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精品】幼兒園説課稿大班模板彙總6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8.68K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説課稿,通過説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説課稿大班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品】幼兒園説課稿大班模板彙總6篇

幼兒園説課稿大班 篇1

一、説教材

在日常生活中,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方式,他們活潑,對此非常感興趣,綱要中指出: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接受能力想吻合,以引導幼兒向最近發展區發展。大班幼兒的認識水平在不斷提高,且處於語言迅猛發展時期,但對數量詞的掌握、理解還有一定的困難,為了順應幼兒的發展需要,我想通過幼兒最喜歡的遊戲,讓幼兒在掌握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數量詞,充分體現玩中學,學中樂。

發展語言的關鍵是創設能使幼兒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同時,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經驗、思維、社會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發展密切相關,因此,根據綱要中的語言領域目標要求及本班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我將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於:

1、通過語言智力遊戲提高幼兒對學習數量詞的興趣。

2、提高幼兒在活動中快速傾聽和應答的能力。

3、引導幼兒練習正確使用數量詞。

這三個目標藴涵了語言能力的培養,知識經驗的獲得,體現了目標的綜合性和層次性,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放在“通過語言智力遊戲,提高幼兒對學習數量詞的興趣上,”從第一、四環節的逐步深入,將知識進行遷移,將重點逐漸攻破,活動將難點定在“正確使用數量詞,”從以下幾點突破:

1、讓幼兒參觀“物品展覽館”,討論圖片上物品名稱。

2、做遊戲“玩轉盤”“造火車”

為了完成本次活動目標,我做了以下幾方面的準備:

(一)、環境創設與區域活動相結合

為了讓幼兒不再被動接受教師傳遞的信息,而轉為主動吸收,我整合了區域活動,根據教育目標,有機滲透教育內容,使幼兒獲得更多更有益的知識經驗,促進幼兒多方面能力發發展,因此,我在區域中準備了:美工區:投放白紙、彩筆。閲讀區:投放數量不等的物品名稱的圖片。

(二)、知識經驗準備:

利用各種活動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豐富詞彙和生活經驗。

(三)、物質準備:

1、老師、幼兒、家長共同蒐集各種物品名稱圖片佈置一個“物品展覽館”

2、轉盤,上面貼有各種數量不等的物品名稱圖片

3、各種數量不等的物品名稱圖片反貼在黑板上。

這些準備,一是豐富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幼兒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便於幼兒在和同伴討論中大膽、自主、快樂的交流,二是能在活動中突破難點,便於幼兒理解。

二、説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因此,本次活動教師除了和幼兒一起準備豐富的活動材料外,還挖掘此遊戲的活動價值,採用遊戲組織教學,運用了觀察法、遊戲法、討論法等,對於這些方法的'運用,我變以往教師説教的傳統形式為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用啟發引導的方式,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並以遊戲的方式貫穿活動始終,讓幼兒在遊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習得經驗,真正體現玩中學、學中樂。

在活動過程中,我滲透了多元智能理念,將各領域知識有機整合在一起,如:在語言領域中滲透社會領域內容,感受遊戲的快樂,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在玩轉盤和造火車遊戲中讓幼兒感受數量的概念,在音樂遊戲開火車中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

三、説學法

幼兒是學習的主人,以幼兒為主體,創設適宜的環境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本次活動採用遊戲操作法、觀察法、討論法,讓幼兒在看看、説説、聽聽的過程中學習更多的數量詞。

四、説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6分種)

帶幼兒參觀“物品展覽館”,啟發幼兒相互討論,圖片上都有什麼?

此環節中,教師為幼兒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同伴之間交流,體驗交流的樂趣,在交流中獲得新的知識。

(二)、遊戲:玩轉盤(8分鐘)

轉盤上是一些圖片、上面分別畫着數量不等的蘋果、書本、眼鏡、尺子、樹、電視機等物品,幼兒自己將轉盤的指針轉起來,指針指到哪張圖片,幼兒就説出它的名稱並在前面加上數目和單位,如:一輛汽車等。

此環節讓幼兒分組進行,每組一個轉盤,儘量讓每個孩子在最短的時間內都參與活動,減少和消除消極等待現象。

(三)、遊戲:造火車(8分鐘)

一名幼兒做“火車頭”,“火車頭”拍手念兒歌“嗨嗨,我的火車就要開”小朋友就問“哪裏開?”

