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國學 語言 詩詞 名言警句 對聯 雜談
當前位置:學問齋 > 範文 > 説課稿

《假如》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4.49K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編寫説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我們該怎麼去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假如》説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假如》説課稿

《假如》説課稿1

一、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古往今來許多詠梅的作品僅僅反應了梅的一個側面,趙麗宏的《假如你想做一株臘梅》一文以濃郁的詩情,奔放的想象,展示了臘梅形的高雅、香的清幽,拓展、深化了臘梅的傳統人格精神,即通過對臘梅的生命過程的感悟,同時全方位體驗臘梅的甘苦,瞭解臘梅所體現的生命意義,從而引發人們對“生命意義的理解”。本文主要採用借景抒情、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並運用鋪陳、虛擬、轉換稱謂等表現手法來表達主旨。

(二)教學設想

1、佈置課前預習:收集有關梅的古詩文或名句;體察詩人借詠梅流露的情感和寄寓的精神。

2、

(1)運用多媒體:借詩文、音像相融的藝術效果,創設情境,渲染氣氛,激活學生的情緒體驗,誘發學生對文本閲讀興趣。

(2)誦讀、討論:在誦讀中感受文本語言內藴的詩意美,鋪陳的激情美,在討論中探討物象的寄興美,手法的運用美。同時,通過對文章的誦讀以及一些具體語句的品味,加以對一些問題的討論,體會本文人格化臘梅索賦予的多重人格精神。

3、拓展閲讀及訓練:《飛蛾的痛苦經歷》

(三)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難點

1、情感目標:品味臘梅所賦予的多重人格精神;從梅花的高貴品質中受到人生觀、價值觀的感染薰陶,通過深刻理解“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哲理,從而理解生命的意義。

2、知識目標:認識本文在表現主旨時運用的鋪陳、虛擬、稱謂轉換的寫法。

3、能力目標:創造性地處理使用搜集的材料,並能主動與同學進行合作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重點難點:

(1)認識本文在表現主旨時運用鋪陳、虛擬、稱謂轉換的寫法。

(2)理解生命的意義。

二、説學情:

教時,儘可能讓學生獨立思考,討論交流,進一步提高閲讀、理解水平。要注意激發學生閲讀興趣,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組織好學生的學習活動。在瞭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然後,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把課文讀熟,大體瞭解文意。在讀、悟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懂得:在生命的過程中,不僅要有高尚的情操,還要懂得:既要能接受歡樂又要能承受痛苦、既能呈現熱情、謙遜又能表現孤高、既要習慣被人注目又要忍受被人淡忘。生命的意義在於堅忍頑強地對抗苦難;在於犧牲和奉獻;在於耐得住寂寞,在於展示生命的價值,生命的魅力。人應該擁有積極向上的社會價值取向。

三、説教學理念及教法、學法

(一)教學理念: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提出:“培養學生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出於這一考慮,我引導學生蒐集體現中國傳統梅文化的文化精神產品,蒐集其他詠梅的詩詞文章作品,從中體會作品藴含的思想感情,充實語文積累,豐富精神世界,受到中華傳統文明的薰陶與革命傳統教育。注重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與能力,在閲讀理解中尊重學生個體的獨特體驗,拓寬、開放語文課程資源,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二)教法:課前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課前蒐集詠梅其他詩詞作品,同時,蒐集有關梅花的詩文、圖畫、樂曲等素材,認識中國文化傳統對梅花風骨的無比推崇與讚美之情。蒐集信息的過程,是學生學習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滿足學生成功的需要,從而深化理解與認識。

教學中以設疑、研討、精講為主。二期課改要求教師不僅傳授知識,而且要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思考的能力。設疑是達到這一要求的重要手段。為此,要求學生帶着思考問題去熟悉課文。研討,即引導學生研究討論疑難問題,以説互相啟發,促使多向積極思維。課堂上讓學生多開展小組討論,大組交流的形式。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鼓勵各組根據閲讀理解,探究發現,深入體會兩詞的內容及思想感情。通過相互的交流,擴大了學生的信息量,豐富了學生的認知積累。促進了合作與發展,為課文的進一步理解作了鋪墊。小組研討的活動形式提高、促進了學生合作、探究意識與能力。從而拓展了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有利於培養學生初步的閲讀欣賞能力。

精講,從文章整體出發,在理清文章脈絡的前提下,抓住精華,以點帶面,揭示規律,教給學生怎樣閲讀,以提高他們的閲讀能力。以第七節、第八節為重點語段,教學時緊緊抓住語文學科最主要的本質特徵—一語言的組合與運用,品味本文語言的特色:準確形象、簡潔清麗。提高學生正確地理解、使用以及欣賞評價語言的能力,同時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學習、品味本文的表現手法:運用鋪陳、採取虛擬、轉換角色,提高學生的文學鑑賞水平。

四、説教後反思:

我本着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在課堂上為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態度和價值觀和諧發展與健全人格的形成,力求40分鐘的語文課堂教學訓練在嚴與實上下功夫。嚴,要求明確,思維規範,表達清楚;實,抓住文眼,從字、詞、句、篇、章感悟、理解、分析,品出文章的味兒來。以7、8兩節為重點,抓住關鍵詞語、句子,細細品味作者是如何運用鋪陳、虛擬、轉換角色等表現手法來展現臘梅獨特的“風骨和氣節”、表達作者對“生命意義的理解”,課堂上學生對此把握得比較好。

以改變學習方式為突破口,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遵循二期課改這一精神,我在教《假如你想做一株臘梅》一文中安排了“《飛蛾的痛苦經歷》的拓展延伸”這一環節,效果非常好。使學生真正認識到:生命的價值取決於我們自身,任何一種本領的獲得都要經由艱辛的磨練,否則怎能領略“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的哲理,那隻飛不起來的飛蛾的經歷就證明了這一切。這不僅對學生進行課外閲讀,而且對他們的寫作也有一定的幫助。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作為語文教師,如何拓展學生的學習時空並使之真正有效,顯得尤為重要,立足課內,延伸課外,力求提高學生的自讀能力,培養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這是我語文教學努力的方向。

《假如》説課稿2

一、教材

本單元的開篇導語是“如果我有一支神筆,我會畫很多東西給需要的人。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點出了本單元的專題是關於愛的,具有一定的德育價值,主要在於培養學生對他人、對生活、對世界的愛。《假如》是一首充滿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詩,語言清新活潑,充滿兒童的想像力、創造力。全詩用並列結構的形式,借“馬良的神筆”,表達“我”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這些關愛,顯示了兒童一顆博大而純真的心。朗讀這首詩,學生可能會產生心靈的共鳴,可能會產生許多新的“假如”。全詩以“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筆……”結束,給學生想像的空間,滿足孩子情感表達的需要。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編排的特點,結合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本課確定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由於閲讀教學最根本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因此我把這節課的知識與技能目標定在着力培養學生的書面語言能力(即閲讀能力)。那就是學生能理解課文,能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從而在朗讀中和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如個體品讀、相互賽讀、學生輪讀、師生接讀、整體悟讀等。使學生在讀中學、在讀中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閲讀、感悟和教師的啟發,產生關愛他人、關愛環境、關愛生活的美好願望,並嚮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三、教學的重難點

根據教材編排的特點和本單元的教學要求,結合第一學段國小生的實際閲讀能力,在教學目標的實現過程中,我確定了這樣的教學重點。

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在品讀中激發同情心、愛心,關愛他人、關愛生活。

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四、教法學法

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根據教材的內容和編排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的教法學法。

1、教法

本課以“教——扶——放”為主線,以“對話式”閲讀教學方法為主,創設情境、啟發探討等方法為輔,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開放而富有活力的學習氛圍,提供展示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2、學法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根據這一基本理念,通過“讀讀—説説—議議—讀讀”這樣一個過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在學生疑難處適當點撥,從而突破重難點。

五、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第一學段閲讀教學目標是“讓閲讀成為一種樂趣”,為了讓學生在閲讀中感受樂趣,我創設了一個充滿兒童情趣的情境導入課文。開課時我拿出那支課前準備好的“神筆”,欣喜地對學生們説“同學們,你們瞧這是什麼?馬良用神筆為窮人畫了很多東西,那文中的小作者説,假如她有這支神筆,她會畫些什麼呢?”相關聯的問題質疑以及生動活潑的情境運用,即刻吸引了所有學生的注意力以及促動了他們學習課文的慾望。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應使他們形成對學習的興趣,對學習的內在動機,使學習擁有一種遊戲的感覺和求知的興奮。

2、朗讀課文、感悟內容

語文課上的讀,是最古老也是最現代的教法。在這堂課上,我搭建了誦讀感悟的'平台,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不同要求的讀,如個體品讀、相互賽讀、學生輪讀、整體悟讀,使學生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感悟文字後的情感。如在第三小節的教學中,我這樣引導學生體會小女孩的愛心及幫助他人所帶來的快樂:同學們,當西西擁有一雙好腿後會對小作者説些什麼呢?這樣可以激發學生也要做一個有愛心的孩子的情感。難點也由此得到了突破。

3、聯繫自身、激發情感

一位外國作家説過:“每個兒童都是一名詩人。”對這句話我深有同感,兒童極具想象力和創造力。在他們的心靈裏,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天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有着成人遙不可及的奇幻。新課標也強調,語文學科應以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力為重點,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如在學生理解全文並體會到文中小作者對他人,對自然、對生活的無限關愛之後,我提出了一個具有啟發性、開放性的問題:“假如,你有一支馬良的神筆,你最想用它來畫什麼?”學生各抒己見,他們的創新思維迸發出了火花!一邊展開想象,一邊將想到的內容以詩歌的形式來表達出來。這一設計在激發學生創造力的同時,也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課上到這裏,差不多接近尾聲,這時我説到:“回去之後,你們把想要説的話寫下來,還有把想畫的東西畫出來,下節課帶過來給老師和同學們看看。讓大家一起來感受你那美好的心願!”

