和個性解讀。這樣的課文更容易喚起學生的心靈共鳴,多年來這篇課文一直就是精讀課文,目的就是激發學生胸中的熱愛生活的情趣,深深地打動學生的心靈。學習這篇課文時,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碰撞將使他們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因此,這篇課文在這一學段這一單元中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

根據新《大綱》對閲讀和寫作的要求,將本課教學目標擬訂如下:

1、知識目標:體會江南水鄉文化生活,適當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家鄉的文化習俗。

2、能力目標:(1)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梳理詳略,加深理解。通過反覆的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2)領會小説景物描寫的特色,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思想的作用。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揣摩文中的美詞佳句,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獨特感受。3、學習小説採用白描的手法,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刻畫人物的方法。

3、情感目標: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幹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真摯感情。

二、説教學重點、難點

在課文中,作者記敍了一段幼時看社戲的經歷,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之情。本文的景物描寫、細緻逼真,充滿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是如何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人景的,這是本文教學的重點。本文結尾對“豆”與“戲”的評價、讚美與前面對“豆”與“戲”的描寫似乎有些矛盾,引導學生理解這一問題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三、説學情與學法

對於國中學生來説,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本課在學法指導和學習習慣培養方面注重以下幾點的指導教學:

1、怎樣才能用普通話正確有感情地朗誦。2、在合作學習中發表自己的看法。3、利用間接經驗學習感受生活。4、敢於向教材、老師及學習夥伴發問質疑。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不同時代的少年兒童有不同的興趣愛好,但他們純真的童心卻是相同並且相通的。因此,在閲讀時,採取聯想的方法會比較好一些。從《社戲》裏小夥伴們的所作所為,聯想到自己;如果身處其境,會不會也那樣做?在現實生活中,自己和朋友們是不是也做過類似或者更“淘氣”、更有意思的事,做這些事,表現了少年朋友們怎樣的態度和情感?其次,要學習發現問題,提出質疑。《社戲》裏的小朋友為什麼這樣而不那樣,怎樣去評説他們的行為,這些都是可以質疑的。不只要提出問題,還要有自己的見解。第三,要認真體會作品中的景物描寫和心理描寫,並學習這些表達方式。

四、説教學方法,説教學手段

語文課堂應該是詩情畫意的課堂,讓學生在美的情境中神思遐想。我在教學過程中追求教學的詩情畫意美。總的來説,教學過程中要創設美的情境。教師語言詩意化,教學手段多樣化。我設計本課的思路是以多種形式美讀為主,以美讀啟悟,教學語言精練,不過多講解,重在點撥,相信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閲讀指導法,啟發式和探究式教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生活是最好的素材。這篇課文,不像鏡子那樣,只是原封不動的把原物照下來,而是滲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播放課文錄音作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通過課文錄音把學生引進課文所描述的畫面,接受美的薰陶。《社戲》雖然寫的是童年趣事,而且主人公的年齡與七年級學生大體相當,但畢竟年代久遠,對於當代少年,尤其是城市少年來説,是既熟悉又陌生,既親切又有隔膜,既容易理解,又會產生出許多奇怪的疑問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選擇教法時原則上應該精講、少講,放手讓學生去讀,去討論,去領悟。學生的閲讀興趣可能會只集中在故事情節上,而對優美的景物描寫、細膩的心理刻畫不會很在意。這正是需要教師精講的地方。教師要重視點撥,提供背景材料,點明要點所在。教師的作用在於啟發學生思維,而不是交給學生一個答案。文學作品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對文學作品的欣賞也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不同的讀者從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學本課時,尤其在處理課後練習,不宜追求惟一的標準答案,要允許並且鼓勵學生提出質疑、發表見解。

“體驗感受、對話交流、探究思考”是我上這節課的指導思想。羅素曾經説過:“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智慧,這種習慣對一個人的未來生活是一種災難。”新課標也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喚起學生的切身感受,激發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引導他們主動參與課堂,並將從課堂中獲得的思想、情感和體驗再次返還到自身,提升個人的語文素養。“情境體驗”“合作探究”“四邊對話”是我這篇課文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開展不同形式的活動是我落實這些教學方法的途徑。為了創設情境,給學生提供明晰的學習模式,展示導學的索引問題,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1、從學生實際出發,以多媒體展示作為主要教學手段,一方面增強直觀感,培養學生對江南水鄉文化生活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課效率,增加課堂知識容量。2、把播放課文錄音作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通過課文錄音把學生引進課文所描述的畫面,接受美的薰陶。

五、課時安排:

三課時

六、説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童年引讀。

調動學生情感是上好本課的首要條件,

童年對許多人來説,都是美好快樂的。在成人後回憶往事,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難忘的體驗。

《童年》:童年是七彩的夢/伴我在牀頭玩耍/童年是彎彎的小船,載我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童年是快樂的小鳥張開翅膀/攜我在自由的藍天上飛翔/現在呵,童年卻是—枚小小的鈴鐺/不管春與夏、秋與冬/永在我記億深處/放聲歌唱……

同學們,我們的童年都是美好快樂的。哪位同學願把自己最難忘的經歷説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魯迅的小説《社戲》,那又是怎樣的一件事,一種感受呢?

(情境創設力求體現語文教學的人文關懷,力求營造一種輕鬆、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童年生活的回憶中融入課文。)

二、誦讀積累,整體感知。

(一)範讀課文(或聽磁帶錄音):

l.畫記自己難以讀準、難以理解的字詞。

例:憚踱頗歸省行輩攛掇鳧水潺潺宛轉

2.用圈點勾畫法標出自己最欣賞的詞、句、段。

3.瞭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學生自由誦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教師可適當提示:本文的線索是什麼?根據線索劃分課文部分。)

本文的線索是到趙莊看戲。

(1)看戲前(1—3段)——(2)看戲中(4—30段)——(3)看戲後(3l一49段)

三、合作探究,平橋“樂”事。

1、“我”是在什麼時令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的?

討論明確:“本來是凡有出嫁的女兒,倘自己還未當家,夏間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這是還未當家的已嫁女兒的一般情況;“那時我的祖母雖然還康健,但母親也已分擔了些家務”,母親的情況不同於上述的已嫁女兒,“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歸省了,只得在掃墓完畢之後,抽空去住幾天”。清明掃墓完畢之後的天數,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當在春末夏初的時令,所以能夠看到“春賽”、社戲,吃到羅漢豆。

2、平橋村是怎樣一個村莊?“我”在平橋村得到了什麼樣的優待?表明了村民的什麼特點?(村中居民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小村莊)

討論明確:平橋村近海臨河,“住户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是一個勞動人民住居的環境優美的小村莊。“在小村裏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們因為“我”的到來,特地“許可”自己的孩子“減少工作”,“伴我來遊戲”,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而且他們不拘禮教,“我們”偶爾吵鬧起來,打了輩份很高、應該稱之為“太公”的小朋友,也沒有人想到這是“犯上”,風尚淳樸。

3、“我”在平橋村有哪些樂事?