火車頭回答“***小朋友那裏開”,被“火車頭”點到名字的幼兒到黑板前翻一張圖片並快速説出圖片上的物品,前面要加上數量和單位,如:五頭牛等,説對的幼兒站在“火車頭”後做一節車廂,説錯了,坐回座位,“火車頭”重新尋找車廂。

這一環節,目的是讓幼兒通過遊戲的形式,練習正確運用數量詞,並提高幼兒在活動中快速傾聽和應答的能力。

(四)、聽遊戲音樂“開火車”(3分鐘)

幼兒隨音樂自由組成幾節火車做動作,並隨音樂將火車開出活動室。

五、説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準確運用數量詞。

幼兒園説課稿大班 篇2

一、説設計意圖

普洱民族文化多元豐富,是雲南的獨有民族之一,而我所實習的幼兒園就在普洱西盟自治縣,每年4月16-18日普洱西盟縣自治縣都舉辦木鼓節。合理地利用身邊的教育資源,挖掘本地的優秀民族文化藝術,將其融合到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豐富幼兒的認知,從而使幼兒逐漸對本地區、本民族的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是我所在實習幼兒園一直嘗試研究的園本科研課題內容。“木鼓舞”是從人民祭祀、生活、生產勞動中演變出來的,是普洱西盟文化中一塊瑰寶,咚咚的木鼓聲和不時的高吭歌聲、歡呼聲,伴着充滿激情的舞蹈,強烈地表現了人民純樸的鄉土情感和執着追求的民族精神。舞蹈節奏強烈有力,聲響渾厚高亢,非常熱烈而具有感染力,能激發孩子參與舞蹈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我從最具特色的木鼓舞第三段“敲木鼓”中提煉出適合大班幼兒學習的內容,試圖通過與“敲木鼓”的接觸,讓孩子在熱烈、歡快的氛圍中,感受木鼓舞的藝術魅力。

二、説活動的目標

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因此,整個活動都是在以幼兒前期對民俗風情、木鼓舞的產生背景以及表現風格有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根據《新綱要》強調指出“應支持幼兒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表達,發揮藝術的情感教育功能,克服過分強調技能技巧和標準化要求的偏向”以及本班幼兒實際情況,我從認知、情感、能力方面設計了適宜的活動目標:

1、情感目標:感受木鼓舞中相互配合,合作舞蹈的快樂,進而產生對身邊民族文化的喜愛之情。

2、技能目標:初步學習木鼓舞---敲木鼓的典型敲打法,鼓勵幼兒大膽運用肢體動作表現敲木鼓,嘗試舞蹈創編。

3、知識目標:複習運用舞蹈以甩手、走步和跺腳為主的基本舞步。

三、説活動重點和難點

活動重點:學習木鼓舞---敲木鼓的典型敲打法。

活動難點:能結合節奏譜,準確的進行敲打併有所創新。

四、説活動準備定下目標後,我做了如下的精心準備:

1、經驗準備:

①已觀看了影像《西盟佤山》,初步瞭解西盟人民的生活習俗,瞭解木鼓的作用。

②已學會舞蹈以甩手、走步和跺腳為主的基本舞步。

2、物質方面

①和幼兒人數相當的自制小型木鼓與鼓槌;

②音樂《阿佤人民唱新歌》、《加林賽》;

③圖譜一張;

④牛頭貼畫若干

五、説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新《綱要》中提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我運用了直觀、生動、形象的教學手段,在活動中以激發幼兒的興趣為出發點,為幼兒搭建了一個自我表現,自我創新的舞台,讓孩子們通過發現、欣賞、探索、創新,從而獲得成就感。在潛移默化中使幼兒的節奏感、樂感、表演及自由創編能力相應得到培養和提高,從而進一步激發幼兒對舞蹈藝術的憧憬和熱愛!本次活動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如下:

1、示範法:是根據舞蹈的難易,幼兒接受水平及教學階段目的的不同,我採用完整示範和局部示範。示範前對幼兒提出要求,引導幼兒有目的地觀察、模仿。

2、練習法:是指幼兒親身參加到舞蹈藝術創編活動中來的一種基本方法,它是幼兒學習舞蹈的基本知識技能,陶冶情感、性格的基本途徑。在教師指導過程中主要採用了基本動作、難點動作、分樂句和完整串排練習方法。在幼兒練習、掌握的過程中,我採用了分組、分角色、單獨練習方法。

(二)學法教學中,根據大班幼兒愛動、愛表現的心理特徵,我以幼兒為主體,以活動為主線,以生活為源頭,創設了多種感受、表現的形式和渠道,讓幼兒自主探究與學習,發展自己的綜合潛能。藉助木鼓,音樂、課件等手段,引導幼兒參與、模仿、表演,調動幼兒多種感官參與活動,主動學習。

六、説活動流程

好的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積極引導孩子們去探索,去嘗試,讓他們在活動中真正的動起來、跳起來,全身心投入學習過程中,為達到本節課的預期目標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教學環節。

(一)活動導入把孩子帶入一種特定的學習環境中,讓幼兒在接近真實的環境中感受輕鬆、和諧、愉快的學習氛圍,能使他們在愉快的情緒中主動學習。所以我在《阿佤人民唱新歌》的音樂聲中,帶幼兒跳着基本的舞步進入“村寨”(活動室)這樣的形式導入課題。

(二)、教師示範,幼兒學習基本動作

⑴、首先請幼兒欣賞活動室裏擺放的小型木鼓。

這裏我採用的是啟發提問法,提問能引導幼兒有目的地、仔細地觀察,啟發幼兒積極思維,大膽的想象。我運用啟發性提問讓幼兒將看到的、想到的具體事物用語言描述出來或動作表現出來。之後我用簡潔的語言,引出學習內容,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2)、教師演示敲木鼓的典型敲打法。講清跳木鼓舞的要求:敲的時候注意握着鼓槌的中間,不能傷到旁邊的小朋友;二是在敲木鼓的過程中可加上雙膝彈動;三是在起始部分添加歡呼聲“喔呵|喔呵|”表示歡慶,最後結束時添加“喔呵”,動作均為雙手持鼓槌兩側上舉。教師喊口令,練習兩次。這個環節我根據木鼓典型敲打法的'難易,大班幼兒接受水平及教學階段目的的不同,我採用完整示範法。示範前我對幼兒提出要求,引導幼兒有目的地觀察、模仿,突出了本次活動的重點“學習木鼓舞---敲木鼓的典型敲打法”。

(3)、請幼兒取出鼓槌,站到木鼓前跟着老師學習敲木鼓。

(4)、請幼兒六人一組自由組合,分組練習。

(5)、鼓勵幼兒進行新的創編,給予幼兒牛頭貼畫獎勵,帶領幼兒一起嘗試表演。這個環節我用的是有針性的別指導法,運用這對於能力較強的幼兒,我從動作美感,自主創編、大膽表現等方面進行個別指導,然後請他個別示範,達到“以強帶弱”、“互相學習”的目的;對於能力稍差的幼兒,我從動作規範、完整連貫等方面給於個別指導,縮小了全班幼兒學習舞蹈的水平差距,增強幼兒對學習舞蹈的積極性。對本次活動的難點“準確的進行敲打併有所創新”得於突破。

(6)、最後播放《敲木鼓》音樂,師幼共同表演木鼓舞:幼兒帶着喜悦的心情,加大動作幅度和力度,添加一些表現激情的動作敲木鼓,教師在幼兒的鼓點聲中跳起木鼓舞中女角的舞蹈動作,進一步豐富幼兒對木鼓舞的藝術認知。下面我給大家展示幾個舞蹈片段。

七、説拓展延伸

將小型木鼓、鼓槌和相關道具投放在活動區角“阿瓦部落”,鼓勵幼兒嘗試木鼓的其他玩法。幼兒的興趣未盡,這樣的設計可以引領幼兒繼續學習木鼓舞,為新的藝術活動生成奠定基礎。

