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大自然的語言説課稿15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76K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自然的語言説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自然的語言説課稿15篇

大自然的語言説課稿1

各位評委大家好:

我是樺川縣第四中學的語文教師劉丹,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大自然的語言》。《大自然的語言》選自人教版國中語文八年級上冊。下面我就按照説教材、説學生、説教法與手段、説教學過程()設計、説教後反思五個部分進行説課。

一、 説教材。

(一)、教材簡介:《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過著名的氣象和地理學家竺可楨,文章從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談起,形象説明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在此基礎上自然引出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並以具體事例説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着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後則説明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二)、教學目標簡介:

根據教材定位特點及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本課設計兩課時,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

a、學習閲讀科普文章,瞭解簡單的物候知識。

b.初步瞭解一些説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説明事物和舉例説明的方法。

2、能力目標:

a.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並概括文章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閲讀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説明順序,探究事理説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説明事理。

c.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並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説明事物。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 由以上目標我指定本課教學重點如下:

1.理清課文的説明順序,體會説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説明的生動性。

(四)教學難點

1.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説明順序,並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2.概括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篩選提示性詞語,進行全面概括。

二、説學生。

1、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

本文介紹豐富的物候現象很有條理,語言形象、生動、典雅,貼近生活。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本文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本文藴含的物候知識以及個別專業術語較深奧,八年級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重點突破。

2、能力分析

學生對説明常識的把握沒有問題,並且能夠通過反覆閲讀、品析語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

3、一般特點與學習風格差異

學生習慣在小組內交流後再發表看法,因此應該適當的給學生多創造一些合作學習探究的機會。

三、 説教學方法與手段

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教學方法具體如下:

1.朗讀法。生動的説明易於激發讀者的閲讀興趣。基於這一點,我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

2.討論法、點撥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學習過程中我做以適當的點撥。

3.競賽激勵法。國中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時,宜用此法,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

4.涵泳品味法。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尤須如此。

5.延伸拓展法。採集幾則農諺,説説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便於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本課以多媒體課件為輔助教學手段

四、説教學過程()設計

1、教學思路與教學環節安排

本單元説明文的教學是在前一單元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對説明文的體裁、説明順序和説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學本文時應引導學生了解本文説明的對象及其特徵,理清説明的順序、條理,理解説明事物時所運用的語言的特點。 教學環節安排如下

第一課時

第一環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多媒體顯示春、夏、秋、冬四幅美麗的圖畫。)

我的導語是這樣設計的:春夏秋冬,斗轉星移;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大自然豐富多彩.那麼,這些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與人類有何關係呢?為什麼保護大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呢?今天,我們將一起去破譯大自然的語言,探詢大自然的奧祕。《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過著名的氣象和地理學家竺可楨。

第二環節: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多媒體顯示一年四季從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風景。並伴有課文朗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多媒體顯示)

3.學生讀(學生根據個人喜好朗讀、默讀、略讀、精讀、跳讀、連讀)課文兩遍,然後根據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

多媒體顯示閲讀要求如下:

。請最先完成的同學舉手示意,我為學生計時。歷時最短的十位同學決出之後,我按照先後次序要求學生展示閲讀成果,最後選出歷時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學,授予他“閲讀小標兵”的稱號。(本環節意在通過競賽激勵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學生閲讀有困難的大概是第(4)題。這一部分我提示學生注意一些標誌性詞語。

第三環節: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説明順序

1.選兩位同學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並板示,其餘同學評價。

2.理清文章的説明順序,探究作者説明的技巧。

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説明順序。

如有不同見解,其餘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説出自己的理解。

我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作總結髮言。

第四環節:精讀課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説明順序

1.學生齊讀6~10段

2.提問: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説明順序能否調整(或互換)?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本環節意在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第五環節:佈置作業

1.收集幾則農諺,説説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2.閲讀下文,回答文後的問題。(我以文字資料的形式提供給學生閲讀)

第二課時

[教學環節]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抽查學生字詞掌握情況。

二、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

1.賞讀文章第1、2兩段,體會説明的生動性。

(1)選一名學生讀1、2段。

(2)教師用簡潔的語言重新擬一個開頭,要求學生與原文比較,説説它們不同的表達效果。

多媒體顯示:

(3)精讀1、2段,具體説説這一段文字寫得好,好在哪裏?

學生各抒己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閲讀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給以適當的鼓勵。

(4)教師提問:“如把文章的標題改為‘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好不好?”

(5)學生齊讀1、2段,爭取背誦。

2.多媒體顯示下列句子,要求學生揣摩,體會説明語言的科學性。

3.教師總結:説明文以介紹給人知識為目的,所以要求説明語言宜簡潔、準確、嚴密。但有時為了增強説服力,激發讀者的閲讀興趣,又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説明事物,本文即是一個很好的範例。

三、引導學生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説明事物

多媒體顯示:

我要求學生參考以上資料,結合自己對燕子的觀察瞭解,寫一段文字介紹燕子的某一特點,儘量體現説明文的科學性和生動性。學生構思寫作後,選三四位同學讀自己的片斷,其餘同學評價。

四、延伸拓展,轉化課堂知識

1.我要求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農諺,並説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識。

2.除了農諺,古代的詩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識。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聯繫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對這首詩的理解。

多媒體顯示:

3.教師請有旅遊經歷的同學談談在旅遊中瞭解到的物候知識。

五、探究課文、釋疑問難。

六、走進自然暢談收穫。

七、佈置作業。

1.説明“早上烏雲蓋,無雨也風來”“黃雲上下翻,將要下冰蛋”“清早寶塔雲,下午雨傾盆”三則農諺包含的物候知識。(意在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2.請以“水、空氣、森林、動物保護”為對象擬兩條環保標語。例:污染空氣,等於慢性自殺。(意在強化學生們的環保意識)

