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國小三年級數學下冊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43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優秀的説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三年級數學下冊説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小三年級數學下冊説課稿

國小三年級數學下冊説課稿1

一、説教材:

課程標準強調《統計》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低年級要求:讓學生經歷簡單的數據統計過程,使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來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整個過程,從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統計知識和方法。教材選取的例題給我們很好地提供了一個如何去使用教材,設計教學過程的信息。

二、説學情:

上學期學生已經學習了比較、分類,能正確進行計數,所以填寫統計表不會太困難,關鍵在於引導學生學會收集信息,整理數據,畫統計圖,能利用統計圖表中的數據作出簡單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體會統計的作用。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本課的要求,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三、説教學目標:

1、藉助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感受到統計活動的必要性。培養學生初步的統計意識。

2、在情景中初步掌握數據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經歷統計的過程。

3、初步感虻ヌ跣甕臣僕技巴臣票恚芙臣平峁釗氡砟冢嵩詬褡又繳匣虻サ耐臣僕跡芨萃臣僕急碇械氖藎岢齪突卮鷚恍┘虻サ奈侍狻

4、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觀察交流等方式感受統計的意義和作用,初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加深對數學的喜愛之情。

四、教學重點:

經歷收集和整理數據的過程,初步認識統計圖和統計表,正確填寫統計圖表。

五、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和整理過程,能看懂圖表。能根據統計圖中的數據,進行簡單分析,感受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六、説教學理念與教法:

低年級兒童活潑好動,所以我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將整堂課的設計分成“創設情景——-收集、整理資料——-操作實踐——-拓展深化”四個層次,我以教材為基礎,本着數學來源於生活這一事實,力求從實際出發,增加學生對數學的親近感,使學生樂學、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圍繞教學目標,我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時,力求體現以下理念:

1、在生活中學數學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程的要求。所以“統計”這節課我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從學生喜歡看動畫片引入,激發興趣,調動學生的探究慾望。其次結合本校“播種習慣責任樹,人人為樹添果實”的活動,讓學生在熟悉親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學習,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在活動中學數學讓學生學習動態的數學是新課程的要求。使學生形成統計觀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其真正投入到統計活動的過程中,所以我設計運用投票表決的活動,來確定最喜歡看的是哪部動畫片,從中讓學生初步體驗統計的過程,也就是經歷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過程,學會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學生在經歷“動態建構運動”之後,再讓他們獨立觀察教材提供的靜止的畫面上採集信息、分析、整理數據,進行填寫統計表、繪製統計圖、説説統計作用。一方面鞏固剛剛建構的統計方法,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另一方面進行“間接思維”訓練,既錘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與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統計紅、黃、藍蘋果個數的活動中,不僅讓學生學會了解決實際生活問題,還讓學生感悟到一個方格表示2人,那麼1人可以用半格來表示,為後續學習打下能力基礎。學生在這些活動中通過實踐操作,體驗到了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也認識了統計及其作用,獲得了數學知識,發展了能力。

3、在問題中學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數學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教學中,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探討感受到,要解決老師提的問題必須調查統計,在調查統計後,學會思考,能根據數據回答和提出簡單的問題,深化對統計意義的理解,同時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4、人人都得到發展學生通過教學活動,理解和體驗了統計的過程,體會到統計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同時結合“習慣責任樹”,進行德育教育,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

七、説學法:

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聯繫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2、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3、通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等方式,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自己的學法。

學習方法分為以下三種:

1、自主學習法:讓學生去親生體驗數據產生的過程,使學生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積極組織學生人人蔘與,以學生為主體,結合教材內容,緊密生活實際,讓學生自己帶着數學走入生活,解決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數學問題,通過學生的獨立探究,使學生經歷學習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是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發展”。

2、交流互補法:通過同學之間相互講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讓學生開動腦筋,互相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並利用生生對話,互相啟發,碰撞出只會的火花,以交流促發展。

3、練習促進法:通過有針對性地練習,使學生形成技能技巧,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八、説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開始提問:“同學們,你們都喜歡小動物嗎?你最喜歡什麼小動物?”這樣的問題,貼近學生的生活,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説出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用什麼記錄呢?用什麼方式能讓我們一眼看出喜歡那種小動物的人最多,哪種最少呢?引出課題“統計”。

(二)探究與體驗統計時,我們要記錄數據,記錄是,你準備用什麼符號來記錄?引導學生表達自己喜歡的記錄方法。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喜歡每種小動物的人數統計出來,加深學生對數據統計過程的體驗,體現統計方-2-式的開放性。通過展示統計表的填寫過程,引導學生回顧以前學過的知識。從統計表中,提問學生知道了什麼?能提出什麼問題?通過觀察統計表,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體會統計的作用。當我們順利清晰的將數據記錄後,如何使我們的數據一目瞭然呢?給學生們留下討論的空間與時間,然學生們講述自己的方法。最終教師引出條形統計圖的概念及應用。但是,在解決較大數據的時候,格子不夠用怎麼辦?繼續討論並要學生給出方法及結論。我們可以將一格表示多個數,從而使我們的統計圖在統計較大數據時,依舊通用。

(三)自主學習,合作研討統計天氣變化,從解決學生身邊的實際問題入手,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並進一步體會統計的必要性及統計的作用。再次大膽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完成統計任務,獨立完成統計表和統計圖,再次經歷數據的整理過程,初步感悟較簡單的統計方法。在這個環節中,學生根據記錄數據獨立完成統計表和統計圖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再一次體驗了數據的整理、描述、分析的過程。

國小三年級數學下冊説課稿2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統計》的第二課時。

2、教材分析:

隨着科學技術和數學本身的發展,統計學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大到科學研究,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統計幾乎無處不在。本課是在學生認識兩種新的條形統計圖,並能根據統計圖表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之後進行教學的。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也可以進行不同組數據的比較。讓學生學習平均數的知識,並不僅僅是為了達成求平均數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及對生活的作用。

3、教學目標:

基於這樣的認識,教學中我們就不能只停留在“簡單地給出若干數據,要求學生計算出它們的平均數”上,而應充分引導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幫助他們認識到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與廣泛應用,並能在新的情境中運用它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獲得必要的發展。為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條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能力目標:使學生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和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小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品質,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

4、教學重、難點:

平均數是統計工作中常用的一種特徵數,它能反映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廣泛。所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是教學的重點。而“平均數”又和過去學過的“平均分”的意義不同,正確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和應用就是教學的難點。

二、説教法:

由於“平均數”意義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容易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我根據學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認識規律和教學的啟發性、直觀性及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等教學原則,積極創設真實的、源於生活的問題情境,以“學生髮展為本,以活動為主線,以創新為主旨”,採用多媒體教學等有效手段,以引導法為主,輔之以直觀演示法、設疑激趣法、討論法,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

三、説學法:

在學法指導上,我努力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觀察、操作、比較、分析等活動,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主動探究,去發現、構建數學知識。通過小組合作中的互相討論交流,讓學生從中學會與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意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還讓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自主評價,以提高解決問題和綜合概括的能力。

四、説教學程序: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一開始上課,我就用多媒體圖片把學生帶入曾經經歷的情景:投球比賽。並出示兩個小組進行投球比賽結果的統計表。

第一小組投球情況統計表

姓名

小紅

小蘭

小亮

小明

投中個數

8

5

6

9

第二小組投球情況統計表

姓名

小剛

小麗

小琴

投中個數

6

7

11

接着,讓學生説説從統計表中獲得了哪些信息,再請學生比較一下哪一組投球準一些。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明白在人數不相等的情況下,總數和最多的數都不能比較出哪組投球更準一些。從而激起學生探索的慾望,便於後面學習的開展。

(二)、合作學習,探索新知

1、初步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

(1)、小組內的四名同學結成裁判組,用自己的方法來判定哪一組是獲勝者。(學生討論,教師巡視)

(2)、師生分享討論結果,從中引出只有分別求出兩組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才能正確判斷出哪組投球更準一些。

設計意圖:愛因斯坦曾經説過:現實世界的一切知識是始於經驗並終於經驗的。課上的統計表為學生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調動起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做小裁判參與討論判定勝負,更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平均數”對學生來説雖然是一個新的概念,但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接觸過“平均”的概念,當人數不相同,比總數不合理的情況下,引出平均數的概念成了學生的一種迫切需要,學生的思維被激活起來。

2、初次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

(1)、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尋求兩個小組投中球數的平均數。

(2)、各小組彙報自己尋求答案的方法。

a、移多補少法。數量較少時使用方便。

b、計算法。

第一小組:8+5+6+9=28(個)28÷4=7(個)

第二小組:6+7+11=24(個)24÷3=8(個)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教學,旨在讓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索的過程中,找出求平均數的不同方法,使學生擁有了學習的自主權和選擇權,將他

們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他們合作學習的能力。

3、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1)、學生看算式回答:28表示什麼?4表示什麼?為什麼要除以4?7表示什麼?