幼兒園説課稿大班 篇3

説教材

《採茶》是大班下學期的韻律活動,這4曲子分為四個樂句,講述了春光明媚,採茶姑娘高高興興走到茶園,忙着採茶的歡快場面。音樂節奏歡快,每一句都以長音結尾,讓學生比較容易地區分樂句。現在正是春暖花開,茶香飄逸的時期,蘇州名茶“碧螺春”已家喻户曉。前兩天還組織了學生到東山茶莊去親自嘗試了採茶、製茶、品茶的活動。為了能進一步深化這次實踐活動的教育功能,表達學生的內心體驗,我選擇了這個教材,讓學生將生活化的動作向着細膩化的表達。

説目標

《綱要》明確地強調,豐富學生的藝術活動的能力是在大膽表現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教師的'作用在於激發學生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我班有部分學生信心不足不願意表演給別人看,特別是韻律活動中,孩子們大部分趨向模仿教師的示範,創新意識不強。所以結合《綱要》的要求和本班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目標:

在學生熟悉音樂旋律和結構的基礎上,學習採茶的基本動作。

啟發學生創編不同節奏、方位及幅度的採茶動作,根據圖譜組成一隻完整的舞蹈。

通過活動讓學生體驗到勞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學生採茶的活動錄象資料

採茶課件一個

茶園情景佈置

攝象機一個

活動過程: 本節課的主要步驟分為四個

1、看採茶活動的錄象資料,講述自己是怎麼採茶的,學習採茶的基本動作。

2、聽音樂,瞭解音樂的性質。

3、看圖譜創編動作。

4、拍攝錄象自由表演。

觀看錄象,講述生活經驗,重點學習採茶動作。

1.提問:小朋友你們看電視裏是誰呀?在幹什麼?那你們都是怎麼採茶的?請你用動作試一試。

(這個錄象資料是小朋友在採茶時拍攝的,當他們看到自己的影象後會非常高興,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有的學生會説“我是兩隻手同時採摘的”有的説“我是左右手交替採的,一根一根放……藝術允許學生自由參與,自由發揮,容許參與者將自身內在信息與外在信息廣泛交流,這種開放性特點給學生的自我表達提供了豐富而廣泛的天地。

2.學習採茶動作,將動作細膩化,體現教師的引導功能。教師除了要不斷激發學生的創造性之外,傳播性內容也要把握好。所以將鏡頭定格在採茶姑娘的手部動作上,讓學生觀察她們是那兩個手指動的,向什麼方向動的,怎麼動的?可以運用示範、講解、練習的方法來學習基本動作。特別緻意“鳳點頭”的手型和拇指、食指的曲伸節奏,接受力強的還可以提示他們通過提壓手腕來誇張動作,將韻律感表現得更優美、柔和,協調性差的就將手關節動起來就行了。

熟悉音樂,瞭解音樂性質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首好聽的曲子,名字就叫《採茶》想聽嗎?讓學生對音樂有一個初步、完整的感知。

3。聽了這首曲子有什麼感覺?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聽了這首曲子就能想到茶園裏非常熱鬧,有的托起茶簍,學生忙着採茶,有的尋找茶葉忙碌得很。通過提問總結將抽象的音樂,情景化、具體化,有利於學生有內容有動作可表達,而不是空洞的,將音樂於生活經驗相結合,兒發展規律中的“建構性”原則。

幼兒園説課稿大班 篇4

摺紙是利用雙手的活動將紙摺疊成立體的形象的活動,是我國民間傳統的手工活動之一。摺紙的特點是利用幾何形造型。通過摺紙不僅可以鍛鍊幼兒手的動作的靈活性,還可培養他們的目測能力、空間知覺能力和對圖形變換的思維能力。

現在是寒冷的冬季,所以準備了紙工活動:棉襖。在活動開始前,我以季節冷,想送大家棉襖,請小朋友幫忙做導入,很自然,瞬間引起學生興趣。在活動過程中,大部分幼兒能將正方形紙角對角折成小正方形,但還是有些幼兒折的角不夠正,於是課堂上我採用逐步顯示折法,並讓幼兒和我一起折,直到所有幼兒完成,同步出示演示步驟,直至最後大家都折成。

