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説課稿模板彙總6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47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説課稿,編寫説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説課稿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説課稿模板彙總6篇

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課的設置依據了對哲學基本問題的回答。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物質和意識哪個是第一性的問題, 二是意識能不能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問題。前一節課“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反映”, 強調的是意識來源於物質, 表明意識是第二性的東西, 是屬於哲學問題的第一方面內容。而本課“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則是對哲學基本問題第二方面的正確回答。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肯定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對意識具有決定作用的前提下,又承認意識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巨大的能動作用。意識的能動作用首先表現在,意識不僅能夠正確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正確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同時,讓學生弄清意識能否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主觀方面的原因,幫助學生端正立場,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來觀察事物,以歷史和現實條件為基礎,做出積極的主觀努力,儘可能正確的反映客觀事物。

(二)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

(1)理解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2)由於人們的立場、觀點、 方法不同,知識構成不同,對同一客觀事物的反映會出現正確與錯誤的差別。

(3)怎樣從主觀方面着手,力求使意識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4)“知識不可知論”不利於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教育學生要相信科學知識,學習科學知識。

2、過程和方法:

(1)幫助學生繼續體會學哲學的思維要求,主要是對比分析的思維方法。

(2)培養學生能夠對一種認識進行判斷,指出它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並指出其產生的主觀原因。培養對比分析的思維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立場不同”會影響認識正確與否這一觀點的教學,引導學生提高覺悟,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立足點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正確對待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2)通過人類基因組圖譜的繪製,從中體會基因的神奇之美,並從人類的意識能夠認識和利用規律為人類造福來體會思維(意識)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3)通過欣賞課本第21頁的唐詩和第22頁的漫畫:四“伯樂”相馬,從中體會唐詩和漫畫的藝術美和思辨美,要求人們看問題要端正立場。

(三)教學重點:

為什麼對同一客觀事物的反映會出現正確與錯誤的差別。

(四)教學難點:

(1)意識為什麼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2)讓學生能夠站在正確的立場上分析問題。

(五)教學手段

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 特別是多媒體教學設備的應用, 展示古詩朗誦、漫畫展示, 錄像幻燈應用等, 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 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也使課堂氣氛活躍, 有利於良好教學氛圍形成。

二、説教法:

為使教學目標得以順利完成,結合學生實際,本課教學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有案例法、討論法、歸納法

1、案例法。案例教學法從真正意義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將思想政治課的理論性與實踐性有機結合起來。本課的內容雖然重要,但學生在理解上難度不高。同時哲學的理論與實踐必須很好的結合起來,單純的哲學理論,必須與實踐相結合。同時,案例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使之感受到哲學原理就在我們生活周圍,每時每刻都在發揮作用,在本課案例的選擇上我主要選用的事例有:科研工作者對曙光系列高性能計算機的研製;人們對基因的認識;不同的人對豬的不同認識等。

2 、討論法。學生在參與討論的過程中能加深對知識本身的理解,深刻領會知識的內涵,提高比較、鑑別、分析的能力;在討論過程中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繫,提高學生知識運用的.能力和實踐能力。討論法能讓學生真正的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3、歸納法。在學生自主學習,積極討論的基礎上,學生歸納得出結論。

三、説學法:

學生要把抽象的理論知識內化成為自己的觀念,自覺外化成為自己的正確認識客觀事物的行動,必須充分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參與性。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思考、討論、比較、分析、歸納等達到認知和行為上的教育目的。在本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始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出示案例—— 閲讀教材——熱烈討論——分析案例——歸納總結,以達到深刻領會知識並靈活應用知識的目的。

四、説教學設計:

(一)教學難點的突破

出示材料:人類基因組圖譜的繪製

提出問題:人類為什麼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

學生閲讀教材,結合材料進行討論。

學生列舉事例(如:克隆技術、對“非典”病毒的研究、從“神舟一號”到“神舟五號”)

概括總結:

認識的客體:客觀事物有其固有的屬性和規律

認識的主體:人的認識能力在不斷提高

認識的基礎:人們的實踐在不斷髮展

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

提問:這句話又給我們什麼啟示?

知識要創新 ,要正確地認識世界,人們就必須參加實踐,努力學習以獲得科學文化知識,樹立創新意識。

通過以上教學,達成知識和能力目標1和4,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2。

(二)教學重點的突出

1、教師出示小豬圖片,問:豬有什麼用途?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

大家的答案雖各不相同,卻都可以看做是正確的。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不等於人們的意識都是一樣的,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此,知識要求同,更要求異,需要不斷創新。

2、教師設問: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是不是每個人的意識隨時隨地都是正確的?如果有正誤之分,是受那些因素的制約?

學生閲讀教材,初步瞭解。

(1)教師出示三則材料:

材料一:

下 雪 了

秀才:大雪紛紛落地 官員:都是皇家瑞氣

財主:下它三年何妨 窮人:放你孃的臭屁

材料二: 唐詩:“桑條無葉土和煙,蕭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耽歌舞,猶恐春陰咽管絃。”

材料三:請同學看第22頁的漫畫《四“伯樂”相馬》

學生討論:為什麼會對相同的客觀事實有不同的反映?這對我們在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時有何要求?