8+5+6+9=28(個)28÷4=7(個)

6+7+11=24(個)24÷3=8(個)

(28表示第一小組學生投中球的總個數,4表示第一小組投球的人數,除以4是因為有4個人投球,要平均分成四份,7表示第一小組學生投中球的平均數。)

(2)、總結:平均數=總個數÷份數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教學,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突出了教學的重點。讓學生試着總結計算平均數的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4、感受平均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請學生聯繫實際,説一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平均數?

學生舉例:班級考試的平均分;全班學生的.平均身高、平均體重;家庭每月的平均收入、平均支出;城市平均年用水量、用電量等。

設計意圖: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具有開放性的、探索性的數學問題,充分保障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與空間,使數學教學更加豐富多彩,學生學得更加生動、活潑。

(三)、自主探究,歸納方法。

1、教學例題:

學校開展環保小衞士拾礦泉水瓶的活動,小紅她們組同學拾得的瓶子數分別為13個、12個、11個、16個。求她們小組拾得的礦泉水瓶的平均數。

(1)、利用今天所學的知識,獨立計算,尋求答案。教師巡視指導,並指名板演。評價板演時,再次歸納總結:平均數=總個數÷份數

(2)、議一議:①求出的“13個”是每人實際拾到的礦泉水瓶子的個數嗎?②求出的“13個”與其中一個學生拾了瓶子13個一樣嗎?(不一樣,求出的“13個”只是一個平均數,而其中一個學生拾了瓶子13個是一個實際的數,是實際拾了13個。)

(3)、藉機對學生進行保護環境的教育。

設計意圖:讓學生熟練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加深對平均數含義的認識,在教學中進行環保意識的滲透,教育學生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爭做保護環境的小衞士。

(四)、學以致用,體驗生活。

1、小明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是140釐米,所以他的身高一定是140釐米。對嗎?

2、小明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是140釐米,小強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是137釐米,可以説小明一定比小強高嗎?

3、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0釐米,小明身高140釐米,他在游泳池中學游泳,會不會有危險?為什麼?

4、學校舉行獻愛心活動,我們班52名同學分成4組,第1組捐款192元,第2組捐款212元,第3組捐款205元,第4組捐款198元,平均每組捐款多少元?A:(195+212+205+198)÷52=16(元)B:(195+212+205+198)÷4=208(元)説説你選擇哪一個答案,理由是什麼。

5、以小組為單位,統計本組成員的身高,並計算出平均身高。

設計意圖:數學來源於生活,又要應用於生活,才能體現其價值及魅力。在學生理解了“平均數”的含義,學會了求“平均數”的方法後,我引入了幾個現實情境。通過情境的辨析,問題的解決,既深化了學生對“平均數”概念的認識,體會到“求平均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同時也為學生創造了自由表達、廣泛交流的機會,提升了他們“數學交流”的能力。

(五)、評價總結,拓展延伸。

1、請學生當評委給這節課的整體上課效果打分,並選取幾個學生代表的分數,計算平均分。

當學生為最後得分爭論不休時,及時設疑:“以誰的分數為標準呢?什麼分數是最公正的?”引導學生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2、請學生談談這節課的收穫,以及打算如何運用所學知識。

設計意圖:“給這節課打分”這一環節既強化了本課的新知,再現了“求平均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又使老師得到真實的信息反饋,併為課堂小結作了巧妙的預設。讓學生自我評價,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對於課堂的拓展延伸,和進一步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興趣,十分有利。

五、説板書設計:

平均數

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平均數=總個數÷份數

設計意圖:簡潔明瞭,重點突出。

國小三年級數學下冊説課稿3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決問題”是人教版國小數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8單元中的內容。本節內容安排了兩個例題,分4課時進行教學,今天我説的是其中的第1課時。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數量關係及解決問題的經驗,初步瞭解了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學好本課知識,必將為學生以後的解決數學問題提高一個階層。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二年級學習時,已經會用表內乘法、除法以及加減法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對本課所研究解決的數學問題,學生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在生活的實踐體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經驗。

(三)目標定位

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及本課的知識特點,我預定如下幾個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用乘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2.注意培養學生多角度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

3.通過解決具體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重點是讓學生學會用乘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難點是會用不同方法解決同一問題。

二、説教學理念:

1、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教學中要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創建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以學生熟悉的廣播操、跑步、相冊等為教學資源,讓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技能對解決新問題產生積極的影響,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使學生學會解決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在教學時,我立足於讓學生自主收集、理解數學信息,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尋找方法,對於學生合乎情理的闡述,給於積極鼓勵,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增強信心。不斷的引導和鼓勵,使學生逐步形成從多角度去觀察問題的'習慣,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説教學程序:

1、創設情境以舊引新

這一環節,我從學生熟悉的廣播操入手,通過讓學生説説是怎麼猜的,加深學生對行列的認識,同時也鞏固了幾個幾。

2、注重發現,收集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從一個小方陣,很自然地呈現出書本的例題:三個大方陣,讓學生通過觀察,去發現題中所呈現的數學信息,再出示問題,形成一道完整的解決問題。通過例題的分析與解答,旨在讓學生初步感受到一題多解的思維。當然,此時的教師不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在看,而是以合作者的身份積極參與。在解題過程中,學生與學生之間會存在着一定的差異,此題的教學,意在使部分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理解並能掌握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解題方法,而其餘學生只要掌握自己理解的那種方法即可。

3、聯繫生活,學以致用

這裏我安排了三個練習,第一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第二題放手讓學生自己來探索,在反饋時重點讓學生來説説是怎樣想的,第三題安排了一題讓學生自己來提問,並解決問題。

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通過“你今天學到了什麼?”讓學生對本課有一個回顧,然後通過數學日記的形式來提出“一家五口一共要花多少錢?”?這個問題來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對這兩類兩步計算問題的不同有一個初步的比較,為後續學習做好鋪墊。

在兩年的新課程數學教學發現,新課程背景下的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普遍有所下降,很多的學生拿到題目後,總是很茫然,或是有些學生知道該怎麼解決,但讓他把想的過程説出來卻很困難,那麼他還不是真正地懂應該怎麼做。拿到這一課時,我問了一些教過老教材的教師,她們認為以前教老教材時,用先提中間問題的方法來教,學生普遍掌握得比較好,思路很清晰。於是在本課中,我借鑑了老教材的一些做法,把傳統的方法引進了新課程課堂,在學生把想的過程説出來以後,我把它板書在黑板上,一來想給後進的學生一個引領,當然最大的目的還是想把學生混亂的思維整理出來,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有條理地説,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裏只是想嘗試一下。

國小三年級數學下冊説課稿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來自內蒙古赤峯市元寶山國小的邵英嬌。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九單元第二課時——《統計》。我主要從説教材、説學情、説模式、説設計、説板書、説評價、説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七個方面來談一談我對本節課的認識。

一、説教材

《統計》這一單元屬於統計與概率領域的知識。這部分內容包括認識並填寫比較簡單的複式統計表,認識1格代表5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

在編排上,本單元選擇了與學生生活有密切聯繫的生活場景,如:學校組織學生檢查身體、參加喜歡的課外活動小組活動、對街頭過往車輛的調查、班級的圖書角、每天看電視的時間等。力求使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使學生既經歷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過程,又從中進一步理解統計的方法,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同時滲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識,如:不偏食,注意用眼時間等,使學生明確統計的知識是為生活服務的。

義務教育國小數學課程標準,把統計知識作為國小數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特別強調讓學生體會統計的過程,和對統計結果的簡單分析,讓學生早些掌握一些統計的思想方法,既有利於提高應用所學知識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中體會統計的作用,感受數學與社會的聯繫,又能使學生從部分數據出發,經過分析從中找出規律,逐步培養處理信息的能力。

基於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二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過程,瞭解統計的意義。

2、使學生初步認識統計圖(一格代表五個單位),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並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

3、讓學生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培養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感悟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使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表現數據。

教學難點:明確用1格表示5個單位的表現形式。

二、説學情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他們有更多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和理解數學,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本節課是國小數學人教版二年級的教材。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在一年級下冊教材第9單元初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整理數據。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代表1個單位和簡單的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在二年級上冊教材的第7單元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2個單位)和統計表。通過這些教學內容,瞭解統計的意義和作用。以及前一課認識了簡單的複式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回答簡單的問題並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以前的知識鋪墊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但是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仍然要注意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全過程,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統計活動過程之中,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並加強與同伴的合作與交流,同時讓學生對統計結果做出恰當的判斷與預測。

三、説模式

在我校“3161”和諧課堂教學模式原則指導下,形成了我校和諧課堂各學科個性化的教學環節,其中數學課包括0201、0202兩種課型,結合本節課的特點,及我對教材的理解,我採用0202課型,並將本節課設計模式如下:

1、立體導入,明確目標。

2、做好鋪墊,掃清障礙。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4、理清思路,歸納方法。

5、運用規律,應用展評。

四、説設計

圍繞教學目標,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導學過程設計為以下五個環節。

第一環節立體導入,明確目標。

和諧課堂區別於其他教學模式的第一個環節就是要重視單元導入和知識樹引領,學生在學之前就應該知道這節課學習任務和目標,為新課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同時,教師創設情境,播放各種車輛過往的錄像片,你想知道些什麼?怎麼解決這些問題?這樣設計,抓住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景中主動進入學習狀態,產生統計的需求。真正做到了積極主動,以終為始。本環節大約需要3分鐘。

第二環節做好鋪墊,掃清障礙。

這一環節主要是根據錄像片組織學生利用學過的統計知識,分小組合作收集、整理數據,完成統計表的填寫。由於課件視頻中車輛過往速度快或者過往車輛比較密集,學生記錄會產生困難,因此要再次組織記錄,強調分工合作,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體會,從而積累統計活動的經驗,掌握一些基本的統計方法,獲得成功的體驗,養成了良好的合作學習的習慣。這一環節大約需要10分鐘。

第三環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學中,圍繞“你認為一個格代表幾輛車合適?”這一核心主線,我設計了一張開放式的統計圖,讓學生自己設計完成統計圖,允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不管是哪一種見解,都必須言之有理,言之有據。這樣,通過學生的獨立探究,使學生經歷學習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使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學會自主、傾聽、表達、質疑,而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和輔導者,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此外,這一環節中,通過師生雙方,生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的共同發展,也正是師生和諧、教學和諧、優差和諧的具體體現。此環節需要15分鐘。

第四環節:理清思路,歸納方法

比較幾種不同的統計圖,明確用1個格表示5輛車比較合適,突破了教學難點,方法樹的總結完成了“舉三歸一”的過程,得出結論。需要2分鐘時間。

第五環節:運用規律,應用展評。

這個環節需10分鐘。練習設計使學生知識得到運用,能力得到鍛鍊,並體會到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五、説板書

板書不僅是傳授基礎知識本身的需要,而且體現言傳身教並重的需要。本節課板書作用如下:

1.輔助教師語言教學,便於學生記憶

我在教授統計這一課時,在講述的同時,用板書圖示配合,讓學生視覺與聽覺結合起來,有利於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能加強學生的記憶,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節省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思考。

本節課的板書,圖片顏色鮮明,表格式板書信息量大、條理清楚、簡約明瞭,引導學生認真思考,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從而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

3.突出教學重點難點,引起學生注意

本節課的板書,無論是圖形示意法還是比較對照法,意在變抽象為具體、變深奧為淺顯,起到深化、強化的作用,因此它能起到突出重點、難點,引起學生注意的目的。

六、説評價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與掌握,更要關注他們的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本節課中我對學生的評價如下:

一、多角度評價,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斷進步。

正確適當地評價學生,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而多花樣、多渠道、全面地評價學生又是鼓勵學生愛學、樂學、我要學的手段之一。例如這一課中,在製作統計圖時,有的學生塗色特別均勻,我就適時給以評價:“這位同學的統計圖既美觀又規範!”還有在彙報“你認為一個格代表幾輛車合適?”時,有的學生堅持認為一格代表5輛車合適,並且據理力爭,有理有據,我就予以評價“你通過前後對比,一下子就發現了合適的方法,同學們真應該向你學習。”此外,本節課倡導小組合作式學習的方式,在教學中巧用評價,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如:“你們小組可真棒,想的辦法最獨特。”“你瞧,這個小組的同學,你一言我一語,討論得多認真呀!”等。

二、即時評價,適時發現,捕捉學生的閃光點。

即時評價就是教師根據學生當時的表現,及時地進行激勵性評價。比如在合作交流環節,有的同學堅持認為用一格代表10輛車更合適,這樣塗色部分少,速度快,效率高,我就及時做出評價:“你很有創意,這非常可貴,能再響亮地説一遍嗎?”在“理清思路,歸納方法”環節,學生進行彙報時,我就做了如下評價“你講得很有道理,如果能把語速放慢一些,其他同學聽得就更清楚了。”“他傾聽得真仔細,耳朵真靈,這麼細微的地方都注意到了。還有誰能重複一遍?”學生在教師的讚賞聲中建立了自信,教師評價幫助學生體驗和享受了成功。

三、説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1、挖掘教材資源

教材中編排的很多情境圖因環境或教學條件所限,一些數學活動也無法開展。因此我在教學本節課時,將主題圖置換成觀看一條道路上過往車輛的錄像片,並請同學們幫助記錄一下四種車輛的數量。這樣做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合作意識,又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分析、解決生活問題。

2、巧用生成資源

善於捕捉利用“生成性資源”,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學會傾聽,成為學生的忠實“聽眾”,並在傾聽過程中發現他們困惑的焦點、理解的偏差、觀點的創意和批評的價值,再因勢利導,進行教學。本節課在小組彙報是,有一名學生堅持用1格代表10輛車更合適,我説:“噢,你很有獨特見解,能把你的思考過程説給大家聽嗎”,在該生敍述時就有了許多不贊同的聲音,我因勢利導,問題從學生中來,在學生中解決,讓學生的思維在相互碰撞中得到啟發,理清思路,歸納了方法。

3、運用媒體資源

電教媒體能向學生提供形式多樣、功能各異的感性材料,能夠有效地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促使學生在“知其然”的基礎上“知其所以然”,顯示出它得天獨厚的優勢。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我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學習經驗,選擇、創設一些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統計素材和學習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慾。在統計活動中採用了讓學生主動探索、小組合作、全班交流分析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充分經歷數據信息處理的全過程,突出了統計活動的本質,學生在全程參與中不僅掌握新知,發展能力,同時又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謝謝大家。

國小三年級數學下冊説課稿5

一、説教材

1、《解決問題》是本冊教材第二單元的內容,在課標中明確提出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形成問題解決的一些基本策略。

2、教材選擇了某旅遊團到賓館住宿的事情,提出了小組合作幫助導遊設計幾個住宿方案的問題,鼓勵學生積極與同學合作。鞏固除法的知識,讓學生大膽發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也要聽取同伴得以斯,在各種方案的制定與討論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3、教學目標:

(1)結合旅遊團的住宿問題,經理小組合作,一起設計、交流、討論住宿方案的過程。

(2)能靈活運用學過得知世界決勝火種的現實問題,並能表達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過程。

(3)獲得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感受數學的快樂。

教學重點:

(1)結合旅遊團的住宿問題,經理小組合作,一起設計、交流、討論住宿方案的過程。

(2)能靈活運用學過得知世界決勝火種的現實問題,並能表達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過程。

教學難點:能靈活運用學過得知世界決勝火種的現實問題,並能表達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過程。

4、本節課在教材的處理上要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選擇學生熟悉的旅遊話題來展開討論。

3、在教材處理上值得注意和探討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引導他們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二、説教法

教學方法是教師授課的手段。教學力求體現自覺性原則、運用培養自學及目標教學的基本模式,採用自學講練結合的方法進行。自主性教學原則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變被動聽為主動自學,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倡導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訓練和語言表達為主線。強化學生合作學習、自學思考,充分發揮學生的天賦和創造才能,保證課堂訓練的密度。本節課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力求借助這些手段節約時間,突破難點,提高效率。

三、説學法

學法是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如何讓學生由“學會”轉變“會學”,主要要突出如下三點:

1、本節課所要採用的是提出小組合作幫助導遊設計幾個住宿的方案,在進行小組合作之前,由學生獨立思考

2、男遊客的住宿問題在老師的教扶下進行,學生的思路已經被打開了,在解決女遊客的住宿問題上,已經有法可依了,仍然是在獨立思考的前提下進行小組間的合作與交流,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3、説明白教師怎樣指導學生掌握所確定的學法。

教會學生學會通過觀察、分析、歸納、從具體實例中抽象出

結論的方法,逐步練就“會學’’的本領,注意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看書自學思考的學習能力,從而落實教法。

四、説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是教師具體施教的步驟,是教師教學設計的體現與教學思想的展示過程。

我教學全過程的總體結構設計:創設情境——提供素材——抽象概括——適時強化。

(1)導人新課。首先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旅遊開始談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習新知識創造了良好的開端。

(2)學習新課。A觀察情景,找出信息;B提出自己的見解或者是問題(男女分開住,導遊和司機的問題);C設計13名男遊客的住宿方案,歸納出解決此類問題的思路或者説是策略;D在此基礎上小組合作交流完成女遊客的住宿方案的問題,進一步形成策略。

(3)鞏固練習。一個新的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形成,必須反覆應用中強化鞏固。所以,緊扣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設計多種形式的練習,吃飯用碗和登山統一帽子的問題,使學生的知識,能力、智力同步發展。