六、板書設計

由於整篇課文采用並列式的結構,因此為了鞏固學生記憶,我採用了結構式的板書設計,整潔明瞭。

總之,整個設計我注意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的保持,做到樂學,主動地學,學有所得,在輕鬆愉悦中掌握知識,發展語言,感悟生活。

上完本節課我有幾點收穫:

1、必要的範讀、教讀可以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2、創設情境是感情朗讀不可或缺的外在條件,理解課文內容是感情朗讀的前提條件。

3、精彩的生成來自和諧的課堂。

課堂中存在的問題:

1、有感情的朗讀指導不夠到位。

2、課堂上沒有留給學生充足的寫話時間。

3、板書不夠完整、美觀。

《假如》説課稿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認識四個生字:勿、埃、漉、暈。

⑵ 正確認讀:然而、面臨、顆粒、來源、漂浮、削弱、柔和、性能、依附、穩定、朝暉、單調、濕漉漉、古往今來、龐然大物、氣象萬千。

2、能力目標:

⑴ 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知道灰塵的特點和作用。

⑵ 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並學習運用。

⑶ 懂得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和默讀課文,瞭解文章大意。通過思考討論和交流,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總結學習收穫。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課文,懂得世界上的存在都是有兩面性的。

【教學重點】

知道灰塵的特點和作用,領悟説明文的表達方法。

【教學難點】

領悟説明文的表達方法;瞭解點光源、散射、日暈等詞的大致含義。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你們喜歡灰塵嗎? 生1:喜歡。 師:我相信你一定有喜歡灰塵的道理。

生2:不喜歡。 師:灰塵污染污染環境,危害健康,沒有它行不行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假如沒有灰塵》。

(板書:假如沒有灰塵。)

二、朗讀與理解

師:朗讀全文並思考“灰塵有哪些特點和作用”,用直線畫出“特點”,用曲線畫出“作用”。 (學生活動。)

師:默讀第一段,説説灰塵有哪些特點? (生1讀畫出的句子:灰塵顆粒的直徑一般在百萬分之一毫米到幾百分之一毫米中間。)

師:如果拿極小的灰塵和排球比,就如同拿排球和地球比。誰能用一個詞概括這個特點?

生1:細小。 生2:極小。 生3:微小。

師:你怎麼知道的? 生:百萬分之一毫米,幾百分之一毫米。

師:這些是什麼? 生:數字。

師:用數字説明物體的性質和特點,這種方法就叫──列數字。 (板書:列數字。)

師:作者又介紹説:“人眼能看到的灰塵,是灰塵中的龐然大物”。龐然大物是什麼意思? 生:很大的東西。

師:為什麼作者要稱細小的灰塵為“龐然大物”? 生探討。

師輔助:作者説哪些灰塵是“龐然大物。” 生:肉眼看到的。

師:拿看得到的灰塵和誰比? 生:和小的灰塵比。 生:和用顯微鏡才能看到的那些灰塵比。

師輔助:大的灰塵直徑幾百分之一毫米是小的灰塵直徑一百萬分之一毫米的多少倍? 生計算:一千倍。

師:一千比一,大的灰塵自然是“龐然大物”了。

師:這裏用了什麼方法? 生探討,師輔助:作比較。 (板書:做比較)

師:還有其它特點嗎? (生2:灰塵在吸收太陽部分光線的同時向四周散射光線,如同無數個點光源。)

(師板書:散光。)

師:有什麼作用? 生1:假如大氣中沒有灰塵,強烈的日光將使人無法睜開眼睛。

生2:使陽光變柔和。 (師板書:柔和。)

師:怎麼説明灰塵這一作用的? 生:如果光太強,人就睜不開眼。

師:“如果”是什麼意思? 生:假如。 師:假設一種情況,這種方法就叫“假設。” (師板書:假設。)

師:灰塵能散射那些顏色的光? 生:不加選擇的散射七色光。 (師板書:白光)

師:用了什麼什麼方法説明這一特性的? 生探討。

師輔助:“遙遠的天空隨着高度降低而逐漸由藍變白”中有一對反義詞,請找出來。 生:高和低。

師:這是作者在作…… 生:作比較。 (師板書:作比較。)

師:灰塵除了微小 散光 還有其它作用嗎? 生:灰塵大多具有吸濕性能。 (師板書:吸濕。)

師:吸濕有什麼作用? 生1:凝結成小水滴,地上不會濕漉漉的。

生2:最終形成雲霧,雨雪調節氣候,保護生物。 生3:形成晚霞朝暉,閒雲迷霧,彩虹日暈的美景。

(師板書:乾燥 保護生物 氣象是萬千。)

師:説明乾燥作用時,用了那個詞? 生:假如。

師:這是什麼方法? 生:假設。 (師板書:假設。)

師:還有哪裏也是假設? 生探究:更嚴重的.是──生物的生存。

師:這是真的嗎? 生:是假設的。 (師板書:假設。)

師:灰塵吸濕形成小水滴,還能形成什麼景觀? 生齊讀課文倒數第二句。 (師板書:氣象萬千。)

師:全文只有一個歎號,作者為甚用歎號? 生:感情強烈。

師:讀讀這唯一一句有歎號的話。 生齊讀最後一句。

師:同學們,作者用歎號要表達什麼?很討厭灰塵嗎? 生:讚美灰塵。

師:讀第一段。 生讀第一段。

師:灰塵古來讓人討厭,為什麼作者要讚美它? 生:它有它的作用。

師:是啊!小小灰塵,有危害人們的一面,也有造福萬物的一面。看來世界上的存在都是有兩面性的啊!

三、拓展

師:誰來用簡短的一段話概括灰塵的特點、作用?用“假如……”的形式。

生嘗試概括文章大意。

師:雖然灰塵有礙環境,危害人類健康,但是人類生息離不開灰塵。假如沒有灰塵散射強烈的陽光,人無法睜開眼睛,天空將只有調的藍色;假如沒有灰塵凝結小水滴,就沒有云霧雨雪來調節氣候,會影響生物的生存。有了灰塵,才有氣象萬千的美景。)

師:換個方式説。用“正因為……”的句式。

生嘗試敍述。

師:雖然灰塵污染環境,危害人的健康,讓人討厭,可是正因為有了灰塵散射強烈日光,人才能睜開眼睛,天空才五顏六色;正因為有了灰塵吸濕,萬物才不會濕漉漉的,才形成雲霧雨雪,生物正常生長;正因為有了灰塵,才有氣象萬千的自然景色。看來讓人討厭灰塵是不可少的,世界上的物質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價值啊!

師:在摘錄本上摘抄描寫灰塵的特點和作用的句子。

學生活動。

《假如》説課稿4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

《假如我是汽車設計師》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第七冊第十四課,屬於設計·應用、造型·表現領域的教學內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繼第8課《校徽設計》、第9課《精美的郵票》、第10課《做年曆》之後又一節設計·應用、造型·表現領域的學習內容。本課起着承前啟後的過渡作用。前面的幾課學習內容屬平面設計知識,後面的學習中將學到立體造型的內容,所以本課是起到從平面設計知識到後面立體造型學習做好鋪塹。

3、教學目標的確定和依據

依據:美術課程標準基本理念提出:培養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教材特點與學生實際,我設定三個教學目標

(1)瞭解汽車造型的多樣性,及汽車的組成部分和結構。

(2)通過想像設計造型和功能獨特的汽車。

(3)培養創新精神,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4、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想像設計出造型和功能獨特的汽車。

依據: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抽象知識學生難於用直觀形象的符號表達出來,所以我定此為重難點。

5、教學資源

多媒體課件及汽車的模型、教學圖片、彩色筆或蠟筆、繪畫紙

二、説學情

學生已經有一定的觀察分析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較強,有着基本的繪畫造型能力。對美術的設計·應用、造型·表現領域內容課型已學習過,具備一定的繪畫基本設計能力。我所教的四年級學生欣賞、分析能力較好,這是學習本節課的有利因素。

三、説教法

1、提問法——側重啟發學生的思維興趣和思路。

2、講述法——通過講解、陳述的方法,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知識。

3、啟發聯想式教學法——通過事例來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4、教師示範法——通過教師的示範,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依據:我結合本課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為做到突破重難點,通過提問、講故事、觀看汽車圖片、分析造型、色彩,啟迪創新思維,我主要採用了以上教學方法。

四、説學法

學生通過觀看圖片、思考分析總結進行構思設計,主要用了“直觀感受法”、“模仿遷移法”。

依據:美術課程標準提出:感知覺是思維的必然前提。

五、説教學流程

(一)開門見山,直奔主題。(通過提問,觀看模型,引出主題。)

師:小朋友從家到學校,你們認為是坐汽車快,還是走路快呢?

師:同學們,拿出你準備的汽車的模型看看,同學們看到的模型汽車與我們平常生活中看到的汽車有何不同?(模型汽車理念化,着重於設計型與色的新穎。)

師:同學們,你們看看汽車由哪幾部分組成?(外觀上有驅動、車廂等,概括出汽車的主要組成部分。)

依據:選擇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社會,加強趣味性、應用性,使學生始終保持學習的濃厚興趣和創造慾望,所以我選擇學生熟悉的生活常識引入課題。

(二)興趣入手,粗略瞭解。(講故事,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師:那麼你們知道汽車是怎樣發明出來的嗎?