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人們的利益立足點不同,階級立場不同,對同一客觀事實的反映和評論也會不同。即:

立場不同

因此,站在人民的根本立場上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是獲得正確認識的基本前提,也是我們應當堅持的立足點。

(2)教師出示兩則材料:

材料一: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唐李商隱

“老夫喜作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葉劍英

材料二:

樹上有三隻鳥,“啪”,開槍打中了一隻,問樹上還有幾隻鳥?

議一議:

1、李商隱和葉帥為什麼同時寫黃昏卻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2、對樹上還有幾隻鳥為什麼會有不同的回答?

3、這對我們有何啟示?

學生討論回答後,教師歸納:

世界觀不同,人生觀不同,思維方法不同,也會直接影響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是否正確。因此,我們應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應用科學的思維方法,有助於正確地認識客觀事物。

(3)出示材料:

材料一:對晚上墳地綠光,人們有哪些説法?

材料二: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有的人會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有的人要麼忍氣吞聲,要麼鋌而走險。

想一想:為什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認識或行為呢?對我們又有何啟示?

學生討論回答後,教師歸納:

這是由於他們的知識結構不同。人們對外界事物的認識過程,是一個信息選擇加工的過程,選擇什麼與怎樣加工,在與人們利害無關的情況下,首先受到原有知識的影響,人們總是習慣於用原有的知識去接受新的信息。因而,知識性質的正誤和數量的深廣度,就會影響對新的信息的認識。所以,一個人掌握的科學知識越多,對新的問題取得正確認識的可能性就越大。這就要求我們要多學習科學理論,以正確認識事物。

綜上所述,請同學們想一想:

怎樣才能獲得儘可能多的正確認識呢?

(學生總結)只有我們端正立場,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來觀察事物,以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為指導,不斷充實我們的科學知識,運用正確的思維方法,我們才能在正確認識世界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到此,我們達成知識和能力目標2和3,並完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1和3。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圍繞過程和方法目標1和2。

五、説板書設計

意 1、意識為什麼能正 從認識客體來看

識 確反映客觀事物 從認識主體來看

能 從認識基礎來看

正 客觀原因

確 2、產生正確認識和 立場不同

反 錯誤認識的原因 主觀原因 世界觀不同

映 知識構成不同

事 3、我們應盡力正確反映客觀事物

説課稿 篇2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親愛的老師們:

大家好!首先做一下自我介紹。我是,執教的是六年級品社上冊第四單元《人類文明的足跡》中第三個主題活動《絢麗的文學藝術》中第一課時的內容。由於在品社學科方面談不上有什麼經驗,所以在上課的過程中難免會留下一些不足和遺憾。在這裏,我想對這節課做一些簡單的説明,懇請各位領導專家指正。

一、説對教材的使用。

在人類文明的足跡中,世界文學名著可謂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因為有了它,我們人類的精神世界才會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文本的導入部分建議我們用《一千零一夜》或《西遊記》這樣為孩子們普遍熟悉的又極具藝術魅力的名著作為切入點。在充分了解了孩子們閲讀經驗的基礎上,我選擇了以《西遊記》中的孫悟空作為切入點,事實證明這樣的導入是成功的,不但拉近了學生和文本的距離,也拉近了學生和老師的距離,學生和課堂的距離,讓學生帶着輕鬆愉快的心情和滿懷的期待開始課堂之旅。教材中建議開展的活動是把自己最喜歡的一部名著介紹給大家並交換閲讀,教材以《伊索寓言》為範例,暗示孩子們可以用豐富多彩的語言對自己的名著做介紹。課堂上我把這個活動以“名著推薦卡”的形式呈現出來了,學生們的推薦卡異彩紛呈,各具特色,遺憾的是展板空間有限,否則應該給每個孩子以展示的機會的。總的來説,在對教材的使用上我努力做到準確把握教材,深入挖掘教材,拓展延伸教材,努力超越教材。

 二、説本課和教學策略的融合。

我不敢用“解讀”這樣的詞語。如果説拿這節課去解讀“歷史文化教學策略”,我感覺自己還缺少了一些底氣,只是非常努力地去讓策略中的理念在自己的課堂上有所體現。比如:

在“課前初探,初步感悟”環節中,我在策略的指導下將學生劃分成四個學習小組,明確了蒐集資料的範圍和方法,即:1、回憶從小到大讀過的文學名著有哪些並列出書單;2、從四個方面(作品、人物、名句、作者)瞭解讀過的'文學名著作品並做記錄或摘抄。

在“引今及古,導入話題”環節,採用了直觀的導入“直接刺激了學生的感知,激活學生的求知思維”。

在“古今結合,探究感悟”環節中,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如小組合作交流、展示彙報;讀文字,猜人物;歇後語問答;名句賞析品讀;文學名著博覽會;推薦讀書卡;交換閲讀圖書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向學生立體地呈現文學名著作品,引領學生不知不覺地走進文學名著中去,受到感染、受到薰陶、受到啟發。