討論明確:“我們”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釣鈎,“伏在河沿上去釣蝦”,“不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照例”,表明釣得的蝦總歸“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們也都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我”看着在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蝦“用了自己的兩個鉗捧着釣尖送到嘴裏去”,被釣上來,自然樂趣甚濃;吃着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釣來的蝦,更會甜在心裏。

“我們”還常一同去放牛。黃牛水牛都“敢於欺侮我,因此我也總不敢走近身,只好遠遠地跟着,站着”;小朋友們便不再原諒“我”會讀詩經,“全都嘲笑起來了”。這嘲笑是善意的,實際是鼓勵“我”大膽些,勇敢些。“我”怕牛,還因此而被嘲笑,卻還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遠遠地跟着,站着”,是多麼願意和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這放牛被嘲當中,更表現出彼此的親密。“我”跟着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種很濃的樂趣。

4、本篇題為“社戲”,重在敍寫去看戲,寫這些在平橋村的一般樂事又有什麼樣的作用?(多方表現樂趣,鋪墊趙莊看戲)

討論明確:寫這些小住平橋村的一般樂事,既多方面地表現出那段生活的樂趣,使作品內容豐富,具有生活實感;更由於這裏寫了釣蝦、放牛這兩件樂事,第二部分開頭的“至於我在那裏的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莊去看戲”,就與之構成遞進兼有轉折的關係。釣蝦、放牛已是樂趣甚濃,“第一盼望”的“看戲”自更樂趣無窮。這樣,就為寫最大樂事――看戲作了鋪墊,吸引讀者讀下去。

(這一部分寫“我”隨母親歸省在平橋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動的環境,同時簡寫一些“趣事”,為下文詳寫“看戲”中的趣事作鋪墊。)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改的基本理念。在課堂中應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交流中應鼓勵學生髮表見解,提出看法。先給一點時間小組中交流,可避免剛開始就單獨朗讀的膽怯。)

四、總結存儲,體驗拓展。

1、總結存儲:這樣一個偏僻的小村莊,卻是“我”的“樂土”。那是因為:

(1)“我”可以免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類難懂的書,可以自由歡樂地生活。

(2)這裏有許多年齡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沒有封建禮教的約束。

(3)每天可以釣蝦,放牛,生活豐富多彩,並充滿了友愛和情趣。

2、體驗拓展:

(1)美美地朗讀課文第一部分,在體味中説説自己的童年趣事。

(2)預習第二部分,初步體會夏夜航船去看戲途中的景物描寫和表現作用。

第二課時

一、再述樂事,導入看戲。

(生活樂事的敍述將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使學生對看戲部分產生濃厚的探究慾望。)

二、默讀看戲,梳理過程。

(一)默讀第二部分看社戲的全過程。並思考:圍繞社戲主要寫了哪幾件事?並據此劃分好這部分的層次。

討論明確:一層(4—9段):看社戲前的波折;二層(10—13段):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三層(14—21段):在趙莊看社戲;四層(22—30段):看社戲後深夜歸航。

三、合作探究,互動釋疑。

(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感受語文美,在探究中發現語文的思想美,在誦讀中體驗語文的情感美。)

1、看戲之前遇到了什麼波折,後來是如何解決的?為什麼這樣寫?

討論明確:看社戲前確實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時叫不到船,母親不準“我”和別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擔心等,還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掃興。然而,這些“困難”又逐一地被小夥伴們解決了:首先解決了船的問題,接着又擺三條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亂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並且還用寫包票的話作了保證,讓外祖母放心,實現了“我”去看社戲的願望。這樣敍寫既突出了雙喜等小夥伴的友愛、聰慧的品德,同時也顯得文筆曲折,文意跌巖。

2、文中為什麼説笛聲宛轉悠揚,使“我”“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呢?

討論明確:“自失”是指“我”聽得出神,忘了自己。這是因為被美麗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緣故。

3、“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產生過什麼誤認?寫這些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討論明確:“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曾產生過兩點誤認: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誤認為趙莊,一是誤把“漁火”誤認為戲台上的燈火。心急才產生了誤認,寫這兩點誤認,既構成了情節的曲折,又進一步表現出“我”急欲去到趙莊,看到演戲的心情(板書:誤認心急生誤兩誤曲折更現心急)。

4、“我”在望到戲台時的心情怎樣?

討論明確:“我”望到“莊外臨河空地上的一座戲台,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那縹緲月夜空間的戲台,使“我”疑心是“畫上見過的仙境”,深被吸引,無限歡喜,更全神貫注地一直望到“台上顯出人物來,紅紅綠綠的動”。無限歡喜、興奮之情。

5、在作者筆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戲好看嗎?為什麼?

討論明確:不好看。

①想看鐵頭老生翻跟頭,但那老生卻沒翻。②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許久都不見出來。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終於出了台”,並不停地唱着。

還可以從哪些地方看出戲不好看?

文中孩子們“喃喃的罵”,“不住的吁氣”,“打起呵欠”等,這些孩子的神態描寫,也從側面表現了戲不好看。

6、既然戲不好看,大家也就一致贊成回去了。課文中月夜歸航這一部分寫得也非常精采。但為什麼沒有寫沿途所見的景物呢?

討論明確:因為前面第11節已着重寫了兩岸景物,所以這節略了這部分內容。

7、夜深了,人乏船慢,興致將盡,在小説將要結束之際,偷豆一事又把情節推向了高潮。為什麼説“偷”?“偷”誰的豆?

討論明確:孩子們認為揹着大人摘豆吃是不應該的,所以直言不諱地説“偷”。可是他們不是竊取別人的東西來肥私,有趣的是把自己家最好的勞動果實奉獻給夥伴享用;“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這些話足以表現出這羣農家孩子熱情好客,淳樸善良,天真活潑。

8、由此,我們想—想,小夥伴們這樣熱衷於來看戲的真實的原因是什麼?

討論明確:(1)對少年兒童來説,對未知事物或新鮮事物的追求與探索遠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2)小夥伴們更在乎的是在看戲途中彼此可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玩耍。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小夥伴們真正感興趣的不在社戲,而在看戲前後的那種氣氛、感覺。

四、品讀賞析,景物描寫。

1、去趙莊看戲的途中,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夏夜行船的美景的?

討論歸納:

嗅覺:(清香、水氣)

視覺:(淡黑的起伏的羣山,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

聽覺:(似乎聽到了歌吹)

想象:(……幾點火,料想便是戲台)

2、這樣描寫看戲途中的情景,起着什麼樣的作用?表現了“我”什麼樣的心情?

作者藉助“我”,一路上領略了江南水鄉的夜景。這段描寫,從感覺入手,描繪了豆麥、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連山、皎潔的月光、閃亮的漁火、宛轉悠揚的笛聲、孩子們的歡笑聲,寫得有聲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寫連山,以動寫靜;寫笛聲,以聲傳情;寫漁火,由遠及近。這樣寫,既給人一種詩情畫意之感,又將社戲在仙境般的景緻中呈給讀者。同時也表現了我急欲看到社戲的急切心情。

3、明確下列幾個問題:

(1)“朦朧”在句子裏作什麼詞用?

“朦朧”原來是形容詞,現在作動詞。(下文中“模糊”也是這種用法。)

(2)為什麼説連山像鐵的獸脊似的踴躍向船尾跑去?

這樣寫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的快。

4、至於“深夜歸航”的描寫又怎樣呢?為什麼説“航船”像條“大白魚”呢?