3.同學們,用你們的慧眼、靈心去發現、傾聽大自然,用你們的 妙筆去記錄大自然的語言。(用準確生動富有科學性的語言寫一篇觀察日記,意在培養學生觀察和寫作能力)

●板書設計

八、教後反思

在本課的具體教學時,我走出傳統教法的樊籬,自覺地將新課標的新理念滲透進課堂,將教教材變成用教材教,將沉默無語的文本內容變成有利於學生學習的充滿魅力、鮮活的教學內容,賦予了文體以飛揚的生命力。在老師富有啟笛性和親和力的語言導引下,每個學生都主動參與、積極合作,惟恐自己沒有展示和表現的機會。他們靈活地採用了讀、聽、看、演、討論、爭辯等各種形式。在此過程中,課堂變成了求知的樂園。學生的參與意識、想象力、創造力都得以超乎預想的發揮,學生的潛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時,沉默已不再是金。“什麼是物候學,影響物候來臨的因素,研究物候學的意義”,“事理説明文的特徵,説明的語言、順序等”這些抽象、枯燥的知識也變得生動活潑起來。

教完本課後,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沒有好的學生和文本,而是現代課堂呼喚讓文本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的好的教學語言、教學方式和教學藝術。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如有不當之處請大家指正。

謝謝大家。

大自然的語言説課稿2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説課的題目是《大自然的語言》。

對於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

一、説教材

《大自然的語言》選自人教版八年級上第四單元第16課,這篇課文,這是一篇科學性事理説明文,作者用富有邏輯的思維和簡練的文筆為我們講解了“物候學”的相關知識。通過此篇的學習,同學們除了可以對“物候學”有相關了解外,還會可瞭解到事理説明文各方面與説明對象的內在聯繫。因此,在此篇學習中,邏輯框架的學習就顯得尤其重要。

二、説學情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八年級的學生對於語文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積累,但邏輯思維還處於形成階段,本文篇幅不長而且語言簡練且富有邏輯性,正好可在不太難的文字的基礎上重點學習邏輯框架。我將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着重採用列表的方法進行文本分析,列表是幫助學生分類信息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以及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一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生可用自己的話簡述出何為“大自然的語言”,以及物候學的定義、影響因素及意義。

【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速讀文章瞭解文章的邏輯框架,並且可通過文章框架下的細節深入地瞭解文章內容,並通過小組討論及聯想,將曾經學過或課外讀過的詩詞等篇章與本文聯繫起來。用這種方法回憶舊知識,使自己的知識體系更具體,更立體。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通過學習本文,可提高對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經驗的認識,同時也認識到藝術從來都是脱離不了生活實踐的。

四、説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我確定的教學重難點是:

學生可結合註釋簡單敍述文章大意,並可簡述“物候學”的定義,影響因素及意義。

五、説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列表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聯想法。

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説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首先,我會用多媒體出示竺可楨的照片,介紹他的身份是我國著名氣象學家、地理學家,並告訴同學們,這就是本文的作者。

然後,我會出示第二張圖片,即竺可楨的自然日記,如下:

第二環節: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多媒體顯示一年四季從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風景。並伴有課文朗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多媒體顯示)

3.學生讀(學生根據個人喜好朗讀、默讀、略讀、精讀、跳讀、連讀)課文兩遍,然後根據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多媒體顯示閲讀要求如下:請最先完成的同學舉手示意,我為學生計時。歷時最短的十位同學決出之後,我按照先後次序要求學生展示閲讀成果,最後選出歷時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學,授予他“閲讀小標兵”的`稱號。(本環節意在通過競賽激勵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閲讀有困難的大概是第(4)題。這一部分我提示學生注意一些標誌性詞語。

第三環節: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説明順序。

1.選兩位同學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並板示,其餘同學評價。

2.理清文章的説明順序,探究作者説明的技巧。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説明順序。如有不同見解,其餘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説出自己的理解。我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作總結髮言。

第四環節:精讀課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説明順序。

1.學生齊讀6~10段2.提問: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説明順序能否調整(或互換)?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本環節意在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第五環節:佈置作業。

1.收集幾則農諺,説説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2.閲讀下文,回答文後的問題。(我以文字資料的形式提供給學生閲讀)

第二課時

[教學環節]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抽查學生字詞掌握情況。

二、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

1.賞讀文章第1、2兩段,體會説明的生動性。(1)選一名學生讀1、2段。(2)教師用簡潔的語言重新擬一個開頭,要求學生與原文比較,説説它們不同的表達效果。多媒體顯示:(3)精讀1、2段,具體説説這一段文字寫得好,好在哪裏?學生各抒己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閲讀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給以適當的鼓勵。(4)教師提問:“如把文章的標題改為‘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好不好?”(5)學生齊讀1、2段,爭取背誦。

2.多媒體顯示下列句子,要求學生揣摩,體會説明語言的科學性。3.教師總結:説明文以介紹給人知識為目的,所以要求説明語言宜簡潔、準確、嚴密。但有時為了增強説服力,激發讀者的閲讀興趣,又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説明事物,本文即是一個很好的範例。

三、引導學生學習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説明事物。

多媒體顯示:我要求學生參考以上資料,結合自己對燕子的觀察瞭解,寫一段文字介紹燕子的某一特點,儘量體現説明文的科學性和生動性。學生構思寫作後,選三四位同學讀自己的片斷,其餘同學評價。

四、延伸拓展,轉化課堂知識。

1.我要求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農諺,並説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識。

2.除了農諺,古代的詩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識。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聯繫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對這首詩的理解。多媒體顯示。