在“以古鑑今,內化歷史”環節中,引發學生思考:“縱觀中外文學名著,在歷經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考驗卻仍歷久彌新,在經歷了那麼多年後卻仍顯示出無窮的藝術魅力,甚至讓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國小生們也愛不釋手,你認為靠的是什麼”,讓學生通過交流更深層次地領略到文學名著經久不衰的魅力所在,達到情感的昇華。為了讓學生的閲讀能付諸行動,課堂上還進一步拓展延伸,舉辦“世界文學名著博覽會”,推薦讀書卡,現場交換圖書,讓每一本名著在學生的手裏能看得見,摸得着,讓閲讀在下課後馬上就變成一種行動,讓這節課成為開啟學生更廣闊的閲讀天地的鑰匙,讓課後的踐行不僅僅是一句空話。

三、説三維目標的確立。

本節課的知識技能目標是: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初步瞭解一些世界文學名著,初步感受文學名著的魅力;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自己蒐集資料、篩選整理資料的能力,學會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培養學生熱愛文學名著的興趣,激發閲讀*望,培養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

 四、説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解決的辦法。

任何一節課的設計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在這節課的設計上就經歷了由困惑到明朗的過程。

最初的時候我對知識技能目標的定位是:廣泛瞭解中外世界文學名著,瞭解作者及創作背景等等,這樣設計的願景是讓學生廣泛瞭解名著作品,多多益善,但是沒想到這個目標的定位過於寬泛了,文學名著浩如煙海,學生蒐集的資料五花八門,彙報時只有個別讀書多的同學舉手發言,而大多也只是照本宣科,而其他人也沒有參與的興趣,因為他自己沒讀過,所以根本聽不懂別人彙報的內容是什麼,而最初導入時選擇的《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的故事學生也大多不太熟悉,大概小時候曾經看過,時至今日都忘掉了。為此我感到很困惑,自己的學生尚且如此,到這裏來講課,面對陌生的學生,如何才能讓人家對自己的課感興趣?顧主任在聽我試講後給我提出了建議,就是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以語文學科中學過的名著作品作為資料源,以學生普遍熟悉的名著人物作為切入點,這樣才能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參與的積極性。顧主任的指導使我豁然開朗,昨天來到這裏,和學生見面聊起過去學過的文學名著時,孩子們果然興致盎然。興趣有了,主動探究的*望就有了,通過課堂上的交流我發現,課前知識儲備不足的學生已經在課前悄悄地下了功夫,從各個方面蒐集了大量的資料,生怕讓別人看出已經學過的東西都回答不上來,於是就出現了課堂上踴躍發言的一幕幕。我的感覺是,這節課上,孩子們很出彩,帶給我很多驚喜與感動,在這裏,我要特別感謝六年級3班的24名孩子。

最後,我想再説一次經常説到的一句話:一個人能走多遠,看他與誰同行;一個人有多優秀,看他有什麼人指點;一個人有多成功,看他與什麼人相伴。我非常幸運地結識了在座的各位研究品生品社學科的專家,非常幸運地又一次聽到了那麼高水平的課,前面的5節課每一節都有值得我借鑑的地方,每一位授課教師的身上都有着豐厚的值得學習的經驗。各位領導老師在品社教學方面都是專家,我懇請大家對我的課多給予幫助和指導,讓我能夠在這個學科上有更大的進步,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為九年義務教育四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語文第四冊第二單元最後一篇課文,這個單元所選的課文都是圍繞人類與自然共生存,共發展的主題選擇的,作者用平實,通俗的語言介紹了深奧的大自然知識,並把它們比作大自然的文字,學生很容易掌握。

(二)教學目標:

認知領域:1.瞭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現象。

2.瞭解什麼是大自然的文字,並掌握它們。

技能領域:1.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培養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

2.培養閲讀能力。

情感領域: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的思想感情。

確立教學目標的依據:根據語文教學大綱規定和新課標要求,通過聽、説、讀、寫訓練使學生獲得有關大自然的一些知識,激發他們探索科學的興趣。

(三)

教學重點、難點:揣摩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短語或句子。

二、教材處理: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激發學生探索自然的興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各種能力的訓練,達到教學目標。

三、教學方法:

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學習。以探討問題為主,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創新能力,自主合作學習能力。

四、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閲讀課文,理清層次,瞭解文章主要內容。

五、教學設計:

1、導入課文:大自然豐富多彩,大自然奧祕無窮。今天,我們就要學習有關大自然的文章《大自然的文字》。

2、學生默讀自讀提示。

3、自由朗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並讀準字音。(出示小黑板)

霪(yin)

雨鐵砧(zhen)

4、繼續讀課文,標好段序。

5、學生討論分析,明確全文24段,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1)敍述認識書面文字的好處,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2--24)介紹什麼是大自然的文字及認識它們的作用、方法、成因。

第二部分可分三層:

第一層(2--4)

第二層(5--21)

第三層(22--24)

思考問題:(1)什麼是大自然的文字?