師:從瓦特發明蒸汽機到發明汽車,講述汽車發展史,總結出創新給工業帶來的繁榮,自主創新給民族帶來榮譽及可觀的經濟效益。

依據: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目的:使學生初步對創新精神的理解,總結出創新給人類交通帶來方便快捷的生活。

(三)開拓視野,瞭解創新。(分析汽車設計大師的作品,瞭解汽車造型與創新精神的培養並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師:同學們請看大屏幕——播放設計師們設計的概念汽車造型新穎、色彩亮麗的汽車(圖片)。當我放到中國吉利跑車的時候,問:“同學們,你知道這輛車是哪個國家、哪個公司製造的嗎?”(小朋友:不知道,或許是中國……)我説:“這是中國的吉利公司製造的跑車,它是中國人自主知識產權創新開發的.汽車。吉利跑車它的外形及發動機都是中國人自己創新開發的技術,它走出了國門,登上了國際汽車大展的舞台。讓中國人在世界汽車行業的舞台上爭得了榮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這就是技術創新帶來的驕傲。那麼今天我們學習汽車設計,我們設計的汽車外形也是一種創新,通過我們的大腦與雙手,構思與描繪外形新穎、功能獨特、色彩亮麗的汽車,那也是一種創新的表現。”

【讓學生了解大師設計的思路,開闊視野拓寬知識面;分析畫面汽車設計的創新——造型與色彩。通過觀察、分析、總結出變幻的主要元素】

(觀看汽車的分類,進一步加深對設計造型的理解,明確設計新產品的理解。)

師:同學們想不想自己設計一輛造型新穎、色彩亮麗的汽車呢?師:同學們看過設計大師設計的新產品,作品與我們平常生活中看到的有何不同?

【瞭解汽車用途的多樣性,將創新觀念轉化為具體成果的能力】

(四)言傳身教,直觀感知。(通過觀看教師演示與分析設計要素,理清設計的根本思路及表達方式。)

師:那麼你先看看老師是如何想,如何畫出來的。我把我的構思説出來:我生活在美麗的海南島,一年四季如春,陽光明媚,有美麗的沙灘,有椰風海韻吹拂真舒服,那老師設計一輛外形美觀車頂開蓬的休閒型汽車,敞開車頂就可以呼吸到清鮮的空氣,多舒服啊。接着示範畫出我描述的汽車,邊示範邊講解設計要素與設計意圖,然後讓同學們把自己的構思説説再畫畫……。

【將抽象的知識演化為直觀形象的表達方式。主要是通過以上講解與演示,學生總結出設計的主要元素:造型新穎、功能獨特、色彩亮麗】

(五)理清思路,意出於形。(學生陳述自己的構思,對其構思用繪畫形式來表達。)

師:展示同齡學生的汽車設計作品(有畫的、也可以是手工立體制作的)作品,總結主要體現了作者設計的主要理念。

【加強學生設計表達能力】

(六)展現自我,突出重點。(作業:用繪畫方式設計一輛造型與功能獨特的汽車。)

口頭描述自己將要設計的汽車外形和功能,學生開始作業,教師巡視細化作業指導。

【通過動腦、動手,將理想變為現實。】

(七)分享成就,促進成長。

學生作業展示、學生自評、教師小結。

【通過展評活動使學生體驗創造美的樂趣,激發學生創新精神】

(八)拓展思維,造就未來。

課後拓展—可用多種表現方式來表達形象的變幻(如:鼓勵學生利用廢舊材料設計製作立體的新穎汽車)

【材料表達的多樣化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與表達方式的多樣化】

《假如》説課稿5

一、説教材

本文是新課程教材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是一篇説明文。這篇説明文語言準確、生動,知識性、趣味性很強。作者運用了假設、列數字、對比等説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動地説明了灰塵的特點作用及和人類密不可分的關係。

二、説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認識到灰塵的特點和作用。

(2)領悟作者的説明方法並學習運用。

(3)懂得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受到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啟蒙教育。

三、説教學重難點

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懂得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體會説明方法的作用並學習使用。

四、説教法和學法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創新精神,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也為體現新課程標準中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時我採取引導法,以課文題目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後組織學生探究並體驗,最後進行拓展延伸,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的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與科學相整合的特點。

五、説教學過程

我的課堂結構是:質疑導向——自主閲讀探究——合作探究體驗——全班交流,學習昇華——拓展延伸。談話導入,請同學們説説灰塵有哪些危害。(結合查找的資料説説)課件出示灰塵的害處。板書課題。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質疑,提問: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這時學生可能會提出:假如沒有灰塵會帶來怎樣的結果?灰塵究竟有怎樣的`特點、作用?確定好了學習目標後,學生進行自主閲讀,合作探究,這樣就為理解和探究作好鋪墊,使探究確定了方向。

接着進入教學的第二階段——自主閲讀。探究定向後,我用信任而又帶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自由讀文,在文章中尋找問題的答案。自主讀文後請大家交流學習的收穫,即自己讀懂了哪些問題。這時教師進行適當點撥:灰塵究竟有哪些特點和作用?課文是怎樣説清楚的?下面請大家進行合作探究學習。

在合作探究這一環節中,我利用網絡課件出示表格引導學生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在電腦上完成表格。

灰塵的特點灰塵的作用使用的説明方法

學生通過讀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後就進入了下一個環節:全班交流,點撥指導。這個環節主要以小組彙報的形式展開,小組彙報時,要通過讀表現出灰塵的特點和作用。

小組彙報中教師相機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下列句子,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學習説明方法,並練習朗讀:(出示課件)

①灰塵很小很小。

②灰塵顆粒的直徑一般在百萬分之一毫米到幾百分之一毫米之間。人眼能看到的灰塵,是灰塵中的龐然大物,細小的灰塵只有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見。

A能用①代替②句嗎?

B②句是怎樣寫出灰塵“小”的?(指出説明方法)

“直徑一般在百萬分之一毫米到幾百分之一毫米之間”(列舉數字説明方法)

人眼能看到的灰塵,是灰塵中的龐然大物,細小的灰塵只有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見。(對比的説明方法)

C體會説明的好處:更具體真實地突出事物的特點,增強可信度

D練習朗讀背誦

①指名讀4.5.6自然段的最後一句話,你從中得到什麼啟示?(人們看成有害的東西往往有其不可忽視的存在價值,要正確認識。)

②你還能舉例説説,生活中哪些被看成有害的東西其實也有很大的作用呢?(學生上網查找相關資料)

③交流查找的資料:説説灰塵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④生活中還有哪些事物具有兩面性,舉例説明(1)如鳥糞、電視、網絡……(2)練習説話(3)試着寫話(4)交流、師點撥

⑤根據事物有兩面性的觀點,仿照下面的句子,再造兩個句子

四、説明文小練筆

1、學生繼續以《假如沒有灰塵》為題寫下去,可以寫生活中沒有灰塵的益處,要求有科學或生活實踐的依據。

2、運用説明方法仿寫一種事物。例如:假如沒有電話(手機、電視、書、網絡、遊戲機、電腦、高速公路等)

《假如》説課稿6

一、 教材分析:

《假如沒有灰塵》一課,是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這一單元是説明文單元,對學生的學習要求是:抓住課文的要點,瞭解基本的説明方法,並是試着加以運用。《假如沒有灰塵》一課,是本單元的第四篇課文,略讀課文。

《假如沒有灰塵》是一篇非常吸引人的説明文,他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向我們介紹了人見人煩的“灰塵”原來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作者在講述灰塵的作用的同時,還向讀者揭示出了一個深刻的哲理:事物往往具有兩面性,只有更加全面的瞭解,才能更加正確地認識,才能趨利避害。

本文共六個自然段構思精巧、別具匠心。“假如沒有灰塵”這一設問從課題開始反覆出現了四次,“作假設”成為這篇説明文最突出的説明方法。文章以此為題起到了吸引讀者,引起讀者好奇的作用。文中的反覆出現是為了強調説明灰塵的重要作用。結尾處起到了總結全文的作用。而文中這樣反覆地出現“假如沒有灰塵”也使得文章的主題更加鮮明節奏更加緊湊。本文除了“作假設”還運用了“作比較”、“列數字”等説明方法。這些説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動形象地説明了灰塵與人類密不可分的關係。這篇文章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文章的4-6這三段結構相同,都是先介紹灰塵特點,再具體説明灰塵作用。

二、學情分析:

由於這是本單元最後一篇説明文了,學生對於本單元課文中的説明方法以及起到的作用,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他們能夠從文章中找到常用的説明方法,並且分析出使用效果。這又是一篇略讀課文,文字淺顯,所以應以學生自學為主。由於,“作假設”這種説明方法在本單元其它文章中體現不明顯,但在本文中非常突出,應充分引導學生感受它的效果。另外,“我們應該辯證看待事物”這一哲理,學生在自悟中很難體會到,也需要教師進行指導。

三、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正確讀記“然而、面臨、顆粒、來源、分裂、漂浮、削弱、柔和、性能、依附、穩定、朝暉、單調、濕漉漉、古往今來、龐然大物、氣象萬千”等詞語。

2、 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知道灰塵的特點和作用。

3、 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重點體驗“作假設”這一説明方法的使用。

4、 懂得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甚至多面性,受到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

四、教學重點、難點

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重點體驗“作假設”這一説明方法的使用。

解決方法:品讀語句、隨文批畫、設計填寫表格、討論交流

五、教學思路:

1、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2、閲讀導語,明確要求

3、默讀課文,自學批畫

4、檢查效果,課堂討論

5、感受哲理,總結全文

6、討論收穫,拓展延伸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板書:灰塵。

2、灰塵有哪些害處?

3、師:確實,灰塵是一種令人討厭的東西。對吧?所以,古往今來,人們總是“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那麼,同學們設想一下:假如沒有灰塵,(補全板書課文題目:12﹡假如沒有灰塵 課件:課題)我們的世界會面臨什麼樣的情形呢?(指名作答)

4、下面我們來讀讀12課:《假如沒有灰塵》,假如沒有灰塵,是否對我們的生活絕對有利?

