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精華】三年級數學説課稿三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46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説課稿,編寫説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數學説課稿3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華】三年級數學説課稿三篇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年月日》時間單位是較為抽象的計量單位,學生在二年級已經學過與他們生活比較接近的時間單位時、分、秒。隨着年齡增長,生活經驗的增多,年、月、日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他們的生活和學習中,有了形成較長的時間觀念的基礎。因而教材注意聯繫實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瞭解年、月、日的有關知識。

二、本課教學目標

1、在觀察年曆卡的活動中,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12個月,分為大月、小月和二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能記住一年中哪幾個月是大月,哪幾個月是小月。知道一年有365天或366天。

2、在年曆上查找、交流一些有紀念意義的日子,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方式,開展觀察、操作、遊戲、計算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學習重點: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掌握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三、設計理念

雖然年月日時間單位是個抽象的概念,但和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孩子們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所以在設計課時考慮到這一點,先了解學生已知的內容,自主探究,以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為指導,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學生活中的數學,學有用的數學,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為基本理念。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發揮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創新的精神,通過學生的蒐集、彙報、展示、交流,教師及時引導學生驗證、推理、提升,在師生互動的動態生成中共同推進學習過程。

四、教學過程

一、設情境導入新課

1、你知道自己出生的日子嗎?

2、你還知道哪些特殊的日子?

3、這裏有哪幾個時間單位呢?對,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比時分秒更大的時間單位:年月日。板書課題:年月日

二、新課探究

1、你們知道哪些關於年月日的知識?

2、分析年月日的產生。

3、引導探索:(1)出示年曆卡,説説通過年曆卡,你已經知道哪些知識?(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的年曆卡,分組觀察,討論找出年曆卡中有關年月日的知識,我們比一比,看看哪個小組發現的祕密多?

(2)小組討論(3)生交流。師:誰來説説你們的發現?

(4)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逐步完善板書:

大月(31天)1、3、5、7、8、10、12

一年有12個月

小月(30天)4、6、9、11

特殊月二月平年28天

閏年29天

對比xxxx年的日曆看看有什麼發現?(二月天數不同,我們把二月是28天的年份叫平年,把二月是29天的月份叫閏年。)關於平年和閏年的有關知識我們下一節課研究。

數一數:一年中有幾個大月、幾個小月、幾個特殊月?

4、教學記憶大小月的方法

師:(1)你有什麼好的方法記住每個月的天數呢?

a、歌訣法b、拳頭記憶法。(出示拳頭,師:這是什麼?你們有嗎?它能幫我們記住每月的天數,怎樣幫呢?自學課本P48)

(2)你還有其它的方法嗎?你喜歡哪一種就用哪一種。

(3)師生共同玩遊戲:大月男生起立,小月女生起立。(二月為什麼沒人起立,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5、結合實際進一步認識年月日

(1)剛才同學們通過研究年曆卡,學到這麼多的知識,你們真了不起。現在請你們在20xx年的年曆卡上找到國慶節這一天,你是怎樣找到這一天的'?在找出兒童節、教師節、勞動節。你們知道媽媽的生日嗎?找出自己的生日

(2)請你想一想今年有哪些讓你高興、難忘、或值得慶祝的日子?在今年的年曆卡上圈出來。(學生交流,並説出為什麼?)

(3)同學們已經學會了看年曆卡,而且通過年曆卡知道了有關年月日的知識。現在同學們結合自己的實際想一想,從什麼時候到什麼時候經過的時間是一年?一月?一日?舉例説明。

三、鞏固練習

四、課堂總結

教學反思

平均數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它也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謝老師通過教學讓學生明白平均數是怎麼產生的,使學生認識到它並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數,而是一個虛擬的數,使學生理解平均數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本節課有許多亮點。

一、創設情景、引起興趣

本節課謝老師通過聯繫學生自己身邊的事,在人數不同的情況下參賽比較,“這樣比公不公平”引發學生思維的衝突,讓學生感到數學就發生在自己身邊,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解決問題的慾望,從而引出求平均數的問題,認知的“不平衡”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好奇心。教學有了這個過程,學生對平均數的統計意義以及作用才有比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臨相類似問題時,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數作為一組數據的代表,去進行比較和分析。

二、注重思想方法的培養

謝老師在教學中能通過直面的課件演示讓學生體驗這種方法,並啟發學生髮現移動前和移動後什麼變了?什麼沒有變?在此,初步小結:什麼是平均數?通過例題的深入研究,學生進一步感知平均數的取值範圍。幫着學生理解平均數是一個虛擬的數,它表示的是一組數據的整體情況,從而使學生對“平均數”的認識逐步清晰。