(2)認識它們對人類有什麼好處?

(3)怎樣才能認識大自然的文字?

學生討論後回答,教師歸納。

想一想:本文選用了哪些説明方法?

(舉例子、作詮釋、分類別)學生可舉例回答。

6、揣摩重要詞語,句子。

例:文字真是好東西,認識了字,就可以讀完最厚的書。

“文字”不僅指書面上的文字,還指大自然的文字,最厚的“書”不僅指印刷的.書,還指變幻無窮的大自然這部書。“好東西”形象地寫出了“文字”是人們學習知識,認識事物的一種最好工具。

7、小結:學習本文可以和《大自然的語言》對比閲讀,同學們應該自己到大自然中多觀察,多積累知識,豐富自己對大自然的認識,長大後,多研究自然,讓它為人類服務。

8、佈置作業

附板書設計:

認識書面文字的好處

大自然的文字

承上啟下,總説大自然文字

空中文字及認識它們

介紹大自然的文字分説大自然文字

地上文字、石灰石、漂礫

總説認識大自然的方法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滕王閣序》這篇文章選自新課標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單元,本單元主要學習的是古代抒情散文 。通過高一的文言文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閲讀文言文的能力,所以本單元的主要要求是: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領略文言作品在抒情、敍事中顯示出來的藝術魅力。

、説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設定為三個:

(一)、理清課文思路,把握文章內容;

(二)、賞析本文中的景物描寫,體會語言之美;

(三)、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所表達的感情,並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説教學重點和難點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我把本課的重點確定為:

賞析本文中的景物描寫和理解作者複雜的感情。

把本課的難點確定為:

會賞析景物描寫,掌握一定的賞析技巧。

四、説教法和學法

1、誦讀法。(文章屬駢文,句式整齊,便於誦讀。通過學生的反覆朗讀,不斷培養他們對作品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2、討論法。(對比較難理解的問題,如作者抒發懷才不遇的情感、融情於景的特點可通過師生討論尋找解決的`途徑)

對於文言文教學,必須以誦讀為突破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所以,本課的教學,我主要採用誦讀和討論這兩種方法。

五、説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計劃分三課時

佈置課前預習:藉助課文註釋,疏通課文,瞭解大意。

在完成了以上的準備工作後,我對本課的教學過程作以下設計:

(一)新課導入

在我們祖國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積澱了五千多年的文化遺產,宮殿園林,樓閣廟宇,比比皆是。在這眾多的人文景觀中,“江南三大名樓”因其精美的建築流傳千古,更因為名人的遊歷題詩而具有了特殊的意義,名揚天下。大家知道是哪三樓嗎?

生答:湖北黃鶴樓、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

古代文人墨客對這三大名樓都有題詩。大家都知道哪些?

生答: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這堂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王勃的《滕王閣序》。

同時設計一組圖片讓學生欣賞。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對本文的學習興趣。

(二)相關內容介紹

1、解題:介紹序,序是文體的一種。有書序、贈序、宴集序等。本文是餞別序,即臨別贈言,屬於贈序類的文章。

2、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王勃(649-675),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學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王勃才華早露,六歲即善寫文章,十四歲便科舉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援朝散郎。沛王李賢聞其名聲,邀請他作王府侍讀,兩年後因一篇《檄英王雞》的遊戲文章觸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後因擅殺官奴而犯罪,父親也受連累,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親,途徑南昌,正趕上當地都督閻某在滕王客上歡宴羣僚和賓客。王勃在宴會上賦詩並寫了這篇著名的《滕王客序》。兩個月後,王勃渡海溺水,英年早逝。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了解與本文相關的文學常識及作者背景,促進學生對課

文內容的理解。

(三)誦讀品析,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

1、聽flash朗讀,明確斷句和讀音,把握句子的節奏,體會駢文在句式和音韻上的特點。

2、初步感知課文,結合註釋疏通文句(遇到問題,小組內協作解決,老師在旁指導明確。)

3、在下列提示下將文章劃分層次,明晰文章思路。

【提示】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標題往往是文章展開的依據。本文全題為《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大家速讀課文,看文章各段是怎樣扣住題目層層展開的?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章的寫作思路,從而儘快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四)理清文章思路

先由學生齊讀課文,並讓學生思考問題:本文寫了哪些內容?是按照什麼順序寫成的?(給學生5分鐘的時間思考。)

通過學生回答,師生共同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本文先寫洪州之美。接着介紹滕王閣的萬千氣象和滕王閣周圍優美的自然環境、富庶祥和的生活場景。並由此寫到宴會的盛況,抒發自己的人生感慨,即仕途坎坷卻依然積極樂觀的情懷,最後述説身世,謝主引賓。

本文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寫洪州的地理風貌,引出參加宴會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閣”,寫三秋時節滕王閣的萬千氣象以及自然人文景觀。

第三部分(4、5):扣“餞”,寫宴會的盛況,抒發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別”,述説自己的身世和懷才不遇的苦悶,感歎盛宴難再。