(二)、初讀課文,瞭解大意。

①給自然段標上序號,生自由讀課文,讀準生字的讀音,思考:假如沒有灰塵,我們的世界會怎樣?找出書中相關句子,作上記號。(課件:思考)

②説一説:用書中的話説一説假如沒有灰塵,我們的世界會怎樣?(課件:句子)

③我們先來檢查一下大家對生詞的掌握情況。檢查詞語認讀情況。(課件:我會記的詞語)

(三)、依照提示,先共同學習最後一段,再讓學生自學討論完成表格。

①談話:這是一篇閲讀課文,我們一起來看看閲讀提示給我們提出了什麼樣的要求?(課件:表格)

②師生共同學習最後一段。

A指名朗讀。

B灰塵有哪些特點和作用?

C在説明這些特點和作用時運用了什麼説明方法?

③學生默讀課文,分組完成表格。

④小組合作完成表格。教師巡迴指導,要及時表揚合作很好的小組。

(四)、全班交流,點撥指導。

小組彙報時,要通過讀表現出灰塵的特點和作用。

(五)、小結感悟,延伸拓展 。

①灰塵在自然界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假如大氣中沒有灰塵,強烈的陽光將使人無法睜開眼睛;假如大氣中沒有灰塵,整個天空將始終是蔚藍色;假如空中沒有灰塵,地面上的萬物都將是濕漉漉的;假如沒有灰塵,我們將無法欣賞到晚霞朝暉,(課件:晚霞朝暉),觀賞到閒雲迷霧(課件:閒雲迷霧),領略到彩虹日暈等氣象萬千的自然景色(課件:彩虹日暈)。,假如空中沒有灰塵,大自然將多麼單調啊!其實灰塵的作用還止如此呢!這裏有份材料,讓我們瞭解一下。(課件:灰塵的另一面)

②灰塵有着它的兩面性。你還能舉例説説,生活中哪些被看成有害的東西其實也有很大的作用呢? (如網絡,糖,可以補充身體的糖份,好吃,但卻引起肥胖損壞牙齒。)

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板書: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今後我們無論看待人或事物都不能只看到它的缺點,還應該看到它有好處的另一面。

(六)、作業。

請以“灰塵的自述”為題寫一篇文章,告訴人們它的兩面性。

《假如》説課稿7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假如》這篇課文。課文可分為兩個課時,我現在要進行的是第二課時的説課。

一、 説教材

1、教材特點

本單元的開篇的導語是“如果我有一支神筆,我會畫很多東西給需要的人。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 點出了本單元的專題是關於愛的,具有一定的德育價值,主要在於培養學生對他人、對生活、對世界的愛。《假如》這篇閲讀課是本單元的學習重點。

2、課文內容

它是一首充滿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詩,語言清新活潑,充滿兒童的想像力、創造力。全詩用並列結構的形式,借“馬良的神筆”,表達“我”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這些關愛,顯示了兒童一顆博大而純真的心。朗讀這首詩,學生可能會產生心靈的共鳴,可能會產生許多新的“假如”。全詩以“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筆……”結束,給學生想像的空間,滿足孩子情感表達的需要。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編排的特點,結合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本課確定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由於閲讀教學最根本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因此我把這節課的知識與技能目標定在着力培養學生的`書面語言能力(即閲讀能力)。那就是學生能理解課文,能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從而在朗讀中和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如個體品讀,相互賽讀,學生輪讀,整體悟讀,使學生在讀中學在讀中悟。《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用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我把學生的自我閲讀,並在讀中得到自身真實體驗貫穿本節課。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啟發學生產生關愛他人、關愛環境、關愛生活的美好願望,並嚮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三、説教學的重難點

根據教材編排的特點和本單元的教學要求,結合第一學段國小生的實際閲讀能力,在教學目標的實現過程中,我確定了這樣的教學重難點。

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在品讀中能激發學生的同情心、愛心,啟發學生關愛他人、關愛生活、關愛環境。

四、説教法學法

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根據教材的內容和編排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的教法學法。

1、説教法

本課以“教——扶——放”為主線的指導思想,以“對話式”閲讀教學方法為主,創設情境、啟發探討等方法為輔,採用現代教學手段,配合多媒體與板書,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開放而富有活力的學習氛圍,提供展示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2、説學法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根據這一基本理念,通過“讀讀—説説—議議—讀讀”這樣一個過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在學生疑難處適當點撥,從而突破重難點。

五、説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 激趣導入

第一學段閲讀教學目標是“讓閲讀成為一種樂趣”, 為了讓學生在閲讀中感受樂趣,我創設了一個充滿兒童情趣的情境導入課文。首先我播放了電影《神筆馬良》的小片段,然後我拿出那支課前準備好的 “神筆”,欣喜地對學生們説“同學們,我把馬良的那支神筆借來了,還把它帶到了我們的教室,你們瞧!馬良用神筆為窮人畫了很多東西,那文中的小作者説,假如她有這支神筆,她會畫些什麼呢?”相關聯的問題質疑以及生動活潑的情境運用,即刻吸引了所有學生的注意力以及促動了他們學習課文的慾望。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應使他們形成對學習的興趣,對學習的內在動機,使學習擁有一種遊戲的感覺和求知的興奮。

2、換位體驗 激發情感

如在學習《假如》第一節中,為了讓學生深刻體驗到小樹凍得發抖這種情境,我讓學生閉上眼睛,在淡淡憂傷的音樂中,輕輕地敍述:“冬天到來了,寒冷的北風呼呼地颳着,一棵小樹孤零零地站在窗外,被風吹得搖搖晃晃,凍得瑟瑟發抖。正在這時,天空出現一輪紅紅的太陽,温暖的陽光撒向大地,把大地照得温暖如春,小樹不冷了,在陽光下快活地成長。 ” 在我敍述中,學生有如身臨其境,身子也隨小樹顫抖。在這樣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表演“縮着身子,輕輕地歎息”這一動作,學生在表演當中,不知不覺地有效複習了“歎息”、“縮”這些新字詞。通過換位思考,激發了學生的情感,產生要幫助小樹的強烈願望,和作者的情感產生了共鳴。此時,已扣動了學生的“情弦”,學生讀起來有滋有味。

3、朗讀課文 感悟內容

閲讀為學生認識世界打開一扇扇窗口。語文課上的讀,是最古老也是最現代的教法。李鎮西老師説永遠不要放鬆語文的讀。在這堂課上,我搭建了誦讀感悟的平台,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不同要求的讀,如個體品讀,相互賽讀,學生輪讀,整體悟讀,使學生在把課文讀通順流利的基礎上,能夠品味字詞,感悟文字後的情感。把讀的權利還給學生,以讀為本,以讀代講,在朗讀指導上的教學行為詮釋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

因此整堂課下來,書聲琅琅,語文味十足。

4、聯繫自身 激發情感

一位外國作家説過:“每個兒童都是一名詩人。”對這句話我深有同感,兒童極具想象力和創造力。在他們的心靈裏,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天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有着成人遙不可及的奇幻。新課標也強調,語文學科應以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力為重點,在本堂課中的教學,我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激發了學生的情感。

如在學生理解全文並體會到文中小作者對他人,對自然、對生活的無限關愛之後,我提出了一個具有啟發性、開放性的問題:“假如,你有一支馬良的神筆,你最想用它來畫什麼?”學生各抒己見,他們的創新思維迸發出了火花!一邊展開想象,一邊將想到的內容以詩歌的形式來表達出來。這一設計在激發學生創造力的同時,也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他們的審美能力。

5、昇華感知 擴展延伸

兒童學生心理髮展狀況顯示,第一學段國小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只有採取有效途徑提供感性材料,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知識中的理解效果。在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中,利用多媒體,我把現今的環境污染,世界的貧困、飢餓、失學兒童的困惑等等狀況通過視頻播放,並配上淡淡憂愁的音樂,以形成強烈的視覺聽覺效果,讓學生在瞭解世界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同情心和產生關愛他人、關愛環境、關愛生活的美好願望。這時我問到:“看了剛才的圖片,你想説什麼?如果你有一支馬良的身筆,你會畫什麼呢?”學生們都安靜地沉浸在自己的美好願望當中。

課上到這裏,差不多接近尾聲,這時我説到:“回去之後,你們把想要説的話寫下來,還有把想畫的東西畫出來,下節課帶過來給老師和同學們看看。讓大家一起來感受你那美好的心願”

六、説板書設計

由於整篇課文采用並列式的結構,因此為了鞏固學生記憶,我採用了結構式的板書設計,整潔明瞭。另外我的板書又富有童趣。我先在黑板上掛一支“神筆”,再在兩旁板書。富有童趣的神筆,形象直觀,加深學生印象.