3.教師請有旅遊經歷的同學談談在旅遊中瞭解到的物候知識。

五、探究課文、釋疑問難。

六、走進自然暢談收穫。

七、佈置作業。

1.説明“早上烏雲蓋,無雨也風來”“黃雲上下翻,將要下冰蛋”“清早寶塔雲,下午雨傾盆”三則農諺包含的物候知識。(意在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2.請以“水、空氣、森林、動物保護”為對象擬兩條環保標語。例:污染空氣,等於慢性自殺。(意在強化學生們的環保意識)3.同學們,用你們的慧眼、靈心去發現、傾聽大自然,用你們的妙筆去記錄大自然的語言。(用準確生動富有科學性的語言寫一篇觀察日記,意在培養學生觀察和寫作能力)

八、教後反思:在本課的具體教學時,我走出傳統教法的樊籬,自覺地將新課標的新理念滲透進課堂,將教教材變成用教材教,將沉默無語的文本內容變成有利於學生學習的充滿魅力、鮮活的教學內容,賦予了文體以飛揚的生命力。在老師富有啟笛性和親和力的語言導引下,每個學生都主動參與、積極合作,惟恐自己沒有展示和表現的機會。他們靈活地採用了讀、聽、看、演、討論、爭辯等各種形式。在此過程中,課堂變成了求知的樂園。學生的參與意識、想象力、創造力都得以超乎預想的發揮,學生的潛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時,沉默已不再是金。“什麼是物候學,影響物候來臨的因素,研究物候學的意義”,“事理説明文的特徵,説明的語言、順序等”這些抽象、枯燥的知識也變得生動活潑起來。教完本課後,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沒有好的學生和文本,而是現代課堂呼喚讓文本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的好的教學語言、教學方式和教學藝術。

大自然的語言説課稿3

《大自然的語言》一課是人教版第一冊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課文以詩歌的形式親切、富有童趣的文筆向學生介紹了大自然的三種語言,讓學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現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發兒童對大自然的興趣。低年級的講讀課文區別於中高年級,本課教學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朗讀訓練,朗讀是低年級的重點,拿出充足的時間指導學生朗讀。

2、利用多媒體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3、重視自讀感悟,運用啟發性教學原則。

根據課文的特點和結合學生年齡特徵,本課的教學要求是:

1、掌握課文生字,知道課文中的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麼?

2、看懂圖意,理解課文,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3、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學生對大自然的現象缺乏感性認識,有些句子較難理解。

教學設計:

一、生詞引入,解題激趣。

1、出示生詞(語言)誰能把生字讀一讀?這兩個字有什麼共同點?(都有兩個口)説明和什麼有關呢?(嘴巴、説話)

2、CAI課件展示公雞打鳴、黃葉紛紛往下落、烏雲漫天電光閃,説説都告訴我們什麼?引入課題: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板書課題)大自然的語言還有哪些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讀書,去發現吧!

展示接近學生生活的自然現象揭示課題,使深奧的自然現象變得接近,容易理解。

二、組織初讀,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看拼音把每個字讀準,特別是生字的音,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把句詩讀通。

2、交流生字讀音情況:指名説説哪些生字在讀的時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麼,並領讀。

3、交流通讀句子的情況:把你認為讀得最通順的一節讀給大家聽聽,結合交流情況重點指導以下三句。

(1)你如果釣到大魚,魚鱗上有一個個圈圈。(注意輕聲音節)

(2)古老的三葉蟲化石,鑲嵌在喜馬拉雅山巔。(注意名稱連讀)

(3)大自然的語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變音讀n音)

(4)正確流利的讀詩句,並説説從詩中你又瞭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用學生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提醒大家讀生字的時候注意什麼,讀得最好的一節讀給大家聽,這種方式尊重學生的意個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三、品讀詩句,指導朗讀。

1、自瀆體會,哪一種大自然的語言你最感興趣。

2互動交流、點撥指導。(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進行教學)

(第二小節)

(1)CAI課件展示(一個個靜態的逗點變成搖着尾巴的逗點)這是什麼?仔細看看這是什麼?

(2)引導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動,招呼朋友多高興呀,它們會説什麼呢?你聽了心情會怎樣呢?該怎麼讀這句話呢?

這時學生興趣高漲,急不可待想讀書。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展示,讓:逗點瞬間變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現了春天一派生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從而又理解了課文,內化了語言。

大自然的語言説課稿4

《大自然的語言》一課是人教版第二冊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課文以詩歌的形式親切、富有童趣的文筆向學生介紹了大自然的三種語言,讓學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現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發兒童對大自然的興趣。

低年級的講讀課文區別於中高年級,本課教學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朗讀訓練,朗讀是低年級的重點,拿出充足的時間指導學生朗讀。

2、利用多媒體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3、重視自讀感悟,運用啟發性教學原則。

根據課文的特點和結合學生年齡特徵,本課的教學要求是:

1、掌握課文生字,知道課文中的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麼?

2、看懂圖意,理解課文,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

3、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學生對大自然的現象缺乏感性認識,有些句子較難理解。

教學設計:

一、生詞引入,解題激趣。

1、出示生詞(語言)誰能把生字讀一讀?這兩個字有什麼共同點?(都有兩個口)説明和什麼有關呢?(嘴巴、説話)

2、CAI課件展示公雞打鳴、黃葉紛紛往下落、烏雲漫天電光閃,説説都告訴我們什麼?引入課題: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板書課題)大自然的語言還有哪些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讀書,去發現吧!