? 設計説明:本文詞語豐富而生疏,典故繁多,學生理解確實有難度,但教材註解十分詳細,教師不宜講讀,因此讓學生在課前藉助註釋通讀全文十分必要。同時,將此問題放到課堂上,提供了學生間合作解決問題的機會,也方便了教師對解答過程的必要監控與及時指導,增強了學習效果。

(五)賞析重點段落(2、3段)

1、學生分四人一組討論:作者按照怎樣的思路寫滕王閣的壯麗及其周圍的風光。

2、學生先朗讀這兩段,劃出描寫滕王閣的宏偉構築及周圍美麗秋景的句子。然後討論本部分是怎樣將敍事、寫景與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3、學生仔細品味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所選景象的特點及所描寫的意境的特色,展開想象,將該句擴寫成百字左右的短文。注意語言要有文采。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法和討論法,賞析本文中的景物描寫,體會語言之美。

(六)探究重點段落(4、5段)

1、找出文中表現王勃情感變化的句子。

2、這是設在勝地的一次盛會,這是有勝景助興的一次盛宴,此情此景之下,作者卻興盡悲來,他悲什麼?

3、興和悲哪種情感才是王勃真實的內心世界?

4、有人説:這篇文章表達了王勃強顏歡笑的無奈,你認為呢?除了悲情之外文章還流露了什麼情感?請從文中找依據。

5、這篇序文如果沒有四、五兩段,會不會流傳千古?

以上問題通過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解決。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法和討論法,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所表達的感情,並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七)寫作特點分析

分析下列四句,分析駢文的寫作特點。

①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②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③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④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1、句式錯落,音韻和諧

2、駢儷藻飾,文辭華美

3、多用典故,簡練含蓄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具體句子,把握駢文的寫作特點。

(八)、總結全文,感受不同層面的審美

《滕王閣序》是一篇優美的駢文,作者用富麗華美的辭藻,記述盛宴,描寫滕王閣壯麗的山川美景,藉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憤懣悲涼而又不甘沉淪的思想情感。

1.物質層面(培養熱愛自然的情懷)

2.文字層面(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體會語言的內容和情勢美)

3.哲理層面(讓同學們對王勃作出評價,與同學們一路探究人生未來) ? 設計意圖:通過對全文的總結,引導學生提升自己的審美層次,從而實現新課標對學生的更高要求。

(九)、拓展延伸

人生難免失意,中國歷史上許多文人都遭遇過失意,他們作出了怎樣的選擇?你如何評價?如何選擇?

設計意圖:利用文章本身藴涵的情操之美感染學生,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從而達到教文育人的目的。這是個開放性的題目,能讓學生髮散思維,是對學生遷移、整合和探究能力的拓展延伸。

六、説板書設計

滕王閣序

王勃

(1):扣“洪府” ——贊地之靈秀,述賓主之美

(2-3):扣“秋日登閣”——繪山川美景,敍人煙富庶

(4-5):扣“餞”——寫宴會盛況,抒人生感慨

(6-7):扣“別”——感知己難遇,歎盛宴難再

設計説明:緊扣題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簡潔直觀,便於學生快速把握文章結構,瞭解文章內容。

説課稿 篇5

一、依據課標説理念.

一年級的閲讀課怎麼上?崔巒老師説過這樣一段話:一年級的閲讀課最重要的任務是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最好能讀出感情。其次是:認字學詞,積累語言。此外,還要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習得初步的讀書方法,體現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依據以上理念,本課的教學設計思路是:情境激趣,趣中學字,讀中悟意。

二、依據理念説教材

本文以孩子的口吻講述了爺爺和小樹之間的故事:家門口有一棵小樹,冬天,爺爺用稻草做衣裳為小樹禦寒,夏天,小樹用自己做傘為爺爺遮陽。人與小樹之間的關係多麼親密、和諧呀!課文文字活潑,簡潔優美。學生能在有聲有色地朗讀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爺爺愛護小樹的行為感染,從小樹立愛護花草樹木的意識。

三、依據理念説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低年級閲讀教學的要求,本課時三維教學目標分別為:

知識和技能方面有三點:

1是在學習生字過程中積累識字方法。

2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是培養學生初步的閲讀能力,學習語言的能力及自主學習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方面有:鞏固識字的方法,體會朗讀的方法,圖文結合的方法,創意補白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是:懂得樹木是人類的朋友,人人都要愛護它。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文情懷。

我構思的是第二課時,教學重難點是: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地朗讀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爺爺愛護小樹的行為感染,從小樹立愛護花草樹木的意識,並能積累語言,激發説話興趣,培養説話能力和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説説學生

一年級學生具有天真活潑,好奇好問,好模仿易感染的心理特點,容易被直觀形象、新鮮活動的事物所吸引,並能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獲得體驗,達到情感共鳴、因此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分解朗讀要求,讓學生在一堂課中能始終學得輕鬆,學得愉快。