國小三年級數學下冊説課稿6

一、説教材: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5單元第二課時內容時間的計算。時間的計算是在學生認識了時、分、秒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學習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可以加深對時間單位實際大小的認識,培養時間觀念。教材先通過例1及做一做第1題,教學時間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由於學生還未學習兩位數的乘除法計算,所以只出現數目較小的,能夠用加法計算的把較大單位變換成較小單位的換算。例1中求2時等於多少分,由1時=60分,就可以推出2時就是60加60(分),等於120分。再通過例2及做一做第2題,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教學一些有關經過時間的簡單計算。例2編排的是學生早晨上學的情景,圖上提供下列信息:7:30離家,7:45到校,要求算出:從家到學校用了多少時間。在具體的計算方法上,教材提供了多種思路,有從鐘面上數格的,也有列算式的,體現了算法多樣化的思想,做一做第2題編排的是一學生去商店的情景,用生動的畫面提供了兩條信息,即商店的營業時間和該學生到達商店的時刻,要求算出早到了多少時間。本課時內容是後面運用時間解決較繁問題、計算時間的基礎。

二、説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認識,我將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學會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加深對時間單位實際大小的認識。

2、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在開放的活動中發揮自己的觀察能力,逐步培養學生初步的數學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滲透珍惜時間的教育,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

三、説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學會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因為這是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

2、教學難點:退一小時當60分的時間的計算。(與其它單位十進制進率之間的不同)

四、説教學法:

1、教法:

1)遊戲法:兒童的生活是快樂無邪的,學習也應該是美好、愉悦的。這節課我採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用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學生,用遊戲、活動、童話吸引學生,用色彩鮮豔、形象生動的.課件激發學生的興趣。真正使學習變得快樂起來,把數學課上得有趣、有益、有效。例如:本節課開始的猜謎語遊戲,口答競賽等環節對學生學習新知、鞏固新知無疑起着非常大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2)情境教學法: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因此情景的創設要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本節課中,學生處在一個又一個的活動情境中,例如,從幾點出門到學校是幾點。讓台下的學生幫忙算一算。最後回顧一節課40分鐘的經歷,認識珍惜時間的重要性。

2、學法

1)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如在學習例1簡單的單位之間的換算,學生在已知1小時=60分的基礎上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通過生生互動,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新知識。這樣子的學習就會是主動的,高效的。

2)動手操作的方法。課上可讓學生在在黑板的鐘面上撥一撥,學生輪流操作,驗證自己的計算方法是否正確。學生在動手中,進一步理解不同的計算方法,及算法的多樣性。

五、説教學準備: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鐘面。

六、説教學流程設計:

恰當的目標,科學的方法是教學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使教學目標真正落到實處,關鍵還在於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儘可能把實踐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成為一個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這樣的教學才是高效的,所以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

(一)猜謎語遊戲引入

1、猜謎語:矮子走一步,高個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個走半天。

2、學生猜出謎底後,教師拿出一個鐘面模型,提問:

①矮子指的是什麼?高個指的又是什麼?

②分針走一小格的時間是多少?分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大格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

③1時等於多少分?1分等於多少秒?

3、教師演示課件,撥出不同的時刻,讓學生讀出時間。如:11時20,12時05分,4時15分,5時25分等。

4、引出課題:我們已經學會看時間,但如何計算經過的時間呢,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時間的計算。(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鞏固已有的知識,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進行復習,加深對時間單位的認識。發展時間觀念。]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2時=( )分。

(1)教師:1時=?(學生答)那2時呢?

(2)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3)反饋。

a) 60+60=120分

b) 2時就是2個60分,即602=120分

(4)教師小結。

2、讓學生做P62的做一做中的題目1和補充題:3時=( )分2分=( )秒。

先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訂正時,可以指名學生説一説得數是多少?是怎樣想出來的?然後教師小結出時間轉換的方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頭腦中提取已有的知識概念:1時=60分,再通過合作探究得出2時=120分的計算方法,並學會運用。]

3、教學例2:

(1)教師投影例2的情境圖,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説説圖意:小明7時30分離家,7時45分到校。

(2)師: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少時間呢?

(3)學生討論回答,試着讓學生歸納出計算時間的各種方法:

a)分針從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鐘。

b) 45-30=15,是15分鐘。

(4)小結

(5)請一至兩名學生説説自己從幾點出門到學校是幾點。讓台下的學生幫忙算一算。

[設計意圖:通過學習例2,使學生懂得如何在實際生活當中進行簡單的時間的計算。鼓勵學生想出各種計算時間的好辦法,實現算法多樣化。]

(三)鞏固練習

1、完成P62做一做中的第2小題,

集體訂正時,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鐘表上實際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時少( )分,1時比45分多( )分。

(2)一節課是( )分,課間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時。

3、競賽:

教師口頭報時刻,如:3時至3時45分,經過幾分?學生搶答,看誰搶答得快,教師給予獎勵。

[設計意圖:通過一系列的鞏固練習、做遊戲,讓學生從練習當中找到知識的影子,並懂得運用到實際中去。]

(四)全課總結,迴歸評價

教師:現在是幾時幾分?我們剛才是從9時開始上課,從上課到現在經過了幾分?一節課40分鐘很快就過去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是啊,時間就像金子那樣寶貴,我們要珍惜每一分時間,多學一點本領,長大更好地建設祖國。

[設計意圖:告訴學生,讓學生知道時間是無處不在的,結合思想教育,培養學生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七、説板書設計:

時間的計算

例1、 2時=(120)分

a) 60+60=120分

b) 602=120分

例2、小明7時30分離家,7時45分到校。經過了(15)分鐘

a)分針從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鐘。

b) 45-30=15,是15分鐘。

國小三年級數學下冊説課稿7

一、説教材

1、教材內容

説課的內容是《統計》。

2、教材簡析

這部分內容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統計知識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實踐和科學研究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統計思想是數學中的一個重要思想。義務教育國小數學課程標準,把統計知識作為國小數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特別強調讓學生體會統計的過程,和對統計結果的簡單分析,讓學生早些掌握一些統計的思想方法,既有利於提高應用所學知識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中體會統計的作用,感受數學與社會的聯繫,又能使學生從部分數據出發,經過分析從中找出規律,逐步培養處理信息的能力。同時新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充分經歷一些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掌握處理數據的技能等等的要求。

3、教材結構

分析教材內容可以看出,本節課包含四個知識的內容。即調查入學時的體重情況填寫統計表;收集現在(二年級)的體重情況填寫統計表;把入學以及現在的體重情況統一填寫到同一個統計表中;整理、分析表內信息回答簡單的問題。但從本地學生情況實際出發,以及條件的`限制,所以本人對教材內容進行了略微的調整,將調查入學時的體重情況填寫統計表改為統計本地區天氣情況,也與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同時,按照教材的邏輯性將知識整合在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中。

4、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運用信息的手段、新的學習方法收集整理數據完成簡單的複合式統計圖。

(2)情感目標: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解答簡單的問題,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結合實例有機地進行家鄉情的教育。

(3)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5、教學重點是:體驗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

6、教學難點是:能對數據進行合理有效的分析;

二、説教法

教學方法的多樣化,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多媒體設置生活情境引入法。藉助計算機這一圖文並茂的多媒體教學工具,結合日常生活中鮮活的實物、實例引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實際操作發現法。讓學生親身參與測量體重的活動中,通過小組交流等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數據,為教學增添生動性和趣味性,同時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説學法

1、自主學習法:讓學生去親身體驗數據產生的過程,使學生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積極組織學生人人蔘與,以學生為主體,結合教材內容,緊密生活實際,讓學生自己帶着數學走入生活,解決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數學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估計、判斷能力為以後的終生學習打下基礎。

2、交流互補法:通過同學之間相互講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讓學生開動腦筋,互相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

3、練習促進法:通過有針對性地練習,使學生形成技能技巧,達到舉一

四、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三個環節:

1、填寫單式統計表

(1)我給學生提供了一組數據,我們班在一年級時每位體重情況,要求學生在老師的幫助下,學會統計每段重量的學生數,並教給學生簡單的整理數據的方法。

(2)向學生提供我們班在二年級時,學生的體重情況的數據,學生仿照統計一年級時的體重方法,整理和統計二年級時每重量段的學生數。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簡單整理數據的方法。

2、學生在能填寫單式統計表的基礎上,學會填寫和分析複式統計表

(1)讓學生學會怎樣填寫複式統計表。

(2)會讀複式統計表,並能分析。

3、練習,我一共設計了三個小題第一小題是能直接根據數據填寫統計表,是對本節學習知識的直接運用。第二題根據數據填寫複式統計表。第三題分兩組統計本班喜歡哪些體育活動的人數,填寫複式統計表,並進行簡要分析。鍛鍊學生的綜合能力。

國小三年級數學下冊説課稿8

一、教材內容

(P.59例2做一做和練習十四的第5~11題)

二、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是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第兩課時,內容是估算,即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口算是筆算的基礎,也是估算的基礎,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擴大學生的口算範圍的同時,為學生下一步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和筆算方法作好必要的準備。並且,在估算和筆算教學活動中,又可以進一步鞏固口算。這樣,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三、教學目標

1.瞭解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意義,掌握估算的方法,能正確地進行估算;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進行估算,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

2.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不同的估算方法。

3.體會估算的作用,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四、教學環境及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1.複習

練習十四第5、6題。

整十整百數的口算方法是怎樣的?