要求同學與上面的寫景比較,討論明確:

從趙莊回平橋村途中的描寫以仙境再擬社戲,“回望戲台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着了。”另外,還寫得帶有童話色彩,如“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着一羣孩子在浪花裏躥”,烘托出了孩子們看社戲安全歸來的愉快場景。

(讓學生在品讀賞析中體會自然之美和語言之美,領會小説景物描寫的特色,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

五、總結存儲,歸納特色。

1、總結存儲:這是一段優美清麗的自然環境描寫,它寫出了農村夜景的清新,寫出了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於看到社戲的迫切心情,情與景有機的交融在一起。

2、學生在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歸納特色:

抓住景物特徵進行描寫,充分調動多種感覺器官,運用多種修辭方法,融情於景,才能描繪出一幅幅優美的圖畫。具體地説:

1、景物描寫多側面。《社戲》在描繪農村自然景物時,分別從色彩、聲音、視覺、聽覺、嗅覺各個側面着筆,恰如多重奏管絃曲,給人以十分豐富的感覺,景物的立體感由此產生。

2、景物描寫多層次。這裏所説的層次,主要指景物的空間位置,《社戲》中能清晰地顯示出遠景、中景、近景三個層次。

六、片斷仿寫,體驗拓展。

1、找出描寫山、戲台、航船的比喻句,並加以進一步體會體會。

2、按照課文中景物描寫的方法,仿寫一段自己所熟悉的景緻。

第三課時

一、複述偷豆,交流感受。

請同學複述偷豆情節,交流感受,導入課文。

(因為這段很貼近少年兒童的生活,通過偷豆這一情節,表現了農家少年天真、熱情、純樸和稚氣。正是因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羅漢豆有了無比的美味,才使“我”終身難忘。)

二、體驗角色,把握性格。

(小説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這篇小説不僅情節吸引人,更塑造出一些鮮活的人物形象。所以在同學們的角色體驗中,在人物動作、語言的分析中,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例:雙喜:聰明能幹。阿發:憨厚無私。桂生:機靈勤快。六一公公:寬厚、好客。)

1、小説描寫的主要人物是誰?其他人物有誰?你最喜歡哪個人物?他具有怎樣的品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小説主要描寫了雙喜,其他描寫的人物有:桂生、阿發、六一公公。

雙喜:看戲前,當“我”因為看不到戲感到沮喪,人們都歎息地表示同情時,雙喜大悟似的提議了:“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麼?”提得恰到好處,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當外祖母和母親還有些不放心時,雙喜馬上表示“寫包票”,同時提出了幾條有力的根據,至使“我”能去看社戲。航船出發了,雙喜“拔前篙”,第一個出動,像小夥伴中的領頭人。這都表現了他的聰明、熱情、機靈、能幹。看戲時,雙喜告訴“我”鐵頭老生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這説明他已經來看過戲了,這一次是專意陪“我”的。這表現了雙喜對“我”的友愛、熱情。那鐵頭老生沒有表演翻筋斗,雙喜馬上來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鐵頭老生也懈了,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呢?”這表現雙喜善解人意,對“我”非常體貼。當大家都不想繼續看戲時,雙喜説“還是我們走的好罷”,他了解大家的情緒,儼然像一個兄長一樣。看戲後,雙喜認為多偷阿發家的羅漢豆,阿發的娘若知道了會哭罵的;用了八公公的鹽和柴,老頭子會罵的。這又表明了雙喜考慮周全。

(對這個人物,作者採用了白描的手法,要引導學生從人物的語言,行動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

桂生:因沒有給“我”買到豆漿,要給“我”舀一瓢水來喝;這補償對“我”的歉意,他還想出了偷羅漢豆的主意。

阿發:建議小夥伴們偷摘自家的豆。他多麼純真無邪,憨厚無私。

六一公公:只對小夥伴們摘豆“踏壞了不少”表示惋惜,這是勞動人民珍愛勞動成果的本色;他又親自給“我”送羅漢豆,又表明他的淳樸,好客。

(這些人物雖着墨不多,但勾畫得頗為準確、生動,也要認真領會。)

三、合作探究,梳理詳略。

1、全文寫了哪幾個故事情節?詳略又是怎樣安排的?

教師展示七個故事情節,然後請同學們梳理明確:

A趙莊看社戲B夜航去看社戲途中C看社戲前的波折D看社戲歸航偷豆

E六一公公送豆F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G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

(1)情節順序是:G、F、C、B、A、D、E

(2)詳寫的是:A、B、C、D

(3)略寫的是:E、F、G

2、課文這樣有詳有略地敍寫事件產生了什麼樣的藝術效果?

討論明確:這樣詳寫略寫相配合,既表現出小住農村的諸多樂趣和美好事物,又使文章多姿多彩。

(總的來看,本篇詳寫去趙莊看戲的全過程,略寫小住平橋村的得到優待,一般樂事,和看戲次日的情形。詳寫的各個情節,讓人讀來如同身歷其境,親見其人,深受感染;略寫部分也多以簡約的筆墨體現出充分的表現力量,釣蝦、放牛就表現出農村生活的濃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簡短問話和送豆行動,更表現了鄉村老人的淳樸寬厚、熱情好客。這種詳略結合的靈活運用值得我們認真體會和學習。)

教師對以上活動予以整體評價,評價的目的是總結學習經驗,表揚學生的閃光點,激勵學生以更大的學習熱情大膽地、愉快地進行自主閲讀。

四、歸納主旨,體驗反思。

1、歸納主旨:通過閲讀,我們不難看出,《社戲》這篇小説並不是專門為了寫看戲的,而是通過“我”與農村孩子看戲前後故事的敍述,讚美農民和農家孩子淳樸的品質和聰明的才幹,表現作者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2、體驗反思:戲並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麼文章結尾卻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呢?

討論歸納:“我”所難忘的是農村特有的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係以及人們樸實、善良的性格。對這段生活的回憶也表達了“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五、總結存儲,拓展延伸。

1、總結存儲:至此,我們可以説,這篇文章以去看社戲為線索,寫出了—系列的人與事,情和景,充分地突出了“平橋村在我是樂土”的主旨,表達了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我們擁有一顆童心,就能擁有童年般的快樂;看似平凡的生活其實有着美好的情趣,只要我們擁有一顆愛心和一雙敏鋭的眼睛,你們就能發現生活中美好的東西無處不在。

2、拓展延伸:

新課標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要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

①、本文寫了“我”的家鄉的文化習俗——社戲。請同學們想想自己的家鄉有些什麼文化習俗,可與同學們對話交流,上台説給大家聽聽。

②、寫一篇短文,題目是《童年趣事》要求(1)以記事為主,但一定要把與事有關的人寫好;(2)事情的發生、經過、結尾要寫清楚,重在經過上,要寫得比較具體(3)要扣住“童年趣事”中的“趣”字充分反映出兒童的心理特徵。

六、課後實踐

學生雖然不大會有在農村看社戲的經歷,但在城市中會有豐富多彩的各種文化活動,可以把自己參加過的一次活動的情況寫下來,也可以請自己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談談他們是否看過社戲的情景。

七、板書設計

板書不僅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直觀表達的藝術。在課堂上,學生除了用聽覺接受教師的信息外,利用視覺觀看板書,也是吸取信息的一個重要途徑。我還認為板書的設計要根據課型的特點設計,有的要簡要,有的要“全”。本課內容多,為便於學生理解課文,板書設計全面完整,有較強的系統性。重點突出,層次清晰,充分體現了板書為教學服務的功能。

社戲

第一課時

平橋村的得到優待和一般樂事

村中居民熱情好客風尚淳樸

少年相伴釣蝦放牛樂趣甚濃

多方表現樂趣鋪墊趙莊看戲

第二課時

去趙莊看戲的全過程

去看戲前的波折:

無船前往看戲老少氣惱焦急

雙喜想到航船事情出現轉機

雙喜勇打保票波折得到解決

構成曲折生動情節再為看戲作好鋪墊

表現農村少年熱情聰明能幹

去看戲途中的情景:

出發心暢體舒發船迅速一船歡樂

途中河面朦朧香風撲面怡人心神

連山後跑船進甚快心情更急

誤認心急生誤兩誤曲折更現心急

如畫景物襯托社戲曲折鋪墊蓄足氣勢

趙莊看戲的情形:

望見戲台疑為仙境深被吸引無限歡喜

喜歡觀看武打討厭聆聽文唱願看扮演蛇虎厭煩老旦總唱

看戲表現了兒童心情笑罵體現着稚齡童趣

第三課時

看戲歸來的情形:

留戀演出議論笑罵戲興仍濃愉快興奮

選偷大豆憨厚無私自剝自煮吃來味香

處理善後考慮周到預想糾葛應付有法

長幼都很高興圓滿結束看戲永留美好記憶

看戲次日的情形:

照應偷豆結果良好呼應好客更現樸厚

結構綿密完整小住生活美好懷戀綿綿無盡

八、課後感悟

語文課堂應該是詩情畫意的課堂,讓學生在美的情境中神思遐想。我在教學過程中追求教學的詩情畫意美。魯迅先生的小説《社戲》無疑是一幅令人沉醉的的江南水鄉淳樸氣息和淳厚人情的風情畫卷——樂土釣蝦放牛,月夜航船,船頭看戲,歸航偷豆;樂土少年朋友熱情聰明能幹,憨厚無私,熱情好客,風尚淳樸。語文的教育就是美的教育。發現美的眼睛,首先是在語文中發現的;塑造美的雙手,最先也是在語文中塑造的。語文——詩意的棲居之地,她將美的瞬間化為永恆。語文是活的,她生機無限;語文是美的,她美不勝收;語文是有感情的,她激情澎湃;語文是會思想的,她綿密深沉。今後我會更加努力,創造語文課堂更美的詩情畫意的新天地!

社戲説課稿4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説課的篇目是《社戲》,它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下面我從四個方面來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社戲》描寫作者幼時一段看“社戲”的往事,表現對童年美好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文中撲面而來的是濃郁的鄉土氣息,淳厚的人情,它所描繪的實是作者心中理想的圖景。“我”在事隔三十多年仍然難以忘懷。“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老人、孩子那份淳樸真摯的感情和特有的農村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親密的關係。這一切都是“我”之前在魯鎮這個“大市鎮”所未曾見到過,在以後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見到的。“我”對這段往事的深情回憶,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

二、説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故事情節,學習閲讀分析小説的方法,能根據小説的特點,通過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2、引導學生通過圈劃和朗讀的方法,歸納人物形象,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3、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幹和“我”對農家朋友間誠摯的情誼,感受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讚美,對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戀之情。

三、説重點難點

品讀和圈劃文章的關鍵語句,瞭解人物形象;感悟作者對美好童年的真摯追懷和對故鄉的眷戀、熱愛。

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感悟作者對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戀,體會文中人物間的真摯情感。

四、説教法

《社戲》課文篇輻很長,這對於第一課時的要求很高,必須在一節課的時間做到重點講解清楚、難點有所突破。所以我一直在思考第一課時到底上什麼?通常的上法是按照小説的三要素,首先朗讀課文,理清結構和情節發展。然後評人物、賞風景。這樣的環節我在一個班上的效果不好。在曹老師的建議下,我經過反覆的掙扎和思索之後,我把課堂教學的重心放在人物的評讀上。把突破口放在對人物形象的分析上,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分析來把握文章主旨。即對故鄉質樸淳厚的人們的熱愛――“人情美”,和對美好童年的真摯追懷――“童年美”。課文通過“我”和少年夥伴們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童年生活經歷。所以我認為從小夥伴們人手可能會更能激發學生對童年生活的體驗,這對於七年級同學來説是容易辦到也很願意去找的。

從內容上説,按理説文章主要內容該寫戲,但文章真正寫看戲的內容並不多。作者用大量篇幅寫了我對平橋村這片“樂土”的熱愛,和因看不成戲的焦急心情,寫了赴趙莊看戲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以及歸途中“偷”豆、剝豆、燒豆、吃豆和事後談豆等事。這樣花筆墨寫,非但沒有離題,而是緊扣主題的。因為《社戲》並不是專門為了寫看戲的,而是通過寫看戲反映“我”與農民孩子的美好友情,歌頌農民孩子高尚淳樸的優秀品質和聰明的才幹。這一點要讓學生在對人物形象深刻剖析的基礎上水到渠成的得出結論,理解文章最後一句話的含義。 目標1:通過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方法:讓學生通過研讀文本找關鍵句的方法瞭解可以從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這兩個角度來表現人物。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圈劃、討論、理解關鍵語句,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目標2:引導學生通過圈劃和朗讀的方法,歸納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題。 方法:通過略讀課文,圈劃人物描寫的語句,圍繞“文中的我(迅哥兒)最喜歡哪個人物?”讓學生走進文本。再圍繞《學習建議》中“你最喜歡其中的哪一位”讓學生走進生活,拓展延伸。通過回答:“文中的我或者你這位讀者最喜歡文中的_______(人物),因為他(他們)_______(評價其性格的品質),比如_______(舉人物表現)的句式(落實到具體的文本之中)”讓學生走進文本,充分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理解“人情美”“童年美”的真正含義。

目標3:通過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幹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真摯感情,理解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留戀之情。

社戲説課稿5

一、説教材

本單元課文的內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這體現了語文同社會文化生活的密切聯繫。文化生活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是人類精神活動的高級形式。語文除了是交際和學習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還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語文教學除了教會學生使用語文工具外,還有引導學生認識和把握人類文化的重要任務。培養學生對文化生活、對文學藝術的廣泛興趣和鑑賞能力,是語文教學普遍的目標內容之一。課文《社戲》以“社戲”這一江南水鄉文化活動為線索,表現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經歷。課文通過“我”和少年夥伴們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鄉文化生活經歷。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新《大綱》對閲讀和寫作的要求,將本課教學目標擬訂如下:

1、知識目標:體會江南水鄉文化生活,適當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家鄉的文化習俗。

2、能力目標:(1)引導學生通過反覆的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2)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

3、情感目標: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幹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真摯感情。

三、説教學重點、難點

在課文中,作者記敍了一段幼時看社戲的經歷,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之情。本文的景物描寫、細緻逼真,充滿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是如何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人景的,這是本文教學的重點。本文結尾對“豆”與“戲”的評價、讚美與前面對“豆”與“戲”的描寫似乎有些矛盾,引導學生理解這一問題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四、説教學手段

1、從學生實際出發,以多媒體展示作為主要教學手段,一方面增強直觀感,培養學生對江南水鄉文化生活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課效率,增加課堂知識容量。

2、把播放課文錄音作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通過課文錄音把學生引進課文所描述的畫面,接受美的薰陶。

五、説教法、學法

1、《社戲》雖然寫的是童年趣事,而且主人公的年齡與七年級學生大體相當,但畢竟年代久遠,對於當代少年,尤其是城市少年來説,是既熟悉又陌生,既親切又有隔膜,既容易理解,又會產生出許多奇怪的疑問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選擇教法時原則上應該精講、少講,放手讓學生去讀,去討論,去領悟。學生的閲讀興趣可能會只集中在故事情節上,而對優美的景物描寫、細膩的心理刻畫不會很在意。這正是需要教師精講的地方。

教師要重視點撥,提供背景材料,點明要點所在。教師的作用在於啟發學生思維,而不是交給學生一個答案。文學作品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對文學作品的欣賞也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不同的讀者從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學本課時,尤其在處理課後練習,不宜追求惟一的標準答案,要允許並且鼓勵學生提出質疑、發表見解。

2、不同時代的少年兒童有不同的興趣愛好,但他們純真的童心卻是相同並且相通的。因此,在閲讀時,採取聯想的方法會比較好一些。從《社戲》裏小夥伴們的所作所為,聯想到自己;如果身處其境,會不會也那樣做?在現實生活中,自己和朋友們是不是也做過類似或者更“淘氣”、更有意思的.事,做這些事,表現了少年朋友們怎樣的態度和情感?其次,要學習發現問題,提出質疑。《社戲》裏的小朋友為什麼這樣而不那樣,怎樣去評説他們的行為,這些都是可以質疑的。不只要提出問題,還要有自己的見解。第三,要認真體會作品中的景物描寫和心理描寫,並學習這些表達方式。