五、説説教學策略方法,總結起來主要有三點

1、創設情境法。

2、以讀促悟法。

3、圖文結合法。

3、創意補白法。

六、説説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説説本案的設計特點,總結起來也有三點:

1、課堂是快樂的,學生是愉悦的。

2、文本是有彈性的,學生是有創意的。

3、知識是建構的,情感是互動的。

七、結合流程説意圖:

在各個環節安排上,考慮到國小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持久不夠的特點,努力做到有收有放,有靜有動。

1.上課開始,課件一片綠色的樹木便出現在孩子們面前,小樹們親切的問候,似朋友般面對面的交流,極大的誘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國小12年級要認讀生字16001800個。同時又要讓學生在起始的閲讀教學中,感受到閲讀課文興趣,因此,本課教學中,力求落實好10個生字以及5個偏旁的教學,同時,把認讀生字放在課文中去理解體會;讓學生在整體的朗讀中,鞏固生字的認讀。力圖很好地體現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結合。在鞏固生字中,我抓住了孩子們的心理、生理特點,巧妙的利用孩子們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用遊戲的方法鞏固、強化字詞,使識字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變成一種樂趣,一種享受。

3.教師是學生的學習夥伴,是平等中的首席。低段教學中必要的範讀還是能起一定作用的。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讓不同知識水平的學生在小組學習中進行互補、互幫、互學

4.運用想象,延伸課外。國小生是最富想象力的。本課富有童趣,從而設計假如你是小樹,你會説些什麼?爺爺和小樹之間會説些什麼?來激活學生的思維,充分利用學生平時生活經驗的積累,給小樹加以人物化的想象。本課結束,以樹木對我們人類的作用,作為課外的'延伸,從而激發學生熱愛樹木,珍惜自然的美好情感。

5.親近文本,以讀促悟。崔老師説一年級的閲讀教學,要結合少量詞和句的理解,體現由讀正確讀通順讀出感情的指導過程和學生練讀的過程。教學中,要重點指導朗讀第二段,我首先喚起學生已有的體驗,引導學生感受冬天的寒冷,當學生觀察到插圖一的反映的季節是冬天時,我這樣引導:是呀,寒冷的冬天來了,刺骨的北風呼呼地颳着,鑽進我們的領口,袖口,褲管裏,真冷呀!冷得我們直打哆嗦呢!把你們的小臉小手小腳凍成什麼樣了?誰來説説看。學生已有的經驗與情感體驗如果被教師啟發性的語言激活了,就能説得真實而生動。學生也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小樹的冷,從而進一步感受到爺爺的愛心,讀好第二段也就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礎。

接下來抓住本段暖和的衣裳這一短語積累語言,教師這樣引導:冬天裏,你還覺得什麼也是暖和和的,也來用上暖和這個詞吧,學生自由發言後,教師再作引導:小樹穿上了暖和的衣裳後,心裏可感激老爺爺了,睢,小樹和爺爺在説悄悄話呢,説些什麼呢?教師再次引導學生積極地思考,快樂地表達,動情地朗讀。最後師生總結這段説説讀讀演演的學習方法,指導學生自學第三段。

積極的情感能夠使語文課堂充滿人文魅力,所以我在教學中採用了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方式復現生字、朗讀課文。我在設計教案時沒有根據學生掌握生字較慢的實際情況,學生要學的生字也很多,一節課要學會認10個生字和5個偏旁,時間很緊張,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最後的環節有些緊張,在朗讀指導方面,設計的朗讀形式有的都沒有用,在層次上的提高也不是太明顯。

八、説反思

先複習生字詞,再由圖片導入新課,教師的範讀對於剛上學不久的孩子有着重要的示範作用。在引導逐段學習課文時,運用電教媒體和實物幫助學生理解暖和的衣裳和綠色的小傘各指的是什麼。在和諧的氣氛中討論,在探究中求知。學完天冷時爺爺給小樹裹上稻草與天熱時小樹用樹蔭給爺爺遮擋陽光這兩小節,學生很自然地理解了人與自然的密切關係。在生動活潑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握了知識,提高了能力,又受到了積極的情感薰陶。

指導讀書有層次。首先要求學生把句子讀通順連貫,理解之後再讀出真情實感。每一次讀書教師都提出不同的要求,體現了不同的目的。在讀書的方式上,老師精心設計,形式多樣:範讀,集體的齊讀,個人的自由讀,有語氣的朗讀等。課上學生充分地讀,書聲朗朗,是取得語文教學良好效果的保證。

讀、説、練結合。例如讓學生結合生活中的經驗,説説小樹還可以穿什麼衣裳過冬。又如在學習第三自然段以後,老師捕捉信息,讓學生説説,樹對人類的好處。學生積極性很高,有的説樹能擋風沙和洪水,有的説樹可以造紙、做傢俱,還有的説樹的葉子可以給人們提供新鮮的氧氣,經常看綠色的葉子,能保護我們的眼睛等。這樣,不僅鍛鍊了説的能力,而且將學習與生活緊密結合,拓展了課文內容,開闊了視野。教學中教師不失時機地將課後練習融進課堂,既提高課堂

總之,教師合理充分得運用多媒體展示,採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創設情景,用語言來描繪畫面,把語言文字與文中插圖有機結合起來,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呈現了教學內容,避免了枯燥無味的呈現形式,調動了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知道課文中的暖和的衣裳、綠色的小傘指的是什麼。引導學生把詞放在句子中,把句子放在課文中準確地理解意思,使他們初步學習到聯繫句子、聯繫課文理解詞句的基本方法,教學中,學生的想象會被教師一次次放飛,學生思維的火花會被教師一次次點燃,學生的表現慾望會被教師一次次激活喚醒。教師是一個平等的對話者、引導者和組織者。課堂成為師生心靈溝通、共同成長的樂園!