畫太陽 讓小樹成長

假 如 畫穀粒 讓小鳥吃飽

(有神筆) 畫好腿 讓西西奔跑

總之,整個設計我注意把學習的自主性交給學生,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的保持,做到樂學,主動地學,學有所得,在輕鬆愉悦中掌握知識,發展語言,感悟生活。

《假如》説課稿8

一、 説教材

1、我們今天研討的主題是兒童詩。我們都知道兒童詩短小精悍、意境優美、內容完整、情感充沛、生動有趣、閃爍着思想的智慧,所以它是低段兒童容易接受的文學形式。因此,在現在一二年級新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的優秀兒童詩作。這説明兒童詩已為我們所重視,在語文學習中也產生了重要作用。在《語文課程標準》第一學段目標中也明確指出:要引領學生“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美。”

《假如》就是一首感人的、充滿愛的兒童詩,作者大膽採用想象的藝術表現手法,借“馬良的神筆”,表達“我”對小樹、小鳥、殘疾人西西發自內心的關愛,顯示了兒童一顆博大而純真的心。

這首詩共有4節。前3節每節內容相近,結構相似,寫法相仿。每一節都由三部分組成,先以“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開始,再説用它於什麼,最後説為什麼這樣做,為兒童的仿寫創造了很好的範例。而且,詩歌精煉的語言也成了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極好教材:課文中大量出現了 “的”字短語,還有許多由近義詞組成的詞語“寒冷、哭泣、等待”等等,這些簡單的詞語或短語不僅內涵了豐富的情感,也讓兒童在優美的語言環境中學習語言、豐富語彙。全詩最後以“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筆……”結束,給學生想象的空間,滿足學生情感表達的需要。

對於兒童來説,這首小詩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雖然描繪的是作者美好的願望,事實上,學生在朗讀這首詩時會產生心靈的共鳴,就像是自己再為小樹畫紅太陽,為小鳥畫穀粒,為西西畫一雙好腿,到最後還會產生許多新的“假如”。從中領悟愛的真諦。雖然他們現在只能“假如”,但是這些“假如”都是他們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獨特認識,更是他們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和追求。

2、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裏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會讀會認“良、縮、遙、尋、食、哭、泣”等6個生字,能正確區分“良”和“食”,並端正地書寫這兩個字。

(2)在學中積累“哭泣、等待”等由近義詞組成的詞語,讀好帶“的”字的詞組。

(3)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通過模仿、想象等理解、感悟字詞的精妙與意藴。

(4)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使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並且在讀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5)初步樹立關愛他人、關愛生活的美好願望,並嚮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3、重難點。

根據教材編排的特點和本單元的教學要求,結合第一學段國小生的實際閲讀能力,在教學目標的實現過程中,我確定了這樣的教學重點: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在品讀中激發同情心、愛心,關愛他人、關愛生活。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二、 説學情

我們二年級的孩子經過一年的學習,已對識字方法、朗讀方法有一定的瞭解和掌握,因此,這部分內容是孩子原有認知基礎上的教學,並且,孩子能夠明白在生活中我們要去關愛他人,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有一顆博大而純真的心,孩子們充滿了想象力、創造力,相信通過本課的學習他們能領悟到愛的真諦,雖然他們現在只能“假如”,但是這些“假如”都是他們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獨特認識,更是他們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和追求。三、説教法假如説課稿 相關內容:絕句 杜甫《一株紫丁香》教案小柳樹和小棗樹《黃山奇石》教學案例《活化石》教學設計4《畫風》教案北京亮起來了教學案例《動手做做看》第二課時教學設計查看更多>> 國小二年級語文教案

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根據教材的內容和編排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的教法 :本課以“教——扶——放”為主線,以“對話式”閲讀教學方法為主,創設情境、啟發探討等方法為輔,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開放而富有活力的學習氛圍,提供展示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三、説教學過程

(一)回憶故事,引入新課

課前先讓學生看過神筆馬良的故事,上課伊始,便可以直接談馬良,引入到今天所學的內容。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介紹熟悉的人物馬良,知道他有一支神筆,課文中的女孩也想有這樣的神筆,他要用神筆幹什麼呢?學生們強烈的好奇心激起她學課文的興趣。同時還落實了“良”字的學習。可謂一舉多得。】

(二)初讀感知、初識生字

在這個環節中我採用3步讀書法來引導他們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一讀:讀準字音、感知內容

二讀:讀詞語。分兩組詞語展現,一組是表示動作的詞,一組是帶“的“字的短語。

三讀:分小節讀課文

【這樣做的目的是:識字教學是低年級學習的重點,而且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很好的拼讀能力,掌握了一定的識字方法,通過3次不同的讀,讓生字和學生一次又一次的見面,大部分學生都能順利地讀準字音,並對字形也有了初步的印象。讀準了字音便達到了讀通課文的目的。同時根據兒童的認知特點將詞語分兩組展示,第一組是表示動作的詞,第二組是帶“的”字的詞組,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了詞性、詞組的構成特點,達到詞彙的積累。】

(三)再讀課文、理清思路

再讀課文,讓學生用句式: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誰畫什麼?分別説説小女孩的3個願望,接着我讓學生用一句話把女孩的3個願望連起來説。

【這樣做的`目的是:在理清課文脈絡的同時,對學生進行了句式的訓練,特別是將句話合成一句話是既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是對學生的一次思維訓練。】

(四)圖文結合、品讀感悟

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基於它是一首兒童詩,兒童詩更注重感悟詩歌的意境美,所以我在教學一、二兩個小節時都是抓住“小樹、小鳥一家在得到幫助前後的情感變化”這一條情感線索來努力創設詩歌的意境。

a、教學第一小節時

1、我首先創設了一個情境“小朋友們,現在是冬天了,天氣越來越冷,寒冷的北風呼呼地吹着,吹紅了你們嫩嫩的臉蛋,吹得你們脖子、小手使勁往裏縮,然而,有一棵小樹在站在寒冷的北風中”,讓學生們説説你看到或聽到了什麼?引導學生抓住“縮着身子、輕輕歎息”這兩個詞體會小樹的可憐,在此基礎上讀好句子(出示畫面和句子)

【這樣做的目的是:

國小生生活經驗缺乏,知識水平有限,教學中如果僅靠文字的敍述,很難向學生呈現直觀形象。因此,通過這樣的情境創設。讓學生仔細看,仔細聽,通過多種感官的感受,引發學生內心體驗,感受到小樹的寒冷和可憐。讓學生達到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深刻體驗文中藴含的情感。】

當學生們體會到小樹的寒冷和可憐後,我就問:這時,小樹最需要什麼?這一問,目的就是為了激發學生對小樹的關愛,從而引入:這個小女孩也和你們一樣善良、關心小樹,於是畫了一個紅紅的太陽。有了紅紅的太陽小樹就能快活地成長。為了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女孩的愛給小樹帶來的快樂,我以對話的方式設計了一個想象説話:因為有了紅紅的太陽,我們再也看不到——而是看到了——,通過這樣的想象説話,體會小樹的快樂。假如説課稿 相關內容:絕句 杜甫《一株紫丁香》教案小柳樹和小棗樹《黃山奇石》教學案例《活化石》教學設計4《畫風》教案北京亮起來了教學案例《動手做做看》第二課時教學設計查看更多>> 國小二年級語文教案

【這樣做的目的是:兒童詩的語言雖然簡潔精練,但也擁有很多值得人去想象的空白點。我們就可以抓住這些挖掘情感的伸展點讓學生髮揮想象,可以使學生的情感進一步昇華。就像這一節中,擁有了陽光後的小樹會是怎麼樣的?便是空白點,讓學生盡情發揮想象,更好地體會小樹在陽光下享受的温暖,感受小樹內心的開心,同時也真切地感受到太陽對於寒風中的小樹是多麼重要。這份情自然地植入到學生們的內心深處,有感情地朗讀好課文就水到渠成啦。】

b、教學第二小節時

第一小節的學習主要以我的引導為主,而第二小節的學習以學生自主的體驗為主。我讓學生自主讀文後,説説讀懂了什麼?

【這樣做的目的是:因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教學中,我重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以珍視學生的感覺、體驗和理解,使學生在閲讀實踐中放飛心靈,彰顯個性。】

不過整個小節的情感體驗還是如第一小節一樣,重點抓住沒有穀粒和擁有穀粒後小鳥一家的情感變化來感受女孩對小鳥一家的關愛。

在體驗沒有穀粒時小鳥一家的困難時,引導學生抓課文中的重點詞。如:抓住“遙遠”體會鳥媽媽的辛苦,抓住“等待、哭泣”感受小鳥的可憐。同時,讓學生在學習 “遙遠”或“等待、哭泣”的詞語時,讓他們説説有什麼發現?來感受這幾個詞語的造詞特點:由近義詞組成的詞語。在此基礎上在進行朗讀指導。

【這樣做是為了引導學生品味揣摩課文中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情,同時也落實了生字詞的教學,還教給學生詞語的積累的方法。】

為了體驗擁有穀粒後小鳥一家的快樂,仍舊抓住課文中的畫面空白點,引導學生想象説説:有了穀粒,我們再也看不到——而是看到了——。讓學生體會到快樂後再進行朗讀指導。

【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這樣的想象説話,讓學生們感受到小鳥一家的快樂的同時也感受到女孩的善良。而且,在對學生進行了語言表達訓練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c、把一個兩個小節連起來讀一遍。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對今天所學的兩節課文有一個回顧。

(五)鞏固生字

我對本課所學的生字再次復現,目的是讓學生對今天所學的生字進一步地識記和鞏固,這其實也是對本課生字教學的一個檢測。

(六)寫字指導,練習書寫

寫字環節我主要採用四步走,第一,觀察。比較“良和食”的區別;第二,老師範寫。學生善於模仿,教師的書寫讓學生有更直觀的印象。第三,學生自己書寫;第四,作業展評,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老師的講評後明白哪些字是好字,哪些筆畫需要改進。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寫出更棒的字。

最後,我以一句“因為女孩和你們的愛,小樹快樂地成長,小鳥一家其樂融融,我想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人間永遠是春天。”點明文章的主旨,結束了這一堂課。

總之,整堂課的設計,我始終抓住詩歌中的情感線索,在品品讀讀中感受着兒童詩清新活潑的文字,想象着美好動人的圖景,孩子的語言在不知不覺中積累,情感在潛移默化中生成。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舞台,課堂也因學生而精彩。

《假如》説課稿9

一、教材分析

一位外國作家説:每一個兒童都是一名詩人。

是的,兒童充滿了想象力、創造力,他們希望認識社會、改造自然。在兒童的心靈裏,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火山噴發般的力量。雖然他們往往只能“假如”,但是這些“假如”都是他們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獨特認識,是他們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和追求。