六、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1、導入新課。

2、解決字詞障礙。

3、理清文章脈絡;熟讀課文。

4、明確“我”在平橋村得到的優待和樂事

5、播放課文朗讀錄音整體感知課文。

6、學生朗讀課文,梳理文章脈絡。

7、利用課文中的註釋和背景材料介紹,學生描述社戲這一習俗。

8、學生聯繫家鄉某一文化習俗,在課堂上口頭表達,課後寫小作文。引導學生通過反覆的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體會江南水鄉文化生活,適當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家鄉的文化習俗。

第二課時

1、看戲前的波折;

2、航船在去趙莊途中的如畫景物和急切心情。

3、看戲時的心理和興趣。

4、找出夏夜行船時表現作者所見、所聞、所感的句子,並且體會其中哪些描寫可以體現當時人物的心情,明確此處是通過寫景來抒情的。

5、學生複述看戲過程,歸納看戲時人物的心情。

6、佈置課後寫一篇小作文,練習以景抒情的寫法。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

第三課時

1、看戲歸來的情形。

2、看戲次日的情形。

3、複述歸航時主要寫了哪些趣事。

4、比較此時心情同看戲時有什麼不同。

5、重點討論、理解文章最後一句的含義。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幹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真摯感情。

七、課後實踐

學生雖然不大會有在農村看社戲的經歷,但在城市中會有豐富多彩的各種文化活動,可以把自己參加過的一次活動的情況寫下來,也可以請自己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談談他們是否看過社戲的情景。

社戲説課稿6

一、説教材

《社戲》是國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就體裁而言,它屬於小説。就內容而言,它是以“社戲”這一江南水鄉文化活動為線索,表現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經歷。課文通過“我”和少年夥伴們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經歷,表現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和對故鄉的眷戀之情。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關於課堂教學要“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和方法的綜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學目標擬定為: 知識目標: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瞭解故事情節。

能力目標:學生在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文中景物描寫對錶現主題的作用;體會小説通過刻畫人物形象表達主題的作用。

情感目標: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追憶及作者眷戀故鄉的情感。

三、説教學方法:

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結合學生實際能力,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我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導讀法、問答法。

2、質疑法、精講法。

3、賞析法、點撥法,讓學生在整體感知與問題探究的基礎上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

四、説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又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2、人物形象的塑造,如六一公公、雙喜等人的個性特徵對錶達主題的作用。

教學難點:

1、探討文章的最後一段的深刻含義。

2、讓學生體會“我”和農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熱情地歌頌了農民孩子高尚、淳樸的品質。

五、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進行導入

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可以説童年時我們每個人最美好的記憶,老是想知道你們童年有什麼有趣而特別的事情。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叫做《社戲》,我相信當我們學完這篇文章後或許你童年的記憶會歷歷在目的。

(二)、 解決生字詞

(歸省 行輩 不憚 絮叨 怠慢 攛掇 鳧水 潺潺 藴藻 家眷 皎潔 漂渺 糾葛 模樣 欺侮)。掃清閲讀障礙,重在讓學生掌握識字的方法,達到漢字的辨形、辨音、辨義的目的,培養學生養成查字典的好習慣。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找出自己感興趣的情節,説出自己讀後的感受。以美讀啟悟,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悟作者感情,體會情景的交融,同時也能培養學生能在有限的時間裏把握課文內容,又能通過適當的朗讀培養語感。

2、通過閲讀,我們不難看出:(1——3)隨母歸省平橋村。 (4——30)看社戲的情景。(31——40)看戲後的情景。《社戲》是通過“我”與農村孩子看戲前後故事的敍述,讚美農民和農家孩子淳樸的品質和聰明才幹,表現作者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合作探究,體驗反思

1、為什麼戲並不好看,豆也很普通,文章結尾卻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通過這個問題的回答,突破重點難點。讓學生明白“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的老人孩子那種淳樸、善良、真摯的感情和他們的勞動的本領、辦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農村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親密的關係以及人們樸實、善良的性格。對這段生活的回憶也表達了“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2、課文這樣有詳有略地敍寫事件產生了什麼樣的藝術效果?(討論明確:這樣詳寫、略寫相配合,既表現出農村的諸多樂趣和美好事物,又使文章多姿多彩。)

3、本文的景物描寫十分出色,有何作用?(這是解決文章的另一個重點難點的,通過對這個問題的回答,讓學生們體會到情景交融、以景襯情的表現手法是為了表達作者的某一特定情感,並要求學生可以學以致用。)

4、解讀人物,分析形象。

小説就是通過人物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人物形象的把握影響到對小説主題的理解。因此,應注意引導學生善於扣住人物個性化的東西。通過分析文章中的雙喜和六一公公等人的形象有助於學生把握全文的思想感情,體會作者對江南純樸的風土民情的讚美和童年純真生活的讚美和眷戀。

社戲説課稿7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課文的內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這體現了語文同社會文化生活的密切聯繫。文化生活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是人類精神活動的高級形式。語文除了是交際和學習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還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語文教學除了教會學生使用語文工具外,還有引導學生認識和把握人類文化的重要任務。培養學生對文化生活、對文學藝術的廣泛興趣和鑑賞能力,是語文教學普遍的目標內容之一。

課文《社戲》以“社戲”這一江南水鄉文化活動為線索,表現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經歷。課文通過“我”和少年夥伴們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鄉文化生活經歷。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大綱》對閲讀和寫作的要求,將本課教學目標擬訂如下:

1、知識目標:體會江南水鄉文化生活,適當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家鄉的文化習俗。

2、能力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反覆的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

3、情感目標: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幹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真摯感情。

三、教學重點、難點

在課文中,作者記敍了一段幼時看社戲的經歷,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之情。本文的景物描寫、細緻逼真,充滿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是如何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人景的,這是本文教學的重點。本文結尾對“豆”與“戲”的評價、讚美與前面對“豆”與“戲”的描寫似乎有些矛盾,引導學生理解這一問題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四、教學手段

1、從學生實際出發,以多媒體展示作為主要教學手段,一方面增強直觀感,培養學生對江南水鄉文化生活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課效率,增加課堂知識容量。

2、把播放課文錄音作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通過課文錄音把學生引進課文所描述的畫面,接受美的薰陶。

五、教法、學法

1、《社戲》雖然寫的是童年趣事,而且主人公的年齡與七年級學生大體相當,但畢竟年代久遠,對於當代少年,尤其是城市少年來説,是既熟悉又陌生,既親切又有隔膜,既容易理解,又會產生出許多奇怪的疑問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選擇教法時原則上應該精講、少講,放手讓學生去讀,去討論,去領悟。學生的閲讀興趣可能會只集中在故事情節上,而對優美的景物描寫、細膩的心理刻畫不會很在意。這正是需要教師精講的地方。教師要重視點撥,提供背景材料,點明要點所在。教師的作用在於啟發學生思維,而不是交給學生一個答案。文學作品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對文學作品的欣賞也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不同的讀者從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學本課時,尤其在處理課後練習,不宜追求惟一的標準答案,要允許並且鼓勵學生提出質疑、發表見解。

2、不同時代的少年兒童有不同的興趣愛好,但他們純真的童心卻是相同並且相通的。因此,在閲讀時,採取聯想的方法會比較好一些。從《社戲》裏小夥伴們的所作所為,聯想到自己;如果身處其境,會不會也那樣做?在現實生活中,自己和朋友們是不是也做過類似或者更“淘氣”、更有意思的'事,做這些事,表現了少年朋友們怎樣的態度和情感?其次,要學習發現問題,提出質疑。《社戲》裏的小朋友為什麼這樣而不那樣,怎樣去評説他們的行為,這些都是可以質疑的。不只要提出問題,還要有自己的見解。第三,要認真體會作品中的景物描寫和心理描寫,並學習這些表達方式。