三、學會運用平均數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謝老師注意從生活實例入手,通過練習設計,讓學生藉助於具體問題、具體數據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性質,豐富學生對平均數的理解。將知識與生活緊密相連,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回到生活中去。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判斷能力。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王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三年級數學上冊關於“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的課程,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一下幾點:

一、温顧複習,查漏補缺,為本節課學習新知做好鋪墊。

課堂開始王老師以複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質和特點作為鋪墊,讓學生回顧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有四個直角,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這些知識,還有就是知道周長的定義,為後面計算周長買下伏筆。

二、情景引入問題導學。

設計了一個十字繡的圖,長方形和正方形,讓學生計算給十字繡裝邊框需要多長邊框,從而引出問題,開始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三、探究新知,方法多樣,學生為主,總結概況得出結論。

探究新知時候,給出了長方形的長和寬以及正方形的邊長,讓學生根據剛開始的知識計算出長方形的周長,並小組合作用擺小棒的方法解釋方法,讓學生明白每種方法的原理,尤其是在推出長方形的周長公式時,通過擺小棒重複解釋了公式的'含義,學生一目瞭然。後面用同樣的方法推出正方形的周長公式。整個過程教師一直在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最後總結概況周長公式。

四、教師的鼓勵性語言和提示性語言非常豐富,發人深省。

課堂一開始教師就給學生提出了兩條課堂的建議,鼓勵學生上課積極回答問題。課堂也不是的鼓勵和反饋學生的回答,聆聽別人的建議等等。提示長方形周長公式中的小括號時,也沒有直接説明,而是間接引起學生的關注,印象深刻。

建議:

1、長方形周長公式中還有一種2個長和2個寬的計算方法也需要給學生滲透一下,為後面的學習提供幫助。

2、練習題的設計跳躍性較大,最後一個題難度較大,建議可以拆分成幾個題逐步滲透思想和方法,層層遞進,讓學生更容易掌握。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長度單位和麪積單位的比較。教學課本例1。

教學目標:區別長度單位和麪積單位,並能正確運用到時機生活中。

教學重點難點:由直觀到抽象正確區分長度單位和麪積單位。

教學策略:同圖示法和直觀演示法幫助學生區別長度單位和麪積單位。可以先讓學生説説學了哪些長度單位、哪些面積單位。然後再看圖、畫圖或比劃相應的長度與面積單位,進行對比。除了強調兩種單位的區別,也應提醒學生注意它們的聯繫。如1平方釐米正方形的邊長是1釐米等。區分了兩種單位的含義、圖形之後,還可以引導學生從應用的角度加以區別,即讓學生説一説,什麼時候使用長度單位,什麼時候使用面積單位。這是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確分化,加強記憶的有效措施。一是加強不同大小面積單位之間的比較,二是加強面積單位與相應的長度單位之間的辨析。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教學例2、例3。

教學目標:在理解面積意義的基礎上,推導出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並能正確運用於解決問題中。

教學重點難點:由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推導出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運用所學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策略:沿着實驗→猜想→驗證→概括的方向學習。長方形面積的計算等內容探究的難度不大,結論比較容易發現,而且便於展開直觀的操作實驗,可以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用小正方形拼擺大長方形大正方形中,猜想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在數小正方形中,在觀察討論中驗證猜想,在圖形的變換練習中概括出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再運用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幫助學生加深對公式的理解,提高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練習十九的內容。

教學目標:複習鞏固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及對比周長與面積。

教學重點難點: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源於現實生活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教學策略:以源於現實生活實際問題為主,通過長方形、正方形周長、面積的對比練習,以及稍有變化的變式練習和引導學生髮現規律的探究練習對本節內容進行梳理與鞏固。

第五課時:

教學內容: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教學例4。

教學目標:掌握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並運用進率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

教學重點難點:弄清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的算理,掌握單位換算的方法。

教學策略:按1∶1的比例,運用多媒體直觀演示在1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內畫出1平方釐米的小方格,然後引導學生根據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推算出邊長1分米即邊長10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再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類推出1平方米與1平方分米之間的關係。

第六課時:教學內容:公頃、平方千米。

教學目標:認識公頃和平方千米兩個土地面積單位,瞭解它們的實際大小,掌握它們之間的進率,會用進率進行換算。

教學策略:公頃和平方千米兩個土地面積單位比較抽象,為了使學生具體瞭解1公頃有多大,可以帶領學生到操場進行實際測量,量出邊長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標杆及繩子把這100平方米圍起來,或讓學生手拉手,圍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並向學生説明,100塊這樣大的土地就是1公頃。如果有條件,可以再量出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讓學生看一看1公頃的土地有多大。

第七課時:

教學內容:練習二十。

教學目標:鞏固梳理本單元知識,提高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策略:先進行基本知識的複習梳理,再結合生活實際設計各種練習,鞏固本單元知識,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