《假如》一詩,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這些關愛,顯示了兒童一顆博大而純真的心。

朗讀這首詩,學生可能會產生許多共鳴,也可能會產生許多新的“假如”,還可能產生寫詩的衝動。這都要建立在關愛之情的培植基礎上。我們要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啟發學生關愛他人,關愛生活,關愛環境。

二、 教學目標

1.認識“良、縮”等9個生字。會寫“尋、哭”等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有關愛他人、愛護環境的願望。

三、教學重點

通過學習,啟發學生關愛他人,關心生活,關愛環境。

認識9個生字,並會寫8個字。

四、教學難點

讓學生也動手寫詩。

五、 教學時間:

2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故事導入

1.聽《神筆馬良》的故事。(錄音)

2.教師語言:馬良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神筆,為窮人做了很多好事,假如你有一支馬良的神筆,你會做些什麼呢?(示題)讓我們來讀課文。(請同學自由讀)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課文朗讀的錄音。

(1)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

這句話在這首詩中出現了四次,可以按下面的提示指導朗讀。

讀第一次時,起音舒緩一些,停頓長一點,造成一定的懸念。

讀第二次時,語速加快,形成一種關注下面事物的急切心情。

讀第三次時,重讀“馬良的神筆”。強調“馬良的神筆”,意思是下面講的事更重要。

讀第四次時,聲音由重到輕,語速由快到慢。

(2)“畫一個紅紅的太陽”“畫許多好吃的穀粒”“畫一雙好腿”。

讀這些語句時,感情也不一樣。第一個是興奮,第二個是喜悦,第三個是沉重。

2.假如有一支馬良的神筆,詩中的小朋友要實現哪些願望?教師歸納。

3.學生自由讀課文,劃出不認識的字。

4.出示課件,認讀生字,檢查認讀情況。

5.小組逐節讀課文,檢查朗讀情況。

(三)細讀課文,感悟語言

1.小組學習

(1) 課文用三節寫了小作者的三個願望,你最喜歡哪個小節?在小組裏讀一讀。

(2) 在這一小節哪個句子、哪個詞語用得好,為什麼?

2.給時間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

3.交流自學情況。

4.感悟句子

(1)學習第一段。

指名讀,思考:我的第一個願望是什麼? 反饋。

比較句子:

我要給小樹畫個太陽,讓小樹也能成長。

我要給窗前的小樹畫個紅紅的太陽,讓小樹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長。

(第2句更能説明太陽的`需要大。)

(2)學習第二段。

小組讀,思考:我還有什麼願望?

問:小作者為什麼有這個願望呢?

比較句子:

我要給小鳥畫許多穀粒。

我要給樹上的小鳥畫許多好吃的穀粒。

(小作者憐惜小動物,説明小作者很有愛心。)

(3)學習第三段。

小作者還有願望呢?聽老師來讀讀第三段。

西西是個怎樣的孩子呀?所以,小作者要給西西畫——

假如,西西真的恢復了健康,他會對小作者説什麼呢?

5.擴展説話:我要給……

6.感情朗讀。

(1)讀懂了你喜歡的詩節,你認為應該用什麼樣的語氣把這一節讀好。

(2)指名讀、範讀、模仿讀、男女生比賽讀。

(3)説説你在讀的過程中有什麼體會。

(四)指導背誦,積累語言。

1.選出你最喜歡的一節背下來。

2.找自己的好朋友競賽背。指名背,分組背。

[第2課時]

(一)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1.認讀生字。

2.背誦課文。

(二)複習要寫的字,指導書寫。

1.複習步驟:記住字音,認識字形,擴詞,用詞語説句子。

2.按照複習步驟小組自學。

3.小組交流。

(1)你是怎樣記住這個字的?

(2)哪個字容易寫錯?哪個字不容易寫好。

4.指導書寫。重點提示:

哭:兩個“口”大小要適中,不要漏寫最後一筆“點”。

雙:左邊的“又”寫得稍窄些,捺變點。

食:上面的“人”寫得舒展些,最後一筆是“點”。

操:右上方的三個口要寫得扁而小,不要超過橫中線。

場:右半邊不容易寫好,要加強範寫指導。

5.鞏固要求認識和要求會寫的字,並通過組詞語理解字義。

(三)拓展活動

1.小組討論:假如你有一支馬良的神筆,你要畫些什麼呢?

2.用小畫筆把你的願望畫出來,再把你的想法寫在旁邊。

(四)實踐活動

課文最後一段,沒有説為誰畫什麼,可讓學生髮揮想象,仿照課文,説或寫一段詩歌,還可以用圖畫來表現自己想象的內容。

《假如》説課稿10

一、教材分析

根據《美術新課程標準》所確立的階段目標,《假如我是巨人》一課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即“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大膽、自由地把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現出來,體驗造型活動的樂趣。”本課教學時數為1課時。

根據國小低年級兒童的學齡特點,本着使學生提高對美的感受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我確定本課學生的學習目標:

1、充分利用聯想與比較,鍛鍊敢於衝破常規、自由大膽想象的精神。

2、在繪畫中感受美術學習的快樂。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利用靈活的比較,啟發多種奇妙的聯想,力求創新。

教學難點是:畫面的佈局和形象的對比。

二、學情分析

國小二年級學生的想象力是最活躍的時期,這一時期,孩子們快樂的想象會象小小的火山一樣噴湧不止,若引導得當,就會有大量充滿情趣的作品出現在我們面前,本課中主要是引導學生想象我想成為什麼樣的巨人,變成了巨人會發生什麼事情?在教學中,我立足於從學生實際出發,運用多媒體課件中的童話故事導入,激發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想象,大膽誇張地進行表現,體驗美術學習活動的樂趣。

三、教學過程

(一)、角色轉變做導入

一堂課能否成功,導入是一個關鍵的因素。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變成大巨人格列佛,並結合圖片給學生講述了我的一段有趣的經歷。引出格列佛是一個既勇敢又善良、聰明、威力無窮的巨人。利用圖片再加上我的講述,同學們可以很直觀很生動的瞭解故事內容,並可以引出課題:巨人真了不起,可以做常人不能做的事,同學們,你們想成為像格列佛這樣勇敢、善良、威力無窮的巨人嗎?那就跟着我一起走進巨人的世界,我們一起學習《假如我是巨人》。(板書課題)

巧妙的點出課題,一下子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這樣利用多媒體課件,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還可以對學生進行了德育的滲透,讓學生輕鬆愉快的學習。

(二)、創設情景,豐富想象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利用靈活的比較,啟發多種奇妙的聯想,力求創新。為了更好的解決本課的重點,在教學中,我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解決,假如你是一個巨人,遇到以下情況怎麼幫助小朋友解決?問題一:小朋友們到一個神祕的大森林裏去旅行,會遇到哪些困難?險境?假如你是巨人,你會怎麼幫助他們?先是學生討論交流再以圖片形式展示學生作品,看一看更多更好的想法,這樣可以更好的打開學生的思路,還可以讓學生學習其他學生的畫法。第二個問題:假如你是巨人, 在愉快的節日裏,你會為小朋友們做哪些事情呢?解決的辦法也是如此。

(三)、化靜為動,突破難點

畫面中形象的對比是本課解決的一個難點。如何讓學生理解事物的大小是通過對比來表現的呢?我是這樣解決本課的難點的:我先出示兩個相同大小的小朋友,並告訴學生老師要用魔術把其中的女孩變成巨人,通過圖片的切換,很快,其中的女孩變大了,幾乎是頭頂天腳立地,但男孩不變;緊接着我又提問,你有辦法把這女孩變得更大嗎?有的學生就會説出:把男孩縮小!我再次切換圖片,這時,男孩縮小了,女孩就顯得更加龐大了。這樣,輕鬆的突破了本課的難點,即要突出巨人的大,不但要把巨人畫大,還要把周圍的景物縮小。從而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四)、創設情景 大膽創作

課件出示:小人國舉行優秀巨人故事繪畫大賽的宣傳海報,並提出參賽要求,即本課的作業要求。利用有趣的情景激發學生繪畫興趣。給學生一個自由發揮、創造的空間。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繪畫工具進行描繪,並播放輕音樂,營造輕鬆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優美的旋律中展開思路、大膽表現,體驗造型活動所帶來的樂趣,提高教學質量。

在繪畫創作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相互討論,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適當引導突破。

(五)、展示評價,交流經驗

採用自評為主,互評與教師簡評為輔的方法進行評價,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信心,體驗成功的喜悦。

最後教師將課堂作業製作成動感相冊,師生共同努力,一本聲情並茂的童話書就誕生了,通過這樣的展示,更能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四、課後反思

幻想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思維,尤其是孩子們,這是孩子最快樂的事情。他們在童話故事和動畫的陪伴下長大的。一段新奇,有趣的動畫片,可以讓學生神知以往。於是,我在教學一開始,講述了學生們都很喜歡的傳奇人物——《格列佛遊記》故事讓學生欣賞。從貼近學生生活入手,引導學生觀察,對比,激發學生想變成“巨人”的強烈願望。

在教學課件中融入孩子們喜歡的動畫元素,不僅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課中以直觀圖片欣賞,問題由淺入深講故事,引領學生走入一個新奇的世界—巨人與小矮人有趣的故事。讓學生説格列佛是什麼樣的人,讓學生從能力品格上使學生了解巨人的無比威力和巨人寬厚、樂於助人、愛和平的優良品質,進行了德育教育。利用圖片,從形象上使學生看到巨人與小矮人大小比例的差異。