六、教學程序

課時 教學環節 教學方法 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1、導入新課;

2、解決字詞障礙;

3、理清文章脈絡;熟讀課文;

4、明確“我”在平橋村得到的優待和樂事

1、播放課文朗讀錄音整體感知課文;

2、學生朗讀課文,梳理文章脈絡;

3、利用課文中的註釋和背景材料介紹,學生描述社戲這一習俗;

4、學生聯繫家鄉某一文化習俗,在課堂上口頭表達,課後寫小作文。 引導學生通過反覆的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體會江南水鄉文化生活,適當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家鄉的文化習俗。

第二課時

1、看戲前的波折;

2、航船在去趙莊途中的如畫景物和急切心情;

3、看戲時的心理和興趣。

1、找出夏夜行船時表現作者所見、所聞、所感的句子,並且體會其中哪些描寫可以體現當時人物的心情,明確此處是通過寫景來抒情的;

2、學生複述看戲過程,歸納看戲時人物的心情;

3、佈置課後寫一篇小作文,練習以景抒情的寫法。 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

第三課時

1、看戲歸來的情形;

2、看戲次日的情形。

1、複述歸航時主要寫了哪些趣事;

2、比較此時心情同看戲時有什麼不同;

3、重點討論、理解文章最後一句的含義。 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幹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真摯感情。

七、課後實踐

學生雖然不大會有在農村看社戲的經歷,但在城市中會有豐富多彩的各種文化活動,可以把自己參加過的一次活動的情況寫下來,也可以請自己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談談他們是否看過社戲的情景。

社戲説課稿8

 一、説教材

1.説教材的地位

《社戲》是國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就體裁而言,它屬於小説。就內容而言,它是以“社戲”這一江南水鄉文化活動為線索,表現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經歷。課文通過“我”和少年夥伴們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經歷,表現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和對故鄉的眷戀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體現了語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關係。因此教學本文除教會學生使用語文工具外,還有就是培育學生對課外生活的關注。

2、説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關於課堂教學要“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和方法的綜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學目標擬定為:

知識目標: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瞭解故事情節。

能力目標:學生在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文中景物描寫對錶現主題的作用;體會小説通過刻畫人物形象表達主題的作用。

情感目標: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追憶及作者眷戀故鄉的情感。

3、重點難點:

本文的景物描寫極具特色,作者採用寫意的筆法,從色彩、氣味和音響等方面描繪了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幾個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又是如何借景抒情的。本文最後一段對豆對戲的讚美,似乎與文章前面的內容矛盾,因此,對文章的最後一段的正確理解是教學的難點。

二、説教法和學法

教法:1、導讀法、問答法。2、質疑法、精講法。3、賞析法和點撥法。

學法: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探究相結合,指導學生在小組學習中掌握方法,在自學中提高能力。

《社戲》這篇課文寫的是少年兒童的故事,裏面涉及到的人物和故事情節,與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相仿,因此會深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那麼在學習上,為了顯示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可以採取自主學習的方法。但是學生的閲讀興趣可能會只集中在故事情節上,而對優美的景物描寫、細膩的人物刻畫不會很在意。也由於作品年代久遠,學生對寫作背景不熟悉,所以教師在選擇教法時原則上應該精講、少講,放手讓學生去讀,去討論,去領悟。有些問題需要在老師的點撥下,啟發學生思維,讓學生小組討論,分別説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通過集體的智慧,解決疑難問題,從而顯示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用具: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佈置學生結合課後練習預習課文。

 三、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激發興趣

同學們,童年生活猶如一幅五彩斑斕的圖畫,猶如一個歡快跳躍的音符,説不盡道不完,是我們最值得珍藏和回憶的美好時光。但隨着我們一天天的長大,童年生活會離我們逐漸遠去,在這裏老師很想知道你們的童年生活是怎樣的,童年時你最喜歡做什麼?喜歡去哪裏?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魯迅的一篇小説《社戲》,看看文中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怎樣的童年生活畫面。

(設計意圖説明:由提問導入,揭示課題。通過提問學生,讓學生身臨其境,回憶童年生活,引發學生課堂對話的慾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檢查預習情況,出示幻燈片。

1、讀下列詞語,辨別字音、字形、字義。

歸省 行輩 不憚 絮叨 怠慢 攛掇 鳧水 潺潺 歌吹 藴藻 家眷 皎潔 漂渺 糾葛 旺相 模樣 欺侮

(設計意圖説明:掃清閲讀障礙,重在讓學生掌握識字的方法,達到漢字的辨形、辨音、辨義的目的,培養學生養成的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能力、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2、這篇課文的體裁是什麼?

(設計意圖説明:通過這個問題,檢查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培育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3、課文的作者是誰?選自他哪部集子?我們學過他的什麼作品?

(設計意圖説明:通過這個問題的回答,來複習舊知識,達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4、哪位同學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主要寫了什麼事件?圍繞這一中心事件,作者寫了哪些相關的事情?

(設計意圖説明:這一環節主要是訓練學生獲取關鍵信息的能力以及篩選、歸納概括信息的能力。)

5、根據小説的情節,課文可以分成幾個部分?

(設計意圖説明:情節是人物性格的發展史,從分析情節入手來把握人物形象,也是小説閲讀的一般規律。探究的問題則是引導學生全面把握文章的佈局謀篇。)

(三)朗讀課文 整體感知(導讀法 問答法)出示幻燈片

(1)快速讀課文,找出自己感興趣的情節,並大聲朗讀,説出自己讀後的感受。

(設計意圖説明:藉助多媒體教學課件,採用朗讀和默讀相結合的手法。這一環節既是因為《語文新課標》中指出“各個學段的閲讀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也是試圖培養學生能在有限的時間裏把握課文內容,又能通過適當的朗讀品位、體驗,培養語感。)

(2)女生讀課文1—3段,思考:

平橋村是一個偏僻的小村莊,住户不到三十家,但課文卻説是“我”的樂土,為什麼?這與看戲有關係嗎?

(設計意圖説明:這幾個問題均是訓練學生獲取關鍵信息的能力以及篩選、歸納概括信息的能力。)

(3)男生讀課文4—6段,思考

平橋村是“我”的樂土,但也有不樂的時候,作者抓住什麼事,用了哪些詞句來寫自己不樂的心情,

(設計意圖説明:體會課文用詞的準確、鮮明、生動的特點。)

(4)課文描寫的人物有哪些?你最喜歡哪一個?為什麼?

(設計意圖説明:小説就是通過人物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人物形象的把握影響到對小説主題的理解。因此,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善於扣住人物個性化的東西。)

(四)研讀課文 合作探究 品味賞析(討論法 賞析法 點撥法)出示幻燈片

(1)課文的景物描寫極具特色,仔細研讀11—13段“夏夜行船”和22—23段“月夜歸航”的片斷,討論分析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用了什麼修辭方法,調動什麼感官展開描寫的?

(設計意圖説明:《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積累,感悟和運用……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所以在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就很有必要讓他們説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歡的段落情節,並談談讀後的感受。)

(2)找一個學生朗讀寫景段落,思考討論:

這些景物描寫前後有什麼不同,反映了人物什麼樣的心情,對錶現主題有什麼作用?

(設計意圖説明:教師要發揮引導者的作用,通過問題的提出,引導學生髮散思維,並表示自己的意見,讓學生在交流合作中,解決問題,對於學生的發言言之有理就給予表揚。)

(3)思考討論:如何看待“偷”豆的事件,這與我們平常意義上的“偷”性質一樣嗎?為什麼?