人教版國小語文一年級下冊説課稿大自然的語言:展示接近學生生活的自然現象揭示課題,使深奧的自然現象變得接近,容易理解。

二、組織初讀,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看拼音把每個字讀準,特別是生字的音,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把句詩讀通。

2、交流生字讀音情況:指名説説哪些生字在讀的時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麼,並領讀。

3、交流通讀句子的情況:把你認為讀得最通順的一節讀給大家聽聽,結合交流情況重點指導以下三句。

(1)你如果釣到大魚,魚鱗上有一個個圈圈。(注意輕聲音節)

(2)古老的三葉蟲化石,鑲嵌在喜馬拉雅山巔。(注意名稱連讀)

(3)大自然的.語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變音讀n音)

(4)正確流利的讀詩句,並説説從詩中你又瞭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用學生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提醒大家讀生字的時候注意什麼,讀得最好的一節讀給大家聽,這種方式尊重學生的意個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三、品讀詩句,指導朗讀。

1、自瀆體會,哪一種大自然的語言你最感興趣。

2互動交流、點撥指導。(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進行教學)

(第二小節)

(1)CAI課件展示(一個個靜態的逗點變成搖着尾巴的逗點)這是什麼?仔細看看這是什麼?

(2)引導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動,招呼朋友多高興呀,它們會説什麼呢?你聽了心情會怎樣呢?該怎麼讀這句話呢?

這時學生興趣高漲,急不可待想讀書。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展示,讓:逗點瞬間變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現了春天一派生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從而又理解了課文,內化了語言。

(3)自由練讀、指名朗讀、結合點評。

(第三小節)

(1)CAI課件展示一條大魚,誰知道這條魚有幾歲?你是從哪句詩看出來?該怎麼讀讓大家都知道這種大自然的語言呢?

(2)學生練讀、指名朗讀。

(第四節)

第四節主要講的是三葉蟲化石,告訴我們喜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這種漫長的地殼演變,學生缺乏感性認識,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和教師生動的講解相結合,讓學生對地殼的演變有感性認識,從而達到產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1)指名試讀,説説這一節告訴我們大自然的什麼語言?

教師結合課件講解三葉蟲理解鑲嵌,簡單介紹喜馬拉雅山。喜馬拉雅山是那麼高,那麼大,可見遠古時候那兒的海又大又深,詩句那兒曾是汪洋一片該怎麼讀呢

(3)指名試讀、點評指導。

教師在引導學生反覆讀的過程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捂,在讀中培養語感,學生在實踐中學會了獨立思考,體會感情。

四、迴歸整體,賽讀拓展。

(1)賽讀:把三小節連起來練讀,比比看誰讀得好。

(2)其實大自然的語言到處都有,它們千奇百怪,妙不可言,只有仔細觀察才能發現。齊讀第一小節和最後兩節詩。

(3)拓展:你還知道大自然能告訴我們什麼?説給大家聽聽。回家也可以查找有關大自然中還有哪些語言。

大自然的語言説課稿5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大自然的語言》,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説教法和學法、説教學過程、説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説明。

一、説教材

《大自然的語言》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該單元以“科學”為主題展開。教學本單元,既要注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也要關注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思維方法的培養,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實現學生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的共同提高。《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科普文章,以生動形象,清麗典雅的用詞介紹物候學知識,是本文最大的寫作特色。

根據教材特點、學生心理、智力發展水平以及他們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過、情”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整體感知課文,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課文內容;

2、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説明順序,並探究這樣安排的用意;

3、品味生動的語言,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二、説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激趣法,提問法,點撥法。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開啟學生智慧,點燃思維火花,提高教學效率。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勾畫圈點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閲讀習慣。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新課程理念並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採用:

1、目標導學法

學生在學習課文時,充分明確每一個環節的學習任務,使學生學有方向,有的放矢。

2、討論法

針對學情及重點、難點,採用問題教學法、談話法、講解法、推理法相結合。開設一堂科學探究課,在突破難點,形成重點的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此外我準備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

三、説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環節1激趣導入,由選詞遊戲,尋找同類項,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解讀課題大自然的語言。

環節2整體感知,快速篩選信息。

首先,教師在課前佈置預習,檢查預習情況,培養學生的自學獨立思維能力。

1、字詞積累,本課語言生動、有趣、頗具散文色彩,其中一點就是運用了大量的成語。積累詞語,學以致用,也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點。

2、由預習積累過度到文本掌握,説一説文章中關於物候知識的主要信息,訓練學生快速的篩選信息,理清文章脈絡,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文章脈絡。(教師板書)

此環節力圖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鍛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和概括能力,解決教學重點。

環節3 選讀課文,理説明順序。

選讀課文6—10段,説説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因素(學生回答),引導學生注意四個因素前的標誌性詞語。本單元教學要求:“在閲讀中,要注意説明的順序與方法”,用反向思維法引導學生自主,合作解決疑難,在討論中以求明確重點,解決難點。

“語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是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教師聯繫生活實際,創設情境,對比討論,加深理解。並請同學展示積累的古詩和農諺探究當中藴含的物候知識,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發展性,創造性。最後將知識裝進知識的行囊,為之所用。

環節4研讀賞析。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

教師以配樂朗讀帶領同學們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語言的魅力,並以“我看到(聽到)了……,我知道……”的句式品讀第一自然段,教師請學生先默讀在分組討論。

由聽到讀,再品讀,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加深理解和體驗,從而感受大自然的美,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四、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形狀是一片綠葉,用大自然中的物象來説物候,形象的解讀了物候是大自然的語言。既讓學生學到知識,又讓學生獲得美的享受。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説明,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大自然的語言説課稿6