在本節教學中,我還存在很多問題。由於我講得太多,沒有把握好時間,使得最後學生展示的機會不多。今後我會注意在課堂語言的精煉上繼續努力追求,從而節省時間,使課堂效果更好。

《假如》説課稿11

各位老師、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要説的課題是:《假如生活欺騙理你》,本文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首詩歌。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説學生、説教學目標、説學法、説教學過程六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假如生活欺騙理你》是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詩歌。本文主題雖然是關於人生的,但也與成長有關,告訴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當現實生活與想象的不相符合時,我們應該怎麼辦。像詩人所説的“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領悟作者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勇敢的面對生活、追求自己的理想,讓生活充滿陽光的正確人生觀。這既是審美的教育,又是品德的的教育,可獲得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雙重功效,同時也為後面單元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説學生

我所教的學生成績普遍較差,只有極少數的語文稍好。語文學科的表現着重是一下幾個方面:

(1)基礎差,連拼音都沒過關。

(2)學習語文的習慣較差;

(3)不會或不喜歡動腦筋;

(4)缺乏對詩歌的欣賞能力;

(5)理解問題不能深入到文字內分析其內涵;

(6)七年級的學生正是13、14歲的年齡階段,對詩歌有好奇心,願意學習,但理解能力有限,教師應該給予適當的引導,把問題一步步深入,教學生用理性的思維去判斷。

三、説教學目標

從以下幾個方面説:

1、知識與能力:

(1)瞭解普希金的.生平及創作情況。

(2)背誦本文,積累名篇,大下文化根基。理解詩歌中所藴涵的哲理。

(3)初步學會品味、欣賞詩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反覆品讀,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詩中藴含的思想感情和哲理:加大課外名師閲讀量,以提高詩歌鑑賞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詩人的樂觀精神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以上三點依據新課程的三維目標。)

4、教學重點: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理解詩歌所藴含的哲理。(依據本班學生的知識特點、年齡特點和課標要求。)

5、教學難點:普希金詩作的熱烈深沉的語言。(依據本班學生的知識特點、年齡特點和課標要求。)

四、説教法

1、採用“情景教學法”,也可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加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化,創設一種情景,引導學生髮揮想象和創造性思維來揣摩理解課文。指導學生觀察畫面時發揮想象和聯想,加入自己的主觀感受,理解課文。

2、詩歌的四步教學法。讀詩——説詩——悟詩——品詩,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鑑賞能力同步提高。通過設計分明的朗讀教學層次,突出讓學生在朗讀感受中獲得知識積累與高尚情感的薰陶感染,培養審美情趣。

3、研討延伸法:課堂組織採用以感悟為主的啟發式教學,探究性問題呢的提出,激發學生的創建思維,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感悟能力。

(以上三點依據新課標)

4、教具的使用:錄音機、示範朗讀帶。(依據學校的條件)

五、學法的選擇:

指導學生採用圈點勾畫、同桌討論、學生糾正補充等方法學習。

(根據培養七年級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要求)

六、説教學程序:

(一)導入:(1分鐘)當你身處逆境,是前進還是後退,遇到困難,是迎難而上,還是知難而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會告訴我們答案。(播放示範朗讀帶,板書課題)

(二)教學過程:

1、初步感知課文

(1)簡介詩人及寫作背景。(依據新課標的要求,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

(2)自由朗讀或跟着示範帶讀,初步感知詩意,然後勾畫下你最喜歡的詩句,不懂意思的詞,師生共同解決。(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徵、知識能力,對詩的感悟能力。)

2、朗讀、理解、領悟、品味。

依據新課標要求的三維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設計此內容

(1)朗讀詩歌。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注意詩的感情基調並注重詩的重音、節奏、停頓。指名學生進行朗讀,其餘同學做出中肯的評價。

(2)設問題:

1、怎樣理解“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2、作者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中表現了什麼樣的態度?

3、請同學結合生活實際,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你會如何去年對呢?

(學生討論,教師啟發巡視,抽學生回答來解決。然後教師總結:詩人要強調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反對消極悲觀的人生態度。)

通過以上幾步操作,解決了本文的重點。

3、品味鑑賞詩歌的美

設問題:讀了這首詩,你的感覺如何?喜歡嗎?為什麼?(針對很少有學生主動發言的特點,抽學生回答,同學們回答喜歡或不喜歡都可以,最好能説出幾點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統一的答案。然後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老師總結。)

這是依據新課標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要求來制定的,設計這道題就解決了難點。

4、小結:

要求學生按下列句式説話,然後教師點評。

“這堂課,我學到了……”

“我很贊成……的觀點,因為……”

“我最感興趣的地方是……”

5、佈置作業:

(1)背誦本文;

(2)課外閲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假如》説課稿12

一、定標

根據《美術新課程標準》所確立的階段目標,《假如我是巨人》一課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低年段在這一領域的標準要求是“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大膽、自由地把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現出來,體驗造型活動的樂趣。

本課取材於英國作家喬納森的《格列佛遊記》中的經典片段。教材的兩個版面分別穿插兒童畫和人物攝影圖片,這些作品都取材於學生,充滿童趣,此外教材中設計的問題為學生打開了一扇通往奇遇故事的大門,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在“説一説 想一想”的板塊體現了啟發發現、思考和想象的意圖。“藝術創造”欄目為學生提出了創作要求,“評一評”欄目引導學生自評和互評,將學生的評價主要向表現內容是否有情趣,是否表現大人國和小人國的對比關係的處理。這些畫面和文字提示很明確的表達了兩個意圖:一是學生對故事內容的聯想和想象。二是怎麼利用大與小的視覺表現故事內容。

這節課我要面對的教學對象是二年級的學生,這一學齡兒童是想象思維最為活躍的時期,因此,我根據《美術課程總目標》所倡導的“培養學生欣賞、評述能力,體驗美術活動樂趣,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激發創新精神。”並結合國小低年級兒童的學齡特點,本着使學生提高對美的感受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 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想象“假如我是巨人”的故事,運用大小對比的表現手法創作出一幅生動有趣的畫面。

2、通過繪畫活動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表現能力。

3、讓學生在繪畫活動中敢於衝破常規,體驗想象帶來的無窮樂趣,激發他們對美術學習的興趣。

核心目標:

引導學生學習利用大小對比表現故事內容。

二、明標

在美術學習中學生一般都會有:用眼看——用心想——用手畫的學習規律,這節課的圖片畫面,視頻資料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眼和心,將學生帶入到“假如我是巨人,我想為小人國做哪些事情?”的聯想中,但是想象的畫面怎樣在紙上合理的有趣的表現出來,學生就需要一定的技能技巧才能避免眼高手低的狀況,因此我根據核心目標:確定了一個核心任務:怎樣才能把自己畫成巨人?

這個問題在教師示範指導的時候提出,這樣學生能有意識的觀察老師的示範和講解,有目的的.藝術實踐。

三、落標

(一)創設情境

1、創設説故事的情景:由《格列佛遊記》的片段將學生帶入故事。

2、創設編故事的情景:圍繞“假如我是巨人,我想為小人國的人做些什麼?”這個問題展開聯想。

3、創設畫故事的情景:在想象故事的基礎上激勵學生打破常規,大膽的把想象故事用對比的手法畫出來。

(二)示範指導法。

二年級學生思維飛躍,想象豐富,但眼高手低,要把這些思維亮點表現出來還要靠要靠繪畫技法來表現。在落實本課核心目標——畫面佈局與形象對比這一環節時我運用教師示範,學生合作添畫的方式解決畫面構圖和形象大小的處理,為學生後面的藝術實踐做鋪墊。

(三)德育滲透

教學時通過説巨人故事和想象你為小人國做哪些事對學生滲透樂於助人、幫助他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四、測標

我採用説一説、畫一畫、評一評這三項活動測試本節課的目標是否達成。

1.説一説(把編的巨人故事講給別人聽。)

2.畫一畫(是否能將編的巨人故事運用大小對比的手法畫出來。)

3.評一評(故事是否有趣?學生是否在畫面中運用到了大與小的對比?)

《假如》説課稿13

一、説教材

《假如》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第23課,是一首兒童詩,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詩的內容雖然簡單,但字裏行間卻充滿了兒童一顆愽大而純真的心,是培養學生關愛他人,關愛生活,關愛環境的好教材。這一課需要用兩個課時完成。

二、説理念

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這一基本理念,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在學生疑難處適當點撥,從而突破重難點。

三、説目標

1、認識9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有關愛他人、關愛環境的願望。

四、説理念

1、創設情境,入情入境。

葉聖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以親”。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情境因素對人的情感能起感染作用。國小生因生活經驗缺乏,知識水平有限,教學中如果僅靠文字的敍述,很難向學生呈現直觀形象。因此,要善於創設各種直觀情境。

這節課我創設多種情境,如在教學第一、二、三小節時,通過創設“小樹在寒風和大雪中受凍”、“小鳥在鳥窩裏孤零零地大哭”、“西西在輪椅上孤獨地望着窗外” 三個情境,讓學生仔細看,仔細聽,通過多種感官的感受,引發學生內心體驗,感受到小樹的寒冷,小鳥的孤單,西西的痛苦。這樣,讓學生達到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深刻體驗文中藴含的情感。又如在讓學生仿寫 “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時,通過圖片,感知生活中有很多人、事、物需要幫助,激發學生情感,有話可寫。

2、揣摩文字,誘發情感。

課文的情感總是從字裏行間顯露出來,特定的語言總是表達特定情感,特定的表達方式和文章的情感傾向緊密聯繫在一起。教學中,應在感知課文語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品味揣摩語言文字,強化語感訓練,使學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如在教學第一小節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對“縮着身子,輕輕歎息”的理解,讓學生看圖後邊做邊説説小樹在歎息什麼,讓學生邊模仿小樹冷的動作邊學着小樹説説話,讓學生感受到小樹的可憐,通過反覆誦讀,體驗文章的思想情感。