説課稿 篇6

人教版國小語文第十一冊第六組課文《鳥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本文記敍了作者兩次經過 “鳥的天堂”所看到的不同景象。文章“一靜一動,寄情於景”的表達方法很有特色,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引導學生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瞭解大榕樹的外形特點,體會“鳥的天堂”的含義。

對於國小生來説,文中有些句子難以理解。如“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着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再如 “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理解這兩個句子,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新課標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根據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從三個層面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瞭解大榕樹的外形特點,體會“鳥的天堂”的含義。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技能目標:積累語言,學習作者“動靜結合、寄情於景”的寫作方法。

3.情感目標:感受人與自然友好相處的和諧之美,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本課教學遵循“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思維訓練為主線” 的教學原則。採用“情境再現法”、“以讀代講法”、“整合教學法”展開教學。讓學生在“讀、想、説、寫”的過程中,拓展思維,感悟文本的人文內涵,提高語文素養。

為此,我設計了教學流程的三個環節:

(一)情境導入,感知全文

(配樂解説)在廣東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説:相傳四、五百年前,在廣東新會天馬村的小河中有一塊泥灘小島,一隻仙鶴銜來了一根榕樹枝。不久,榕樹枝繁葉茂,遠看像一片浮動的綠洲。後來,這隻仙鶴帶來了數萬只仙鶴。從此,每天清晨,萬千靈鳥鳴聲呼喚,凌空翱翔,野趣盎然,形成南國一個奇觀——那就是鳥的天堂。(板書課題)

從仙鶴入手,一路逶迤而行,至仙鶴結課,前呼後應,使教學渾圓一體。

接着,讓學生展開遐想,什麼樣的地方才能稱作“鳥的天堂”?利用“閲讀期待”,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

學其文,必先學其字,學其詞。此處重點指導書寫“巢”字。上部分三個“〈”要寫得勻稱,這是鳥的一家三口,下面是個扁“日”是鳥的窩,建在這樹木上,所以“巢”就是鳥的——家)

在掃除了閲讀障礙後,藉助文章的預習提示,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快速瀏覽,捕捉文眼

學文,善於發現和把握文眼是關鍵。我要求學生瀏覽課文,思考:作者兩次去了鳥的天堂,有怎樣的感慨?找出以下句子:(課件出示)昨天是我的眼睛騙了我,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引導學生髮現:“鳥的天堂”有的.加了引號,有的沒加。在通讀全文以後,理解引號包含的意義。

“藉助預習,勾勒大意”,此為整體感知的第一節拍,“快速瀏覽,捕捉文眼”,此為整體感知的第二節拍。兩拍合一,文體的思想脈絡和情感基調盡在其中。

(二)重點讀“樹”,品味寫法

鳥的天堂就是一棵樹,這是一株怎樣的樹啊!我引導學生隨着巴金先生,伴着夕陽的餘暉,走近這株神奇的樹。要求學生閉上眼睛,仔細地聽老師配樂朗讀1——9 自然段。

1.感受榕樹之美

接着引導學生感知:你彷彿看到一棵怎樣的樹?學生可能會説這棵樹“大、綠、生機勃勃、茂盛”,我要求學生一一板書到黑板上。當作者看到這株大榕樹的時候發出了怎樣的感歎!引導學生齊讀:這美麗的南國的樹!(板書)

榕樹之美,在其形——大,獨木成林;在其色——綠,蒼翠欲滴。在其勢——盛,鬱鬱葱葱。在其神——生,生髮百年而不息,生根千頃而不枯,生趣盎然而不驕,生機勃勃而不鬧。這真是一株將生命力推向極致的樹!這樣極致的樹,作者又是怎樣來寫的呢?接下來我緊扣重點句,通過“感悟一株”、“品位一卧”、“想象一顫”三個環節品讀寫法。

2.品味寫法

在學生默讀課文1——9自然段後,引導學生交流:作者是怎樣把榕樹的特點寫出來的?