陳芳芳

地區: 浙江省 - 金華市 - 永康市

學校:永康市西溪鎮西溪初級中學

活動1【導入】海力布的故事

從前有個獵人,叫海力布。他熱心幫助別人,鄉親們都非常敬愛他。

有一天,海力布在深山裏打獵,從一隻老鷹嘴裏救了一條小白蛇,海力布一看,原來小白蛇是龍王的女兒。龍王為了報答海力布,把嘴裏含着的一顆寶石送給了海力布。從此以後,海力布把寶石含在嘴裏,打獵非常方便,打的獵物就更多了,分給鄉親們的獵物也多了。 就這樣過了幾年,一天,海力布又像平常一樣去深山打獵。從一羣鳥的談話中得知今天晚上這裏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沒這裏的村莊。海力布聽到這個消息後,就急忙去催大家搬走。但是鄉親們不明白原因,不肯搬走。海力布為了救鄉親們,違背了龍王的忠告,把這件事的原委全告訴了鄉親們,海力布剛一説完,就變成了石頭。 鄉親們見海力布變成了石頭,都非常後悔,鄉親們含着淚水往很遠的地方走去。他們鄉親們走在路上,忽然聽見一聲震天動地的巨響,大山崩塌了,洪水淹沒了村莊。

人們世世代代都紀念着海力布。這是傳説,其實,我們古代勞動人民經過幾千年的觀察與積累,已經有了許多豐富的經驗,似乎也能聽懂動植物語言,後來成為一門科學——物候學。今天我們要學的就是介紹這門科學的文章——《大自然的語言》。

活動2【講授】作者介紹

竺可楨:是我國現代卓越的科學家,一生在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自然科學史方面都有很高造詣。“物候學”是他作出重要貢獻的領域之一。

活動3【講授】 快速閲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什麼叫物候?

2.“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麼?

3.什麼叫物候學?

4.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麼重要意義?

5.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6.研究物候學有何意義?

活動4【導入】搶答

1.本文是什麼文體?

2.本文説明對象是什麼?

3.文章運用什麼説明順序?

4.説説本文的説明結構。

活動5【活動】合作探究

1. 體會文章的説明語言,讀一讀,説説你最喜歡的句子,説説理由。

2.找找文中所運用的説明方法,並説説説明方法的作用。

活動6【活動】農諺

1.農諺是農民在長期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所得到經驗的`概括。

2.有關農業生產經驗的諺語展示。

活動7【活動】拓展延伸

1.二十四節氣歌。

2. 二十四節氣名稱的意義。

活動8【作業】課後作業

學習了這篇課文,使我們懂得了掌握大自然的語言是為了使農業獲得更大的豐收。請你收集一些農諺,瞭解它對農業所起的作用。

大自然的語言説課稿7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説課的題目是《大自然的語言》。

對於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

一、説教材

《大自然的語言》選自人教版八年級上第四單元第16課,這篇課文,這是一篇科學性事理説明文,作者用富有邏輯的思維和簡練的文筆為我們講解了“物候學”的相關知識。通過此篇的學習,同學們除了可以對“物候學”有相關了解外,還會可瞭解到事理説明文各方面與説明對象的內在聯繫。因此,在此篇學習中,邏輯框架的學習就顯得尤其重要。

二、説學情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八年級的學生對於語文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積累,但邏輯思維還處於形成階段,本文篇幅不長而且語言簡練且富有邏輯性,正好可在不太難的文字的基礎上重點學習邏輯框架。我將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着重採用列表的方法進行文本分析,列表是幫助學生分類信息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以及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一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生可用自己的話簡述出何為“大自然的語言”,以及物候學的定義、影響因素及意義。

【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速讀文章瞭解文章的邏輯框架,並且可通過文章框架下的細節深入地瞭解文章內容,並通過小組討論及聯想,將曾經學過或課外讀過的詩詞等篇章與本文聯繫起來。用這種方法回憶舊知識,使自己的知識體系更具體,更立體。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通過學習本文,可提高對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經驗的認識,同時也認識到藝術從來都是脱離不了生活實踐的。

四、説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我確定的教學重難點是:

學生可結合註釋簡單敍述文章大意,並可簡述“物候學”的定義,影響因素及意義。

五、説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列表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聯想法。

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説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首先,我會用多媒體出示竺可楨的照片,介紹他的身份是我國著名氣象學家、地理學家,並告訴同學們,這就是本文的作者。

然後,我會出示第二張圖片,即竺可楨的自然日記,如下:

4、分析文章結構。通過對詩歌2—8節具體細緻的描寫,讓學生明白“分寫”:通過對1、9節整體的把握,讓學生體會“總寫”。1、9節和2—8節的比較,體會總—分—總結構,引導學生在自己的寫作中學習運用這種寫作方式。在讓學生觀察詩歌的語言文字,體會作者擬人、比喻修辭的運用,感受語言文字之美。

5、指導朗讀。在對文章內容結構寫作手法的瞭解上進行朗讀指導,讓學生在感受大自然妙不可言的同時,也體會語言文字之美。然後小組配樂賽讀,激發學生的讀書慾望和集體榮譽感。

6、拓展。通過學習詩歌,引導學生説出自己知道的大自然的語言,為仿寫詩歌是打下基礎。

7、結束語。告訴學生做一個愛學習的人,多去觀察,多去思考,就會有所發現,點名文章主題。

五、説板書

將詩歌中所提到的語言用重點的詞語全部寫出來,同時將文章的結構也體現出來,目的在於反映整篇詩歌的內容和詩歌所要表達的情感。

大自然的語言説課稿12

一、 説教材

1、地位

《大自然的語言》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課文都是事理説明文,選編的都是介紹科學知識的文章,單元提示要求我們閲讀時,注意説明順序和方法,學會默讀,有一定的速度,能按要求篩選信息。

2、內容

文章從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談起,形象説明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在此基礎上自然引出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以及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和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後説明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3、課標要求