組織學生在小組中開展比賽,看誰算得又對又快。然後集中訂正答案。

2.新課引入

計算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但在實際生活中,有些計算並不要我們得出準確的結果,只要估算一下大致的結果就行了,這就要求我們學會估算,

(揭示課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

(1)出示教材第59頁例2的情境圖。

師:請同學們觀察圖畫,圖上的小朋友在議論什麼呢?

從小朋友的話語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師:要知道禮堂裏的座位能否坐下350名同學,你是怎麼想的'?

(學生根據已有知識經驗都能很快回答出來。)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22×18)

(2)師:請大家回憶一下,以前我們在估算乘法的時候,是怎樣估算的呢?

師:22×18怎樣估算?同學們小組合作討論一下。

教師巡視,指導估算能力較差的小組。

師:通過上面三種估算方法得到的結果,大家認為有350名同學來聽課,能坐下嗎?

(3)教師:剛才同學們通過運用不同的方法,估算得到三種不同的結果,你們認為哪一種估算的結果最接近準確結果?

組織學生再在小組中討論、分析。

教師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大膽地思考。

(4)小組合作交流後,引導學生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時,先把兩位數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數,然後再進行計算,儘量接近準確數。

生:估算乘法時,把接近整十整百的因素,看作是整十整百的數,再進行口算,就能估算出乘法的結果。

生:分小組彙報估算的方法,教師根據估算的方法板書:

①18≈20 22≈20

20×20=400

大約有400個座位

②18≈20

22×20=440

大約有440個座位

③22≈20

18×20=360

大約有360個座位

生齊答:能。

六、鞏固練習

1)第59頁“做一做”

①看清題意,獨立完成。

②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算。

③説一説你是怎樣估算的。

(2)第61頁第7題:投影出示情境圖。

引導學生觀察圖,説説從圖中得到什麼信息。

①人人動手獨立完成,將估算結果寫在作業本上。

②同桌交流,説説估算的方法。

③投影展示學生的算式,説説估算方法,集體講評。

(3)第61頁第8題。

①小組合作學習,理解題意。説説從“學生們已經種了93棵樹苗”中,你可得到什麼信息?

②人人動口在小組交流估算方法。

③請個別同學彙報。

(4)第62頁第9題,奪小紅旗遊戲。

①以小組為單位,按箭頭所指的方向開始計算。

②請優勝組派代表介紹經驗。

③給優勝小組插上小紅旗。

(5)獨立完成練習十四第12題。

七、全課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八、作業

練習十四第10、11題。

九、教學反思

教學中通過出示情境圖,引出估算這一問題讓學生思考。由於學生已經學習過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估算,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自己探索估算結果與方法。學生在探索中得到三種不同的估算方法,估算完再讓學生筆算出精確的結果,通過比較估算結果與精確結果,讓學生明白把兩個乘數分別看作與它們最為接近的整十數,估算的結果會準確些,同時讓學生知道先估算再計算,可以幫助驗算。

板書設計: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

22×18≈

(1)18≈20 22≈20 22×18≈20×20=400

(2)18≈20 22×18≈22×20=440

(3)22≈20 22×18≈20×18=360

國小三年級數學下冊説課稿9

一説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礎之上進行教學的。

對於新的計量單位毫米,學生通過使用直尺,已經有了一些感性認識,計量單位分米雖然不常用,但它對學生理解長度單位間的十進關係是很有必要的。新的課程標準的根本目的在於為個體的發展服務。個性的和諧,理性的培養,情操的陶冶,身心發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課標所追求的目標。基於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除了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長度觀念,知道1釐米=10毫米,1分米=10釐米,1米=10分米,這個知識目標外,重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存聯繫,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簡單的推理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在操作中培養學生的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二説教法和學法:

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情感態度、培養能力的關係。在《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教學中,為了不讓學生一味的接受和積存知識,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徵,我們注重藉助直觀教具和多媒體,運用多種方式,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讓學生分小組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他們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在輕鬆的氛圍中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一系列活動,互相合作,集體探討,獲取知識,應用知識。

三説教學過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實踐能力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讓學生學習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和以書本為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基於此,《分米和毫米的認識》中,對於分米的教學,我把空間留給了學生,讓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通過實驗、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自主探究。例如教師問:關於分米你已經知道了些什麼?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讓學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長度,並通過找一找、説一説、比一比、估一估、畫一畫、數一數、量一量等環節加深對一分米長度的印象,通過自已的操作來發現知識,學習知識。

二、 以層層引入,導數學新知接受式的學習固然同樣給了學生科學概念的結論,卻沒有給學生一個探索和探險的經歷,學生隨之失去了培養科學精神、科學觀念、科學方法的機會。會發現學生把知識拋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學生缺乏對教學知識主動的建構過程。因此,教學《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時,對於米、分米、釐米、毫米的進率關係,我們沒有硬性灌輸,而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經驗出發對教師所講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釐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釋,重新建構起新的認知結構。

在比較、分析、推理之後,學生形成了新的知識體系,也就是不同單位的長度: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從而真正地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實際問題。在認識毫米時,教師先讓學生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度,問:你發現了哪些有關毫米的知識?當學生説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時,教師立刻出示課件並引導問:那麼1釐米有多少毫米呢?讓學生來數一數,得出1釐米=10毫米。教師繼續問:那麼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呢?請學生量一量,瞭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體有哪些,加深對毫米的認識。

三、 讓趣味練習,促知識鞏固《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富於挑戰性的,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及交流等等數學活動。可是在稍顯枯燥的練習中,如何來體現數學學習的挑戰性,如何讓數學練習也能深深的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我們設計了小明的日記這一環節,學生在讀日記的過程中發現了錯誤,笑聲不斷,教師就因此而提問:你們笑什麼?學生指出各種錯處而改正,整個改錯過程中,學生處於一種積極的狀態,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環節就讓數學知識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生動起來,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數學的親切,久而久之對數學產生深厚的興趣和積極地情感。

國小三年級數學下冊説課稿10

一、説教材

本節課是學生在初步認識了分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這裏,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學好這部分內容,能為以後系統的學習小數的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國小數學概念中較抽象,難理解的內容。一位小數是十分之幾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學生雖然對分數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學過長度單位、貨幣單位之間的進率,但理解小數的含義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同時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小數方面出現的很多問題都是屬於小數的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數的含義既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本節課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國小三年級的學生對小數並不是全然不知,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有所接觸,但由於小數是十進分數的特殊表現形式,其意義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學生要深刻理解小數的意義,還有一定的困難,針對這一現狀,教學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找出生活與數學知識的契合點,利用小數與分數之間的聯繫,重視直觀、引導、注重啟發,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內容認識小數,知道以元為單位、以米為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

2、能識別小數,會讀寫小數。

3、通過對一位和兩位小數的初步認識,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4、使學生認識小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數學的情感。

四、教學重、難點: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國小數學概念中較抽象,難理解的內容。一位小數是十分之幾的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而兩位小數是百分之幾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學生雖然對分數已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學過長度單位、貨幣單位間的進率,但理解小數的含義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同時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小數方面出現的很多問題是屬於小數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數的含義(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既是本課時的重點、又是難點。在教學中要注意抓住分數與小數的含義的關鍵。

五、説教、學法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為完成目標而採取的活動方式的組合。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張老師選擇了以直觀演示法為主,輔以談話啟發法、嘗試法、引導發現法、生生互動法、講練結合等方法的優化組合。充分發揮教師的點撥作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

六、説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善於發現和挖掘學生身邊的數學,體現學習數學的現實意義,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教師在設計本課教學時開始讓學生進行數字遊戲活動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充分讓學生説一説我們身邊的小數同時教師展示自己收集的'小數並作為本課課題的切入點。揭示出本節課的課題。

2、自主探究,認識小數。

小數的含義屬於概念教學,較為抽象、教學例題時,教師結合商品的價格並讓學生説説商品的價格所表示的意義,使學生在觀察、分析中發現規律,形成正確的表象,從而概括出小數的概念,歸納讀寫小數的方法。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本節的難點是以米為單位的小數的含義。

教師緊緊結合教材在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學習以米、分米、釐米為素材的一位小數、兩位小數的含義和寫法。通過觀察、對比、總結出規律。此處採用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和探究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