從活動效果來看,孩子們對紙工活動是比較感興趣的,而且孩子通過學習,折出來的棉襖還是比較好看的。由於摺紙的特點是容易忘記,因而,在教孩子逐步折時,不僅隨機展示摺紙步驟圖,而且之後,我又給每個孩子發一張摺紙自己再折一邊,加深印象。活動的'結尾,安排了拓展:棉襖還可以變成什麼?(褲子、燈籠)不僅可以使學生在無意之間進行了折棉襖的過程的強化和鞏固,而且更鍛鍊了學生思維,使所學的摺紙活動更豐富、充實。另外,還可以激發幼兒愛思考,愛動腦的學習習慣。

通過這次活動,我深刻體會到老師首先要引導孩子學習摺紙的基本術語,如邊、角、中心線、中心點、對邊折、對角折等,以便孩子在學習時能理解老師的指導。此次圖示是事先將摺好貼在黑板上給幼兒看的,原以為能讓幼兒看得清楚,可是坐後面的幼兒不能夠看清圖示的最後幾步,這是我考慮不周到的地方。在今後的摺紙活動中,示意圖展示可以通過幻燈片分步放大,讓幼兒都能看清圖示,便於幼兒觀察、理解圖意。

通過本節課教學我發現,其實幼兒有很好的想象能力和動手能力,可以採用引導幼兒觀察圖示,探索、發現問題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如不能解決的,老師進行解釋,然後引導幼兒理解圖示自己來學摺紙,這樣既能培養幼兒的識圖示能力,又為他們自己獨立進行摺紙活動打下基礎。

幼兒園説課稿大班 篇5

一、設計意圖

大班的孩子語言發展很快,他們已不滿足於會使用簡單句來説一段話,而轉向為詞彙的豐富和會説一定的合成句,要理解掌握並且運用都需要經過一定場合的練習。而聽説遊戲就是用遊戲的方式組織的語言教育活動,教育目標以培養幼兒傾聽和表述能力為主,活動內容主要集中在幼兒在聽和説的理解和表達方面。聽説遊戲就能有意識地幫助幼兒練習,讓他們通過專門的集中的學習迅速地把握某一種句法的特點規律,並在嘗試運用過程中提高熟練使用的水平。我選擇的《水果鎖》這一聽説遊戲正適合大班幼兒學習。

二、説話動目標

《綱要》在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根據這一目標和要求,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我制定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1、教幼兒學會用簡單的詞語和句式來形容一個事物。幫助幼兒學習運用“xx,xx,XXX的句型

2、引導幼兒仔細傾聽同伴的講話,並能迅速、正確的對話,訓練幼兒語言反應的敏捷性。

3、使幼兒能夠遵守遊戲規則,愉快地進行遊戲活動。

目標中提到:教師要幫助幼兒學習運用”XX,XX,XXX“的句型。因此在整個活動中,我始終圍繞這一目標進行教學,這既是本次活動的重點也是本次活動的難點。

三、説話動準備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和完成活動內容,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課前已學習過用”xx,XXX句型講話。

2、PPT以及實物圖和實物鎖

四、説教法學法

為了在教學中幼兒更好的進行學習,根據幼兒學習的特點主要採用了傾聽法、示範講解法、遊戲法。

為什麼要採用以上方法?

傾聽法:教師播放ppt講解是為了培養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和學習興趣。

示範講解法:老師範講能引起幼兒談話的興趣,並在談話內容及語言表達上起到示範作用。

遊戲法:在談話過程中,如何使幼兒都積極發言,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幼兒對遊戲本身有興趣,用遊戲法來刺激幼兒主動發言,克服困難,積極發言。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五、説話動程序

根據大班幼兒學習語言和年齡的特點,結合幼兒園教學工作原則和本次活動的目標,我設計以下幾環節:

一、設置遊戲情境。

二、交代遊戲規則。

三、引導幼兒玩遊戲。

四、幼兒自主遊戲。

幼兒園説課稿大班 篇6

一、教材分析(設計意圖)