新課程標要求:“閲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本課有嚴密清晰的邏輯和嚴謹科學的語言,能在文本研讀中完成科學思想的構建。

二、説學生

1、生活經驗

我所教的學生大多來自農村,他們對田間地頭的事物有特殊的感情,本課更能貼近學生生活,激發他們的興趣。

2、能力要求

通過上一單元學習對説明文基礎知識有了瞭解,為本課學習打下基礎。

3、欠缺

但是農村的學生眼界侷限性,平時閲讀量少,他們在理清説明順序和語言鑑賞方面比較欠缺。

根據以上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把本節課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三、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積累詞語 。

能力目標:

1、感知課文內容,根據每段的中心句篩選課文主要信息。

2、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説明順序,並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3、學習本文生動優美的語言,增強語言感悟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知趣培養他們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1、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説明順序,並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2、學習本文生動優美的語言,增強語言感悟能力。

四、説教法

課程標準要求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和三維目標制定我把教學方法制定如下:

教法:以任務驅動學生

學法:1、五步讀:初讀、再讀、研讀、情讀和拓讀

2、小組合作探究

多媒體課件輔助

五、教學過程:

1、導入

視頻導入

利用圖畫、音樂、語言生動形象,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進入文本閲讀。

2、初讀課文,積累字詞。

學生自有朗讀課文,積累的字詞,最後教師展示積累的詞語。學生可以根據教師展示補充。

3、再讀課文,感知內容,篩選主要信息

課件上顯示:“快速默讀課文,圈點勾畫方法找出每段的中心句,並根據這些中心句篩選課文主要信息。”

“採用默讀的形式,還要掌握一定速度,是逐步培養學生默讀課文,抓關鍵詞句,概括內容的能力,”這是新課標中重點提到的國中階段需要達到的目標。也是為下一環節從獨立轉向交流討論奠定基礎。

4、研讀課文,理清説明順序

讀課文的6—10段思考:影響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能不能顛倒順序?為什麼?

這一部分既是重點也是難點,所以我採用小組合作和圖片創設情境。

新課標中指出“對課文內容能提出自己看法和疑問,並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通過討論會總結出由主到次的邏輯順序,由上到下的空間順序還有古今差異的時間順序。

展示三月內蒙古和海南,四月的內蒙和大連,四月的內蒙山頂上還有積雪而山腳下卻綠意葱葱。這種直觀的圖片對比很容易幫助學生理解經度、緯度、和高下的差異。

5、情讀課文

①教師範讀課文第一段聽完後用 “我聽到了 我知道 説一句話。”

②找學生有感情的.朗讀第一段體會欣賞。

感受語言既是課堂重點也是學生欠缺環節,我採用了配樂泛讀來創設情境,學生由品味詞句“我聽到了什麼”然後理解作者表達的感情“我知道了什麼”。學生由聽到讀,再到品讀從而對文本理解和體驗,感受大自然的美,探索科學的奧祕。

6、作業:以下兩個作業任選一個

①採集幾則農諺,説説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②寫一篇觀察日記

這兩個作業完成都需要查找一些資料翻閲科普類圖書,這一環節也是拓讀的體現,同時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激發他們熱愛科學興趣。因為學生個體差異不同,第一個相對容易一些,學生有選擇空間。

六、預期效果

時間:合理的時間安排能保證各環節順利推進,從而保證有效教學的順利展開。

內容:內容設置上,以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基礎為起點,有利於學生學習新的知識,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

方法:

1、五步法閲讀,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目標,有任務,有方法,從而確保課堂的實效性。

2、運用小組學習法,克服了部分學生膽怯、不善言談的弱點,加之教師的引導和鼓勵,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綜上所述,本節課是從時間、內容、方法等方面構建的一節高效務實的語文課。

大自然的語言説課稿13

教學設計:

一、生詞引入,解題激趣。

1、出示生詞(語言)誰能把生字讀一讀?這兩個字有什麼共同點?(都有兩個“口”)説明和什麼有關呢?(嘴巴、説話)

2、CAI課件展示公雞打鳴、黃葉紛紛往下落、烏雲漫天電光閃,説説都告訴我們什麼?引入課題: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板書課題)大自然的語言還有哪些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讀書,去發現吧!

展示接近學生生活的自然現象揭示課題,使深奧的自然現象變得接近,容易理解。

二、組織初讀,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看拼音把每個字讀準,特別是生字的音,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把句詩讀通。

2、交流生字讀音情況:指名説説哪些生字在讀的時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麼,並領讀。

3、交流通讀句子的情況:把你認為讀得最通順的一節讀給大家聽聽,結合交流情況重點指導以下三句。

(1)你如果釣到大魚,魚鱗上有一個個圈圈。(注意輕聲音節)

(2)古老的“三葉蟲”化石,鑲嵌在喜馬拉雅山巔。(注意名稱連讀)

(3)大自然的語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變音讀n音)

(4)正確流利的讀詩句,並説説從詩中你又瞭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用學生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提醒大家讀生字的時候注意什麼,讀得最好的一節讀給大家聽,這種方式尊重學生的意個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三、品讀詩句,指導朗讀。

1、自瀆體會,哪一種大自然的語言你最感興趣。

2互動交流、點撥指導。(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進行教學)

(第二小節)

(1)CAI課件展示(一個個靜態的“逗點”變成搖着尾巴的“逗點”)這是什麼?仔細看看這是什麼?

(2)引導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動,招呼朋友多高興呀,它們會説什麼呢?你聽了心情會怎樣呢?該怎麼讀這句話呢?

這時學生興趣高漲,急不可待想讀書。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展示,讓:“逗點”瞬間變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現了春天一派生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從而又理解了課文,內化了語言。

(3)自由練讀、指名朗讀、結合點評。

(第三小節)

(1)CAI課件展示一條大魚,誰知道這條魚有幾歲?你是從哪句詩看出來?該怎麼讀讓大家都知道這種大自然的語言呢?