(設計意圖説明:《語文新課標》中強調“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4)小説結尾説:“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這似乎與前面的敍述相矛盾,應當怎樣理解?

(設計意圖説明:《語文新課標》強調“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結合這篇課文的特點,要讓學生盡情的發揮個人的感受,教師只要適時應用點撥引導法在朗讀方法或回答問題時稍作指導,對於學生的發言言之有理就給予表揚,對於不當之處適當給予點撥,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五)質疑問難 學生將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來與同學們交流。

(設計意圖説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六)小結:你能用一兩句話,表述自己通過本文的學習得到的收穫或感受嗎?

(設計意圖説明:這是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在強調教學目標的同時,注意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

(七)拓展延伸 遷移練習 (出示幻燈片)

學習描寫景物片斷〈秋天來了〉,要求能抓住景物特點,調動多種感官,運用多種修辭方法,多方面的反映秋天這一季節特點,做到融情於景,情景交融。

(設計意圖説明:《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這一環節是讓學生克服以課本為中心學習的傾向,實現教材內外的溝通和課堂內外的溝通。鞏固課堂教學內容,培養學生關注生活的習慣,訓練學生寫作的能力。)

板書:

平橋村我的“樂土”;

看戲前 看戲前的波折;

夏夜行船。

看戲中 船頭看戲

午夜歸航

看戲後

偷豆吃豆

(設計意圖説明:板書的功能是教師可以簡要而全面的概括教學內容)

尋找新世界,發現新內容!

社戲説課稿9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課《社戲》。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本單元課文的內容定位在民俗風情上,這體現了語文同社會文化生活的密切聯繫。文化生活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是人類精神活動的高級形式。語文除了是交際和學習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還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語文教學除了教會學生使用語文工具外,還有引導學生認識和把握人類文化的重要任務。培養學生對文化生活、對文學藝術的廣泛興趣和鑑賞能力,是語文教學普遍的目標內容之一。課文《社戲》以社戲這一江南水鄉文化活動為線索,表現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經歷。課文通過我和少年夥伴們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鄉文化生活經歷。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及成因分析

與舊大綱相比,新課標更突出了學生的心靈品悟和個性解讀。這樣的課文更容易喚起學生的心靈共鳴,多年來這篇課文一直就是精讀課文,目的就是激發學生胸中的熱愛生活的情趣,深深地打動學生的心靈。學習這篇課文時,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碰撞將使他們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因此,這篇課文在這一學段這一單元中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

根據新課標對閲讀和寫作的要求,將本課教學目標擬訂如下:

1、知識目標:體會江南水鄉文化生活,適當引導學生關注並説出自己家鄉的文化習俗。

2、能力目標:

(1)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梳理詳略,加深理解。通過反覆的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及語言的理解;

(2)領會小説景物描寫的特色,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思想的作用。體會並指出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揣摩文中的美詞佳句,體會並説出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獨特感受。

(3)、學習小説採用白描的手法,能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刻畫人物。

3、情感目標: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幹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真摯感情。

[三]重難點的確定及成因分析

在課文中,作者記敍了一段幼時看社戲的經歷,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之情。本文的景物描寫、細緻逼真,充滿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是如何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人景的,這是本文教學的重點。本文結尾對豆與戲的評價、讚美與前面對豆與戲的描寫似乎有些矛盾,引導學生理解這一問題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一、教學方法分析與手段選擇

一)學情分析與學法指導

對於七年級學生來説,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本課在學法指導和學習習慣培養方面注重以下幾點的指導教學:

1、怎樣才能用普通話正確有感情地朗誦。2、在合作學習中發表自己的看法。3、利用間接經驗學習感受生活。4、敢於向教材、老師及學習夥伴發問質疑。

二)教法分析及確定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不同時代的少年兒童有不同的興趣愛好,但他們純真的童心卻是相同並且相通的。因此,在閲讀時,採取聯想的方法會比較好一些。從《社戲》裏小夥伴們的所作所為,聯想到自己;如果身處其境,會不會也那樣做?在現實生活中,自己和朋友們是不是也做過類似或者更淘氣、更有意思的事,做這些事,表現了少年朋友們怎樣的態度和情感?其次,要學習發現問題,提出質疑。《社戲》裏的小朋友為什麼這樣而不那樣,怎樣去評説他們的行為,這些都是可以質疑的。不只要提出問題,還要有自己的見解。第三,要認真體會作品中的景物描寫和心理描寫,並學習這些表達方式。

三)教學手段的選擇

語文課堂應該是詩情畫意的課堂,讓學生在美的情境中神思遐想。我在教學過程中追求教學的詩情畫意美。總的來説,教學過程中要創設美的情境。教師語言詩意化,教學手段多樣化。我設計本課的思路是以多種形式美瀆為主,以美讀啟悟,教學語言精練,不過多講解,重在點撥,相信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閲讀指導法,啟發式和探究式教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生活是最好的素材。這篇課文,不像鏡子那樣,只是原封不動的把原物照下來,而是滲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播放課文錄音作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通過課文錄音把學生引進課文所描述的畫面,接受美的薰陶。《社戲》雖然寫的是童年趣事,而且主人公的年齡與七年級學生大體相當,但畢竟年代久遠,對於當代少年,尤其是城市少年來説,是既熟悉又陌生,既親切又有隔膜,既容易理解,又會產生出許多奇怪的疑問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選擇教法時原則上應該精講、少講,放手讓學生去讀,去討論,去領悟。學生的閲讀興趣可能會只集中在故事情節上,面對優美的景物描寫、細膩的心理刻畫不會很在意。這正是需要教師精講的.地方。教師要重視點撥,提供背景材料,點明要點所在。教師的作用在於啟發學生思維,而不是交給學生一個答案。文學作品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對文學作品的欣賞也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不同的讀者從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學本課時,尤其在處理課後練習,不宜追求錐一的標準答案,要允許並且鼓勵學生提出質疑、發表見解。

體驗感受、對話交流、探究思考'是我上這節課的指導思想。羅素曾經説過: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智慧,這種習慣對一個人的未來生活是一種災難。新課標也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喚起學生的切身感受,激發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引導他們主動參與課堂,並將從課堂中獲得的思想、情感和體驗再次返還到自身,提升個人的語文素養。情境體驗合作探究四邊對話是我這篇課文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開展不同形式的活動是我落實這些教學方法的途徑。為了創設情境,給學生提供明晰的學習模式,展示導學的索引問題,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1、從學生實際出發,以多媒體展示作為主要教學手段,一方面增強直觀感,培養學生對江南水鄉文化生活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課效率,增加課堂知識容量。2、把播放課文錄音作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通過課文錄音把學生引進課文所描述的畫面,接受美的薰陶。

二、教學程序構思分析及教學策略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童年引讀。

調動學生情感是上好本課的首要條件,童年對許多人來説,都是美好快樂的。在成人後回憶往事,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難忘的體驗。

《童年》:童年是七彩的夢/伴我在牀頭玩耍/童年是彎彎的小船,載我在知識的海洋裏邀遊/童年是快樂的小鳥張開翅膀/攜我在自由的藍天上飛翔/現在呵,童年卻是一枚小小的鈴鐺/不管春與夏、秋與冬/永在我記億深處/放聲歌唱......

同學們,我們的童年都是美好快樂的。哪位同學願把自己最難忘的經歷説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魯迅的小説《社戲》,那又是怎樣的一件事,一種感受呢?