班上有一位孩子帶來了一張碟片,上面都是一些皮影戲,孩子們對此很感興趣。於是,我緊緊抓住了幼兒感興趣的這一事情設計了本次活動,以玩手影為導入,在循序漸進地深入,從而讓幼兒全面系統地掌握了有關“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即:光線照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了影子。而且《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因此,這是我選擇了“影子”這一現象作為科學教育的內容的又一依據。在活動中,我利用實驗比較、探索發現影子的形成原因,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促進幼兒的創新思維。

二、目標確定

大班幼兒對事物表面特徵的觀察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在本次活動中,通過尋找探索發現影子的奧祕,激發幼兒探索事物本質特徵的興趣,科學教育活動是引導幼兒親自探索和發展獲得有關經驗的過程。《綱要》指出:科學教育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因此,針對本班幼兒科學教育特點,我確定了以下目標:

1、引導幼兒觀察發現影子的特徵,知道影子的存在。

2、探索發現影子的形成原因。即:光線照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了影子,並發現光源位置與影子的'位置的關係。

3、萌發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及求知慾望,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合作、判斷的能力。

三、重點、難點

1、難點:光源位置與影子位置的關係

2、重點: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影子。

四、教學準備:

根據教學目標和《綱要》中指出的,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與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我做了以下準備:

1、選擇陽光燦爛的日子進行教學活動

2、把多功能廳佈置成一個光影實驗室、投影儀

五、教法與學法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根據教學目標,我用集體教學的形式,在教學過程我主要運用了:

1、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自主建構過程,教師通過敏鋭地觀察,能針對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2、探索式教學法:滿足幼兒探索事物本質特徵的願望,充分做到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培養幼兒探索科學時間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判斷能力,讓幼兒從小就養成主動探索科學的習慣,體驗成功的喜悦,並且進一步體驗自信帶來的愉悦感。

六、教學過程

本次活動,我主要設計了四個環節:

1、玩手影遊戲引起幼兒的興趣。

2、引導幼兒尋找影子、瞭解影子的特徵。

3、探索發現光源位置與影子位置的關係。

4、延伸活動。

(一)、玩手影遊戲激發幼兒的興趣

首先我設計了玩手影遊戲,如:孔雀、小鳥、狐狸、小狗等手影。

(讓幼兒也自由操作玩玩感受樂趣,將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探索願望激發出來)

這時我可以這樣的指導語:為什麼會產生影子呢?

(在這個環節中通過幼兒自由玩自由發言,體現幼兒學習知識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原則,引出本次課題)

(二)、尋找影子、瞭解影子的特徵

帶領孩子到室外去,你能找到你的影子嗎?幼兒尋找影子。看一看影子是怎麼來的呢?通過實驗觀察讓幼兒瞭解:太陽光照在自己的身體上,身體擋住了太陽光就產生了影子。

(這個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為幼兒提供了一個陽光燦爛的自然環境,引導幼兒進行探究,提高了幼兒自主探究的能力,為後面的探索積累了經驗,也為後面的活動提供了依據。)

(三)、探索發現光源位置與影子位置的關係

為什麼會有影子的呢?教師帶領幼兒回教室做另一個實驗:發現沒有光,影子就不存在了,有了光才會有影子。

這時我就可以用這樣的指導語:看一看,光和影子在一起嗎?影子在光的哪一面?引導幼兒帶着另外兩個問題回到草場上,你發現你的影子的光源是什麼?你的影子是在太陽的另一邊嗎?(幼兒自由交流講述)得到:影子總在光的另一邊。

(這個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難點,我為幼兒提供了一個寬鬆的環境,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探索發現影子與光源的位置關係,啟發幼兒開動腦筋知道影子總在光的另一邊,幼兒可以盡情表達,不僅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拓寬了幼兒的思維。在此環節中,我更多的是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方法。)

(四)、活動的延伸

1、在玩踩影子的遊戲中,孩子們能充分體驗到其中的樂趣,真的是其樂無窮。讓幼兒帶着有趣的問題在意猶未盡歡快的氣氛中結束活動。

(這一環節調動了幼兒身體的各個部分,充分滿足了幼兒好動的天性)

2、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繼續觀察“光和影子”的有趣現象,除了太陽光能產生影子以外,還有什麼也會產生影子?

(在這裏,其實活動還沒結束,我讓幼兒帶着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進一步探索影子的有趣現象。)(殷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