(2)學生練讀、指名朗讀。

(第四節)

第四節主要講的是三葉蟲化石,告訴我們喜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這種漫長的地殼演變,學生缺乏感性認識,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和教師生動的講解相結合,讓學生對地殼的演變有感性認識,從而達到產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1)指名試讀,説説這一節告訴我們大自然的什麼語言?

教師結合課件講解“三葉蟲”理解“鑲嵌”,簡單介紹“喜馬拉雅山”。

(2)“喜馬拉雅山”是那麼高,那麼大,可見遠古時候那兒的海又大又深,詩句“那兒曾是汪洋一片”該怎麼讀呢

(3)指名試讀、點評指導。

教師在引導學生反覆讀的過程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捂,在讀中培養語感,學生在實踐中學會了獨立思考,體會感情。

四、迴歸整體,賽讀拓展。

(1)賽讀:把三小節連起來練讀,比比看誰讀得好。

(2)其實大自然的語言到處都有,它們千奇百怪,妙不可言,只有仔細觀察才能發現。齊讀第一小節和最後兩節詩。

(3)拓展:你還知道大自然能告訴我們什麼?説給大家聽聽。回家也可以查找有關大自然中還有哪些語言。

大自然的語言説課稿14

一、教材簡介

《大自然的語言》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篇課文。本單元是以科學為專題的,選編的都是介紹科學知識的文章,是學生系統學習説明文知識的單元。本冊共編排了兩個單元的説明文,第三單元的課文是事物説明文,第四單元的課文都是事理説明文。《大自然的語言》是事理説明文的開篇之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國著名的氣象和地理學家竺可楨,他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淺顯易懂,饒有趣味。

為了使青少年讀者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易於接受本文所介紹的科學知識,作者在語言富於感染力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儘量使語言生動、形象、傳神。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方法,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人格化,取得生動傳神,引人入勝的效果。真正做到了專門知識通俗化,達到了雅俗共賞的境界。因此,根據課程標準七至九年級階段目標提出的要求:“閲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本課在國中階段的語文學習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簡介

根據教材特點以及八年級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心理髮展水平,我們組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會按要求篩選相關信息並概括文章要點,瞭解物候的有關知識。

新課標中強調閲讀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默讀能力,能夠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內容。這個目標的設定就是基於此。

(2)體會科普説明文語言具體生動、形象、準確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

為了在教學過程中實現這一目標,我們採用把詞典中有關物候的解釋與課文內容進行比較,初步感知本文語言特色,再讓學生找出課文中具有生動、形象、準確的特點語句,進行自主品味分析領悟,而後全班交流,朗讀感受等方法步驟。

2、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志趣,鼓勵學生養成仔細觀察、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這一目標的實現主要依靠教師的引導和學生對課文及相關材料的解讀感悟。

三、教學重點

課程標準要求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們確定了以下重點:

⑴學會按要求篩選相關信息並概括文章要點。

⑵體會科普説明文語言具體、生動、形象、準確的特點

依據:這是一篇科普説明文,只有瞭解了文章介紹的科學知識才算讀懂了文章。而同時語言的'生動性又是讓文章饒有趣味,通俗易懂的根源。依據科普文章的特點:內容的科學性,通俗性以及語言的生動性,我們設計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品讀語言,由表及裏,真正讓語文教學體現它自身的特點,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既豐富了科學知識,又增強了語言的感悟力。

四、教學難點

體會科普説明文語言具體生動、形象、準確的特點

依據:語言品味的過程是更好地解讀語言,建構語言,豐滿語言的過程,我們的教學旨在這過程中學習和吸納語言文字的精髓,培養學生初步的語言鑑賞能力,從而激發學生對語言的喜愛和玩味的樂趣,使語文課堂充滿濃郁的語文味。

八年級學生由於人生閲歷和生活經驗以及語言積累等方面的原因,品味語言還是存在一定的難度。

大自然的語言説課稿15

一、説教材(把握重點,領悟教材)

《大自然的語言》是北師大版國小語文第六冊第九單元“觀察與發現”主題單元下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一首文字淺顯,文筆優美的知識性詩歌,從一些最為常見的現象入手為我們介紹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祕。

詩歌具體介紹了7種大自然的語言:白雲高飄預示晴天,螞蟻搬家要下雨;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飛秋天到,魚鱗的圓圈,樹的年輪都是“一圈一歲”,“三葉蟲”推測地質,又可分為表示天氣變化、季度變換、推測年齡、推測地質四個板塊。其中表示“三葉蟲”這個小節是學生難於理解的,是本詩歌的難點。

本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是“觀察與發現”。根據課文的類型,特點及其在教材中所處的位置,教學本課時應重點引發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培養學生關注、探究大自然的意識和能力。同時也要引導學生體會用平實、通俗有趣的語言,解釋介紹深奧的大自然知識的特點。

這首詩歌的教學目標是(詳見教學目標部分)

1、能力目標:學會本課生字詞。

2、語感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掌握朗讀的節奏。

3、情意目標:感悟大自然的神奇,激發學生探究、研究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本詩歌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合理處理教材(長文短講)

(2)重視朗讀訓練,把握詩歌節奏。

(3)利用多媒體,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4)重視自讀自悟。

(5)緊扣單元主題,注重知識的拓展。

教具準備:cai教學輔助軟件

二、説學生

三年級下期的學生,已有預習的習慣和自讀的能力,也有不同方法識記生字的能力與願望。其次,學生對朗讀課文的興趣比較濃厚,課外閲讀也有一定的質量,興趣廣泛,因此,他們對大自然的語言也比較熟悉,能理解課文內容,還可以適當地對課文內容作出補充,通過學習,能夠將自己平日觀察到的大自然的語言,仿照詩歌的形式進行仿寫。