(情境創設力求體現語文教學的人文關懷,力求營造一種輕鬆、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童年生活的回憶中融入課文。)

二、誦讀積累,整體感知。

(一)範讀課文(或聽磁帶錄音):

1。畫記自己難以讀準、難以理解的字詞。

例:憚踱頗歸省行輩鳧水潺潺宛轉

2。用圈點勾畫法標出自己最欣賞的詞、句、段。

3。瞭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學生自由誦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教師可適當提示:本文的線索是什麼?根據線索劃分課文部分。)

本文的線索是到趙莊看戲。

(1)看戲前(1—3段)一一(2)看戲中(4—30段)一一(3)看戲後(31—49段)

三、合作探究,平橋樂事。

1、我是在什麼時令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的?

討論明確:春末夏初的時令,所以能夠看到春賽、社戲,吃到羅漢豆。

2、平橋村是怎樣一個村莊?我在平橋村得到了什麼樣的優待?表明了村民的什麼特點?(村中居民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小村莊)

討論明確:平橋村近海臨河,住户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是一個勞動人民位居的環境優美的小村莊。在小村裏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們因為我的到來,特地許可自己的孩子減少工作,伴我來遊戲,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而且他們不拘禮教,我們偶爾吵鬧起來,打了輩份很高、應該稱之為大公的小朋友,也沒有人想到這是犯上,風尚淳樸。

3我在平橋村有哪些樂事?

討論明確:釣蝦、放牛

4、本篇題為社戲,重在敍寫去看戲,寫這些在平橋村的一般樂事又有什麼樣的作用?(多方表現樂趣,鋪墊趙莊看戲)

討論明確:寫這些小住平橋村的一般樂事,既多方面地表現出那段生活的樂趣,使作品內容豐富,具有生活實感;更由於這裏寫了釣蝦、放牛這兩件樂事,第二部分開頭的至於我在那裏的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莊去看戲,就與之構成遞進兼有轉折的關係。釣蝦、放牛已是樂趣甚濃,第一盼望的看戲自更樂趣無窮。這樣,就為寫最大樂事一—看戲作了鋪墊,吸引讀者讀下去。

(這一部分寫我'隨母親歸省在平橋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動的環境,同時簡寫一些趣事,為下文詳寫看戲中的趣事作鋪墊。)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改的基本理念。在課堂中應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交流中應鼓勵學生髮表見解,提出看法。先給一點時間小組中交流,可避免剛開始就單獨朗讀的膽怯。)

四、總結存儲,體驗拓展

1、總結存儲:這樣一個偏僻的小村莊,卻是我的樂土。那是因為:一一

(1)我可以免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類難懂的書,可以自由歡樂地生活。

(2)這裏有許多年齡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沒有封建禮教的約束。(3)每天可以釣蝦,放牛,生活豐富多彩,並充滿了友愛和情趣。

2、體驗拓展:

(1)美美地朗讀課文第一部分,在體味中説説自己的童年趣事。

(2)預習第二部分,初步體會夏夜航船去看戲途中的景物描寫和表現作用。

第二、三課時略

社戲説課稿10

一:説教材分析

1.説教材的地位。《社戲》是國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就體裁而言,它屬於小説。就內容而言,它是以“社戲”這一江南水鄉文化活動為線索,表現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經歷。課文通過“我”和少年夥伴們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經歷,表現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和對故鄉的眷戀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體現了語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關係。因此教學本文除教會學生使用語文工具外,還有就是培育學生對課外生活的關注。

課文《社戲》以“社戲”這一江南水鄉文化活動為線索,表現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經歷。課文通過“我”和少年夥伴們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鄉文化生活經歷。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新《大綱》對閲讀和寫作的要求,將本課教學目標擬訂如下:

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1。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瞭解故事情節

2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

情感目標:1。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幹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真摯感情。

2.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追憶及作者眷戀故鄉的情感

三、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學生在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文中景物描寫對錶現主題的作用;體會小説通過刻畫人物形象表達主題的作用。

難點:本文結尾對“豆”與“戲”的評價、讚美與前面對“豆”與“戲”的描寫似乎有些矛盾,引導學生理解這一問題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四、教學手段

1、從學生實際出發,以多媒體展示作為主要教學手段,一方面增強直觀感,培養學生對江南水鄉文化生活的感性認識。

五、教法、學法

教法:1、誦讀法,2、質疑法、3、點拔法

六:教學理念:欣賞文學作品時,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1、強調學生自我的閲讀體驗。《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加大語文閲讀量和口語交際環節,重視培養語感。"還強調"要加強朗讀,重視閲讀感受和體驗。""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我將指導學生用多種方式去"讀",在"讀"中感悟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內涵。

2、讓學生,學會聯繫自己生活實際上。充分調動學生在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感、所悟來閲讀本文,體現新課程的"大語文觀",讓學生在生活中去發現語文,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充份的理解語文與生活的關係。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

3、重視互動合作。《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因此,在教學中要重視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平等、融洽交流討論的互動合作,引導學生在互動合作中自主構建探究問題、發現解決問題途徑的閲讀方式,並逐步學得合作技能。

七:學情分析:學生們喜歡讀,有初步的體驗能力,能結合生活實際上。來品讀文本。

八:教學過程(第二節內容):(第一節課解決問題2、解決字詞障礙;3、理清脈絡;熟讀課文;4、明確“我”在平橋村得到的優待和樂事 )

(一)導入新課:配樂同學朗讀有寫童年的美文。

(二)整體感知:

1.放播放有關“社戲”的圖片。

2.學生在預習情況,跳讀課文精彩片斷。。

(三)師生合作探究: 你發現了文中有哪些美?

1.你喜歡文中哪個人物,理由?(引導:人情美)課文塑造了熱情的夥伴和淳樸的鄉民形象,用“我喜歡文中的 X X(人物),因為他(他們)……(評價其性格、品質),比如…… (舉人物表現)”的句式,寫三言兩語,簡筆勾勒人物形象。

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是一個聰明、機靈、善解人意、考慮周到、辦事果斷的好孩子頭兒。六一公公:是一位寬厚、善良、淳樸、好客、熱誠的老人

2. 小朋友們偷豆情節:“偷”反映了小朋友們誠懇待客的熱情,“偷”跳動着小朋友們純潔無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們周到天真的天性.

3. 江南的美景如詩如畫;這些語句作者寫得很美,美詞美句需要我們用心去體驗,請自選一段你認為寫得美的句子,讀一讀,然後用“我覺得_______(美詞)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或表現了)_________”的形式對你選讀的美詞進行品味

引導學生:品味美詞:從色彩 氣味 聲音 心情 動態方面品味美詞。如:

“朦朧”和“皎潔”用得好,好在它們寫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碧綠”“淡黑”“紅霞”分別寫出了豆麥、、燈光的色彩美。

“縹緲”“仙山樓閣”寫出了戲台的神奇美。

“清香”寫出了豆麥和水草的氣味美

“潺潺”寫出了水聲美,“宛轉”“悠揚”寫出了笛聲美。

“輕鬆”“舒展”表現了“我”心曠神怡之情。“船慢”表現了“我”的迫切之情。“沉靜”表現了“我”由焦急而平靜之情。“自失、彌散”表現了“我”的陶醉之情。“回望”表現了“我”的依依之情。

“起伏、踴躍”寫出了的動態美。“躥”“喝彩”分別從正面和側面寫出了船行的輕快美。

3.為什麼:戲並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麼結尾卻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從以上分析,得出對難點的主題的理解)

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老人孩子那份淳樸真摯的感情和特有的農村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親 密的關係。這一切都是“我”童年時代在城鎮未曾見到過,在以後 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見到的。“我”對這段往事的深情回憶,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

所謂的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代表了作者對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回憶,充滿了一種浪漫理想色彩,表現作者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也反映了,對農家小朋友真摯情誼的深深眷戀。

(四)小結:作業:結合自己的認識和理解,把你對“童年的美”的理解幻化成美麗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