感悟“一株”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出示“我有機會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樹,枝幹的數目不可計數。”)由“不可計數”這個詞,感受到這是一株大榕樹。引導學生讀,再讀。其間,抓住 “一株”這個詞體會,作者誤以為是很多株榕樹,原來只是一株。進而追問:為什麼不可計數?這跟它的生長特點有關。找相關句子讀一讀。(出示:“枝上又生根,有許多根直垂到地上,伸進泥土裏。”)

(出示老師在鳥的天堂拍的照片)介紹:大家看到這許多像鬍鬚一樣的東西,就是榕樹的氣根,當它越長越長,垂到地面時,伸入泥土,就形成了枝,枝上再生根,根再形成枝。學生感受到了榕樹的枝幹不可計數,接着,我採用比較的方法具體感知它的“大”。學生通過想象:500年才能長成這樣一棵樹,相當於150多間教室,由此,激發學生的感歎,並把讚歎用一個詞或一句話表達出來。“潤物細無聲”地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

引導學生一詠三歎,深入感受“這美麗的南國的樹”。

品味一“卧”

學生接着交流:(出示:“一部分樹枝垂到水面上,從遠處看,就像一棵大樹卧在水面上一樣。”)

一個“卧“字彷彿又讓你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引導學生深入想象:安詳、古老…… 她靜卧在水的中央,獨立成一個小島,宛若一個隔離塵世的人間天堂!所以作者這樣感慨——(齊讀)這美麗的南國的樹。

“卧”這樣處理,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匠心獨運。不經意間,榕樹已經被賦予了某種人格。這種人格,是傳承數千年的民族文化的彰顯。是的,誰能懷疑大自然的鐘靈俊秀,誰能用新工藝辯駁天地間的物華天寶?樹嗎?人嗎?一個安詳如老人,自在如仙人,優雅如美人的形象,在師生的對話間呼之欲出,這美麗的南國的樹。實踐了文本與生命的對話。

想象“一顫”

學生繼續交流“作者還怎樣寫出了榕樹的特點?”。

(出示:“榕樹正在茂盛的時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給我們看。” )這個句子用展示生命力,來表現茂盛。它是怎麼展示的?(出示)“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抓住“簇”和“堆”兩個量詞,讀中感受到這樹的茂盛。

還從哪裏體會到這種生機勃勃?(出示)“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着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感情朗讀後,學生質疑:“新的生命”是指什麼?作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呢?讓學生聯繫上下文,聯繫生活實際和平時的感受,將自己的間接與夥伴交流。學生可能認為是躲在樹葉中的鳥在動,也可能認為是樹葉充滿生命力的靈動表現。讓學生將各自的感受融入這句話中,展示讀。正如新課標指出:“倡導個性化的閲讀,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能力。”

巴金先生用準確、生動的語言為我們展現了這株大榕樹的勃勃生機,讓學生齊讀第八自然段,通過朗讀去再現文字的生命!

感悟“一株”,以蓄語像之勢;品味一“卧”,以蓄語情之勢,想象“一顫”,以蓄語藴之勢;終於掀起了本課的一大高潮。關鍵句“這美麗的南國的樹”以一唱三歎的課堂節奏,久久地迴盪在每一片樹葉之上,迴盪在每一個學生的心間。

為了將文本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培養語感。讓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三) 遷移練筆,引向讀“鳥”

假如你就是那第一隻飛來的仙鶴,你發現了這株美麗的南國的樹,你將怎樣召喚你的親人、朋友來此安居樂業?請你寫下最能打動他的話。可以用文中的話,也可以用自己的話。

此時的角色互換,已不僅僅是順應課的思路和情感脈絡,學生已經把自己幻化成為仙鶴,融入到情境中,因此“仙鶴是一定要來的,不僅為着這鳥的天堂,更為這精神的天堂!”我努力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真正實踐體驗性教學,讓學生體會到語文的魅力。

今天我們沒有看到一隻鳥,第二天清晨,當陽光照耀在水面上,一切都顯得更加光明的時候,我們再一次來到了這裏。起初,周圍是靜寂的……

(課件出示,學生靜聽配樂鳥鳴聲,音樂和文中描述相吻合,先是忽然起了一聲鳥叫,接着越來越多。最後整個樹上變得熱鬧了!百鳥齊鳴)

你聽到了什麼?彷彿看到了什麼?在想像中感受一片和鳴諧調的天籟之聲,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新標準》倡導“大語文觀”,提出要“建構課內外聯繫,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把文本描述的情境以音樂的形式再現,以此激情、領悟、延伸、拓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留有餘味自學讀“鳥”

文學巨匠巴金又是怎樣通過文字,展示百鳥出巢的生命之美?讓學生回去後,運用今天的學習方法自學文章的第二部分。然後介紹“鳥的天堂”旅遊畫冊,讓學生課後賞讀文人墨客歌頌 “鳥的天堂”的詩句。旨在讓語文走向生活,拓寬閲讀。

本課在結構形式上,形成了“鳥——樹——鳥”的對話關係,這是一種充滿詩意的生命的對話。在教學中,緊扣"文眼",感悟“一株”,品味一“卧”,想象“一顫”,透過這個窗口窺見全文的內容和情感。讓故事與孩子,情景與興趣,朗讀與激情,想象與語言靜靜地在課堂中流淌,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讓精神境遇的拓展和語文能力的培養,共同演奏出一段和諧的生命交響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