三、説教法(抓住重點,選擇教法)

為了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宜採用“情境教學”,並輔以cai教學軟件,縮短學生的生活距離,為學生認識大自然的語言感悟大自然語言的神奇,提供直觀視覺,把學生帶入情境。緊扣課後的思考題抓住重點小節。因為課後思考題是大綱對學習這篇課文提出的具體要求。同時把質疑問難貫穿了教學的始終,培養學生帶着問題學、針對問題學、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去觀察生法,發現生活。

四、説學法(自讀自悟,培養能力)

三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再加上這首詩歌文字淺顯易懂,所以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應用“自讀自悟”的方法,抓住關鍵詞句理解內容。先學後教,交互學習,歸納疑點,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帶着教材走向教師。

五、説程序(創設情景、優化程序)

領悟了教材,確定了教法和學法,下面重點説説教學過程的設計:

1、帶入情境讀全詩

用cai課件演示:黃葉紛紛飄落,滿天烏雲密佈,電閃雷鳴的景象,師問:你看到了什麼?知道了什麼?學生回答後,師敍:這些都是自然現象,也是大自然特有的語言。在大自然中,這樣的語言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詩歌。(板書大自然的語言)請學生讀課題,強調“大自然”,然後請生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2、合理處理教材:

這個環節主要引導學生通過對重點字、詞、句的理解,感悟大自然語言的神奇,但詩歌有9個小節,篇幅較長,要在40分鐘內完成,比較困難,因此我採用分板塊教學的方法。

第一步:學第一小節,初步感知大自然語言無處不有。師問:為什麼睜開眼就能看見大自然的語言?引導學生抓住“到處”一詞,用讀的方式告訴大家大自然的語言隨處可見,無處不有。

第二步:小組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過渡:大自然説了哪些話?分小組學習2-8小節,把你喜歡的大自然的語言在小組內多讀幾遍。

教師參與小組國小

第三步:利用直觀手段,長文短講,感悟內容。

師:你最喜歡哪種大自然的語言?把它讀出來。(生説到哪個小節,師講哪一小節。)

當學生説出喜歡第二小節中白雲這種語言時,師引導白雲告訴我們什麼?(晴天)這小節中的“準”能換成哪個詞?(一定、肯定)並指導朗讀。然後師板畫白雲,讀生歸納出這是表示天氣變化的.語言。師順提問:還有哪種語言也表示天氣變化?學生指出:螞蟻搬家要下雨。請生 齊讀3小節。

為了拓展知識面,教師出示四條表示天氣的諺語,請生讀諺語談感受,並結合《語文天地》內容,請生收集表示天氣的諺語。

當學生説出喜歡蝌蚪游泳時,向學生展示蝌蚪在水中游動的畫面,引導學生想像它們會説些什麼?蝌蚪像什麼?這時學生興趣高漲,爭相發言。抓住詩歌中“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點?”這個句子進行比喻句,反問句的訓練,指導朗讀,明確比喻要恰當,反問句的語氣更強烈。抓住“大自然在水面寫着”中的“寫”對學生進行擬人句知識的傳授。因此,將第4個小節作為重點,紮實基礎知識的訓練,既理解了課文內容,又內化了語言。

第五小節大雁南飛與第四小節格式相同,所以只需一讀代過,學生知道這兩個小節是表示季節變換的語言就行了。

當學生説到魚鱗上的圓圈這一小節時,cai課件展示魚鱗的圓圈,請生數一數有幾圈:並問:“這幾個圈表示什麼?”你為什麼這樣説?讓學生在文中找出“一圈就是一歲”。師相機提問:你還知道樹的年齡嗎?請默讀第六小節,畫一畫樹的年齡。隨後請兩生交流畫的情況,在畫中體會樹的年輪也是“一圈一歲”。最後請生完整讀一讀這兩個小節,以讀代講。

第八小節“三葉蟲”化石推測地質是難點,這種漫長的地殼演變學生缺乏感性認識。因此,我採用讓學生先自讀全節,再質疑。然後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和生動的講解相結合,讓學生對地殼的演變有感性認識,從而達到產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第四步:小結詩歌

結合課後練習“大自然用什麼跟我們説話?”引導學生根據板書總結出大自然用自然現象跟我們説話。師問:那你覺得大自然的語言怎麼樣?(妙不可言)請生帶着讚美的語氣讀第9小節。

抓住“只有……才……”這個句式,讓學生明白只有平時善於觀察,勤于思考,才能發現更多的大自然的奧祕。

第五步,迴歸整體

請生再次感受大自然語言的神奇,齊讀全詩。

3、有機整合教學資源,進行知識拓展。

拓展一:在學完表示天氣變化的語言時,請生讀表示天氣的諺語,説諺語,課後收集這類諺語。

拓展二:結合課後思考題:“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仿寫一節詩歌。”cai課件向學生展示幾幅圖片,讓學生用書上的語言格式,説一説自己的發現。為仿寫打下基礎。

六、説板書(總結板書,強化理解)

板書是微型教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也是語文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恰當的板書能使課堂增添新的活力,同時可以訓練學生思維的概括性,本課的板書既應概文中介紹的大自然的語言,又要突出本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觀察與發現。”所以我是這樣設計板書的:

揭示課題時板書:大自然的語言,在精讀課文,理解內容過程中學生提出哪種大自然的語言,就板畫,並根據學生的總結將語言分類,感受大自然語言的神奇後,板:妙不可言。總結全詩時,板:觀察、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