3、探究新知,教學例題。

4、應用新知,解決問題結合身高實例,鞏固小數的認識。

為了使課內的練習起到促進掌握知識,鍛鍊能力的雙重效果,教師在組織練習的時候注意了以下兩點:一是練習的形式多樣,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練習的難度逐步加深,不斷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5、拓展延伸。

國小三年級數學下冊説課稿11

一、把握教材,準確定位目標

24時計時法是國小數學第六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學生在生活中對24時計時法已經有了初步的感知,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生活題材。結合這些,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①理解24時計時法,能用它正確地表示時刻,會計算經過的時間。②明確兩種記時法的不同並能正確地進行互換。③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④滲透珍惜時間的教育。其中,理解24時計時法並能對兩種計時進行互換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

二、尊重學生,選擇教法學法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本節課我以學生髮展為立足點、以自主探索為主線、以求異創新為宗旨,採用設疑激趣、直觀演示、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手段,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觀察辨析、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主動完成知識建構。

三、結合生活,巧設教學過程

我的教學過程分為五個環節:①創設情景,導入新課;②合作探究,理解建構;③聯繫生活,實際應用;④趣味遊戲,鞏固深化;⑤回顧質疑,拓展延伸。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在這個環節中,我是按照“説一説——猜一猜——想一想”的主線進行教學的。

説一説:你喜歡看哪個電視節目?它是在什麼時刻播出的?

猜一猜:這是什麼節目開始了?(播放《新聞聯播》片頭音樂)《新聞聯播》是在什麼時間播出的?電視上寫的是晚上7:00嗎?(播放《新聞聯播》片頭視頻)19:00和晚上7:00表示的是同一時刻嗎?

想一想:你在哪裏見過類似的計時法?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記時法呢?我們一起來研究。

【首先通過“説一説”引導學生回顧12時計時法;再用《新聞聯播》的播出時間構建學生的認知衝突,引起學生對24時計時法的注意;最後藉助“想一想”喚起學生在生活中積累的關於24時計時法的經驗,引入新課的學習。】

另外,學生回答時教師相機板書幾個時刻,並出示課題《記時法》(板書),為下一個環節的教學作好準備。

2、合作探究,理解建構

這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我設計了三個層次:比較兩種計時法、理解24時計時法、溝通兩種計時法。

(1)比較兩種計時法

為了使學生體會兩種計時法形式的不同和它們在生活中的不同應用,結合板書我設計了三個問題:①這兩種計時法有什麼不同?②你能分別給他們起個名字嗎?③你更喜歡哪種計時法?引導學生藉助學習工作紙分組討論、合作探究。

名稱比較

()計時法

()計時法

學生彙報時,統一認識:這種計時法叫做12時計時法(板書)。它廣泛地應用於生活尤其是口語交際中。而這種計時法採用0時到24時計時,叫做24時計時法(板書)。它簡單明瞭、不易出錯,被廣泛地應用於交通郵電、廣播電視等部門。

(2)理解24時計時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直觀和操作能調動學生耳、眼、口、手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使學生的感知更加敏捷、想象更加豐富、思維更加活躍、學習更加高效。24時計時法比較抽象,是教學的`難點,為了使學生透徹地理解,我採用了動畫演示和學具操作兩種手段。

首先播放這段動畫(播放動畫),引導學生髮現12時後的時刻依次是13時、14時、15時……使學生形成對24時計時法的感性認識。再通過操作學具使感性認識上升為抽象思維。我為學生準備了標有時間刻度的紙條(出示),用不同的顏色標註0時至12時和12時至24時。結合時間彩條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積極思考:①紅色、藍色彩條分別表示什麼?②請把規定的時刻標註在相應的位置上。③0時是今天的開始,它和昨天有什麼關係?④0時是白天還是黑夜?把月亮畫上去吧!

最後引導學生討論:一天的時間這樣短,怎樣才能幹更多的事呢?滲透珍惜時間的教育,自然地過渡到下一環節的教學。

(3)溝通兩種計時法

同學們,為了讓大家吃好早飯,二七區教文體局把咱們上課時間向後推遲了10分鐘,這可真是個好消息。瞧!這就是我們新的作息時間表(屏示),你能把它填寫完整嗎?填完後跟你的小夥伴説説你是怎樣想的。

作息時間表

節次12時計時法24時計時法

午第一節上午8:30——上午9:108:30——9:10

第二節上午9:20——上午10:00()

課間操()9:50——10:10

第三節上午10:20——上午11:00()

第四節上午11:10——上午11:50()

中午

午第一節下午2:40——下午3:20xx:40——15:20

第二節下午3:30——下午4:10()

活動下午4:10——下午5:00()

【使學生在“觀察範例,發現規律——完成表格,應用規律——組內交流,概括規律”的思維過程中,掌握兩種

計時法的互換。(上午相同,下午只需加上或者減去12即可。板書)】

3、聯繫生活,實際應用

為了提高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為學生準備了三個現實題材:

(1)觀察圖畫內容,你知道答案嗎?引導學生運用觀察鐘面和畫線段的方法解決問題,讓學生體驗算法的多樣化。

53

首班車:6:00

末班車:20:00

本站:淮河路

下站:路寨

開往:火車站

19

首班車:6:00

末班車:21:00

本站:淮河路

下站:路寨

開往:火車站

鄭州市商業銀行營業時間

儲蓄:週一至週日9:00——17:00

結算:週一至週五9:00——12:00

13:00——17:00

(2)李叔叔要去火車站附近的紅珊瑚大酒店參加會議,晚上8:30結束。他能趕上哪趟公交車回家?培養學生從材料中收集有效信息的能力。

(3)這是銀行的營業時間牌。到這個牌子,你知道了什麼?引導學生對材料進行綜合的分析、深入的思考。

4、趣味遊戲,鞏固深化

同學們這節課表現得真好,為了獎勵大家我帶你們玩一個遊戲。我用握拳的手臂表示時針,另一個手臂表示分針,請同學們根據2個手臂的位置和夾角判斷它表示的時刻。(做動作)引導學生體會這個鐘面既可以表示3:00也可以表示15:00。然後再出示18:00和6:00要求學生做出相應的動作,引導學生髮現這兩個時刻時針和分針在鐘面上的位置是相同的。

【這個環節看似遊戲,實則是對本課重難點的鞏固和深化。】

5、回顧質疑,拓展延伸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有什麼問題?還想了解哪些知識?

【這樣的問題不僅能讓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回顧和總結,還可以激發學生運用上網、閲讀、請教等方式進行深入的研究。為本節課的教學畫上了一個內容豐富的省略號。】

四、突出重點,精心設計板書

我採用了比較式板書形式,突出了重點難點,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上就是我的教學設想,希望能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實現。】

國小三年級數學下冊説課稿12

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掌握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計算方法,對於因數中間有0的計算在三年級已經有所瞭解,我以三個計算題(190×8=37×40=207×9=)在班中進行調查,部分中下生對位時是末尾對齊;部分優秀生已經能把8和9對位進行計算,但還不是很清楚為什麼要這樣對位,看來這些學生的數感很好;對於中間有0的乘法已能很熟練的掌握。根據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把重點放在了因數末尾有0的簡便運算,使學生體會到末尾有0簡便對位的好處。

學生所學習的筆算都要求數位對齊,正是因為受這種定勢的影響,大多數學生在接受因數末尾有0的簡便運算都有一定困難,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在課前就鋪墊了一些整十、整百數及中間有0數的'乘法口算練習,並強調學生説出口算過程。

40×72=600×30=530×3=

102×7=608×5=4×908=

豎式複習,並理解豎式中8和9的位,把54×728寫成728×54的形式方便計算。

54×728=708×6=790×8=

由此再引出例題學習例2(同時出示課題,繼續學習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乘法),在此我對教材進行適當的處理,把例2中的題以問題的形式,讓學生獨立思考你能提出提出什麼數學數學問題,然後口答算式。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

特快列車1小時可行160千米,

普通列車1小時可行106千米,

它們各行了30小時,?