3、讀寫結合,深化體驗。

這首詩從語言特點上看,每段的句式相對一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這句話在詩中反覆出現。適合對學生進行仿寫的練習。而且這篇課文的內容也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因此學了這首詩,學生產生了許多共鳴,產生了許多新的“假如”,萌發了寫詩的衝動。我抓住時機,通過對省略號含義的挖掘,讓學生認識到身邊需要關注的事物還有很多。讓學生把自己的願望説出來,寫下來。讀寫結合,讓學生把自己獨特的體驗通過語言表達出來,讓體驗在學生寫話中昇華。兒童充滿了想象力,創造力,雖然他們往往只能“假如”,但是這些“假如”都是他們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獨特認識,是他們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和追求。

《假如》説課稿14

設計理念:

《神筆馬良》是一部很精典的動畫片,它不僅給我們的童年帶來了歡樂,還在我們幼小的心田裏,播種了善良的種子,教導我們去關愛他人。而《假如》這首小詩,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作者對植物、動物和人類的關愛。識字、寫字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如果將識字寫字教學與充滿情趣、理趣的文本相結合,是我進行本課教學時所思考的問題。

教學目標:

1、認識九個生字,會寫“良、食”兩個字。運用多種方法識字,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

2、正確、流利,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作者關愛他人、關愛環境的美好願望。

教學重點:

1、認識九個生字,並會寫“良、食”兩個字。

2、正確、流利、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掌握“良”和“食”兩個生字的寫法及意義的不同。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導入新課

聽説過神筆馬良的故事嗎?故事中馬良用神筆做了些什麼?

你們想不想要一枝這樣的筆呢?有一個小朋友,和同學們一樣,也想得到一枝這樣的.神筆,那麼他要用神筆來做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23課《假如》。

二、範讀課文、聽準字音

請同學們聽老師讀課文,注意聽準字音。

三、自讀課文、自主識字

1、想不想自己讀讀這篇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怎麼辦?

2、自讀課文,自學生字。

四、檢查自學、隨文識字

(一)指讀課文,讀準字音。

現在誰想來讀讀課文?看看你是否能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讀到第三小節出示多音字:“還”,並用兩個音分別組詞。

(二)檢查生字、由字迴文。

在課文中這些生字你們都認識了,那麼老師想看看離開課文這些生字你們還能否認識。

1、出示卡片:“良”。組詞。動畫片中的馬良就是一個善良的孩子,因為他總想着別人,幫助別人。

2、出示卡片:“縮”。組詞。做一個“縮”的動作。

導言:寒冷的冬天,北風呼嘯,窗外的小樹就在凜冽的寒風中,微微地顫抖,輕輕地歎息。它現在會想些什麼,歎息些什麼?理解作者的第一個願望。看課件演示,小樹的變化,體會小樹得到幫助後的快樂。

3、出示卡片:“遙”。組詞。

(1)課文中説誰到遙遠的地方去幹什麼呢?出示句子:“鳥媽媽……哭泣。”

(2)學習:“泣”:組詞。

“尋”:組詞。尋就是找的意思,所以“尋食”就是尋找食物。

“食”: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麼?(和“良”字的關係。)看“食”的演變過程,明白這個字與“食物”有關。

觀察“食”和“良”在寫的時候應注意什麼。寫字指導,並多元評價。

(3)課件演示:小鳥哭了!我們常説鳥是人類的朋友,看到你的朋友哭得這麼傷心,你有什麼感受?

(4)作者和你們一樣也很着急,所以他想趕快拿起馬良的神筆,來幫幫自己的好朋友,你能把她那種急切的心情讀出來嗎?

4、出示卡片:“操”。組詞。當一個字的部首發生變化時,它的讀音和意思也會發生變化。大家猜猜看這兩個字念什麼?出示:“澡”、“噪”。

小結:用區別形聲字的形旁和聲旁來識字,也是一種識字的好方法。

5、出示卡片:“健康”。作者有一位朋友,叫西西,他每天只能坐在窗前望着窗外那美麗的世界,每當這樣的時刻,他的心裏會想些什麼?這就是作者的第三個願望。能不能通過朗讀表達出你這種沉重的心情?練習讀,指讀。

6、這三個願望中,哪一個是作者最想實現的願望?體會“一定”表達的語氣。練習讀,再指讀。體會作者迫切的心情。

7、作者的願望寫完了嗎?(沒有。結尾處是省略號)怎樣讀?齊讀。

五、課後練習、鞏固識字

(一)擺卡片練習。

(二)選字填空:

1、良浪

一朵朵()花笑着跑來了。比賽之後,小明自我感覺()好。

2、搖遙

爸爸要到()遠的地方去工作。

媽媽幫我()開車窗。

六、總結全文、昇華情感

相信每一位同學的心中,都有一支馬良的神筆,你們會用它畫出人世間最美的圖畫!

《假如》説課稿15

一、教材分析:

《假如沒有灰塵》一課,是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這一單元是説明文單元,對學生的學習要求是:抓住課文的要點,瞭解基本的説明方法,並是試着加以運用。《假如沒有灰塵》一課,是本單元的第四篇課文,是略讀課文。

《假如沒有灰塵》是一篇非常吸引人的説明文,他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向我們介紹了人見人煩的“灰塵”原來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作者在講述灰塵的作用的同時,還向讀者揭示出了一個深刻的哲理:事物往往具有兩面性,只有更加全面的瞭解,才能更加正確地認識,才能趨利避害。

本文共六個自然段構思精巧、別具匠心。“假如沒有灰塵”這一設問從課題開始反覆出現了四次,“作假設”成為這篇説明文最突出的説明方法。文章以此為題起到了吸引讀者,引起讀者好奇的作用。文中的反覆出現是為了強調説明灰塵的重要作用。結尾處起到了總結全文的作用。而文中這樣反覆地出現“假如沒有灰塵”也使得文章的主題更加鮮明節奏更加緊湊。本文除了“作假設”還運用了“作比較”、“列數字”等説明方法。這些説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動形象地説明了灰塵與人類密不可分的關係。這篇文章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文章的4-6這三段結構相同,都是先介紹灰塵特點,再具體説明灰塵作用。

二、學情分析:

由於這是本單元最後一篇説明文了,學生對於本單元課文中的説明方法以及起到的作用,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他們能夠從文章中找到常用的説明方法,並且分析出使用效果。這又是一篇略讀課文,文字淺顯,所以應以學生自學為主。由於,“作假設”這種説明方法在本單元其它文章中體現不明顯,但在本文中非常突出,應充分引導學生感受它的效果。另外,“我們應該辯證看待事物”這一哲理,學生在自悟中很難體會到,也需要教師進行指導。

三、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正確讀記“然而、面臨、顆粒、來源、分裂、漂浮、削弱、柔和、性能、依附、穩定、朝暉、單調、濕漉漉、古往今來、龐然大物、氣象萬千”等詞語。

2、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知道灰塵的特點和作用。

3、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重點體驗“作假設”這一説明方法的使用。

4、懂得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甚至多面性,受到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

四、教學重點、難點

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重點體驗“作假設”這一説明方法的使用。

解決方法:品讀語句、隨文批畫、設計填寫表格、討論交流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板書:灰塵。

2、灰塵有哪些害處?

3、師:確實,灰塵是一種令人討厭的東西。對吧?所以,古往今來,人們總是“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那 麼,同學們設想一下:假如沒有灰塵,(補全板書課文題目:12﹡假如沒有灰塵 課件:課題)我們的世界會面臨什麼樣的情形呢?(指名作答)

4、下面我們來讀讀12課:《假如沒有灰塵》,假如沒有灰塵,是否對我們的生活絕對有利?

(二)、呈現目標、明確任務

①讀閲讀提示,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②説一説:“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這句話的意思。

③我們先來檢查一下大家對生詞的掌握情況。檢查詞語認讀情況。

(三)、合作交流,問題導向

①讀課文,説説課文的主要內容。

②通過預習,文章哪些自然段詳細介紹了灰塵的特點和作用?

③學生默讀課文,組內合作完成表格。(教師巡迴指導,要及時表揚合作很好的小組)。

④分組展示。小組彙報時,要通過讀表現出灰塵的特點和作用。

(四)、生問師答,定向釋疑。

1、生題疑問

2、師問生答:

(1)、思考,作者是怎樣把灰塵的特點和作用寫清楚的?

(2)、回答:假如沒有灰塵,我們將面臨怎樣的情景?

(五)、盤點收穫,拓展提升 。

①灰塵在自然界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假如大氣中沒有灰塵,強烈的陽光將使人無法睜開眼睛;假如大氣中沒有灰塵,整個天空將始終是蔚藍色;假如空中沒有灰塵,地面上的萬物都將是濕漉漉的;假如沒有灰塵,我們將無法欣賞到晚霞朝暉,(課件:晚霞朝暉),觀賞到閒雲迷霧(課件:閒雲迷霧),領略到彩虹日暈等氣象萬千的自然景色(課件:彩虹日暈)。假如空中沒有灰塵,大自然將多麼單調啊!其實灰塵的作用還止如此呢!這裏有份材料,讓我們瞭解一下。(課件:灰塵的另一面)

②灰塵有着它的兩面性。你還能舉例説説,生活中哪些被看成有害的東西其實也有很大的作用呢? (如網絡,糖,可以補充身體的糖份,好吃,但卻引起肥胖損壞牙齒。)

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板書: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今後我們無論看待人或事物都不能只看到它的缺點,還應該看到它有好處的另一面。

(六)、作業。

請以“灰塵的自述”為題寫一篇文章,告訴人們它的兩面性。

(七)、板書設計:

12*假如沒有灰塵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