在教學160×30時,要求學生用你認為比較方便的豎式方法進行計算。由於前面準備題的豎式鋪墊,在此部分優生可能會用這樣的豎式形式進行計算160

×30

4800

簡便計算。與其它的不同方法進行比較突出這種方法的方便。

在教學106×30時,由於學生對剛才對位方法的瞭解,有部分學生可能已經會用簡便的對位方法。與

106

×30

3180

其它出現的方法進行對比,進一步體會這種對位方法的簡便。

在此後,以書本做一做中已經對好數位形式的豎式讓學生試一試,加深豎式的對位形式。在此基礎上設計了3題有象徵性的題(390×13=305×50=180×50=),讓學生自己擺豎式進行計算,鞏固豎式的簡便擺法。在此基礎上再來嘗試總結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計算方法。(先把因數末尾0前面的數相乘,然後把因數末尾的0添在積的末尾。)

本節課還設計了2題生活中的例子(課本55頁第3、4兩題),不但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還把數學應用到生活中去,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數學用於數學。

最後加入一題拓展題,□□×□□=2400,要求學有餘力的學生有序思考,培養學生有序思考問題的能力,也為以後學習積的變化規律等知識作鋪墊。

課堂小結,培養學生自我總結、歸納的能力和習慣。

國小三年級數學下冊説課稿13

一、説教材: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5單元第二課時內容時間的計算。時間的計算是在學生認識了時、分、秒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學習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可以加深對時間單位實際大小的認識,培養時間觀念。

教材先通過例1及做一做第1題,教學時間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由於學生還未學習兩位數的乘除法計算,所以只出現數目較小的,能夠用加法計算的把較大單位變換成較小單位的換算。例1中求2時等於多少分,由1時=60分,就可以推出2時就是60加60(分),等於120分。再通過例2及做一做第2題,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教學一些有關經過時間的簡單計算。例2編排的是學生早晨上學的情景,圖上提供下列信息:7:30離家,7:45到校,要求算出:從家到學校用了多少時間。

在具體的計算方法上,教材提供了多種思路,有從鐘面上數格的,也有列算式的,體現了算法多樣化的思想,做一做第2題編排的是一學生去商店的情景,用生動的畫面提供了兩條信息,即商店的營業時間和該學生到達商店的時刻,要求算出早到了多少時間。本課時內容是後面運用時間解決較繁問題、計算時間的基礎。

二、説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認識,我將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學會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加深對時間單位實際大小的認識。

2、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在開放的活動中發揮自己的觀察能力,逐步培養學生初步的數學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滲透珍惜時間的教育,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

三、説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學會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因為這是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

2、教學難點:退一小時當60分的時間的計算。(與其它單位十進制進率之間的不同)

四、説教學法:

1、教法:

1)遊戲法:兒童的生活是快樂無邪的,學習也應該是美好、愉悦的。這節課我採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用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學生,用遊戲、活動、童話吸引學生,用色彩鮮豔、形象生動的課件激發學生的興趣。真正使學習變得快樂起來,把數學課上得有趣、有益、有效。例如:本節課開始的猜謎語遊戲,口答競賽等環節對學生學習新知、鞏固新知無疑起着非常大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2)情境教學法: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因此情景的創設要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本節課中,學生處在一個又一個的活動情境中,例如,從幾點出門到學校是幾點。讓台下的學生幫忙算一算。最後回顧一節課40分鐘的經歷,認識珍惜時間的重要性。

2、學法

1)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如在學習例1簡單的單位之間的換算,學生在已知1小時=60分的基礎上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通過生生互動,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新知識。這樣子的學習就會是主動的,高效的。

2)動手操作的方法。課上可讓學生在在黑板的鐘面上撥一撥,學生輪流操作,驗證自己的計算方法是否正確。學生在動手中,進一步理解不同的計算方法,及算法的多樣性。

五、説教學準備: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鐘面

六、説教學流程設計

恰當的目標,科學的方法是教學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使教學目標真正落到實處,關鍵還在於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儘可能把實踐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成為一個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這樣的教學才是高效的',所以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

(一)猜謎語遊戲引入

1、猜謎語:矮子走一步,高個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個走半天。

2、學生猜出謎底後,教師拿出一個鐘面模型,提問:

①矮子指的是什麼?高個指的又是什麼?

②分針走一小格的時間是多少?分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大格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

③1時等於多少分?1分等於多少秒?

3、教師演示課件,撥出不同的時刻,讓學生讀出時間。如:11時20,12時05分,4時15分,5時25分等。

4、引出課題:我們已經學會看時間,但如何計算經過的時間呢,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時間的計算。(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鞏固已有的知識,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進行復習,加深對時間單位的認識。發展時間觀念。]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2時=( )分

(1)教師:1時=?(學生答)那2時呢?

(2)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3)反饋

a)60+60=120分

b)2時就是2個60分,即602=120分

(4)教師小結。

2、讓學生做P62的做一做中的題目1和補充題:3時=( )分2分=( )秒

先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訂正時,可以指名學生説一説得數是多少?是怎樣想出來的?然後教師小結出時間轉換的方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頭腦中提取已有的知識概念:1時=60分,再通過合作探究得出2時=120分的計算方法,並學會運用。]

3、教學例2:

(1)教師投影例2的情境圖,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説説圖意:小明7時30分離家,7時45分到校。

(2)師: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少時間呢?

(3)學生討論回答,試着讓學生歸納出計算時間的各種方法:

a)分針從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鐘。

b)45-30=15,是15分鐘。

(4)小結

(5)請一至兩名學生説説自己從幾點出門到學校是幾點。讓台下的學生幫忙算一算。

[設計意圖:通過學習例2,使學生懂得如何在實際生活當中進行簡單的時間的計算。鼓勵學生想出各種計算時間的好辦法,實現算法多樣化。]

(三)鞏固練習

1、完成P62做一做中的第2小題,

集體訂正時,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鐘表上實際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時少( )分,1時比45分多( )分。

(2)一節課是( )分,課間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時。

3、競賽:

教師口頭報時刻,如:3時至3時45分,經過幾分?學生搶答,看誰搶答得快,教師給予獎勵。

[設計意圖:通過一系列的鞏固練習、做遊戲,讓學生從練習當中找到知識的影子,並懂得運用到實際中去。]

(四)全課總結,迴歸評價

教師:現在是幾時幾分?我們剛才是從9時開始上課,從上課到現在經過了幾分?一節課40分鐘很快就過去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是啊,時間就像金子那樣寶貴,我們要珍惜每一分時間,多學一點本領,長大更好地建設祖國。

[設計意圖:告訴學生,讓學生知道時間是無處不在的,結合思想教育,培養學生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七、説板書設計:

時間的計算

例1、2時=(120)分

a)60+60=120分

b)602=120分

例2、小明7時30分離家,7時45分到校。經過了(15)分鐘

a)分針從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鐘。

b)45-30=15,是15分鐘。

國小三年級數學下冊説課稿14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六冊第四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着重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着十分廣泛的作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

乘法估算不是單一的估計得數大約是多少,而是不僅要求學生學會估計得數大約在什麼左右,還要求學生學會估計得數的範圍,也就是估計得數比什麼大,比什麼小。乘法估算是個難點,教材的安排是:例題通過創設學生喜愛的牧場的情境列出算式,引導學生髮現問題中的“大約”,培養學生觀察的能力,然後通過思考、交流、引導、小結,用語言表述出來,指出2種不同的估計方法,即估計得數的範圍,以及得數大約在什麼左右。並通過一系列的練習來鞏固該學習內容。

2、教學目標

應用新課標理念,依據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我制訂瞭如下教學目標:

①經歷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估算方法的過程,能估算一些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積比什麼大,比什麼小,在什麼左右。

②在具體情境中合理選擇不同的估算方法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進一步發展數學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重點、難點

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

4、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數字卡片

二、説教法、學法

1、在教學環境中,創設適當的、有利於學生主動求知的教學情境,應用不同的形式組織教學,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感悟知識,為學生對信息的處理和應用提供條件。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提高解答實際問題的能力。

2、在學法指導上,我重視觀察法、發現法和討論法等應用,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覺器官,通過多媒體教學幫助學生積極思維,發展智力,培養學生善於思考,並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獲取新知的能力。

3、教學中,嚴格遵守學生的認知規律,合理組織教學,配合現代教學手段的使用,吸引和帶領學生在數學空間盡情漫遊。

三、説教學過程

恰當的目標,科學的方法,是教學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真正實現教學目標,關鍵還在於教學過程。本課我設計了這樣幾個環節:

一、情境導入

出示例題,教師解説,明明邀請我們去他家美麗的牧場參觀,誰來替他介紹一下?其他小朋友認真聽,看你能瞭解牧場的哪些情況?

要求學生列出算式:

29×42=

[這一環節是以學生感興趣的牧場情境引入,在鞏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接下來的教學打好了基礎,有力地促進教學效果。]

二、探索方法

1、在計算之前,老師把問題分類,先請大家估計,明明家1天大約最多可擠奶多少千克?最少可擠奶多少千克?

小組討論,交流各自估算的方法。

2、全班交流:

①最少可擠奶800千克[你是怎樣估算的?估計29×42的得數比800多。為什麼用“多”這個字?(把數字都看小,20×40=800。)]

②最多可擠奶1500千克[你是怎樣估算的?估計29×42的得數比1500少。為什麼用“多”這個字?(把數都看大,30×50=1500。)

3、再請學生估計出明明家一天擠奶的千克數最大約最接近多少嗎?

學生交流:最接近1200千克。[你是怎樣估算的?估計29×42的得數在1200左右。為什麼用“左右”這個詞?(把數都看成與它接近的整十數,30×40=1200。)

(估算方法要講清、講細,讓學生理解清楚怎樣估算)

4、計算驗證:

有什麼方法驗證我們估算得對不對?(用豎式)請你試一試,做好的同學自己説説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提醒學生注意豎式計算過程中連續進位的問題)

比較交流:比較筆算與估算的結果,你有什麼想法?

(第3種,最接近;第1、2種估計出了算式的範圍)

5、講述: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要求只是確定成績在什麼範圍內,估算策略

是多樣的,只要合理,都可以的。把乘數分別看作與他們接近的整十數,估算的結果會準確些。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本環節在教學的過程中問題指向性明確,分散了難點,把乘法的估算分成兩個部分,一是估接近、一是估範圍,先分散後總結,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生掌握起來比較容易。]

三、鞏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2題

40×20xx×5060×30

47×2334×5868×35

50×3040×6070×40

(1)每組3道題,上下2道題可以口算,中間一道題要列豎式計算。請大家任選其中的`一組題進行計算。

(2)獨立計算。然後把這3道題比一比,你發現了什麼?

(3)説説自己的發現。

(中間算式的得數比上邊算式的得數大,比下邊算式的得數小,可以用上、下的算式來估算中間的算式)

(4)那這個算式最接近多少呢,我們也來估算一下。(學生估計,全班交流)

重點説一説第3題的中間一題,這裏出現了35這樣的中間數,當出現這種數的時候,我們一般看另一個乘數,看它接近哪個整十數,如果是把它看大的,那麼就把35看小,如果是把它看小了,那就把35看大。

2、遊戲:選一選(“想想做做”第3題)。

課前發給每個學生1800、2800、3500、4800、1000、1800、600、1200等數字卡片。

讓學生進行找朋友的遊戲,如果你認為你手中的數利用估算的方法能填入老師出示的括號中,請起立。

教師逐個出示

24×53得數比( )大,比( )小;在( )左右

(第1題可引導學生來完成,讓學生理清題意,清楚第1部分是估範圍;第2部分是估接近。)

37×65得數比( )大,比( )小;在( )左右

28×32得數比( )大,比( )小;在( )左右

76×59得數比( )大,比( )小;在( )左右

讓選擇正確或錯誤的學生説説自己的理由。

適時反饋。

小結:兩個乘數分別看做比它們相近的較小的整十數和較大的整十數,可以確定積的大致範圍。而把乘數分別看作與他們接近的整十數,估算的結果最接近。

3、書本P37第4題

師:其實估算不僅在我們數學計算時有用,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估算。選擇學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寫作文的例子,讓學生了解。

出示題目。

説説你瞭解了哪些數學信息?

你估計這裏大約有多少個字?(學生列式估計)

全班反饋。

4、“想想做做”第5題

從圖中你瞭解了哪些信息?

你認為他可能買哪種籃球?你是怎樣想的?

(1)48×24≈1000(元)

(2)38×24≈800(元)

(3)28×24≈600(元)

小結:生活中要根據具體情況,合理選擇不同的方法估算。第2種比較合適。

[本課的練習分了專項練習,基本練習和綜合練習三類,練習設計有針對性、層次性、思考性。這樣既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個性,有利於學生對新知理解的深化。]

四、總結延伸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知道了什麼?

介紹“你知道嗎?”

五、佈置作業

六、説板書

板書是微型教案,好的板書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有利於對知識進行梳理,納入知識結構,同時也為日後的回憶提供了線索。本課我是這樣設計板書的:

估算

(1)20×40=800

估計(2)30×40=120

(3)30×50=1500

國小三年級數學下冊説課稿15

一、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教材第6冊第2——3頁上的內容)

二、教材分析:

小數的意義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是在學習了“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學習小數的意義。掌握小數的意義,是這單元教學的重點,直接關係到小數的性質、小數的大小比較、小數的加減法等相關知識。學生對小數意義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建構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學生主動投入學習活動。本節課就是以學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經驗為背景,通過設置貼近學生生活的具體情境——“笑笑買文具”讓學生經歷認、讀、寫小數的學習過程並理解小數的意義,體會小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從而實現認識的提升。

三、教學目標:

①結合“買文具”的具體情境,理解小數的意義,體會小數的特徵。

②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

③培養學生觀察,思考以及與同伴交流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重點:

①能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小數的意義。

②具體認識小數的特徵。

③學生能正確讀、寫、認小數。

教學難點:

結合具體的情境理解小數的意義。

五、設計理念:

因為本課中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小數。為了完成從分數到小數的過渡,我力求在課上體現以下幾點:

1、注重數學教學的生活化。測量長度單位的結果不是整米數,物品的價格不是整元數,這些都是生活中用到小數的最常見的情況。本節課選用從學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經驗出發,緊密結合“笑笑買文具”這一具體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又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小數的現實作用。

2、體現數學教學的樸素與真實。從“數學課本的單價是多少?”引出“小數的認識”“小數的讀法”“小數的意義”“小數的寫法”等知識內容,很有數學味。

3、注重學生的'主體性發揮。教學中小數的認識及小數特徵的探索,力求在學生自我觀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完成,教師應在其中起到引導者及合作者的作用。

4、在課堂設計中注重層次性和思考性。教學過程的設計應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對小數的理解到對小數特徵的體會,應具有層次性。重視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進行交流,使學生互相啟發,共同提高。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小數。

師:開學了!我們又發新書了。誰知道我們的數學課本的單價是多少?你能寫下來嗎?

引導學生觀察課本中寫的定價:7.40元。

師:在數學上我們一般把它讀作:七點四零元。

説一説:這個數跟我們以前學過的數有什麼不同?那麼這是一種什麼數呢?

揭示課題:認識小數。

(在這個環節中,我引領學生輕輕鬆鬆走進生活,走近小數,初步感受小數在現實生活中地應用。另外還可以瞭解學生的認知基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聯繫實際,探究發現。

1、小數的認識。

(1)觀察情景圖:

板書:買文具

讓學生看買文具的情景圖,在小組裏自由地説出每件文具的價格。

(2)在班內彙報交流,讓學生讀出小數:

鉛筆:0.50元尺子:1.06元筆記本:3.50元鋼筆:8.00元

水彩筆:16.85元

(在這個環節中,注重讓學生充分交流想法,因為小數表示價格在生活中比較常見,許多學生已經有體驗,並已瞭解部分相關知識,讓學生交流互學,效果會比較好。)

(3)你能説説小數的特徵嗎?

A、認識小數點

讓學生觀察小數,跟同桌説説小數有什麼特點,讓幾個學生説説自己的想法,然後教師進行補充講解,這個數中的點叫做小數點。

師介紹,我們原來學習的數字如:7,27等數都叫做整數。讓學生説説什麼樣的數是小數,生彙報後,師做小結:像0.50,1.06……這樣的數叫做小數。

B、認識小數的兩個部分

師:我們可以把小數分為三個部分:整數部分、小數部分、小數點。以小數點為界限,小數點左邊是整數部分,右面是小數部分。

1.06

整數部分小數部分

(“小數”對於學生來説,是第一次真正地去接觸認識。對於小數各部分的認識應以教師的介紹和強調作為重點,不必讓為學生盲目地去猜想和討論,以免誤導。)

2、小數的讀法

讓學生再讀一讀“文具店”各商品的價格,師逐一板書“0.50讀作:零點五零元”等等。

(讀小數和寫小數的學習過程要求每個學生都開口讀一讀,動手寫一寫,才能使知識落實到位。)

3、小數可以表示什麼

在本課中,用小數表示幾元、幾角、幾分。

(1)我們剛才知道了數學課本的價錢是7.40元,那麼它到底表示幾元幾角幾分呢?

(2)學生獨立思考後在小組內討論,並説明自己的想法。

(3)班內交流:7.40元表示7元4角0分。

讓學生説出自己的想法。

師做小結:整數部分是幾就是幾元,小數點後的第一位數是幾就是幾角,第二位數是幾就是幾分。

(4)讓學生説出每一件商品的標價所表示的意義。

鉛筆:0.50元尺子:1.06元筆記本:3.50元鋼筆:8.00元水彩筆:16.85元

學生獨立思考後在課本上填出答案,然後在班內反饋。

4、小數的寫法。

(1)師拿出10元2角5分,讓學生説出總共是多少錢,然後讓學生試着用小數表示出來。

(2)班內反饋:10元2角5分10.25元

重點讓學生説出自己的思考過程。

師做小結:把10元寫在小數點的左邊,2角寫在小數點右邊的第一位,5分寫在小數點右邊的第二位。

(3讓學生獨立完成課本第2頁的“試一試”。

學生獨立完成後在班內反饋。對做全對的學生進行鼓勵。

(三)鞏固新知,拓展應用。

1、完成書上練一練①②。

2、實踐活動。

笑笑買完文具回到家後,她想把這學期的教科書的價格統計出來,我們也一起來幫她統計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